核心竞争力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9 09:27:4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核心竞争力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核心竞争力论文

篇1

至今为止,对人类社会影响大的世界管理史里程碑理论有22种,其中核心竞争力是当今最前沿的管理理论。从《财富》300强和1999年评选的我国《上市公司》30强的经济可以看出,这些强势企业无一不是依靠其雄厚的核心竞争力而占据市场经济一席之地。核心竞争力是引导企业成功的关键要素。同样,医院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住脚跟并得以持续发展,也必须构建、发展核心竞争力。以增强医院的竞争能力,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1核心竞争力的概念

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最初于1990年由美国著名战略学家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甘瑞·哈默(GaryHamel)提出。其论文“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哈佛商业评论》历史上被要求重印最多的文章之一[1]。从那时起,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成了企业战略管理最流行的理论。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对核心竞争力的定义是:组织内部经过积累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各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核心竞争力是基于这样一种思想,即:一所医院即使没有整体优势,它也可以通过一个或几个关键技术或少数几个知识领域,打造具有竞争优势的医院。即使不是全能冠军,但经过艰苦努力可以成为单项冠军。

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大致定义可以这样表达: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是指能够使医院在某一领域或某些领域实现持续竞争优势的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组合,是面对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通过优秀的文化与医务实践融合而成的本医院独特的能力。

2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原则

核心竞争力理论要求医院把资源优化配置能力从短期眼光转向长期观念,因此,医院必须从有利于形成长期性竞争优势的角度出发,对医院现有资源和能力进行整合和提升。为此,医院在培养核心竞争力时,应考虑以下原则。

2.1归核化原则

归核化原则是经归核化战略提炼和总结出来的,所谓归核化原则,就是要求医院集中优势资源,大力发展重点学科技术,把重点学科技术做大、做精、做强,走集约化发展道路。医院实施归核化并不是简单的反多元化,而是对过度多业务的修正和补充。归核化战略的实施将医院的能力和资源集中到核心主业上,将该项目做强的同时,发展核心技术,形成独特的医院核心竞争力。

从医院归核化战略实现的实施形式看,主要是以医院重组体现的,医院重组的目的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医院资源的利用效率。综合性大医院由于卫生资源丰富,科室设置齐全,学科门类多,可以通过资源整合,构建优势学科群。优势学科群构建的方法是以重点学科为“龙头”,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以疾病诊治链为纽带,以重大基础性研究项目为切入点,打造优势学科群,提升核心竞争力。中小医院由于床位编制少,卫生资源有限,可以走“大专科,小综合”的发展道路,集中有限的卫生资源发展医院所擅长的专科(核心主业),将其它不擅长的科室进行合并或取消,将闲置的卫生资源释放出来,投入到医院专长中去,形成核心竞争力,更有力的参与医疗市场的竞争。

2.2特色原则

学者张维迎认为“核心竞争力应具有独特性,必须是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溜不掉的能力”[2]。也就是强调了核心竞争力要具有独特性,医院发展战略应有利于医院形成自己核心竞争力支持的特色优势。所谓的特色优势是指差异于竞争对手的竞争优势,也就是说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应与竞争对手的核心竞争力“错位”。

2.3虚拟原则

虚拟原则就是要求医院进行虚拟经营,虚拟经营作为医院外部资源整合的一种重要手段,是构建和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即医院为获取更多的竞争优势,在内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突破传统医院的有形界限,对医院的结构及功能模块进行“剪辑”与“合成”,仅保留最关键、最具优势的功能,而把一般医院该有的其他要素“虚置”,并通过各种方式与外部的优势资源进行链接与整合,以最大限度发挥医院自有资源的效率。例如通过借助虚拟人员,邀请院外专家作为医院发展的指导者,帮助医院的制定和谋划发展战略;拓宽虚拟功能,是指医院借助外部力量来改善自己的弱势部门的功能,使其与其他部门相配合,避免因局部功能弱化而影响和阻碍医院的发展。

2.4动态原则

即医院既要不断调整、充实和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同时还要着眼于培育和捕捉未来新的核心竞争力,以确保医院长期性的竞争主动性。坚持动态原则,要求医院紧密结合医疗市场的发展变化,坚持不断创新,通过对资源和能力的重新配置和定位,实现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及时提升,以维持和扩大医院的竞争优势。

2.5协同原则

即医院在与其他医院进行合作、合并、兼并或建立战略联盟时,尤其是进行强强联合时,要强调医院合作伙伴之间核心竞争力的互补性和兼容性。

2.6匹配原则[3]

即医院在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开展多元化经营时,要保证医院现有的核心竞争力与欲进入领域所要求的能力之间有一定的匹配性。只有医院核心竞争力能发挥作用的领域,多元化战略才有一定成功的把握。

3核心竞争力培养的基本条件

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培育需要信息、知识、资源的大胆投入,需要高新技术的推动。除此以外,医院还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3.1拥有一支知识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

在知识经济时代,医院核心竞争力可以说是医院特有的知识凝结,而人才是这些知识应用的载体,拥有一支知识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旨在保证医院的知识积累。因此,通过建立一支相当规模、相对稳定的、具有多学科知识、多方面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形成医院自身的知识积累体系,并最大限度地开发所有人员的智力资源,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从而为形成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

3.2管理者具有敏锐的市场眼光和超前意识[4]

一个医院能否持续、良性地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经营管理者的水平和能力高低。形成医院核心竞争力的最终目的是要使医院保持长期竞争优势,这就要求医院领导者不仅能适应、把握、预测眼前的市场变化,更重要的是能把握未来较长时期的市场变化趋势和规律。换言之,经营管理者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是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又一前提条件。

3.3加速资源的整合的各种有效的链接

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资源的配置整合和各种有效的链接。医院应加强人员、技术、资本、信息和文化等资源的有机整合,形成一种互动的自我强化动力发展系统,使医院不断突破成长上限,获取持续的竞争优势。同时,医院还要注意以下各种链接:①创造独特的医院价值链。它不仅包括如何创造价值,降低成本等因素,还包括树立医院鲜明独特的文化和价值观念;②完善医院信息链。建立出高效的信息支持系统,及时准确地获取有关竞争信息;③培育忠诚的患者链。医院应有对本医院从技术、特色、质量认知到服务、环境、价格认同的患者群体,这种患者链越多、忠诚度越高,核心竞争力就越能经久不衰。

3.4医院应是一个善于学习的集体

医院核心竞争力是系统整合的结果,尤其在医疗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背景下,医院必须以全新的学习来全面适应社会的需要。什么时候医院停止了学习,什么时候医院核心竞争力就衰弱,而且这种学习必须是全体的、主动的、积极的和创造性的。

3.5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

按照医院经营管理经验,建立起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是实现管理科学化、制度化、标准化的坚实基础,为医院可持续发展提供组织保证。完善、稳定的医院法人组织结构,降低了人动、人情关系对医院发展的负面影响,避免因对核心竞争力有重要关联的人动而造成医院核心竞争力的衰退或流失。

【参考文献】

[1]鲁开垠,汪大海.核心竞争力[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1:85-87.

篇2

据统计资料显示,中国企业平均寿命8年,民营企业平均寿命3.5年,而世界500强企业的平均寿命40年左右。为什么我国的企业如此短命呢?缺乏核心竞争力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培养和增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长寿”的唯一法则。总结世界著名“寿星”企业的长寿秘诀,几乎无一不是因其拥有强大的核心竞争力而在市场中“永葆青春”的。

一、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宏观背景

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帕拉哈德和哈默正式发表了“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一文。文章在比较美国GTE公司和日本NEC公司10年发展道路后明确指出:NEC之所以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其奥秘在于NEC远见卓识地培养了组织的核心竞争力。随后,核心竞争力成为欧美企业界和管理学界的讨论热点。为什么核心竞争力一提出就引起这么大的反响?就目前我国企业发展形势来说,核心竞争力之所以引起重视,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1.市场环境的变化。首先,20多年经济改革取得了重大成就,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国内市场供求格局发生根本变化。按可比价格计算,2000年GDP是1980年的6倍以上,2005年GDP总量超过18.2万亿元,2006年前三季度GDP增长10.7%。市场由短缺经济变为过剩经济,卖方市场变为买方市场。因此企业面临的是一个供过于求的市场。其次,国内竞争优势消失,需要企业实施核心竞争力战略。在经济全球一体化影响下,随着政府保护壁垒一个个被打破,诸如地方保护、廉价资源、劳动力等过去中国的竞争优势正在逐步消失,中国企业整体管理水平低下的矛盾越来越突出。面对国外企业的竞争压力,我国企业如何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面对严峻和复杂的竞争环境,我国企业不仅要关注外部环境变化给企业带来的机会和挑战,更要眼睛向内,发现和积累企业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形成有别于其它企业,为本企业所特有的超常竞争能力,即实施企业核心竞争力战略。

2.企业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1)我国企业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形成一大批国内名牌企业,它们有条件、有能力采取核心竞争力战略。从战略竞争的层次来看,我国的企业已经较好地掌握了初级层次的竞争策略,比如数量、质量、价格、服务等,并已经基本上形成了企业成长的内在动力机制和战略设计,在企业内部管理、企业文化建设等方面都拥有了自己的特色和相当的水平,取得了颇具潜力的竞争优势。现在的问题是如何适应未来高层次的战略竞争,如何培育、发展和提高企业在较大范围和深层次上的成长能力。核心竞争力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战略选择。(2)国有经济大发展。国有经济结构布局得到优化,国有资本继续向重点行业、大型重点企业积聚。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取得成效,通过兼并、联合、重组,在石油、石化、电力、电信、航空、冶金、军工等行业组建了一批具有战略意义的大企业集团。大中型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稳步推进。因此国有企业的竞争实力显著增强。同时,国有和民营不再是各自发展,而是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竞争发展的态势。(3)民营经济大发展。民营经济走过了26年,经历了从小渐大、从弱到强、与时俱进的发展历程。26年来民营经济作为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新生事物,得到了长足发展,现在,中小企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超过60%,从业人员占城镇从业人员的70%,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也超过了50%,并已经成为国家税收和对外投资的生力军。有人如此形容民营企业的“发家史”:“第一代老板是靠胆子,第二代老板是靠路子,第三代老板是靠票子,第四代老板则是靠脑子”。“靠脑子”,也就是民营企业必须提高素质,重视科技,重视人才。

3.企业面临的挑战。一是经济国际化的挑战。我国在2001年加入WTO,已经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随着5年的过渡期结束,企业面临进一步参与国际竞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遵循国际惯例和规则,在国际范围内进行资源的配置和资本的运作,挑战国际市场,这是企业必须面对的。二是新经济的挑战。中国经济增长方式面临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化,从传统的经济方式向知识经济、信息经济的转化。由于我国企业起步晚,科技含量底,如何应对这一转化,也向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因此,随着经济竞争环境的改变和市场条件的日益完善,企业面临着产品、技术、品牌、文化、管理、市场、人才等各方面的竞争,如何在市场中立足并获得发展,取得竞争优势,成为企业最关心的问题。核心竞争力的打造正因此而提出。

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出与特征

1.核心竞争力的提出。1990年,帕拉哈德和哈默在“The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一文中,对美国GTE公司和日本NEC公司的发展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1980年,GTE的销售额是99.8亿美元,净现金流17.3亿美元,而NEC仅38亿美元的销售额;可是到了1988年,NEC的销售额达到了218.9亿美元,远远高于164.6亿美元的GTE公司。文章通过分析研究,发现:NEC之所以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其奥秘在于NEC远见卓识地培养了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帕拉哈德和哈默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达到“一组先进的技术的和谐组合”,而“先进技术”不仅仅是企业所掌握的科学技术本身,而且还包括企业经营管理能力、企业文化的渗透力和感染力,是上述三者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的能力结构,主要表现为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反应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市场营销能力、连带服务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企业就像一棵大树,树干和主要分枝是核心产品;小的树枝是经营单位;树叶、花朵、果实是最终产品;提供抚育、营养和稳定性的根系则是核心竞争力。

2.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核心竞争力作为获取企业优势的“引擎”,必然有它自身的特点:(1)价值性。核心能力应当有利于企业效率的提高,能够使企业在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比竞争对手更优秀。核心竞争力能实现用户所看重的核心价值。企业核心竞争力能为用户提供超过其他企业的更多的使用价值,能够更好地、更全面地满足用户需要,同时能使企业比竞争对手有更高的劳动效率和更低的产品成本,从而取得更高而且长期的经济效益,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2)异质性(难以模仿性或不可仿制性)。一个企业拥有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企业独一无二的,即其它企业所不具有的(至少暂时不具备),而且是不可模仿的和难以替代的,这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核心竞争力的异质性决定了企业之间的异质性和效率差异性。(3)延展性或叠加性。核心竞争力具有很强的“溢出效应”(spill—over),企业能够从核心竞争力延伸出一系列新产品和新的服务。也就是说,它必须为各种产品或服务提供支持,一旦企业建立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能使相关的技术领域和新的创新大获收益。因为在生产实践中企业可将核心竞争力组合到不同的创新中构建新的创造和发展的基础,继而在某一领域建立起自己的竞争优势,不断地推出创新成果。(4)相互关联性。核心竞争力是一组技能和技术的集合体,而非单个分散的技能或技术。核心竞争力是许多不同单位或个人相互作用产生的,它的载体是整个企业,而不是企业的某个部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必然是企业整体优化的结果。(5)核心竞争力是不断演化的。如果外部环境发生剧变或管理不善,企业在某阶段的核心竞争力到后阶段会贬值成一般能力或流失。核心竞争力也有从产生、成长、壮大直到衰亡的生命周期。经过一段时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特别是最终产品、核心产品、核心技术会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和科学技术发展而逐渐失去竞争优势,甚至被淘汰。因此,企业必须不停地根据产业发展方向、管理发展的趋势以及企业自身资源的储存状况,适时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核心竞争力需要及时保护和创新。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

(一)理解核心竞争力的几个误区

误区一:核心产品是核心竞争力。对于核心竞争力的理解有很大的差异,最为明显的就是相当多的企业总是把企业的核心产品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混为一谈。对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要有一个系统的理解,不能以企业在某一方面暂时的优势作为核心竞争力,更不能以某一个优势的产品作为核心竞争力。任何一个企业都可以培养自己的核心技术,也可以在核心技术的基础上发展核心的产品,进而形成自己的核心业务。但是,都不足以形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误区二:技术是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必须是一个企业能够长期获得竞争优势的能力,它是一个企业能够基业长青的关键因素。技术、人才及管理只能是企业在某段时期内的相对竞争优势而已,真正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因素才有可能作为核心竞争力。例如IBM,在它的100多年的发展史上,不乏导致企业灭亡的生存危机,而每一次它都能“侥幸”生存下来,以至发展成为当今的世界500强。如果一定要说技术是它的核心竞争力,那也要加上“不断使顾客满意”的技术才可能成为它的核心竞争力,在技术的后面是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在指导着。正如一个民族如何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长存,只有“民族精神”才可能使其永存不朽。

误区三:核心竞争力等同于企业一般能力。企业的竞争力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得以存续和发展所应具备的一般,是企业的相对优势,企业的资源、知识和技术等只要具有一定优势都可以形成竞争力,如营销竞争能力、品牌竞争能力、研发竞争能力、经营管理的竞争能力等。对企业而言,竞争力只存在程度的差别,而不存在有无的问题。而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处于企业核心地位,具有独特优势和领先优势,使竞争对手在一个较长时期难以超越的竞争力。

(二)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

1.引入战略管理。将企业放在自由竞争的市场中进行分析对比,找出自己的强项和弱项,扬长避短。全面盘点企业要素,对产品、品牌、技术、服务、品质、成本、企业文化、人才资源等逐一进行分析,做出专业化的分析和精确求实的分析报告。以战略的眼光看待企业的发展,制定长远规划和战略目标。核心竞争力是支撑企业长久竞争优势的基础性能力,因而也是战略性能力,它必须与企业长期战略相一致。因此企业要在培育核心竞争力时,进行战略定位和规划,这是制胜的前提。

2.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核心竞争力是成长在良好的企业制度土壤之中的,企业搞不活和竞争力不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企业制度的束缚和制约,特别是法人治理结构不健全、组织和管理不对称等,使得企业无力或无暇顾及和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技术创新是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现代企业制度体现的是企业资源配置的高效性,而这种高效率能否充分发挥,主要依靠核心技术和技术创新。加强技术创新,必须增加研发资金的投入,切实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在这一点上,我国企业与国外企业存在很大的差距,如IBM公司1996年用于网络软件开发的投资高达42亿美元,相当于我国当年所有企业的科研开发经费总和,而这仅是其科研开发经费的1/4;又如德国西门子公司1996年的研发投入为81亿马克,占其当年销售额的8.1%。

3.全面塑造企业文化。优秀的企业之所以优秀,是因为独特的企业文化把它们与其他企业区分开来。核心竞争力与企业文化唇齿相依,不可分割,没有文化的竞争力不是核心竞争力,不和企业文化相联系的竞争力不具备创新性和成长性,是没有前途的。例如浙江的民营企业之所以有很大的发展,因为浙江企业主都有两板精神:“白天当老板,晚上睡地板”;有越过“千山万水”、经过“千难万险”、想过“千方百计”、吃过“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的“五千精神”。再如2004年6月在香港上市的蒙牛乳业,其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于其特有的蒙牛文化。其精髓是98%法则:品牌的98%是文化;经营的98%是人性;资源的98%是整合;矛盾的98%是误会。蒙牛成长的三大法宝是:用文化凝聚人心;用制度驾驭人性;用品牌成就人生。

4.加强培训,提高员工队伍素质。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没有素质过硬、敬业奉献的员工队伍和企业团队,是没有竞争力的。21世纪是人才的世纪,谁掌握了优秀的人才资源,谁就拥有了竞争力和实力。

(三)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策略

篇3

随着我国金融对外开放步伐的加快,提升核心竞争力成为当前各商业银行面临的重大课题。工商银行作为国内最大的国有商业银行,在提升核心竞争力方面面临着更大的挑战。笔者从对核心竞争力内涵理解的基础上,谈谈如何提升工商银行核心竞争力。

一、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1990年,美国著名学者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提出了著名的“核心竞争力”概念,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核心竞争力战略”,诠释了“核心竞争力”的内涵,得到了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认同。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把核心竞争力定义为“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怎样协调各种生产技能和整合各种技术的学识。”按照他们给出的定义,核心竞争力是能使公司为客户带来特殊利益的一种独有技能或技术。也就是说,核心竞争力赋予企业生存和发展所需的养料、实物和稳定性基础,并通过向核心产品、组织结构和最终产品不断传输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孕育的强于竞争对手的信息和知识,最终赋予企业动态、持续的市场竞争优势。

从核心竞争力特征看,主要体现以下六个方面:一是价值优越性。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特的竞争力,有利于企业效率的提高,能够使企业在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比竞争对手更优秀;它给消费者带来独特的价值和效益。二是异质性。企业拥有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独一无二的,是其他企业所不具备的,核心竞争力的异质性决定了企业之间的异质性和效率差异性。三是难模仿性。核心竞争力在企业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积累形成,其他企业难以模仿。四是不可交易性。核心竞争力可以感受和识别,但无法像其他生产要素一样通过市场交易进行买卖。五是延伸性。核心竞争力通过实施专业化战略而建立,能够延伸到其他经营领域,为企业多元化发展提供支持。六是长期性。建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商业银行作为特殊的企业,要获得持续的发展,同样需要提升核心竞争力。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主要是由组织结构、金融技术和人力资源三种竞争能力构成,三者之间相互依赖。具体说,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组织结构和流畅的业务流程,银行的工作效率不会高,也不可能及时发现市场需求,不可能及时将市场需求转化为银行产品;没有坚实的金融技术支持,推出的产品很难满足客户的需求,而且由于产品的科技含量低也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和超越;没有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银行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以上三者关系反映了银行业的实质,即以人为本,通过以金融技术为基础的产品和服务创新,满足客户对金融产品和服务个性化的需要,最终实现效益最大化目标。因此,金融技术是市场竞争力的基础,组织结构是市场竞争力的制度保障,人力资源则是市场竞争力的载体。

二、提升工商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具体措施

工商银行经过股改上市后,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新的经营环境,全行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既要看到问题和矛盾,差距与不足,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也要看到自身的基础与优势,看到新的机遇和条件,坚定必胜的信心,以崭新的姿态迎接压力和挑战。要紧紧抓住提升核心竞争力这一战略任务,进一步制定具体有效的策略与措施,形成一套科学的指标体系来衡量和评价全行竞争力的成长与变化,指导和促使全行不断增强核心竞争力,推动转型和促进发展。在当前形势下,全行要提升核心竞争力,要从以下六个方面上下功夫:

1.继承与创新互补,提升综合发展能力。在新的发展形势下,银行业的突破点在哪里呢?最主要的是,要继承与创新互补,及早进行结构调整和业务转型。虽然银行业经营总规模在扩大,但仍有大量的社会金融服务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给银行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所以,在巩固传统业务的同时,工行应积极实施业务战略转型,把综合化经营作为未来业务发展的战略方向,开拓新的利润增长点。这是金融形势及市场变化给我们提出的崭新课题,是日益成长的客户多元化的金融需求对我们的要求,更是我们对日趋激烈的国内外同业竞争的主动应对。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持续动力。新经济时代市场竞争的法则已经不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谁领先于竞争对手开拓新的市场,谁就能获得更大的利润。业务、产品与服务创新是银行创新的关键和载体。银行的创新说到底是要满足市场的需要,依托客户需求所进行的不断自主创新,是打造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必要手段。管理思想的创新和体制模式的创新形成了创新的基础,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将创新落实到具体的业务、产品上,体现到具体的服务中。工商银行作为国内最大的商业银行,也面临着产品、业务与服务创新的挑战。因此,我行市场竞争战略应该着眼于找准价值创造点,开创市场所没有的业务模式,领先对手,获取优势。我行要在秉承传统稳健经营的基础上,根据市场变化情况和客户的不同需求,加大体制、机制和营销方式的创新力度,在体制上要简化,拉近与客户的距离;在机制上要灵活,要满足客户的不同需求,还要创造客户需求;在营销方式上要防止单调,要因户施策,因户而异,巧打组合拳。讲究营销技巧,大力发展高、中端客户业务。跳出传统业务营销框框,建立综合营销、重点营销、分类营销、联动营销、捆绑式营销相结合的市场营销机制。充分利用全行的业务资源、技术资源、网络资源、人力资源,为客户设计个性化金融服务方案,提高业务营销的技术含量和对金融产品的综合营销能力,增强客户的认同度、满意度和归属感。

2.市场调查与同业分析兼用,增强市场应变能力。市场需求和竞争的不断变化,需要银行有足够能力对市场作出迅速反应。目前市场竞争不再仅仅局限于存款或贷款等单一品种意义上的狭窄领域的争夺,工行需要在更为广阔的市场范围内为客户提供混合型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市场细分、定位及产品的设计、开发和营销将变得前所未有的重要。只有当全行的业务和管理被真正视为一项工

程,真正贴近市场,全行未来的发展才可能具有更多的内涵。工行还需要有品牌意识,随着市场逐渐发展、成熟,产品的同质化会越来越严重,产品的功能、包装都可以模仿,而唯有品牌是独一无二的,它帮助客户在繁多的产品中迅速做出自己的判断,有品牌才有可能创建“品牌忠诚客户”。

商场如战场,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要抓住政府的整体规划、固定资产投资计划、招商引资项目等相关信息,密切关注其动态和进展情况,研究服务方案和营销策略,做到出其不意,招招致胜。同时,要关注他行客户的情况,研究工行进入的时机和方式方法,了解他行的营销动作,制定出防范对策和措施。

3.上下配合与左右联动呼应,强化整体营销功能。科学进行目标市场选择和定位。树立质量、服务和营销融为一体的关系营销理念,按照关系营销的要求,根据市场竞争和客户的实际情况确定标准,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全面了解每个细分市场上竞争对手的优势和弱点,正确地分析自身的竞争优势,寻找向客户传递卓越价值的机会。同时,确定目标市场,设计特别的营销组合,为客户量身定做现金管理、理财、外汇买卖及投资方案,使营销策略更加具有针对性。同时,塑造外部形象、打造产品品牌、创新服务手段、培育一流员工,使目标客户能够充分感受到比竞争对手优越得多的差异性优势,从而为关系营销战略奠定基础。增强在营销和服务上的整体效能。从源头上抓住客户市场,对上层洽谈的重大项目,要实行全过程跟踪服务。对行业、系统大户,要完善“一对一”的承包责任制和部门挂钩工作机制,充分挖掘系统大户潜力,开展深度合作和跟进营销,必要时要成立客户经理服务小组和专门的营销小组,充实服务手段,完成服务功能。引入内部客户关系管理模式。所谓内部客户关系,就是指在银行内部实行对待上下级之间、同级部门之间及部门内员工之间,就像对待客户一样,做到相互协调、共同协作、增进友谊、共同发展的管理方式。工行在日常管理和市场竞争中,专业部门之间、员工之间乃至上下级之间,如果都能引入客户关系的内部管理模式,那么,全行服务客户的能力、市场竞争的核心能力都将得到很大提升。

4.标准服务与个同步,提高优质客户的忠诚度。要选定目标,通过精细化、个性化和人性化的营销措施,深入挖掘客户潜力,在充分了解客户的需求、个性特征及偏好的基础上,正确选择适合客户自身特点的后续跟进服务措施,大力“挤占”市场份额。对重点客户要实行定期回访制度,进行“四必访”,即客户资金异常变动必访,高层领导变动必访,他行公关力度加大必访,经营形势突变必访,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

全面推进和实施关系营销管理战略。通过三个层次的关系营销策略,做到有的放矢,全方位提升银行客户关系。第一层次的关系营销是通过将财务利益增加到客户关系中去,以此来创造客户价值和客户满意;第二层次的关系营销是为客户增加财务利益的同时,更注重为客户增加社会利益,即在了解特定客户的需要和愿望基础上,使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个性化与人格化,来增进银行与客户的社会联系;第三层次的关系营销是为客户增加财务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同时,再与客户增加结构联系,建立新型的银行与客户的伙伴合作关系。上述三个层次营销策略的关系不是平行的,而是递进的。当银行与客户真正建立起结构性联系时,客户也就转化成了忠诚客户。针对目前情况,应重点推进第二层次的关系营销,即根据客户的需求,通过发掘自身优势实现多方位创新,包括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组织创新、经营理念和银行文化创新等,全面提升客户服务质量,为客户增加社会利益,使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个性化和人格化,增进银行与客户的社会联系,同时为客户增加财务利益。在条件具备时,有重点、分步骤地开展第三层次关系营销,即与客户建立结构性联系,营造相互依存、相互帮助、共建和谐企业文化的良好氛围,真正掌握和长期拥有客户资源,实现银行与客户关系的可持续发展。

5.审慎进入和灵活退出并行,优化客户结构。正确处理新客户营销和老客户维护的关系,整合现有存量客户资源。银行维护与客户的合作关系既包括对新客户的营销,也包括对老客户的维护。新客户营销和老客户维护的关系就如优生与优育的关系。优生是前提,在新客户拓展方面,不能为了争取客户而降低准入门槛,制造先天不足的“低能儿”;优育是优生成果得以保持的关键,新客户营销成功以后,能否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关键在于配套的金融服务能否跟上。一般情况下,每家银行都有自己相对稳定的贷款客户群,但若客户需求得不到及时满足,或银行服务跟不上,客户就可能发生转移。特别是在竞争激烈的情况下,现有客户的稳定是保持市场份额的基础,而且现有客户是扩大业务范围的最好来源,是潜在的新客户。因此,我们在积极营销新客户的同时,必须十分重视老客户的维护。

加大对高端客户市场竞争的力度,做优高端客户、扩大中端客户、培育潜力客户,形成层次清晰、定位准确、覆盖所有目标市场的业务品牌,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结合地方小企业发展势头迅猛的实际,加快对小企业的市场培植力度,提高综合议价能力,提升小企业的贡献度。加强对国家产业政策、行业政策的研究,掌握企业的市场动向,关注其上、下游企业的经营情况,选择合适的进入和退出时机,降低风险成本。

篇4

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以亚马逊在线书店()和阿里巴巴()等为代表的电子商务企业,以惊人的成长速度,成为国内外电子商务的典范。究竟这些网络企业如何保持长久的竞争优势呢?本文试图从核心竞争力方面加以研究,从不同电子商务企业中找到共性,以期对我国的电子商务企业有所启发。

1典型电子商务企业:亚马逊和阿里巴巴

作为开创先河的网络企业,阿里巴巴和亚马逊自建立以来就成了众多网站的模仿对象和竞争对手。面对激烈竞争的局面,两家企业以惊人的速度不断成长,并取得了骄人的业绩。

1995年7月,美国人贝佐斯创办了世界第一个电子商务企业——亚马逊在线书店,直接面向顾客销售图书等商品。经过10余年的发展,亚马逊在线书店已成为世界上销售量最大的书店。2007年,亚马逊销售额达148.4亿美元,同比增长39%,成为世界电子商务的一面旗帜。

1999年3月,中国人马云以50万元人民币创办阿里巴巴,为企业电子商务交易提供服务。经过飞速发展,2007年阿里巴巴全年总营业收入达到21.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8.5%;利润18.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67.2%;国内市场份额上升至57.3%。

亚马逊是B2C(BusinesstoConsumer)类型的电子商务企业,即企业和个人间的电子商务;阿里巴巴是B2B(BusinesstoBusiness)类型的电子商务企业,即企业之间的电子商务。两者尽管类型不同,但都获得了巨大成功,原因何在?两者的成功有深层次的共性吗?

2电子商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分析

以亚马逊和阿里巴巴为代表的电子商务企业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它们在长期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形成的强大的、难以被竞争对手模仿和超越的能力,这就是核心竞争力。比较这两个企业可以发现,核心竞争力的构成离不开以下要素:

2.1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就是指在原有技术的基础上,人们依据一定的技术原理和社会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应用研究和生产发展的技术开发活动。技术创新是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企业核心竞争力反过来又有利于企业技术创新,有利于企业长久地保持竞争优势。

亚马逊抛开传统的商业模式,将自己的经营完全建立在互联网上,这在技术上是一个创新。这种技术具备低成本、高效率的特点,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同时给企业带来了新的业务机会和利润增长点。在日常运营中,亚马逊也不断创新,比如购物车技术、支付技术、订单查询技术、用户跟踪技术等,在改进顾客购物流程的同时极大方便了客户,吸引了广大客户群。阿里巴巴在技术上也做到了创新,比如交易平台的创新,沟通工具的创新,赢利方式的创新等,这在构成阿里巴巴核心竞争力的同时,为阿里巴巴赢得了竞争优势。[2.2成本领先

企业通过在内部加强成本控制,在研究开发、生产、销售、服务和广告等领域内把成本降低到最低限度。利用电子商务降低成本,可以达到规模经济。传统经济中的企业,要想进入一个全新行业,将要面临诸多问题,特别是进入壁垒的制约,如资金壁垒、技术壁垒、信息壁垒、政策壁垒等。电子商务的出现,使任何企业和个人都可以开展网上贸易,轻松进入这个行业,传统意义上的进入壁垒变得不再明显。但是,网络企业想要赢利却要受到规模经济的限制。一般说来,规模经济越显著,行业中原有达到规模经济标准的企业具有的优势越大,新企业就越难赢利。亚马逊和阿里巴巴,其成功都离不开规模经济带来的成本领先优势。2007年12月亚马逊的访问量达到5962.4万人次,2007年全年阿里巴巴的注册用户达到2760万个,如此大的规模有效降低了企业的单位成本。

2.3发掘新市场

传统营销中的“二八定律”认为,企业80%的销售额(或赢利)来自于20%的产品,因此将销售这些热门产品视为企业事半功倍的捷径。这种商业运作模式直到电子商务出现才有不同。电子商务利用互联网这个新兴媒体,因为拥有庞大的空间,所提供的信息或展示的商品可以比其他传统媒体大许多,消费者也可以借用网络检索技术轻易检索到所需要的信息或物品。因此许多冷门或需求量很小的商品,或者小企业,都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展示。

美国《连线》杂志总编辑克里斯安德森注意到了这种现象,2004年10月提出了足以颠覆传统商业模式的长尾(LongTail)理论:只要存储和流通的渠道够大,需求不旺或销量不佳的产品共同占据的市场份额,可以和那些少数热销产品所占据的市场份额相匹敌,甚至更大。

亚马逊销售的大部分图书都不是传统书店认定为热门的图书。据统计,亚马逊在2004年销售的图书中,有57%的品种是传统书店中没有的图书。阿里巴巴的目标客户群体集中在众多的中小企业身上。早期的电子商务基本上是为全球顶尖15%的大企业服务,但马云却放弃了15%的大企业,而将85%的中小企业的进出口信息汇集起来,为它们提供服务。

2.4业务外包

根据价值链理论,企业所创造的价值,实际上来自企业价值链的某些特定的价值活动,这些真正创造价值的战略活动,就是企业价值链的战略环节。企业应专注于核心业务,同时将一些传统上由企业内部人员负责的非核心业务以外加工方式外包给专业的、高效的服务提供商,以充分利用公司外部最优秀的专业化资源,从而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在电子商务的交易环节中,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的活动都可以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实现,而最难以实现的环节就是物流。网络企业应专注于发展本企业擅长的网上业务,同时把不擅长的环节,如物流等,将其外包出去,交给第三方企业来完成。

亚马逊在物流外包问题上做了多方面的尝试,比如采用第三方物流、建立配送中心、库存控制、提高效率等。阿里巴巴也采用诸如和中国邮政建立第三方物流联盟的方式来解决这个问题。这些措施极大降低了亚马逊和阿里巴巴的物流成本,从而提高了企业利润。

2.5营销创新

网络企业的营销方式就是网络营销。这种市场的全球性带来的是更大范围成交的可能性,更广域的价格和质量的可比性。而越是可比性强,市场竞争越发激烈。电子商务企业应当在激烈竞争中创造一种优势,再争取一批现实客户,再获取一些潜在商机。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