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9 09:27:5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粮食生产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作者:李应中 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区划研究所
粮食自给是中国粮食安全的定位,对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经济社会发展非常重要,这既是我们30多年改革发展的基本经验,也是经济建设的基本认知。我国粮食连续8年丰收,其中连续5年过5亿t,2011年更是超过5.5亿t大关,它的作用怎么估计都不会过高。但是,在欢呼之余不能不看到我国粮食面临的严峻形势和挑战。我国粮食连续8年增收,其中5年连续过5亿t,大大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但是这段粮食8连增是在国家工业化、城市化时期,粮食需求在刚性超常增长的情况下实现的,和1995~1999年我国粮食5连增,其中3年超5亿t的环境有所不同,增收后面临的形势也大不一样。最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1995~1999年我国粮食5连增,3年超5亿t后的市场形势(1)国内粮食市场销售不畅,库存积压严重,给国家和国有粮食购销企业造成重大经济负担,给粮食顺价销售造成极大困难。国家采取以工代赈修路、退耕还林等工程补贴粮食来疏散粮食积压及陈化的矛盾。(2)粮食市场价格低迷。1996~2000年粮食收购价格指数5年下降7.8个百分点;居民粮食零售价格指数也由1996年的134.4降至2001年的90.1,这基本上反映了市场粮食供大于求的关系。(3)出口粮食大增。1995~1999年粮食连续5连丰,国内粮食供大于求,积存了大量粮食,国家为了鼓励粮食出口采取出口退税、减免粮食出口增值税等一系列措施,推动粮食出口。1997~2003年的7年间,有5年净出口粮食合计2284万t,只有1999、2001年两年有少量粮食净进口,净进口粮食合计849万t。
7年统算净出口粮食1435万t,为缓解国内粮食积压,粮价下滑起了重要作用。2004~2011年8连增,5年连超5亿t后,粮食市场却是另一种表现(1)粮食价格8连涨。据分析1994~2011年17年间居民粮食消费价格上涨1.09倍,其中2004~2011年8年上涨占94.4%,粮食价格主要是8连增时段涨上去的。一边是粮食8连增,一边是粮价8连涨,最高的是2004年,比2003年上涨26.4%,2010年上涨11.8%;(2)粮食进出口也发生重大变化。2004~2011年谷物净出口、净进口各4年,8年统算仍为净出口35万t,但5年连超5亿t的2007~2011年,粮食净出口却由2007年835.4万t下降到2008年32.1万t,并由2009年开始转为净进口,此后3年净进口粮食1013.3万t,虽然谷物净进口量仍只占我国自产粮食0.44~0.98%,1%都不到,远未威胁到我国谷物基本自给的目标,但它是在我国粮食连续8年丰收情况下发生的,而且净进口增长速度和近期连续净进口的态势是过去所没有的,着实值得我们警惕。根据有关专家预测,今后十多年为国内粮食消费高速增长时段,到2020年我国粮食消费总量可能突破6.5亿t,而我国中长期计划粮食生产能力到时仅为5.5亿t,意味着我国粮食产需缺口可能扩大到1亿多t,要占到目前国际谷物市场供应量2.8亿t的1/3还要强,弄不好10年后粮食安全真的要逼近我们的国门。(3)我国棉、糖、油、畜等农产品净进口数量增长更是高得惊人。自从2004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由顺差转为逆差,当年出现46.4亿美元逆差开始,此后连年逆差,特别是从2007年以后逆差增速有加快的趋势。2007~2011年农产品进出口逆产分别扩大到40.8亿美元、181.6亿美元、129.6亿美元、231.4亿美元和303.5亿美元(预测),2011年比2007年逆差增加7.44倍,5年逆差合计886亿美元;在具体农产品上,棉花净进口2011年为281.6万t,比2007年214.1万t增加31.5%;食糖净进口2011年为216.3万t,比2007年108.2万t增加99.91%;油籽净进口2011年为5123.9万t,比2007年3058.2万t增加67.5%;食用植物油净进口2011年为717.3万t,比2007年822.9万t减幅12.8%;畜产品净进口2011年为37.87亿美元,比2007年24.4亿美元增加55.2%。同样,这8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逆差仅占国内农业生产总值的1.45~4.32%,仍在可控的范围内,但目前大豆自给率仅为30%;食用油不足50%,棉花不足60%,食糖不足80%,应当说形势已非常严重。据有关专家测算,2010年我国净进口粮、棉、糖、油籽和植物油折油籽(2035万t),如果全部由国内生产替代,约需0.64亿hm2播种面积,按复种指数1.3折合需耕地为0.492亿hm2,占到我国全部耕地1.21亿hm2的40.5%。建议(1)保护耕地就是保护粮食安全。我国粮食增产重要的措施是增加播种面积。2004~2011年粮食8年丰收,每年国家都要动员鼓励农民扩大粮食播种面积,最多年是2009年增加播种面积317万hm2,增幅3%,最少的是2007年增加播种面积15万hm2,增幅0.14%,8年累计增加播种面积1470万hm2,相当于8年平均播种面积1.065亿hm2的13.8%。
据测算,粮食播种面积增加增产贡献率占58.24%,在保障粮食增产中发挥着主要作用。国家在严守耕地1.21亿hm2红线不准突破的同时,要加大耕地整治力度,加速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和旱涝保收农田,开发0.42亿hm2盐碱地和200万hm2撂荒地,力增耕地有增加,质量有提高,力保国内粮食生产的基础不动摇,有效供应有保障;同时要创造条件实施新的财税改革,把土地收益和地方政府财政收入链条打断,从财税体制改革上推进耕地保护政策的有效实施。(2)制定和完善农产品进出体制机制。中国粮食安全核心问题,已不是进口多少农产品,而是怎样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农业资源、两个市场,保障有粮源、进得来、消费得起,如果排斥农产品进口,又难于拿出更多土地种植粮食,来满足日益增长的粮食等农产品消费需求,反而增加粮食不安全因素。(3)制定基于全球视野的农业发展战略,明确国内粮食安全的核心品种。在中国人多地少,农业资源不足的基本国情下,要坚持水稻生产国内基本自给的大方向。全球国际贸易的大米流通量只有3000万t,不到国内消费1/4,显然解决不了中国大米供应问题;相反地全球小麦、玉米、大豆贸易量和潜力大,可以部分供应国内消费需求。(4)国家要建立国际粮食市场动态监测机制、风险评估对策机制和国内粮食生产、流通、储备和进出口管理机制,把粮食和农产品有效供应作为一个整体提升为国家层面核心工作之一,给以关注。(5)探索建立主要粮食进口来源的稳定机制,特别是通过走出去增加国内可控制的国外粮食生产基地,利用好WTO相关规则,在开放的环境下开展粮食进出口贸易,通过多边和双边谈判机制,争取更多的话语权。
1.1科技支撑保障粮食产量显著提升
粮食生产政策的大力扶持,加大了机插秧、精确定量栽培及秸秆全量还田等一系列高产配套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了单产水平的显著提升。2014年,盐城市粮食产量478.9kg/667m2,比上年增8.2kg/667m2,创历史新高,自2007年后一直保持增产势头;粮食总产首次突破70亿kg,连续9年超百亿斤;稻麦产量历史最高,达到1014.7kg/667m2,连续2年实现吨粮目标。
1.2生产方式由分散型逐渐向规模型转变
随着政府对土地流转、联耕联种、家庭农场和粮食生产合作社等适度规模经营扶持力度的加大,农业生产由一家一户零散种植逐渐向规模化经营转变。据2012年统计,盐城市3.33hm2以上的种粮大户达到2342户,经营耕地面积2.52万hm2;粮食生产合作社817个,经营耕地面积4.29万hm2。2013年初步统计,符合农业部统计口径的粮食生产类家庭农场1082个。2014年,盐城市各地积极稳妥推广联耕联种,落实到田面积14.2万hm2,示范点2226个。
1.3粮食生产物质装备水平明显改善
近年来,随着国家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农机具购置补贴等项目政策支持以及地方政府建设力度加大,农田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物质装备水平显著提升,机收机种全程机械化管理得以实现,粮食生产抵御自然灾害威胁的能力增强。2013年,盐城市旱涝保收农田面积63.21万hm2,占耕地面积的76.9%,较上年增13.4%。盐城市农机总动力596.35万kW,近5年以每年4.8%的平均增长率递增。2014年,盐城市水稻机插率达到72.4%,水稻机械化种植水平达81.4%。
1.4农民种粮积极性显著提高
国家实施种粮补贴充分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加上政府的配套扶持,近几年粮食生产面积以稻麦为主出现较大幅度增长,油菜、棉花等作物因花工多、比较效益不高等原因种植面积下降。从2003年开始,粮食生产面积逐年递增,年平均递增率达到3.2%,至2014年,盐城市粮食生产面积97.88万hm2,比2003年增加了26.92万hm2,增幅达37.9%。
2粮食生产扶持政策存在的问题
从近年来粮食生产的实际来看,现有粮食生产扶持政策还存在一些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2.1补贴与种粮面积、主体不对应
粮食直补及农资综合补贴核定补贴面积比实际面积小,地方落实过程中存在打折现象,容易引起少部分农民误解,也存在粮田被承包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或者绿化造林,仍享受粮食补贴的现象。良种补贴存在增量上报及减少不报的现象,导致补贴面积大于实际面积。在补贴对象上,一些通过流转或者租赁的生产大户、服务组织等很难享受到种粮补贴。
2.2种粮补贴落实工作量大
由于种粮补贴种类多、环节多、主体多,加上年际之间变化复杂,造成每年的补贴发放工作量较大,而目前县、镇、村基层工作人员普遍偏少,其他中心工作任务重,且缺乏必要的工作经费,导致补贴面积核实难、补贴落实滞后、发放不准确等现象。
2.3农业灾害救助资金落实周期长
一般农业自然灾害产生影响的时间快及恢复任务紧,而目前自然灾害补助资金落实,往往要经过灾情调查、汇报请示、安排资金、制定方案、资金下达及落实到户等一系列环节,周期短则一个星期,长则十几天甚至二十多天,救灾资金或物资落实到户时已错过了最佳恢复期。同时,农业灾害救助资金、物资还存在不能全覆盖的问题,造成基层落实困难大。
2.4产业发展项目扶持标准不高
目前各类扶持粮食产业发展的项目还存在单打独斗的情况,提出的目标很多,有的目标较高,但扶持总体标准却不高。如粮食高产增效创建项目,要求实施666.67hm2,扶持资金高的水稻达40万元,而低的大豆只有16万元,平均扶持分别只有40元/667m2和16元/667m2,因此项目实施效果大打折扣。
2.5地方上扶持粮食生产没有扶持高效农业发展政策多、力度大
盐城市每年安排高效农业以奖代补专项资金300万元左右,但是对粮食生产扶持力度不大。亭湖区除了对规模高效农业设施有扶持政策外,对土地流转发展连片高效农业与新注册发展设施农业6.67hm2以上的家庭农场都有资金补贴,但是对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粮食生产以及粮食生产类家庭农场却没有资金补贴。
2.6粮食生产扶持政策重奖补标准轻考核验收
各地扶持政策文件都详细列出各项补助标准,但是对考核验收办法和资金下发程序等一带而过或者只字不提,可能会导致政策实施不尽如人意。粮食生产季节性很强,如不及时进行考核验收,有可能符合政策条件的大户或专业合作社等就享受不到补贴。
3进一步完善粮食生产扶持体系的建议
3.1完善种粮补贴政策体系
坚持种粮得补贴、不种粮不得补贴和谁种粮补给谁的大原则,提升粮食补贴的精准性。要提高精准性,就要建立一套完备的补贴面积核定办法,如建立农民种植情况数据库,分区域、分经营主体、分作物等实行动态管理,充分掌握农民种植布局和变化。在此基础上,对已有的、发放形式相同或相近的补贴,进行整合,减少基层工作量,明确工作经费;建立种粮补贴动态调增机制,逐步提高补贴标准;加大对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种粮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扶持力度。
3.2提高灾害救助政策的及时性
建议建立灾害救助自动响应扶持机制,将受灾程度分级,充分考虑救灾扶持财政预算和常年灾害发生特点,根据不同分级制定不同救灾补贴标准,明确救灾扶持自动响应对应的灾害等级,一旦达到一定等级灾害,可由当地财政按照制定的补贴标准先行抗灾救灾,以最快的速度救灾,最大程度上减轻灾害损失。在落实补助的过程中,中央或省加强灾情调度和核查,严格审查受灾地区补贴发放是否与受灾程度和范围相符合,经核查无误后下达相应补贴资金。同时,建议关键环节物化补贴如小麦“一喷三防”能做到全覆盖,减少基层工作矛盾。
3.3强化产业项目实施效果
对这类政策项目,建议根据项目设计初衷和项目扶持资金预算,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内容和考核指标,不能将项目建设的内容和标准等要求提的过高而无法实现,要突出重点任务与关键环节,确保取得实效。
1.2变量选取基于耕种土地的劳动产出,研究中的因变量将采用农业粮食总产量这一指标,解释变量采用5项数据,分别是:耕地面积、劳动力、化肥、机械动力、有效灌溉面积。文中因要分析和农村税费改革政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因而分别设置为虚拟变量HRS1:,HRS2:农村税费改革政策。因为中国在1982年确认,所以1982年后选取1,其余选0;农村税费改革这一变量中,2004年前用0,2004年后用1。
1.3模型的设定采用粮食总产量(Y)作为被解释变量,以粮食播种面积(LAN)、劳动力(LAB)、化肥(FER)、机械动力投入(POW)、有效灌溉面积(EIA)作为解释变量,(HRS1)和农村税费改革政策(HRS2)则为虚拟变量,由此构造的多元回归方程如式(1)~(2)。模型中,Yiƒ代表的是不同年份各自省份的农业粮食总产量,β0ƒ代表截距项,β1、β2、β3、β4、β5、β6分别代表的是土地、劳动力、化肥、机械动力、有效灌溉面积、制度创新(包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和农村税费改革政策)各自对粮食增产的回归系数,ηiƒ表示误差项。
2结果与分析
2.1相关性分析分别对山东省、江西省和四川省的粮食总产量与影响因素间的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从相关性水平分析可见,粮食总产量与要素投入以及制度变迁之间的存在相关性是比较大的,大致符合了回归方程的要求。然而要素投入之间彼此的相关性比较大,大多数都超过了0.5,由此会造成多重共线性问题。因而,为了检验它们之间的多重共线性,进一步将进行VIF检验,具体结果。从检验结果看,VIF最大值分别为26.124、6.142和42.449,均超过了5,说明存在共线性问题,需要用逐步回归法进行分析。
2.2回归结果分析采用了逐步回归法分别对山东省、江西省和四川省的农业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2.2.1土地要素对农业粮食总产量的影响江西省和四川省的数据都显示,土地要素没有进入方程。山东省的数据显示土地要素投入对农业生产有促进作用。在中西部地区,土地要素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不显著,可能的原因是,土地资源的稀缺性,特别是西部地区用于粮食生产的土地资源相对较少。东部地区经济相对发达,土地普遍稀缺,但山东省是一个例外,土地肥沃,土地资源可以促进农业生产,因而增加粮食产量。
2.2.2劳动力对农业粮食总产量的影响江西省和四川省的数据都显示,劳动力投入对粮食生产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而山东省的数据表明劳动力投入对粮食生产没有影响。在中西部地区,劳动力的投入可以促进农业生产,然而东部地区机械化程度高,对劳动力需求相对较弱,因而该地区劳动力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并不显著。
2.2.3化肥对农业粮食总产量的影响3省的数据均显示化肥的投入可以促进农业生产。为了促进粮食增产,可以适当的使用化肥提高土地的肥沃程度,更好地促进农作物生产。农业生产发展的实践证明,充分和合理使用化学肥料是促进农作物增产,加速农业发展的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2.2.4机械动力对农业粮食总产量的影响江西省的数据表明这项进入方程,而山东省和四川省的数据表明,这一要素并不影响农业生产。传统农业都是手工方式,这种方式不仅效率低而且质量相对也低。随着科技的发展,农业机械化也是现代化的重要体现,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同时也解放出大量的生产力。在中部地区,以平原和低矮丘陵为主,机械作用可有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而东西地区的自然地理特点并不适合机械化作业,其机械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并不显著。
2.2.5有效灌溉面积对农业粮食总产量的影响3省的数据均显示,该项要素对农业生产并无显著作用。3省的有效灌溉率都较低,可见东中西地区的有效灌溉面积都十分有限,灌溉水有一半以上在输水、配水和田间灌水过程中损失掉。因为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作用并不显著。
2.2.6从对农业粮食总产量的影响3省的数据都表明该项制度促进了中国农业的发展。自从实行了后,农业粮食生产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因为实行了后,农民拥有了农业生产的主动权,他们可以自由的支配资金、时间以及生产要素。这对粮食生产有非常重要的推进作用。
2.2.7农村税费改革对农业粮食总产量的影响3省的数据均显示该制度对农业生产有显著促进作用。农村税费改革后,农民税费负担绝对水平明显下降,与税费改革前的2000年相比,到2004年,农民人均负担水平下降了一半。农村税费改革减轻了农民的担子,同时也规范了农村的收费制度,对农民进行粮食生产发挥了积极作用。
3政策建议
根据上述结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促进粮食生产:(1)针对土地要素,东部地区应当合理科学地配置土地,同时要做好各项保护土地资源的工作。发展农业的同时还要保证耕地面积的稳定、调整并且优化土地的结构,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这一优势,以确保粮食丰收。同时中西部地区也同样需要保护好现有耕地。(2)针对劳动力要素,中西地区在拥有充分劳动力的前提下合理应用这一资源。加大劳动力的投入以此来增加粮食产量。现如今,劳动力大量涌入城市,致使农村出现有地无人耕的尴尬局面。各地政府应当针对这种现象,采取适合的应对措施,以防止劳动力的流失对农业生产的负面影响。(3)合理地使用化肥,化肥品种使用和剂量的使用都要因地制宜,这样才能对农业有促进作用。东中西部地区,要保证提高增产的同时合理使用化肥。可以适量增加的化肥使用量,以便促进农业生产。(4)中国农业机械化进程已经步入中级发展阶段,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但是由于东中西各地区的自然地理特点不同,需要针对每个地区的需求进行合理的机械化农业生产。(5)东中西地区均要通过强化水资源管理、大力推行节约用水,要尽力提高农业灌溉率,加大水源开发等措施不断提高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对于水资源严重缺乏地区、贫困地区、旱灾多发地区有重要意义。(6)在制度创新方面,农业现代化是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农业现代化是制度变革或创新的过程。的使用让中国进入了农业的黄金期,极大地鼓励了农民的自主生产意识,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因而促进粮食生产。农村税费改革政策普惠于民的前提是政府部门要切实贯彻执行,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2.大力普及常规适用技术与积极推广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实行集约经营
很多常规适用技术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中创造的,在各个时期的粮食生产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并且到现在仍然有旺盛的活力,大力普及常规适用技术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加速农业技术改造,促进粮食增产。应认真总结推广各种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在有限的耕地上生产出更多的粮食。因地制宜推广合理密植,合理间、套、复种,充分发挥时间、空间、地力的增产作用,是实施集约经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单位面积产量的重要途径,也可以调节粮食结构,增加经济效益。玉米应以紧凑型耐密品种为主,采用省时省工的单粒播种技术,是玉米播种史上的一次革命。在种植业调整结构中,水稻生产越来越占有重要位置。大力普及旱育苗的标准,施行机插、抛秧,实行早插,施足底肥,巧施蘖肥,补施穗肥。合理使用化学除草剂,大力提高水稻单产水平,按无公害水稻栽培技术规程生产优质的无公害水稻。
3.粮食生产效益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结合,建立粮食生产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
农业生产是复杂的综合性生产,本质上是物质、能量的转化,一方面从环境输入原料,中间经过生物群体转化、交换,然后输出粮食等产品。粮食生产要获得大量的产品输出,必须有相应物质和能量不断输入。粮食生产转化资源是多方面的,如土地、劳力、资金等特别是自然资源是粮食生产的重要资源,作物要高产、稳产,就必须从环境中吸收能量和养分,而且产量越高就要求获得的越多。把农业资源保护和利用结合起来,根据资源特点,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建立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首先要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提高作物对环境资源的依赖适应性、能量、物质的转化率。我市增产粮食要充分利用太阳能,大力提高光能利用率,这就必须通过增加叶面积指数以获得更多的光能来实现。实行合理密植、间种套种是一个有效途径。作物在肥力、密度、个体配置形式的三个因素协调良好的生态环境下,才能发挥最佳增产效益。粮食生产发展还必须协调农、林、牧生态结构关系,以加强物质、能量的转化。农与牧的原料与肥料是供求与连锁关系,一方增产可引起双方增产,双方增产又引起多方增产,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林业对农业增产作用很大,良好的植被可调节农业生态系统的输入输出,有利于改变农田小气候,促进农业稳产增产。使农林牧之间互相促进,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