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9 09:27:5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教育反思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教学反思是最近这几年才出现的新名词,其实在出现之前教师对自己的教学也有过反省,只不过没有现在这样有针对性,这样有目的性罢了。在素质教育全面铺开的今天,追求完美而高效的课堂是每一个教育工作的历史使命,而我们的每一堂课几乎都是不完美的,教学反思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显得越发重要了。在教学中通过对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课堂管理等方方面面的审视可以发现在我们的课堂中确实存在着许多的误区和不足之处,在课前或课后对这些问题进行反思总结,避免下一次的错误。通过这样的反思,教师能够对自己的教育观念进行客观的、理性的认识、判断、评价,进行有效的调节,并最终形成教师个人化的、独特的、带有新质特点的教育观念。可究竟怎样反思,反思什么的呢?
首先教师要对对教学反思有明晰而正确的认识,了解教学反思的作用,才能真正接受反思,从而激发起反思的内在动力,进而产生具体的反思行为。教师只有以自己教学实践中所出现的问题为前提,反思才有力量和效果。反思意识强的教师会经常发现自己教学中的问题,通过不断地解决问题,使自己不断完善。在长期的反思实践过程中,自己的反思习惯也就会慢慢养成。 其次要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和总结。反思总结的形式可以是日志、叙事和教学案例,也可以是札记、体会和教学后记等。可以把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让自己困惑不解的问题写出来,也可以针对教学中的某一闪光点或某一失误进行总结。这些都属于教学反思。通过反思,提高对自身教学能力的认识,找出自己在某些问题上的缺陷和自己在哪些需要了解和掌握的知识上存在的不足,促使自己不断加强学习教育教学论文,从而达到促进自己向专业化、学者型教师发展的目的。尤其要注意的是教学反思的时效性,即总结反思要及时。教学实践刚完成,此时教学感受最深刻、最清晰,成功在哪里、失败在何处最有体会,此时进行总结和反思为最佳。否则,时间一久,真情实感就淡化了。
下面就如何从课堂的不同角度进行反思谈一点个人的体会和感受。
1、教学目的、目标的反思。在教学.过程中,从教学目的着眼的主体看,教学目的是对教师要教什么的说明,着眼于教师的教;是以教师为主体进行描述的,是对教师的活动的一种期望,但其结果是否符合这种愿望,却难以预料和检测。教学目标则着眼学生学习的结果,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行描述;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结果的一种规定,是学生必须达到的要求,它不仅对教师实用,对学生也是必要的、适用的。 所以在教学反思中,首要的是反思“教”与“学”的 双边关系是否融洽,是否达到了各自的目的杂志网。
2、教学方法的反思。 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层次的教学对象在课堂上采取的方法都是不一样的。曾经听过一个教师的公开课,整个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完全处在被动的学习状态。课后教师发出了这样的感叹:与我以前用的方法一样啊!为什么区别这么大!在传统的教学中经验是教师教学的一大法宝,但是随着教育体制的发展,对于过去的一些教学方式、方法到现在的学生课堂中使用,会有一些教师发现完全没有了效果,过去的法宝到现在却没有了用处。这使得一部分教师对于教学的技能和教学方法产生不理解,并且无技可施,造成教学效果显著下降,学生对老师也有着不好的评论与态度,这些都直接影响了我们的教育质量。因此教师的教学技能与教学方法的变通,成为面对不同时期,特别是所处家庭、社会、经济环境完全不同的新时代学生,如何变通教学方式方法,使学生,也同时使教师不断的适应运动变化着的社会环境,是教育中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
3、课堂教学管理的反思。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的主战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用有效而适宜的方法约束学生的行为,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氛围,保持课堂良好的教学秩序。教师要高瞻远瞩,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的言行举止要作出及时准确的判断,并采取快捷有效的方式处置,且采取的方式既不能给学生太大的压力,又不妨碍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最好更能增加是师生间的交流与沟通,以平等的态度对待一切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课堂是师生共同进行的、充满温暖、师生之间彼此熟悉、相互接纳、安全轻松的学习场所。因此,教师课堂的管理应是引导、对话与活动,教师对学生的行为首先应该是理解和尊重。 现实中往往会出现因沟通协调不够,处置方法不恰当,造成教师课堂教学积极性大幅度降低,甚至中途停止的现象,无法完成当堂课的即定目标,直接影响教学的进展和效果教育教学论文,同时也造成师生关系紧张,长期下去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4、学生学习指导技能的反思。在课余常听老师们抱怨,“这个班的学生太笨了”“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起,孺子不可教也”,可是我们有没有认真的去反省:该怎样指导他们学习?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新的学习方式强调,要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但这并不表示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无所作为。在处理教学中的“教”与学生的“学”这两者关系时,新的教学理念固然重要,但“指导”的技能也是致关重要的。比如,在以知识传递为主的时候,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主要是围绕听课、记忆、迁移、背诵、演练等接受型活动而新课程则强调了学习的探究性,教师对学生需要进行问题发现的指导、问题解决的指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则需要个别指导、小组指导等。在指导的过程中,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创设一个平等、自由、快乐的课堂环境,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提供空间。
在实际教学中每次讲完课后,我都认真的从不同的角度反思这堂课的得与失,不仅可以促使我们克服教学工作中的不足,有助于防止某些失误的再次出现,同时根据课堂上反映出来的问题,采取“对症下药”,能迅速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本文作者:孟欢欢作者单位:铜川职业技术学院
许多大学生在求职压力及社会价值取向的驱动下,普遍存在著重应用技能、轻人文修养的功利主义倾向。高校出于现实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也纷纷提出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口号,这就有意无意地强化了功利导向,淡化了人文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上不同程度地发生了偏差。教育的提出,在某种意义上也正是为了从根本上纠正这种偏差。因此,外国文学教学作为艺术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实施教育过程中将成为淡化功利导向、强化人文教育的重要体现。在教学实践中,应突出两个导向。
第一,引导学生重视人文修养,提高综合素质。启发学生认识到,未来社会需要的是通晓中外文化,了解人类社会发展进程,具有全球意识和世界眼光的高素质人才。外国文学是外国文化的具体体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形象缩影。熟悉了解外国文学的著名作家、经典作品及其文化内涵,不仅可以得到增长知识、陶冶情操的审美享受,而且可以开阔眼界,拓宽思路,提升自己的思想水平和人生境界,而这恰恰是未来社会高素质人才所必需的人文修养。
第二,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专业教育,拓宽知识面,加强文化基础。中国高校现行的专业设置和专业教育,有其对经济社会发展适应性和针对性较强的一面,也有专业面过窄,文化基础过弱,不利于学生优化知识结构、全面发展的一面。事实上在大学生中已经存在着只重视学习应用性、技术性专业,轻视基础理论和人文学利‘,学历高而文化修养差的不良晴况。如前所述,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正是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切实改变外国文学只是中文系学生必修课的片面认识,给其他系科学生增设和加强外国文学课程教学,而且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增强学习了解外国文学的自觉性。启发他们认识到:专业设置和专业教育是相对的,模糊专业和学利‘交叉已成为大趋势,仅有狭窄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也许可以胜任某项具体的技术工作,但很难成为具有创造精神的专家。外国文学知识夕、专业技术应用的角度来看,也许是可有可无的,但从人的生存发展来看,则是必需的。它是现代人知识结构和文化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带给我们的不是谋生的技能,而是生存的自觉意识。换言之,缺乏必要的外国文学知识,事业发展难成大家,生存质量难致高境,无论是对l比奢还是对个人,都是一种缺憾。
总体而言,提升就我国职业院校的外国文学教学水平,不仅需要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的人文主义思想教育,也应注意到东西方文化上的差异,鲁迅的“拿来主义”应作为我们批判吸收西方人文主义传统中的准则,让外国文学教育在筛选中为高职高专的人文素质教育发挥应有的作用。
一、中国古代语文反思性教学思想。
反思内省方面,有“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博学而不自反,必有邪”(《管子戒》);教育教学方面,有“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专门论证学与思的关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不断反思,宋代思想家和教育家更是提倡深思、精思,提出“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在学生的全面发展方面,韩愈认为“行成于思,毁于随”;在教学主体之间的教与学方面,《学记》中有“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的论述,可知教师与学生在主体间互动的具体实践中的良性互动,通过教与学的不断反思,可以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素养提升。
二、区分反思性教学和教学反思。
按照熊川武教授的概念界定,反思性教学的主体是“学会教学”教师和“学会学习”的学生,让教师在教学中学会教学的方法和智慧,让学生在反思中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巧。反思性教学并不是在告诉我们一种具体的教与学的方法,它是一种教学思想、教学哲学和教学实践,在不停的教学反思中逐步完善和发展。反思性教学以“会教”和“会学”为宗旨,通过教师对教学的反思,改善教学方法、手段和目标,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教师通过反思,丰富自己教育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研究和学会发展,故反思性教学应是“教学的反思”和“反思的教学”有机的统一体。教学反思应是反思性教学中的一个环节,更侧重在教学中如何反思,怎么反思,什么时候反思,反思什么,在反思性教学中的非连续性探究和输出,反思性教学则是贯穿于整个教学中的实践过程,侧重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反思性教学主导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实践的始终,是一种方法指导,也是一种教育哲学思想。
三、语文反思性教学与常规教学的差异。
【中图分类号】G633.3
语文教师的个人水平对初中语文的改革和教学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学反思是提高教师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也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保持持续、开放和动态状态的前提。本文针对我国目前初中语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实施反思教学的理念,并对相应的改革措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实施,初中语文课程的教学技术、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堂教学的效率问题得到了广泛关注,有效教学的理念已经深入到每个教育工作者的教学思想中。因此,作为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者,要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与反思,改变落后的语文教学模式,遵循学生语文学习的认知规律,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采取科学恰当的教学方式,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对初中语文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实现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反思初中语文教学之中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目前的初中语文教学之中,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由于语文课程是学生主要的课程之一,因此班主任很可能就是语文教师,在一些教育资源稀缺的地区,初中语文教师除了担任班主任之外,还肩负着对学校进行管理的职能。由于精力分配、个人认识和学校导向等主、客观因素的限制,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很难明确岗位责任。其次,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很难做到精细化教学。语文课程本身具有综合性强的特点,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将这门课程的思想美、德育美、逻辑美、艺术美和文字美相结合,通过形式多样的互动方式和讲授方式,与学生们进行交流,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但是一些学校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之下,语文教学不断向功利化和机械化的方向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将人文化和精细化落实到实处。最后,教师在教学工作之中缺乏对自身的改进、评估和检查。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将主要精力放在参与学校的日常考评之中,使用零散的、任务性的方式对待教学反思。在进行教学实践的过程之中,只有一少部分的语文教师会将教学反思转化为行动力。在对自身的教学成果进行检查的过程中,应该建立相关的反思档案,因为没有进行自我评估和自我检查的经验,因此会产生对工作结构分析不足的现象,很难对教师自我提升进行有效的掌握。
二、初中语文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措施
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对教学反思的工具进行充分的认识,清晰的制定教学目标、精细化教学过程、结果化教学反思和不断持续教学改进,优化重组教学反思,最终使初中语文教师的自身素质得到提高,不断推动初中语文的教学和改革。
(一)建立多元化的综合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的多维性导致了教学目标的多元性特征,初中语文教师应该针对教学任务,对教学大纲进行仔细的掌握,针对自身学生的兴趣、素质、教育背景和自身能力,有针对性的制定语文教学的目标,根据前一个阶段的工作成绩,对本学期的工作任务做出进一步的明确,最终制定出本学期的工作目标。
(二)精细化执行教学目标
初中语文教师应该针对多元化的教学目标,不断改进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通过采用角色式、情景式和启发式等教学模式,将传统的教学过程和现代化的教学工具相结合,在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在阶段性教学目标之中,除了以学生的成绩作为导向之外,还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心理健康和德育工作。初中语文教学之中的德育功能不断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之中,应该从课本内容出发,进行发散和引申,通过课本之中的典故对相关的典故进行联想,由故事性的思维不断向德育思想升华,培养学生树立完善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另一个目标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由于心理教育的目标具有不易测量和抽象性的特征,因此,在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应该针对课文的具体内容,通过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使用现代化的教学工具,不断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培养教师和学生的良好沟通氛围,针对学生的教育背景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使学生在学习初中语文课程的过程之中产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完善的人格。在社会生活之中,团队意识受到极大的重视,因此,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之中,也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教师除了在教授课文的过程中向学生讲述相关的知识之外,还可以通过创新性的教学模式的使用,例如将学生分为若干个教学小组,对某一个问题进行讨论等方式,在日常的学习活动之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尤其要注意的是,虽然教学目标具有多元化的特征,但是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应该将这些目标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不能将这些目标在进行简单的分解之后,作为孤立的目标进行执行。在具体执行教学目标的过程之中,应该建立完善的教学反思记录,对工作成果和工作创新进行总结。
三、对教学反思进行改进,提高教师专业化程度
我国目前很多语文教师的教学工作主要集中在制定教学目标和完成教学目标这两个阶段,因此,教学反思仅仅记录了教学任务的执行过程和教学目标,没有将教学反思的作用充分的激发出来,因此,应该在上述两个阶段之外,应该不断对教学反思的内容进行丰富。初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教学反思档案,对教学任务的执行状况和完成状况进行整合和对照,明确的找出工作缺陷和工作成绩,最终产生完善的教学反思。并针对产生的教学反思结论,制定出相应的改革措施,为下一个学期教学工作的展开打下扎实的基础。
总之,在初中语文的教学实践之中,初中语文教师应该将职业生涯规划和校本建设相结合,最终实现清晰化的教学目标,持续的对教学进行改进,最终使初中语文的教学反思能力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我们过去的课堂教学过分强调预设,显得机械、沉闷,缺乏生气和乐趣,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按照预先设计好的一步步地进行教学,有些程式化。四十分钟的课,不拖堂,把需要完成的教学内容讲完,这堂课就算完成了任务。这样的课堂显得生命力不够强,太过封闭了。
新课程要求我们开放课堂。开放从过程角度来讲,人是开放性的、创造性的存在,教育不应该用僵化的形式作用于人,这样会限定和束缚人的自由发展。在进行《一去二三里》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环节,通过看书上的图来认识1至10的汉字写法,我问学生:“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在学生的回答中,认识了十个字,此时已经基本上完成了预先的任务,我正准备过渡到另一环节时,听到有一个学生说:“老师,我还有,我还想说!”看着他那急着想说话的样子,我就让他说了,“我还看到天蓝蓝的,云白白的,很美丽。”听着他奶声奶气的话,好像自己也被一种童真童趣所感染,经常能看到的蓝天白云似乎也变得更美了,我表扬了他“嗯,虽然今天天阴沉沉的,可听你这么一说,就像看到了蓝天白云一样,真美,你说得可真好,看得很仔细。”其它小朋友见我表扬他,也刷刷地举起了小手,有的说:“篮球场后面有一片树林。”她把前面学过的“一片树林”给用了起来,我就忍不住又表扬了她,没想到她听到我的表扬,歪着脑袋笑了一下说:“老师,我可不可以再说一次啊!”我点点头,她就开始说了,“篮球场后面有一片树林,那里有很多绿油油的小树,还有许多小动物住在里面。”
学生们越说越起劲,说到后面,他们说到了十个小朋友的表情,不同的姿势,说到了他们衣服鞋子的不同。特别是当他们说到十个小朋友不同的姿势时,我很意外,没想到他们观察得这么仔细,说实在的,当我看图时,我没去注意图上小朋友的表情和不同的姿势。
因为这个环节的时间的延长,这堂课没有完成预先设计的教学内容,但是这一节课的教学任务的未完成并不影响学生的整体发展,在课堂教学中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素质。这堂课根据学生的学习热情、思考、灵感改变了原先的设计,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课堂教学不应该是一个封闭的系统,教师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程式。开放课堂,尊重学习的学习需要和热情,让我们用一颗宽容的心允许学生打破我们的预设,让我们在师生互动中多一些即兴的创造,使我们的课堂充满生命力!
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想学生所想,让学生多反思促进学生的发展优化数学课堂的设计,避免那些机械、重复、乏味的低效作业,充分调动学生作业的积极性,让他们在反思的过程中享受到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快乐,赋予数学生命的色彩。
在初中数学教育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相当一部分初中生不会学习,不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生对老师和同学的不同的解题方法只看哪种方法简单,不太记笔记,更不用说记下后课后自己再看看;作业错了不能自觉分析错误原因再订正。因此学生基本上能掌握教师讲过的知识和方法,而稍加变化或新的问题,学生往往束手无策,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自信。由此可见,养成良好的反思习惯任重而道远。
对学生而言,每次学习只是一种经历,只有通过不断的反思,把经历提升为经验,学习才具备了真正的价值,才能使每一位学生的非智力水平都能在有效的智力活动中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进而达到“照亮别人,完善自己”之目的。
新课程强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倡导“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数学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活动,了解数学的应用价值,获得思想方法,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在发展过程中落实知识,真正领悟数学的奥妙,基于这一出发点和落脚点,学生必须以自己的实践过程为反思对象,对自己学习中的不足或成功进行反思,从中发现问题,根据问题提出应对策略,并付之于行动,在行动过程中,观察其过程和效果,适时予以调整,从而使行动朝着利于问题解决的方向进行。这正是我们教师所追求的学生自我教育的最高境界,学生学会了反思,就相当于给学生请了一位尽心尽责的老师,随时随地对学生的数学学习进行有效指导,提高学习的成效。下面是我结合实践就养成学生反思的习惯的途径和效应作一一阐述。
一、解题反思——掌握方法
学生已能正确地完成课本习题,思维能力却不见提高。由此我假设:“解题与思维能力提高之间一定存在一个重要的环节,那就是解题的反思环节,它是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提高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必由之路。”根据这个假设教师要求学生对数学解题作如下方面的反思。
㈠、对解题过程的反思:即解题过程中,自己是否很好地理解了题意?是否弄清了题干与设问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否能较快地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在解题过程中曾走过哪些弯路?犯过哪些错误?这些问题后来又是怎样解决的?
㈡、对解题方法与技能的反思:即解题所使用的方法、技能是否有广泛应用的价值?如果适当地改变题目的条件和结论,问题将会出现怎样的变化?有什么规律?解决这个问题还可以用哪些方法等等。
㈢、题目立意的反思:即所解决的问题有什么意义?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经过这三步的反思训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对解题过程进行反思、提炼、概括、整理,确定解题关键,回顾解题思路,概括解题方法,使学生的思维朝着灵活、精细和新颖的方向发展,在对问题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概括能力,以促使学生形成一个系统性强、相互联系的数学认知结构。如在学习了“三角形中位线”内容后,出示例题“求证:顺次连结四边形四条边的中点所得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在此例教学后,教师让学生完成下面问题并证明:
⒈顺次连结平行四边形的四条边的中点所得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
⒉顺次连结矩形的四条边的中点所得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
⒊顺次连结菱形的四条边的中点所得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
⒋顺次连结正方形的四条边的中点所得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
⒌顺次连结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四条边的中点所得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
⒍顺次连结梯形的四条边的中点所得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
⒎顺次连结等腰梯形的四条边的中点所得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
⒏顺次连结直角梯形的四条边的中点所得四边形是什么四边形?
显然学生只要反思例题的探索过程,让学生在回顾中迁移,在反思中猜想,轻而易举地就能完成教学任务,并发现了以下规律:
(1)顺次连结对角线既不垂直又不相等的四条边的中点所得四边形为一般的平行四边形。
(2)顺次连结对角线相等但不垂直的四条边的中点所得四边形为菱形。
(3)顺次连结对角线互相垂直但不相等的四条边的中点所得四边形为矩形。
(4)顺次连结对角线互相垂直且相等的四条边的中点所得四边形为正方形。这样反思过程,既使学生对知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又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反思的优势所在,乐于在今后的学习中反思,有利于学生反思习惯的养成。
二、解后反思——触类旁通
解后反思是指解完一道题后,对题目本身的结构及解题的过程进行认真回顾,深入探究,以图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高解题能力。它一般分以下几方面反思:理解题目的结构,形成迁移;重新评价解题方法,找出最佳解法;分析题目的步骤,抓住解题关键;变换问题的条件和结论,使问题系统化。例如,求证方程(x—a)(x-a-b)=1有两个实数根,并且,其中一个根大于a,另一个根小于a这道题时,除了常规方法先证明方程有两个根,然后将两个根解出来,再进行判断外,可引导学生探索其他证法,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证法一(利用韦达定理)
将方程化为一般形式
x2-(2a+b)x+a(a+b)-1=0
因为=(2a+b)2-4[a(a+b)-1]=b2+4>0
所以方程有两个实数根。
设方程两根分别为xl和x2,且设x1>x2。根据韦达定理,得
xl+x2=2a+b,xlx2=a(a+b)-1
因为(xl-a)(x2-a)=xlx2-a(xl+x2)+a2
=a(a+b)-l-a(2a+b)+a2
=-10
所认x1-a与x2-a异号。
又由假设x1>x2,得x1>a,x2a
证法二(利用换元法)
设y=x-a,则原方程化为
即
y(y-b)=l
y2一by一l=0
因为,=b2+4>0,所以,方程有两个实数根。
因为,yly2=-1<0,所以,方程的两根异号。
由此可知,原方程的两根中,一个根大于a,另一个根小于a。
证法三(利用图像)
设f(x)=(x一a)(x-a-b)-l,这是二次函数,其图像是开口向
上的抛物线。由于f(a)=一1<0,且抛物线开口向上,于是抛物线与x轴
必有两个交点,且这两个交点位于直线x=a的两侧,所以,原方程有两个实
数根,且一个根大于a,另一个根小于a。
由此可见,学生能做好解后反思,必定会激起其探求数学奥秘的动机,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找出很多规律,对所求问题作开拓性思考,引出新题和新方法,久而久之,就可以使新的知识体系得到整合,思维在反思中升华,从而学到总结归纳的方法。
三、纠错反思——享受成功
好多学生写作业、答试卷时以完成为满足,检查验算的习惯很差,或面对错误看不出来,或看到错题拿起橡皮就擦。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学生的思维批判性差,反思意识薄弱,反思能力低。针对这种现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在做作业时反思:答题时,想一想“我这样做对了吗?”“这是不是最好的办法”“我在哪里处理得比较好”等;订正时,多想想“我这题错在哪里?”“我为什么会做错?”“我以前有没有犯过同样的错误?以后我怎样避免再出现类似的错误?”…….在解好之后时反思思考过程,对较为典型的题目要整理思路;在批改之后反思:对错误的解法要保留,经常到组长处说说反思过程,再动笔订正。或建立错题记载本,抄出错题原型,写上经反思得出的错误的根源,充分利用这些错误资源,找到对策,优化思维品质。在测试结束后,学生应自主对卷面进行分析,对掌握比较好的方面,反思分析的步骤是否都有科学依据?是否还有其他解法?是否对问题的题设或结论进行变化能产生新的题型?总结出好的经验和方法;对掌握不好方面要分析原因,反思走过哪些弯路?犯过哪些错误?这些问题后来又是怎么解决的?在哪儿思路受阻,是知识的不够,是理解得不透彻还是其他原因导致?从而调整策略,采取补救措施。通过对自己学习的反思,成绩好的同学谈了自己成功的经验,也分析了存在的不足,表示要戒骄戒躁,再接再厉;有的同学尽管成绩不理想,却也看到了某些方面的进步,认识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制订纠错反思是自我认识和评价的过程,是对知识形成过程和学习历程的体验、感悟,无论酸甜苦辣,都是他们探究知识历程中宝贵的财富。通过反思和感悟,学生学会了思考和评价,思维开阔了,出错率降低了,数学思维的深刻性和严谨性培养了,学习能力、考试的实效性提高了,真正尝到反思的甜头,享受成功的快乐。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11―0013―04
一 人文主义教学设计产生的背景
方法论是指导研究的观念思想体系,包括基本的理论假设、研究的哲学取向和原则,它关注的不是某一具体研究方法,而是对指导现有研究方法运用的理论体系的反思。[1]教学设计方法论就是指导教学设计理论研究的思想体系,其演变深受同时期西方哲学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两种思潮的影响。科学主义影响下的教学设计更多看到教学活动规律性的一面,肯定了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理性以及人在发展过程中的规律性,因而主张用理性的手段对教学加以控制和干预,这在本质上是一种机械论的世界观。它忽略了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忽视了人类世界的复杂性。毋庸质疑,人有其理性的一面,这使得教学设计运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成为可能和必要;但同时,人又有其非理性的一面,有自己的意识、意志、本能、冲动、情感、直觉等,决定了教学设计与其它设计过程不同,不能简单的运用一个方案设计出预期的结果。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对科学主义思潮中的教学设计产生质疑,认为这种设计的实施实际上是把动物的简单反应强加于人,将育人的事业与工业生产相提并论,试图寻求具有教学“投入―产出”高效率的方法和技术,其基本特点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与可操作性;教学内容的生硬灌输与线形设计;教学过程按部就班;教学评价的客观化、定量化和形式化等,对这种过分强调“物的客观”而非“人的主观”的方法论取向,应该深刻反思其合理性。
在这种背景下,西方现代人文主义思潮迅速渗透和移植到教学设计的研究之中,各种旨在提升人的主观意识、崇尚理解、混沌、模糊、多元化及非线性的相关理论给教学设计研究带来了新的生命力。如建构主义、解释学、混沌理论、后现代主义、活动理论、模糊逻辑等学习理论研究的思维直接动摇了科学主义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为教学设计的研究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视野。然而,在对人文主义教学设计进行尝试的过程中发现,过分强调人的随意与自由、模糊的、混沌的人文主义教学设计在实践中很难把握,这里的“人”陷入了“自我意识”的泥潭。它过于关注问题复杂与无序的形式,而忽略教育、教学的内在规律性,使教学设计的操作性变为形式,进而滑向虚无主义。
二 人文主义教学设计的尝试
1 建构主义与教学设计
20世纪80年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被乔纳森(Jonassen,D.)等人引入到教学设计研究领域中,人文主义教学设计的最初尝试便开始了。尽管许多学者对“建构主义的认识论是主观主义的,还是主客观相统一的”存在分歧(何克抗),但我们从建构主义的思想渊源中还是可以找到其人文主义的踪影。
建构主义在教学设计中逐渐走向成熟是在20世纪90年代以后,乔纳森(Jonassen,D.1992)用“建构主义的发展”和“建构主义的特点”两个模型来表示建构主义对教学设计的影响。[2]认为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不是接受权威的观点和理论体系的过程,而是根据一定的教学情境进行反思、诠释、批判、行动、共同构建、实践、欣赏和进行艺术化的工作。它不强调序列化、体系化的教学设计程式,容忍模糊、个性、矛盾、随意,关注现实教学情境的丰富性。
在建构主义眼中,教学设计不应是预设好的教学方案,学生不是简单的设计对象,他们应主动参与到教与学的活动中,而且在参与中获得的体验是因人而异的,这是因为他们的“先验意识”不同。建构主义视野中的教学设计注重高层次的学习结果的培养。认为以往的教学设计关注的是比较低级的、答案唯一、内容系统完整的学习,忽视高级学习。事实上,“我们所学的许多东西都涉及到非良构领域的高层次知识”[3]。还要强调的是,建构主义的教学设计关注“学习伙伴”的重要性,提倡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模式。如前所述,人的共同生存发展能力在未来社会中将发挥巨大作用。不仅如此,从建构主义对学习本质的理解来看,学习伙伴或合作学习对学习结果的影响也是巨大的。社会建构主义就主要强调了人类认知与知识形成的社会性基础。这种建构主义理论是美国学者伯格和拉克曼于1966年提出的,他们认为人类的理性是社会集体的产物。研究学习不能以个体的人为基础,更不能脱离社会情境和文化,应该研究人在社会群体中的互动性。因此,教学设计应该充分考虑合作学习模式。
这样,建构主义就确立了不同于科学主义教学设计的新的方法论特点,即学习者在复杂的情境中基于自己的经验解决结构复杂的问题,从而培养自己的能力。
2 解释学与教学设计
解释学(hermeneutics)又称为阐释学、释义学、诠释学,是20世纪西方最有影响的几个人文主义哲学流派之一。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等人的研究把解释学推向更深更高的方法论层次。伽达默尔认为,理解是具有历史性的,理解的结果是解释者的“现代”(也将成为历史)与解释对象的历史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统一物,我们称之为“视域融合”。[4]理解的对象是人及其一切活动,它们包括历史、文献、思想、创作等文本。这些文本都是作者的历史“视域”的产物。因而,当解释者以自己的“视域”去理解这些文本时,就出现了两种“视域”的对立;而只有把这种对立“融合”起来,即把历史的融合于现代的之中,构成一种新的和谐,才会出现具有意义的新的理解。这一过程,就是“视域融合”的过程。[5]因此,理解是循环往复的,我们对文本意义的理解只能是一种无限的可能性,永无终止之日。
显然,解释学为教学设计思维提供了一种有意义的视角。Jonassen等人曾从解释学的角度指出教学设计应“追求学习者对问题的理解,关注学习者对问题的诠释”,并提出了教学设计的解释学原则:理解沟/空白原则、偏见和自身利益原则、文本转换和差异原则以及和历史时期之间的协调原则。[6]
解释学对教学设计的影响具体表现为:(1)学习结果的预设对教学意义不大。首先,不存在对某一事物认识的唯一理解。施莱尔马赫认为学习者在学习之前由于“先验意识”的不同,不可能对事物取得同一性的理解。并且“先验意识”的内容是非常复杂的,受很多心理因素的支配,不可能分析清楚。第二,理解并不是一种僵硬的过程,它在解释者与解释对象的相互作用中产生,这一过程必然是动态的、永无止境的。因此,不可能存在单一的、静态的学习结果与复杂的、动态的学习过程(理解过程)相对应。(2)科学主义教学设计所强调的线性的行为评价方式在解释学这里受到了挑战。因为从解释学的观点来看,知识是一种社会协定,理解不可能与其所处的文化或社会情境相分离。对同一文本的解释,在不同历史时期,从不同的视角,会产生不同的意义差异,它是“视域融合”的过程。因此,文本的理解不可能通过文本的背诵而获得,那种一元化的、非此即彼的结论不能充当评价的标准,只能通过解释者的阐释。(3)不可能设计出一种最优的、普遍适用的教学策略来满足不同的教学需要。解释学强调,在运用文本互动和解释对话的过程中参与者必须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每个人要进行或分析交流的时候,都是在运用一种新的阐释策略。每个对话都是独特的,不可重复的。任何想自动地或系统地进行对话的企图,都是一种徒劳。[7]
至此,我们看到,与科学主义教学设计的“实证研究观”不同,一种新的颇具“人情味儿”的“解释研究”方法论,以相对立的姿态出现在教学设计研究的视野里。
3 混沌学与教学设计
自20世纪60年代混沌理论诞生以来,各门科学研究开始关注客观存在的“无序性”,把“过程”而不是“存在”看成科学的主题。在这种科学革命的浪潮中,混沌理论也逐渐渗透至教学设计研究领域。Jonassen、Dowding及You等学者对线性的、决定论的可预测性、封闭系统以及负反馈圈为显性特征的科学主义教学设计观提出了质疑,并试图将混沌学的非线性、非决定论的不可预测性、开放系统和正反馈圈等基本概念引入教学设计,以超越科学主义教学设计观的机械性。[8]
混沌理论中的蝴蝶效应、分形认识观点、以及奇异吸引子都对教学设计的理论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蝴蝶效应描述了对初始条件的敏感性,即系统内部初始条件的小变化会引发后续的大变化。[9]这说明了系统具有不确定性与不可预测性,即系统的非线性,教学系统也是如此。教学过程充满了未知因素,是不可预测的。那种科学主义教学设计中所强调的线性教学程序的操作性在混沌理论中失去了意义。对教学系统的认识由线性发展到非线性,是教学设计方法论上新的突破。分形是混沌理论中又一个重要的概念,它强调通过认识部分来映像整体,在系统科学上沿着微观认识再反映到宏观认识,形成了分形认识论[10]。它是关于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的思维方法。[11]在教学设计中,由于人的思维的复杂性,应注意开发元认知能力,促进蝴蝶效应的产生。具体到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的设计与安排,应考虑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另外,奇异吸引子在混沌理论中同样是不可忽视的。它通过诱发系统的活力,使其变为非预设模式,从而创造了不可预测性。[12]这一研究进一步确证了教学系统设计的非线性形态。
应该说,人文主义教学设计颠覆了科学主义教学设计的线性的、精确的、可预测、可操作等理性思维的方法论特点。提出了认识世界的一种新的方法论,带给教学设计研究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
三 人文主义教学设计的方法论反思
纵观人文主义教学设计的发展,我们可以看到:人文主义教学设计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关注教学过程的复杂性;关心学生的存在与价值,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如何设计教学;在研究方法上提倡用理解的方法研究学生的“客观精神”。这些正是科学主义教学设计所忽视的问题。对于研究“如何产生优化教学效果”的教学设计而言,或许,从学习的主体―学生的角度出发去设计教学过程更为合理。然而,人文主义教学设计由于作为其哲学基础的现代人文主义思想的局限,它的研究也存在着很大的片面性。
1 如何完整的看待人
伽达默尔认为,人的存在方式就是理解,理解的过程贯穿于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它是人类和世界万物一切意义的来源。同时也体现了人与世界最基本的关系,它本身就是人生在世的经验。毫无疑问,人文主义者对人的阐释达到了至高点,但却把世界置于人的主观意识中。
人文主义教学设计虽然强调了人的意识、人的情感、人的内心活动对学习发生的重要作用,但他却从人的主观存在中理解和寻求教学设计的思路,由此而得到的结论是“教学设计已经死亡”(拉菲,1990年)[13]。极端激进的建构主义者古德曼(Goodman)等人全盘否定真实世界和客观实在在人类的心理活动之外,所谓真实世界都是个体心理活动所建构的产物,“实在”完全是个性化的,人类获得的知识完全是自己建构的结果。按照这种逻辑推导下去,就会得出只有我是存在的,其它的一切都是我的感觉和意识的产物。[14]也就是说,人最终都生活在自己知觉的主观世界里,人的所知所想,都存在于自己的意识。教学设计在这种思维观念中显得毫无意义。
因此,人文主义教学设计虽然看到了科学主义教学设计的片面性,反对将人看作“产品”进行设计、加工,却陷入了“人完全生活在自己的意识中”的泥潭。这里的“人”仍然是“单面人”,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2 混沌无序不是教学活动的唯一特性
人文主义教学设计对以线性、可预测性、可控制为显性特征的科学主义教学设计观提出了质疑。他们认为教学过程由于人的存在充满了复杂性,是未知的、不可预测的。学习发生的过程是神秘而复杂的,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如学习风格、个性意识倾向性、努力度、初始能力以及大量的才能倾向形式等以一种混沌的形式相互交织在一起,共同发挥作用,影响着每一个学习事件,因而在教学中无法把握与控制。另外,在教与学活动中,存在着大量的非良构问题。这类问题的解决存在着多种途径,有不同的答案,在解决过程中需要多种知识、多种能力。而且直觉对于问题的解决有着重要的作用,因而教学过程也就没有目标和控制可言。
可以肯定,看到教学过程的混沌与复杂对于客观认识教学设计的本质有着积极的作用。然而,过度强调问题复杂无序的外在形式而忽视教学内在规律性又使教学设计走向了相对主义的道路。众所周知,教育、教学中是有规律可循的:对于基础知识的学习一般采取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教学策略;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是可以影响和激发的;学习者的身心发展也有一定的自然规律,皮亚杰对此做过较为深入的研究。人文主义教学设计更多地关注问题的复杂性,认为目标的制定在教学设计中毫无意义。教学过程也由于其复杂性、不确定性而无法控制。这种只看到事物的“动”而否认其“静”的认识是形而上学的,它仅仅关注问题复杂与无序的形式,而忽视教学内在规律性的本质,使教学设计的操作性变为形式,进而滑向虚无主义。[15]
3 知识并非完全由人的主观意识所创造
人文主义教学设计站在主观主义知识论的立场上,认为人的观念、思想和意识等构成终极“实在”(Reality),观念或心灵的世界才是真正的实体(Entity)。狄尔泰也认为,这个世界本是“生命的客观化”的产物,它是由人的精神所创造的。[16]因而,要理解与认识这个世界必须通过人的精神才能实现。这样一来,学习者无法将来自于外部世界的知识迁移到记忆中。相反,他们只能基于个人的经验和互动来构建自身的解释。由于每个人对事物的解释是不同的,所以不存在学习者必须去掌握的客观现实。根据这一思路推导得出,不存在客观实在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存在于每个学生的意识之中。这个结论显然违背了教学设计研究的初衷。
笔者认为,知识是由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科学知识组合而成,自然科学知识的学习为我们的生存奠定了物质基础,而人文科学知识的学习则帮助人们寻找真正的“幸福”,这种幸福是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但又高于物质追求。人文主义把知识笼而统之纳入人的主观意识之中,否定基础知识、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将使教学设计从精确化的程序操作走向虚无主义。
4 人文主义教学设计在实践中难以操作和把握
科学主义教学设计由于其实证主义倾向,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很容易控制和实施,而人文主义教学设计方案则难以操作和把握,这与研究者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有关。
生命哲学家狄尔泰彻底划清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在研究方法上的界限。他认为,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是没有意识、意志、理性和激情的自然界,是在意识之外的物质。他们都是机械的,并受因果关系所支配。而人文科学的研究对象则是由人的生命和精神所创造的社会历史,正是这个由社会历史构成的人文世界或“客观精神”的世界才真正体现了人的生命的本质。它是由人的精神所创造,因此要通过人的精神才能加以理解。自然科学的实证主义研究方法是以揭示自然界的因果联系为目的,而人文科学的解释方法是以人的精神理解作为目的。这样以来,在狄尔泰的理论中,解释学就被定位为人文科学所特有的区别于自然科学研究方法的一种普遍的方法论。
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人文主义教学设计主张采用理解和体验的研究方法。认为知识的习得与人的发展都是在与复杂情境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强调“人的先验意识”。主张在复杂真实的情境和社会背景中,依据个人经验建构知识意义。指出认识的结果不是对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确证,而是“揭示人的精神理解”(狄尔泰)和复杂的教育情境。然而,这种体验和理解的研究方法严重的依赖于个人的主观经验和个人的文化历史背景,因而,它经常被看成是“主观的、神秘的”,无法找到一个普遍的模式。
显然,理解的研究方法,拓宽了教学设计的研究思路,把握了人的意识、情感、本能等非理性因素,使得教学设计的研究充满人情味儿,但这种研究方法下的教学设计在实践中很难操作和把握。瑞格鲁斯曾于1991年指出,建构主义最多只是一种学习理论,在课程的水平上比较有意义,而在具体的教学设计实践中则无意义。托巴斯(Tobias,S.)甚至认为建构主义只是一个花哨的术语而已。
四 结束语
教学设计在经历了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方法论取向后,暴露出各自的方法论局限。无论是科学主义教学设计还是人文主义教学设计,他们眼中的“人”都是单面的,对教学过程的理解也是不完整的。因此,教学设计将寻找一种多重的、动态的、复杂的思维方式作为存在的基础,并在此基础上发展。事实上,一些教学设计研究者已经开始摆脱极端的理性观与混沌观,在反思教学设计实践的基础上,注意将理性与非理性、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融合起来,形成反映设计本质特点的、更加科学的、更具创造性的教学设计观。
参考文献
[1] 李文光,杨开城.现代教学设计理论研究的内容及方法[J].中国电化教育,2004,(4):12-15.
[2] 何克抗,郑永柏,谢幼如.教学系统设计[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53155.
[3] [美]Peggy A. Ertmer, Timothy J.Newby著,盛群力译.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从教学设计的视角比较其关键特征(下)[J].电化教育研究,2004,(4):2731.
[4][16] 尹星凡等编著.现代西方人文哲学[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258261,260.
[5] 杨学功.论哲学经典的解释――解释学方法及其在哲学文献研究中的运用[DB/OL].
[6][7][9][12] 钟志贤.阐释学、模糊逻辑、混沌理论与教学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04,(2):914.
[8] 高文,王海澜编译.混沌学与教学系统设计[DB/OL].
[10] 吴祥兴,等.混沌学导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6:38.
一、以课堂观察为载体,开展教学反思
课堂观察是通过查看对课堂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并在这一基础上寻找学生课堂学习完善、推动教师发展专业活动。教师借助在课堂观察的效果,来探究、应对具体课程、教学、学习、管理上的问题,展现自我反思和专业对话,在改进课堂教学同时,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得到全面的综合发展。
有效的课堂观察:首先需要确定观察的目的与目标。进行有效的课堂教学,就需要我们教师全面了解关于学生的知识基础、能力基础、个体差异以及爱好等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只有掌握了这些因素,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实践时就能够将其灵活的融合到教学设计上;其次是落实观察内容。我们一般把课堂观察分为三个阶段,即:课前准备、课中观察、课后分析。教师的课堂引导除教学前要精心准备好教学情境、教学材料外,最主要是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学生行为与反应,观察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对话与交流,同时课后要有意识地对活动各个环节进行质疑,以激活自身的逆向思维能力。
在课堂观察之后的分析中,需要以课堂教学环节为主线,根据观察者的观察点为基础对任课教师的教学进行分析,在分析过程中,我们可以采用教学情景再现或者视频回放等形式与任课教师进行交流,然后任课教师根据观测者的观察记录对教学设计进行全面的反思和修改。
二、以教学反思为契机,优化课堂教学
对于教学反思,从根本上来讲,就是任课教师通过教学反思提出教学疑问、探讨研究及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进行课后反思来达到师生共同发展的目的。
当前的新课程改革正不断深入,对高中语文的课堂教学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当我们在为进行新课改而不懈努力的同时,还应该及时反思自身在新课改中的不足之处,总结分析在教学的设计、管理以及实践等环节上的出现问题,并积极研究解决方法。通过不断的进行教学反思和教学实践的磨练,以此来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一)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课堂教学大大加强了探究式学习,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探究的方式、方法过于简单重复、缺乏启发性。
例如:“走进现在的高中语文课堂,我们经常听到老师们这样问学生:“你读懂了什么?”“猜想文中产生这种问题原因是什么?”学生们则思维活跃,各抒己见,老师们不再追求答案的唯一性。”但稍作观察分析,就会发现不少教师把“你读懂了什么”、“你想说什么”等当成了“万能钥匙”,不论教学内容、学生学习基础如何而一味使用,反而影响了教学效果。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有价值的探讨性问题。[2]根据高中语文学科的特点,我们要注意从生活现象中提出问题,并且要有目的性,要重视教学任务的完成和知识点的落实,还要避免因问题过于简淡而使学生感觉缺乏挑战性,要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供丰富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素材,使学生产生探究愿望,而不能为了提问而提问。
(二)在强调“创新、实践、探索”的课程主旋律下,师生应共同营造一种动态的、充满生机的课堂,但上课时不能解决好“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局面。
一方面,按新课程的要求,在合适的时机、合适的阶段,必须开展非指导性教学,要“放”,但要善于从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实际学习的兴趣需要出发,让学生去主动探索,鼓励学生质疑、发表自己独特的想法,切忌将预设的教学目标、自己的经验、态度、价值观强加给学生,管得太死;另一方面要看到课堂教学的复杂性,需要老师将学生、教学内容、课堂的际遇等诸多因素纳入教学过程,进行课堂的适当调控,使课堂放而不乱,学习环境和谐。
(三)教师应该精心的去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积极的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以此来有效的提高“讲”的艺术性和科学性。
有的教师认为,新课程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必须做到“少讲”,甚至“不讲”。尤其是对开放性的讨论题目,许多教师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支持学生在现成答案之外寻找新的尝试,无所顾虑的“迁移”和“延伸”等等,似乎成了新课改的“特点”。
为了培养具有国际交流与竞争能力的人才,双语教学已经成为高校的热点话题,关于双语教学的理论也在不同深度的探讨中不断科学与完善,实践层面更是愈演愈烈。双语教学实践比较成功的一个案例是天津南开中学“双语、双文、双能”的教学模式。“双语教学势必有利于学生掌握两种语言;有利于学生理解、吸纳除本民族文化之外的其他发展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学生形成可用两种语言、文字进行思维,增加适应不同民族、国家要求的能力。因而 双语教学有利于使受教育者形成‘双语、双文、双能’的素养。”(康岫岩:2002)不仅提出了明确的教育教学目的,同时也为双语教学描绘了美好蓝图。可对于各地开设“双语实验小学”、“双语幼儿园”的热情不减,英语教育投入已高占教育经费的40%,各类英语等级考试 大行其道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英文论文翻译,普通话水平测试 却低调施行于部分院校或特殊领域,这些现象能否算做正常,再强化下去,双语教学究竟是培养人才,还是在扭曲人才。当我们的脚步越走越快,行程越走越远时,是否应该停下来想想,我们的目的地到底在哪,我们的行为是否已经偏离了我们的初衷免费论文中国学术期刊网。
一、国家法律法规体现了双语教学的地位和使命
首先,“双语教学”简单理解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两种语言(我国目前主要是指汉语和英语)作为媒介的教学。其主要特征是,第二语言或外语是教学的语言和手段,一般同时用母语和第二语言两种语言进行教学,也有完全用第二语言教学。2001年8月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对高新技术领域的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以及为适应我国加WTO后需要的金融、法律等专业,更要先行一步,力争三年内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英文论文翻译,外语教学课程达到所开课程的5%-10%”。
《意见》指出了双语教学的重要性,可是除了个别领域有硬性指标外,基本是一种提倡鼓励的态度。同样的,“200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规定国家的通用语言是普通话,‘国家推广普通话’”,‘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用‘普通话’作为‘ 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这就明确了汉语普通话在教育教学的基础性位置,是最应该也是最有必要得到推广和重视的。虽然在2005年1月、2007年1月、2007年2月 和2007年8月,教育部多次发文鼓励和推动双语教学的开展,但汉语普通话的主体性地位是始终保持的,我们应该在推动双语教学的同时应该清醒认识到汉语普通话的第一位。双语教学的目的不是推广英语,挤压普通话。
二、双语教学要“以人为本”
双语教学确实能造就学贯中西、双语双能的复合型人才,他们的优势将在学习外语文献,吸纳外国文化中明显体现,同时在职场上也颇受青睐,表现得游刃有余。可是个人为此付出的代价也是沉重的,对于并不具备英语语言环境的中国人来学习英语,往往要耗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英文论文翻译,学生必须学好甚至是学精英语,才能踏实地走入“双语”课堂。为了保证双语教学的质量,又必然会引入大量英文原著,那本土的优秀教材及其优秀著作的学习机会就会受到排挤。学生们每天说的,听的,看的都是英文。当一个人的语言生活环境发生改变时,他 的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也将随之发生改变免费论文中国学术期刊网。汉语的语音、文字、语法 传递的是汉民族认识世界的方式和价值判断。一个人对本民族文化一知半解,对于外国文化又是停留表层的人(大多数的中国学生学习英语并非出于对英语文化的热爱),如何立根于世界。我们的教育强调“以人为本”,追求人的全面发展,那就应该在双语中充分开发本民族的个体潜能,绝不能暗淡了本色,要知识的增长,更要完整健全的人格。
三、国家、民族的兴盛需要保证汉语在社会生活的主导地位
语言是综合国力的要素,科学规划国家语言地位具有重要意义。“国家汉语战略”已有构架,不只向国内还向世界推行汉语。“双语教学”的过热势头不是跟“国家汉语战略”背道而驰吗?马庆株教授提到的“汉语在产品上的使用”问题,恰是汉语在为民族品牌做贡献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英文论文翻译,同时产生经济价值,这对于民族自信心的提高 也具有重大意义。相反忽视本国语言的学习,减少本国语言的使用,不积极扩大本国语言的影响力,势必造成民族文化传承的断裂和综合 国力的下降。
总之,双语教学在教育教学中应当尊重汉语教学的主体地位,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真正做到实现民族的振兴,并克服自身在师资、教材等方面的不足,走向更健康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康岫岩.双语教学的价值与实践模式[J].天津: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2,(5):30-31.
[2]刘翌楠,宋柳.初探双语教学效果的提高——以微观经济学教学为例[J].成都: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6):87-90.
[3]彭泽润.制止英汉“双语教学”,从语言维护国家主权和国家安全[J].济南:现代语文,2005,(1).
随着中国社会的飞速发展,人才标准也在不断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对为国家培养高素质劳动人才负有重大责任。为了更好地完成人才培养、向社会输送高素质劳动力的使命,中等职业学校应在国家发展战略的指导下,结合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和实际状况,优化教学模式,加强德育,为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而努力。下面,笔者简单论述一些强化中等师范学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措施。
一、进行制度改革,强化组织工作
为了更好地展开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学校可以从组织工作方面着手,成立专管学生德育工作的小组,校长担任小组长,专门负责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另外,学校可以在预防学生违纪违法专项教育方面寻求与当地派出所的合作,与当地警务机构一起,实现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共同教育。此外,学校可以与司法机构合作,定期邀请相关司法人员到校对学生进行普法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劝导和管束学生的不当言行。这种警校合作的方式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法律观念,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二、加强培训,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素质
能否真正提升思想道德教育的质量,德育工作者的素质是关键。学校应注意强化培训,塑造一支工作能力出色的德育工作者队伍。中等师范学校性质独特,学生与任课教师、班主任有着频繁而密切的接触,因此教师对学生影响极大,是进行德育的主要力量。首先,新生入学的时候,学校要对新生班主任进行专门的培训,让教师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为新生树立榜样。其次,新学期开始时,学校应该组织班主任开研讨会,就如何展开思想道德教育等问题进行探讨、交流。有经验的教师可以介绍自己的教育方法,大家也可以一起讨论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共同寻找解决的途径。再次,提高任课教师的德育水平也同样重要,教学部和学科组要通过日常会议对任课教师进行培训。最后,学生会的作用也不容忽视,团委应该对学生会成员进行培训,让这些成员在学生群体中起到积极的正面作用,这一系列的措施可以从各方面保证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质量。
三、多管齐下,全方位展开思想道德教育
(一)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融入德育
学校要充分认识到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利用好平时的课堂教学,把德育渗透到日常教学活动中。只要长期坚持这种教育方式,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师的思想教育,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同时政治老师也要把德育常规化,注意考查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其他科任老师也应该在自己的教学中融入德育,让学生处于一个德育规范的良好氛围中。
(二)将实践活动与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起来
既然要全方位强化德育,那么学校就不能把道德教育局限于课堂内,而应该把思想道德教育与课外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会和团委等应积极组织主题知识比赛、趣味普法、观影等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充满趣味的活动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
(三)与家长合作共同开展德育
除学校外,家是学生平时最常接触地方,所以家长在思想道德教育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学校要充分认识到家庭对学生的影响,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目标,让家长协助学校的德育工作。家长会是学校与学生家长进行沟通交流的重要方式,学校要充分发挥家长会的作用,鼓励家长参与到学生的德育中来,共同为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而努力。
(四)将德育融入学校的各类工作中
学校从组织工作方面着手,成立专管学生德育工作的小组,在学校范围内全方位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要做到这一点,学校需要管理好四个基本体系:一是抓好由校长、团委、班主任、德育处组成的管理体系的工作;二是紧抓由副校长、学科教师、教务处组成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的日常工作;三是保障由德育处、班委、学生联合会、学生组成的自主教育体系的运行;四是协助由家长、小区、校园组成的教育体系的运行。
四、通过多种渠道组织德育实践活动
多渠道组织德育实践活动应做到以下几方面:(1)树立道德榜样,组织先进个人演讲。学校应该设立一些类似“道德标兵”的奖项,奖励那些道德出众的学生,并让他们宣讲自己的先进事例,鼓励学生向道德榜样看齐。(2)利用节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我国的节日通常具有美好的寓意和丰富的道德内涵,学校应充分利用这些节日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3)积极召开主题班会进行道德教育。各班级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开展各种主题班会活动,在日常教学中渗透德育。例如,可以组织学生一起观看《和你在一起》这部电影,观看完毕以后让学生讨论亲情与成功的关系。(4)制定规范的制度考核学生的思想道德。德育处应制定好相关的规章制度,对学生的德育水平进行定期的考核,在日常化的例行巡检中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彻底解决问题。(5)抓住军训良机对学生进行德育。军训要求学生在日常的队列训练、饮食就餐、生活内务等方面遵循铁一般的纪律。学生在接受军训的历练时,专注力高度集中,精神昂扬向上,积极性很高,在这个时期对学生进行德育往往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总之,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复杂而持久的工作,在这一方面学校不能有丝毫的松懈。我们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资源抓好对学生的德育工作,多管齐下,切实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
作者:邹明媚 单位:江西省上饶师院小教分院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079
“课堂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科学、有效的教学反思可以减少遗憾。”有关研究证明,成功的和有效率的教师倾向于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思他们的教育目的、课堂环境以及他们的职业能力。可见,在教师的实践活动中,反思被广泛地看作是教师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教学反思可以激活教师的教学智慧、探索教材内容的崭新呈现方式、构建师生的互动机制及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教师成长的“催化剂”,也是教师发展的重要基础。语文新课标的实施需要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是否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一、语文教学反思的主要特征
1. 以追求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为目的。教学反思可以发现新问题,进一步激发教师的责任心。教学反思并不是一般地回想教学情况,而是在教学中不断发现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调整教学方案,使教学方案更合理。教学反思追求更多更好的方法,提高课堂的实效性。一个教师如果能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经常研究总结,那么,他的教学水平将不断提升。
2. 教学反思具有探索性。任何教师都有理论上的迷茫、实践中的困惑。反思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可以在探索中奋进。反思的真谛就在于教师要敢于怀疑自己,敢于突破、超越自我,不断地向高层次迈进。教学实践的过程,既是教师探索的过程,也是教师反思的过程。教学反思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从而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使学生得到更充分的发展。
3. 教学反思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它既有对教学内容的反思,也有对教学方法的反思。如:探究性教学和任务型教学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得到合理应用?多媒体教学如何为课堂教学服务?既有常规课的反思,也有专题活动的反思。如:如何确定合理、有效的教学目标?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等。教师既有通过自己实践后的感受而进行的教学反思,也有借学生的眼睛作为“镜头”来质疑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反思。
二、语文教学反思的内容
1. 对教学理念的反思。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这种核心理念的指导下,课堂教学评价已经将关注的重心从教师的“教”转向学生的“学”。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认真对待每一节课的课堂教学,在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革新,备课方式和课前准备、自我教学能力的重新认识及课堂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建设等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持久的努力。新课程标准还要求教师要从片面地注重知识传授转变为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感受并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习惯,教师应通过广泛的理念学习,不断探索反思。
2. 对教学方式的反思。传统教学内容的安排,多以知识的逻辑为主线,忽视了教学逻辑和接受逻辑,授课方式基本是“满堂灌”,少有师生的互动探究,更谈不上激活体悟、启迪智慧、开掘潜能。教师在教学中是参与者、指导者、组织者、促进者,教师的教学活动应该是灵活多变的,教学过程应是师生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应通过学生体验、实践、讨论、合作、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发展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语言技能,并创造条件让学生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总之,教师要转变传统的、单一的、以语言知识传授为主的“输入式”教学,代之以学生为活动主体的“输出式”教学;要转变单一的教学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的差异,着力研究学生的学法分层。
3. 对学习方式的反思。新课程理念要求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如何学给予更多的关注。学习方式不仅仅是具体的学习方法,也是学习新知识或解决新问题时采取的一贯方式。传统的模式是学生被视为“应试的机器”或“可填塞知识的容器”,他们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得不到应有的发展“空间”,难以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则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4. 对教材的反思。以前教师把教材当作惟一的教学资源,“吃透教材,教好教材”成了对教师的最高要求。其结果是教师被扼杀了自主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教学不能从实际出发,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新课标要求教师参与课程设制,积极开发和合理利用课程资源、搞好校本课程。由“教好教材”到“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教好学生”,这不仅可以促进教学改革,还能有力地促进教师的发展。广博的课程资源可以帮助教师不断“充电”,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
5. 对教学对象的反思。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充分关注学生,语文教师首先要摒弃传统的以“教案为本、以课本为本、以统一的标准评价为本”的传统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使课堂教学中一切活动设计都要符合学生的个性特征。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自我发展。另外,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情感态度、知识能力;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机、对语文学习的理解、对语言难易程度的期待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独立自主地学习,从而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
6. 对教师角色的反思。过去教师相对学生而言,处于绝对的“权威”位置,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新课程改革要求建立和谐的、平等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我们不得不重新反思教师的角色定位。教师应该是平等的合作者,和学生要彼此尊重、互相信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提高,又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与运用方法中的优良行为,还要关注和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
7. 对课堂教学评价的反思。评价要从单一的针对语言知识掌握程度的知识性测试向关注学生综合语言应用能力(下转第82页)(上接第79页)的多样化评价方式转变;要充分调动不同的评价主体开展评价活动,尊重每个学生的不同意见,鼓励学生有创新的思想,特别是在有争议的问题上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发展;要关注学生整体、全面的发展,而不是仅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三、语文教学反思的途径
1. 从学生的角度来反思自己的教学。学生时常用眼睛和心灵观察和思考着教师,从学生的行为、思想状态、学习成绩以及对教师的期待中都会反映出我们的教学状况。因此,教师要时时注意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表现、分析现象、探究原因,从学生的角度思考施教中的利弊得失。
2. 从教师的角度来反思自己的教学。从教师的角度对我们的教学观念、行为、设计理念进行深刻审视,抓住关键环节,从而捕捉发展自己的机会。
3. 通过邀请同行或专家听、评课来反思教学。教师可邀请同行或专家观察自己的课堂教学,与他们交流、对话,用新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教学实践,从而使自己的教育观念得到部分或全部的重建。
一、反思性教学重要意义
教师要跟随时代的发展,不能局限于教学经验的获取,同时还要对其进行反思,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因此,现代教育最大的挑战就是教育者的理念,教师理念的正确与否标志着教师的是否成熟。教学反思则是从教师的知识结构出发,帮助其获得、拥有和改善实践性知识,反对传统教师培训中的一般性知识传授,还应让教师的教育学、心理学等知识的占有量提高,而实践性知识的获得则是靠教师在课堂中通过自我反思和训练才能得到的。因此,反思性教学在能够提高教师的自身教学素质,同时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也有重要的作用。
二、反思性教学的实施方法
1、改变教师观念,重视反思性教学
在当前的一些高中学校中,很多语文教师都是将讲完课本内容作为自己的教学理念,无论是在教学思想上还是教学方法上都得不到改善,长期低的流传,教学质量得不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差。因此,当前高中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深刻认识反思性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意义,认真学习反思性教学的理论,不要以在工作中逐步积累经验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而是明确自己所担负的责任,从每一次的教学中反思自己的不足,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素养,为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基础。
2、反思语文教学目标
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让这一代人处于一个新知识层出不穷的时代,因此,只有不断的学习、丰富文化科学知识,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才能适应当前时展的需求。因此,在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中,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对自己的教学活动将要达到的目标有一个清晰的认识,目标既不能过高,也不能偏离学生的实际,导致教学效率下降,不利于学生基本素养的培养。当前的一些教师往往是以教材中的要求制定教学目标,进行照本宣科,这也导致了一定的局限性。
以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为例,教材中古典诗词的选文是按照文学史的顺序编排,高一第一册一开始就是《离骚》《诗经》,虽然是为了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但是高一学生的文言功底较差,这类代表中国古代优秀文化的理解就更加困难,显然这是不合理的安排,教师要积极的反思,改变其教学目的,可以将其变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背诵能力,经过文言文的训练之后再对学生进行讲解,更好的培养学生对古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同时,语文教师还要鼓励学生进行学习目标的反思,对于每天的学习内容等进行反思,为学生提供一个导向,减少学生学习上的盲目性。
3、反思语文教学内容
高中语文的教学担负着重大的责任,除了传授给学生必须的文学知识外,还要教育学生做人的道理,因此,语文教学的内容十分重要。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是用一本教师用书给学生讲课,既没有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整理,同时缺乏创新,不能吸引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更达不到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的需要。因此,在新的语文教学要求下,教师要积极的对教学内容进行反思,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出发,合理的组织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现在就以粤教版教材的讲解为例。在对学生进行教学之前,教师首先要将正本书的内容有大致的了解,对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有明确的了解,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的组织安排相关的课堂内容,满足教学要求的同时提高了教学效果。例如,当前高中语文的要求基本是要求学生掌握各种文学的欣赏,包括我国的文言文、诗词歌赋。国内外散文等的鉴赏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4、反思语文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