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9 09:27:5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职业卫生学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Occupationalhygienicevaluationduringthetest-runofMaomingethylenecomplex
LIJJian
(Safety&EnvironmentProtectionDepartment,MPCCEthyleneIndustryComparny,Maoming525021,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evaluatethepresentstatusofthelaborhygieneinMomingethylenecomplex.MethodsTomeasuretheconcentrationorleveloftheoccupationalhazardsinaccordancewiththerelevantcodesandstandards.ResultsThelevelofthetoxicant,noise,dustandradioisotopeswereeitherlowerthanorequaltothenationalstandards.ConclusionTheindividualindexofallmonitoreditemsatanyspecifiedpointappearedtobelessthan1whilethecomprehensiveindextobe0.50.Thepresentlaborhygienestatuswouldbeclassifiedasclass1,meetingthecompetentnationalregulationsfromthecomprehensivepointofview.
【Keywords】ethylenecomplex,occupationalbygiene,investigation,evaluation
茂名石化三十万吨乙烯工程是国家“八五”计划重点工程。有十套进口生产装置及配套辅助工程74个主项,总投资170多亿元。该工程于1996年9月18日正式投料试车,实现投产后第一年达标,创造我国石化工业新纪录。为了摸清该工程生产装置中作业场所的职业卫生状况,在试产期间,我们进行了职业卫生学调查与评价。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内容与方法
一、一般职业卫生学调查
了解装置的生产规模,主要原材料及用量,主要产品及产量,生产工艺过程和一般卫生防护等情况。
二、测定项目与评价标准
测定项目为总烃、乙烯、苯、苯乙烯、甲苯、二甲苯、酚、二氧化硫、硫化氢、丙烯、汽油、丁二烯、甲基叔丁基醚、环氧乙烷、氨、甲醇、MTBE/丁烯-1、氯、噪声、粉尘、放射性同位素。毒物评价标准按《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执行,噪声按《工业企业噪声控制设计规范》(GB87-85)执行。
三、测定规范及检验方法
根据《工业企业建设项目卫生预评价规范》,确定毒物、噪声、粉尘及放射性同位素测定点。检验方法依据卫生部《车间空气监测检验方法》(第3版)进行。
四、健康体检项目
内科、外科、五官科、心电图、B超、胸透、血常规、肝功能等。
结果与分析
一、一般情况
乙烯生产主要原料是石脑油、轻柴油、加氢裂化尾油。年产乙烯30万吨。乙烯生产工艺主要是由上述的原料油进行裂解、压缩和分离,生产出乙烯,然后再根据不同生产装置,乙烯再进行压缩、精制、聚合、蒸馏、干燥、挤压造粒等工序,生产全密度聚乙烯、高压聚乙烯、聚丙烯、顺丁像胶、MTBE/丁烯-1、丁二烯、乙二醇、苯乙烯等产品。
主要有害因素:根据其工艺流程和主要原料、产品、催化剂以及生产中可能产生和泄漏的有毒物质,确定有害因素为总烃、苯、苯乙烯、甲苯、二甲苯、酚、二氧化硫、硫化氢、丙烯、丁二烯、甲基叔丁基醚、环氧乙烷、氨、甲醇、MTBE/丁烯-1、氯、噪声、粉尘、放射性同位素。接触有害因素人数1970人,其中女工450人。装置内生产区配备有毒气体报警仪、水冲洗器、噪声消声器。个人防护用品有射线防护服、空气呼吸器、长篇呼吸器、滤罐式呼吸器、口罩、耳塞、胶皮手套等。车间工人上岗前均经健康体检、职业安全卫生知识培训,考试合格后方能上岗。
厂内设有气防站,备有进口现场急救器材,24小时值班,厂内乙烯急救中心。公司内设有职业病防治所,配备足够人员及进口和国产监测设备。公司每年分批安排接触有害因素职工参加保健疗养。
二、生产性有害因素测定结果
1.生产性毒物定(见表1):在生产场所97个测定点的18种素物平均浓度均在国家规定的最大允许浓度之下,与大庆乙烯工程等的结果相符[1-3]。
表1毒物监测结果
毒物名称样品数
测定的结果(mg/m3)
范围均数±标准差
乙烯
总烃
苯
20
20
20
1.05-104.65
0.15-150.75
0.30-38.57
5.67±3.86
6.21±4.96
3.59±3.99
苯乙烯
20
0.05-36.58
2.67±4.15
甲苯
20
0.15-30.75
1.89±4.66
二甲苯
20
0.03-0.75
0.50±1.21
酚
20
0.03-0.05
0.04±0.59
二氧化硫
15
0.01-0.19
0.02±1.37
硫化氢
15
0.08-1.09
0.01±3.21
丙烯
18
0.20-51.25
4.95±4.95
汽油
12
7.50-39.70
9.50±3.95
丁二烯
12
25.60-45.50
36.50±2.50
甲基叔丁基醚
10
0.01-0.05
0.02±0.75
环氧乙烷
15
0.02-0.06
0.04±0.95
氨
15
0.06-1.70
0.09±1.37
甲醇
12
0.08-0.50
0.15±1.98
丁烯-1
15
0.15-12.5
2.56±2.17
氯
15
0.04-0.05
0.04±1.32
2.放射性同位素测定(见表2):该乙烯工程全密度聚乙烯反应器料位计安装铯-137.5台,聚丙烯料位计安装铯-137.8台,高压聚乙烯液位计安装钴-601台,合成橡胶料位计安装铯-137.4台,放谢性同位素放射源共18个,总强度14.97×1010Bq。由现场测量γ照射量率、表面污染水平和车间空气中氡(土气)浓度及其子体潜能值的结果,符合“密封放射源的一般规定”(GB4076-83)和“放射卫生防护基本标准”(GB4792-84)的要求。作业环境照射测定数据均低于国家允许标准,放射源密闭性能良好。
3.生产性噪声测定(见表3):该乙烯工程生产装置主要噪声源的强度(A声级)小于90dB的占38.9%,90~100dB的占55.6%,大于100dB占5.6%。从7个主要噪声源频谱上看,500HZ~1kHz的噪声强度较高,其次是2kHZ的噪声,即以中、高频宽带噪声为主。对噪声大于95dB的,应加强隐患治理[6]。在正常生产情况下,工人在生产场所巡回接触时间均小于2小时。因累计接触时间较少,所以上述测定强度符合国家对新建装置所规定的噪声强度标准[2,3,7]。
1.内涵认识不足。
不少教育工作者生硬地割裂了职业素质教育的内涵,认为职业素质教育就是“职业”加上“素质教育”,将中初等教育的“素质教育”理念照搬到高等职业教育中来,与一般意义上的校园学生活动混为一谈,使职业素质教育脱离了其市场性、职业性的本质特征。
2.教育内容偏差。
高职院校的职业素质教育应当是基于岗位需求,以胜任力塑造为基准的教育活动。目前不少院校在开展职业素质教育时,普遍存在轻职业能力,重特长强化的偏差,教育内容多为对唱歌跳舞、演讲辩论等学生特长和爱好的强化,对学生关键能力,尤其是职业环境的适应能力、职业实践和执行能力的塑造普遍缺失。由此造成学生职业规划能力较差,职业道德认同和职业道德培养不足,对学生今后的求职和职业发展贡献度较低。
3.教育形式单一。
由于受到师资、场地等条件的限制,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形式较为单一。很多高职院校迷信课堂教学和理论讲授,单纯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实现职业素质教育各版块的教育目标,忽视了实践教育的作用。如需要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即开展“职业道德”课程,却忽视了道德环境的日常塑造和实践强化;需要对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即开设“创新创业”课程,却对创新创业实践和团队管理缺乏兴趣。
4.管理机构乏力。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职业素质教育多由学生工作部门或共青团组织牵头组织实施,由于不是教学组织和管理部门,职业素质教育相关模块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体现较少(或呈碎片化),难以与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有机融合。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工作部门和共青团组织主要从事对内管理的工作,与行业和企业的联系较少,对市场的灵敏度不高,难以有效利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机制和平台,教育的有效性受到影响。
二、基于能力本位的职业素质教育基本特征
职业化是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而职业化的标志就是学生职业能力的塑造和形成。因此,能力本位教育模式应当成为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的基本范式和典型路径。
(一)能力本位的定义
能力本位,即将学生能力构建和培养作为教育的重心,以从事职业标准和岗位需求为出发点,通过解析该职业和岗位所应具备的能力来设置培养目标,编制教育内容、方法和过程,检验和评估教育效果的教育理念与实践模式。由此可见“,能力本位教育”首先是一种“能力中心”的教学模式,即“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该模式主张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知识水平的提升,而是受教育者的职业能力的塑造和形成;同时,该模式更加强调在发展职业教育时企业的参与,其核心是使受教育者具备职业和岗位的实际胜任能力。
(二)职业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
职业素质,是为从业者所具备的与其从事职业相关,并对职业活动起核心作用的关键品质及能力,即满足和适应职业生涯需要的特定品质及能力。职业素质教育即职业品质和能力的塑造和培养过程,既是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的结合,也是高等职业院校校园文化与行业文化、企业文化相融合的集中体现。高职院校的职业素质教育具备以下特征:
1.职业性。
职业素质教育的首要特征就是其职业性,一方面,职业素质教育主要着眼于职业和岗位需求的共同特征,通过通识教育和社会实践平台对学生进行培养,形成普适性的职业能力,如学生的创造力、执行力、团队协作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等;另一方面,不同职业所要求的职业素质也是不同的,这就需要我们通过积极引进行业和企业的力量,通过行业文化、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交流,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和鲜明行业特征的职业素质教育,从而培养其职业操守,塑造其职业修养,使之感受到相应的职业文化环境氛围,为今后良好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2.自主性。
它一方面是在教育过程中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引导学生根据学习目标和任务制订学习计划,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运用自己的方法进行学习;另一方面,即在成效评价中积极引导学生对教育过程和对自己的帮助进行自我评估和自我评价,并以学生自我评价的满意度作为进一步开展教育活动的重要指标和参考。
3.共育性。
高职院校的职业素质教育的共育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就校内人才培养过程而言,职业素质教育需要学校在整体上的规划设计,教学部门、学生工作部门等职能部门和各院系共同落实和实施;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入行业和企业的力量,探索校企合作的职业素质教育新模式,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职业素质教育目标。
4.实践性。
实践性是高职院校的职业素质教育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素质教育的最显著特征。首先,高职院校的职业素质教育在目标上是基于职场和工作环境中的运用,主要目的是形成学生职业能力,促进学生职业发展;其次,职业素质教育在实践教育上应当占到较大的比例,即让学生通过实习实训、顶岗实习和社会实践在真实的社会环境和职业环境中形成分析和处理各种问题的基本态度和能力,提高自身素质;再次,在成果上,职业素质教育的实践性最终体现为学生的就业质量和职业发展状况,即学生在就业和工作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实际水平。
三、基于能力本位的职业素质教育路径
基于能力本位的职业素质教育,其中心思想和核心工作就是从职业能力角度划分职业素质教育模块,通过学生相应能力的塑造和形成达成职业素质教育目标。
(一)基于能力本位的职业素质教育模块分区
根据职业素质教育内容及特点,我们可以将教育内容分为六个模块,即职业规划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适应教育、职业文化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分别对应学生六项职业核心能力和素质。
1.职业规划教育。
职业规划教育着眼于构建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引导学生进行职业认知,培养其职业兴趣,帮助其作出职业决策,具体包括以下步骤:(1)对学生进行职业趋向测试,帮助学生完成自我认知,帮助学生全面认识和了解自身的特点和主要职业倾向;(2)开展职业认知教育,在新生入学时安排专业介绍和专业熟悉活动,带领学生参观和熟悉相应的企业和行业,帮助学生进行职业探索;(3)配备兼职专业导师,在行业和企业中聘任兼职教师担任专业导师,建立班级导师制度,建立学生与行业和企业人士深入接触、沟通的渠道和平台;(4)强化职业生涯课程建设,积极引导学生在自我认知和职业探索的基础上,完善职业生涯规划,提高职业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教育着眼于构建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培养学生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职业操守,为社会和用人单位贡献自己的才智,主要包括:(1)营造职业环境,塑造职业性格。开展职业态度启蒙和职业素养养成教育;组织参观教育基地和企业实训基地,强化社会实践,开展员工岗位体验活动。(2)通过主题活动、专题讲座和素质拓展活动,加强团体协作、诚信感恩和企业忠诚度教育,培养学生对家庭、学校、社会(企业)的感恩心与回报意识。
3.职业适应教育。
职业适应教育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主要包含心理健康教育和职场适应实践两方面内容:(1)注重职业心理素质教育培养。针对不同专业及其岗位对员工心理素质的不同要求,开设不同的心理教育课程和不同的主题活动,以此提高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开展入职特训专项活动。对一次吸纳学生顶岗实习或就业人数较多的,学校和企业可以联系组织对该批次学生的入职特训专项活动,通过校企合作开展入职教育和培训,帮助学生顺利度过在进入职场初始阶段的调整期,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
4.职业文化教育。
职业文化教育主要着眼于提升学生职业文化素养,即通过以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为抓手、行业企业专家讲堂为平台,建立校企文化融合机制,促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互动融合,主要包含:(1)融合企业制度文化。在实习实训环节中,充分尊重企业和行业的管理制度,以对相关管理制度的履行和遵守作为学生在实习实训环节成绩评判的重要依据,使学生尽快适应管理,熟悉业务。(2)认知行业理念。充分利用专业认知教育和就业指导课程的平台,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到校举行讲座或担任就业指导课程兼职教师,向学生传递本行业的职业诉求和主要精神理念。(3)感知企业精神。对校企合作较为深入的重点企业,应适时举行企业文化推介活动,通过企业文化宣讲、文化宣传片放映、现场参观等方式促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融合和交流。
5.职业技能教育。
基于能力本位的职业素质教育视野下的职业技能教育主要着眼于在专业教育中融入职业素质教育的理念和思想,强化职业技能竞赛的组织。(1)将职业素质教育全方位渗透到教学各个环节,促使技能培养与职业素质教育有机结合。从学生职业能力形成出发,教学部门从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到考核标准的制定,教师从理论教学到实践教学的每个环节,都要将该课程和环节主要着眼于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职业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并告知学生,使其了解该部分教学内容对自己今后职业生涯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的自觉性。(2)有效组织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活动。构建“专业技能竞赛体系”和“专业学习型学生社团体系”两大主干活动体系。积极承办或参加各级各类职业技能与素质竞赛;尤其在竞赛过程中注重强化对学生的指导,通过竞赛活动全方位检验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在紧张氛围中的身心适应、调节能力。
6.创新创业教育。
创新创业教育主要着眼于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主要内容有:(1)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通过专业教研室开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将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起来,鼓励和引导学生通过专业视角挖掘深入研究和实践的突破口,寻找自主创业的市场切入点。(2)强化创新创业团队辅导和项目孵化。开辟创业孵化基地,设立创业扶持基金,建立创新创业学分奖励制度和创业导师制度,积极联系专业创业孵化园区和机构,积极构建校内创新创业团队与校外企业之间的帮扶、指导机制。
(二)职业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
1.建立多方参与的职业素质教育工作机制。
建立由学校领导牵头,学生工作、教务管理、就业、校企合作、共青团及二级院系参与的职业素质教育工作机制,按照前述六大教育模块分头组织实施和落实各项教育任务。同时,学校要通过校企合作机制平台,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缩短学生职业适应阶段为突破口,改变过去那种通过邀请企业老总举办讲座的“蜻蜓点水式”的合作方式,吸引行业和企业深度参与教育过程,实现校企双方在学生素质提升过程中的共同付出、共同获益。
2009年,我国部分高校开始招收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由于各招收院校对于两年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尚无成熟经验,大多摸着石头过河,在培养过程中不免存在许多问题。伴随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大,而当前的教育制度存在改革缓慢、人才培养的规格等不能真正满足现状的需要,造成培养的人才不适应现今社会的需要,许多研究生毕业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从而造成人才浪费。因此,本文将对这些问题及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关对策。
一、培养目标与现代教育的偏差及原因分析
教育部教研【2009】年1号文件中指出,专业学位培养目标,是掌握某一专业或职业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承担专业技术或管理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的高成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保证和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是一项有利于学校和社会的任务, 它关系到培养单位的教学质量和学位授予质量,当前的专业学位教育处在个快速发展膨胀时期, 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 是对高校的一个重要考验。通过学位论文工作,使研究生进一步掌握和运用所学的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培养其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目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招生、录取工作由于宣传、培养工程等并不是非常完善,造成研究生数量报考数量少,而且大多应届本科生,缺乏实验、论文撰写等实践经历,对社会各行业、工作程序方法和基本要求都缺乏了解,尤其作为研究生应对理论分析、运算能力、试验手段、设计技能等应有必要的掌握,二年制专业学位硕士,大多学习时间是一年,除去毕业实习、找工作等时间,实际实验和论文撰写的时间大概半年左右,要想达到论文工作的目的,是无法实现的。
(一)大多高校对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认识不足。人才培养方案设置存在不合理性,有的未突出实践性,过于注重理论或理论课学时数偏多。学科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指导教师和任课教师安排无认真研讨,没有将人才培养目标和相应的规章制度和人才培养规格等要求落到实处。
(二)培养时间问题。相对于三年制硕士研究生,学生上课时间1年,其中有一年半的时间可以做实验、撰写论文等,而专业硕士上课时间也同样安排1年,除学生毕业前找工作的时间,则专业实践、实验及撰写论文时间仅半年多一点的时间,明显在时间分配上不合乎学生培养要求,两年时间这样安排的确在整个培养过程中会出现很多冲突和矛盾,影响培养目标。
(三)缺乏有经验的教师。教师对于学制两年的研究生课程教育,会延续三年制课程的教学方法,或教师缺乏实践教学能力,不能突出学制减少造成的课程教学方法的转变,照本宣科、空谈理论,学生毕业后无法适应职业或行业的具体要求。
(四)学生学习目标不是很明确。有的学生有混文凭的想法,难以踏踏实实做好学位论文。目前考取专业硕士的学生,有些是因为成绩等原因考不上学术型研究生或调剂来的,本身对专业学位认同度就不高,而且学校各院系专业硕士人数很少,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学习目的不明确。
(五)论文评价体系不完善。因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评价,还大多延续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标准,没有针对专业学位注重的是专业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和评价方法。
二、提高学位论文质量的必要性
重视学位论文工作,提高学位论文质量,有利于研究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等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环节。
(一)利于学生对理论与实践结合。首先课程学习中应开设《科技论文写作》、并夯实基础理论知识,增强科研课题的筛选、文献查找分析、实验(设计)方案步骤制定以及实施操作等实际应用能力。同时提高还能提高组织协调、社交、团队合作等综合能力,有助于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利于提高学位论文的质量。教育部【2009】1号文件明确强调: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应用课题或现实问题,必须要有明确的职业背景和应用价值。这就要求学科、课题组、指导教师通过深度调研、实证等研究方法,解决生产等实际问题,增强学生实践经历和经验,学位论文密切联系实际,使学位论文起到实际应用价值。
学校直接从实践单位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技术人员担任兼职导师,承担部分研究生专业课程的教学和专业实践、学位论文的指导工作,同时学校派出一些教师到实践单位交流和合作,从而大大加强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为全面开展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教学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并应充分发挥双导师作用。
(三)通过学位论文工作,为未来职业进行科学规划和定位。能够培养学生在学术思想上具有创新性,在生产实践中具有应用的潜能性,在研究和未来工作的基础上具有前期积累性,提早接触社会,为未来的继续深造和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三、对提高学位论文质量目标的思考
(一)必须让学生明确目标。学校及指导教师应学习相关规定,明确学位论文在学生培养中的重要地位,让学生在课程学习完成后,便能够正式进入学位论文工作,前提工作在授课期间就安排落实,突出操作性和可控性,顺利完成学位论文各项工作目标。
(二)时间安排合理。理论课程学习时间安排科学合理,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学位论文工作时间尽可能从第二学期开学即结合学位论文进行学位论文课题、科学实验等工作。
(三)完善实践基地和实验室条件。实践基地和实验室是做好学位论文的有效载体。有针对性选择水平和条件较高的校内外实践基地,满足学生实践锻炼及科学实验的顺利进行。充分的、高质量的实践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保证,而学位论文质量是衡量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水平的重要标志。
(四)论文要求。(1)做好论文开题报告。明确研究目的、选题准确、文献查阅、编写方案等。(2)实施研究方案。首先制定实施方案日程表、做好实验记录、阶段性总结分析、完成实验设计。(3)总结。分析整理数据、按照相关规定规范撰写论文。(4)研究生教学管理部门对于学位论文工作的整个过程要进行不定期或定期检查和抽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和纠正。
四、加强论文质量的方法途径的思考
提高学位论文质量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学校、指导教师、研究生本人等诸多因素的协调、配合。
(一)学校要高度重视学位论文的质量。高校既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主体,也是质量管理的主体,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发挥着实质性影响。学校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专业学位论文工作的规定,对学位论文工作的目的、选题、时间安排及各项程序等各个环节做好宣传和落实。依据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特殊性,对于各个环节的时间要求非常严格,阶段性工作都必须有机会完成,否则会影响其他工作。同时学校还应制定相应的评价体系,做好校内外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并鼓励高校与企业合作,为企业等提供实习生,在企业税收、信贷、科研项目申报等给予更多优惠和便利,提高企业和高校联合的积极性,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高质量的专业学位研究生。
(二)指导教师重视学位论文质量。建立双导师制,将学校导师在理论方面的优势与企业导师在实践方面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只有校企导师双管齐抓, 才能保证学位论文质量。指导教师应努力提升自身学术水平、道德水平和教育水平,鼓励教师与企业共同开展研究工作,促进产学研相结合,优先选择经常到企业挂职锻炼、兼职或担任顾问的教师及科研研究人员担任专业学位指导教师。充分发挥导师的作用,连贯和稳定地把更多精力、时间放在专业学位研究生身上,让其学有所成。指导教师懂得因材施教,根据学生自身特点,激发学生的对专业的热爱及学习热情。
(三)提高学生的专业意识。组织有经验的教师编著《专业硕士研究生实践手册》,为学生构建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平台,通过举办参加校内外学术报告会、专题讨论会、企业发展论坛等,开阔研究生视野,结合学位论文工作,创新实践能力,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加强校内外导师的管理力度。选择和聘请学术含量高、有职业背景及丰富实践经验的校内外导师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是研究生教育课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研究生教学管理工作中定期对校内外导师进行回访交流,强化并提升导师的职业素养,做好工作程序管理记录,切实落实学生实践及专业技术等教学内容,指导好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学位论文。
参考文献
[1] 田中文.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保证体系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34).
[2] 王方艳.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探析[J].继续教育研究,2013(01).
对于就业压力日益严峻的中国人才市场来说,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就业将遭遇多方面的挑战和挤压。随着高学历就业人数的逐年增长,以及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对就业人员综合技能要求的提高等客观因素,都不同程度的加剧了本不乐观的就业形势。据统计,2009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为610万人,比2008年559万增加了51万人2007、2008年未就业的毕业生同时会挤压2009年毕业生就业空间,高校毕业生成为了继下岗职工之后最受关注的群体。加上以2008年9月美国雷曼兄弟投行宣布破产为标志的全球经济危机爆发以及其影响的日益扩散,在整体环境堪忧的情况下,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或许将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
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巳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普遍关注。无疑,引起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客观方面的因素,如就业政策、制度滞后、就业环境不理想等等,也有主观方面的因素,主要是大学生自身在思想、观念和素质上存在偏差,不能适应新的就业形势。从主观方面看,就业价值观上存在的偏差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因素。如果这些大学生自身的问题得不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也就不可能得到根本解决。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准确把握经济危机下大学生的就业观现状,通过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科研的重要课题。
一、全球经济危机下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现实表现
就业价值观是大学生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在社会需要与客观事物所能满足这种需要的关系之间产生一种关于职业与就业行为的观念,也就是大学生对就业的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和现象进行评价、决定取舍的思想观念。它是大学生就业过程内心的”指路灯”,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精神和物质生活行为,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行为。包括就业价值目标取向、就业价值评价标准、就业价值实现手段等方面。
(一)就业价值目标取向注重个人价值的实现
社会价值高于个人的价值,自我价值只有通过社会价值才能实现,这是我们一贯坚持的理念。在知识经济高度发展的当经社会,到处充满了残酷的竞争与淘汰。大学生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一方面要不断提升自己去迎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社会也在严格地挑选着每一个人。这样,大学生不仅面临狭窄的就业空间,同时又不可避免的抱怨社会的残酷。日益扩散的经济危机只是更加剧了这种现实。
当社会需求与个人需求之间的差异日益扩大时,当代大学生在就业选择的过程中又陷入了追求自我价值与追求社会价值的矛盾之中。有些大学生社会价值观念比较淡化,择业时更重视自我价值的实现,以自我为中心,只关心个人的价值实现与实际物质利益的得失,个人主义倾向较严重。另外,还有不少大学生在择业价值观上崇尚自我,推崇的是西方式的个人奋斗和自我的营造。他们对就业问题观察与思考的核心,是个人中心论,至于个人与社会的结合只是兼顾考虑。
2009年90周年前夕,《人民论坛》杂志联合有关单位和专家,采用问卷调查、网络调查和专家调研等方式在人民网、人民论坛网等进行网络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个人选就业价值目标取向择趋务实,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48.2%的大学生选择“健康快乐的生活”,28.9%的大学生认为人生价值首先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重待遇”、“怕吃苦”等心态。在面对“你会接受一份个人收入较少,但对社会贡献较大的岗位吗”的提问时,58.5%的受调查者选择“不会”,22.2%选择“可以考虑”,只有19.3%选择“会”。在选择工作单位时,有59.2%的人把“经济收入”放在首位,24.3%的人把“有利于施展个人的才干”放在首位,有14.7%的人把“有利的晋升机会”放在首位。
由此可见,个人发展前途、能否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是当代大学生就业的主要目标取向之一,自我价值的实现和个人目标的追求主导着大学生的就业行为。
(二)就业价值评价标准明显呈现出不确定性和矛盾性
就业价值评价是大学生就业价值观中的核心问题,它是大学生按照一定的社会价值标准对自己或对他人的行为或客观事物进行善恶判断和评论、表明褒贬的态度。大学生就业价值评价标准又受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制约。在社会转型时期,传统价值观与新的社会价值观不断冲撞,面对这些,即将踏人社会的大学毕业生不明白自己到底应该坚持什么,扬弃什么。
社会现实的急速变化使大学生在就业价值的评价标准判断上呈现出一种不确定性与矛盾性。如在肯定以个人对社会贡献的大小为标准来判断个人价值的同时,又时常不完全以对国家有所贡献作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追求。这种就业价值评价标准选择的矛盾性和不确定性,充分反映了部分大学生在标准选择问题中的复杂心态。
大学生面对新形势下的就业压力,尤其是就业愿望与就业现实形成的强烈反差,使大学毕业生的思想产生了许多新的困惑。现实的就业困境让我们看到更多的大学生学习的出发点与归宿就是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摆脱经济困境,更多地寻求物质利益的满足。而残酷的社会现实已让很多人只要能找到工作,有口饭吃就知足。哪里还能想到把为社会发展作贡献作为就业的第一目标。可以这样说,是现代社会中的急功近利行为和偏激浮躁情绪导致了大学生就业中的功利主义倾向。理想与现实的复杂矛盾,已使我们这些“天之骄子”或急功近利或单纯务实而走向平庸肤浅。
(三)就业价值实现手段选择的多样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市场经济的进程、经济全球化、产业知识化、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其他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特别是国际就业形势实在的展现在国人的面前,这无疑给大学生们重新思考自我、实现自我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广阔的选择空间。经济体制的转变,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得大学生就业机制发生了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也不断与时俱进,顺应时代要求而做出了相应改变。随着大学生的就业领域不断拓展,社会各层次和各行业的岗位都成为毕业生的选择对象,就业价值实现手段选择的多样化,灵活就业、自由职业、自主创业正在为广大毕业生所接受。
然而,我们要看到的是随着全球经济危机而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已使大学生成为就业市场上最直接受害者。受经济危机的影响,许多企业甚至个别行业全行业的校园招聘计划都大幅度下降,实质招聘的比例也大打折扣,这使得原本就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更是“雪上加霜”,在这样的严酷背景下,工作难找,好工作更难找。为了在茫茫的就业大军中脱颖而出,他们积极跻身于人才市场,参加各式各样的招聘,勇于在企业面前施展所长,推销自己,希望通过自身的努力谋求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当然,随之而来得问题值得关注,部分大学生注重表面功夫,忽略素质提高;拜金主义倾向;缺乏良性竞争意识;就业道德缺失,诚信意识淡薄等。随着就业竞争的日益激烈,一些毕业生为了获得称心的职业,争取在竞争中获得胜利,采取了不正当的竞争手段而忽视了基本的道德标准,投机取巧,不讲诚信,弄虚作假。还有一部分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有单位就签,不如意或者有更好的去处就随意悔约,契约意识淡薄。这些毕业生不顾基本的职业道德,缺失诚信,不仅降低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信任度,而且影响着学校的声誉,甚至波及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群体,影响大学生就业市场的健康与稳定发展。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择业价值观培育
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观的变化,与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社会转型的宏观背景、客观上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是相适应的,又是全新的,尚处在变化之中。如何在这种变动中把握住大学生自身的主体性,剔除非理性的影响,减少价值选择的越位与角色迷失,则是推进新时代大学教育的重点。
面对新形势下的就业压力,尤其是就业愿望与就业现实形成的强烈反差使毕业生的思想产生了许多新的困惑。就业价值观的偏差,会带来情感上的分离和行为的偏离,影响就业的心理健康,并导致就业不成功。在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地位,关注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需求,以及大学生生命价值实现的需求。
(一)强化理想信念导向
理想信念是人们超越现实、超越自我、追求未来远大价值目标的自觉意志和持久观念,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崇高坚定的理想信念也是大学生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是他们战胜困难、取得成功的思想基础和重要保证。
信仰是价值观的核心。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世俗化倾向,容易使大学生陷人物欲的陷阱,迷失方向,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的正确导向是十分必要的。要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明确人生的目的和意义。人不仅是一种物质的存在,还应该具有一种精神;人不仅要求得到物质的满足,还应该有全面的自由的发展;人不仅是为己的,还应该对社会有所贡献。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就业价值观教育,必须始终帮助大学生认清、理解并使之坚定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当前新的形势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特定性和具体性愈加明显。
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有一个内化的、长期的过程,其终极目标是使大学生逐步形成把个人利益与党和国家的利益、与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时代要求相统一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日趋务实、更关注自身的利益、更加愿意接受突出自我感受的教育方式,这表明大学生日益关注自身的主体地位。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必须从大学生的实际出发,把理想信念教育与大学生身心发展结合起来,采取贴近大学生思想和生活的教育形式,结合在现实生活中反映出来的大学生就业的各种倾向和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大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教育,从而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理论素养和认识能力。要把解决理想信念问题与解决实际就业问题相结合,寓教于服务之中,在潜移默化中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另外,在具体操作过程中,高校要尽可能多地创新、创造条件,为大学生的就业社会实践提供制度保障和实践机会,鼓励大学生利用假期和业余时间,结合大学生自己的专业和特长,融入现实社会生活。使他们在参与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从中拓展自身的全面素质,从而,坚定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二)培育大学生的时代精神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四个方面的内容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一个民族要生存和发展,就不能没有自己的精神,这种精神从历史的角度看,称之为民族精神,而从现实的角度看,则指的是时代精神。时代精神代表人们精神世界主流,反映历史前进的方向。改革、创新则是这一时代精神的核心。改革开放30多年来,是整个国家面貌和全国人民精神面貌发生历史性巨大变化的30年,在这一伟大时代所形成的改革创新时代精神,鲜明地反映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成为激发人的各种潜能的精神力量。在大学生就业观教育中融入时代精神,是国家和民族进步的内在要求,它要求大学生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开拓创新。
实践证明,改革创新时代精神能够引导大学生从理论中汲取营养,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掌握正确的方法论,培养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努力做勇于和善于创新的先锋;激发大学生的精神潜能、发展潜能和创造潜力,增强大学生的生存力、竞争力和辨别力,培养大学生不畏艰险的创新勇气,提高大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新的就业形势要求高校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以创新为特征的时代里,适应这种时代要求的人,只能是那些具有较强创造力的人才。大学生要把自己从传统的“理论型”、“知识型”向“创新型”和“复合应用型”人才标准转化,努力适应时代的需求与挑战。
培育大学生的时代精神是为了更好的与时代相适应、与严峻的就业现实相适应、与大学生自身发展相适应的策略。笔者曾对所在学校兰帅l理工大学的学生思想状况进行问卷调查,被问及“如果毕业以后你暂时没有工作,你会选择什么时”,有51.1%的学生选择考研,选择创业的有25.5%,由此可以看到,虽然大部分的学生不知是因为深造还是逃避就业压力,但可喜得是有1/4的学生选择自己创业的道路。这一方面表明了当代大学生适应时代能力,挑战自己能力的增强,另一方面也是现有国家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政策的有力影响。这就需要加强对大学生时代精神的教育,就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和方式培养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造精神,就要引导他们将学习的理论主动与实践相结合,坚持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创新,使创新不仅成为大学生的潜在意识,同时还要转化为他们的自觉追求。要培养当代大学生准确把握时代变化,紧跟时代步伐,始终站在时代前列,观念、行动随时代共同进步。根据时展的需要,以党和人民的要求为标准,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素养和综合能力,以提高就业竞争实力。
(三)培育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孔子在《中庸》中讲道:“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大学生学习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得知,更重要的是修身。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是大学生就业观教育中的重要一环。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大众所信奉的价值理念是:我从事经济活动,所获得的收益是自己的,享乐也是自我的,但同时存在的一切责任亦需自我来负。这种把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置于纯物质性金钱财富这种无常之有、无尽之有的基础上,把生活中的拥有等同于、混淆于生命存在自身的价值之上的观念深深地影响了我们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每个人都有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的权利,而每个人的生存与发展又离不开他人与社会的支持与帮助。虽然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人生目的和人生计划,但是你的人生目的的实现,不能妨害其他人的人生目的实现,你人生计划的实施,不能靠牺牲他人的利益来达到。每个人只有始终坚持我为人人的宗旨,最终才能达到人人为我的和谐境界。
当代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主要包括对自己负责的意识、对家庭负责的意识、对国家和社会负责的意识以及对全人类负责的意识。大学生是“社会人”,必然与社会环境进行物质、信息的交流,深受社会文化的影响。面对未知的就业命运,社会物质利益的诱惑,部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日趋淡化,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和思考。通过教育和培养,使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断增强,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正确的荣辱观是大学形成科学价值观的基础。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大学生,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正确的劳动观念,良好的社会规范和社会主义公民道德。正确的荣辱观还为大学生树立了知荣明耻的道德新标准。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准则培育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的社会责任意识,为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建设设定了不可动摇的新坐标。我们的就业观培育在注意大学生的经济需求的同时,应该进行深入细致的思想疏导与激励,在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指导下,引导大学生重建生命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找到属于自己生命的价值。一方面,对大学生进行生命和安全教育,使他们形成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道德情感和人生态度,关注生命,热爱生活。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挫折,及时调节不良情绪,懂得即使输掉一切,也不能输掉对生命的信念,保持积极健康的情绪,树立自尊心和自信心,勇敢承担责任。另一方面,加强感恩和关爱教育。引导大学生学会感恩,以感恩之心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关爱他人、同情弱者、助人为乐。: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7-0001-04
20世纪90年代末,为满足社会发展和人们接受高等教育的强烈需求,我们国家做出了加快发展高等教育,扩大高校招生规模的重大决策。为此,整个高等教育规模增长幅度非常显著,并实现了从精英化教育转变为大众化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但随之而来的是对高等教育质量的质疑。大学毕业论文作为衡量高等院校教学水平和大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近些年来其总体质量水平呈现出下滑趋势,这对于高校、学生和社会都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1]。
毕业论文是我国高等院校实现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目标的重要教学实践环节,在培养大学生的科学研究基本训练、提高综合实践能力和全面素质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毕业论文属于一项涵盖学校教学管理的定位、目标、机制与实践,大学生多层次文化素质、个体化需求与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内外环境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复杂性教学管理工作。因此,为了有效提高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水平,应从系统的角度全面认识和考虑大学生素质能力的层次化特点、人才培养目标的“层次化和多元化”需求、指导教师学术水平差异化与责权利险不统一、学校毕业论文定位导向与传统管理机制的不合时宜性等重要内容与影响因素,采取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优化建立以大学生为中心的多层次类别毕业论文教学定位与导向、基于责权利险一致性的毕业论文项目管理路径法,为提高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水平提供了一种系统化的教学管理新思路和立体化解决方案。此方法对发展我国高等院校大学生毕业论文教学管理工作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应用价值。
一、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近些年来,我国教育部先后多次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通知》等文件,对毕业论文(设计)质量等教学管理都提出明确的指导意见[2]。然而,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现状仍令人担忧,其主要表现在形式重于实质、研究水平低、选题陈旧不当、内容抄袭拼凑、写作表达水平低、论文文本不规范、文献格式混乱等众多方面[3-6]。针对这些各种类型问题,研究分析其关键影响因素及其对策方案才是解决提高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问题的有效途径。目前,国内研究学者主要从学生、导师和学校等不同维度给出了科研能力差、学生就业压力大、实验设备不足、重视度不够等大学生个人素质因素[7],指导能力有限和责任心不强等导师方面的影响因素,以及不合理的论文教学定位、论文管理流于形式等学校方面的影响因素[8]。为此,表1详细列出当前我国高等院校大学生毕业论文中存在的主要质量问题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研究制定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与方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由此可见,为了有效改善和解决我国当前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低劣问题的关键在于,应以系统视角来全面认识和综合分析外部社会环境下招聘单位对大学生毕业论文质量的考察需求、学校对学位论文定位与质量评价管理、导师在学位论文创新性等方面的指导过程与绩效考核、大学生自身专业知识技能水平与责任态度等众多方面因素,采取因时制宜、因人施教的原则,建设选取一套以大学生为中心、以导师为主导的大学生毕业论文教学管理分类定位与项目管理路径方法,充分发挥社会、学校、教师和学生等不同维度上各种影响因素的积极叠加效应。
二、多层次类别的毕业论文教学定位与导向
文献计量学就是基于定量数据,用数学和统计学方法,从宏观的层面上研究社会的科学能力、科学前沿等,对宏观科技政策的制定有一定的参考作用[3]。文献计量学的原理及方法已在国内外科研影响力分析中广泛应用[4]。
本文通过文献计量学方法,分析2006年-2015年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相关领域的发文量变化、研究力分布并通过绘制科学知识图谱从侧面揭示该学科的研究动态。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本文以科学引文检索扩展版(Web of Science Expended)为数据来源,对近十年国内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的发展态势进行分析。发文量、期刊分布等使用数据分析工具TDA;机构、关键词等共现网络分析,主要采用社会网络分析软件UCINET及其内嵌的可视化软件NetDraw。
2 研究结果
2.1 论文年度分布
本研究检索到2006-2015年国内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SCI数据6995条①。由图1可以看出,近十年来,该学科SCI论文发文量持续增长,年平均增长率高达13.95%,与该学科同时段全球SCI发文量增速(5.86%)相比,增幅显著。
2.2 论文机构分布
国内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科SCI发文量排名前10的研究机构包括香港大学、中国CDC、复旦大学和北京大学等。这10所研究机构共发表SCI论文3373篇,占2006年-2015年国内劳环学科SCI发文总量的48.22%(3373/6995)。从地区分布来看,上述10个机构中,香港研究机构2家,北京4家,上海2家,湖北和浙江各1家。
为进一步展示国内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的研究机构合作现状,选择发文量≥50的机构共46家,根据SCI文献的机构分布情况构建论文合著网络(图3),并使用UCINET 软件将之可视化。为使图谱呈现的更为清晰,在进行可视化时,将节点间的链接数量(links)下限设置为5,节点的点度中心度(degree)下限设置为5。
绘制科学知识图谱(图2)显示,香港中文大学和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浙江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大学、清华大学和上海市肿瘤研究所及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等几个合作关系较密切的研究机构。
2.3 学科主题分析
论文的关键词是其研究内容的直接体现,本部分将文献的高频关键词作为分析单元,从更小的粒度上分析该学科的研究热点,图3表明,国内该学科研究方向主要包含以下几点:
1)职业暴露人群的健康或疾病特征和现状
围绕各种职业或环境暴露展开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与职业暴露相关的疾病在不同人群、时间和空间的分布规律。
2)特高发疾病与营养研究
通过对人群的运动、饮食以及生活习惯等行为、BMI指数、等因素的研究,开展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方面研究,分析环境、饮食等环境因素对健康或疾病的影响及其防治。
3)特殊人群的健康问题
针对特殊人群或者人群的特殊阶段,如少年儿童、孕妇和老龄人口等,研究生命不同时期保护健康和预防疾病等问题。
4)重金属污染与健康
环境中接触的重金属污染主要包括铅、汞、锰、镉、铬、砷和硒等。其在环境中难以降解,并通过食物链富集从多种途径进入体内,长期存在,危害人体健康。
5)大气污染与疾病的关系
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导致大气污染日益严重,公众更加关注大气中的颗粒物和污染化学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5]。如大气污染与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以及肿瘤等关联研究。
6)职业紧张与倦怠
通过评估社会地位、经济状况、工作压力等职业暴露,开展与职业紧张相关的生活质量、心血管疾病、肿瘤发生率的研究。
3 讨论
通过分析2006年-2015年国内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领域公开发表的SCI论文,可以看出近十年来国内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学的发展状况及国际影响力,但我国目前的研究内容和机构规模与国际整体水平仍有差距。然而,我国的人群特点和现场优势并没有被充分发掘,从而使中国劳动卫生和环境卫生学乃至整个公共卫生学独有其潜在的发展契机[5]。同时,从国内科研成果的机构分布分析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科学研究中的“马太效应”[6]。因此,加强经济欠发达地区、科研能力较弱的研究机构与国内外其他高校或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才能提高科研团队的整体实力。
【参考文献】
[1]雷会珠.基于期刊论文产出科学计量分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7(07): 159-161.
[2]邱均平,段宇锋,陈敬全,等.我国文献计量学发展的回顾与展望[J].科学学研究,2003(02):143-148.
[3]戴维民.20世纪图书馆情报学[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
[4]王煜.我国部分高校2008-2012年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D].2014.
[5]郑玉新.公共卫生、环境卫生与职业卫生领域研究进展[J].科学观察,2015(05):39-43.
进入新世纪后,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职业中毒、食品安全等问题日益突出,人类的疾病和死亡谱也在发生着变化,人们对医疗卫生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共卫生服务所涉及的领域也在不断扩大。在这样的形式下,我国进行了公共卫生体系的改革与建设,急需大量应急型、实用型公共卫生人才,而当前的预防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已不能满足社会对新型公共卫生人才的需求。近年来,我院通过改革专业培养目标,构建新的课程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等方法对预防医学本科教学体系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旨在培养高素质、实用型,能够适应疾控体系改革需要的新型公共卫生人才。
一、确立新的专业培养目标
预防医学是医学的一门一级学科,其与临床医学的最大区别是研究对象。临床医学是个体医学,主要研究个体的疾病诊断、治疗等;而预防医学是群体医学,研究对象既包括个体也包括群体,既有已发病的病人,也包括健康者、亚健康者和无症状患者。这使得预防医学与公共卫生学的研究领域更加广泛,对人才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校为省属普通本科院校,人才的培养方向主要面向基层,预防医学专业的毕业生除考研升学外,很多会进入基层单位,如二级医院、市、县、区级疾控中心、卫生监督所、健康教育中心、社区医院、乡镇卫生院等。这些单位对毕业生的科研能力要求不高,但需要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我校对预防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进行了调整。从单纯的卫生防疫技术人员培养转变为疾病控制、预防保健、卫生监督、健康教育和卫生管理并举的复合型综合人才培养。控制理论课学时,增加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现场处理能力,以适应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
二、构建新的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
预防医学本科教学主要包括四部分:公共基础课程、基础医学课程、临床医学课程和专业课程。因当前人类疾病和死亡谱的变化,疾病预防控制的模式也已发生根本改变,预防医学及公共卫生人才需具备更多的临床及预防专业知识和技能来面对更加复杂的人群。因此在课程体系改革中,我们对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进行了重新调整,对与公共卫生相关性比较大的临床课程如内科学、儿科学、传染病学进行了强化,其他课程适当精简。在专业课程设置上,过去我校预防医学专业课程以三大卫生(职业卫生学、环境卫生学和营养与食品卫生学)、卫生统计学和流行病学五门课程为基础,另外包括卫生毒理学、儿童少年卫生学、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社会医学等课程。在新的课程体系中,我们增加了食品卫生监督与管理、卫生法学等课程,还增设了公共卫生实践技能、卫生事业管理、医学伦理学等选修课,拓宽了预防医学专业课的涉及领域。
三、加强实践教学, 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因我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为面向基层,培养应用型人才,主要强调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而预防医学具有群体性和公益性的特点,也主要强调实际应用,因此我们对毕业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较高。但传统的预防医学实践教学过于单一,以经典实验为主,如环境卫生学实验,主要为大气和水体环境中有害物质检测;职业卫生学实验,主要为职业环境有害物质检测和人体生物材料检测;营养学实验主要为常见营养素的含量测定。这些实验多年不变,主要为验证性实验,虽可在一定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但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因此,我校在进行了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的调整后,对专业课的实践教学环节也进行了改革。对部分实验方法、原理相近的实验课进行了整合,减少验证性实验数量、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项目;提高对毕业论文的要求,从论文选题、文献查阅、实验方案设计,到实验的具体实施、指标测定、数据统计处理、论文撰写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实行毕业论文末位淘汰制。在整个实施过程中,既提高了毕业论文的整体水平,也强化了学生的实践技能。
1通过简单举例说明预防医学对临床授课内容的不足起到补充作用
临床医学生通过预防医学的学习,扩大了知识面,对提高其业务水平很有帮助。一般来说,临床课教材只从临床的观念侧重对常见疾病进行讲述,而在实际的工作中,会遇到其他涉及预防医学问题,这时候就可以将预防医学的概念及其所涵盖的主要内容做一个大体的介绍,即传统的预防医学主要包括三大卫生(职业卫生学、环境卫生学和营养与食品卫生学)以及两大工具(卫生统计学和流行病学)。而在行医过程中涉及到的与预防医学有关的最常见的问题如:某些患者得知病情后往往希望能得到膳食上的指导以及注意事项,这就需要有一定的营养学知识方面的技术支持进行膳食治疗与食谱设计;对于食物中毒的正确诊断、治疗及处理,也需要食品卫生学的知识,只有具备了一定的食品卫生学的常识才会及时地对防疫部门进行汇报,从而控制病例进一步增加;再有就是在进行常见或是疑难的职业中毒的诊断治疗时,如果具有敏感的意识,就会对病人的职业史进行详细地询问,从而减少误诊;再有就是一些地方病的出现,又涉及环境卫生学的知识等等,类似这些问题在临床讲授中很少提及,而在实际工作中又经常遇到。尤其在基层工作中更是如此。
2通过预防医学的学习有助于加深对疾病的认识,发现重大事件
通过对比明确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的区别和联系。临床医学一般只谈个体,即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而预防医学则研究群体,即疾病谱、流行规律和预防措施。通过预防医学的学习,可以对疾病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对临床上的诊断治疗都有较大帮助。例如,一个以主诉为咳嗽、咳痰、胸闷的病人入院后经胸部X线初步诊断为粟粒性肺结核,但是结核菌素试验结果并不支持结核诊断,经详细的病史询问后发现该患者曾参加过小煤窑的开采,患者描述当时开采时灰尘极大,非湿式作业又无佩戴口罩,同村去的老乡也有类似的症状,经诊断为煤工尘肺,该病为法定职业病。为此,对农民工的健康问题引起了社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依法取缔了许多非法经营的小煤窑,而发现这一重大事件的还是工作在第一线的临床工作者。当临床医生变换从预防医学角度看问题时,不仅能较为容易地做出正确的判断,同时还能成为很多重要事件尤其是重大传染病的一线发现者,如2003年发生的“非典”也是由一线的临床医生发现,早发现、早诊断及早治疗避免了更大的灾难。
3有利于基层全科医生的培养,培养实用型的基层医学人才
目前培养的临床医生,主要面向基层,尤其是农村和社区,而适应基层的需求主要是全科医生。我国现在正在进行社区医疗改革,全科医生的需求日益增加,在全科医生培养过程中更是需要克服传统医学教育所存在的预防与临床医学相脱节的现象,应建立预防医学的新理论体系,对医学生进行宏观指导。该理论体系包括:预防医学贯穿在疾病自然史的全过程、三级预防的概念、全科医学的涵义和在我国的可行性、医学模式转变理论与健康观、整体医学的观念、初级卫生保健的概念等。不同地域、社会层面有着不同的卫生需求,如:很多山区和农村常见营养缺乏症;卫生环境差导致的传染病盛行;有些地区微量元素过多或过少导致的地方病。高级社区出现的某些心理问题,不健康的行为导致某些疾病的高发,慢性疾病如心血管、脑血管疾病、肿瘤将成为主要卫生问题,类似这些问题,往往需要一定的预防医学知识。作为一名实用性人才,防治应该是一体的,通过预防医学教学,可以使学生认识到防治的辨证关系,防为本、治为标,防治之间相互配合,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因此,预防医学教育不仅对培养实用型人才起到重要作用,对将来的社会发展也起到重要作用。
4通过预防医学的学习,有利于医学论文的阅读与撰写,培养科研思维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卫生学校语文教育的必要性
(一)教学任务和目标决定语文教学必须突出就业导向
卫生学校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开始前,就应该确立好语文教学任务及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规划。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任务及目标的确立时,应该积极寻找语文教学与就业之间的共通点,以就业为导向,将语文学科与就业进行紧密结合,突出语文中的职业性、专业性,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以便学生在走进社会后更快速的适应工作岗位。
(二)学生学习能力决定语文教学必须坚持就业导向
目前,我国卫生学校学生存在认知能力差、理解能力差等多方面的问题,语文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在进行专业课学习时,不能很好的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从而阻碍了专业课的学习。而且在平时学习中,大多数学生对语文教学并不重视,无心为语文学科花费过多的精力,在很多学生心中只要学习好专业技能,就能具备就业竞争力,忽视了语文学科的基础性作用,这些都导致卫生学校学生忽视语文能力的培养,无法满足基础素质需求。因此,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创新,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引导学生将语文与实际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卫生学校语文教育的措施
(一)提高语文教师水平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作用,教师不仅要答疑还要引导学生学习,教师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卫生学校的语文教学质量。语文教师要懂得引导学生参与到各个教育环节中,不断开拓眼界和认知水准。要完成这些工作,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通过学习及参加培训等方式,积极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掌握先进的教学方式,具备专业的教学修养。为了提高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卫生学校应该定期邀请专家,安排教师参加定点培训,以增强教师的专业知识。
(二)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习兴趣
目前,学校学生存在教学环节中参与度不高、学习被动等问题,语文教师理应正视存在的问题,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的学习语文知识。具体来讲,语文教师要时刻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群体,创新教学方式,定期开展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激发出对语文学科的热情和好奇,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帮助锻炼学生的探索和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创设场景,模拟实际职场环境来进行。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和学生专业相关的工作场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如医院中的医生、护士、患者等角色,让不同学生按照角色模拟工作中的日常沟通以及遇到的突发事件,通过模拟场景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沟通能力。
(三)教学内容贴近职业发展需求
企业在招聘人才时,在对专业素质的硬要求之外,还注重人才的综合素质。从专业实践性来讲,卫生学校是专科学校比一般高校更具实践优势,但学生普遍存在综合素质低下的问题也是事实,尤其部分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及写作能力还有待提高,针对这一点学校必须下功夫培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机会。因此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例如可通过朗诵、演讲提高学生的口语清晰度。定期选择题目召开班级辩论赛,教师拟定社会热点事件或者新闻为辩题,让学生通过选择立场进行辩论,在辩论赛中不仅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强化,对社会事件的参与度和关注度也得到提升,其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应变能力都将得到锻炼。此外,还要加强语文教学的实用性,以护理专业学生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引用神农尝百草、李时珍编纂《本草纲目》等案例,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在生活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初步建立医学思维。
(四)整合教学材料,多元化教学
医院机构在招聘学生时,对其理论要求不是很高,而是更看重其实践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理解能力。面对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学校应整合语文学科的教学材料,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以便学生更好的学习、理解、掌握语文知识。例如可利用多媒体开展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文写作为例,学生在创作时常常遇到思路阻塞,缺乏灵感的问题,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可以结合多媒体选择优秀的文案、启事、议论文等应用文进行播放,并进行分解分析,让学生归纳所播放的应用文都蕴含了什么特点,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然后再对比播放一些形式单一、无新意的文体,让学生通过直观观看来感受二者区别,了解两篇文章的特点等,进而进行模拟创作。通过这样不断的练习,就能不断提高学生语文实际应用能力。
结语
卫生学校以就业导向为基础的语文教育对培养综合型人才有着重要意义,以就业为导向的语文教学,不仅是学生就业的硬需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卫生学校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只有将语文知识和就业实践相结合,以贴近职业发展需求为教学目标,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理解能力和交际能力入手,才能加强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美容.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语文教学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16:36.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卫生学校语文教育的必要性
(一)教学任务和目标决定语文教学必须突出就业导向
卫生学校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开始前,就应该确立好语文教学任务及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设计、规划。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任务及目标的确立时,应该积极寻找语文教学与就业之间的共通点,以就业为导向,将语文学科与就业进行紧密结合,突出语文中的职业性、专业性,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以便学生在走进社会后更快速的适应工作岗位。
(二)学生学习能力决定语文教学必须坚持就业导向
目前,我国卫生学校学生存在认知能力差、理解能力差等多方面的问题,语文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在进行专业课学习时,不能很好的理解教师讲授的内容,从而阻碍了专业课的学习。而且在平时学习中,大多数学生对语文教学并不重视,无心为语文学科花费过多的精力,在很多学生心中只要学习好专业技能,就能具备就业竞争力,忽视了语文学科的基础性作用,这些都导致卫生学校学生忽视语文能力的培养,无法满足基础素质需求。因此,语文教师必须不断创新,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引导学生将语文与实际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实施以就业为导向的卫生学校语文教育的措施
(一)提高语文教师水平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作用,教师不仅要答疑还要引导学生学习,教师的水平高低直接影响着卫生学校的语文教学质量。语文教师要懂得引导学生参与到各个教育环节中,不断开拓眼界和认知水准。要完成这些工作,就要求语文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教学水平。通过学习及参加培训等方式,积极提高自身专业知识,掌握先进的教学方式,具备专业的教学修养。为了提高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卫生学校应该定期邀请专家,安排教师参加定点培训,以增强教师的专业知识。
(二)凸显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习兴趣
目前,学校学生存在教学环节中参与度不高、学习被动等问题,语文教师理应正视存在的问题,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的学习语文知识。具体来讲,语文教师要时刻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群体,创新教学方式,定期开展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使学生在学习的同时,激发出对语文学科的热情和好奇,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帮助锻炼学生的探索和理解能力。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创设场景,模拟实际职场环境来进行。例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和学生专业相关的工作场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如医院中的医生、护士、患者等角色,让不同学生按照角色模拟工作中的日常沟通以及遇到的突发事件,通过模拟场景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沟通能力。
(三)教学内容贴近职业发展需求
企业在招聘人才时,在对专业素质的硬要求之外,还注重人才的综合素质。从专业实践性来讲,卫生学校是专科学校比一般高校更具实践优势,但学生普遍存在综合素质低下的问题也是事实,尤其部分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及写作能力还有待提高,针对这一点学校必须下功夫培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机会。因此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言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例如可通过朗诵、演讲提高学生的口语清晰度。定期选择题目召开班级辩论赛,教师拟定社会热点事件或者新闻为辩题,让学生通过选择立场进行辩论,在辩论赛中不仅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强化,对社会事件的参与度和关注度也得到提升,其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应变能力都将得到锻炼。此外,还要加强语文教学的实用性,以护理专业学生为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引用神农尝百草、李时珍编纂《本草纲目》等案例,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在生活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初步建立医学思维。
(四)整合教学材料,多元化教学
医院机构在招聘学生时,对其理论要求不是很高,而是更看重其实践能力和言语表达能力、理解能力。面对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学校应整合语文学科的教学材料,开展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以便学生更好的学习、理解、掌握语文知识。例如可利用多媒体开展语文教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文写作为例,学生在创作时常常遇到思路阻塞,缺乏灵感的问题,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可以结合多媒体选择优秀的文案、启事、议论文等应用文进行播放,并进行分解分析,让学生归纳所播放的应用文都蕴含了什么特点,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然后再对比播放一些形式单一、无新意的文体,让学生通过直观观看来感受二者区别,了解两篇文章的特点等,进而进行模拟创作。通过这样不断的练习,就能不断提高学生语文实际应用能力。
三、结语
卫生学校以就业导向为基础的语文教育对培养综合型人才有着重要意义,以就业为导向的语文教学,不仅是学生就业的硬需求,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卫生学校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只有将语文知识和就业实践相结合,以贴近职业发展需求为教学目标,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理解能力和交际能力入手,才能加强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陈美容.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语文教学探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4,16:36.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继续教育专项课题“医药卫生学校‘仁道’师德养成实践研究”(2012-JJ-007)。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190-02
教师职业态度是教师对自身职业所持有的一种感受、看法、评价和采取的行为倾向。具体表现为对教育事业、对教学、对学生、对家长、对同事等的态度。心理学家罗杰斯曾经说过:教师的态度决定教育的成败。其实教师的职业态度更影响着他们的工作绩效,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影响着学校的发展,影响着社会的未来。为了摸清医药卫生学校教师职业态度状况,我们在2012年4月至2012年6月为期三个月的时间里,以教师问卷、学生问卷的形式进行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总如下。
1.调查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本研究在重庆市各医药卫生学校进行,主要调查各医药卫生学校教师的职业态度问题。
1.2调查方法
1.2.1以问卷的方式,采取教师、学生问卷2种。发放问卷共计390份,实际采用问卷379份,教师147份,学生232份。教师问卷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教师基本情况,如学历、职称、教龄等;第二部分是教师职业态度方面,主要有对教育事业方面的态度、对待教学的态度、对待学生、家长、同事、社会等方面的态度。学生卷主要是调查学生对老师职业态度的评价。
1.2.2质量控制:调查前得到校方领导、教务科、学生科等相关部分的理解与支持;以学校为单位抽样进行,现场集中,向研究对象阐明调查目的、意义、内容与要求,取得良好配合度;告诉调查对象,问卷采取不记名形式,请他们真实、认真、负责的填写。
2.调查结果分析
2.1参加问卷人员基本情况 (1)学历:专科学历占4%,本科学历占80%,研究生学历占16%;(2)职称:初级职称占45%,中级职称占34%,高级职称占21%;(3)工作属性:专职教师占75%,兼职教师占23%,教辅人员占2%;(4)教龄:3年以下占31%,4―15年占39%,16年以上占30%;(5)是否担任班主任:担任班主任占18%,不担任班主任占41%,曾经担任班主任占41%。
2.2医药卫生学校教师职业态度现状 调查显示医药卫生学校教师职业态度总体是比较好的,是积极、健康、奋进的,但也有部分教师存在职业倦怠,消极、懒散、敷衍、得过且过等现象。具体情况如下:
2.2.1教师对待教师行业、教育事业的态度。教师的职业态度首先表现为教师对教师行业、教育事业的热爱与否。调查显示,医药卫生学校教师对教师行业、教育事业的态度总体情况是好的,但仍然存在问题。喜欢教师这一职业的占57%,比较喜欢的占36%,完全不喜欢的7%;热爱自己学校的占71%,比较热爱的占29%;觉得自己适合做一名卫校教师的占50%,觉得基本适合的占36%,觉得完全不适合的占14%。
2.2.2教师对待教学的态度。教学是教师的主要工作,教学工作态度也是教师职业态度的重要体现。调查结果显示,能自觉钻研业务,集中力量搞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占70%,比较自觉的占30%。在学生问卷中,评价学校教师责任心事业心很强的占13%,比较强的占68%,无责任心的占19%。
2.2.3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学生是教师教育教学的对象,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直接反映了教师的职业态度。在教师问卷中:有73%的老师能亲自、认真批发学生作业,27%的老师基本能;73%的老师会主动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23%的基本会,4%的老师完全不会;84%的老师对学生一视同仁,11%的基本能做到,5%的老师完全做不到。另外,有5%的老师存在歧视、侮辱、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的言行;4%的老师偶尔会在课堂上使用移动电话;3%的老师有不按时上课或提前离开教室的现象;15%的老师偶尔会因某种原因不许个别学生进教室上课。在学生问卷中:44%的学生觉得与老师的关系像朋友,3%的学生觉得与老师的关系胜过父母,46%的学生觉得与老师的关系陌生,7%的觉得与老师的关系紧张(像仇敌);51%的学生反映老师尊重学生,37%的反映比较尊重,9%的认为偶尔会尊重,3%的认为完全不尊重。另外,13%的学生反映老师基本不能对班上同学一视同仁;14%的学生反映老师经常讽刺、挖苦、打击他们;15%的学生反映老师几乎不鼓励表扬他们;39%的学生反映老师几乎不主动与他们谈心;42%的学生反映在他们犯错时,出现老师大声责骂、罚站或罚抄的情况;61%的学生反映老师偶尔会在课堂内使用通讯工具,11%的学生反映经常会,只有28%的学生反应教师上课不会使用通讯工具。
2.2.4教师对待家长的态度。有20%的老师经常会主动与家长沟通,了解学生情况,45%的老师偶尔会,35%的老师完全不会。另外,7%的老师经常要求家长宴请或利用学生家长为自己办私事;7%的老师会因学生原因训斥、侮辱家长。
2.2.5教师对待同事的态度。良好的同事关系为教师工作创造轻松、愉快、和谐的环境。调查结果显示,有78%的老师能积极主动地创造和谐的同事关系,20%的基本能,2%的完全不能。其中教龄在3年以下的老师有7%完全不能积极主动地创造和谐的同事关系。
2.2.6教师对待社会的态度。教师对待社会的态度从侧面反映出教师的职业态度。调查发现,66%的老师能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32%基本能,2%完全不能。其中教龄在3年以下的老师近6%完全不能抵制社会不良风气。
3.讨论与思考
3.1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
3.1.1部分教师职业态度消极、倦怠的原因主要是对教师职业的理解、认识不足,仅仅把教师职业看作谋生的手段。作为医药卫生学校的教师,他们大部分有医学专业知识,所以有的教师在医院兼职,有的教师在销售医药器械等,这部分老师把主要精力放在“第二职业”上,放在挣钱上,而在教学上存在完成任务、得过且过的现象。另有部分教师把自己当作“教书匠”,把教书当作职业而不是事业,把教学当作任务,没有把自己的感情、精力投入到教育事业中。
3.1.2职业态度是教师师德的一个重要方面,医药卫生学校应格外注重教师的职业态度。要培养学生具有“仁心妙手”,作为医药卫生学校的教师首先应具备“仁心”,并具备高尚的教师师德,正所谓“言传身教”。所以医药卫生学校教师应转变“只教书,不育人”的观念。学校必须通过各种方法解决教师的思想观念问题。让他们认识到“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他们从事的工作是光荣而神圣的,他们的工作关系到学生的前途和命运,关系到祖国的未来,所以他们必须端正态度,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
3.2 加强师德建设,提升教师素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们的言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所以学校必须努力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让他们热爱教育事业,真正做到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为此学校必须注重师德建设。
师德建设不能只是空洞说教,必须以活动为载体。学校可以借助新教师岗前培训、青年教师培训、师德师风专题讲座、专题演讲、争先创优等相关活动,激发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
作为医药卫生学校应注重教师医德。医药卫生学校文化课老师没有医学知识,不懂得医学文化;专业课老师也因没有真正当过医生,没有过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经历,而不能深刻体会到医德精神。通过让教师带学生见习实习、让教师行业实践、让文化课老师听专业课等方式,让教师更多的了解医学文化,从而培养教师医德,端正教师职业态度。
3.3关心教师成长,为教师发展搭建平台
医药卫生学校是中等职业学校,师生升学压力相对较弱。目前相对其它专业而言,医药卫生类专业相对比较好就业,所以医药卫生学校教师就没有招生压力、升学压力,也没有就业压力。部分学校没有相应的强有力的竞争激励机制,“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有的学校在晋级评优上论资排辈,有的任人唯亲,有的学校不积极主动为教师搭建平台,使教师的聪明才智得不到充分发挥。如此,医药卫生学校的老师们就容易出现职业倦怠。
学校应该尊重维护教师的合法正当权益,高度重视教师的成长与发展,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每位教师都各尽其责,各尽其能,各显其才,各得其所。比如:学校根据教师的现状与特点,制定适合他们的,也适应学校未来发展需要的成长计划,支持他们参加各种说课、讲课比赛;要求他们撰写学术论文;组织他们赴外地学习参观;鼓励他们进修学习、业务培训等,激发教师积极奋发向上的精神,挖掘他们的潜能,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医药卫生学校要培养德才兼备的好学生,必须先端正教师的职业态度,努力使每个教师面对教育教学不推诿,不搪塞,勇挑重担,自觉遵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自觉履行教师义务,自觉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唯有如此,医药卫生学校的明天必将更加辉煌。
参考文献:
[1]刘薪灼.试析卫校教师素质对学生职业道德之影响[J].青年文学家,2011(5)
[2]任静,党莉莉.卫校教师职业倦怠与心理健康调查分析[J].科技信息,2009(22)
[3]罗悦性.制约中专卫校教师业务素质提高的因素及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05,23(4)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 要】营养与食品卫生是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理论课程,由于开设时间比较晚、相关的配套教材不够完善、专业的师资队伍缺乏,加之学生的营养学和卫生学基础比较薄弱,教学很难达到专业的培养目标。因此,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更新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成为本课程的迫切之需。 【关键词】高职 酒店管理 营养与食品卫生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1-0060-03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吃”。中国人经历了吃的变迁,从“肚子吃”――解决温饱、求生存到“嘴巴吃”――追求口味鲜美,享受美食,到今天“用脑吃”――讲究合理营养,促进健康。而随着生活和工作节奏的加快,人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去制作理想的美食,这就把责任交给了从事餐饮业的人士。如何让客人吃得营养、吃得健康、吃得放心呢?这也就对酒店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营养与食品卫生作为酒店管理专业的一门理论课,在酒店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那这门课程的教学也要与时俱进,要符合当前人们对餐饮的需求。
一 营养与食品卫生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过于陈旧,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目前来说,专门针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而设置的营养与食品卫生不仅教材很少而且内容陈旧,已经与当前社会的需要不符,而且教学内容的选取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加入WTO以后,我国的相关食品卫生标准开始逐步与国际接轨,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在课本中并没有体现出来。我国颁布的新的《食品卫生法》,教材中也没有详细介绍。
2.教材内容过于理论化,缺乏案例
教材中花了大量的篇幅详细介绍了食品卫生的定义、食品卫生学发展的历史沿革、食品污染的特点、食品安全性的定义、我国食品安全性管理体系标准等枯燥的理论内容,这些理论知识与生活相去甚远,学生不容易记住,课本中也缺乏案例说明,学生更难理解,不能学以致用,在学习这些理论知识时,学生的兴趣不高。
3.教材针对酒店的专业性不强
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学习营养与食品卫生主要是为了在实践中加以应用,现行的教材虽然介绍了食品营养学和食品卫生学的相关知识,但对宴会配餐和菜单设计方面的内容却极少提及、也无相关的案例说明,使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不能将之灵活地运用到餐饮业当中去。
4.教材中缺乏图片和表格
现有教材以文字为主,版面较紧凑,缺乏图片、表格和案例说明,所以不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现有教材注重概念、定义的解释,缺乏让学生有感性认识的图片和相关的知识点。
5.教学手段和方法上的缺陷
众所周知,高职院校学生与本科院校相比,素质相对偏低,表现为部分学生缺乏主动式学习,即缺乏学习兴趣。教师照本宣科,枯燥无味的“填鸭式”教学难以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成绩。所谓“严师出高徒”的教学法,往往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而导致失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营养与食品卫生这门课的教学应该是密切联系生活实际的。但在传统教学方法中,大部分教师还是采取“满堂灌”式的教学方式,一味地讲授,这种教学方法很容易以教师为中心,而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以致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削弱了学生的实践能力,难以顾及学生的不同兴趣和个体上的差异性,进而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6.课程考核体系不完善
目前营养与食品卫生课的教学效果评价考核,大多数采用学生闭卷考试的形式,考试的内容以基础理论知识为主,如定义、名词解释、简答题等,却忽视了对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核。这样一来,学生只会死记硬背,不能很好地灵活掌握和运用,这种考核评价的方式方法已不适应高职院校关于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要培养高级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需要。
二 教学改革与实践的研究
1.立足专业发展需要,优选教学内容
营养与食品卫生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目前高职酒店管理专业的学生由于基础比较薄弱,对营养学和卫生学相关的专业知识鲜有接触。要想让其在短时间内掌握这些基础理论知识并运用到实践中,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就需要教师讲课时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地修改、补充,加以优化,选择那些学生看得到、感兴趣、能激发求知欲的知识作为教学内容,同时还要适当增加一些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内容。因此教师在吃透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在确保内容正确性、科学性、系统性的前提下,最好适时穿插部分相关的趣味性内容,如解释、提问、讲习题等。老师应广博众采,有理论、有实践、能归纳趣味性内容。
例如,我讲维生素的作用及生理功能时,由一个故事引入正题,讲解有关知识,然后顺水推舟,完成教学任务。故事内容大概是这样的:1498年,俄国一支由160人组成的探险队,乘船远航到印度。在旅途中由于长期吃不到蔬菜,致使体内维生素缺乏,从而使很多人牙龈出血,也有很多人患坏血病死亡。等船靠岸了以后,这些症状又莫名其妙的不治而愈。后来有个医生发现,水手们长期在海上航行,很难吃到新鲜的水果和蔬菜,于是让水手们天天吃些柑橘,奇迹出现了,这些症状很快消失了。柑橘为什么会有这么神奇的力量呢?科学家们从水果和蔬菜中提取出了维生素C,并且证实,坏血病就是维生素C缺乏症。由此可见,维生素虽然不是构成我们机体的主要成分,在我们人体里面存在的量很少,但是维生素对我们人体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学生们这才知道自己原来对维生素的了解太肤浅,而从老师那里学到了更广泛、更有用的知识,自然就想听老师的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又如在学完膳食营养核算及编制营养食谱之后,可给学生添加关于如何设计宴会菜单等内容。让学生为同学聚会设计一份菜单,或者为一场婚宴进行菜单设计。通过优选教学内容,有助于学生把所学的知识与今后的工作联系起来,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活学活用,使理论结合到实际当中去,为今后的就业铺垫。
2.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改进教学方法与手段
传统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限制了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性,阻碍了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因此,我在教学中,尝试讲授与引导相结合、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将过程式教学法应用到课堂中,将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知识的结论式教学法逐渐转变为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讨论研究学习。该教学方法始终把启发诱导作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由来的探究,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具体做法是:首先寻找与教材内容密切相关的、可以激发学生兴趣的材料,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向学生提出研究性学习的专题。例如,在上蛋白质这一章之前,布置学生收集图片“含有蛋白质的食物有哪些”;上食物中毒及预防这章时,提出“为避免中毒,四季豆应该如何加工”、“发芽的土豆能不能吃”、“蘑菇怎么识别是否有毒”等问题,让学生去思考,收集资料;在讲合理营养平衡膳食这一章节时,让学生预习并收集资料“昨天所吃的食物有哪些,是否含有所有的营养素?”;在讲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时,提出“吃蔬菜要三多一全一新鲜,颜色、数量、品种多,要吃全,要吃新鲜的蔬菜”等。在这些专题中,学生可以发现并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更广泛多样的具体问题,使他们的思维活跃,主体性充分体现,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初露端倪,接着引导学生根据课题需要查阅收集相关资料或进行调查研究,并要求学生对资料进行分析整合,以小论文的形式完成专题综述作业。这一过程也可以分小组进行讨论,派代表上台演讲,能锻炼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然后教师进行点评。这样既加强了师生互动,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经过以上教学改革方面的尝试,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教学过程的“单向传输”向“双向互动”的转变,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了其创新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其次,在教学手段上,要充分运用多媒体这一先进的教学手段,精心制作课件,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讲授矿物质这一章节,讲到缺乏导致疾病时,收集了很多相关的图片,缺铁会导致贫血凹甲、缺钙会导致骨质疏松、缺锌会导致异食癖等,这些图片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缺乏症状的印象,同时也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到营养不平衡的严重性、自觉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的重要性。我还采用了相关视频教学,通过视频播放案例,让学生通过视频,加深对内容的感性认识。例如在讲食品卫生时,讲了2008年震惊中外的“三聚氰胺”事例,有毒食品添加剂“瘦肉精”“苏丹红”事例,让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恪守职业道德。
3.注重培养职业能力,完善考核评价制度
课程考试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检验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措施。
高职教育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工作实践为主线,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指导思想下,应该考哪些、怎么考、如何评价考试结果等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我在这门课做了诸多尝试,分别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和开卷考试,总体来说,开卷考试虽能提高学生的课程通过率,但从学生真正掌握知识的层面上看有明显的弊端,尤其是对将来要参加相关职业资格考试的学生来说更是收获不大。
此外,一次性期末考试的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很难真正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而目前平时的考核多注重在出勤、作业及课堂表现,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考核力度不够。因此,我最终采用了将学生的课堂发言、讨论、课后作业、出勤率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考核。课堂表现占10%,考勤占10%,课后作业20%,期末考试占60%,培养学生对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以及小论文的撰写,着重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在期末考试中,一部分试题采用无标准答案的方式出现,以便考察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