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一化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9 09:27:5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大一化学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大一化学论文

篇1

作为一种社交活动表现形式的大学生文化艺术活动,具体到一个班级群体或是社团群体,大学生群体间易于形成三种类型反应,分别为积极响应型、消极回避型以及不冷不热型。造成这种明显区分的一个内在因素乃是大学生自身的兴趣点存在高低不等表现。从另一方面看,对于进入高等院校的大学生而言,与中学时期明显的区别在于他们是作为独立生活学习的群体。进入独立生活学习阶段的大学生,在思想意识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渐趋成熟,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社交方式的自主性选择上。作为大学生文化艺术活动组织者的高等教育工作者,在尊重大学生群体内部兴趣差异的前提下,无法以高压命令的生硬手段推动活动的开展。基于此,笔者在大学生文化艺术活动组织的具体实践中牢牢抓住兴趣这个关键点做文章想办法。近年来的文化艺术活动组织实践经验表明,微博的使用在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也即激趣方面起到了正面积极的作用。为了能与微博使用频率高的学生更好地良性互动,笔者不仅注册了微博,还通过与学生特别是文艺活动积极分子在微博上建立活跃活动关系。通过这种方式,在学生学习以外的生活社交等时间内笔者加强与学生在网络虚拟空间的互动,扮演起亦师亦友的角色。

(2)参与度。

通过充分利用微博这一大学生普遍喜欢并使用的信息化媒介工具,笔者激发起学生共同参与文化艺术活动的兴趣。这为进一步开展大学生文化艺术活动开好了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大学生文化艺术活动具体开展过程中,微博的进一步使用使得学生在参与度上比以往也有了更大的提升。微博因其自身的特点在传播广度上具有其他社交工具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大学生个体使用微博的在自己的微博好友圈内一些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能够引起广泛的“围观”关注,甚至是积极响应。笔者在利用微博组织大学生文化艺术活动过程中也发挥了微博这一优势,通过组织班级内学生或是文艺社团学生共同策划活动主题,吸引了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了大学生文化艺术活动中来,有效地提高了大学生文化艺术活动的参与度。

篇2

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中指出:“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同时增加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所以,大学英语教学在重视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更要重视对学生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时时处处反映着文化,文化在任何时候都需语言,文化与语言之间是密不可分的,而文化又包罗万象,无论是西方文化还是本土文化的习得对学生掌握英语实际应用能力都能起到很大的帮助。”语言是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基本内核,而语言又处处浸透出文化内涵。语言和文化紧密相联,语言本身就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文化的传播媒介,是其进化的基础。反过来说,语言,包括语言的使用方式在内,都不能超越文化而独立存在,文化是语言的存在环境。基于这种关系,学习语言就是学习文化,学好文化,可以促进对语言的学习。文化的发展,能够推动和促进语言的发展;同样,语言的发达和丰富也是整个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语言始终是与文化同步发展变化的,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学习一种外语必须了解这种语言承载的文化。“只注重形式,而不注意语言的内涵是学不好外语的。”

二、外语教学与大学英语学习的现状

1 教材内容有缺陷。目前,大学英语教材所涉及文化背景知识不够完善和系统。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缺乏有目的、有计划的文化教学。教师只能零碎地介绍一些课文涉及到的背景知识。这些都说明文化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还没受到充分的重视。

2 学习动机功利化。目前对学生英语技能评估的标准与英语学习目标严重脱节,学生对于英语的兴趣普遍较为“功利”。考试压力、学位要求、等级证书数量、就业市场竞争等使学生无奈地被迫接受英语学习。学校以四、六级通过率来考评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也多以拿到四、六级证书为最终目标。

3 考试指挥起误导。长期以来,我国的各级各类英语考试一直以考查学生的听、说、读、写、译五种语言能力为主要内容,使学生形成一个错觉;学英语就是学语言。因此,在考试引导下,学生自然就把学习注意力集中在语言上,而对语言所承载表述的文化内容视而不见。

4 教学环节有偏差。我国大学英语教育一直以来比较侧重语言能力的培养,强调语法,而忽视运用。目前不少老师也注意到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但受种种因素制约,教学思路和方法基本上还停留于传统模式。授课重点放在语言结构的教学上,忽视文化教学,把语言与文化截然分开。这样,大学英语课堂在某种程度上延续了着重词句讲解的老俗套,文化知识也就成了英语课堂教学可有可无的内容。

三、大学英语中文化教育的意义

1 语言教学离不开文化教育的大背景。

文化因素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的作用要求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让学生抛开英美文化而去孤立地学习英语语言,就不能使其了解英语语言中所蕴涵的丰富文化内涵。这样是永远也不会真正掌握英语的。在语言交际中容易出现语用失误,形成交际障碍。可见,英语教学和英语学习仅注重语言知识是不够的,必须将文化背景知识融会其中。所以,我们在语言教学的同时必须融入文化教学。

2 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是互补的。

由于语言与文化特殊的亲密关系,在语言中学文化,在文化中学语言,是可行的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将二者有机地结合在教学实践中,逐步改变学生“英语学习就是背单词,记语法,做习题”的片面认识和长期形成的低效乏味的学习习惯,让“英语学习”在“英语文化学习”的兴趣与动力中更加具体、灵活、有的放矢。

3 通过文化教育培养文化素质

篇3

毕业论文题目应该明确、精练、有概括性。题目的字数一般在25字以内,必要时可加副标题。

2.摘要与关键词

摘要

应概括地反映出毕业论文的目的、内容、方法、成果和结论。中文摘要以300~350字为宜。外文摘要内容及格式应与中文摘要一致,英文摘要约250个实词。

关键词

从论文标题或正文中挑选3~5个最能表达主要内容的词作为关键词,按词条的外延层次排列,外延大的排在前面。同时有中、英文对照,分别附于中英、文摘要后。

3.目录

目录中的标题要与正文中标题一致,要求标题层次清晰,标明页码。

4.正文

正文是毕业论文的核心部分,一般应包括绪论、主体及结论等部分。

4.1绪论(前言、引言)

绪论(前言、引言)一般作为第一部分,是毕业论文主体的开端。包括毕业论文的背景及目的、国内外研究状况和相关领域中已有的研究成果、本课题的意义、采用方法、理论依据和具备的条件、毕业论文构成及主要内容等。

4.2本论

本论是毕业论文的主体,包括实验材料、研究内容与方法、实验结果与分析(讨论)等。在本部分要运用各方面的实验结果和研究方法,分析问题,论证观点,尽量反映出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本论应该结构合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文字简练通顺。对论文中出现的名词术语、物理量、公式、数字、图表、符号、计量单位等一律采用国际、国家通用标准。

4.3结论

毕业论文的结论单独作为一章编写。结论是毕业论文的总结,是整个论文的归宿。要求精炼、准确地阐述自己的创造性工作或新的见解及其意义和作用,还可进一步提出需要讨论的问题和建议。

5.参考文献

毕业论文的撰写应本着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凡有引用他人成果之处,均应按论文参考或引证的先后顺序排列于参考文献中(15篇左右)。

6.致谢

致谢中主要感谢导师和对毕业论文工作有直接贡献及帮助的人士和单位。

7.附录

对于一些不便放入正文中、但作为毕业论文又是不可缺少的部分,或有重要参考价值的内容,可编入毕业论文的附录中。

大学医用化学论文范例赏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医学事业的不断发展,其对我国中职护理专业的医用化学教学要求越来越高.目前,我国中职护理专业的医用化学教学仍存在较多问题,其影响了我国医学教学的健康发展.为此,本文笔者针对当前中职护理专业医用化学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并结合相关的实践经验,对我国中职护理专业的医用化学教学改革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中职护理;医用化学;教学改革

1.前言

医用化学作为中职护理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其教学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相关的医化知识、理论及实验的基本技术等,为生化、生理及基护等后续课程奠定良好的基础.目前,随着招生制度的深化改革以及生源素质的逐渐降低,我国中职护理专业的医用化学教学仍存在较多的问题.本文笔者针对现阶段中职护理专业的医用化学教学进行探讨,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并对此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2.我国中职医用化学教学的现状分析

2.1中职学生的医化知识不强在读中职护理专业的中专生,有少部分学生成绩优秀,而多大数的学生成绩却相对较差,原因在于这些学生在初中时,文化基础较差,化学成绩不乐观.其在未被普通高中录取的情况下,选择就读中职学校.此外,少数学生的学习目的不明确,甚至有些学生是在父母的压力下被迫就读.多数中职学生对医用化学的认识不足,更谈不上认清医学与化学间的联系,闹不懂在读护理专业的同时,为什么还要学习医用化学知识,未认识到医用化学的重要性.因此,这些问题影响了学生学习医用化学的进度,导致部分学生的医化知识薄弱.

2.2医用化学教材内容的不足当前,中职护理专业所用的医用化学教材,是经卫生部进行规划的教材,其教学内容较多,而教学课时较少.此外,中职专业护理侧重于化学本身的系统性,缺乏医学联系及未结合医学的实际特点,造成学生未能体会到化学在医学中的实用价值,使其缺乏学习医用化学的兴趣,降低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另外,由于中职学校的医学课程较多、时间紧张及学制较短等,这些因素使医用化学的课时缩短.因此,针对上述情况进行分析,应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以确保中职护理专业的医用化学教学顺利开展.

2.3医学与化学的联系仍未得到完全理解中职护理专业的医用化学教学中,注重强调医学与化学的联系,化学被作为医学专业课的基础.但目前在实际的医化教学中,多数学生难以理解化学与医学课程的关系,并单纯认为化学只是一门独立课程.学生尚未发现化学已渗透在医学中,既使教师从中做了很大努力,结果仍未显著.其原因在于大多数的中职医化教师均毕业于师范类或综合性的学校,虽熟练掌握医用化学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但相对医学与化学的关系,也尚未真正理解与掌握.

3.采取有力措施有效改进中职护理专业的医用化学教学

3.1医用化学的准确定位从整体的中职教育系统分析医用化学的科学地位.根据学生的生源情况,对中职医用化学的教学内容与方法进行改革与完善.提高学生对医化教学的认识,在培养其升学和就业的同时,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就业.科学的准确定位既是学科与专业的统一,也是职教性的体现,唯有明确这一定位问题,才能使中职的医用化学教学更具有针对性、方向性及目标性.根据专业所需的文化基础内容为指导,适当调整文化课的教材内容,打破化学知识原本的完整性与系统性,淡化复杂的计算过程,围绕培养学生的目标,有效开展医用化学教学.因此,应突出医用化学教学的实践性与应用性,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密切联系化学和医学,不断加强医用化学学科的定位思想.

3.2深化改革中职医用化学的教学内容医用化学教材内容的选取,是改革中职医化教学的关键点.以往的医化教学大纲,是在有限时间内尽量系统的讲授医化理论知识,这在轻视医化教学服务性的同时,还偏离当代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医化教材的内容应打破常规的系统性,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根据够用、必需的原则,努力为医学化学服务.在医学中应用化学知识,将两者相互结合、渗透以及依存等,一同进行讲解.比如,在讲解人体电解质与渗透压;人体体液酸碱性和缓冲溶液时,应通过化学知识的概念讲解,同时更侧重于医学的知识点讲解.本章对胶体与晶体渗透压在维系人体细胞内外水、盐及体液平衡的现象进行分析,使学生从中认识到化学对医学的重要,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以实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的质量.

3.3加强提高学生的医用化学认识在医化教学中,将课程内容与学生所学专业密切联系,通过较多例子详细讲解化学及医学的关系,以加深学生对化学的认识程度,利于学生掌握医学知识.由于现阶段学生尚未完全了解医学知识,因此,教师的讲解方法应能吸引学生关注,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比如,对于临床医学中常用于大量体内注射用的生理盐水,也就是0.9%氯化钠溶液.教师可对此进行提问,利用其它浓度的氯化钠溶液代替时,是否可以注射,理由是什么?从中引出等、高、低渗溶液.以提问方式使学生进行思考,后面再根据化学理论,即溶液的渗透压加以讲解,有效说明了化学与其所学专业的联系.这种教学手段将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4拓展医化教师的知识领域医化教师不能将自己所学知识受限于化学专业的知识上,应多了解相关的医学知识,阅读一些与医化有关的书籍,并与医学专业的教师保持密切联系,以拓展自身的知识领域,以将医学与化学的密切关联运用到课堂中.教学中多采用临床实例讲解,例如:碘的性质讲解时,多重于缺碘的临床症,生活中如何防缺碘;在讲乙醇时多引临床及医药用途.既激活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有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3.5注重化学的实验教学化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课程,利用实验进行教学,将使学生能很好的掌握化学知识,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其在培养学生严谨工作态度的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这是培养合格护理人员的关键.笔者认为除教学大纲实验内容外,可增加趣味性实验内容,即将性质揉和在实验中同时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实用性.例如,趣味实验“鸡蛋变大变小”说明了高、低渗溶液的作用及半透膜的性质,学生乐于接受.

3.6在生活中运用医用化学知识医用化学的理论知识来自于实际生活,教师在具体的医化教学中,应将医化教学回归到现实生活中,使其返朴归真.与此同时,生活也是学生学习医用化学的根源,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伸展.教师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及再现生活等,稳步引导学生走向生活、走向社会.另外,在医化教学中,应密切联系实际,创造生活情景,组织学生参加生活实践,使学生能运用其所学知识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运用生活例子进行教学,例如利用化学法除去衣物上的污迹;淡水鱼和海水鱼交换环境后能生活吗?鱼体的变化?将使学生长期保持对自然与生活的好奇及探索,使其更加了解医化与生活的关系,有效提高其的学习兴趣.

4.结束语

总而言之,根据当前的情况而言,中职护理专业的医用化学教学改革是必然之势,其改革过程虽较艰难,但只要根据上述的准确定位医用化学学科、加强提高学生的医用化学认识以及注重化学的实验教学等几个方面的改革措施逐步进行,相信我国中职护理专业的改革进程将取得良好成效.

参考文献

[1]顾伟.针对中等职业教育医用化学的教学策略[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03).

[2]章耀武.中职医用化学教学探讨[J].科技资讯,2008,(35).

篇4

一、引言

高校大学英语课程不仅是一门语言基础课程,也是拓宽知识、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质课程,文化因素在教学中有着特殊的意义。一般说来,文化冲突或文化障碍往往不是来自于字、词、句的表面意思,而是来自于语言中的文化内涵。因此,大学英语的教学实践可以借鉴西方跨文化语言教育的某些理论拓展而成为英语教学的有效途径。本文主要就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跨文化意识的内涵以及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三个方面,来探讨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二、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1.“任何一种民族语言都是该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语言材料中篇章、句子、甚至每一个词无不包含着本民族的文化信息”[1]。语言和文化不可分割,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文化的传播与交流需借助于语言。语言又是文化的体现,它受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和制约,反映着不同生活方式的存在。“文化可以解释成为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而语言则是思想的具体表达方式”[2]。所以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并不是除了听、说、读、写技巧以外可有可无的第五种技巧,文化因素始终存在于外语学习的背后[3]。长期以来,外语教学中忽略了语言运用与文化因素的相互结合,所培养的学生大都语法、词汇掌握得较好,但在实际的语言交际能力方面普遍存在不足,成了典型的哑巴英语。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新的教学法强调语言的社会交际功能和使用功能;语言结构的学习要和语言的交际实际体验结合起来。2004年,教育部对全国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提出了明确的方向:全面提高大学生的英语语言综和运用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用教学大纲的形式强调语用能力培养、明确提出认识语言与文化关系的重要性,有着特殊的意义。

2.问话信息的传递应该贯穿于语言教学的具体实践中。比如,在讲到与圣诞节相关的内容时,如果孤立地给学生讲解烟囱、圣诞及其过程。那么对于大学英语中的老人、长筒袜等词汇,学生会很难想象圣诞节中的文化背景。但如果我们老师结合圣诞老人是如何从烟囱爬出并将圣诞礼物放入孩子们的长筒袜的,给这些词汇注入圣诞节的文化色彩,学生的脑海中自然就会浮现出一幅幅生动的圣诞画面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悟到英语学习的过程正是感受教学,既不能抛开文化进行纯语言技巧的训练,也不可固守传统,将文化只看作是语言学习的背景知识,而应从英语本身入手,引领学生理解英语语言的文化内涵。

三、跨文化意识的内涵

我国高校英语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这种能力除包括正确运用语言的能力外,还包括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形成并非是一个简单的知识学习过程而必须实现心理深层次的调整。跨文化教学的最高境界应是帮助学生形成对待异族文化的正确态度和信念,即跨文化意识。从我们所处的历史时期和大学英语教学最根本的培养目标的角度看,跨文化意识有如下内涵:

第一、文化平等

这涉及到怎样看待本国文化和异族文化这样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部分学生可能会因为西方社会的快速发展而认为“外国的月亮比我国的圆”,从而滋生一种崇洋心理,看不起本国文化;也有少数人盲目陶醉于五千年灿烂的文明史而排斥异族文化。这两种态度都不可取。外语学习者首先必须树立起文化平等和语言平等观念,承认各民族文化的合理性。文化平等和语言平等是跨文化交际活动顺利展开的前提。

第二、理解包容

在承认文化平等的同时,也需要了解和理解特定文化中那些不同于母语文化的现象。所谓理解包容,指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双方交换视野,跳出自我文化价值观的束缚,以对方文化的价值观来看待和评价对方的所为,容忍、尊重并理解彼此的差异。以平等和包容的精神努力寻找共同点进行文明对话和文化交流,这也是跨文化交际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

第三、文化传播和融合

解决跨文化冲突的根本途径在于实现跨文化融合。21世纪,由于网络的普及以及报刊、杂志、电视、广播等媒体加快了中外文化相互融合的步伐。因此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播和文化融合意识、造就新型的现代化人才是大学教师刻不容缓的职责和首要目标。

四、大学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随着我国的国际交往日益频繁,英语的实际运用日益突出,而保留和传播本国文化,接纳并吸收异国文化也成为国际交往中的重要组成和难以回避的内容。大学英语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语言实际应用能力,并在教学和实践中不断培养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但是,文化交际意识的形成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知识学习的过程,它不能通过单纯的课堂教学完成。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大学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让学生沉浸在目的语的文化氛围中,有意识、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各个层面的文化导入,主要从课内和课外两方面展开。

(一)课堂教学主动导入

首先,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内涵,通过日常教学渗透。大学英语教师首先要充分利用教材内容,在课堂上除了讲授必要的语言知识外,还应适时、适度地利用与课文相关的文化内容和文化背景知识,向学生传输文化信息。其次,优化语言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语言教学的实质是交际和语言的运用,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除了要完成基本的语言学习如单词、句法、语法外,还应充分为交际提供时间、环境和实践的机会。所以现代教学设施如网络、多媒体的应用已成为必然。将这些设施有机地与课堂相结合,选择和语言材料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利用这些手段调动学生去理解文化背景知识,是提高课堂教学的关键。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有些高校目前还不能做到这一点,所以我们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此外,引导文化比较,改变思维方式。外语交际过程实际上是在构建一种既不同于目的语也不同于母语的新的社会文化认同感[4]。我们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的这种文化认同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母语文化及其思维方式的干扰。教师要认识到这一点,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中外文化进行客观、全面的比较,使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有一定的理性认识。通过文化间的感性比较,学生不断习得英语国家的文化,体会两种文化的异同,增强跨文化的敏感性。在具体实践中,可通过典型实例分析、交际失误分析、英汉双向练习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去归纳认识语言、文化和交际之间的关系,加深对西方文化的了解,掌握在跨文化交际中处理一些微妙问题时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技巧。通过文化比较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不仅能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质量,也能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和熟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和内涵。

(二)课外活动有机融合

我国高校的外语教学,无论在教学环境、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还是在教学检测手段、教学时间、空间和交际范围等诸多方面,都存在不足。因此,仅凭有限的课堂教学,的确很难达到对学生进行英语文化深层教育的目的。为了弥补课堂教学的诸多不足,教师应有意识地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给学生创造更多的了解英语文化、培养交际能力的机会,达到课内课外两个层面教学的有机融合。具体来讲,有以下几点:

1.以课外阅读为切入点,拓展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之外鼓励学生阅读英文报纸、英文书籍,积极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选择体现中西方文化共性和差异的英文文章,激发学生的英语阅读兴趣,使学生深入了解西方的风土人情和西方人的价值取向。

2.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语言和文化。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决不能靠教师单方面的讲解,应该让学生去亲自体验感受。鼓励学生与native speakers面对面交流,组织英语知识竞赛、英语角等学生喜欢的活动把课堂语言学习活动延伸到课外文化活动中去。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化,培养文化意识,还有助于拉近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距离,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语言氛围中掌握学习语言基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

3.开设有关中西方文化知识的课程和讲座,向学生系统全面地介绍所学语言国家的民族特性、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等,使学生对这些国家、民族的情况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和了解。

4.充分发挥外籍教师的文化传播作用。外籍教师可以弥补中国教师的不足,在思想和行为方式上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综上所述,随着跨文化交际这门学科的不断发展,文化导入已经逐渐成为英语教学的热点问题,从而给传统的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基于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教师首先要重新认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理解跨文化意识的内涵,进而为学生创设培养跨文化意识的多维空间。学生在学习英语国家语言文化的同时,应深入体会中西文化的差异,并增强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理解和宽容度,不断提高跨文化交际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顾碧君.大学英语教学即跨文化意识.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

[2]邓炎昌,刘泣清.语言与文化。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