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9 09:28:1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研究教育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休闲教育与传统的教育方式有较大的差异,其课堂氛围较为轻松,在休闲的环境中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师在课堂上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能力,让学生通过天马行空的想象力来提升自己的素质水平,有条件的学校还为参与到休闲教育当中的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走入工作岗位之前就能获得充分的锻炼。这些目标都是其他的教学方法所不能达到的。
1.2如何有效地实施休闲教育
休闲教育的核心是人,也就是学生,所有的休闲教育都要围绕学生来展开,不然只能是毫无收获。当代社会的学生往往有更多的自身需求,教师要灵敏地感受到这些需求的迫切性,通过缜密的教学手段来满足学生的要求,已达到提升学生素质的目的。在经过了大量的实地研究之后我们认为,休闲教育必须要保证较高的科学性与整体性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确保教学质量。
1.3不同的休闲教育方式
在传统的教学活动当中我们发现,由于教学模式单一,休闲教育一般只能采取课程模式与咨询模式这两种主要教育模式。而在课程模式教学当中,教师主要通过渗透式教学手段或者独立式教学手段来实现自己的教学目标。这种教学方法就给教师的工作提供了极大的灵活性,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灵活引入其他学科的内容,例如在语文课程教学中加入一些音乐、绘画等学科的知识,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同时确保教学质量过关。而渗透式教学手段则有一定的差异,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则需要涉及到多种知识,并将不同的只是组合起来开展教学,通过不同阶段的学习来实现最终的教学目标。有的课程教学则没有渗透式教学复杂的课程关系,而十分重视休闲教育本身的教学,这种教学方式则被称为独立式教学手段。
2当前休闲体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2.1如何从宏观层面提升教学质量
在我国已经广泛实施休闲式教育的地区,休闲式教育所带来的优越性已经逐步地体现了出来,已经建立起了一定程度的休闲教育理论体系。即便如此,有关休闲教育更深层次的研究工作从来就没有中断过。在我国当前的教学环境之下,多学科的渗透式教学是大部分教学机构所采用的教学手段,也是最为广泛使用的教学手段之一。如何让教学机构认识到休闲体育教育的优越性,是当前教育部门工作的重点所在。研究单位也要建立起完善的休闲教育理论体系,确保相关教学机构开展教学有良好的理论基础。由于休闲教育在我国的发展才刚刚起步,因此以往有关休闲教育的研究都缺乏系统性。很多研究人员只注意到了休闲教育近期的发展情况,而忽视了其在体育教育体系当中的作用与扮演的角色,没有让休闲教育深入到社会发展层面,这样得到的研究成果往往不接地气,在实际教学当中实施的可能性较低。其次,休闲教学的研究较为片面,没有针对性也没有实践性,给休闲教育的大范围实施带来了困难。很多研究成果都是针对高校而提出的,对基层休闲教学的普及没有起到任何的帮助,造成了当前休闲教学难以大范围开展的现状。
1.重点方式———以网络为平台,创新安全教育方式
网络技术的进步给教育带来的是一场革命,安全教育工作也要顺应这场革命的潮流。应当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改变传统安全教育的老面孔,以一种崭新的姿态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安全教育工作向立体化、动态化、多元化、现代化发展,为研究生安全教育建立一道坚固的“防火墙”。
(1)利用先进技术,实现信息网络化管理
通过计算机信息管理平台对学生档案、日常管理、学生基本信息等进行全面管理,简化学校传统的管理模式。通过设置信息和管理模块、数据库管理模块、档案查询模块、在线留言模块等可以使学生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数字化,发挥网络信息安全性、操作快速性、间接性和方便性以及系统的良好交互性,在实现管理无纸化的同时为安全教育工作的高效开展提供保障。
(2)构建信息传达网络,保证安全工作即时到位
形成一条上传下达、畅通无阻的信息传达网络是维护高校校园安全稳定的一个关键因素。高校在安全管理工作队伍建设中,应该调动学校各职能部门的力量,通过学生处、教务处、保卫处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发动导师、辅导员、班级联系人等网络渠道的相互沟通,从而将各类安全事故或隐患第一时间地传达至相关部门,并得到及时解决。
(3)建立联络体系,及时获取安全信息
依托手机通讯、QQ群、微博、微信、人人网等平台在学院研究生内部建立交叉联络体系,以学科专业、课题组、党支部纵向联结,以班级横向覆盖。通过便捷的网络渠道获取有效信息,为辅导员和“三助”学生进行安全管理提供便利。借助QQ共享、邮件、飞信等方式将当前警情提示、敏感问题等及时,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教育学生在这些重点时期必须严加防范;通过网络交流中可以直接获取学生的近况,准确、快速地了解广大学生的思想波动,及时关心学生。
(4)主动占领网络,开辟安全教育新阵地
根据研究生信息获取方式网络化的新特点,应把安全教育与管理渗透到微信、微博、空间、人人网等交流平台。开设安全教育公共主页,把相关法律法规、安全知识、安全教育等进行循环滚动宣传,并针对校园安全事故安排网络教育课程,提高学生对安全教育的接触频数;另一方面,在学校网站设置安全绿色通道,方便学生根据个人时间、具体需求进行相关的交流与咨询,提高学生的安全教育意识和自我防范能力。
2.重点时期———感应敏感阶段
保证安全教育有“始”有“终”安全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有的放矢地制订教育与管理计划,把握重点时期的集中教育,包括新生入学、开学或放假前后、毕业前夕、节假日及周末、外出实习等。研究生入学教育,是新生入学后的第一课,起着成长成才的“导航”作用,必须将安全示警工作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第一时间植入安全意识,使学生掌握安全教育的基本理论和知识,逐步形成较明确的安全理念和重视安全教育的行为习惯;毕业前夕研究生由于就业、毕业等敏感问题的存在使得研究生心理和思想处于高能紊态和狂躁期,各部门应加强安全警戒措施,防范各类安全隐患的发生。
3.重点问题———应对“风险社会”,构筑校园安全防护屏障
(1)生命安全教育
近年来,一例例触目惊心的校园安全事件,马加爵事件、火灾事件、校园自杀事件、投毒事件等,研究生应对挫折生命价值观的淡化以及危急时刻必要生存技能的缺失敲响了高校生命安全教育的警钟。长期以来,由于缺乏生命教育这个环节,对研究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关注度不够,导致少数大学生生命观缺失,没有生命神圣感、生命安全感、生命价值感和生命成就感。抗打击能力的削弱和生命价值意识淡薄是校园安全事故频发的首要罪魁,高校必须把生命安全教育放在攻坚位置,积极开展普及生命意识教育,探索符合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新思路、新方法,培养学生的生命意识,借助榜样模范的带动效应,促进研究生生命价值观的苏醒和重塑。高校生命安全教育,不仅体现了以人为本,尊重生命的人道主义精神,而且对于促进大学生素质提升和人格完善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心理安全教育
研究生作为一个承载社会、家庭高期望值的群体,正处于青春后期,面临着求学、求职、求偶三大人生课题,因此普遍存在心理问题,据统计目前在校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病率呈逐年增多的趋势。学校要特别重视学生的心理安全教育,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以提高其心理素质和承受挫折的能力,从而预防由心理问题导致的安全事故发生。健康的心理、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为研究生的安全撑起强有力的保护屏障,有效杜绝心理性安全事故的发生。应采取普遍教育和个别疏导相结合的方法,有针对性地进行人际关系和谐教育、环境适应教育、健康人格教育、心理卫生知识教育、压力挫折应对教育及心理疾病防治教育等内容,帮助学生树立信心,消除挫折感与自卑感,增强自我调节能力,掌握心理调适的基本方法,更好地适应环境,全面客观地审视自我、认识自我、悦纳自我,妥善地处理在学业、情感、择业等方面的各种问题;定期进行心理排查,对结果有异样的同学及时给予援助,并建立心理健康数据库。
(3)就业安全教育
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持续扩大,研究生就业中呈现出“过度教育”“高学历、低就业”的畸态,随之而来的严峻的就业形势催生了一系列就业安全隐患。传销组织伺机侵入,就业中不公平性被堆积和放大,就业压力持续负重,从而导致研究生群体中“生存恐慌”心理疾患不断蔓延,由“风险社会”所带来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成为高校安全教育的重要内容。针对研究生择业、就业中存在着各种安全隐患,高校要高度重视研究生的安全教育与管理,有意识系统传授研究生就业安全常识,开展“防范就业陷阱”等安全教育实践活动,培养研究生就业安全意识,提高其社会风险识别、应对、化解能力,有效杜绝就业安全隐患。
1.2教育实践课程教育实践课程是教师教育职前课程体系的催化剂,意思是说,有了实践课程,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就会有非常好的效果,就像是在化学反应中添加了催化剂后一样。可以说,教师所掌握的通识知识、学科知识和教育知识必须通过实践才能内化为教师从事教育教学的能力,教育实践是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形成的关键途径。所以,要高度重视实践课程,认识它在教师培养中的决定性作用;要加大实践课程的比重;要采取分散与集中相结合、见习与实习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模拟与实践相结合等多种形式,确保教师在职前受到多层次、多方面的实践锻炼。
2教师教育职后课程内容
二、研究生英语教学中外教教学的优势
研究生英语教学中引入外教是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必要举措,也是提高研究生英语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既有助于研究生提高跨文化、跨语际的语言交流能力,也有利于提高在国际学术交流场合中运用英语获取和传播专业知识和研究成果的学术交流能力。外教在研究生英语教学中的具体优势体现在:
1、外教在教学中引入多样化、开放式的英语教学法,注重实用性、交互性和教学效果。如使用“交际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全身浸入法”与“听说法”等传统英语教学法相配合,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动机和积极性,打消学习英语的畏难情绪和应试心理,同时外教擅长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堂交互活动来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对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影响积极。
2、外教侧重教学内容和教学素材的时效性和实用性,不过分依赖课本,不过度讲解语法,而是广泛搜集语料和教学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和知识体系,注重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理解力、思考力、辨析力、语用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3、外教具有英语本土语言优势,能为学生带来真实的英语语境。外教突出的语言优势和语言素养,地道的语音语调,丰富的语料和灵活得体的语用表达,是学生模仿和学习的参照标准,对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听力技巧,对英语文化的敏感度作用明显,同时对培养英语思维模式、形成符合英语文化心理接受的表达方式很有启发。
4、外教具有英语本土文化优势。从自身经验和知识积累出发讲解英语国家文化历史、传统习俗、文学艺术、社会风情和人文风貌等知识更真实客观、清楚翔实,能够把对西方文化的教学自然地贯穿到语言教学之中,充实学生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营造真实的西方文化氛围,避免出现中教讲解西方文化时讲不清、讲不透的尴尬。同时外教在教学过程中也会展现出典型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提升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和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发挥作用。
5、外教在教学中对教师角色的理念不同于中教,在教学中不以“权威”自居,避免成为一味灌输书本知识的“演讲家”和“权威人士”,而是做搭建交流平台的组织者,做能力发展的引导者,营造平等氛围,富有亲和力地与学生交流,利于培养学习者的自信心和学习动机。
6、除此以外,外教从事专业课教学对专业课程建设帮助更为直接,包括扩充教学资源,引进国外相关专业领域的研究成果、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拓展研究生在学科专业领域的研究视域,丰富研究手段,增强比较能力和思辨能力,提高创新意识等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外教在研究生英语教学中的问题
外籍教师担任研究生英语课程教学固然优势突出,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给教学效果和各级管理带来消极影响,不加以重视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研究生英语教学质量的提高。
1、研究生在英语课堂对外教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适应程度较低中西教育理念本质上的差异是问题的根源。西方教育注重全人的发展,能力的提升和知识的应用,而中国教育以传授知识为主,注重学习者知识的积累和理论体系的建构与完善;西方课堂注重师生间的平等自由和个人能力彰显,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主动参与者,教师主要发挥引导、组织、启发和监督等作用,中国课堂则以教师为主,学者之词、权威之言不容置疑;西方的教学模式是开放型、多项互动式的,以交际活动为主,而中国的教学模式是封闭型、灌输式的,以演讲、记录、分析和阅读式的教学活动为主。[4]不同的教育理念造成了中西方学生在课堂上的不同表现,以英语国家为代表的西方学生积极主动、务实求效,表现欲和思辨能力强,而中国学生内敛被动,缺乏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容易在外教的课堂上三缄其口或躲闪回避,对西方的教育模式不能很好适应。
2、外教对研究生英语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需求了解不足大多数外教开始教学前并不了解研究生英语教学的目标、任务和考核标准等,而且对学生的英语水平和专业背景不得而知,通常都是按教学安排和已有教材(或是不使用固定教材)授课,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把握深浅不一,盲目教学的比重很大。如:有的外教仍会大量使用本科阶段交互性强的游戏和表演等活动来组织研究生英语教学,令学生们觉得备课不足,应付教学;而有的外教却在有心提高研究生的英语学术能力时发现教学过程充满困难,原因是专业英语教学在研究生课程体系中的缺失或不足,学生缺少对相关专业知识的英文积累,英语知识和专业知识结合较差,当教学内容涉及到国外同一领域或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学术范例时学生不能充分理解。
3、研究生对于外教课堂的多样性、互动型教学法调适度不理想外教常常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设施组织教学,通过调动学习者的各种感官体验来丰富其学习经历。除了交际活动以外,还大量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学手段,从声、光、色、触等传播途径传递教学信息,要求学生眼、耳、脑、手、身等全方位地参与教学互动。学生往往觉得频繁起坐,不停走动,眼睛反复在师生间、生生间、教师与教材间以及屏幕与黑板间切换太影响专注力,抓不住交流互动和技能训练的重点。除此以外,以交际性为特点的外教课堂对于纠错问题的宽容使学生对于教师权威也有所质疑,这也影响着学生对外教教学的认可和接收。
4、外教和研究生对师生关系及课堂角色的观念不同外教往往希望通过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表达,再进一步培养主动学习和自主学习的能力。然而传统教育模式培养的研究生习惯于在学习上被主导,面对民主氛围浓厚的外教课堂更是谦逊内敛,谨言慎行。
四、解决对策
在研究生英语教学转型期,有效利用外籍教师的智力和教育资源,提升研究生英语教育质量,是培养合格的高层次、国际化人才的重要举措之一。对外教人力资源利用的最大化需要从人本管理入手提升行政管理效能,结合来自高校教学部门、外事部门、人事部门、研究生院和后勤等相关部门的联动支持和政策保障;对外教智力和教育资源的充分利用需要从研究生英语教学的科学规划与合理设置入手,优化外教资源配置,发挥外教在研究生英语教学中的作用。
1、从招聘外籍教师入手,为外教师资队伍的建立打好基础聘用外教不是给研究生英语教学“装点门面”,而是要“人尽其才”。规范外教聘用制度和招聘渠道,严格把关选聘流程;加强对外籍教师教学资格的综合认定,慎重考核外教的综合素养和知识水平。另外,要指出的是,无论是对中教还是外教,教育管理都应本着人本管理与行政管理并行不悖的原则。我国高校的外籍教师往往流动性大,虽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不得不承认的是疏于对人的本位关怀加剧了这种现象的发生,对外教的人文关怀才有利于保持外籍师资队伍的稳定。
2、加强对外籍教师的教学管理,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对外教的教学管理应该针对整个教学过程的三个基本阶段实施,具体而言:在开展正式教学前,明确相关管理部门的职责、针对外教的工作内容和要求;对外教进行教学前指导,使其对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做到心中有数,使其了解研究生英语教学的传统模式,便于参考适时、自然地引入开放性和多样性的西方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接收度。在教学过程中,教学评价与反馈及时跟进,外教与教学管理方,外教与学生加强交流与互动,根据发生的问题动态调整,探索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的方法和途径。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在教学结束后进行及时的教学评估,提高教学效果。
2011年2月~2011年5月在本院门诊建档建卡管理儿童的家长160例,随机分实验组和对照组各80例,平均年龄:实验组34(20~55)岁,对照组33(20~56)岁,两组性别、文化程度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所有对象的孩子均未出过水痘和接种过水痘疫苗,见表1。健康教育对降低儿童水痘发病率关联的研究徐嘉宁(广州市番禺区化龙医院防疫科,广东广州511434)作者简介:徐嘉宁(1980-),女,广东省广州市人,主管护师,大学本科,从事公共卫生护理工作。[摘要]目的:探讨对家长进行健康教育在预防儿童水痘发生中所起的关联作用及效果,寻求降低水痘发生率的。
2方法
2.1健康教育方法
根据实验组儿童家长年龄、文化程度等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因人因需施教,如派发宣传单及水痘疫苗小册纸、张贴宣传画,利用接种日进行儿童家长健康讲座,个别咨询,耐心解答家长提问等;教育内容包括:水痘的定义及对人体的危害、主要传播途径、感染性强、对儿童身体健康和学习的影响;有效预防水痘感染措施、水痘疫苗的作用及有关注意事项等。
2.2常规宣教方法接种中对对照组儿童家长口头讲授水痘疫苗使用注意事项。
2.3效果评价
2.3.1问卷根据文献资料自行设计“预防水痘相关知识调查”问卷,包括预防水痘相关知识8题,每题3个备选答案:是、否、不知道,供调查对象单项选择题,每答对1题得1分,答错或不知道为不知晓得0分,满分8分;统计知晓率(%)=正确回答总题数/(每人调查题数×被调查总人数)×100%,见表2。
2.3.2再次问卷实验组接受健康教育1月后,对再次来院接受免疫接种的两组儿童家长进行“预防水痘相关知识调查”,采用无记名方式集中或分散自填,当场回收问卷,两组共发放问卷160份,收回160份,有效回收问卷率100%。
2.4观察指标统计调查问卷正确答题数,通过查询“儿童计划免疫电脑系统”了解两组儿童在2011年2月~5月期间接种水痘疫苗的情况;2012年11月通过查询“中国疾病预防控制网络系统,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上报卡”了解同期水痘发病儿童的相关资料(包括姓名,出生年月,家长姓名,地址),结合本门诊儿童计划免疫系统中的资料筛查本研究两组儿童的发病率。
2.5数据处理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P<0.01为有统计学意义。
3结果
3.1两组对象“预防水痘相关知识调查”正确答题量比较(见表3)表3显示:实验组正确答题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
3.2两组儿童水痘疫苗接种情况比较(见表4)表4显示:实验组的水痘疫苗接种率高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
3.3两组儿童水痘发病率比较(见表5)表5显示:实验组儿童水痘发病率低于对照组,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4讨论水痘虽然不是烈性传染病,但传染性强,接种水痘疫苗是预防和控制水痘的最有效途径,接种水痘疫苗后可减少感染水痘的机会和水痘发病率,接种后抗水痘免疫力至少可持续10年以上,保护率至少为90%[4]。有水痘疫苗接种史的儿童,即使在接触感染水痘后,发病也很轻,出疹少,很快痊愈,大多数儿童确实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5]。但是,由于水痘为自费疫苗,家长接受率低,接种率偏低,使水痘的免疫覆盖率不高,很多群体儿童达不到有效的免疫屏障。结果表明:健康教育能有效提高家长对水痘防治知识的认知,提高水痘疫苗接种率。未参加健康教育儿童家长对预防水痘知识的知晓率仅为47.34%,而实验组通过开展健康教育,知晓率达到了99.22%,受教育后儿童家长普遍认识到接种水痘疫苗是预防水痘发生的有效途径,37.5%儿童接种了水痘疫苗,而对照组水痘接种率仅为7.5%。通过接种水痘疫苗,提高水痘的免疫覆盖率,从而在儿童群体中建立有效屏障,切实有效控制和预防水痘的发病。根据王哲“水痘疫苗保护效果的病例对照研究”显示:水痘疫苗接种后1年、2年、3年、4年、5年、6年以上的水痘疫苗保护效力分别为1:00%、91%、87%、76%、76%、51%[6]。我们在18个月后统计2组儿童的发病率。实验组中儿童水痘发病率为:1.25%,对照组为:7.5%,显然对照组中水痘发病率明显增高。随着公共卫生服务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健康教育的作用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2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的“川外模式”
四川外国语大学(以下简称川外)自硕士招生以来,积极开展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活动。笔者自2004年在川外从事研究生培养和管理工作,积极参与学校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一套“川外模式”,并在2007级以来的历届研究生新生中实践,学生反映良好,教育效果明显。“川外模式”由保障体系和内容体系组成:
2.1保障体系(1)组织机构保障。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成立了以主管校领导为组长,研究生院院长和书记为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组员的新生入学教育领导小组,在每年开学前一个月就召开协调会议,多部门、多层面团结协作,谋划入学教育内容和形式,力求领导组织有力,筹备全面到位。(2)专业队伍保障。学校选拔学术功底深厚的导师、从业经验丰富的心理辅导专家、沟通能力强的政工干部和乐于奉献的学生组成新生服务团队,对团队成员进行适应性培训,激励他们针对新生入学教育的特点和内容,发挥各自专长,实现“全员教育”。
2.2内容体系“合理选择入学教育内容、采取形之有效的教学方式,达到内容、形势与效果统一”,是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的核心主题。“川外模式”包括以下内容:(1)校园文化认同教育:通过报告的形式,向新生介绍学校的历史沿革、办学理念等;通过参观校史馆和红岩魂纪念馆,让学生感受“军大”传统的川外历史沉淀;通过知名校友或优秀毕业生的报告会或成果展,让学生体味作为“川外人”的自豪。这一系列活动让新生在潜移默化中对学校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2)心理健康教育:针对研一新生“面对新的学业环境心理适应性、平衡性以及协调性不强”的特点,开展相关心理健康教育活动。①由学生处心理咨询中心对研究生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筛选“问题学生”,以便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辅导;②由经验丰富并且获得心理咨询二级证书的研究生辅导员开展新生心理健康特别讲座,主要针对四类问题:环境适应焦虑、人际关系焦虑、婚恋焦虑、择业焦虑,借助往届生的案例,为新生在读研期间常见心理问题进行解读并支招,防患于未然;③团体和个别辅导:根据心理健康普查的结果,由辅导员和专业心理从业人员深入学生宿舍,展开面对面心理辅导。(3)朋辈辅导教育:通过考察,选拔一批政治素养高,学习成绩突出,自我管理能力强,善于沟通,乐于奉献的高年级研究生组成朋辈辅导团队,担任新生入学教育的特别助理。为提高朋辈辅导效果,研究生院党总支在入学教育前就谈话技巧、方式方法、答疑艺术等方面对特别助理进行了培训,让他们深入到学生宿舍和班级,以“过来人”的身份,为新生答疑解惑,以其“亲近性、认同性和安全感等优势”,增强新生入学教育的互动性,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新生对未来研究生生涯的陌生化和焦虑感。(4)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研究表明:目前,在研究生群体中压力源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就业压力。因此,川外在研究生新生入学之初就开展就业教育,凸显就业的导向作用。教育通过讲座和主题班会展开,向新生详细通报学校近几年毕业研究生就业状况,包括区域选择和行业流向、专业就业差异、毕业生就业中的得失等等,旨在激发新生的生涯规划意识(包括研究生生涯和职业生涯),要解决“想干什么,能干什么,该干什么”的问题,帮助新生准确定位,在随后的研究生学习中,沿着自己的生涯规划方向,理性调整,奋进求存。(5)学术规范教育:研究生的核心任务是学会积累、学会思考、学会研究。和本科生相比,研究生的学习更多地体现在学术传承和知识创新上。川外通过宣传小册子(主要是警示案例)和名师讲座对新生进行“学术道德规范、学术法律规范、写作技术规范”,等学术规范教育,促使他们熟悉科学研究方法,掌握专业学习技巧,模范遵循学术规范,养成良好的学风,为未来的学术研究和创新打下坚实的基础。(6)文化养成教育:养成教育是一种最基础的教育,其本质是一种价值观的教育。新生一入学始,学校就向每一位研究生发放成册的《四川外国语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文件汇编》,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并安排专家队伍对相关内容进行导读,然后在一周内举行开卷考试;同时,由主管研究生思政工作的书记举行专题讲座,通过案例的形式将行为失范等违纪情况加以分析,促使学生自律、自觉行为的苏醒。(7)情报(入馆)教育:图书馆作为研究生学习的主战场,在研究生培养阶段作用举足轻重。知识传承和创新客观上要求研究生对本专业的情报信息具有超强的敏感性和搜集能力。有鉴于此,川外图书馆专门开展研究生新生入馆教育活动,通过在线学习,馆藏资源讲座,宣传展板和说明手册等形式让新生了解馆藏资源,掌握图书馆内纸质和电子版等文献资源的搜集和检索技能。(8)自主管理教育:培养具备自我教育、自主管理、自主成才、自主发展的新型人才,是培养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重要内容。在老师的指导下召开新生班会和党支部大会,每一位成员须得自我展示,民主产生班委会和支委成员;研究生会和各学生学术社团(如“川外学坛”、“翻译沙龙”、“语言学沙龙”、“文学立志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协会”、“对外汉语教育协会”等)在新生中开展成员纳新和专业交流活动。老师往往隐身幕后,充分调动学生干部积极性,让新生自我调适、主动选择,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实现自主管理。传统上,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只是学业开始前的一段时间集中教育。川外将研究生新生入学教育内涵加以深化,将其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筹备阶段,即在开学之前对录取考生进行电话或问卷调查,对新生进行分类,为开展有针对性的入学教育做准备,以期教育实效、科学;第二阶段为真正传统意义的入学教育,通过参观、讲座、考试、竞选、座谈会、观影、主题班会等形式展开八个方面的教育,这八个方面互相联系,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第三阶段为升华或强化阶段,学习美国高校,推出“新生头年计划”将新生入学教育贯穿一个学期,适时开展相应教育。
二、我国研究生教育管理现状分析
虽然中国高等教育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显著提高,但是教育管理水平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完善的管理体系仍有明显差距。其中既有在教育管理发展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也有由我国特殊国情导致的特殊问题。首先,研究生扩招数量的激增直接导致了学生相对质量下降[4]。研究生是大学科研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的学术领域起着基础作用。而研究生扩招导致各个高校部分专业的研究生远没有达到过去的水平。其次,生源的复杂性也让研究生管理不得不面对复杂的局面[5]。其中包括应届生、往届生、跨专业跨学科的学生、直博或者本硕连读等,学生的年龄差距也在扩大。再次,研究生德育心理问题近年来日益严重。经济上的富足和信息爆炸,使各种不积极的思想也影响着一些世界观、价值观不甚健全的学生。尤其给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工作造成了不便。快速变化的高校研究生形势要求研究生管理模式也要快速地变化以适应客观改变。但在实际操作中,尽管管理模式与制度一直在发展变化,然而,客观来说中国各高校的研究生管理发展速度依然相对落后。首先,部分高校的研究生管理模式依然是唯制度论,一切事情的出发点都是对上级负责。以古代家长式的方式去管理当代研究生,必然会造成管理问题。其次,一些高校片面追求一刀切模式,对所有研究生统一培养、规划。当代研究生与刚升入大学的本科生截然不同,有独立的世界观与价值观,这种研究生个体之间的差异也要求研究生管理绝对不能走整齐划一的模式。再次,研究生辅导员的设置达不到相关规定要求,每个辅导员所管理的研究生数目远远超过最大限额[6]。大部分高校仍然侧重本科生的教育,相对忽视对研究生的管理,这种轻视自然会造成相应的问题。中国研究生管理人才相对匮乏,缺少相关专业训练,这也是造成管理结构出现问题的原因之一。
(二)公共选修课数量少、内容杂,且学科分布不合理随着各地方性综合大学的持续扩招,参加选修课的学生也逐年递增,就目前学校每个学期开设的公共选修课而言,无法真正满足学生选修的需求,从而导致某些热门课程的扩班,影响了课程的教学质量。同时,通识类选修课内容杂乱无章,在各个地方性综合大学中普遍存在,且很多学校的选修课学科大类分布不合理,没能真正满足学生的选修需求。如以温州大学和宁波大学为例,2013-2014学年,温州大学共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公共选修课129门,其中以人文与社会科学板块开设课程最多,为39门,占总开课数的30.23%。其次为数学与自然科学板块,为27门,占总开课数的20.93%,单独体育板块开课数也占5.43%。[3]宁波大学2012-2013学年,共开设通识教育公共选修课程379门,其中人文科学板块所开设课程最多,占35.4%,而社会科学次之,工程技术和综合板块最少,分别占了13.7%。[4]由此可见,各校的通识教育选修课设置相差较大,且以人文类和自然科学类为主,技能类以及地方文化类较少,各类课程的开设没有很好的反应学生的需求,同时,也有部分学生提出应更多的增设艺术类及体育保健类课程,以弥补基础教育时期长期接受“应试教育”所带来的缺陷。(四)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目标不清,且未成规模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是高校实施通识教育的重要载体,对通识教育的成败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是通识教育实践的基础。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能够突破单纯的“专业视域”和单纯的“知识视域”,从培养中华民族在新时代的一代新人的角度出发,帮助学生形成基本的人文修养、思想视野和精神感悟。但就目前的实施情况而言,各地方性综合大学实施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建设的不多,对此还处于逐步摸索改进的阶段。对于核心课程的设置也过于随意和零散,难以形成成套的体系。此外,很多地方高校对于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主要以教师自由申报为主,缺乏对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及核心课程体系的作用和目标的深刻把握和深入剖析。如宁波大学于2009年和2010年进行了2轮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申报,根据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结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依托学科发展优势和现有教学资源,宁波大学先后开设了以下几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包括首批开设的《英语学习方法》《神奇的大自然》《社交礼仪》《金融政策解读》《日本企业文化》《经典红歌赏析》以及第二批开设的《经济学家与经济学》《海洋与人类文明》《现代生态学热点问题》共9门课程。[5]在以上课程中,涉及人文科学板块3门,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综合板块各2门,各板块所占总通识选修课程的比例基本相差不大,同时,通过第二批的开设,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综合板块的比例均有所上升,目前还未涉及工程技术板块。但是,宁波大学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涉及面不广,仅仅包括了零散的几个点,没有形成该有的规模,学生选择余地较少。且很少有学生了解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建设情况,学校对此缺乏必要的宣传和引导,在此过程中也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综合型重点高校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经验借鉴
由于更多的地方性综合大学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建设实施状况并不成熟,在此,选取全国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较为领先的复旦大学及中山大学为研究对象,探讨其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地方性综合大学建立合理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做参考。
(一)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复旦大学对于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建设始于2006年,共6个模块,包括文史经典与文化传承、哲学智慧与批判性思维、文明对话与世界视野、科技进步与科学精神、生态环境与生命关怀及艺术创作与审美体验,且于2011-2012春季学期,共开设97门核心课程,[6]远远高于地方性综合大学的核心课程开课数。中山大学从2009年开始推行,共4大类,分别是中国文明、全球视野、科技、经济、社会以及人文基础与经典阅读,且于2012-2013春季学期共开设了99门核心课程(见表1)。经过几年建设,不断暴露出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核心课程的“核心地位不明显”无论是复旦大学还是中山大学,其核心课程数量都已达到近100门,但是相比各自学校本科学生的培养方案,学校要求学生通识核心课程选修学分相对较少(复旦大学为12学分,即每个模块2学分,而中山大学为16学分,即每个模块4学分),因此无论从每个学期需要选修的核心课程量而言或从必修学分的量而言,学生对核心课程的选修空间均比较有限。正因为此,“核心课程”在学生心目中与普通选修课程意义趋同,学生对核心课程的重视度较低。2.核心课程内容缺乏跨学科性核心课程内容的确定应当从通识教育的最初理念出发,打破各个学科专业的学科壁垒,建立跨学科的学习交流平台。因此,作为核心课程,不应当只是各类不同学科、专业简单的累加,而应将若干个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后重新编排、整合形成。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还是存在一大部分的课程有着浓厚的专业知识背景,迫使外专业学生望而却步,因而,未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跨学科整合课程。3.核心课程实施缺乏足够资源、基金支撑纵观各重点高校的核心课程实施情况,开课教师大多为资深教授、副教授,但是这类教师大多是20世纪60-70年代的本科或硕士毕业生,以专才教育为主,开展的核心课程往往知识结构较为单一,跨学科及课程通识性相对不足。其次,从各重点院校核心课程的授课形式来看,主要以教师教学与学生讨论参半实行,较多核心课程讨论课的实施除对教师水平、学生参与度提出更高要求外,同时也需要学校更好的硬件资源支撑。此外,相对于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开设,更多高校老师更愿意通过接项目、做课题来提高个人的专业成就,由此导致了开课教师积极性不足,这也严重制约了核心课程的进一步提升。
(二)课程建设经验借鉴首先,地方性综合大学通识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核心课程体系建设尚不完善,因此,在构建核心课程体系过程中应避免所有通识教育课程“一刀切”的现象,应充分体现出核心课程的核心地位,适当提高核心课程在通识教育课程中所占的学分比重,提高学生的重视度。其次,地方性综合大学具学科门类齐全、教育资源广泛等特点。其对于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的建设应当打破各类专业学科的壁垒,充分利用高校已有资源,构建跨学科、跨专业全民化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选择资深教授、讲师等,编排富有学科知识相融合的核心课程教育方案,来提升地方性高校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质量。最后,从综合型重点高校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暴露出的问题来看,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不能忽视资金的作用,对此,高校可以设置用于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的专项资金,贯彻并落实专项资金的使用,从而为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建设提供有力的保障。
三、地方性综合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构建
对照国内各重点院校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建设,有必要建立地方性综合大学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真正发挥通识教育的内在价值。
(一)课程体系设置依据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指导哲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建设,是受到多种教育哲学混合影响的产物,这些哲学包括永恒主义、要素主义以及进步主义等。核心课程的建设应当以培养“有教养的人”为目标,关注对学生道德观、价值观和理性的培养,为学生提供能够帮助其形成基本的人文修养、思想视野和精神感悟的课程,以此来适应社会发展迅速,知识更新频率加快的后工业化社会。[7]地方经济及社会发展的需求。地方性综合大学肩负着为地方经济及社会发展培养“用得上,用得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的任务,其为社会各行各业培养着数量巨大的业务骨干和基层工作者,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地方性综合大学应该以培养地方及行业发展需要的人才为基础,选择能够与现代社会接轨的相应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内容及形式,着眼于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学生拥有广博的知识基础,客服专业教育所带来的素质偏失,使学生适应当今社会中岗位变动和职业变迁,引导学生发展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二)课程体系设置模式对地方性综合大学而言,由于校内各专业齐全,有着许多资深的教授、教师以及素质和智力水平相对较高的学生,且有雄厚的资金基础,这一切都为核心课程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因此,应当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及特色,发展有自身优势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各院校可以参照原有的通识教育板块体系,将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再细分为几个模块,增设相应的课程,具体见表2。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应涵盖以上6大领域,为全体学生提供了一个共同的学识背景,同时也能让学科专业性质完全不同的学生,有机会享受心智上的相互了解和思想上的相互碰撞。
1.人文科学与文化设置该领域课程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扩展学生的文化视野。课程模块可以分为两类,即文史经典阅读与批判、中外文化继承与传播。文史经典阅读与批判模块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受过教育的眼和耳”对古今中外文学艺术作品的“读、看、听”能力。课程主要以鉴赏和批判文学作品为主,在此过程中让学生学习和探讨文艺批判和分析的方法。文学作品的类型多样,包括小说、戏剧、诗歌和民间文学等。中外文化继承与传播模块为学生提供一种看待本土及外来文化现象和传统的独到视角,借此来审视自己原有的文化观点和本国的传统文化。课程可以重点介绍世界上主要的文化,如印度、东亚、苏联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此外,还可包括已经不复存在的文明,如丝绸之路等。[8]课程的具体内容可以包括各种文化体系的宗教伦理观,社会经济政治体制、各种思潮、文学艺术及其文化成就等,探讨各方面彼此间的联系,让学生理解文化因素对塑造人们生活的重要性。
2.社会科学与道德该领域课程设置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和熟悉社会科学的重要理论、观点及方法,从而加深对现代社会人类各种行为的理解以及对我们居住的社会的了解,主要涵盖政治、经济、法学、管理学等学科领域。此领域课程希望学生利用历史文献分析和数量统计的方法,来探究和解释现代社会的问题。如探究某一特殊学科领域的方法是如何运用到与人和社会组织相关的问题上的。此外,该领域课程还包括道德伦理教育,帮助学生接受较高的道德标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西方伦理道德观念,使学生举办做出合理的道德和政治选择的能力。3.自然科学与技术该课程领域主要涵盖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学科和众多的工程技术领域,使学生通过对所涉领域的总体理解,认识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的新进展及其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此类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与社会和个人生活紧密联系,帮助学生提高科学素养和工程意识。4.医药科学与健康该领域课程的设置目的是让学生了解人类的自身规律、人类疾病及治疗原则等,让学生在接受教育提高学业水平的同时,关注自身身体,增强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同时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5.艺术科学与审美该领域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的能力。课程内容可以包括美术手法介绍、视觉艺术享受、音乐风格欣赏等,启发学生领悟其中的思想蕴含,使其在艺术赏析过程中得到美的陶冶,提高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6.创新精神与创业该领域课程的设置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方法和创新能力以及创业的基本素质(包括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技能、创业心理品质和创业能力等),培养学生自主创业的精神,以适应就业压力较大的社会。在这个领域的课程设置过程当中,地方性高校可以充分运用自身的资源,聘请地方创业成功的人士来校做相关课程教学,以此来增加学生与社会交流的机会。此外,在具体课程设置过程中,各地方高校还可以利用现有的地理位置优势及相关地方传统文化的特色优势,开设具有地方特色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如宁波大学可以利用宁波特殊的地理位置开设具有港口或海洋特色的核心课程,为目前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提供全能型的人才;又如以宁波帮人士为依托,加大对外的沟通交流合作机会,使开设课程更加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
四、地方性综合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建设的保障机制
(一)确立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在通识教育中的地位通识教育课程是与专业课程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学校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泛指专业课外的所有课程。而通识教育核心课程是通识教育课程的一部分,在整个通识教育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确立合理的、明确的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有助于更好的完善学校的通识教育培养方案,更有效的推动通识教育发展。因此,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的建设是通识教育得以实现长远发展的基本保证。
(二)提高通识教育意识,推动核心课程纵深发展在深化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建设过程中,还应当不断提高通识教育主管部门及领导对通识教育的认识。只有对大学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及必要性有了全面的了解和把握,才会在全校师生中主动加强开设通识教育核心课程必要性的宣传力度,这也是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获得良性发展的先决条件,同时也有利于保证通识教育各项改革得以向纵深发展。此外,全校师生的通识教育意识也亟待加强,从而保证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有效开展。
2评估指标的含义
(1)满意度满意度指标的含义主要指的是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活动开展后,受教者的主观感受情况,重点是针对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活动开展后,受教者对教育内容、教育形式与方法、施教者、教品教具是不是感到满意,是主观性的指标。
(2)影响力影响力指标的含义主要指的是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活动开展后,受教者道路交通安全受教的知识、态度与意识、行为与技能的变化情况,考虑的是影响受教者的情况,是客观性的指标。
3评估流程
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活动的效果评估,相对于道路交通安全教育工作、项目的效果评估要简单,评估形式采用施教者“自评估”的形式,评估流程主要如下。
3.1评估准备
第一步:明确评估目的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活动效果评估的目的是为基层交警部门开展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活动服务,测试开展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活动的实际效果,供交警部门自查、自评,通过反馈控制持续改善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活动。第二步:明确评估主体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活动效果评估主体是开展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活动的施教者,主要是基层道路交通警察。
3.2评估实施
第一步:随机分组对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活动的施教者进行随机分组,分成实验组和控制组,分组时考虑年龄、性别、教育程度的均衡,希望实验组和控制组的组间系统误差最小。第二步:事前评估在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活动开展前,对控制组的受教者进行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测试,测试的主要内容为受教者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知识掌握情况、受教者的道路交通安全意识与态度改变情况、受教者道路交通安全教育自报告行为改变情况三项内容。第三步:事后评估在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活动开展后,对实验组的受教者进行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测试,测试的主要内容为受教者主观感受——满意度情况、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知识掌握情况、受教者的道路交通安全意识与态度改变情况、受教者道路交通安全教育自报告行为改变情况四项项内容。其中受教者主观感受——满意度情况测评,除测试是否满意外还需要受教者对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的施教内容、施教的形式与方法、教品教具以及施教者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做定性分析使用。
3.3评估分析
第一步:对比分析分析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受教者对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知识掌握情况、道路交通安全意识与态度改变情况、受教者道路交通安全教育自报告行为改变情况三项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将实验组与控制组之间的差别作为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活动直接提升的效果,这是纵向对比。除此以外,相同教育主题在不同的受教人群上的效果对比,称之为横向对比。第二步:综合分析分析实验组受教者主观感受——满意度情况、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知识掌握情况、道路交通安全意识与态度改变情况、受教者道路交通安全教育自报告行为改变情况四项内容,进行定量化评分,通过专家问卷法得到各项具体指标之间的权重,综合分析,得到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的总得分,明确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活动整体效果。并对受教者对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的施教内容、施教的形式与方法、教品教具以及施教者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整理归纳。
3.4反馈控制
第一步:结果反馈道路交通教育活动过程中受教者反映的针对道路交通安全教育的施教内容、施教形式与方法、教品教具以及施教者提出的意见和建议的整理归纳结果以及对比分析、综合分析的结果,寻找出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活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第二步:结果控制针对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活动效果评估发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进行改善,以更好地开展下一步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活动。
3.5结果存档
第一步:活动材料存档对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活动开展的相关文字资料、图片资料、音频、视频等进行整理,存入档案或数据库。第二步:评估材料存档对评估过程采集的问卷资料和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存入档案或录入数据库。第三步:评估结果材料存档对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效果评估分析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存入档案或录入数据库。第四步:结果反馈控制资料存档对道路交通安全教育效果评估结果分析所得出问题和下一步整改意见的资料进行整理,存入档案或录入数据库。评估实施的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1.2“机会成本”在研究生教育全面收费政策中的意义从理想化的市场环境条件出发,假设本科毕业生的学习、就业等都在理想的市场化环境中发生,并且该生通过了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但是不具备接受研究生教育所需的资本条件,即存在着个人可支配的资本稀缺的问题,在不考虑奖助学金的情况下,该毕业生将通过分析以下两个备选方案的“机会成本”做出决策。选择方案一的机会成本:该生将失去获得研究生教育的机会和由研究生教育带来的额外工资收益。根据调查,2011年本科毕业生的起步年收入为32916元,而研究生则为48036元[5],前者比后者年获得收益减少15120元;该生将获得本科毕业后就业前三年(按照研究生学制3年计算)工作的纯收入,其中,放弃接受研究生教育机会而不必造成学费负载,大约共节约98748元。参照统计数据,2011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全年消费性支出为15160.89元[6],扣除每年的生活费用,该生3年后的纯收入将为53265元。选择方案二的机会成本:该毕业生将失去接受研究生教育期间作为本科生就业的经济收入,大约98748元;该生用于支付学费、生活费等(以H大学为例,平均年学费8000元,住宿费、生活费约合每年13500元)负债大约64500元;毕业后,该生将获得硕士研究生大约48036元的年收入。
如果本科毕业生选择方案二,且在毕业后将所有的工作收入用于还款,可以在研究生毕业后约三四年时间里弥补本科毕业后立即就业带来的3年工资收入,并还清负债金额。参照中国统计局2011年统计数据,中国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人年消费性支出为15160.89元,扣除该项费用,硕士毕业生也可以在大约5年的时间里弥补本科毕业后立即就业带来的3年工资收入,并还清负债金额。该生在工作的第11年后所得的纯收入将开始超过方案一,并逐年加大差距。通过理想市场化环境下对两种方案机会成本的比较,我们可以得知,对于本科毕业生来说,选择攻读硕士学位的机会成本相对较小,能够带来较高收益。
除去理想市场环境条件下的机会成本,一些非市场化因素将也会影响到选择决策的机会成本,研究生教育会带来工作环境、福利收益、医疗保健、娱乐等条件的改善,本科毕业生将失去与硕士毕业生等同的个人发展机会、工作福利,导致相对较低的生活质量。因此,从市场化因素和非市场化因素的综合角度来看,接受研究生教育的机会成本并不高,还会有大量本科毕业生选择继续攻读研究生学位,实施研究生教育全面收费政策在经济学角度是可行的。
2对研究生教育全面收费政策的建议
2.1区分收费标准从收益角度来看,不同专业带给研究生的回报是不同的。与社会经济紧密相关的计算机、机械、金融、经济、外语、管理、法律等应用型学科预期收益可观,弥补机会成本的周期短,而基础性学科如哲学、历史、文学、数学等往往存在预期收益较低等现状。在现实中,两类专业的冷热程度也确实大相径庭:前者诸专业录取与报考比例通常维持在1:10以上,而后者往往门可罗雀,甚至不能完成既定招生计划。在美国,授予研究生的学位和研究生学习的学校都被分为职业性和学术性两类,其中,对应用性强,就业前景好、私人收益高的职业性学院的研究生收取较高的学费,以维持不同专业之间相对公平的机会成本,保障研究生教育均衡发展。
“素养”是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人文素养是相对于科学素养而言,它包括两个层面的意思:①人文知识、方法层面,即对各种人文科学所创造的精神价值的认知与运用水平;②人文精神层面,对常见文化现象所蕴含的内在修养和外在特征的把持程度,如气质、人格等。
1.2医学人文素养
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Luria指出:医学在本质上具有两重性,它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人学,是科学与人文的有机体,需要人文精神的滋养。医学人文素养,是在医疗实践过程中医务人员的内在品质和人文情怀的综合表现,主要体现在:对患者生命的尊重、对患者尊严的维护以及对患者生存价值的关怀;它是医务人员非技术因素如仁爱之心、社会道德、责任情感等在临床实践过程中长期修炼和内化的结果,均关联着患者的健康与安危。医学的终极目的是为人类服务,若忽视人的社会性质,医学技术的发展和使用就会出现见物不见人的现象。人文精神是医学的核心理念,医学的使命就是对人从生到死的全过程的关爱和尊重。
1.3医学人文与医学科学的辩证关系
医学包括医学科学与医学人文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二者是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二者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互为条件、互为基础,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如同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共同演绎着医学事业的发展与医学人才的进步。任何割裂二者的行为,或只重视其一,不重视其二,顾此失彼,均会造成一系列不良后果。不论是医学教育、医学人才培养,还是医疗实践、医患关系处理,都要遵循这规律。
1.4临床研究生医学人文素养教育的主要内容
(1)人文知识:熟悉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如心理学、伦理学、哲学、法律、文学、艺术、历史、宗教等;(2)人文思想:能将学习的人文知识内化为自身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3)人文方法:能运用人文基本方法去分析、提出和解决医学及其相关问题;(4)人文精神:在医疗实践活动中能自觉遵循“以患者为中心”的精神,注重对患者生存意义和生命价值的人文关怀,这是临床医学研究生人文素养的核心和灵魂。
2临床研究生医学人文素养教育的现状
2.1人文课程的局限性
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人文素养教育以课程讲授为主要模式。然而,研究生3年学习期间、只有半年时间在校本部集中授课,而且医学院校开设的人文课程种类十分有限,一般只有大学英语、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自然辩证法、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等几门课。这种“短时间、少课程”的人文教育模式,往往教学效果不理想,已无法满足临床研究生所需的人文知识和人文素养要求,亦不适应临床研究生教育特点。
2.2人文教育内容缺乏实践针对性
不少临床医学研究生的人文知识还是本科阶段的陈旧知识,在研究生学习阶段,他们需要更新、更高的人文素养能力以帮助解决临床实践、社会活动和思想情感中所面临的价值理念、人际沟通、人文关怀以及职业发展等问题。多数调查研究表明,开设医学人文课程很有必要,但对研究生成长的帮助呈下降趋势。这不是说人文课程对临床研究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没有意义,而是现阶段的课程设计不适应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求。笔者认为,一方面,人文课程没有与临床实践有效结合,即在医院尚未建立人文教育基地;另一方面,人文教育没有贯穿临床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这既是一个教育方法问题,更是一个认识问题。
2.3人文教育忽视了临床研究生多样性背景
临床研究生的来源参差不齐,有的从本科直接考研的,有的在医院上班后读研的。来源不同和背景不同的研究生对学医的首要目的、个人利益、医患纠纷等问题的处理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对他们的人文素养教育也必须注意个体差异。现在部分院校的集体授课、无差别指导等形式不能适应研究生个性化的特点,影响人文素养教育的效果。
2.4导师忽略对研究生的人文教育
多数学校对研究生导师考核只注重科研成果,有关导师职责中没有硬性规定导师对研究生人文素养负责;因此,不少导师往往忽略了这个方面教育。由于科研成果是评价教学和科研产出的最直接标准,研究生往往成为导师实验或者项目的主力军,造成多数研究生认为与导师的关系是“老板雇员型”,如同学之间交流时,把自己的导师通常称为“我的老板”。最终导致研究生长期在实验室埋头做实验,几年的研究生学习结束后,一些基本的人文精神缺失、人文关怀能力低下。
3医学人文教育是培养“合格医生”的必然要求
3.1Engel医学模式与人文素养
美国纽约州Rochester大学精神病学 和内科学教授Engel于1977年提出了新的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又称Engel模式。这种模式是从生物、心理、社会等方面来观察、分析、思考和处理医学问题的医学观和方法论。该模式认为人患病不仅与生物因素有关,还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把患者当作具有生物、心理、社会属性的有机整体。因此,医生不仅应该了解健康与疾病问题,还必须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互相作用。Engel模式以“人与健康”为中心,关注人的价值和需求,强调人性化服务和人文关怀,要求临床医生必须高度重视患者的思想感情变化,并要真正尊重、理解关爱患者,加强医患感情沟通,建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这就要求,临床研究生要想成为合格的医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还应具有深厚的人文素养。
3.2“共同参与型”医患关系与人文素养
现代医患关系已由“主动-被动型”转变成了“共同参与型”,患者主动参与医生的诊疗活动。古代西方医学之父Hippcrates曾经说过,了解什么样的人得了病比了解一个人得了什么病更重要,这句话形象生动的说明了“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的重要性。一名优秀的临床医生必须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尊重、理解、关爱和抚慰患者,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博大的仁爱之心。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是培育和提升医院核心竞争力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然而,当前医疗市场渐趋于市场化,医患关系呈现“物化、经济化和利益化”倾向。患方辱骂、殴打、敲诈医生,围攻医院,更有甚者将医务人员致残、致死……一幕幕暴力事件在各地频频“上演”,引起各界人士的极大关注。当然构成医患关系紧张的因素很多,有患方认知差距,也有社会因素等,然而在医疗过程中缺乏对患者的人文关怀,也是构成医患互信缺失的重要原因。有统计表明:在已经发生的医疗纠纷中,由于医患沟通不够导致的纠纷约占2/3。这就要求临床医生具备爱心、责任心,为患者提供人性化、个性化的医疗服务,用良好的人文修养和适当的人性关怀及时化解医患矛盾。
3.3创新能力是医学人文与医学科学的共同表达
目前我国临床研究生教育“重专业、轻人文且二者分离”。研究生大部分时间在医院各临床科室轮转实习,主要学习专业知识和临床技能,没有系统地将人文知识和医疗实践整合,最终导致研究生实习质量与临床效率低下、创新意识和创造性工作能力不足。创新能力是其良好人文素养的体现,没有人文动力,就没有工作上的尽心与科研上的创新。研究生皆有创新潜能,但其创新欲望的激发、创新意识的唤醒、创新潜能的开发同时需要专业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共同支撑。“创新并不是无中生有的,不存在脱离知识的创新能力,创新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对现有知识的重新组合和突破现有思维的转换。”人文教育缺失可能会使研究生因知识结构的单一而无法顺利进行创新性科研活动。这也是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尴尬,如少数“知名学者”时常出现学术腐败问题等。因此,我们不能单纯使用科研成果的多少作为衡量研究生合格与否的依据。对人文教育不重视,只会抹杀研究生的韧性和个性,使之无法拥有持续的热情、稳定的情绪、丰富的想象力以及融会贯通的能力,成为“缺乏批判思维与独立创造能力、丧失精神追求”的单向度人(One-DimensionalMan),从而导致研究生在以后的学习和临床实践中创新动力不足。
4临床研究生导师人文教育新机制的创建与探索
4.1确定导师为研究生人文教育的第一责任人
孙鹏等和宫福清等研究建议,医药院校要建立“一贯式、内省化、全维度、双螺旋”医学人文教育体系。“一贯式”是指人文教育持续整个研究生教育期间,并延伸至医学生涯;“内省化”是指将显性教育成果如知识、能力与隐性教育成份如感悟、体验、激励,通过心灵感知和情感震撼,内化为研究生自身的人文素养“;全维度”,是指从研究生培养的方方面面分别构建子体系,形教育的支撑体系“;双螺旋”是指生命健康的维护既需要研究生高超的专业知识技能,更需要充分的人文关怀精神,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相互融合,共同提升研究生“救死扶伤”的综合素养能力。基于上述人文教育体系,加上导师的地位与作用,即导师制为研究生与导师深度交流提供了有效平台,研究生在与导师的密切接触中,能充分感知导师的言传身教,导师的一言一行、思维方式、道德规范均深刻地影响着研究生。这样,导师在指导研究生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过程中可以最有效地把人文精神渗透、融合进去,成为研究生人文教育的主力军和第一责任人。
4.2完善导师遴选和评价制度
正因为导师是研究生人文教育的第一责任人,必须建立严格的导师遴选制度。“学高为师,身正是范”,要培养研究生的人文精神,导师自身必须有过硬的人文素养。在导师的选拔过程中,不仅要对导师的学术修养和业务水平进行考察,同时也要对导师的职业道德、思想品德、人格品行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判定。作为一名导师不仅应该崇尚学术,追求真理,更应该具有高尚的品德,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知行合一,为人师表。对于不负责任和学术不端的导师,应立即停止其导师资格。青年导师的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已高达近50%。青年导师作为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一支最有活力的力量,他们自身精力充沛,学历层次高,创新意识强,对工作充满激情,对学生饱含爱心,对我国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但青年导师在育人工作中仍然存在着思想政治素养不够过硬,育人意识不强,育人方法不得当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加强青年导师的教育与管理,对于将临床研究生培养为“合格医生”,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4.3利用导师与研究生交流平台,开展研究生人文教育
根据医学人文教育的目标与内容,在每学期开学初有计划、针对性地提出6~7项医学人文讨论主题或基于背景的讨论专题,研究生在适当的时间就他们感兴趣的、与临床实习和社会实践密切相关的人文主题与导师进行深度探讨,以摆脱目前在医学人文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研究生反感的说教式空洞理论以及教师讲授、研究生被动听讲的课堂授课模式。期末每位研究生要提交一份医学人文讨论报告或论文,其中优秀的鼓励发表或参加学术会议交流。从2011年2月开始至今,在我校2010级、2011级和2012级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中实施了该项“平台人文交流”教育,导师与研究生之间对20多项主题的相关医学人文问题在实践背景下面对面地进行了系统、深度探寻,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4导师在指导研究生临床实践过程中融合人文教育
临床实践是研究生直接、大量接触患者的时期,有助于帮助他们通过感性认知,深化理性认识,是人文教育效果最明显的时期之一。在这个时期,研究生人文素养教育的重点要与其临床工作的特点和内容紧密结合。①培养研究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医患沟通技巧。语言表达的优劣会影响患者的心理变化,准确、通俗易懂的语言有助于加强医患沟通、增强医患互信、减少医患纠纷。②要使研究生认识到医疗文书的重要性,养成规范应用语言文字、规范书写医疗文书的习惯,同时,在临床实践教学中还要融入法律知识,既维护患者权力又保护自身利益。③培养研究生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思想,全心全意去救死扶伤,用和蔼、微笑去温暖患者,用关爱、自信让患者及家属产生信任;廉洁行医,不以医谋私。④培养研究生人文关怀意识,尊重患者的人格和情感,保护患者的隐私,为患者选择经济、适当的检查方法和治疗手段。⑤要在查房、手术、抢救等医疗实践活动,不断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敢于担当的责任意识。这些素养往往是通过课堂的说教无法完成的。
4.5导师在指导研究生科学研究中渗透人文教育
研究生是科学研究的新生力量。真实、准确的科研态度既是科学研究的根本需求,也是创新发展的核心动力。但是,近年来研究生中屡屡发生的科学道德失范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担忧,严重影响了学术界的声誉。挪用或剽窃他人成果、编造或篡改实验数据、一稿多投等等,这些在以前甚少听闻的科学道德失范行为如今已司空见惯。作为导师,要在研究生“科学选题、科研实施以及科研总结”全过程中对其进行人文素养教育。指导研究生科研选题时遵循“需要性、可行性、合理性和创新性”原则,从战略上选择科学研究的主攻方向。研究生要认真书写科研开题报告,并严格履行开题程序,导师及其专家组要审核和批准其开题报告,这样既让研究生明确自己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方法与进度,又有利于导师的监督和管理,从源头上避免重复研究与学术腐败。科学研究是以诚实守信为基础的事业,导师要跟踪研究生实验实施过程,检查其科研实验记录,是否“真实、准确”记录,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在实验过程中杜绝“数据造假”。对研究生论文,导师必须严格审查、修改后方能发表和提交。只要导师对研究生的科研过程真正负起了责任,研究生的学术不端行为将会得到有效遏制,与此同时,研究生的学术道德、团结协作精神、科研水平以及科研创新能力将得到显著提升。
2.合作国家以西方教育发达国家为主由于西方发达国家有着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机制,所以成为我国地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教育重点的合作对象。在56个办学项目中,与澳大利亚合作的占16个,与英国合作的有9个,与美国合作的有10个。从合作的外方高校来看,有不少高校的世界声誉一般,可以说我国地方高校在研究生教育项目上引进的外国教育资源良莠不齐。
3.招生方式以自主招生为主在我国,地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教育按学位的类型划分,可以分为国(境)外研究生教育和国内研究生教育两类。其中,授予我国学位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考生参加全国统一的研究生招生考试,并要符合招生录取规定和要求。另一方面,授予国(境)外学位的研究生教育大多数采用自主招生的方式,招生的标准以外方高校的招生标准为主,且不能低于外方高校在本国的招生标准。目前,地方高校拥有56个项目。其中的46个项目采用自主招生的方式,其中的10个项目被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被纳入全国研究生招生计划的仅占21.7%,采用自主招生方式的项目占78.3%。
二、地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教育项目的发展策略
1.加大支持与投入,满足研究生教育项目的办学需求第一,政府方面:提高对地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教育的财政投入是发展高等教育的重要措施。通过市场配置教育资源,利用资金调整中外合作办学教育的分配格局,重视地方高校的研究生教育项目,尤其是博士教育方面。第二,高校方面:借鉴外国优质大学先进的教育经验,有计划地引进海外高端人才和学术团队。吸引更多世界一流专家学者来华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引进境外优秀教材。地方高校从合作办学的过程中学习外国的教育理念和高效的管理方法,缩短与外国高校之间的差距。根据地区人才需求,有针对性地提高办学层次和办学质量。
2.立足地方需求,优化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教育项目的区域配置地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首先要考虑地方经济发展状况,鼓励高等教育发展滞后地区的地方政府加大对地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教育投资,大力支持各方面社会资本进入地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教育领域,适当控制中外合作办学教育发展已过渡地区的中外合作办学教育规模,加大中央财政对西北内陆地区中外合作办学教育方面的财政支持和师资力量支持。同时,地方高校自身也应加大对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教育的重视力度,合理配置教育资源。
3.挖掘高校特色,突出研究生教育项目招生专业的特色与优势解决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专业结构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需要因地制宜,按照差异化的学科专业来调整思路,根据地方高校特色进行专业结构调整以及构建新型学科是我国地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专业结构与地区经济发展契合的重点。加快调整地方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研究生教育的招生专业以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应该得到政府和高校的广泛重视。
4.精选合作对象,注重合作院校的国际声誉与办学水平地方高校首先应该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扩大在世界的影响力,从而满足与外国高等院校合作的条件。积极寻求对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加强地方高校与国外影响力大的院校间的交流。把握与国外高校的合作机遇,派送地方高校的教师赴国外学习,加强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的合作,积极参与外国高校教育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