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技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9 09:28:1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印刷技术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印刷技术论文

篇1

1引言

传统印刷有凸印、平印、凹印、丝印四大印刷,先是凸印一统天下,后来演变为以胶印为主导的情形。胶印固然可以提供良好的质量和较短的生产周期,但仍存在很多不令人满意的地方;而数字印刷具有个性化强、按需印刷交件快、使用劳动力少、占地面积小、节约资源等优势。由于在数字印刷工作流程中无需胶片,甚至无需印版、润版液及显影液,所以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在图文转移时溶剂的挥发,有效地降低了对环境的危害程度[1]。

数字印刷这一新技术自1995年在DRUPA展览会上展出后,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热潮,而我国的数字印刷近几年也有了快速的发展。

2数字印刷的概念及工作原理

2.1数字印刷的概念到目前为止,国际上还没有对数字印刷(DigitalPrinting)的标准定义,主要存在两个观点,一个是计算机行业的观点,另一个是印刷行业的观点。计算机行业把由数据输出到纸上的技术过程均称为数字印刷,不管它是黑白的还是彩色的。因此也把这种意义上的数字印刷机称为打印机(Printer)。而印刷行业则把由数字信息代替传统的模拟信息,直接将数字图像信息转移到承印物上的印刷技术叫做数字印刷。

数字印刷是用数字信息代替传统的模拟信息,直接将数字图像信息转移到承印物上的印刷技术,它将各种原稿(文字、图像、电子文件、网络文件)输入到计算机中进行处理后,无需经过电分胶片输出、冲片、打样、晒PS版等工序和时间,而直接通过光纤网络传输到CMYK四色数字印刷机上印刷或直接进行分色制版的一种新型印刷工艺[2]。

2.2数字印刷的工作原理数字印刷系统一般由图文合一的印前处理系统与数字印刷机或照排系统组成。数字印刷利用印前系统,将图文信息直接通过网络传输到数字印刷机上,印刷出彩色印品。操作人员根据用户的要求及其所提供的原稿输入计算机(印前处理系统);在计算机上进行图文数据的处理,对图像进行色彩、阶调、层次等有益的调整,进行能满足用户要求的创意、修改以及文字合成等,再将图文信息进行编辑排版,最终将理想的图案、文字编排成用户满意的内容和形式。这些数字化的信息最后经过RIP栅格化处理,生成相应的单色像素数字信号,然后将这些数字信息输出到电子数据控制中心,这样就可以进行分色制版;也可以将数字信号传送到印刷机的激光器上进行调制,发出相应的单色激光对印版滚筒进行扫描。由感光材料制成的印版滚筒经感光后就能吸附油墨或墨粒,这样就可把图文信息转印到呈印物上,完成印刷[3]。

3数字印刷的关键技术

3.1静电成像数字印刷技术静电成像(Electro-photographic)又称电子照相技术,其基本原理是用激光扫描的方法在光导体上形成静电潜影,再利用带电色粉与静电潜影之间的库仑作用力实现潜影的可视化,最后将色粉影像转移到承印物上完成印刷,将小颗粒的粉末附着固定在纸上成像。打印的程序各厂牌虽有不同,原理则大同小异。通常是将打印的资料转换成小点之后,以激光把小点扫描到一个旋转的滚筒上(滚筒用对光高度敏感的材料制成,并带有正静电荷,被激光扫描到的部位则转为负静电荷);当滚筒转到粉末槽的旁边,粉末带正静电荷,所以立即附着在激光扫描的部位,即是要打印的影像;这时一张带负静电荷的纸在滚筒下方出现,所带电极强度较激光扫描到滚筒上的略大一些,于是滚筒上的粉末就被吸到纸上,加热固定之后,打印就完成。这一流程单色走一次,彩色要走4次(CMYK四色粉末各走一个滚筒)。成像的粉末非常细小,通常是固体粉状[4]。

3.2喷墨成像数字印刷技术喷墨打印则采用不同技术,以小滴的墨水滴到纸上,组合成像,墨滴非常小。滴墨的位置靠喷墨头准确的精细移动,用多个不同彩色的墨水匣,可以打印出完全色彩的影像。一般要求油墨中的溶剂、水能够快速渗透进入承印物,以保证足够的干燥速度;油墨中的呈色剂能够尽可能固着在承印物的表面,以保证足够高的印刷密度和分辨率。因此,所使用的油墨必须与承印物匹配,才能保证良好的印刷质量。

按照喷墨的形式把喷墨成像分为连续喷墨和按需(脉冲)喷墨[5]。连续喷墨所喷出的墨流是连续不间断的,在压力的作用下通过细小的喷嘴,在高速下分散成细小的墨滴。当每一滴墨滴离开喷嘴的时候被充以静电荷,通过改变电场的有或无来实现在承印物上的印刷。按需喷墨也叫脉冲给墨,它是将计算机里的图文信息转化成脉冲的电信号,然后由这些电信号来控制喷墨头的闭合,即实现承印物上的图文区或是空白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喷墨技术要属压电陶瓷技术。

3.3磁成像数字印刷技术磁记录成像技术与磁带的记录技术采用的是相同的记录原理,即依靠磁性材料的磁子在外磁场的作用下定向排列,形成磁性潜影;然后再利用磁性色粉与磁性潜影之间的磁场力的相互作用,完成潜影的可视化;最后将磁性色粉转移到承印物上[6]。磁性色粉采用的磁性材料主要是氧化铁,这种材料本身具有很深的颜色,因此,这种方法一般只适合制作黑白影像,不容易实现彩色影像。

4数字印刷的应用

数字印刷有着广泛的应用,如商业印刷、情报印刷、包装印刷、报纸印刷、卡片印刷、制罐印刷、短版印刷、按需印刷等。由于数字印刷的特点,它已经在印刷业占据越来越多的份额,尤其在欧美市场,已经形成与传统印刷并驾齐驱的态势。

5结束语

数字印刷技术以其不同于传统印刷技术的方式,越来越趋于成熟并引起广大关注。同时由于数字印刷开发的是以一个新的概念来开发的市场,与传统印刷业务也有本质的区别,所以随着我国印刷业务朝向短版、快速、个性化发展的领域进军,数字印刷将凭借其巨大的市场潜力,在我国得到飞速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净.数字印刷及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贝内特.数字印刷和可变数据印刷[M].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2008

[3]时永青.数字印刷及其与传统印刷之比较[J].印刷杂志,2004(2)

篇2

二、印刷电子与传统制造电子的比较

目前传统的微电子集成电路技术发展已经十分成熟,这是一种以半导体单晶硅为衬底材料的微电子集成电路技术,硅基集成电路制造工艺包括薄膜沉积、高温烧结、光刻、腐蚀、封装等,这种传统制造电子所采用的蚀刻制备方法称为“减法生产”。传统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的优点在于精度高、性能好,缺点则是成本高,而且蚀刻环节产生大量重金属废液,造成环境污染。另外,电子制造工艺中的高温烧结环节对衬底材料有一定要求,柔性衬底材料,比如塑料薄膜、纸张、纤维等上面很难实现电子的制造。然而,印刷电子技术是将具有导电、介电或半导体性能的电子材料配成可以流畅印刷的功能油墨,按照所需电子线路设计印刷图案,通过印刷的方式将这些特殊油墨印刷到衬底材料上。通过印刷方法将功能油墨层层叠加制备,完成对集成电路的各组成部件的制造,这种用印刷的方式制造集成电路的方式是一种“加成法”。

印刷加成制造技术工艺简单,成本低,可实现大面积、大批量生产;免于蚀刻处理,没有原材料浪费,环保无污染。虽然目前在产品精度和性能上还无法与传统制作技术抗衡,但它对衬底材料没有耐高温、硬度等要求,因而应用范围更广。很显然,印刷电子制造技术独特的优势与长处,可以补齐传统电子制造技术中的“短板”,但它也有自身存在的缺陷与局限,并非所有的电子器件和产品都能通过印刷的方式进行制造。因此,可以预测印刷电子技术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电子制造技术。随着先进功能材料研究研发和工艺技术上的不断发展,印刷电子技术在产品精度等方面的性能已有很大的突破和提升。虽然,现在印刷电子与传统的电子制造技术相比稍显稚嫩,但是,印刷电子技术由于在“大面积、低成本、柔性化、环保”诸多方面的优势,在以后的发展中探索、找准适合自身的应用与市场化发展空间将会获得巨大的发展潜力。

三、印刷电子技术特点

印刷电子的制备工艺不单单是将印刷技术简单的在电子制造中的重复,因此,在实际应用印刷电子技术进行电子制造过程中不要把印刷电子与传统印刷完全等同对待。传统印刷品如书刊、杂志、报纸的功能是用来看的,至于包装印刷品其功能往往是用于运输、保护、展示或者其他,而印刷电子产品,根据其实际用途主要在于做导体、半导体、绝缘体方面,无疑要求具备突出的电学方面功能。除了认识到产品形态与功能方面的区分,印刷电子与传统印刷在制造工艺上也不能等尔视之。首先,从印刷材料的角度来看,印刷电子油墨与传统印刷油墨显然不是为了类似的需求进行制备的。

目前,油墨要求在传统印刷中大多强调流变性与印刷方式的匹配,分散性与印刷效果的完美再现等方面,在印刷电子的应用中,印刷材料还要与电子产品所需要的导电性能、透明度等相适应。例如,目前为了实现电子产品的高精度、高分辨率,现有的材料已经很难满足其要求,使得用到的原材料必须纳米化。这也使得把近几年来研究较多的纳米材料应用技术与操作简单、成本低廉的印刷电子技术联系起来成为可能。毫不夸张地说,印刷电子材料的发展决定着印刷电子的发展,材料研发的问题目前国内诸多科研院所都在进行相关研究研发工作。例如,中科院化学所喷墨打印制备金属纳米颗粒导电透明膜的研究、中科院苏州纳米所柔性大面积印刷透明导电膜技术、北京印刷学院纳米银制备技术等。因此,印刷电子产业化工作与全面的了解、研究印刷电子材料是紧密相连的。传统印刷设备不能简单的直接用于印刷电子领域,要经过适当的改造。在产品的印前和印后处理等环节,印刷电子也会有一些不同于传统印刷的要求。

四、印刷电子制备工艺

随着印刷电子制备工艺的不断发展,根据不同的印刷电子需求丝网印刷、凹版印刷、凸版印刷、胶版印刷、喷墨印刷等几大印刷方式结合自身工艺特点在印刷电子技术领域都实现了应用。目前在印刷电子领域的应用最为广泛的是丝网印刷电子技术,丝网印刷电子具有以下优点:(1)设备制备成本低,制版操作比较简单;(2)对基材和油墨的适应性较强,不同基材或者不同的表面均可以印刷,油墨无论是亲油型还是亲水型只要可从网孔中漏印下来均可实现印刷;(3)印刷至基材表面得到薄膜的膜厚较厚,可达到几十微米,远远厚于其他印刷方式,这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电子器件的电学性能。另外,凹版印刷、凸版印刷、胶版印刷等传统印刷工艺技术分别因其高速、含挥发性溶剂、接触印刷、高精度等方面的突出优势也在印刷电子领域获得了应用。目前,喷墨打印技术的推广以及其优越的非接触印刷工艺特点,在印刷电子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喷墨打印技术可以实现非接触多点打印,制备多功能印刷电子,在电子产品制造、科学研究研发等方面实现了诸多应用。

篇3

 

近年来,我国印刷工业以年增长率高于10%的速度发展,约占我国国民生产总值(GDP)2%。印刷业总的发展趋势是:数字化、网络化、多样化、快捷化。政府已经确立了印刷业今后的发展目标:第一步是力争在2010年把中国建设成为全球重要的印刷生产基地之一,第二步是到2020年,实现从印刷大国到印刷强国的转变,加入世界先进印刷国家的行列。

数码印刷作为一项科技含量颇重的新技术,其在中国刚刚结束了其概念普及推广期。因此,数码印刷技术的专业人才基本上处于空白。“十一五”时期,国家把发展职业教育摆在突出的位置教育教学论文,明确指出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现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的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宏观引导的转变、从传统的以升学为导向向以就业为导向的转变。现代制造业的迅速发展,需要大批素质优良的高技能人才。但是,国内目前的高职教育仍然不能满足需要。特别是在湖北中部个东部地区,新型工业化加速发展,现代制造业所需要的人才成为紧缺人才。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制定了“十一五”期间印刷技术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三个一百,两个一千”,人才目标全部指向了高技能人才。

目前国内开设数字印刷专业的高职院校只有3所,且其他院校大都以传统印刷技术为主,很少涉及到数字快印技术。在数字印刷人才的培养上,大都以基本理论和仿真训练为主,缺乏真实的职业环境培养和真实的操作锻炼,毕业后不能真正适应社会及行业的认可。 而 “双元制”的教学模式正好弥补了教学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双元制”,是指学生既在企业里接受职业技能和与之相关的专业知识培训,又在职业学校接受职业专业理论和普通文化知识教育。学校和企业分别是“双元制”职业教育中的“一元”中国学术期刊网。“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职业院校主要负责学生的专业理论教育,企业负责学生的实践与技能操作。

一、高职数字印刷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围绕校内基地,建设以“双元制教学、‘2+1’订单式”的教学模式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方式。

该模式即第一、二学年学生在校学习教育教学论文,学习内容的基础课和专业理论基础课为主,基础课由学校负责,专业理论基础课由企业负责,第三学年学生在企业学习专业技能,并安排顶岗实习。学习方式为:理论+实训+实习+顶岗。使师生在实训基地中接受企业化管理,在真实职业环境中学习实践,培养学生职业能力。

(2)重构“项目式、情境式”课程体系。

围绕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据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开发的理论,以国家精品课程标准为依据,召开实践专家座谈会,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岗位能力、素质要求,结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标准,校企合作,制定学习领域和教学内容,构建“项目式、情境式”课程体系。如下图1。

 

情境1

实践项目与流程

检查

教学目标与项目

篇4

主管单位:观察与思考

主办单位: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

出版周期:半月

出版地址:北京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3-1960

国内刊号:11-2291/TS

邮发代号:2-82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57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期刊荣誉:

篇5

Processi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igital Printing

LI Jing

(Yuncheng Polytechnic College, Yuncheng, Shanxi 044000)

Abstract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digital products gradually occupy more market share, especially in recent years, the printing industry, digital printing technology has been developed rapidly in a short period of time, under this backgrou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rket environment and technical level, teachers should strive to improve their professional literacy, students should try their best to seek the opportunity of social practice, the theory of classroom knowledge into practical use. Based on this, the author will combine many years of work experience, in the context of digital printing technology, printing and graphic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eaching innovation analysis, hoping to help 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higher education.

Keywords digital printing; graphic information processing; teaching innovation

印刷?g在我国拥有悠久的发展史,随着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数字化成为当今印刷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字化是印刷产业的关键性技术,但是在我国高等教育活动中,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印刷图文信息处理专业出现很多问题,尤其是在数字化成为主流技术的背景下,其教学弊端越发明显,因此应该就这些问题加以探讨,并提出相应的改革创新措施。

1 印刷图文信息处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硬件教学设施不完善

用于印刷产业运行的设备都是非常专业的大型机器,由于高等院校教育经费紧张,不少高校实验室中根本没有为印刷专业的学生购置完善的教学设备,导致学生在学校接受教育过程中过度依赖理论教学,负责任的教师会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为学生展示与印刷产业有关的设备机械图,但是这对于学生来说只能满足他们对机械设备的感性认识,而不能让他们近距离地接触和感受与印刷行业有关的运行和操作流程。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这对于培养学生实践操作和动手工作能力有着不良影响,使得教育和实践相脱节,这也是印刷图文信息处理专业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遭遇诸多不顺的原因之一。

1.2教师普遍缺乏实践经验

高等院校印刷图文信息处理专业的教师在理论领域都拥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却普遍缺乏实践经验,教师难以在教学活动中传授学生更多的实践经验,只能在理论研究领域为学生解决困惑。教师缺乏实践经验与他们自身经历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首先高等院校在招聘教师的过程中过分注重学历要求,一般情况下都是聘请硕士研究生学历以上的人才作为学校的教师,但是这样的人才往往由于将时间和精力主要放在学术研究上而忽视了实践经验积累。另外,由于教师常年在学校开展教学活动,很少有时间到社会中积累实践经验,综合以上各种因素,导致如今很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

1.3学校实践氛围不佳

在实践活动组织事项上,不少高校处于一种消极的状态,导致整个校园实践活动氛围不佳。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过度依赖理论知识学习,而忽视实践能力培养,在这种状态下培养出来的人基本上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由于他们缺乏工作经验,导致他们在求职过程中屡屡碰壁,有的学生即使能够找到工作,由于自身实践能力不强,导致企业对其失去培养兴趣,进而对其所在学校的教育品质产生质疑,无论是对于学生个人还是其所在学校,都会产生不良影响,对于学生自身而言可能会失去这个工作机会,对于学校而言可能在社会上形成不良声誉,对学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2 教学创新措施

2.1建立全新教学课程体系

目前,我国印刷图文信息处理专业的主要课程包括电工电子技术、机械制图、图像处理软件、印刷色彩学、印刷材料学、平版印刷原理与工艺、印刷概论、平板晒版原理与工艺、印后加工技术、印刷机械、柔性版印刷、丝网印刷、广告包装设计以及数字印刷与数字化工作流程等,主要偏向培养掌握印刷图文信息计算机处理理论与技术及现代印刷工艺等综合技能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但是从上述培养课程和目标来看,在实际教学活动中还是比较偏向理论教学,学生能够切身感受这个行业的机会很少,甚至于在印刷色彩培养上近乎完全是理论传授,所能够达到的教学效果非常有限。因此在教学创新改革过程中,我们要建立全新的教学课程体系,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提高本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实力。

在建立新的课程体系之前,应该事先针对市场印刷企业运行现状进行调研,充分了解市场行情,才能制定出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课程体系,担任制定课程体系的相关人员最好要与企业一线技术人员进行深度访谈,才能全面了解本专业在工作岗位最需要掌握的技能和必备理论知识,这样才能培养出符合岗位要求的应用型人才。全新的课程体系包括素质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以及职业证书要求四大方面,其中素质结构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即要求本专业毕业的学生都要具备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要懂得遵纪守法、要具备事业心、进取心以及创新精神;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即能够在实际工作中承受强调的工作压力,能够胜任企业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工作等;文化素质,即要求毕业生具备一定的文化修养,文字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并且具备基本英语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等;职业素养,即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增强他们的职业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等。知识结构包括培养学生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学生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要求学生英语水平能够达到英语应用能力B级以上,能够较为熟练地阅读本专业技术资料并且要能够达到基本会说会听的水平;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及应用,并要通过全国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水平以及以上考试,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数字化印刷技术运用中的基本技能水平;要求学生掌握图文信息处理的基础理论知识,要对整个印刷流程非常熟悉;要求学生掌握应用文写作知识,能够自主创新和书写相关论文等。能力结构包括要求学生具有基本色彩图形处理能力、文字和多媒体信息处理能力等;要求学生具有从事制版、印刷、印后加工等技术能力;要求学生具有一定印刷工艺方案设计和创新能力等;要求学生具备一定检验印刷材料质量以及印刷品质量的检测能力,并具有一定的印刷市场营销能力等。在职业证书要求上,主要是针对电子图像处理工和制版工,两者都需要持证上岗。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学校制定全新课程体系的原委,要让学生重视自身综合能力培养和提高,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要让他们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

2.2加大知识结构调整力度

印刷图文信息处理专业的知识结构是由基础知识、理论知识以及专业技能三大部分组成,每一个部分都是专业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的知识模块,从目前市场发展需求和前景来看,应该针对学生在印刷色彩、设计以及操作水平上进行大力调整,在注重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加强实践活动组织开展,帮助学生接触更多生产实践,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从而更加贴近生产实际。另外还应该针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进行培养和提升,不断提高本专业学生的专业技能,为数字化印刷技术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3根据市场需求,优化课程内容

一方面,教师要根据印刷图文信息处理专业指定教材开展教学活动,另一方面教师也要根据市场需求情况变化,及时调整课程内容,使得教学质量和效果发挥最大优势。为了最大程度保证本专业毕业生能够顺利就业,学校应该多安排和组织实践课程,比如说与企业建立长期人才培养合作计划,企业给本院校学生提供实践实习的机会,学校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制定培养计划,目前一般采用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这样能够培养出更多符合企业要求的应用型人才。

2.4改革教学模式和方法

学校应该树立先进的教学观念,教师应该积极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目前比较流行的人才培养方式主要有订单式、实训式、基地式,为学生提供多途径学习渠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通过实习和实践活动,逐渐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水平,激发的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通过订单式的人才培养途径,不仅能够解决学生实践能力发展问题,同时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就业问题,帮助学生尽早适应社会工作环境,全面提升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2.5加强师资建设

篇6

宋延林笑着说,走上“纳米材料绿色制版技术”的研发之路,始自一次“意外”。

那是1995年,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宋延林,琢磨着自己关于信息存储材料的研究工作。他不想重复别人的材料体系,于是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既然当时国际上主流的信息存储材料是无机材料,那么自己就挑战一下有机材料。

这在当时并不被人看好,但他与合作伙伴最终成功地将信息存储点的尺寸从 十几个纳米缩小至1.3个纳米。相关论文很快被国际权威学术期刊接受发表,研究成果亦被两院院士评选为1997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之一。“这给了我一个很大的启发,不是国外没有做过的事情就不能做。以前中国人总觉得引领科技进步的一定是西方国家,我们只能一味追赶,似乎最好的成绩也只能是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但事实不应该是这样。”

从那天开始,宋延林就打定主意,要做与别人不一样的东西。多年以后,灵感聚焦于“印刷技术”。

从成像原理来看,印刷技术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两大阶段:首先是“物理成像阶段”, 基于物理凹凸结构成像,譬如雕版印刷、木活字印刷、铅字印刷。接下来是“化学成像阶段”,基于化学感光成像,主要有两种技术,一种是激光照排技术,上世纪80年代由王选院士主持研发的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目前仍是中国印刷业的主流技术;另一种是国际上流行的计算机直接制版(CTP)技术。

但无论是激光照排技术还是CTP技术,都是感光成像的过程。激光照排的过程与胶卷曝光类似:先将计算机处理的信息通过激光扫描到感光胶片上,再通过曝光、显影、定影得到一张底片,底片在涂有感光层的PS版上重复曝光、显影、冲洗的过程,得到最终印版。

“事实上,高质量的信息传输,应尽可能减少信息转换的环节。有没有一种办法,可以直接打印出印版,省略化学显影过程呢?”

宋延林首先考虑的是确定印版的材料要求。对于印刷而言,印版的图文区需要“沾油墨”,空白区则“不沾油墨”。高质量的印刷,要求两个区域必须形成足够大的反差,否则很容易“糊版”。宋延林根据信息存储中提高信噪比的要求和纳米材料控制表面性质的研究基础,在印版表面形成特殊的纳米结构,确保图文区和空白区有足够的反差,且界面清晰。

不过事情远没有大功告成,“耐印力”成为紧跟着必须面对的挑战。“如果要让这项技术走向市场,必须确保它可以满足常规生产要求。目前主流印刷版材的耐印力,比如印刷普通报纸,需要在10万份以上。最终我们通过纳米材料的复合增强,使新版材的耐印力达到同一水准。”

所谓“复合增强”,打个通俗的比方,和增强柏油马路耐磨性类似:只铺沥青的路面极易损坏,在沥青中掺入石子,就大大提高了耐磨性。“虽然听起来简单,但实际操作时,还要保证极其细微的纳米颗粒不团聚,特别是在南方、北方零上40℃至零下40℃的温差下,不沉淀,不堵头,打印出的墨滴大小要与版材表面张力、纳米孔的孔径形成定量可控的关系,实现所有这些,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细致的研究工作。”

除此之外,由于纳米材料绿色制版技术在国际上并无先例可循,因此亦没有成熟的配套设备。为此,技术团队还要开发针对报业、商业和票据类的设备及相应软件。

当一切都从理论化为现实,一种全新的印刷制版技术横空出世。宋延林一口气描述它的操作原理:“用计算机处理好全部图文信息,直接将印版打印出来,图文区是亲油的,空白区是亲水的,两者反差足够大,足够耐磨。”

新技术的优势显而易见。首先,传统的化学成像过程,印版与胶片的生产、运输和使用过程都要严格避光,非常麻烦。而纳米材料制版技术,则是基于“非感光”的全新原理,宋延林打趣说,有领导说这是个“弃暗投明”的新技术。

其次,依赖化学成像形成的印刷产业链,有两大无法根除的污染。

一是制版的污染。感光成像的化学冲洗过程,是将感光材料全面覆盖在版基上,然后根据实际图文情况,将“图文区”保留,“空白区”侵蚀掉。如此一来,80%以上的感光材料都被浪费,同时造成每年百万吨量级的废液排放。

二是版基的污染。目前主流印刷制版技术的铝版基制备,实际是一个电解氧化的过程,电解液里的浓酸,会腐蚀消耗铝材,再加之曝光过程中的损耗,大量的铝材变成污染物被浪费,并造成严重的金属离子污染。而废酸用石灰中和后,又会形成大量废渣。

“纳米材料印刷制版技术是用计算机直接打印制版,没有化学腐蚀过程,既不会形成废液、废渣污染,也不会损失铝材。被消耗的仅仅是打印的墨水,成本优势明显,有可观的利润空间,且可以通过鼠标简便操作。”宋延林说,这是令他自豪的一点。

他永远都记得,有一期《时代周刊》的封面触目惊心:一只巨大的iphone手机,连接着一座冒着黑烟的工厂,用醒目的字体探讨这只“神器”为什么会选择“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结论有二:一靠“廉价人力”,二靠“超级污染”。“中国留给世界的印象,一定要改一改了!事实证明,我们可以拿出领先、环保的绿色解决方案。”

篇7

宋延林笑着说,走上“纳米材料绿色制版技术”的研发之路,始自一次“意外”。

那是1995年,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的宋延林,琢磨着自己关于信息存储材料的研究工作。他不想重复别人的材料体系,于是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既然当时国际上主流的信息存储材料是无机材料,那么自己就挑战一下有机材料。

这在当时并不被人看好,但他与合作伙伴最终成功地将信息存储点的尺寸从 十几个纳米缩小至1.3个纳米。相关论文很快被国际权威学术期刊接受发表,研究成果亦被两院院士评选为1997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之一。“这给了我一个很大的启发,不是国外没有做过的事情就不能做。以前中国人总觉得引领科技进步的一定是西方国家,我们只能一味追赶,似乎最好的成绩也只能是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但事实不应该是这样。”

从那天开始,宋延林就打定主意,要做与别人不一样的东西。多年以后,灵感聚焦于“印刷技术”。

从成像原理来看,印刷技术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两大阶段:首先是“物理成像阶段”, 基于物理凹凸结构成像,譬如雕版印刷、木活字印刷、铅字印刷。接下来是“化学成像阶段”,基于化学感光成像,主要有两种技术,一种是激光照排技术,上世纪80年代由王选院士主持研发的汉字激光照排技术,目前仍是中国印刷业的主流技术;另一种是国际上流行的计算机直接制版(CTP)技术。

但无论是激光照排技术还是CTP技术,都是感光成像的过程。激光照排的过程与胶卷曝光类似:先将计算机处理的信息通过激光扫描到感光胶片上,再通过曝光、显影、定影得到一张底片,底片在涂有感光层的PS版上重复曝光、显影、冲洗的过程,得到最终印版。

“事实上,高质量的信息传输,应尽可能减少信息转换的环节。有没有一种办法,可以直接打印出印版,省略化学显影过程呢?”

宋延林首先考虑的是确定印版的材料要求。对于印刷而言,印版的图文区需要“沾油墨”,空白区则“不沾油墨”。高质量的印刷,要求两个区域必须形成足够大的反差,否则很容易“糊版”。宋延林根据信息存储中提高信噪比的要求和纳米材料控制表面性质的研究基础,在印版表面形成特殊的纳米结构,确保图文区和空白区有足够的反差,且界面清晰。

不过事情远没有大功告成,“耐印力”成为紧跟着必须面对的挑战。“如果要让这项技术走向市场,必须确保它可以满足常规生产要求。目前主流印刷版材的耐印力,比如印刷普通报纸,需要在10万份以上。最终我们通过纳米材料的复合增强,使新版材的耐印力达到同一水准。”

所谓“复合增强”,打个通俗的比方,和增强柏油马路耐磨性类似:只铺沥青的路面极易损坏,在沥青中掺入石子,就大大提高了耐磨性。“虽然听起来简单,但实际操作时,还要保证极其细微的纳米颗粒不团聚,特别是在南方、北方零上40℃至零下40℃的温差下,不沉淀,不堵头,打印出的墨滴大小要与版材表面张力、纳米孔的孔径形成定量可控的关系,实现所有这些,背后是一系列复杂细致的研究工作。”

除此之外,由于纳米材料绿色制版技术在国际上并无先例可循,因此亦没有成熟的配套设备。为此,技术团队还要开发针对报业、商业和票据类的设备及相应软件。

当一切都从理论化为现实,一种全新的印刷制版技术横空出世。宋延林一口气描述它的操作原理:“用计算机处理好全部图文信息,直接将印版打印出来,图文区是亲油的,空白区是亲水的,两者反差足够大,足够耐磨。”

新技术的优势显而易见。首先,传统的化学成像过程,印版与胶片的生产、运输和使用过程都要严格避光,非常麻烦。而纳米材料制版技术,则是基于“非感光”的全新原理,宋延林打趣说,有领导说这是个“弃暗投明”的新技术。

其次,依赖化学成像形成的印刷产业链,有两大无法根除的污染。

一是制版的污染。感光成像的化学冲洗过程,是将感光材料全面覆盖在版基上,然后根据实际图文情况,将“图文区”保留,“空白区”侵蚀掉。如此一来,80%以上的感光材料都被浪费,同时造成每年百万吨量级的废液排放。

二是版基的污染。目前主流印刷制版技术的铝版基制备,实际是一个电解氧化的过程,电解液里的浓酸,会腐蚀消耗铝材,再加之曝光过程中的损耗,大量的铝材变成污染物被浪费,并造成严重的金属离子污染。而废酸用石灰中和后,又会形成大量废渣。

“纳米材料印刷制版技术是用计算机直接打印制版,没有化学腐蚀过程,既不会形成废液、废渣污染,也不会损失铝材。被消耗的仅仅是打印的墨水,成本优势明显,有可观的利润空间,且可以通过鼠标简便操作。”宋延林说,这是令他自豪的一点。

他永远都记得,有一期《时代周刊》的封面触目惊心:一只巨大的iphone手机,连接着一座冒着黑烟的工厂,用醒目的字体探讨这只“神器”为什么会选择“made in china”(中国制造),结论有二:一靠“廉价人力”,二靠“超级污染”。“中国留给世界的印象,一定要改一改了!事实证明,我们可以拿出领先、环保的绿色解决方案。”

篇8

中图分类号:TP334.8;TS805.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作为印刷技术数字化发展的代表技术――数字印刷,一方面已经应用于商务印刷、机关文印、电信印刷、包装印刷等多个领域;另一方面,也是作为一个新生事物代表着印刷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数字印刷想要脱颖而出,就必须要保证数字印刷的色彩质量,因为色彩是人们获取信息来源最为直接的的载体和途径。

一、数字印刷中的色彩管理

色彩管理在数字印刷中的应用主要分为三个步骤。

(一)对设备进行校正及线性化的调整。在对设备进行校正的过程中,必须要选择合适的参数设置,如在纸张类型、加网方式等设置上,都需要注意。其中用于校正页面与输出的曲线的测量值都必须要高于目标值,这样印刷中的实地密度才能得以保证。当线性化的调整完成之后,第一步的校正内容也基本完成。

(二)对ICC特性文件进行制作。把用于测试的色标直接传送至设备的服务器,在这个过程中要保证服务器中的设备管理是处于关闭状态的。然后使用分光光度计来进行输出色标的检测,这样通过色彩管理软件的自动计算便能够完成特性文件的制作。其中还可以通过色域映射功能,将设备中的色域压缩至胶印可实现的色域。只有这样才能使得数字印刷得到最好的印刷效果。

(三)将第二步中已经制作好的ICC特性文件置入色彩管理的操作流程之中,这样就可完成色彩的转换。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应该进一步的调用ICC特性文件,并且应用色标,将色彩管理前后的印刷效果进行比较。我们不难发现,如果是电脑系统自动进行计算的,那么它的精确度是会有所降低的,所以,我们必须还要对嵌入的ICC特性文件进行不断的修改和调整。

二、方正C5100中色彩管理的实用案例分析

文章以方正C5100为操作蓝本,对具体的色彩管理作了详细的介绍与分析。

(一)对设备进行校正及其线性化的调整

进行彩色印刷的设备是很容易受到其所处的环境的影响,如设备工作环境中空气干湿度的影响、设备中墨粉量的变化、使用纸张材质的影响等等。所以必须要对设备进行校正,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设备能更加稳定的运行,保证设备中的最小性能的部件不会产生偏移的现象,因此必须要重视设备校正工作。而且随着彩色印刷设备的不断使用,还必须对其进行随机式的校正。校正主要就是针对设备各项运行功能的检查,其检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对其工作环境中的干湿度进行测量;对设备中的剩余墨粉进行检查;对所用纸张的材质和印刷适性进行检查;对机器的预热程度与时间进行检查;对设备的输出状态进行检查。按照上述流程一步步的完成,对C5100的设备校正就已经基本完成,接下来就是设备的线性化调整。

线性化曲线主要是用于调整阶调分布的。操作步骤为:首先寻找到服务器上的线性化曲线工具,然后点击,这样便能够打印出一个CMYK色条,然后再对该色条进行测量,完成设备中的线性化工作。当然在这个设置过程中,如果纸张的选择有所差异,那么参数的设置也必须会有所差异,操作者只需要在表格中找到对应的合适数据,然后填入相应的位置,进而系统会对其进行自动的记录与备案,并完成和生成线性化曲线。紧接着在输出的过程中,还需要将C5100中的色彩管理选项关闭,并选择上一步中已经生成好的线性化曲线,并对其分辨率、墨粉量和拼版模式进行设置,再放入合适的铜版纸,进而完成流程的导入,便可开始印刷。

(二)对ICC的特性文件进行制作

在特性文件的制作中,必须十分注意印刷样张的选择,并对其质量进行一定的审核,只有审核通过才能投入使用,因为目前数字印刷的效果和胶印的效果已相差不大,所以可以借鉴胶印中的一些衡量指标来完成对数字印刷中印刷样张的选择。以下是胶印的一些衡量指标,主要包括实地密度、网点增大和印刷色差等,在这其中还可以根据实地密度的数值来确定印刷条件是属于正常情况还是非正常的情况。只有基本符合胶印的条件,数字印刷的特性文件的制作才能够更加精准的完成。如果在操作的过程中,样张的复印颜色出现一些异常情况,那么是可以使用微调曲线来进行调节的,这样能够更好的保证特性文件的准确性与精准性。在完成了一系列的样张挑选过程之后,便可以进行特性文件的制作与编辑了。在该实验中,我们采用Profile Maker的色彩管理软件,应用SpectroScan来对色标进行测试,然后通过计算机自动生成ICC的特性文件,当然也可以对特性文件的色域、层次和灰平衡等进行调整,进而能够更好的提高印刷效果。

(三)对前后的色彩管理进行对比

将自动生成好的特性文件嵌入印刷机的工作流程中,进而完成输出,对经过色彩管理的前后样张进行对比,可以更好的对彩色印刷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这个对比分析主要是基于主观与客观两个方面的,主观评价会受到个人偏好与知识水平的影响,客观评价则主要是通过仪器测量给出检验结果。

1.在主观评价中主要是分析测试版上的灰平衡条测试图,如果灰平衡是中性,才能保证色彩的自然性与真实性。因为灰平衡主要是涉及到彩色和中性灰之间的联系关系,通过这项指标可以更好的反应出该设备的偏色现状,更好的指导设备的进一步校正,同时还可以用国标测试图来对那些较为复杂的色调进行对比分析。

2.客观评价首先是根据实地密度来评价的,在测试图的实地块上采取三个点来进行测试,最终测算平均值;其次是根据网点增大来评价;再次是应用色差对比;最后是应用色域对比。一般采用色标和特性文件输出得到的色域与胶印的色域来对比,进而完成分析。

结束语

从实验的结果可以分析出选择的样张的实地密度都在胶印规定的数值之内,而色彩管理的实地密度稍微有所上升,但是在黑色的实地密度是略微偏大的,这个现象也可能是在校正的过程中操作不完善造成的。同时色彩管理前后的样张网点增大也是在规定的范围之内;经过色彩管理前后的最大色差与总色差也有所降低;色彩管理后的样张的色域领域与胶印的色域领域也是基本符合,这样更加利于颜色的复制过程,从而提高彩色印刷的质量。

本文主要是对色彩管理中的一些注意事项进行详细的分析,经过一系列的样张选择之后,在应用与色彩管理的程序中,检测出来的数据都是较为准确和具有代表意义的,当然虽然上述的实验数据在各项指标上已经达到了国家的规定标准,但是在实际的操作工作中,环境的选择也是不容忽视的,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设备性能的稳定,从而促进生产。总之,数字印刷中的色彩管理应作为一项十分精细的工作,在操作和输出的工程中必须考虑到每一个可能影响其色彩的因素,然后进行统一协调的色彩管理。

参考文献:

[1]李效周,陈广学,邰晶磊. 数字印刷中的色域映射技术研究[J]. 中国印刷与包装研究,2010,03:8-14.

[2]苏春让,顾宇红. 影像地图集印刷中的色彩管理技术应用[J]. 印刷质量与标准化,2013,07:36-40.

篇9

关键词: 滚筒;壁厚;扰度

Key words: rotary drum;drum wall thickness;flexibility

中图分类号:TS80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6-0145-02

1 印刷滚筒刚度理论分析

查阅《机械设计手册》:材料为HT300,弹性模量为E=2×1011Pa,泊松比?酌=0.27,密度?籽=7250kg/m3 。所谓建立仿真环境就是根据实际添加边界约束和施加等效力[4]在实际生产印刷过程中,印版滚筒所受的压力对整个印刷有很重要的的影响,一般印版滚筒与橡皮滚筒间的压力在30-70N/cm2范围内变化[5]。

2 滚筒的静力学分析

根据静力学分析可以得到当印版滚筒与包橡胶滚筒压合的时候,由于压力分布不均匀,在两端区域存在应力集中区域,在压力作用下,应力会沿着滚筒周向鞑ブ鸾ゼ跎伲这样,在实际中造成滚筒的变形。从图2滚筒的挠度变形图,看到最大的挠度103um,小于印刷滚筒的许用扰度[6]。出从表1可以看出挠度随着滚筒壁厚的增加而减小。但是考虑到制造成本和设计要求,在满足设计要求下,尽量选择滚筒壁薄些。

分析总结:根据图2、表1,印刷机印版滚筒受到印刷压力时,印版滚筒弯曲变形,中间变形最大,并逐渐向印版滚筒安装轴承处减小,这样会造成印版滚筒中间部分挠度最大,相应的印刷压力最小,整个印版滚筒的印刷压力分布将不再均匀,印版滚筒与印版滚筒安装轴接触处应力值会最大。

3 压印滚筒的模态分析

随着印刷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都在追逐高质量、高效率、高可靠性的设备,而印刷滚筒是整个印刷机的核心关键部件,发展趋势为轻量化,其动态性能和结构如果存在滚筒质量分布不均、中间部分压印力小、两端压应力大、滚筒在长度方向上发生挠曲变形等问题将对印刷工件特性会造成很大的影响,本部分将滚筒模型导入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 workbench14.0,进行模态分析。通过前部分叙述可以得知,在对滚筒进行模态分析时候,只考虑滚筒自重的作用[7]。因为滚筒安装轴通过滑动轴承装配在墙板孔内,可以将其简化为简支梁进行完全约束。利用软件智能自动给印版滚筒划分网格,精度设为:Smart Size 8。结合模态分析理论与印刷机印版滚筒的特点,低阶固有振型频率相对于高阶来说对印刷机印版滚筒造成的振动影响会更大,前者决定了印刷机滚筒的动态特性,故设置模态提前数为6进行分析计算,边界约束是与轴承配合的轴端距离。不再滚筒上施加载荷。

4 分析总结

通过仿真结果可以看出图形:印版滚筒在前1~3的固有频率下,振型主要是以中间梁的弯曲变形为主,其中壁厚为10mm的印版滚筒的一阶振型模态固有频率为39.688Hz,振型为中间弯曲,对应滚筒临界转速98540rpm[8]而本非标印刷机的最高印刷速度为4800张/小时,远低于临界转速,不会产生共振现象。后4~6阶是以中间梁和滚筒的弯曲变形为主。改变印刷机滚筒的壁厚或者侧壁厚尺寸,印刷机滚筒的固有振型频率也将改变,改变壁厚或侧壁厚中一个尺寸,其余的都不变,其模型振型频率变化不是很明显。从表2及表3可以看出:在壁厚满足设计要求的扰度下变形下,可以通过适当减小滚筒厚度与侧壁的厚度载一定程度提高固有频率,进而让印刷机印版滚筒的动态性能得到了加强,提高印刷机印刷产品的质量和精度。

参考文献:

[1]陈虹.现代印刷机械原理与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2]刘琳琳,成刚虎,刘国栋.基于变截面梁积分的印刷滚筒扰曲计算[J].轻工机械,2007(6):24-26.

[3]张玉秋,张组明.印刷机滚筒刚度可靠性设计[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0,8(1):10-16.

[4]Home Vidar,Galerkin finite element methods for parabolic problems[M].New York:World publishing corporation,2003:89-102.

[5]冯昌伦.胶印机的调节与使用[M].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1999.

篇10

5.码洋; 6.封面; 7.版权; 8.三审制。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100分)

1、构成出版活动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2、出版活动的一般过程由哪些基本阶段组成?

3、出版图书的付酬方式有哪些?

4、我国社会主义出版业是如何形成的?

5、书目的类型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7、简述书刊整体设计的总体要求。

8、简述出版物的宣传方式。

9、列举出版发行渠道的类型,并简要评述其优缺点。

三、综合题(共26分)

1.某同学准备撰写“我国出版企业品牌建设”的论文,请你利用有关信息检索知识,帮助他解决下列问题。(本题12分)

(1)帮助他列出有关检索思路及流程。

(2)如何查找到有关国内外出版企业品牌建设中涉及出版企业上市的期刊论文?

(3)如何查找到我国出版企业品牌建设的学位论文?

(4)如何查找涉及我国出版行业的品牌建设的图书?

2.请撰写一份主题为“宣传十”的图书选题约稿信(本题14分)。

答案要点

一、名词解释

1、简牍:纸张发明前记载文字信息的文献载体。简牍是指加工成细长条而可书写文字的竹、木片。竹片称简,木片称牍。简牍的形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影响了后世的纸本书籍制度。

2、官刻:我国古代图书的生产方式之一。是指由国家机构出资或主持的图书刻印活动。官刻多以正经正史类为主,强调书籍内容的教化功能。

3、套印:套版印刷的简称。将同一版面有不同颜色要求的部分,分别刻版、施色,分几次印刷而成的技术。套版印刷术的发明,使印刷进入了彩印时代,是我国对世界印刷技术的又一重大贡献。

4、ISBN:International Standard Book Number的简称,中文译名是国际标准书号。是出版物的标识之一,由前缀号、组区号、出版者号、出版序号和校验码组成。

5、码洋:又称定价金额、总定价。按出版物定价计算的金额。多用于表示一定数量出版物定价的总和,以反映出版物的生产和销售规模。

6、封面: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封面也称“书皮”、“封皮”,由面封(封一)、底封(封四)、封里(封二)、底封里(封三)和书脊构成;狭义的封面仅指其中的面封部分。

7、版权:也称“著作权”,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创作者对其所创作的作品依法享有的权利。

8、三审制:“三级审稿责任制度”的简称。由初审、复审和终审三个审级组成的审稿制度。是我国出版单位依靠分级负责与集体智慧来保证出版物质量的一项基本工作制度。

二、简答题

1.构成出版活动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三个基本要素是编辑、复制与发行。同时要回答编辑、复制和发行的含义和意义。

2.出版活动的一般过程由哪些基本阶段组成?

由精神产品生产、物质产品生产、产品流通这三个基本阶段构成。同时要回答每一阶段的具体工作或步骤。

3.出版图书的付酬方式有哪些?

除著作权人与图书出版者另有约定外,一般分版税方式、基本稿酬加印数稿酬方式、一次性付酬方式。同时要回答各自的计算方式。

4.我国社会主义出版业是如何形成的?

我国社会主义出版业主要通过加强新华书店工作、建立国营出版单位和对私营出版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而形成的。同时要对统一全国新华书店,实行出版、印刷、发行专业分工,建立国营出版单位,对私营出版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过程等进行简要叙述。

5.书目的类型有哪些?请举例说明。

首先要回答书目的定义,书目是图书或报刊目录的简称,是著录和揭示一批相关的书报刊文献,按一定次序编排而成的一种登记、报道和宣传书报刊文献的检索工具。其次,要回答书目的类型,如综合性书目、专题文献书目、地方文献书目、个人著述书目、联合目录等,并举出恰当的例子。

(1)尊重作者,忌强加于人;(2)改必有据,忌无知妄改;(3)依据规范,忌滥施刀斧。同时要对这些原则的含义简要加以说明。

7.简述书刊整体设计的总体要求。

(1)整体性;(2)艺术性;(3)实用性;(4)经济性。对每一要求要做简要介绍。

8.简述出版物的宣传方式。

(1)利用大众传媒宣传;(2)新闻会宣传;(3)专题讲座宣传;(4)发行人员培训;(5)活动宣传;(6)会议宣传。对每种宣传方式要简要介绍。

9.列举出版发行渠道的类型,并简要评述其优缺点。

有直接渠道和间接渠道。对这两种渠道的形式、优势、不足要简要分析。

校对的功能是校异同和校是非。对校异同和校是非的概念、意义要做简要叙述。

三、综合题

1.某同学准备撰写“我国出版企业品牌建设”的论文,请你利用有关信息检索知识,帮助他解决下列问题。(本题12分)

(1)帮助他列出有关检索思路及流程。

1.要撰写我国出版企业品牌建设的论文,需要了解已经出版了哪些该方面的著作、论文,以及一些出版企业品牌建设的案例等。

检索流程一般是:首先分析问题,然后确定检索工具,其次是确定检索入口,最后是获取原文。检索式为“出版业”or “出版企业”and“品牌建设”。

(2)如何查找到有关国内外出版企业品牌建设中涉及出版企业上市的期刊论文?

可以通过《全国报刊索引》、中国知网(CNKI)等查找。

(3)如何查找到我国出版企业品牌建设的学位论文?

可以通过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中国国家图书馆书目数据库等查找。

(4)如何查找涉及我国出版行业的品牌建设的图书?

篇11

1 引言

随着我国陶瓷市场的不断壮大,国际陶瓷设备巨头纷纷将金砖四国之一的我国市场作为“新大陆”,欲以新技术、新设备在我国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加之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重创,产能缩减了50%以上,因此,急切到境外寻求新的出路。而不甘落后的我国陶瓷企业,对喷墨打印技术在陶瓷生产领域的应用也给予了高度的关注。早在2008年就有企业开始引入国外先进的喷墨打印设备,并开始进行深度的研发。目前,国内有希望、美嘉等多家陶瓷设备生产企业开始生产研发,并供应喷墨打印设备。

截至2010年4月份,全球约有370台喷墨设备,并预测未来5年内将增加至1000台。作为全球陶瓷生产的第一大国――中国,成为了喷墨打印技术运用的潜力最大的市场之一。据悉喷墨打印机自2008年引入我国以来,去年国内生产商的订单达到近30台;华东地区的诺贝尔、冠军、斯米克等陶瓷企业率先引用喷墨打印技术;佛山本土企业如金牌亚洲、金意陶、蒙娜丽莎、新明珠等也陆续引入该技术及设备。另外,众多新兴陶瓷企业也希望能通过该技术提高自我产品的竞争力,在市场中分一杯羹。

喷墨打印技术可以使陶瓷产品达到更加逼真、更加细腻的效果,与传统的丝网印花和辊筒印花相比,其成本更低、破损率更低;设计更加灵活、快速;更加安全环保等。但设备和墨水的超高成本仍是制约喷墨打印技术在国内发展的瓶颈。

2 陶瓷墨水的研究现状

2.1国外陶瓷墨水的研究现状

国外陶瓷墨水的研究起始较早,世界第一台工业使用的陶瓷装饰喷墨打印机于2000年在美国问世。打印机是由美国FERRO公司开发的Keraiet系统,陶瓷墨水也是由FERRO公司与赛尔公司联合研制的。2000年1月7日,FERRO公司向美国专利商标局提交了一份名为《用于陶瓷釉面砖/瓦和表面的彩色喷墨印刷的独特的油墨和油墨组合》的专利,该专利阐述了陶瓷墨水的制作方法,为陶瓷喷墨打印技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6年以前,喷墨系统只有可溶性墨水,由于所使用的可溶性墨水的色彩范围低、稳定性差、成本较高,大大限制了产品所能实现的各种可能性,制约了喷墨打印技术的发展。

2006年以后,陶瓷墨水在西班牙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到目前为止,除了美国FERRO公司外,西班牙的ES-MALGLASS,ITACA、CHIMIGRAF、COLORBBIA、TOR-RECID四家公司也是陶瓷装饰墨水的主要制造商。随着颜料墨水技术的进步,喷墨系统发生了质的飞跃。使用这些陶瓷墨水,喷墨打印系统几乎可以打印市场上的常规颜色,而且价格也极具竞争力。这种技术的飞跃影响甚至可扩大到景观设计,并带动了更多的新设备厂家进入市场并将一些新元素引入到新的色彩制作中。部分企业已开始专门研究陶瓷领域的最佳解决方案。

目前西班牙销售喷墨墨水的色釉料企业有Esmal。dass-itaca、Torrecid、Ferro、Frit等。作为全球前三大的色釉料供应商之一的Esmalglass-itaca公司,墨水也是他们目前的主推产品。根据墨水颜色偏浅的状况,Esmalglass-itaca推出了HCR(高色彩范围)喷墨墨水和HCP(高色彩性能1釉料。一方面,通过HCP釉料提高喷墨墨水的色彩强度,每块瓷片即可减少所需墨水的使用量,但却能取得同样的色调,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另一方面,Esmal-glass-itaca已设法扩大墨水的色彩范围。确保了其墨水在任何产品上都能达到最大的安全性和颜色的稳定性。HCR喷墨墨水分为黄色、米色、粉色、蓝色、棕色和黑色六种,扩大了颜色的使用范围,可确保其色调更一致、更均匀,有效降低墨水的消耗量。同时,Esmalglass-itaca还引进一种锆白色和一种透明亮光的喷墨用釉料,称为DPG(数字打印釉料)。前者可以加强深色或彩色墨水的特殊装饰效果,并可在深色背景上勾勒出白色条纹;后者专门为无光或高光媒介增添明亮效果,使覆盖设计完全数字化。

2.2国内陶瓷墨水的研究现状

我国第一台陶瓷喷墨印花设备于2008年由希望陶瓷机械设备有限公司推出。我国华东陶瓷品牌诺贝尔在2010年初,采用意大利Kerajet的数码喷墨印刷系统,成为国内第一个推出喷墨砖的企业。金牌亚洲于2010年3月30日,推出国内首款3D数码喷墨立体砖,成为广东陶企最早推出喷墨打印产品的企业。

在国内陶瓷墨水的研究中,已经形成了天津大学、南昌航空工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陕西科技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等5所研究团队,并发表了研究论文32篇。在企业研究方面,涌现了广东佛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道氏制釉、华山制釉、科信达奥斯博、博奥科技、鹰牌陶瓷等公司,也形成了3个发明专利的成绩,尤其是道氏制釉,已经获得了其中的2个专利。目前喷墨墨水的提供商全部都是外国公司,如Esmalglass-itaca、Ferro、Fritia、Torrecid和Colorobbia等。外国色釉公司牢牢掌握着喷墨墨水这一技术的核心领域,国内的色釉料企业起步较晚。据悉,国内包括大鸿、金鹰、禾合等色釉料企业也在积极开展这方面的研发工作,力争实现喷墨墨水的国产化。佛山科技学院与佛山金鹰无机材料有限公司正式签约成立产学研究基地,组建了陶瓷装饰材料工程技术中心,研发用于“陶瓷喷墨”的特制墨水。

随着海外釉料企业对中国市场的重视,越来越多海外墨水供应商选择在我国建厂。以最大的努力解决我国企业使用喷墨技术成本高的难题,希望率先赢得我国的市场。当墨水不再需要空运时,成本将大大降低。另外,国内研究机构及制釉企业加紧对喷墨技术进行研究,其中华南理工大学专门成立研究小组,开发国产的喷墨墨水。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必将攻破墨水的技术难关,成本将不再是制约国内企业运用喷墨技术的关键。一般喷墨墨水的保质期只有2~3个月,容易造成沉淀。尽管喷墨打印机的喷头内部装有循环系统,但陶瓷墨水与家用的液体墨水不同,它是陶瓷色料和液体墨水的混合体,加上色料的比重较高,因此循环系统只能减少墨水沉淀问题。由于墨水的保质期短,国外的喷墨墨水又需要通过空运送到我国市场,造成了墨水价格居高不下的状况。可惜的是,在2011年广州陶瓷工业展览会上已看到我国自己的陶瓷墨水。尽管如此,陶瓷墨水在国内仍处于研究阶段,离真正产业化还有一定的距离。

3 陶瓷墨水的发展趋势

金融危机导致的欧洲先进喷墨印刷技术在我国获得应用与推广,恰我国陶瓷“低碳化”发展战略相吻合。丝网、辊筒印刷因为换版和冲洗等原因造成大量色釉料浪费,而喷墨印刷因为采用墨盒装色釉料,不易浪费,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污染,节约成本;过去由于市场竞争较大,生产商只能通过使用优质的、不可再生的高级原材料来弥补表面设计的不足,或者直接简化设计,靠原材料本身的化学属性和精湛的烧成工艺来实现浑然天成的仿真或超现实表面效果。现在印刷技术日臻完美,企业可以简化原材料的使用,通过更普通、更环保的原材料就能够达到与喷墨印刷技术的完美结合,既达到“低碳”的目的,同时又实现产品的高附加值。因此,出于以上产业升级的双重效应,我们可以推断国内将有越来越多的陶瓷企业积极引入欧洲先进的喷墨印刷技术。

篇12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7)01-0120-03

1PDA与POD的含义及工作流程

1.1PDA的含义及工作流程

读者决策采购(Patrons Driven Acquisition,简称PDA)实践源于馆际互借服务(ILL),如果馆际互借的图书与图书馆采购标准一致,则转化为馆藏。2011年至2012年PDA均作为国际图书馆协会联盟(IFLA)年会的重要主题之一。其基本含义是基于读者的需求与利用情况(E-book时代,以读者浏览、下载、阅读情况作为参考),参照图书馆的实际馆藏发展原则与政策进行的一种馆藏建设模式。

PDA的基本工作流程:首先,从图书馆馆藏建设政策出发,设置合理参数的预设文档(Profile);其次,图书供应商提供符合预设文档的图书MARC记录,并导入图书馆本地馆藏目录,使读者通过OPAC检索、浏览、阅读,最终能够触发图书馆统一采购的资源建设模式[1]。

1.2POD的含义及组织形式

按需印刷(Printing on Demand或Publishing on Demand,简称POD),是基于读者阅读需求,借用数字处理与印刷技术,将出版信息转变为数字网络库存以便随时直接印刷成书的一种出版模式。该模式重新组织了传统出版中编、印、发等环节,省去制版等中间环节,并突破印数限制,实现从“生产―购买”到“购买―生产”的经营模式的转变,体现了出版活动的精确性[2]。

按需印刷不同于传统出版方式,简化了出版程序,基本组织形式为“作者―数字网络管理平台―读者”,其以数字化内容存储为基础,根据作者的实际需求把网络的电子图书印刷成纸质图书或是出版发行、零售商与图书馆等机构根据读者订单的接收开始印刷,该方式为其提供了便捷的渠道,同时减少了图书库存,缩短了周期,增加了出版的时效性。

2PDA与POD在国外的发展现状

2.1PDA在国外的发展现状

PDA的理论研究最早兴起于美国大学图书馆的实践,以美国巴克内尔大学(Bucknell University)图书馆实践为起源,随后在美国大学图书馆盛行,且较多运用于电子书的采购,通过读者对导入本地馆藏目录的电子书的阅读次数或者阅读时长等触发机制的判断确定采购[3],这种PDA电子书的采购模式性价比高,还能够克服E-book打包销售的诟病。PDA的另一种应用是纸本图书的采购,读者检索图书馆导入的馆藏联合目录,在规定的项目时间、购买标准范围内提出购买申请。PDA纸本图书采购的主要途径则是馆际互借需求转化为纸质图书的订单。

国外PDA项目开展较为成熟,在PDA项目实践基础上就图书馆预设文档的标准设置,分别对PDA项目的实施效果评估以及问题与经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PDA项目开展时间较为集中,大多数PDA项目是在前期试验的基础上进行评估,再决定是否继续开展,其经费投入各不相同,且它们存在共同的特点:较多的PDA项目应用于E-book采购,PDA采购的图书利用率较高且开展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动态调整与评估,PDA项目存在“被决策”[4]、经费预算失控[5]、资源重复建设[6]等严重问题。

2.2POD在国外的发展现状

POD较早在美国出版界开展,作为纸本与数字内容供应商的英格拉姆内容集团(Ingram Content Group Company)于1997年便开始致力于该领域的实践,该集团创办的闪电印刷公司(Lightning Print,2000年更名为Lightning Source)借用IBM的按需印刷技术筹备POD的战略规划。美国POD业态包括按需印刷服务和作者自助出版两种类型:按需印刷服务主要解决断版书、样本书、绝版书及“小众书”的印刷问题,作者自助出版满足作者的个性化出版需求。

根据服务对象与主导者的不同,美国POD又分为三种业态类型:①以图书馆和书店的图书需求为主,发行商为出版社的主导模式,其典型代表是美国闪电印刷公司。②以服务读者群体为主的印刷商和零售商为主的出版主导的模式,其典型代表是兰登书屋编辑主任杰森・爱泼斯坦创立的按需印刷公司。③以满足作者个性化出版需求的自助出版模式,其典型代表是亚马逊旗下的Createspace、Lulu、Smashwords和Author Solutions等[7]。目前,美国各类出版机构都在积极介入POD,同时POD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泛,由早期的学术图书扩展到种类繁多的图书。德国出版界的POD项目以利博利(Libri)集团为先行者,法国的POD项目以零点网上出版社的迅速发展为开端[8]。

3典型案例

3.1基于馆际互借的PDA实践

馆际互借途径在某种程度上能够解决图书馆缺藏问题,较好地满足读者的需求,然而馆际互借不便于永久馆藏建设,且平均成本费用较高。因此,国外大学的PDA起源于利用馆际互借业务补充纸本馆藏建设,国外多家图书馆基于馆际互借的PDA实践中都制定了符合本馆实际需求的采选标准,如文献价格、类型、语种、出版年、学科、版本等[9]。

基于馆际互借的PDA基本流程为:采访馆员收到馆际互借员的采购申请,与采选标准比对,若不符合采选标准则将其退回处理,反之,则进行采购处理。采购到馆的图书根据读者的紧急程度选择简单处理(仅加盖馆藏财产章)和完整处理(依据图书馆常规入库图书的编目程序)。为了方便读者利用,馆际互借的图书可以通过一定的程序直接让读者先获取利用,后期归还图书馆进行加工与编目。

3.2EBM按需印书的ATM

咖啡印书机(Espresso Book Machine,简称EBM),是美国ODB(On Demand Books)公司的专利设备,该设备通过Express Net软件系统连接网络书目资源以实现打印、印刷与版权管理功能,最终完成用户打印、装订一步到位,可称为印书ATM机。EBM是数字出版环境下由“预印刷”向“按需印刷”变革的产物,开启了E-book的个性化印刷篇章,国外典型应用有美国密歇根大学图书馆[10]、加拿大艾伯塔大学等。而EBM的主要特征为:①高效、灵活的制书流程。读者通过网络书目资源库或自行上传文件,然后设置EBM的制书参数,点击“制书”键即可即时印刷,且能够自动印刷、修剪与装订读者印刷的图书,整个流程大概需要3~5分钟。②自助出版的Self Exprss SM业务模式。该业务模式能够实现作者的作品转化为装帧完成图书成品的途径,满足用户的作品编辑、设计与排版,但需要明确版权归属、数字格式规范等前提条件。③廉价的制书成本。其纸张、墨粉、墨盒、胶水等印书耗材均为一般性耗材,综合印书成本每页低于1美分。④丰富的数字内容资源。在线数字内容资源库或目录数据库是EBM运作的基础,为此,美国ODB公司需要众多出版机构的合作,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目前建设的在线数字内容资源包括哈歇特(Hachette)、西蒙及兰登书屋、谷歌书店、亚马逊等出版商。⑤图书出版内容。其内容包括来自图书馆馆藏、互联网资源库中的绝版、短版、样本、小批量印刷品等。

4PDA与POD异同分析

4.1相同点

PDA与POD的产生与发展有着共同的背景条件与目标:探索有效、有针对性的馆藏建设模式以便更好地满足读者的个性化需求;有较为发达的技术基础支撑图书馆、图书供应商以及出版机构实现无缝业务与服务的良好衔接;二者能够较好地化解图书馆经费投入不足与有效利用的问题。此外,二者的共同点还有以下几点:①满足即时需求,提高文献利用率。PDA模式实现图书馆从以备不时之需预购大量藏书向满足即时需求提供适宜图书的方向转变;而具有灵活、高效、便利与针对性较强的出版模式POD来说,能够较好地解决电子书的纸质化获取问题,POD+PDA模式将图书馆员从以前揣测式采访的困境中解脱出来,所建设的文献资源打破了“零利用”困境。②作为馆藏补缺重要方式。POD能够实现诸多有价值的文献类型,如:艺术作品,有古籍、回忆录、专著、专业教材等新书、样书、短板书、断版书、“小众书”及个性化需求图书的出版物,满足藏书的补缺。PDA能够填补馆际互借的文献资源,有效补充馆藏资源。对于馆藏建设,POD+PDA有效地提升了图书馆采购的针对性,能较好地进行藏书补缺。③需要图书馆、出版社与书商的合作共赢。出版商(图书供应商)提供文献信息资源的多种销售模式,它们高度参与并配合使美国大学图书馆开展PDA成为可能。POD需要有强大的数字资源管理系统的支撑,通过与出版机构、亚马逊和谷歌等的合作,拓展资源内容,彰显了丰富的特色资源内容,提高了图书馆的吸引力。对于持续发展而言,POD+PDA需要图书馆、出版商、数字资源商等上、下游单位的战略合作与联盟,建立畅通的技术平台、信息沟通与反馈渠道,推进合作共赢。

4.2不同点

PDA与POD在服务文献范围、工作流程、应用模式、工作(制书或荐书)流程中的参数要求以及关键问题等方面有所差别(见表1)。

PDA符合馆藏发展政策或采选标准的图书。其一,读者通过OPAC提供的MARC记录推荐;其二,直接点击链接阅读电子书,要求提供印刷本,由图书馆统一付费购买。电子图书的PDA主要有三种购买选项:短期外借、中介访问、自动购买。制定的采购标准,应包括出版商、出版日期、文献价格、文献范围、触发次数等。其一,选择合适的书商,书商的服务提供范围、能力及诚信水平;其二、采购标准、读者选购环节及后期采购结果的综合评价。

POD早期主要包括个人回忆录、家族历史资料、学位论文、教学参考资料等非正式出版物,逐渐涉及多学科教材及正式出版物。Espresso Book Machine的打印目录数据库增加了读者获取文献的渠道,搜索一本图书或一类图书中的关键词所涉及的部分进行汇编和打印。从“生产―购买”经营模式到“购买―生产”经营模式的转变、从点对面的销售方式到多点销售方式。考虑用户的需求、图书的利用率同现有馆藏的关系,文献的内在质量,作者与出版社的信誉程度,文献的价格、装帧等。其一,数字资源管理系统、数字技术及网络技术的发展与变革;其二,EBM在下载、打印、馆际交换等使用过程中会带来版权、法律问题。

5结语

PDA作为一种新兴的“图书采访模式”或“馆藏建设模式”,近年来备受国内外图书馆的青睐。POD是数字出版环境下出版行业的变革,它使出版的形态发生变化,对于图书馆建设科学、合理的馆藏结构以及图书馆的未来馆藏发展与读者服务产生重要的影响。POD与PDA互为促进、相辅相成,图书馆理应主动转变服务理念,扬长避短,更好地满足读者的文献个性化需求。

参考文献:

[1]刘华.“读者决策采购”在美国大学图书馆的实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1):45-50.

[2]曾小英.图书馆按需打印的实践与未来[J].图书馆建设,2012(1):29-32.

[3]沈敏芳.读者决策采购(PDA):图书馆电子资源建设新模式[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3(4):11-13.

[4]LD Borman.FROM THE EDITOR:Engaging Our Communities[J].American Libraries,2013(1):4-6.

[5]L Britton.The Makings of Maker Spaces[J].Library Journal,2012(16):27-29.

[6]N Belbin,P Newcombe. Fab Labs at the Library[J].Education Digest,2013(7):65-68.

[7]肖叶飞.美国按需印刷的运营机制与启示[J].编辑之友,2014(2):105-108.

[8]张得田.国外按需印刷发展掠影[J].印刷工业,2012(10):95-9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