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9 09:28:1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语文素质教育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思想性。无论从学科性质还是从教学目的看,语文教育就应当是素质教育,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语文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甚至凭借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提高身体素质和其它素质。
拨开片面追求高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云雾,我们看到的语文教学本来面目就应当是为全体学生打好思想道德和听说读写的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是语文教育教学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语文教学的目标和应做的全部工作。
(三)语文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一项奠基工程
1.语文教育为人们接受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提供一种重要的工具和媒介。学会听话,学会识字写字,进而学会读书作文,通过训练逐步形成用祖国的语言文学来准确地理解和表达,这是接受教育的最基本的条件。
2.语文教育为人们认识世界、了解人生提供了一个色彩斑斓的空间。基础教育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让受教育者比较准确、比较全面地认识世界、了解人生。有众多的课程当中有一门课程的内容比较特殊,那就是语文,语文所教授的材料跟其它学科很不一样。一部语文教材几乎可以说是青少年认识世界、了解人生的微型“小百科”。这对于充实和完善中小学生的知识结构,形成良好的素质关系极大。
3.语文教育为学生提高认识、丰富情感、激发思维提供一个有血有肉的赁借物。语文学科指导深重阅读的那些典范的语言作品,往往是作者对于自然、对于社会、对于人生的一些卓越见解和独特感受的集中体现。学生读这些作品,不便从“写什么”方面增长了知识,而且从“怎么写”这个方面获得启迪,逐步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丰富自己情感内涵,激活自己有创造性思维。
二、小语教学要落实素质教育
(一)转变陈旧教育观念,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转变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要充分认识应试教育这样一种异化了的教育现象所造成的恶劣后果———把考试的成功等同于教育的成功,成就了少数尖子生,丢掉了大多数学生;抓了智育,丢掉了其它,甚至以损害身心健康为代价。提出素质教育,其目有是使教育的本质回归,提高素质教育,是力求实现教育发展人的功能,通过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以期为国家不断地大量培养具有较高素质的人才。我们要以历史的使命感和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去战胜旧的教育观念,坚决摒弃片面追求高分数的短视行为,不断增强素质教育的意识。
(二)确立多元化教学目标
1.凸现德育功能,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能的同时,要充分地控掘语文教材中蕴含的德育因素,适时地有机地渗透思想道德教育,使学生从小逐渐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初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科学的人生观。
2.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语文课必须加强字、词、名、篇和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把语文课真正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使学生通过努力学习,逐步提高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并能通过掌握和运用语文这个工具去自我获取信息,拓宽视野,进行思想交流和社会交际,并为将来进入社会、服务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3.加强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三)实行开放性教学开放性小语教学有自己明显的特征:
1.语文教学从封闭的课堂教学中解脱出来,实行“三沟通”的原则,即课堂教学与课外读写活动沟通,课内打好基础,课外求发展;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沟通:语文教学与火热的社会生活沟通。
2.实行“四维课程”。“四维课程”指小学语文课由四个块构成:(1)语文的课堂教学;(2)语文兴趣小组活动和兴趣课;(3)语文的社会实践应用;(4)环境语文,包括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这样,构成了开放性小学语文课程结构。
3.以训练为主。一是要突出实践环节,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低年级突出在“读写中识字”;中年级“以读为主———读通、读懂、读熟、从读到写,在读的基础上落实重点训练项目”,高年级增加自学份量———采劝四步教学:自学报告———讨论深化———总结纳———课外扩展“,强化实践环节,培养自学能力。二是渗透学法指导。三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训练的归宿。
(四)学生———现代化语文教学的主体
1.我们语文教师,必须从思想到感情上,尊重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
2.要创造一种民主的、平等的、和谐的课堂气氛。
3.在教学过程中,要留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思考,发挥、表现以至于演示的机会。
4.要恰当地引进竞争机制,培养和利用学生的竞争意识、参与意识,表现意识,强化语言训练,提高教学的效率。
5.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过程。要教给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学习,而不是让老师牵着鼻子走。
6.引导学生做学习主人。
引导学生做学习主人是九年义务教育教材编排意图之一,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也是学生搞好学习的首要条件。引导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首先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有机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理想前途教育、爱劳动爱人民有教育。通过这些教育帮助他们明确学习目的,促进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逐步树立为祖国为人民而学习的运大抱负,使他们产生强烈的学习原动力。其次是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设置激趣激思、动手动口的问题,推动他们自己看书、查资料、讨论、做实验、观察、思考,主动地解决问题,教师适时对其引导、鼓励、评价,使他们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产生“只要自己认真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就能成功”的自我评价意识,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这是教师有意把学生推向做学习主人的成功通道。只要教师教学中能坚持正面教育为学生做学习的主人铺路搭桥,就会逐步形成“要我学”为“我要学”的良好的学习态度,学生不会再感到学习是一种沉重的负担,产生越来越带劲的主动学习氛围。
(五)减轻课业负担
教师要从应试教育的误区中走出来,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课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增强学生的体魄和体能。在教学中还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的脑、眼、耳、口、手并用,在身心的整体活动中协调其身体器官的和谐发展,以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
(六)要研究语文教学的评估标准
1.研究评价的方法。
(1)语文教师平时考查综合评分;
(2)查阅资料,即查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多角度表现出来的语文成绩;
二、如何做好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激发
俄国民主主义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曾指出:“一个教师如果不落后于现代化的教育进程,他就会感到自己是克服人类无知和恶习的大机构中的一个活跃而积极的成员,是过去历史上所有高尚而伟大的人物跟新一代之间的中介人,是那些争取真理和幸福的人神圣遗训的保存者。他感到自己是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个活的环节。”这段话深刻的指出,教师是学生和教材之间的“中介”和“桥梁”。一堂课能不能唤起学生的情感,能不能使学生透过特定的文字符号理解其中深藏的意蕴,进入教材预定的情境,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受到熏陶和感染,从而较好地实现既定教学目标,关键在于教师。对于中学语文教师而言,如何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发挥巨大的“中介”作用,就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一)语文教师自身要有良好的教学激情和情感修养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如能激情洋溢,学生便可渐入情境,课堂被浓郁的艺术气氛所笼罩。一堂课结束方能有一种犹如刚刚欣赏一场好戏后,步出剧场的充实、愉快之感!正如W•詹姆士所言的“只有纯粹的知识性质,它是惨淡的、无色的心态,缺乏情绪应有的温热”。真正充满激情的语文课堂是经教师综合内化各种情感的、非情感的因素之后所形成的一种教学激情,是教师在教授一堂课时以坚定的自信心,充足的知识储备,周密的课堂设计,全神贯注的工作热情为前提的。因此,这对中学语文教师提出较高要求,中学语文教师必须对所授课程内容有深刻理解,并由此率先产生强烈情感体验,然后通过语言、表情乃至动作引发学生想象力,把学生逐步引入作品所设定的情境中去感受、体验。于漪老师说的好:“要使学生感动,首先教师自己就要感动;要使学生热爱语文,首先自己要对祖国语言文字一往情深,钻研入迷;要把学生培养成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的革命接班人,做教师的心中就要揣着一团火,对党对社会主义有着满腔的热忱满腔的爱”。这就是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所应具备的教学激情。赞科夫在《和教师的谈话》中指出:“教师本身先要具备这种品质——能够领会和体验生活中艺术中的美,才能在学生身上培养出这种品质。如果按照教学法指示办事,做的冷冰冰、干巴巴的,缺乏激昂的热情,那是未必会有什么效果的”。可见,中学语文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教学激情不是一种激动而短促的情绪状态,也不是浮泛的、做作的虚情假意,它是教师整体的人格结构、知识结构、审美理想的全部参与,是教师个人知、情、意三方面的整体体现。惟有真情、真知、真理方能撼人心灵。清人沈得潜说的好,“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语文教学亦应如此。高尚的道德情操,丰富的专业知识,深厚的审美修养,这些都是发挥教学激情不可或缺的因素。
(二)语文教师要融入课本创设情境现代心理学的研究和实践表明,一定刺激情境中产生的某种情感能够感染在场之人,并使其产生性质类似的情感,达成情感“共鸣”。现行语文教材的选文大都文质兼美。既然为文者是“情动而辞发”,观文者也就理应是“披文以入情”。因此,要求语文教师在研读某篇文章时,须深刻体会作者在作品中寄寓的情感,进而把自己体验过的情感通过教学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受感染,并体验到它们。如卢梭在《爱弥儿》中的谆谆告诫:“千万不要和年轻人干巴巴的讲什么理论。如果你想使他懂得你说的道理,你就要用一种东西去标示它。应当使思想的语言通过他的心,才能为他所了解”。那么,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把书读到心里,让他们思想的情感和课文中人物的思想情感融为一体呢?这就需要教师运用教学激情,来创设和渲染气氛,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耳濡目染,受到熏陶。如学习《呐喊》自序一文时,可先形成一种气氛,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产生期待心理和渴求满足的心理。可创设如此情境:“提到鲁迅先生啊,我们是再熟悉不过了,因为我们从初中到高中学习了他的很多作品。下面请大家不妨和我一起回忆一下有哪些作品呢?对(师生共答),有唯一一个穿长衫而又站着喝酒的《孔乙己》;有在一轮圆月下,《故乡》中一个项戴钢圈,手持钢杈的少年《闰土》;还有与双喜一齐划船偷豆,看了一场并不好看的《社戏》……那么大家是否知道,我们列举的这几篇小说出自鲁迅先生的哪一部小说集呢(众生答曰:《呐喊》)?”这样,通过描述性的话语,一方面回顾已学课文,一方面把学生思维牵引到即将学习的课文上;既达到引出新课文内容的目的,又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2加强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
初中语文的最终目的则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积极营造良好环境,通过听、说、读、写等方式加强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一是培养学生听的能力,这是学生应掌握的最基本的语文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听和记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听准、听懂字音和字意的基础上,对语句进行综合分析,即学生在听懂和了解基本意思的同时还要听出“弦外之音”和“言外之意”,以达到训练学生“听的能力”的目的。二是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在教学中要训练学生准确说出字音字意、迅速准确地组织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如通过演讲、课文复述、看图作文、口头作文以及故事简介等方式锻炼学生的说话能力。三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如通过预习性阅读,让学生阅读课文、标出段落、找出生词、说明文章体裁和特点等,学生在反复训练后,就能熟练掌握语文知识,语文阅读能力也能得到提高。四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最能体现学生的综合语文素质。为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每周要抽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阅读,以扩大学生的信息量;同时给学生讲解写作知识,从文章结构、语句、标点符号、前后呼应等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让学生系统掌握写作技巧和要领,使每名学生都能写出语句通畅、主题明确的文章。
1.传统教学观念束缚人文素质教育
据调查,大多数高职院校语文教学重点在汉语言文学和阅读写作的基础知识及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而很少涉及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等方面的内容,这样忽视了语文教学对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重要作用及偏离大学语文教学的要求。
2.教学内容缺乏趣味
据调查,大多数高职院校语文教学内容重点在阅读写作的基础知识及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很少涉及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的人本主义内容、人的精神追求的理想主义或浪漫主义的内容。这样一来,原本充满乐趣、富有希望的语文教学就变成了单调、乏味,灌输式教学,毫无生气。
3.教学模式影响效果
鉴于大多数高职院校语文教学内容单一,教师也就很少会去思考不同的教学模式,增强教学效果,事实上语文教学涉及内容系统、面广,如果是一味采用单一的教学模式也肯定会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挫伤学生学习语文课程的积极性,自然也就会影响人文素质教育的效果。
4.领导重视不够
大多数高职院校只重视科技课程的教育,忽视人文领域课程的教学,这一现象除了受社会市场经济发展影响外,同时还受当前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思想有重要关系,自然也就与学校主要领导及分管教学的领导有直接关系,只要领导重视人文领域的课程,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那情况肯定会乐观很多。
二、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有效途径
为提高高职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针对高职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认真分析原因,总结提出高职院校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有效途径。
1.领导重视
只有领导重视,学校才会上下齐心,围绕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努力,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自然也就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否则,老师不会重视,学生更加没兴趣,效果自然就更差。
2.摒弃陈旧就学观念
高职语文教学绝不仅仅是在汉语言文学和阅读写作的基础知识及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方面,而应该是重点在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提高人文素质。
3.调整、更新教学内容
高职语文教学内容应该重新进行调整,及时更新。内容除了语文知识外,更多地应该是人文知识、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人文精神的内容,这样才能更符合大学语文教学的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要求。
学生获得知识离不开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坚持启发式,教会学生掌握开启知识宝库钥匙的能力。这种能力被人称为“智慧窗户的注意力、智慧眼睛的观察力、智慧仓库的记忆力、智慧中枢的思维力、智慧翅膀的想象力、智慧升华的创造力”。17世纪西方教育家夸美纽斯也非常注意开发学生的智力,他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观察力、思考力和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的培养。
小学语文的教学内容,主要有听、说、读、写几方面的要求。朗读能力的形成除长期坚持朗读训练外,最重要的一条是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含义,理解句、段、篇之间的联系,能归纳段意,概括中心。教师在教学上要注意贯彻启发原则,讲读课文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注重问题的阶梯性,引导学生循序渐进,了解课文“写了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而写”等,促进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的提高。在小学就坚持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语文素质的训练,到中学后,仍然坚持,使之进一步完善,深化和发展。
二、应持之以恒地进行情感教学
情感是联系师生心灵的纽带,是课堂教学的剂,是陶治学生道德情操的甘露。语言教学应持之以恒地进行情感教学。朗读,要读出抑扬顿挫的语气,讲读要把全班同学带入课文所体现的境界中去。如教《桂林山水》,能把学生带入“人在画中游”的美丽画卷,得到一次美的享受和一次热爱祖国美好的山河的德育熏陶,才是成功的情感教学。
素质教育开展的前提是转变教师的传统教学理念。第一,教师要充分重视素质教育,并明确其重要意义,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加强对学生全方面能力的培养。第二,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运动精神,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并以自身的实际情况为依据,进行针对性锻炼,不断加强身体素质,在锻炼中培养他们坚持不懈的精神和意志。第三,教师在教会学生运动技巧的同时,也要教会学生彼此团结协作、沟通相处的技巧[3],帮助学生逐渐适应竞争环境,为以后进入社会打下基础。
2将兴趣教学与情景教学相结合
在进行体育教学时,教师要将枯燥无味且大量的体育锻炼变得为生动有趣,并鼓励学生积极进行锻炼。同时,体育教学的课程设计也应该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相结合,根据学生的喜好,让其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项目。在此基础上,教学时设置一定的情景,加强学生的体验感,使其能够更加真切的感受到教学内容,并从中获得成就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由被动变为积极主动[4]。例如,可以在课堂中设置体育竞赛的小项目,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在竞争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
3在减轻体育教学负荷的同时积极开展体育课外活动
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学不单单局限于上课时间内的教学,也应包括课下学生进行的课外活动。而传统的教学常常将教学任务布置的较为繁重,导致课程安排紧凑,使得学生课下的活动时间大大减少,同时,也使学生产生一定的厌学情绪,这与素质教学的目的相违背。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要适当改变教学内容,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将传统知识与技术的讲授转变为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引导,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各个项目的锻炼。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依据成立兴趣社团,这些社团可以定期组织体育比赛等活动,一方面可以锻炼学生的运动技巧,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学生的人际交往与组织能力。
4将美学教育融入到体育教学中
美学教育是指将美学融入到平时教学中,培养学生认识、体验与感受美的能力与素养,并以此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情感、性格、品质、意志等,同时,这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将美学融入到体育教学中,可以对学生进行体育审美的教育,为其树立美的标准,例如如何评价体型美、动作美等。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有助于其在运动中更加追求美感,自觉维持良好的身材,保持良好的形象。
5小结
体育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其对学生的影响不可小觑。在体育教学中开展素质教育,并将素质教育的精神融入到中职学校体育教学中,不仅对提高学校的体育教学质量具有显著意义,也可以帮助学生全方位、综合性发展。在体育教学中开展素质教育,要以体现学生自身精神为目的,并非按照一定的框架和形式,只要是能够刺激学生发挥积极主动性,自觉地学习各种技能,均是有效的教学手段,均可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
作者:崔和峰 单位:任丘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参考文献
[1]姜标.素质教育在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中的渗透策略[J].考试周刊,2016(16):101.
二、历史教育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作用
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历史教育所承担的作用是非常重要且独特的,人文素质教育是历史教育的本质。也就是说,相对于哲学提供的是具有价值理性的思维逻辑,而文学提供的是具有价值理性的情感体验。而作为人类以往实践的集体记忆的历史,它为人们提供价值理性累积经验就更加全面和综合。在历史上发生过由于价值理性缺失而造成的失衡,这里主要是指社会发展的失衡,人们由此产生了极为深刻的教训。学习这样的历史也让我们明白了“以史为鉴”所具有的价值和作用。历史教育也可以称之为一种人文素养教育,其具有综合性。学史有助于明智,历史是有生命的,其具有的现代价值就是能够让人们站在更高的起点,继往开来,高瞻远瞩,更好地迎接新时代的到来。
三、历史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思想政治、道德等多方面素质的提高
“思想政治素质包括民族意识、国家意识和政治意识。”[2]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精神和传统。历史教育中关于本国史的教育,可以借助对本民族形成和发展历程的学习来促使学生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的形成和进一步强化,有助于促使其民族自豪感和责任心增强,从而增强其对于国家和民族利益的责任心。历史学科到了十九世纪才开始在学校课程中被重视起来,而其中一大重要原因就在于响应那时兴起的民族主义号召。可见一国的历史也就体现了一国国民的意志。通过历史教学便能促使学生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的形成,使其成为“国民理想”的拥护者。就道德意识的培养而言,历史一直以来都被用作道德教育的手段。孔子的《春秋》体现了对历史的道德作用的最大限度地发挥。杜威认为历史学科作为促进人的道德品性形成的学科来说,无疑使最优良的。他始终相信人类社会的道德规范是有历史可以追溯的,很多历史人物和历史现象中都涵盖了类似的典范,同时得出了历史是永恒的道德遗产的结论,并且是具有建设性的。历史学科培养学生的道德意识,其独特之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丰富的内容。历史教科书中蕴含了丰富的材料,尤其是历史人物的道德形象,关于其品格高贵、情操高尚、意志坚强等方面的素材都是可以拿来借鉴,从而帮助学生获得美好、高尚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是较强的感染力。历史教学过程中展现出来的道德形象是生动具体的,道德精神更富有感染力,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这样学生会更容易接受,同时也更容易引起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
2.素质教育对中职英语的要求
中职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译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和熟练地掌握某项专业技能打好基础,将来更好地服务社会。这显示了素质教育对中职英语教学提出的要求。中职英语素质教育就是通过英语语言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和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自学能力素质、人文语言素质和心理素质,培养在信息化、国际化社会中获得信息并处理信息的能力。
3.实施素质教育的措施
⑴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培养。只有学校领导、老师、家长及社会人员转变教育观念,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还要重视学生思想品德等其它方面的培养,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实施素质教育才有良好的环境。在中专英语教学中通过广泛的教学内容,借助中外优秀文化习俗、杰出人物的事迹和当今热点社会话题,适时渗透思想道德教育来陶冶学生的情操。在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使学生思想上不断受到教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⑵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知识剧增的当代社会里,学校学习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所谓“活到老,学到老”这要求学生步入社会后,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水平和技能的基础上,不断独立获取并运用新知识的能力。
⑶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当学生碰到学习困难,如单词学习困难、听力困难或对篇章的理解困难时,教师及时给予学习技巧的指导与协调,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协调好知识传授与方法传授,将学习策略和技巧的传授穿插于语言教学中,鼓励学生摸索出适合自己的行之有效的学习策略和技巧。比如,在教学语法时,教师可通过设计情景,使学生在理解新语言现象的过程中去悟出语言规律,给学生一次思考的机会,一个“跳摘”的尝试。
(一)能力的训练。能力的训练就是要训练小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像写字和写作阅读能力等;与此同时,还要进行一般能力的训练,像观察力之类的最基本能力的训练;同时要进行识记训练和读写训练,要坚持反复以得到一定程度的强化。其中,语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语感是语文素质教育的最具有深刻意义的东西,只有综合运用语感功能,才能提高语文能力。识记训练可以促进语感训练,语感训练又为识记训练提供良好的契机。语言文字是交际的工具,是表情达意的工具。因此一定要让学生多动手参与,多表达,表达包括书面表达和口语表达。
(二)品格的锻炼。品格的锤炼就是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品德修养的锻炼。这方面主要是对学生语言的完整性等最基本的训练,另外还要有语言构造方面的知识训练与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速度等方面的训练。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既要有坚持语言文字品格训练的意志,又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进行训练,比如年级的不同、班级的不同、内容的不同等。以上的这些看似不重要的训练,都能从各个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和写作的能力,培养他们表达自我的最基本的能力。
(三)习惯的培养。语文习惯主要是写字和读书的习惯,以及阅读和识记的习惯,还有思考的习惯等。一个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学生,他的一生都将从这些习惯中受益,因此,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注重学习习惯的培养。为了使我们的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并能迅速适应现在的学习以及以后的学习,我们在日常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应特别注意培养他们善于观察生活,独立思考,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
(四)情感的陶冶。情感陶冶就是让学生在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同时,能够得到思想品德方面的熏陶,能够让我们的学生获得健康的情感体验和审美体验。语文教育本身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和教育性的特点,因此,我们在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的同时,应注意渗透思想感情和审美体验等方面的教育,既要把工作做足做充分,又不能越过语文教育的本职,真正做到传授知识和思想教育的统一。小学语文的学习首先要从学习听、说、读、写等最基本的能力入手,但贯穿始终,就是要教学生做人之道,也就是让学生在思想上受到训练和启迪。真正体现语文学科文道统一原则。首先,课本中所选文章是文道统一的。其次,语文教学过程要体现文道统一。要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语言的学习和做人的学习结合起来。
因此,在小学语文素质内涵的要求下,我认为在实施小学语文素质教育时,应该具有以下几点策略。
(一)端正对语文教育的认识。小学语文学科落实素质教育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本学科教学的整体质量,也关系到其他学科的教育质量。因此,要树立小学语文教育的基础性认识。小学语文学科是具有很强基础性的学科,它不仅要对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进行训练,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教育和启迪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合理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改善大脑的机能状态,提高学习效率,而且还能有效地促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的发展,为正确认识客观事物打下良好的基础。
2.体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
体育运动中优美的动作、高难度的技巧、多变的队形等,在一定时间、空间上使健、力、美和谐统一,产生一种赏心悦目的运动之美,陶冶人们的高尚情操。科学的体育锻炼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身体姿势,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爱好,可以使大学生活更加多姿多彩。一名优秀的大学体育教师,应该认清体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把公共体育课教学作为对大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充分利用特有的方式,把素质教育直接融入体育教学之中,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
二、当前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中学生的现状分析
1.重学分、轻实践。
在体育教学中,学生往往是只注重体育课考试内容的学习,为了挣学分,“只要不挂科就好了”,而忽视体育课内容的锻炼、实践和应用。表现在一些学生为了拿到“高绩点”,在练习时只强调考试内容,对老师教授的介绍内容和普及内容置之不理;另外一些学生提前“考察”到哪些项目容易及格、不会太累,在选课的时候就报哪个项目。学生缺乏体育锻炼的兴趣,对体育的重要性及体育锻炼的目的、方法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理解,使得自我锻炼能力低下,导致他们轻视体育课,漠视体育锻炼。
2.意志品质薄弱。
当代大学生在体育课教学中经常出现以下现象:第一,怕苦怕累。在测试身体素质练习前,总会讲“保存实力”,不认真做准备活动,稍加剧烈运动就能躲就躲,或者应付了事,只有在老师的“逼迫”之下才会勉强跟着做。一些量大的复习内容,也是能偷懒就偷懒,找不同借口休息。第二,团结协作意识较差,集体观念淡薄。在体育课上,即使老师让同学们分组练习,经常也可以看见有些同学独自一人练习,不愿意和其他同学一起合作练习;在集体项目活动中,一些学生更多的重视个人技术的“展示”,缺乏协作配合的战术;在比赛中一旦本队其他同学失误,便大加指责,怨声载道,缺乏鼓励的言语和激励的肢体语言。第三,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技术水平比较低的学生不敢跟水平高的人一齐练习、比赛;学习新动作的时候一些学生明明没有学会也不敢向老师请教,怕老师说他“笨”,其他同学取笑自己;对待比赛的输赢认识不足,常有“输不起”的现象,不是在技术上找原因,总会找各种各样的其他理由掩盖自己做得不足,很少能冷静地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
三、在体育课教学中全面推行素质教育
1.利用体育课的理论教学,将素质教育渗透到体育之中。
体育课的理论教学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利用不同的方法和途径既要讲大纲规定的内容,又要有针对性地选好有关素质教育的专题进行讲授。第一,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通过体育运动员们成功的事例,以及奥林匹克运动精神的典型事例激发学生树立勇敢顽强、热爱祖国的精神以及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战胜自我的能力。第二,通过体育生理、心理的理论分析,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体育课和体育运动中的酸甜苦辣,让学生明白不亲身体验体育运动中的“苦”,自己不付出,是永远无法体验到运动所带给自己的“甜”,强调在体育运动中不仅能够培养出不畏艰险的思想品质和坚强毅力,更能提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和满足社会的适应能力。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经过自己的刻苦锻炼,掌握一到两项运动技能和方法,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并长此坚持下去将会终身受益。
2.改革公共体育课中的准备活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和创造意识。
体育教学中的准备活动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堂体育课的开始,是上好体育课的关键。通过准备活动的教学组织,一方面可充分热身,避免受伤;另一方面也可为学生适应课程基本部分作好生理、心理的准备,使学生尽快投入到体育课教学中。一般的准备活动是由体育教师或体育委员带做,这样的教学活动比较容易统一,动作也规范、到位,但每节课都如此进行,学生会日渐乏味,对体育课提不起兴趣。为此,可在每学期2~3节课之后将准备活动全部交给学生来做,具体是这样,每个班约42人分成7组,老师提前将基本要求(如时间、运动量、参与度等)交代给小组长,各小组长根据要求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在规定的时间里带领全班做准备活动,规定时间一到,教师便点评(以表扬优点、鼓励创新为主,出现的问题共同学习),在笔者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样,既丰富了准备活动的形式,避免枯燥无味的常规热身,又给了学生展示个人才能的机会,同时,也为他们敢于竞争、勇于创新提供了条件,为他们今后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3.发挥体育课教学的特点,强化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协作意识。
高校体育教学班一般是由同年级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的一个新集体,如何在这个新集体中组织好教学,培养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协作意识,这就需要通过体育课教学的特点实施。体育课比起其他课程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让学生们面对面、最直接地交流,在学期开始上课之初,组织学生彼此介绍、相互认识、明确纪律、提出要求,培养学生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良好风尚。体育课的内容丰富多彩,运动项目繁多,且具有群众性、集体性和竞争性,老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对教学活动中的练习部分,进行灵活多样的安排,多组织学生们集体练习,如在学习羽毛球高远球练习时,可以以组为单位每人接一次球的接力赛;在健美操复习动作的时候可以以组为单位在规定时间内创编队形,再进行表演,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参与体育课教学,每位同学的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得到了提升。与此同时,学生在完成教学活动的学习任务时,也使同学之间的关系更近一些,这样也有利于增强学生们的团队合作意识,让学生们明白只有一个团结合作的集体,才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同时,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应该注重实施教学相长的原则,提倡能者为师,让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都可以相互交流,互相切磋,从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改正。老师也应该及时表扬鼓励表现优秀的学生,注意发现进步学生,及时给予肯定的评价。通过实践证明,在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所有任课班级,都已经初步形成一种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们明白只有在好的合作的集体中,才能创造出更好的学习成绩。
当前大学英语教学还没有完全走出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依然采用传统的教材教法,课堂上注重讲授,学生的参与度较低。传统教学方法只能让学生达到识记知识的目的,忽视了对学生发现问题能力、创新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总的来说,传统教学不利于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这种教学模式注重了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注重对学生运用英语能力的培养。
(2)师资力量不足
学生英语能力的提升,与教师的专业素质与水平有着密切关系。近年来随着高校的扩招,英语教师承担的公共课程繁多,很多教师都是超负荷运转。高校英语教师忙于写文章、评职称,任务的繁重使他们很少有时间参加进修。同时,高校英语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上有待进一步提高。
(3)教学重心倾斜
现代社会对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提出了高要求,而应试教育在高校英语中还占据主要地位。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原本对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具有积极作用,但很多高校把英语四六级考试与学生学位挂钩,导致很多教师把考试作为目标,侧重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学生为了考过四六级,搞题海战术,忽视了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缺乏独立钻研精神。这种教学重心偏离了正常的轨道,走进了应试怪圈,没有达到学与用的真正结合,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2大学英语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必然性及难题
(1)大学英语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的必然性
素质教育是立足于长远的,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实施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当前社会对大学生的素质提出了高要求,这对推动社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代社会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随着国际交流的推进,英语在发展国际市场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现代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这对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提出了挑战。目前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紧跟时展步伐,从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改进。大学英语还没有完全走出应试教育的束缚,课堂教学侧重于语法知识,主要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运用英语能力的培养,这不利于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的锻炼。把大学英语教学中本该有的素质教育变为了应试教育,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相符,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无法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因此,大学英语教学进行素质教育改革与创新势在必行,高校应把素质教育放在中心地位,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英语专业人才。
(2)大学英语推进素质教育改革面临的难题
当前,大学英语素质教育改革的呼声很高,但成效不大,与预期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大学英语素质教育改革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制约,比如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手段、师资队伍等。大学英语推进素质教育改革与创新还会遇到诸多难题,如英语教师教学理念跟不上时展,会阻碍素质教育的顺利推进;大学英语教学评价体系还不完善,未建立科学的评价系统等。只有解决了这些难题,才能推动大学英语素质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3大学英语教学中素质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途径
(1)更新教学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教学观念对教学方法、内容等都有影响,所以大学英语要推进素质教育改革与创新必须先更新教学观念,转变传统的应试教育观,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教学观。大学英语应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由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给学生提供运用语言的机会。传统教学中以知识灌输为目的的观念是绝对不能保留的,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建立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正确观念,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2)改革教学内容
大学英语教学内容应与时俱进,选择具有时代性、趣味性、知识性等特点的教材,让学生接触新的知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当前很多高校选用了内容丰富、思想性强、趣味性强的新教材,成效显著,为教学内容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同时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师应借助多媒体网络搜集丰富的教学内容充实课堂,拓展学生视野。
(3)丰富教学手段
大学英语推进素质教育改革必须丰富教学手段,紧跟时展步伐,既要运用新技术手段辅助教学,为课堂教学增添活力,又要充分发挥优秀教学手段的作用,达到两者的融合。信息时代,大学英语教学基本上普及了多媒体网络教学手段,这种教学手段的效果是非常明显的。但一些高校还没有认识到多媒体网络教学对大学英语教学的重要意义。大学英语注重学生运用能力与交际能力的培养,这是素质教育的需求,也是时代与英语人才的要求。通过多媒体网络能给学生提供逼真的情境,优化英语教学环境,给学生提供运用语言的机会,从而完成教学目标。活化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素质教育能否达到相应的目标,与教学方法有着很大关系。传统大学英语教学注重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近年来,英语交际能力越来越重要,交际法被引入了课堂。但由于认识上的误区,过分强调交际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基础知识的传授。英语基础知识与运用能力培养是不可偏废的,都是同等重要的。教学中采用任何一种方法都不能走极端,如启发式教学法、分组合作教学法、愉快教学法等都得到了应用,这些方法都有自己的适用范围,教师应灵活运用,最大化地发挥教学方法对辅助教学的作用。
(4)创新考评体系
考评体系是对教学效果的检查,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教学改革提供基础。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作为一种考评手段,对英语教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考评制度需要进一步改革、完善。首先改革考试内容。素质教育环境下,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重视,考试内容应增加口语考试,减少一些语法结构题所占的比例。其次要灵活考试。考试层次应进行划分,不管如何划分,考评都要建立在学生综合运用能力这一基础上。
素质教育的首要目标就是要教会学生做人,而且强调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在培养学生思想品质和道德观念方面具有特殊的功能。体育教学是在体育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下。采取符合体育教学任务的方法,指导、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学习体育和卫生保健知识,掌握运动技术、技能和锻炼方法,增强学生体质,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的一个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过程。体育教学自身所具有的特点使得在其教学过程中推进素质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大学体育教学的特点及其在素质教育中所起的作用
体育教学与一般课程的教学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其共同点表现在两者都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都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学生自觉积极地学习,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培养学生的道德意志品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始终密切地结合在一起。体育教学与一般课程的教学不同之处在于一般课程的教学主要是通过思维活动,使学生掌握有关的科学知识与技能,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而体育教学不但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体育科学知识和体育锻炼的技术、技能,主要还要通过各种身体练习,使其熟练掌握各种体育技能,锻炼其身体,增强其体质。由此可见,体育教学的主要特点是:
(一)体育教学以传授体育技术、技能为主要内容,其根本目的在于增强学生体质
学生学习体育这门课程。最终目的是为了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建设祖国。达到这一目的的主要手段是各种各样的运动项目以及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这就决定了体育这门课程的主要内容是将体育的技术经过反复实践而转化为技能。同时促使学生掌握锻炼方法。当然,还要学习体育科学知识,以指导身体锻炼。
(二)体育教学以机体参与活动为特征
和文化课程的教学一样。体育课教学也要通过思维活动,但同时学生还要进行懈动。在机体活动过程中,通过肌肉感觉,把信息传递到中枢,经过分析、综合,去达到对体育技术、技能的认识。没有机体的参与,是不可能掌握体育技术教学内容的。机体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经过反复的条件刺激,建立起条件反射。掌握体育技术。这个过程既是学习体育技术的过程。同时又是增强体质,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的过程。
(三)体育教学组织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体育教学是在活动过程中进行的,青少年的身心都处在发育成长的过程中,精力充沛,求知欲强。活泼好动。而且一个由几十人组成的班集体,男女生性格各异,素质水平、活动能力各有差异,还有环境的干扰和场地、设施条件等的制约,这许多因素就决定了体育教学组织的复杂性和组织形式的多样性。
(四)体育教学以对学生品德、心理品质培养的特殊作用,显示其鲜明的教育功能
体育运动有它自身的特点,体育的竞赛性可以培养学生具备当代社会的竞争精神。体育的规则,可以培养学生诚实、守纪律的品质。运动要克服自身生理负荷和器械、环境、自然条件的困难,可以培养学生刻苦耐劳、勇于拼搏的意志。体育活动具有群体特征,可以加强人际交往,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和团结,培养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当代社会需要年青一代具备的品质,是许多学科所难以做到的,体育运动自身的特点。对学生品德和意志品质的培养具有特殊的作用。在跨世纪的人才培养中,体育教学显示了其鲜明的教育功能。
二、在大学体育教育中渗透素质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念
所谓终身体育,就是要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体育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就是要使学生终身受益,促进其身心两方面的健康发展。进而提高整个民族的健康水平。这就要求体育教师树立终身体育教育为目标的教学指导思想。通过“教”与“学”的互动。使体育教学充分体现现代体育发展特色。同时,体育教师要注重加强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体育实践,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爱好,提高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变被动为主动,在活动中产生兴趣,达到体育教育的真正目的。特别要注意的是。体育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要把学生课余自我锻炼的习惯当作一个重要课题来开展。
(二)培养和发展学生个性
为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体育教学中还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而教师只是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这样就有利于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和主动。体育教学要改革那些压抑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思想、内容和方法。因材施教,借助体育运动的形式和内容,置学生于情感交流的情境之中,反复感受成功与愉悦,在不断完善自我和鉴赏他人效能的过程中,使个人的气质、智能、能力、需求和自我意识等具有社会意义的个性特征得到充分发展。
(三)重视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
道德指的是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可以具体化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民主和法律意识等。在大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例如,结合目前我国承办的奥运会的准备工作,通过介绍奥运知识、特别是中国、台湾与国际奥委会的关系,中国健儿为国争光的典型事例来阐明综合国力的强盛与竞技体育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又如集体主义教育。教师可通过一些集体项目,如拔河、接力等。有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让他们亲身感受到集体的力量,充分证明自己的力量。正确处理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再如民主和法律意识。体育教学中,教师可采用比赛法,并结合学生的体育课成绩考核以及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等,进行民主评议、机会均等、公平竞争教育。同时进行自觉遵守体育运动和体育比赛中的法律,即比赛规则教育,从而为学生将来走上社会、适应社会要求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重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学校体育改革的必然。现代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求有健壮的体魄,而且要有健康的心理。因此,要充分利用体育这一独特的教育形式。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体育项目比赛等形式,培养学生顽强向上的精神,良好的心理品质及坚强的意志,发展他们的想象思维和创造能力;指导帮助学生建立正常的人际关系,培养他们自尊、自爱、自信的品质,克服胆怯心理、自卑意识、保守观念、封闭思想、社交恐怖症等不健康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