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2-10 11:44:5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企业形象设计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对于专业性而言课程名称设置大而空泛、没有针对性,对艺术设计学科的学习和研究方向阐述不明确。
许多其他非艺术类专业也开设有同类的课程,如某些高校的市场营销学专业、企业管理学专业等。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企业形象设计是一门涵盖了多个学科知识、专业方向且综合性极强的多学科知识结构集成的课程。艺术设计的学科知识结构单一,主要是从视觉艺术的表现上来完成此课程的教学,无法满足名为“企业形象设计”课程教学的需要,所以艺术设计学科在设置该课程名时应该抓住艺术设计中“视觉艺术”的关键特征。
2.对于目前艺术设计学科的学习内容和设计对象而言,该课程名称小而片面,未能全面解释和表述该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所学习与研究的对象和内容。
以前的企业在品牌建立上确实比较单一,企业拥有多个独立产品牌形象的情况比较少,跨行业做多品牌的企业更少,大部分企业的企业名即为产品品牌名,如IBM、麦当劳、太阳神等。在此情况下做企业的视觉形象设计基本都能全面覆盖企业和产品品牌的视觉系统,品牌形象和企业形象基本一致,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媒体的快速发展,产品品牌形象这一能与消费者发生直接关系的形象系统更深入人心。一些企业为适应市场竞争和占领更大的市场,改变原有的经营模式,开始创建和拥有多个独立品牌,启用多品牌战略。每个独立品牌都能建立独立的视觉形象系统,此类企业的例子比比皆是。如:宝洁公司旗下多品牌的洗护品牌产品,腾讯公司旗下众多独立品牌的互联网产品,房地产公司旗下多个独立的小区和楼盘,等等。这类企业旗下都拥有多个独立的产品和品牌形象,品牌都隶属于企业,但在没有为子品牌单独成立子公司的前提下只能算是企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并不能简单地用“企业”二字代替。在做产品品牌视觉系统设计与企业的视觉系统设计时,就设计对象不同而必然会产生差异。但作为设计专业课程而言,两者的教学内容和设计方法与过程又基本相同,只是针对的对象不同而已。单独为品牌形象设计开设一门独立的新课不具合理性,统一命名为企业形象设计又并不合适,而且目前有许多非企业也可做视觉形象系统设计,如球队、商会、协会、学校等组织和单位,这些组织和单位可能都与企业有一定的关系,但与商业化的企业属性并非完全相同,都定义为企业也不合理,所以课程名称设置为企业形象设计则是极为不妥和片面的。综上所述,企业形象设计课程更名是符合当前社会发展需要和教学需要的,是能使学生将学习的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若更名则必须遵循以下的原则:(1)能贴合艺术设计学科的专业方向和特征;(2)能全面阐述设计的对象和内容;(3)紧贴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一切从实际出发。更名时必须取消对象为“企业”的局限性,扩宽设计对象的定位,确定视觉艺术的方向。将课程与其他专业学科的课程区别开,并去掉艺术设计专业的知识结构无法覆盖的部分。我认为直接还原其英文直译,更名为“视觉识别系统设计”更为准确。
二、课程开设所针对对象的改革
课程开设的问题:课程开设所面对的专业学生范围小。目前该课程的开设对象一般为视觉传达专业的学生,而环境设计的学生并未开设,使得环境艺术的学生在设计时无视觉形象统一的概念,这对环境设计学生在做工装设计时的整体性、规范性不利。要解决此问题就必须将此课程面向艺术设计的环境设计专业学生开设,让学生针对企业和其他非企业的单位做工装设计时应全面了解视觉识别系统的统一规范和应用要求。
三、任课教师教学形式的改革
课程教学形式的问题:教学老师单一。该课程包含了视觉传达专业和环境艺术专业的设计内容,而教学却基本以视觉传达专业教师独立教学模式为主,教学内容片面,知识结构不合理。特别是若针对环境艺术专业学生开课时,问题更为明显。教学改革可用视觉传达和环境艺术的教师配合授课的模式开展,完善课程的知识结构,丰富教学内容。四、课程联系性和系统性的改革其他课程的开设与该课程教学的关系与问题:本学科中的其他课程与视觉识别系统设计课程教学不够系统。虽然此问题并非是该课程的开设和教学中的问题,但间接地影响了学生对该课程的系统学习和理解。该课程是让学生学习设计知识与技能,培养学生学会如何整体全面地考虑设计内容,规范统一地制订设计方案的能力,而且是综合设计性很强的专业课,而本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程是学习此课程的基础,也是此课程学习内容中的各个部分,如字体设计、标志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等。要使该课程教学效率提高就必须系统地将本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程与其有机联系并结合起来,让学生容易理解系统设计和规范设计的概念。
2实践环节
引入“真题真做”,与用人单位、与校企合作单位直接合作,积极融入现实的产业市场。首先必须先了解课题的要求、范围,再展开设计。具体项目实施过程与课程内容体系相结合,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1)第一步,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内容包括,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课堂组织讨论、案例分析、专题讲座。这一环节使学生能有效地掌握企业形象设计的要领,并为后面的策划、创意、定位、设计实践奠定基础。2)第二步,确定项目,展开市场调查。了解企业相关文化、市场需求、销售手段、企业认知度、企业形象、品牌认知度、以及企业的不利形象等相关内容。这一环节也锻炼了学生深入社会、参与社会的综合能力,训练了学生在与社会的接触中的分析问题能力及应变能力,最后要求学生对调查的结果进行整理与归纳,提出可行的意见,撰写策划文案。3)第三步,分组协作、展开设计。在老师的指导下,从策划、创意、调查分析到设计的制作完成,这个过程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与团队意识。这个环节需要完成具体的标志设计、基础系统、应用系统的设计,编辑CIS手册,实物制作等系列工作。4)第四步,设计成果提交并进行评价和虚拟形象推广。这个环节主要是学生要对项目开展的情况作阶段性及综合性汇总报告,由教师和全班同学对项目成果提出一些修改意见,达到互动交流的目的,为方案的修改和进一步开展提供方向。
3教学课题评价
通过引入项目教学的实施,教学效果有明显的突破,课题评价与学生学习效果有着密切关系,合理的课题评价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也利用师生良好的课堂气氛与互动。课题评价包括:理论知识评价、专业技能评价、行业素养评价。通过这三方面内容评价,全面地培养、帮助学生树立系统的、整体的企业形象设计思维,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设计能力。当然,教师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要自主、合作、研究课题,要积极地讨论,课题结束后需要展示汇报,最终由教学团队对于课题执行情况作出评价。
2任务实施
教师注重整个设计过程,并全程予以必要的指导,在课外通过QQ群和微信群等形式,与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学习、互动,随时为学生的设计作品提供参考意见,交流设计心得。以参加2013CtripDoodle设计大赛为例,比赛内容是对企业的品牌标志作延展设计,企业方希望征集有创意的Doodle设计,以“携程”或“Ctrip”文字为基础,融入节庆或季节相关元素,用于携程将来的宣传和衍生产品的开发中。首先让学生了解,“Doodle”一词来自德语,当时该词意指“傻瓜、愚人”,20世纪30年代,Doodle才有了现代意义的“涂鸦”。现在提到Doodle更多指的是搜索引擎或门户网站标志的创意。作为对网站标志的一种创意,Doodle是对网站标志的艺术再现,有利于提升网络品牌形象。很多网站将自己的标志随着时令、节气、节日和重要事件的发生制作成艺术涂鸦,以形象的窗口展示。引导学生根据比赛要求以“携程”或“Ctrip”文字为基础,赋予旅行的元素和创意,结合节庆或季节相关联。在课程内容标志设计环节中,重点介绍标志设计的方法,并根据比赛内容,以Google、百度的Doodle为案例进行赏析,让学生掌握网站标志设计的基本方法。随后要求学生绘制设计草图,在修改过程中教师始终起着指导作用,学生可以充分发挥主动性,设计出各种创意方案,教师因人施教,促使他们的设计方案趋至完美。在作品的最后完成阶段,教师会对作品提交要求,如分辨率、尺寸、提交方式、个人联系方式等进行审核,以确保作品按照比赛要求如期提交。笔者在企业形象设计课程教学改革中以竞赛教学模式为主,同时与案例赏析、市场调研、小组讨论、项目成果点评、设计实践等结合的教学模式进行。一方面通过优秀案例赏析,引导学生理解企业品牌形象设计概念,同时,在设计过程中起到指导学生自身设计竞赛的目的;另一方面能够提高学生的设计欣赏能力,激发设计创意和设计评价水平。在设计前期,引导学生理解比赛要求,抓住设计要点,找准方向,然后进行市场调研,市场调研方法是设计过程中前期重要的环节,它需要多次进入现场调查和资料研究分析企业的经营定位和精神内涵,确定设计理念,学生在市场调研中通过摄影、记录、访谈等具体手段获得相关资料,并分析得出可能用到的设计元素,为后期设计提供充足的准备。在设计中期,组织学生以设计竞赛内容开展设计工作。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市场调研、设计策划、设计定位、设计构思与表现及设计方案修正等,在设计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设计后期,通过项目成果点评,对比赛设计内容进行修改。项目成果展点评方法,主要是学生要对项目开展的情况作阶段性及综合性汇总报告,由教师和全班同学对项目成果提出一些意见,达到互动交流的目的,增强课堂学习和研讨的氛围,为方案的修改和进一步开展提供方向。在设计完成期,严格按照比赛的要求如尺寸、分辨率、色彩模式、存储格式、设计说明、填写相关表格等,完成设计内容。设计实践操作主要为图案绘制、设计表现、实物制作,从手绘到电脑效果图绘制、手册排版及印刷制作,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对学生软件制作效果给予具体指导,带领学生到印刷厂、图文输出店,去实地了解不同输出形式的设备、材质、尺寸、色彩模式、工艺效果等差异性,让学生与市场紧密结合,亲身体验输出制作流程,掌握设计中易发或偶发问题的解决方法,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设计能力,也是将设计思想表现为设计成果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
常州餐饮老字号;企业形象设计;社会价值
1、企业形象与企业影响力的关系
大多数国人对于企业形象的认识其实都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而对于企业形象设计的成功与否同企业影响力之间的关系能够形成一定的认识的就更是少数了。其实这并不能完全说国人的认识广度存在问题,其实是和国人对“招牌”的认识与传统文化的认识存在融合有着直接关系。很长时间以来,国人对于企业的“字号”的认识完全停留在“字”上,一些久负盛名的传统老字号之所以琅琅上口是因为其字面寓意十分受到世人的喜爱,“全聚德”、“瑞蚨祥”、“桂发祥”甚至是“同仁堂”等这些企业的形象设计完全是从字号上延续出来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尤其是外来文化与传统文化形成碰撞和对比之后,企业形象的重要性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反观国内的餐饮市场,由于并没有对企业形象有所重视,目前能够对消费群体形成一定影响力的,也仅仅只有“小肥羊”一个自主品牌,其它的基本上都被外来品牌所占据,细化到常州餐饮市场上来说,虽然常州餐饮涌现出了多个成功的区域性企业,形成了以中华老字号为龙头的餐饮经济文化,但是由于没有注重企业形象的基础设计,因此对于消费群体的影响根本没有形成规模和气候。
2、常州餐饮老字号企业形象设计的理念
常州餐饮老字号的企业形象设计虽然也涵盖了一些常州以及江浙文化特点,但是毕竟其基础完全是从传统企业“字号”文化中分离出来的,因此其企业形象设计仍然没有脱离这个硬性的概念影响。其一,突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几乎所有的常州餐饮老字号品牌都具备这个特点,这也是常州餐饮老字号能够得到广泛关注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中华老字号企业“瑞和泰”与“常州银丝面馆”更是将这一特点和理念发挥的淋漓尽致。这两家企业的所有直营门店和餐饮店,其企业形象从外部设计到内部装潢,甚至是企业文化的细微组成部分,无一不具备深厚的历史文化色彩。其二,象形特点明显。由于常州餐饮老字号中大多以精细的面点和小吃为主,因此其形象设计中,以突出“形”的概念也是一个重要的理念。常州银丝面馆的字号左侧就是一个被完全抽象化了的“碗面”形象,而迎桂糕点的招牌上更是将一个憨态可掬的拟人化糕点形象矗立其中。这是完全符合国人对餐饮产品的认识基础的,也能够在一定层面上刺激消费群体的潜意识消费欲望。其三,注重平面视觉效果。一部分常州餐饮老字号在对企业形象进行设计的时候,不仅考虑了立体感因素,也充分的考虑了平面视觉效果因素。诸如“常州麻糕店”在进行形象设计的时候,就从店面的装修开始将平面视觉效果与产品立体效果融合在了一起,让消费者在离开店面的时候,也能够透过产品的立体效果对企业的平面形象有所认识,这其实就融入了一些现代的企业形象设计元素了。不过由于部分企业对于LOGO的概念并不是十分透彻,因此这种企业的平面形象视觉效果在常州餐饮老字号中并不常见。
3、常州餐饮老字号企业形象设计的误区
一个是,企业形象过于臃肿。企业形象设计中融入汉字以及传统文化固然是能够体现出常州餐饮文化的历史底蕴,但是过于臃肿的企业形象,给消费者留下的印象往往会淡化其产品主题,例如“青果巷老字号高汤混沌虾饼”这样的老字号,虽然常州本地人对其极其认可,而且客观上来说其产品质量也的确属于上乘的,但是对于那些并不熟悉常州餐饮文化的外来人群消费者而言,其企业形象的重点在什么地方根本没有明确。一个是,企业形象过于实际。常州餐饮的老字号在进行形象设计的时候,虽然融入了实际因素,将一些产品进行了定位设计,但是严格意义上来说,这种平面形象设计对于企业产品的内涵定位并不会带来太深入的影响。
4、常州餐饮老字号企业形象设计的展望
常州餐饮老字号企业形象设计的未来走向,应该一方面尊重历史文化的基础上,一方面融入一些现代化的先进理念。由于常州的大多数餐饮老字号都是属于“中式快餐”的范畴,那么吸收和借鉴一些外来“洋快餐”的企业形象设计未尝不是一种有效的补充和发展。注重传统文化的保护固然是好事,但是在现代化的企业营销层面来看,在企业形象设计上过度的融入一些元素反倒是起到了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在将常州餐饮老字号推向外地,推向国际舞台的道路中,虽然不能说完全“西化”是最为有利的,但是“简化”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这样可以最大程度的缩短常州餐饮老字号在发展,尤其是拓展性发展中企业形象上存在的不足。综上所述,常州餐饮老字号企业形象设计中,保留了诸多的历史文化,是对常州人文历史的一种重视,但是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下发展起来的常州餐饮行业,要想加强对这些老字号的保护与传承,就必须以博大的胸怀来吸收和借鉴一些现代文化特点,这样对于形成产业链化的常州餐饮老字号企业品牌形象是极为有利的。
作者:王东 高赟 单位:常州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
本论文系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和四川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川菜发展研究中心”立项课题(编号:CC15G10)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