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9 09:28:2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智慧教学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智慧教学论文

篇1

二、应用化学四重表征生成理性智慧

化学课堂教学是教师通过以实验为基础,化学用语为工具,宏观、微观、符号、图表四重表征的有机结合,教师、学生、教学信息和教学手段的相互作用,促使学生学习知识、形成能力的过程。应用化学“四重表征”是化学课堂教学中建立秩序和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它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有些教师由于缺乏有效的应用化学“四重表征”技能,往往只在处理学生不当行为的方式方法上下功夫,而忽视促进学生的学习,这是化学教师形成理性智慧的一块巨大的绊脚石。所以,提高应用化学四重表征能力是生成理性智慧的关键。如“物质的量—摩尔”教学中,由于本节内容理论性强,宏观、微观、符号、图表四重表征同时出现,课堂会出现两个极端:一是课堂互动少,表现在老师把自己当成演员,把学生当成观众,老师整堂的讲,学生整堂的听;二是学生缺乏兴趣,任意妄为,表现在打闹嬉笑、玩手机等。究其根源主要是教师没有形成理性智慧:在课前准备不充分,没有对教材进行合理处理,没有按教材中提供的物质的量材料,运用化学四重表征创设问题情景,只是按照教材提供的陈述性方式直接呈现物质的量的概念,造成教学方法单一,课堂结构不严谨,详略不得当,从而导致知识点、德育点、情感点、学法点不明确、不到位。而理性智慧形成的教师不仅能使不良行为降到最低程度,而且能运用化学四重表征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具体表现:教师能捕捉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信息,恰到好处地起到主导作用,并能灵活果断地采取恰当有效措施,推进教学过程的发展,给学生创造探索、发现的机会,使学生合作、探究、交流、主动发展,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去获得最大的课堂教学效益,实现有效教学。这样,在运用化学四重表征同时,化学教师的理性智慧也生成了。

篇2

2.加强项目教学实施的有效性

在明确项目教学的任务之后,教师需要对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与行为进行重新安排,让课堂教学活动可以作用于学生项目的完成。在学习之前,中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学生对于课本内容以及教材的体系是不尽了解的。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将项目总体任务分成不同的小任务,让学生在自然状态下完成,给学生讲解这些小任务可能会出现的点。当学生具有完成多个小任务的能力时,教师再让学生参与到项目任务的完成中,可以减少项目任务的完成难度,促进学生任务完成积极性的提高。比如,在针对核算任务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分析一下核算的目的、核算种类以及核算的方法,并组织学生利用每一个核算方法进行练习,打好专业基础。

3.加强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在教学改革的今天,教师不再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但教师的教学行为以及教学作用的发挥,仍然关系着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在全新的教学氛围中,教师要开展引导性教学,不能再做课堂中唯一的发问者,而是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自主提出问题。学生也无法从教师那里得到最直接的答案,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一步一步地进行探索。在项目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学任务去发现自己的实践不足,通过合作学习,共同解决问题。教师对学生进行观察,及时给予引导性帮助,规范学生的任务完成方向,促进学生高效完成任务。

篇3

1.1空间轨迹

教材中,关于轨迹,多在平面几何与平面解析几何中加以定义,在空间中,只对球面用轨迹定义作了描述。如果我们把平面解析几何中的定点、定直线不局限在同一个平面内,则很自然地把轨迹从平面延伸到空间。

例1,(04高考重庆理科)若三棱锥A—BCD的侧面ABC内一动点P到平面BCD距离与到棱AB距离相等,则动点P的轨迹与ABC组成的图形可能是()

解:设二面角A—BC—D大小为θ,作PR面BCD,R为垂足,PQBC于Q,PTAB于T,则∠PQR=θ,且由条件PT=PR=PQ·sinθ,为小于1的常数,故轨迹图形应选(D)。

例2,已知边长为1的正方体ABCD—A1B1C1D1,在正方体表面上距A为(在空间)的点的轨迹是正方体表面上的一条曲线,求这条曲线的长度。

解:此问题的实质是以A为球心、为半径的球在正方体ABCD—A1­B1C1D1,各个面上交线的长度计算,正方体的各个面根据与球心位置关系分成二类:ABCD,AA1DD1,AA1BB1为过球心的截面,截痕为大圆弧,各弧圆心角为,A1B1C1D1,B1BCC1,D1DCC1为与球心距离为1的截面,截痕为小圆弧,由于截面圆半径为,故各段弧圆心角为,这条曲线长度为。

1.2平面几何的定理在立体几何中类比

高考考纲对考生思维能力中明确要求“会对问题或资料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会用演绎、归纳和类比进行推理,能合乎逻辑地、准确地进行表述”,类比推理可考查考生利用旧知进行知识迁移、组合和融汇的能力,是一种较好地考查创新能力的形式,平面几何到立体几何的类比,材料丰富,操作性强,在历年高考中均有不俗表现。

例3,(04高考广东卷题15)由图(1)有面积关系:,则由图(2)有体积关系(答案:)

评注:数学结论的类比既需要数学直觉,也需要逻辑推理能力,它是高考考查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从平面几何到立体几何的结论类比,更是这一类考题蕴藏丰富的宝库,从三角形到三棱锥,从正方形到正方体,从圆到球等等,如果我们稍加留意,就会有很多收获。

1.3几何体的截痕

例:球在平面上的斜射影为椭园:已知一巨型广告汽球直径6米,太阳光线与地面所成角为60°,求此广告汽球在地面上投影椭圆的离心率和面积(椭圆面积公式为S=πab,其中a,b为长、短半轴长)。

解:由于太阳光线可认定为平行光线,故广告球的投影

椭园等价于以广告球直径为直径的圆柱截面椭园:此时

b=R,a==2R,离心率,

投影面积S=πab=π·k·2R=2πR2=18π。

评注:囿于空间想象能力的限制,几何体的截痕和投影是立体几何中的一个难点,也是具,有良好区分度的考题素材,因此有必要适当进行相应的训练,才能形成基本的解题策略。

1.4几何体的展开

例:有一半径为R的圆柱,被与轴成45°角平面相截得“三角”圆柱ABC,则此“三角”圆柱的展开图为()

解:设圆柱底面中心O,底面圆周上任一点P'''',过P''''的圆柱母线与截点为P,

∠AOP''''=θ,则∠CBA=45°,作P''''QAB于Q,|PP''''|=|AC|-|AQ|=2R-(R-Rcosθ)=R(1+cosθ),AP''''=Rθ。

在柱面展开图中,以AB直线为x轴,AC为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相应点P坐标为(x,y),则有消去得,展开图轮廓线为余弦曲线,故应选(D)

评注:几何体与其展开图,包含了平面与空间的大量信息,需要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要进行点与对应点,线段与对应线段的位置与数量的细致分析,需找出变与不变量以及变化规律,因此,它是代数与几何、空间与平面的重要知识交汇点。

2.概率与数列的交汇

数列是以正整数n为自变量的函数,而n次独立重复试验中事件A出现k次的概率Pn(k)也是自然数n,k的函数,借助于自然数这一纽带,可实现数列与概率的交汇。

例4:质点从原点O出发,在数轴上向右运动,且遵循以下运动规律:质点向右移动一个单位的概率为,右移2个单位的概率为,设质点运动到点(n,0)的概率为Pn。

①求P1和P2。

②求证{Pn-Pn-1}是等比数列。

③求Pn。

解:①P1=,

②由题意可知,质点到达点(n,0),可分两种情形,由点(n-1,0)右移1个单位或由点(n-2,0)右移2个单位,故由条件可知:(n≥3)

评注:本题解题关键是数列的递归规律,建立概率数列的递推公式,用数列知识解题,这种复杂的系列问题通过撷取其片段,解剖其规律,是破解难题的常用手段。

3.向量与三角、几何的交汇

向量既有长度,又有方向,因此,向量蕴含长度和角度,因此,以几何、三角为背景的问题便可成为产生向量问题良好温床。

例5:(04高考湖北卷19)如图,在RtABC中,已知BC=a,若长为2a的线段PQ以A为中点,问和夹角取何值时,的值最大?并求出这个最大值。

评注:本题为用向量形式表现的几何最值问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适时建立坐标系,利用向量的坐标形式,最终转化为三角函数,大大降低了解题的难度。同时,也对相关知识的化归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4.向量与立体几何的交汇

在最新版部编教材中,向量的内容有所加强,特别在平面向量的运算规律和平面向量基本定理进一步扩充到空间中,向量的工具性地位更加突出,因此,用向量解立体几何问题也不应局限在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用空间坐标运算来解决问题,而应着眼于向量的本质内容。

例6:已知平行六面体ABCD—A1B1C1D1各棱长均为1,

且棱AA1,AD,AB两两成60°角,E,F分别为

A1D1和B1B中点,求EF的长。

评注:本题新颖之处在于向量与立体几何的结合,并不只是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转化为坐标向量来解题。对于那种不方便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的问题,如斜棱柱斜棱锥等可直接利用空间向量的运算性质解题。

5.向量与解析几何的交汇

由于向量在描述长度与角度上独特的工具性,解析几何有着向量展现的良好的基础,历年新高考试卷已在此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04高考也不例外,使向量与解几的结合更加合缝与自然。

例7.(2005高考全国卷1)已知椭圆的中心为坐标原点O,焦点在轴上,斜率为1且过椭圆右焦点F的直线交椭圆于A、B两点,与共线。

(Ⅰ)求椭圆的离心率;

(Ⅱ)设M为椭圆上任意一点,且,证明为定值。

(I)解:设椭圆方程为

则直线AB的方程为

故为定值,定值为1.

评注:解向量与解几的交汇题,关键在于利用向量的坐标形式把向量条件转化为坐标条件。

6.数列与函数的交汇

数列与函数一脉相承,因此,数列与函数的交汇是传统的命题热点,04、05年高考更有长足的表现,把数列、函数、导数等知识点交汇在一起,综合程度和思维要求均有所提高。

例8(2005高考浙江卷)设点(,0),和抛物线:y=x2+anx+bn

(n∈N*),其中an=-2-4n-,由以下方法得到:x1=1,点P2(x2,2)在抛物线C1:y=x2+a1x+b1上,点A1(x1,0)到P2的距离是A1到C1上点的最短距离,…,点在抛物线:y=x2+anx+bn上,点(,0)到的距离是到上点的最短距离.

即时,等式成立

篇4

二、让学生积极地掌握记忆词汇的方法

掌握词汇得有方法得有技巧。“事半功倍”和“事倍功半”的区分贵在方法与技巧。简单介绍下经常使用且效果不错的单词记忆方法。我给学生简单介绍过组块的概念,每个人的记忆组块一般为7±2的概念,也就是说瞬间记忆最糟糕的可以一下子记住5个组块,而记忆力最好的也就9个组块。每人能记住的组块数目一般是定的,可是组块的大小可以调节。例如,英语单词information,如果按一个字母为组块的话,学生得记住11个组块,大于能力范围;但是,倘若把单词根据音节分成四个组块in-for-ma-tion,学生就能够相当轻松地记住四个组块,拼写单词。除了这个组块的记忆策略,还有一个经常在课堂使用的联想策略。让学生记住lute(琵琶)、flute(笛子)、pollute(被污染)、salute(致敬)、absolute(绝对的)、resolute(坚决的)六个单词,毫无相关的单词,想要记住绝非易事。可是,若把它们组合成一首小诗,这些单词就有趣好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一个坐着弹lute(琵琶)一个站着吹flute(笛子)/青山绿水没pollute(被污染)/来往行人都salute(致敬)/长久的爱是absolute(绝对的)/绵绵的情是resolute(坚决的)。当然,这些不同策略适合不同的学生,我们教师只能简单引导学生去使用这些方法,至于学生吸收后会怎样使用这些策略方法就因人而异。

三、让学生尽情地做巩固词汇的游戏

篇5

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而不是一种分类命名集;语言符号连结的不是事物和名称,而是概念和音响形象”,并提出用“所指”和“能指”分别来代替“概念”和“音响形象”。要注意的是,所指和能指二者都是心理性的,而非物质性的。所指并非客观地描述世界或事物,而是“这个事物的心理复现”,是人们对事物现象的本质理解。同时,能指也并非指语音或声音,而是声音留下的心理印迹,是人们对声音产生的感觉与潜在音响形象的合一,其本质是储存在大脑中的音响形象;声音只是引发音响形象的工具,不借助声音我们也可以进行在默读或自言自语,这就说明了能指的抽象性。

1.2“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

(1)“能指”和“所指”的联系是任意的。这是符号的任意性原则中明确指出的,比如“天空”这个观念与其法语中的能指“ciel”没有必然的或内在的关系,不同语言对于同一个概念使用的“能指”不同也恰恰说明了这点。但“能指对它所表示的观念来说,看来是自由选择的,对使用它的语言社会来说,却是强制的”。在语言使用中,个人不能随意为一个“能指”搭配“所指”。(2)“能指”和“所指”互相对立却又互相依存,共同构成符号。语言符号是概念与音响形象的结合,缺一不可。“所指”表达了语言符号的内容,“能指”体现了语言符号的形式。二者需要有对方才能有自身的价值,也才能表达出语言。

2“能指“”所指”理论与法语词汇

2.1词汇中的“能指”

“能指”是储存在大脑当中的音响形象,它主要借助于声音来引发,声音是思想的工具,词汇中的声音自然就是每个单词的发音。此外“,语言中只有音响形象,我们可以把它们译成固定的视觉形象”,即用文字把它们表示出来。因而词汇当中的“能指”需要由词的语音和拼写两个方面来唤起。例如法语“水”这个概念是由[o]这个声音来引起我们的联想,用文本符号eau表示。

2.2词汇中的“所指”

“所指”是概念,对于词汇来说便是词的意义。英国著名语言学家Leech对词汇意义做出较为详细和系统的划分:概念意义和联想意义。联想意义又包括五种:内涵意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反映意义和搭配意义。(1)概念意义是词汇的基本涵义,比较直观也比较明确。如mouton表示“绵羊”,changer表示“改变”,faire表示“做”等等。教材中的词汇表一般都是以这种方式对词语进行解释,方便记忆。在学习的初级阶段,词语的概念意义有助于学生迅速记住单词并掌握基础涵义。(2)联想意义是在词汇概念意义基础上受到社会发展、风俗习惯以及时间演变等等因素而延伸出的涵义,通常在具体语境中显示出其意义;它使词汇的语义更加丰富,使用也更加灵活多变。先来看看词汇的文化涵义,它是词汇社会意义的一部分。民族文化的特征,经过历史的积淀,通常结晶在词汇层面上。如mouton的基本语义是“绵羊”,绵羊温顺的性格使这个词可以表示“温和的人”,unmoutonenragé表示“一个突然发脾气的老好人”;又如dragon指的是神话中的一种凶残的动物,象征着魔鬼,一般翻译为“龙”,转义为“凶恶的看守;悍妇”,中国学生很容易因为自身文化背景把它与中国神话中象征祥瑞、权威的“龙”等同起来,在理解和使用上就会出现误区。再以词语的搭配意义为例,意义的体现与搭配息息相关。如果没有注意changer的用法,学生会把changerlachambre和changerdechambre的意义等同起来,事实上,前者表示“改变房间(的样子)”,后者为“换房间”;再如,uncoupdefil表示“一通电话”,donneruncoupdemain表示“帮一把”,coup在不同的搭配中意义不同。词汇联想意义的掌握有利于学习者进行正确的表达。

2.3词汇“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

正如在语言符号中一样,词汇的“能指”与“所指”对立统一,共同构成了词汇。而由于词汇书写、发音与词义关系的任意性与偶然性,增添了学习词汇的难度。

3“能指”“所指”理论对法语词汇教学的启示

真正掌握词汇包括能够正确地拼写和发音,熟知词汇概念意义和联想意义,能够理解不同语境、不同搭配中的词汇意义,能够在正确地语境中使用和表达,等等。在教学中对词汇的记忆和使用要两手抓,对于不同阶段的学生、不同性质的词汇采用相应的方法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3.1词汇学习最基本的是读和写,也就是词汇的“能指”

法语是一门拼读语言,发音的规律性有助于书写形式的记忆。首先,要教会学生正确的发音,通过教师讲解示范、模仿录音带和反复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每个音素的发音方式,并重点区分相似音素。同时要注重发音规则的掌握,比如an,en,em,an几个字母组合都是发[ǎ]。建立良好的语音基础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读写问题。

3.2词汇的“所指”决定了它的使用

教材中的单词表只是提供词汇的基本涵义,教师需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拓展。在学习的入门以及初级阶段,过多的解释容易引起记忆混乱、增大学习难度,教师应侧重于概念意义和词语基本搭配,帮助学生积累词汇并进行简单的运用。如donne(r给)表示“给某人某东西时”固定搭配为“don-nerqch.àqn.”,不可根据中文习惯随意编造。待学生积累了一定词汇并初具词汇使用思维之后,加重对词汇各种联想意义的教授,如donner还可以表示“判断,认为”等多种意思。此外,词汇的文体意义、文化涵义、感情意义等也可根据学生水平和兴趣进行扩展。如初学“Salut”和“Bonjour”这两个都可以表示“你好”的词时,教师一般都会告诉学生前者多用在亲朋好友之间,而后者可用于正式场合,这样的对比既拓展知识,又能激发学生兴趣。

3.3强化词汇“能指”与“所指”之间的联系是词汇教学不可忽视的部分

词汇的能指与所指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使学习过程中经常出现“只知其形、不知其意”或相反的情况。教学当中,也应当帮助学生通过多种方式加强二者之间在脑中的联系,促进记忆和使用。首先是直观教学法,即利用实物、图片等工具将单词的形象结合句子呈现出来,这种适用于各种物体,让学生在见到物体时,脑中自然蹦出相应的词汇。其次是词汇的多听多用。声音是唤起音响形象从而引起概念的重要工具。教师可以通过重复句子、创造语境等方式加强词汇的“出镜率”,在反复运用中自然熟练起来。再次是寻找和总结规律。能指与所指的联系是任意的,但是在长期的使用中词汇的构成和语义仍然有一定的规律,老师可以引导、帮助学生总结。构词法、词源法的介绍就是很好的方法。如前缀“-re”多表示重复,后缀“-iste”表示从事某行业的人或专家等等,学生就可以利用已有知识结合这些方法轻松记住新词汇。最后是词语的归类和比较。归类可以让零散的词汇变得系统,例如在lesmoyensdetranspor(t交通工具)以下就有bus(公交车),métro(地铁),train(火车),tax(i的士)等。而同义词、反义词、同音词、发音相近的词之间的互相比较可以让词语的形象和概念在脑中更加清晰,使用起来更加得心应手。

篇6

二、基于CL的二语词汇教学方法

学者们就如何在二语词汇教学中应用CL(尤其是概念隐喻)的理论做了大量的研究(如,Danesi,1992;Maclennan,1994;Scott,1994)。还有学者基于CL理论为学习者(Rudzka-Ostyn,2003)和教师(Lindstromberg&Boers,2008)研发了相应的教学资源。总的来看,基于CL的二语词汇教学方法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

首先,在掌握某个多义词基本用法的前提下,通过联想的方式来使学习者更好的掌握其非基本用法,即遇到某个词以约定俗成的意义出现时,他能根据该词的字面义进行推理。如,根据rake的字面义推理其在Thebankswererakinginalotofprofits中的意义;根据dodge的字面义推理其在ThePMdodgedallthequestionsaboutthewar中的意义等。此外,我们还能通过让学习者对隐喻性用词的意义进行推测来提高他们的认知参与度(cognitiveengagement)。如,推测Afledglingdemocracy中的fledgling,前提是他们了解该词的字面义——表示幼鸟。这些都属于较为基础的介入研究方法,在CL的教学模式中也是很常见的。但CL对高频多义词的处理方式更为复杂,首先需要识别其原型意义;然后对该原型的意义扩展进行逐步的说明;最后是建立由该词主要用法构成的语义网络(参见Tyler&Evans2004对介词over的解释;Lindstromberg2010从教学角度对介词进行的分析。

其次,CL教学模式的第二个特点是通过分析习语和动词短语例证概念隐喻的方式来讨论更为有效的词汇教学方法。如,Jackdown;Heblewupatme;He’shotunderthecollar;Shewasfuming;He’sblowingoffsteam和Don’taddfueltothefire等表达式都可被范畴化为THEBODYISACONTAINERFORTHEEMOTIONS和ANGERISHEAT等隐喻的例证。习语也能被范畴化,前提是了解其字面义使用中体现出来的始源域(经验域)。如,Clearthedecks;Onanevenkeel;Givesomeoneawideberth;Walktheplank;Takeonboard;Outofyourdepth和Aleadinglight等短语都能和“航海”建立类比关系。此外,教师也能通过提供其他刺激来提高学习者的认知参与度。如通过引导来让学习者思考某个特定概念隐喻“有意义”的原因。比如引导学习者体会人类经历激烈情感时特定的心理变化,让他们理解我们为何要把诸如愤怒等情感和“热”这一概念联系起来,以此来加深他们对该概念隐喻范畴内习语的记忆程度。学生还能通过把目标语词汇表达与他们的母语相比较,从而思考二者间是否具有隐喻共性,以此来促进词汇记忆(Deignan,Gabrys&Solska,1997)。教师也能在教学中引导学习者去思考某个始源域在目标语中使用频率很高的原因。如英语中大量有关航海的表达就可以和英国历史上曾经是航海大国相联系。学习者也能思考如何对某个隐喻概念下的不同表达进行分类或是去识别它们共同的始源域。如,通过Setthestageforsomething;Bewaitinginthewings;Takecentrestage:Inthelimelight;Playtothegallery:Behindthescenes和Thecurtaincomesdown等一系列表达来识别“戏院”这一始源域。另外还有学者提出通过对习语字面义进行图片说明能够加深学生的记忆能力(Boersetal,2009;Szczepaniak&Lew,2011),前提是该图片应和习语表达的隐喻意义相关。此外,通过对习语表达的意义进行有根据的猜测也能提高学生的认知参与度,如,学生能通过始源域“拳击比赛”来猜测Beingontheropes的意义。基于CL的词汇教学法认为要让上述教学模式对学习者目标语词汇的记忆产生积极影响需满足三个前提。首先,刺激并提高学习者对目标语词汇学习的认知参与度需要和记忆的处理水平模式(Cermak&Craik,1979)相关联。该模式认为对深层信息(包括词汇)的处理有助于提高记忆,对该信息的语义阐释也应包含在整个处理过程中(Craik&Tulving,1975)。其次,CL教学模式下的语义阐释包括心智意象(mentalimagery),该意象能促进对词汇的记忆主要是借助于记忆的双码模式理论(DualCodingmodelsofmemory)(Sadoski,2005),即把抽象词汇与心智意象联系起来,使前者更为具体,从而有助于记忆的巩固和提高。再次,以认知方式把词汇呈现给学习者能使他们认识到词的系统性,从而增强学习信心。如果能把所学词汇以某种方式组织起来,那么提高记忆的可能性就会越大。如反映相同概念隐喻的不同短语动词或共有相同始源域的各种习语表达等。

篇7

2隐喻认知理论指导下的词汇教学的跨文化差异

(1)对比中英隐喻词语,把握词汇隐喻的文化共性由于人类具有相近的认知心理和认知结构,在文化认知方面英汉文化存在相同性。例如:Bloodisthickerthanwater在中文隐喻中也同样译文血浓于水;tobeatone’sbreast翻译成中文即指捶胸顿足,同样喻为悲痛异常。以上这些隐喻词汇不仅在文化内涵方面具有趋同性,而且含有相同的喻义。因此,在词汇教学中,教师要运用隐喻文化的相似性及汉语文化的正迁移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词汇意义。(2)对比中英隐喻词语,把握隐喻思维的跨文化差异英语与汉语间的跨文化差异,在隐喻的表达方式上有明显体现。其中,试以动物的隐喻表达方式为例,分析由于不同国家的文化差异和不同民族间思维方式的不同,英汉动物词汇表达的隐喻意也因此不同。1)Do(g狗)中文:走狗,狗急跳墙,狗嘴里吐不出象牙英文:aluckydo(g幸运儿),Everydoghasitsda(y人有得意之时),Anolddogbarksnotinvai(n老年人做事有经验)2)局促不安中文:象热锅上的蚂蚁英语:Likeacatonhotbricks3)牛汉语:气壮如牛英语:asstrongasahorse由于文化特征,汉语中“贬义”含义的“狗”在英语中隐喻“很幸运、很重要的人”;在表达“局促不安”时分别用“猫”和“蚂蚁”两个喻体来形容焦躁不安的“人”这个本体;而在表达“气壮如牛”时英语却用“horse”,这取决于不同民族不同的生产方式,与汉民族历来用“牛”喻指任劳任怨的人不同,英国在农业文明时期使用马进行耕田劳作“,horse”则表达能干健壮的联想意义。因此,隐喻的跨文化差异对比可以避免使用中的文化歧义,指导学生准确记忆并使用词语,提高语言的交际和使用能力。综上所述,隐喻认知理论指导下的文化教学具有实用性和有效性。一方面可以运用文化的趋同性及汉语文化的正迁移来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英汉文化的相同性,另一方面,理解由于不同民族间思维方式的不同,因此造成英汉的文化差异。

篇8

语文教学解释学理论的研究,是一个开创性的新课题。它主要以哲学解释学理论为基点,打破过去的概念化阐释模式,建构全新的语文教学解释学的理论与方法,旨在为语文教学提供新思维、新视点、新思路和新方法。这是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早已触摸到的一个牵动语文教学生命的课题,它直接关系到语文教育与课程改革的功效和成败,因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要确立正确的价值观、创新观和方法论,就离不开解释学的理论和方法。解释学方法是语文课程教学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第一方法,语文教学解释学是语文教育与课程改革理论前沿领域中一个有着重大意义的研究课题。

深层的醒悟与思维新秩序语文教学本体论的研究,也是一个前沿性的新课题。对于“本体”与“本体论”,有很多阐释和讨论,在这里我们无意于考察形而上的概念性思辨,只是着眼于具体探讨语文教学的本体问题。我们认为,语文教学的本体,即语言本体或日语文本体。毋庸置疑,语文本体的构成与存在原理――包括语文与世界、语文与文化、语文与主体、语文与生命、语文与存在、语文与意义等,是语文教学本体论要探索的基本问题。语文本体论是关于语文自身的学问,它要阐释和描述语文的构成与存在形态,可以说是语文教学的基础和根本。因此,深入研究语文教学本体论原理,建构语文教学本体论视点和思路,可以从根本上变革语文教学的思维与秩序,消除过去我们将语文与世界、语文与文化、语文与主体、语文与生命、语文与存在、语文与意义隔离的鸿沟,把语文作为主体生命的形式来把握,视一个语言形式为一个生命形式。显然,这是一个全新的语文本体观的建构,也是一个从根本上颠覆和重建语文教学思维和秩序的重大变革。有不少专家指出,本体问题或存在问题是和语言紧密交织在一起的。当代语言哲学家认为,利用现代语言分析手段,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本体问题,对古已有之的问题给出崭新的、确切的答案。语言哲学界的这种认识分歧与争论,引发了我们多方面的思考和深层的醒悟,使我们深刻认识到语言和本体原本就是“紧密交织”而同构于一体的,本体即语言,语言即存在,谈“本体”就不可能不谈“语言”。本体和语言的这种交织同构关系决定了语文教学本体的研究方面:

篇9

1992年,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的课程计划将社会课正式列入其中。由于社会课教育在我国刚刚起步,从总体上来看,无论是理论工作者还是从事社会课教学的教师,都缺乏对社会课基本性质和功能的熟悉。由于受传统的知识教育观的束缚和长期的讲授式教学的影响,大多数教师习惯于遵守教科书中知识点的讲授,对于社会课教科书所呈现的新的内容结构和所需要的教学活动还不能适应。多数教师不知应当如何围绕教学内容设计和展开教学活动,也很少考虑利用“活生生的现实”去充实和完善教科书内容。首次编写的社会课教科书内容在体现社会课的综合性和现实性方面存在局限性,这些也给教师教学活动的展开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探究和解决这些新问题,不仅需要理论的支持,更需要通过实验来加以探索。

二、实验探究的目标和内容

社会课的教学实验探究的目标摘要:站在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发展的立场上,依据国家颁布的社会课教学大纲,确立社会课的教学目标,充实和完善教学内容,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过程。其中包括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的改革,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索社会新问题,发展学生的社会技能,促进学生的社会认识和社会情感的统一协调发展。

实验的具体操作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摘要:

1.构建整体性的学生发展目标

根据国家教学大纲的总体要求,我们参照教育评价目标分类的方法,将实验教学的目标具体划分为摘要:

(1)情感、态度目标

观察身边社会现象的喜好和关心社会事物的态度。

尊重各行各业工作价值和劳动的态度。

热爱生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热爱祖国国土、文化,关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主动探求知识和探究新问题的喜好。

(2)技能、能力目标

初步的判定和思索具体社会事物、现象的能力。

初步的参和、合作、交往能力和处理人际关系的社会技能。

查找资料、选择资料的能力。

选用适当形式(图画、表、数字、文字、言语等)表现身边社会事物、现象和表达自己的思想的能力。

(3)认知目标

把握初步的社会生活常识、法律常识。

初步熟悉社会生活中各行各业的工作价值。

初步的环境常识和对环境新问题的熟悉。

初步的地理、历史常识。

2.充实具有综合性和现实性特征的学习内容

社会课的综合性主要表现为跨学科和以专题构建的单元内容两方面。因此,我们拟通过专题设计的方式,对现有的内容加以充实和完善,体现和突出综合性的特征。

社会课学习内容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现实性。要使学生能够从实际和具体事实出发去理解、熟悉社会,而不是脱离学生熟悉的环境和生活,从抽象的理论和观念出发去熟悉社会。尽管社会课教科书已在贴近学生的生活方面作出了很大努力,但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地区差别大,因而教科书在呈现具体和现实性的新问题上不可避免地受到约束,它所呈现的内容也不可能适宜于各个地区的学生。因此,我们在实验中对现有的教学内容加以必要的补充和改造。其中包括收集和利用现有的图书、音像资料;以单元内容为主题,收集和整理区域性人文、地理、历史等有关资料,在此基础上,重新设计单元内容。

3.构建以学生体验和实践活动为中心的学习过程

构成社会课学习的三种基本学习方式为摘要:体验学习、探究学习、解决新问题的学习。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将着重探索它们对于学生社会性发展的功能。

(1)体验学习

体验学习是一种基于学习者自身的活动体验,获得感性熟悉的学习过程。

对现实社会的体验可以有摘要:公共交通、野营生活、购物、乘车(船)、下乡劳动、公益劳动、志愿者服务活动以及人际交流体验,如和老人或幼儿园小朋友交谈,和不同地区或民族的同学交谈等。它们不限于在教室中进行,而更多的是在教室以外的空间进行。

“模拟体验活动”是社会生活中各种角色或情境的模拟活动,模拟体验活动可以有摘要:人物模拟活动,如模仿父母工作或照顾家人生活,模拟售货员、售票员、司机、老师、医生、护士、法官等工作情形;场景模拟活动,如碰到危险时(失火、煤气、交通事故)、碰到非凡情况时(拾物—失物,救人—被救)等。

体验学习拓宽了学生理解和熟悉社会的渠道,对于学生来说,其重要价值不在于学会某种操作方式、获得某种技能,而在于每一个人在活动中获得的对于实际的真实感受。这种内心体验是形成熟悉、转化行为能力的原动力。

(2)探索学习

探索学习是通过具体的探索,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的学习。其包括发现新问题,设立假说,收集信息、资料、数据,处理数据,验证假说等活动。

探索学习的本质在于探索,而不是某种固定过程、方式的重复和再现。探索经常伴随着失败,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探索学习也是体验失败的学习。经受和体验失败本身就是社会学习的重要内容。

和探索科学新问题不同的是,对社会新问题的探索最终可能没有标准的或唯一的答案,但它可以引发学生对于社会新问题的进一步思索。

形成某种技能是探索学习活动的一方面意义,但它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它给予学生以自由探索、创造的机会,使学生可以发挥主动性去思索新问题,去寻找解决新问题的答案,这是形成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的基础。

(3)解决新问题学习

解决新问题学习是从社会事实和新问题出发的学习。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寻求解决或解释某个具体的社会新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综合的、关联的、切合实际的分析和思索新问题的一般方法,形成关心社会的态度和参和社会生活的行为方式,同时形成评判社会新问题,评判人的行为的道德价值标准。

解决新问题学习不是按照某种固有的体系、顺序来接受和记忆知识,而是针对社会生活中的某种现象或事实,通过提出新问题、查寻资料、访问调查、自行探索解决和解释新问题的活动过程进行学习。

解决新问题学习的基础是每个人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体验,个人的生活经历和体验的多样性即构成了对于问题分析的角度和所寻求的解决方式的不同。熟悉和方法的非唯一性是社会学习的固有特征。

为使上述各种学习活动有效地展开,我们将以小组协同、合作学习作为社会课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和班级讲授相比,小组合作学习具有以下优势摘要:

a)小组学习可以给更多的学生、非凡是那些在众人面前怯于表现自己、缺乏自信的学生以相对多的自由表现和发言的机会。

b)小组学习可以较好地开展学生之间的互教互学,学生之间的交流有助于他们学会从多种角度熟悉和思索新问题,了解多种学习方法和信息渠道,并加深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和情感。

c)小组学习要求每一个学生都对自身的学习有一种参和感、责任感。

4.构建有助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教学指导

教师的指导主要通过对学生的关注态度、言语指导和行为指导体现出来。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遵循以下原则摘要:

(1)面向全体的原则。

要使每一个学生都乐于参和社会课的学习,就要求教师给予每一个学生以同样的参和和表现机会,非凡应当给予那些在众人面前怯于表现自己、缺乏自信的学生,那些学习成绩不佳或内向的学生以相对多的自由表现机会。给予每一个儿童以同样的关注是使其获得自信、主动参和学习的基本条件。

(2)尊重个性的原则。

由于社会课学习活动多样性的特征,学生在探索性学习活动中的体验、经历不同,采用的学习方法不同,所获得的熟悉和感受也会有所差异,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应当熟悉到,学生个体在思索上的不一致并不意味着学习的失败。学习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伴随着尝试错误,苛求熟悉一步到位往往使学生陷于对书本知识的机械记忆,不利于形成真正的理解和实际运用能力。

(3)培养独立思索的原则

无论是在探索思路、方法选择或是具体操作中,都尽可能地不提供“标准件”,给予学生以自由选择的权利,以此改变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依靠性和盲从心理,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和独立思索能力。

(4)关注过程的原则

在社会课指导中,教师要改变以往课堂教学中比较关注学习的最终结果,而忽视学习过程本身对于学生态度和行为方式所具有的意义。要作到有效指导,就必须关注过程。关注学生喜好和态度的变化,关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和了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他们碰到了哪些困难和新问题,他们是怎样解决的等等。

(5)强调多边互动的原则

教室环境是构成教学过程中非言语交流的主要条件,为使学生间的交流能够在一种更自然的条件下进行,教师要探索通过改变学生座位的排列方式来改变交流者之间的接近度和关注度,进而促进学生参和交流、扩大交流。

5.构建开放的、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社会课追求的是多层次目标要求、多样化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而由此形成的学习成果也必然呈现出多样性。知识的把握仅为学习要达到的目标之一,它是获得能力、行为发展的一种手段,而思索能力、情感态度等的发展则为更重要的目标。前者可以直接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我们称之为有形成果;而后者一般只能通过间接的形式表现出来,甚至有些在短时间内难以展现出来,我们称之为无形成果。但是无论是哪一种成果都显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成就,都应当得到恰当的、全面的评价。为此,我们确定以下评价原则摘要:

(1)评价的过程性原则

就学生的发展而言,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感受、体验的成功或失败,以及对于新问题的解决本身,是更具实质性意义的学习成果。因此,作为社会课学习的评价,学生把握知识的多少、记忆程度如何不是评价的重点,而学生是否以积极的态度参和了学习,在探求新问题的过程中付出了怎样的努力,对新问题的钻研精神,学习方法的把握程度,计划的合理性,学习过程中采用了怎样的合作态度和方式,是否学会了基本的自我约束和管理方法等等,才是评价的主要内容。这也就是我们所强调的过程性评价的涵义。

(2)评价的多样性原则

社会课教学的特征在于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讲授,学习途径是多样的。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对新问题的喜好和关心不同,探求的角度、方式不同,因而所获得的答案和学习结果也必然具有多样性。对于多样性的学习结果假如采用统一的标准和方法去评价,则限定了学习活动和思维发展,显然是不适宜的。同时,学生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或技能,而更多的是情感的体验、对于现实社会生活的理解,具有个性的社会思索能力的形成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对于这一类属于发展性目标和情意性目标的内容,采用统一的标准化评价方法也是不适宜的。因此对于不同的评价内容选择不同的评价标准和方式。

对于有些成果,如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程度、把握的范围、科学性,运用知识说明解释新问题、观点的恰当性,操作水平等,可以采用相对等级评价的方法来评价。但对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的快乐体验,在学习中建立的自信心,激发的探求欲望,和人交往的能力和意识、水平的提高,查阅、归纳整理资料的方法等,将主要采用观察、记录、特征描述、教学过程分析等定性评价的方式。

篇10

范畴的定义相对来说比较明确,人们在对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认知使,能够将相同的或者相似性质的事物组织在一起,并赋予他们一定的符号,这就是范畴。根据范畴的定义,人们对于世间的事物进行分类,逐渐对于事物进行了解,形成不同的概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先将基本的范畴词汇筛选出来,在课堂中进行重点讲解,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能构建出一个包括所有基本范畴单词的框架。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于同一范畴内部的词汇进行总结,对交通工具、食物、动物、建筑等不同事物进行分类,并找出其相关词汇,学生在构建范畴的过程中,能够不断扩大自己的单词网络,加深对于单词的理解,并在遇到新的词汇时,学生能够自己的讲单词加入在相关范畴中。大学生经过初中、高中对于英语的学习,在词汇量方面有一定的积累,学生从基础词汇进行掌握,在清晰的框架中,学生能够加快词汇的记忆的同时由于其框架的存在使学生的降低遗忘速度。提高对于英语词汇的掌握程度,提高学生对于英语的运用能力在,使学生增强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二)原型理论

人们对于事物通过对其性质的了解对其进行定义,在进行范畴的划分中,均是以事物的原型为中心。范畴中的一种就是原型,根据这一原型,才能找出在万千事物中与其相同或相似的事物,进而构成范畴的组成部分,这就是原型理论、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含义进行猜测。教师应对单词的原型的含义进行重点讲解,让学生能够根据原型对于相似的单词进行拓展,并在不认识的单词中,能够根据上下文猜测单词的含义。例如单词中,vis的意思是:看,在以vis为原型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知道visible(可看的),invisible(不可看的),visit(参观),television(电视)等单词,由原型含义拓展出不同的单词,但这些单词的含义都是在原型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深化,帮助学生的记忆。大学教师在英语词汇课堂上,往往只是对于单词进行简单的介绍,在某一语句中的具体含义,忽略了对于认知教育的训练,教师对于单词的原型意义不做过多的解释,使学生对于这一单词的认知也仅仅局限在教师所说的语境中,不利于学生对于单词的深入理解。教师在课堂上常采用逐一讲解的形式,学生不能马上接收知识,在单词的众多含义中找不到记忆的重点,使得学生的记忆内容过多,不利于学生对于词汇的记忆,学生对于这种知识,只是停留在暂时记忆的阶段,比较容易遗忘。教师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的授课过程中,应加强对于词汇原型含义的讲解,使学生在根本上理解各个词义之间的内在联系,并适时的对于学生进行测验,加强学生对于陌生单词的推断能力,学生在进行阅读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陌生的单词,学生应从文章的上下文进行分析,掌握单词的原型含义,逐步进行推测,才能掌握学习词汇的根本方法。

(三)概念隐喻理论

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我们所了解的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是指在本体和喻体之间不存在明显的比喻词,多用是来表示。但在认知语言学中,隐喻更属于一种思维方式,例如:losehead并不能根据单词的本意进行理解,而是应该理解为失去理智,概念隐喻是指对词汇本身的含义进行扩展,以表达更深层次的含义。这种对于单词的联想的思维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于词语的理解。教师在大学英语词汇教学中,应充分培养学生对于英语的活学活用的能力,例如head不仅可以表示头,还可以引申为智力,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保持一定的词汇量固然是好事,但是对于这些词汇应该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了解词汇之间的内部关系,提高学生对于词汇的记忆效果。

篇11

 

提出的背景:中学阶段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 培养出具备一定社会能力的学生,而不是只会死读书的“应试人才”对提高全民素质具有特殊意义。

中学生现状:

第一,社会性体验不足甚至是空白。 由于紧张的学习,加上网络的普及、独生子女的增多,学生与人、与社会的交往日益减少,其生活体验和社会体验明显不足,出现了人际交往和社会生存能力的障碍。

第二、自立迟缓。家庭的娇生惯养,信赖性强,缺乏独立能力。

第三、没有协作精神。由于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大部分学生变得任性和自我,不懂得与人合作。

第四,语言表达能力弱。现在的学生沉静于自己的小世界里,不与人沟通,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有些老师不懂得在课堂上给予学生更多表达的机会。

“社会能力”的内涵:

社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分析解决问题的素质和能力,进行自主思考的能力。 能够与他人相协调并能自律地进行社会生活的实践能力。社会能力还包括具有丰富人性、正义感和公正心,能够自律、有奉献精神、热爱自己的国家

面对急剧变化的社会里,要求学生在将来能够具备一定的社会能力,尽快适应社会发展需求,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作为教师在培养学生社会能力上承担着不可推卸责任和义务。本人就化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社会能力的培养谈一些做法,以求抛砖引玉。

一、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非常差素质教育论文素质教育论文,回答问题总是支支唔唔说不出来,声音细小,就是说出来也表达不清楚。这在今后的工作和与人相处中都是一种交流障碍,给个人的生活、工作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你就是满腹经纶表达不出来也是枉然。

首先教师要做好示范作用,教师的用语要精确、规范,讲解的思路在清晰易懂。特别是讲解一些学生难以理解的概念时老师要能够用精练的语言让学生理解。比如讲解“物质的量”这个抽象的概念时,我告诉他们这是一个物理量,如同长度这个词一样,是一个整体词。它用来表示物质所含粒子数目的多少,正如“长度”来表示度量的物理量。如同 “长度”的单位是“米”

一样,“物质的量”也有它的单位,国际上用“摩尔”来表示。

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做有心人,将表达的机会留给学生,当然你得有足够有耐心。学生在刚开始表达的时候有很多不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声音小、说不清、词不达意等。心急的教师会觉得是浪费时间还不如自己来讲得快,以为这样效果就好。却不知将学生锻炼的机会给流失了。我的课堂基本都交给学生来展示。化学实验让学生做,让他们说实验的准备、操作思路、估计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出方案、描述实验的现象、解释等都由学生完成。化学用语,化学图象,实验装置图等都可以让学生来表述。遇到问题让学生先说,解题的思路、用到的知识点、注意的问题等 ,可以到讲台、也可以在座位上。学生回答问题的任何一个地方都是讲台,只要老师把机会留给学生论文的格式论文的格式。

二、团队合作能力

团队合作是团体成员为实现团体目标共同努力的行为。合作是在成员通过完成某一种活动,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协作, 共同完成任务,分享经历、责任共同承担的过程来培养。只有团体成员相互协作,共同努力完成,团体才能获得成功。 需要个体成员能够与他人通力合作,不以个人小利为私,达到协调配合的目的。

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让学生以团队的形式完成任务。

首先将学生分组,选小组长。制定一定的奖惩措施。制定每一个任务的实施细节,这些细枝末节的工作就要教师去认真准备。比如实验的合作,要求每个团队成员都要有精心的准备,有详细的实验设计方案,实验结束后有实验报告。能够准确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并且鼓励学生将自己的问题提交,对没有问题的学生,教师要采取必要的措施让他们主动去学习。比如他没有提出问题,就去让他回答问题。对不自觉合作的学生,要请其他成员监督他,帮助他,让每一个成员都积极参与到小组的团队合作中。让学生在通过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学会帮助别人、体会帮助别人的乐趣,感受被帮助的温暖素质教育论文素质教育论文,感受到团队的合作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三、耐挫能力

人的一生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总会有一些磨难。现在的孩子,在他们人生的路上被一路呵护,几乎所有的挫折都有人帮他们解决了。面对困难无所适从。遇到困难不是退缩、逃避就是想不开做出过激的行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以便将来能适应社会。比如在解决难题过程时独立思考,学会解决障碍;考试的失败中学会面对挫败;化学实验中失败的教训;还可以通过化学史上,科学家们在研究过程中的无数次的失败来引导学生,我们的前人是如何面对失败。

四、 人际交往的处理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是指妥善处理团队内外关系的能力。简单说就是能否与周围的人相处融洽。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能让人尽快适应环境,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人际交往能力的包括:(1)表达理解能力。即准确表达自己的想法,准确理解别人的想法,不产生交流障碍。这是人与人交往的首要因素。(2)人际融洽能力。能尽快和周围的人融洽相处。接纳别人也被别人接纳。 (3)解决问题的能力。能独立解决问题,没有很强的依赖心里。

教学过程中,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互动合作中培养与人相处的能力;回答问题、表达思维过程中培养表达能力;提出一个问题,给学生足够的思考空间,自己独立完成实验,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12

目前,在我国高校中普遍缺乏专业的合唱指挥教师。由于这一教学队伍人员的欠缺,制约了合唱指挥专业的发展。我国高校合唱指挥专业的招生人数逐渐增多,拥有专业技能的合唱指挥教师更加缺乏。很多高校采用乐器教师或声乐教师兼职教学的方法进行合唱指挥教学。有的高校还选派教师参加继续教育培训,随后参与合唱指挥教学。这些导致了教师的专业性缺乏,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合唱指挥课程的教学内容显得有些随意。总体来看,合唱指挥教学缺少系统性的教学模式。

2.合唱指挥教学模式相对单一

作为一个新兴学科,合唱指挥专业的教学模式相对单一,尤其缺少对学生主观性学习的培养。高校对合唱指挥教学内容处理不够深入,大部分学生并不十分理解教师所讲的概念。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学习模式中,学习积极性不高。课程本身对学生思维的开发有限,因此,学生对所受知识的运用能力有限。

3.合唱指挥教材具有局限性

教材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基础,是专业课程建设的核心。但是目前合唱教学的教材内容较为单一,并且缺乏一定的专业性。大多数高校的教材是由专业教师根据经验与资料编制而成的。这些教材受到教师个人能力、主观选择等因素的影响较多。因此,高校之间教材差异较大,进而导致缺少完整且系统的合唱指挥教材。

4.教学课程设置相对单调

大部分高校的合唱指挥课程设置较为单调,具体体现在教学内容、考试形式、评价方法等方面。教学内容不能与时代变化结合,更新速度较慢。教师评判形式、考试形式相对单一,不能具体而准确的评价学生的专业水平,这极易造成学生合唱指挥能力的培养上的偏差。

二、合唱指挥课程设置与课程内容的革新

1.科学的课程设置

合唱指挥专业课程应该体现合唱与指挥间的联系性,所以要在课程设置中体现这一点。科学的将合唱和指挥合二为一,是合唱指挥课程设置的目标。虽然合唱与指挥在分开状态下可以突出指挥的主体地位,但是也使教学缺乏整体性。两者结合在一起教学,学生指挥能力可以得到系统性的锻炼,并获得有效的提升。针对目前学生本身对合唱指挥认知度不够的问题,高校应该适当添加合唱及指挥艺术发展史等方面的教学。这样能够让学生全面而深入的理解合唱指挥艺术,并充分认识到这门学科的重要性,进而使学生主动寻求和发现合唱指挥这门艺术的规律性和内涵。科学设置课程的关键是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平和技能。因此,应该有机的将理论教学与技能实践结合起来,从而合唱与指挥教学才能够同步进行。

2.完善的教材内容

高校合唱指挥专业教材应该体现出为教学课程实践服务的专业性原则,并分别制定出适合各种教育层面的通用教材,这样才能体现合唱指挥教学的专业性和统一性。高校可以针对教学任务与目标选择和制定教材,并使教材的内容和功能体现出专业教学的全面性和综合性。教材编制中明确教学的中心思想。同时将教材与现代音乐艺术的最新动态相结合。可以合理地引入一些流行音乐因素,从而使教材既突出基础性,又突出实践性和时代性。在理念知识框架构建时要准确把握科学性和系统性的原则,并遵循由浅到深的教学内容设置顺序。合唱指挥专业是一门音乐艺术学科,教材中应该突出音乐艺术教育的特点。合唱指挥教学教材内容也要为弘扬传统、为民族音乐服务。因此,中国传统音乐的教学内容不能被忽视。

三、高校合唱指挥教学方法的革新

1.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一切教学活动主体,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学中的凸显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践证明,学生作为教学主体时,能够主动融入课堂,并积极思考、提出、探讨问题。教师在教学中,主要承担组织者和参与者的身份,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引导。学生的主体地位不仅要体现在课堂上,还要体现在实践中。其实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本身就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一种形式。教师要增加实践教学的数量,为学生提供均等的实践机会,并重视每一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合唱指挥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教师要结合这一特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如重视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及音乐审美等能力的培养。教师可以通过音乐和教学手段相配合的方式,使学生获得内心体验,然后引导学生将这些体验转变成成为肢体动作。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这对培养学生音乐思维及表现力将有很大的帮助。例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进行指挥姿势教学时,可以选择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指挥片段,利用多媒体技术呈现在学生面前,让这场“试听盛宴”给学生带来强大的心灵震撼。学生在体验艺术家的风采后,教师问学生:“大家觉得指挥家的动作有哪一些,哪个同学可以到讲台上示范一下。”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下,主动投入教学活动中,能够积极配合教师的提问。学生在课堂上活跃了思维,想象力、音乐表现力等能力也同时被开发出来。

2“.合唱”与“指挥”联合教学

目前高校合唱与合唱指挥独立教学的教学方式应该转变。这种教学方式使得两门学科相互脱节,这显然制约了学生“合唱指挥”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设置学科互动的教学场景,让学生体验合唱队员到合唱指挥的角色互换过程。例如,教师在讲授合唱指挥的主要任务这一课时,在课堂开始时创设角色互换的体验环节。首先让一部分学生充当合唱队员,另一部分同学依次指挥不同的乐章。在合唱完后,双方进行角色互换。同学们表演完后,教师对他们的演出给予积极的评价,然后询问学生:“大家觉得合唱和指挥有什么不同?”等问题。同学们真实的体验了角色变化带来的不同,同时也从两者的角度思考了如何实现合唱与指挥的良好配合,进而在理解的基础上回答了教师的问题。这种联合教学的方式让合唱指挥学生学会控制音准、节拍的规律,并学会如何配合合唱部分的节奏。教师在联合教学中要求学生从指挥与合唱协调角度思考,并掌握多声部合唱、音色、音量转换等环节的具体指挥方式。教师在分析或排练作品时,也可以引入这种联合互动教学,使合唱与指挥在实践中相互渗透、相互配合。从而使学生在双重角色的转变中感悟到指挥的“统率”作用,进而更好地提高学生合唱指挥的实践技能。

3.心理效应与律动教学方法的利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