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29 09:28:2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早期药学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以产学研结合打造中药学专业学位主要培养环节中药学专业学位设置方案明确要求,教学应以能力与技术培养为核心,聘请在中药研发、注册、生产等环节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家参与教学,教学方式注重教师讲授与学生研讨、模拟、案例教学的有机结合。按照此要求,校企、校(医)院联合培养的产学研结合模式应成为专业学位培养的主要形式。在此基础上,采取双导师制的指导方式,学校导师负责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合作单位导师负责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培养。由此,校外基地建设也成为决定专业学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除了生产企业的技术、管理与市场营销等部门,医院临床药学部、药房以及医药公司等实践基地以外,充分发挥和利用高校现有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产学研基地等优势条件,与国家和各省重大工程、重点应用型科技攻关项目以及社会企事业单位的需求挂钩,是强化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支撑条件。
2构建举措
2.1明确人才培养定位,科学设置方向培养目标上,中药学专业学位旨在培养能够结合实际工作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胜任中药产业各个领域工作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以此目标为指导,可以明确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定位应是从事中药产业各领域、各环节的质控、监管、营销的应用型人才,而非药物组成、机理及相关理论研究的学术型人才。在实际培养工作中着重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培养:系统掌握本学科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具备全面胜任行业实际工作的实践应用能力;基本掌握生产、流通、管理与科研设计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与方法,具备敏锐发现、善于分析、快速解决应用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或突出事件的组织应变能力;同时注重人文与专业素质的培养,具备准确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和及时处理相关工作的沟通协调能力。
在学科专业方向,可设置为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中药制剂分析与质量控制、中药材种植与加工、中药市场营销与管理、医院调剂与制剂等5个主要方向,基本涵盖了中药产业及社会服务等各个领域。中药新药研究与开发方向要求研究生掌握中药新药研发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熟悉中药新药注册法规和政策,具有现代中药产品研发各环节的科学设计能力,胜任现代中药研究与开发工作。中药制剂分析与质量控制方向着眼于中药及复方制剂的质量监控工作,要求学生掌握中药制剂定性鉴别等现代分析技术和方法。中药材种植与加工方向主要培养掌握药用植物栽培与鉴定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能从事中药材种植、鉴定、加工、炮制及中药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等工作的专门人才。中药市场营销与管理旨在培养适应现代医药企业、事业单位需要,掌握营销、经济、法律专业知识与技能及中医药知识的高级管理人才。医院调剂与制剂医院制剂方向旨在培养能够开展医院制剂监管工作,对临床医生与患者进行用药指导与信息服务的专门人才,应掌握中药饮片的鉴别、保管,掌握中药各种剂型的制备过程及各生产岗位的标准操作规程。
2.2强化阶段培养,优化培养过程围绕实践应用能力与技能的培养,拟设置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学位论文3个主要环节。其课程学习为第一阶段,时间为第1学期,在学校集中完成课程学习和基本实验技能;第2学期至第6学期为实践技能培养期,进入企业的生产技术、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等部门进行专业实践技能训练,期间,第4学期至第6学期不脱产开展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第一阶段在主、副导师指导下填写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计划,主要工作是按照课程要求完成所选理论课程和技能方法课程的学习。课程由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课组成。公共课由外语和政治理论课组成,为必修课程。专业基础课主要反映本学科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近期国内外研究进展,为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为方向分化课,是依据研究方向的不同,开设的侧重某一分支学科的系统知识,为选修课。
例如,制药工程与技术方向可设中药工业化制剂原理及技术、制药设备原理、中药药品设计与研发、GMP与技术改造等课程。中药检验与分析方向可设置中药品质评价与质量标准建立、药品检验标准操作规范、中药仪器分析专论等课程。医院调剂与制剂方向可设置中药临床研究管理、中药调剂学专论、中药临床循证评价、中药物流通论等课程。依据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应突出知识交叉性、实用性、创新性的特点,要注重理论学习与生产管理实际有机结合,以知识或问题(能力)为主线把不同学科知识加以综合,创新教学方法。
授课方式上,多采用课程讲授、案例研讨和实验设计等形式,重视发挥在中药产业管理环节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医院)专家参与教学。第2阶段是中药学专业学位培养工作的核心内容,主要在合作企业的生产技术、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等部门进行专业实践技能实习,时间为2年半。第2阶段可分为专业方向的基本技能训练和专项技能训练两个部分。最后一年应属于专项技能训练阶段,在导师指导下完成,并进行资料收集,撰写文献综述、开题报告,完成开题报告评议工作,并进入学位论文研究工作。第6学期完成论文,进行学位论文答辩与申请环节。
2.3产学研结合,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专业技能训练工作中以产学研结合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是保证专业学位培养质量的主要手段。国际先进药学教育均着重于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侧重于实践技能训练,为我们提供很好的借鉴。以美国的Pharm.D学位为例,前1~3年进行早期药学实践或介绍性药学实践,第4年全年进行进阶药学实践。大多数学校在药学实践完成时不仅授予学位,还颁发实习毕业证,没有实习毕业证,就难以找到工作。英国的临床药学实践多采用连续性实践方式,时间大约为1年,实践范围包括医院、社区、药房、国民健康服务机构等,实践方式亦多种多样。日本、德国均有相似的药学实践要求。因此,中药学专业学位应充分发挥校企、校院联合培养的优势与特色,采取双导师制,即由学校在职研究生导师和合作企业具有高级职称的专家共同担任导师,指导研究生技能训练与学位论文工作。充分发挥企业导师在专业技能实习和学位论文研究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针对实践技能培养环节应出台相应的技能操作大纲与考核评价指标体系,确保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同时还应制定基地的建设规范,特别加强生产、流通等方面基地条件与教学设施建设尤为重要。
[1]夏邦红,李兵.经鼻型肠梗阻导管联合生长抑素治疗腹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临床观察[J].川北医学院学报,2012,27(4):395-398.
[2]夏永辉,除克.快速交换法在经鼻型肠梗阻导管置入术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21(6):428-430.
[3]康春博,刘金洪,李旭斌,等.经鼻型肠梗阻导管在急性麻痹性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价值[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3(24):2470-2474.
[4]陈小丽,季峰,林琪,等.胃镜下经鼻型肠梗阻导管置入术治疗急性肠梗阻的疗效观察[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11,28(9):522-524.
[5]郑波.经鼻型肠梗阻导管治疗不同类型肠梗阻的疗效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6(9):14-15.
[6]侯郑生,刘京山,赵期康,等.经鼻型肠梗阻导管治疗难治性肠梗阻10例体会[J].海南医学,2012,23(3):60-62.
[7]王惠儿.经鼻型肠梗阻导管治疗老年患者腹部术后早期肠梗阻的护理[J].现代实用医学,2012,24(1):108-109.
[8]夏永辉,除克.快速交换法在经鼻型肠梗阻导管置入术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2013,21(6):428-430.
[参考文献]
[1]陈康.超声检查在肠梗阻诊断的价值分析[J].中外医疗,2013,32(26):189-190.
[2]潘春球,武钢,周望梅,等.超声、腹部X线平片、双源CT诊断结肠肿瘤性肠梗阻的临床价值比较[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3,32(8):1221-1224.
[3]李兴锋.小儿急腹症患儿的鉴别诊断[J].临床医学,2013,6(8):201-203.
[4]马其彬.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的诊治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0,7(22):283-284.
[5]徐敏.腹部术后早期肠梗阻鉴别诊断及治疗体会[J].中国保健营养,2012,5(16):72-74.
[6]钱卫学,谈瑞生,王鼎,等.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急性肠梗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医学创新,2013,5(17):242-243.
[7]余华.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肠梗阻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价值[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2,6(1):304-306.
[8]陆建东,茅旭平,徐向荣,等.多排螺旋CT在急性肠梗阻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416-418.
参考文献:
[1]王红岩.肠梗阻导管在结直肠癌性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9,09:98-01.
[2]邵建富.经鼻肠梗阻导管在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中的应用[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3,04:35-36.
[3]秦小昌.应用肠梗阻导管治疗肠梗阻的临床疗效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4,12:270-271.
[4]HayangaAJ,Bass-WilkinsK,BulkleeyGB.Currentmanagementofsmall-bowelobstruction[J].AdvSurg,2005,03.1-33.
[5]李瑞红.X线下经鼻肠导管小肠排列治疗黏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研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09,09:537-544.
[6]KannoY,HirasawaD,FujitaN,etal.Longintestinaltubeinsertionwiththeropewaymethodfacilitatedbyaguidewireplacebytransnasalultrathinendoscopyforbowelobstruction[J],DigEndosc,2009,21:96-200.
[7]宣恩胜.肠梗阻导管治疗肠梗阻的105例临床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4,13:42-44.
[8]徐骐.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60例急性肠梗阻的临床观察研究[J].新医学,2012,12:65-67.
[9]牟东.肠梗阻导管联合大承气汤治疗恶性肠梗阻的疗效观察[J].西南国防医药,2014
[10]刘火城.经鼻型肠梗阻导管在急性肠梗阻治疗中的应用[D].福建医科大学,2013.
[11]苏冀.经鼻插入型肠梗阻导管在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中的应用[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13,03:58-60.
[12]徐斌.大承气汤配合肠梗阻导管治疗术后早期炎性肠梗阻55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3,03:26-29.
[13]汪景锋,马伟琳.中西医结合治疗腹部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14,09:12-13.
[14]王冬梅,李蕾,陆丹.经鼻肠梗阻导管置入术治疗术后粘连性肠梗阻的疗效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28:110.
[15]王忠.经鼻肠梗阻导管治疗粘连性小肠梗阻的临床观察[J].临床误诊误治,2011,09:54-56.
[16]吴彦超.加味大承气汤治疗老年性肠梗阻48例[J].陕西中医,2014,09:140-141.
本文之所以提出本草研究的创新问题,是因为目前已经出现了研究肤浅和低水平重复的现象。造成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有的是由于掌握的信息不够全面和及时,也有的是属于学风问题。社会上急功近利的浮躁风气也不可避免地渗透到本草研究中来。以下拟从本草研究的几个方面作一探讨。
一、本草文献研究
本世纪在本草文献(准确他说是本草专著)的研究方面成果斐然。这方面最重要的进展是本草的目录学研究。龙伯坚《现存本草书录》、尚志钧等《历代中药文献精华》,以及最近出版的《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等书,基本上完成了中国内地本草专著的目录学调查。
在本草专著的研究方面,本世纪研究得比较深入的有《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本草品汇精要)、《植物名实图考》等主要本草。所谓深入,是指对其成书、内容及版本都有过细的研究,尤其是近20年,这方面的进展非常迅速。过去一些研究较少的本草,在这段时间内有了不同程度的研究进展,如《绍兴本草》、《履巉岩本草》、《宝庆本草折衷》、《本草原始》、《滇南本草》等。在已有研究的本草专著中,绝大多数为明以前的本草,尤其是宋代及其以前的本草研究得比较多。伴随宋以前本草文献研究的深入,其辑佚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神农本草经辑注》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为缕清我国本草文献发展的源头作出了贡献。尚志钧先生在宋以前本草的辑佚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以说,由于本草学者的努力,南宋以前的亡佚本草几乎全都有辑佚本。随着印刷技术的进步,许多明清稀见的本草著作也陆续影印或校点出版。正在进行中的《中国本草全书》更是志影印全部1949年以前药学文献。而进行中的《中华大典·医药卫生典、药学分典》如果能编辑成功,也将把古代本草文献的主要内容分类纂集于一书,这些进展为当今发掘中药宝库铺垫了道路。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在大量以探讨医药成就为主旨的本草文献(主要是《本草纲目》)研究论文中,有新见解的越来越少。我们不是不需要这方面的论文,60年代初期以及80年代前期,的确涌现了许多高质量的探讨《本草纲目》对医药乃至整个古代科技的论文,但此后的有关论文数量剧增,质量却每况愈下。辗转抄录、选题琐屑、把书中反映的历代医药成就全部不切实际地归于李时珍等现象极为严重。《本草纲目》似乎成了撰写论文以谋晋升或参加会议等的捷径。
必须直言的是,研究本草著作的文献学内容(目录、版本、辑佚等)需要良好的获取第一手资料的条件,并非人人都能涉足并取得成就的。加之国内现存本草专著的研究已经比较广泛,并有一定的深度,因此这方面发展的空间已经比较狭窄。围着几部重要本草变看法子为之粉饰颂德,或反复讨论前人已有定论的内容,或纠缠一些目前条件不可能定论的议题(除非有出土的或新发掘的资料),我个人认为这是使本草文献研究平庸化。
当然,这并不是说本草文献的研究已经到头。事实上百年之间,我们还只不过是围着中国内地所存的汉文本草专著打转转。即便如此,有些本草我们的研究还很肤浅(如《滇南本草》多种本子究竟那一种能算是兰茂所处时代的作品?传世的《绍兴本草》抄本有没有一个祖本?等等),国内不有可能出现或出上新的本草专著,流散海外的本草著作也有不为我们所知者。最近从日本接引回归的《药性会元》、《药性要略大全》等本草,国内学者过去就从不知其底里。原以为失传已久的墨西哥传教士石铎碌(石振锋)所著的《本草补》,最近笔者才从国外获得了它的影印件。这说明本草书志的研究尚未完结。马继兴先生目前正在进行的世界中医药联合目录研究课题将把本草文献的调查推向深入,这就是一件具有创新意义的工作。此外,非本草专者的医书,乃至非医书中蕴藏着大量未被本草专著收录的药物资料,这些资料的调查、汇纂和整理,是本草文献研究者未来的用武之地。厚古薄今是过去医药历史研究的普遍现象,近现代本草文献还有待整理研究。少数民族药学文献至今罕有报道。和中国本草一脉相承的日本、朝鲜本草也很少有中国学者问津。因此,未来本草文献研究不应该故步自封,开拓新领域是创新的重要体现。
二、药物品种的本草考证
在药物品种的本草考证方面,本世纪所取得的成就最为辉煌。这一工作延续的时间很长,早期中外动、植、矿物分类学家根据我国古本草或民间沿袭的名称来确定某一物的中文名。尽管在这一过程中也包含着本草考证,但前辈并没有将其依据专门记录下来。本世纪上半叶,赵燏黄、黄胜白。钟观光等前辈学者把现代植物分类和中国本草知识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对本草药物进行考证,确定其分类学地位,从而开创了我国药物品种本草考证之先河。日本的冈西为人等也进行了这方面的工作,并授徒传道。前辈们荜路蓝缕,确定了本草中大量的药物名称。近50年来,围绕中药品种进行的研究和资源调查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包括“”期间),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些成就反映在为数众多的动植物志、中药志、《药材学》、《生药学》及《药典》等书籍中。国家药典收入的中药,首先必须确定品种。一批药学界前辈把所掌握的现代分类知识与传统本草相结合,使中药品种考证工作不断深化,由此也积淀了丰富的本草考证经验,总结了一些本草考证的方法。楼之岑、谢宗万、徐国均等许多前辈为此付出了毕生的精力。除大量的药物品种本草考证论文之外,集中反映这方面成就的专著当数谢宗万先生的《中药材品种论述》(上册于1964年出版)。该书以中药混淆品种为研究对象,这一选题本身就具有创新性。中药混淆品种的产生是一种历史现象,这就要求作者除具备现代科学知识之外,必须精通古代本草的内容。谢先生正是把植物分类、实地考察和传统本草考证相结合,在药物混淆品种本草考证方面独占鳌头。80年代初,为了使本草考证更上一层楼,谢先生又参加了西学中班,补充了中医临床知识这一课,使本草考证更贴合中医用药实际。正因为谢先生的知识结构的完善,使得他在80年代出版的《中药材品种论述》(中)以及后来修订萹的上册内容更为充实。“本草考证”在书中正式作为一个专项。许多具有创新意义的考证结果直接保证了中药用药品种的准确。然而谢先生并没有从此停步,他90年代又辟蹊径,将其多年的药物品种本草考证经验上升为理论,连续出版了《中药品种理论研究》、《中药品种新理论的研究》等书籍和论文,使这一研究由散在的经验变得有规律可寻。这一理论的产生本身就是创新,其意义远胜过零散的药物本草考证。
本文用较多的笔墨介绍谢宗万先生在药物品种本草考证方面的业绩,井无忽视其他专家成就的意思,只是想借用此成功之例,说明要想在本草研究中不断创新,必须注意结合多学科的知识,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并及时将实践上升到理论,为下一轮更深入的研究开辟天地。同时也想说明这样一个问题:创新就不能安于老套路,必须根据各人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应自己创新发展的道路。可是近些年来,药物品种的本草考证低水平重复的现象非常严重。在已经发表的文章中就可以发现许多品种中早已有人考证过的,结论雷同。有些混淆品种中的常识性问题,也有人再次重复前人的劳动。至于平时审稿过程中遇到这样的情况就更多了。再者,选题基本上集中在植物,而动物、矿物方面的考证文章少而又少,这和本草记载的各类药物比例是不相称的。以矿物药为例,至今专门的论著只有王嘉荫1956年出版的《本草纲目的矿物史料》。
一、临床药学社会需求及临床药学人才培养现状
2002年,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医疗机构药事管理暂行规定》指出:“药学部门要建立以病人为中心的药学管理模式,开展以合理用药为核心的临床药学工作,参与临床疾病诊断、治疗,提供药学技术服务,提高医疗质量”,并规定临床药师数量原则上三级医院应不少于5名,二级医院不少于2名。就广西而言,广西省三级甲等医院对临床药师的需求量就达上百名,而且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新药研制、开发、上市速度的加快,国外进口药品品种的增多,对懂药又懂医的临床药师的需求量会大大增加。目前,广西省第一批临床药学方向的应届生尚未毕业,且人数不足130人,故社会对临床药学人才需求很大。让药师培训后转为临床药师,或是医师转为临床药师,只是一种迫不得已对办法。从根本上解决临床药师匮乏对问题,必须得依靠高等医科院校培养人才。
在我们所调查的桂林市三甲医院中,临床药学工作仍主要局限在药学研究、药品不良反应监控和血药浓度监测,与临床结合得不够紧密,造成临床药师“去临床”而不是“下临床”的尴尬局面。造成这个局面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培养出来的临床药师缺乏系统的医药知识结构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我校的临床药学教育应该在这些方面改革创新,培养出知识结构完善、符合临床实际需要的临床药学人才。
二、对我校临床药学教育改革发展策略的建议
一名合格的临床药师必须具有医学、药学双重背景,可能真正融入临床,参与诊疗过程。结合临床实际,对临床药学方向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专业教育,是临床药学教育取得成功对保证。
1.结合临床实际需求,发挥自身优势,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
接受调查的桂林市一线临床药师认为临床药学生应符合以下几方面的要求:责任心强,以“病人为中心”开展临床药学工作;必备的药学和医学知识,能理论联系实际;清晰的临床工作思维和较强的临床药物应用技能;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自主学习能强,容易接受新知识、新信息和新技能。这些要求反应出临床药学具有实践性强的工作性质。根据临床药师主要为患者提供药学服务的特点,我校临床药学教育应以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临床药学专业人才为定位。
同时,做为地方高等医学院校,虽没有综合性大学的多学科优势,但我校办学多年来已积累了多方面的医疗教学资源,所以我校应扬长避短,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同时加强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以提高学生的竞争力。
一线临床药师与有关教研人员应一起确定临床药学培养的具体要求,完善临床药学方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使临床药学教育活动指向临床现实需求,实现高等教育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宗旨。
2.立足实际,借鉴先进经验,优化课程体系
(1)围绕培养目标,进行课时调整
我校的课程设置反应出临床药学教育已经慢慢由化学教育模式向生物医学-化学模式转变,生物医学的比例比传统的药学教育有所上升。但在专业基础课程设置中,生物医学和药学课程的设置比例差别比较大。对我校临床药学方向的学生就课程设置进行调查问卷的结果表明,有67%的同学认为这样的比例让他们在后续的临床课程中感到吃力。此外,有80%的同学认为本专业缺乏医药融合的课程,有68.2%的人认为学校应该开设医学伦理课和人际沟通等人文课程。
对问卷作出应答的一线临床药师对我校临床药学专业方向的主干课程大体上表示认同,但超过50%的被调查者认为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胚胎学在临床实践中很少用到,应减少课时比重。另外,有超过70%的被调查者认为临床药学概论、临床药物治疗学、药物经济学、药物不良反应、案例分析、药学信息检索这些课程是临床药学的特色课程,应加大课时比重。此外,89%的临床药师认为医学伦理学、沟通技巧等人文课程很重要。
我校临床药学方向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故课程选择方面应紧紧围绕这一培养目标进行。以学科发展和临床实际需求为导向,我校应在课程选择方面做出一些适当的调整。如减少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的学时比重,有针对性地增加病理生理学、诊断学等医学课程的比重,压缩公共课程的学时,增设临床药学特色课程如案例教学、药物不良反应等等,增加医药融合的课程,如内科及药物治疗学。此外,应适当增设人文素质课、医学伦理学、医患关系与人际沟通等人才课程。
(2)合理重组课程
根据学科的性质和内在联系,把相关性的课程编制成一个系统、紧密的知识模块。国外许多医学院校已在这样的课程改革中收获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英国London大学每个学期只设一门大课程,依次是医药科学原理、药学的科学基础、治疗学的药剂学与药理学方法,药物开发、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实践课程、药学实践。这些大课程将几门相关性强的课程有机组合,综合性很强。我校可以参考这种思路进行课程改革,提高人才培养效率,强化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3.制定一个详细的药学实践方案
药学实践是临床药学专业教育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以致用、整合知识的重要阶段,是培养学生临床药学实践技能的关键时期。然而,我国临床药学教育仍在探索阶段,却要求学生在短暂有限的药学实践时间里,把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结合并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去,并具备基本的临床药学实践技能。药学实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校临床药学方向人才培养目标是否实现,而一个合理可行、详细周密的药学实践方案时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保证。
通过了解卫生部有关医疗机构临床药学工作的要求,参考先进的药学实践经验,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们对我校临床药学实践方案的制定做出以下几点建议:
(1)药学实践的目标和具体要求
我校药学实践时间有限,包括医院主要科室轮回实习10周,后专题实习10周。明确药学实践的目标和重点才能充分利用时间,收获最好的实践效果。根据临床实际需求和实习单位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学生在该阶段应掌握的专业技能和具体要求。此外,还应建立严格完善的考核方法,严格按照这些方法对学生进行考核。
(2)药学实践的时间安排
我校的临床药学本科教育采用“4+1”模式,前四年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最后一年参加临床实习。这样的安排容易让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掌握得不够牢固且容易遗忘,而到了最后一年又难以迅速适应临床工作。通过调查可知,我校80%的本专业在校生希望学校能有计划地安排他们到医院见习,可以是每周一次或每学期集中见习2~3周。故我校可以参考美国药学实践的“早期见习+后期强化”的模式,在各学期间渐进安排实践课。
(3)药学实践基地的选择
临床药学方向的学生未来的工作岗位主要是临床,选择合适的药学实践基本直接关系到其将来是否能很快进入角色,开展临床药学有关工作。因此在学生参与临床实习前,学校应遴选出合符要求的实习医院。通过多方面了解信息,个人认为有临床药学实践基地应满足以下要求:同意接受临床药学实习生,临床药学开展工作至少包括参与医师正常查房和参与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有至少1-2名临床药学实践经验达2年以上的临床药师。此外,可以把我校临床药学和临床医学的实践基地有机结合。
(4)药学实践内容和具体实施步骤
根据当地的临床药学发展现状及实习医院的临床药学服务开展情况,围绕药学实践目标与具体要求,安排相适应的药学实践内容,确定具体的实施步骤。实习单位可与临床实践机构合作,借鉴临床药师培训机构的先进经验,重新设置临床实践课程。特别是在论文撰写阶段,应与药学本科的论文要求有所区别。在临床指导老师的引导下进行。为了让学生毕业论文撰写更顺利,可在学生完成实践后,邀请院内、外的学术带头人就论文撰写的有关问题进行系统培训。
4.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教学改革
(1)理论教学改革
我校临床药学各课程几乎采用课堂授课的授课形式,而美国高等教育普遍开设PBL讨论课,由学生掌握主动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锻炼学生独立创新能力。虽然在传统教育模式影响下,我校临床药学教育全面展开PBL教学的条件尚不成熟,但老师可以适当选择一些专题,以问题为核心,开展小组课题讨论,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此外,对我校临床药学学生就教学内容的调查表明课堂上的教学内容与临床药学需求脱节比较严重,大部分老师仍按照传统大药学教育的主要内容进行授课。对此,有关老师可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理论知识渗透到临床实际中去,既讲基础,也讲科研前沿的最新话题,更要讲临床中的应用。
(2)实验教学改革
我校临床药学教育的实验课程设置,仍沿袭传统药学教育的实验设置方式,即开设理论课的同时开设实验课。在问卷中有78%的同学认为在进行综合性较高的实验操作时,或者实验过程中需要用到大部分还没讲到的知识时,感到无所适从,理论与实践的无关联和知识学习的断续性强使他们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日本药学教育的实践课多在三年级统一、系统、集中开设的方式不适合我国药学教育情况,但受其优实验教学化组合的思想的启发,进行实验教学内容优化组合、教学组织形式优化组合、教学方法优化组合等方面的改革,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验教学,其最终目的均是培养应用型的临床药学人才,故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都要紧紧围绕这一目标进行。同时,师生应加强彼此的交流沟通,共同促进临床药学教学的发展。
三、展望
本校凭借丰富的临床资源和医药教学经验等优势,通过借鉴国外先进的临床药学发展的宝贵经验,根据临床实际需求进行教育改革创新,必将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高等医学院校临床药学教育体系,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应用型临床药学人才,为广大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蒋学华,李喜西,曾仁杰. 临床药学学科与学科的可持续发展[J]. 中国药房,2008,19(13):965-968.
[2]帅翔,邵瑞琪,娄红祥.发挥多学科优势,促进临床药学教育发展[J].药学教育,2006,3(2):1-4.
[3]刘皋林,陈蓉. 新医改形势下临床药师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药房,2010,1(11):1-15.
1我国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内涵的现状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健康中国”国家战略需求的提出,为中药高等教育主动融入国家发展大势提供了契机,也为推动中药高等教育改革提供内在动力。各院校坚持立德树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践行“双思维”,推进中药高等教育改革。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升级及大中药健康产业的转型优化新态势,加快推动中药行业从传统转向绿色智能。但目前中药学类专业定位和专业布局与其存在一定差距[1],培养专业从业人员数量不能满足产业人力需求、高校间中药本科教学存在一定的同质化倾向、部分高校中药学类专业的设置与区域中药大健康产业发展需求脱节、人才培养模式尚未发挥引领带动作用、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与整合还未达到与前沿研究进展深入对接等诸多不足,使学生还不能完全适应产业链新兴行业对跨学科、多元化的需求。因此,通过专业人才培养路径的构建、着力提升中药学专业人才内涵特质,使之具备的综合素质能适应更为动态、复杂、开放的中医药发展环境,从而服务国家战略、匹配大中药健康事业发展转型升级尤为重要。
2我校高质量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实施路径
上海中医药大学以地处上海和“双一流”学科建设为依托,坚持“立德树人”与“传道授业”同向同行,加大将地域优势与优质学科资源直接转化为中药学专业资源的力度,保障中药高等教育与国家及上海重大发展战略相对接,以造就具备“合、通、博、辨”(知行合一、汇通中西、旁搜博览、慎思明辨)4大特征的高质量中药学专业人才,不断提升与中医药科技创新、健康服务特色优势及上海开放型地区经济形势的吻合度。
2.1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即为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有机交融。中药学专业的重要特点是专业实践性强,有效培养学生“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帮助学生形成较强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上海中医药大学根据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教学规律[2],在中药人才培养方案中突出实验、实训、实习和社会实践时长,通过认知—实践—再认知—再实践的反复强化,达到培养专业基础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效果。(1)教学内容及方法的有效更新,打好学生扎实专业知识功底。围绕提升中药学专业学生学以致用能力,在药用植物学、中药学、方剂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中药化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分析、中药炮制学、中药综合实验等多门主干课程课堂教学中导用启发式、探究式、参与式[3]、研究性[4]、情景式[5]等混合教学模式,配合“基本型—综合型—研究创新型实验”的梯次拓展实验教学体系以及中药基本技能多站式考核平台、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在四年学制中递进式强化,打造扎实过硬的专业基础功底。(2)科学思维的有效融入,创造早期介入科学研究训练环境。学校注重对学生科学思维的锻炼,以众多高水平科研平台为支撑,整合优质科研资源向人才培养集聚。例如: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设计做到科学思维融入全覆盖,依托高水平科研实验平台营造早期介入科学研究训练的环境,通过低年级学生与导师结对、高年级学生毕业实习等载体,将优质学科资源转化为中药学专业资源。在2017年以学生为第一作者发表的SCI论文最高影响因子达3.55[6]。(3)研究创新能力的有效培养,提升学生对中医药事业的兴趣与自信。学院以“学术导向,兴趣驱动”为理念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资助,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探索中药的热情与原创能力。此外,灵活设置毕业实习时间段,严格实施“一人一题”,将张江高科技园区的生物医药集聚优势融入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使学生的知识层面在此过程中得以拓展、延伸以及应用。学生开发“中药饮片识别”APP、“药用植物虚拟解剖实验室”等科创成果在2016年举办的第九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中得到展示。
2.2汇通中西
汇通中西,即培养、继承和发扬中医药传统理论能力的同时,强化国际化视野和中医药融入世界能力的培养。上海中医药大学秉承“海派中医文化”的精髓,一方面将融入中医药思维的教学案例全覆盖写入中药学专业核心课程学习指南[7];另一方面加大国际化合作力度及普及面,通过“海外名师”项目、组织学生参加境外访学、短期交流等多种方式,从而培养具有全球视野且具备跨文化沟通交流能力的中药学专业人才。(1)中医药思维的有效聚焦,打造一流中医药精品教育。为了培养学生中医药思维成为经常性思维习惯、引导学生重视中医药经典著作的学习,通过在药用植物学、中药学等引入导修课程;开设中医文化趣谈、中华文明史撷要等传统文化类课程;新增说文解药等通识拓展类课程,将中医药思维序贯于4年的培养方案中。另外在中药学讲授过程中,吸纳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8],例如“历久弥香数陈皮”“九九重阳探茱萸”等,结合名师名医的中医药学术思想、中药文化现象切入中药性能功效、精准把握思辨特点,协调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创新、中医药思维与国际视野等方面的辩证关系。(2)国际视野的有机融合,内化中医药文化认同感。学校致力于为师生创造更多的国际化发展机遇与平台。依托与新西兰奥克兰大学、巴美国圣马丁大学、香港大学等合作机制,推进骨干教师各类访学进修、学习计划,增加学生在学期间赴海外交流人数,帮助师生扩充自身国际知识储备、开拓国际视野。同时,发挥学生参与建设具有国际传播力的中医药慕课及“药论———一带一路与中药”系列微视频拍摄的能动性,促进学生能够正确地看待、理解中医药文化的内涵和价值,进而树立起自身在中药学专业知识传承过程中的责任感、提升中医药文化自信。
2.3旁搜博览
旁搜博览,即为构建学生广博的中医药知识体系。为了使学生具备丰富的知识积淀,学校重点营造开放的、一流的学术环境和学习环境,加强课程中心、文献资料库等网络资源建设,并设定教师坐班答疑制度保障,着力拓展及融合中药质量标准化、中药创新药物研究等交叉学科知识,引导学生深度学习,提升群体知识结构的多元组合效应,增强学生适应中医药发展的契合性和时效性。(1)个性化学习环境的有效构筑,实现学生博览并蓄的条件保障。中医药院校的教学基础设施、信息化和实践条件对中药学专业的教学、科研、学生培养、对外交流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上海中医药大学近年来以“浸润式学习”为理念拓展开放式学习与讨论式学习空间。充分挖掘学分制及优质网络平台潜力,建设“走近中药”“中药麻黄”“杏林探宝———带你走进中药”“中药与文化”等品牌课程,创建开放性、交互性和自主性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依据自己的内在需求、有效地进行知识内容的选择和学习。(2)多学科的有效交叉,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融合理解。学校强调科研反哺教学,鼓励有较高的学术水平的科研和教学人员开设本草基因组学、中医药与“一带一路”等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学科交叉创新课程的品牌课程群。同时,每月邀请学术大家、中医药产业链各环节行业专家开设高水平专题讲座,凸显交叉科学特有的发展性、前沿性和创新性。此外,精心打造学科融合性课程,对专业核心知识点进行关联、衔接和组合,引导学生树立及强化对中药研究的系统性和整体化观念,提升交叉知识的有效融会贯通。
2.4慎思明辨
创新是人类智慧的核心。药学专业的创新意识就是在实际药学的领域中敢于尝试、推陈出新。而该专业的研究生是积极从事医药学高层次专业的专门研究人才,他们除了需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基本功”之外,还必须要有善于发现医药学“新领域”的愿望和能力。因此,要使我国的医药学立于不败之地是摆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大课题,研究生创新意识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2创新意识的培养
2.1树立远大理想,明确创新目标人只有树立了远大的理想,才会永无休止的前进,学生就有了创新的精神粮食。人的创新意识越明确,创新思维就越活跃,创新能力就越强,远大理想能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在已经有一定社会阅历的研究生中不断通过课内外更深层次的着作、科研活动引导激励,加强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专业工作的多方面的教育。
2.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精神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迫切需要高等教育培养大量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这是当代研究生必须明白的道理和历史责任感。课堂教学是创新教育的主渠道,教师的“问题”是学生提高学习、研究能力的基础,是重点、难点的突破口,是创新的关键。教师以问题为突破口,捕捉学生智慧的“火花”和“灵感”,使学生不断发现和提出问题,最终达到创新的目的。我们的药学是一门综合性和实践性均极强的学科,专业知识容量大,相关技术发展迅速,在现代信息的社会里,药学专业的学生要掌握理论知识和新的技能变得直观、生动、形象,这样更便于研究生研究和理解。药学的教学方法与其它学科一样,“让学生有所获”是创新教育的重要一环。研究生在理论上已经达到了可以进行一定的科学研究的要求,故此教学要在理论教学中求异,在实际工作中要针对他们缺乏感性认识,实际动手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不强的特点多做些社会研究和学科动手实验,使他们学有所得,激起学习研究的欲望。
2.3教师的作用教师可利用自身的学术领域时间较长,为学生介绍与提供有关的网站、期刊及最新的讲座,以接触其它学术资源,让他们有新鲜感,从而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让学生进入一个或多个相关的学术社区,了解什么是重要的研究课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什么样的研究方法等。研究生教学是成年人的特殊教育,他们都已经具备了质疑的研究能力和品质。但是各个领域的研究方法各有特色,通用的研究方法课未必能适用于各个领域的全部研究任务,这就需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结合本课程自身的特色,讲授一些研究方法,多设信息沟,层层递进,可让学生从同一来源的材料或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培养学生积极求异的思维能力,让学生进行讨论、争论、辩论,既调动了学生积极运用语言材料组织新的语言内容,又训练了他们从同一信息中探求不同答案的求异思维能力,拓展了思维空间。
2.4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当代药学专业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为此可结合课堂教学,将制药企业的生产实践及部分设备的运行原理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出来,能使学生感性地、深入地理解授课内容;同时,对学生将所学药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较快地适应毕业后工作岗位的需要也有极大的帮助。此外,改革开放实验室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新举措。提供完全自由的实习环境,既培养了学生实验创新的能力和意识,又可以弥补实习教学的不同,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我国的医药产业在全球生命科学和生物工程的迅猛发展势头下,近年来也持续保持着高速率增长,特别是在中药产业,我国具有得天独厚的社会条件、原始创新与知识产权。我国虽已成为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医药市场之一,但还不是一个医药强国。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我国医药工业企业缺少核心竞争力。究其原因之一就是严重缺乏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药学(中药学)高层次人才。以培养教学科研型人才为主要目标的研究生教育体系,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多元化的需求。因而中药学(药学)研究生教育必须适应变化、转变战略,通过调整人才培养布局、完善学位类型结构,积极开展中药学(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来应对。外国药学教育的成功经验,为我国中药学(药学)教育的进一步改革提供借鉴。现代社会和市场对药学应用型专业人才需求的急迫性和广泛性决定了国际药学教育的发展趋势。以几个发达国家为例,在美国,药学教育已呈职业化,设有医院药学硕士学位、医院管理硕士学位、公共卫生硕士学位、Pharm.D.等多种专业学位[2]。2000年开始,美国所有的药学院校实行职业型药学博士(Pharm.D.)学位。据统计,2006年在全境获得Pharm.D.学位的9,500余人中,仅有440余人获得研究型博士学位(Ph.D.)和理学硕士(M.S.)学位[3]。德国高等药学教育培养的也是职业性药学应用型人才,2004年,84.45%的德国药剂师在社会药房工作,其他工作于医院药房、制药企业等,少部分在科研单位工作[4]。英国和日本也越来越注重药学服务、药学监护领域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5-6]。由此可见,定位在培养应用型中药学(药学)高层次人才的模式现已成为国际药学教育的主体。
1.2国、内外药学实践教学和实践技能考核体系
国际先进药学高等教育着重于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侧重于实践技能训练。将临床药学教学设置的课程按学科性质分成4大类,包括“公共基础课程”、“药学相关课程”、“医学相关课程”、“临床药学课程”。以美国的Pharm.D.学位为例,药学实践方式为连续实践方式与间断实践方式相结合。在其专业课学习的4年中,前1-3年进行早期药学实践或介绍性药学实践,第4年全年进行进阶药学实践[3]。英国临床药学专业的药学实践大多采用连续性实践方式,实践时间大约为1年,实践方式多种多样,实践范围包括医院,社区,药房,国民健康服务机构等。很多学校不但给学生提供去医疗机构临床实践的机会,还会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科研项目的实验研究,而且很多实践带教老师都是临床工作的药师。例如,曼彻斯特大学M.Pharm.学位的教学实践是由国民健康服务机构中的药师给学生提供临床指导帮助;伦敦大学许多M.Pharm.学生毕业前都有机会花一段时间去其他欧洲国家,甚至是更远的国家如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学习;巴斯大学会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特别感兴趣的领域进行深层次学习,除了临床实践外,学生还有机会和3-4名组员一起,由1名老师监督指导,接受长达1学期的实验研究,培养实验和数据处理能力与技术[5]。日本为提高药学服务型人才的教育质量,不断探索药学教育模式,积极推进教育体制改革,从2006年开始,将药剂师的培养年限延长至6年。在改变学制的同时,也相应调整了课程设置,其中重要的一项变化就是强化6年制的实习教学,将原来2-4周的实习周期延长至24周,实习成为6年制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学生实习期间主要修习药剂师从业的基本知识、技能和高尚的道德修养,培养学生参与医疗的能力、钻研精神、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德国也特别重视药学实践,在前两年的基础知识学习结束后,要参加为期8周的见习,再学习两年专业知识之后,开始一年的实习阶段,前六个月在社会药房实习,后六个月在医院药房、联邦国防军药房、制药企业、药品检验所等处实习[4]。我国学者近年来也相继开展了药学、中药学专业学位设置的研究,如中国药科大学张永泽教授等开展的关于药学专业设置的前瞻性与可行性研究[7],为药学(中药学)专业学位的最终设置奠定了理论基础。北京大学药学院研究我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特点并以此作为借鉴,对设置药学专业学位提出若干建议[8];江西中医学院基于教育创新基地研究生培养模式和评价体系,探索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9],这些工作均为中药学专业学位开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港澳医药产业主要集中在医药贸易和进出口,因此港澳应用型药学人才主要是培养药剂师。在培养过程中,香港更注重临床医学知识和药剂执业相关课程的学习,同时要求必须参加香港规定的临床实践。香港药剂师专业的课程设置参考了英国的课程设置,更加注重临床医学知识和药剂执业相关课程,这点与我国国内注重药学专业人才化方面的知识不同。另外,在药剂师职业资格考试中,香港更多要求临床实践能力的考核[10]。
2我国中药学(药学)专业学位实践教学和考核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在我国刚刚起步,尚处于摸索和探讨阶段,还存在着不少问题。特别是从首批高校实际培养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尤为突出,值得关注。
2.1重视程度仍然不够,认识深度有待提高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教育部于2009年提出加快调整研究生教育结构,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的战略目标,随即2010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下发了关于印发《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的通知,确定了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战略性转变。但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硕士研究生教育在培养模式上是以学术型研究生为主,导致应用型人才培养重视不够,规模较小,比例偏低。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面临同样的问题。一项调查显示,60%的导师、管理干部及学生不了解中药学专业学位的性质与内涵,甚至有20%的导师、管理干部根本不知道中药学专业学位。座谈结果发现,部分导师和企业担心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一时间达不到社会要求;而学生中也存在非本人第一志愿报考,但由于未获学术型学位录取而被动调剂到专业学位的现象的存在;另有部分学生对专业学位知之甚少或并不感兴趣。
2.2缺乏显著性特点,难以与学术型学位有效区分
专业学位与学术型学位由于在培养目标和人才定位上截然不同,因而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以及导师指导等诸多环节上应体现出显著差异。例如,专业学位的课程设置应具有更强的应用性与实践性;实践教学要更倾向于技能训练和实际操作;考核指标重点围绕实践教学和训练质量设计;导师指导则应根据专业学位的特点不同区别对待。但调查发现,多数高校专业学位教育尚未达标:课程教学教材还沿用以往学术型学位课本,两种学位类型研究生授课一同进行;考核指标仍以理论考试成绩、论文课题数量、授课讲学时次、实验室经历等科研相关要素为主;对于中药学专业学位论文的形式与内容多数导师与学生还存在着疑虑等等,这些因素都制约着中药学专业学位的顺利开展。
2.3评价指标体系尚未建立,培养模式有待不断完善
由于我国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加上多数院校主要以培养研究型人才为主,因而对于专业学位的设置考核标准、具体环节的要求知之甚少。且行业内外并无成功经验可供借鉴,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模式的构建与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实践技能培养环节还未出台相应的技能操作大纲与考核评价指标体系成为影响中药学专业学位培养工作与质量的最大因素。此外,基地的建设与规范也是制约专业学位发展的重要因素,特别是生产、流通等领域缺乏教学设施的建设与规范较为突出。
3构建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与技能考核指标体系的相关建议
综合以上资料,深入开展中药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创新培养模式的研究,并制定出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教学与技能考核指标体系已成为当前中药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模式的综合改革与实践的迫切需要。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3.1扩大宣传,提高认识
上文提到过由于设置时间尚短目前行业内外均存在对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认识不深,重视不够的问题,因而,全国中医药院校和研究生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采取积极措施,从学位设置背景、招生入学考试、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方式、学位论文要求、学位评定授予、就业服务范围、社会需求导向等多个角度面向校内、校外,扩大宣传力度,提高整体认识。使申请报考人员、在读研究生、指导教师、管理干部、二级培养单位、用人机构充分认识到培养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国家规划指导中医药行业领域人才结构的新思路、新布署,是为更好地适应中药行业产业化、市场化发展的必然手段,也是实现我国中医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接轨国际、走向世界的根本要求。
3.2分类指导,体现差异
在相关人员逐步提高对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认识的同时,从中药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在于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中药学专门人才的根本目标出发,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以及导师指导等诸多环节上要贯彻落实分类指导,体现差异的原则。本着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应用能力、职业技能素养的核心,在课程教学内容上突出知识交叉性、实用创新性的特点,综合不同学科知识,重视人文社科教学,大幅提高实践教学比例,切实加强技能考核评价;教学方式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结合课程讲授、案例讨论、专业实习、技能培训,实行分段管理、循序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遵从以学科为中心转为以问题(能力)为中心的划分标准;教学硬件环境采取走出校园、走入企业、早上单位、早下一线,依托联合培养基地、教学实践基地等生产、经营、监管一线单位,实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推进领岗实习、订单培养;坚决实行双导师制,切实增强校外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力度;培养方案制定以校内、外导师为主体,导师组集体讨论设计,校内导师重点负责专业理论积累、学术能力培养、毕业论文写作,校外导师重点负责操作技能训练、项目现场指导、实践环节考核等。
子宫内膜癌一般多发人群都是绝经前后妇女,此病的标准治疗就是切除全宫双附件、腹膜后淋巴,虽然说对于早期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成功率比较高,但是患者也会因为手术治疗而失去生育的能力。通常年轻子宫内膜癌患者都是有不孕病史、没有生育的妇女,因此患者都希望可以保留住生育功能。本次研究就选取我院在2005年9月到2010年2月期间所收治的6例早期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其前病变都是重度不典型增生,在对其进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以后取得了良好效果,具体内容如下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05年9月到2010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名进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的早期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是所有患者的年龄都在40岁以下,都很渴望可以生育;组织学类型是腺棘癌、样腺癌等;经过MBI检查没有宫颈受累、肌层浸润的证据,也没有子宫外病灶;PR呈阳性;患者的肝肾功能都很正常;都没有药治疗类的禁忌。
1.2 临床表现 6患者的临床表现都是没有规律的阴道出血,其时间在10个月到8年间不等。进行盆腔检查,有3例患者子宫略大或正常,但是却没有超过孕6周的大小;有1例患者的子宫有明显增大,大约孕9到12周;有1例患者为合并子宫肌腺症;余下1例患者合并有子宫肌瘤。
1.3 方法 10患者在进行治疗之前,签署“知情同意书”,然后进行治疗。每天服用1g的甲羟孕酮[1],连续服用7到30天,然后将药量改为每天0.5g来维持治疗,接着每隔三个月让患者进行一次诊断性刮宫、宫腔镜检查,然后送至病理学进行检查。在患者完全缓解以后再巩固治疗3到6个月,停药。如果过了9个月,患者还没有完全缓解,那么就进行手术治疗。在患者停药、月经恢复正常以后,就鼓励患者积极怀孕,如果过了3个月患者还没有自然受孕,那么就可以建议患者进行辅助生育技术,比如说试管婴儿或是试管受精。在患者停药的期间,要每隔三个月来院复查[2],如果连续检查两次都没有发现肿瘤复发的证据,那么就可以每隔六个月检查一次,在对患者进行治疗以后,可以进行局部荷尔蒙避孕法。在患者生育以后,要建议患者接受手术治疗。
1.4 疗效评定与随诊 完全缓解:在患者进行激素治疗的期间,经过了定期的诊断性刮宫,其病理证实了肿瘤细胞完全消失;部分缓解[3]:患者的病变退缩成了单纯增生或是复合增生;无反应:患者的子宫内膜组织有所加重或是还依旧存在。在患者结算治疗之日起,每三个月对患者进行一次诊断性刮宫、盆腔超声检查。
2 结果
患者1,2,3,6都在治疗3到14个月期间完全缓解,其中患者1和2都在治疗以后的第2到4个月期间自然妊娠,患者1在孕35周的时候早产,患者2则是在足月的时候分娩,两名新生儿都已存活。患者3和6在停止药物治疗以后还在观察时期,暂时没有妊娠,患者4在经过治疗以后部分缓解,患者5因为治疗时间不到3个月没有进行评论。患者1在产后的11个月时复发,再次进行治疗三个月以后再次缓解。所有患者的随访时间都在2到42个月,没有NED患者,详情见表1。
3 讨论
要做好治疗前的病情评估:为了能够选择到适合的研究病例,那么就要对候选病例进行准确、全面的评估,其中包括评估夫妻二者的生育能力如何。笔者认为在选择病例的时候应由3名有丰富临床经验的病理学专家来阅片,从而确认出肿瘤分化程度、组织学类型,而且还要对孕激素、雌激素进行测定。对于已经确诊的患者也要进行详细检查,尤其是从外院转进的患者,要对其进行宫腔镜检查,从而了解到病灶的范围、位置以及有没有残留病灶[4],在需要的时候可以切除残留的病灶,这样可以减轻肿瘤的负荷,减少治疗的时间,增强药物治疗的效果。MRI可以准确的对宫颈受累、肌层浸润情况进行评估,所以建议患者在治疗之前最好可以进行腹腔、盆腔MRI检查。如果有特殊患者在经过上述检查以后还没有确诊,那么就可以在腹腔镜下进行细胞学检查、取样盆腔淋巴结或是评估患者子宫附件有没有受累情况。
重视复发病例、生育后的处理:对于剖腹产分娩患者,在手术的时候应该评价腹腔脏器,检查好盆腔、卵巢等任何可疑的病灶。对于阴道分娩患者,要在其产后的6周时对子宫内膜状态进行评价。对于产后切不切除子宫、卵巢,这个要根据患者的肿瘤风险、激素治疗情况、患者年龄来决定。因为对患者进行保留生育功能治疗以后,其体内增高的雌激素水平没有得到纠正,那么就很有可能会出现卵巢转移或是复发的情况,对此就有学者建议在患者产后进行切除子宫双附件手术。对于在治疗以后再次复发的患者,可以建议其进行手术治疗。
参考文献
[1] 刘天凤,尹福波,庄炎.大剂量孕激素在年轻患者早期子宫内膜癌治疗中的应用[期刊论文]-肿瘤基础与临床,2007,20(3).
2开发和挖掘医学人才
在很多医疗机构中,有优秀的专业人才,有关领导应该发现和利用人才,使这些优秀的专业人才有用武之地,并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使其早出成果,快出成果。这方面的例子很多,在此不再一一叙述。
3医疗机构联合
搞医学科学研究很多二级或一级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站,有自己的专长和初步或早期研究,但无条件进行进一步临床应用研究,因此可联合上级医疗机构或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进行一些初步和早期研究的临床应用研究开发。例如对于癌症的诊断,据笔者研究可利用放射免疫的方法,就可以检测Rb蛋白质和p53蛋白的结构和功能是否异常,若Rb蛋白质和p53蛋白的结构和功能异常,就说明被检组织已处于癌变状态。因癌变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多步骤的、从分子水平到肉眼病理结构逐渐发展变化的过程,因此,利用简易的放射免疫方法,从癌变最早阶段的分子水平检测Rb蛋白质和p53蛋白的结构和功能异常,就能做出癌变的最早阶段的诊断。[1-3]这个有价值的初步和早期研究,若联合上级医疗研究机构或有条件的医疗研究机构,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开发,前景和效益是巨大的。
4吸收利用国外先进的医学科学技术
本文之所以提出本草研究的创新问题,是因为目前已经出现了研究肤浅和低水平重复的现象。造成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有的是由于掌握的信息不够全面和及时,也有的是属于学风问题。社会上急功近利的浮躁风气也不可避免地渗透到本草研究中来。以下拟从本草研究的几个方面作一探讨。
一、本草文献研究
本世纪在本草文献(准确他说是本草专著)难芯糠矫娉晒橙弧U夥矫孀钪匾慕故潜静莸哪柯佳а芯俊A帷断执姹静菔槁肌贰⑸兄揪取独幸┪南拙罚约白罱霭娴摹度幸酵际榱夏柯肌返仁椋旧贤瓿闪酥泄诘乇静葑ㄖ哪柯佳У鞑椤?
在本草专著的研究方面,本世纪研究得比较深入的有《神农本草经》、《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本草品汇精要)、《植物名实图考》等主要本草。所谓深入,是指对其成书、内容及版本都有过细的研究,尤其是近20年,这方面的进展非常迅速。过去一些研究较少的本草,在这段时间内有了不同程度的研究进展,如《绍兴本草》、《履巉岩本草》、《宝庆本草折衷》、《本草原始》、《滇南本草》等。在已有研究的本草专著中,绝大多数为明以前的本草,尤其是宋代及其以前的本草研究得比较多。伴随宋以前本草文献研究的深入,其辑佚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神农本草经辑注》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为缕清我国本草文献发展的源头作出了贡献。尚志钧先生在宋以前本草的辑佚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以说,由于本草学者的努力,南宋以前的亡佚本草几乎全都有辑佚本。随着印刷技术的进步,许多明清稀见的本草著作也陆续影印或校点出版。正在进行中的《中国本草全书》更是志影印全部1949年以前药学文献。而进行中的《中华大典·医药卫生典、药学分典》如果能编辑成功,也将把古代本草文献的主要内容分类纂集于一书,这些进展为当今发掘中药宝库铺垫了道路。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在大量以探讨医药成就为主旨的本草文献(主要是《本草纲目》)研究论文中,有新见解的越来越少。我们不是不需要这方面的论文,60年代初期以及80年代前期,的确涌现了许多高质量的探讨《本草纲目》对医药乃至整个古代科技的论文,但此后的有关论文数量剧增,质量却每况愈下。辗转抄录、选题琐屑、把书中反映的历代医药成就全部不切实际地归于李时珍等现象极为严重。《本草纲目》似乎成了撰写论文以谋晋升或参加会议等的捷径。
必须直言的是,研究本草著作的文献学内容(目录、版本、辑佚等)需要良好的获取第一手资料的条件,并非人人都能涉足并取得成就的。加之国内现存本草专著的研究已经比较广泛,并有一定的深度,因此这方面发展的空间已经比较狭窄。围着几部重要本草变看法子为之粉饰颂德,或反复讨论前人已有定论的内容,或纠缠一些目前条件不可能定论的议题(除非有出土的或新发掘的资料),我个人认为这是使本草文献研究平庸化。
当然,这并不是说本草文献的研究已经到头。事实上百年之间,我们还只不过是围着中国内地所存的汉文本草专著打转转。即便如此,有些本草我们的研究还很肤浅(如《滇南本草》多种本子究竟那一种能算是兰茂所处时代的作品?传世的《绍兴本草》抄本有没有一个祖本?等等),国内不有可能出现或出上新的本草专著,流散海外的本草著作也有不为我们所知者。最近从日本接引回归的《药性会元》、《药性要略大全》等本草,国内学者过去就从不知其底里。原以为失传已久的墨西哥传教士石铎碌(石振锋)所著的《本草补》,最近笔者才从国外获得了它的影印件。这说明本草书志的研究尚未完结。马继兴先生目前正在进行的世界中医药联合目录研究课题将把本草文献的调查推向深入,这就是一件具有创新意义的工作。此外,非本草专者的医书,乃至非医书中蕴藏着大量未被本草专著收录的药物资料,这些资料的调查、汇纂和整理,是本草文献研究者未来的用武之地。厚古薄今是过去医药历史研究的普遍现象,近现代本草文献还有待整理研究。少数民族药学文献至今罕有报道。和中国本草一脉相承的日本、朝鲜本草也很少有中国学者问津。因此,未来本草文献研究不应该故步自封,开拓新领域是创新的重要体现。
二、药物品种的本草考证
在药物品种的本草考证方面,本世纪所取得的成就最为辉煌。这一工作延续的时间很长,早期中外动、植、矿物分类学家根据我国古本草或民间沿袭的名称来确定某一物的中文名。尽管在这一过程中也包含着本草考证,但前辈并没有将其依据专门记录下来。本世纪上半叶,赵燏黄、黄胜白。钟观光等前辈学者把现代植物分类和中国本草知识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对本草药物进行考证,确定其分类学地位,从而开创了我国药物品种本草考证之先河。日本的冈西为人等也进行了这方面的工作,并授徒传道。前辈们荜路蓝缕,确定了本草中大量的药物名称。近50年来,围绕中药品种进行的研究和资源调查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包括“”期间),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些成就反映在为数众多的动植物志、中药志、《药材学》、《生药学》及《药典》等书籍中。国家药典收入的中药,首先必须确定品种。一批药学界前辈把所掌握的现代分类知识与传统本草相结合,使中药品种考证工作不断深化,由此也积淀了丰富的本草考证经验,总结了一些本草考证的方法。楼之岑、谢宗万、徐国均等许多前辈为此付出了毕生的精力。除大量的药物品种本草考证论文之外,集中反映这方面成就的专著当数谢宗万先生的《中药材品种论述》(上册于1964年出版)。该书以中药混淆品种为研究对象,这一选题本身就具有创新性。中药混淆品种的产生是一种历史现象,这就要求作者除具备现代科学知识之外,必须精通古代本草的内容。谢先生正是把植物分类、实地考察和传统本草考证相结合,在药物混淆品种本草考证方面独占鳌头。80年代初,为了使本草考证更上一层楼,谢先生又参加了西学中班,补充了中医临床知识这一课,使本草考证更贴合中医用药实际。正因为谢先生的知识结构的完善,使得他在80年代出版的《中药材品种论述》(中)以及后来修订萹的上册内容更为充实。“本草考证”在书中正式作为一个专项。许多具有创新意义的考证结果直接保证了中药用药品种的准确。然而谢先生并没有从此停步,他90年代又辟蹊径,将其多年的药物品种本草考证经验上升为理论,连续出版了《中药品种理论研究》、《中药品种新理论的研究》等书籍和论文,使这一研究由散在的经验变得有规律可寻。这一理论的产生本身就是创新,其意义远胜过零散的药物本草考证。
本文用较多的笔墨介绍谢宗万先生在药物品种本草考证方面的业绩,井无忽视其他专家成就的意思,只是想借用此成功之例,说明要想在本草研究中不断创新,必须注意结合多学科的知识,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并及时将实践上升到理论,为下一轮更深入的研究开辟天地。同时也想说明这样一个问题:创新就不能安于老套路,必须根据各人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应自己创新发展的道路。可是近些年来,药物品种的本草考证低水平重复的现象非常严重。在已经发表的文章中就可以发现许多品种中早已有人考证过的,结论雷同。有些混淆品种中的常识性问题,也有人再次重复前人的劳动。至于平时审稿过程中遇到这样的情况就更多了。再者,选题基本上集中在植物,而动物、矿物方面的考证文章少而又少,这和本草记载的各类药物比例是不相称的。以矿物药为例,至今专门的论著只有王嘉荫1956年出版的《本草纲目的矿物史料》。
药物品种的本草考证与本草文献研究有所不同,前者需要有与药物基原考订相关的专业知识(如动、植、矿物分类,药材鉴别知识等)。也正为如此,散布全国的具有这方面知识的人员都可以利用自己的知识和地利之便,补习一些本草文献查找方面的基础知识,结合实际工作中遇到的药物品种混淆的实际问题,开展本草考证。至于信息来源,有志于药物品种本草考证的同道,应遵循一般搞科研的基本方法,追踪本学科最新进展。同时,在选题之前,应该检索一些与之相关的基本工具书和专著。如果《中药大词典》、《中药材品种论述》等书都不看,怎么能保证不做无用功呢?
应该说常用药物混淆品种的本草考证都已经有人做过研究了。除非有新的材料和新的见解,否则最好不要重复选题。对基层药学工作者来说,搞这方面的研究应该注意扬长避短、从生产实际中发现问题,运用本草考证去解决问题。地区药物品种的本草考证是大有作为的。例如:药物混淆是有地区特征的,有些地区药物品种混淆历史非常悠久。熟悉本地区用药品种特点,对从事本草考证有着地利之便。我曾经见新疆药学工作者考证当地用的人参品种中,有古代的押不芦,这是很有意思的事。元代押不芦传人中国内地,蒙上了一层浓厚的神奇色彩。不曾想在丝绸之路的沿途,还有应用此药的地方。广西有几位年青的药学人员,他们立足于本地用药实际,进行本草考证,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很值得借鉴。一种药物的运用,有时可以沿袭千年。民间用药习惯有时可能解决文献记载的疑似。在古本草中,至今还有很多药物的基原是不明的。例如宋《本草图经》的外草木类的药物,有很多已成为历史悬案。有些历史上被认为很有疗效的药物,至今没有人考出其基原。例如坐拿草,从来到明,医方中都有用者。《本草图经》说:“土人用治打扑所伤,兼壮筋骨、治风痹。江西此甚易得。后因人用之有效,今颇贵重。”此药有图,江西吉州、安徽滁州是其产地,疗效也很明确,应该说是比较容易考证的。但由于其图形的粗糙,至今未有能为人信服的考证结果。要解决这个问题,寄希望于该药产地的药学工作者。如能在民间开展深入的考访,寻找到名称、疗效和形容近似的药物,是可能决这一疑难的。云南药学工作者考订《滇南本草图说》药物基原的成功经验是值得学习的。
古代本草书中,还有很多药物的基原有待考证。《本草图经》、《本草纲目拾遗》、《生草药性备要》等书此类问题最多。在考证时,除本草专著之外,应该注意充分发挥地方志等乡土文献的作用。实地考察可以弥补文献记载的缺瞩。此外,药物品种考证不是为考证而考证,这是一个与药物运用和生产紧密相关的问题。从生产实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可以使研究工作充满生命力;从文献到文献,选题必然枯燥而无实际意义,这样的研究是难得有新意的。
三、药物炮制的本草考证
药物炮制是中药学非常具有中医特色的内容。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药炮制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不同的药物、不同的用途、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都会影响到药物炮制方法。处理这些纷繁的炮制法,使之既有效又经济地为中医用药服务,光靠实验研究是不够的。我们不可能逐药逐法地去进行验证。更何况传统中药炮制与中医理论密切相关,实验研究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因此,本草考证有其独特的意义,它有助于缕清历史上炮制法的源流、种类及其不同的运用,为现掘、验证合理的炮制法提供符合中医用药实际的文献依据。
50年代到“”前,收集总结各地炮制经验是当时的主要工作。近二三十年以来,药物炮制的本草研究才真正蓬勃地开展起来。在这一研究中,应该特别提一下王孝涛先生的业绩。王先生本身是从事炮制研究的,他和谢宗万先生一样,接受过现代科学研究的系统训练,又具备本草考证的深厚功力,80年代他发表的有关酒制法、地黄炮制法等个案研究,丰富的史料和严谨的考证为此类的研究提供了范本。更重要的是,王先生与许多同仁经过近20年的努力,编成了《历代中药炮制资料辑要》(1965年完稿,1973年内部印行)。这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工作。古代虽有少数几本炮制专著,但远不能反映历史上炮制发展的实际。这方面大量的资料散见于医方书中。汇集这些资料真正是沙里淘金。在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下,依靠专家的研究激情和行政组织的推动,集合了众多的专家,低成本甚至是完全无报酬(包括不署名)地完成这个大项目。该书从167种古医方书中摘取药物炮制资料,按引书顺序排列,为此后炮制的本草考证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素材。在此基础上,王孝涛等先生又以药物为单元,正式出版了《历代中药炮制法汇典》(1986年),使得药物炮制的本草源流更加系统。本草考证在炮制研究中的地位由此得以稳固建立。在从事药物炮制实验研究之前,进行与选题有关的本草考证,这已成为一定之规。
近年以药物炮制法沿革为题的文章大量涌现。可是仔细核对其原始资料,不难发现,很多文章的资料并没有超出《历代中药炮制法汇典》的引书范围。罗列史料,缺乏分析,成为某些类文章的通病。照此下去,必将使药物炮制的本草考证平庸化,成为毫无新意的文献综述(甚至是文献凑合)。本草考证之所以称之为考证,不是简单地堆砌资料,而是要从生产实际中发现问题,从古代本草资料中缕清其发展脉络,寻求其历史原因,并提出去伪存真的个人见解,这才算是真正的研究。否则,就会使人看轻了本草考证的意义和作用。
那么,是不是说有了《历代中药炮制法汇典》之类的书籍之后,单味药或单一的炮制法就没有再进行本草考证的必要了呢?否。我们反对的是依据他人已经汇集的资料,略加组织就当成考证。这样的工作毫无新意,无法为炮制的现代研究提供借鉴。但如果有更丰富的史料,更有说服力的依据,能对某些生产实际问题提供新的参考,那又另当别论。必须正视的是,《历代中药炮制法汇典》所引用的古医书才167部,而现存的医方书至少也有4000部以上。可以断言,在《历代中药炮制法汇典》所引史料之外,还有大量的炮制资料未得到发掘,再次广泛地汇集炮制资料是完全有必要的。当然在市场经济的情况下,这一工作有相当的难度。因为靠个人之力非常困难,而要想发挥专家群体优势,其成本和凝聚力都存在问题。即使有朝一日能把所有古代炮制资料集于一炉,也不等于大功告成。分析这些史料,需要现代科学和史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知识,才会有比较正确的结论。因此,炮制的本草考证不是没有发展空间,而是需要把研究推向更深更高的层次。
另一个倾向必须注意的是,以往在炮制的本草考证方面的论著较多,但是对同样具有极为丰富内容的中药传统制剂学的本草考证却显得非常稀少。须知中药的制剂不仅种类众多,而且至今沿用不替。中成药的发展是和药剂防腐技术进步紧密相关的,但这方面的发展规律并无深入的考察。已故药学史专家朱晟先生生前曾和我讨论过大蜜丸蜡壳密封技术是什么时候发明的,这个问题到现在还不很清楚。蒸馏技术,还有秋石(性激素)制备等先进技术,均曾在世界医药科技发展史上占有领先的地位。但在中国,对中药制剂的本草考证在朱晟先生故去后,还没有见到卓有成就的后继之人。在未来的世纪中,亟盼有志于此的青年学者能做出成绩。
四、本草研究的相关问题
以上所谈的是本世纪本草研究最多的三个方面:本草文献、药物品种、炮制方法。但是,这就是本草研究的全部内容吗?当然不是。药学中最为多见的实际是药物的效用问题,而这方面的本草研究实在太少。一味药物的功效形成,决不是一句“经验所得”能概括得了的。几乎每朝每代,都有自己的热门时髦药,这些药物在历史上走马灯式的“你刚唱罢我登台”。影响药物使用的种种用药思想,是中药学一个很重要的内容。高晓山先生等的(中药药性论)在药性理论的本草研究方面已经做了很有意义的工作,为以后更深入广泛地开展此类研究趟出了一条道路。可以预见,药物效用的浮沉隐现历史的研究,将会为当代药学发展提供非常有意义的借鉴。这方面的研究是广大临床医生可以大显身手的地方。
药物发展过程中不仅品种方面存在着同名异物的问题,同时也存在同物异位(药用部位)的问题。有些药物古今用药的部位是不相同的。笔者曾对龟甲(全甲)向龟板(下板)演变的历史进行了本草考证,结果证实李时珍所说“(龟甲)古者上下甲皆用之”是完全正确的。现代实验研究也支持龟上下甲可以同等入药,因此,从1990年开始,《药典》将久已废弃的龟上甲重新作为药物;龟甲又恢复了其历史的真实面目。类似这样的例子决不只是龟甲一味,还有待更多的学者从用药实际出发,将药物同物异位的种类加以梳理研究。
在药物品种、炮制、效用、入药部位、用药分量等方面,同样尊崇《本草经》和张仲景用药的日本、朝鲜,却有很多与中国不一样的地方。例如茵陈蒿,中国讲究的是“正月茵陈二月蒿,三月茵陈当柴烧”,即使用幼嫩的苗,而日本却使用结了果实的老蒿。是什么历史原因造成其中的许多差异呢?这就是中外用药比较的本草研究课题。尽管已有许多学者注意到这一现象,但系统深入的调查和考证尚未开展起来。
道地药材的研究也是适用本草考证的重要方面。近年来,这一研究受到了重视,被列为重大课题进行攻关,有关的专著也已出版。道地药材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既有经验的总结,也有社会因素的促成。各道地药材产区的药学人员如果也能参与到这一研究,利用地利调查乡上史料、民间口传,可望使这一研究更加深入。
药物的栽培驯养在我国已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但这方面的本草研究一般不受人重视。可是,就本人所知,栽培菌类植物茯苓至少在南宋已经开始,其方法与现代相差无几。此外,我国唐代就有驯麝取香的先例,北宋就开始淡水养珠,南宋就有人工牛黄……这些研究的意义并不在于和外国人争发明权,而是有可能为当今中医药发展提供直接的启示。人们熟知的浙八味、四大怀药等,可是又有谁肯下工夫将其栽培发展历史流理清楚呢?
中图分类号:R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197(2008)06-011-03
俄罗斯是一个现代医药学在医疗卫生领域占主导地位的国家,近年来传统医药学的治疗方法引起俄国民众的广泛关注。笔者对俄国的医疗卫生体系的状况有较深入的了解,现将俄罗斯的传统医药学发展概况进行简述。
1 俄罗斯传统医药学源流
俄罗斯传统医药学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当地的传统医药学治疗方法。俄国地域广阔,资源十分丰富,在俄罗斯民间一直流传着一些应用草药治疗疾病。如自西伯利亚至乌拉尔山、一直到俄罗斯西部平原的森林里,有一种叫做“малина(玛丽娜)”的野果子(树莓),许多年来俄国人习惯在夏季制成果酱,在冬春季时用以冲热茶喝治疗感冒。同时还认为这种野果子营养丰富,经常食用可以增强体质预防感冒。研究证实,其含有多种维生素及十余种氨基酸,常食可改善人体新陈代谢,增强抗病能力。在乌拉尔山区与高加索山区盛产天然蜂蜜,大多数俄国人都有别墅,夏季在别墅养蜂自制蜂蜜,长年冲茶饮用,在感冒咳嗽时饮用蜂蜜热茶是俄国民间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俄国矿泉、温泉资源较多,饮用矿泉或应用矿泉、温泉洗浴,也是俄国民间长期沿用的治疗疾病的方法。另一类是传入的传统医药学的治疗方法。19世纪,来自我国地区的藏医经长途跋涉来到当时的俄罗斯首都圣・彼得堡,开了一家藏医诊所,使用藏药治疗疾病,治愈了许多当时的西医难以医治的疾病,取得了良好的疗效,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至今已经100年的时间过去了,藏医在俄国几乎无人不晓。尽管在俄国真正了解藏医、学习过藏医的人几乎很少,如今在莫斯科及其它大城市已出现俄国人开设的以藏医诊所为名称、以传统医药学手段治疗病人的医疗机构。近年来也有俄国人专程来北京找藏医院治疗或寻求合作。
20世纪50年代初期,前苏联卫生部派出首批赴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学习针灸的医师,回国后分别在莫斯科、列宁格勒及喀山市的医学院工作,成为前苏联时期针灸临床教学与科研的骨干。由于当时来中国学习针灸的医师大都是神经内科医师,经学习针灸后他们认为针灸的作用机理主要与神经反射有关,因而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在前苏联针刺治疗法也称为神经反射疗法,至今在俄国一般民众称针刺疗法(иглотерапия)这个单词,在医学院及各级医院中仍沿称为针刺反射疗法(иглорефлексотерапия)。前苏联已经正式认可针灸为医疗部门的临床学科之一,具有合法地位,并规定只有医学院毕业后从事神经内科专业工作的医师经专门的神经内科专业进修后,才有资格学习针灸,经过医学院针灸专业学习班3个月以上时间学习后,才能取得针灸医师许可证从事针灸医师的工作。这个规定被一直延续至今。在前苏联时期,自20世纪50年代中末期就开始了针灸专业的医师培训,并形成了莫斯科、列宁格勒及喀山医学院三个针灸培训研究中心。50年的时间过去了,如今在俄国的各个城市医院中都有针灸专业医师,阴阳图已经成为针灸科室门口特有的标志。如今一般俄国人所了解的中医药学就是针灸学,他们通常把针灸学称为中国传统医学。俄国教育部、卫生部已将针灸学及其它传统医药学治疗方法归入康复医学专业,国家专业技术编码为140051。
印度的瑜伽功作为印度传统医药学治疗方法之一也已传入俄罗斯,在首都莫斯科及其它大城市都有教授印度瑜伽功的专门场馆。
2 学术概况
2.1学术著作出版状况
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前苏联就开始陆续出版针灸专业著作,早期出版的有译成俄文的我国前著名医学家朱链撰写的《新针灸学》。1980年后出版的针灸专业著作逐渐增多,例如译成俄文版的《难经》,前几年出版的国内的《时间针灸学》一书也被译成俄文出版。据了解,近20年来俄国出版的中医药学著作有数十种之多,在这类学术著作中,有的是将中国的中医药书籍原文翻译成俄文出版,例如《中医基础理论》;也有的是将中医药学方面的较为实用的部分中药与方剂知识译成俄文汇编成册。
近20年来俄国还出版了不少反映其传统草药治疗方法的书籍,这些书籍中既有学术性与专业性水平较高的植物药理学方面的专著,也有供平民百姓阅读的科普性、实用性的书籍。此外,俄国还出版了一些反映印度医学、阿拉伯医学等传统医学的书籍。
2.2 专业杂志状况
在俄国反映传统医药学内容的学术论文主要刊登在《康复医学》与《针灸疗法》两个核心期刊,其中以《康复医学》杂志影响较大,与《俄罗斯医学》、《心血管病杂志》、《肺病杂志》等都属于同一档次。
2.3 科研状况
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前苏联逐渐形成了莫斯科、列宁格勒和喀山3个针刺疗法教学与研究中心。其中俄卫生部下属的莫斯科医学科学院针灸研究所规模最大,专业技术人员最多。该研究所位于市中心区域,其包括针灸门诊与基础实验室两部分。针灸门诊是一个独立楼房,有十几个诊室和教学用教室,病人很多。基础实验室位于门诊楼旁边的另一楼房内,有各种生理、生化检测实验设备,开展各种与针灸相关的实验研究。
2.4 学术交流状况
自前苏联到今天的俄罗斯,每年都举办大量医学学术交流会,近年来各种医药学术交流会还有增长趋势。与针刺研究有关的论文主要在神经病学及康复医学方面学术交流会交流发表,也在其他各专业性学术会议发表,这主要与论文涉及的病种有关。每年除俄全国性的专业学术会议外,还有不少地区性专业学术会议。莫斯科与圣・彼得堡经常举办一些国际性医学学术交流会。
3 临床应用状况
3.1 在诊断学方面的应用
前苏联时期的医疗器械行业就已经开始研制小型穴位诊断治疗仪。20世纪80年代末期,德国产的穴位诊断仪,开始进入前苏联医疗行业市场。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就在中国大陆热衷于CT、核磁共、彩超等西医诊断仪器时,依赖于德国先进技术的计算机穴位诊断仪,以体穴诊断、手穴诊断、耳穴诊断3个系列,迅速占据了俄国医疗行业穴位诊断应用领域的几乎全部市场。十多年来,随着德国在计算机医疗诊断仪器应用方面的技术进步,销往俄国的德国产计算机穴位诊断仪已多次在技术上更新换代。如今在俄国的每一个上百万人口的大城市,都有十几台这类德国产计算机穴位诊断仪,一般都在非公立医疗企业(民营性质)的医疗门诊中应用,收费水平大约相当于普通CT检查费的1/2。
3.2 在治疗方面的应用
3.2.1 穴位治疗仪的临床应用
近年来穴位治疗仪在俄国民众中应用十分广泛。其可分为以下几类:激光穴位治疗仪,医疗单位用穴位电疗仪,小型家用穴位电疗仪。激光穴位治疗仪与大型穴位电疗仪在俄国应用十分广泛,一般市区级医院门诊部的理疗科中都有此类设备小型家用穴位电疗仪有中国大陆产、新加坡产、俄国自产等不同种类。俄自产小型家用穴位电疗仪已有许多不同品种,销售价位较低,较受病人欢迎。
3.2.2 针刺治疗的临床应用
在俄国的各级医院中从事针灸工作的医师均来自神经科专业医师,加之长期以来受针刺治疗与神经反射作用机制相关这一理论的影响,其针刺治疗的疾病主要是以神经科疾病为主,也治疗一些其它系统疾病。然而俄国医疗界长期形成一些片面看法,也令人啼笑皆非。例如,许多俄国医师都告诉脑血管意外(脑中风偏瘫)患者发病后的最初半年内不能接受针刺治疗,而这半年时间则往往是针刺治疗脑血管意外最有可能取得疗效的时间。目前俄国针灸医师经常应用的针刺方式主要有体针、耳针、手针3种。
3.2.3 中药的应用
中药进入俄国医疗市场主要是近十多年的时间。俄罗斯实行严格的医药许可证制度,中药要进入俄国市场,首先要注册申报许可证。目前在俄国境内可见到的中药不多,主要是通过以下途径进入俄国境内:
(1)注册申报许可证后通过合法途径进入俄国市场。目前这类中成药不多,其申报的许可证大都是保健食品许可证。在俄国大城市可见到的中国大陆公司厂家以注册申报保健食品许可证方式在俄销售的中成药,有来自广东中山的冬虫夏草口服液及来自天津某公司的中药冲剂。此外,还有多种中国产含中药成分的减肥茶亦按保健品申请许可证进入俄国市场,这些保健茶大都正式报关,按批发手续在俄各地药店销售。例如,飞燕减肥茶进入俄市场已有近十年历史,并在俄建立了分装厂以降低成本。
(2)另一类是正式申报俄国的药品许可证后进入俄市场的中成药。由于注册费用高昂,目前此类品种不多。例如,广州生产的华佗再造丸于几年前就已取得俄国药品许可证,在俄国各大城市药店均有销售。
(3)通过不合法的灰色清关途径进入俄国境内。这类中成药在首都莫斯科常有专门的经销商,中成药往往夹杂在其它日用品之中通过灰色清关,经销商取货后因无许可证仅能在莫斯科市的中文报刊上登广告销售,销售对象主要是居住在莫斯科市经商的数万中国人。近年来,随着俄国加强市场管理,这类中成药已很少见。
值得注意的是越南商人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就开始将越南产中成药注册申请药品或保健品许可证进入俄国市场,近十年来在俄各地城市药店都可见到印有中俄文说明、而是越南产的十全大补丸和十全大补酒等中成药。德国产的银杏叶制剂也早已在俄各地药店大量出售。
3.2.4 俄国草药的应用
俄国人早就有应用当地草药治病的习惯。在前苏联时期,各地城市的药店就少量出售当地草药制剂供顾客选用。位于首都莫斯科市和平大街地铁站附近全俄最大的草药店,已有数十年历史,出售俄产各种草药。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随着俄全面转向市场经济,许多俄国公司开始生产各种草药制成的制剂在药店出售,最简单的是制成茶剂出售,外包装上注明组成成份、主要功能、主治和用法,目前在俄国大城市药店里可见到几十种这类茶剂出售。近年来,还出现了俄国当地草药制成的药片经注册批准后在药店出售。
俄罗斯是世界上森林资源最丰富的国家,良好的植被提示其具有丰富的草药资源。
4 中俄合作前景与应注意的问题
我国已经近30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实力的增长为开展各种不同形式的国际合作创造了条件。中俄两国地缘相邻,在经济上具有极大的互补性。
4.1 合作前景
根据俄国目前传统医药学的实际状况与俄政府的有关政策法规、医疗市场的需求,在传统医药学领域对俄合作具有较好前景,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4.1.1 化学药品副作用明显的现实问题,使得越来越多的俄国人关注传统医药学方法治疗疾病
俄国是世界平均受教育程度水平最高的国家之一。这种受教育程度的高水平使得一般俄国人所了解的医药卫生常识要更多一些,更加关注健康(在俄国为健康干杯是最常用的祝酒词之一)。在这个以现代医药学占据医疗卫生领域主导地位的国家,人们对化学药品的临床副作用表现和危害,了解和经历的比中国人要更多一些,由氨基甙类抗菌素损伤位听神经功能引起的听力障碍、各种化学药品过敏反应的出现率都要更高一些。正是这些现实问题使得各阶层的俄国人都越来越多地关注传统医药学方法治疗疾病。
4.1.2 近十多年来,随着中俄两国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增多,俄国民众对中国中医药学的了解也越来越多
以往俄国人只知道中医的针灸治疗,知道人参是中药。现在许多俄国人已了解到中药有数百种饮片,不仅可组成汤药治病,还有许多疗效显著的中成药。近年来俄国电视台的国家频道、第1频道、文化频道等主要频道,也都曾多次介绍中国的中医药是如何治疗疾病、中国的中医院、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等知识,促进了俄国人对中医药知识的了解。
4.1.3 自2000年以来,俄国经济一直稳定恢复增长,俄国人收入的逐提增高为中医药进入俄国市场提供了经济基础
自普京执政后,俄国经济步入稳定恢复增长阶段。自2000年以来俄国经济增长率每年在5%~7%左右。自2000年以来,俄国人的收入在逐渐增加。经济收入的增加为俄国人的消费提供了支持,也促进了人均健康消费的提高。
4.2 需要注意的问题
自1991年俄独立以来的十多年,俄的法规政策不断健全,要在俄开展医药合作,必须清楚了解俄国的有关法律规定。俄国的药品管理法规在继承前苏联相关法规的基础上,近十多年来不断补充完善。俄国对医疗服务性公司、医药销售性公司有一些法律方面的具体规定。俄国是一个高税、严税国家,税务政策也是需详细了解的。目前,俄罗斯进口商品不仅要交纳关税,还要交纳增值税;一般公司的营业税率为40%~45%;中成药产品进入俄国市场首先要按照俄罗斯相关法规办理注册申报许可证,无论是按保健品、还是按药品注册申报都需要相当一笔费用。了解这些才能对合作或投资后的经济效益有一个恰当的评估。
2011年度医学科学部重点项目包含按立项领域申请的重点项目和“非领域申请”的重点项目。医学科学部根据优先资助领域,经专家研讨确定重点项目立项领域。“非领域申请”的重点项目主要鼓励已取得重要创新性研究进展而当年的重点项目立项领域未能覆盖其研究领域或方向的医学科技工作者,围绕医学科学前沿开展的基础研究,这类申请可不受重点项目立项领域的限制,申请人可结合自己的工作基础和学科前沿,直接申请重点项目。
有关申请书的撰写、要求和注意事项请参看本《指南》中重点项目总论部分及医学科学部面上项目部分。特别要求申请人在提交的纸质申请书后附5篇代表性论著的首页复印件。对于按立项领域申请的重点项目,申请人根据下列重点项目立项领域,自主确定项目名称、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准确填写立项领域后面所标出的申请代码;附注说明应写明项目申请所属的重点项目立项领域名称。
对于“非立项领域”申请的重点项目,申请人可自主确定项目名称、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案,自主选择与研究内容相对应的申请代码;基本信息表附注说明栏应选择“非领域申请”字样。此外,“非领域申请”的重点项目除了按常规要求撰写申请书外,还需要在申请书正文部分的最后增加一项800字左右的“关于已取得重要创新性研究进展的情况说明”,在此说明中着重阐述与本次申请密切相关的重要创新性进展的实质性内容、相关研究结果以及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情况等。对于本次申请所依据的“已取得重要创新性研究进展”的代表性论文,要求必须是申请人近期发表的第一作者或责任作者论文。
未按照上述要求撰写重点项目申请书的项目申请,本科学部将不予受理。
医学科学部2011年度计划资助重点项目80项,其中按立项领域申请的重点项目拟占资助计划的80%,“非领域申请”的重点项目拟占资助计划的20%。资助强度约为200万~400万元/项(如特别需要增加资助强度应加以说明,但最高不超过500万元/项,平均约300万元/项),研究期限为5年。请申请人根据工作实际需要合理申请项目经费,除了填写经费预算表之外,还需要写出尽可能详细的预算说明。
2011年医学科学部重点项目立项领域
1.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的分子机制(H01呼吸系统)
2.出凝血调控异常及血栓形成的机制及干预(H08血液系统)
3.血管损伤、修复的机制及干预的基础研究(H02循环系统)
4.胃肠道粘膜损伤相关性疾病的机制研究(H03消化系统)
5.肾脏进行性纤维化的发生机制(H05泌尿系统)
6.宫内微环境改变与子代重要疾病发生的关联机制(H04生殖系统)
7.胰岛细胞功能与糖尿病的发生发展(H07内分泌系统)
8.重要致盲眼病的发病机制及眼损伤修复与视功能重建的基础研究(H12眼科学)
9.精神疾病遗传易感性及发病机理研究(H09神经系统和精神疾病)
10.神经电活动异常与发作类疾病的致病机制研究(H09神经系统和精神疾病)
11.多功能造影剂与分子探针的基础研究(H18影像医学与生物医学工程)
12.小动物活体成像的理论方法及基础研究(H18影像医学与生物医学工程)
13.重要人体寄生虫病原学及致病机理研究(H19医学病原微生物与感染)
14.炎症性及免疫性皮肤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H11皮肤及其附属器)
15.骨关节退行性疾病发生发展的分子机理(H06运动系统)
16.脓毒症致多脏器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及干预措施研究(H15急重症医学/创伤/烧伤/整形)
17.蛋白质修饰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H16肿瘤学)
18.细胞自噬与肿瘤发生发展(H16肿瘤学)
19.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耐药机制(H16肿瘤学)
20.性激素与肿瘤发生发展(H16肿瘤学)
21.营养素及食物中生物活性物质与慢性病防治的基础研究(H26预防医学)
22.环境与职业暴露人群早期健康损害防治的基础研究(H26预防医学)
23.免疫生物治疗的细胞与分子机制(H10医学免疫学)
24.同种异体移植免疫排异及免疫耐受的基础研究(H24医学免疫学)
25.药物高效传递系统基础研究(H30药物学)
26.胰岛素抵抗与药物干预新靶点研究(H31药理学)
27.重大疑难疾病中医治则治法的基础研究(H27中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