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文化赏析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30 11:42:2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数学文化赏析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数学文化赏析论文

篇1

“给我五个系数,我将画出一头大象,给我六个系数,大象将会摇动尾巴。――柯西”

多么生动形象的一句话,亲爱的读者朋友们,谁能告诉我它的含义?

一、数学文化

从狭义上讲,数学文化是指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观点、语言,以及它的形成和发展;从广义上说,数学文化还包含数学家、数学史、数学以及数学发展中的人文成分、数学与社会的联系、数学与各种文化的关系等等。

什么是数学素养?顾沛先生说,很多年的数学学习后,那些数学公式、定理、解题方法也许都会被忘记,但是所形成的数学素养却是终身受用。下面我举出本人在教学中的一点尝试,希望各位读者能通过这些小故事,体会到我们的数学素养。

二、数学热爱者的尝试

作为一位数学教师,其实也是一位数学热爱者。让我着迷的不仅是数学本身的美,还有数学的文化气息,数学家们的人格魅力。于是自己编制了《数学素养小手册》,培养孩子们上网收集,查阅资料能力,了解数学家,数学名言,数学小谜语,以及与大家分享,数学小故事,小知识和小趣题等,还有亲子活动,我是爸爸妈妈的小老师以及自我评价等,受到孩子们的喜欢。

在孩子们中间开展课题研究,如关于桥梁的“我是小小设计师”,鼓励有条件的孩子制作自己的桥梁设计等,孩子们积极性很高,也调动了家长的共同参与。学到圆这一部分时,调动孩子们自己查资料,制作关于的PPT,自创以圆为主题的设计图,绘画小小纸盘画等,并以此整合成为数学公开《穿越千年的》,以课堂情景剧的形式演绎的过去与现在。大家积极参与,热情高涨,印象深刻,爱上了小。注重对孩子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给孩子充分的尊重,让他们爱上数学,发现数学,享受数学,展示数学才能。只要有创意,都乐于及时与同学分享,在QQ群里与家长们分享。

三、我们的心灵鸡汤――数学早点心

数学老师上早读,读什么呢?读公式,读法则,读定律?还可以来点儿什么呢?我决定为孩子们编辑一本数学小读本,其中收录了几十条数学名言,选编了几名极具代表性的中外数学家的故事,编成了我们的《数学小读本》。利用早读时间朗读与赏析,渗透数学知识,开拓视野,一起跟我们来看看吧!

首先全班齐读“数学名言”部分,孩子们,说说你的理解。你最欣赏哪句名言?孩子们大方地站起来,纷纷表达自己的想法:

我最喜欢这句话

1.上帝是一位数学家!――雅克比

这句话简洁明了,大气磅礴!得到了众多学生的追捧。

2.数学的本质在于他的自由。――康托尔

数学家的心是自由的,我们学数学,做数学的时候也能体会到,特别是数学题的方法多种多样。

3.一个数学家越超脱越好!

远离城市,远离喧嚣,静心于自己的一片天地,享受心灵与大师的对话。

4.纯数学是魔术家真正的魔杖。――诺瓦列斯

我便在旁边画上一个数学王冠,再配上一根魔术杖,孩子们都笑了!

5.一个没有几分诗人气的数学家永远成不了一个完全的数学家。――维尔斯特拉斯

我同样很欣赏这句话:不能在心灵上作为一个诗人,就不能成为一位数学家。

俄罗斯女数学家柯瓦列夫斯卡娅语。丘成桐先生也有很好的历史文化底蕴,大师绝不是只局限于某个狭隘的专业的。

6.这是一个可靠的规律,当数学或哲学著作的作者以模糊深奥的话写作时,他是在胡说八道。――怀德海

所以我们也要学习白居易平易近人的“大白话”,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化繁为简才是高手也。

7.无限,再也没有其他问题如此深刻地打动过人类的心灵!――希尔伯特

在找规律问题中我们可以体会到。

8.如果谁不知道,正方形的对角线同边是不可通约的量,那他就不值得人的称号。――柏拉图

可怜又可敬的无理数发现者希帕索斯却为真理献出了生命!

9.在数学的领域中,提出问题的艺术比解答问题的艺术更为重要。――康托尔

所以才有了千年难题,吸引一代又一代的爱好者去探究,也促进了数学各分支的发展。

10.上帝创造了整数,其余所有的数都是人造的。――克隆内克

万物皆数也,毕达哥拉斯学派一直所推崇的。

11.数学发明创造的动力不是推理,而是想象力的发挥。――德摩

人类离开了想象。世界将会怎样?

12.“给我五个系数,我将画出一头大象,给我六个系数,大象将会摇动尾巴。――柯西”

有一次,孩子们读完后照例相互提问与赏析。一个孩子文问道:“请问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其他同学无人应答,科代表便顺势抛给了我,“下面请老师给我们讲讲这句话的含义。”

这句看似简单,却又令人疑惑的一句话我也未去细究呀!那我得利用课间时间赶紧上网去查呀,还真是没有查到这句话出自于柯西的哪本书,或是什么时候,什么场合的妙语!

第一节上课了,没办法,硬着头皮上吧。好吧,我们不妨先来画头大象的简笔画:为了突出大象的特点,姑且认为是五个系数,大大的脑袋,长长的鼻子,大大的耳朵扇子,咽档纳碜樱四根大柱腿,那就五个要素了!还有一个,谁来画?

同学们果然自告奋勇者,画上了一根飘逸的尾巴!还可分享一下盲人摸象,曹冲称象等故事。

当然还是老实告诉孩子们,这只是一个趣解而已,柯西先生的真正含义还得孩子们继续去探究呢。谜底也许藏在他研究的单复变函数或是常微分方程中,柯西定理、柯西不等式还是柯西收敛准则?

上网一查,柯西先生还真有趣:柯西(Cauchy,1789―1857)是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其父亲是一位精通古典文学的律师,与当时法国的大数学家拉格朗日与拉普拉斯交往密切。少年时代的柯西数学才华颇受他们的赞赏,并预言柯西日后必成大器。拉格朗日向其父建议“赶快给柯西一种坚实的文学教育”,父亲因此加强了对柯西的文学教养,使他在诗歌方面也表现出很高的才华。

柯西在学生时代,有个绰号叫“苦瓜”,因为他平常像一颗苦瓜一样,静静地不说话,如果说了什么,也很简短,令人摸不着头绪,和这种人沟通,是很痛苦的。柯西的身边没有朋友,只有一群妒嫉他聪明的人。当时法国正在流行社会哲学,柯西工作之余常看的书,却是拉格朗日的数学书,这使他赢得另一个外号“脑筋劈哩啪啦叫的人”,意即神经病。

柯西的母亲听到了传言,就写信问他实情。柯西回信道:“如果基督徒会变成精神病人,那疯人院早就被哲学家充满了。亲爱的母亲,您的孩子像原野上的风车,数学和信仰就是他的双翼一样,当风吹来的时候,风车就会平衡地旋转,产生帮助别人的动力。”1816年,柯西回到巴黎,担任母校的数学教授,柯西自己写道:“我像是找到自己河道的鲑鱼一般地兴奋。”不久他就结婚,幸福的婚姻生活,有助于他与别人沟通的能力。可见柯西语言幽默,文化功底深厚。

柯西在纯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功力也是相当深厚的,在数学写作上,他是被认为在数量上仅次于欧拉的人,他一生一共著作了789篇文和几本书,其中有些还是经典之作。据说,由于柯西的作品实在太多,印刷厂为了印制这些论文,抢购了巴黎市所有纸店的存货,使得市面上纸张短缺,纸价大增,印刷厂成本上升,因此,科学院后来规定论文最长的只能有四页,所以,柯西较长的论文只得投稿到其它地方了。

感悟:文学功底很重要!

四、关于数学家的故事

我首选取了天才的大数学家――高斯,他那从1加到100的故事早已成为了经典。三岁就已经会计算,而且还可以指出爸爸计算帮工的工钱算错了,不是天才又是什么?

第二位选取了数学家欧拉,一个喜欢追问的孩子,追问老师,天上的星星有多少颗?却被教会里信奉上帝的神学老师赶回了家,成了一个放羊娃。年幼的他成功地帮爸爸不花钱地解决了,新羊圈的围栏问题。这也正是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等周长,面积最大问题,直到现在也常出现在各种考题和故事中,被人们所还津津乐道。

第三位是20世纪最重要的科学家之一――冯・诺依曼,计算机之父。周末让孩子们写了读后感,有的孩子们写的还真棒呢(请见后面)。

第四位选择现代著名数学家陈景瑞,沈元教授给他上了一节课,“送他一颗明珠”,在他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立志要证明出哥德巴赫猜想,拿下世界难题。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我们数学老师,也有这样的权利和义务,多么幸福和圣神呀!

后面我还特意选了几位女数学家,这对女孩子学好数学有很大的激励作用呢。 最后选了苏步青和熊庆来,特殊抗战时期,不忘初心,为国效力,可钦可敬!

最后,给大家推荐一本好书――北京大学出版社《美妙的数学》(吴振奎著),让我们一起爱上数学,欣赏数学,享受数学吧!

请欣赏孩子们的读后感吧:

在这个星期,我读到计算机之父冯・诺依曼的故事。在故事中介绍了,他是美国核计划的协调员,“曼哈顿计划”中最重要的科学家之一,长崎原子弹的缔造者。看了这些对他的介绍,我不禁尊重起他来,心中有一种暗暗的敬佩感。

当我看到他居然六岁时就能心算做八位数乘除法,八岁可以精通微积分……这时我又开始暗暗吃惊了。再往下看,当时人们对他的学问,编成了一句长期流传的笑话:诺依曼其实是一个懂得怎样完美模仿人类的外星人。

此时此刻,我想:他能够取得这么大的成就,这么多人的赞赏,与他刻苦钻研,勤奋努力是分不开的,以后我也要努力学习,像他一样取得伟大的成就!――欧阳思捷

更有给冯・诺依曼画漫画的:

我觉得冯诺依曼的样子:

样式一:大家好,我叫诺依曼,今年3000000亿岁了,我有着最强大脑,是个surper数学家。

样式二:思考中,翘着二郎腿,耍酷最重要!

样式三:还是电磁波,思考中……因为头脑太重,必须要强壮的脖子,头大最重要。

――刘耘文字配漫画

再欣赏一位学霸的感悟吧:

篇2

【作者简介】 周志锋,现代文学硕士,全国 “十一・五” 教育规划重点课题现场教学比赛一等奖及全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现场教学一等奖获得者。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 (2014) 34-0089-03

当下我国的微课,是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它是一个简化、细分的教学,是围绕某一问题或某一情景而确立教学目标,内容短小精悍的教学课型。

微课的设计和所有常规课程一样有其知识表征的规律,但更要符合不同学习对象多样化的需求,要充分地考虑学生立场、生命立场,而作为母语学科的语文微课设计,在这方面有天然的优势和不可推却的职责,尤其应该着力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要去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成长,要为营造学生精神世界的大宇宙奠基。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陈继英先生倡导“人生语文”理念,其核心就是强调语文教学要从学生的人生发展角度实施教育教学方略,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思五种能力的同时,发掘人的潜能,培育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启迪和丰富学生的人生智慧,构建学生人生发展的精神家园,奠定学生人生发展的语文根基。微课理所当然地也应该秉持这个使命与理念。

语文“微课”的设计和教学实践既要注意微课的特殊性,更要保持“人生语文”的学科理念,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助力青春的美好航行。

一是要强调语言文字的浸染性。语文学科的关注点不仅仅包括语文知识传授和语文能力训练,更负有文化传承和精神塑造的人文责任。因为它既具有文化的内涵,更具有对人的精神的熏陶感染性。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下,我们更要特别强调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课程的文化探究,知识层面的文化传递,经典层面的文化积淀,精神层面的文化浸染和教学过程中的文化追求。语文教育就是要培养“文化中国人”,即深受中国文化濡养的中国人。语文教师不仅要做好“经师”,更要做好“人师”,以文育人,以文化人。作为母语的学习,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获得的情景性和场景性有不言而喻的优势。

语文“微课”设计中,不管是教师讲授的语言,音画穿插里的字幕或旁白,使用的辅手段,甚至无关紧要的指示性文字,也要在规范的基本要求上,求得一定的语感层次和文化韵味,以呈现给学生完美的视听,获得独特的感受,从而使学生受到全方位的浸染,促进精神领域的净化和升华。如在讲授粤教版选修《唐宋诗词》时,笔者试做了《唐诗韵》系列微课,以期破除教材单人单篇不成体系和文字性过多容易视觉疲劳的弊端。笔者以时代背景、文流、代表作家作品、经典赏析、后代影响为单篇微课的串联形式,补充充分的叙事,注重细节的生动,甚至足够的趣味,使得课堂完全脱离了“文学史”和语文课的常规模式,文字的冲击力、画面的时代感、作品的感染力都极其强烈。

语文微课的语言除了通用的严谨、规范的要求,更多的应着眼于形象的美感、丰富的意蕴等。例如,上述微课笔者引用了下面的导入语言:“红尘无涯,万象朦胧,蒙蒙迷雾中偶现得一线天光,自然更见娇妍。而娇妍无比的唐诗,至今低回不去的正是红尘的朦胧美意。它是青青竹林间的一个浣纱女,它是胡天飞雪中的两行马蹄痕,它是碧水中嫣然而出的一支芙蓉,它是月夜里凄然而泊的一叶独舟。”徜徉如此的文字海洋之中,学生会自然而然地被召唤和融入,情感世界会逐渐变得丰盈饱满,人格会逐渐实现自我矫正和完善,可以这么说,真正热爱语文、热爱文字的人,必然会是一个珍爱于己、怜惜他者、感恩社会、践行奉献的人。

二是微课的选题求“小、新、实”。语文微课选材空间巨大,自由度极高,这就很考验老师的智慧、眼光和视野。一旦选题不当,没有聚焦教学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易混淆点,再好的呈现形式都成了无本之木。设计微课一定要指向教学的关键处、学生的薄弱点、考试的热点处或者学生的感兴趣处,可以是某诗歌主题归类、一种词类活用归纳、一种特殊句式讲解、一种语用类型讲授,还可以是细节描写的作用、议论文的论证方法、主题段的写作等,“点”的选择妥当和巧妙与否关系着整个微课的成败。有的教师作微课时还是恋战于教学活动的组织,例如小组讨论、小组汇报、教师点评的形式,这些东西表面上看起来很热闹,实际上学生却学不到什么实质性的内容。我们要充分地考虑学生在微课上的期待,有没有常规课堂以外的知识精髓,给学生的长远发展能否有一定的助力。我们不能只注重高密度的知识呈现,使学习者始终停留在浏览、知晓的肤浅层面。以笔者的微课《怎样写议论文提纲》为例,议论文的写作体系健全、论者众多、环节操作成熟。相对来讲,我们在平时强调的是写之前要想清楚、要写大略的提纲,但具体到提纲究竟应该怎么写,它和具体的成文有什么关系,哪些东西在提纲中应该成为重难点,我们要么根本没引起重视,训练的比较少,或者训练出来的是无效的提纲,并不能有效地指导具体的写作过程。在本节微课里,笔者明确提出拟提纲的“四步法 ”――定主题、定模式、定主句、定亮点。条理清晰,可操作性强,学完后立即可以上手应用,对于改善学生作文中常见的信笔随意等状况,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

三是体现“语文即人生”的思想。面对新课程标准和教学实践要求,教师的工作已经不是简单的把书本上的知识内容交会给学生,而是要在教的过程中充分落实“语文为人生,语文即人生”的理念,让学生体会到语文学习和人生、生活的鱼水相依,激发学生学习语文乃至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积极性。现行语文教材不足以完全成为德育的依凭,教材选文虽然绝大多数都可算是文质兼美,但整册整套由于其特殊性,很难有一以贯之的思想和体系。语文微课要落到实处,为现实而著作,为生活而发声,关爱和引领人的精神世界,就必须把广阔而生动的生活充分地引入课堂。微课程作为常规课程的有效补充,就是为学生打开另一扇窗,贴近学生的实际基础和需求,在应试和实际功用中相对容易地获得巧妙的平衡,弥补相对滞后、片面的课程内容的缺陷,增进课程与学生之间的亲和力。比如现在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喜欢语文课,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主体参与性不强,于是笔者探索了《口语表达》的微课系列,一定程度上替代繁重而低效的作文教学的功用。试想,如果拥有观点深刻、知识面斐然、逻辑富有条理、叙议到位的演讲能力,这个学生的作文乃至语文水平必然差不到哪儿去,而口语练习形式多样、选材广泛,知识和技能的深度和广度操作灵活,很容易唤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语文水平的提高和人生境界的发展自然也是题中应有之义。

四是微课元素多样性。微课是为支持翻转学习、混合学习、移动学习等多种新型个性化学习方式而设计的,具有情景化、趣味性、可视化特点。因此微课选题要适合使用多媒体表达,适合加入丰富的图形图像、多姿的动画、声色兼有的视频。我们的教学设计要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形象的表达工具,这样才能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地改变传统教学的单调模式,使想学和乐学落到实处。基于此,在微课的设计中,一定要有自己独特和丰富的亮点。这个亮点,可以是激情四溢的朗诵,可以是风云涌动的课堂辩论,也可以是诗配画的解读,或者是想象力的接龙以及微博的写作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不能荒置大量鲜活的影视媒体资源。语文微课要培养的所有能力和想达到的影响学生人生发展的攸归,在当下的媒体节目中,其实都有对应的呈现和暗合。以凤凰卫视的《一虎一席谈》为例,这样的课程资源形式和内容完全可以全面导入微课内容,不仅方便快捷,对学生的如知识面、逻辑思维、语言斟酌等能力的培养只有意想不到的作用。

五是要重视语文微课的“思维力”培养。微课的价值和贡献一方面在于它能在短时间内高质量地传递出精华内容,另一方面在于它能引发学习者的深度思考。而微课的思维力目标也就体现在它能否引起学生对内容进行螺旋式上升的提问和思考,即一个问题或一种回答能否使学生延伸到另一个问题或另一种回答。因此,优秀的微课应是“智慧”、“美貌”与“技术”的兼容体。微课要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具象抽象结合,使学习者在恰当的情境、情绪和节奏当中,集中精力观看、体会和思考所呈现的内容,进而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提升思维能力。

在我们的传统文化里过多形象和感性的东西,在强调浸染的同时,思维的训练也是不可或缺的微课导向。当前高中生最为欠缺的就是理性思维,表现在作文上,就是可能有华丽的文字和繁多的材料,但最可贵的思想却乏善可陈。这既和学生所处的年龄、阅读经历和习惯有关,最重要的是,我们教师自己对语文思维的训练没有引起重视,也鲜见这方面的系统训练资料,而且这种训练的本身是相对枯燥和短期内难见成效的。所以我们除了课文文本的基本思维训练,更应该努力地拓展思维训练的选材空间。如类似于专题谈话的微课类型《我们今天应该怎么做慈善》,首先让学生谈论并概述慈善文化的当前现状,然后从历史、社会等角度分析慈善文化不尽人意的原因,紧接着阐述不良慈善文化的危害,最后提出关于建设良性慈善文化的建议,这不仅是一个典型的议论文思维流程,更可以充分锻炼学生思维能力,使学生得到形象的感染的同时,更能体会语言思维的。而思维力的提升,亦足以见证学生精神境界的成长。微课程探索的洪流浩浩荡荡,语文微课在努力汲取微课研究的公共成果的同时,也应当充分地葆有自己的学科方向,在引领学生的人生发展上,持续而有效地发挥更为深刻和长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陈继英.人生语文的教学向度与实践探索[J].中学语文教学,2013,(7).

[2] 董希旺.重拾文化自信,建设全新语文[J].新课程研究.2014,(10).

[3] 迪种宝.二十集唐诗电视系列片《唐之韵》[M].北京:中国科学文化印象出版社.2007.

教育快评:“救救数学!”救救教材改革!

篇3

二、入学要求与学制

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三年。

三、培养目标

培养适应我省经济发展和行业变化的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物流管理专业及其他相关专业知识,熟悉相关法律法规,了解现代物流的运作流程,掌握现代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和信息技术,集仓储、运输、包装、配送、流通加工、营销、信息处理等实务能力于一体的,具有公民基本素养和职业生涯发展基础的一线技术技能人才。

四、职业面向、职业能力分析与职业资格及继续学习专业

(一)职业(岗位)面向、职业能力分析、职业资格证书

(二)继续学习专业

根据专、本科专业目录,结合物流服务与管理专业实际,本专业毕业学生继续学习专业可为:

专科:物流管理、商务管理、电子商务、国际商务、国际贸易实务、市场营销、连锁经营管理、工商企业管理、工商行政管理。

本科:物流工程、工商管理、市场营销、国际商务、电子商务、交通运输、行政管理、国际经济与贸易。

五、综合素质及职业能力

(一)素质目标

1.有现代物流从业人员的精神和气质,爱岗敬业;

2.有较强的安全作业意识;

3.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和环保意识;

4.具备学习新知识、适应新设备的潜力。

(二)知识目标

1.掌握本专业必需的科学文化知识;

2.初步了解现代物流的基本理论;

3.具有计算机基础知识及网络技术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4.掌握入库和出库的基本作业程序;

5.掌握盘点作业的基本工作程序、内容、方法;

6.了解物流营销的基本原理,理解和掌握物流营销的各种方法;

7.掌握物流业务政策法规和国际惯例;

8.了解条形码技术知识、POS系统知识、RF技术知识。

(三)能力目标

1.具有利用计算机及网络进行信息收集、分类、处理、的能力;

2.具有填制、识读、制作和修改运输单证和规范填写仓储作业各类单据的能力;

3.具有安排和监管现场货物装卸搬运和执行特殊货物装卸搬运与运输的能力;

4.具有根据配送计划进行分拣作业、配载作业、送货作业的能力;

5.具备商品验收、分拣货物、出货检查、货品包装等作业规范操作的能力;

6.熟练操作仓储作业的装卸搬运设备、计量设备、保管设备、养护检验设备、消防设备,并具有上述设备的养护知识与能力;

7.具有对物流市场进行调查、获取经济信息的能力;

8.有较强的语言与文字表达、合作协调和应急能力。

六、教学时间分配及进程安排

七、专业教师任职资格

(一)职业素质要求

1.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关心学生,教书育人;

2.系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及时了解本专业国内外发展现状和趋势,注重更新知识结构;

3.刻苦钻研业务,勇于创新教学模式,增强实践教学能力;

4.善于结合学科特点,寓思想品德教育于学科教学之中。

(二)职业技能要求

1.具备物流及相关专业技术职务(非教师系列)任职资格或具备物流及相关专业(工种)技术三级以上等级证书;

2.具备通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等现代教育手段的操作与应用能力;

3.具备组织物流及相关专业实训教学的能力;

4.公开发表过物流学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或参编专业教材。

(三)继续教育要求

1.定期参加所授课程相关岗位职业资格进修培训;

2.每学年参加带队指导顶岗实习或专业社会实践活动在80学时以上;

3.定期参加相关专业学术研讨活动,及时掌握本专业前沿理论;

4.定期参加市级、国家级或出国专业师资培训学习;

5.通过进修提高学历、学位层次(或取得双学历、学位)。

八、实训(实验)条件

(一)实训室建设标准(见P103)

(二)实训室建设设备清单(参考)

1.全国物流技能比赛设备清单

2.仓储与配送实训室设备清单

3.货物运输实训室设备清单

4.国际货代实训室设备清单

5.快递业务实训室设备清单

九、编制说明

(一)编写依据

省教育厅关于制定中等职业教育和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

(二)公共课的开设说明

1.语文课程包括基础语文、应用文写作两大模块,前三个学期为“基础语文”,后两个学期为“应用文写作”。

2.数学由基础数学和经济数学基础两个课程模块组成,前三个学期为“基础数学”,后两个学期应结合专业需求增加为“经济数学基础”。

3.英语课程由基础英语、英语口语、商务英语三个课程模块构成,前三个学期为“基础英语”,第四学期为“英语口语”,第五学期为“商务英语”。

4.信息技术应用基础课程由“文字录入技术”“信息技术应用基础”两个课程模块构成,第一学期以“文字录入技术”为主,第二学期以“信息技术应用基础”为主。

(三)选修课开设的说明

1.限定选修课,由各学校根据当地社会发展和学生实际情况,在货物运输、仓储与配送、国际货代、快递作业四个方向中选择开设。

2.任意选修课,可结合各学校专业方向的选择和学生发展综合考虑加以确定。

根据物流管理专业的特点,可供选择的任选课程列举如下:

(1)人文素养类:心理健康教育、美育基础知识、演讲与口才、文学作品赏析、音乐欣赏、书法、毕业生就业指导、文学名著欣赏、大学音乐鉴赏、数码摄影及欣赏、创业教育与实践、大众健美操等。

(2)专业技能类:公共关系、消费心理学、超级成功学、沟通技巧、商务礼仪、商务谈判、条码技术与应用、供应链管理、特种货物运输、物流企业管理、物流统计、国际物流、回收物流及其他方向专业课程。

(3)社会实践类:市场调查、物流企业参观学习、参与短期企业生产实践、实训室综合训练。

(四)对于实训(习)项目的说明

1.课程阶段实训

即集中实训(见教学进程表“社会实践”),主要是利用校内外的各种实训室和实习场地,模拟现实企业的员工角色和环境,就某一单项或综合课程进行多种形式的实训,使学生在初步了解物流组织基础上,能够利用所学的知识进行物流管理活动的分析。

2.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主要是将专业理论知识同企业实践进行有机结合,学习物流管理的各个环节以及如何应对内外环境的变化等,熟悉从业环境,参加物流企业的实际工作,同时为毕业设计收集资料。

对于学生毕业实习的管理,学校要制订实习计划,确定实习目标、要求、实习内容和岗位,联系相关实习单位或实习基地,校企共同商定实习指导老师,学生既要按指导老师和计划进行专业技能的实践,也要遵守实习现场的规章制度,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诚实谦恭、虚心学习。学校教务部门或相关系部应深入实习单位或实习基地加强对学生毕业实习的考核。

考核内容与要求:实习日记、实习报告、分散实习单位鉴定。

篇4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4-0118-02

中国内地高校开设公选课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公选课实际上已经成为我国大学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涉及数学与自然科学类、人文科学类、社会科学类、计算机类、语言类、艺术类、体育卫生类、基本技能类等[1],在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拓宽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一、明确课程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高校公选课的生源来自各个学科,少则五、六十人,多则上百人,选课动机千差万别,如何在一个半小时内,吸引学生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呢?大学教育的定位不应只是知识教育、技能培养,高校公选课的定位是通识教育,其中增强人文教育理念应当贯穿于高校公选课课程设计中,包括爱的教育、善的教育、美的教育等价值观的教育内涵[2]。不同学生对所选课程的期望各有不同,但担任公选课的老师要思路清晰:我为什么要开设这门课程?课程设计必须要有非常明确的目标性。在本人所担任公选课《纪录片创作与赏析》的课程设计中,我将课程的教学目标修订为:分享人生经验;正视社会历史、现实;反思人生意义、价值;丰富大学文化生活;提高影视鉴赏力。上公选课的大多是大一、大二的学生,他们对社会的认知水平和能力还有待提高,本课程希望通过不同类型的纪录片的推介、赏析,为他们打开一扇认识历史、社会、人生的窗口,从多个层面带给学生不同的学习体验,相信总有一点可以触发他们的共鸣。

二、突破课程理论框架、创新设计课程教学内容

(一)增强学科知识的普及性。与专业课程教学要求不同,高校公选课课程教学目的主要是拓宽学生知识面。因此,教师在做课程设计时,必须把课程的理论知识打碎、揉烂,删繁就简、降低学习难度,形成以知识应用为主、理论为辅的课程教学框架。比如可以对一般课程里的历史背景、理论溯源进行删减;将课程体系粗枝大叶化,绘制出课程核心内容的枝干,将专业理论通俗化,更强调知识的普及性。

(二)精选接近性强的学习材料。相较于专业学生,公选课的同学对所选课程知之甚少,如何激发他们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就成为课程设计的关键。比如本人所教授的《纪录片创作与赏析》这门课程,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的教学资料库也在不断地调整中。在选择观摩影片时,为保证让学生观摩到不同类型纪录片,我会刻意选择一些短小的、时代感强的题材,比如《活力中国》系列、《新青年》、《街舞狂潮》等;自然地理类题材记录片是一般观众都会喜爱的片种,我选择的是制作精良的《美丽中国》、《森林之歌》;为了丰富大家的文史知识,特意选择《故宫》、《大国崛起》、《敦煌》、《当卢浮宫遇见紫禁城》等题材的影片;为了让大学生认识真实的中国,我也选择了一些反映社会现实的纪录片,如《归途列车》、《阿拉民工》等;还选择了《梁思成与林徽因》等爱情题材的纪录片,希望通过真实的影像故事触发同学们对爱情的向往并懂得珍惜的可贵。

(三)增加师生互动性内容。作为大学通识教育,培养学生多元思维方式、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是课程教学方法的设计思路[3]。在做公选课课程设计时,必须将课程内容逐一分解、细化到每堂课中,并通过问题设计、课堂讨论将知识体系串联起来,充分调动起学生的质疑力、反思力,在讨论中帮助学生理解、消化专业知识。这种互动一定是启发式的,带有思辨性的,不能是灌输式的。老师不一定给出答案,但要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在教学中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适当降低课程专业难度,不能像要求专业学生那样要求公选课的学生,问题设计要深入浅出;高校公选课教学更讲求艺术性,生动、活泼、幽默风趣的授课方式,自然是大学生喜欢的,但这并不意味着简单迎合学生的口味,而是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提高多媒体教学水平。多媒体在高校教学中已经很普遍,但课件的设计水平却参差不齐,有的只是教案的文字版,并没有把多媒体的优势发挥出来。公选课多媒体课件设计要强化视觉、听觉效果,教师可以制作出课程所需的视频、音频文件,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应用性;PPT的设计要突出视觉线,文字要少而精,图文并茂效果才好,可以是课程的要点、难点,可以是讨论题目,也可以是设计好的图标、动画……

三、强化设计性,有效控制教学环节

(一)课前做好引导。在每次正式开始课程内容前,先做简短的课程回顾,再通过设计好的针对性问题明确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做好学生的学习引导。比如《纪录片创作与赏析》的课堂教学中,我会结合上节课课后布置观摩的影片,提出一些问题组织学生讨论,并不直接给出参考答案,让学生们带着疑问开始本次学习。

(二)课中增强互动性。公选课程不适合满堂灌,老师不能只做传声筒。一节50分钟的课,课程理论教学内容设计最好不超过30分钟。做课程设计时要强调可操作性,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案例引出一个个问题,让学生参与讨论,在提问过程中还要尽可能顾及全场,调动、活跃课堂气氛,任课老师适时对大家的讨论结合课程知识点予以回应,引导讨论的大方向。

(三)课后做好课堂总结。在下课前,一定要做几分钟的课堂总结,将当天的知识要点进行汇总强化,并布置下节课讨论的题目。《纪录片创作与赏析》的每节课后,我会给出学生下去观摩的篇目,并提出相应的几个问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观看、思考。

四、增强思辨性,鼓励学生参与课程教学

(一)增强课堂教学的开放度、参与性。大学教育绝不只是实用的工具,大学课程也不只是传播知识信息,还涉及道德、伦理、审美等领域,影响大学生人格、思想、责任感的形成。如今,我国高校公选课教育管理给了任课老师很大空间,因此应当提倡、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展开自由讨论,有交流、有探讨、有碰撞是培养大学生思辨性的最好手段。当然,老师要主导讨论的行进,做好引导和启发,真正达到一定教学效果。在《纪录片创作与赏析》的课堂上,我会选择一些有争议的影片供学生观摩,通过讨论、交流共享不同学科青年的观点、立场,引导学生们认识人性、社会的复杂性,激发他们对“公平、正义”、“良知、责任”等人文精神的认知。

(二)弱化课程管理强制手段。大学公选课程教育应当充分利用心理学的“获益吸引,降低阻抗”原理,给学生更多自,比如将课堂考勤点名转换成课堂提问,既能了解到课率的情况,也起到了考勤作用,学生也很容易接受。学生请假一律批准,不准假,他/她的心不在课堂上,也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其实,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并没有遇到经常请假的学生,只要课讲得好,同学们还是很乐意上公选课的;这样也会给老师一定压力,课讲得好才有人来听。高校公选课课堂是给予大学生浸染人文精神的很好空间,教师要做好课程设计、认真备课、上好课,充分利用好这个平台,真正让公选课成为大学教育中一座清新的花园,百花齐放、生趣盎然。

参考文献:

篇5

《舞蹈艺术欣赏》课程作为素质教育的1部分,已成为当今针对高校文理科大学生开设的1门艺术课程,这在中国教育史上是1项新突破。正因为“新”,所以,《舞蹈艺术欣赏》课程在全国还没有制定统1的教学大纲和统1的教材,出现了随意、松散、杂乱、“各自为政”的不规范局面,这样势必会影响到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如何合理、科学地构建《舞蹈艺术欣赏》课程,是我们当前急需认真研究和探索的新课题。作为《舞蹈艺术欣赏》课程与舞蹈专业课程不同,有着它自身的特殊性和规律性,本文试图从教学对象、教学环节、教学目的这3方面作为切入口,对高校素质教育中《舞蹈艺术欣赏》课程的特殊性以及学科建设方向进行论述。

1 教学对象不同,是形成其特殊性的客观原因

《舞蹈艺术欣赏》课程在教学对象上与舞蹈专业的不同,是形成其特殊性的客观原因。《舞蹈艺术欣赏》课的教学对象是高校文理科大学生,而不是考入高校舞蹈专业的学生。正因为教学对象的特殊,所以有必要对教学对象作个基本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作为跨世纪的有学识、高智商的大学生,究竟对舞蹈知识掌握多少?当我走进的已不是宽畅明亮的有镜子、把杆的舞蹈教室,而是走进有多媒体设备的阶梯教室;面对的也不是身穿练功服的舞蹈学生,而是端坐在课桌前的文理科大学生时,我就注意对学生进行了调查。我给学生上第1堂《舞蹈艺术欣赏》课,学生对舞蹈知识的“无知”,观看舞蹈作品时的“茫然”,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我问学生“你们谁能解释什么叫舞蹈吗?”全场鸦雀无声。“你们看过哪些舞蹈?”只有1两声附和《天鹅湖》。“知道什么是‘现代舞’吗?”教室顿时活跃起来,7嘴8舌,交头接耳,接着报出1连串的名称“街舞”、“芭啦芭啦舞”、“劲舞”、“霹雳舞”、“韩国组合舞”。“为什么认为是现代舞?”“因为是现代流行的,是现代人跳的舞。”由此可见,普通高校大学生这个知识群体对舞蹈知识的匮乏与他们所掌握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深刻地反映出因缺乏美育而导致不完整教育的结果。如何填补大学生舞蹈知识方面的“缺失”和“空白”,目前在高校开设的《舞蹈艺术欣赏》课程正是解决大学生舞蹈知识匮乏的有效途径;是沟通大学生与艺术的“桥梁”;是舞蹈教育的具体体现。“在普通高校中开展舞蹈艺术教育,恰恰能够使教育的文化功能和对灵魂的锻造功能融合起来……,借助舞蹈艺术品的媒介,塑造他们的情感,锻造他们的灵魂,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集体主义精神,培养他们的审美修养和艺术表现力,提高他们的抽象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能力。”①显而易见,开设《舞蹈艺术欣赏》课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任何1门学科所不能替代的。正由于这门课程教学对象的特殊性,所以对与之相关的教学环节、教学目的方面的研究尤为重要。

2 授课时间不同,是形成教学环节特殊性的主要原因

《舞蹈艺术欣赏》课程在授课时间上与舞蹈专业的不同,是形成其特殊性的主要原因。《舞蹈艺术欣赏》课程的授课时间安排仅是1学期,而舞蹈专业的授课时间安排则是4年。正由于授课时间的“短”“少”,因而更加深了这门课程的难度,所以必须在教学环节的诸方面进行调整和改革,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最好的效果。

1 在教学内容的这个环节上,必须精炼、浓缩,直接从欣赏舞( )蹈作品入手,使学生最直接、最直观地感受舞蹈。在赏析舞蹈作品时,不能从孤立的、静止的角度来分析,也不单是从舞蹈形式和动作来赏析,而是要把舞蹈作品放在历史和文化的大背景来欣赏。把舞蹈的源流、文化、历史结合起来;把舞蹈的特性、种类、形式、内容联系起来;把舞蹈的音乐、道具、舞美、灯光综合起来,让各方面内容融为1体,调动学生头脑里的知识储存,激活丰富的想象,让他们从1个个“具象”的舞蹈作品,来把握舞蹈的“意象”和“内核”。由于授课时间的限制,课程教学也不可能“面面俱到”,要有所侧重、“点面结合”。首先应以欣赏中国民族民间舞作为重点,因为民族民间舞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舞蹈的精髓。要让学生通过有限的课时,在对舞蹈的审美体验中感悟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增强我们的民族凝聚力,激发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另1个重点则是现代舞,因为现代舞是当今青年学生最想知道和了解的,但他们对现代舞的理解仅停留在浅层次上。“现代舞是1种观点,1种对当代世界中艺术功能的态度。”②“在现代舞者的眼里,美已不再是至高无上的概念……。”③在欣赏现代舞作品时,学生忽然会感到与想象中的现代舞差距甚远,甚至会觉得现代

舞“晦涩难懂”“莫名奇妙”。通过具体的舞蹈作品欣赏,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打破传统的审美方式,注重到对人性的关照;进而了解现代舞对传统的叛逆、对程式的解构、对个性的张扬等特点。

2 在教学方法的这个环节上,应运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方法。《舞蹈艺术欣赏》课程虽然不是形体训练课,但舞蹈是以人体动作来表现的艺术,“动”是舞蹈的核心,没有“动”则不成为舞蹈,课堂上应该把舞蹈知识与舞蹈动作有机地整合。要让学生“动”起来,用自己的身体去感悟舞蹈,例如,可以在课堂上教授古典舞的“小5花”、蒙族舞蹈的“硬腕”、壮族舞蹈的“凤凰掌”等简单的、典型的舞蹈动作元素,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联想、想象,让学生在欣赏舞蹈作品时加进自己对动作的感受,把所学的舞蹈知识灵活地运用到欣赏过程中。

3 在教学手段的这个环节上,利用先进的多媒体进行教学。由于本课程的特殊性,舞蹈专业传统的“口传身教”“按部就班”的教学模式显然不合适。再之,舞蹈是1门视听结合的综合性艺术,音乐在舞蹈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音乐给舞蹈以想象,舞蹈给音乐以丰富。所以在课堂上应充分运用多媒体的现代化教学手段,给学生营造1个多视角、全方位的音画空间,积极调动视听觉,使其在欣赏时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音乐和舞蹈的各自特色,以及和谐的魅力,达到1种“悦心畅神”的审美境界。

3 教学目的不同,是形成其特殊性的根本原因

《舞蹈艺术欣赏》课程在教学目的上与舞蹈专业的不同,是形成其特殊性的根本原因。《舞蹈艺术欣赏》课程的教学目的旨在培养具有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完美人格、全面发展的跨世纪人才;而舞蹈专业的教学目的则是培养艺术团体的舞蹈演员。正因为教学目的不同,加强对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综合培养,是这门课程的重中之“重”。

首先是审美能力的培养。舞蹈不仅是人文教育的1部分,也是艺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但由于中国高校艺术教育的滞后,青年学生在艺术上的“营养不良”,导致心理上的不健全,对真、善、美的认识和理解出现了偏差。诸如自我个性膨胀、审美取向扭曲、爱情至上、信仰危机等,导致人变得越来越现实,越来越浮躁,越来越功利。青年人光有科学文化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真、善、美的良知,有完美的人格,有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舞蹈作为人类社会的1种意识形态,以人的思想情感为核心,利用肢体语言这个特殊的载体,体现着1定的时代精神和道德情操,反映着1定的文化特点。“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在帮助人们认识生活的同时,也教育人们对生活采取正确的态度和看法,培养人们美好的道德情操,促进人们奋发向上。”④欣赏1部优秀、健康、向上的舞蹈作品可以唤起人们的美感,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完美人格的作用。通过《舞蹈艺术欣赏》课程使学生在对人体美、人体动态美以及舞蹈之美的审美活动中,提高分辨真假、善恶、美丑的能力。力如舞步般流畅,其实音乐与舞蹈与数学是交融的……”这是1位理科学生的体会。从学生们的心声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开设《舞蹈艺术欣赏》课程有利于促进他们的专业学习,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参考文献:

①《舞蹈艺术教育》杨仲华、温立伟著 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②《肉体的叛逆》刘青弋著 北京舞蹈学院出版

③《万般风情弄清影》陈洁著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版

篇6

作为中等职业学校中的一门文化基础课——语文课,应该说在整个中职学校的学科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语文是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课程之一,是具有基础工具性质的课程,它既是一门基础课,也是一门工具课” ,“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各科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可近年来,中职语文教育形势却不容乐观。一方面,中职学校生源质量普遍不高,入校成绩较低,文化课基础薄弱;另一方面,中职学校的学生普遍对文化课热情度不高,缺乏足够的重视,没有学习兴趣,认为文化课可有可无、无足轻重。但从宏观角度来看,语文课是其它学科的基础,而且与普高学生相比,中职学生即将走入社会,更需要加强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写作水平,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然而多年来,中职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在沿袭普通高中的教学模式,严重脱离了学生实际,在职教事业大发展的今天,改革中职语文教学已经成为了当务之急,迫在眉睫。鉴于此,结合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可以尝试变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中职语文教育中采用“161”语文教改模式。

1.概述

“161”教学模式由三大基本框架构成,其中“6”为基本中心教学单元,包括激趣导入、整体感知、合作探究、拓展延伸、板书小结、双向质疑等环节。两个“1”则相对独立,前一个“1”是课前的个人展示单元,后一个“1”为语文活动课单元。

2.示例

2.1 个人展示单元——亮出自我。

通过课前的1~3分钟,以学生上台读名篇佳作,讲成语故事,述哲理寓言,评新闻时事,做即兴演讲等形式进行。中职生由于学习基础差,行为习惯不好,普遍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而且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普通话基础较差,而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学生通过在校的2~3年时间即将踏入社会成为职业人。因此,让学生进行个人展示,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普通话水平,提高学生的思维、语言组织和应变能力,展示出自我风采,为将来更好的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在演讲环节中,每个学生演讲完,下一个学生先对前面学生的演讲从表情、语言、仪态等方面进行评述。同时一次演讲完毕,教师要针对学生的演讲,指出其优势和不足,当然首先将每一个学生的优势进行肯定,再对某些不足轻松、诙谐地点评出来,并辅之以示范。 

2.2 基本教学单元——锻炼自我(此过程是本教学模式的重点和核心)。

2.2.1 激趣导入: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堂课有一个漂亮的开头,就为整堂课奠定了成功的基调。叶圣陶先生曾说:“读书心有境,入境始为亲。”“导入,就是在讲授新课之前,教师本着一定的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具体特点,精心设计一小段(三分钟左右)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课引,形式上可以灵活多样,如情境导入法、故事导入法、音乐导入法、视频导入法、名言导入法、悬疑导入法等。此举旨在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紧紧地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浓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呈现出一种积极的状态。

2.2.2 整体感知:文章首先是一个整体,因此在教学中应首先引导学生对全文有个整体性的宏观把握。通过对文章的总体性的初步认识与把握,掌握基础知识、理清文章脉络。此环节教师可进行以下教学内容: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展示、重难音形义过关、文章结构探析、总体大意把握、理清文章思路等。方式上可主要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由学生回答,老师补充明确答案等。答题形式上可有个人、小组、全班齐答等多种不同的回答方式。此环节为下一步进行合作探究打下良好的知识基础。

2.2.3 合作探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作为教育者的极重要任务,是保护青少年心中明快的理智之火,不使它熄灭”。“合作探究”是教改的中心和灵魂所在,也是区别与传统教学的根本。通过合作探究,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使整个课堂充满发现、探究的乐趣。合作探究问题的提出有两种形式:一是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提出对本课的疑惑,比如现代文中对哪些句子不理解,文言文中哪个词语哪句话读不懂等,这些问题先以小组内部交流消化的方式进行,小组解决不了的由全班共同商议解决;二是在初步整体感知的基础之上,老师根据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仔细研读课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讨论结束后,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展示本组观点,师生共享学习成果。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适时进行相关知识点的明确、补充,必要时进一步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深化与延伸。另外,此环节中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的梯度,体现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题目设置上可以根据文章内容多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便于拓展学生思维。本环节的关键词是“互动”,采取小组内部合作的方式,以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形式进行。要注意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真正“动”起来,教师切忌不可事无巨细、越俎代庖。当然,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尤为重要,教师的引导、点拨、提升、讲解在任何教学模式下都是不可或缺的,教师的知识力量、思想深度、人格魅力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感染学生。

2.2.4 拓展延伸: “生活就是语文,语文就是生活”,新课程积极倡导“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的理念,对教材进行第二次“加工”,即调整教材、补充教材、拓展教材。拓展延伸便是在立足课文的基础上,围绕课文的主题和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突破“课文”的限制,对课文进行有效的拓展与超越,如:在注重新旧知识的知识迁移;注重由语文学科向其他学科的渗透;注重课文与生活的联系,课文与中职学生实际的联系,学生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等,使得学生能够在语文课堂上学到更多、品味更多、收获更多,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自我,关注他人,关注世态人生、体会人间百味,以达到“功在课内、利在长远”的目的。 

2.2.5 板书小结:“编筐编篓,重在收口”,小结是一节课的点睛之笔。根据艾宾浩斯的记忆曲线,让学习者尽快回忆,尽快重复感受所学知识,有利于记忆的形成。板书小结环节由学生、老师分别进行,总结本节课学习重点。学生先以小组为单位将小结展示于黑板上,以此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教师随后也应对文章进行总结性概括,再次点出本课的知识要点,进一步加深学生记忆。小结力求简洁明了、系统概括,重点突出;形式灵活多样,可以作诗、作画、书画并行,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也可以以word文档或幻灯片的方式展示。

2.2.6 双向质疑:质疑是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双向质疑”包括老师向学生的质疑和学生向老师的质疑两个步骤。一是老师向学生的质疑即教师以提问、习题等方式测评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教师还可以对课文中的重点文段、精彩段落进行1~3分钟的限时强化训练;二是学生向老师的质疑是让学生学完本文后针对本文内容和相关观点自主发问,教师答疑,使学习的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研究的学习习惯,提高其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

3.活动课单元——提升自我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理想的语文课应把课外资源引入课堂,把课堂学习引向课外,可以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广泛开展语文活动课,构建开放式课堂,语文活动课的形式多样,教师可根据课文内容、学生实际等灵活挑选运用展开活动,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如:

3.1 竞赛型。魏书生说:“即使对毫无直接兴趣的智力活动,学生因渴望竞赛取胜而产生的间接兴趣,也会使他们忘记事情本身的乏味而兴致勃勃地投入到竞赛中。”竞赛可在不同范围、不同场合随时举行,不必拘泥形式的大小。如:诗歌朗诵比赛、成语接龙、格言警句大家背、寓言新编、辩论会、课本剧表演赛等。

3.2 表演型。课本剧表演、自创寓言故事表演、小品剧表演等。以表演的形式,把冰冷、单调的书本变得鲜活可感,一方面能强化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提升人文素养。如学习了《项链》、《一碗清汤荞麦面》等课文后,教师组织学生自编、自导、自演、自评课本剧,不同学生的特质都可以得以展现,学生的写作水平、管理水平、表演才能、综合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都能得以不同程度的提高。

3.3 辩论和讨论型。“辩论出智慧”,在语文活动课上可以常开展一些小型的辩论会和讨论会。议题可以针对课本中的某种观点、时事话题、学生生活等。如学习过《员工守则》一文后,展开“职业人应具备怎样的职业素养”的大讨论。再如结合中职学生实际,展开“先就业还是先择业”的的辩论。

3.4 文学赏析型。语文是人文性的学科,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水平,可以适时开设一些赏析型的活动课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辨精神。一方面安排学生进行相关文学欣赏,如相关影视剧欣赏、名家名著阅读、名人传记阅读等,学生可以写出报告、进行研究性学习。另一方面教师针对内容,适时对相关部分进行补充、深化和评点。 

3.5 综合型。合型即把竞赛、表演、调查等各种形式融合在一起。如开展“传统节日”、“职场人生”等语文综合活动课。

当然,“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中职语文“161”教学模式并非是每篇课文都必须使用全部环节,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知识掌握及实际需要程度灵活选用,顺序也可以随机调整。

总之,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成为让学生能充分展现自我、锻炼自我、提升自我的引导者。把语文的课堂变成自主探究的“动态”课堂,变成融合社会人生的“大课堂”,变成乐学、尚学、陶冶情操的“美”课堂。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政治素养、健全人格的素养,充实和加强中职学生职业素质,为专业教学支撑和服务,培养学生能更好地从事专业工作的重要内涵, 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的劳动者。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

[2] 杜殿坤编译: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建议》,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年版

[3] 谭蒙革:《提高中职语文教学质量的几点办法》,《成功教育》 2008年08期 

篇7

引言

2003年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首次明确地将文化意识作为高中阶段英语课程目标之一。此次,“新课标”不仅明确地指出文化意识包含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三个方面,而且制订了具体的内容标准。文化意识目标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外语教学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同时也为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如何实施文化渗透、培养学生文化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新课程标准中英语教学文化性的体现

首先,2003年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中,首次明确地将“文化意识”作为高中阶段英语课程目标之一,指出高中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合发展的基础上。这五个方面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其中,文化意识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障,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三个方面。

“文化知识”是对中外文化知识的掌握,如历史、地理、风俗习惯等;“文化理

解”是对中外文化及其差异的理解过程和理解能力;“跨文化交际意识”是对中外文化异同的敏感度以及根据交际语境调整自己的语言理解和语言产出的自觉性;“跨文化交际能力”是根据所处文化环境和和交际各方的文化背景,在理解并尊重交际各方文化身份的前提下,恰当、得体地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

第二,《新课标》对“文化”进行了具体的界定:“在英语教学中,文化主要指

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

第三,《新课标》首次明确了高中阶段对“文化意识”的分级教学目标。《新课标》第二级为6年级结束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第五级为9年级结束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第八级为高中毕业的基本要求。第三、四、六、七级为第二、五、八级之间的过渡级。过渡级别的设置既有利于对各层次教学的指导,又为课程的灵活性和开放性提供了依据。

修订后的《新课标》既紧扣当今外语教学的最新研究理论也从侧面指出了我国目前高中英语教学中重语言知识传授,轻文化知识渗透的现状。文化意识目标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外语教学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二、当前高中英语文化教学缺失的现状及原因

笔者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从高中生的学习动机、跨文化交际能力、英语教学现状和高中英语教师文化教学等多个方面进行的调研,新课程理念的提出并不表明培养文化意识在实践中得到真正有效地实施。高中生的听说能力和跨文化交际意识与以前相比有所提高和增强,但仍很薄弱。

(一)教育导向是造成师生跨文化意识薄弱的重要原因

实际上,通过对部分教师及高中学生的走访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高中教师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理解培养学生文化意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但由于高中教育依旧是围绕着高考在进行,评价英语教学方式依然是以学生学业成绩为主。此外,虽然文化意识被列入了英语课程总目标,但在考查中并没有得到较多的体现。相反,学生英语语言知识的掌握程度仍是教学考查的主要内容。这样的现状导致教师教学的过程免不了过分强调和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课堂上教师依然采取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全力以赴地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进行教学,忽视对相关文化的介绍和引入。在另一方面,调查也表明,课堂正是学生获取文化知识的主要途径。但学生接触文化的机会少,怎能谈得上让他们理解文化内涵,增强文化意识呢?

(二)教师文化意识薄弱是造成学生跨文化意识薄弱的客观原因

只有高素质的外语教师才能培养出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外语人才。我们必须看到,即使在当今,在县级以下的学校或是在一些山区学校,受过正规全日制英语专业教育的教师在整个教师队伍中占的比例并不高,同时受到各地经济的制约,大批在职英语教师无法及时接受到与相应培训和进修。试想,一个文化意识不高的教师如何培养出具有较强文化意识的学生呢?

(三)教材内容的编排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实行新课改后,英语教材有了较大变

化。

内容上补充了很多形式各样的文化材料,同时也对文化意识设定了分级目标。但是教材在呈现英语国家、生活场景、著名人物等方面仍然存在着片面性,仍然没有全面地、系统地反应出我国和英语国家在文化方面的真正差异。那么,依据这样的材料进行文化教学,是不利于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的。

(四)中国历史文化的影响

我们知道,儒家思想为中华民族千年历史的民族文化和民族性格的形成奠定了深厚的历史根基。历史的沉淀形成了中国人谦虚、稳重和内敛的民族性格。那么在跨文化交往中,中国人会习惯的按照自己的历史文化特征和民族性格来进行思维和判断。

总之,笔者认为:第一,中西文化差异始终存在,这也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第

二,要改善目前高中学生的薄弱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前提条件是学生具备更丰富的跨文化知识。如何丰富学生的相应知识?如何跨越障碍?因此,在高中英语教堂上依据新课程标准,进行有效地文化教学时刻不容缓也是必要的。

三、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英语文化教学方法之探析

文化教学是我们高中英语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了使课堂上的文化教学更具有效性,根据《新课标》中英语文化教学七八级的目标划分,结合教材自身的内容和优缺点,笔者认为高中英语文化教学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借助教材内容,融合语言技能训练渗透英语文化

英语课堂是英语教学的主阵地,在英语课堂上,英语教材扮演着主要角色。可以说,学生的学习活动至少有75%的课堂时间是花在教科书上。此外,对学生听说读写等新课程实施技能的训练过程亦是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过程。因此,培养且提高高中生文化意识的关键在于英语教师应利用好现有教材,借助教材内容不失时机的在各项技能训练上对学生进行文化渗透。

比如在词汇教学上教师不能忽视向学生传授学生在字典中不能查到的词汇隐性的文化信息。以单词drugstore为例,它和汉语中的“药店”并不完全相同。在美语中,drugstore除了卖药之外,还可以兼售化妆品、胶卷、报纸、简易食品饮料等。教师应让学生意识到汉语和英语词汇在承载文化信息范围的不同。 在听力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听前围绕材料进行一定的文化铺垫,降低听力难度;或者对听力材料进行自己的挑选、补充、或替换。如果教师一成不变的按照教材训练,就难以激发学生兴趣。但如果通过视频、原声对白、新闻报道等多种形式,不仅能激发学生听的兴趣,也能让学生在点点滴滴中体会异国的社会风貌。在口语教学上教师要让学生模拟真实情景,把对话放在具体的语用背景下,并有针对性的介绍相关的文化因素。问候、电话、赞美、讨论等这些不同的交际话题无不渗透着中西文化的异同。所以英语教师可以利用训练学生口语的机会传递文化信息。

同样,在语法教学环节,很多老师认为这块是没办法进行跨文化教育的。其实不尽如此。文化的不同造就了不同语言语法体系的独特性。汉语讲求意合,以表达思想、情感为主;英语讲求形合,注重形式联系。

英语阅读训练也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渗透。学生用更多的时间进行阅读英语材料的过程就是在潜移默化中熟悉英语文化和语言习惯的过程。阅读技巧的提高也是建立在对文章文化背景理解的基础上。

因此,英语教师不仅应训练高中生的阅读技巧,如,略读、精读、猜词等,同样也必须将培养跨文化意识和技巧训练相结合。只有这样,二者才能相得益彰,学生也能更准确的把握文章内容。为此,阅读课上,教师应充分让学生享受阅读,增强师生、生生互动。如,配以图文的背景介绍,一小段电影视频等,这样的阅读教学方式都能让学生体会到文字中的乐趣。

(二)创设课堂情景,还原真实西方文化氛围

环境总在隐性的影响语言学习。一个浓厚的英语文化氛围能对学习者产生良好

效果。在学习母语的过程中,人们有着大量在课外学习和运用母语的实践机会.不同于此,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大多数学生课外很少有机会和外国人交流,所以他们只能将课堂作为实践英语的主要场合。因此,教师不仅要利用好教材内容,进行各技能训练,也要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设具体的西方情景,让学生随时随地感受语言和文化的熏陶。根据高中生的心理、生理特点,我们可以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英语国家的小游戏、赏析歌曲、笑话等;也可以依据教材内容开展角色表演、戏剧表演等活动。高中课文中涉及了数目不少的课本剧,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扮演不同角色进行模拟性的课堂交际。通过这样的活动,教师既可以对学生进行听、说的技能训练,也在真实氛围中加深了学生对文化的理解。

(三)结合各校实际,开发校本课程

进行英语文化教学不仅要让师生利用好课本,各学校也要根据自身实际开发校本课程,使课堂上教师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传授更有系统性,使学生更有学习英语文化的氛围。开发校本课程要求教师注重实践积累,收集相关文化信息,并结合学情进行。就笔者所在的学校而言,各学科高一高二年级均开设不同专题。比如2009届学生在高一时选修了如下课程:美国乡村音乐、广告英语、走进欧洲、英文经典电影赏析等。由于题目大,涉猎到各领域,包含的国家多。每次备课教师都应该细致深入,这样所用时间往往是课堂教学的3倍多,但这种利用校本课程进行文化教学的效果颇佳,会增强学生好奇心,活跃课堂气氛。(四)利用好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文化知识

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学生课外的自主学习也是他们文化知识获得的重要手段。高中阶段学校都会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这个课程强调学生主动探索、师生共同构建课程内容。因此,这种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跨文化能力尤为合适。比如笔者所在的学校,在英语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始,班级学生自愿组成小组,每组选取一个有关文化的话题,比如,希腊神话与习语、欧美“吉祥数”初探、欧美禁忌习俗、中西方饮食文化比较等。各组制定计划,确定研究方法,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报刊、网络等多种手段进行研究对比等,直到最后写出小论文或以课件方式进行展示总结。研究性学习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备课负担,同时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它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文化视野,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和创新能力。

(五)举办多种英语活动,创设校园英语文化氛围

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和课堂氛围一样,亦是学习英语文化不可缺少的条件。学校和英语教师可以举办多种多样的英语活动,让校园洋溢着英语文化的氛围。以笔者的学校为例,外教会主讲一些文化讲座;每年举办英语游园活动、英语竞赛等;各班级会举办一些庆祝西方节日的晚会等等。这些丰富的活动能让学生学到很多课堂上没有的文化知识,是课堂教学极好的延伸和补充。

结语

伴随着文化教学在高中进一步的深入和落实,教学中必将出现更多的问题,但是只要广大师生都能转变对文化教与学的态度,都以宽容、热情之心不断实践,集思广益,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英语文化教学之路定会呈现越走越宽阔的新景象。

参考文献

[1]Sapir, Edward: Language An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New York: Harcourt, Brace and Co.1921.

[2]Scarcella, R. C. and Oxford, R.L.: The Tapestry of Language Learning.Boston: Heinle&Heinle Publishers.1992.

[3]Seelye, H.N.: Teaching Culture.Lincolnwood, II: National Textbook

Company.1985.

篇8

一、研究背景

儿童文学是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儿童文学的素养直接关系着学生教学水平与科研水平。但是,现有的儿童文学教学体系都是沿袭中文专业体系而来,而忽视了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和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特色。目前儿童文学教学存在着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重理论研究,轻教学研究;二是重学科理论,轻专业特色。而且任何一种文学素养的形成都不是一日之功,故而为提升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强化儿童文学教学科研能力,我们在日常课程教学之外,开设了丰富多彩的课外延展教学,形成了“导引兴趣——指导方法——夯实技能——展示成果”的教学课外延展模式,从而形成了从学生主体出发,自主学习,自动训练,自我展示的训练模式,从知识到技能,从学习到运用,从学院到幼儿园的完整教学体系。

这一模式是充分考察当下学前教育所需人才情况、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的儿童文学修养现状,以及参照王昆建教授(云南师范大学儿童文学博士生导师)的“两个统一”和“两个侧重”儿童文学教学方法而构建而成的。其“两个统一”,即教学方法上的创新性与继承性相统一,教学形式的开放性与传统性相统一;所谓“两个侧重”,即在理论学习中侧重学生的专业理论素养和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教学实践中侧重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1](P. 21-22)此模式即符合学前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又是日常儿童文学课程教学有益补充,可有效巩固常规课程教学的效果,又多效度地提升了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教学能力。

二、研究内容

(一)多元社团,导引兴趣

儿童文学在幼儿教育的五大领域中不仅关乎语言教育,在其他四大领域也多用儿童文学形式展现。同时各大高校和学生对儿童文学的重视程度却不容乐观,很多高师院校或是将《儿童文学》课程作为可有可无的选修课程,亦或根本没有开设《儿童文学》课程。究其原因无外乎两者:儿童文学的边缘学科属性的不被重视或没有专业的人员承担教学科研。而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师范生对儿童文学不感兴趣。

兴趣,表现为人们对某件事物、某项活动的选择性态度和积极的情绪反应。它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就是说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和体验,所以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无不重视兴趣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在学习儿童文学课程以前,多数学生认为儿童文学不过是小儿科的东西,学习和掌握它应该是很简单的事情。但当他们真正学习后才发现,知其一更要知其二,儿童文学其实是融合文学、儿童心理学、儿童生理学、儿童教育学、儿童游戏学等诸多门类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学,单从儿童文学的催生来讲,也是一种复杂的文化现象,其中包括启蒙运动、中产阶级的兴起、人文主义思潮、妇女解放运动、工业革命等等。由此,参加儿童文学社团,是以自我主体兴趣为导引,从学生自我主体出发,使学生在自我兴趣的导引下,形成活动主体,并且可以生生交流,生生指导,相互促进,组织多元的儿童文学相关社团,也在学生内部形成主动地定期地开展主题活动。

我们形成的活动社团有:结合作家作品教学的“儿童文学作品推介”推广活动社团,结合儿歌、儿童诗的“儿童诗”活动社团,结合童话、儿童故事的“讲故事”活动社团,结合图画书教学的“幼儿图画书阅读指导和制作”制作活动社团,结合儿童戏剧的“童话剧编演”编演活动社团,结合名家名作赏析的“小小配音员”配音活动社团,结合各体裁创作与改编的“我的儿童文学作品集”编辑活动社团,结合儿童文学基础理论教学的“自主合作学习与教学”活动社团等等。这些社团从作品赏析推广,到各种文体深入研究,到学生自我制作、创编,再到儿童文学的教学研究等,涉及儿童文学的诸多方面,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而且使学生在耳熟能详的的影视等等对儿童文学兴趣盎然,由而自觉进入到儿童文学的深入研究与学习中。

(二)多维课程,指导方法

兴趣有了,如何使兴趣成为永久的动力,就需要再予以学生正确的方法,有效地提升其自我能力,由此我们开设了选修课、第二课堂和主题讲座,作为日常课堂的教学延展。

我们教师每学年都会开一次儿童文学选修课,如:《中外儿童文学作品赏析》、《外国儿童文学发展史》、《童话研究》、《儿童小说研究》、《图画书阅读指导和制作》等,使学生在多个方向得到更为深入地学习。并开设第二课堂《儿童文学创作》、《儿童戏剧表演》等,充分发挥学生自我独特性和创作性,把所学知识予以应用,把儿童文学的学习所得创作性地反映出来。

同时我们在常规的课程之外,教师还会做各种儿童文学专题讲座或报告,如关于儿童作家论、作品论的,儿童文学与幼儿园语言教学等等。

对知识的消化能力,我们还给他们开列了些参考书目,如浙江大《儿童文学教程》、广西人民出版社的《中国现代儿童文学文论选》、重庆出版社的《现代中国儿童文学主潮》、安徽教育出版社的《儿童文学原理》、江苏少儿出版社的《现代儿童文学本体论》、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儿童文学的三大母题》、少年儿童出版社的《你只年轻两回——儿童文学与电影》和《理解儿童文学》、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的《冲破魔法符咒:探索民间故事和童话故事中的激进理论》和《儿童文学中人物修辞》等等,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能更为深入地研究儿童文学,并为其继续深入学习奠基深厚的基础。

(三)多项训练,夯实技能

“师范院校儿童文学课程义不容辞地承担着双重的教学任务:既要提高学生儿童文学综合素质,又要培养学生对文学学习的转化运用能力。”[1](P.20)我们坚持把职业技能夯实,把职业技能的训练落到实处,进入人才培养方案之中。

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学生《儿童文学》实践教学技能纳入学分,进入人才培养方案的考核内容,其学分为0.5+0.5=1学分,要求每位学生至少参加2个儿童文学课外社团活动小组,必须能熟练背诵朗诵儿歌、儿童诗50首,生动讲述儿童故事50个,创编并表演儿童剧1-2部。并汇编了《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学生职业技能训练手册》,明确了训练的具体内容及篇目、方法、考核方式,采用学业导师制和职业技能训练部监督制。

每学期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儿童文学职业技能(读、讲、写;演、教、研)的考核,各学期教师都进行定期全体指导和分散个体指导,学业导师和学生职业技能部进行监督,学生可根据自我情况在规定的几个学期范围内自行申报考核,已经得到规定级别奖项者可直接免修,考核优秀者方为过关,直接计入学分,后面的学期可不再进行此类训练;未过关者下学期继续考核,直至通过,最终未通过者无此学分。有了明确的职业训练内容方法,严格的考核制度,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都得以落到实处,学生的能力有了显著提升,使其教学科研更为得心应手。

(四)多彩活动,展示成果

为了更好地激励学生自觉主动地进行儿童文学学习,给学生一个竞争、展示的平台,形成良好的生生互动、生生互学的氛围,我们已初步建立儿童文学的立体化学习、展示体系。

我们不定期地组织学生进行全员选拔、全面展现、全院嘉奖的比赛和活动。教师指导,学生部门负责不定期地开展儿童文学课外活动,如儿童文学创作竞赛、讲故事比赛、儿歌儿童诗朗诵比赛、名著配音、儿童剧表演、儿童文学教学比赛等等,使学生在学习体悟后以自我的解读来展示他们的创编、编演。如我们的话剧《卖火柴的小女孩》得到了全校师生的好评,那个卖火柴的小女孩、凶恶的厨师等都成为校内谈论很长时间的话题,诸多的学生也因此受到关注。

另外立体化的儿童文学阅读鉴赏、教学科研、作品创编等的网络平台,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预习、复习学习内容,可以上传自我作品、评价他人作品、撰写小论文,形成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家校互动、园校互动的立体学习、展示平台,让学生在更为多彩多元的学习和展示中增加对儿童文学的学习。

篇9

目前高职院校的音乐教学存在两种形式,一种是音乐专业的音乐教学,一种是非音乐专业的音乐教学。笔者所在的院校属于后一种情况,所以主要针对后一种情况进行论述。

1 丰富音乐教学形式

对于高职院校非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如果音乐课能安排课堂教学,那就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让每个学生充分地进入到音乐中,享受音乐;如果不能安排课堂教学,那么课外音乐生活要丰富多彩,提高他们的音乐实践能力。

1.1 音乐欣赏

音乐欣赏课是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欣赏教学是学生自主地感知音乐形象、理解音乐语汇、通过想象对乐曲进行再创造的一种活动,对激发学生音乐创造力、想象力具有重要的作用。音乐欣赏课程是高职非音乐专业学生的公共选修课程,是培养大学生艺术修养和艺术鉴赏力的一门重要课程。音乐欣赏课不仅要有高雅音乐,还要加入适合大学生心理的流行音乐。传统的教学内容不太受学生欢迎,而流行音乐则以其贴近生活、通俗易懂、引领时代潮流而占据学生音乐生活空间。

最近的几年里,大大小小的演唱会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电视屏幕上,音乐排行榜、演唱会、歌友会等与音乐有关的名词对于大多学生来说并不陌生,陈慧琳、周杰伦等歌手以及音乐团体更是耳熟能详,而对于古典音乐喜爱的人就越来越少了。但是在大学的音乐欣赏课中对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的欣赏却还是占有大部分。笔者曾经对学生做过一次调查:“在音乐欣赏内容的选择上,喜欢高雅还是流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选择流行歌曲,而选择交响乐、艺术歌曲和民族音乐等欣赏内容的学生则较少。翻开所使用的教材,几乎没有流行歌曲的位置,因为教师认为只有高雅音乐才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他们的素质,一提到流行歌曲,大多还是联想到情啊、爱啊,认为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其实不然,很多流行歌曲内容也很健康,对学生思想教育上的帮助不亚于高雅音乐。笔者曾经有意识地在课堂上进行比较欣赏,先欣赏《我爱你,塞北的雪》《我爱你中国》,结果学生反映比较平淡,根本看不出那种热爱的感情,而且因为唱法比较专业,他们只能听而不能跟着唱。但是在放水木年华的《一生有你》、范玮琪的《最初的梦想》等时则表现得比较充满激情,而且能够跟着音乐唱上几句,谁又能说这几首歌所表达的意义不好呢?

其实,在流行歌手以及他们所唱的歌曲中,有很多意义都是非常好的。比如韩红的《天亮了》,从侧面表现了父母无私的爱,所以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张韶涵的《隐形的翅膀》表达了不能放弃梦想,要坚持到底;等等。对于这些歌曲,学生表现得非常热情,下课时仍然意犹未尽,甚至课间10分钟都要求继续欣赏,而且对乐理知识的讲解也非常有帮助。很多教师都头疼乐理的讲解,因为学生是非专业的,感觉很难对他们讲清楚音符、节奏等,但是因为学生喜欢流行音乐,可以借助旋律进行讲解,这样可以让他们唱得更好。可见,对于流行音乐不能一概而论,要有选择地进行欣赏,这比只欣赏高雅音乐,但是一节课下来学生反映平淡要好得多。

1.2 音乐社团

为了更好地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单单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鼓励学生多参加课外的各种音乐社团活动。开展社团活动是一种很好的高职音乐教育形式,是对音乐课堂教学的一个非常有益的补充。

调查发现,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比较重视学生社团活动,如潍坊科技学院、日照职业技术学院有专门的大学生艺术团,在艺术团中又按不同的艺术形式分成不同的小社团,并且有专门的教师进行指导,教学效果比较好。在所调查的学校中,开设音乐课的学校把社团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而没有开设音乐课的学校则把社团活动作为主要的音乐教学形式。高职音乐教学的课内时间是有限的,而诸如合唱团、舞蹈队、器乐团等学生社团,活动形式多样,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即使对于爱好者较少的戏曲、曲艺等在课堂上出现较少的艺术形式,学生社团也可以发挥积极的补充作用。另外,学生社团通过组织排练、参加演出、举办校园艺术节等一系列活动,不但发展了学生的个性与特长,也为学生交往能力的提高和协作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途径。不能简单地把学生社团活动看成是学生课外的娱乐活动,而是要充分重视社团活动的作用和意义,正确引导,大力支持,使课外社团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良好补充。

高职院校社团活动应该围绕积极健康的主题开展,正确定位社团的活动导向,建立明确的社团管理制度,安排固定的分管、指导教师。为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还应该制定配套的监督、激励制度,对于出色的团体和个人,进行奖励;对于不良的团体和个人,进行批评教育和指导。高职院校社团活动应该体现尊重学生主体的原则,教师应当尊重学生个人的选择,针对不同学生的优点和弱点,给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发展机会。

1.3 举办晚会

晚会是学生比较乐于接受和参与的音乐教学形式,特别是小范围内的晚会,比如一个班或者一个系部的晚会,基本上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每个学生都可以在晚会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学习和锻炼。晚会的整个过程,从筹备、进行一直到结束都需要学生的参与,而学生不管是筹备晚会的,还是参与演出的,整个过程都被音乐感染着。就是作为现场的观众,也能在晚会进行时通过观看同学的演出强烈地感受音乐,感受艺术。相对于其他音乐教学形式,举办晚会更能激发每个学生的热情,增强班级和系部的凝聚力。

2 合理设置课程

2.1 根据学生兴趣安排选修

目前,在高职院校中,音乐课主要还是采用公选课的方式,大部分学生还是凭着对音乐的兴趣来选课。但是目前各高校在音乐方面开设的公选课基本上还是采用音乐鉴赏的形式,只有少数学校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实际开设其他类型的音乐公选课,比如葫芦丝、吉他、合唱等,这类公选课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而不是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

在进行公选课的设置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通过调查和上课情况来看,学生对技能性的东西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声乐方面,比如合唱可以作为音乐公选课考虑的对象;在合唱课中,学生不仅要唱好自己声部的旋律,还要做到与其他声部协调好,并且能够学到指挥,这对当今社会中要求的团队精神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器乐方面,可以将选修的学生组成小的乐队,同样能够锻炼学生的合作精神。

2.2 根据教学实际安排选修

在设置音乐选修课时,要根据整个学校的教学实际情况来确定。一是针对不同的专业开设选修课。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如外语专业可以开设外语作品赏析、外语歌曲演唱等,计算机专业可以开设电脑音乐制作等。二是根据学生的不同爱好开设选修课。比如对戏曲感兴趣的学生,开设戏曲选修课;对某类乐器感兴趣的学生,开设乐器选修课。三是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开设选修课,可以分为有基础的和无基础的。四是根据学生的需要开设选修课。这种选课方式充分考虑学生的自主性,采用的是“学生聘老师”,只有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教学能力认可了,教师才可以上这个课,这样也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2.3 建立课程考核体系

在各个高校中,运用最多的课程考核方式是学分制。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新的办学类型,办学时间较短,办学经验较少,这种现状对学分制改革的实施产生双重影响:一方面,由于办学时间较短,一些旧有的制度框架和观念束缚相对较少,这在某种程度上为学分制改革的推行减少了障碍;另一方面,由于办学时间较短,管理基础较薄弱,教学改革的经验不足,因而在学分制的推行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高职院校的音乐课程考核,可以根据课程的具体内容采用不同的方式。如音乐欣赏课,可以探求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去欣赏、感受、讨论、表现音乐的欣赏途径,因而建议教师多组织学生对授课的内容进行思考、发言,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可以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考试时可采取开卷的形式,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乐理课采取笔试答卷的形式;实践课可采取面试的形式,由学生唱奏或表演几个本学期所学的作品,并接受教师的现场提问,由教师当场打分;参加社团的学生,考核合格可取得相应的学分。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素质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音乐教学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听听音乐、放松身心,而是通过欣赏不同类型的优秀的音乐作品,体会美妙生动的音乐语言,用形象的思维方式来达到作品内涵与学生内心情感的共鸣,进而提高自身素养和审美鉴赏能力,同时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满足他们对音乐的爱好。大学生普遍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情感世界比较丰富,兴趣也很广泛。教育者要准确把握高职学生音乐学习心理,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在讲课过程中把原则性和灵活性有效结合,不断探寻最佳方法,充实教学内容,大胆创新,注重师生的互动交流,构建顺畅的沟通平台,才能使每一堂音乐课都充满生趣,使学生真正走进音乐的殿堂,感受音乐的美好。

参考文献

[1]高雁南.高职的音乐教育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1(8)

[2]王靖怡.让葫芦丝走进理工类高职院校学生的课堂[J].现代经济信息,2009(4)

[3]张文.高职非艺术专业音乐欣赏课教学思考[J].职业时空,2009(9)

篇10

 

目前高职院校的音乐教学存在两种形式,一种是音乐专业的音乐教学,一种是非音乐专业的音乐教学。笔者所在的院校属于后一种情况,所以主要针对后一种情况进行论述。 

 

1 丰富音乐教学形式 

 

对于高职院校非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如果音乐课能安排课堂教学,那就要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让每个学生充分地进入到音乐中,享受音乐;如果不能安排课堂教学,那么课外音乐生活要丰富多彩,提高他们的音乐实践能力。 

1.1 音乐欣赏 

音乐欣赏课是音乐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欣赏教学是学生自主地感知音乐形象、理解音乐语汇、通过想象对乐曲进行再创造的一种活动,对激发学生音乐创造力、想象力具有重要的作用。音乐欣赏课程是高职非音乐专业学生的公共选修课程,是培养大学生艺术修养和艺术鉴赏力的一门重要课程。音乐欣赏课不仅要有高雅音乐,还要加入适合大学生心理的流行音乐。传统的教学内容不太受学生欢迎,而流行音乐则以其贴近生活、通俗易懂、引领时代潮流而占据学生音乐生活空间。 

最近的几年里,大大小小的演唱会也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电视屏幕上,音乐排行榜、演唱会、歌友会等与音乐有关的名词对于大多学生来说并不陌生,陈慧琳、周杰伦等歌手以及音乐团体更是耳熟能详,而对于古典音乐喜爱的人就越来越少了。但是在大学的音乐欣赏课中对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的欣赏却还是占有大部分。笔者曾经对学生做过一次调查:“在音乐欣赏内容的选择上,喜欢高雅还是流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选择流行歌曲,而选择交响乐、艺术歌曲和民族音乐等欣赏内容的学生则较少。翻开所使用的教材,几乎没有流行歌曲的位置,因为教师认为只有高雅音乐才能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他们的素质,一提到流行歌曲,大多还是联想到情啊、爱啊,认为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其实不然,很多流行歌曲内容也很健康,对学生思想教育上的帮助不亚于高雅音乐。笔者曾经有意识地在课堂上进行比较欣赏,先欣赏《我爱你,塞北的雪》《我爱你中国》,结果学生反映比较平淡,根本看不出那种热爱的感情,而且因为唱法比较专业,他们只能听而不能跟着唱。但是在放水木年华的《一生有你》、范玮琪的《最初的梦想》等时则表现得比较充满激情,而且能够跟着音乐唱上几句,谁又能说这几首歌所表达的意义不好呢? 

其实,在流行歌手以及他们所唱的歌曲中,有很多意义都是非常好的。比如韩红的《天亮了》,从侧面表现了父母无私的爱,所以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张韶涵的《隐形的翅膀》表达了不能放弃梦想,要坚持到底;等等。对于这些歌曲,学生表现得非常热情,下课时仍然意犹未尽,甚至课间10分钟都要求继续欣赏,而且对乐理知识的讲解也非常有帮助。很多教师都头疼乐理的讲解,因为学生是非专业的,感觉很难对他们讲清楚音符、节奏等,但是因为学生喜欢流行音乐,可以借助旋律进行讲解,这样可以让他们唱得更好。可见,对于流行音乐不能一概而论,要有选择地进行欣赏,这比只欣赏高雅音乐,但是一节课下来学生反映平淡要好得多。 

1.2 音乐社团 

为了更好地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单单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鼓励学生多参加课外的各种音乐社团活动。开展社团活动是一种很好的高职音乐教育形式,是对音乐课堂教学的一个非常有益的补充。 

调查发现,大多数高职院校都比较重视学生社团活动,如潍坊科技学院、日照职业技术学院有专门的大学生艺术团,在艺术团中又按不同的艺术形式分成不同的小社团,并且有专门的教师进行指导,教学效果比较好。在所调查的学校中,开设音乐课的学校把社团活动作为课堂教学的延伸,而没有开设音乐课的学校则把社团活动作为主要的音乐教学形式。高职音乐教学的课内时间是有限的,而诸如合唱团、舞蹈队、器乐团等学生社团,活动形式多样,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即使对于爱好者较少的戏曲、曲艺等在课堂上出现较少的艺术形式,学生社团也可以发挥积极的补充作用。另外,学生社团通过组织排练、参加演出、举办校园艺术节等一系列活动,不但发展了学生的个性与特长,也为学生交往能力的提高和协作精神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途径。不能简单地把学生社团活动看成是学生课外的娱乐活动,而是要充分重视社团活动的作用和意义,正确引导,大力支持,使课外社团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良好补充。 

高职院校社团活动应该围绕积极健康的主题开展,正确定位社团的活动导向,建立明确的社团管理制度,安排固定的分管、指导教师。为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还应该制定配套的监督、激励制度,对于出色的团体和个人,进行奖励;对于不良的团体和个人,进行批评教育和指导。高职院校社团活动应该体现尊重学生主体的原则,教师应当尊重学生个人的选择,针对不同学生的优点和弱点,给他们提供尽可能多的发展机会。 

1.3 举办晚会 

晚会是学生比较乐于接受和参与的音乐教学形式,特别是小范围内的晚会,比如一个班或者一个系部的晚会,基本上每个学生都能够参与,每个学生都可以在晚会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学习和锻炼。晚会的整个过程,从筹备、进行一直到结束都需要学生的参与,而学生不管是筹备晚会的,还是参与演出的,整个过程都被音乐感染着。就是作为现场的观众,也能在晚会进行时通过观看同学的演出强烈地感受音乐,感受艺术。相对于其他音乐教学形式,举办晚会更能激发每个学生的热情,增强班级和系部的凝聚力。 

 

2 合理设置课程 

 

2.1 根据学生兴趣安排选修 

目前,在高职院校中,音乐课主要还是采用公选课的方式,大部分学生还是凭着对音乐的兴趣来选课。但是目前各高校在音乐方面开设的公选课基本上还是采用音乐鉴赏的形式,只有少数学校根据教师和学生的实际开设其他类型的音乐公选课,比如葫芦丝、吉他、合唱等,这类公选课就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而不是单纯的教师讲、学生听。 

在进行公选课的设置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通过调查和上课情况来看,学生对技能性的东西还是比较感兴趣的。声乐方面,比如合唱可以作为音乐公选课考虑的对象;在合唱课中,学生不仅要唱好自己声部的旋律,还要做到与其他声部协调好,并且能够学到指挥,这对当今社会中要求的团队精神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器乐方面,可以将选修的学生组成小的乐队,同样能够锻炼学生的合作精神。 

2.2 根据教学实际安排选修 

在设置音乐选修课时,要根据整个学校的教学实际情况来确定。一是针对不同的专业开设选修课。以笔者所在单位为例,如外语专业可以开设外语作品赏析、外语歌曲演唱等,计算机专业可以开设电脑音乐制作等。二是根据学生的不同爱好开设选修课。比如对戏曲感兴趣的学生,开设戏曲选修课;对某类乐器感兴趣的学生,开设乐器选修课。三是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开设选修课,可以分为有基础的和无基础的。四是根据学生的需要开设选修课。这种选课方式充分考虑学生的自主性,采用的是“学生聘老师”,只有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教学能力认可了,教师才可以上这个课,这样也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2.3 建立课程考核体系 

在各个高校中,运用最多的课程考核方式是学分制。高职教育作为一种新的办学类型,办学时间较短,办学经验较少,这种现状对学分制改革的实施产生双重影响:一方面,由于办学时间较短,一些旧有的制度框架和观念束缚相对较少,这在某种程度上为学分制改革的推行减少了障碍;另一方面,由于办学时间较短,管理基础较薄弱,教学改革的经验不足,因而在学分制的推行过程中会遇到一些困难。高职院校的音乐课程考核,可以根据课程的具体内容采用不同的方式。如音乐欣赏课,可以探求一种以学生为主体,去欣赏、感受、讨论、表现音乐的欣赏途径,因而建议教师多组织学生对授课的内容进行思考、发言,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可以作为学生的平时成绩,考试时可采取开卷的形式,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乐理课采取笔试答卷的形式;实践课可采取面试的形式,由学生唱奏或表演几个本学期所学的作品,并接受教师的现场提问,由教师当场打分;参加社团的学生,考核合格可取得相应的学分。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校素质教育蓬勃发展的今天,音乐教学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听听音乐、放松身心,而是通过欣赏不同类型的优秀的音乐作品,体会美妙生动的音乐语言,用形象的思维方式来达到作品内涵与学生内心情感的共鸣,进而提高自身素养和审美鉴赏能力,同时还要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满足他们对音乐的爱好。大学生普遍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情感世界比较丰富,兴趣也很广泛。教育者要准确把握高职学生音乐学习心理,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在讲课过程中把原则性和灵活性有效结合,不断探寻最佳方法,充实教学内容,大胆创新,注重师生的互动交流,构建顺畅的沟通平台,才能使每一堂音乐课都充满生趣,使学生真正走进音乐的殿堂,感受音乐的美好。 

 

参考文献 

[1]高雁南.高职的音乐教育初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1(8) 

[2]王靖怡.让葫芦丝走进理工类高职院校学生的课堂[j].现代经济信息,2009(4) 

[3]张文.高职非艺术专业音乐欣赏课教学思考[j].职业时空,2009(9) 

篇11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 后现代主义教育观 英语专业文学教学 创新性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113-02

引言

自20世纪70年代,后现代主义教育观诞生并开始迅速发展。在全球范围内对许多国家的教育理论产生深远影响,研究者们也纷纷从现代主义教育观的角度重新审视现行教育理论与模式。80年代,在我国,后现代主义首次在《读书》杂志出现,我国的教育正面临改革创新,后现代主义教育观更是一新兴的重要源泉。后现代主义关键在于反对现代主义的基础主义,理性主义、本质主义和中心主义思想,具有综合性、开放性、自发性、多元性等特性。后现代主义教育观主要内容为:教育目的观,改革教育一元化,追求多元化发展理念;教育课程观,重视丰富性、严肃性、循环性等。教师要创新课堂形式,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教育师生观,鼓励师生平等对话、打破教师的绝对权威和师生关系不平等的现状;教育研究观,促进教育活动多样化,教育研究者要敢于批判,从多角度研究教育问题;教育评价观,强调人文化评价,崇尚多元的价值观,否定真理的唯一性。

一、英语文学教学的现状分析

文学教学在英语专业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对学生英语水平的提高,英美文化知识的了解,特别是文学素养的提高有着巨大的影响。然而英语文学教学出现不少问题,如文学课程受冷落,教学模式传统化、一元化,教材不合理、教学资源不充分、教学环境甚待改善等诸多问题。学生对文学的学习与阅读自主性积极性较低、功利性强、盲目从众、学习效率较低。

近十几年来,要求我国教育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英语专业要塑造一名合格的英语学生,必须重视文学教学。就英语专业来说,由于英语是国际通用语言的重要地位,从二战结束后世界各国对英语的学习就格外重视,学习者颇多,英语教学和就业环境也日趋饱和。然而英语文学教学现状并不乐观,教学体制亟待革新,学生文学素养亟待提高。在这种环境下,我们更要努力促进英语文学教学的改革,从而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文学素养。

根据我们在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英语专业文学教学与专业学生文学论文撰写能力调研中所做的一项主要针对英语专业大学生英美文学教学之教学现状问卷调查,参考对近200名英语专业学生的调研结果,英语专业文学教学存在如下问题:

(1)文学教材与教学不适应。目前我国各高校采用的文学教材具有很大差异性,然而各版本教材都存在编排结构单一化,内容多而泛且各个版本内容相似性高。对于时间有限学习任务较多的英语专业学生而言,问题颇多。通用的主要教材有两大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除此之外,很多高校也有自编教材,还有其他出版社的书目编入教材书目。这样一来,教材的分门别类就造成了书内文学作品的内容不一,本身对文学作品的定义就有难度,太多的不同标准自然为文学学习也增加了很多困难。

(2)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化、传统化。阅读文学作品是学习文化的重要途径,通常情况下,能够长久流传于世的文学作品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也是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人们生活与精神的反映。教材中文学作品包含其时代最重要的语言和社会文化内涵。在文学作品内容不同的情况下,各校的授课老师也是有其自身的教学方式。对学生了解各地域文化差异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现在的大学课堂上,很多老师和学生都把重心放在了对词汇、语法等单一认知活动的学习上,对文学作品内涵的解读与赏析不够多或者解释传统化,课堂形式老套,很少有新式的教学活动与创新性讨论研究,不能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学习兴趣。在应试压力下,很少自主赏析,深入研究。

(3)各高校文学教学资源、教学环境有待完善。据对“您更倾向的网络资源”的调查,选择“电影等视听说资源”的学生占42%。由此可见学生在文学学习中对电影这一网络媒介青睐性很高。教学资源如何丰富其多样性,合理组构最适合学生有效学习的分配结构是各英语院校的共同问题。在对“贵校英美文学教学环境氛围怎么样?”的调查显示,占43%的学生表示“文学氛围薄弱。文化活动较少”。甚至10%的学生表示本校“软硬件设施都很差,不利于文学学习”。 这让我们不得不反思各高校的文学教学环境。

(4)学生对文学学习态度不端正。现在学生的独立意识和危机意识都强于十几年前,刚踏入大学时,很多学生就会开始关心毕业后的就业、考研和考公务员等问题,虽然这样有目标的学习生活值得赞扬,但从负面表现出来的功利性也不容忽视。英语文学的学习不同于单纯的应试结果,也不是考证热能够专注的领域。对于文学学习的耐心和对异国文化的通透理解并没有得到大多数英语专业学生的重视,对于“您看过几本英文原著小说”的调查中,“阅读过5本以上”的仅占19%,而选择“无”的也占到了17%。由此可见,学生对经典的阅读总体上数量甚少。能够在大学四年完整读完几本外国原著小说的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大多数学生抱着不挂科的心态来看待文学课,在他们眼里,读一本小说远不如做几套习题更有收益。

(5)学生学习文学的方法不科学。文学内容浩瀚无垠,因时代不同思想观念的差异、语言的晦涩难懂等等都造成学生学习的种种困难。而当代科技快速发展,学生学习文学十分急躁、功利性强,没有科学的学习方法与策略。根据问卷中对于“您平常学习文学的基本方法是?”的调查显示,有80%的学生选择“阅读原著看相关电影”,而仅有9%的学生选择了“看文学鉴赏深层学习”。看原著看电影是最基本的,但是学生不能看过一遍就算了,更应该注重深层次的学习,去感受文学作品的内涵,去欣赏文学的艺术性的美。

(6)英语院校文化氛围不足。良好的文化氛围对于激发学生学习英美文化的兴趣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今社会是个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社会,然而,各院校举行的文化活动却很少,学生参与文学探讨研究的机会更是难得可贵。在对“贵校英美文学教学文化氛围怎么样?”的调查中,仅有8%的学生认为“文化氛围浓厚,文化交流活动多种多样”,而43%的学生表示“文化氛围薄弱,文化活动较少”。文学是一门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学科,需要多读、多思考、多研究。然而文化氛围不浓厚则没有很好地刺激学生的文学学习主动性。

(7)文学学习考核制度不完善。文学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增长知识,提升文学素养而最终提高英语水平,做一名合格的英语专业学生。然而,现在学生对文学的学习多以应试为主,引发这一现象的根源则在于学校对于文学教学的考核制度不科学。多数学校文学考核形式单一,仅以传统的笔试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学习效果,并且笔试内容、考试范围一成不变,题目形式固定化。对“您认为文学学习效果的考核标准应该是什么?”的调查表示,仅有10%的学生支持“单纯考试成绩的高低”,而49%的学生选择了“对各个时期主要作家、思潮、作品的解读能力”和34%的学生选择了“自身文学素养的提高”。而这种考核制度无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文学,阅读文学作品,更不可能达到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的目的。

二、如何从后现代主义教育观研究英语专业文学教学

现代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完人”,事实上,这是一种理想上的教育目的观,忽视了个人发展的局限性和不完备性。后现代主义主张以人为本,尊重差异性和多样性。也就是说,正确的教育目的观应该从教育者自身状况和社会生活环境的特殊性出发,找到适合个体发展的模式,而不是一味地追求“全面发展”。这种教育目的观体现在英语专业文学教学上就是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并要尊重这种差异性。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分层教学。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适当增加教学内容的难度,注重培养其在对英语文学解读的基础上,对于中西文化差异的认识;对于英语基础较差的学生则要适当降低教学内容的难度,重点帮助学生培养对英语文学的兴趣,认识到学习英语文学的重要意义。

同时,后现代主义者还提出了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它是在后现代状态下,为了如何构建一种新的课程,以摆脱现代主义教育所带来的弊端而提出来的理论和观点。后现代课程观的倡导者多尔勾画了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的框架。他认为后现代课程必须强调开放性、复杂性和变革性,课程目标不应是预先确定的,课程内容不应是绝对客观和稳定的知识体系,课程实施不应注重灌输和阐释,所有课程参与者都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创造者,开放的、互动的、共同的对话是构建后现代课程的关键。

将这些主张转嫁到英语文学教学过程中来看,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扮演好引导者和辅助者的角色,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话语权的平等关系,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上来,激发学生对英语文学的兴趣。

从另外一种角度来说,后现代主义者鼓励老师和学生发展一种平等对话关系,也就是古人常说的“亦师亦友”,主张打破教师的绝对权威和师生关系不平等的现状。在知识爆炸的今天,教师掌握的知识是非常有限的,并且随着社会和科技的迅猛的发展,有些知识已经不能适应时展的需求了。如果教师凭借自己身份的特殊,把自己的知识强加灌输给学生,就会禁锢学生的头脑,限制学生的眼界,阻碍学生创造力的发挥。所以,后现代主义者认为教师应该变“灌输式教学”为“导入式教学”,协助学生培养批判能力,最终解放自己。小班教学、开放式自主学习、多媒体教学与网络教学、第二课堂活动等学习模式这些都有助于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他们不再是教学的主体和中心,学生获得了更多的话语权,师生之间建立了一种新型平等对话的关系。

此外,后现代主义提倡反思批判精神、多元化视角,强调非中心性等,所以,新一代的教育研究者不能迷信权威,要敢于批判,根据自身所处的时代特点,从实际出发,对落后的不再适应教育发展的东西提出批判,只有这样不停地进行反思批判,教育研究才能得到长足的发展。这就要求教育研究者要从多角度出发研究教育问题,坚持多元化的视角。而传统方法论坚持理性与非理性的统一、逻辑与非逻辑的对立,用逻辑与理性的科学方法来思考解决问题,排除包括直觉、想象在内的一切非理性的方法。因此,教育活动应该从现代性里解放出来,从一元走向多元,教师应主动引导学生开放思想,多角度、全方位地思考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想法,不盲目崇拜权威和真理并敢于向权威和真理挑战,用新思想和新观念解决问题。

再者,从教育的目的观评价而言,后现代主义崇尚多元的价值观,否定真理的唯一性,倡导一种多元的、非理性的教育目的观。现代教育对理性与集体的强调忽视了人的个性,使个人生活的意义丧失。所以后现代主义者主张,教育不应该仅仅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完人”为目标,还应当重视受教育者的“片面发展”,这充分体现了对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尊重,从社会角度来看,这也非常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其次,从教育评价的主体来看,“现代教育评价已经不再把教育的评价者视为待查客体,而是把他视为教育评价的主体”。研究者和被研究者这种不平等关系导致彼此间的对话、交流几乎不可能,被研究者的主体的真实体验完全被忽略,教育研究缺乏了真实性。因此,后现代主义者认为教育评价应该建立在研究者与被研究者开放、平等的对话关系上。同时,我们对教育评价的关注应该从生硬的评价标准和条件转向学生个体学习的过程。评估的标准和主体要多样化,比如说,平时成绩与实际综合能力结合,学生互评和自我评价结合等。教学评价除了对学生的评价外,还有对教师的评价。这包括专家对教师的评价,教师自评、教师互评还有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等等。不管评价的主体是谁,都要充分尊重教师人格,让教师自己主动认识自己在教学上存在的不足,从而更快的进步,找到适合自己和学生的教学方法。

三、从后现代主义观对文学教学的建议

事实上,后现代主义所主张的差异性、多元化、不确定性、开放性等观点正是我们现代教育发展的关键所在。这也为我们英语专业文学教学的研究寻找了一个新的突破口,那么,就后现代主义教育思维的视角看英语专业文学教学的改革和发展我们做如下思考:

首先,针对当前教材分门别类且内容编排不一的情况,各高校在教材的选择上应该达成一个基本共识。教育范围内学校和学校之间的合作并不是难事,所以就教材编排和选择上各高校完全可以在合作讨论的基础上,以教学目的为出发点,拟定出一些适合老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优秀文学教材内容和教学模式。

其次,就教学模式而言,模拟情景教学能够帮助老师教学创新课堂形式,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吸收更深层次的文学内涵,并且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文化进行再创造。另外,角色互换教学也能够一改传统的老师――学生单向授受形式,转而变成互动双向教学。既可以丰富课堂形式又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建立一种平等、尊重、活跃的学习氛围,这是基于后现代主义师生观无可厚非的选择。

再者, 后现代主义否定唯一性、崇尚多元化的特点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采取“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模式,以一种开放的思想推动教学改革,引进吸收好的教学资源及设备为师生营造一种开放式的教学环境。

最后,从后现代主义教学目的观来看学生学习态度和考核制度的问题,文学教学的目的和学生学习的目的是紧密联系的,但是二者并不会一直保持完全统一的状态。由此学生对教学目的和自身学习目的关系的把握尤为重要,老师应保持在听取学生意见的基础上引导性的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从而推动教学目的的进行。此外,教学考核模式单一性仍然阻碍文学教学的理想模式,也是致使学生学习应试目的的主要原因。所以,为达到文学教学目的,师生之间多听、多说、多演的方式达到的测试效果绝对优于一纸试卷。

结语

当前,英语文学教学中教学模式传统化、一元化,教材不合理、教学资源不充分、教学环境甚待改善。在这种环境下,英语专业学生的文学学习自主性、积极性、方向性等等都有待科学引导。时代在进步,经济、政策、社会思潮都应当与时俱进,当然也包括教育。教育,作为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被社会各界人士予以重视,应当更加积极主动的对教育进行创新改革。同样,英语专业文学教学存在的诸多问题,呼唤我们加速进行文学教学改革,让学生在大学期间学到英语专业学生所应具备的文学能力,拥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具备自主性地阅读、分析、研究文学的能力。对传统哲学进行批判、发展与强化了现代主义的后现代主义教育观这一理论对于文学教育具有极大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在对我国英语专业文学教育现状的批判性分析的基础上立足于后现代主义教育的综合性、开放性、自发性、多元性等本质特点,结合后现代主义教育目的观、教育课程观、教育师生观、教育研究观、教育评价观科学地提出了英语文学教学建设性思路和方法。希望对于各英语院校改进文学教学制度、对于学生端正文学学习态度,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与质量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韩立福.浅论后现代主义教育观[J],教育管理,2007(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