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30 11:42:2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初一历史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二、初中生在记忆历史内容上应坚持的原则
1、化繁为简原则
初中历史教材上的内容多而杂,很难理出头绪,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背诵、记忆的时候应该坚持化繁为简的原则。首先,指导学生理解每一章节的知识点;然后,要求学生掌握每一章节的重点和难点;最后,检查学生掌握的情况。这样,教师给出思路和方法指导学生们一步步地学习和掌握重要的历史知识点,最终才能在扎实中进步。
2、联想扩散原则
教师在讲解历史知识的时候,一定要理清知识的内在联系,教会学生注意历史知识的前后衔接,做到联想扩散。对于动态的历史知识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以时间来进行扩散、以情节来进行扩散、以内容来进行扩散等方法来学习不同内容但类型相同的知识点。
3、层层深入原则
任何知识的学习都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都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初中历史的学习也不例外,虽然“对史实的掌握永远是最基础、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但是,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一定不能忘记了在基础知识深入并提高,做到层层深入。最终使学生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中达到升华。
三、提高初中生记忆历史的对策
1、用歌曲、顺口溜记忆
歌曲通俗、顺口溜押韵,两者读起来都比较朗朗上口,运用到历史的记忆上也比较轻松,容易使学生接受。比如,在讲“三国”有关方面的内容,可以借助林俊杰的《曹操》进行导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对历史内容有了兴趣,记忆便水到渠成了。再有,在学到后签订的《》内容,就可以引导学生去琢磨并把条约的内容变成顺口溜:
(1)割香岛(割香港岛给英国);
(2)赔两一(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
(3)开五地,为口岸(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4)进出款,须商谈(中国进出货物的税率须同英国商定);由此可见,通过歌曲和顺口溜就能把晦涩难懂的知识变成通俗易懂的记忆内容,何乐而不为。
2、借助图示记忆
利用图示来记忆,可以化繁为简,连横合纵,有利于提高空间识记能力。记忆是保持、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是学习的象征。学生如果记不住或记不准学习的内容,就不能很好地获得知识,积累经验,更谈不上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问题,指导实践。所以,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用网状图帮助学生记忆关联性的知识(中国历史上著名变法)、用人物图片或地理图片来记忆静态的历史知识等。
2实验结果及分析
2.1试样的铸态组织图1为18Cr23MoVRE铸钢试样组织的扫描图片。由图1可知,18Cr23MoVRE铸钢试样的铸态组织由珠光体和少量片状马氏体+碳化物组成,晶粒粗大,碳化物呈块状、团球状和连续网状沿晶界分布。这主要是因为结晶过程中,先结晶的晶粒内合金元素含量较低,富裕的合金元素被推至结晶前沿,导致这些合金元素在结晶前沿富集,当这些合金元素达到一定的浓度时,在晶粒间形成碳化物,并沿晶界连续分布,如图1(a)所示。当18Cr23MoVRE铸钢经950℃淬火+300℃回火处理后,其组织为回火马氏体+碳化物,见图1(b),碳化物以短杆状、块状和状沿晶界断续分布,马氏体基体得到细化,网状碳化物分布得到明显改善。随淬火温度的提高,颗粒状碳化物增多,基体晶粒粗化,细碳化物颗粒弥散分布于基体上,见图1(c)。当淬火温度达到1050℃时,马氏体基体和碳化物明显粗化,晶内细颗粒状碳化物增多,见图1(d)。因为在热处理温度下,晶界碳化物不断扩散进入基体晶粒内部,晶界碳化物减少,碳化物网被打破,淬火时这些溶入基体的合金元素来不及析出,被过饱和固溶于马氏体基体内,回火过程中,溶入马氏体内的合金元素以细颗粒碳化物的形式弥散均匀析出在基体上,改善了钢中碳化物的分布,热处理温度提高,热处理后钢的晶粒越粗大。可见,合理的热处理工艺可以改善钢的组织和碳化物分布。
2.2试验钢的力学性能18Cr23MoVRE耐磨铸钢试样经不同温度淬火+300℃回火热处理后的力学性能见图2。由图2可以看出,铸态18Cr23MoVRE耐磨铸钢的硬度值最小,为HRC44,随着淬火温度的升高,18Cr23MoVRE耐磨铸钢的硬度提高。当淬火温度升高至1000℃时,18Cr23MoVRE耐磨铸钢的硬度升至最高,达到HRC58.5,继续提高淬火温度至1050℃时,18Cr23MoVRE耐磨铸钢的硬度略有下降,为HRC58。可见,适当提高淬火温度,对18Cr23MoVRE耐磨铸钢硬度的改善有益,但淬火温度不宜过高。淬火之所以能提高18Cr23MoVRE耐磨铸钢的硬度,主要是因为提高淬火温度,有更多的碳原子及合金元素溶于奥氏体,淬火后马氏体中碳和合金元素的过饱和度增加,加剧了马氏体晶格畸变,固溶强化作用增大,从而提高了材料的硬度。从图2还可以看出,淬火温度对18Cr23MoVRE耐磨铸钢的冲击韧性也有一定的影响,铸态18Cr23MoVRE耐磨铸钢的冲击韧性为4.6J,相对较低;随着淬火温度的升高,18Cr23MoVRE耐磨铸钢的冲击韧性逐渐升高,当淬火温度达到1000℃时,18Cr23MoVRE耐磨铸钢的冲击韧性达到了5.8J;再升高淬火温度,18Cr23MoVRE耐磨铸钢的冲击韧性有降低的趋势。这主要是因为铸态18Cr23MoVRE耐磨铸钢组织是不均匀的,存在成分偏析,那些高碳高合金微区韧性往往较差,在热处理过程中,高碳高合金微区的元素在高温下向低碳低合金微区扩散,钢的成分、组织和韧性得到改善。当淬火温度较高时,由于晶粒长大使钢的组织粗大,脆性增加。因此,适当的热处理可提高18Cr23MoVRE耐磨铸钢的性能,以1000℃淬火+300℃回火最佳。
认识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后,我们教师又该如何发挥我们的主导作用呢?记得在上《桑塔•露琪亚》一课时,我想这是一首3/8拍歌曲,得让学生明白“以八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三拍”的含义以及三拍子的强弱规律等知识点,我想不能都是我讲,得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于是我采用提问、师生交流的方式来进行教学,我想提问有助于学生主动思考,师生交流时我也可以适时引导,然而,没想到的是,几个问题问下去,学生居然“一问三不知”,原先设想的师生交流场景也化为泡影。我只得说“我来告诉你们……”于是我又开始滔滔不绝,直到口干舌燥,看看时间,歌曲都快来不及学唱了,再看看学生,大都提不起太大的兴趣,课堂气氛也很沉闷,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之后,我就静下心来思考。怎么办?把音乐知识丢掉不讲吧,不合适,学生的知识面要受到局限,而且对于一些基础好、求知欲强的学生来说也不公平。继续上吧,学生缺乏积极性,长此以往肯定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看来非变一变教学策略不可了。后来我就一改往日的方式,开始设计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让学生参与进来。同样是上歌曲《桑塔•露琪亚》,我先自弹自唱,让学生在欣赏歌曲的同时感受歌曲的拍子,让我感到意外的是学生们居然都听出了是三拍子歌曲,当时我就觉得不能低估了学生的音乐能力,有的班级同学还感受到了三拍子“强弱弱”的规律,后来我让他们设计动作来表现“强弱弱”,他们都非常积极,课堂气氛顿时活跃了,有人说要拍手、拍肩、拍肩来表现,有人说要拍手、捻指、捻指来表现,还有人说要拍手、拍腿、拍腿来表现……而后我让学生们用自己设计的动作来为歌曲伴奏,学生们都表现得特别认真和投入,两遍下来,已经有同学在跟着唱了,后来歌曲的学习也很顺利,同学们很快就唱得很动听了。在完整演唱歌曲的时候我让学生边唱边随着音乐轻轻摇晃,唱完歌曲谈演唱感受时,有的同学说感觉自己正在船上;有的同学说正在月光下聆听甜蜜的歌声;有的同学说感受到了微波的荡漾……多美的音乐感受啊!最后我让学生们来找找八分音符,再讲讲3/8拍的含义,我发现学生们也都能真正理解了。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一旦对某事物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主动去求知、去探索、去实践,并在求知、探索、实践中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强制的灌输、重复的练习、机械的训练,势必将学生的学习置于被动的状态,是很难取得良好教学成效的。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教师设计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吸引学生参与进来不失为一个很好的方法。
记得影片《音乐之声》中有一首歌曲《do、re、mi》,是主人公玛利亚在教七个孩子认识音符时编的歌谣,孩子们一开始也不认识音符,她是这样唱的:“Do,adeer,afemaledeer,Re,adropofgoldensun,Mi,anameIcallmyself……”难道不生动不形象吗?难道这不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吗?孩子们在她的引导下果然很快记住了每一个音符并爱上了歌唱。我想我们教师也要教学生唱歌谱,在这过程中,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学一学玛丽亚,用我们的耐心与爱心去关爱学生,用我们的歌声与琴声去感染学生,用我们的智慧与方法去引导学生,在交流、互动、合作、创编、比赛、律动、游戏、模拟、才艺展示等等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们愉快地参与进来。记得在教唱《沂蒙山小调》这首歌曲时,我一开始采用的是先教唱歌谱再教唱歌词的方法,但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因为这首歌曲有一定的难度,有很多“一字多音”的地方,比较难唱,为了帮助学生唱好这首歌曲,我改变了教学方法,采用给歌曲加回声的活动导入,一方面化难为简,为后面唱好“一字多音”的拖腔作铺垫。另一方面,将合唱教学引入课堂,使学生在进行二声部演唱的同时,可以更认真地聆听歌曲主旋律,并多次感受歌曲曲调,为唱好歌曲作铺垫,果然,学生的学习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整堂课通过师生活动、生生活动等多种方式,最终使学生唱好了这首歌曲。实践证明,只有让学生参与进来,才能营造出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才能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才能让学生收获真实的学习体会,才能帮助学生一点一滴地进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设计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吸引学生参与外,还得把握一个原则———音乐课,要用音乐来说话。在进行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教学时,我们教师不能把音乐知识脱离音乐来讲,而应该把音乐知识放到歌曲学唱中,放到音乐欣赏中来讲,要将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渗透于音乐教学活动。记得在欣赏《溜冰圆舞曲》这首音乐作品时,要介绍到圆舞曲这类体裁的特点,我想枯燥的讲解,学生可能不感兴趣,应该让学生在听、唱、模仿的音乐实践中来感受圆舞曲这一音乐体裁的特点,所以在欣赏这首作品时,我让一组同学用“啦”哼唱主旋律,另一组同学用“蹦嚓嚓”进行伴奏,当时唱出的二声部效果,让我觉得我正在指挥一支小乐队,课堂气氛好极了!唱好之后,再来提问圆舞曲的特点,学生的回答就显得踊跃多了,关于这类体裁的知识点学生也就轻松愉快地掌握了。还有,在介绍演唱形式等知识点时,如果光是读概念,或是教师讲解,学生可能不能完全理解,这时就需要结合音乐作品来作分析。例如《保卫黄河》这首作品是一首典型的齐唱、轮唱作品,可以让学生在聆听、比较、分组演唱的过程中掌握齐唱、轮唱这两种演唱形式。此外,在介绍中国民歌体裁等知识点时,更需要音乐作品来说明问题,速度、力度、节奏、情绪等等都可以让学生在充满着真情实感的歌声中体会出来。
学生学习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为了拥有开启音乐艺术之门的钥匙。教师将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是在帮学生架起通往音乐艺术的桥梁。在《音乐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也是音乐课程的目标之一,音乐课程改革不仅没有忽视音乐知识技能教学,也没有淡化知识技能的意思。因此,我们音乐教师要重视课程中音乐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传授,在传授过程中,要从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中解放出来,要不断学习,按照音乐新课标的要求,更新教学理念,顺应教改潮流,学会变通,不能总是老方法、老思路,适时变一变教学方法或者重新组织一下教学内容,都会给一节课带来意想不到的好效果。我们要想方设法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要设计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吸引学生参与进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还要记住音乐课要用音乐来说话。
作者:金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光福中学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7)07-0146-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07.068
[本刊网址] http://
“无意识”理论在西方的流行可追溯到19世纪中期,许多思想家、心理学家都提到无意识理论,弗洛伊德赋予无意识理论重要的学术地位,他认为心理过程主要是由无意识在运作,它比意识更重要,是“真正的精神现实”。无意识理论是精神分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拓展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启发人们从多角度探索人类的心理现象;如今,无意识理论已是心理病理学、哲学、心理学、精神病学以及历史学等学科所共有的概念。据此,翻译此类文本更需注重译文的准确性与规范性,分析词汇特点并寻求有效地翻译策略。
一、“无意识”理论中的词汇特点分析
翻译的文本涉及心理学与哲学研究,文中涉及大量的专业词汇,根据词汇专业性程度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三类:
(1)专业词汇:只用于某一专业或学科的专有词汇或术语,词义、语义界限和适用范围非常明确。在The Unconscious中含有较多此类词汇,例如:idealism(唯心主义);psychoanalysis(精神分析);mental confusion(意识模糊);epistemology (J识论);exnihilo(虚无的);antiabstractionism(反抽象主义)等。
(2)半专业词汇:由普通词汇派生而来,这类词汇本身具有一般性的词义,但在不同学科和专业中具有不同意思,例如“support”一词,在字典中通常有“支持、支撑、支援等”之意,在The Unconscious中有“证实”的意思;“necessity”一词通常是“需要、必需品”之意,文中译为“必然性”;“idea”通常是“主意、看法”之意,在The Unconscious中有“理念”的意思等等。
(3)普通词汇:在特定语境中,普通词汇获得新词义后转化为专业术语,例如:beg the question(尚未解决的问题);mind-stuff(心灵要素);sense-awareness(感知);transference(移情);mental state(心理状态)等。
二、词汇的翻译技方法
此次翻译研究中的词汇主要存在于心理学与哲学领域,且部分专业词汇是作者添加前置否定前缀构成的再生词汇,这就给译者增加翻译的困难,如果不能正确理解与翻译此类专业术语,不仅影响译文的质量,还会对译文的读者产生难以预计的影响。所以,译者在译前要针对文本词汇特点建立术语表。根据纯语言翻译理论,寻求源语言与译入语间的“纯语言”,将文中的同一事物通过不同的语言传达给不同的读者,但产生相同的语言效果,达到译文最佳的传递效果,采用的翻译方法为直译法与意译法。
(一)直译法
文本翻译中有些专业词汇根据词义可以一一对应翻译,因此译者经常运用直译方法,可以找到与源语文本词汇意思准确对应的汉语词汇,同一事物虽在不同语言中具有不同的形式但本意是相同的,译者翻译时应追求此类词汇的“纯语言”。比如:epistemology(认识论)、unconscious(无意识)、idealism(唯心主义)、psychoanalysis(精神分析)等。直译也可直接用于符合汉语语法结构的英文术语,对术语中的词汇逐个译出,此类术语多是从左至右翻译,如physical world(物质世界)、mental confusion(意识模糊)、psychic defense(心理防御)、the dynamic unconscious(动力无意识)等。然而,源语与目的语存在语法差异,有些术语需要适当调整,如:the nature of the unconscious(无意识的本质)、phenomena transference(移情现象)。
例1:
原文:First, whatever motivation there may be for phenomenalism with regard to the physical world carries over very poorly to the mental.
译文:首先,现象论与物质世界相关,因此现象理论中的任何动机都很难归属于心理范畴。
(二)意译法
词汇的意译就是主要考虑源语文本中词语的意思,或根据词汇在特定语境中进行推演,或在所译词汇一般意思的基础上,扩展其词汇含义,如果没有完全对等的目标语词汇,那么就要对翻译的词进行解释。文本中作者较多运用了词汇前加前缀派生出新词,而此类词汇在字典中很难查找准确含义或与原文词汇契合的意思,此类派生词汇大多是对词汇前置否定前缀从而构成新词义,翻译时需要根据已知的词根找到对应的汉语意思,并通过上下文语境的理解找到此类词汇的真正含义,将否定前缀的意思译出。有些词汇采用意译法翻译,例如:
例2:
原文:Antiabstractionism: The objection is that the notion of unconscious mentality involves a conceptual extrapolation from conscious mentality of a kind that is objectionable, as an illegitimate “abstraction” from known reality.
译文:反抽象主义:反抽象是指无意识心理状态的概念涵盖存有异议的意识状态概念推论,正如来自于已知现实中不合理的“抽象”概念。
分析:antiabstractionsm的前缀是anti-,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字典中其意为反对;反(可与名词与形容词结合),根据搜集资料译者发现与之类似的表达方式,如:反智主义(anti-intellectualism)和antirealism(反现实主义)等,初步确定anti-在antiabstractionsm中的意思为“反”;然后,结合上下文语境,文本也对该词做出说明,根据原文冒号后的解释性内容对该词意译,得出antiabstractionsm的汉译为“反抽象主义”。
例3:
原文:James considers that we might be inclined to introduce unconscious mental states to account for habitual action, for the nonreflective exercise of complex competences, and for the capacity to make associa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ideas nonreflectively.
译文:詹姆斯认为我们倾向于将无意识心理状态用于解释习惯性动作、复杂能力的非反射运动,以及非反射地做出关联想法的能力。
此外,哲学文本中的一些术语来自其他语言如拉丁语等,在英语哲学文本中含有特殊的含义,作者运用此类词汇为了简练表达学术观点,但此类~汇成为汉译过程中的障碍。这种情况需要译者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背景,并且译者应首先确定文本中外来词汇的英文释义,再结合原文所要阐述的观点进行意译。
例4:
原文:…it seems to require the further, the highly unexplanatory thought that consciousness is a creator exnihilo of mental states.
译文:……意识是心理状态的虚无创造者,这似乎需要更深层次和更晦涩的想法去理解。
分析:Exnihilo来自于拉丁语英文意思为“out of nothing”,一般与creation(创造)连用,该词源自拉丁语creatio ex nihilo英文释义为“creation out of nothing”,这类表达通常出现在哲学或方法论的论述中,也会出现在其他学术著作中。结合例句,exnihilo译为“从无”,缺少一些中国哲学的味道,而且从整句看来有些蹩脚显得语句不通,因此将其改为“虚无”,本句是原文中学术观点推断的一部分,符合作者的表述需求。
例5:
原文:“Unconscious mentality”does not involve a straightforward contradictio in adjecto.
译文:“无意识心理状态”并不涉及明确的自相矛盾的说法。
分析:Contradictio in adjecto同样来自拉丁语,在维基百科中查询到的英文释义是“"a contradiction between parts of an argument”。Contradictio in adjecto是“一个内在的矛盾”或“一个明确的矛盾”并且是“用于与名词相对立的形容词表示的特征”,是一种矛盾修辞法,比如“房间里出现了震耳欲聋的沉默(deafening silence)。”依此解释,翻译为“自相矛盾的说法”。
通过上述分析,文本中通用的专业词汇不会形成实质性的翻译障碍,而专业表述中的外来语需要译者细心研究,体会词汇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依据译者的哲学背景知识,严谨地进行语言间的转化,最大化学术信息的保真度。
参考文献:
[1]闫书昌.汉语语境中弗洛伊德“Unconscious”的翻译及相关问题[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7(3):68-71.
[2]杨平.中西译学中的文化研究模式[J].外语研究,2008(6):74-78.
[3]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On the Strategies of Vocabulary Translation in the Literature of "Unconsciousness"
XIAO Jun-m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