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教育实习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30 11:42:2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中职教育实习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职教育实习论文

篇1

应当将语文知识同社会实际环境相结合,促进教学过程更加符合生活习惯,具体而言,就是以现实的社会生活作为背景,进行具体的教学行动,以这一方法,充分刺激学生在学习时主动积极,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语文知识,形成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全面适应社会生活对语文知识的需求。以具体语文课文的教学工作为例,在实际工作当中,教师可以深入分析课文的内容,然后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分别说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教师再适当加以引导,从而帮助学生学到更多的生活道理。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果只是一直进行道理的单向灌输,往往会引起中职学生的排斥心理,更加厌恶语文学习。中职学校的语文老师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发掘,引导学生发现课文所讲述的实际生活当中为人处世的道理,让学生在学习语文课文的同时,将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和实际日常生活互相联系,从而全面保障语文课堂实用性教学的顺利进行。

1.2强化学生的知识实用性意识。

作为中职学校语文教学工作的重点,在实际教学时,还包含了口语、写作等具体能力的培养,单纯的强调口语、写作等方面能力的重要性,往往会让学生感觉枯燥乏味。应当在进行口语教学时,充分同生活实际情况结合,确保口语能力的培养不局限于形式。在选择口语教学内容时,应该充分进行筛选,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口语交流能力及表达能力能够在学生将来毕业后踏入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为了确保口语及写作能力的培养工作得到全面贯彻落实,教师在实际工作当中应该随时进行口语能力训练。在课前针对口语知识和口语综合应用等方面进行全面论述,讲解具体办法,再让学生进行自由化互相练习,并结合后续学生的口语及写作能力的具体评测进行大致评分。可以选择教师进行评分、也可以选择学生之间互相评分,最终所得到的口语及写作成绩,应该加以适当总结。学生处于公共场合时,利用科学合理组织语言,大方得体的全面展现自身特点,并且利用相应的具体口语及措辞来解决实际工作交流当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都是语文口语和写作能力实用性的具体表现,能够为学生在走入社会工作和生活时提供巨大帮助。又如在“说话要大方得体讲文明”这一知识的学习中,旅游专业或者乘务专业的相关教师,可以根据具体的专业特征,优化教学环境,设计出相应的模拟教学情境。在模拟的教学情境中,教师和学生两者一起合作,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由学生扮演引导人员或乘务管理人员,教师则扮演乘客或旅客,改善学生中较为普遍的语文知识学习的单调乏味感,营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情景化模拟教学的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在走入工作岗位后与人进行交流沟通的专业素养,为学生在实际工作当中同工作对象的科学合理化高效交流奠定良好基础,全面完善学生的综合基础能力,全面提高了中职学校语文教学的实用性。

1.3培养学生的综合知识实用能力。

以学生的综合应用文写作能力培养,良好的应用文写作能力是从事相关专业工作的基本需要。在实际应用文写作技巧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先将各式应用文种类的相关概念进行整合,并为学生加以演示,以此作为后续教学良好奠基。其次,在应用文写作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帮助学生了解文章格式和相应措辞的处理,作为应用文写作的关键性部分,具体的文章格式和措辞还应该在对文章的机关和文章所针对的对象两个方面进行具体调整。在学生进行应用文写作的实践当中,教师应该整合多篇范文,帮助学生对具体应用文写作方法进行深入学习,在写作技巧的重点知识教学环节,应该进行强化式讲解,采取反复多次练习的办法,让学生更为准确的把握住应用文的写作技巧。此外,教师还应结合实际教学过程,多列举代表性范文,为学生提供较为全面的参考,从而使学生自己体会润色出范文中语文写作知识的巧妙运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逐渐形成了充满个人语言写作特色的文章,写出和其他文章相得益彰的不同应用文,促进语文教学实用性的实现。

2、当前形势下中职学校如何开展实用性教学展望

2.1结合教材内容,充分挖掘与专业共通的知识点。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促进学生充分认识到实际行动、理论知识和实践工作三者间的密切关系,充分引导学生积极自主的参与实践工作。应当结合教材的实际内容,充分挖掘可用的材料。选取教材中和专业知识融合度高,学生易于接受的代表性课程内容,帮助学生尽快掌握专业知识点。课前教师适当引导学生了解课本内容,再选择部分学生对内容进行自主讲解,并随机选择学生对讲课学生进行点评,配合一定的夸奖和修整,有效提高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2.2以科学合理的实际训练为主,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大部分学生在实际动手过程中,还存在较为严重的缺陷,如不及时纠正,会给日后的实践工作带来巨大阻碍。大部分学生在实际训练当中,都缺乏一定的自信心,无法独立完成实践工作,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采取提前一段时间布置实践题目的方式,并与学生积极沟通,充分做好准备工作。在实际上课后,再将学生分为考评组、实践组两个部分,有了充足的准备,学生的自信心和实践动手能力会有极大提升,最终学生之间的评价,也可以在鼓励学生积极动手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基本判断能力。

2.3充分融合专业知识,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

实践能力的最终形成,说到底还是应该充分把握专业知识,在实用性教学的过程中,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展现能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学生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全面掌握。如果不能做到两者充分融合,那么该学科还是单纯的死板知识,同中职学校的实用性教学理念也存在着巨大冲突。因而在实际工作当中,应当充分充分融合专业知识,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结合目前实践性教学的经验,部分学生的实践总结较为混乱,这也说明了实用性教学中还应当培养学生规范化实践的重要性。

2.4开拓学生的专业知识面,适当加以课外引导。

大部分专业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共通性,如果无视这一共通性,引导学生细心留意,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死记硬背,在实践过程中,无法灵活运用专业知识,使得最终的工作结果无法满足要求。应当在学生充分掌握了既有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积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感悟能力,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拓展相关的知识面。此外,课堂教学内容毕竟是有限的,所以需要教师在充分利用好课上教学的同时,充分挖掘课外知识,引导学生在课外也积极进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全面提高自身的综合专业素质。

2.5建立完善的多元化学生评价体系。

在进行了一系列教学工作后,完善多元化学生评价体系也是必不可少的。当然,对学生的评价不仅仅局限于传统式的打分式评价,应当综合学生的各方面表现,进行多元化评价。对学生表现优秀的方面打高分,从而鼓励学生保持良好的态度进行实践工作;针对学生表现较差的方面应该适当给分,发挥激励作用,引导学生逐渐对自身缺点进行完善,通过两方面的结合,引导学生全面进行自我评价,建立良好的自信心。在对学生进行评价后,还应当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逐渐发现学生的进步,并挖掘出学生的潜在能力,从而保障学生的全面化发展。

篇2

师资的数量与素质直接关系着实习期学生的学习质量,而伴随着近年来的不断扩招,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而大多数中职院校却没有专业的实习指导教师队伍,专业师资数量严重不足,个别老师既担任授课任务还得兼顾实习指导,因此往往对实习指导难以投入太多精力,不能及时地发现并解决学生在实习期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学生数量庞大,实习地点分散,难以做到实习老师对每一个学生进行现场指导,师生之间往往只是进行简单的电子沟通,无法面对面的进行交流,造成沟通不畅。

2、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作为实习的主体,部分学生对实习的思想认识不到位,对实习遇到的各种困难心理准备不足。虽然绝大多数中职院校在实习前会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引导,强调实习生活与学校生活的差异性,但往往到了实际的实习环境中,当实习学生承担起与企业员工同等的责任和义务的时候,经常会因为任务繁重、工作效率低下而产生挫败感和抵触心理,甚至借故中断实习,不辞而别。

二、中职生实习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进对策

1、做好中职生实习前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实习前,由辅导员、指导老师等相关管理人员一起对学生进行实习动员,全方位地加强学生职业导向教育,努力培养学生拓展进取的职业意识,爱岗敬业的专业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发展观。首先,实习辅导老师在前期要通过大量的充分调研充分了解学生的就业意向,针对性地开展实习前期的思想指导教育,用讲座、讨论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式,从思想上引导和帮助学生认识到实习学习的重要性,促使学生多和指导老师、企业员工进行交流和探讨,准确地进行自我定位,为即将到来的就业做好心理准备。其次,学生进入实习期,遇到角色转换不适应、劳动强度太大等问题,往往给学生带来各种各样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因此,中职院校应该加强实习前的教育和引导,使学生形成积极的就业态度,为以后的就业打下扎实的基础。

2、利用企业资源,壮大师资力量

中职院校在中职学生实习期间应当建立一支以学校辅导老师为主,以企业的相关专业技术人员为辅的辅导团队,为提升中职生的职业素养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学校的指导老师,在做好实习前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同时要加强与实习学生的互动和交流,跟踪学生实习期间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动态,及时进行跟进式强化教育。另外,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是学生在实习过程中不断提升职业技能,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此外,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加强校企之间的交流,强化对学生实习期间的管理和考核,从而保证为企业提供更加优秀的毕业生。

篇3

中图分类号:G40-05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03.006

Dispute of Fact and Value in Western Education Management Theory

――Take Subjective Educational Management as a Starting Point

WU Bin

(Guangdong Food and Drug Vocational College, Guangzhou, Guangdong 510520)

Abstract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Western theories of education management is not long. But self-learners have to establish a scientific exploration of consciousness since education management theory, similar to the natural sciences as an objective, quantifiable research methodology education management scholars became tireless pursuit of the goal, and in the 20th century, 50 years of education management theory movement reached its climax. When the pendulum theory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t one end to the scientific doctrine, there has been a distinct field of study of another, and that is a subjective educational management. The core issue of scientism and subjectivism Education Management Controversy lies in whether educational management is a value-free science. Management research and education that people outside can only study the facts and issues? How to manage research and education should deal values, ethics and other ethical issues? Western education management theory from the debate on the facts and values, we can see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ontemporary education management theory.

Key words education management theory; fact; value; subjective

1 事实与价值问题之争

在西方教育管理理论发展史中,像自然科学一样的科学化和规范化,一直是百余年来西方教育管理学者所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诞生于1950年代的西方“教育管理理论运动”(下文简称“理论运动”)将科学和理性主义对教育管理理论的影响推至。直到1974年,加拿大教育管理学家格林菲尔德(Greenfield)主观主义教育管理理论的提出,才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动摇了牢固的实证教育管理研究传统。

从1974年开始,格林菲尔德与“理论运动”的代表学者进行了一场将近20年的学术论战。在这段漫长的岁月里,双方的理论及思想都互通有无、互相修正。通过这次论战,教育管理理论也迈向了更为包容、更具现实解释力的高度。主观主义教育管理理论,对于西方教育管理理论研究来说,不啻于是一场革命,它给西方教育管理理论带来的不仅是一次反思与洗礼,也是宣告一种新的教育管理研究路径的诞生。以至于另一位加拿大著名的教育管理学家克里斯托夫・霍奇金森(Christopher Hodgkinson)认为,如果没有好好地理解格林菲尔德,就无法真正准确地认识当代教育管理理论。

正如有西方教育管理学者说到,教育管理理论运动把逻辑实证主义引入到研究中来,却没想到他们掩盖的东西比揭示的东西还要多,学校教育难道能抛开道德和伦理的考虑?教育难道能抛开“引人向善”的思考?逻辑实证主义教育管理学忽视了这类问题。因此,格林菲尔德朝他们“开了一枪”,这一枪就是所谓的“主观主义教育管理学”,这一枪不仅带来了人们对教育管理元问题的反思(rethinking)和重思(unthinking),而且也正式提出了教育管理学“事实”与“价值”问题之争。

2 “教育管理”与“教育性的管理”之争

2.1 教育管理学对“是什么”问题的研究

20年世纪50年代,正是西方教育管理“理论运动”盛行的时期。“理论运动”以“抽象的原理”代替了“价值型的规范取向”,只描述“具体行为”的教育管理经验论,只讨论问题“是什么”而不讨论问题“应该是什么”,其突出贡献是为提升教育管理学的科学地位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理论运动”为学校管理者建立了这样一种教育管理学:学校的元价值是效率和效能,理性代表着学校运作的根本准则;学校管理者的使命是如何把学校资源和人员揉合在一起,以便富有成效地实现学校的目标;从更大的范围来讲,学校也是大社会的一个系统,学校就是外在于人的“具体实在”。而对于学校教育应该研究的正义、平等、公正、道德、人性、价值取向等问题,“理论运动”认为这些概念都不属于事实范畴,科学的教育管理学应该不予讨论。因此,在“理论运动”的教育管理学者看来,事实与价值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教育管理学就应该“毫无偏见”、“科学客观”地反映事实问题。“是什么”就是教育管理的研究基础和出发点。

2.2 教育管理学对“应该是什么”的研究

“理论运动”高举研究“是什么”的旗帜,引发了以格林菲尔德为代表的西方教育管理学者对其的批判,比较出名的是其与“理论运动”代表人物格里菲斯的“两格之争”。“事实”与“价值”之争,一石激起千层浪,遵循着教育管理“应该是什么”的角度出发,教育管理理论丛林涌现了主观主义教育管理理论、教育管理价值论、教育管理批判理论、教育管理文化理论、自然主义教育管理理论等风格迥异但又紧紧围绕着教育管理“应该是什么”以及探讨教育管理价值问题而展开的理论,照亮了教育管理研究领域长期被人忽视的问题――价值问题――讨论“应该是什么”的问题。为此,格林菲尔德以其大胆的理论创新,提出让人耳目一新的主观主义教育管理思想,其主要观点概述如下:

第一,他认为事实和价值在组织和环境中都是密不可分的,在任何人的行动中也是密不可分。

在格林菲尔德看来,组织并不外在于人,组织从本质上来说存在于并通过人而存在(Organization exist in and through individuals)。组织不是别的什么东西,组织就是内在于人的道德秩序。这种道德秩序可能是武断的,非自然的,受权力支配的甚至是暴力的。但是,格林菲尔德认为“爱”可以挽回脱轨的道德秩序,而这就需要人们学会去判断什么是好的价值,并把它贯彻到行动中去。

第二,格林菲尔德认为事实是给定的(given),而价值却是被创造出来和被赋予意义的。

格林菲尔德认为,人们发现了事实,但却赋予了价值,价值是被选择的,是不可量化的,也是超越了理性的。价值就是判断、选择、强制或者信仰。它们超越了量,是不可测量的。它们不是变量,尽管它们也可以被如此看待。价值是如此的重要,以至于理性也是建立在价值判断之上的。因此,教育管理无法回避价值问题。格林菲尔德强调人们在面临价值困境的时候,应该抛弃理性的分析,进行隐退(withdraw)和沉思(contemplation)。即暂时从道德困境和繁琐的日常事务中脱离出来,去思考一些更加大的问题,比如宗教或者文化、人生意义等问题,这样做,即使无法获得解决问题的实际方法,但经过隐退和沉思,至少可以获得一种对教育组织问题更加深刻的洞察(insight),而这种洞察的能力可以帮助管理者更好地认识价值和道德问题。

第三,价值的世界在我们心中,在人们的内心深处。价值是最终的主观现实性。它不具有任何我们称之为客观的表现形式。

如果将组织和管理中的价值这些实体建筑在与人类目的和人类行为相分离的理论基础之上,便不可能对价值进行深入的探讨。只有个人在组织行动与现实性中占有地位,价值才可能在其中出现。因此,格林菲尔德说到:“我们不可能在周围的自然世界中找到价值,只有在人们创造的非自然秩序中,在形成这种秩序构架的自我及他人的信念、态度和评价中才能找到价值。”

第四,格林菲尔德认为对价值问题的思考就是一个寻找更好价值的价值选择过程。教育管理的实质是鉴赏、判断和平衡各种各样的价值。

格林菲尔德认为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时代,每个人都在追逐属于自己的利益的时候,忘记了个人利益的获得是建立在他人利益丧失的基础上的,因而我们的时代正变成一个狗咬狗的时代。因此,我们急切地呼唤着一种更好的价值观的出现。而在组织中的权威(authority)和等级制度(hierarchy)正是体现了一种道德秩序。而组织中的管理者就是这种道德秩序的外长表现和价值的建设者。因此,我们必须找到一种更好的价值并体现在组织的权威和等级制度中,让合适的管理者去将正确的价值贯彻到组织中去,形成一种良好的道德秩序。

第五,格林菲尔德认为教育管理从根本上说是建立在人及人性基础上的教育性管理。

格林菲尔德认为,人们是生活在自己建构的经验世界中的,自我的世界也融合了他人的世界和他人的经验。人们每天都必须和他人进行交谈和协作,在他人的经验世界中观光。对此,格林菲尔德以一种流畅的、文学的笔触描写他心中的组织:“从根本上,组织就是生活的方式,就是一种看待世界的方式。组织是生活激情的存在方式,是我们选择来生活的规则;组织也是其他人选择好的,为我们安排的规则;不论是否真的有生活意义存在,人们都试图在组织中找到真正的生活意义。因此,个人无法脱离组织,个人也是另一种深层次意义上的组织”。

3 “事实”与“价值”问题之争对西方教育管理学发展的启示

教育管理学“事实”与“价值”问题之争,历经20余年,对教育管理学科建设的影响是深远的,格林菲尔德提倡的一种丰富的、多元、注重人性探讨和哲学分析的探究教育管理的路径,极大地丰富了教育管理理论。同时他也尖锐地指出了当今教育管理研究的不足,指明了教育管理研究应该具有自己的独特的个性,具有自己鲜明的学术品格,并且为培养教育家式的管理者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这些建议,直到现在,还在发挥着它的巨大作用。比如,格林菲尔德时时提醒人们,不要只重视管理方法的改进,而忽略了教育管理特殊性的探究,不要只是重视教育行政的开展,而忽略了隐藏在行政和管理背后的真正价值。这些建议,无疑在给当今飞速发展的教育产业化提了个醒,在工业化式的培养人才的同时,不要忘记了教育的育人之价值的发挥。因此,格林菲尔德认为,在社会科学中,法律是为解决冲突和协调矛盾冲突而诞生,它富含了解决问题的智慧,并且提供了改进之道;而历史是人类行动的舞台,各式各样的人在历史这一舞台上实现他们的人生追求,通过历史研究,我们可以看到更为宽广的人类社会,(下转第29页)(上接第13页)更加深刻地了解人性的善恶。因此,教育管理研究可以从法律和历史中吸取智慧,更好地解决组织中的冲突,以及培养富有洞察力的管理者,实现人间的公平正义。所以,未来的教育管理应该通过管理者和学校、教师、家长、学生等方面的共同努力,联合教育学和管理学研究的有关力量,构建更加合理的道德秩序、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并通过学校教育与服务,为社会传递更为合理的道德与价值。

参考文献

[1] [美]卡伯特森.教育行政研究对其知识基础的百年探索[J].唐莹,编译.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2(5).

[2] Christopher Hodgkinson, “Foreword”, in Thomas Greenfield and Peter Ribbins Ed., Greenfield o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owards a humane science, Routledge, London,1993, x.

[3] Thomas Greenfield and Peter Ribbins Ed., Greenfield o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owards a humane science, Routledge, London, 1993, p.152.

[4] Foster, W. P. , Paradigms and promises: New approaches to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Prometheus Books, New York, p.35, p.93.

[5] [美]卡伯特森.教育行政研究对其知识基础的百年探索[J].唐莹,编译.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2(5):66-71.

篇4

1目前职业教育中语文教学的现状

1.1重专轻文,忽视了语文的工具性。职校学生绝大多数是中考的失败者,学习成绩较差,曾经的失败让他们对语文课产生了畏难情绪和逃避思想。很多学生进职校就是为了学得一技之长,加之学生们清楚的知道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他们的就业直接产生很大的影响。所以有的学生认为,上职业学校全力学好专业,获一技之长就行了。因此,将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都花费在专业课的学习上。对于语文课他们认为学不学无所谓,因为将来择业时,用人单位主要是看自己的专业技能如何,不会问你语文成绩怎么样,学语文无非是多识几个字而已。语文课在日常生活中也无用武之地,多学几篇少学几篇好像无关紧要。总之,学语文劳神费力,收获不大,对今后的生活没多大影响。

1.2学法单一,影响着语文知识的积累。职校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也没有掌握学习语文的方法,学语文的视野仅停留在教材的狭小范围内,学生把语文学习等同于学习任务。这样,语文的工具性在某种程度上被异化了。使本可生动活泼的语文学习变得枯燥、单调机械;使原本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语文远离了生活的多彩世界。美国教育家华特·可乐涅斯曾经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就是说语文的作用不仅仅存在于书本之上,它更重要的是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语言交际能力等方面。

1.3教法陈旧,制约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传统的职校语文教学是“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以老师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职业学校的语文教师,大都是在中学时期接受的普通教育,在大学时期接受的是面向普通中学的师范教育,工作后接受的是继续教育,所以普教的教育理念在他们的头脑里根深蒂固。另外,职校语文教学没有升学压力,因而教师提高教学水平的压力就小,学习现代教育思想,改变教学观念的紧迫感相应较弱。

以上种种情况表明:职校语文教学必须与时俱进,这既是时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职业教育本身的需求和语文教学发展的内在规律的必然。新时期的语文教学要立足于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特点,以培养学生的实用能力为目的,切实为职业教育服务。在职业教育由规模型向质量型,由学历型向素质型发展的今天,优化课程结构,强化实践教学,无疑是体现职业培养特色,提高人才竞争力的重要保证,也是职业教育增强实效,纵深拓展的必然要求。为此,职校语文课程要以“智能双向发展,说写两翼并举”为宗旨,在教学中培养并促使学生形成各自的职业技能。

2职业教育中的语文教学应顺应时代的发展

2.1改变教学观念确立语文课程的实用性。职校语文课程历来以讲读教学为中心,突出阅读能力,讲究以读。其特点是按金字塔式结构纵向组合教学内容,讲读教学主线突出,知识结构层递分明,长于自我发展。但其明显不足是教学的职业针对性不强,智能发展主干不分明,训练实效性不突出,与职校培养目标相距甚远。尽管近几年来,职校语文教改力度加大,逐步形成了语体、文体相融,听说读写并进、依序扣格、整体优化的教学格局,但讲读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未能有实质性的突破,说写教学的发展目标往往难以落实,实用性智能开发尚未真正确立。在社会转轨变型、竞争益剧的新形势下,其人才培养的适应力已经或正在受到严峻的挑战。因此,职教的快速发展,社会的紧迫需求,呼唤着职校语文教改必须把握关键点,找准突破口,着重调整课程走向,加强实践能力培养,酝酿更大的质的跨越。

实现这一质的跨越的先决条件是转变观念,准确定标,确立课程的实用性,这显然要遵循以下原则:

2.1.1教学的职业性原则。为真正体现语文教学在职业能力体系中的地位,职业院校中的语文教学必须突出“职”字特点。不囿陈见,大胆求新,改变单纯的理论知识教学。大多数学生是为谋求一技之长来校学习的,只有少部分想升学,如单纯传授枯燥的理论知识,只会把学生拒之千里之外,浇灭学生的求知欲望。其次是改变“满堂灌这种忽视学生作用的教学方式。它易于使学生形成被动思维,缺乏探索精神,不利于形成职业能力。三是改变脱离实际或专业特点的活动。树立教学为就业服务的意识,树立为市场服务的意识。开展与课内外相衔接的语文教学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将语文教学活动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进一步加强对专业科目的实验报告,总结等实用文体的写作指导,以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

2.1.2教学的适应性原则。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完成性教育,应以培养学生从业能力为根本。如果恪守”应试“观念的模式,重形式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就只能导致学用脱节、闭门造车,偏离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陷入”学多会少,长知乏能“的怪圈。讲究适应性原则,就得在目标定位上,直接面向社会需求,贴近培养目标,将语文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学生就业必须具备的语文实用能力训练上,使之练就真功夫,拥有硬本领,能够尽快胜任岗位要求,缩短适应周期,成为能说会写的社会抢手人才,此其一;其二,在教学内容上,应着重体现职校语文教学特色,注重以能力需求合理组合课程内容,着力调整讲读教学的体系结构,突出教学的适应性能,使语文教学由偏重讲读分析向偏重实践运用倾斜,强化以智能发展为主题的实用模块教学,以有效增强人才竞争与发展的社会适应力。

2.1.3教材的简约性原则。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种简约有效的认识迁移过程。职校语文教学内容繁复,头绪错杂,课时偏紧,任务重大。这就必须突破盲目攀比普高教育的观念,以讲实效、重实用为特色,显示职校教育之所长。在课程结构设计和施教过程中,抓住训练的根本,削枝强干,以简驭繁,以表达定摄取,以写作促融合,突出智能主干,协调”四能“发展,构建以思维发展为主、说写两翼并举的教学模块。从而以简约有效的教学模式,概要反映学科基本结构,兼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之效,综合实现课程教学目标。

2.2转变课堂设置,积极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语文课程本身具有较强的工具性,一是语文学科的学习是学好其它各门学科的基础工具,只有学好语文知识,掌握好母语,才便于其它学科的学习。字词不识,理解能力较差,其它学科的学习无从谈起。二是语文学科的学习对于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态度、习惯、创新能力、发展意识等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语文教学是师生互动的韵律,教与学的良性互动,课堂上才能流淌出和谐的音符。教师应采取多种教学手段,引领学生充分感受美,正确鉴赏美、准确创造美。许多教师作了大胆尝试:质疑讨论、创设情境、播放音乐、引入课件、走进自然、实地参观等均收到良好的效果。

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具有实践性、趣味性、灵活性等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为学生施展才能提供了舞台,有助于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学语文、用语文,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如举办诗歌朗诵、演讲比赛、辩论赛、利用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开展导读活动。让学生创办自己的文学社团、报刊、电台,、广播站、让学生当编辑、记者、节目主持人、导演、演员的角色,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的小社会服务,以此拓宽对语文的学习。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