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技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30 11:42:3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化工技术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化工技术论文

篇1

教学实施方法

(1)讲授与课外阅读相结合。教师在课堂上需讲授一些经济学基础知识,对工科学生来说,这也许很枯燥。为了加深学生的印象,培养兴趣,通常布置课外阅读,教师拟好主题,如经济效益、复利、单利、投资、成本、GDP、GNP等等,让学生查资料、或收看广播电视,之后写出课外学习报告。教师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口述这些专业名词,解释其含义,较之于纯课堂教学,学生学习兴趣较高,对知识点的认识不再模糊,能较好掌握确切的含义。(2)案例教学。许多课程教学都注重案例教学法的应用[2,3],《化工技术经济》这类课程的一个特征没有实验环节,在课堂上教师只能通过大量的技术经济学案例来进行教学,使枯燥的定义更加具体化。(3)作业、考核等以学生自己查资料、写论文为主。课程教学环节中,倾向于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写作能力,拓宽学生知识面,开阔视野。或者,布置学生下企业,了解企业的氛围和工作方式[4],其效果优于死板的常规考试。(4)注重教师的培养与提高,外聘主讲教师。安排教师下企业实践锻炼,直接参与企业的各项生产管理、产品营销活动,提高自己的实践工作能力;聘请企业管理人员来上某章节内容,甚至直接聘请企业管理人员作为《化工技术经济》课程的主讲教师。

教师对《化工技术经济》教学与大工程观念培养的作用

篇2

专业核心课程项目的选取大多来源于大型石化公司生产岗位,校内的生产实训装置与大型石化公司生产一线装置相比较,差距太大。导致工作任务项目化在实施过程中难度较大,有很多任务根本无法实施,最终导致项目化专业核心课程又回到了传统的授课模式。

2.专业教师缺乏实践性

高等职业教育要求教师具备“双师”素质,并不是拿到了“高级工证”或“技师证”就属于“双师”型教师。学院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教师的结构不合理,老教师具有一定的企业生产经验,但教育理念过于传统。青年教师学历层次较高,专业理论功底较扎实,但由于从教时间短,又缺乏实践操作经验和实践技能。绝大部分教师对教育教学理论了解不深,对职业教育教学规律把握不准,对教育教学技艺应用不够熟练。

3.企业参与度不足

对学生生产实践能力的培养,只是基于企业,而企业本身并没有较好地参加到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中来。目前的校企合作只局限于把企业的生产能手、技能专家等召集到一起讨论课程的开发,往往忽略了课程的实施环节。聘请的企业兼职教师并没有真正参与到教学当中去。另外企业作为“校企合作”伙伴,对项目化教学的支持也不够。有些任务的实施是需要在企业生产一线进行的,但往往由于客观原因导致学生进不了工厂。

4.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

化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大多需要倒班,有些工厂离市区还很远。一些毕业生下不去、扎不深、留不住、难干好,跳槽现象较严重。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1.职业岗位分析

从近几年的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来看,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有6类:一是生产一线的操作岗位。从事化工生产的操作、调试、运行与维护,这类人员占调查人数的30%。二是生产一线的技术岗位。从事化工产品的质量监督与控制等,这类人员占调查人数的40%。三是生产管理岗位。从事生产组织、技术指导和管理工作,如,工作在企业或公司的计划科、生产科、企管办等,这类人员占调查人数的15%。四是产品的销售、售后的技术服务等岗位。这类人员占调查人数的5%。五是产品的开发、科研、制图等工作岗位。这类人员占调查人数的5%。六是行政管理和个体、其他等岗位。这类人员占调查人数的5%。以上调查结果表明,高职高专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具有综合能力和全面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毕业后,学生主要从事成熟技术与管理规范的相关工作。如,操作与维修人员、工艺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等。从学院对2011届和2012届毕业生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毕业生认为,本专业最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实习和实践环节不够”。这可以看做是社会对高职高专化工专门人才规格要求的直接反应。

2.职业能力分析

职业能力是确定专业培养目标的依据,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是学生未来做好所从事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不可能做好职业工作。化工行业对高职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人才的职业能力要求包含:操作能力、认知能力、表达能力及其他的相关能力。(1)操作能力是履行岗位职责的动手能力。包括:岗位需要的职业技能。如,化工仪表、仪器的操作及使用和计算机的操作等。基本的实验能力及设计能力,要求理解石油化工生产技术工作的内容要求和操作程序,掌握应知应会的职业技术规范,具有处理生产中出现的事故,一定的维修化工设备的能力等。具体的项目是:化工现场的操作、工艺流程编制实施、工艺参数的调整规范、紧急事故的及时处理和技术改进等。(2)认知能力是指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观察和判断临场应变的能力,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以及进行技术革新和设计的创新能力等。(3)表达能力是指语言表达、文字表达和数理计算及图表展示的能力。(4)其他相关能力主要指,组织管理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业务交往能力及社交能力。能将工程设计转变为工艺流程,将管理规范转化为管理实效。具有学习小知识、接受新事物的本领,并能自觉开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能够处理好业务关系和人际关系,善于与人合作交流,并能沟通、协调横向关系与纵向领属关系。

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新疆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石油化工行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实际,构建出适合化工生产特点,符合人才培养规律的“校企共育、教训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按企业岗位能力要求设置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1)优化专业核心课程体系。根据学校办学定位,炼油化工行业对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以职业综合能力为核心,与行业企业合作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和设计,形成“工学结合”特色鲜明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见图1)。(2)教学环节安排。第一学年进行职业基本素质能力培养,在学校主要进行英语、计算机等职业素质课程和部分职业通用技术知识的学习。第二学年、第三学年安排学生开展模拟训练和实训,并以工学结合的方式在企业顶岗实习,实现教学、实习、就业、工作的紧密结合,提高学生化工专门技能。(3)课程教学实施过程。课程教学实施过程做到“四合一”,即理论与实践融合,仿真模拟与实际操作结合,教室与实训室整合,以及教师与师傅配合等。从而强化学生石油化工生产操作能力,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实现企业与学校在石油化工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中的深度融合。

篇3

3.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制度保障

在实践教学体系运行及实施实践教学过程中,始终将建立与之配套的政策和运行机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对待,先后制订并实施了一系列管理政策和办法,出台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和措施,保障实践教学的可靠进行,先后出台了《实验室设置办法》《实验室工作条例》《实验教学管理规定》《化学化工实验教学中心管理制度》《实验室管理人员岗位职责》《计算机化工模拟仿真控制中心管理制度》《化工系学生实习管理规定》《化工系学生毕业环节管理规定》《校内实习基地管理办法》等,为实践教学改革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二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1.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的要求

第一,要符合专业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建设要求。本专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优化“双师型”队伍结构、提高“双师型”教师素质是我系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第二,要符合建立“工学结合”机制的要求。我系现有的化工实验室、实训设施比较简陋,不能适应“工学结合”的需求。应根据实践课程之需求,加大化工实验、实训设备的投入,建立若干化工生产、操作、检验等方面的综合实训基地,以满足学生“工”与“学”的需求,将技能训练与教学课堂合为一体,是校内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的关键。第三,要符合加强校外生产实训环节的要求。改革原有的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集中时间安排校外生产实训(顶岗实习),带领学生深入化工行业具体操作岗位跟工人师傅学习化工生产操作技能、产品检验方法等。实训结束后,通过劳动部门的职业技能鉴定,取得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实现毕业生到企业的“零过渡”。

2.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

我系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中青年教师,大多是研究型和学术型人才,多数是非化工专业老师,普遍缺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的工作经历,缺乏实践意识。我们利用学院政策,要求刚从学校毕业的青年教师必须到企业、行业实践训练半年以上。在经费和待遇上对到企业、行业实践训练的教师给予支持。经过几年建设,初步形成了一支既注重传授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注重培养实际操作能力,既能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又能指导学生实践训练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这支“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实现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的有力保障。按学院的要求,为了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有实践教学经验的老教师与青年教师之间以“师傅—徒弟”形式结成了五对师徒,并签订了师徒协议,以言传身教来培养青年教师尽快适应实践教学的要求。在实验实训工作中,为提高教学质量形成了化学实验团队、化工校内实验实训团队、化工校外实训团队。因为我系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实践师资不足,为了确保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的顺利进行,努力构建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教学水平高的“双师型”教师队伍。计划引进有实践经验的专业教师15名,其中高级职称5名,硕士5名,“双师型”10名,来充实化工专业教师队伍。每学期派出一定数量的专业课教师和实践指导教师到合作企业锻炼,参加教育部组织的骨干教师培训,接受新技术、新技能和学历提升教育培训,鼓励教师通过各种渠道参与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取得测试员、考评员等资格证,鼓励教师参加各类教研和科研交流活动。大力推进现代教育技术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近几年来,院校努力将现代教育技术、计算机仿真技术运用于实践教学中。为适应计算机技术在化工领域广泛应用的趋势,我们组建了计算机化工模拟仿真控制中心,引进了一整套完整的化工仿真软件,内容涉及化工领域多项关键计算机技术,包括分子模拟、过程模拟、过程设计、过程仿真与控制等,有效地提高了师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

篇4

1煤化工技术的发展

1.1煤化工技术的发展现状

煤化工技术是将煤作为加工原料,利用一些化学手段将煤转化为气体、液体和固体燃料以及其他用于生产生活的化学品的过程。煤化工主要包括煤气化、煤液化、煤干馏等化学加工方法。煤化工的发展历史比较长,早在18世纪后期,全球已经进入煤化工时代,并且在19世纪煤化工技术已经发展完善形成完整成熟的煤化工体系。虽然,在20世纪时,因为石油、天然气的利用削弱了煤炭化工产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但是随着石油、天然气资源的日渐枯竭,煤炭化工产业又逐渐开始复兴。煤炭能源是我国能源结构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确保我国能源安全以及利用的最重要的基础能源之一。所以,煤化工技术在我国的发展比较成熟,同时,在煤化工技术开发研究中,我国也处于比较先进阶段。我国目前仍以煤炭资源为基础能源的能源利用结构不能在短期内改变,因此,更好地发展探索新型煤炭技术是一个急迫而重要的挑战。如今,我国的煤化工产业发展基本处于集约化发展阶段,这样可以保证我国煤炭技术的充分研究利用,并且能够保证资源的合理有效分配,是适合我国发展实际的煤化工发展方式。

1.2煤化工技术

煤化工技术主要是对煤炭资源的再加工生产过程,主要的加工方式有:(1)煤干馏。其实更准确地说是煤焦化,也就是利用煤进行蒸馏加工后生产的焦炭、焦油以及焦炉气等。这些产品一般在化工、医药、农药等产业广泛应用。(2)煤气化。这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一种煤化工产品,没有普及天然气的地区,一般都会用煤气作为重要的燃料满足生活中的燃料需求。(3)煤液化。煤液化主要分为直接液化和间接液化。煤液化是将有机质转化为流质产物,利用煤液化产品的碳氢化合物可以代替石油以及石油相关的产品。因此,目前煤液化技术是新型煤化工技术的主要研究发展方向。

2新型煤化工技术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

新型煤化工技术是在煤化工技术的基础上,利用高新技术,获取洁净能源以及产品的新兴技术手段。新型煤化工不仅可以提高煤炭资源的利用率,并且可以使煤化工产品对环境和空气的污染降至最低,新型煤化工技术最重要的研究探索方向是煤化工产品可以代替石油及其相关产品。

2.1我国新型煤化工技术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的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状况比较好,以煤制油、煤制烯烃和煤制天然气为代表的新型煤化工技术已经实现商业化示范运行,并且在重要工艺阶段以及关键技术拥有完整自主知识产权。根据我国煤化工产业的规划来看,我国的煤化工产业主要集中于新疆、内蒙、陕西省区,因此,这三个重要的煤化工产业地区也是我国新型煤化工技术的重点发展区域。

2.2新型煤化工的发展前景

新型煤化工技术的主要优势就是清洁能源以及有效利用煤炭资源。目前我国的新型煤化工产业发展前景较为乐观主要是因为以下几方面原因:(1)资源丰富。我国的石油和天然气储量虽然相对不足,但是煤炭储量较为丰富,可以满足新型煤化工产业的充足的煤炭资源需求。除此之外,我国的水资源也比较丰富,可以适应煤化工产业的耗水需求。(2)交通便利。目前我国的高速公路、铁路组成的陆上运输网较为广阔,可以保证煤化工产品能够快速方便的运输,而且我国还有专门的煤炭运输铁路,可以确保新型煤化工产业的运输需求。

3结语

新型煤化工技术的发展可以有效利用煤炭资源,并且可以代替石油资源,这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缓解我国石油资源不足的情况,所以,新型煤化工技术的发展极其重要。随着科学技术的提高,对新型煤化工技术也会有所帮助,能够对煤炭资源进行更充分的利用,这需要我国煤化工技术人员的不停探索和创新。

作者:张洁 单位:山东港通工程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篇5

根据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需求,经过陕西国防工业职教集团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论证,决定其改扩建基本方向如下:①结合我院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石油化工生产技术、应用化工生产技术(煤化工方向)等优势专业的自身特点,专指委分析认为,能源化工属于高度自动化、技术密集型行业企业,学生在石油化工、煤化工企业生产实习时常遇到无法进行亲手具体操作、得不到开停车和事故处理的机会。实训基地将建设典型化工实训装置及小型化工工艺类工业生产装置,供教学实践和小规模化工生产使用,操作过程更加贴近生产实际。②化工仿真教学是运用实物、半实物或全数字化动态模型,深层次地揭示教学内容的新方法,是计算机辅助教学的高级阶段。化工生产现场操作与化工仿真技术的结合很大提高了生产实习效果,解决长期以来学生生产实践达不到预期效果的问题。化工仿真将理论知识、工艺过程、操作控制能力和计算机的运用充分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本次扩建项目中建设培训过程更加贴近生产实际,操作更加贴近企业生产的化工仿真实训中心。

1.2化工工程技术实训基地的建设特点

1)实训过程中要具有专业基本技术技能应用的真实性。操作训练按照企业对学生未来专业岗位群对基本技术技能的要求设置。

2)技术要求方面要具有专业领域的前瞻性、先进性。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学到和掌握本专业领域先进的技术和工艺路线。

3)内容安排上要具有综合性。通过实训掌握本专业的核心技术和技能,得到基本能力、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全面培训。

4)环境和总体设计上兼具有社会开放性。不仅承担本院的基本技术技能实训,而且能承担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的社会培训任务。

5)积极创造条件,开展高等职业教育的科学研究和专业技术应用研究,努力实现产、学、研相结合,在开发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6)实训基地要不断充实与改进培训内容,改革培训方法,培养学生职业技术技能及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1.3化工技术实训基地的基本功能

1)承担学院的高等职业学历教育和社会非学历教育的职业技术技能培训任务。社会培训的主要对象的定位在将来在企业生产一线从事生产工作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即二类人员(化工工艺技术人员、化工总控工操作人员),四类岗位(生产操作岗位、DCS操作岗位、生产工艺岗位、环境监测工位)。培训内容将根据陕西石油化工、精细化工等技术密集型企业生产技术对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需求,按化工行业基本知识技能、化工各个单元操作、化工过程仿真控制操作等方面的开展实训。基本能够满足石油化工、煤化工、精细化学品、轻工、日化的岗位培训要求。

2)开展专业技术技能鉴定考核工作,并进行专业研究、技术开发、生产及新技术的应用推广等。逐步发展为陕西乃至周边地区培养高等职业教育人才的实践教学、职业技术技能培训、鉴定考核和高新技术推广应用的重要基地。“化工技术实训基地”的实训内容包括:①化工工艺流程类的技能实训。②化工计算机仿真操作实训。③化工单元操作实训。④化工单元拆装实训。

2建设安排及实施

此次改扩建重点项目为化工仿真实训室和化工单元操作实训室两个项目。化工仿真实训室目前拥有仿真用计算机100台套,软件有早期的单一设备仿真操作以及成套的工艺操作。本次扩建拟再购置尿素工艺、煤气化工艺、均苯四甲酸二酐合成工艺、丙烯酸甲酯工艺等最新版仿真软件,进一步丰富实训内容;同时,考虑到火炸药生产现场安全的特殊要求,计划与兵器第805厂、兵器第845厂及东方仿真软件公司联合开发两套火炸药生产工艺综合仿真软件,解决学生火炸药生产技术等课程仿真实训需要,军工企业员工相关岗位岗前培训的需要。化工单元操作实训室主要是在原有实验设备基础上添置大型可DCS远程操控的精馏、吸收、传热、干燥及萃取等实训设备,以及石油化工、煤化工等化工生产工艺仿真模型。扩建后的工程技术实训基地包含仿真实训室、单元操作实训室、管路拆装室、化工设备(泵及换热器)拆装室。可满足优质专业核心课程《化工单元操作技术》的项目化教学及实训,满足化工总控工、化工工艺试验工中级工至技师的职业技能培训及鉴定,以及对周边企业员工进行工艺操作等岗位的培训工作。

3基地建设对青年教师的培养

化工工程技术实训基地不仅满足学生的培养,其功能定位还应包括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实训基地建立了有效的保障制度:①建立导师负责制的培养制度。青年教师成长有专门的“导师”负责。安排青年教师助课、答疑、讲解习题、评卷试卷、指导实验等基本教学环节,熟悉教学内容。②制定长期的培养培养计划。积极提供机会鼓励青年教师进修学习,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和学术水平,并支持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国内的学术活动交流。加强知识的交流,防止知识的僵化。③为青年教师提供下工厂、企业进行职业技能实践锻炼提高的的机会。培养教师的动手能力和科研能力,并学到一定的教学经验,较好地承担高职教学工作,使其尽快成为“双师型”教师。同时带动中青年教师参加各类实践环节,坚持教学科研并重。④建立青年教师考核制度。导师不定期地听青年教师讲课。坚持定期开展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研讨活动;培养青年教师树立热爱学生、热爱教学、热爱教育事业的思想;由导师对青年教师进行考核指导。

篇6

所谓的绿化化学主要指的就是能够对环境不会造成污染,同时也能够十分有利于保护环境的化学工程。简单的一点来说主要是采用化学的技术以及方法来有效的减少或者是消除一些对于人类有害以及防治社会安全发展的不利的因素。绿色化学主要就是将污染从源头进行有效的消除,其中也包括了含有原子经济性以及高选择性的一些反应,同时绿化化学能够生产出来对于环境有利的一些材料,并且也能够经过回收废物进行循环利用的科学。

1.2关于新的分离技术

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所谓的分离强化首先就是要对设备进行不断的强化,然而在对生产的工艺进行强化,进而从整体上来说就是只要能够将设备变小以及能量转化效率提高的技术变为化学的分离技术强化的结果。这样做不仅仅能够更好的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同时也是化学分离技术的发展趋势之一。但是,传统的化工分离技术主要是根据沸点的不同,把一些不同组成成分的物质进行分析,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对于该项工作的不断研究,进而得出该项技术具有着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在应用的过程中还是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主要是这项技术的研究对分子蒸馏的基础理论研究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少,并且在理论方面也没有能够得到充分的说明。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分解技术也得到了不断深入的研究,并且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并且也渐渐的把信息技术引入到了分离技术的研究以及开发当中,进而在对热力学以及传递的性质进行的研究,对于分子模拟大大的提高了预测热力学的平衡等,因此在进行研究以及开发的过程中对于分离技术具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

2在热传导过程中的研究进展以及方向

2.1关于微细尺度传热的研究

所谓的微细尺度主要是从空间尺度以及时间尺度微细的研究以及对传热学规律的研究,目前在传热学当中已经是成立了一个分支,并且其发展的前景也是十分的广阔。在物体的特征尺寸要大于载体离子的平均尺寸的时候,就是连续的介质便依然是成立的,然而因为尺度是微细的,并且以前的假设影响因素也将会随着发生着改变,进而将会导致流动以及传热的规律出现一定程度的改变。当前随着纳米以及微米的技术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并且已经是受到了人们十分广泛的关注,在很多的领域当中也都在是围绕着微细尺度传热学进行不断的研究,并且已经是在不少的领域当中取得了不错的成果,比如在微型热管以及高集成的电子设备当中。

2.2关于强化传热过程中的研究

对于这项研究主要是从改进换热器的设备方面进行入手的,其研究开始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能够更好的提高传热的效率,同时也是为了能够改进设备的持续对外放热,对于这项研究的改进主要是包括了传热材料以及生产工艺的改进,同时将传统的设计进度优化等内容。

2.3关于传热的理论研究

在最近的几年来,该项工作的研究人员主要是在滴状冷凝在生产中的应用进行研究,但是一直到目前也没有能够得到实现。其主要的问题便是怎样的获得实现的滴状冷凝,以及如何的是冷凝的表面寿命得到延长。目前其主要的问题就是如何改变冷凝界面的性质,以及怎样才能够将冷凝应用到工业当中进行传染改造。在沸腾传热的过程中,其传热的方式不仅仅在机械以及石油化工行业当中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同时也在航天行业当中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长期以来人们也一直对于液体出现核态沸腾的主要原因进行着不断的研究。

篇7

宿迁技术创新意识尽管有所增强,然而技术研发投入水平仍然较低,自主研发能力依然薄弱。数据显示,在研发投入上,2013年我国R&D经费投入强度为2.09%,江苏省R&D经费投入强度达2.3%,而宿迁市R&D经费投入强度仅为1.2%。可以看出,宿迁支持技术创新的财政投入上比例偏低。同时,宿迁还缺失有效的技术融资机制和投资机制,无法提供足够的研发投入资金。R&D投入不足直接影响了企业的创新活动,也导致很多企业没有建立知识产权保护的状态。

(二)技术创新人才缺乏,难以形成技术优势。

高级研发人员主要分布在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则表现为技术人才长期不足。宿迁现有政策没有形成对企业引进和培养高端技术人才的有效激励,一方面欠发达地区对外部人才缺乏吸引力,不能招募到紧缺人才;另一方面对已有的人员又不够重视,不能留住人才,不能为其提供相应的进修培训机会和职业规划,不重视员工的发展,当现有人员有了更好的工作和学习机会时,都会选择离开。因此,欠发达地区难以形成自身技术优势,严重影响到企业的产业、产品升级。

(三)技术研发相对落后,创新产出水平较低。

欠发达地区大多通过技术引进来更新技术并利用劳动力等资源优势进行生产和加工,但过分依赖外来技术,只能导致其蜗居于产业链的低端,陷入以消耗资源与环境来换取微薄利润的不利局面。同时,由于研发资金投入不足和人才偏少,还因高新技术研发存在的风险,影响着宿迁企业和科研机构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创新产出水平较低。

(四)产学研合作松散,缺乏战略性和持续性。

宿迁市在进行产学研合作时,存在着合作主体不明确和合作形式较为松散等不足,大多停留在短期和较浅层次的技术研发合作层面,难以适应技术综合化和复杂化的发展趋势。同时,由于产学研合作缺乏有效监督和协调机制,增加了资源技术的溢出性,降低了合作资源的稀缺性,提高了资源贬值的可能性。

(五)学习能力不强,持续发展能力较弱。

创新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它基于企业全面学习的能力。宿迁可以引进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但很难成为这些技术的掌控者。当技术升级后,基本上没其他方式可用,只能继续引进。在这种学习能力较弱的情况下,过度依赖于外部提供,企业往往难以掌握技术转移过程中的核心技术,也就无法培养技术再次创新的能力,达不到技术转移的预期效果,无法获得持续发展的能力。

二、提高宿迁高新技术水平的对策

宿迁在技术创新上存在的不足问题,必须要通过地方政府积极参与支持,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的全面合作,相关资源系统整合与优势互补,才能最终形成技术创新持续发展的有效模式。

(一)加大资金投入与人才支持力度,提高创新产出水平

1、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资金投入。首先,可以通过减税、退税、简化办事程序等方式引导、鼓励各类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使其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其次,通过科研项目立项、成果奖励、应用高新技术退税的方式下拨经费给予企业技术创新的资金支持,尤其对项目研发周期长、回收期长、投资较大、影响较大和原始创新技术需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再者,通过完善风险投资和试点科技保险等机制,吸引银行信贷、风投以及个人投资,鼓励研发投入主体的多元化、市场化。2、加大对高新技术人才引进和支持力度。一方面政府和企业通过提供良好的研究环境和发展空间等相关优惠政策加大对急需人才的引进力度;另一方面要下大力度培养企业自有科研技术人员,提供更多的进修培养机会和职业生涯规划,进修结束合格者给予适当奖励,并提供更高一层的工作机会,鼓励其为企业做出更大的贡献。通过建立长效机制吸引和培养人才,改变宿迁地区高新技术人才缺乏的现状。

(二)建立长期合作机制,推进地区制度创新。

充分发挥高校和科研机构在人才、基础研发能力和科研设备等优势,鼓励其参与核心技术的研发;根据企业和地区发展战略,进行高新技术的基础性研究和技术成果的商业化研究;构建高校、企业和研究机构之间的长效合作机制,形成基于产学研长期合作的企业技术创新结构,发挥合作创新的协同效应,实现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同时,推进在人事制度、企业运行机制、组织结构等方面一系列的制度创新。促进以市场为导向调节研发方向和内部管理,以技术为基础的运行机制形成,改善资源配置机制,协商形成商业化合作体,使科技与经济直接结合。

(三)加快建设企业研发机构,提高企业学习能力。

事实证明,技术能力来源于内部的学习、消化、吸收和实践。当环境发生变化时,只有具有持续改进技术的能力,即创新能力,引进技术才有意义。所以,应建立学习制度以保障提高组织学习能力,为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基础。在明确学习主题、目的和方法以及相应的激励考核机制等前提下,建设企业研发机构,充分利用内外资源,有效整合团队智慧,提高企业总体学习能力、技术转化力和创造力,快速适应技术环境,获得持续发展。(四)加快完善技术成果转化机制,提高技术创新能力。高新技术可以极大地提高产品附加值,虽然目前带动的经济总量规模还不是很大,但其远高于其他部门。通过建立技术成果展示平台,降低技术交易成本,进一步提高投资收益率,加大对高新技术产品的应用推广,刺激市场释放潜在需求,实现技术转移,形成技术创新价值增值与共享,从而不断提高技术长期创新能力。

篇8

随着国家对农业的高度重视和农民对化肥需求的增长,带来了我国化肥工业的快速发展。但在化肥工业生产环境中存在大量的粉尘,既污染空气和环境,又严重影响生产工人的身体健康。为保障工人的身心健康,保护环境,净化空气,有必要采取措施去除或降低生产环境中存在或产生的粉尘。现在很多化肥生产企业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来清除这些粉尘。这些除尘器或措施具有很多优点,在化肥工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也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比如系统故障频繁,化肥粉尘容易粘附和堵塞,清理非常麻烦。本文介绍了一种新的除尘技术——高压脉冲除尘技术,并探讨了把高压脉冲除尘技术应用到化肥工业的可行性。

1电除尘技术原理及缺陷

除了机械除尘技术,电除尘器也是一种有效的环保设备,在控制大气污染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常规的电除尘器由直流高压供电形成强电场,并产生电晕放电,使粉尘或空气中微粒在流经强电场区域时带上电荷,再在直流高压强电场的作用下被电极吸附,通过定期振打电极收集粉尘,从而达到除去粉尘的目的。

但是,当粉尘的比电阻较高时,电除尘器内会出现反电晕现象及过频的火花放电,致使其无法正常工作,只能采用降低电压运行,但因此又会导致除尘效率大大下降。

2高压脉冲除尘技术原理及改进措施

如果采用高压脉冲供电(在稍低于起晕电压的直流基压上叠加高压脉冲),就可以克服恒定直流高压供电的缺点,使电除尘器性能大大提高。高压脉冲供电与恒压供电相比,粉尘的排出率可减少90%,能耗可降低80%。故这种高压脉冲除尘技术正逐渐受到越来越大的重视。该技术在国外已实现工业应用。

电除尘器的高压脉冲电源,除直流基压外,对高压脉冲的要求是:应具有足够高的幅值和重复频率,足够小的前沿时间和脉冲宽度。另外为进一步降低能耗,还希望电路具有能量回收功能。

为进一步提高电除尘器的效率,可以再加上一级预电离装置,而这一预电离装置是用高电压快速脉冲(在纳秒数量级)在电极上产生电晕放电,当粉尘或微粒通过电晕放电区时,使其带上电荷,以便在电除尘器中被清除。

3高压脉冲除尘技术用于化肥工业除尘

化肥企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粉尘,特别是尿素微粒等化肥粉尘,污染了空气和环境,也影响了化肥产量,还严重损害了生产工人的身心健康。为此有必要采取积极措施去除或降低生产环境中存在或产生的粉尘。采用高压脉冲技术的除尘系统框图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含尘空气收集装置、高压脉冲电源、电晕放电装置、吸尘装置、排气装置、振打聚尘装置等。

化肥生产装置产生的粉尘随空气被含尘空气收集装置收集起来,进入电晕放电装置;高压脉冲电源将高电压脉冲加在电晕放电装置的放电电极上产生电晕放电,产生大量的电荷,含尘空气经过电晕放电区(放电电极之间)时粉尘和微粒将被荷电;荷电粉尘流经吸尘装置时,在吸尘装置中放置有电极,将高压脉冲电源加在电极上时,在电极之间将会形成强电场,荷电粉尘在强电场的作用下被吸向电极,从而被吸附在电极上;通过周期振打吸尘电极,粉尘掉落到聚尘袋中;荷电粉尘除去后,剩下的纯净空气通过排气装置可以直接排向空中,或者送回生产装置循环使用。在整个除尘系统中,空气流动主要由排气装置中的抽风机驱动。由于空气已除尘,空气是清洁的,抽风机不会受到污染,可以延长寿命。化肥粉尘收集起来可以再加工生产化肥,从而降低生产损耗。在本装置中,排气装置的抽风机可以直接用三相市电供电。而高压脉冲电源可以采用图2所示电路。

在图2中,CF、RF为除尘器的等效电容和等效并联电阻(相当于集尘面积为40m2的除尘器)。开始时,C1和C2分别被充电至直流电压(-U10)和U20。这时CF上电压亦为(-U10),即直流基压。闸流管Z阳极电压为U20。耦合电容Cc上的电压则为UC0=U20+U10。

当触发脉冲电路M产生的触发脉冲加到Z的栅极时,Z立即导通,于是Cc经高压二极管D4、闸流管Z及电感L1向CF放电。当CF上电压达峰值后,电流反向,CF又经电感L2、高压二极管D5和电感L2反向向CF放电,直到放电电流为零。在此过程中,CF上就出现了一个迭加在直流基压上的高压脉冲。此后虽然Z的阳极又出现了正高压,但由于Z已恢复正向阻断状态,故它不会导通,直到下个触发脉冲到来为止。

4结论

篇9

人工智能的目的是实现机器智能化发展,通过采用人工研究得出的方法与技术,从而扩大人工的生产能力,推动产业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的产生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结晶。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技术与时俱进。

1.2智能化技术的理论基础

目前,智能化技术广泛的应用于精密传感器、计算机、GPS定位技术等高科技信息工具中。其理论基础最先于20世纪50年代左右提出并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应用。通过智能化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延伸、扩展以及模拟相关人工作业,在提高了工作效率的同时也保证了工作质量。

1.3电气工程自动化中智能化技术的特点

智能化技术拥有完善的控制系统,能够有效的对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从而保证系统的有效运行;通过使用智能化技术能够简化电气工程的控制系统,提高整体运行效率;实现了控制器的无人化超控,减少了人力资本的投入;实现了数据一致性的标准,能够快速地进行评估工作。

二、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化工程中的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不断进步,智能化技术已逐步应用到电气工程自动化工作当中。智能化技术的不断成熟使得其应用领域不断延伸,目前主要应用于计算机技术中,通过智能化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巧妙结合,在信息传递、提高工作质量、改善工作环境以及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中都起到了巨大作用。当下的智能化技术还在不断发展,它为世界带来的惊喜仍需展望。

三、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的具体应用

1、神经网络系统。神经网络系统由定子电流经过电气动态参数进行辨别控制和转子速度辨别经过机电系统参数两个方面构成。在神经网络系统中,反向学习算法被作为经常使用的方法,在其前馈性的特点之下进行高效运转,对于控速度、负载转矩以及时间控制上都有良好的效果。

2、模糊逻辑控制系统。目前,我们所说的模糊逻辑控制系统有效的代替了之前的PID控制器,模糊逻辑控制系统通过其知识库能够有效的进行推理决策,实现控制目标。模糊化的形式大多由多种函数表现形式构成,是进行模糊逻辑系统的重要方法。

3、故障诊断及优化设计。智能化技术在电气自动化中的应用大幅度提高了故障诊断的效率性,由于电气设施故障本身具有复杂性、隐蔽性、波动大等特点,其诊断效率较低。随着智能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但提高故障诊断的准确性,同时还节省了人力物力资源,使诊断过程快速有效。对于电气产品的设计领域来说,其内容广、工序复杂、影响因素多等特点,导致电气产品涉及领域存在较大困难性。智能化技术的引入,提高了电气产品的技术含量,不仅能够有效降低人力劳动强度,同时还缩短了产品设计的时间,推动了电气工程的发展。

四、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应用中的发展方向

1、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应用中的性能发展方向。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应用中的性能发展方向主要包括了其三高特征,即高速度、高精度、高效化,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中这是其发展关键的部分。我们通常所说的智能化技术主要是指在进行自动化工作时,所采用的智能系统带有较高的智能化功能,这种功能有效地提高了系统运行效率,从而实现系统的有效改善;另一方面,就是其柔性化。柔性化主要表现在其群控系统和数控系统的柔性化。通过采用智能化技术,能够有效发挥控制系统的作用,在提高其具体要求的同时,有效监控其信息流和物流的动态变化。

2、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应用中的功能发展方向。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应用中的功能发展方向主要包括用户截面图形化以及科学计算可视化两个方面。具体来说,使用用户截面图形化方便了用户操作,同时也实现了对三维立体图形、模拟图形等动态图形的有效追踪;科学计算的可视化实现了对数据应用的高处理,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

篇10

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优势

(一)免去了控制模型的建立

在电气工程的传统工作中,自动化系统控制的实现必须有控制模型的建立。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被控制对象往往需要十分复杂的动态方程,这就影响了精确效果的获得。由此,在设计对象模型的环节中,经常会遇到无法科学预测、无法准确估量的一系列困难。然而,智能化系统的出现,使这些困难得到了较好解决,极大促进了工作效率的提升,同时对于一些不可控制的因素,也实现了较好的控制,大大提升了自动化控制器的准确性。

(二)实现了便捷的电气系统控制

智能化控制器的实际应用实现了更加便捷的电气系统控制,随时都可以完成对系统控制程度的有效调整,极大提升了系统的整体工作性能,是对自动化控制顺利实现的进一步保障。从这一项优势中就可以看到,和传统的自动化控制器相比较,在任何条件下,智能化控制器都具有更加完善的调解控制功能,在电气工程的自动化实践应用中占据优势。

(三)实现了一致性的智能化控制

在自动化控制中的数据处理环节,智能化控制器可以实现一致性的智能化控制,很好解决了不同数据的处理困难。而且,在自动化控制的标准执行上,即使遇到陌生的数据,也依旧可以获得具有较高准确度的估计。但是,如果发现智能化控制器在实际的应用中没有发挥出理想的效果,一定要全面排查工程的各个细节,细致地进行分析,不能盲目的否定智能化控制技术。

三、智能化技术的实践应用

(一)系统病因诊断

在电气工程诊断工作中,采用传统的人工手段具有较强的复杂性,虽然对工作人员要求十分严格,但是也无法获得较为准确的诊断病因。在电气工程工作中,实现自动化控制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如设备、数据等方面的问题,这是不可能避免的,采用传统的人工诊断办法不能确保病因处理的及时性,而且处理效果也不佳。但是,智能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自动化控制工作的诊断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而且,定时检测诊断应用,有效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问题。

(二)系统设计优化

在电气工程发展中,传统的工程设计需要工作人员进行多次重复的实验操作和改良,而且,在这一工作过程中,对工作人员的工作素质也有着较高的要求,既需要工作人员掌握一定的专业设计知识,还需要工作人员能够很好的将知识理论应用于实践工作中。但是,在实际的设计工作中,工作人员往往不能做到全面的考虑,经常会漏掉一些具体的问题。所以,一旦发现复杂问题,很多情况下都不能做到及时解决。而智能化技术的出现,较好解决了这一问题。设计工作可以借助于计算机网络完成,也可以借助于相关的软件完成,既保证了设计中数据的准确性,也实现了设计样式的丰富化,更能够做到对复杂问题的及时处理,较好保证了自动化控制的稳定性。

(三)系统的自动化控制

在电气工程中,智能化技术可以应用于多个控制环节,能够很好的实现整体性的自动化控制。智能化技术的主要控制工作是借助于三种手段实现的,一是模糊控制,二是专家系统控制,三是神经网络控制。运用这三种控制手段,极大提升了自动化控制效率,使远距离的自动化控制成为可能,增强了对电气系统的运行反馈。特别是神经网络控制,能够实现算法的反向学习,在信号处理方面得到了较大应用。

篇11

2公共文化建筑常用防火疏散方案

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建筑作为公共建筑的一部分,功能较为综合,空间组织较为灵活。建筑师大多愿意参与此类建筑的设计,并力求在空间和形式上予以创新以得到更为丰富的空间效果。但这些对于空间、流线和形式的处理往往会带来一些防火疏散上的困难。特别是公共建筑主要面向公众开放,使用人数多,对于防火疏散的要求也就更高。通过之上两个案例的分析,我总结了公共文化建筑一些常采用的防火疏散方案。a.设置中庭:公共建筑中往往设置通高的中庭空间作为建筑内部的交通和视觉中心,同时通过屋顶采光解决大进深空间的自然采光问题。中庭的共享空间为建筑中的人提供了更多的交流可能。大型中庭空间通常也是建筑的交通枢纽中心,即使是非核心位置的中庭,为了丰富空间层次、加强空间的流动性,也往往带有一定的交通功能。b.坡道和自动扶梯:坡道和自动扶梯是公共文化建筑中常见的竖向交通设施。坡道和自动扶梯既可以增加建筑空间的流动性和丰富性,同时也产生对人流的视觉引导。自动扶梯的运送量很大,适合在人数较多较密集的场所使用。c.串联式空间:这种空间处理方法多见于博物馆等展览建筑。串联的展厅便于参观者一次性地将整个展览依次看完,形成比较完整清晰的展览流线。

篇12

汽车图书馆流动服务———各总分馆资源动起来

自汽车图书馆启动,其作为纽带将总分馆密切联系起来,通过定时、定点、定路线的服务形式,让文献信息资源从书架上流动,大大提高了文献的利用率。在汽车图书馆内,读者只需提供身份证便可当场办卡、书刊借还、预约,同时能为读者当场查询、下载资料等服务。利用全国文化信息共享工程优秀的数字资源,在服务点借还书时,播放科技、影视等讲座,使群众在休闲娱乐的同时增长才干。2013年各旗区汽车图书馆主要结合当地群众文化活动、安全生产宣传、禁毒宣传等进社区、广场及农村牧区,全年活动160多次,接待读者3万多人次。共享工程进基层———文化惠民、育民服务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鄂尔多斯市支中心进基层,依托自身资源开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活动。组织工作人员到基层服务点,进行业务指导,现场了解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及时将群众的反馈上报,用最短的时间解决群众的困难。同时开展“文化共享工程进基层”资源展播活动,播放群众喜闻乐见的影视、科技资源,受到基层群众的一致好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鄂尔多斯市支中心是利用文化共享工程设备设施、网络平台开展网络服务,如网上“对春联”“猜灯谜”“有奖竞答”“影视资源展播”等服务,同时在春运期间为民工免费网上订票,为留守儿童与身在外地的父母提供视频聊天等服务。二是发挥文化共享工程流动服务机制,走进基层,如工地、养老院、儿童福利院等场所,开展送讲座、展览、图书等文化服务活动,使偏远地区群众充分享受文化发展成果。三是向基层服务点下发涵盖学习文件、政策法规、种养殖科技光盘、养生保健光盘、技能培训等内容的视频资源,使在基层的群众能及时了解国家的最新动向,掌握基本的知识技能。四是利用丰富的信息资源开展读者活动。努力打造以“书香鄂尔多斯”为主题的系列品牌活动,真正将免费开放的服务理念落实到实处,让群众切实体会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

着力打造数字图书馆———延伸服务范围

鄂尔多斯市图书馆自搬到新馆以来,利用5年时间,不断对软、硬件设备设施的完善,如购买多种数据库、电子读报机、建立短信、智能语音服务平台、掌上图书馆、移动图书馆、电子读报器、网站、馆内自助借还系统等数字资源。现如今鄂尔多斯数字资源服务体系基本构建,形成以市图书馆为总馆,各级根类图书馆(室)为主干,以分馆为补充的数字化网络服务体系。向社会公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数字信息资源服务。数字图书馆像一本电子百科全书,存有大量文献信息、图书书目信息、电子图书、电子期刊、视频讲座、众多动漫和连环画等资源。实现任何读者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网络远程选择阅读鄂尔多斯市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的任何文献。只要输入鄂尔多斯市图书馆进行搜索,无需缴费就能获得数字文献资源的查询、浏览、下载、原文传递和知识导航等服务。充分满足了广大读者多种层次的阅读需求,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特色品牌系列活动———拓展服务内容

作为公共图书馆另一服务主体的读者活动,已被认为是与文献借阅活动同等重要的业务内容。如今,鄂尔多斯市图书馆正在通过开展的一系列文化惠民活动,努力打造以“书香鄂尔多斯”为主题的系列品牌活动项目。通过举办内容多样、形式丰富的活动,拉近与读者的距离。从2009年迁入新馆后,每年春节前,鄂尔多斯市图书馆都会组织书法爱好者和文化志愿者到基层开展了以“进社区写春联、送文化下基层”为主题的特色品牌活动,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为当地居民增添了浓浓的年味,真正将免费开放的服务理念落实到实处;每年元宵节期间,举办“迎元宵、猜灯谜、读好书、共享文化”为主题的文化惠民活动,让当地的老百姓切实体会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均等性、便利性。推广阅读活动已成为鄂尔多斯市图书馆常态化的服务品牌,鄂尔多斯市图书馆会根据每年“4.23世界读书日”、“图书馆服务宣传周”“全民读书月”等不同阅读宣传推广的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读者活动;针对未成年人开展的少儿书画展、公益书画培训、经典诵读会、招募义务小馆员、小记者走进图书馆、有奖征文、幼儿故事会、庆“六一”亲自阅读、捐书助读、知识讲座等活动让孩子从小就将图书馆作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在这里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达到知识上量的积累最终实现人生质的改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