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30 11:42:4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全国教育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选题的范围具有以下特点:
1.选题基本上是立足于对音乐素质教育的认识和实践方面。字面上出现“素质”二字的文章就有3篇,即《素质教育――面向21世纪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改革》、《对中学生大面积音乐素质测试的思考与实践》、《谈音乐教学体现素质教育的策略》。其它文章虽标题中未出现“素质”二字,但其内容亦是围绕音乐教育的某一领域该如何贯彻素质教育来阐明自己的观点。
2.以“……实践与思考”冠名的文章居多。如《钢琴集体课的教学实践与思考》、《高师专科音乐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对中学生大面积音乐素质测试的思考与实践》、《器乐教学的实验与研究》等。另外,标题中含“美”字的文章也不少,如《音乐教学审美功效研究》、《音乐教学要善于创造美》、《构筑音乐与心灵之间美的桥梁――浅谈小学音乐教学与音乐审美能力的培养》等。
(二)选题的意义及原则:
这些论文选题都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都是围绕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幼儿、中小学、高师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同时,选题很有新意,体现为:善于从实践中挖掘音乐教学的基本规律;以音乐教育审美为核心,以育人为本;从心理学、教育学、美学、哲学等范畴加以研究,认真总结教学经验;凸显了音乐教育论文的基本特点――强调论文的科学性、学术性、创造性、理论性等。
二、从论文类型上看
大多属于问题性论文。当然,亦有综述性论文,如《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探析》;亦有争鸣性论文,如《关于音乐教育的几个认识问题》;亦有调查、实践性论文,如《器乐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此外,还有兼具问题性、争鸣性论文,如《钢琴集体课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三、从论文写作质量上看
虽然获奖作品数量不少,但这些获奖作品也良莠不齐,其中相比优秀的篇目,也不乏缺陷。下面就获奖的部分优秀论文作一些评析。
1、《素质教育――面向21世纪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改革》(作者:马达、陈雅先)
文章论点鲜明,作者着眼于全球人才素质的视角,着眼于教育大系统的气候,抓住了高师音乐教育改革的关键,提出了具有深刻实际意义的见解。而后,从三个分论点来论证中心论点的正确性。
论据具有真实性、典型性、新颖性等特点。如,在论述第一个分论点的过程中运用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教育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以及现代教育观、学习观和心理学的理论作为理论论据;在论述第二个分论点时,运用了国家教委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音乐教学大纲》中的有关规定作为理论论据;在论述第三个分论点时,运用了教育心理学、美学等有关理论作为理论论据。全文还大量运用了事实论据,这些论据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值得一提的是文中论据的新颖性。如,“智力是一种适应力”,“维持型学习”变为“创造型学习”,“与其说是练习动作,不如说是练习脑,即练脑对动作的控制”,“美育还应包括自然美和社会美的教育内容”等等。
论证主要采用例证法、引证法、因果论证法、对比论证法,且常将几种论证法交织在一起使用,以增强文章的论证效力。如,在论证“学会学习――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关键”这一分论点的过程中,就综合运用了四种论证方法。同时,作者对第三分论点的论述显得非常巧妙,即在论述第三分论点行文的第二段材料上,其论据看似游离,而在结尾一段又“班师回朝”到高师音乐教育的视角上,由此可见,前面乃后面之铺垫。
本文是按并列式结构来构思写作的。从一定意义上讲,亦可以看作在并列式的基础上兼具有先后逻辑式的关系(或者说承接关系)。即首先是要学习(学会自我学习),然后是锻炼实践能力(自我实践能力),最后,才能更好地培养素质。
本文从选题原则上说有三个方面。一是理论方面,本文在音乐教育哲学理论方面进行探究,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教育改革具有指导意义。二是选题原则与作者长期从事高师音乐教学工作所具备的主观条件之间具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即与作者占有比较丰富、翔实、生动、典型的资料有一定的关联),因而具有可行性。三是作者创造性地概括出素质教育背景下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应具备的三种能力: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审美能力,这便于读者理解学生应具备的三种素质:文化素质、教师素质、审美素质,因而选题还具有创新性、哲理性原则。
总之,本文具有规范性、实用性、创新性、哲理性等特点。
2、《音乐教学审美功效研究》(作者:金亚文)
本文中心论点明确,意义深刻,行文规范,构思精巧,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其“物”主要是指作者善于发展、践行前人的理论和实践,文章多处运用教学过程中生动典型的实例;其“理”主要是综合运用了当代美学、心理学,尤其是教育美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不仅挖掘出其在音乐教学中的审美功效,而且亦使其在文章中产生审美功效。同时,还体现在对审美功效理论的研究上。本文的成功之处还在于将抽象的理论化为具体的事例(将理论细化),将深奥的理论化为浅显的道理(将理论通俗化),用语恰当,娓娓动听(将理论美化)。这就是如前所说的在文章中产生审美功效,令人信服。
3、《谈音乐教学体现素质教育的策略》(作者:马胜利)
⑴从论述的外观上看,本文体现了章法的合理性。如开头第一自然段便抛出了中心论点:“素质教育的本质,在教学过程中的内部,而不在其外部。” 接着,在第二自然段对什么是人的素质下了一个较为科学的定义,从自然和科学的角度,从影响人的行为、意识、品格等方面揭示人的素质特征,进而阐明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随后,作者围绕它共谈了音乐教学体现素质教育的五个策略,即五个分论点:一是体现在教学审美上;二是体现在多角色多维度等因素上;三是体现在教学内容上;四是体现在教学形式上;五是体现在教学时空上。同时,在论述上结合运用了例证法、引证法、反驳论证法、因果论证法等进行论证,使论证严密而灵活。
⑵从论述的内核上看,本文彰显了内容的科学性。如其中运用了教育家奥苏泊尔的研究发现来支撑分论点三,并以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和综合拟定教学目标的建设为论据,对分论点三进一步展开论证,如此渗透了许多音乐教育学的理论,亦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另,文章中尚有用词不妥,如“挑拨”一词应改为“激发”,因“挑拨”一词的色彩是贬义,用在这不妥,用中性词“激发”更贴切。(见《第一、二届全国音乐教育获奖论文精选》,人民音乐出版社,2000年版,第96页第4行)
此外,其它相对一般的一等奖文章中还存在写作上的基本问题:⒈论点上的问题。如《器乐教学的实验与研究》(作者:孙智玲)一文,稍加结合我国国情和音乐教学的具体情况进行思考,便会让人觉得有些言过其实。⒉论据、论证上的问题。如《加强音乐欣赏教学中的认知教育》(作者:冯效刚、周晓梅)一文,文章论据多且杂,未能很好地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其实,这一课题的写作应该围绕两个方面来进行:第一,为什么要加强认知教育,即把认知教育的重要作用讲清楚;第二,提出怎样在音乐欣赏教学实践中加强认知教育,摆出一、二、三等具体做法即可。这样,文章脉络会更清楚,材料更集中,对中心论点也更能发挥有力的支撑作用。写音乐教育类的文章,占据材料固然重要,但怎么去提炼有用的材料则更为重要。⒊文章表述上的问题。如《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改革的理论与实践》(作者:许卓娅)一文存在的问题有:⑴用语不够简练,有多余的文字杂糅其中;(见第5页)⑵用语不够具体,如第6页的第3行中的“形式上”,这里的“形式”指的是旋律的形式、节奏形式,还是演唱形式?作者没有指明;⑶有些地方论述过于抽象,如第5页的儿童“可感性”,应该举例说明哪些是具有可感性特征的作品。
结语
综上评析,笔者认为,在这些获一等奖的音乐教育论文中,水平好的皆具备以下特点:
⒈在选题上下工夫,尤其要考虑选题是否对音乐教育实践有指导意义。倘若只想在音乐教育这块艺术园里摆弄花草,则难以写出好文章。
⒉善于借鉴其它学科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如马达、金亚文、马胜利等人的文中处处渗透了教育哲学、教育美学、教育心理学等学问,丰富了对音乐教育学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这亦是他们的成功之处。
⒊准确把握论文所要阐明的中心论点,分析独到,有创见,能挖掘出问题所蕴涵的哲理。
⒋力求发散性思维与逻辑思辩能力的统一。
每年俄罗斯教育与科学部都协同俄罗斯乌德穆尔和国紧急情况总局一起举办消防主题的儿童创作比赛、夏令营防火工作组织竞赛、少年安全人才节。还组织地区和跨地区“少年救援员”野外训练营,定期举办少年消防队消防应用运动会。经过培训孩子们不仅获得了实用的安全生活技能,而且对消防救援工作更加尊重,男女青年都愿意加入志愿消防队。在以М.Т.卡拉什尼科夫命名的伊热夫斯克技术大学还建立了名为“乌德穆尔和国教育机构志愿消防队”的社会机构。很多人在志愿消防员、救援人员、志愿者俱乐部学习。
如今在共和国已经有138个志愿队了,共计1675人。这些活动的开展卓有成效地离不开正确和良好的方法。为了引进创新工作方法和形式,乌德穆尔和国紧急情况总局和联邦国有机构“联邦消防总局乌共和国消防局第1消防大队”防火宣传和公共关系中心共同举办了研讨会。参与其中的还有另外两个部———教育与科学部和青年事务部,以及共和国儿童继续教育中心。培训班中有两门讨论课很受欢迎,一门是《为孩子和父母开展消防安全培训的方法与形式》,另一门是《第112中队》,这主要是为志愿消防队的领导者们开设的。
二、培训效果显著
电脑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信息传播手段,它的出现对传统技术进行了一次革新。白俄罗斯已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生命安全基础知识的培训体系中,紧急情况部的这个想法得到了共和国的大力支持。俄罗斯2011—2015年国家创新发展计划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建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模拟紧急情况的安全创新教育中心》项目。并规划逐步建立一系列这样的培训中心,中小学生在那里可以接受紧急情况下行动技能和急救方法的培训。培训方法的基础是将学员置于最大限度模拟紧急情况的虚拟环境中,并通过感知模拟环境深入研究材料。考虑到学员人数,所有的培训都是以有趣的游戏形式进行的,这一点非常重要。戏剧性的效果、对形势和结果的不可预测性都激起了学员的兴趣,并促使他们寻找逃离困境的方法。当前专家们正在致力于开发一种综合的培训方法,该方法基于以下的场景得以开展:居民住宅火灾、自然灾害和森林里的行为,从充满浓烟的房间撤离,在火场中进行呼救,向灾害救援人员寻求帮助以及如何进行急救护理(使用模拟练习器械)。
关键词:教育券;思想渊源;背景:问题
为了解决教育不均衡问题,相当多的发达国家实行了教育券政策。教育券(educationvoucher),又译成学券或教育凭证,是在教育领域中试行的一种代币券,教育券体制的原理是:改变目前政府对公立学校的直接补助的教育投入方式,把原本应投入到教育中的资金经过折算发给每一位学生,学生凭券可以进行自由选择,到政府认可的任何一所学校(无论是公立学校还是私立学校)就读。学校在收到教育券后,可以凭教育券从政府那里兑换与券值等额的教育经费。[1]
近几年来,我国的教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那么,我国要解决教育领域中的问题,能不能也实行教育券政策呢?笔者认为,我国能否实行教育券体制关键要弄明白以下几个问题:(一)发达国家实行教育券政策的社会因素或背景是什么;(二)我国当前教育的问题所在;(三)我国实行教育券政策应该注意的问题。根据这一思路,文章将逐一加以描述或分析。在这之前,先介绍一下教育券政策的思想渊源。
一、教育券政策的思想渊源
教育券的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1776年。①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原因和性质的研究》一书中提到:如果竞争是自由的,各人相互排挤,那么相互的竞争,便会迫使每人都努力把自己的工作弄得相当正确……如果各学院以科学艺术传授学生的导师或教师,不由学生自由选择,而由校长指派;如果教师怠慢、无能或无行,学生未经申请许可,不得由甲教师改换乙教师,这种规定,不但会使同一学校内各导师各教师间的竞争,大大减少,而且会使他们全体勤勉任教以及注意各自学生学习情况的必要性,也大大减少。像这类的教师,纵使领受了学生非常优厚的报酬,也会像那些全未受学生报酬或除薪俸以外毫无其他报酬的教师那样,怠于职守,荒误学生。
选择教育的理念至少可以回溯到托马斯.潘恩。在《人的权利》中,他认为政府应该为家长提供经济上的支持,以保证自己的孩子进入私利学校接受教育。②“他赞同将穷人的税收减至最低,并认为所有的贫困家庭都应该每年得到4英镑的资助,以使他们能够支付孩子的学费,并要求地方政府监督这一职责的履行。”[2]
现代意义上的教育券概念由米尔顿.弗里德曼提出。1955年他在《政府在教育中的作用》一文中,提出了教育券的概念,这篇文章于1962年收入他的著作《资本主义和自由》之中,在1979年出版的《自由选择》一书中,弗里德曼对教育券进行了较为详细地阐述。
在《资本主义和自由》(P44-P46)中,他提出:
把孩子和缴纳不起最低要求的学校教育学费的家长分离开来,显然和我们把家庭作为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办法以及和个人自由的信念不相一致。此外,这很可能不利于自由社会的公民教育……为了对政府所规定的最低学校教育提供经费,政府可以发给家长们票证。如果孩子进入“被批准的”教育机关,这些票证就代表每个孩子在每年中所能花费的最大数量的金钱。这样,家长们就能自由地使用这种票证,再加上他们所愿意添增的金额向他们所选择的“被批准的”教育机关购买教育劳务。教育劳务可以为以营利为目的的私营教育机关或非营利的教育机关所提供。政府的作用限于保证被批准的学校的计划必须维持某些最低标准,很像目前对饭馆的检查,要求保证最低的卫生标准那样。
在《自由选择—学校的问题在哪里》中,他提出:
二、美国实行教育券政策的背景
社会背景是政策制定的影响因素之一。美国实行教育券政策同样受到美国当时的社会背景的影响。本文从社会思想、理论基础和管制模式三方面加以分析。
(一)新自由主义是教育券政策的思想背景
(二)公共选择理论是教育券政策的理论基础
(三)集权式教育的低效率是教育券政策的现实因素
美国历次教育改革的失败和公立学校教育质量的不断下降,是教育券等择校制度推行的又一背景。美国公立学校教育失败是不争的事实。中小学生阅读能力普遍较差,数学成绩属于工业国家之尾,学校中帮派林立,、枪支在校园里见惯不怪。尽管政府多年来为公立学校投入大量经费,增加教师,缩小班级规模,但家长们认为公立学校的教学水准仍然未能达到他们的要求,择私校而读的学生人数仍逐年增加,因为“各私立学校能提供高水准、安全校区与校风良好的教育”。因此,美国一些教育改革者便在历次教改不尽如人意之后,选择了消除公立学校垄断,强化学校教育竞争的“教育券政策”。[4]
弗里德曼认为,社会集权导致了教育质量的下降。公共教育运行方式的最重要的因素是非中央极权的政治结构:美国宪法严格地限制了联邦政府的权力,使它无法发挥重大的作用。各州把控制学校的权力大部分都留给了地方团体、小市镇、小城市和大城市内的各个区。家长密切监视管理学校的政治机构,部分地代替了竞争,同时也确保了家长们的普遍要求得以实现。而1933年经济危机之后,“公众加入到知识分子的行列,开始对政府,特别是中央政府的能力无限崇拜,在这种情况下,单间教室的学校和地方学校委员会的衰败就成了不可逆转的趋势。而控制学校的权力,也就很快从较小的地方机构转给了较大的地方机构,如县、市、州一级的机构,最近则转给了联邦政府。”1990年,约翰库伯和特里莫进行的大量调查表明:集权和是导致美国公共教育低效率的主要原因。③小布什上台后,在教育改革方面实行NCLB计划(NoChildLeftBehind),并自称是“美国教育史上最重要的改革”,但这受到广泛的批评:NCLB计划是以集权的方式运行的,这个计划带给我们的最终结果也许是最差的,即联邦政府对教育的控制以及由此引发的教育质量的下降。改变美国教育几十年来绩效平平的局面,就应该摒弃集权主义模式。相反,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应该给予学生“用脚投票”的权力,从而使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教育。这种革命性的变革的关键在于各州,中央政府在教育改革方面能做的最大贡献就是避免教育集权化并允许各州尝试自由选择学校的计划。[5]
三、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教育存在很多问题,其中三个就是学校结构的问题、教育体制的问题和教育收益率的问题。
(一)高校职能机构臃肿,造成成本浪费
现阶段,高等教育的有限经费没有全部花费在教学和科研中,造成了不必要的浪费。如支付师生员工的住宅、医疗、生活后勤的成本和离退休人员的社会保障成本。同原来的国有企业一样,高校“办社会”不仅严重浪费稀缺的教育资源,还造成机构臃肿和人员冗杂。在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中,经常会出现专任教师只占教职员工的一半的情况。其次,在高等学校的组织结构中,存在较大的资源浪费。例如高校内部,一线教学人员的工资、津贴之和与行政后勤人员的区别不大,甚至出现倒挂。由此引起教师资源和时间资源流失。更有甚者,一些经过高层次学习的博士生等人才纷纷离开教学岗位,进入高级或中级管理阶层,使一个学者整天忙于“文山会海”中,造成人力资源浪费。
(二)教育不均衡现象严重
我国教育不均衡发展的状况不仅表现于反映教育数量特征的结构、布局的不平衡,也表现于反映教育质量特征的绩效、结果的不平衡,还表现于反映教育运动状态特征的速度和规模的不平衡。从数量特征来看,我国农村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比例失调,布局不合理,学校数量极度短缺。从质量特征来看,农村教师教学观念滞后,学生辍学现象严重,教学质量无法保证。从运动状态特征来看,农村学校经济资源不足,发展速度缓慢,办学规模较小。很明显,农村的教育状况与城市的教育状况形成了普遍的、强烈的反差。
(三)我国的教育收益率不高
四、我国实行教育券政策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2000年11月,长兴县教育考察团在美考察期间发现有些州的教育财政拨款与目前国内的做法大不相同,是将政府教育经费以“教育券”形式发放到学生手中,由学生持券择校,学校则将收取的“教育券”到政府换取教育经费。受此启发,2001年9月,长兴教育局为扶持当地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发展,借鉴美国同行的做法,结合当地教育发展的实际情况,面向职业学校和民办学校开始“教育券”试点。这一政策有效地解决了上文所述的三个问题。
但是,局部的成功并不意味着整体的可行性,长兴县的教育券政策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但是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这一政策的成功概率还很难说。笔者认为,在更大范围内实行教育券政策必须注意以下问题:
(一)理论层面要严密,操作层面要规范
教育券政策并不是完美的制度,它需要理论和实践的互相支持。理论层面要严密,就是说在实行教育券政策之前,必须对实行这一政策的前提条件和可能产生的政策结果由一个充分的预知,操作层面要规范,就是说这一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必须强调各利益主体的法制化意识,相关的监督机制必须完善。中国教育学会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劳凯声教授认为教育券制度的确能够优化资源配置,增加人民的选择权,对中国的教育改革发展有很大的意义。但是它一旦实施后政府将不能保证学校之间的公平,会导致资源流向好的学校,造成“富校越富,穷校越穷”。湖南师范大学的曾坤生教授认为教育券制度是一种更有效率的制度安排,是向更加规范的市场制度迈进的一种过渡形式。这种过渡体现了制度变迁的强烈的路径依赖和渐进性,作为一种选择可以在若干地区发挥积极作用,提高教育教学效率。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就是最优的选择范式。因此,在选择教育券这种制度安排时,一定要注意运作的规范和其本身的演进性。长兴县副县长熊全龙先生认为教育券在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一些问题,比如公办薄弱学校难以维持生存;学生培养费标准提高;教师工资财政专户将被取消和人事管理制度面临新挑战等。这些都需要采取相应的对策予以解决。
(二)摆正认识,各种教育一律平等
(三)教育券的受众要有选择性
我国的教育规模十分庞大,所以实行教育券政策不可能一步到位,只能是循序渐进。这里的循序渐进有两层含义。首先是在地区的选择上要有战略性或带动性。我国实行教育券的第一个地区是浙江,这可能和浙江地区的制度完善程度有关。其次在教育层次的选择上要有针对性和可比性。选择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作为实行教育券政策的对象,是城市教育还是农村教育优先,这是一个具有重大政策意义的判断。
参考文献:
[1]沈有禄.教育券制度评析[J].教育与经济,2004(1),17-19.
2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评价
为了预见可能出现的问题,笔者通过在渤海大学、辽宁工业大学等高校进行预调查,对问卷的导语以及选项不清楚的题项进行了修订,并规定出每项最高得分为100分.正式问卷调查于2013年9月至2014年5月对东北三省的高校进行分层抽样,分为985工程大学、211工程大学、普通本科、高职高专等4类,每类3所,共计12所高校.每所高校按照文科和理工科分类发放.调查对象是大三、大四年级的学生,每所高校抽取样本100人,总样本为1200人.回收问卷814份,回收问卷率为67.8%;其中有效问卷746份,有效问卷率为62%.此次取样考虑到了创业教育的时效问题,且数据表明样本在学校、学科分布上都比较合理,注意了区分度与代表性.经过对746分问卷进行汇总。如果将创业绩效三个指标的平均作为被解释变量y,将权重较大且得到较高的指标(实践平台,创业支持)通过平均汇总记为x1,将权重大得分低的指标平均汇总为x2,将权重小得分高的指标(创业交流、创业项目)平均汇总为x3,奖权重小得分低的指标(经费投入)记为x4.从回归结果也可以看出影响创业教育绩效y的主要因素是x2(无论从系数大小还是从显著性),即“创业氛围”、“师资投入”、“组织保证”、“课程体系”是导致创业教育绩效低水平的主要原因.
3当前我国进一步完善大学生创业教育的途径选择
3.1准确看待和引导大学生创业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创业观念
大学生创业教育是一种创新的素质教育,需要准确看待和引导大学生创业教育,传递正确的教育理念,要“以理论课堂教育为载体、以创新创业活动为抓手,以培养大学生生的企业家精神、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营造勇于承担、敢于创新、崇尚创造、尊重创业的育人氛围”.要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情商培养,特别是加强学生的创业责任感,强化创业意志力、情绪自控力和团队合作意识,锻炼和培育其创新意识和创业思维.要充分利用各类学生自组织的创建和开展活动来着力锻炼其组织协调能力,培养捕捉机会能力,并将其作为生动和有效的创业教育实践活动.
3.2打造多元卓越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加大教育投入、完善考评激励机制
一方面,要认真遴选基础理论扎实,热心适合创业教育的专任教师,加强创业教育知识培训,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参与优秀企业管理实践,积极开展案例研讨,组织开展创业教育竞赛活动.要多方邀请具有丰富创业或市场经验的参与课堂教学、提供专业咨询,组建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师资队伍,从而打造一支多元卓越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另一方面,要加大创新企业教育资金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教师考核评价激励机制.要建立和完善有针对性的激励机制,对于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做出贡献的老师在工作量计算、职称评定、晋级、评奖评优等方面予以体现,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会后,笔者将第一、二届的论文评选情况作了一个比较,数据如下:
从上表可以看到,尽管第二届的论文在总数上有所增加,但获奖的百分比“缩水”了。(原计划评选出一等奖105篇,占5%,最后只评出一等奖40篇,占1.72%。)反映出什么问题?论文的质量不尽人意。
评委专家指出,第二届论文比赛的参评文章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选题存在偏差;未能深入研究,内容空泛,缺少独立见解;思路不清;写作不规范;态度不端正,存在抄袭现象。结合自己两届参评的经验,现将参加艺术教育科学论文评比需要注意的问题整理如下,与同行分享,以达到交流、提高之目的。
一、需要认真研究、领会《论文参评指南》
在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初评及全国的评选结果出来后,一些老师发现,有的已经公开发表的文章在初评就落选了,有的文章在全国评选时没有得到作者所期待的靠前的奖项。所以,一定要认真研究活动的文件通知,深入领会《论文参评指南》,比赛论文要紧扣主题。如第一届艺术展演活动的大主题为“弘扬民族精神,肩负神圣使命”,论文“评审指南”还对论文主题有专门的定位――“改革创新发展”;第二届艺术展演活动的大主题是“我和祖国”,在《论文参评指南》中给出了八个研究领域,那些没有获奖或名次不理想的文章,作者可能没有看到《论文参评指南》,或看到了但没有深入领会,没有按照指南的研究方向选题,在领域上产生偏误。
高校艺术教育科学论文比赛作为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的一项内容,其通知与其他各项活动一样主要是通过高校团委而不是教务处、科研处等来传达、组织的。笔者了解到,在活动中出现“重活动、轻论文”的现象,艺术教师往往对比赛的通知、指南有所忽视,认为只要是艺术方面的论文就行;有的老师在论文上交之前,根本不知道有关文件,即使看到也来不及进行有针对性地写作,这样写出的论文怎么能够符合比赛要求呢?
二、不能急功近利、仓促完成比赛论文
据笔者了解,有的作者忙于各种事务,几天、几个星期就“赶出”文章来,要不就是随意拿已有的论文“重在参与”,没有深思熟虑、周密构思,故前人未见、未述的文章、论点不多。从下发论文比赛通知到各省收集论文进行初评有半年之久,省内评选后还有两个月才上交教育部进行全国评选,所以,起码有大半年的时间对论文进行构思、写作与修改,时间较充裕,不可急功近利。比赛中也出现了少数不尊重学术道德、不尊重评委的现象,如不同作者提交了两篇“内容完全一样、题目稍有不同”的文章。在今天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如此发达的情况下,瞬间就可知道文章的真假。原创,依旧是各位参赛者首先需要坚持的原则。再有,对于艺术类论文,尤其是参赛论文,评委通常在较为紧张的时间里对上千篇的文章进行评比,应在研究的基础上尽量避免通篇使用文字,尽量避免评委的“视觉疲劳”,要发挥图片、表格等的直观效果,适当使用音乐乐谱、美术图片、调查表格、柱状图、线状图等,以起到快捷有效的传达作用。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治国方针,而在教育管理中,依法治校则是治国方针的具体实践,它既满足转型阶段高校教育管理的客观需求,同时也符合法治社会所提倡的高校管理的内在要求。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不断推进,党和政府也逐渐认识到大学生安全教育问题的严重性。为此,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使得高校安全教育与社会法制接轨,其中有《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试行)》、《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教师法》、《高等学校校园秩序管理若干规定》等,在这些法律法规中,针对高校的权利义务给出了明确规定。
1.2高校安全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
安全教育关系到学生的未来,所以,高校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健康人格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将安全教育作为一门教学必修课。实际上人的肢体行为由人的意识、价值观控制,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法律、道德的约束,而且与个人的成长环境有关联,它取决于个人文化素质的高低,从侧面反映出人的行为品质。如果大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安全文化修养,那么他们就会在人格上或多或少产生缺陷,产生不健全的人格。目前高校的主要任务是要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文化素养,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是教学的首要任务,也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要要求。
1.3高校安全教育是维护学校稳定的现实需要
由于高校教育观念、办学理念的改变,使得全国高校的招生人数、学校占地面积跟着扩展,形成多层次、多结构的办学模式。从某种程度上说,高校的安全会对教师员工的生命安全、科研和周边生存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直接决定了学校教学的好坏,关系到其今后的生存和发展。在高等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只有不断发展才能凸显自己的地位,而发展则需要有稳定的教学环境。所以,高校必须加大安全教育教学力度,提高师生的防患意识,做到有保护自己的能力,避免发生某些意外事故对人员的伤害,进而为师生提供安全的教学环境,有助于高校更好更快地发展。
2当前我国高校安全教育的问题分析
2.1高校普遍忽视了对学生的安全教育
一方面,在现阶段安全教育并未真正受到高校的重视,对安全教育主要采用传统的专业知识讲授,高校的安全教育意识还不够高,校园安全管理制度还不完善,具体体现在安全设备投入量少,例如照明灯、应急设备的缺乏等,高校的保卫工作只是走形式,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另一方面,教师和学生没有接受安全教育,使得整体人员都缺乏安全意识,目前国内大学校园意外事故时有发生,这说明高校的安全工作没有做好,对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很不利。
2.2现有安全教育的可操作性不足
由于大部分高校忽视了安全健康教育的严重性,使得校园事件屡屡发生,既不利于校园构建良好的学习环境,也不利于学生个人的综合素质发展。外加当前安全教育的实践性不够强,导致有不少女大学生认为,学校现在开展的安全教育课程不够用,很多课程都缺乏实际应用时的具体操作。
2.3高校安全教育内容跟不上社会的发展
最近几年我国在计算机网络方面取得巨大进步,网络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很多潜在的安全隐患。其一是一些不法分子通过电脑传播病毒,窃取他人的聊天记录进行网络诈骗;其二是某些思想偏激的人通过网络宣传一些不健康、邪恶的消息,无形中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一种伤害。传统的安全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社会的安全教育要求,不适合现代安全教育的教学,无法达到安全教育应有的效果。
3加强我国高校安全教育的对策措施
3.1高校要提高对安全教育的重视力度
第一点,高校首先要重视安全教育,并将安全教育工作加入教学计划当中,增强校园安全巡查力度,提供更多的必要安全设施(消防器、监控摄像等),同时还要提高学校保卫处的防患意识,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舒适的校园生活环境。第二点是要增加安全教育课程,加强安全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并聘请专业的教职人员辅助教学,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将安全教育列为本校的必修课程,开展多种教学方式,积极鼓励学生们的参与,全面提高学生的安全防患意识。
3.2高校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安全教育
层出不穷的校园安全事件给高校敲醒了警钟,学生的心理出现问题不仅不利于自身发展,还危及了他人的生命安全,不利于安全舒适校园的构建。社会的快速发展给年轻人带来各种各样的压力,不堪重负的学生很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走入生活误区。所以,高校必须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安全教育。
3.3高校的安全教育内容和方式要满足时代的发展和要求
由于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无线网络已经走进了人们的生活,学校和家庭逐渐被网络覆盖,极大便利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高校应该紧跟时代步伐,在不同阶段开展不同的安全教育,例如在上述情况中则应该对学生开展网络安全教育,多宣传网络安全知识,让学生有较高的网络安全防范意识。
二、国外全科医学培养模式的特点
在欧美国家,全科医学培养模式的改革发源于上个世纪的60年代,在通过数十年的发展后,目前欧美国家的全科医学培养模式已经呈现出了很好的发展前景。其主要特点是重视全科医师的临床技能的考核,在接受的系统的医学专业的教育之后,全科医学生可以进行申请。再获得专业审核部门的批准之后,全科医学生要参加家庭医师的资格考试,经过考核通过后,获得相应的证书。在这个过程当中,全科医学生还要进行各种学分的认证,再修满了150学分之后才可以进行上岗临床操作。这一制度,目前在德国、英国、法国、新西兰等地都进行了很好的实施。从整体上来看,这一制度,在全科医师的理论和实践等方面都进行了突出和强调。其中,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其培养模式中将学校教育和医疗机构进行了很好的对接。这一对接将全科医师的职业性和实践能力放到了一个比较突出的地位。因此,在具体的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同时,由于采取了相对比较严密的医师培养标准和定期审核制度,这就从源头上为医师资质的认定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外在保障机制。从这一培养模式实施以来,欧美等西方国家无论是从全科医师的培养数量上,还是从培养的质量和标准方面都取得了很好的发展效果。这一模式为医学教育培养范式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同时也为世界上其它国家全科医师俄培养开辟的新的培养思路。
引言
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剧,各国之间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的交流与接触愈发频繁。这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使他们面临巨大的挑战:许多西方大国企图利用其文化上的优势,对其他国家实行文化渗透,这严重威胁到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安全。因此,为了捍卫国家的文化安全,必须加强文化安全建设。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因此,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是高校进行文化安全建设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丰富当代大学生的中国文化底蕴,提高他们的英语表达能力,才能更好地向世界人民传播我国优秀文化,增强我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抵制西方大国的文化入侵,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然而,在教学过程中,却出现了“重西方文化,轻中国文化”的不良现象,这极不利于我国的文化安全建设。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大学英语课堂中国文化教学的进展情况。
一、大学英语课堂中国文化教学现状及必要性
近年来,文化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已经为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2007版)也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他们在今后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用英语有效地进行交际,同时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1】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许多教师积极向学习者灌输西方文化,讲授西方国家的风俗习惯、历史背景等,这对提高大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在文化教学的过程中鲜有教师关注中国文化成分,换而言之,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课堂上被打入了“冷宫”,很少引起大家的重视。这种文化教学的不平衡和不平等必然导致跨文化交际的不平等和“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出现,【2】阻碍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的传播。总之,我国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体现在:在教学过程中文化输入意识薄弱;重视英美等“精英文化”,摒弃多元文化;在英语教学中忽视母语文化;学生无法用英语这一国际语言表达母语文化等。【3】
众所周知,任何交际都不是单向进行的,而应该在交际双方循环往复。跨文化交际亦是如此。成功的跨文化交际不仅需要我们对西方文化有所了解,同时也需要我们具备丰富的中国文化底蕴和将本土文化用英语恰当表述的能力。不难想象,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如果只有西方文化的大量输入,而缺乏适量的中国本土文化教学,长此以往,大学生势必会形成崇洋的思想,导致自我身份意识模糊,民族自豪感降低。因此,在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懂些西方文化,而且也要懂得本民族文化,二者并重”。【4】古今中外外语界泰斗无不是在外语和本国语两种语言和文化的浸泡下成长起来的。我国的钱钟书、傅雷、许国璋、梁实秋等无一不是从小熟读诗歌散文,具有深厚的母语文化功底,然后习得外文,最后成就一番事业。他们的成功经历告诉我们,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应该有机结合起来,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更是我们学习外语,顺利实现跨文化交际不可或缺的部分。【5】因此,在大学英语文化教学中,教师应该加强中国文化成分,培养学生有效地使用英语传播我国优秀文化的能力。
另一方面,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剧,国际竞争与合作愈发频繁。在此过程中,各种文化间的碰撞、摩擦也是无法避免的。由于各民族历史、经济发展、社会意识等诸多方面的巨大差异,这种文化交流逐渐演变成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全球化这种形态进行的新的霸权主义和殖民主义,这严重威胁到发展中国家的文化安全。【6】作为一个独立的国家,我们必须维护国家文化安全。高校作为文化安全建设的重要场所,必须充分意识到自身的责任。就大学英语教学而言,文化安全建设要求广大英语教师在进行大学英语文化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只是一味的强调西方文化的重要性而忽视了传播中国文化的必要性。总之,大学英语课堂应该加强中国文化教学。
二、大学英语课堂中国文化教学的原则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本土文化教学应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文化平等原则、实用性原则和循序渐进的原则。
1、文化平等原则。大学英语文化教学包含两方面的内容:西方文化输入和中国本土文化教学。我们强调加强本土文化教学但不等于否认西方文化的重要性,也不是说母语文化优于目的语文化。我们应该明确,文化本身没有优劣之分,它只是不同社会的产物,反映了不同民族的社会制度、风俗习惯、信仰、法律,及该民族人民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师应该激励学生以宽容、辩证的态度对待中西方文化差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既要避免崇洋思想的产生也不能“为中国文化独尊”。只有坚持文化平等的原则,才能消除教学中的文化歧视,促进文化间的相互了解,为顺利实现跨文化交际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2、实用性原则。大学英语中的文化教学与专门的文化教学不同。专门的文化教学其内容更为广泛,涉及面更广;而大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国本土文化教学也应该始终围绕这一目标进行。此外,教学中导入的文化内容应该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与日常交际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同时也要考虑学生将来所从事的职业性质等因素。【7】只有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所学内容实用、可用,才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3、循序渐进的原则。文化的积累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绝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因此,进行中国文化教学绝不能操之过急。过量的文化输入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倦感,难以吸收,从而影响学习兴趣。因此,文化教学应该与语言知识的学习相结合,相辅相成,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教师应该根据学习者的具体情况,适时、适宜的进行中国文化教学。
三、中国文化教学方法
1、对比法。在文化教学中应该提倡对比的学习方法。通过中西方文化的对比,让学生体会文化差异,形成文化意识,增强跨文化交际的的文化敏感性。对比的方法效果很明显,因为异同的反差能有效加深学生记忆并提高理解能力,教师应努力激活教材内容,进行对比分析,及时点拨学生领会文化异同现象。【8】通过文化对比,有利于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意识,促进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高。以《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二版)第一册Unit One为例。该单元涉及到西方节日:万圣节(Halloween)。教师可以
采用对比的方法,将中国的“鬼节”与之联系,进行对比教学。在介绍完万圣节的相关习俗后,鼓励大家集思广益,回忆“鬼节”的传统习俗,鼓励学生尽量用英语进行表达,遇到困难时,教师给予一定的帮助。随后,教师将“鬼城”——丰都介绍给大家。通过这样的教学,极大的丰富了学生的母语文化知识:既了解了传统节日,又对旅游景点有了大致的了解。
2、教师引导与学生自学相结合。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仅靠课堂上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开辟第二课堂,充分发挥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提高母语文化素养。信息时代的到来,给大学生提供了众多获取知识的渠道。教师可以以所学教材内容为基准,以专题的形式,鼓励学生课后搜集资料,以PPT的形式在课堂上呈现出来。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又可以增强学生的多媒体操作技能;既增强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也可以促进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
3、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中国本土文化教学应该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日常饮食、名胜古迹、风俗习惯、传统节日等都应该是教学的重点。假期结束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把自己的旅游经历与大家分享;可以安排duty report,鼓励学生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与母语文化相关的知识及时介绍给大家。当然,教师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专题讲座等。
结束语
大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中坚力量。大学生应该从思想深处认识到文化安全的重要性,积极提升文化素养;大学英语文化教学是实施文化安全建设的重要手段,因此,广大英语教师应该重视自身文化修养的提高,不断丰富中国文化底蕴,提升专业水平,更新教学理念,言传身教,为学生树立楷模。只有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促进高校文化安全建设的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从丛.“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N】.光明日报,2000-10-19:12
[3]郭姗姗,潘冬.全球化背景下的英语文化教学 【J】.教学与管理(理论版),2011,(9):96-98
[4]刘润清.外语教学与研究的发展趋势.【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1):7-12
[5]苟丽梅,姜焕文.“母语文化”教学在外语教学中的重要性阐释.【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104-107
[6]陈树文,郑士鹏 全球化语境下我国文化安全体系的构建 【J】中州学刊 2012(3):100-104
19824749 回归与创新: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路径选择 中 《高等教育研究》 2014年第6期 7600字
19824750 我国技工院校办学模式与职业学校教育发展方向探析 王晓君 《职业教育研究》 2014年第6期 9800字
19824751 基于财税体制改革背景下的职业教育经费保障 朱爱国 《职教论坛》 2014年第16期 10100字
19824752 发展社会学视角下职业教育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 陈凤英 等 《教育与职业》 2014年第18期 7900字
19824753 高职院校内涵式发展结构与规律研究 张洪春 温中梅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18期 8200字
19824754 系统看待“本科层次”高等职业教育问题 张振元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16期 15800字
19824755 强化省级统筹 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政策创新 薛二勇 《教育研究》 2014年第6期 12300字
19824756 “三性”视角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 胡俊琴 《职教通讯》 2014年第16期 8800字
19824757 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互动关系研究 曾绍纬 《教育与职业》 2014年第17期 7900字
19824758 “双转移”战略下的广东职业教育改革举措、成效及启示 孙晓玲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18期 6600字
19824759 我国台湾地区技职教育历程与再造及其启示 朱璋龙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16期 12300字
19824760 台湾职业教育产学结合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李向东 《职业教育研究》 2014年第6期 9800字
19824761 上海市中等职业学校双证融通改革试点现状调查 范心忆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17期 6800字
19824762 “三主体”协同参与转变人才培养质量跟踪评价范式 李青 等 《中国高等教育》 2014年第Z1期 5600字
19824763 应用型人才“3・3”制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柴达 《中国大学教学》 2014年第6期 8600字
19824764 基于专业认证与双证书联动的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孙春玲 等 《高教探索》 2014年第3期 9200字
19824765 服务产业需求 促进“双链”融合 陶书中 等 《职业教育研究》 2014年第6期 9800字
19824766 教育现代化视野下的现代学徒制研究 李玉珠 《职教论坛》 2014年第16期 10100字
19824767 校企合作整合的问题观照与因应对策 张健
《职教论坛》 2014年第16期 9900字
19824768 校企不同视域中的校企合作 马斌 《职教通讯》 2014年第16期 7000字
19824769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互补性制度 李玉珠 韩春梅 《教育与职业》 2014年第17期 7900字
19824770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吴升刚 等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18期 5300字
19824771 中高职有效衔接的几个关键问题探究 祝士明 刘建花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16期 8800字
19824772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现状及优化对策 杨近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16期 7000字
19824773 顶岗实习对高职酒店管理专业学生职业承诺影响及对策研究 饶雪梅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17期 8600字
19824774 人格本位:高职课程发展的突破与超越 董奇 《教育发展研究》 2014年第11期 10300字
19824775 整体化设置中职项目课程学习目标 雍照章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16期 6800字
19824776 论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模型建构 朱旭东 《教育研究》 2014年第6期 16800字
19824777 高职院校教师教学实践智慧:内涵、价值与生成路径 祝成林 张宝臣 《中国高教研究》 2014年第6期 9800字
19824778 高职院校兼职教师胜任素质模型建构 张伟萍 《教育发展研究》 2014年第11期 9500字
19824779 从“双师型”教师政策的演进看职业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定位 李树峰 《教师教育研究》 2014年第3期 11100字
19824780 我国职业技术教师教育政策百年变迁与启示 胡航 等 《职教论坛》 2014年第17期 12300字
19824781 集群思想下区域职业教育专业建设逻辑 魏明 《教育与职业》 2014年第18期 7900字
19824782 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杨燕君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18期 6600字
19824783 高职院校绩效工资实施的现实困境及路径探析 常书铭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16期 7000字
19824784 校企“一体化”培养汽车维修工程师的探索 韩剑颖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17期 6800字
19824785 农村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性问题研究 计宏炜 沈亚强 《职教论坛》 2014年第16期 10100字
19824786 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的素质要求与培育 杨燕 《职教通讯》 2014年第16期 7000字
19824787 农村职业教育“向农”与“离农”的选择悖论治理 金军 《教育与职业》 2014年第17期 10500字
19824788 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制度建设 张胜军 等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18期 8200字
19824789 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重庆地区的经验数据 李勋华 等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16期 7000字
19824790 探析成人高等教育学分制与收费的创新管理模式 李红亮 等 《中国成人教育》 2014年第12期 6000字
19824791 成人高等教育特色课程建设与应用研究 孙姚同张清学 《中国成人教育》 2014年第11期 5900字
19824792 我国终身学习立交桥的搭建:基于国际的视野 张伟远 《中国远程教育》 2014年第6期 9900字
19824793 论成人教育中社会资本的形成机理及其实现 孙立新 《职教通讯》 2014年第16期 8800字
19824794 退役士兵教育培训状况调查及满意度分析 丁耀 文东茅 《中国高教研究》 2014年第6期 11000字
19824795 我国继续教育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的多元径路 万嵩 《继续教育研究》 2014年第6期 10100字
19824796 创业教育与创业型大学制度创新研究 高福安 铁俊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4年第6期 8400字
19824797 新形势下民办高职院校发展的困境及求解 胡天佑 《高教探索》 2014年第3期 9200字
19824798 高职院校学风建设调查分析与对策思考 王春柳 《职业教育研究》 2014年第6期 12100字
19824799 论中职学校德育特色模式建构 王伟华 陈丽君 《职教通讯》 2014年第16期 8800字
19824800 职校生技能竞赛的心理分析与策略 崔景贵 黄亮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17期 8600字
19824801 民国时期职业教育概况 刘金 《职业教育研究》 2014年第6期 9800字
19824802 民国时期的中国职业教育史研究 谢长法 李红梅 《职教论坛》 2014年第16期 8800字
19824803 中华职业教育社与近代中国职业教育研究 杨卫明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18期 8200字
19824804 布卢姆菲尔德职业指导理论与实践述评 柳靖 柳桢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16期 8800字
19824805 日本技术科学大学的办学特色及其经验启示 叶磊 《职教论坛》 2014年第16期 9800字
19824806 从德国职业教育立法考察我国职教体系法制化建设 张强 《职教通讯》 2014年第16期 7000字
19824807 国外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杨敬雅 刘福军 《教育与职业》 2014年第18期 7900字
19824808 德国企业参与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因素分析 徐聪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第16期 8800字
19824809 高等教育国际化概念辨析 申超 《全球教育展望》 2014年第6期 12900字
19824810 印度2012年“国家职业教育资格框架”述评 王为民 《比较教育研究》 2014年第6期 11700字
19824811 欧盟终身学习计划视域中的成人及其学习――基于科隆威计划的述评 蒋亦璐 《外国教育研究》 2014年第6期 10700字
19823023 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综合竞争力内涵和要素研究 崔奎勇 《中国高教研究》 2012年第5期 7600字
19823024 后大众化视野中的中国高职教育发展方向 张文格 《高教探索》 2012年第3期 9200字
19823025 全球化时代的高等教育政策走向及其批判性分析 蒋凯 《大学教育科学》 2012年第3期 12900字
19823026 试论40%对于中国教育结构与社会结构的意义 熊春文 《复旦教育论坛》 2012年第3期 9800字
19823027 地方中长期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目标的比较与分析 江曼琦 吕翔 《教育科学》 2012年第3期 9000字
19823028 模式的转换与文化的冲突——对中国大学办学理念现代化进程的思考 茹宁 闫广芬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2年第3期 8700字
19823029 论职业教育的政策属性 单作民 《教育与职业》 2012年第15期 6800字
19823030 我国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回顾与展望 崔铁刚 《教育与职业》 2012年第15期 10600字
19823031 职业教育目标、目标分类与标准研究 孙善学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15期 8200字
19823032 分类视角下高职本科与应用型本科探略——兼论民办本科院校的定位 方泽强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13期 8800字
19823033 我国职业教育集团发展研究:回顾与展望 高磊 李名梁 《职教论坛》 2012年第15期 10100字
19823034 我国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的制度因素分析 郑晓梅 《教育与职业》 2012年第14期 7800字
19823035 区域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目标制定的若干思考 邓宏宝 李娟 《教育与职业》 2012年第15期 10600字
19823036 生态学视角的江西职业教育问题研究 潘建华 陈建华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15期 8200字
19823037 促进苏南地区中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思考 朱新生 王继国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13期 8800字
19823038 关于云南技工教育发展现状的思考 谢军 《职业教育研究》 2012年第5期 6700字
19823039 增强河南职业教育吸引力的路径研究——基于供给与需求平衡的选择 董天鹅 《职教通讯》 2012年第13期 8200字
19823040 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教育评价及对策——以广东省为例 何海霞 《教育发展研究》 2012年第9期 9600字
19823041 探索基于产学研联盟的高职教育体制机制改革 潘菊素 等 《中国高等教育》 2012年第10期 5400字
19823042 文化互动视域下高职校企合作的内容与方式 刘晓 路荣平 《中国高等教育》 2012年第9期 5800字
19823043 土木类高职院校深化校企合作机制研究 丁坚钢 《中国高教研究》 2012年第5期 10100字
19823044 高职教育集团化办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 刘向红 段峻 《中国大学教学》 2012年第5期 6400字
19823045 地方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应向高职本科转型 鲁武霞 张炳生 《江苏高教》 2012年第3期 5800字
19823046 高技能人才培养与高职教育发展问题 孙琳 《职教论坛》 2012年第13期 8100字
19823047 关于构建高职院校创业文化体系的探析 董静 《职教论坛》 2012年第14期 6100字
19823048 基于分享理念的中职学校管理与建设的思考 肖建军 络习群 《职教通讯》 2012年第14期 5400字
19823049 对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内涵的再认识 刘晓欢 《教育与职业》 2012年第14期 8000字
19823050 基于内涵建设和特色发展的高职院校管理理念 周建松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13期 13100字
19823051 职业教育督导亟待加强——对全国省、地两级督导的调查与思考 邢晖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13期 6600字
19823052 中等职业教育汽车专业人才培养状况调查 赵志群 等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15期 8200字
19823053 职业教育转型与政府的产业战略问题 陈昕昕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13期 8700字
19823054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层次及其培养策略 祝士明 毛亚男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13期 10500字
19823055 “三点一线”: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的四大主题 壮国桢 《职业技术教育》 2012年第14期 6900字
19823056 转型与创新:职业院校校园文化模式的改革与思考 欧阳剑波 《职教通讯》 2012年第13期 8200字
19825718 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空间分布及其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 劳昕 薛澜 《高等教育研究》 2016年第6期 16100字
19825719 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转型升级的路径与对策研究 陈齐苗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6年第3期 7900字
19825720 构建“基于创新的创业”教育 严建华 魏江 《中国高等教育》 2016年第12期 9500字
19825721 应用型大学内部治理结构变革的法理依据与模型建构 刘向兵 姚荣 《中国高教研究》 2016年第6期 8900字
19825722 闽台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践探索 刘国买 谭轶群 《中国大学教学》 2016年第6期 9800字
19825723 应用技术大学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探析――兼论地方高校转型应用技术大学 郭康 《高教探索》 2016年第6期 9200字
19825724 以供给侧改革思路提高高职教育吸引力 许红菊 韩冰 《职教论坛》 2016年第16期 9800字
19825725 地方普通本科高校转型发展需多视角加深理解 曹晔 《教育与职业》 2016年第16期 9500字
19825726 高校转型的语境整合与路径选择 孙善学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6年第18期 11400字
19825727 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政策的制度学逻辑分析 罗汝珍 《职业技术教育》 2016年第16期 10500字
19825728 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北京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思考 鄂甜 《职业教育研究》 2015年第6期 7500字
19825729 广东特色现代学徒制发展分析 张志 赵鹏飞 李海东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6年第18期 6600字
19825730 西北五省区中等职业教育经费支出影响因素研究 蔡文伯 唐凤琼 《职业技术教育》 2016年第16期 8800字
19825731 发展视域下拓展性校企合作育人共同体运行机制研究 于友成 许迈进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6年第3期 8800字
19825732 技能型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的关联耦合研究 李梦卿 杨秋月 《职教论坛》 2016年第16期 12100字
19825733 行业协会参与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模式探索 邓志新 《职教通讯》 2016年第16期 10500字
19825734 战略管理视域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战略规划与战略执行 唐高华 《教育与职业》 2016年第17期 7700字
19825735 高职院校科研投入产出及效率探析――以杭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王晓华 《职业技术教育》 2016年第17期 8800字
19825736 高职院校治理能力提升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基于73所高职院校的实证研究 郭静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6年第6期 10100字
19825737 高职院校教师专业化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黄锦棠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6年第18期 7100字
19825738 慕课背景下高校教师发展机遇与应对策略 胡苗苗 赵志超 《教育与职业》 2016年第18期 9200字
19825739 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职业教育三问 张胜军 马建富 《教育发展研究》 2016年第11期 8600字
19825740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市民化困境的突破 杨燕 《职教通讯》 2016年第16期 7600字
19825741 台湾高等农业职业教育结构分析及启示 欧剑锋 《职业教育研究》 2015年第6期 8600字
19825742 职业教育与外出农民工就业类型――基于CLDS2012数据的实证研究 李中建 李佳楠 《职业技术教育》 2016年第16期 8800字
19825743 民国时期中华职业教育社年会研究(1917-1937) 陈梦越 楼世洲 《职教论坛》 2016年第16期 15600字
19825744 中国成人教育文化的记忆与传承 郭凌雁 曾青云 《中国成人教育》 2016年第11期 9500字
19825745 远程开放教育以面授导学促进实践教学的改革与思考 沈S 林翠平 《中国成人教育》 2016年第12期 8300字
19825746 国家开放大学学分银行质量保证体系初探 李令群 《中国远程教育》 2016年第6期 11300字
19825747 欧洲国家“双证书”互认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肖凤翔 刘丹 《职业技术教育》 2016年第16期 8800字
19824047 教育公平如何可能:从配置正义到多元正义 杨建朝 《教育发展研究》 2013年第15-16期 6900字
19824048 基于文化视域的高职教育内涵发展研究 周建松 等 《中国高教研究》 2013年第8期 10100字
19824049 从国计到民生:关于我国教育民生的思考 朱国仁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3年第4期 7300字
19824050 民众参与教育改革实践前提及发展路径 张天雪 等 《中国教育学刊》 2013年第8期 7600字
19824051 我国现代职业教育支撑体系模型的构建 王春燕 等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3年第8期 6700字
19824052 论“雇主导向”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 王东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24期 13100字
19824053 我国职业教育办学体系的结构特征研究 王剑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22期 8800字
19824054 高职院校教育的基本形态探索 丁金昌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3年第8期 5300字
19824055 职业教育吸引力评价体系研究——基于平衡计分卡视角 陈京京 等 《职教论坛》 2013年第24期 12100字
19824056 论政府在职业教育结构调整中的职能 张光跃 等 《教育与职业》 2013年第23期 7900字
19824057 论构建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职能体系 张莉 《职业教育研究》 2013年第8期 9900字
19824058 高等教育全球化:逻辑与内涵 蔡宗模 等 《高等教育研究》 2013年第7期 15100字
19824059 台湾地区高等技职教育课程开发评析 刘国买 等 《中国大学教学》 2013年第8期 8600字
19824060 湖北省高职院校发展现状与环境分析 孔康伟 等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8期 13000字
19824061 珠三角地区高职智能交通专业人才需求调研分析 曹成涛 等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23期 6800字
19824062 专业变迁:社会经济发展视域下的台湾职业教育 程广文 等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22期 14000字
19824063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集团化模式的实践与思考——以湖北国防科技职教集团为例 胡继承 《职教论坛》 2013年第23期 6100字
19824064 连片特困地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利益机制分析及其重构 文杨敏 等 《教育与职业》 2013年第23期 7900字
19824065 在服务社会中提升内涵 陈明宇 《中国高等教育》 2013年第15、16期 7300字
19824066 传承“做学合一”理念 彰显高职人才培养特色 孙爱武 《中国高教研究》 2013年第8期 10200字
19824067 制度变迁理论视域下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两个维度 周晶 等 《现代教育管理》 2013年第8期 9800字
19824068 寻求高职教育新的服务域与发展域——从“需求‘上移’—供给‘下移’”对接的视角 熊惠平 《江苏高教》 2013年第4期 5800字
19824069 中等职业教育投入及其机制创新研究综述 郑晓华 等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24期 13100字
19824070 中高职衔接的理论分析与实践探索 杨雪梅 等 《教育与职业》 2013年第24期 7900字
19824071 高职教育深度校企合作机制创新的再思考 杨理连 等 《教育与职业》 2013年第24期 7900字
19824072 基于工作过程校企共建中职专业教学资源库探索 章晓兰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23期 6800字
19824073 企业深度参与、多方共同评价下的校企合作评价体系研究 赖永辉 《职教论坛》 2013年第24期 8100字
19824074 高等教育发展的选择:从发展主义到新发展主义 欧小军 《高教探索》 2013年第4期 9200字
19824075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运行机制的内涵和创新途径 冯雁 《教育与职业》 2013年第23期 7900字
19824076 高职教改的路径选择 俞校明 《职业教育研究》 2013年第8期 10000字
19824077 构建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体系的实践探索 陈平 《职业教育研究》 2013年第8期 6700字
19824078 全程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融合 贾杏 《继续教育研究》 2013年第8期 6100字
19824079 高职教育课程评价方案的研究与开发 贾海瀛 等 《中国高教研究》 2013年第8期 7600字
19824080 高职工作任务课程开发中“知识析出”理路的切问 路宝利 《江苏高教》 2013年第4期 7700字
19824081 高职院校专业经营策略的研究 于静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24期 9800字
19824082 中职专业设置与我国经济结构适应性探究 王苗 等 《教育与职业》 2013年第24期 7900字
19824083 CQAF模式下高职学生职业能力标准开发应用 叶华 等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23期 5100字
19824084 社会学视域下职业教育课堂的“公共空间” 张国红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22期 15800字
19824085 高职院校品牌专业的内涵和基本特征 刘志峰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22期 10500字
19824086 教师参与教育政策执行的价值与路径探索 侯佛钢 等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2013年第8期 8400字
19824087 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郁天宇 等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24期 13000字
19824088 高职教材数字化出版趋势与挑战 李阳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23期 6100字
19824089 中等职业学校动作技能教学的胡塞尔现象学诠释 钱明明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22期 7000字
19824090 职业教育教师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孟庆国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22期 8800字
19824091 职教师资师范能力指标体系研究 李宝梁 等 《职教论坛》 2013年第24期 8100字
19824092 基于企业顶岗实践的高职“双师型”教师培养 陈永遥 《职业教育研究》 2013年第8期 9700字
19824093 我国农民工教育功能的拓展与践行——基于发达国家的启示 范安平 等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22期 8800字
19824094 农业职业教育在建设美丽中国中的定位研究 付文娥 《职教论坛》 2013年第23期 6100字
19824095 成人学历教育质量提升探索 张曼晶 《中国成人教育》 2013年第15期 5900字
19824096 我国成人高等教育入学考试制度改革探析 《中国成人教育》 2013年第15期 6100字
19824097 高职校内外实训基地共享平台构建及应用研究 朱维巍 等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23期 6600字
19824098 职业农民培育问题探析 纪中强 《继续教育研究》 2013年第8期 6100字
19824099 民办高职院校内涵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崔立华 等 《职教论坛》 2013年第23期 6100字
19824100 远程开放教育课程教学团队运行机制研究 潘红艳 等 《中国远程教育》 2013年第15期 7600字
19824101 中国开放大学核心能力维度和模型构建 王晓楠 《开放教育研究》 2013年第4期 18300字
19824102 高职院校积极型心理教育课程模式的构建 袁忠霞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23期 6800字
19824103 美国职业技术教育课程质量评价量规 闫清景 《职业教育研究》 2013年第8期 9900字
19824104 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端口前移——基于中美日韩高中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研究 孙宏艳 《教育科学研究》 2013年第8期 11600字
19824105 英国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探析及启示 徐同文 等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13年第4期 8800字
19824106 高职生自我决定动机与学习投入的关系研究 徐大真 等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22期 8800字
19824107 芬兰职业教育与劳动力市场联系的经验 刘其晴 等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8期 8200字
19824108 发达国家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互动发展的概况、经验及启示 熊翔 《教育与职业》 2013年第24期 7900字
19824109 德国“双元制”本科教育管窥 逯长春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23期 8500字
19824110 美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评价框架研究——基于“社区学院学生参与度调查”的分析 马君 《职业技术教育》 2013年第22期 10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