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30 11:42:4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医学专科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Abstract】Undernewtimeandnewmedicalmodel,themedicalmarketisrenewedlyarrangedanew.Then,therearesomeweakspecialmedicaldepartmentssuchasburndepartment.Howwilltheybesurvivalinmarketcompetitionandgaintodevelop?Thewriterputforwardfiveviewpointstodiscussthosespecialdepartments’constructionanddevelopment.
Keywordsweakspecialdepartmentmedicalmarketconstructionofthespecialdepartmentcontinuativedevelopment
随着社会的发展,工农业生产现代化程度的提高,生产安全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一些工农业生产的意外事故在逐年下降,随之而来一些专科的病人来源在减少,市场在缩小,例如烧伤外科就属于这一类在现代社会中的弱势专科。且现代医学的发展,旧的纯生物医学模式已逐渐被新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的模式所代替,医学的范畴也由单纯的救死扶伤向着社会大医学过渡。医学也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进入市场,一个医院一个专科的建设与发展也不可能违背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优胜劣汰。在当前医疗市场中,像烧伤外科这一类弱势专科,如何在竞争中求生存,在学科上谋发展,把这类专科做大做强,变弱势为强势,值得我们深思。
1认清形势,更新观念,适应医疗市场
1.1适应医疗市场的变更工业的革命推进生产的现代化,文明生产及工人的安全保障体系的逐步完善,以及人们生活居住环境的改善,一些工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中的意外事故在逐步下降,导致了像烫伤这一类病人的逐年减少,造成了整个医疗市场构成的变更。这类专科由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推病人”、“转病人”现象到现在的“等病人”、“要病人”、找病人”。病人是医疗市场的主体,也是专科建设与发展的基础及动力。所以说赢得病人是一个专科建设与发展的核心。
1.2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及现代化的建设,医学模式也由旧的纯生物医学模式向新的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转化。医学的范畴在扩大,已形成了一个社会大医学。社会及病人对医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已不能满足于以往的“好死不如赖活”的生活原则,转向追求更高的生命质量。医学面对的服务对象不但是“生物人”,而且是“社会人”。这样就给医学的各专科不断地提出新的课题。换句话说专科的发展不但要在专业水平上有发展,而且还要在经济、社会、管理有发展。只有这样该专科才能适应新的医学模式下医疗市场的不断变更。才能赢得病人,求得专科生存和发展。
2创专科特色,树专科品牌是发展之本
在竞争日益强烈的医疗服务市场中,要在本专业领域具一定的声誉,在整个医疗市场中,在整个医院中占据一席之地,必须通过:(1)敏锐地洞察学科发展的动向;(2)摸清外部环境及社会形势;(3)认清自身内部的情况及特点;(4)纵观当地医疗市场迎合市场的要求。科学地提出本专科在近几年的主攻方向,在人、财、物上,在临床及科研上均有所倾斜;在某一二个专题上做强做精,从而在本学科中创出自己的特色,而形成影响,具一定的声誉;只有回头客才是真顾客,只有能够向他人引荐本企业产品的顾客才是真顾客。顾客的忠诚度是企业生存之本。在医疗市场也是如此。在整个医疗市场中树立自己的专科品牌,从而赢得市场,扩大市场,赢得病人(特殊的顾客),得到发展。在这方面我院烧伤科这几年来坚持“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原则,在提高烧伤整体救治水平的同时提出了提高手烧伤和头部烧伤医疗水平及功能康复,改善病人的功能的主攻方向,得到预期结果。在本学科中创出自己的特色,在专业水平上跨入国内先进行列,赢得了病人,社会知名度不断增大,专科业务覆盖区域不断地得到扩大,得到社会的承认,使专科病人得到了补充[1,2]。
3人才是专科发展的关键
专科建设,保证特色项目,用有限条件发挥出最大的科研效益,才能尽早、尽快多出成果。在这方面我们的体会首先是人才建设问题。人才是医院发展的动力,也是医院科研工作最重要的因素。在人才建设上要注重学科带头人的提高,只有他们加快知识更新,不断提高专业技术水平,站在学科发展前沿,才能开发新的科研项目,研究出高档次的科研成果,使本专业处于本区域卫生系统内外较先进水平。专科的发展关键是要有一批学有所长的技术骨干和有知名度的专家,充分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内外环境。专科不但要有一个合理人才梯队,而且要有一个健全的人才结构,也就是说:专科的人才梯队在年龄上老、中、青相结合,技术职称上高、中、初相结合。从而使专科建设稳步进步,后继有人;在专科的人才结构上,有的放矢地进行培养和训练,做到专科内的每一个人均有自己在本学科领域中的专长,特色,做到在某一方面胜于科室中的他人,学得较深,而具一技之长。形成一个由不同特长,不同专业水平相结合的合理化的智能机构,从而使专科在学科上能够全面发展,从而节省专科中人才资源,做到各有所长,专业知识在本专科中得到互补,吸引专科领域中的各类病人,使他们得到最好技术水平的(专家级的)治疗。真正实行“院有优势,科有特色,人有所长”的目标[3]。
4科学管理是专科发展的动力
2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方法
2.1转变教育观念,重视信息教育
医学现代化的目标要求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必须有较高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够使用计算机从事医学方面的研究和实践,而当前高职高专院校开展的计算机基础教育仍然定位于基本会用计算机,能通过全国计算机一级考试等,这明显无法解决快速发展的现代医学的需要。高职高专计算机基础教育应当顺应信息化发展趋势,转变教育观念,以应用为目标,增加具有专业特色的计算机教学内容,重视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2.2结合专业特点,重视实践教学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为学生提供计算机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技术与方法,以及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领域问题的意识与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制定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必须结合专业特点,考虑就业的需求及实用性等,比如,在学习Word时,可以让药学系的学生制作药品说明书,让护理系的学生制作健康护理手册等,从而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专业相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计算机教学,理论知识是基础,操作实践是关键。学生要掌握计算机这个工具,有赖于反复高效的操作练习。平时,在课堂教学中,就要鼓励学生跟随教师的操作讲解进行练习,布置课堂练习及课后作业,同时,教师应对学生的实际操作及作业完成情况进行监督和指导。在正常教学的同时,开展一些计算机操作的小竞赛,比如PPT制作及电子小报的制作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操作实践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3重视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强化多媒体网络教学功能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视频化教学、网络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逐渐成为现今教学发展的趋势。作为一名专业的计算机教师,必须顺应信息化发展的趋势,针对专业不同的特点,设计制作相关课件及教学视频,开展有内涵的微课教学,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提升教学效率。另外,要加强网络教学,建设自己的教学网站,吸收网络上各种好的教学资源,通过网络这个媒介,让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
2.4采用多维度评价,重视实用性和连续性
课程考核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评价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单一的考核评价方式不能准确反映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往往会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产生负面影响。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采用过程评价、结果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及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采取以阶段考核和期末考核为主,日常考核为辅的考核方式,通过多种方式考核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间协作学习,自主探索。计算机教学必须保持与专业和社会需求之间的联系,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新鲜实用的内容,才能不断提高学生实践应用的能力,让学生学以致用。同时,应保证计算机教学的连续性,除在新生入学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外,还可以在后续的学年中,开设一些计算机选修课程,举办一些计算机最新知识宣讲活动、计算机知识小竞赛等,增加学生后续接触应用计算机知识的机会,跟上计算机发展的形势,不断提高自身的计算机水平。
2.5强化师资建设,提高教学水平
高质量的教学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要提高学校的计算机教学水平,首先要拥有一批理论基础扎实、技术操作过硬的好老师。因此,学校要重视教师的培养,全面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同时,随着信息化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知识更新很快,要适应现代计算机教学的要求,教师自身也必须不断学习,追踪学科的新动态、新成果,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才能保证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的不断提高。
一、依据专业培养目标,精选教学内容
五官科教学应严格依据教学大纲、专业培养目标,结合临床将书本内容进行精简。以五官科中的常见病、多发病以及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为主要教学内容,做到精选、精讲,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把重要知识点学到手。眼科教学中,应以“三炎”——结膜炎、角膜炎、虹膜睫状体炎,“二障”——白内障、青光眼,屈光不正,眼外伤与急救为重点。耳鼻咽喉科应重点突出“三炎”——鼻窦炎、扁桃体炎、中耳炎,“二癌”——喉癌、鼻咽癌,“一聋”——各类耳聋及喉梗阻。口腔科应将牙体和牙周组织疾病——龋齿、牙髓炎、牙周炎作重点讲解。确定好教学内容后,教师应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和诊疗原则。在此前提下组织教学是每位老师应该把握的尺度,也是取得教学成功的前提。
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
大多数学生对内、外科等“大学科”感兴趣程度要远超过眼科、耳鼻咽喉科等“小学科”。五官科学属于小学科,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帮手辅助教学。在讲授绪论时,教师要力争在第一时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喜欢这门学科,甚至产生愿意从事这方面工作的想法。课堂中可询问一些五官科常识问题,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一把鼻涕一把泪”、“七窍流血”原因何在?人眼为什么能看物体?耳朵是怎样听声音的?吃饭时为什么不要说话?要强调五官是每个人生命质量的保证,让学生知道五官的重要性。另外可以介绍准分子激光手术治疗近视、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突发性耳聋的治疗等技术,以能给患者恢复光明、听力、嗓音的成就感来感化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正确全面的认识五官,从自身的生命质量出发,将学习五官科学看成自己的需要,形成积极、主动、自觉的学习态度。
三、点线面相结合,教学手段多样化
1.点:利用模型、标本、挂图等传统的教学工具细化知识点
五官科学讲授的对象是人体特殊器官,体积小、解剖结构复杂,疾病的临床表现、诊疗方法均有别于其它临床学科,学生觉得抽象,难以理解,容易产生厌倦、抵触情绪。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模型和标本,将知识点形象具体化。眼、耳、鼻、咽、喉、口腔的解剖结构讲授时,要将学生带到解剖实验室,借助实体标本和模型详细讲解,给学生直观的印象,再结合复习相应的解剖学知识,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线:多媒体课件引入五官科教学将知识点间建立线状联系
教学中加入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在“教”的同时,更注重于“导”。要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在讲解疾病的临床表现时,将各种病变图片做成幻灯展示给学生,如一张典型的视网膜脱离的眼底照片足以让学生理解“视网膜脱离区呈灰白色,波浪状隆起,其上有暗红色、迂曲起伏状血管”;可以将房水的流经途径做成Flash,便于学生理解记忆房水流经的途径,还可通过该动画讲解由解剖异常所致的生理性瞳孔阻滞,导致眼压增高,引起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全过程。这样注重了前后知识的联系,学生的认识更加形象,理解亦更加深刻,记忆更加牢固,从而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3.面:引入临床病例,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
教学中运用病例讨论法可以解决教学内容与教学学时的矛盾,还可以解决学习态度与教学效果的矛盾。我们在授课过程中发现学生对病例的关注程度远高于书本上的文字描述。病例具体详实,有助于学生对疾病的病症、发病机理的掌握。病例讨论能活跃课堂气氛,也能提高学习效率。如:在学习过敏性鼻炎这一章节后,围绕“打喷嚏、流鼻涕、鼻痒1天”的主诉展开讨论,让学生考虑应该如何询问病史,完善哪些检查,初步诊断和给出治疗方案。相应的询问有无花粉、粉尘等过敏史;提醒学生要询问既往史及接触史;提出分泌物涂片、病原学检查等诊断方法,治疗方案也就水到渠成了。病例讨论的成功,学生有了成就感,反复强化后,学习亦有了主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病例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实现了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的统一。四、重视实验课和临床见习,身临其境感受学科魅力
五官科学实验和临床见习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二者组成了五官科教学的全部内容。五官疾病表现特殊,其检查、治疗、手术过程具有专业性强、精细操作多的特点,而这些内容在理论教学中无法表达透彻。因此,实验课要多利用教学模型、头颅标本、组织切片、专科检查和手术过程的VCD播放等教学手段将学生置于情景中,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五官科的眼压测量、眼底镜和裂隙灯的使用、间接喉镜和鼻咽镜检查、音叉试验等常规检查等。实验考核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学生下临床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临床见习是丰富理论知识,初步接触临床的过程。让学生观摩上颌窦穿刺术、鼓膜穿刺术、翼状胬肉切除术、开髓术、拔牙术等一些门诊小手术都能极大的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实验和见习能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临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
五、树立整体观念,注重五官科疾病和全身疾病的联系
五官疾病可以与全身疾病在病理上相互影响、相互联系,许多疾病可以引起五官病变,甚至会出现某些特征性的体征,正确检查可尽早发现疾病。在讲解眼底病时,要重点介绍高血压眼底病、糖尿病眼底病,注重眼底改变与原发病的联系及治疗原则;在介绍喉梗阻和气管切开术时注意与昏迷、颅脑外伤、呼吸道烧伤等内、外科疾病联系。临床学生应在打好内、外科基础的前提下,学好五官科学的专业知识,注重局部与整体的联系,站在整体的高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为患者提供更为优良的服务。
五官科教学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和专业操作能力。作为教学工作者,仍需不断探索、拓展知识,多与学生沟通,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教与学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唐星明,黎介寿.高层次医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成效[J].中华医学杂志,2005(14):944.
[2]孔维佳,乐建新,陈建军等.高等医学院校耳鼻咽喉科学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与“通才型”医学人才培养[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4(9):571-573.
一、依据专业培养目标,精选教学内容
五官科教学应严格依据教学大纲、专业培养目标,结合临床将书本内容进行精简。以五官科中的常见病、多发病以及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疾病为主要教学内容,做到精选、精讲,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内把重要知识点学到手。眼科教学中,应以“三炎”——结膜炎、角膜炎、虹膜睫状体炎,“二障”——白内障、青光眼,屈光不正,眼外伤与急救为重点。耳鼻咽喉科应重点突出“三炎”——鼻窦炎、扁桃体炎、中耳炎,“二癌”——喉癌、鼻咽癌,“一聋”——各类耳聋及喉梗阻。口腔科应将牙体和牙周组织疾病——龋齿、牙髓炎、牙周炎作重点讲解。确定好教学内容后,教师应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和诊疗原则。在此前提下组织教学是每位老师应该把握的尺度,也是取得教学成功的前提。
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
大多数学生对内、外科等“大学科”感兴趣程度要远超过眼科、耳鼻咽喉科等“小学科”。五官科学属于小学科,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帮手辅助教学。在讲授绪论时,教师要力争在第一时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喜欢这门学科,甚至产生愿意从事这方面工作的想法。课堂中可询问一些五官科常识问题,以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一把鼻涕一把泪”、“七窍流血”原因何在?人眼为什么能看物体?耳朵是怎样听声音的?吃饭时为什么不要说话?要强调五官是每个人生命质量的保证,让学生知道五官的重要性。另外可以介绍准分子激光手术治疗近视、超声乳化术治疗白内障、突发性耳聋的治疗等技术,以能给患者恢复光明、听力、嗓音的成就感来感化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要让学生正确全面的认识五官,从自身的生命质量出发,将学习五官科学看成自己的需要,形成积极、主动、自觉的学习态度。
三、点线面相结合,教学手段多样化
1.点:利用模型、标本、挂图等传统的教学工具细化知识点
五官科学讲授的对象是人体特殊器官,体积小、解剖结构复杂,疾病的临床表现、诊疗方法均有别于其它临床学科,学生觉得抽象,难以理解,容易产生厌倦、抵触情绪。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学模型和标本,将知识点形象具体化。眼、耳、鼻、咽、喉、口腔的解剖结构讲授时,要将学生带到解剖实验室,借助实体标本和模型详细讲解,给学生直观的印象,再结合复习相应的解剖学知识,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线:多媒体课件引入五官科教学将知识点间建立线状联系
教学中加入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在“教”的同时,更注重于“导”。要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在讲解疾病的临床表现时,将各种病变图片做成幻灯展示给学生,如一张典型的视网膜脱离的眼底照片足以让学生理解“视网膜脱离区呈灰白色,波浪状隆起,其上有暗红色、迂曲起伏状血管”;可以将房水的流经途径做成Flash,便于学生理解记忆房水流经的途径,还可通过该动画讲解由解剖异常所致的生理性瞳孔阻滞,导致眼压增高,引起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全过程。这样注重了前后知识的联系,学生的认识更加形象,理解亦更加深刻,记忆更加牢固,从而大大提高教学质量。
3.面:引入临床病例,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
教学中运用病例讨论法可以解决教学内容与教学学时的矛盾,还可以解决学习态度与教学效果的矛盾。我们在授课过程中发现学生对病例的关注程度远高于书本上的文字描述。病例具体详实,有助于学生对疾病的病症、发病机理的掌握。病例讨论能活跃课堂气氛,也能提高学习效率。如:在学习过敏性鼻炎这一章节后,围绕“打喷嚏、流鼻涕、鼻痒1天”的主诉展开讨论,让学生考虑应该如何询问病史,完善哪些检查,初步诊断和给出治疗方案。相应的询问有无花粉、粉尘等过敏史;提醒学生要询问既往史及接触史;提出分泌物涂片、病原学检查等诊断方法,治疗方案也就水到渠成了。病例讨论的成功,学生有了成就感,反复强化后,学习亦有了主动性,有助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病例和思考问题的能力,实现了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的统一。
四、重视实验课和临床见习,身临其境感受学科魅力
五官科学实验和临床见习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二者组成了五官科教学的全部内容。五官疾病表现特殊,其检查、治疗、手术过程具有专业性强、精细操作多的特点,而这些内容在理论教学中无法表达透彻。因此,实验课要多利用教学模型、头颅标本、组织切片、专科检查和手术过程的VCD播放等教学手段将学生置于情景中,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五官科的眼压测量、眼底镜和裂隙灯的使用、间接喉镜和鼻咽镜检查、音叉试验等常规检查等。实验考核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学生下临床实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临床见习是丰富理论知识,初步接触临床的过程。让学生观摩上颌窦穿刺术、鼓膜穿刺术、翼状胬肉切除术、开髓术、拔牙术等一些门诊小手术都能极大的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实验和见习能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的临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能力。
五、树立整体观念,注重五官科疾病和全身疾病的联系
五官疾病可以与全身疾病在病理上相互影响、相互联系,许多疾病可以引起五官病变,甚至会出现某些特征性的体征,正确检查可尽早发现疾病。在讲解眼底病时,要重点介绍高血压眼底病、糖尿病眼底病,注重眼底改变与原发病的联系及治疗原则;在介绍喉梗阻和气管切开术时注意与昏迷、颅脑外伤、呼吸道烧伤等内、外科疾病联系。临床学生应在打好内、外科基础的前提下,学好五官科学的专业知识,注重局部与整体的联系,站在整体的高度去思考问题,处理问题,为患者提供更为优良的服务。
五官科教学要立足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解决实际问题和专业操作能力。作为教学工作者,仍需不断探索、拓展知识,多与学生沟通,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促进教与学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唐星明,黎介寿.高层次医学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成效[J].中华医学杂志,2005(14):944.
[2]孔维佳,乐建新,陈建军等.高等医学院校耳鼻咽喉科学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改革与“通才型”医学人才培养[J].临床耳鼻咽喉科杂志,2004(9):571-573.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808(2010)08-0043-03
“在理论上,没有人怀疑学校培养学生优良思维习惯的重要性。但是事实上,这个看法在实践上不如在理论上那么为人们所承认。此外,就学生的心智而论(即某些特别的肌肉能力除外),学校为学生所能做或需要做的一切,就是培养他们思维的能力。”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容易引发问题的情境,这就需要学生养成问题意识,主动地进行课堂提问。波兹曼(N.Postman)等指出,“一旦你学会了如何问问题,你就学会了如何学习”,它能造就“一种迥然不同、更为大胆、更富有潜力的理智”,也是生存于这个飞速变化时代的重要工具。欧美各国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了课堂提问主体的转换。在我国的实际教学中,教师依然掌控着课堂提问话语权,很少甚至从未自觉思考如何使学生敢问、愿问、善问,学生的问题意识得不到培育,求知的天性正在消逝。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不仅能加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而且能推动其高级思维和社会属性的发展。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教育观念的变革,学生提问将日益受到重视,师问生答的单一模式不应继续延续,倡导课堂提问的学生主体转向具有重要的教学论意义。
一、学生提问促进知识观的转型
传统教学中,教师不鼓励学生对被认为是客观真理的知识提出质疑和猜测,学生只要掌握了书本知识或间接经验就被看作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能够认真听讲、按时完成作业、完全掌握课本知识就是一名优秀学生。这本质上是典型客观实在论知识观在教育教学中的体现。从斯宾塞的“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到17世纪客观的理性主义认识论占绝对统治地位,都将知识的性质看成是“客观性”“普遍性”和“价值中立”的,是独立于人类经验之外的规则、既定的程序和不可质疑的真理。接受这种真理式知识观教育而成长为教师的人,在教学中,不仅忽视了自己作为教育实践主体的主观判断能力和专业自力,而且也忘却了在教学中思考如何让学生拥有打破知识客观性、权威性的意识,如何让学生积极建构个人生活经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内在生命化的个体知识以及如何让学生富有质疑文本知识以切实发挥主体能动性的勇气。
伴随建构主义、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兴起,人们的知识观发生了显著变化,开始对知识“客观性”“普遍性”“价值无涉”进行反思,进而承认知识的文化性、境域性、价值性,认为知识的产生与获得并不是对客观现实本身的真实反映,而是来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个体在认识过程中总是以其特有的经验和方式对现实进行选择、修正并赋予现实以独特的意义。由此,知识可以分为公共法定知识和个体主观知识或者过程性知识和结论性知识,个人经验胜的主观知识开始发起对公共法定知识这一客观主义知识的挑战并占有一席之地。而产生个体主观知识的过程性知识也开始备受关注,不再一味强调法定的结论性知识,因为人们逐渐认识到过程性知识的习得能够产生更多的结论性知识,结论性知识正在由过程性知识不断创造。
尽管知识观已经出现了这样的转型,但在教育领域中,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获得,依然停留在对结论性知识的记忆中,忽视对过程性知识的意义建构与体悟;公共法定知识依然排斥着个体主观知识,学生的问题意识难以激发,被动地接受知识依然代替着学生主动提问,个人知识不被认可。
“所有的知识都是社会建构的,换句话说,所有的课程都反映了某些社会群体的利益。”“作为权力控制产物的客观课程知识理应允许批评和质疑,而且知识观的转型承认了知识的非绝对客观性,那就意味着学生可以对部分知识进行质疑,学生能有自己的发现,运用个体知识来解释、建构客观知识。基于自身生活经验、文化背景、价值取向的学生主动提问既是乐于求知的具体表现,也是对封闭的客观知识的质疑,是不同的学生根据自身需要和已有认知图式在互动对话中进行自主选择和积极建构的过程,这一过程使我们看到知识的客观性、普遍性、价值中立性开始隐退,知识的开放性、多元性、建构性加速显现,人文知识开始渗透进课堂,生活经验知识开始融入教学。当学生成为课堂提问主体时,我们会看到学生以知识的鉴赏力、判断力与批判力为标志的内在发展,而非以追求知识的记忆、掌握与运用为标志的外在发展,他们将赋予知识以新意义、新价值。
二、学生提问促进教学观的嬗变
课堂教学被理所当然地认为是传递人类文化知识,这些知识多指间接知识、书本知识或理论知识,它不给学生的直接知识以一定的地位。在“教学是一个以获得间接知识为主的过程”这一观点影响下,课堂教学成了不顾学生直接知识的间接知识传授过程,这样,教师教学就是教书,学生学习等同于读书。教学就是解决好“如何有效地呈现这些有价值的知识”和“如何有效地掌握这些有价值的知识”的问题。其隐含的假设是:教学可以将知识单向地传递给学生,教学就是让学生接受既定的知识真理,学生的批判与创新被认为毫无必要,甚至是对教师和权威的公然对抗。这种教学观的弊端在于重结论轻过程、重理性轻感性、重同一轻个性。我们不禁追问:如果知识完全可以单向传递,为什么教师不让所有学生获得同等的知识?不同的学生接受相同资源但效果不同,这说明知识的传递要同化为个体知识,既需要教师和课程资源的传授,又需要学生自己建构,两者不能对立或割裂。
而在现实教学中教师占据着绝对话语霸权,教师提问代替了学生思考,只有师授生受的单向教学过程,没有师生、生生之间的对话互动过程。忽视个体情感和独立思考的传统教学强调客观真理性知识、结论性知识,作为课堂提问唯一主体的教师,将教学内容局限于课本知识,把教材视为圭臬,不会也不愿去挖掘教材中存在的空白点和学生兴趣的激发点。这样,课堂上没有质疑,没有创新,没有生命活力,致使教学在过度强调知识汲取的同时,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注。学生对文本知识掌握的非常好,提取和储存速度很快,但却没有独立思考、批判思维、创新思维的能力。当学生也成为课堂提问主体时,他们所提出的新思想、新观点必将拓展教学内容,促使教师不断开发利用新的课程资源以提升学生思维的缜密性,而学生的生活经验、个体智慧等则会成为教学内容的重要来源之一,这就确立了个体主观知识的合法地
位,也将使课堂教学的过程实现预设与生成的统一,让教学成为焕发生机活力的探究过程、动静结合过程。
在动态教学中,不仅需要教师有效的课堂提问,也呼唤学生的主动提问,教师的有效课堂提问应为学生的主动提问创设条件并与之思维碰撞。学生求知的过程就是求问的过程,成为课堂提问主体的学生,不再只是单一地接受知识,而是会主动探究、积极参与、活跃思维,将线性的、确定性的、控制取向的知识传递过程重构为掌握基本知能、关注动态生成、注重个体体验的意义建构过程,使对话与互动的教学过程成为现实。学生的主动提问产生的深层互动和对话,使知识与学生的经验世界、成长需要沟通,与发现、发展知识的人和历史沟通,也就是使知识恢复到鲜活的状态,与人的生命、生活重新息息相关,使它呈现出生命态。学生成为课堂提问主体时,他就是一个反思者、批判者、生成者、加工者,其逻辑思维能力、系统语言表达能力、元认知能力都将得到发展。虽然他不会把学习看成是一个决乐的过程,但在他成为课堂提问主体的教学过程中,会经历许多学习本身所带来的荣耀和快乐的事。学生提问促进教师观的更新
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决定了教师作为知识传递者和社会代言人的合法身份,教师的作用在于将所要传授的知识尽可能牢固地储存在学生的大脑中。弗莱雷(P.Freire)认为,在这种“储存式”教育中,教师是作为学生的对立面出现的,教师的任务是“把自己认为能构成知识的信息存储物‘灌输’给学生”。这种教育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对灌输的知识存储越多,就越不能培养出其作为世界改造者对世界进行干预而产生的批判意识”。因此,弗莱雷主张进行提问式教育,使人们形成批判性认识他们在这个世界的存在方式的能力,能通过对世界进行改造而把自己的创造注入这个世界。在提问式教育中,不仅有教师的提问,还要引导学生的主动提问,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解放”“批判”和“发展”,才能改造世界和创造自己。正是有了学生的主动提问,教师由权威者转变为对话者,不再把对方作为客体去改变,而是通过交换看法,把对方视为知识的可能性源泉,从各自原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学会阐释、学会倾听,通过平等、相互接纳的学习氛围,在经验共享和探索未知中成就双方的主体性,实现双方的更新与发展。
在对话的交互关系中,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给予者,而是通过对话启迪学生的智慧,因为对话是探索真理和自我认识的途径。“通过对话,学生的老师和老师的学生之类的概念不复存在,一个新名词产生了,即作为老师的学生或作为学生的老师。在对话过程中,教师的身份持续发生变化,时而作为一个教师,时而成为一个与学生一样聆听教诲的求知者。学生也是如此。他们共同对求知过程负责。”对话并不否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只是认为教师的地位要从绝对主体转向师生交互主体,让学生也成为课堂提问的主体。当学生也成为课堂提问的主体时,教师将从“真理”拥有者的“圣坛”上走下来,其不可动摇的话语权威将得以消解,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以“产婆”的身份乐于与学生开展对话,引导学生主动提问、发表个人见解。学校教育也就达成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社会品质的目标。
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经验和生存技能,而且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创新精神,努力使学生成为课堂提问的主体,让学生拥有课堂话语权,进而促使教师主动对教学内容加工和创新,实现主体地位的回归。作为对话者的教师将从依靠制度等因素而获得的“外在”权威,走向依靠自身品质和人格魅力而获得的“内在”权威,师生之间将从。“对立”走向“对话”。在这种尊重差异、包容多元的多向、平等、富有成效的师生关系中,作为对话者的教师能够更好地发现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创造性潜能,让学生实现自身作为生命体在课堂教学中的意义和价值。
四、学生提问促进评价观的拓展
知识传递式教学观下,作为权威的教师将学生是否掌握客观真理性知识、是否达成预期目标作为学生评价标准。这种评价过分注重教学目标的结果,忽视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课堂互动情况。在这种目标取向的评价观指导下,评价功能仅仅局限于对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情况的甄别和分等,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评价内容仅仅强调教材中的客观知识,忽视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积极表现以及不断建构的个人知识;评价方法也仅仅追求绝对的量化,忽视了对教学过程中学生表现的质性评价。课堂提问学生主体转向的提出,在推动知识观、教学观、教师观转型的同时,必将促进学生评价观的拓展,特别是评价时间和评价内容的拓展。
本文作者:张颖工作单位:天津商业大学
天津高校科技人员整体人数呈上升趋势,从2007年8387人上升至2009年9768人。科学家和工程师所占科技活动人员总数的比例,从2007年的98.22%到2009年的97.93%下降了0.29个百分点。这一组数字表明,天津高校中,科技队伍虽然不断壮大,但是从事科研的工程师和科学家总体比重上并没有上升,而是呈逐年递减的趋势,高校的科研整体实力趋于减弱,这一数据的背后也反映出,天津市高校在科技人力资源储备中隐藏着弱化的危机。2、科技经费投入2007年拨入经费总额为1495776千元,政府拨款所占比重为57.57%,企事业单位委托经费所占比重为34.53%,各种收入中转为科研经费所占比重为7.89%,2008年拨入经费总额为1885954千元,政府拨款所占比重为60.23%,企事业单位委托经费所占比重为33.40%,各种收入中转为科研经费所占比重为6.36%,2009年拨入经费总额为2114392千元,政府拨款所占比重为54.89%,企事业单位委托经费所占比重为37.45%,各种收入中转为科研经费所占比重为7.66%,天津高校2007年到2009年三年间经费总额呈纵向递增趋势。政府拨款是天津市高校科技经费最主要的来源,虽然从绝对量上政府的投入在每年增加,但相对比例上,2009年较前两年有了大幅缩水;而接受企事业单位委托经费所占比例基本处于上升状态,但2008年略有下降,仅占比政府投入一半多一点。这说明天津高校的科技创新活动还未走上以市场需求为主的发展之路,地方企业对高校科研的认可度不高。随着我市高校产学研结合的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率的提高,此项经费还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另外,我市高校各种收入中转化为科技经费额所占的比例还比较小,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天津高校提供的科技服务等比较少,因此各种收入中转为科技经费的额度少。
1、科技论文及专著产出分析2007年天津市高校出版科技著作277部,99920千字,发表学术论文16024篇,其中发表在国外学术刊物的论文所占比例32.16%。2008年天津市高校出版科技著作283部,92111千字,发表学术论文15969篇,其中发表在国外学术刊物的论文所占比例31.72%。2009年天津市高校出版科技著作288部,60182千字,发表学术论文14700篇,其中发表在国外学术刊物的论文所占比例38.18%。自2007年以来,天津市高校发表的学术论文呈逐年减少的趋势。然而天津高校近年在国际刊物上发表的科技论文总量基本保持增长态势,并且比例达到了30%之多,这说明我市高校的科学技术活动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逐步扩大。高校出版科技著作虽然提升数量有限,但基本保持增长趋势。2、科技成果产出分析2007年天津市高校科技成果共获奖122项,其中国家发明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市级奖励90项。2008年天津市高校科技成果共获奖131项,其中国家发明奖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4项,市级奖励101项。2009年天津市高校科技成果共获奖110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市级奖励96项。对于科技成果获奖情况来说,天津市高校所获得的国家三大—50—奖数量少,而获得的市级奖励每年都有百项左右,说明我市高校科技水平和实力函待加强。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分析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即对高校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进行实际运用并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商品化及产业化的全部活动和过程。1、专利授权2007年天津市高校专利授权总数为566项,专利出售合同数为7项,合同金额4620千元。2008年天津市高校专利授权总数为553项,专利出售合同数为24项,合同金额10125千元。2009年天津市高校专利授权总数为611项,专利出售合同数为50项,合同金额6986千元。天津高校专利授权数总体数量仍然不多,2009年相对于2007和2008年度有了明显提升,但这与高校科技成果数量相距甚远。因此,强化高校科技人员专利意识,加快专利申请步伐势在必行。与此同时,天津高校专利出售合同数和出售金额却一直表现不佳,2007年度只到达了个位数,三年间只有2009年专利出售合同数达到最高,出售合同金额数波动性也很大,2009年50项专利出售却只有6986千元的合同金额。2、技术转让2007年天津市高校技术转让合同数33项,成交金额为7855千元,实际收入为3730千元。2008年天津市高校技术转让合同数48项,成交金额为12955千元,实际收入为8528千元。2009年天津市高校技术转让合同数222项,成交金额为47077千元,实际收入为34552千元。天津市高校科技产出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指标———技术转让指标,近两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2009年无论是技术转让合同数还是实际收入总额都达到三年间的最高峰值,分别为222项和34552千元。然而技术转让情况仍然不容乐观。这反映出天津高校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距离较大,经济结合度差,转化困难,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通过对于天津市高校科技投入能力、科技成果产出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三个方面的分析,不难看出,天津市高校整体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近年来逐步提升,较北京、上海等地还有着明显的差距,与全国大多数城市相比较而言,天津市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能力还是处于较高的水准上。
运动人体科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性学科,是利用生物学和医学知识探究体育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功能和代谢等方面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学科。它既涵盖体育科学中的运动生理、运动生化、运动保健和康复、运动生物力学等课程,也包含生物科学和医学等学科中的一些基本理论知识。1998年教育部将运动人体科学设置为本科专业,属于教育学的体育学类。2004年普通医学院校开始招收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学生。但因该专业招收的对象是“普通理科生”并且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再加上该专业是一个新专业,缺乏办学经验,大部分医学院校在培养方案和专业建设上,基本上套用体育专业和临床医学等专业的相关课程,难以体现“以运动的方式和方法去解决人的健康新问题”为特色的课程体系,导致在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上产生了偏差。为了更好地促进运动人体科
学专业的建设和发展,笔者就医学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发展方向谈以下几点心得。
一、医学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目前状况
1.培养方案。运动人体科学的产生和发展顺应了我国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需要。到2007年止,全国拥有该专业的本科院校达27所,其中,已招生的医学院校就有5所。各院校的总体培养目标和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所提出的培养目标基本一致,即“培养具备运动人体科学理论和实验探究能力,能在中等以上学校、体育科研机构、运动练习基地和保健康复等部门,从事运动人体科学方面的教学、科研、竞技运动和康复指导的高级专门人才。修业四年,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2.课程设置。因该专业缘起于体育院校,在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的设置方面,招收的是普通理科生,并且他们的体育技能素质又较差,再加上大部分体育院校缺乏临床医学专业作支撑,导致在课程设置中基础课程偏多,而医学知识过于简单,非凡是“在神经系统、骨关节、心血管、慢性疼痛等疾病的康复方法和手段,以及心理学方法在康复治疗中的应用等方面的内容”就更少。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大多数院校在医院实习的时间偏少,不能很好地适应运动康复的要求。
3.教材建设。教材是规范课程内容,体现课程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教材建设严重滞后,大多是使用临床医学专业和体育教育专业中的相关教材,在教学内容上难免造成不连贯性,影响教学质量。教材和培养目标不相匹配,就很难适应现在的教学要求。
4.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因所学课程大多为体育方面的知识,而大多数学生的愿望又是想成为康复治疗师,再加上目前社会上对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了解和熟悉不足,导致该专业的毕业生“能在中等以上学校、体育科研机构、运动练习基地和保健康复等部门,从事运动人体科学方面的教学、科研、竞技运动和康复指导”就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就业前景不尽如人意。
总之,随着康复治疗学专业的发展,若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不拓宽专业培养口径,不改变招生对象以及学位授予方式,不对该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进行改革,则在医学院校的发展道路将举步维艰。
二、医学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发展前景
中国已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由此而带来的老年人身体锻炼和病后康复等新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为此,学校必须制订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为培养社会所需的既懂医、又懂锻炼的复合型运动人体科学专业人才而努力。
1.培养目标应和市场需求相统一。在现代生活方式疾病已成为全球公共健康核心新问题的背景下,体育运动在这类疾病防治上的重要功能已初显端倪,作为主要培养专门从事“体疗”人才的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已成为社会紧缺专业。为此,医学院校应根据其独特的资源优势,灵活把握培养目标,既不能将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混同于体育教育学专业,也不能将它类同于康复治疗学专业。应根据市场需求,认真探索体育和医学之间的内在联系,突出“如何运用体育的方法解决人的健康新问题”这一主线,制订培养方案,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以满足社会市场需求。医学院校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业务培养重点应是摘要:把握体育、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各项基本的体育练习方法以及康复医学的基本理论,学会运用运动处方解决人类健康新问题,即在把握医学理论的基础上,采用适宜的运动量和运动形式来促进人体组织结构和生理机能的一系列积极变化,提高患者免疫能力。
2.凸显医学院校特色。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始建于体育院校,“落户”于医学院校,为了和体育院校互补,凸显医学院校运动康复的特色,将学生培养成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成为较好地从事保健康复工作的“体疗师”,应按照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的要求,采取前期公共教学模块和后期专业分流的方式,合理设置教学课程。具体来说摘要:第一,要将招生对象由“普通理科生”调整为“体育生”,学制四年,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或理学学士学位。第二,在大一和大二期间,采取公共教学模块,让学生把握体育学及康复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主干课程除大学公共课外,应有系统解剖学、功能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基础医学概论、中医骨伤学、运动营养学、运动心理学、体育保健学、运动创伤学、运动处方原理等课程。第三,在大三开始进行专业分流。一为“体育保健和康复”分流方向,主要是将学生培养成从事保健康复工作的“体疗师”,主干课程为医用物理、临床医学概论、医学影像学、康复评定等,授予其理学学士学位;二为“休闲体育”分流方向,主要是培养学生具有休闲体育发展所需的学术探究、技术指导以及教育、组织管理和策划的能力,主干课程为教育学、休闲体育概论、休闲体育社会学、休闲体育管理学以及体育技能实践系列课,授予其理学学士学位;三为“体育教育”分流方向,主要是将学生培养成懂得康复保健知识的中小学体育教师,主干课程和师范院校的类同,授予其教育学学士学位。
3.合理布置毕业实习。实习是学生即将工作前的一个培训阶段,为学生向职场转变做预备,非常重要。专业分流为“体育保健和康复”方向的学生,主要布置在医院康复科进行实习,时间一般为6~8个月左右;专业分流为“休闲体育”方向的学生,主要布置在健身俱乐部或中学进行实习,时间一般为2个月左右;专业分流为“体育教育”方向的学生,主要布置在中小学进行实习,时间一般为2个月左右。所有分流方向的学生在第8学期返校后,针对实践中出现的知识和技能空白,有所侧重地进行补课。
三、对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发展的建议
为更好地促进、规范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进一步深化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改革,培养出高质量的专业人才,应组织专家编写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教材。
把握人才市场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的培养方向及人才培养目标,在招生对象方面,应将普通理科生改为体育生,以拓展毕业生就业渠道。因普通理科生体育技能稍差,对体育运动的喜好不浓。
同时,要瞄准人才市场需求,加大宣传力度,注重人才培养质量和适应性,使运动人体科学专业建设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参考文献]
1根据职教理念调整教学内容
儿科学属于临床医学二级学科,研究对象包括新生儿、婴幼儿、青春期的儿童。围绕儿科学的教学宗旨“保障儿童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结合现代职教理念,从四个方面改革教学内容:首先,根据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性和影响因素,不断提高小儿体格、智力、适应性、综合素质;其次,根据小儿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以及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理论技术,最大能力的降低儿童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提升儿童疾病的治愈率;再次,普及教育做好儿科知识的宣传,例如先天性疾病的筛查、免疫接种、儿童膳食营养、儿科保健知识的普及等;最后,对小儿疾病的康复可能性及具体康复治疗方案进行研究,尽最大可能帮助疾患小儿提高他们的日常生活质量,乃至恢复健康。为此,本次课改主要进行以下五个方面教学内容的增加、合并或删减。
(1)根据儿科学发展趋势和对疾病的临床研究,将“风湿性疾病”和“免疫缺陷病”在授课计划和教学课件上进行整合,统一为“免疫性疾病”。这一章内容整合后重新进行分节,包括小儿免疫系统发育特点、免疫缺陷病、风湿热、幼年类风湿性关节炎、过敏性紫癜、川崎病,共六节内容。
(2)根据我国儿童感染性疾病和传染性疾病的现状,增加了麻疹、水痘、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内容,将这部分内容与结核病、寄生虫病,三部分内容整合为“感染性(传染性)疾病”。这一章内容整合后重新进行分节,包括麻疹、水痘、流行性腮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儿童结核病、寄生虫病,共六节内容。
(3)根据人们对健康儿童保健意识的增强,对这章内容的讲解进行拓展,增加课时量[2]。例如,增加儿童日常膳食营养素的摄入量部分内容;配方奶粉儿童每日摄入奶量的计算;婴儿抚触;婴儿主被动操等。
(4)将新生儿窒息的复苏方案进行修订和更新,以更好的适应当今临床实际和应用;新生儿尤其早产儿免疫功能低下,易患新生儿败血症,因此将新生儿败血症的教学内容在原有基础上补充完整,增加败血症的诊断指标,使新生儿疾病的讲解更加完善。
(5)为适应基层助理医师的执业能力范畴及其实用性,删掉了儿童急性白血病、儿童急性坏死性小肠炎、儿童癫痫等内容的讲解。将节省出的课时添加到实践教学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尤其是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适应医学教学模式的改变,弱化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限,提倡人体整体化,以适应整体化医学的理念。坚持“三基、五性、三特定”的原则,满足“三个需要”。注重教材的整体优化,处理好不同内容的联系与衔接。
2进行学情分析更新教学方法
分析我院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结构,来源包括三个部分:(1)高职大专(理科)生,这部分学生具有较好的中学化学和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具备学习临床医学的基本条件;(2)高职大专(文科)生只具有中学化学和生物学的初步知识,学习医学基础知识有一定的差距;(3)单招生在中专阶段已经学过生理学和生物化学,部分学生已具有学习临床医学的基础,但知识相对偏少,实践技能有待提高。
针对这样的学情,显然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和达到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笔者教学团队从以下三个方面更新教学方法,适应学情。
(1)以儿童对健康的需求为中心,改革教学方法。儿科医护工作人员对小儿的健康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感,不断地提高儿童体格、智力发育、社会适应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理论教学外应不断的给学生渗透“责任感和使命感”,保障小儿健康是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的和谐状态[3]。
(2)任务驱动以学生为中心实现角色扮演。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目标,要求高职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从医学学生的角色转变为准医疗工作者。由于年幼的小儿不能自诉病史,年龄又偏小,缺乏明确的定位症状和体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强调作为儿科医护工作者,临床诊断时务必详细询问家长小儿病史,并严密观察病情发展,必要时结合实验室检查等。课堂上学生科角色扮演为疾病防治的执行者、儿童保健知识的宣传者、儿童营养膳食的指导者、患儿代言者、患儿知心者等多重角色。
(3)CBS教学法在儿科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CBS,Case-BasedStudying,基于案例讨论的学习。即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以案例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在讲述新课前可先提出典型案例,将学生分组有针对性地进行讨论,在实际案例分析中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CBS教学法具有高度的仿真性、形象性、动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针对岗位需求改革考核方式
(1)理论知识的传统考核法。按照本课程的授课计划和教学目标,教研室内进行轮流说课,统一每章重难点知识的讲解方法和考核方法。在每章节讲授完毕时,结合近年执业助理医师和执业医师考试,应附有相应的目标检测习题,包括A型、B型、C型单项选择题、X型多项选择题、简答题等;学期末时,以闭卷考试的形式,考察学生对儿科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这部分考核占期末总成绩的50%。
(2)CBS教学考核方法。这种考核方法是本次课改的特色和核心。将每个教学班的学生按照4人一组分成若干小组,并指定小组长。由组长抽取教师之前准备好的相关案例,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小组调研,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小组激烈讨论、结合课本理论知识形成案例小结,最终以实验报告的形式上交,教师进行点评打分。这种考核方式可在学期初、期中、期末各进行一次,每个案例10分。这部分考核占期末总成绩的30%。
(3)实践操作技能考核[4]。实验操作技能考评包括现场操作考核和实验报告考核两种形式。由教师根据课程标准,选定考试范围及操作要求,同时在固定时间内开放实验室为学生动手训练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平台。考试时教师将考题编号分组由学生自己抽签,学生根据考题内容独立完成操作,考试完毕进行评委现场打分。对于复杂实验(例如新生儿心肺复苏),也可将学生分成小组,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机会,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全面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教师在学生实践操作过程中认真观察并记录学生的表现,进行现场打分。这部分考核占期末总成绩的20%。
4小结与展望
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就业主要面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据《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2013》记载,2012年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执业(助理)医师大专学历者占41.0%,乡镇卫生院执业(助理)医师大专学历者占41.4%,可见专科层次医疗卫生人员是基层卫生机构的主力军。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输送高素质实用型医学人才,我校临床医学专业于2010年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公共卫生课程也随之进行创新改革,现报告如下。
1改革背景
为顺应人民健康需求增长和深化医药体制改革要求,我国于2009年启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包括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主体机构。在该背景下,基层医疗机构承担的工作任务逐步从过去单一的医疗服务转为医疗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并重,即要求基层医疗卫生人员必须同时具备开展基本疾病诊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水平低下,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数量、素质、结构均不能满足人们的基本需求。在许多乡镇卫生院,可胜任医疗卫生服务工作的人员严重缺乏,明显阻碍了农村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何坪[1]等人对重庆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卫生机构进行调研,以评价专科临床医学专业毕业生实际工作能力。结果表明,重庆市基层医疗机构全科医师数量及能力均处于较低水平,几乎没有专业的全科医师;三年制临床专业毕业生临床基本诊疗能力不强,开展公共卫生服务不力,缺乏相关理念、知识和技能,难以独立开展和全面承担相关工作,素质普遍偏低,自我职业归宿感也较低。同时,《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2~4]等的相继出台,对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专科医学教育应以“3+2”模式着力培养全科医生,即在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工作的三年制医学专科生,毕业后接受两年的临床和公共卫生技能培训。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为重点,强化临床实践技能以及全科医学知识培训,并将其作为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
2改革措施
根据“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目标任务,临床医学专科教育应围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预防、保健、诊断、治疗、康复、健康管理”六位一体的基本要求,深化三年制临床医学专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强化全科理念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培养。为提高临床专业学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与水平,应在原有预防医学课程基础上,针对具体工作岗位能力需求进行必要的建设与改革。在此基础上,我校公共卫生教研室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与内容进行大量调研[5],结合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6],针对临床类学生编写了《基层预防保健技术》教材。教材共十一章,内容即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预防接种、儿童健康管理、孕产妇健康管理、老年人健康管理、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高血压、2型糖尿病)、重性精神性疾病患者管理、传染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和处理、中医药健康管理、卫生监督协管。在编写过程中,将预防医学、健康保健等基础知识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有机融合,并编写配套的实训教材,使实训内容按章节整合;改革教学方法,探讨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并聘请基层医疗机构一线人员担任兼职教师进行教学和实训指导,提升课程教学效果;同期开发了课程教学网站,包括课程相关资料及课外学习资源链接,学生可在课后进行自主练习及拓展学习;同时,在临床专业学生顶岗实习中,增加基层医疗机构实习内容[7,8],以进一步培养学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本课程教学使专科临床类学生能理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意义,掌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要求与技能,为以后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顺利开展相应工作奠定基础。
3讨论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临床医学专业专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主力军,应同时具备开展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能力。在传统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体系中,公共卫生课程较少,仅有预防医学一门课程,与基层实际工作结合不太紧密,应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公共卫生能力培养。《基层预防保健技术》即是在全科理念指导下,综合采用调研、查阅文献资料、专家研讨等方法,针对临床医学专业专科生开发的基层实用性校本教材,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对其他高职医学院校有一定的借鉴作用。该教材根据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内容和要求进行编写,并配套相应的实训教材和网络资源,针对性地提高临床专业学生基层工作能力。在课程教学中应注意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强调实训操作。如在讲解居民健康档案建立与管理时,让每一名学生自己创建一份健康档案,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同时在临床见习与顶岗实习中增加相应的基层公共卫生服务内容,以培养真正的全科医师。我校基层预防保健技术课程于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开设,并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国家相应政策规定不断更新,以更贴近实际岗位工作任务。2011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实习评价结果显示,学生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意识及能力均较以前的学生有所增强,岗位胜任力有所提高。
综上所述,我校自主开发的基层预防保健技术课程能有效提高专科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基层公共卫生服务能力,符合专科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但因为是一门新课程,如何使教学内容和方法更贴近实际岗位需求,尚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王 丹 杨柳清 单位:重庆三峡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何坪,邓宇,罗利刚,等.重庆市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全科医学教育研究,2011,14(124):3593-359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临床医学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Z].教高[2012]6号.2012-05-07.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教育部卫生部关于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Z].教高[2012]7号.2012-05-07.
[4]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Z].国发〔2011〕23号.2011-07-07.
[5]谭涛,肖智勇,郝坡,等.以需求为导向整合高职高专类临床医学教学内容的探讨[J].重庆医学,2012,41(36):3905-3906.
2医学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管理对策
医学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管理要按照风险管理的步骤,经过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处理和风险监控的过程。风险识别是用判断和归类的方式对医学科技成果转化已知的和潜在的风险进行鉴别的过程,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风险分析是对已识别出的风险,找出产生原因,确定与其它风险的关系,并分析风险发生概率及其影响程度,制定出相应的防范计划;风险处理是对已知风险的处理方法和技术,是对防范计划的执行过程,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风险监控是对风险的发展与变化情况进行全程监督,并根据需要进行应对策略的调整。医学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需要经过开发、应用、推广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具有风险,并且每个阶段的风险都会对后续阶段产生影响。因此,笔者认为可用风险管理方法对医学科技成果转化的各阶段进行技术风险管理、转化风险管理与市场风险管理。
2.1技术风险管理
2.1.1选择转化方案医学科技成果转化开发阶段十分重要,建立完善科技情报体系,收集情报信息,了解市场行情;强化中介服务体系,对科技成果的潜在市场价值做出客观的评价;根据自身情况选择最优转化方案,减少转化阶段的风险发生概率。
2.1.2技术风险控制新技术的可靠性与成熟度未经市场和生产过程的检验,其可行性和市场的潜在利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技术本身的风险可使下一阶段的风险增加。因此,要加强激励机制,有效引导科技人员创新潜力,提高技术水平。即时申请专利,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可降低技术风险的发生概率。
2.2转化风险管理
2.2.1选择合作对象医学科技成果能物化的技术都是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周期长、风险大,需要巨额资金投入,研究机构自身力量不够,除政府支持的转化项目外,必须与企业进行多种方式的合作。合作对象选择不当,可带来科技成果流失,如人才流失带走成果、专利泄密与侵权以及利益分配纠纷等信用风险,选择最佳合作对象,可减少转化风险的发生概率。
2.2.2减少转化环节风险医学科技成果的转化环节复杂,需要加强建立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以及合理的运作机制,为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交流与沟通搭建一个平台。要求科技人员拥有企业家的精神是不太现实的,但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可培养一批能够适应学术与商业环境,能够在研究者与投资者之间掌握合理预期、具有法律知识、经济知识与风险管理能力的职业经理人。他们了解科学、发现与开发流程,由他们参与、运作与协调成果的转化过程,可大大降低转化阶段的风险概率。
2.3市场风险管理
2.3.1适应社会环境政治、经济与自然环境的变化对市场的影响很大,亦可带来商机。选择进入市场的时机很重要,加强对市场的观察能力,掌握社会需求,获得需求者认同[2],可降低市场风险。
2.3.2适应市场环境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只有不断地、更快地更新技术,才能跟上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替代品、仿制品有随时出现的可能,尽快地占领市场,提高竞争力,才能延长技术寿命,规避时间风险,创造更大效益。所以,有学者认为,科技转化的速度决定其价值[3]。
1.1什么是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就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
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
在这里,项目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任务,它应该满足以下条件:该工作过程用于学习一定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能将某一教学课题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技能结合起来;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或现实商业经营活动有直接的关系;学生有独立制定计划并实施的机会,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学生自己克服、处理在项目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项目工作具有一定的难度,要求学生运用新学习的知识、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过的实际问题;学习结束时,师生共同评价项目工作成果。
在项目教学中,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注重的不是最终的结果,而是完成项目的过程。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1.2项目教学法与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
项目教学法对关键能力培养的重要作用: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或需要完成的任务以项目的形式交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小组工作方式,由学生自己按照实际工作的完整程序,共同制定计划、共同或分工完成整个项目。它是一种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采用类似科学研究及实践的方法,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发展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团队精神和合作能力等。
2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运用项目教学法的必要性。
国际贸易专业是一个应用性较强的专业,高职学生毕业时须能够掌握国际贸易专业必备的基本技能,能够起草和签订国际贸易合同,熟练掌握和运用国际贸易惯例、具备运用国际贸易法律处理国际贸易纠纷的能力。国际贸易实务是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教学方向具体地表现为以应用为目的,以提升贸易人才综合职业能力为主要目标,重技能操作,重实践教学。
2.1项目教学法使学生更易掌握国际贸易流程。
项目教学法强调知识的获取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在教学中应该遵循这一过程;强调使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和练习、归纳和发现知识,并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解决问题的技能和学习的方法。采用项目教学法,学生可以在国际贸易实务的学习中从感性认识入手,通过实际操作,解决具体问题,达成对本门课程的理性认识。使得学生对国际实务更易掌握、接受。
2.2项目教学法可激发学生学习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兴趣。
项目教学的出发点就是激发学生兴趣。在解决贸易实务具体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由传统教学模式下的被动学习转变为自主学习,并且能够主动查找资料,解决问题,真正做到了手脑并用。
2.3项目教学法使学生在国际贸易实务课中获得自信心。
国际贸易实务项目的设计最终会落实到项目结果上,并且老师会对不同的结果给出不同成绩的打分。这不仅可以激励学生,而且可以增加学生的成就感,提高学生对自身能力的认可度,这一点对高职高专院校的学生是至关重要的。
3项目教学法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的应用。
3.1国际贸易实务课程项目设计的原则。
(1)国际贸易实务项目的选取要合理、典型。也就是教师在设计项目时,要特别注意项目的合理性,避免设计一些脱离实际的项目,要利用那些发生在实际业务中的真实、经典的案例,加以选择和编辑,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用于课堂教学,设计出学生可以参与的项目。让学生扮演项目进行中的角色,能够积极参与项目过程。
(2)国际贸易实务项目的设计要有针对性和适应性。即项目的设计必须突出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可以参考恰当、典型的案例。同时,设计项目在参考案例时还应从授课对象的接受和理解能力出发,对于过于简单的案例可以适当增加难度,对于冗长、复杂的案例可根据项目设计要求适当的精简、缩写后予以采用。
(3)国际贸易实务项目的评析要恰当、实用,要做到总结性和启发性相结合。教师的点评总结是“项目教学法”的重要环节。
学生在项目完成中会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在点评中要指出问题的所在及解决的方法,要总结比较各组的特点,引导他们学习别人的长处来改进和提高自己的设计,使学生的各种能力在点评中得到提高。
点评的过程既是总结以前学过的知识,提出和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也成为学生一个学习的过程,提高的过程。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来讲,项目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处理相关业务问题的能力、技能和技巧,从而起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作用。在具体运用上,学生在对项目完成的结果进行评析的时候,一方面要对学生的成绩予以肯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项目的过程;另一方面对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错误予以纠正,让学生明确怎么做才能避免所犯的错误,起到总结经验教训的目的。
3.2国际贸易实务项目的具体设计。
以国际贸易实务中贸易结算方式的教学为例,可以通过设置一定的项目让学生完成一项货物的跨国买卖,让学生扮演买方、卖方的不同角色。此时,可给出学生几种贸易结算方式的选择,如汇付、信用证、托收等方式,将学生分组,每组可选择一种或几种结算方式,完成各种结算方式的业务流程,完成相应单据的制作,并解决贸易中的问题,如信用证的改证、信用证与合同不相符等。最后,老师对各组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可将成绩量化,评价每种结算方式的风险和成本,总结经验教训,给出最佳答案。最后引入激励机制,给胜出者(小组)予以分数上的奖励,激发其积极性;对成绩稍低者(小组)可再下一次的项目完成后刷新这次成绩,以增强其自主学习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戴士弘,毕蓉。高职教改课程教学设计案例集[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7.
[2]孙瑞华,国际贸易课程案例教学探索[J].石油教育,2001(2)。
临床医学专升本录满,计划60人,录取60人。230分,最低167分。
医学检验技术专升本录满,计划60人,录取61人(同分1人),分218分,最低分145分。
护理学专升本未录满,计划64人,录取29人,227分,最低89分。
药学专升本录满,计划90人,录取90人,249分,最低194分。
温州医科大学2016年专升本各专业首轮投档录取工作已经结束,各专业录满除护理学专业还缺35人进行征求志愿,欢迎各位考生填报。
温州医科大学招生办公室
2016年5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