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30 11:42:4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管理学基础期末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构建适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管理学课程内容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高等财经院校人才培养已直接面向生产经营企业,而民办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生源状况,为管理学课程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新的挑战。结合本校专业实际对管理学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及手段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优化设计教学内容
管理学课程是管理类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把不同专业对管理学基础知识的共同性和普遍性原理与方法传授给学生,加强通用基础知识教育,解决不同专业对基础知识的不同要求作为重点。
课程围绕学生专业思想、专业通用基础知识教育做好管理学课程内容设计。针对各经济类专业课程设置情况,从精简课程内容、突出核心重点和难点、避免内容重复的原则出发,把与专业课相关的内容整合到专业课程当中,科学界定管理学课程体系,对教学内容明确分工,使之与后续专业课程内容紧密衔,构建起管理学课程内容的系统化体系。针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进行理论讲解和案例教学,运用实例帮助学生理解,使学生对管理学有一个最基本的认识,并系统了解和掌握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了解、学好管理学,在现实生活中掌握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以及对工作、学习和生活统筹安排的方法等,是生活幸福和事业成功的基础。提高对管理学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学习的兴趣,为后续专业学习奠定基础。通过重点对计划与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四大职能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具体方法及其相互之间关系的讲授,使学生掌握基本管理技能和方法。
2.适时更新教学内容,加大信息量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讲授中要学生掌握管理学的原理,解决企业中的实际问题,形成良好的管理思维模式,教师就要经常深入企业参加生产实践,了解和收集具体的管理案例,不断充实教学内容,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一是做好管理学课程优秀教材选用。二是采用数字化更新管理学的课程内容。本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原则, 把更新管理学教学文件与多种媒体形式进行整合,形成图文并茂的教学课件。
采用灵活的方式、方法,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多采用典型企业的数据和实例。几年来,本专业的教师编写了15万字的《管理学习题案例集》作为教学的辅助材料。
3.适时调整课程教学大纲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适时修订教学大纲,使理论课程内容满足能力培养需要。以课程论文形式加大对学生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测试。通过论文的写作,不仅可以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考查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同时也可以为学生撰写毕业论文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全院各专业开设专题讲座,把最新的管理学理论与发展动态介绍给学生。教学内容改革措施得力,效果显著。
二、探索适应管理学课程内容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把解决理论与实践结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出发点,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实施案例等教学法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重视实践教学环节,重视素质教育。
1.案例教学法
紧密结合我国企业改革和上市公司实际,将管理实践中的典型案例搜集整理编写了《管理学习题案例集》,辅导学生学习。教师将典型案例进行剖析,指导学生分析案例的成功与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同时采用情景模拟、小组讨论等互动式教学方法,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2.启发讨论式教学法
针对大一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对管理学课程刚刚接触,对管理知识陌生的实际,结合专业思想教育,重点启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的认知和兴趣;了解专业的发展历史、现状及未来从事管理工作的前景,结合教学内容、案例分析进行启发式教学,开展启发式讨论,形成师生互帮互学,教学相长。为培养学生对经济类专业学习兴趣,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和知识基础。
3.erp沙盘模拟实战训练
依托校内实践教学基地,结合企业生产运作的全过程,实施ERP沙盘模拟实训模式,师生团队合作,以小组形式完成。学生在灵活运用管理学原理,自选方法与路径完成一套完整的决策方案;教师对各小组进行角色分工、明确规则,并进行沙盘初始化,带领模拟第一年决策,编制报表。通过企业模拟运行,使学生能在模拟实战中愉悦地体验管理者应掌握的技能,强化了实践能力。通过该项目实训,使学生领略了完整的工作流程。了解掌握基础管理理论与方法在生产实践中的运用过程,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理论具体分析、解决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实际问题,提高综合素质,激发学习热情。
三、建立适应管理学课程改革的考核体系
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期末考核采用主观题和客观题相结合,以基本理论与应用够用为度的原则设计考试内容,强化本课程的实践能力的考核,全面提升学生运用管理学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民办高校学情分析,本课程的考核体系如下:
1.课程考核比例
平时课堂考核占总成绩20%,由书面作业、出勤和课堂讨论发言加权得出;课后考核占10%,包括实训报告、企业管理专题调研报告等方面内容;课程期末理论考核占70%,主要包括知识性考核。
2.考核内容与题型
考试课程期末考核方式为:理论考试占总成绩70%,卷面实行百分制。考试试题覆盖全课程,其中第1~3部分占30%,第4~7部分占40%,第8~10部分占30%。考试题型原则上可分为填空题、选择题、解释题、判断题、简答题、论述题、案例分析等七种类型;其中客观题占40%,主观题占60%。考核为闭卷,笔试,实行教考分离,密封集体评卷,做到公正、客观,学生成绩基本符合正态分布。 这种灵活多样化的考核方法,能够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引导学生灵活运用管理学知识,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升,为适应未来管理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四、加强管理学课程实施的保障条件建设
加强管理学课程建设,保障条件建设是持续搞好优秀课程建设的需要。对此,我们在进行课程内容体系、教学方法及手段改革的同时,加强了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使教材建设、网络资源整合以及师资队伍建设同步进行,从而保证了管理学课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1.收集、归类、整合管理学网络课程资源
一是收集和整合与管理学课程内容紧密相关的资源, 既有学术水平较高的教改论文,又有生动典型的案例,促使学生能在人性化的网络环境中学到系统的理论知识,又能增加实践能力,拓宽学生知识面,开阔学生视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利于学生课外自主学习。二是进行管理学课程网站资源库的建设。管理学课程网站资源库由课程大纲、媒体教学、案例习题、前沿动态、视频课堂等五个模块组成,管理学课程网站设立交互功能,由学习评价、在线答疑、实践教学三个模块组成。
2.通过局域网(校园网)和互联网等进行教学
一是通过管理学课程网站,使课程教学大纲、教学日历、教学内容和各章节的电子讲稿,以及课题组统一制作的PPT讲稿得以在网上呈现。二是录制了每位教师的课堂教学视频,供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三是通过互联网下载企业的基本状况,使学生及时了解企业发展现状及经济与政策发展态势等。
3.加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一是依托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引进当前国际最流行、具有明显实效的“沙盘模拟实战训练”模式。二是积极与社会企业合作办学,走产学合作道路。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与生产经营企业建立长期的联系,互利共赢。目前全院已与61家企业签订了教学实践合同,师生在不同的学期到企业进行锻炼。
4.建立一支高水平、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管理学课程建设的核心保障
几年来一直鼓励教师在职攻读高级学位,组织教师参加教学说课、讲课竞赛,参与教学改革课题研究、实践与基地建设以及科研课题研究;有计划地组织课程组成员到签约企业参加管理实践活动,开展企业咨询服务等项目,提高其学术水平。教学团队中,课程组成员在研究方向、教学经历、学历结构、年龄阶段、职称层次等方面形成互补。通过团队学习和研讨的方式,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教学和科研活动,提升了研究的效率和效果,强化了教师自身的团队意识,从而使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得到了快速和持续提升,形成了浓郁的学术氛围。同时为建立一支具有丰富管理实践经验的“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五、管理学课程建设的反思
管理学课程内容和方法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但还缺乏创新思维。目前,管理学教学模式仍是传统教学占主导,学生参与性较弱,并且教师过多依赖媒体教学。为了实现管理学教学多层次目标,把教学内容生活化、形象化、趣味化,让学生积极主动进入深度学习,教师的职业素养、教学能力、实践能力、知识结构需要提高和优化。此外,校外实践基地建设还存在不适应;学校与生产经营企业的联系还不广泛,阻碍了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论 文 网专业教育教学论文和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
参考文献:
[1]霍彬.<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措施探讨[J].教改研究,2008(10).
[2]武忠远,王成,李兴开.管理学课程改革新思路[J].教育探索, 2008(7).
[3].管理学课程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探讨[J].教改研究,2013(4).
管理无处不在,任何一个部门、组织,要协同劳动,要经营要发展,都需要进行管理。《管理学》课程就是研究各种社会组织中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它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实践性极强。
一、实践能力型课程教学定位
《管理学》课程是高职高专所有经济管理专业的必修基础课,也是其他各类专业的选修基础课。《管理学原理》课程以培养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建立“124”教学内容体系。“124”是指“一条主线”、“两大基础”、“四大关键能力”。
1.一条主线。以培养基层管理岗位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这种基层管理岗位综合管理技能,是指企事业单位基层部门主管等管理岗位所需要的综合性、一般性的管理技能。整个课程的教学过程以这种综合管理技能为主线进行设计。
2.两大基础。一是管理系统的基础知识,包括管理的概念、属性,管理主体、管理对象与环境、管理机制与方法,管理职能等;二是管理思想,包括管理思想的演进过程、最新趋势,管理原理、组织文化等。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掌握管理基础知识,树立现代管理思想与理念。这是培养管理技能的基础与前提。
3.四大关键能力。按照基层管理者进行综合管理的需要,《管理学》课程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四大关键能力,即决策与计划的能力、组织与人事的能力、领导与沟通的能力、控制与信息处理的能力。管理的四大职能反映了各级管理者的共通作用与程序。教学过程中在介绍四大职能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主体与重心放在基层管理者所需的实用技能上。
鉴于高职高专教学的特点,《管理学》课程服务于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理论与实务相结合,以管理技能培养为主线。具体教学目标定位为:培养基层管理岗位的基本管理实践技能,同时为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后续教育考试打下基础。
二、多元化的教学方法
课程教学方法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核心。除讲授、提问、学生分析、讨论等常用的方法外,结合《管理学》课程实践能力型的定位,适应管理职业的要求,探索并完善以参与式、体验式、交互式和模拟教学等实践教学为基本形式的多种方法。
1.头脑风暴法。针对讲授中、案例中、寓言故事中、学生身边生活中提出的管理问题,由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放开思路,大胆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与解决方案。
2.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是《管理学》教学过程中联系实际的特色形式。教师的指导要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寻找正确的分析思路和对关键点的多视角观察上,而不是用自己的观点影响学生。教师对案例分析的总结,也不要对结果或争论下结论,而是对学生们的分析进行归纳、拓展和升华。
3.角色扮演法。给出一定的案例或要解决的管理问题,由学生扮演其中的角色(也可轮流扮演),设身处地地分析与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学生从所扮演角色的角度出发,运用所学知识,自主分析与决策,以提高学生实际决策的技能。
4.实地走访法。在课上或课外,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有条件时,直接访问企业家及其他各级组织管理者,组织学生与企业家等各级组织管理者的对话活动。
5.管理游戏法。游戏围绕着对技能的学习和使用而展开,它帮助参与者思考、反应、操作,更重要的是会有很多启迪,通过一个完整的游戏过程,让他们在非正式的、非紧迫的情境下学会一个技巧。
三、创新型的教学考核
针对《管理学》课程应注重实践性、创造性和实际管理技能培养的要求,同时又鉴于各专业教学大纲中以考查课的身份出现,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全面改革“期末一张卷”的传统考核方法,实行以能力为中心的开放式、全程化考核。
具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理解理论、概念,注重考核思维与技能。二是考核的答案是多元化、开放式的。特别是思维力与能力的考核,可以无标准答案,可以超出教材与课堂讲的范围。三是实行全程化考核,要对学生平时的课堂参与状况、作业完成情况,特别是实践教学中的表现等进行全面考核,记入成绩。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考试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指挥棒,考试的形式决定了教学的方式和学习的方式,好的考试方式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和良好考风的形成都大有裨益。
《管理学》是经管类专业基础课程,具有为后续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的重要作用。一直以来传统单一的笔试考试方法,一卷定乾坤,不能全面衡量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也影响了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效果。综合性全程考试模式可以很好地解决传统考试方法的弊端,强调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使成绩构成多样化,可以使学生更加注重平时的学习,一改过去平时不努力,考前临时抱佛脚的不好的学习习惯。而且由于综合性全程考试模式全面反映了学生的学习状态,因此,这种考试方式也凸显了考试的公平性与合理性。
一、传统《管理学》课程考试中存在的问题
(一)考试内容不全面
目前管理学考试多采取终结式的闭卷笔试考试,考试方式单一,加上有的学校要求基础课实施统考,而每个老师要求学生读的参考书目不同,补充的内容也有很大的不同。为了便于统考,试卷内容只能局限于教材,这就出现了教师考前划范围,圈重点,学生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的现象。
(二)考试形式不丰富
考试形式一般有开卷、闭卷、半开半闭、口试、课程论文等形式。目前,管理学课程考试形式比较单一,一般采取闭卷考试,注重考察基本原理和理论的掌握情况,而对理论的运用则由于其标准答案难以统一在实际操作中有些难度,在闭卷考试时考核的较少。因此这种单一闭卷考试的结果忽略了管理的艺术性,更多强调管理的科学性。
(三)考试题型不合理
简答题、判断题、选择题等客观题所占比重过高,而案例分析、论述题等主观题所占比重低,为了应付考试学生普遍采用死记硬背式的学习方法。而且案例题、论述题教师一般设定了标准答案,只要与标准答案不一样,就视为错误。这种“一刀切”的做法虽然方便了教师阅卷但对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极不利的。
二、综合性全程考试模式及其特点
(一)综合性全程考试模式的提出及定义
现代管理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全面质量管理,这引起了笔者的思考,能否将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引入到课程考核中来呢?答案是肯定的,这就是综合性全程考试模式。全面质量管理强调在整个生产过程中进行全程质量管理,若出现问题马上加以分析改正,监控重点侧重于防止及避免可能发生的错误,这种做法明显提高了产品合格率且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样的综合性全程考试模式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全程监控而不是在课程结束后再进行检查。
所谓综合性全程考试要求考试根据课程的特点,综合运用多种形式、全方位、立体化、动态地对学生进行考核。其强调根据各门课程的内容和特点,改革考试成绩评价方式、改革考试内容,强化对整个学习过程的考核与督促,注重考试的反馈作用,建立符合实际、各具特色的课程考核模式。
(二)综合性全程考试模式的特点
1.考试内容的综合化
综合性全程考试模式主要考察学生利用所学理论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内容以理解性、应用性和综合题为主。比如考查学生对SWOT这种分析工具的应用,可将该题目设计成论述题,如结合自己的专业和个性特征,进行SWOT分析,识别你的职业生涯的机会和威胁以及自身从事本专业工作的优势和劣势。这样不仅考查了学生对SWOT这种分析工具的理解,更加注重对这个工具的应用能力的考核。从而实现了从知识考查向能力考查的转变。
考试内容不仅局限于教材,还包括教师指定的课下阅读的参考资料和经典书籍,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把考试内容从课内延伸至课外,不仅突破了教师教什么考什么,而且也突破了仅限于教材中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这样能引导学生更多地注重平时的积累与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考核方式的丰富化
综合性全程考试模式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考核的综合性和全程性,教师把课程考核贯穿于课上、课下、期中和期末全过程中,不仅要检验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而且要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堂上以考勤点名、回答问题、专题讨论考核为主,课下以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经典阅读为主;期中以调研报告的撰写、课堂小组汇报为主;期末以闭卷计算机考试与开卷纸质考试相结合,机考主要以单选题、多选题和判断题等客观题的形式考查学生对理论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而纸质开卷考试以情景题、辨析题、论述题、案例分析题以及综合设计题等主观题的形式考查学生对理论的灵活运用能力,为了彰显学生的个性,同r还可安排适量的选做题。
丰富考核方式,不仅能体现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和学业成绩,而且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了解自己的不足,及时调整学习计划。对教师而言可以利用多种教学手段,丰富我们的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3.考试评价的完善化
综合性全程考试模式打破了传统考试“一卷定乾坤”的弊端。这种考试模式使评价突出全程性特征,使平时成绩的评定有据可依,避免了过去凭教师主观喜好随意评定学生的平时成绩,或者由于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情况不甚了解,从而根据期末成绩来评定平时成绩,从而使平时成绩形同虚设或丧失客观性。对学生而言,这种考试评价模式大大打击了那种平时不努力,考前临时抱佛脚突击一下,就能轻松过关的学生。总之,综合性全程考试评价更能充分体现出考试评价的立体化和完善化,对打击考试投机分子,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大有裨益。
三、《管理学》课程综合性全程考试模式的构建
为了培养创新性和应用性人才,针对《管理学》课程当前考试中存在的问题,按照课程考试改革的目标和原则,笔者在6年教学试点的基础上尝试构建《管理学》课程综合性全程考试的新模式。
(一)设计指标
综合性全程考试的全程性特征要求把课程考核贯穿于课上、课下、期中和期末整个学期教学的全过程。考试是学生学习的指挥棒,在开学初的第一次课,就应首先向学生介绍课程的考核内容、要求和标准等事项,充分发挥考试的导向功能;其次,要求学习委员将全班同学按照5-6人每组的标准分成学习小组,为接下来的课堂讨论教学和考核活动建立组织基础;最后,向学生公布授课计划、讨论专题、社会调研专题、参考阅读书目和辅导答疑安排。在课堂上要安排考勤、课堂提问、专题讨论的考核;在课下要求学生做好预习和复习思考题,准备课堂互动,为课堂讨论收集资料,阅读管理类经典书籍并撰写读书报告;在期中安排一次课的时间,要求学生做一次与课程有关的社会专题调研,撰写调研报告制作PPT并在课堂上与教师和同学分享;在期末安排期末考试,对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和运用能力进行考核。
(二)具体内容
综合性全程考试模式是通过全程和综合性的考核方式,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方法等素质进行系统考核的一种方法,符合素质化考试的要求。这种方法对学生的评价更加客观公正,能引导学生加强自主学习,辅助教师运用多种手段改进教学方法。其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三)综合性全程考试的保障措施
为了更好地发挥综合性全程考试模式的优势,提升教师教学水平,增强学生学习兴趣,在实施该模式时需要给予教师较大的自,不应采取一刀切的方式统一规定学生的平时成绩构成及其比重,另外要进行试题库的建设,对于客观题可采取教考分离的形式。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给予教师较大的自
实施综合性全程考试模式,最关键的是要减少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提高平时成绩的比重。比如笔者将管理学课程成绩按照平时与期末1:1
的比例,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平时成绩由考勤、课堂讨论、课堂互动、读书报告和调研报告等五部分组成。既涵盖了课堂表现,也包括了课下的预习、复习和练习。在平时成绩构成及权重方面教师应有较大的自。教师自行根据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决定平时成绩的构成及比重,在期末考试时,试卷内容不受题型、题量的限制。
2.试题库的建设
期末考试可采取机考与笔试相结合的方式。要机考首先就要建立机考试题库,由任课教师根据每章内容的重难点,按照大纲的要求出一定数量的客观题,并根据学生的考试情况不断更新与完善,保证试题的数量和质量。像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等客观题采取计算机考试,案例分析、论述题和实例操作等主观题采取开卷笔试。这样一方面避免了学生考试作弊,体现考试的公平性;另一方面使得考的覆盖面更广,既考察了学生的理论素养,又有利于衡量学生利用所学理论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期末考试试卷方面应注意的问题
(1)客观型、复述型题型向分析性、创新性题型转变
传统的闭卷考试主要是单选题、多选题、判断题、简答题等,这些题型一般都是属于客观性和记忆性试题,答案一般都可以在书本上找到。采用开卷考试后,这些题型显然是不适合的。开卷考试要少出记忆型试题,增加分析性、发散性试题。比如可以设计情景分析题,让学生置身于某种情景下来分析实际问题。如“有一天某公司总经理发现会议室的窗户很脏,好像很久没有打扫,便打电话将这件事情告诉了行政后勤部负责人,该负责人立刻打电话给事务科长,事务科长又打电话给公务班长,公务班长便派了两名员工,很快就将会议室的窗户擦干净。过了一段时间,同样的情况再次出现。请你分析一下该公司在管理上存在什么问题?如何避免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
另外,同样一个知识点,在闭卷考试中,可能以简答题型出现,但在开卷考试中,可以以综合设计题的形式出现。如《管理学》课程中,为了考核学生对计划的内容这一知识点掌握的程度,在闭卷考试时,我们一般以简答题形式出现,而在开卷考试中,我们将它设计为一道策划题,如表2所示。
(2)评分标准多元化
主观性题目的考试,不要采用标准答案,只用给出答题的思路和要点这样的参考答案,并给阅卷教师一定弹性的空间,比如只要答够3个或几个得分点就给满分。教师评分要灵活,不要死扣字眼,硬套答案。在评分过程中, 只要学生解答时符合题意要求便可酌情给分,这样可鼓励学生充分发表个人的见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且无标准答案考核制度也给教、学双方留下较大的思维空间。
综合性全程考试模式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进行监控和引导,使学生不仅注重期末考试成绩,更加注重平时的学习和积累。这种考试模式更加注重学生综合能力与素质的考核,而且考核过程和结果更加客观和公正,符合当前高校教育素质化的要求,有利于应用性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管理学当前已经成为诸多专业的必修课程,其作用和任务是通过向学生进行现代经济组织与非经济组织的管理原理、管理哲学、管理观念、管理职能、管理技术及其在具体应用中的交叉渗透等教育,提高学生的管理素质和管理技能,培养学生把握管理知识,认识管理规律。管理学的一般性决定了它有很大的适应性,本课程对了解管理过程、内容及管理规律有重要作用,对解决管理实际问题有很大帮助。然而,由于学生专业的特殊性,学生的可理解性,教师的管理工作经历,教学环境等方面的差异,其并未被大家充分认识,因而在教学中存在不少误区,师生要予以重视。
一、管理学课程教学过程的误区
(一)观念上的误区
1.需求误区。该观点认为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于管理学知识的需要程度不一样,管理类专业的学生需要对管理学课程重点学习,而其他专业则可以粗略学习,既然需求有差异,那么教师和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就不同,最终导致教学内容、方法上的差距。事实上,斯蒂芬・罗宾斯认为,当学生从学校毕业开始职业生涯时,他所面对的现实是,不是管理别人就是被别人管理。在职业生涯过程中,只要有进取心与责任感,必然会遇到晋升之类的问题,也就是说大部分人最终都会成为管理者。因此,所有专业的学生对管理学课程有同样的需求,而与专业无关。
2.禀赋误区。该观点认为,学习管理学课程的学生存在禀赋差异,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课程内容、兴趣、知识深度的要求不一样,因此,对于管理学教材的选用,知识体系的弃取,专科、本科、研究生的学生存在很大差异。其实,当前的管理学教材大多沿用法约尔的管理职能体系,万变不离其宗,无论作者如何调整,都未脱离这个体系,在事实上说明管理学课程知识体系的一贯性与完全性。另外,毕竟管理学课程与其他的专业技术类课程相比,可理解程度要容易些,因此完全没有必要人为地删除一些成熟的管理知识、原理等并为每一个层次、专业的学生重新编制教材。
3.定位误区。一些人认为,管理学课程由于存在太多理论性的知识,如果过分强调理论体系,必定会使课堂教学陷入枯燥乏味的境地。另一些人认为,学习管理学必定要掌握其中的基本原理、规律与精妙之处,不能在课堂上过多地强调应用,管理知识的应用应该是学生在熟悉管理理论以后的一个逐渐吸收消化的过程。由于认识的差别,教师对课程的定位模糊,有些人定位于理论的完整性,有些人定位于课堂的趣味性,有些人定位于知识的应用性。教师定位的模糊最终会导致学生对于课程认识的差异,或者使学生最终没有学到理论,或者因为学生的社会阅历难以达到应用理论的程度,理论实践没有学到,最终的学习效果可能难以达到学习目标。
(二)内容上的误区
一般认为,管理学的教学内容与其他管理类课程,如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管理、生产管理等必须严格区分,这从课程体系设计上来讲是没有疑问的。但是,试问,在讲授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时,能不考虑生产管理的发展吗?在介绍管理环境时,与战略管理的PEST、SWOT等分析方法能没有关系吗?在讨论激励理论时,能与人力资源管理的薪酬制度、工作设计等内容不相关吗?不一而足,这种问题确实存在。因此,严格的课程界限不能抹杀课程内容的相关性,主观上控制课程的相关性更加会使教授管理学的教师陷入迷惘的处境。
(三)方法上的误区
一般大学课程的教学,更多地强调知识的理论体系与学生的理解程度,将知识点分为了解、熟悉、识记、理解、掌握、应用等层次,针对不同的理解程度要求,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但是在管理学课程教学中,理解、掌握、应用等较高层次的知识理解,由于学生社会经验与管理经验方面的欠缺,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调动起来,于是教师更多的是在教学方法上做调整,维持课堂学习的氛围。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小组辩论、游戏等纷纷被采用,结果课堂的确很热闹,但最终被学生记住与理解并掌握的知识点并不多。
(四)考核上的误区
一般的大学课程,往往采取整齐划一的考核方式,期末的综合考试在总的考核成绩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理由是期末考试公正公平。这种考核方式客观反映了学生的识记能力与水平,但在管理学课程考核中,此种方式对于学生掌握与应用管理理论与方法,并不能真实地反映。考试完成后不久,学生即会忘记识记的主要知识点,如果加上平时考核流于形式的话,那么学生最终所取得的课程成绩并不能真实反映学生对于管理理论与方法、规律等的掌握与运用能力。
二、管理学教学改革的应对策略
正是因为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以上诸多误区,所以有必要对管理学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创新。管理学课程的改革必须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管理学自身的发展,以及学生在本阶段学习的特点相结合,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条件、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课程教学系统改革。
(一)教学内容的合理化
1.教材选用与编著。当前,管理理论已经发展成为盘根错节、枝繁叶茂的理论丛林,国内各种管理学教材百花齐放、数量繁多。根据文献检索统计,目前发行在外的管理学教材有数百种之多,而适合本科阶段的亦有百种以上,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从国外引进的译著,以哈罗德・孔茨与斯蒂芬・罗宾斯等管理学家的经典原著为主,这些教材包罗万象、知识繁多、图文并茂,体系看似松散实则严谨。另一类是国内学者的编著,这些编著教材一般呈现以下共性:一是知识体系基本相同,都按照法约尔的管理职能进行编排,辅之以管理思想的形成与理论发展方面的章节;二是教材连续性不强,很少再版,对管理学的热点问题缺少跟踪研究与持续探讨;三是教材中理论与实际脱节严重,对于实践问题往往辅以简单的案例,对于案例的编写停留在简单描述,缺少系统地设计,难以使学习者产生深度的思考与共鸣。因此,在对管理学教材选用与编著时,着眼点既要对传统管理思想进行继承与批判,又要紧跟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管理学热点问题,适合本阶段学生的理论基础与学习兴趣,进行系统统筹与设计。
2.内容结构的设计。许多从事管理学教学的教师在前人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专业知识,研究现代管理问题,由于研究条件、掌握材料、思维方式、观察角度、学缘范围、研究方法等方面的差异,必然会形成不同的教学思路,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别具一格的管理学课程教学内容结构。不论是何种教学思路,管理学课程教学内容设计都应注意以下几方面:一是管理基本职能理论必须介绍;二是管理理论的应用在课堂教学中的比例不能太低;三是对最新的管理学理论的教学时间不能少于传统管理理论的教学时间;四是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工商管理各专业课程,如生产管理、财务管理等的教学内容必须严格区分,不能形成交叉,但是相关内容要有所涉及;五是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学习与创新性学习内容的设计。
(二)教学方法的科学化
传统的管理学课程教学存在以下一些共同的特点:教学思路往往被所选教材的逻辑结构左右;教学过程一般被教师主宰,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学方法上将案例讨论往往等同于实践教学,对学生的创造性培养认识不够;教学目标上对于不同专业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区别定位不清,对不同层次如研究生、高职生与本科生学习本课程的差别认识模糊。因此,在教学方法改革上要针对以上共性,创造一种系统的、开放的、柔性的教学层次方法体系,以适应各专业教学改革的需要,这个方法体系可从以下几个层次构建。
1.掌握管理理论体系的方法。这些教学方法是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的基础层次方法。主要方法有:课堂教师理论体系讲解方法,讲授内容主要以管理的核心职能、基本管理思想为主;增加阅读量方法,即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为学生指定参考教材,要求学生对课堂讲授不到的管理理论进行自我学习;理解管理理论的方法,如可对课程主要理论知识点进行小论文的写作,并要求学生对论文摘要进行宣讲。
2.掌握管理实践应用的方法。这些方法是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的中间层次方法。主要方法有:案例教学法,即以某一实际或假设的企业管理事例为基础,鼓励学生以管理理论分析或预测事态的发展并探讨对策;主题辩论法,如在学习冲突管理时可对企业内部冲突对企业发展的利弊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角色扮演方法,即给一组学生一个管理场景,由学生分别扮演各种角色进行讨论,其他学生作为旁观者,角色扮演完后由其他学生与教师进行点评;管理游戏方法,如可通过管理游戏让学生感受到程序化决策与非程序化决策的区别。
3.提高管理创新能力的方法。这些方法是管理学课程教学方法的较高层次方法。主要方法有:实地参观调研方法,通过调研,加深学生对管理原理与方法的理解,并要求完成调研报告,可提高他们管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学习成果汇报方法,可要求学生分组就某个管理专题做深入研究,并要求他们用多媒体向全体同学与教师汇报;管理知识共享方法,可利用公共网络平台,以班级、专业、年级、系等为单位创建管理知识共享论坛,学生、教师就管理问题的看法、新观点、经验相互交流。
教学方法的层次体系共分为三个层次,一方面由下而上形成支持的关系,较低层次方法的应用要对较高层次方法的应用形成促进作用,另一方面自上而下形成指导的关系,较高层次方法的应用要能对较低层次方法的应用提出目标与方向。因此,管理学课程的教学方法在实践中自发形成一定的体系,各种教学方法相得益彰,相互影响,共同完成教学目标。
(三)教学条件的丰富化
管理学课程教学条件的改革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是教学硬件设施的改革,另一方面是教学软件的改革。对于硬件改革,主要思路如下:一是建立管理实验室,进行企业模拟管理系统、ERP系统等的实践教学;二是多媒体教室的建设,利用声音、图像、视频等增强教学效果;三是创建校企联合实训基地;四是建立校园管理网络平台;五是建立管理专业图书室。对于软件改革,主要思路是:一要有完善的专业培养方案与课程教学大纲;二要有详细的主要教材与参考教材体系,以及课程习题集、案例库;三要建立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教师队伍在研究方向、工作经验、学历、年龄、职称等方面要形成互补;四要在本专业形成浓郁的学术氛围,教师以科研带动教学,学生以小课题的研究促进教学,形成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
(四)考核方式的多元化
管理学课程教学强调的是学生学习的灵活性、创造性、柔性,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形成一定的管理理念,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管理能力,传统的课程考核方式即主要考查学生对课程基本知识点的识记、理解与应用,因此,以识记为基础的考核方式不能应用于管理学课程的考核。该课程的考核可采取三三制考核方式,即平时课堂考核占三分之一,包括讨论、主题答辩、案例总结、角色扮演等;平时课后考核占三分之一,包括作业、小论文、参考书学习汇报、专题调研报告等;期末理论考核占三分之一,主要考查学生掌握管理理论知识的辨析而不是识记。这种考查方式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增强主动性,增强感性认识,巩固所学理论知识,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总之,在管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本课程教学目标有清醒的认识,在学生掌握管理理论与运用管理理论解决实际管理问题之间寻找一个有利于教学过程良性互动、教学效果稳步提高的平衡点,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条件、考核方式等方面探寻课程教学改革的良方,以学生为本,努力提高教学质量,达到理解、应用管理理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彭冬芝.管理学基础理论教材存在的问题与演化趋势[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6,3.
[2]于云波.高职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