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3-30 11:42:5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制造业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二、ERP系统
在知识经济即将到来的那一天,企业家们已经开始意识到EPR网络管理系统的重要性,和明白掌握这项技术能为企业的经济效益带到不容忽视的推动和增长。但是ERP网络系统软件在现实中的推广应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为它被应用的深度与广度都还不到位,使得多数企业在正真使用后的效果不是显著,所以其未能正真有效的引起企业决策层的重视和广泛关注,也未能到达其理应拥有的震动。ERP的全称是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ResourcesPlanning),其主要内容是把企业在各方面的资源进行科学地规划、管理与监控,可以从管理的思想,研发的软件产品和能被应用的系统这三个层次进行理解:它的实质是在信息集成基础上的延生发展而成,面对企业较为核心的业务管理思想,是集合了企业管理的理念,业务的流程,基础的数据、人力和物力,与计算机软硬件于一体的企业网络管理系统。
三、ERP下的制造业成本管理应用
伴随着全球经济逐渐向一体化的方向迈进,制造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竞争也日益激烈与残酷,弱肉强食,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要求了制造企业必须能提供优质优价的产品,故此一个能在竞争激烈并且残酷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得以生存的制造企业,是能确保不改变产出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努力管控经营成本的消耗,严格杜绝成本的浪费;是能在保证不缩减产品的必要功能的条件下,进行更为科学合理的估值成本的消耗;是能在保持产出率在不断增长的前提之下,有效的控制经营成本。一个成功的制造企业在降低经营成本的时候,必须本着提高经济效益为其根本前提,任何以降低成本支出为目的而忽略经济效益的行为都是不可取的,与此同时降低经营成本并不是意味着降低产品的品质,只有在提高产品质量有效控制经营成本,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制造企业经济效益低下的局面。ERP能为制造企业在成本管理中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协助制造企业在在成本管理中明确产品生产销售的主要干线,是提升制造企业产品研究开发等的关键核心,它的使用不能仅仅依靠着企业中低层成本管理人员的使用与认知,若要能真正有效的利用好ERP这一技术软件是非常需要一个制造企业的领导班子的参与和授权,这样才能让ERP在制造企业成本管理过程中真正发挥作用,调动起制造企业成本管理在产品研发生产以及销售过程中的全局性。还用制造企业必须得了解到ERP是一项投入的工程,其也有着市场商品经营的特点,不是一个立马见效的改变,制造企业要有有一定的恒心,不要因为不能立竿见影就把其唾弃,要在不断深化应用中善于总结经验不断改善,使其技术能真正完美的与制造企业成本管理经验结合。成本作为影响制造业生产营销同品质同功能产品过程有效取得市场份额关键元素,是确保制造企业从中获取较大利润的主要因素,因此只有在做好制造企成本管理工作才能在最根本上提升制造企业的经济效益,综合增强制造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运用高科技手段来辅助制造企业进行成本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的选择,高科技不单单能避免所谓的人为失误或是那些细微却又影响着最终结果的误差,它还能提升制造企业在成本管理方面的效率,从而有效提升经营中所收获的经济效益。ERP系统在制造企业成本管理工作上应用后,ERP在能使得制造企业成本管理有质的提升,有助于制造企业善用资金,优化资金流出方向。实施ERP管理系统,将大幅度提高制造业企业成本管理效率,避免传统成本管理过程中的滞后现象,与此同时新的科学知识能给制造企业成本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活力与动力,协助制造企业成功完善成本管理工作,促使制造企业在成本管理过程中能有较好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为制造企业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益。
二制造业和生产业互动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3.1ADF检验及差分检验
检验时间序列的平稳性根据《安徽省统计年鉴》中2002-2013年制造业总产值和生产业总产值数据,利用Eviews5.1对原始的时间序列进行单位根检验及一阶差分检验。
3.2Granger因果关系
检验对于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还需要进一步检验。如果根据Y的过去值对Y进行回归时,再加上X的过去值,能够显著地增强回归的解释能力,则称X是Y的Granger原因,否则称为非Granger原因。
三安徽省制造业和生产业互动不足的表现及解决措施
4.1安徽省制造业和生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由上述分析可知,安徽省制造业的发展会带动生产业的发展。因为对于企业而言,如果能从外部以更低廉的成本获得所需要的中间产品或服务,那么企业会更多的采用外包的方式来实现,便会促进生产业的发展。但是分析结果表明,生产业不是制造业发展的Granger原因,这是因为:一方面,在短期内安徽省的生产业发展水平滞后,尚未跟上制造业的发展步伐;另一方面,制造业对生产业的平均支撑作用在不断加强,而生产业对制造业的平均支撑作用却在减弱,生产业对于制造业的终端环节的影响力不足,将会直接影响生产业对制造业的拉动作用,并会制约生产业自身的发展和升级。这表明,安徽省生产业对制造业产品的终端推广和营销等方面能做的贡献潜力很大。
4.2促进安徽省制造业和生产业互动发展的措施
安徽省正处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关键时期,制造业经济快速发展,这使市场对生产业的需求潜力旺盛,在此关键时期,一定要坚持“两手一起抓”策略,形成制造业和生产业良性互动同步发展的格局。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利用外资和东南沿海发达地区向中西部梯度转移的大好时机,积极地和国外及发达地区的专业人员合作,促进隐形知识在产业间的扩散和转移;为促进制造业和生产业双向互动发展,安徽省应加快生产业人才的培养,为两者的互动发展营造一个高层次人才聚集的区域优势。
在制造领域,日本目前正努力生产更多高附加值的产品,同时把更多的工厂转移到工资水平较低的国家,尤其是亚洲国家。
咨询顾问杰·格瑞高里(GeneGregory)在越南工作。过去的40年里,他一直关注日本工业的发展。他认为,就日本目前采取的战略而言,日本又一次走在了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前面,当然,这也许是因为日本与亚洲其他国家距离较近,有地理优势。
他认为,办公室设备生产商理光(Ricoh)公司,以及精工(Seiko),夏普(Sharp),和三洋电子(Sanyoelectronics)是日本制造业的杰出代表。
位于匹兹堡的卡耐基·梅隆大学(CarnegieMellonUniversity)的经济史学家戴维·胡赛(DavidHounsel)认为,日本经济在过去10年中的糟糕表现,让旁观者忽视了日本制造企业所取得的进步。“认为日本已一无是处是不对的”。
日本的制造业产值占该国总产值的比例为19.5%。虽然这一比例仅仅比经合组织(OrganisationofEconomicCo-operationandDevelopment)30个成员国的平均水平略高一点,但是一半以上的日本制造业产值来源于高端的或者中等水平的科技产品。这个比例比经合组织的平均水平高出一倍。此类产品包括仪器仪表、电子设备、汽车和药品。
根据经合组织本周的数据,在相关行业,从日本的研究人员数量与其他员工数量的比例来看,日本研究力度的发展速度超过了大多数经合组织成员国。1990年,日本在这一比例的排名上还非常靠后,但目前仅次于美国,位居第二。
在日本诸多制造企业中,日本三大汽车生产商丰田(Toyota)、日产(Nissan)和本田(Honda)的表现尤其突出。
这几家企业运营利润占销售额的比例均超过10%,远远高于大多数生产企业,而且这几家企业在美国的市场份额也在不断扩大。
照相器材和半导体产品生产商佳能公司(Canon)的净收入1994年以来已增长了6倍,但仍在不断把资金投入技术研发领域。
与其他日本制造企业一样,这些公司在亚洲其他地区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加。去年,亚洲其他地区吸引了25%的日本直接投资,而在2000年这一比例仅为7%。在此期间,日本对中国的直接投资也从9.37亿美元上升到26亿美元。
美蓓亚株式会社就是一家迅速向高科技产品生产转型的公司,它在亚洲的影响力正不断增强。该公司的产品目前已经能够精确到0.05微米,可用于从视频播放机到飞机的许多设备中。
在该公司每年生产的20亿个轴承中,只有1%产自轻井泽的工厂。这个工厂现在充当了技术研发中心的角色,其研发成果将被送至泰国、新加坡和中国,由设在那里的工厂复制生产。
在日本专业制造领域,阿尔派公司(Alps)是一个出色例子。该公司为汽车、照相机和其他工业设备生产配套的微型电子设备。
该公司总裁沓泽虔太郎(MasatakaKataoka)表示,阿尔派擅长做微型设备,合作的客户都是大公司,这就是公司最基本的竞争力。“我们95%的产品都是为某家公司定制的”。
这类制造零部件和设备的日本公司在优化产品和改善流程方面的投资力度已超过了其欧美的竞争对手。全球最大的半导体测试设备生产商之一的爱德曼公司(Advantest)就是这样一家公司。去年,该公司在研发上的投入占总收入的24%,在2000年这一比例为10%。
国际经济研究所(InstituteforInternationalEconomics)位于华盛顿,其高级研究员亚当·普森(AdamPosen)表示,日本制造企业的成功例子,给发达国家的企业上了一课,因为那些企业正在不景气的全球经济和更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苦苦挣扎。
2企业绿色供应链的重要性
在未来,发展低碳经济,必将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以保证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更应该重视低碳经济对于企业集团自身发展的重要性,在企业的发展和管理当中,融入了绿色供应链的管理,不仅仅能给企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在社会的生态效益方面,也能起到积极作用。企业发展中,解决好经济活动中,污染环境、资源浪费等问题,在此基础上,企业才能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加强自身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竞争力。企业建立绿色供应链的管理,对于国家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能提供强大的推动力,解决当前时期我国经济的增长,依旧存在的能耗高、污染大的问题。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一个企业要想进一步的发展,首先要在社会和消费者当中,具有良好的影响力,做好绿色供应链管理,有助于企业承担好社会责任,对企业形象的塑造,有着积极作用。如福建南平铝业有限公司进行环保节能电解铝技改项目建设,其中环保设施投资3000多万元。实践证明,电解铝技术改造环保效果十分明显,经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监测,各项指标均达标排放,实现了增产减污。公司先后通过了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和清洁生产审核,并获得国家级绿色社区称号。绿色供应链的实施,需要企业深刻认识节能减排的在绿色供应链中的意义。企业要建设绿色供应链,首先要做好节能减排工作。正如该公司在节能减排工作方面所取得成效,与企业长期以来对环境保护的重视有密切关系。长期以来,该公司始终高度重视环境保护工作,把保护环境造福社会作为公司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公司成立了以总经理负责制为核心的环保管理体系,同时确定了走“依托技术进步,防治并行,实现清洁生产”的路子,不仅在生产过程中最低限度地削减“三废”的产生,同时变废为宝,实现污染物利用的最大化,在环境效益、经济上取得了较好的收益。
3制造业绿色供应链实现所涉及的问题
绿色供应链的建立,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企业实施过程中,会出现种种问题,因为供应链的建设发展,往往涉及企业发展的方方面面。绿色供应链的建立,在制造行业中,涉及着很多方面。首先是绿色供应链的目标,企业要在实现供应链对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寻求企业经济的最大化,绿色供应链管理,要在减少污染、资源循环利用、企业垃圾处理等方面,有所作为。在企业绿色供应链的建设中,还要考虑绿色供应链的产出和运作流程。绿色供应链的产出,概括为一个产品———绿色产品,供应链的产出,是否达到了标准要求,取决企业绿色供应链的管理落实情况。企业的绿色供应链的运作,包括了企业产品生产流程涉及的方方面面。绿色供应链的整体运作中,企业要关心产品原材料的质量、原材料和环境的友好度、生产所需要的资源等等。该公司在绿色产业链的建设中,通过技术改造,实现了创新。作为省一家典型的高耗能资源利用型大企业,是省工业企业的耗能大户。近几年,公司投资十多亿元进行了240KA大型预焙槽及铝加工等一系列大规模环保节能技术改造,形成了年产7.5万吨电解铝、15万吨铝铸造、10万吨铝型材、5万吨板带材、100万平米氟碳铝材等生产能力,以项目技术改造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打造好绿色产业链,使该公司成为国家环保局公布的第一批符合环保规定的电解铝企业。
4在低碳经济下,制造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转变
在低碳经济下,制造业绿色供应链管理,与传统供应链管理相比,有着较大的差异。如何克服这些差异,从传统供应链管理中,转变成为绿色供应链的管理,需要政府、社会、企业三方面的努力。在绿色供应链管理方面,我们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分析政府在这个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起到的作用,将其中可借鉴的部分,借鉴过来,为我所用。企业在绿色供应链管理构建中,政府可以颁布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以保证企业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落实。政府在企业建立绿色供应链管理过程中,可以对表现优异的企业,进行奖励,提高企业对绿色供应链构建的积极性。对于企业自身来说,首先要从思想上,提高对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认识,根据企业自身发展的规模、所拥有的资源,稳步实施企业绿色供应链的管理。企业建设中,从企业节能减排开始做起,对企业所产生的废气、废水等,进行处理。该公司现有的烟尘排放、二氧化硫排放、噪声等各项环保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使厂区、生活区及附近大气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环保效益和社会效益。企业在绿色供应链的建设中,不能仅仅以供应链建设为目的,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个问题,巩固好企业产品的上下游关系,实现绿色供应链上的所有企业共赢的目标。
(一)推动技术创新体系建设
集中优势资源和技术力量,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业化为导向、产业公共技术开发平台为支撑,政、产、学、研各方参与共建的先进制造业技术创新体系,培育和发展行业性研发中心、工业设计中心、信息中心、技术推广中心、检测中心和服务中心。强化科技产业园区的“科技中心”功能,打造集研究开发、技术支撑、技术推广、信息咨询、人才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产业共性技术创新中心。
(二)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支撑力度
完善配套政策,优化使用办法,用好产业专项资金。发挥专项资金的杠杆拉动作用,加大对重大技术创新企业的支撑力度,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重大成套装备、核心技术自主化和系统集成能力等方面实现突破,逐步实现本地化及市场化。支持企业自主创新,促进先进制造业技术成果转化。重点支持先进制造业企业对引进的技术、设备和关键零部件通过消化吸收形成自主创新能力。(三)打造技术创新平台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吸引国家级科研机构和重点大学设立公共研发和检测服务平台,支持重点实验室、公共研发检测平台和企业研发中心的建设与运营。
加快先进制造业产业集聚,实现产业集群化
(一)提升产业集群水平
1.以提升发展产业集群化为目标,重点为产业集群提供信息化支撑。通过信息化基础设施的配套和完善,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加快企业信息化技术应用步伐,鼓励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推进节能技术、产品、设备等的研发,推广精益生产、清洁生产模式,逐步实现产品设计的数字化、生产的智能化、系统的集成化、管理的信息化和经营的网络化。
2.以信息技术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建立和完善产业集群的公共服务平台和产业支撑体系,加快发展生产业,不断丰富和延伸产业链。完善产业集群的交通、能源等配套保障设施,降低生产要素的流通成本,实现水、电、气等资源的集中统一供给,进一步推动产业集聚,提升产业集群的水平。
(二)大力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
按照“新增项目全部进园区、中心城区工业布局调整优化进园区和条件成熟地区零星工业点逐步进园区”的原则,大力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引导布局分散的中小企业逐步集中到开发区中的都市工业示范园;完善专业配套服务,强化产业布局导向;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形成产业集聚、土地集约、工业集中、管理集成的发展格局。
(三)提高工业区建设管理水平
提高工业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水平,推广“一体化”开发管理理念。开展综合性信息化管理试点;提升工业区的环保基础设施水平;完善工业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机制;促进管理优势与地域优势相结合;提升工业区基础配套设施、招商引资能力和管理水平。
积极推广应用先进制造技术,实现制造信息化
(一)实行全过程信息化
鼓励企业对产品的设计、制造、管理、服务等全过程实现信息化,推广三维CAD和CAE应用、产品数据管理或产品生命周期管理、虚拟设计、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企业资源计划、远程监测和远程服务等技术运用。
(二)推广普及制造业共性技术
重点推广普及共性技术中的现代设计理论、设计方法和网络化、协同化、开放式、数字化设计技术,特大型及关键零件的焊接、铸造、塑性成形、热处理和加工技术,亚微米到纳米级的细微制造技术,产品智能自修复及再制造技术等。
(三)积极发展绿色制造流程与工艺
以绿色化和信息化为核心,研究开发具有高技术含量产品制造、能源转换和大宗社会废弃物资源化3项功能的新一代制造流程及相关工艺。鼓励企业广泛采用国际先进标准,积极进行国际技术标准认证。
(四)密切跟踪世界先进制造业发展动态
完善重点产业跟踪体系,建立政府购买产业发展信息的制度。依托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和中介机构,按照市场化办法,重点购买国际重点产业发展的研究成果、世界最前沿制造业工艺和技术的研究成果。每年定期向社会相关信息,为制造业各行业、企业投资和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五)建立先进制造业发展专家咨询制度
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担任政府产业发展决策咨询顾问。根据阶段性发展目标和遇到的问题,不定期举办咨询研讨会;充分借鉴和吸收国内外研究、咨询机构、行业协会和专家学者的智慧与成果。
加强技术标准建设,实现制造标准化
(一)加强技术标准体系建设
加强对先进制造业产业技术标准化工作的指导,完善现有产业技术标准体系,建立新的产业技术标准体系,推动企业由单纯被动执行标准向主动创新标准转变,推动技术标准示范专业镇街的建设。
(二)加强技术标准平台建设
完善先进制造业技术标准信息资源库和技术标准服务网络的建设,解决企业在获取国际、国内相关技术标准、技术法规等信息相对滞后的问题,为企业提供技术标准方面的开放性、公益性信息服务。加快技术标准人才队伍建设,建立技术标准人才培训、评价考核与激励机制,培养熟悉国际标准规则、业务能力强、外语好的复合型标准化人才,形成一支与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相适应的标准化专业人才队伍。
推行资源节约型发展模式,实现资源集约化
(一)大力发展低耗能产业,严格控制高耗能产业
着重降低单位能耗。优化资源能源利用,加快建立完善节能减排的统计、监测和评价体系及节能投资激励机制,开展节能技术服务与节能新技术、新产品、清洁能源和新能源推广应用,加大对节能减排重大示范项目的支持力度。
(二)构建资源节约型发展体制与机制
加快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污染排放量和市场供求关系的资源利用体制机制。严守生态控制线,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标准,推进环保产业基地建设,强化对绿地、水系、生态保护区的保护。建立区域合作机制,联合处置跨区域环境治理问题。加强水资源管理,实现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加强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建立大气污染管理协调机制,制定主要污染物和颗粒物的排放标准,对重点污染企业实行区域联合监管,加大污染源头治理力度。
(三)合理有效配置土地资源
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率,逐步提高开发区用地建筑容积率,不断提高单位用地产出率;加快推广普及清洁生产,推进资源综合利用。
扩大开放力度,加快推进制造业国际化
(一)不断提高吸引外资的质量
随着对现代物流管理重要性认识的提高,同时又迫于竞争环境的压力,国内各大企业集团纷纷改革传统的物流管理模式,积极推行现代物流管理。本文正是基于我国制造业的物流现状和内外发展环境,给其发展方向和发展战略进行了定位和规划,为制造业成功实施物流改革指明了道路。
一、我国制造业物流现状及其发展方向
企业物流发展规划就是根据企业现有的实际情况和物流发展的要求,确定与自身特点和发展要求相适应的物流运作模式。其主要任务就是通过物流发展方向的定位、物流战略的调整、物流运作环境的改善以及物流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改善物流管理及服务水平,从而营造高效率、低成本的物流服务体系。
制定企业的物流发展规划,首先要做的就是客观、准确地评价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环境。我国制造业的物流发展现状和外部环境不容乐观。宏观和外部环境上,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总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宏观产业政策尚未规范,物流的法律、法规建设薄弱,物流的专业化、社会化程度低,第三方物流市场薄弱等,这些都是对我国制造业发展现代物流的制约条件。在企业内部,虽然有一些企业已走在了物流设计、改造与应用的前列,在向现代化物流管理迈进。但就总体水平而言,我国企业的物流管理仍处于分散的、初步的功能性管理阶段,粗放型经营依然突出,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受损;物流活动被分散在各个部门,物流系统处于隐性状态;企业总体布局一般都未对物流进行规划设计,物流格局不清晰,在运行中经常造成物料停滞、混乱或无效搬运的状态,物流运作效率低下等。与国内外先进企业相比,无论是思想观念,还是管理模式和水平,都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随着市场环境和竞争形势的发展变化,企业的物流管理思想和手段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由传统的分散管理向集中化管理转化;由操作型管理向决策型管理转化;由封闭型管理向开放型管理转化;运用计算机管理系统进行物流管理。新的管理思想和手段要求企业重新认识物流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从战略高度规划和管理物流活动,跨越企业范围整合企业物流系统,以提高物流系统的整体效率为目标,最终实现企业物流的系统化、合理化、信息化、现代化、网络化、绿色化、柔性化、全球化。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制造业的物流管理离现代物流管理的要求还相差甚远。如何规划好制造业的物流发展之路,对制造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否取得长久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制造型企业物流战略的调整
物流战略作为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成功与否关系到现代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兴衰存亡。因此,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除了加大自身物流管理、降低物流成本之外,还要制定合理的物流战略,这样才能保证企业物流发展的正确方向。
国外企业物流战略的一个显着特点是一体化的供应链管理。我国制造业要实现这个过程,至少要经历三个阶段:即企业内部局部物流整合,企业内物流一体化和外部一体化。
从现状看,我国制造型企业拥有一定规模的用地、仓储设施、运输装卸等手段和加工配送能力等物流资源,物流系统比较完备,具有相应的开展现代物流服务的物质条件。但是企业物流的整体运作效率却普遍低下,而且企业物流发展的外环境不容乐观,有待进一步的优化。在这种现实情况下,我国制造业急需考虑的不是盲目建立大而全的物流系统,也不是盲目地追求社会化物流服务,而是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物流资源,按照现代物流管理方式,进行有效的物流系统的整合、优化。通过对企业物流的整合、优化,以实现企业内部的物流一体化,并逐步将物流活动扩大到与客户和供应商相结合方面,最终通过外部物流一体化的延伸实现供应链管理,是今后长期一段时间内我国制造业的物流发展的主要战略。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正处在第一阶段,内部局部物流整合阶段。企业虽然对物流各环节改进,但效果并不理想。其原因在于物流系统存在着“效益背反”规律,各个环节是有效的,但总体并不一定有效。这同时也告诉我们:物流整合、优化不单单是从物流各环节入手,更要把物流的各子系统,各环节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从整体上统一规划、合理组织,这样才能使物流资源达到合理利用,从而降低成本。
三、制造型企业物流系统的规划
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运作和经营的效率、效益,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企业应根据物流战略的发展方向,全方位、综合地对物流系统进行规划和设计。
当前我国制造型企业的物流战略就是对现有物流系统进行整合与优化,通过把企业所有的物流活动纳入一个统一的部门进行集中管理,从而实现整个集团的物流整合;通过对企业物流系统的设计和再设计,改进和完善企业物流的运作方式、流程等,达到物流系统的优化。因此,企业物流系统的规划与设计必须以物流系统的整合与优化为方向。具体地说就是:首先,要保证物流系统的整合,就必须有充分整合的物流组织做基础。企业可以根据不同的物流管理阶段的不同目标,设计合理的物流组织结构。最初可以尝试现有结构下的功能合并和集合,然后逐步将物流功能独立出来,组建物流一体化的组织,实行企业物流活动的统一性、集中性的管理,有效控制整个企业的物流实施状态和运作情况。
其次,高效畅通的物流系统还需要先进的流程做保证。通过对企业间和企业内的业务流程进行重新规划和设计改变流程的逻辑顺序和结构,整合内外流程和资源,减少不增值的活动,缩短流程时间。从最终顾客的价值需求出发,建立起真正对顾客负责的最佳服务流程,从而显着改善企业物流的绩效。
最后,积极利用现代物流技术和现代物流科学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对运输系统、库存系统、配送系统、物流网络和局部设施布局等方面进行科学的规划与设计,有效解决目前企业物流系统中低水平运作、重复建设、选址不当、管理混乱等问题,为物流系统的优化奠定基础。:
四、制造型企业物流模式的选择
企业的物流战略对物流模式的选择具有决定作用。企业在制定物流战略时就已经考虑了自身的资源、人力、技术、信息等因素,物流模式的抉择要看能否最大限度地满足企业物流需要,同时又极大地降低成本。依据还是企业的资源、人力、技术、信息等的优化组合。为此,企业要在物流战略的指导下,制定合适的物流模式。
目前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现状并不乐观,存在诸多问题,还远远不能满足制造业物流外协的需要。另外,我国企业仍然遵循产供销一体化、一条龙的经营模式,物流基础设施设备在企业的固定资产中仍占有很大的比重,若将其业务资产完全剥离,交给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去管理,在体制和市场经营方面都存在着很多的困难,难以实行。因此,我国工商企业大多采用自营物流,这既是现有体制下的现实选择,也是企业不得已的选择。国内有实力的大型制造业企业选择自己发展物流,到一定程度再社会化,拓展经营领域,这成为企业物流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对于我国大多数制造型企业来说,根据目前自身的实际情况,通过战略联盟、投资共建、部分自营部分外包等方式,与有实力的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建立灵活的合作伙伴关系,以达到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增加利润,提高竞争力的目的。
本文以品牌为核心,以我国制造业如何实施品牌营销为主线进行探讨,希望能为我国制造业树立优势品牌提供思路,支持我国民族品牌发展壮大,创立自己的世界品牌。
关键字:制造业,品牌,市场营销
一、我国制造业实施品牌营销的意义
我国制造业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制造业的发展壮大对于我国的经济至关重要。当前的市场竞争已经从产品竞争转向了品牌竞争,实施品牌营销对我国制造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制造业的特点
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三大阶段:第一阶段为建国初到1978年的改革开放,这是我国制造业形成比较独立完整体系的时期;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到上世纪90年代初,是我国制造业中以轻纺工业为代表的传统产业的迅猛发展期,带有比较明显的粗放性和后恢复性发展的色彩,这一阶段制造业的发展使我国基本上告别了工业产品短缺的时代;第三阶段自90年代初开始,我国制造业在开放和竞争的环境中进入了结构调整和产业提升的新时期,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明显上升,进入新世纪以后特别是最近几年我国制造业发展速度惊人,我国已经成为了“世界工厂”。
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具有如下特点:
1.制造业产值居工业的主导地位
我国的制造业在国家的工业体系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我国的GDP快速的增长,跟我国的制造业的快速发展不无关联,如今我国的制造已经占据了我国工业产值的绝大部分。据国家统计局信息,2005年制造业占我国工业企业数量的九成以上、主营业务收入占八成以上、利润占七成以上,在我国工业企业法人单位中,制造业132.9万个,占91.6%。
2.OEM比重较高,缺乏自己的品牌
由于我国制造业低廉的人工和成本,各种资本不断涌入制造业,使得制造业空前繁荣,但我国的制造业的繁荣是以丧失自己品牌,为国外公司贴牌加工产品为代价的。在全球制造业的生产链上,我国的制造企业只摇荡在中低端。据统计我国外贸200强中企业出口值有74%是通过加工贸易方式实现的,而与此同时,在全球的制造企业500强中,我国制造业没有一家上榜。我国有识之士不无忧虑的告诫说我国制造八亿件衬衫才能换一架波音飞机。数据显示,我国企业拥有自主商标的不到20%,自主品牌出口不足10%;大部分企业国际营销投入不足,121家自主品牌出口企业平均境外广告投入不足300万元。
3.制造企业品牌创业时间短
西方强势品牌大都有上百年的发展历史,这些品牌在长期的市场运作中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成熟的品牌运作之路,它们的强势与其时间的积累有很大的关系。我国制造企业的品牌大多创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普遍存在着品牌时间比较短。品牌时间短,可以让品牌更好的迎合现展的需要,但也存在着巨大的挑战。我国家电制造企业海尔品牌创建时间仅仅24年,作为后起的制造品牌,可以灵活的赋予品牌以新的形象,但也存在着品牌文化底蕴的不足等弱点。据统计,我国制造品牌大多数创业时间在20年到50年之间。时间是检验品牌的最大的试金石,我国的制造品牌仍需要时间的考验。
(二)我国制造业实施品牌营销的必要性和意义
品牌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一种无形的竞争手段,是企业通过自己的产品和服务与顾客建立起来的、同时需要企业维护和开发的一种关系。品牌具有控制效应、增值效应、优化效应和社会文化效应。品牌营销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包含了品牌定位、品牌推广、品牌维护和品牌创新,此外它还涉及到质量的控制,广告,公共关系,售后服务,跨文化营销等等一系列的运作。实施品牌营销可以有效的整合我国制造业的各种要素,促使其提高素养,对提升我国制造业的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市场正由产品营销转向品牌营销。
传统的产品营销在现代市场格局下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未来国家间的竞争将是品牌的竞争,品牌的多少与强弱反映了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对企业来说,生产一种产品所能创造的价值也许是有限的,但创造一种品牌,对于资本的增值往往是惊人的。正因为如此,在市场经济中真正竞争的最后归宿,就是品牌的竞争。
可口可乐人有一句名言:即使我们的工厂一夜之间全部烧光,我们也能够很快恢复生产。这就是品牌的威力。拥有一个好的品牌可以抢占市场份额,可以赢取最大的利润,还可以迅速的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我国的制造业目前仍处于产品营销的阶段,随着市场的日益成熟,以及和境外强势品牌的不断碰撞,我国制造业走向品牌营销将是大势所趋。
2.制造大国需要成为品牌强国
我国是个制造大国,我国的GDP总量已经达到了世界第三的位置,但在世界的100个最强品牌中却没有我国品牌的身影,并且我国品牌与国际品牌存在巨大的差距。美国著名财经杂志《商业周刊》与总部位于伦敦的国际品牌咨询公司联合的2006世界最新品牌价值排行榜(表1)中,可口可乐以670亿美元位居榜首。由世界品牌实验室和世界经理人周刊联合主办的世界品牌大会的2006年我国最有价值品牌榜(表2),海尔(Haier)以639.89亿元人民币的品牌价值保持第一。
此外,我国制造业出口到国外市场的产品大多以低品牌,低附加值的方式出口,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中低档的市场。还有部分产品出口到国外市场是通过贴牌的方式,而我国制造业只赚取一点微薄的加工费。走品牌营销之路将是拉近我国制造业品牌与国际强势品牌距离的必要途径。
表12006年世界最新品牌价值排行榜前5强
排名
品牌
品牌价值(单位:亿美元)
1
可口可乐
670
2
微软
599
3
IBM
562
4
GE
489
5
INTEL
323
表22006年我国最有价值品牌前5强
排名
品牌
品牌价值(单位:亿人民币)
1
海尔
749
2
联想
607
3
TCL
362
4
五粮液
358.26
5
一汽
357.28
3.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实施品牌营销能提升我国制造业的形象。品牌代表了一个企业的形象,好的品牌能让受众更好的接受,也能得到更好的美誉度。来自瑞典的沃尔沃汽车将安全作为自己的品牌形象,不厌其烦的向客户灌输它的安全的理念,并收集车祸后驾乘人员安全脱险的各种生动故事加以传播,现在沃尔沃公司已经成为了值得信赖的安全汽车生产商;而我国的民族汽车制造厂商如奇瑞、吉利汽车公司仍处于低廉、低档的品牌形象。
实施品牌营销能提升我国制造业企业的利润。在如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我国制造企业不断的上演着价格大战的硝烟,如彩电大战、影碟机大战,甚至在国外市场上,我国制造业不仅要同东盟、越南的企业大打价格仗,而且中国企业之间也在相互的压价,这导致企业的利润的直线下降。通过品牌营销,企业可以找准市场空间,通过品牌定位的差异化来赢得利润。
实施品牌营销可以提高我国制造业的整体竞争实力。品牌营销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涉及到质量的控制,品牌的定位,品牌的维护,品牌的延伸,广告,公共关系,售后服务等等一系列的运作,实施品牌营销可以整合这些资源,使之相互协调配合,从而从整体上来提高我国制造企业的竞争实力。
4.品牌能迎合消费者的需要
品牌能反映消费者的生活理念。现代意义的品牌,是指消费者和产品之间的全部体验。它不仅仅包括物质的体验,更包括精神的体验。品牌向消费者传递一种生活方式,人们在消费某种产品时,被赋予一种象征性的意义,最终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态度及生活观念。产品是冰冷的,而品牌是有血有肉的,有灵魂有情感的,它能和消费者进行互动的交流。在产品日益同质化的今天,产品的物理属性已相差无几,唯有品牌能给人以心理安慰与精神寄托,能够展现消费者的个性和身份。同样是牛仔,穿万宝路牛仔,表示你是个有男子汉气概的人;而穿利维斯牛仔,则表示你是个自由、反叛、有个性的人。
品牌能节省消费者的购买成本。品牌的功能在于减少消费者选择产品时所需要的分析商品的心力,选择知名的品牌无疑是一种省时、可靠而又不冒险的决定。在产品制造能力日益强大的今天,同类产品多达数十上百甚至上千种,消费者不可能逐一去了解,只有凭借过去的经验或别人的经验加以选择合适的品牌。如此而言,品牌是一种经验。因为消费者相信,如果在一棵果树上摘下的一颗果子是甜的,那么在这棵树上的其余的果子也是甜的。这就是品牌的“果子效应”,它能大大减少消费者购买商品耗费的心力。
品牌能降低购买风险。由于各种各样的因素,商业世界充斥着信任危机感。对于陌生的事物,消费者不会轻易去冒险,对于品牌和非品牌的产品,消费者更愿意选择的是有品牌的产品,这时,品牌会使人产生信任与安全感,使消费者购买商品的风险降到最低。对于制造企业而言,最重要的不是你怎么样,而是消费者认为你怎么样,就是为了留住顾客的心,也要加強品牌建设。
二、我国制造业在品牌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我国制造业企业在市场的磨练中逐渐开始重视品牌营销,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我国制造企业的规模不大,实力有限,对品牌营销存在误区,因此我国制造企业的品牌营销总体程度仍旧不高,还存在很多问题。
(一)我国制造企业的品牌程度低,产品品牌单一粗糙
我国制造企业的品牌程度底,尤其在国际市场上。2005年我国制造业出口贸易总额已经达到了7600亿美元,但自主品牌出口只占到10%,其他90%都是OEM,我国制造企业只获得了产品价值链中8%的加工利润,而剩下90%的利润被品牌商和经销商获得。品牌是商品的组成部分之一,没有自己的牌子的商品很难进入国际市场,即使进入国际市场,其竞争力也远不如别人,很难登堂入室。据有关方面统计,我国46.5万个制造企业加上服务业,到1995年底,在国内注册的商标仅为53.87万个,在国外注册商标的就更是寥寥无几。不少制造企业,为了完成出口任务,不得不依附于“洋品牌”,赚下很少的原料费和加工费,为他人做嫁衣裳。
产品品牌单一粗糙,没有考虑到国际商标的问题。我国制造业的产品的品牌大多是一些简单的线条和字母组合,缺少动感和内涵。我国部分制造企业如永久自行车,蝴蝶缝纫机的品牌就是简单的汉语拼音,这在国内市场尚无可厚非,但是进入国际市场就很难让人认同。有部分企业花费巨资设计了漂亮的品牌,但没有考虑到该品牌在国外已经被注册了商标的问题,致使品牌在国外的推广遇到了巨大的障碍。我国的电脑制造企业联想集团,在国内已经做到了最大,但是进入国际市场时,发现联想的英文商标LEGEND早就被国外广泛注册,不得不将商标换成了LENOVO。
(二)我国制造业不重视对自有品牌的保护。
企业的注册商标是企业进入市场的标志,企业品牌商标在进入国际市场时,商标一旦被抢注,企业要么面临丧失市场份额的危险退出该国市场,要么更换商标进入该国市场。2006年3月,中国知名制造商标不断爆出境外被抢注的消息,委内瑞拉商标局近日连续收到众多注册中国知名制造商标的申请,包括“TCL”、“HISENSE”(海信)、“CHANGHONG”(长虹)等在内的知名商标。而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国内有15%的知名商标在国外遭遇抢注的尴尬。
在国内,我们所熟知的一些老牌制造品牌则不断的被国外强势企业收购,然后束之高阁。如曾经风光一时的扬子冰箱被国外收购后就销声匿迹了。1996年,娃哈哈集团与法国达能合资成立公司,2006年双方因为“娃哈哈”商标的使用问题闹得沸沸扬扬,娃哈哈创办人宗庆后总结说“由于当时对商标、品牌的意义认识不清,使得娃哈哈的发展陷入了达能精心设下的圈套。”。2007年,我国轴承制造品牌洛阳轴承不断传出被国际品牌收购的消息,亦令人担忧。
(三)我国制造业的品牌的附加价值低,国际化程度不高
品牌的附加价值是指那些品牌中所包含的、中肯的、被消费者欣赏的东西和产品的基本功能以外的东西,也就是通过品牌给消费者提供的信任感、满足感和荣誉感,它能通过其商品形式维持一种溢价。国外的调查显示,抽“万宝路”香烟的人,平均每盒香烟要从口袋里掏出来30次,其中有1/3是为了欣赏和向别人显示这个品牌。可见“万宝路”给消费者提供了较高的品牌附加价值。而在消费市场上,我国制造品的品牌多是低价格,低档次。以我国重要的服装制造大省浙江省为例,浙江省2005年服装出口总额为133.18亿美元,同比增长23.73%,但平均每件卖价仅有3.2美元,与国际名牌服装的售价有天壤之别。
国际化品牌的海外收入占据企业总收入的百分比是用来衡量一个品牌国际化的程度。一直以来,国际品牌的出口能力很强。日本的本田汽车,有42%的收入来自美国。可口可乐70%的收入来自海外。相反,我国制造品牌在国外的营收比重较低,在国外的知名度不高。近几年我国电器制造品牌“海尔”、“联想”、“TCL”等企业虽然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一定的业绩,但不能改变我国制造业品牌的国际化程度低的现状。
(四)我国制造业品牌缺乏跨文化营销的意识
品牌文化的营销是营销的最高境界。我国制造业往往忽视文化的因素,单纯的为营销而营销,尤其在国际市场上没有很好的将中华文化与当地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
在跨文化交流中,由文化差异造成的误解和冲突日益被人们所重视。企业,尤其是跨文化流动性很强的制造企业,如果要进行跨区域、跨文化的营销传播,就需要考虑怎样才能穿越地域和文化差异形成的障碍,赢得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的人们的喜爱。我国的制造企业在国内市场上已经开始尝试一种文化的营销,但在国际市场上的表现则令人忧虑。怎样既体现中国文化,又能与当地的文化融合将是摆在我国制造业面前的一道难题。
另外,我国制造企业的品牌设计没有考虑目标市场国的风俗习惯和人文俚语。世界各国的文化风俗、习惯制度迥异,我国制造业的一些品牌的设计仍旧沿用国内的设计,导致进入目标市场时与当地的风俗习惯相抵触。
、我国制造业实施品牌营销的对策
品牌是一个企业长期的战略资产,被认为是获取竞争优势和财务回报的一个重要来源。不管在什么市场,针对何种产品,不管是对公司绩效还是对股东回报,品牌都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的加深,品牌消费观已经深入人心,品牌作为决定商品价格的重要因素,日益主导着市场的购买需求与动向。我国制造业企业由于竞争的不断加剧、人力成本的不断上升和人民币的持续升值,企业利润被大幅压缩,实施品牌营销,走制造业的品牌之路势在必行。
实施品牌营销,提高我国制造企业的产品质量是基础,还需要准确地营销和传播,品牌的跨文化营销,品牌的结构管理,和品牌的维护与知识产权保护等等系统的工程。
(一)需要提高质量、技术和服务水平
产品质量改进、技术水平提升及服务的水平都直接影响到我国制造企业品牌的形象与地位,它们成为我国制造企业品牌营销的基本前提与保障。
1.不断提高产品质量
质量是产品的核心与生命,也是品牌赖以形成的基础。产品没有稳定可靠的质量,再好的品牌策略和宣传也是无法建立优势品牌的。制造企业尤其需要提高产品的质量,我国的制造企业生产的大多是生活消费类产品,与消费者接触密切,产品的质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品牌形象。因此我国制造企业实施品牌营销,首先要在内部建立严格的产品质量管理体系,提高质检的水平和力度,其次积极实施国际质量体系认证,通过外部的认证来强化产品的质量。
2.提升技术水平
产品的技术水平,直接关系到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并最终体现在企业品牌的核心价值上。我国制造业企业虽然发展迅速,但技术核心大多掌握在国外先进国家。我国制造企业要建立国际品牌,就必要提高产品的技术水平。我国制造企业提升技术水平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其一是通过对先进技术的引进,我国制造企业大多经历了这一过程,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引进提高企业的消化吸收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发展;其二与科研机构合作,我国内地拥有众多的高校、研究所,企业出资与科研机构合作,双方互补,能很快的将技术应用在产品上;其三,行业内企业技术交流和共享,例如电视制造类企业,可以建立类似于研究所的机构,在内部共同探讨,并实现技术的共享。
3.提高服务的水平
企业品牌美誉度是指一个品牌获得公众信任、支持和赞许的程度。在企业品牌营销进程中,服务的水平直接影响到品牌的美誉度。建立一套完整的从售前到售后的服务体系,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一个来源。我国制造业提高服务的水平,首先要真正改变客户服务的职能,将客户服务从“道歉”部门变成真正的解决问题的部门;其次可以考虑建立呼叫中心,实现服务的快速响应,另外还需要加强对服务人员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客服人员的责任心和耐心。
我国制造业企业尤其需要提高在国际市场上的服务水平,我国制造企业国际市场的服务要尽量的本土化,使用当地的客服人员,这对于解决纠纷,提高亲近感具有很好的作用;要提高服务的国际化水平,包括售前到售后的一整套流程,以提高客户对企业品牌的认同感。
(二)加强品牌的营销与传播
1.实施准确的品牌市场定位
由于消费者的年龄、性格、偏好、文化、教育、经济水平等的差异以及竞争者的存在,一种产品不能满足市场上所有的目标消费者的需求,而且使他们的利益最大化,因此实施品牌营销市场定位显得很重要。我国制造企业必须对市场进行细分,通过市场细分,对产品进行明确的市场定位,针对不同的市场推出与竞争者相区别的产品,以满足不同市场的需求。产品的市场定位需要分析目标消费群体的不同喜好、不同消费习惯,并在此基础上推出相应的产品。
2.取合适的品牌名称
产品进入市场进行销售,都会有一个名称,这个名称往往成为品牌名称的一部分或全部。我国制造业企业要树立强势品牌,合适的品牌名称不可忽视。我国最大的电脑生产商联想集团将英文名称由LEGEND变为LENOVO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该名称不仅琅琅上口,而且带有很好地寓意。又如娃哈哈集团,娃哈哈的品牌特点很好地体现了儿童的特性,因此深受小朋友的喜爱。合适的品牌名称既要带有该行业的特点,也能够体现企业的文化风格,好的品牌名称能让消费者过目不忘。
3.加强品牌的推广
企业品牌的推广是企业品牌营销的出发点,需要企业的营销活动来支持,需要企业坚持统一的品牌形象,进行品牌的全球传播与推广。我国制造企业可以通过以下几种策略进行品牌的营销与推广:通过赞助某些国际上的大型比赛或运动会以提升品牌的国际知名度与影响力。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为我国制造企业提升品牌知名度提供了重要契机。通过借助某些有利时机开展有积极影响力的公关活动以提升品牌。如,“健力宝”在进入美国市场时,巧借美国总统搞了一次影响巨大的公关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健力宝”在美国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从而顺利进入美国市场。在相关国家或地区寻找品牌总,借助品牌总提升品牌在该国的知名度与影响力,这一战略的关键是要与总建立利益同盟关系,使总能积极地参与企业的品牌推广与宣传。选择分销商,对即将进入的国际市场选择一定数量的经销商,并在当地建立分支机构,主要负责品牌在当地的销售、推广及维护,并对经销商进行一定的管理和给予一定的帮助。
4.加强品牌的维护和创新
企业产品的品牌需要不时地维护。我国制造企业要根据市场发展变化不断的对品牌进行投资,以保证品牌始终赢得消费者的眼球。此外还要及时地、有效的处理品牌危机。
品牌的创新是品牌发展的关键。由于消费者的喜新厌旧,时尚的变化,品牌需要时时跟上时代的变化,原地踏步的品牌是致命的。我国制造企业的品牌的创新可以通过赋予品牌新的内涵来实现,包括创立主品牌下的附属品牌,或者是赋予新的时尚理念。
三)正确实施企业品牌的跨文化管理
跨文化管理又称交叉文化管理,就是在跨国经营中,对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类型、不同文化发展阶段的目标国的文化采取包容的管理方法,其目的在于如何在不同形态的文化氛围中设计出切实可行的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在管理过程中寻找超越文化冲突的公司目标,以维系不同文化背景的员工共同的行为准则,从而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利用企业的潜力与价值。
近几年,我国制造企业不断的走出国门,我国的家电制造企业海尔集团在国外设立了制造厂,我国的电脑品牌联想集团甚至收购了IBM的个人电脑业务。我国制造品牌在对外冲击的同时也面临着严重的跨文化冲突,这些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将严重的影响我国制造品牌的声誉,甚至不得不退回国内。
进行品牌的跨文化管理主要有如下策略:
1.本土化策略。
通常国内制造品牌进入国外,对当地的文化、习俗均不是很了解,或者国外市场对我国品牌存在疑虑,这就必须雇用相当一部分的当地职员,因为当地雇员熟悉当地的风俗习惯、市场动态以及政府方面的各项法规,而且和当地的消费者容易达成共识,雇用当地雇员无疑方便了我国制造企业在当地拓展市场、站稳脚跟、推广品牌。
2.文化相容策略
习惯上称之为“文化互补”,就是我国制造企业的品牌文化与当地国文化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却并不排斥,反而互为补充,一种文化的存在可以充分地弥补另外一种文化的许多不足及其比较单调的单一性。例如我国制造业品牌可以将自己的品牌特点融入对方的节日,用来自于中国的品牌文化为目标国的节日增加喜庆。
3.文化创新策略
文化创新就是我国制造品牌通过各种渠道促进不同的文化相互了解、适应、融合,从而在我国文化和当地文化基础之上构建一种新型的企业品牌文化,以这种新型文化作为国外公司的管理基础,这种新型文化既保留着强烈的我国的文化特点,又与当地的文化环境相适应,是两种文化的有机整合。
(四)优化企业品牌结构的管理
在我国制造企业不断推出新产品的过程中,无论是运用原品牌还是引入全新品牌,最终的结果都导致企业的品牌数量增多,受托品牌和亚品牌的广泛使用,使品牌间的关系日益复杂,容易变的混乱,管理品牌结构就显得尤为重要。
1.品牌结构的设计
品牌关系是品牌结构的基石。品牌间的关系按照相互关系的紧密程度可以分为:多品牌组合体、主品牌和亚品牌、品牌化组合体。
多品牌组合体包含了各种独立的、彼此间没有联系的品牌,每个品牌都在某个市场施展自己最大的影响力,每个品牌都通过明确的定位或价值取向直接与目标顾客联系起来,各品牌代表不同的产品和市场领域。如我国制造企业可以分别使用三种不同定位的品牌,分别形成高中低档的品牌结构,而如果共用一个品牌,就会使产品在顾客心目中的定位混乱。因此,运用多品牌组合策略可以突出个品牌间的差别,使品牌定位更清晰。
主品牌和亚品牌的关系比较密切。主品牌是基本参照点,亚品牌可以为其增加联想物、品牌个性甚至活力,来改变主品牌的形象,从而使主品牌获得扩展。如拉尔夫劳伦品牌和该品牌延伸到高级女装时使用了拉尔夫劳伦Collection品牌间的关系表明,拉尔夫劳伦Collection品牌向顾客承诺最新的时尚以及拉尔夫劳伦特有的格调,此时两者之间共同起作用。
品牌化组合体以主品牌带动具有相同识别或不同识别的品牌。品牌化组合体能加强清晰度和品牌间的协调性。如联想集团旗下的电脑就分别建立了若干品牌,如联想天逸、联想昭阳等等。
2.品牌结构的规划和优化
我国制造业企业随着企业业务的扩大,品牌的数量也将不断增多,这就需要将这些品牌进行归类,将有共同特征的品牌按照逻辑归集起来,根据这些特征归集的产品品牌能更好的为消费者所理解。
品牌结构需要不断的优化。由于每个品牌创建都需要占用资源,如果品牌过多,就不足以支持所有的品牌,就需要修剪品牌组合。修剪品牌首先要辨别出担任驱动作用的主品牌或亚品牌,当主品牌起到基本的驱动作用是,我国制造企业就不要在亚品牌中投入更多的资源,此外必要时还要删掉由于过度扩展而削弱主品牌的部分品牌以及市场中重合的品牌。
(五)注重品牌的维护和知识产权保护
有关统计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制造产品在海外申请注册商标中约有15%遇到已被抢注的尴尬局面。2002年公布的123个中国名牌产品的品牌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香港地区的调查中,竟有近50%的制造企业没有在美国、加拿大注册,近60%的制造企业没有在香港地区注册。可见,我国制造企业品牌意识淡薄,给企业带来了不少经济损失,不利于企业品牌的营销。
品牌营销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国制造企业在创建强势品牌时,要细致地做好品牌管理与维护工作。建立健全知名品牌保护制度,注册国际商标,实施全方位注册,申请原产地保护。坚持创牌与保牌并举,我国制造企业可以成立商标、商号和名牌保护自律组织,形成企业自我保护的保护体系,并与政府、社会形成品牌保护合力。我国制造企业之间以及同行业之间的企业要在市场上建立互相监督反馈机制,实时反馈市场动向,保护自己及其它合法企业的利益,防止假冒及盗版商标等侵权行为的出现。
及时处理有可能对我国制造品牌造成危害的事件和危机。例如我国的温州曾经以制造鞋而闻名,但市场鱼目混珠,恶性的竞争导致温州的鞋假货成堆,使温州一度成为了假冒伪劣的集中地,在西班牙更是出现了集中焚毁温州鞋的事件,给温州鞋企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及时处理恶性事件就是要提高市场警惕性,及时掌握市场动向,在恶性事件没有激化之前就要采取应对措施,将其完满化解;在恶性事件出现之后,企业要本着负责、诚恳地态度化解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一般采取道歉、处理内部当事人等措施,以赢得公众的谅解。
四、结束语
今天的市场竞争已经成为了品牌的竞争,品牌意味着高附加值、高利润、高市场占有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企业是否拥有自己的制造强势品牌、知名品牌是经济水平发展与否的标志,是综合实力强弱的集中体现。
市场的变化需要我国制造业实施品牌营销战略,只有这样才能将我国从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使“中国制造”摆脱积弱的市场形象,创建属于中国制造业的世界名牌。
参考文献
1.郭洪:《品牌营销学》,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3
2.张锐,张燚:《品牌学:理论基础与学科发展》,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12
3.陈洪涌:《企业品牌研究》,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8
4.王永龙:《中国品牌运营问题报告》,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
5.李光斗:《品牌竞争力》,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6.张世贤:《现代品牌战略》,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1
7.[美]泰伯特,[美]卡尔金斯,刘凤瑜译:《凯洛格品牌论》,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11
8.贺爱忠:《商业品牌竞争与持续发展》,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6.9
9.张智翔,向洪,师帅:《品牌之殇:中国品牌战略的误区与批判》,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5.1
10.牟小山:《品牌资本》,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基于LLP的汽车制造业物流信息平台应充分体现LLP企业在汽车制造供应链中资源整合、服务领导的定位,在信息平台的规划、实施中应遵循以下原则:(1)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基于LLP的汽车制造业物流信息平台的开发应降低整体项目实施风险,确保关键需求优先得到快速实施,从而在短时间内看到投资回报,加强管理层和专业人员对新系统的信心。在开发过程中,根据伴随业务发展需要,充分考虑业务紧迫程度及系统建设的前后依赖关系,同时,考虑信息化现状,需要一个循序渐进地全面实现的过程。(2)以业务为导向,关注业务价值实现。基于LLP的汽车制造业物流信息平台的规划、实施以及持续改进的过程中应始终以业务为导向[4],关注业务价值的实现,并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业务的成熟度和紧迫性合理分配资源,针对业务价值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实施策略,带动新的业务发展,提高业务价值的体现。(3)成熟软件包与基于行业解决方案的定制开发相结合。基于LLP的汽车制造业物流信息平台的开发应在考虑具体的项目需求和软件包的市场情况基础上,选择结合适当的异构平台进行客户化的自主开发工作[5],以求最大限度降低风险,并充分满足客户的业务需求。(4)选择合适的项目管理模式。基于LLP的汽车制造业物流信息平台的开发策略可采用总体项目服务的方式进行,充分发挥此方式风险可控、管理规范、进度易于控制、战略目标能够确保实现、系统维护和改进方便等优势,保证信息平台的可靠性、先进性。
物流信息平台技术的逻辑架构
基于LLP的汽车制造业物流信息平台技术逻辑架构采用ESB技术,消除不同应用系统之间的技术差异,在保证不同的应用服务器协调运作的基础上,实现了不同服务之间的通信与整合,相对于传统的软件架构方式,在保证信息平台技术可靠性的同时,该技术费用更低。平台技术逻辑架构如图1所示。
物流信息平台应用的系统架构
1门户平台
门户平台是针对不同用户建设不同类型的门户网站,统一信息的展现方式和渠道,整合垂直的平台子系统的业务应用和信息。基于LLP的汽车制造业物流信息平台门户平台主要整合了内部门户、供应商门户和货主门户3个层面。货主门户服务于LLP所服务的主机厂和零件供应商,帮助货主的物流管理人员明确业务状态,完成在线的管理报警,与货主自身的供应商平台及LLP企业的业务信息系统对接,实现计划订单信息和情况确认功能。供应商门户服务于为LLP服务外包的供应商,如货物承运商、外包仓库供应商,将供应商门户与业务信息系统集成,整合供应商在线的订单分配、接单处理、结算管理和报表查询等功能。内部门户主要服务于LLP内部员工,与业务信息系统集成,成为员工的业务作业入口和信息管理平台,同时,内部门户成为企业内部信息的综合平台,实现企业内部员工适时掌握企业动态发展信息。
2006年国家将深海作业技术列入《纲要》,2007年商务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又将其列入《中国鼓励引进技术目录》,2009年6月9日国务院正式公布《船舶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发展海洋工程装备是产业振兴和自主创新的一个重要战略方向。南通中远面对国家海工装备的重大需求,意识到发展海洋工程装备业不仅是船舶工业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措施,也是我国船舶工业长期发展的战略重点。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南通中远船务通过海外专家团队引进和自身培养,与江苏大学、江苏科技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等高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自2006年开始转型海工装备市场,南通中远先后承接了“SEVAN650圆筒型超深海钻井储油平台”、“SUPERM2自升式钻井平台”、“350POB海洋平台生活驳”、“GM4000半潜式钻井平台”和“凯撒”深海铺管船等近20个海洋工程装备制造项目,迅速成长为国内海洋工程装备领域的领军企业。高校与企业联合,依托高附加值和高技术集成的产品,积极寻求项目支持。江苏大学与南通中远针对“SEVAN650圆筒型超深海钻井储油平台”和“超大型海上风电的安装作业平台”的设计与制造难题开展了产学研合作,成立专门的海工攻关技术组,引进江苏大学在制造方面的优势成果,成功申报了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转化专项资金项目、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招标项目、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项目、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江苏省科技支撑(标准制定)等省部项目。
自发搭建校企合作载体
产学研合作可以凝聚人才、产业和科研优势,实现资源的最优组合,已被先进国家视为一种“第三次学术革命”,这种技术合作符合企业技术创新与学术实用的趋势,也是各企业追求竞争力的途径之一。相关的高等院校本学科门类齐全、师资力量雄厚,具有系统的研究生培养制度和体系,是人才培养的基地,同时也应该是培育知识型企业的摇篮和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源。但是高校以学习和继承传统知识为主,注重基础研究,对研究成果的孵化的应用研究不足,教学科研任务相对不足。科研院所课题和经费比较充足、有实践经验丰富的科研梯队,但是研究生数量偏少。企业也面临人才流失、知识更新缓慢,技术难题和高新技术的研发能力欠缺等问题。培养基地恰好能够发挥三方优势,弥补各方不足,形成技术创新结构和“教学-科研-实践”相结合人才培养机制。江苏大学和南通中远船务为了达到产学研长远合作的效果,必须搭建合作载体,为年轻教师和博士、硕士组建海工团队,有相对稳定的研究方向和聚集场所。依托机械学院各研究所(激光所、模具所、机械设计所)、省重点实验室和国家重点学科(培育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以项目为导向,结合南通中远船务研发中心力量成立了专门的SEVAN650工程研发中心,后期又成立了风装船研发中心。同时共建了校、院、企联合的研究生科研基地、实习基地和实践基地。通过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可以形成以企业为内核,高校共同参与的技术创新体系,将人才、基地和科研项目捆绑起来,发挥学科交叉优势,实现重大项目的合作[2]。
申报研发中心,组建产业联盟
据相关数据显示,我国70%的企业对于信息技术、信息设备的投资不足,落后发达国家10%左右。信息化的投入不够,产出自然也是有限的,哪怕是上千万的ERP软件,实施的成功率也只有15%左右,很多企业花费了巨大的资金,却没有达到良好的效果,只造成了资金的浪费,也让企业更加怀疑ERP软件和信息化的作用。
(二)需求分析不足,选购的软件适用性
不高我国制造业规模庞大,制造企业数量众多并且经营范围十分广泛,目前很多企业对于信息化建设产品的选用以及后期管理都不够专业、系统。选购时未能深刻分析企业需求,做好选购规划,往往盲目购买国外的信息软件,后期维护却必须按企业和行业的具体特点补充开发、打补丁甚至推到从来。想要真正做好企业的信息化,首先要对企业的经营业务和管理需求有深刻的了解和认知,再结合企业现有系统技术特点,选用甚至定制合适的信息化产品。
(三)企业信息化定位不够合理
在我国众多制造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只关注信息化产品与技术,缺少了企业管理体制和构架的改革。如果没有在管理方式上产生实质的变革,那么企业不管投入多少人力物力,都无法将信息化建设落在实处,也就无法提升企业效益。信息化建设要真正从改革企业体制入手,不但企业作业层要改变,企业的管理层和决策层更应致力于工作方式的转变。
二、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建设中问题的对策
制造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从简单到复杂,从初级到高级,同时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整个企业和所有员工的共同努力,绝非一蹴而就,下面针对我国制造行业的问题提出几点解决措施。
(一)管理层和基层相互配合、互动企业高层领导
对于信息化建设的重视和支持程度是非常重要的,制造企业信息化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持和广泛的责权利调整,涉及的部门遍布整个企业,如果没有高层的管理者的重视以及基层的配合和支持,那么是很难取得成功的。所以在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高层应该足够重视,中层足够支持,基层足够配合,才能真正的推动制造企业信息化的发展。
(二)注重软硬两方面的建设
制造业企业的信息化,要兼顾信息技术资源、各种系统软件、信息化人才、组织结构、组织资源、管理理念等一系列要素,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既要重视硬性的信息化建设,比如信息化人才的聘用、培养以及对于系统软件的运用,也要重视软的信息化建设,比如企业组织结构的变革、企业文化的塑造、对业务流程的分析与变革、决策机制的改变等等。硬信息化建设作为基础保证一定要落在实处,同时软信息化建设也不能敷衍了事。
(三)内外信息化分步进行
有序推进信息化的内部建设是外部建设的基础,外部信息化是内部的自然延伸。企业内部的信息化建设相比较起来更容易实施,因为内部的各种流程变更、人员调整、软件操作等等更便于管理。内部信息化基本完成后,则可以考虑与上下游企业协同实现整个产业链条的信息化建设。企业应先利用ERP等信息技术达到内部信息的共享和整理,再以此为基础将这个信息化的链条延伸至合作的客户或者供应商,形成上下游互动的价值链。
(四)做好变革管理
将眼光放长远在一个企业实施了某项信息化项目后,由于新的体制机制运行还未完全顺畅,人员配合容易产生矛盾,绩效也会出现暂时下降的情况,信息化会进入艰难期。项目领导小组应事先做出预案,排除干扰凝聚人心,把项目往前推进。我国学者也通过调查发现,在企业使用信息系统一年之后运行情况会逐步稳定,呈现良性的趋势,两年后会达到最佳的状态。所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的效果并不是立竿见影的,企业应该将目光放长远,不能只凭借一时的得失而放弃信息化的建设。
一、上海电气人力资源基本状况
上海电气集团共有企业387家,其中资产管理公司277家、有限公司103家,总公司下属7家。
集团共有职工114709名,其中,在岗职工为74584名。所属企业中,资产管理公司拥有职工68211名,其中32899名职工在岗;有限公司拥有职工45467名,其中40654名职工在岗。
在岗职工中,有专业技术人员共18221名,占职工总数的24.43%;有技术工人35535人,其中技能人才33139名,占职工总数的44.43%。根据电气集团人力资源分类统计表,在岗劳务工用工总数13480人。集团在岗职工中,有硕士及以上学历学位职工1277名。占专业技术人员的7%,占在岗职工的1.7%,职工的学历学位层次有待进一步提高。集团共有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938名,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10.6%,占在岗职工的2.6%。集团共有高级技师202名,技师1685名,两者分别占技术型人才的0.6%和5.1%,占在岗职工的0.3%和2.3%,技师、高级技师占技术型人才比例为5.7%,占技术工人比例为5.3%,占工人(含劳务工14066人)比例为3.8%。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型人才比例为24.4%,占技术工人比例为22.74%。
在职工教育培训投入方面,2006年。上海电气职工教育培训投入3501.6万元,在岗职工人均469.5元,其中,技能人才教育培训总投入1049.8万元。技能人才人均316.8元。技能人才培训占总投入比例为30%。有限公司职工教育培训投人2313.5万元,人均投入569.1元,其中技能人才投入566.1万元,技能人才人均276.8元。有限公司技能人才培训占总投入比例为24.5%。
同时根据调查,45%的职工在过去一年中参加了企业组织的培训。但有77.5%的职工表示过去一年中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群体中有52.5%的职工表示过去一年中没有参加过企业组织的培训,有26.7%的职工表示过去一年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35岁以下本科以上学历群体中38.2%的职工表示过去一年中没有参加过企业组织的培训,其中有65.20%的职工表示过去一年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企业高层领导中23.1%的人员表示过去一年中没有参加过企业组织的培训。68.5%的人员表示过去一年中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
综合上述情况可见,上海电气集团已经拥有一支专业配套、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的人才队伍。近三年来。职工队伍建设态势良好。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占在岗职工比例在2004年、2005年、2006年分别为1.87%、2.17%、2.28%,高技能人才占技术工人比例在2004年、2005年、2006年分别为7.68%、8.8,%、10.03%,呈现上升趋势。
二、上海电气人力资源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级技能人才在总量、结构和素质上还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根据2006年西门子年度报表,2006年西门子共有员工474900名。其中173000人(36.42%)的员工具有本科学历。2006年,西门子在世界范围内新雇佣了75200位员工,其中36%具有本科学历,在拥有大学本科学历的新员工中,有60%是科学家职务或者是工程师。西门子公司高级技术工人占技术工人总数的30%以上。而上海电气高级技能人才从质量到数量都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技师、高级技师人数偏少;二是学历结构上偏低;三是高技能人才年龄偏大;四是劳务工技能等级低。缺乏相应的培训。
2、高端、紧缺、关键人才不足。对集团人才队伍存在问题的反映主要有:一是高端管理和科技人才比例较缺乏。西门子公司大学本科以上员工占50%,而上海电气仅16%;二是适应战略发展需求的人才缺口很大:三是高级技术工人的比例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大的差距。西门子公司高级技术工人占1/3以上,而上海电气高级技术工人只占技术工人总量的24.4%。值得关注的是,根据电气集团人力资源统计表不完全统计,党政管理人员中的本科及以上学历3223人,占党政管理人员总数的25.16%;同时党政管理人员的总量较大。共有12809人,占调查企业人员总数的22.93%。
3、人才的培养和培训存在不足。调查显示,54.6%的职工表示过去1年内没有参加过企业组织的培训。77.5%表示过去1年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技术人员群体中52.5%表示过去1年内没有参加过企业组织的培训,76.7%表示过去1年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中基层管理人员中33.6%表示过去1年内没有参加过企业组织的培训。68%表示过去1年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35岁及以下本科以上学历群体中38.2%表示过去1年内没有参加过企业组织的培训,65.2%表示过去1年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企业高层领导中23.1%表示过去1年内没有参加过企业组织的培训,68.5%表示过去1年没有参加过企业外的培训
三、进一步加强上海电气人力资源建设的对策
1、建设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技术工人队伍。上海电气作为是中国最大的装备制造业集团,技术工人的水平和质量应该走在全国前列。按照集团发展规划和先进制造业发展要求,到“十一五”末,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比例要超过30%,其中技师、高级技师比例要达到8%,45岁以下中青年高技能人才占高技能人才比重达80%左右,并涌现一批中青年领军高技能人才,带动中、初级技能工人队伍相间梯次发展。全面提升职工队伍整体技能、素质水平。
要加强劳务工的建设。参加教育培训、提升工作等级已经成为劳务工的迫切需求。上海电气集团职工队伍结构老化的矛盾较为突出,劳务工的加入使得职工队伍老化的状况大大改善。目前集团一线劳务工10175人,占一线职工的35.7%,占劳务工总数的75.48%。如在上海锅炉厂有限公司电焊和冷作两个主要工种中。劳务工已占在职工人数的30%,10年内30%的在职焊工和冷作工退休。在职技术工人学历层次偏低,年龄偏大;劳务工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对技术技能的掌握也比较粗浅。76.9%的劳务工比较希望和非常希望参加教育培训,目前有39.4%劳务工参加过技术培训,55.9%的劳务工没有参加培训。要立足上海、延伸国内外,在外省市建立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围绕企业实际需求,加强对技术工人教育培训工作的领导与计划工作,通过教育培训、鉴定考核、择优选拔,建立分层、分类实施的技术工人培养体系,造就一支高、中、低合理配置的技术工人队伍。
企业通过建立能级体系,制订相对科学的、合理的人力资源开发规划、培训体系,推进企业各类技术工人队伍的建设工作。
2、实施科技专家、项目科技带头人、首席技师的选拔制度,建立研究生培养基地。培养科技创新领军旗帜型人才。要实施上海电气科技专家、上海电气项目科技带头人、上海电气首上海电气席技师的选拔制度。以推进集团科技进步、技术自主创新,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激发广大员工的创造激情,培养和造就一批科技和高技能领军人才。与高校建立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以加强上海电气人才资源的投资和开发,大力提高人才资源对上海电气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构筑上海电气人才资源建设,使之成为上海电气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3、加强制度体系建设,使人力资源建设与管理规范化、制度化。
一是要坚持和完善学习培训制度。建立培训——上岗——使用——考核——奖惩的配套制度。完善制度建设,为教育培训工作有序开展奠定基础。制定规范和促进教育培训工作开展的制度,《生产人员持证上岗及技能鉴定实施办法》、《师傅带徒制度》、《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培训工作的意见》、《“四支”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生产一线员工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供电企业生产一线用工管理暂行办法》、《“首席岗位制”管理办法》、《员工培训考试考核奖惩规定》、《兼职培训师管理办法》、《首席工程师管理暂行办法》、《优秀人才管理办法》。《高级管理人员学习培训制度》、《技术创新人员学习培训制度》、《技术工人学习培训制度》、《劳务工学习培训制度》等。
二是建立培训激励制度。要完善的岗位任职资格要求,建立公平、公正、客观的业绩考核标准;公平竞争的晋升规定和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分配原则。
1引言
为全面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整体竞争能力,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我国信息产业部推出了企业信息化基本指标试行方案.但这些指标体系都是从宏观上对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进行评测,企业自行制定发展信息化对策.这样造成的盲目性,既浪费了人力、物力和财力,又不能使信息化很好地服务于企业战略.
本文借助现有企业信息化评价指标及其评价方法,结合东北老工业基地制造企业的现状及其发展战略,利用属性层次法的球赛模型对企业重要的信息化指标进行比较,提出适合企业信息化发展的模式.
2企业综合信息化指标设计
2.1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的信息化发展目标
通过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可以改变传统老工业的内部环境.包括企业的特征,企业的优势与劣势.尤其是挖掘相对竞争对手而言企业独特的潜在竞争优势.目前,东北老工业基地企业仍具有其一定程度的产业优势、科研优势和产业技术工人优势,主导产品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在全国工业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技术研发能力不强,缺乏核心技术,适应迅速变化的市场能力较差,产品增值服务较弱,迫切需要加强综合能力.振兴东北迫切需要尽快将以降低成本为主要手段的推式生产模式转变为一切以市场为出发点,重视客户满意度的客户拉动式产品生产方式.
针对东北制造业企业目前信息化发展的现况,企业应以综合信息化为发展目标,其特征是以核心业务信息化为目标,把焦点集中在核心价值上,向综合化、网络化的方向延伸和扩展,强调信息化与业务类型匹配,与自身业务发展阶段匹配,与企业的管理基础、企业资源匹配.在合理投入的基础上适度发展,实现整体最优.
2.2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构造东北企业信息化发展规划,目的在于从微观推进综合信息化,为企业的发展战略服务.具体做法就是以整体的价值链信息化为发展路线,以主导产品生产过程信息化做为重点,然后向上游集成研发过程信息化,向下游延伸到市场,在集成和优化的思想指导下,去实现基础信息化.在实现基础信息化的同时,部分地选择有用的集成和优化的应用,正确引导企业信息化健康发展,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3老工业基地企业综合信息化指标体系的设计具体选取的指标如下:
1)信息技术应用普及率指信息技术在企业各个部门,有关领域及业务工作中普及应用的程度,用百分比表示.
2)信息技术应用覆盖率指信息技术设备完成的业务量占企业总业务量的百分比.
3)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应用率指标适用离散加工制造型企业工程技术水平的评价.
4)网络化程度及企业信息网络的规模与水平指企业联网的计算机台数占企业计算机安装总量的百分比,企业上网及网站的数量与质量,企业计算机应用系统网络化程度.
5)集成化程度(管理控制一体化)据龚炳峥方案改信息集成,过程集成,用户集成.
6)核心业务流程信息化水平指核心业务流程信息化的深广度,主要业务流程的覆盖面及质量水平.
7)管理信息化的应用水平(分)管理信息化的应用水平(分),反映信息资源的管理与利用状况,管理信息化应用覆盖率及数据整合水平.
8)产品和服务信息附加值指标指是否系统地确定了顾客需要或将从中获益的信息产品或服务是什么?(灵捷审计).
9)ERP应用覆盖率指ERP完成的业务量占企业资源规划管理总业务量的百分比,ERP覆盖率是指企业由ERP完成的管理工作量占企业资源规划管理工作总量的百分比.
10)新技术信息吸收能力(董景荣方案).
3运用属性层次模型的企业信息化指标排序
3.1方法的选择
1997年,程乾生教授创立了属性数学,在属性测度基础上提出了相对属性测度和属性判断矩阵的概念,提出了一种新的无结构决策的方法——属性层次模型AHM.与Saaty在1977年提出的层次分析法相比,AHM既不需要计算特征向量,也不需要进行一致性检验,运算量小,科学性强,是简便有效的决策方法,两种决策方法皆分3个步骤,即建立层次结构,构造判断矩阵并计算相对权,计算方案对系统目标的合成权以进行决策.用比赛模型刻画这2种方法,层次分析法相当于举重模型,而属性层次模型方法相当于球赛模型,2种方法皆是合理的.用例子说明属性层次模型相比于层次分析法计算更简单有效.
3.2建立属性层次模型
1)建立现阶段东北企业信息化层次结构(只考虑第一层),如图1所示.
2)以下的标度法确定判断矩阵中的元素
3)构造判断矩阵,计算相对属性权
由标度定义AHM的判断矩阵元素应满足以下条件:
由以上的排序得出:W6>W8>W5>W10>W4>W9>W7>W3>W2>W1.其中:W6代表核心业务流程信息化水平的权重;W8代表产品服务信息和附加值的权重;W5代表集成化程度的权重;W10代表新技术吸收能力的权重;W4代表网络化程度的权重;W9代表ERP应用覆盖率的权重;W7代表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权重;W3代表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应用率的权重;W2代表信息技术应用覆盖率的权重;W1代表信息技术应用覆盖率的权重.这些权重说明,老工业基地企业在发展信息化的过程中应该首先提高自己核心业务的信息化水平,这是企业获得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其次,要着重提品服务信息和产品的附加值,这体现了企业要以市场为重心,注重顾客的需求,使企业的特征由原来的生产推动型向需求拉动型转变,适应市场变化.
4结语
针对东北老工业基地制造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的工艺和技术的比较优势,信息化工作初见规模的状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将信息化重点放在适度提高核心业务流程的信息化水平上,以充分发挥老工业基地制造业的比较优势,为企业的改造和虚拟企业的构建打下良好基础;
2)核心业务信息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企业要注重产品服务信息和附加值的信息化建设,加快企业市场反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