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美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30 11:43:0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实践美学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实践美学论文

篇1

二、关于音乐美学理论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的思考

面向二十一世纪,中国本土音乐艺术要想取得跨越式发展,仅有音乐美学理论著述是远远不够的,注重做好基础性人才工程,把音乐美学理论成果运用于教学实践,培养出更多的高、精、尖复合型音乐人才,通过这些人才反推音乐美学理论向纵深发展,是当今乃至今后值得关注的重要问题。那么,由理论到实践应从何处着眼,又应从何处着手?其一,要弄清楚音乐美学究竟应该讲哪些内容。这不仅涉及作为一种学术按自身的逻辑关联的内容,还要涉及教育体系的学科分类对音乐美学的具体呈现的制约,按我国目前学科体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1997年颁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美学内容至少被分割在四个学科群里面:一是放在哲学一级学科下面的二级学科的美学;二是一级学科艺术学下面的八个二级学科(艺术学、美术学、音乐学、戏曲戏剧学、舞蹈学、电影学、广播电视艺术学、设计艺术学);三是一级学科中国语言文学下面关于文学的诸学科和一级学科外国语言文学下面的各国文学;四是一级学科建筑学下面与建筑艺术相关的学科和林学下面的园林植物和观赏园艺。④在上述四个学科群中,音乐美学的明显位置也就在一级学科艺术学下二级学科音乐学之中,这里最为重要是美学与音乐学的关系,以及音乐学与音乐美学的关系,进而美学与音乐美学的关系。可以说,讲美学也会涉及到音乐学,讲音乐美学又根本离不开美学,三者多有重合之处。

因此,在音乐学中如何讲音乐美学变成在学科体系的分工中如何合作的问题,这在教学实践中不能不加以考虑,甚至应该作为学科体系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提升音乐美学的级别。综合上述因素,目前状况下,遴选或组织比较全面的音乐美学教材至关重要。一本有分量的教材,至少应当涵盖以下内容:一是音乐审美现象。要讲清楚当人聆听音乐,欣赏音乐之美时,状态怎样,审美如何开始,如何进行,最终效果如何。二是音乐审美类型。要讲清楚音乐美分几个大的基本类型,如复杂、理性、空灵、平淡、自然等类。聚焦处如热烈、优美、典雅等特点是怎样的。三是音乐审美文化,通过中西方音乐美学文化研究成果,讲解不同的音乐审美观念和表现形式,进一步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观念和形式。四是音乐形式美法则,讲清楚超越文化和时空的音乐美的基本法则,如节奏、速度、情感、风格等。五是音乐美的起源。从人类文化学来看美是怎样产生的,音乐美是怎样产生的,人是怎样认识到音乐美的。六是音乐美学的学科历史,要讲清楚音乐美学是如何产生和发展的,其客观规律是什么。具备系统全面、综合多家智慧、汇集诸多研究成果的音乐美学教材,既能提高音乐美学的教学质量,又能提升音乐美学的教学档次。其二,要把握好音乐美学该如何讲述。用实践哲学来讲美,用普通心理学讲美感,用艺术学讲艺术,构成了中国美学原理的一般结构。⑤按照这一模式,讲音乐美学的一个好的努力方向,应该是一方面是把音乐与美感结合起来,只有这样,音乐美的问题才能真正讲清楚;另一方面,把音乐学与音乐美学“区分”开来,这样才能使学科体系和课程体系更好地发挥整体功能。其三,要缩短“知”与“行”的距离。音乐美学理论为“知”,教学实践为“行”。音乐美学著作的作者即是理论学说的创作者,同时也应该成为教学前沿的实践者,理论研究者要与教学一线的老师加强沟通与协作,使先进的理念不是停留在纸上,也不是仅在文字表述上,而是聚焦于“教”“、学”、“做”三者合一。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⑥教学者与被教者之间互相服务“最后一公里”,倾向于彼此零距离。如此一来,其最大益处就在于:一是使音乐美学教育效果显著;二是由于适应教学对象不同的关注点从而激发了教学对象的音乐潜能。其四,要整合研究成果,集百家之智成一书之长。从音乐美学理论到教学实践,理想的教材是最基本的遵循。美的理论化,一直是人类的难题。将音乐上升到美学的高度来阐释,同样极其复杂而又高难。研究“美”之难,可以从一组命题中看出:这花是圆的;这花是红的;这花是美的。此花形状客观存在,有没有人,它都是这形状,而此花之颜色却是由人的眼睛构造与光相互作用的结果,没有人眼和与人眼同质的眼睛,物体就无所谓颜色,有些动物只能看见黑白两色,有些动物能看见人所看不见的颜色。但对于已经进化为人的正常眼睛来说,颜色是客观,只要人在看,这花一定是红的。

此花圆此花红,其客观性既可感受又可证明。但此花是美的,其客观性却没法证明。正是这一点呈出了研究美的困难。⑦也正是围绕“花”美与不美,音乐美学研究呈现出千帆竞渡、百家争鸣的局面。假如将这些不同的音乐美学研究成果最大限度地编为一书——音乐美学集成,并运用于教学实践,在比较与鉴别、选择与取舍中,赋予教学对象以自由裁量权,自百家言中择优而学,依个人兴趣而取舍,从而确立个人深造和主攻的方向,如此一来,这凸显综合教材之长的音乐美学集成,其优势既利于“教”又利于“学”,功用不言自明。

三、加强音乐美学理论成果教学转化,培养音乐人才的重要意义

篇2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10.050

Reform of Local Colleges Chinese Professional

"Introduction to Aesthetics" Practical Teaching

CHEN Suping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Hu'n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Yongzhou, Hu'nan 425199)

Abstract Local Universities Chinese professional "Introduction to Aesthetics" Although it is a heavy philosophical speculative theory, but students must assume aesthetic personality, ability to improve students' aesthetic responsibility, and therefore the practical teaching is essential. "Introduction to aesthetics" practical teaching from the adjustment of teaching materials, innovative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methods, to play the role of second class and many other aspects of starting a comprehensive reform of "Introduction to aesthetics" of the classroom, to deepen students' cognitive theory improve the ability of students to aesthetic purpose.

Key words local college; "Introduction to Aesthetics"; practical teaching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社会对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日益突出。地方本科院校中文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具备初步的语言文学研究能力、较强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审美能力以及较高的人文素养,能在文化、教育、出版、传媒机构以及政府机关等企事业部门从事相关工作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过程中,实践教学成为必不可少的手段。

“美学概论”课程是中文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主要研究美的本质和审美活动,哲学思辨性强,因而比较重视美学理论体系的传授。但地方本科院校的“美学概论”课程不应把培养美学理论研究性人才作为课程的目标,而应着重学生审美人格的培养、审美能力的提高、人文精神的铸造。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在系统传授美学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应该采用多种多样的审美实践,加强学生审美的情趣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成就自己的审美人格和审美情操,提高自己的审美分析能力。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调整教材内容

我国现今出版发行的“美学概论”教材版本很多,各自的理论基点和体系都不一样,各有各的优点与侧重点。所以美学教师应以现有教材为基点,综合各种教材,科学地把握教学的主要内容,构建一套完整、有序、与时俱进、最能贴近学生学习情况的教学体系。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调整,按照学生的学习基础和特点,在有限的课时内,慢慢地构建了自己的“美学概论”课程教学体系。笔者认为,美学是立足于审美经验所形成的对美的基本认识,那“美学概论”的知识体系应包括美的发展历史、美的本质、美的体验、美的范畴、美的形态、美的创造以及美的功能等多个方面。课程内容的讲解应将“中国古典美学”和“西方美学”的有关内容整合进来,以美学的某些基础理论、核心命题为中心,先对古今中外不同的观点加以介绍、分析,然后作出总结与述评,引导学生得出自己的认知,并用这种认知去观照现实的审美现象与审美活动。

“美学概论”是一门理论课,理论是对已有实践的总结,但却往往滞后于现有实践情况。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今的美学活动在审美对象、审美文本、审美媒介、审美语境、审美体验、审美价值、审美生产与消费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但现有的“美学概论”教材内容根本跟不上这种转变。因此需要结合现状更新教学内容,可以将诸如生存美学与实践美学的论争、新实践美学建设问题、生态美学的现实性问题、“日常生活审美化”等带有前沿性的内容纳入到教学中来,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前沿意识。另外教师还应将审美中心转向当下,扩大关注对象,可以将诸如文学、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绘画、雕塑、建筑、园林、科技、服饰、动漫、赛博空间等含有审美元素的一切文本形式当成审美对象,用审美情境吸引学生、熏陶学生,增强学生的美感体验,激发审美情趣,使审美规律通过审美经验内化于学生头脑中。

2 创新教学方式

传统的“美学概论”课程教学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与逻辑性,大多采用单一的灌输式讲授法,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疲劳、审美疲劳。美国教育家彼得・克莱恩说:“学习的三大要素是接触、综合分析、实际参与。” “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是教育成功的保证。”①为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有必要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打破教师主宰课堂的传统,减少一人讲众人听的时间,增加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机会,推动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1 问题启发式

问题启发式就是以问题引出论题,用问题启发思考和研究。一般而言,疑问式比陈述式更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有兴趣听下去,追随着教师的讲授进程,展开思考、寻找答案,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当然,也可以采用逆向思维,提问题的主体在老师和学生之间自由转换。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以考察学生对该课程相关知识掌握的情况,对理论理解的广度和深度。同时学生也可以主动积极向教师提问,这样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对该课程的关注点、疑难点以及兴趣点怎样分布,有利于教师教学重点难点的调整,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2.2 体验讨论式

叶朗教授说:“人文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人的‘生活世界’。人的‘生活世界’是人与世界的‘共在世界’,是活的世界,这就决定了人文学科不能采取经验科学主体与客体分离的研究方法,而要采取一种‘体验’的方法,采取一种‘讨论’的方法。”②在教学中,对于一些有争议的疑难问题、没有定论的命题、可能有所创新或具有独特见解与体会的新课题等,都可以采取体验讨论式进行。

还可以让学生体验教师角色,站上讲堂进行授课。如在讲述“美的表现形态”时,课前由老师布置任务,学生自主选择自然美、社会美、形式美、艺术美中任一命题;在此基础上查找相关资料,并撰写课程论文,制作相应课件;在正式上课时,由学生自由上台阐释自己的观点。选择同一主题的同学如有不同意见,可以进行补充、或提出质疑、进行反驳或辩论。

3 优化教学手段

3.1 应用多媒体课件

“美学概论”内容多为概念命题,比较抽象难懂。为了提高课堂质量,有必要尽量使抽象内容形象化。多媒体教学可以同时呈现文字、图片、画面、声音,可以同时让学生获得视听的满足与愉悦;可以让学生在动静结合中既获取大量的理论知识,又感受生动感性的美学现象,在感知色彩丰富的图像、美妙动听的旋律、情景交融的意境之后,情感上产生共鸣,精神上获得自由。

为了让多媒体课件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教师应在课前认真制作课件,不仅要让课件的内容与教学计划的内容相符,还应把教学内容直观化、形象化、新颖化、生动化,以期能够感染学生、感动学生、影响学生,让学生能结合具体感性材料理解所学抽象内容,并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3.2 建立多媒体网站

建立与“美学概论”课程内容配套的教学网站,可以使得教学的空间和时间被大大扩展与延长,并能极大地增加教学内容的知识容量,并促进师生交流与互动,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自由。

可以将教学网站分成三个功能区。一个是课堂讲座区,包括课程与师资简介、教学大纲与日历、教学教案与课件、参考文献等内容,帮助加深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点的印象。一个是教学多媒体素材区,可以上传课堂教学录像,开辟各种艺术类型欣赏区,如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戏剧、影视等,不断更新学术动态信息,不定时公开教师及学生的教研教改成果。此区域内容主要采用超链接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艺术及美的感性认知,扩展其知识宽度,启发学生联想思维能力。一个是教学交流反馈区,可以开辟BBS论坛、在线交流页面、留言板、电子信箱等,以此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并及时替学生答疑解惑;还可以上传习题精选、模拟试卷,以此来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构建网络教学平台可以极大地增加教学内容的信息量,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变平面为立体,从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以期大幅度地提高教学效果。

4 最大程度发挥第二课堂作用

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一个教师的力量也是有限的。长期把学生束缚在一个教师的有限课堂内,最终效果会不尽如人意。可以“请进来”又“走出去”,扩大学生眼界,激发学生兴趣,加深学生认知。

4.1 “请进来”

可以充分发挥学校的资源优势,请校内外一些造诣较高的艺术教师和艺术家进课堂讲座,以此弥补美学教师本身知识积累有限的不足。一个人的时间与精力都是有限的,中文专业的“美学概论”的课程教师一般都是文艺学专业科班出身,对相关的美学理论知识掌握会比较全面,但不一定对所有艺术类型的相关创作技巧都精通。专业的艺术教师或艺术家长期从事相关艺术创作与研究,专业素养更高,让他们走进课堂给学生以专业指导,可以加深学生对此类艺术的理论认知,提高学生用美学理论阐述美学活动的能力。

还可以结合课程培养计划,联合各类艺术系以及各种文化艺术机构,不定时举办高雅艺术汇报活动。如组织观赏教师教学音乐会、音乐舞蹈汇报会、大学生艺术节、艺术作品展、诗词朗诵会等,使学生有机会接受较高水平的艺术熏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敏感力和鉴赏力,加深对理论的认知。

4.2 “走出去”

“请进来”之外还可以“走出去”,把学生们带到自然中,带到艺术的世界里,让自然去教育学生,让艺术作品去启发学生,最大程度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

讲授“自然美”之后,可以尽可能争取学校的支持,由课程教师和班主任带队,组织学生到所在学校附近的一些风景名胜区游览参观。每个地方独特的地理环境、地质面貌、古朴的民俗民风可以充实学生对自然美特点的认知,丰富学生的审美情感、开阔学生的审美胸怀、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

讲授“艺术美”之时,可以适当组织学生到省博物馆、科技馆、艺术馆、省大剧院等艺术活动场所去观摩各种艺术作品、观赏各种音乐影视戏剧名剧,培养欣赏古今中外各种优秀艺术作品的习惯,使学生在审美艺术的陶冶中提升艺术素养,获得审美感悟。

同时,要求学生在活动之后撰写考察报告或课程论文,在课堂上进行现场汇报,与其他同学进行讨论与交流,甚至还可以指导学生对初稿进行修改、定稿,筛选出部分优秀论文汇编成一个班级的《审美考察论文报告集》,作业成绩以一定比例计入本课程的总成绩。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通过实地参观的方式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并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的认知。

总之,“美学概论”课程应注重实践性教学,从多个环节入手,铸造人文精神,营造审美氛围,成就审美人格,提高审美能力,并使学生能在实践中深化对理论的认知,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基金项目:湖南科技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文艺学重点学科阶段性成果

篇3

(1)学员范围广,教学方式新颖,内容丰富。

健美操作为一项新兴的运动项目,没有周期性,不需要专门机械,可徒手做,练习场地也不需要固定,所以健美操吸引了来自不同年龄段,不同族群的人们投入学习。健美操融入大量的舞蹈动作,学习内容较为广泛,动作复杂多变,新内容较多,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既有趣味性,又有时效性,容易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在健美操教学中,教师有计划地合理安排身体各个部位的肌肉力量练习和控制练习,从而达到健美体型的效果,使身体得到全面的发展。

(2)练习者在健美操的反复练习和学习可以锻炼身体,开发智力。

健美操内容复杂多样,且和音乐一样具有节奏型,无论是在教师的教授中还是学院的练习中,都需要强大的记忆力来理解和记住多变的动作,同时健美操教学还能不断改善学员的身体机能,提高大脑血液和营养物质的供应,实现在运动的过程中同时达到教育和智力开发的整体效果。

(3)健美操练习有明显的健身功能。

健美操中有很多的舞蹈成分,对于学员尤其是是女学员而言,有利于塑造美的形体。健美操教学从准备动作开始就严格跟着节奏,进行反复地且不间断地练习,运动强度适中,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与人体合理生理曲线的要求相符合,有明显的健身功效。

2多媒体的应用在健美操专项教学中的优点

多媒体是指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时所运用的手段,而多媒体教学是教师根据授课目的有计划地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及一些电教设备,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环境下学习、练习。此教学结构突破了传统教学中老师一对一教授,并纠正动作这个繁杂的过程,改变了传统课堂枯燥乏味、持续重复的特点,最大范围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多媒体技术辅助健美操教学有以下优点。

(1)有利于学生听课效率的提高。

多媒体教学能够使得课堂学习氛围更加浓厚。多媒体是及其先进的传媒手段,在这个平台上,来自不同层面的网友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知识,这有利于教师能够广泛、快速的搜索到有效教学资源,并运用丰富的教学形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多媒体技术像电影一样将各种理论知识呈现出来,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压力。同时提升了学生学习兴趣,丰富了理论知识、开阔了学生视野,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和上课质量。

(2)有利于规范教师的教学内容。

在传统的健美操教学中一贯遵循老师就是模板,老师的想法就都是正确的这样想法,有时即使教学内容不规范也没有学生提出异议,这样教师的习惯和素质就决定了学生学习的内容和效果。然而在多媒体融入健美操教学之后,教师可根据网络内容纠正自己的错误,给学生传授正确的知识,这样可以减少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能够促进教学规范化。

(3)有利于进行个性化教学。

学习健美操的学生较多,正所谓有多少个人就有多少个哈姆雷特,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一概而论,要进行个体化教学。让多媒体技术辅助健美操教学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有针对性、有计划地进行教学,让学生更够更深刻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并加以改正。多媒体技术能够促进个性化教学,能够让学生严格的有求自己规范练习。

(4)有利于突破健美操教学的时空限制。

在传统健美操教学中,教师是唯一的教学资源来源,教师按教材讲解,学生也仅仅是模仿老师的动作,这限制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和场地且因为上课时间有限,在课上学习的内容更是寥寥无几,而这些就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然而有了多媒体技术老师可以将上课讲解的或需要学生预习的内容放在电脑上,并通过网络资源共享平台让每个学生都可以看到,这样不仅解决了学生肢体不协调,学习能力弱等问题,还可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在任何时间任何地方都可以学习。

(5)有利于学习内容和形式及时更新、与时俱进。

随着时代的进步,各国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当然也免不了文化融合。健美操作为以音乐、舞蹈为主题的新型体育项目,近些年来陆续增加了街舞、形体操等及具西方艺术特点的形式,使健美操运动形式丰富,节奏感强,动感十足。依托于计算机网络的普及和各种媒体的即视化,健美操教学也越来越跟随潮流发展,具备时代特征。

3多媒体技术在健美操教学应用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1)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

传统的健美操教学主要以是老师示范,学生模仿为主,教师在备课过程中也只是将课堂分为三部分,即,示范、模仿、纠错,但这个过程让学生养成类比的习惯,不能够最大程度地提起学生学好健美操的兴趣,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达不到学生创新学习和锻炼身体的目的,所以传统健美操教学方式已不适应时代的发展。必须进行改革。

(2)健美操教师的现有水平较低,不能够满足客观需要。

都说健美操教学是吃青春饭的行业,由此可见传统健美操教学理念的弊端。健美操教师观念的转变是健美操教学改革方案首要内容。现有的健美操教师来自不同的年龄段和生活环境,其素质,观念,能力也不同,随着健美操老师年龄的增长,许多的教师的观念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转变,对多媒体的使用不屑一顾,不想要去更深入的理解,因而各高校应对教师进行多媒体操作技术的普及,对多媒体教学持乐观态度。

(3)多媒体教学实践水平较弱。

多媒体虽然对教育有促进作用,但它毕竟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手段,如若利用不好,依然会有弊端。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仅是依靠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只是将教学内容、材料、数据等做成课件,完全忽略了创新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依然要靠广大的教育工作者。所以为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教学方面的积极作用,教师在用投影仪播放课件时也要加以辅助说明和讲解。并且因人而异,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教学,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氛围。

(4)部分学校设备不齐全。

各高校教学目标、教学对象、投入教学资金不一样,这就决定了多媒体技术在健美操教学中的普及收到了阻碍。多媒体技术是一个专业领域,必备配备专业转件和技术,然而这些需要健美操教学者就多媒体应用教学人员相结合,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和操作技能,而实现这些需要一段时间。主要原因一个是经济的现实,我国现在还只是处于发展阶段,且人口总量多,为各高校配备专门设施需要耗费大量资金,辅助健美操教学软件也相当匮乏。

4建议

(1)普及多媒体教学知识、技术和作用,转变健美操教师传统教学观念,促进健美操教师素质和能力的提升。

随着信当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弊端逐渐暴露,必然会被现代化教学方式所取代。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应积极应对挑战,转变观念,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用现代化手段传授知识,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引领时代潮流。

(2)对健美操老师加强计算机技术的培训,传授计算机的基本知识,让健美操老师能熟练应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授课。

(3)加大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的开发,软件公司应着眼于市场的需求,教学软件的开发应让专业的软件工作者和健美操教学者共同参与。

健美操教师也应当走独立自主的道路,与计算机工作和相互写作,学习计算机知识和应用,并开发出健美操教学辅助软件,服务于健美操的发展。

(4)在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的同时不能完全摒弃传统的教学模式,应当在教师和学生两方面进行教学。

在多媒体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放在主要位置,但也不能忽视老师的作用。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用积极的态度看待传统教学方式,优化传统的教学手段,为其增添新的内容,共同促进健美操教学的发展。

篇4

食品科学实践教学包括六个环节,分别是社会实习、社会调查、平时作业、实验教学、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其中重点是平时作业、实验教学、社会调查和毕业设计。各个环节在食品科学课程中的教学目的和手段均不同(见表1)。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教学的基础性,激发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在毕业设计的最后阶段还应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表1实践环节设置方式设置目的平时作业教师布置巩固课堂知识实验教学开设实验课验证和巩固所学课程知识,培训基本实践技能社会调查开设教学实习环节学生将课堂知识点对号入座,培养主动观察、分析、综合运用食品包装知识的能力毕业设计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食品包装问题的能力(1)基础性方面。在食品科学课程实验中,让学生动手实验,深化巩固课本基础知识,在学生自己摸索过程中,达到教学培养目标。如对食品材料的鉴别、食品包装原理实验和食品技术应用的实验。(2)实验积极性,不仅是指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包括提高教师实验教学的积极性。教师要对实践教学充满信心,将热情贯穿于实践教学每个环节,带动学生动手实践的积极性。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调查,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知识。(3)学生毕业阶段的系统性。毕业设计是对学生食品科学学习结果的验收。教师应当重视毕业设计中阶段性知识的实践教学,引导学生整理升华平时所学的食品科学知识,鼓励学生进行实践调查。在毕业设计阶段,学生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整合与实践。(4)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食品科学是近几年兴起的交叉学科,新技术、新成果不断产生。教师在教学中,要积极鼓励学生把学科前沿知识,结合生活生产需要融入学习中。事实证明,学生在发挥主观能动性基础上开展的食品科学调查,效果明显。学生通过查询跨学科知识,结合自己的理解,学习效果超越了课堂教学。

2多媒体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2.1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兴趣在以往的食品科学教学中,教师通常借助静态图片向学生讲解教学内容,学生凭揣摩和想象理解机械原理和内部结构。对于较难理解的内容,学生在百思不得其解的情况下,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受到打击。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师可以形象生动地展示机械操作的原理和食品生成过程中发生的变化,简单明了,将单调枯燥的学科知识直观形象地传递给学生[1]。例如:讲解生物的屠宰过程时,教师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将屠宰过程视频播放给学生,展现生猪击晕、脱毛、劈半等过程。这种反映生产实际的视频,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减轻了教师备课的压力。学生在观看视频过程中,不断向教师提出问题,师生高效互动,提高了教学效率。

2.2适应实践教学信息量大的特点食品科学课堂教学信息量较大,教师如果按照板书画图加讲解的方式授课,课堂教学效率太低,无法在规定学时内完成课程教学。而课本囊括的内容有限,学生需要了解更多食品科学的实践知识才能适应目前食品科学市场的需求。如在饼干生产教学中,要讲清楚如何在一条生产线上进行全自动化生产,教学信息量非常大。为节省教学时间,教师可以将饼干生产中各个环节的视频播放给学生观看,并结合视频进行讲解。在学生到食品生产企业实习之前,开展这样的实践教学,效果更好,针对性更强。

2.3有助于活跃课堂氛围图像、声音、动画、文字等多种信息呈现方式的结合,能够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主动投入食品科学课程学习中[2]。教师通过多媒体对学生开展启发式教学,在学生不懂不会之处,师生进行交流探讨,让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在心中留下疑问,启发他们在课下进行二次思考,加深了课堂实验的效果,巩固了所学知识。

2.4有助于学生实践创新专业性强是食品科学学科的一个特点,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实践创新,探索新理论、新思想、新技术,是本学科真正魅力所在[3]。学生的实践是创新的实践,这些新的知识,课本上没有,也没有具体成型的教学资料,但是可以通过网络搜集这些新理论散落在社会各方面的碎片,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启发学生开展食品科学知识创新实践研究。

3食品科学多媒体教学的实现

(1)从实践角度理解教材。在理解教材的同时,教师要从学科特点出发,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新的思考。教师要处理好传统教材与现代食品科学教学之间的关系,坚持理论和实践统一,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更要提高学生运用这些知识进行实践的能力。学科知识体系的建立,要注意知识的逐步传授和新知识的发展。例如:在“关于食品营养成分的分析调查中”,要求计算好食物的营养成分。食物的营养成分包括维生素类、脂肪类、氨基酸、微量元素等。在6个学时的教学中,如果不对学科知识划分重点,每个环节、每个知识点都讲解,显然是不可能实现的,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在新的教学思维指导下,我们从学生实践的角度对本节内容重新编写。学生毕业后,本节课中广泛运用的知识点是水分和蛋白质类的测定方法。在对分析方法进行重点讲解之后,我们给学生播放食物分析过程的视频。在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践运用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后,引导学生从实践角度对知识进行区分,然后讲解分析实验中的采样、检测等具体问题。在教学中,我们配以课堂教学实验仪器设备进行生动教学,学生的实践积极性和学习效率得到较大提高。

(2)精心制作课堂多媒体课件。笔者以“凯氏定氮法”检测食物中的蛋白质为例,介绍食品科学多媒体课件的设计与制作。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我们将检测过程拍摄下来,剪辑好多媒体教学素材。拍摄之前,我们要思考两个问题:一是实验方法的可操作性,二是配套仪器是否与单个实验相同。拍摄时,要有关键点,如蒸馏倒吸和碱化终点、滴定终点等重点问题,要注意对比变化,便于学生从多媒体素材中快速抓住学习重点。多媒体教学的重点是有效传播知识,所以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要进行细致认真的思考,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和知识结构进行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时,教师要对实验器材、实验中的注意事项进行延伸[4],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动态思考。同时,要注意课堂之外趣味知识的补充,如行业发展前景等。

(3)提高课堂内容的实践性。教师在多媒体教学中,要保留和发展传统教学中的有益手段,把实验的思考方法教给学生,培养他们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多媒体教学可以结合传统教学方法开展,如对比、系统分析和实例解剖讲解、定性和定量实验法等。在学生学习实验原理时,教师要从实验方法方面引导学生理解知识,把自己的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调动学生开展食品科学实验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实践思维。

(4)其他注意问题。虽然多媒体教学有很多优势,但教育过程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在某些情况下,板书教学更简单,更易于学生理解。开展多媒体教学,要理论联系实际,直观展示知识,避免繁复冗长的表达。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选择适当的教学媒体和教学方法。多媒体能够承载更多的信息量,但在长时间的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后,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跟不上教师授课速度。为保证课堂教学效率,教师的教学方法应多样化,增加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

篇5

作者:陶坚

舞蹈中的“手臂波浪”破坏了上肢的关节肌肉所处的位置,武术中的“歇步”扭转了下肢等,这些都不符合健美操基本姿态的要求。完成健美操动作时,姿态的控制保持应贯穿于整个过程,无论是开始动作、结束动作,或是操化动作、难度动作,所有的动作都必须表现正确的形态和身体的准确位置。在这个基础上,动静起落变换中展示的各种不同的身体动作都具有健美操特有的“形”——充满朝气,体现活力四射,随着时空的不断转化、演变给人以极具特色的瞬间之美、过程之美、变化之美,也极好地强化了观众视觉,特别是印象和情绪感染,从而唤起了人们心理深处的美感。竞技健美操相对于大众健美操更具有动作的姿态美,由于其竞技成分因素,因此更能使人们感受其美的成分。但是,大众健美操也有其自身的优点,那就是其易掌握性。动作力度美所谓动作力度就是指运动员做动作时参与活动的肌肉用力程度,其动作力度的大小要依据其动作的性质、结构、幅度的要求而进行变化。在竞技健美操运动中,其动作力度的美是通过运动员参与比赛或表演时通过躯体表现而加以实现的,主要的特征是运动的稳健、刚劲挺拨的动作等。在做健美操中的大踢动作时,腿抬至水平位置时突然发力向上踢起,需要大腿的“爆发力”;在做各种支撑动作时,需要运动员有一个控制过程,这要身体各部分相互作用产生于身体内部的“内力”。一般来说健美操动作要求运动时间短,定位时间长,又需要控制力量在瞬间体现“寸劲动作完成是否轻松自如,要看能否把握好不同类型动作,肌肉紧张与松驰的对比感觉”。只有恰如其分地掌握刚柔、轻重、缓急、大小、强弱等变化技巧,才能使运动员或参与练习者的动作完成得优美稳健、刚劲挺拨。力量是任何一项体育活动项目都必须具备的基本元素之一,竞技类健美操更是如此。在音乐节奏的伴奏下,运动员通过身体动作变化,以展示动作美。这是竞技健美操的又一大特点。动作力度的体现需要运动员自身身体的变化,需要外在的体现。所以,竞技健美操动作力度的美是一种隐性的,需要通过视觉的对比才能感受到。

例如在比赛的过程中运动员通过肌肉用力的合理地支配程度高低对动作强弱变化进行控制,运用伸展与收缩控制动作幅度的大小变化,通过动作周期性的交替,加以实现力度的对比和动作的轻重、急缓的反差。这些都是竞技健美操所能给我们带来的动作节奏之美。可以说,动作节奏的美主要是通过视觉的差异变化加以实现的,美的体验程度高低和观赏者对美的认定标准有直接关联。感受竞技健美操的动作节奏美需要我们对其有一个欣赏的视角,这个视角就是我们对动作节奏的理解。有些人节奏感强,那么对其动作节奏美的理解可能就会强烈些,相反就会低。动作幅度美所谓动作幅度是指运动员动作活动的范围,它包括身体与身体某部分形成的角度和身体与身体某部分移动的距离。竞技健美操动作幅度的美是运动员通过身体各关节、韧带、肌腱等伸展性,通过肌肉的控制,运用空间路线的变化形成空间不同层次的幅度变化所形成的视觉之美。如运动员在比赛的过程中,在音乐的伴奏下做出各种跳转、腾空、翻转、步法变换等都会对观赏者产生美的影响,同时这些动作是以运动员身体的变化所产生的美感,因此变化是动作幅度美产生的重要因素。但是,竞技健美操的发展趋势告诉我们,其幅度所产生的美并不仅仅依靠幅度的大小,而是幅度的节奏变化。国人对美的理解比较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认识与知觉的统一。因此,动作幅度也同样需要一个协调统一的问题。不是说动作的幅度越大越美,而是需要一个合理的范围,这个范围的前提就是和谐统一性。正如朱光潜所说“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他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也就是说,我们在欣赏竞技健美操的比赛过程中,要从其动作幅度的变化上用心去感受,感受其幅度变化所要表达的内涵。

动作创造艺术美竞技健美操动作创造艺术的美可以理解为是竞技健美操比赛的一个特征,例如集体六人、三人项目,当男女运动员完成协调一致的表现力量、柔韧等综合素质的高、难动作时,观众常常屏住呼吸,在心理产生担心和狂喜的心理反差。[4]而造成这些心理反差的原因是由于不同性别的运用完成了本不属于自身属性的高难动作,诸如由男运动员的柔韧(搬腿、控腿、劈叉等)和女运动员的力量(各种大跳、支撑等)和各种巧妙的连接而引起视觉和心理感受的共鸣。因为这些超出想象或者一般要求的动作,实现了“动”与“静”“快”与“慢”“高”与“低”结合的动作创造之美,也同时创造出了一种“奇”与“特”的独创性艺术之美。目前竞技健美操对于动作创造艺术的追求越来越高,这也是竞技健美操竞技性提高的又一表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训练手段和水平的发展、提高,一些高难、新颖的动作的实现不再是件非常难的事。因此,也极大地促进了竞技健美操动作创造艺术美的发展步伐。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欣赏竞技健美操的动作美尤其是动作创造艺术的美不要过分地注重动作的难度,而应注重其艺术的连续性。动作表现的美所谓动作表现美,笔者的理解是运动员在比赛过程中动作所完成的程度,即美感上的程度。竞技健美操比赛过程中不仅仅看其动作的编排,还要看比赛中的动作表现,因为表现的是否有美感将直接决定其分数的高低。在竞技健美操中动作表现不仅仅只是以躯干和肢体动作变化为主的一种表现形式,面部表情变化也是其表现动作美的一种表现形式。我们在欣赏一段健美操比赛时,会经常注意表演者的面目变化,丰富的表情变化将会给我们带来轻松、愉悦的感受,内心中也会对其产生好感,这就是美的起源。实践告诉我们,健美操的动作表现要热情、奔放,充满激情,具有极强的感染力。而表现力的获得来源于每个人的独特个性与综合素质的有机结合,是对健美操的认识和理解的一种外化。表现力的训练要求运动员学会通过动作自然流露出自己的情感和个性特征,达到人操相融的艺术效果。动作表现美的实现途径很多,但必须要突出重点。我们知道动作是通过运动员自身运动加以实现的,但动作并不是个别运动的简单机械组合,因此,其表现上也是不能机械的,要赋予精神层次。动作表现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程度不同的、完整的、有目的的运动系统过程,其美的体现也是负责的、多样的。综上所述,竞技健美操的动作之美是具有多种形式的美,并且这种美时刻都在这项运动过程中给予充分的体现。我们所研究和分析的动作美是参与者身体各部分在空间活动变化而呈现出来的外部形态的美,可以将其定性为一种具有造型性质的动态之美。由于动作美更能表现人的精神气质,所以动作美高于容貌美和形体美。保加利亚的著名作家与戏剧家瓦西列夫对美的认识,笔者非常赞成,他认为:“美,是人喜欢某种事物时的感受。美所带来的快乐是一种没有利害关系的、自由的快乐。”同样,对于竞技健美操的动作美的剖析中也同样孕育着这样的道理。随着健美操竞技性的淡化,健美操的美将会变得更加淳朴,这就是为什么现代大众健美操之所以迅速普及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这里仅仅涉及了竞技健美操动作的美,而竞技健美操的美学特征中还包括服装搭配的美、音乐编辑的美、意境的美等。尽管人们对美的要求是不断变化的,但我们的竞技健美操的美也是在不断丰富的。客观地讲中国健美操的普及程度还处于很低的水平,通过竞技健美操中美的体现实现大众化引领也是一条不错的普及之途。

篇6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已经成为高校教育改革的重点;组成人才的基本要素包括知识、能力和素质等;人才素质由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构成。研究型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用科研探讨的方法来获取信息或运用所积累的知识去解决疑难问题的一种学习方法。为了教学目标以及教学内容的需要,教师利用案例分析来组织学生进行学习和研究,使学生独立自主地去思考,在讨论的过程中互相启发或辩论,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性,使得学生的认知思维和情感思维达到高效率,培养学生富有创造性的学习能力,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使学生更快地接受知识和更好地掌握知识。研究型教学促使学生充分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并亲自发现学到的知识和定律,通过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培养具有时代性的创新型人才,提高教学质量。

(二)研究型教学的理论

形成及趋势研究型教学理论在我国处于一个初级阶段,研究的学者比较多,但成果不多。我国最早研究的是清华大学,主要通过课程训练,进行任务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素质教育为主,布置典型工作任务,用来提升学生的工作岗位,同时有助于学生理论水平的巩固与提高。研究型教学未来的发展趋势是良好的,现在高校培养模式都在改变,以岗位能力本位为需求,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注重素质教育培养,为研究型教育发展提供了机遇。

(三)研究型教学的评价

体育教学评价强调教师评价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方法的多维度以及评价方式的多样化。评价的内容不仅包括对学生身体素质和动作技术能力的评价,而且还特别重视对学生的积极学习态度、心理素质以及日常行为的评价,争取把评价的内容与研究目标、课程目标相结合。研究型教学的评价不仅要促进学生身体和心理健康的发展,此外还要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而且还要发掘和发挥许多学生的优势和潜力,促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快速提高,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并全新地认识自我。从评价方式上来讲,不能只着眼于终结性评价,同时也要重视过程性评价;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学生自评、小组互评以及教师评价,创建多维度的评价方法,这种评价方法是建立在学生的知识掌握熟练程度、能力的提高和积极参与的程度等基础之上的。

二、健美操教学的技术特点

健美操的内容有基本的队列队形练习;徒手健美操;轻器械健美操;器械健美操;技巧运动;跳跃;蹦床运动;艺术健美操;健美操;团体健美操。按照不同的身体练习形式,可以把健美操分为徒手健美操、轻器械健美操、器械健美操和专门器械健美操;依据健美操内容所完成的主要任务,可以把健美操分为增强人民体质、促进人类全面发展的大众性健美操,充分挖掘人的潜能、提高运动竞赛水平的竞技性健美操,以及用特有的主题思想来进行宣传教育的团体健美操。健美操的任务是锻炼身体,增进健康,增强人民体质,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形成良好的体态,提高身体的工作能力。健美操的特点是其具有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容易推广和普及;能全面和集中地锻炼身体;在教学和训练方面必须互相保护与帮助;艺术性较强;不断创新。总之,健美操具有广泛性:一般性健美操都易于普及、便于推广。根据不同的年龄、性别、身体状况、训练水平、不同器械、不同场地和不同的要求,因材施教,选择适合自己的项目和技术动作来进行练习,以达到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的目的。还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集中地锻炼身体的某个部位,或者发展某种身体素质,以促进人体全面发展的水平。健美操还具有一定的艺术性:是一种集健身和健心相结合的体育运动项目。

三、研究型教学在高职院校健美操课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生活压力日渐加重,健康问题备受人们的关注。科学实践证明,体育锻炼是促进人体发展、增进心理健康的积极手段和主要方法。健美操是一项将健美操和舞蹈融于一体的有氧运动,它以有氧练习为基础,以健身、健力、健美为特征,把形体美、姿态美、动作美、精神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健美操项目多、技巧动作难度大,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柔韧性、协调性和平衡性,带给人们身心享受,促进了健康的发展。健美操运动具有保健的作用,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随着社会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我国的健美操教学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特别是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为学校体育进行全面系统的改革提供了机遇。健美操教学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健美操教学首先具有磨炼意志、培养道德情操的功能。坚持健美操锻炼,可以培养学生的坚持、冒险精神和刚毅、坚韧不屈的意志品质;让身心得到锻炼,增进健康,有利于发展综合素质。健美操运动要普及推广、要发展、要上一个台阶,就要按照教育性、科学性、趣味性、全面性的原则,坚持寓学、寓练于乐。目前我国学生在体质方面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与上世纪九十年代相比,我国青少年的体育素质中的速度、耐力、柔韧性、爆发力、力量等均有不小的下降。

篇7

2自主合作学习模式的优势分析

2.1合作学习模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一般会将知识点进行分解,划出重点和难点,进行反复讲解。学生将重点放在知识点的理解上,学生之间几乎没有任何交流。而自主—学习模式与传统模式不同,合作学习模式是指教师划出重点与难点,然后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然后再根据学生成绩将学生进行分组,给每位学生都布置了学习任务,学生需要相互交流、相互合作找出问题的答案,教师则需要适时地引导学生,促使学生能够抓住问题的重点。这种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表达自己的观点。同时,学生需要对自己在小组中的表现进行正确的评价和总结,对其中做得不好的地方应该反思并改正。

2.2合作学习模式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合作学习模式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促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这与“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是相符的。我国传统的教学理念忽视了学生个体的发展需求,没有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忽视了物质层面的追求,过分地强调精神层面的追求,所以,传统的教学理念脱离了现实,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而合作学习模式重点强调的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充分满足社会和学生的需求。

3自主合作学习模式在健美操课上的价值

健美操这项运行项目具有很高的锻炼价值和审美情趣,我国的中职院校普遍都开设了健美操课程。健美操是在音乐的渲染下,将武术、舞蹈以及体操等元素有机结合起来。健美操是一种独特的运动形式,健美操运动能够营造一种热闹的氛围,因此受到中职院校学生的普遍欢迎;健美操课程的内容非常丰富,通过各种不同的强度锻炼身体,塑造形体美;健美操运动能够刺激人体的内脏器官,提高人体的呼吸系统、神经系统以及循环系统水平。同时,进行健美操运动,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身体对外界的免疫力,不断完善人体内脏器官,有效地保证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健美操运动基本是由多样合理的组成过程,音乐随着运动强度的变化而变化。这样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的学习效能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同时,在健美操锻炼的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精神。从健美操动作的角度上进行分析,健美操运动的技术含量比较高,要求学生的身体素质必须达标,同时也对学生的音乐素质与肢体形态有一定的要求。许多学生在进入中职院校之前,很少接触到健美操运动,在上课的初期,学生会对健美操这项运动感到新奇,学习的兴趣非常浓厚。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由于健美操的动作难度不断增加,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始降低,这时会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一部分素质较高的学生会对健美操有更浓厚的兴趣;另一部分素质较差的学生则逐渐失去对健美操运动的学习兴趣,同时他们的自信心会受到打击,逐渐产生自卑心理。这些学生对自己的评价是:“我能力不行,无法做好健美操运动。”所以,加强自主一合作学习模式在健美操课上运用具有非常大价值,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健美操的意识

健美操动作变化多样,步骤复杂。所以,学生需要在课后不断练习所学的动作,只有这样才能跟上后续学习的节奏。学生也可以根据教师课上的授课内容,运用多媒体技术收集有关的资料,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加深对每个动作的理解。

3.2提高学生健美操技能水平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进行分组,通过分组学生可以交流经验、相互帮助,促进学生健美操技能全面提高。传统模式下,中职院校是通过学生的个人表现来判定学生的成绩,而自主—学习模式则不同,它评价的是整体。所以任何一个学生的表现都会对小组的总成绩产生影响。所以,每个小组中成绩优异、理解能力强的学生都需要去帮助成绩较差的学生,而成绩较差的学生也需要不断努力为小组贡献自己的力量。因此,在集体利益的驱动下,所有的学生都会竭尽能力去学习,提高自己的成绩,以此来维护小组对外的竞争力。另外,学生在学习健美操的过程中,应该根据自己的学习特点,在其他成员的帮助下,找到学习的突破口,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3.3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对于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而言,在学习健美操过程中遇到较难的动作时,经常会跟不上节奏。具体表现是:步伐混乱,手脚不协调,长期如此,这些学生逐渐失去了学好健美操的信心。同时,这些学生在做不好时害怕遭到别人的嘲笑,慢慢地放弃了学习健美操。自主—合作学习模式是指通过自己的反复练习以及小组成员的帮助指导,在一个和谐愉悦的环境下努力学习。这些同学不会再被忽视,在学生和教师的帮助下,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缺陷,人尽其才,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这样每位学生都能真实地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效率。

3.4合作学习模式在中职健美操教学中的影响因素

3.4.1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合作学习模式广泛应用在中职院校健美操教学中的基本前提是学生对健美操有着较高的学习兴趣。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中职院校的健美操教学的动作、音乐以及教学方式都比较单一,且严重缺乏时代感,所以无法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对合作学习模式在中职健美操教学中的有效应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3.4.2中职院校健美操教师的教学观念过于僵化

如果离开教师的科学指导,合作学习模式是很难在中职院校健美操教学中得到有效运用的。但是,我国大部分中职院校的健美操教师的教学思想过于僵化,他们认为在进行健美操教学时,只需要简单地向学生展示动作,学生直接模仿动作即可,他们不愿意将合作学习模式应用在健美操教学中。有的中职院校的健美操教师虽然采用了合作学习模式,但是经常过多地干预学生的合作学习,从而阻碍了合作学习模式效用的充分发挥。

3.4.3过于重视学习成绩,忽视了学习过程

目前,教育界虽然积极倡导实施素质教育,但是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导致许多中职院校顶着素质教育的名义进行应试教育,这在中职院校是非常普遍的。而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过分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教师一般将关注的重点放在班级上成绩好的学生身上。因此,许多中职院校在进行健美操的过程中没有运用合作学习模式。

4加强合作学习模式在中职健美操教学中运用的策略

4.1提高教师教学素质,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加强合作学习模式在中职健美操教学中的广泛应用,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因此,中职院校的健美操教师在健美操教学过程中,应该认真研究和探索与合作学习模式相关的知识,积极创造各种条件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同时,中职院校的健美操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不仅需要关注班级上成绩好的学生,也需要关心成绩差的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位同学,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从而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2正确处理好自主学习

与合作学习、竞争与合作之间的关系首先,正确处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在健美操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应该根据自己在学习小组中所扮演的角色,明确自身的职责。在做好自己工作的前提下,积极帮助其他的同学。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主要目的为学生提供交流和沟通的机会,将每个小组内不同的思想进行融合、优化,将独特的个人思想转变为小组的集体成果,通过合作来解决学习中的问题。自主合作学习讲究的是集体的成功,而不是个人的成功,最终需要实现集体目标,为了保证集体目标的顺利实现,个人学习也很重要。其次,正确处理好竞争与合作的关系。站在哲学的角度上分析,竞争与合作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不仅相互联系,也有所不同。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进竞争机制,小组内部的竞争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促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合作学习。竞争机制是小组内部的比拼方式,其主要目的是提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因为小组的成员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所以不会对学生之间的合作产生不利影响。将竞争机制应用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可以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在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4.3建立公平竞争机制

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有助于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热情,但是竞争的公正性也对学生的学习情绪有着重要的影响。为了保证小组成员竞争的公正性,应该明确小组划分原则。在进行成员分组时,应该保证各个小组的综合实力处于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否则还未开展教学活动,结局就已见分晓,这样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对小组进行合理调节,促使小组能够维持一种平衡的状态。同时,小组组长一直都是同一个人担任,这样会制约学生的长远发展,注入新生力量有助于推动学生主动学习。所以,在保证竞争公正性的前提下,应该合理调整小组成员结构。

篇8

2互动式教学法在健美操教学中的运用途径

2.1摒弃狭隘的教学观念,积极创设互动式的健美操教学环境

教学观念是人们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有关教学活动认识的集合体,对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在高职院校传统的健美操教学中,由于受“唯成绩论”教学观念的误导,使得教学的价值取向具有明显的功利性与狭隘性,导致健美操教学的社会实用价值较为低下。这不仅有碍于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改革的发展,同时,还会造成我国实用型健美操人才匮乏的严重后果。因此,为了实现健美操教学方法的全面创新、促进互动式教学方法在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中的推广与普及,摒弃狭隘的教学观念,树立新型的教学思想,就成为首要的环节。这就要求,首先,健美操教师必须要实现教学观念的更新与转变,要摒弃对达标率过于追求的狭隘意识,积极主动地“放下身价”,将教学活动的着重点转移到为学生营造健康、和谐的互动式教学环境上来;其次,在教学形式的设计与组织上,要切地消除自身的“主宰”意识,不再视学生为致使的接收者与受教对象,而是将学生视为教学活动的伙伴,建立起彼此信任、尊重与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用以为开展互动式教学创造有利的条件;第三,要求健美操教师要加强对素质教育理念的感悟与认知,进而引导自身的教学观念转变,使其教学活动的发展指向与社会发展的需求达成有机的一致性。第四,健美操教师要注重对凸显启迪、鼓励、引导以及辅助等特征的教学手段的运用,用以缓解在传统健美操教学中因对强制性教学手段的长期沿用而造成师生间的紧张关系,为实现良性的互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2.2建立信息与情感的交流平台,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心灵互动

运用互动式教学法的关键环节在于构建平等、互助的新型师生关系,用以确保师生间平等对话、平等交流等活动的开展。因此,在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中,要强化对师生间信息与情感交流平台的构建,为师生间实现真挚的情感交流与良性的信息反馈提供保障。这就要求健美操教师在实现自身地位与角色转变的前提下,本着服务学生、服务教学的宗旨,强化自身师德的修养,端正教学态度,以自身的渊博学识与人格魅力来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感染与影响。并且要积极主动地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以平易近人的和蔼态度是学生产生亲近感,进而赢得学生的信任、尊重与爱戴。而相对于学生群体而言,在实现教学地位转变的基础上,有效地消除了传统健美操教学中的压抑感,在体验与感受来至于教师的关爱、尊重、理解与信任的过程中,更愿意向教师阐述自身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观点,更乐于同教师或同学进行信息的交流与情感的互动。由此可见,在健美操教学中加强对师生间信息与情感交流平台的构建,不仅有助于营造适合于互动式教学方法运用的良好环境,同时,更有利于师生间心灵互动的形成,进而在互帮、互助的课堂教学中,实现共同进步、共同发展的教学目标。

2.3营造热烈的研讨性教学氛围,实现教学行为主体间的认知交流与沟通

互动式教学方法的另一突出特征在于将传统的传教式课堂教学转变成为研讨式的教学活动形式,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根据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开展热烈的讨论,各抒己见,使得学生能够借鉴同学的观点,实现对自身认知偏失的有效调整与补充,进而促进自身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把握。因此,在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具体要求,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然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研讨活动。通过对小组内成员意见的统一与整合,与其它小组的意见进行交流,来促使学生对于教师所提问题的理解与观点的高度统一。而后,教师再针对学生在研讨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与缺失,进行总体的修正。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与教师对相关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意见交流,以便于提高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与全面掌握。由此可见,在健美操教学中,以问题提出为引导,组织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研讨活动,营造热烈的研讨氛围,用以实现教师与学生间的认知交流与信息沟通,就成为运用互动式教学方法的重要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凸显问题的普遍性,以便于获取最佳的研讨效果。切忌问题的滥设现象出现,从而造成互动式教学方法的失效。

3互动式教学法在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3.1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营造健康和谐的互动学习氛围

互动式教学方法强调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蕴含着深邃的“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因此,在高职院校教学中运用互动式教学方法的前提在于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本着服务学生的基本原则,营造健康和谐的互动学习氛围,用以鼓励学生针对教学内容畅所欲言、大胆探索以及勇于创新,进而实现对学生健美操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发展。

3.2提高健美操教师自身的素质,充分发挥其教学的主导作用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与主导者,其自身的素质能力水平既决定着教学活动的实际效果,同时还是推进教学改革创新的重要保证。因此,要求高职健美操教师必须要强化对自身业务水平、科研能力以及个人修养等综合素质能力的全面培养与发展,以便于为其实现教学观念的有机转变、教学方法的有效创新以及教学目标的重新提供保障。这对于全面推进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改革的发展,提高健美操教学的社会实用价值,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篇9

关键词:文学写作;同质化;传媒特色;专业结合;实践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10-0142-02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媒体的迅猛发展,普通高校传媒专业招生也呈现井喷之势,“到2005年我国新闻学类专业已有1994年以前的66个发展到661个,其中2004年一年间增加了202个专业点”[1]。但绝大多数中国高校的传媒专业正面临着就业困难的尴尬局面。

资深记者出身现为著名新闻教育者的陈婉莹表示“新闻系培养出来的人就业很紧张,很多单位都不愿意要”,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董天策教授认为当前的新闻教育存在“专业基础薄弱”、“技能训练不足”、“不读新闻文本”、“专业理念淡薄”的四大缺失[2]。这些问题作为传媒艺术类的专业,不仅和新闻专业同病相怜而且面临的挑战更为严峻。因此在基础教学中落实传媒专业学科的实践性有极大的意义。

一、传媒艺术专业基础写作教学概况

为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基础写作》一直作为普通高校人文学科的重要基础课之一,具备较强的写作能力既有助于专业论文的写作也能成为就业的优势所在已成为许多大学师生的共识。但这种写作意识主要局限于应用文。

传媒艺术专业要培养能适应现代媒体要求的综合性人才,简言之即能说会写强制作,显而易见,写作能力即是媒体从业人员应当具备的专业素质之一。因此《基础写作》一直是普通高校广电编专业的通识课之一,也是广电编专业的必修课,通常开设在大一年级,为以后开设的《网络新闻编辑》等课程打好写作基础。因其课程本身的实践性要求,一般高校在设置写作理论课的同时配套有相应的实践课时。

目前市面上高校《基础写作》教材多按照写作理论、新闻文体写作(消息、通讯等)、文学文体写作等内容顺序进行编排,如陈亚丽《基础写作教程》、董小玉《现作教程》等。这种编排较好地体现了从写作理论到写作实践的过度,同时也基本满足了一般人文专业包括传媒专业的写作要求。

二、影视传媒专业文学写作教学中的问题

传媒专业的写作教学目标为“让学生熟悉写作活动的动态过程,并能自觉地以传播工作者的‘眼光’审视生活、表现生活;应掌握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文学评论的文体特点和写作规律;应熟练地撰写散文、微型小说、剧情介绍”,这种目标显然是基于培养合格传媒人才。

在文学写作实践教学过程中,真正贯彻这一写作教学目的并非易事。传媒艺术学生大多数文化课基础薄弱,文学写作能力普遍较差。不仅如此,艺术生在文化学习中还普遍存在着自律性较差、缺乏良好的学习态度及习惯、文化学习兴趣不高等问题。通过笔者从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文学写作教学的实践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同质化教学。在过去大多数高校,一些新闻传媒专业一直作为中文系的专业分支,即使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部分新闻传媒专业开始发展成为独立院系,其绝大部分师资仍然是来源于原来的中文教师,因此其在基础写作教学上仍然停留在中文专业人才的培养思维模式上,这样忽视了传媒专业的实际及培养目标的写作教学难以达到传媒专业的教学培养目标。这种教学弊端尤其体现在文学写作上,如果说新闻文体的写作还能够较好地体现传媒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那么在文学写作上则很容易雷同于一般中文教学,即把传媒学生当中文学生来教。这种同质化教学抹煞了传媒艺术专业及学生群体的特性。而实际上,无论是在学生的基础层次还是培养理念上,二者相差甚远。

2.质疑文学写作教学存在的意义。写作能否通过教学来提高?对于这个问题一直以来都有不同的声音。2009年复旦大学在全国首开先河开设“创意写作硕士”,旨在培养高水平的写作人才,这一事件再次引发了许多作家对于写作能否通过培养提高的讨论。很多师生都承认通过模仿等写作训练可以提高应用文的写作能力,而对于文学写作教学的作用,包括许多成功的作家都以自身的事例提出质疑。这种思想也影响了高校学子学习文学写作的积极性,尤其是对不将文学创作能力作为专业能力的传媒学生更是对文学写作的教学产生消极排斥情绪。许多传媒艺术类学生对文学写作教学对于传媒艺术专业的意义存在怀疑,一些文学写作教师也认为文学写作应当在广电编专业写作教学中删减,导致在影视传媒专业的文学写作教学中,文学写作教学敷衍应付,某些文学写作理论教学变成了文学理论课或鉴赏课,长此以往,文学写作教学在传媒艺术专业教学中成了一块鸡肋。

传媒艺术专业文学写作教学亟待新的转机。那么从教学理念到教学实践,影视传媒专业的文学写作如何为培养合格的专业人才服务呢?

三、凸显传媒特色的文学写作教学尝试

以董小玉所编《现作教程》为例,文学文体写作包括散文、小说、诗歌、戏剧影视文学等几种文学体裁的创作。文学与传媒的天然紧密关系使得在广电编专业中构建有专业特色的文学写作教学体系成为可能。教师要从教学理念上树立正确的意识并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实现与本专业的最大结合,最终达到传媒教学目标的实现。

1.树立传媒专业意识。教师的教学理念将直接影响其教学实践,影视传媒专业的文学写作教学是为培养本专业合格人才服务的,因此要牢记广电编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具备广播电视节目策划、创作、制作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理论修养和艺术鉴赏等方面的能力,能在广播电影电视系统和文化部门从事广播、电视节目编导、撰稿、编剧、制作及节目主持等方面工作的广播电视艺术学科的高级专门人才。影视传媒专业是实践性强的学科,广电编学生思维活跃、勇于表现又具备一定的制作能力,本专业又能提供相关设备,这些都是广电编专业的优势所在。因此教师应当利用这些优势在文学写作教学中贯穿传媒专业的特点开展教学,大大促进教学效果。

2.凸显传媒艺术专业特色。在散文、小说、诗歌这些纯文学的写作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之与专业结合。

(1)积极建立文学写作与传媒艺术专业教学环节中的结合点。例如散文写作教学,作为重要的文体之一,学生已经在中学阶段了解了关于散文的基本理论,掌握了基本的散文写作及鉴赏能力,许多学生对于散文写作也具备一定的散文写作经验。如果仍旧重复进行散文理论讲解、散文鉴赏及散文技能分析的教学,不仅会影响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也失去了高校专业教学提升拓展的意义。

散文写作与传媒艺术专业的结合点是什么呢?传统的散文写作教学以散文文本为教学主体,文稿写作为主要训练手段,而传媒专业文学写作教学则可以适当选择电视散文作为教学形式的尝试。电视散文是视听语言与文学语言高度结合的艺术形式,运用电视的形式介入散文创作,并对文字解说词和画面编辑都有较高的艺术要求,尽管电视散文与散文在写作上因载体形式等不同有不同的写作要求,但传媒学生具备画面拍摄、剪辑等专业技能,鼓励学生通过策划、写作、拍摄等手段自己动手制作散文,将散文的写作融入到专业技能中。传媒学生更直观地体会到文学与传媒之间的结合,在电视散文制作的过程中也会更加认识到文学语言运用的重要性。而电视散文的最终制作质量将直接显示出创作者的审美思维和传情达意的表现能力。这种审美能力是散文和电视散文的共同要求和终极追求,因此电视散文的创作不会影响学生的散文文学写作思维,反而会加强学生对这种审美艺术的感悟。充分运用传媒专业的特色及优势,加强文学写作的教学。如在诗歌写作中,传统的诗歌写作教学主要是鉴赏与模仿训练,教学效果低下。在当前大学生功利性学习动机的氛围下,部分传媒学生认为诗歌学习远离传媒专业应用,对诗歌学习兴趣较低,教师可以积极尝试寻求诗歌教学与专业应用的结合。如在诗歌教学中,诗歌鉴赏是重要的教学手段,通过鉴赏诗歌名作,使学生充分感悟诗歌的意象、意境和情感。但传统的高中诗歌鉴赏分析法不能满足大学生的思维创作诉求,若将诗歌赏析由传统的文本分析转变成视听语言的表达,不仅能促进学生对诗歌艺术的整体感悟更能促进其专业技能练习。如设想将诗歌《错误》拍摄成MV,请设计其分镜头脚本。分镜头脚本是将文字转换成立体视听形象的中间媒介,若要设计出优秀的分镜头脚本必须要充分理解原作诗歌,揣摩创作者的意图,最终选择适宜的画面、音乐等表现手段,体现出与原作忠实一致的风格,这也是文学鉴赏中的二次创作的体现。而脚本创作还涉及镜距、镜位等的选择说明,所以合格的分镜头脚本是一次诗歌写作和专业创作的双重检验。同样诗歌MV和诗歌鉴赏都为了训练培养学生对诗歌意境、意象、情感的艺术感悟和实践表达,同样都能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思维。

(2)探索文学写作与传媒艺术专业教学考核环节的结合点。教学环节中转变思维,积极寻求文学写作与专业实训之间的结合点能大大提高学生对文学写作的积极性。而在教学考核环节若能体现出文学写作与传媒艺术专业的结合点,将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大胆积极的文学写作与专业技能之间的结合尝试。在文学写作试题设置上,侧重体现文学写作在传媒专业中的实践运用要求和技能考核,如在小说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在影视圈中小说翻拍影视的热潮,通过改编成影视剧本的小说与原著比较对小说写作技巧有更深刻的认识,也可以让学生将小说改编成小品、话剧等形式。

笔者曾设置了这样的考题:

2008年春节联欢晚会上由冯巩、王宝强等演的小品《公交协奏曲》剧本来源于一位在校大学生的小小说。请阅读以下一则小说(略),以此为蓝本发挥创造力将之改为小品、戏剧或影视故事等。(允许内容编排、人物设置等合理增删改动)。

3.明确文学写作教学的定位。传媒艺术专业的文学写作不是为培养专业作家而应该是广播电视编导体系教学中的一环。因此认识到传媒艺术专业的文学写作教学是服务于这个系统,是为培养综合人才服务的,所以文学写作教学应该是立体综合的。

文学与传媒的渊源紧密深厚,传媒学生必须要加强文学修养及提高文学综合能力的学习,为今后就业工作练好内功,文学写作是传媒专业的基础通识课,有效的文学写作教学将切实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解说词创作及文案策划等能力。最终培养出真正具有较强就业能力能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篇10

关于《养气》篇的主旨,前人多有论述。清纪昀在评该篇“是以吐纳文艺,务在节宣。清和其心,调畅其气。烦而即舍,勿使壅滞”时说:“此非惟养气,实亦涵养文机。《神思》篇虚静之说,可以参观。”[1]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云:“此篇之作,所以补《神思》篇之未备,而求文思常利之术也。”[2]时人论“养气”,多承此见,认为刘勰论“养气”,目的在于求得精神“虚静”,以“陶钧文思”(《神思》)。这些观点准确地把握到刘勰的“养气”论与“神思”说的内在联系,确实很有见地。但是,仅仅把《养气》篇的主旨归结为“涵养文机”,“以求文思常利之术”,认为《养气》篇是“补《神思》之未备”,未免忽视了“养气”论与“虚静”说的区别,从而也取消了《养气》篇的独立性。wWw.133229.cOm《文心雕龙》是一部“体大虑周”的著作,很难想象刘勰会将《养气》篇仅仅视为《神思》篇的补论而独立成篇。

论者所以将《养气》篇的主旨限定为“求文思常利之术”,大概是根据《养气》篇:“且夫思有利钝,时有通塞。沐则心覆,且或反常,神之方昏,再三愈黩”这段话,下文承此提出“养气”的方法。但从全文来看,这只是刘勰主张“养气”的理由之一。而且,这段话意在指出,在文思蹇塞不通、“神之方昏”之际,不可勉强而为,否则将“再三愈黩”,越想越糊涂。下文的“意得则舒怀以命笔,理伏则投笔以卷怀,”正是对此意的很好说明。由此可见,刘勰论“养气”,虽与“陶钧文思”有关,但重点不在这里。

我们以为,要探索《养气》篇的主旨,必须弄清刘勰主张“养气”的根据。从全篇来看,刘勰主张“养气”,理由如下:一是所谓“性情之数”。《养气》篇云:“夫耳目鼻口,生之役也。心虑言辞,神之用也。率志委和,则理融而情畅;钻砺过分,则神疲而气衰。此性情之数也。”文学创作是“心虑言辞”的精神活动过程,“吐纳英华、莫非情性”(《体性》)。因此,作家创作要掌握“性情之数”,作到“率志委和”,不可“钻砺过分”,否则不仅不能“理融而情畅”,而且将导致“神疲而气衰”的后果,身心同受伤害。其二是“器分有限”。“若夫器分有限,智用无涯。或惭凫企鹤,沥辞镌思。于是精气内销,有似尾闾之波;神志外伤,同乎牛山之木:怛惕之盛疾,亦可推矣。”凫胫短而鹤胫长,皆出本性自然,若因短而续,因长而断,则有违本性。刘勰指出,作家“器分有限”,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创作应当发自本性自然,不可“惭凫企鹤”、“沥辞镌思”、“牵课才外”,这样不仅创作难有成就,且将有伤性害身之患。其三是“学业”与为文不同。“夫学业在勤,故有锥股自厉;志于文也,则申写郁滞,故宜从容率情,优柔适会。若销铄精胆,蹙迫和气,秉牍以驱龄,洒翰以伐性,岂圣贤之素心,会文之直理哉!”从这里可以看出,刘勰已认识到了治学与文章写作、乃至文学创作的差异。治学须当勤勉,不妨竭虑苦思,而文学创作则是抒写作家郁滞于胸的审美情感,因而需遵循“会文之直理”,即“从容率情,优柔适会”。再有一点,即前文所述的“思有利钝,时有通塞”。这几点是刘勰提出为文“养气”的主要理论根据。

我们看到,刘勰在论述“养气”的理由时,始终贯穿的基本思想,就是文学创作应该发之自然,“适分胸臆”,自然而成,不可刻意雕琢,竭情苦虑。这一点突出表现在刘勰强调文学创作要遵循“从容率情,优柔适会”这个“会文之直理”上。《养气》篇的主旨就在于阐明这个“会文之直理”,以及如何在创作中体现它。而“会文之直理”又是“率志委和,则理融而情畅”这个“性情之数”的反映和表现。“率志委和”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体现为一种率性而发、从容不迫、直接抒写的自然自如的审美境界,亦即“从容率情,优柔适会”的审美境界。刘勰著《养气》篇,立意正在于指出文学创作是作家审美情感的自然发抒,是作家创作才能自由发挥的过程。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应该从容不迫地抒写情感,优柔自适地抒怀命笔,只有这样,文学创作才能做到“理融而情畅”,既不可因“惭凫企鹤”而“沥辞镌思”、“牵课才外”,也不可在文思壅滞之际竭情苦思,“钻砺过分”,这样做是有违于“圣贤之素心,会文之直理”的。有些论者论“养气”时喜欢引用《神思》篇“是以秉心养术,无务苦虑;含章司契,不必劳情”,认为《养气》篇正是取此意而论如何“涵养文机”的问题。其实刘勰这段话是指出在文思滞塞不通之时,不可“劳情”、“苦虑”,与《养气》篇“思有利钝,时有通塞,……神之方昏,再三愈黩”用意相同,讲的都是文学创作的审美境界问题。

那么,文学创作如何才能达到“从容率情,优柔适会”的审美境界呢?《养气》篇云:

是以吐纳文艺,务在节宣。清和其心,调畅其气。烦而即舍,勿使壅滞。意得则舒怀以命笔,理伏则投笔以卷怀。逍遥以针劳,谈笑以药倦。常弄闲于才锋,贾余于文勇,使刃发如新,凑理无滞。虽非胎息之迈术,斯亦卫气之一方也。

这就是刘勰所主张的“养气”的方法。“养气”的关键在于“节宣”。“节宣”具体是指“清和其心,调畅其气。”既然“率志委和,则理融而情畅”是文学创作的“性情之数”,那么,刘勰论“养气”的方法,也主要针对“率志委和”下功夫。志者,心者也。和者,气之和也。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云:“养气谓爱精自保,与《风骨》篇所云诸气字不同。”[3]“养气”之气与《风骨》篇诸气字关系如何暂且不论,但将“养气”的内容仅仅限定为“爱精自保”,恐不合刘勰之意。刘勰在《养气》篇总是将“气”与“志”或“神”结合起来论述。如讲到“性情之数”时说“钻砺过分,则神疲而气衰”,又如“凡童少鉴浅而志盛,长艾识坚而气衰。志盛者思锐以胜劳,气衰者虑密以伤神。”这里,“志”与“气”明显是互文,两者相合即为“志气”。这段话从个体生理学、心理学角度论述了“童少”与“长艾”在文学创作上的劳逸不同情况。“童少”者志气盛旺,才思敏锐,可胜写作之劳,“长艾”者志气衰颓,思虑细密,有伤神之患。再如:“或惭凫企鹤,沥辞镌思。于是精气内销,有似尾闾之波;神志外伤,同乎牛山之木。”“神志”与“精气”对举。“神志”即“志”,“精气”即“气”,两者同在受损伤之列。《养气》篇“赞”云:“玄神宜宝,素气资养”。“玄神”即“神志”,“素气”即“精气”,两者均需宝爱、保养。由此可见,“养气”不仅包括保养“精气”,还包括保养“神志”,可以说,“养气”之气指的应是“志气”,包括生理、心理两方面。

在古代生理、心理学中,“精气”或称“血气”,指的是人的生理方面,而“神志”或称“精神”,则属于心理学范畴。古人认为,人的生命活动是生理的“精气”、“血气”与心理的“神志”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淮南子·原道训》指出:“今人所以眭然能视,䒿然能听,形体能抗,而百节可屈伸,察能分黑白,视美丑,而知能别同异,明是非者,何也?气为之充,而神为之使也。”至于“志”与“气”的关系,《孟子·公孙丑》云:“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夫志至焉,气次焉。”“志一则动气,气一则动志。”“气”为“志”的基础,“志”乃“气”的统帅。古人认为,理想的生命活动应该是“气”与“志”即生理与心理的和谐统一。《淮南子·精神训》以为,如果“耳目于声色之乐”,就会使“五藏动摇而不定”,导致“血气滔荡而不休”,引起“精神驰骋于外而不守”。这样,即使“祸福之至,虽如丘山”,也“无由识之矣”。如果使“耳目精神玄达而无诱慕,气志虚静恬愉而省嗜欲”,就会达到“五藏定宁充盈而不泄,精神内守形骸而不外越”,即“志”与“气”和谐统一的境界,人在这种身心和谐统一的境界中可以发挥无穷的作用。“精神盛而气不散则理,理则均,均则通,通则神。神则以视无不见也,以听无不闻也,以为无不成也。”这些看法对刘勰的“养气”论无疑是有影响的。

如前所述,刘勰在《养气》篇总是将“气”与“志”结合起来论述,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出,刘勰所谓的“性情之数”、“圣贤之素心,会文之直理”都是针对“志”与“气”的关系而言的。由此可见,刘勰所以提出为文“养气”,正是源于对文学创作过程中作家的“志”与“气”之间关系的深刻认识。刘勰主张“吐纳文艺,务在节宣。清和其心,调畅其气”,目的在于要求作家在文学创作时要做到心志清和,血气谐畅,使身心和谐统一,这样,在文学创作过程中就能够“率情”而发,从容不迫,自然自如地抒情写物,从而达到“理融而情畅”的审美境界。所谓“节宣”,节者,节制也,即《淮南子·精神训》所说的“省嗜欲”、“无诱慕”,如此,则“精神内守形骸而不外越”,凝定专一,优柔自适,达到心志清和的境界。宣者,通也。“精神内守形骸而不外越”,则五脏之气“定宁充盈而不泄”,互相畅流通达,达到血气谐畅的境界。“节宣”的目的就在于“清和其心,调畅其气”,使作家的身心达到自由和谐的境界。心志清和,血气谐畅,就可以循心之所至,随意之所适,从容不迫、自然自如地进行创作。这是文学创作达到“率志委和,则理融而情畅”的审美境界的必要前提。

这样看来,《养气》篇的“节宣”与《神思》篇的“虚静”在根本上是相通的。《神思》篇的“疏瀹五藏,澡雪精神”与《养气》篇的“清如其心,调畅其气”含义基本相同。《神思》篇的“志气统其关键”中的“志气”,历来释解纷纭。其实,若联系《养气》篇来看,所谓“志气统其关键”,实际讲的是“志”与“气”的关系在艺术构思中的作用问题。如果心志清和,血气谐畅、身心和谐统一,那么,作家的心理活动就达到非常自由的境界,“神则以视无不见也,以听无不闻也,以为无不成也”,可以充分自如地发挥创作才能,自然可以进行“寂然凝虑,思接干载;消然动容,视通万里”(《神思》)的艺术想象活动。“虚静”说与“养气”论的区别在于“虚静”说重在论述艺术构思的心理境界,而“养气”论则重在阐述文学创作的审美境界问题。两者各有侧重。“虚静”说与“养气”论之所以内在相通,在于艺术构思是文学创作的中心环节,文思是否畅通决定着文学创作能否达到“从容率情”、“率志委和”的审美境界。可以说,艺术构思的状态是文学创作的审美境界的集中体现。因此,刘勰进一步强调在文思不通、心思烦乱之际,应“烦而即舍,勿使壅滞。”“志,气之帅也”。心理上的思绪烦乱将导致生理上的血气壅滞、“滔荡而不休”。在这种情况下,若继续“劳情”、“苦虑”,将“再三愈黩”、“神疲而气衰”。因为,“夫精神气志者,静而日充者益状,燥而日耗者益老。”(《淮南子·原道训》)因此,刘勰主张“意得则舒怀以命笔,理伏则投笔以卷怀,”要求作家始终保持身心自由和谐的状态。在文思畅通之际,欣然命笔,“从容率情”;在文思滞塞之时,断然舍弃,“烦而即舍”、“理伏则投笔以卷怀”,“逍遥以针劳,谈笑以药倦,”保持充沛的体力和健康的精神状态。同时,“常弄闲于才锋”,注意培养锻炼创作才能,这样,在艺术兴会来临之际投入创作,文学创作就能达到“刃发如新,凑理无滞”的境界,即如《庄子·养生主》所说的庖丁解牛那样“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的完全自由自如的审美境界。

如前所述,《养气》篇的主旨是阐明所谓的“会文之直理”。这个“会文之直理”大体来说包括互相联系的两个方面:“从容率情”是指文学创作的从容不迫、率性自然的审美境界问题;“优柔适会”指的是对待文学创作的态度问题,也可以说是如何使文学创作达到“从容率情”、“率志委和”的审美境界的问题。刘勰论“养气”的方法也是针对这两方面而发的。“清和其心,调畅其气”,是指在创作过程中作家应做到身心和谐统一,这样才能“从容率情”、“率志委和”。而“意得则舒怀以命笔,理伏则投笔以卷怀,逍遥以针劳,谈笑以药倦”,则是申明“优柔适会”之旨。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则是对前者的补充,两者相互联系,相得益彰。

刘勰强调在文思烦乱之际应“烦而即舍,勿使壅滞”。“烦而即舍”之后就是“优柔适会”的问题了。这里的“会”,《总术》篇称之为“情会”,大体相当于陆机《文赋》中的“应感之会”,指的是文学创作过程中,文思豁然贯通,艺术意象倏然而来,丽辞佳句纷纷而至,作家的创作才能最充分最自由地发挥的境界,也就是《神思》篇所说的“骏发之士,敏在虑前,应机立断”;《总术》篇的“数逢其极,机入其巧,则义味腾跃而生,辞气丛杂而至”的境界,即艺术兴会。可以说,它是文学创作的“率志委和”、“从容率情”的审美境界的最突出、最典型的表现。 刘勰强调“优柔适会”,适者,适应、顺应之义也。即不强求其“会”,不勉强操笔,不苦思竭虑。在艺术兴会不来之际,要“逍遥以针劳,谈笑以药倦”,同时,还要“常弄闲于才锋,贾余于文勇”,即培养、锻炼创作才能。《神思》篇曾指出,在文思滞塞、心物悬隔,辞义不达之际,要“秉心养术,无务苦虑;含章司契,不必劳情。”可知文学创作要臻至“无务苦虑”,“不必劳情”的审美境界,必须“秉心养术”、“含章司契”。这也是“优柔适会”的内容。文学创作的“率志委和”、“从容率情”的境界,是作家的创作才能自由发挥的过程,要达到这种境界,必然以作家能熟练掌握文学创作的规律、技巧为前提,所谓“才之能通,必资晓术。”(《总术》)刘勰向往庖丁解牛那样“刃发如新、凑理无滞,即创作活动自然而然、自由自发的审美境界,而庖丁却是经过十九年的解牛实践才达到这种游刃有余的神妙境界的。(参见《庄子·养生主》)刘勰自然很清楚这一点,因此,他特别强调作家艺术修养的重要性。《事类》篇指出:“文章由学,能在天资。才自内发,学以外成”,“是以属意立文,心与笔谋。才为盟主,学为辅佐。主佐合德,文采必霸,才学偏狭,虽美少功。”才能虽有天资的成份,但学习可以充实、辅助才能。学习是提高创作才能的重要途径。《体性》篇云:“八体屡迁,功以学成。才力居中,肇自血气。”才能因作家禀气赋性不同而各有所长,因而要根据禀性的情况来学习,“才由天资,学慎始习”,“宜摹体以定习,因性以练才。文之司南,用此道也”。

刘勰所说的“学”的内容,既包括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和技巧,也包括各类文体独特的体制规范、创作要求。《总术》篇将它们统称为“术”。刘勰要求文学创作应“执术驭篇”,作家只有将创作所需的创作规律、艺术技巧熟练掌握、谙熟于胸,才能在创作中“控引情源,制胜文苑”(《总术》)。《神思》篇指出,“陶钧文思”的另一方面是“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怿辞。”“积学”、“酌理”、“研阅”等都是掌握创作规律、提高创作才能的方法。如果说“虚静”是作家临文之际的心理状态,那么,“积学”等则是为文之前的艺术修养。两者相互关联,互相作用。如果没有“虚静”,艺术构思、艺术创作就不可能顺利进行,作家的创作才能也不可能自然而然地发挥;如果不掌握文学创作的规律、技巧,或掌握得不熟练,那么,文学创作同样难以达到“率志委和”、“从容率情”的审美境界。作家的创作才能主要表现在对文学创作的规律、技巧的掌握和运用上。《总术》篇对此有非常精到的论述:

是以执术驭篇,似善弈之穷数;弃术任心,如博塞之邀遇。……若夫善弈之文,则术有恒数。按部整伍,以待情会。因时顺机,动不失正。数逢其极,机入其巧,则义味腾跃而生,辞气丛杂而至。视之则锦绘,听之则丝簧,味之则甘腴,佩之则芬芳。断章之功,于斯盛矣。

“断章之功,于斯盛矣”。可见,这是刘勰极为欣赏并着力追求的文学创作的审美境界。所谓“善弈之文,则术有恒数”,即是指“按部整伍,以待情会。因时顺机,动不失正。”在刘勰看来,熟练地掌握文学创作的规律、技巧,是文学创作的必要条件,但掌握了创作规律、技巧,并不一定能写好文章,还要“以待情会,因时顺机”。时机不来,情会不到,不可勉强操笔。只有在艺术兴会来临之际,作家“因时顺机,动不失正”地发挥其创作才能,充分自如地运用创作规律、技巧,达到“数逢其极,机入其巧”的境界,从而取得“义味腾跃而生,辞气丛杂而至”,即“理融而情畅”的审美效果。不难看出,《总术》篇的这段论述,与《养气》篇的“从容率情,优柔适会”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它实际上是从创作规律技巧的掌握与运用、创作才能的发挥上进一步揭示了“优柔适会”的审美内涵,体现了刘勰对艺术修养与文学创作的审美境界的关系的深刻认识。由此也可以看出,刘勰对文学创作的审美境界问题的认识,是比较全面而深刻的。

刘勰的“养气”论中包含着许多古代生理、心理学内容,因此,不少论者认为,刘勰的“养气”论是建立在秦汉以来的“精气”说和“养生”论基础上的。这种观点确有一定道理。但是,从《养气》篇的理论宗旨来看,我们以为,在探讨刘勰的“养气”论的理论渊源时,应注意先秦道家思想的影响。道家尤其是庄子的思想本来就包含非常丰富的心理学内容,有着明显的养生保身倾向。秦汉以后至汉末魏晋时期盛行的“养生”论在很大程度上是受道家思想的影响而产生的。

如前所述,刘勰的“养气”论与他的“虚静”说在根本上是相通的。而他的“虚静”说如许多论者指出的那样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但是,不少人在解释刘勰的“虚静”概念时,通常只联系“虚静”在道家思想中的认识论内涵。其实,在道家思想中,“虚静”是个内涵非常丰富的概念。道家认为,道是“自然无为”、“莫之为而常自然”的。(《庄子·缮性》)然而,自然无为的道却创生并主宰着天地万物的变化发展,“覆载万物,刻雕众形”(《庄子·大宗师》),因而,道又是“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的这种“自然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的特征就是“虚静”。所谓“唯道集虚”(《庄子·人间世》)、“虚则无为而无不为”(《庄子·庚桑楚》),“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庄子·天道》)。因此,“虚静”主要是指道在创生、主宰天地万物过程中所体现的“自然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的自由境界。老子强调“法自然”、致虚守静以观道,庄子主张“心斋”、“坐忘”以体道,其根本目的都在于追求人的生命活动臻至道的那种“自然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的自由境界。所谓“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庄子·天道》)道家认为,在体道的“虚静”境界中,人的一切生命活动都发诸本性必然,都是自然自发地进行的,因而是绝对自由的。这是“虚静”在道家思想中最本质也最深刻的内涵。刘勰的“虚静”说既然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就不可能仅仅是吸收、运用了“虚静”的认识论方面的内涵。

“虚静”在道家思想中不仅只停留在哲学层面上,还被引入关于技艺活动的论述中。《庄子》中有很多关于技艺活动的论述,在这些论述中,庄子特别强调主体精神的“虚静”,并把它与技艺创造活动的自由境界联系起来。如梓庆削木为鐻,“必斋以静心”,“不敢怀庆赏爵禄”、“不敢怀非誉巧拙”,直至“忘吾有四肢形骸”,然后才“以天合天”地进行创造。(参见《庄子·达生》)庖丁解牛之时,“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完全是在“虚静”状态下操作。正因为如此,梓所削之鐻成,“见者惊犹鬼神”,庖丁解牛达到“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的境界。他们的技艺创造都达到了神化境界,庄子称这种境界为“道也,进乎技矣”。(参见《庄子·养生主》)所谓“道进乎技”,是指道已体现在技艺的创造活动之中了,换言之,技艺创造活动已臻至道的那种“自然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的自由境界了。由此可见,庄子在技艺创造活动中所追求的“道进乎技”的审美自由境界,实际上是他的理想的人生追求的反映。作为人的生命活动之一的技艺创造活动,应该与人的自由本性是一致的,应该体现出人的生命活动的率性自然、天真自发的审美境界。这是庄子以“虚静”论述技艺创造活动的精义所在。

庄子的这种思想必然会对文学艺术创作产生深刻影响。这不仅因为文学艺术创作都包含着一定的技艺因素,而且因为文学艺术创作从根本上说都与庄子所说的技艺创造一样,都是人的生命活动,都要体现出人的生命活动的自由境界。实际上,这种影响在汉末蔡邕的书法论中已体现出来了。“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蔡邕追求书法创作的“任情恣性”、“随意所适”的审美境界,与庄子的“以天合天”、“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以及刘勰“养气”论的“率志委和”、“从容率情”的内涵是相通的。而蔡邕所说的“散怀抱”、“默坐静思”,也大体相当于庄子的“斋以静心”、刘勰的“虚静”与“节宣”。陆机的《文赋》在具体论述文学创作过程时,曾多次接触到“虚静”问题,但《文赋》“巧而碎乱”(《序志》),对文学创作的审美境界问题未遑多论。传为葛洪所作的《西京杂记》云:“司马相如为《子虚》、《上林》赋,意思萧散,不复与外事相关,控引天地,错综古今,忽然如睡,跃然而兴,几百日而后成。”[5]“意思萧散,不复与外事相关”,即是“虚静”,而“忽然如睡,跃然而兴”,则与刘勰的“养气”论中的“优柔适会”的内涵相合。刘勰在道家思想相当盛行的时代环境下,受到庄子以“虚静”论技艺创造、追求生命活动的率性自然思想的启发,在总结前人理论探索的成就的基础上,在《文心雕龙》中专设《养气》篇,对文学创作的审美境界问题作了全面而深刻的理论阐发。在论述“养气”问题时,刘勰不止一次地运用《庄子》中的一些典故。如刘勰在论述“养气”的方法时,要求文学创作应达到“使刃发如新,凑理无滞”的审美境界。“刃发如新,凑理无滞”即源于《庄子·养生主》中“庖丁解牛”这个最集中地体现庄子“道进乎技”思想的寓言。这也充分体现出了刘勰的“养气”论与庄子思想的深刻联系。

[1]转引自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下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第649页。

[2]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中华书局1962年版,第204页。

篇11

二、多样化的课堂活动

在初中语文课堂上,为了活跃课堂氛围,提升学生的语文实践运用能力,应该为学生开设一些独特的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活动,比如组织学生排演课本剧,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来进行课本演绎。在表演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把握文章脉络和分析课文中人物的心理变化,还能够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或者让学生进行课文朗诵,一些课文在反复的朗读之后才能体会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哲里,比如朗读古诗词,第一次读时可能觉得生涩难懂,如果朗读的话更容易将自己带入到诗人所描绘的情景中去,体会诗人的喜与悲,更容易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篇12

(一)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健美操教学可以促进学生的体型美、动作美和风度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对美的感受,可以提升自己的审美水平,也可以纠正自己存在的一些问题,规范自己的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所以,健美操教学中要始终贯穿素质教育,为学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这也是教学任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纯粹健美操教学无法发挥的重要作用。健美操教学中的动作比较多,一些动作比较难学,学生认真学习健美操动作,可以培养他们顽强、坚韧不拔、坚持不懈的精神,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依据健美操中的一些要求规范自己,可以在无形中培养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他们学习的浓厚兴趣,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实现学生对心灵美的追求,从而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和审美水平。

(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综合性人才,需要有创造力的人才,有一个企业在招聘的时候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的员工可以没有非常高的学位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必须拥有创造力,创造力可以成为推动企业快速发展的动力”,充分说明现代教育要实现教育的目标,就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人才。健美操教学结合素质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学中有固定的教学内容,学生学习这些教学内容,但这些内容不能充分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这就要求教师要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个性和创造性,对健美操动作进行创新,改编动作,提高学生学习健美操的浓厚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通过教学方式的转变,可以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思维,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三)培养良好的性格。

健美操主要就是动作教学,舞蹈动作比较多,这些都需要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用心学习,认真练习,通过实践加深对动作的理解和记忆,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学生在练习中,互较互学,互相纠正舞蹈动作存在的问题,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有效克服学生的害羞心理,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所以,健美操教学与素质教育相结合,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

二、健美操教学与素质教育结合的有效途径

(一)增强学生的对健美体育的认识

树立正确的观念,以科学的态度认识素质教育在健美操教学中的发展。健美操是人们强健身体的有效方法,它是一种有氧运动,有氧运动有很好的健身功能,健美操可以为学生塑造形体,产生形态美。所以,我们要以科学的态度看待健美操,消除学生对健美操的误解,积极参与健美操,感受健美操对自己的积极作用。例如,教师可以将外国人对健美操的认识和重视放进教学内容中,给学生放一些相关录像,学生就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健美操,认识到健美操教学对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这些录像和典型的案例,可以使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健美操。除此之外,我们应该将素质教育的原则融入健美操教学中,积极开展德育思想教育,坚持贯穿党的教育方针,即“德、智、体、美、劳”,将德育教育放在突出位置,教学过程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形成良好的品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思想水平,实现素质教育应用于健美操教学的重要意义。

(二)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主要起辅助作用,指出学生健美操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帮助学生改正问题,课堂教学中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促使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生自主学习中会遇到一些问题,通过独立思考、同学之间的互相帮助或者教师的引导解决这些问题,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他人交流合作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在这种情境下学习,可以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一整套健美操舞蹈动作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改编动作,为了保证改编的动作和谐、美观,学生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进行不断的创新和尝试。学生在健美操教学中学习到的各种能力对他们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这也是适应社会建设中对人才要求的具体表现。

(三)创新教学方法。

健美操作为体育教育中新兴的一项体育,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教学要求,所以,在健美操教学中应用素质教育,应该创新教学方法,从而充分发挥素质教育的重要作用。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意见充分发表出来,将课堂外的健身方法和课堂教学方法结合起来,优化教学方法,以达到健美操课堂教学的目的,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此外,应该使学生掌握学习健美操的技巧和方法,这样学生的学习就会变得更加轻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录像对学生进行训练,首先,学生在观看录像的时候,会学习和模仿他人的表现方法,然后展现在自己的学习中;其次,学生除了课堂教学内容,也可以学习录像中的内容,丰富自己的知识积累,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练习和实践,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健美操的兴趣,积极参与课堂,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目的,完成课堂教学要求,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