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科技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30 11:43:1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国际科技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国际科技论文

篇1

【关键词】ab科技;国际化;战略

一、ab科技经营现状

深圳市ab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是国内最早致力于汽车诊断、检测、养护产品研发、生产和销售的高科技企业。公司于2002年10月在香港创业板上市(股票代码:8196),是国内同行业首家在香港上市的公司。ab科技成立之初,主要依靠全国各地办事处的业务员推销其产品,由于国内汽车电子检测设备制造起步较晚,而ab科技是国内首家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和技术的企业。当时,国内市场几乎是空白,只有少量价格昂贵的进口设备,而大量进口汽车维修厂、汽车维修培训学校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急需检测设备。因此ab科技的产品受到大家的欢迎。随着市场占有率的扩大,引起其他竞争对手的瞩目。近几年来,ab科技在稳定国内市场的同时,不断开拓国际市场。然而,市场竞争实质是实力的竞争。由于跨国企业的进入、国内电子行业巨头的转产和其他民营企业的发展,ab科技在产品价格、营销手段、技术创新等方面优势逐步丧失,市场占有率不断下降。

二、实施国际化战略的必要性

ab科技如何走出困境,只有实施国际化战略。与此同时,ab科技走国际化路线实际上是由市场格局决定的。ab科技制造的产品是汽车维修检测设备,属于专业设备,不是可以大量卖的消费类产品。而我国大概拥有的车辆2000多万辆,美国约2亿辆,日本8000多万辆,国内的汽车数量目前只占世界7亿总数的3%,对于ab科技而言,97%的目标客户在国外。面对国内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企业走出过国门在国际范围内寻找更大的成长和盈利空间,从事国际化经营,是企业的可选之路。如何进一步融入全球产业的格局之中,在更宽广的舞台上最大限度获取所需的资源和增长机会,已经成为ab科技下一步战略规划的重点。

三、ab科技国际化道路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文化差异不够重视

ab科技在确立国际化发展战略过程中所面临的一项巨大挑战则是文化无法融合的风险。这包含了企业文化的不同和跨国、跨地域文化的巨大差异。对国外企业并购后整合过程绝不可能仅仅是一小部分领导参与便可以完成的,必须需要大量的从总部到运营层面的人员的积极参与才能成功,企业必须面对突破文化障碍的艰巨挑战。

(二)人才问题

与国外大公司相比,ab科技存在国际营销知识匮乏,现有人力和技术资源等在ab科技发展成国际化大公司的道路上已成为瓶颈。技术人员的匮乏,产品的缺陷,如制造不稳定、工业设计薄弱、技术相对落后、资金不足等问题严重困扰着ab科技的国际化战略。国外制造商不会把最先进的技术透露给公司,而公司的资金有限,因此在国际市场开发过程中,ab科技仍要面对很多困难。几个oem项目已开始启动,而ab的工业设计能力、工程师的沟通能力一直不能令客户满意;如何协调工厂生产保证机械产品供应,这是从举升机产品推出以来就一直摆在面前的问题;销售额急剧增加,如何改进欧洲缓慢的支付体系,缓解总部资金压力等诸多问题困扰着ab科技,严重地影响了ab科技国际化的进程。

总之,人才问题是ab科技走向世界所面临的最大障碍。目前ab科技不少海外管理人员只是有外语专长,但缺乏国际贸易、投资、金融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实际上很难有效实施公司的国际化战略,甚至还造成了公司商业风险的增加。如何迎合各国复杂严格的认证体系,如何融入当地复杂的法律体系,使当地工作人员对公司运作方式理解并接受,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对策与建议

(一)创建核心竞争力,使公司获得可持续发展

ab科技战略规划中指出,将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加强对x-431、举升机、四轮定位仪、拆胎机、平衡机和清洗六大核心产品的技术开发和资金投入,形成ab的核心竞争力。未来三年内,这些核心产品争取达到世界一流和世界第一。以诊断产品为例,目前全球诊断产品每年的需求量为25万台,ab年销量已达到2万台,与bosch、spx差不多,而snap-on由于在美国市场有优势,其年销售量达5万台。据业内专家预测,由于ab已进入美国市场,并在积极开拓,加之欧洲等其他国际市场的良好表现,ab的诊断产品将在三年内达到世界第一。ab“核心产品,全球第一”的战略,意味着ab公司的经营模式由过去相对“粗放”开始向“集约”化转变。在这一战略的指导下,ab将对生产要素和资源进行了重新配置,对于一些没有竞争优势的产品和项目进行了削减,加大了对六大系列核心产品的投入。此举降低成本、提高管理效率,使公司获得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来源于管理、技术、市场、人才和企业文化五个方面。

(二)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ab科技经营的两种主要产品为:汽车诊断产品(x-431超级电眼睛)和汽车机械产品(举升机)。ab科技除了这两个产品外,就再没有具有竞争力的产品放到国际市场参与竞争了。产品结构显得有点单薄,应着手优化产品结构。ab科技随着研发实力

的增强,应逐步将零配件和售后服务这一块的市场吃下来。与此同时,ab科技应确立以自主创新为主的发展道路,在实践中始终坚持以市场驱动研发,通过对全球化技术资源的获取和企业的技术自主创新,摸索出先进的研发管理模式和r&d(知识产权、标准、产品开发)技术创新之道,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国企业技术自主创新模式。

(三)打造全球成本领先能力

从表面上看,目前ab科技竞争优势的核心部分正是低成本制造能力。但同时应该看到,ab科技的这种低成本制造能力主要得益于我国已形成的大规模、低成本的配套资源,而更底层的基础是我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力资源。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这种属于区位优势的产业集群效应不仅能为ab科技所用,同样也能为跨国公司利用。当跨国公司利用直接投资的方式获得这种区位优势后,ab科技的竞争能力将被极大地削弱。因此,ab科技在国际化过程中应该通过获取核心技术与提高企业组织管理能力,在研发、采购、生产、分销等价值链各个环节进行全面的成本控制。实现从以廉价劳动力资源为基础的低成本制造能力向以技术创新、组织管理协调能力为基础的全球成本领先能力转换。

(四)人力资源

ab认为:要想成为一流的公司,一定要找到一流的人才,要找到一流的人才,必须用一流的薪酬体系。ab留住人才的策略将包括:采用西方一流公司的薪酬和培训体系;成立“工程师俱乐部”,提供工程师到英国、德国等分公司常年进修机会。目前,研发仍然是ab最重要的一环,占总员工10%的研发人员,“占据”着公司60%的人工成本,由此可见研发在ab公司的重要地位。公司为充分调动开发、技术人员和销售人员的积极性,选拔优秀人才,将组建“牛顿俱乐部”和“百万俱乐部”。这两个俱乐部作为群众性组织,将在各自相关的领域发挥核心竞争力和凝聚力作用,团结大家,再创辉煌。特别是“牛顿俱乐部”,通过经常组织研发人员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解决各产品线的疑难问题,一定会成为公司研发人员献计献策、提高自己的园地,成为所有研发人员向往并争取加入的团队。

(五)跨文化管理

篇2

R097 光学与光电技术

C037 光子学报

H272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G027 广东药学院学报

G026 广东医学

A042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A535 广西科学

A062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028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

G816 广西医学

F028 广西植物

G030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V572 规划师

T004 硅酸盐通报

T005 硅酸盐学报

M048 贵金属

G031 贵阳医学院学报

A077 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H275 贵州农业科学

A527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G808 贵州医药

M033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A040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G495 国际病毒学杂志

G350 国际病理科学与临床杂志

V529 国际城市规划

G936 国际儿科学杂志

G436 国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G659 国际妇产科学杂志

G498 国际骨科学杂志

G938 国际呼吸杂志

G967 国际护理学杂志

G929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G997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G930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

G975 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

G349 国际泌尿系统杂志

G983 国际免疫学杂志

G939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G415 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

G889 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

G426 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

G928 国际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S157 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

B525 国际输血及血液学杂志

G954 国际外科学杂志

G660 国际消化病杂志

G940 国际心血管病杂志

Q911 国际眼科杂志

G933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G661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G499 国际医学寄生虫病杂志

G984 国际遗传学杂志

G934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G937 国际肿瘤学杂志

E578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E591 国土资源遥感

R683 国外电子测量技术

篇3

当前美国经济是一种基于创新的成长模式,创新是美国经济增长和贸易竞争力提升的关键。从某种程度上讲,强大的创新能力是美国经济持续、稳定、高质量增长和贸易竞争力提升的基础。因此,研究科技创新与美国贸易利益的改善对我国具有极强的借鉴意义。

美国科技创新体系与贸易竞争力的互动

(一)利用科技、经济全球化的激励功能促进创新 科技全球化意味着技术和技术创新能力的大规模跨越国界进行转移,科技发展的相关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科技能力中越来越多的部分跨越国界成为全球性的系统,各国的科技发展的相互依存关系不断加强,并形成科技创新的全球性体系,美国以其强大科技创新能力组织全球性的科技创新活动,在控制科技创新体系中最大限度的获得科技创新所带来的利益,并通过控制技术标准来获得利益,在信息技术、航空航天、生命科学和制药、新材料等技术领域成为全球技术标准的制定者,刺激企业的科技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世界市场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拓展,使科技创新收益递增,同时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进行创新,使科技创新成本递减。在科技全球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激励下,美国科技创新成果在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不断涌现,引领美国经济快速向前发展。美国公司面临前所未有的广阔市场,使拥有技术优势的企业能更加充分享受规模经济的收益,能通过多种形式的国际技术转移来延长企业所拥有的技术生命周期,创新活动变得更加有利可图;通过全球性的生产网络分工,实现技术研发与产品生产的分离,并通过相关外包形式来实现整个生产链成本最低化,进一步扩大了企业的利润空间。

(二)高效的科技创新投入体系 美国强大的创新能力形成第一要素就是巨额而且稳定增长的创新投入,且在投入过程中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倾斜性,并以市场收益和长远发展作为检验科技投入效率的依据。美国作为世界上市场经济最完善的国家之一,在成熟的市场体制下从事创新活动,企业作为创新的主体存在,必须分析创新技术的前景和市场潜力上的成功率和效率,并借助完善的科技产品市场和金融市场来创造出高质量的应用性创新成果。为了弥补市场创新体系的不足,美国联邦政府的研发经费投入对创新起着重要作用(见表1)。

(三)通过制度建设来保障科技创新的持续性 美国已经形成一个促进创新和技术进步的完整法律体系。这个法律体系主要是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促进美国技术转移和扩散的相关立法,另一个是保护技术专利的相关立法,美国促进创新的法律体系较好的处理了两者之间的平衡,使其各自对创新的促进作用充分发挥,保障了美国强大的创新能力的持续发展。在完备法律制度基础上,借助于美国完善的金融市场和财政政策搭配,并充分利用产业政策的引导作用,使得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国家。 在保障强大科技创新能力的基础上,美国以其巨大的国内市场吸引力形成其他国家对美国市场的依赖,通过输出高附加值的高科技商品来换回低附加值的普通商品,虽然在表面上形成贸易逆差,但实际上促进了美国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国际竞争力的增强,改善了美国的贸易条件,使美国能以更少的实际支出来换取更多的收益(见表2)。 科技创新推动下的美国贸易利益改善

(一)政府利益分析

美国通过巨额进口,大量吸收他国廉价商品和服务,这不仅有利于美国在国内保持低通胀水平,并使全球经济对美国的依赖性加强,奠定了美国谋求全球经济霸权的基础,凭借这种市场需求强度的不对称(见图1),美国不仅可以强有力地影响其他国家的经济结构和生产经营方向,还能有效地干预他国的政治决策和制度安排,进而谋求最大的国际经济政治利益,强大的经济实力成为美国参与多边贸易谈判的基础,增强美国对世界多边贸易体制的主导力量,强有力的维护自身在国 际经济竞争中的利益。 利用科技创新形成的专利优势,通过国内的知识产权立法的对外延伸来形成对其竞争对手的制约,获得贸易上的超绝对优势利益。美国通过科技创新获得知识产权和专利上的绝对优势地位,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年平均专利申请数为20世纪80年代的84倍,专利申请数在20世纪90年代的大幅度增加表明这一时期创新成果增多,出现创新“集群”。为了防止其他竞争对手的崛起威胁到美国的地位,美国借口国家军事经济安全和知识产权保护来阻止技术出口,通过技术制约他国产业竞争力的提升,达到美国长期垄断某些产业的目的,在国际市场上来获得超绝对优势;同时年年对他国进行知识产权的审查,并动辄利用337条款和特殊301条款对他国进行贸易惩罚,使美国长期享有行业垄断所获得的绝对优势,从而有效的维护美国在经济和政治上的利益。

(二)产业利益主体分析

企业通过技术创新来改造传统产业和商业模式,使经济结构更加富有弹性,经济运行的平稳性增强。主导产业创新能力和科技水平决定整个产业结构的演化和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主导的产业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是全方位的,从植入新技术改造和替代传统技术,用新技术改造和重组生产流程、作业方式,到用新技术重塑企业组织,促进传统产业加速向现代产业蜕变的进程,一大批企业重新焕发了生机,并重新获得了竞争优势,带动了经济增长方式的成功转型。 以科技创新为基础并结合全球产业布局的调整,有效实现了贸易利益和投资利益的结合。在科技创新的主导下,全球分工呈现出金字塔式的结构,在这个格局中,第一层次就是美国,以从事创新产品的研究和开发为关键的高新技术的垄断,在国际分工中形成了“研究与开发——整体产品垄断——核心技术垄断”的科研开发与垄断战略,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科技创新——结构升级——经济增长”的经济发展模式,美国公司利用全球产业布局,形成最有利于美国的全球产业结构。

(三)个人利益分析 在科技创新的推动下,美国劳动者的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并将高科技产品的出口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结合起来,推动着美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美国家庭的财富收入出现了大幅度的增加。

美国产出的增加直接源自劳动生产率的迅速增长,科技创新使得美国放弃了传统的收入比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向了收益相对较高的高科技产业,尽管受到摩擦性失业的影响,但是,美国整个工人阶层的收入水平整体上呈现上涨的趋势(见图2),受创新产品需求市场扩大的影响,新兴高科技产业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美国通过贸易将劳动者的生产率上升所带来效益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作为一个整体将科技创新的好处发挥出来,在贸易等式的一边,劳动密集型进口增加—及其对国内生产者产生的竞争压力,降低了成本,使得美国消费者和使用进口投入品的厂商在许多商品和服务上有了更多的选择。在贸易等式的另外一边,出口增加了美国最有效率和竞争力的部门的总产出,极大的扩展了规模经济,并使得这些部门的美国工人实际工资高于国内平均水平的15%-20%。

结论及对我国的启示 充分利用世界经济发展的机遇来有效激励科技创新。应有效抓住不同时期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机遇,将科技创新与经济结构变动结合在一起,将市场的拓展和利润的提高作为科技创新的动力,将科技创新的利润边界从国内扩展到国外,充分利用科技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进一步降低科技创新的成本,使得科技创新成果源源不断涌现出来。因此,应该遵循科技发展和经济运行的规律,将科技创新放在提升国际经济竞争力的基础上来考虑,建立起有效促进科技创新的长效机制,实现贸易利益的持续改善,因此,建立长效创新体系是改善一国贸易利益的根本。

创新主体多元化。要出现源源不断的创新性成果需要建立多元的创新主体,创新不仅是企业的行为,也是政府的行为,更是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动员更广泛的力量来参与科技创新,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倡导创新的意识和观念,使得创新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充分利用对外贸易来促进创新。

篇4

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确立,高等教育取得了历史性的发展。高校的科研力量在近几年显著增强,科研水平不断提高,每年都取得了大量的科技成果,其中部分科技成果具有产业化的应用前景,是我国专利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五”期间,高校研究开发人员总数保持在25万左右。作为我国科研队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高校重视和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有所提高,但对于大学生的科技成果保护,在转化为专利方面亟待加强无形资产向有形资产转化的速度。

2.国家政策法律情况

我国虽然颁布了与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保护相关的法律,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知识产权的保护法规制度立法的时间较迟、发展缓慢,尤其在知识产权转化为生产力方面的保护措施更有待提高和加强。高校作为知识产权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主体,对学生本身就是一项重大考验。由于缺乏相关的知识架构,对知识产权的归属及制度问题几乎没有辨别的能力,因此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容易忽视转化中的利益分配问题,最终导致成果转化效果的亏损,学生逐渐失去了创新的热情。

3.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环境

高校向社会机构和企业的技术转移所做的工作不够,高校的管理机构的效率低下,不能有效推动知识产权向社会扩散,阻碍了扩散的速度和影响力;同时,全国各高校的科研评价制度普遍存在以科研课题申报、数量作为科研评价的重点,对科研创新成果的转化不重视,缺乏知识产权战略导向。

二、大学生科技成果转化中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

1.大学生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不强

根据高校的相关抽样调查,虽然对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在内的知识产权了解的人员占45%,但是能进一步对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执法过程,以及利用法律武器和手段保护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发明创造和合法权益的不足10%。这种淡薄的知识产权意识致使目前高校成果转化过程中知识产权流失已成为普遍现象。另外,大学生对专利保护的申请认识不足,高校对大学生的新发明和新创造向来都是重视奖励,但是却忽视了对科技成果转化中知识产权的保护。

2.高校知识产权保护成本较高

科技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成本是多方面的,它主要有知识产权的开发、取得、交易、使用和诉讼等方面的活动给个人或单位所带来的社会成本。在我国,尤其是高校,对科技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取得的成本较高,知识产权的所有人若对产权进行相关的处理,则需要支付相当高的经济成本以及相当长的时间成本。若要在我国申请相关的专利,申请的过程较为繁琐,而且每个过程都会花费一定的费用,另外,科技创新成果的专利审批还需要很长的时间,少则一年,多则三年。专利的过高专利费用及过长申请时间抑制了科研人员从事技术发明和创造的积极性。

3.知识产权权属不清

知识产权控制的核心是权利人控制他人利用其成果的保护。在大学生科技成果转化的环节中,激励作用是否充分发挥,直接影响科技成果产出的数量、质量及转化进程。我国专利法规定,职务发明创新成果的专利权利归属于雇主,这不仅使得职务发明创新成果的专利归属于雇主,而且发明创新成果专利的申请人也是雇主。虽然职务发明创新成果的发明人也能享受到专利效益的分配权利,但是在实际中,各高校都在强调专利是归属于高校单位所有,而没用相应的激励制度以回应专利发明人。仅强调专利的归属权而不注重专利利益的分配权,其结果导致发明人将职务发明非职务化,以规避法律的约束,使得高校非职务发明的专利申请远高于职务发明专利申请的比例,造成重大发明少、专利的技术层次和实施率、高校职务发明比率都较低的现象。

三、对大学生科技成果转化中知识产权保护的建议

1.政府层面

(1)发展高校知识产权资产评估事业

要想将大学生科技成果中的知识产权进行很好的转化,就要在高校中搭建相应的转化平台,建立一系列严格的资产评估体系。有了这种评估系统,才能有效地保护大学生的知识产权,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从而不断完善我国的知识产权体系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

(2)加大专利保护的投入力度

目前,我国企业赞助的高校科研经费比例很少,绝大多数经费是由政府赞助的,而且经费的额度也有限。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科研投入经费的额度已超过了3%,而我国的科研经费的比例不到2%,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的一般水平。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其本质上也是对社会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动力的保护,其结果是为社会发展服务的,是把科技成果能够转化为生产力的一种主要途径,使得科研成果的价值能够得到应有的体现。因此,我国政府应加大对专利保护的投入力度。

2.高校层面高校的科技创新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是当前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存在巨大的浪费和损失。高校作为专利知识产权管理的主体,承担着社会服务的功能,有责任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因此,高校应加快知识产权向生产力的转化,将无形资产转化为有形资产,将技术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

(1)将科技成果转化纳入高校知识产权管理工作的核心

高校在知识产权管理中,针对老师涉及对科研项目的绩效考核,同时也应加强对学生科技成果的考核。对大学生知识产权成果科研管理来说,应将专利的转化环节纳入高校科研管理的职能中。

(2)培养知识产权全过程的保护理念

在高校的科研过程中,学校的相关领导、项目的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在知识产权的保护方面都应有较强的保护意识。一项科研从申请立项到完成计划直至转化到实际生产后,中间的每一个过程都应纳入知识产权的范畴,因此,高校应将知识产权管理的理念贯穿于科技管理的各个环节。

3.学生层面

(1)将知识产权教育融入教学体系中

在专业教学过程中,高校应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在教育方法和内容上有所侧重。理工科类的学生参加的科技创新活动较多,社会的实践能力相对较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侧重于对专业科技数据和知识产权数字化的保护进行教授;文科类的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较多,因此,在教授过程中多涉及著作权保护、知识产权管理的内容,同时应将知识产权作为课程管理纳入教学体系中,切实提高学生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