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30 11:43:2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高二语文教学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高二语文教学论文

篇1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英语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逐渐凸显,并且其教学师资力量在近年来得到很大的提升。然而,由于教学理念陈旧、教学方法不当等多方面的原因,很多学校的高中英语教学质量较低,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不大。要想提高教学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对当前实施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等做出改进。分层教学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方式,已经获得了学界的广泛认可,本文对其在高二年级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方法加以分析,以期分层教学能够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更为合理、有效。

1分层教学的理论依据

分层教学以尊重学生为基础,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学习能力及学习潜力等来实施教学,从而最终达成每个学生都获得提高的教学目的。这是一项科学的教学法,它具有多项理论依据作支撑。首先是前苏联教育家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茨基认为,在学生已经达到的水平和学生可能达到的水平之间存在着一个距离,此即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而要想实现由当前水平向理想水平的转变,学生就需要有针对性的锻炼及学习[1]。分层教学即以学生的学习水平的差异性为立足点,强调教学行为的针对性和差异性,所以它与最近发展区理论是趋向一致的。其次为心理学家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学生在课堂上获得公正的学习机会,获得教师的帮助,那么即使学生最初的学习水平较低,但是最终都能够学好。分层教学吸收了这一理论的核心观点,即通过某种途径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水平是可行的,而这个途径就是分层次实施教学。最后是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具备九种智能,这些智能以不同的组合形式存在于人类身上,从而构成各有特点的人。在此理论的支撑下,分层教学认为每个学生都具有其智能优势和劣势,不存在一无是处的学生,因此,通过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水平是可行的。

2分层教学在高二年级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第一,学生分层。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因此教学的分层首先应从学生分层着手。具体而言,其划分方法如下:将英语学习兴趣浓厚、基本功比较扎实并且语言掌握能力较强的学生划归为第一层次;将学习兴趣较高、英语学习方法存在缺陷、语言学习能力不足的学生划归为第二层次;将对英语缺乏兴趣、基础较差、语言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划归为第三层次[2]。需要注意的是,因为学生的学习处在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所以学生的分层也应及时做出调整,从而使学生得到科学、合理的教学安排;同时,这种分层乃是隐性的分层,不能将分层结果公布出来。第二,教学目标分层。教学目标的实现即教学目的的达成,因此,教师应重视教学目标的制定。在分层教学中,教学目标也应该层次化,以使不同层次的学生能够在其能力范围内达成学习目标。具体而言,教学目标分为以下几种:第一,基本目标。基本目标是针对所有学生而设定的目标,它要求所有学生均掌握新单词、短语、语法。第三,课后练习分层。课后练习是巩固学习成果的有效手段。在高二英语的分层教学中,课后练习也应实现分层:将基础练习、知识巩固型的题目设置为三个层次的学生都必做的题目,将一些比较难的综合题、发散思维类的题目设置为选做题,要求第一层次的学生必做,鼓励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的学生选做。

3结语

分层教学在高二年级英语教学中具有较强的适用性,为广大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途径。因此,高中英语教师应继续加强分层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努力发扬分层教学的优点,从而普遍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

作者:任会明 单位:河北涿州中学

参考文献:

篇2

一、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儿童文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与小学语文教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由于社会历史等方面的原因,儿童文学与语文教学在20世纪后半叶出现了分离的状况,这种分离的严重后果影响至今。尤其在小学语文教学环节中影响更甚,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已不知儿童文学为何物,在他们的知识系统中没有儿童文学的构成,不知道哪些作家的作品是真正优秀的儿童文学,更不知道如何向学生推荐儿童文学作品。令人欣慰的是,随着社会对教育事业的关注,20世纪末的语文教育大讨论,使人们逐渐认识到了语文教学中人文性流失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对语文教学中人文性回归的热切期盼,成为语文教育界的共识。儿童文学的重要性进而重新被语文教育界所“发现”和“接受”。当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小学语文教学革新的重要的举措就是使儿童文学重新走进语文教材和校园文化建设。《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明确要求“教材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并在阶段目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课程标准》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出发,加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重要纬度。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将成为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而不再是一种外在的附加任务。基于这一认识,儿童文学作品开始大量进入小学语文课本。

根据新课程标准编写出版的实验教科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三套小学实验教科书和配套的阅读教材,都编选了大量儿童文学作品。选择儿童文学作品作为课文基础文本已经成为共同的趋势。实验教科书中的儿童文学作品数量相当可观。随着儿童地位的提升,语文课程改革越来越关注儿童自身的需要,体现在教材上,就是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的大幅度提升。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为例,儿童文学作品已占总篇目的80%以上。其中儿童诗歌(含儿童古诗)68篇,童话寓言66篇,儿童散文有88篇,儿童故事(含神话、传说)92篇,儿童科普文艺19篇。可见儿童文学作品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所占的比例之大。儿童文学逐渐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二、提高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意义

面对新的语文教材,许多小学语文教师感到语文课难教了,传统的“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的教学方法,几乎行不通了。对于教材中儿童文学作品的处理,更不应该只停留在字、词、句、意的理解上,也不应该满足于教会学生分析课文的段落层次、中心思想等,新编语文教材中这些经过专家从多年来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中层层筛选出来的优秀作品,放到教师面前却是一脸的陌生。许多教师不知该怎样引导学生通过儿童文学作品真正享受到阅读的自由与快乐。究其原因,是小学语文老师普遍缺失儿童文学素养。通过笔者对四川部分地区从事基础教育的语文老师的调查发现,毕业于中等师范院校的语文教师,在校期间,共学过两个单元的儿童文学作品;少数毕业于高等专科师范学校的语文教师,在校期间,学习过一学期的儿童文学;毕业于师范学院或师范大学的语文教师可能在上学期间选修过儿童文学。因此,加强对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教育势在必行。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不仅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更是语文学科的要求。

素质教育提倡以人为本,面向全体,突出主体精神,关注终身发展。其根本问题是如何认识“人”,如何发掘人的潜力。在教学中要发掘人的潜力,就是要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这就要从了解儿童、理解儿童开始。在这方面,儿童文学所发挥的独特作用是其他学科,如儿童心理学、儿童教育学等所无法取代的。因为在儿童文学作品中,儿童是完整、生动、个性化的生态生命,而实证主义的儿童心理学则往往将儿童分解成诸多可以测量的要素,两者的不同,正可以在我们认识儿童时形成互补。一般来说,儿童对文学的接受有别于成人,他们没有那么多先入为主的思想束缚,而是跟着感觉阅读文学,以玩的态度对待文学,他们以身边的真实评判作品好坏,容易受作品的影响,可塑性很大。由于儿童在能力与兴趣上的这些特殊性,教师的教学既要扎根于学生又要超越学生,既要紧紧把握住儿童审美意识又要升华这种意识。素质教育是一种解放教育,它与应试教育的求同思维不一样。在作品鉴赏时,素质教育是欢迎学生质疑的,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甚至,教师还要调动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诱导学生充分表达各自独特的审美体验,使学生的思维在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活动中被激活。在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中,教师自身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具备了较高的儿童文学素养的教师,更加了解儿童、理解儿童,因而能够及时发现儿童的心理走向,准确捕捉到教育的最佳时机,游刃有余地掌控住整个教学的发展动态。

三、提高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素养的途径

那么,在现有条件下,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呢?

(一)小学语文教师应加强对儿童文学的理论学习,提升对儿童文学的基本情感和态度,全面认识和理解儿童文学。

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参加儿童文学相关的课程培训或通过自学提高儿童文学的理论素养,建立与先进的儿童观、教育观相联系的新的儿童文学观,对儿童文学有全面而系统的认识和理解。儿童文学,从内容到形式,从情感到语言,呈现着其他文学所不具有的“清晰、明确、温和、美丽”的品质,焕发着源自纯洁童心与纯粹人性的理想光辉。儿童文学以陪伴、守护、丰富儿童心灵为指归,教师则是儿童健全人格重要的塑造者和建设者,终日以儿童为伴、以教育儿童为天职的教师,相比起从事其他职业的成年人,具有对儿童文学更天然、更真切的理解和感悟。当教师对儿童文学投入基本的关注,便能建立起和儿童文学之间的直接而深刻的联系。王泉根教授把迄今为止的儿童文学观念归纳为四种:教育主义、稻草人主义、卢梭主义、童心主义。长期以来,富有教育意义的儿童文学显然更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更愿意把儿童文学看作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辅助手段。教师往往低估了儿童的感受力,实际上儿童在他熟悉的领域里的感受力往往是比成年人更强的。教育的意识是把儿童置于更低位置、把作者自己置于更高位置的一种意识,这种意识儿童靠着本能就能感受出来。因此,只有加强对儿童文学的全面认识,积极转变观念,回归儿童文学的童心主义,让儿童文学不再是教育的辅助手段,而是以儿童心理为基础、为前提,是一种心理上的自由的、自然的游弋,它展开的是自己,是自己有趣味的审美感觉,是儿童愿意沉溺其中的一个世界。

(二)小学语文教师应通过阅读大量的儿童文学作品,丰富自身的儿童文学阅读经验。

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困扰,很多小学语文教师选择了功利性阅读:读教学案例,读教学技巧的书籍。于是就出现了自身教语文却不阅读文学作品,不关心文学理论,而对关于每篇课文的教学技巧和课例的书籍趋之若鹜。这种阅读的唯一结果,就是窒息教育的精神生命,扼杀教育的生气。语文教师只把语文当作工具,教识字,教写字,教技巧,讲语法,讲修辞,强调训练、训练、再训练,课文中内在意蕴、思想感情、神韵气质等全被忽视了,造成了人文精神的抛弃、教学视野的封闭与狭窄。语文老师的阅读视野狭窄,不利于学校教学质量提高,不利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更不利于学生综合发展和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语文老师必须有良好的阅读意识。每个人的阅读视野是在不断的学习和反思之中才有进步的。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必须是一个专心的读书人,在不断阅读中更新和丰富自己的知识视野。语文教学的质量与阅读是密切相关的,教师的知识结构、阅读鉴赏能力、教学能力等决定着阅读质量。阅读能够使人获取外部的信息和知识,认识丰富多彩的世界,拓宽人的视野,帮助人融入广阔的社会空间;沟通人与人类的心灵,得以与高尚的心灵对话,吸取人类精神文明的营养,丰富文化的积累,发展思维和智慧,接受美的熏陶,丰富精神世界,提高人的修养和品位;阅读能够发展人的语言,发展人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等阅读能力;提高表达与交流的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而文本阅读,可以打破时空界限,完成与作者的精神对话,心灵的交流和撞击。通过阅读、欣赏,将外在的作品中的文学因素内化为阅读者自己的主体感受,激发与培育起自身的想象力、感知力、创造力。培养阅读意识,在阅读中感知文本所赋予的话语层面,文学形象层面和文学意蕴层面,体会到作者情感世界和作品的艺术世界。体验文中的情感,品味精妙的语言,领悟文本的意义。阅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发现和建构作品意义的过程、体味经典魅力的过程。每个民族的文化传承相当大一部分必须靠阅读来完成,民族的精神、文化、智慧很多时候是在阅读的熏陶、浸染中习得的。语文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是文化的实践者和开拓者,理应成为学生阅读儿童文学经典的引领者。教师是学生成长的标杆。只有爱读书的教师,才能培养爱读书的孩子。只有喜欢阅读的教师,才能持续地走在专业发展之路上。“新课改”背景下,语文教师要有一种平静的心态,要克服浮躁不安、急功近利的短视心理,在阅读中力求培养自己的文人气质,树立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人生观。在教学中,系统学习和运用儿童文学的规律,用中外儿童文学经典刷新和拓宽阅读视野,把儿童文学教育和语文教育完美地结合起来,提升儿童文学素养。

总之,小学语文教师儿童文学修养的建设和丰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付出劳动、时间和精力,更需要教师情感和心灵的投入。事实上,教师的儿童文学修养的建立构筑在更高的思想基础上,那就是教师对儿童高尚、真挚、热切的爱,对儿童教育的理想、信念、专业精神和责任感。

参考文献:

[1]王泉根.现代中国儿童文学主潮[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0.

[2]朱自强.儿童文学新视野[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3

第七届(2013年)评选活动将自2013年3月起开始征稿,截稿日期为2013年6月10日。第七届评选活动结果拟于2013年6月30日前揭晓。

期待大家一如既往的热情参与和大力支持。

全国教师教育学会幼儿教师教育委员会

研究生组

一等奖

陕西师范大学

王妮妮 《儿童图画书自主阅读眼动特征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

李春会 《一位幼儿教师教育行为与其教育观念差异的叙事研究》

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郭梦之 《社会故事提升自闭症幼儿生活技能的个案研究——以

进餐活动为例》

王 玲 《莫扎特音乐对儿童表情识别影响及其脑机制研究》

二等奖

华东师范大学

李 寅 《幼儿园课程编制中不同参与者立场与观点的比较研

究——以黑龙江省幼儿园课程编制过程为例》

张云亮 《国家扶贫县农村幼儿教师精神生活状况考察》

上海师范大学

武琬霄 《以主题性音乐游戏为媒介促进小班幼儿情绪理解能力

的实践研究》

王厚菊 《父母教养方式与幼儿社会行为及其同伴关系的研究》

云南师范大学

刘晓晖 《当代美国马萨诸塞州幼儿教师评价改革研究》

代 敏 《20世纪60年代以来瑞典学前教育改革研究》

首都师范大学

李聪颖 《北京幼儿园实施项目教学的可行性研究》

刘 琴 《中外民办幼儿教育机构分类准入制度的比较研究》

刘小飞 《5~6岁儿童心理旋转能力的干预研究》

吕雪娇 《中班儿童数字估计能力发展特点及干预研究》

张冬瑞 《幼儿园教师运用非正式评价的现状及改进研究》

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王军利 《3~5岁幼儿表情标签与识别能力及情绪表达规则认知

的发展研究》

曹高慧 《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的师幼互动状况——基于CLASS

系统的研究视角》

张孟勰 《基于动态系统理论的幼儿用筷动作发展研究》

谷 禹 《儿童视觉空间表象重建的眼动研究》

南通大学

王 娟 《3~6岁流动儿童同伴交往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哈尔滨师范大学

孟 岩 《幼儿教师缄默游戏观对游戏指导行为的影响研究》

王 颖 《幼儿园对话教学研究》

三等奖

华东师范大学

沈 娇 《上海市幼儿园教师美术领域教学知识现状研究》

梁小静 《幼儿园教师专业自现状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宋寅喆 《我国农村幼儿教师培训需求现状与对策研究》

张培娣 《幼儿园课程统一化抑或多元化:基于教师态度与行

为的视角——以河南省郑州市为例》

上海师范大学

王 蕾 《图画书与美术:整合教学的实践研究》

袁军荣 《幼儿在园心理压力研究——以上海市区某幼儿园为例》

云南师范大学

王艳梅 《城市民办幼儿园教师流失研究——以昆明市三所民办

园为例》

首都师范大学

张 丹 《教育戏剧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实践应用研究——以生命

教育之“人与自己”为主题》

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陈 懿 《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反馈言语行为研究》

朱君莉 《两种音乐教学法在促进幼儿音乐节奏感与学习品质上

的教学实验研究》

王 英 《幼儿教师实施“尊重”品格教育的个案研究》

宣兆霞 《乡镇中心幼儿园民间游戏物理环境创设的个案研究——

以湖州市A幼儿园为例》

南京师范大学

李 欢 《少子化时代中美家长育儿态度对比研究》

哈尔滨师范大学

陈曼丽 《幼儿园教学用书评价研究——以某省2011版〈幼儿园

数学活动〉为例》

鼓励奖

上海师范大学 秦英娟

福建师范大学 林 娜 季奎奎 郭玲玲

首都师范大学 郑晓博

本科生组

一等奖

四川师范大学

刘佳丽 《多重视角下农村幼儿园教育问题的研究》

马 波 《西部农村幼儿教育要“以县级财政投入为主”吗——以

X县为例》

北京师范大学

汤成麟 《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模型的构建研究》

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陈虹宏 《幼儿园实习教师的生活体验研究——以浙江某幼师学

院八名实习教师为例》

费青青 《城市学前流动儿童生活状况的研究》

张家虹 《大班幼儿加减法策略运用特点研究》

赵哲悦 《教师对大班幼儿阅读能力认识的抽样调查和分析——

以诸暨市区幼儿园大班教师和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师为例》

蒋丹丹 《学前儿童数感发展的眼动研究》

篇4

研究生组:

优秀毕业论文一等奖:

李 琳(华东师范大学,指导教师:李季湄)幼儿园英语教育的有效性研究

胡丽园(华南师范大学,指导教师:郑福明)父母数学教育观念及其与儿童数概念发展关系的研究

张 燕(西南大学,指导教师:刘云艳)情绪调节方式及其对幼儿教师工作满意度的影响研究

优秀毕业论文二等奖:

华南师范大学

李 春 父母对3~7岁儿童的期望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高 华 故事讲述与扮演的结合对幼儿叙事能力的影响

廖 莎 父母关于儿童入学准备的观念研究

西南大学

魏 燕 幼儿教师心理素质基本结构的研究

赵丽君 社会支持对幼儿教师教学效能感的影响研究

刘智成 在园幼儿人身伤害事件的个案研究――以江西省吉安市公办幼儿园为例

王志成 幼儿园园长课程领导的个案研究――以重庆市三所幼儿园校本课程开发为例

吕 晓 幼儿园教师课程决策的个案研究――以重庆市江北区A幼儿园为例

本科生组:

优秀毕业论文一等奖:

左慧慧(中华女子学院)熟手――新手型教师在幼儿园集体教育活动中语言使用的比较研究

张 怡(陕西师范大学)优秀幼儿教师科学教育活动中的教育行为研究

王微丹(首都师范大学)幼儿园教师对专家型教师标准及其影响因素的认知

韩佳伶(首都师范大学)关于家长对幼儿延迟满足能力培养情况的调查研究

王剑琳(上海师范大学)幼儿自主性游戏中的性别差异

何海波(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流动儿童的文化自尊研究

熙(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情境创设――基于现场的观察研究

李 莹(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幼儿园师幼言语交往的现状及思考――以宁波市机关第一幼儿园、博聪幼儿园为例

江(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浙江省幼儿园网站栏目建设现状调查与思考

黄 俊(杭州师范大学)材料对幼儿自主游戏行为影响的实验研究

张菊芳(杭州师范大学)4~6岁学前儿童心理压力源的访谈研究

许大龙(西北师范大学)兰州市幼儿园教师教学反思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优秀毕业论文二等奖:

中华女子学院

张 娣 5~6岁幼儿面积守恒水平现状的调查研究

向亚玲 幼儿园数学教育小学化倾向的现状研究东北师范大学

史秀芳 对幼儿园节日主题活动设计的研究陕西师范大学

王迎双 国内外幼儿插图比较研究

许倩倩 高教育背景父母指导亲子阅读的现状调查

王 楠 陕西师范大学学前教育本科生就业取向的调查与分析

上海师范大学

徐仲卿 上海0~3岁社区婴幼儿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俞洁静 幼儿园小班支持性游戏环境的初探

仇 芸 基于0~3岁低收入家庭学前儿童的社区学前教育模式与实践研究

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任 蕾 “抒情型”童话与学前儿童审美教育

朱丹丽 对三套幼儿园教材(中班)艺术活动目标的比较研究

俞 洒 受欢迎幼儿的个案研究

王子 师幼互动中幼儿对教师影响的初步研究杭州师范大学

毛美君 幼儿美术教育中范画价值的初步研究

吴奶儿 学前儿童对死亡认知的调查研究

严倩颖 短期训练对小班幼儿手指精细动作发展的影响的实验研究

西南大学

唐 赢 陈鹤琴儿童游戏思想述评西北师范大学

路 娟 关于农村留守学龄前儿童教育现存问题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鼓励奖:

王海霞 吴爱梅 刘丽娜(中华女子学院)

沈笑英 杨欣琳(陕西师范大学)

张 俊 姜 飞 白 云 陈 佳(首都师范大学)

张 颖 陈 夏 金爱萍(杭州师范大学)

陈 琳 张洁琼 陶 涛 邱莹莹 胡巧红 吴海燕

郁 蕾 谢巧玲 高乐丹(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

王 卓(湖南师范大学) 刘 冉(西南大学)

吴丽玲(华南师范大学) 陈竹君 钱舒琴(上海师范大学)

专科生组:

优秀毕业论文一等奖:

张婷婷(安徽合肥幼儿师范学校)关于2~3岁幼儿早期阅读倾向的调查

胡 静(安徽合肥幼儿师范学校)在数学活动中建构有效互动行为的认识与思考

邹 英(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体态动作在中班幼儿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覃小秋(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幼儿师范学校联合办学点)幼儿园课程与幼儿幸福

吴锦婵(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幼儿师范学校联合办学点)浅谈幼儿角色游戏中的师幼互动

赖慧珍(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中班幼儿美术欣赏活动与幼儿色彩运用能力的关系研究

优秀毕业论文二等奖: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幼儿师范学校联合办学点

杨 媛 浅谈角色游戏与幼儿生活

许丽连 正确认识和对待幼儿的失败

蒙小华 幼儿散文的教学与研究

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

谢莉莉 中班幼儿快乐感、同情心的研究

王爱萍 幼儿分享行为的现状调查研究

吴霞花 中班幼儿社会交往技能的影响因素研究

庄碧云 大拇指翘起的度――附属幼儿园家庭赏识教育的现状调查及思考

安徽合肥幼儿师范学校

李忠明 关于合肥市幼儿教师职业倦怠现状的调查研究

张 芸 幼儿园活动室环境创设与利用现状调查及分析

唐翔燕 关于幼儿园开设兴趣班情况的调查

宣杨杨 幼儿园环保教育与幼儿行为习惯养成之现状调查

卢 静 关于小学生感恩心理的现状调查

鼓励奖:

马丹荔 王 茹 王燕茹 马 静 王亚楠 汪 霞

余琼瑶 杨 蕾(安徽合肥幼儿师范学校)

李 群 周 卉 容 秋 李梅花 蓝 艳(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幼儿师范学校联合办学点)

吴桂婷 主子吟 肖 雅 林 玲 林李为(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