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体育教师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30 11:43:3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中学体育教师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学体育教师论文

篇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教师,我们对此更有切身的体会。参加体育项目的训练是艰苦的。每个人都有惰性,这是人的本性。所以,每节课的体育课教学,往往有些学生会偷懒,没有学习兴趣,没有训练的兴致,这就、是体育教师必须解决的一个首要问题,必须迈过去的一个“门槛”。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艺术的本职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这一“兴趣”被激发唤醒了,学生就有了学习的热情,就有了学习的动力,上体育课就会轻松了许多,就能让体育课堂充满生机、活力,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创设宽松环境,营造良好氛围

一个宽松的环境,可以让人产生愉悦的心情,从而更加乐于从事某项活动或工作。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的宽松环境的创设也是不容小觑的,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加以落实。如在教排球移动时,我没有单纯地进行移动教学,而是在教之前,用绳子绑住球,两人一组进行一个投一个躲的游戏,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练习了脚步移动,然后再把移动步伐融于排球练习中,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提起来了。

2.多用激励语言,强化学习信心

学习的兴趣,需要信心的支撑。没有信心,也就没有兴趣。学生的成长需要鼓励,对体育课的兴趣,需要教师有意识地激发,才能让兴趣永葆青春活力,长盛不衰。学生在上体育课时有时会遭到一定的挫折,不可能一帆风顺。一般从不会到会,需要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有进步,也会有波动;有成功,也会有失败。面对这种情况,教师要以平常心来对待,寓情于教,循循善诱。在教学中,我多采用鼓励、激励的语言去鼓励学生练习。

二 构筑参与体育训练的意识

参加体育活动意识的强弱或高低直接影响着初中体育课教学的效果。因为大家都清楚,人的意识决定着人的行动。一切人的行动都是由人的意识支配的,有什么样的意识形,态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动。目前,初中体育课的重视程度已经被广大师生所接纳。但体育训练是会有波折的,教师在初中体育课堂教学中要努力构筑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训练的意识。

篇2

二、运用多种激励性语言赏识学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个轻视的眼神或一句不经意呵斥的话语,都可能会给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永久性伤害,使他们害怕上体育课,以各种理由和借口逃避体育锻炼。因此,教师应对每个学生充满信任和肯定,在学生做动作时,疏导他们的恐惧心理,鼓励他们大胆地做动作,展示自己,不要害怕动作不规范或做错动作。对那些具有体育特长、动作协调规范的学生,让他们尽情展现自己,满足他们的表现欲望;对那些性格内向、胆子小、身体协调性差的学生,给予积极的评价,捕捉他们在练习中的每一个闪光点,说一些类似“你刚才这个动作做得非常好、很到位”“你已经做得很好了,继续努力”“不要着急,只要多加练习,一定会做得更好“”刚才就是起跳早了,如果稍加注意就更好了”等等的激励性话语,让他们感到通过自己不断努力就能达到目标,在达到锻炼身体目的的同时,增强学好体育的信心。

篇3

党和国家对教育十分重视,针对当前教育与社会进步相协调的现状,提出了基础教育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要求。这一具有战略意义的决策,明确了我国教育的发展方向。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中,体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体育教育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增强体质,而且还可以向学生进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心理素质,陶冶情操,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学校体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且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

一、素质教育的含义

素质是指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环境、教育的影响,通过个体自身的认识和社会实践而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一般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和心理素质,它是知识能力的内化和升华。

素质教育就是以人类自身的身心素质为对象,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的现代基础教育。它是以适应社会发展需要促成人的社会化、现代化为宗旨,以正在成长中的学生为主体,以全面提高素质、发展健康个性为核心,以社会文化的传播和创造为手段,使学生素质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与培养的现代教育。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使社会对劳动者所要求的各种必要的要素质量都能达到相应的水平和高度,使受教育者都能真正受到最佳的和最全面的教育,从而使每个劳动者个体都能得到健康全面的发展。

二、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教改的主题。从整体意义上出发:“素质教育”就是提高全体国民身心基本质量的教育。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科技、教育、文化、信息将成为全球第一生产力。因此应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来讲,重要的不是讲求学到了多少知识,更不是学科成绩的高低,而是是否学会了自觉主动的学习,学会自我锻炼的能力,是否养成了终身锻炼的习惯和观念,是否具有随时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这些是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

21世纪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人随时面临选择,社会不仅需要有各种知识结构和各种才能的人,而且需要有丰富多彩的个性,有健康的体魄。有个性的人,往往能独立思考,有判断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有较强的意志和行动能力,这是21世纪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品质。所以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时展的要求。

三、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1、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素质

不少教师多年来在教学工作中形成“应试教育”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教育观念难以自我突破,因此,学校要用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培训广大体育教师,使教师弄清什么是素质,为什么在当前形势下必须进行素质教育,使其提高素质教育的观念。教师要积极面对当前高速发展的社会,要不断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开展不同的体育教学与素质教育理论学习,使学校体育更好地为素质教育服务,推动体育教学和学校体育中素质教育的发展。在施教过程中切实贯彻素质教育,以适应新世纪教书育人的工作,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2、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素质教育是一种弘扬学生主体性的教育,其基本意义在于突出学生个性培养和发展。在体育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每个学生都生动活泼的参与体育活动。只有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主体性有目的的活动中才能完善和发展自身素质。教师在加强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同时,认真对待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引导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在体育教学中,尽量选用各种趣味性、竞争性、实用性、易学易练的项目,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在一定的统一要求的基础上,使每个学生主动的发展。既要有面向全体学生的基本目标,又要有反映学生个体差异的不同目标;既要增强全体学生体质、积极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也要在可能的条件下培养优秀体育后备人才。3、为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1)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异思维。教师工作的本质在于创造。教师应根据体育学科的特点及所授课的内容,善于发现并采取措施,创造具有求异思维气氛的情景,提供途径,指出方向,通过灵活的、恰当的“设置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求异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互相交流,多向思考,使课堂不仅成为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还要成为师生交流情感、产生思想交锋、阐明个人观点,展示个人才华的主阵地,使学生的智力灵活性得到高度的发挥。

在体育教学中把学习一种新技术、新技能当作一个问题去唤起学生新的需要,给学生创造一个比较好的学习氛围,这样,学生对新技术、新技能才会感兴趣,印象深,使学生在激烈的撞击中溅起疑问“火花”。

创设问题情境应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既可以采用“启发式”,也可以采用“游戏式”和“发现式”,既可以面对全班,也可以面对个别同学,安排诱发思考的情境,提出引起思考的问题,使整个课堂充满积极创新的气氛,以激发学生向上进取的精神和创造力,有意识的鼓励学生求异意识,注意教学的探索性、动态性、综合性,提高发散思维的数量和质量。

(2)在教学中激发和引导学生展开思维。每个学生都有一定智力和能力的基础,教师在教学中把学生的智力与能力基础激发和调动起来,就能使学生的智力与能力受到锻炼、得到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如何根据系统、规律性的教学内容,经常向学生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不是盲目的学习和重复练习,而是有思维、有目的的活动,就能使学生在这种学习活动中既掌握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又锻炼和培养了学生的智力与能力。例如:在田径课教学时,提出了“后蹬跑和跨步跑的区别在哪里?”这个问题让学生考虑,同时组织学生观察这两个动作,学生很快发现跨步跑的后蹬角比后蹬跑的后蹬角大,跨步跑的摆动腿的大腿比后蹬腿的摆动腿的大腿抬得高,跨步跑时整个身体腾起高、重心抛物线轨迹也大,进而让学生考虑两者的作用。经过提问、观察、思维,学生把两者区别弄得很清楚。学生从理论上弄清了问题,在技术上也进一步得到提高,使智力与能力也从中得到锻炼和发展。

(3)培养、提高学生各种能力,产生创造性效果。加强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是现代社会和科技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提高学生的能力,包括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尤其是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学生的创造力不是凭空而生的,它依赖于扎扎实实的基础知识和熟练的技能,更离不开逻辑思维的能力,它是在逻辑思维不断发展的同时产生和发展的,只要引导得法,每个学生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培养。在体育教学中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的基础上,能够灵活应用所学知识。例如,在篮球教学中开展游戏活动,教师把原则、方法、注意事项讲给学生,让同学们自己去发挥,不管水平如何,通过开展趣味活动,调动女生的积极性,终归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总之,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新世纪到来之际,这种要求已变得更迫切。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出了大量具备良好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素质的专项人才,不久的将来,定能适应社会的要求,成为当代各项事业发展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篇4

1.教学目标和方法太过单一

因为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体育老师大多按照教学大纲的模式进行教学,这都是被动、机械化的程序教学,没有创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使学生感到无聊。

2.学生的运动机制薄弱

学生背负太多的升学压力和学习压力,将学习重心都放在主要的文化科目上,忽视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认为体育可有可无,因此导致大多数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都不太好,而且学校也没有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相关措施,使得学生对体育更加不感兴趣。

3.师资力量不足,体育课时间不够

大多数学校对体育课不重视,导致在体育老师的配置上会选择一些年龄比较大的老师。这些老师的身体素质不符合体育课程的要求,不能合理科学地对学生的体育锻炼活动作出计划和安排,导致课堂比较散漫。此外,其他课程会占用体育课的时间,使得体育课的作用不能充分发挥。

二、中学体育教学的策略

1.要重视体育课的作用,明确教学目的

教师要改变对体育课的原有观念,重视它的作用,正确引导学生找到锻炼的方法并进行科学合理的指导训练,使学生的身体素质得到改善,减轻学习压力。

2.根据学生实际规划教学内容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保留原来体育课的基础上,增加额外的体育课,满足学生的体育锻炼需求,使学生在业余时间学到体育技巧。

篇5

二、中职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

体育能力包括理论知识及实践能力,教师要从这两个方面加强培养。一方面,加强对学生体育理论知识的培养可以使其了解更多体育运动的意义,掌握正确的锻炼方法,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讲解体育理论知识的同时,让学生多看体育教材,并设置问题对其进行正确引导,使其打下坚实的终身体育的理论基础。另一方面,要加强体育实践能力的提升。体育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只是停留在理论上,掌握再多的技能、技巧也是无济于事,因此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体育动机、训练方法、经验活动等方面的教育。体育教学课程要一改以往普通、单一的教学内容,可以设置专项提高课、体育休闲课、项目选择课、体育保健课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有更多选择,激发其学习兴趣。此外,中职体育教学中,教师还可以与学生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大胆开发校本教材,或者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与完善,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其创造更为丰富的学习空间,进一步培养其自主学习、自主练习、自主评价的能力。

(二)精心设计体育课堂教学内容

在中职体育课堂上,学生喜欢体育不喜欢体育课的问题十分普遍,尤其是一些女生,此问题更加突出,这一现象非常值得体育工作者进行反思。导致该问题的原因比较复杂,但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体育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设置不合理,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无法主动、快乐地参与到体育项目中来。因此,教师要在正视这一问题的基础上,科学设计体育课堂的教学内容,体现出合理性、人性化的特点,引导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不仅可以获得运动技能,而且可以形成快乐、积极的情绪体验,提高其在体育课堂的积极性。比如,可以在体育课堂上引入游戏、比赛、对抗等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参与热情,或者在体育课上引入趣味体育教学法。所谓趣味体育是指体育与劳动、生活、游艺、表演技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进而形成健身娱乐的大众体育项目。它融合了体育、文化、娱乐三大元素,成为一种新兴的体育活动,趣味体育活动在开展的过程中,能有效地以“趣”提高学生学习动力,学生有了积极参与的主动性,就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三)丰富竞赛活动

学校体育锻炼活动项目均有一个共同点,即竞赛,其显著的趣味性、竞争性的特点与中职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十分相符。利用学生的竞争心理开展各类体育竞赛活动,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培养其终身体育意识的有效途径之一。体育课堂竞赛活动设计要遵循小型多样、单项分散、基层为主的原则,将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其运动技能、培养其良好的锻炼习惯、体验运动的乐趣作为体育教育的主要内容,从而培养其终身体育的意识。比如课堂上安排拔河、抱球接力塞、穿梭接力赛、三人两足等集趣味与健康作用为一体的运动会比赛,可以让学生在合作、竞争的快乐氛围中受到集体观念的教育。

(四)改革教学评价

传统体育课堂多采用终结性评价,忽略了过程性评价,过多的侧重于对学生身体能力的评判,未充分考虑教学评价中督促、鼓励学生进一步学习及通过反馈改进学习方法的功能,并且没有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习过程的重要性远远大于学习结果,因此体育课堂教学评价也要向着多元化、发展性的方向发展,使其体会到进步的成就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其正确的体育态度,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树立终身体育意识。

篇6

初中体育课教学的任务一是,在教学中传授体育的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二是通过组织教学和身体练习,增强学生体质;三是通过组织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要完成这三项任务需要教师的认真和学生的配合,从而让学生从中受益。一般来讲初中体育教学通常都是组织学生在室外进行的,一般在授课的过程当中,要想保证学生学习效果就要保证学生们的注意力集中,耐心的听老师讲解并且认真学习和观察老师的师范动作,也就是学生要集中注意力来完成课堂学习。但是在实际体育课教学过程中,却经常出现学生注意力不能集中的情况,影响体育课教学质量。那么在体育教学过程当中,如何集中学生注意力,减少外界给学生带来的干扰,是体育教师应该探讨和解决的问题,笔者从事体育教学工作多年,通过本文,结合自身工作经验,首先分析初中生在体育课堂不集中注意力上课的原因,而后总结运用提问式的方式开展体育教学的好处。

一、初中生体育课堂注意力不集中的原因分析

本身初中生群体就处于最好动同时又比较贪玩的阶段,很多孩子从小学升入初中还没有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同时体育教学任务主要又是通过组织学生进室外的身体锻炼来完成的,所以存在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由于体育课教学的特殊性,课堂经常受到突如其来的外界的干扰,有的学校长期存在几个班同时上体育课的现象,特别是受到场地小、器材少、班级多等客观限制的情况下,相互影响和干扰的现象就更为严重。由于种种客观和主观因素的影响,学生的注意力经常表现出不集中注意力分散的现象。某某若不能及时地将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课堂上教师讲解示范上来,对课堂教学特别是动作技能教学效果,会带来不良的影响。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对注意力分散的学生采取的措施一般是停止讲解或示范,提出某些学生思想不集中,也采用点名批评等手段,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但是,这种带有强制性转移学生注意力的教学方式,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并不明显。通过观摩教学,听课教研,对学生进行调查交谈发现,虽然学生的注意力暂时被转移过来,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甚至有时还会出现学生同教师在情绪的抵触,矛盾激化等现象,影响了正常的教学计划的完成,失去和谐的课堂气氛。通过研究探索,发现采用提问的方式方法,解决学生出现的注意力分散,思想不集中的现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初中体育课中提问的优越性总结

初中体育教学过程中采取提问式教学的优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提问式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拉近学生和教师的关系;;二是提问式教学对学生注意力有暗示作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三是提问式教学对学生注意力有暗示作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一)提问式教学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拉近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运动生理学研究表明,运动可以给人带来快乐,处于运动状态下的学生,大脑皮层处于适宜的兴奋状态,是建立条件反射的最好时机,而教师的主导作用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为基础。实践表明当教师在课堂上发现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采用对其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对教师的注意。同时,也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否按照课堂常规的要求上课。对学生来讲,用点名提问的方法集中注意力,比用点名批评的方法集中注意力更容易让学生接受,从而保持了课堂上的学习气氛。

(二)提问对动作技能教学有帮助,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由于体育教学要涉及到运动技能,研究表明影响运动技能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反馈信息的合理运用,提高动作的练习效果,改变环境和条件等。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会遇到学生在运动技能学习时,出现共性的错误和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教师要进行指导帮助教学。常规性地找几位学生进行示范演示,教师指出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了加强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以在学生示范之前作出要求。

(三)提问式教学对学生注意力有暗示作用,可以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

学生注意力不集中,一般都是没有把思想放在授课老师的身上,所以对于体育动作和技能的学习就会遇到困难,对教师的提问也无从回答。所以教师在有必要提醒学生注意听讲外,帮助学生回答所提出的问题,这样做暗示了学生注意力要集中,又加深了讲解示范的力度,有助于学生对动作要领的进一步理解,当教师对一名学生进行提问的时候,其他的学生在心理上产生某些反应和想法,如果老师提问到我,应该怎样去回答,这种心理活动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提高体育教学质量。

三、结束语

以上是本文的全部内容,希望对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有所帮助。大家可以尝试着使用提问式的教学方法,通过提问式教学来提高体育课课堂效率,提高孩子体育课学习质量,顺利完成初中体育课要求。

参考文献:

[1] 张兴洪. 体育教学有效性研究[D]. 苏州大学 2011

[2] 沈旭东. 初中体育教学方法使用的规范性与准确性研究[D]. 浙江师范大学 2011

[3] 吕华雄. 优化设计课堂提问 提高学生思维品质[J]. 中国科技信息. 2005(10)

[4] 陈明基. 初中体育教育质量现状及提升对策研究[D]. 四川师范大学 2012

[5] 王庆然. 新课标视野下长春市区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D]. 东北师范大学 2012

篇7

1.1赏识教育的理念

赏识教育的理念来自于父母教导孩子说话和走路的百分百成功率的教育现象,孩子能够在父母的教导下百分百的学会说话和走路,就是因为在这个教育的过程中,父母是充满耐心的,他们拥有“承认差异、允许失败、无限热爱”的三大原则,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孩子自然能够快速而高效地掌握说话和走路的技巧.

1.2赏识教育的本质

赏识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赏识教育是教导孩子,事情没做好或者做失败了并不是犯了错误,并不会受到批评,而是方法不对,是对孩子加以肯定和鼓励,然后做以引导,让孩子在理解和包容中培养坚韧的信念,在耐心和赞赏中找到正确的成长方式.教育的本质不是否定,而是找到对的方式,所以赏识教育是让家长和孩子共同觉醒,是让家长找回当初教育孩子说话和走路的耐心和态度,让孩子明白教育的目的,建立自信心,培养学习的兴趣.

1.3赏识教育和传统教育的区别

传统教育的一般顺序是:指定目标,监督过程,检验结果,批评教育然后指定下一个目标.传统教育是一个枯燥的无限循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往往充斥着冷暴力,扼杀了孩子很多的童真,并给孩子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而赏识教育则不同,它是让家长回归到教导孩子说话走路时候的心态,它的一般顺序是:赏识结果,赏识过程,指引方向,适当提醒.传统教育是从目标到结果,赏识教育却是从结果到目标.传统教育往往是父母指定一个目标,用强加的方式赋予给孩子,然后在这个过程中严厉监督,最后检查孩子的成果,做得好是应该的,做得不好就会受到批评教育,之后制定下一个目标.而赏识教育则是赏识孩子的行为结果,强化孩子的正确行为,然后赏识孩子的行为过程,激发孩子的兴趣和动机,最后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指引孩子一个发展方向,而不是特定的目标,当然赏识教育也需要适当的提醒,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两者的区别本质上来说就是心态的区别,传统教育从心态上来说是以“上”压制“下”的强势,是以“强”凌驾“弱”之上的霸道.而赏识教育则是平等、理解和尊重.

2高校体育传统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

现在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是学生喜欢体育运动却不喜欢上体育课.我们高校体育传统教学方式到底存在什么样的问题?本人觉得应该分成教师问题、学生问题和教学方式问题三方面来分析.

2.1教师问题

教师的思维方式僵化,为了保证完成教学任务,体育教师往往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都总结出了合适自己的教学模式,但是毫无疑问,这种教学模式在不断被完善后就不会再产生变化,对于教师来说,他们需求的不是“新奇好玩”,而是“稳定保守”,他们的首要任务是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是让学生去自由发挥培养运动天赋,这就是传统教育里所谓的以“上”压制“下”的强势,是以“强”凌驾“弱”之上的霸道.

2.2学生问题

学生缺乏兴趣,敷衍了事,这种情况到了大学里尤为严重,甚至很多学生都把体育课当成了休息课,明明是运动的课程,却成了学生休闲聊天、玩手机看小说的娱乐时间,甚至很多大学生会出现迟到早退和旷到的现象,在心底没有真正重视过体育这门课程.

2.3教学方式问题

传统的体育教学以学生掌握运动技术为主要目标,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是以保证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传授为主.当前的体育教学方式已经有二十年没有发生过变化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长久不变,造成了教学过程中的单调和枯燥.每个学生的个体是有差异的,可是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填鸭式教育,无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全部统一定额的完成教学任务.

3赏识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赏识教育的思路是从结果到目标,它的一般顺序是:赏识学生的行为结果,赏识学生的行为过程,创造良好环境指引学生学习方向,适当提醒指正学生的不良行为.所以把赏识教育应用到高校的体育教学中去,要按照这样的顺序来对学生应材施教.

3.1赏识学生的行为结果

学生的个体是存在差异的,这个差异不仅仅是指身体素质,还有兴趣爱好.有的人有身高优势,喜欢打篮球,有的人有体力优势,喜欢踢足球.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那么就不能一概而论,简单地利用传统的教学内容来敷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把学校所具备的所有体育项目都罗列出来,带着学生一项项去尝试,然后赏识学生的行为结果,给予他们尊重和鼓励,让他们拥有自信,对这个项目自然产生了兴趣,试图做的更好,这就相当于强化了学生的行为.赏识学生的行为结果,本身也可以打破教师教学思维的僵化,让教师从简单枯燥的传统教学内容中脱离出来,也改变了学生在体育课中参与度不高的问题.

3.2赏识学生的行为过程

赏识学生的行为过程,从本质上来说它和赏识学生的行为结果是一样的,只不过这是个一般顺序,它需要教师在赏识学生的行为结果后,给予学生的行为过程一个赏识的肯定,教育不能是一味的批评,也不能是一味的表扬,教育的本质是传道授业、言之有物,所以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行为过程给予专业指导,用赏识的方式肯定学生做得好的地方,进一步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然后趁机深入教学,让学生学到更多的内容.赏识学生的行为过程,从某种意义来说,也帮助教师强化了教学,同样的教学内容,用传统教学方式教出来,学生不愿意去了解,但是通过赏识学生的行为过程去深入教学,就能够让学生更积极主动的去接受,这样在保证完成教师的教学任务的同时,还提高了教学任务的完成质量.

3.3创造环境,指明方向

体育课是一门很容易生动活跃起来的课程,它不会受到场地的过度限制,可以在操场、篮球场、足球场甚至羽毛球场进行.在教导这门课程的时候,教师需要给学生创造有利的学生环境,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分门别类的体育教学,为不同的学生指明不同的学习方向.教师不能为了自己的教学方便和尽快完成指定的教学任务,就把学生们聚集在一起进行简单枯燥的传统体育教学,这就相当于给学生强行指定了目标.指定目标和指明方向的区别在于,前者让学生压抑无聊、缺乏热情和兴趣,后者让学生目标明确、充满斗志,也更了解自己.创造一个更有利于学生学习的环境,可以说是打破了传统教育施加给学生的束缚和桎梏,让学生更加的自由,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宣扬个性崇尚自由是本性,教师的教学方式就要与时俱进,只有去了解学生,才能更好的教育学生.

3.4适当的提醒纠正

赏识教育不是放养教育,不是对学生不管不顾的无条件顺从,当学生的行为偏离了教学范畴,作为教师,必须给予适当的提醒.提醒不是批评,而是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讲道理,大学生拥有明确的是非观,只要道理是对的,学生会诚心接受.而且以平等的身份去提醒,也不会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这样能够更好的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增强学生的心理体验,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赏识教育也是语言的突破,是一种全新的表达方式.适当的提醒纠正是改变师生关系的桥梁,用提醒的方式来教育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平等和尊重,同样也能收获学生的尊重,而正确的纠正又明确了自己教师的身份,让学生对教师树立起尊敬.

篇8

课堂互动在英语教学中一直倍受英语教师及英语教育研究者的关注。有的教育专家指出,课程的进展及其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因此,教师对课堂教学互动的充分理解有利于其外语教学。根据交际法教学理论,教师提问应鼓励学生参与语言活动,形成课堂从静到动的根本转变。研究者们认为教师提问方式是改善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好的提问能够引起并促进师生间的互动,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一、教师提问的重要性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老师认真的完成教学大纲,学生认真听讲认真做作业,虽然老师学生间互有问答,但老师基本上是照本宣科的提问。这种课堂教学模式既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不启发学生配合教师的课堂教学。因此学生排斥课堂提问,最终导致不愿意主动运用语言,不愿意开口发言。但随着外语教学的改革,新的教学模式的不断出现,教育专家们大力提倡课堂教学互动。这种互动的优势,在于有一个较宽松的课堂氛围,启发式的教师提问方法成为主流。香港著名的教育家Tusi指出,在大多数的英语课堂中,教师的提问是产生课堂互动的一个主要因素。教师的问题是衡量学生对语言理解和参与的有效方法,同时也是评测学生是否获取了教师传授的知识。英国著名教育专家MichaelByram也强调了教师提问在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有效的利用课堂提问技巧对课堂管理至关重要,同时也对提升学生的语言技巧和社会互动,以及拓宽学生的思维和促使学生对课堂内容的认知介入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师如何问

英语课堂是英语教学环境中的首要部分,创造好的英语环境首先要从课堂做起。旧的课堂环境,少有表达自我的机会,学生没听懂或有疑问,往往没有机会表达,而且老师的“满堂灌”也不注意学生的反应,久而久之,死气沉沉的课堂教学气氛就形成了。实践证明,这种静态的没有交流的学习氛围,是不利于英语学习的。所以作为课堂教学的师生双边活动最基本最重要的形式——提问就能扭转着这种情形。有效的英语课堂提问能促进学生较多地参与课堂活动,增进师生间的交流,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交际能力。

1.提问的普及性。教师在提问时尽量避免把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留给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要做到全员参与和有效参与,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嘴巴动,脑子动,彼此互动。同时还可以把学生的参与计入学生的平时成绩,把学生提问题和回答问题的情况计入平时成绩,能够引起学生的重视,提高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回答问题为主动积极。

2.提问的适当性。教师的提问不要超出课堂所学的范围,选择适当的问题。还要在课堂上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时间,而不是将学生的提问留到课堂最后结束的几分钟。同时允许学生对教师的讲授随时当众提出疑问。对学生所提问题给予足够的尊重与重视,并当堂解决,加深印象。

3.提问的灵活性。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在观点的表达方面没有现成的答案,它需要学生在探讨过程中去寻找,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个性特长、兴趣爱好以及他们为回答问题时所做出的努力都可以得到充分的表现和尽情地发挥。这样的提问既不能扼制资优学生的想法也不能成为差等生的桎梏。4.教师提问的通俗性。提出的问题简单明了,易被学生接受。

总之,教师提问应注意使用恰当的语言来引导、正确把握提问的技巧、启发和鼓励学生,并经常性地给他们提供反馈意见,帮助他们达到更高的认知水平。

三、教师问什么

教师的课堂提问可以分为低认知水平问题和高认知水平问题,或展示性提问和咨询性提问。展示性提问是指教师已知答案的提问,多半是学生在课本中能找到现成答案的提问,很少在日常交际中使用,而且师生之间缺乏信息沟通,思维水平也较低。教师通常利用展示性问题检测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就课文中的字词句或者是某个重要的细节向学生发问。咨询性提问是指教师尚不知道答案,学生也要经过寻找、思考后才能知道答案的提问。由于从教师那里得不到现成的答案,学生必须通过自己的努力尽量以自己有限的英语语言能力通过合作与交流寻找答案、解决问题。这两种提问各具特点,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为了保证课堂上学生较高的参与率,教师在整个提问过程中应适时调整提问方式,以期达到最佳教学效果。从而成功地驾御课堂,实现课堂互动效果的最优化。

四、教师提问的误区

实现课堂互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大量的提问有时也保证不了互动的产生。某些问题反而妨碍互动性学习。Kinsella总结出了以下6条。

(1)教师提的问题众所周知,过于简单,学生会不屑于或不答。(2)展示性问题提得过多,学生容易对非真实语里的逢场作戏产生厌倦。(3)含义抽象或有歧议的模糊问题应避免。(4)不要提语言结构复杂或堆砌词藻的问题。(5)过多的修辞疑问句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学生准备回答时,而你自己回答了问题。(6)随心所欲提出来的多个问题次序紊乱,缺乏逻辑联系。

五、结论

显然,教师的提问方式影响着学习者的参与,同时也影响课堂互动的产生。纵观大量的教学实践,我们可以看出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也就是问题的设置、提出、回答等,对启迪学生思维,更好地、主动地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都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对于自己的课堂提问应该事先有一个明确的设计目的,而不是仅仅用提问来检测学生掌握的知识,有明确设计的提问能够拓展学生的知识,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策略。

参考文献:

[1]郑佩芸.课堂提问与焦虑控制[J].外语界,2003,(3):26-30.

篇9

小学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围绕着问题展开的。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总的来说,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拓展学生的思维。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能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寻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和仔细的思考与研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会因为某一问题的解决而得到拓展。问题意识能够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转变为学习的动力,活跃学生的思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疑问,可以促使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在质疑和提问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拓展。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问题意识的培养,能够使学生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与研究,探寻相关的解决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充实了自己的知识,又拓展了思维,还培养了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大多数小学生缺乏相应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经过老师的指导,他们能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正因为如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学生的指导工作,准确地掌握学生学习的思维过程,了解学生学习的疑难点,进而帮助学生有效地解决问题,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二、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

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策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1.认识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老师为了证明自己的教学效果,在课程讲解结束后,往往会问学生还有没有疑问,而学生一般都会回答没有,即使有学生也不敢说。因此,我们要转变观念,重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认识到,在小学语文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一种能力表现。

2.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具有绝对的权威,很少有学生敢对教师的权威提出疑问。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倡导师生之间的平等与和谐。教师在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和提问。对学生的提问,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回答,帮助学生解惑答疑。

3.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是十分有必要的。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有很多种:第一,利用已学的知识。小学语文的课文的知识具有一定的联系,不同的章节、不同的年级的教材也有一定的联系。教学中,我们可以从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入手,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李白的诗词,在学白新的诗词之前,我们可以复习以前学过的诗词,加深对作者的了解。第二,利用生活经验。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生活经验入手,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例如,在学习《火烧云》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谈谈自己见到的火烧云的实际情况,然后对课文进行详细的讲解,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第三,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以多媒体技术为代表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够将抽象的问题转化为直观的问题,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在创设问题情境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在学习《十里长街送总理》时,教师可以在介绍的生平之后,播放课文的朗读录音,让学生在悲痛的情绪中进入课文。接着,教师可以用幻灯片演示人们送别的过程,围绕“作者为什么只写老奶奶、青年夫妇、红领巾这几个人物?他们的动作、表情、心情是怎样的?”等问题,让学生回答。多媒体的演示,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4.鼓励学生合作。在小学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应该是孤立的个体,应该和老师、同学进行互动。在交流与合作中,学生可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加深对相关问题的理解,培养问题意识。

篇10

一、问题解决式教学方法概述

《语文课程标准 》中明确提出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在语文课程总目标中也提出“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问题解决式教学方法就是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寻求,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这种课上,教师有意地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让学生提出学习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或由教师自己提出这些问题并解决它们,在此同时向学生说明在该探索情境下的思维逻辑,引导学生依据一定的思维方法去思考解决问题。“问题解决式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合作、探索、发展的平台,使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感受语文的价值和魅力,在教学活动中以“问题”为线索,基于问题情境发现探索知识,掌握技能,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学生学习语文问题解决的过程的基本阶段包括:(1)积极探索和发现问题阶段;(2)识别问题和筛选问题阶段;(3)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阶段。反过来,语文教师在处理问题解决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几个基本原则又包括:(1)问题的探索性原则;(2)问题的诱发性原则;(3)问题的适应性原则;(4)问题的民主性原则。

二、问题解决式教学方法的基本模式

“问题解决式教学方法”的教学步骤一般是:(1)设置情景,提出疑问,引发思考。(2)结合情景,边读边思,讨论交流。(3)情景突破,解决疑难,强化新知。(4)练习巩固,提升能力,形成新疑。问题教学法的教学重点比较明确,教学内容比较集中,并通过问题讨论的方式组织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形成较持久的学习兴趣和培养他们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问题解决式教学方法”的基本结构与实施我们可概括为“三环”、“六步”。

“三环”为: 第一环: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提出问题,并使问题定向,为“生成”问题之环。第二环:对生成的定向问题,进行自主合作与探究,分析、解决问题,为“探索”问题之环。第三环:对探索的问题及时反馈,在验证中得以解决,并进一步拓展问题,为“发展”问题之环。

“六步”为: 第一步是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第二步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结合教学目标,明确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即问题定向。第三步学生自主探究,分析问题,提出假设、猜想,设计解决问题方案。第四步对假设方案、推论、尝试解决问题。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学生“错误”又形成了新的可供利用的宝贵资源,这往往是走向正确的先导。第五步是对解决的问题及时反馈,进行科学检验,使问题解决,并掌握科学方法。第六步是对解决的问题再质疑,使问题得以拓展与延伸,使学习的知识系统化,又为探求新知奠定基础。为了操作,我们进一步明细化“六步”,即:第一步:创设情境,生成问题;第二步:问题定向,明确目标;第三步:自主探究,设计方案;第四步:合作研讨,解决问题;第五步:交流展示,反馈检验;第六步:巩固提高、拓展延伸。以上“三环”、“六步”是“问题解决式教学方法”的基本结构与操作程序,在实践中应结合学科特点与教学实际加以灵活运用。

三、实施语文问题解决式教学法的意义

奥苏贝尔在谈到问题解决教学时说道:“它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一、语文问题解决过程应天然地将知识、能力、态度培养等教育内容融为一体,不存在三者孰轻孰重或顾此失彼的问题。

第二、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习得了知识,或者说学生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去学习知识。

第三、学生获取知识的轨迹不是学科知识的体系,而是问题解决的需要。

四、语文问题解决教学的培养策略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重点放在课题的知识上,放在语文学科的问题解决的逻辑推理和策略上,放在有效解决问题的一般原理和原则上,教师要注意为学生创造安全、舒适的心理气氛,以便于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问题式探究学习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问题”为桥梁,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再带着问题去,始终保持一个“有问题”的头脑,思考的头脑,始终有一种探究的精神和毅力,使所有学生在“问题”中发展,在探究中提高。具体说来,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注意问题的设计,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内在动机;帮助学生正确表征问题;教给学生全面完整的知识;帮助学生养成分析问题的习惯。我们语文教师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转变教师角色,确立学生主体地位;(2)改变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实施激励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发展;(4)传授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课堂应成为师生“对话”、“互动”的场所已是共识。 “对话”、“互动”都离不开“问题”,要让学生建立“问题意识”,教师必须建立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学习规律的教学策略。仅仅能提出问题并不是不是问题式探究学习的目的,相反我们要在学生提出问题之前,引导学生去追求对问题的进一步认识,以求获得对问题的解决,并且要善于不断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

“教育的最重要的目标就是引导学生的思维,这也是教育最令人欢欣的目标。”而当今教育最为深刻的危机之一,就在于知识占据了至关重要的地位,培养和塑造“知识人”成为根深蒂固的教育理念,始终指导和制约着教育的实践。然而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培养鹦鹉学舌的模仿者,而是要培养能够独立思考的创造者。我们每天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常常思考这样的问题:如何才能使学生对我们所任教的学科感兴趣?如何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调动起来,使他们乐于学习?如何传授给他们正确的有效的学习方法,使他们善于学习?也就是说,如何才能使学生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开端?是天赋、灵感抑或其他?我们都切身地感到过好奇心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熊飞.诱思教学导论[M].西安:陕西教育出版社,1993.

篇11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8-0134-01

多媒体教学拥有传统教学模式不可比拟的优势,是对传统教学的完善。以下是笔者对多媒体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优势的几点探究,仅供参考。

1 通过多媒体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

语文归根到底是一门语言类学科,语言才是语文教学的灵魂所在,语文学科蕴含了丰富多彩的语言风格、思维方式、表达方式、背景资料、研究领域等,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在学生面前可以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内涵与含义。如果仅仅依靠教师口头讲解和语言描述,很难概括语文教材中的所有知识,更不能直观、系统地呈现语文知识体系,甚至会因为语气和用词的不同,导致学生在理解方面产生偏差,从而导致教学效率的下降。而多媒体具有图文并茂、声形兼备的特点,可以通过声音、图像、录像、动画、视频、幻灯片等各种方法,全面展示教学内容,从各个方面刺激学生的感官,拓展学生的感官功能,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出师表》这篇文章时,由于学生对古代历史环境了解甚少,所以只依靠教师的口语讲解是难以解释清楚的,更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将“三国鼎立”的局势图直观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形象了解作品形成的历史背景,从而对文章主旨产生深入和全面的理解。教师还可以通过网络下载《三国演义》的电视剧片段,如诸葛亮北伐等。这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当时历史的了解,认识到诸葛亮忠心报国的思想情操,从而体会《出师表》这篇文章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深厚情感。

2 通过多媒体教学,有助于学生理顺文章思路

例如,在教学《苏州园林》这篇文章时,就可以利用多媒体,首先引入苏州园林的山水画,将形形的苏州园林美景真实呈现于学生眼前,如独特的花草树木、别具匠心的假山池沼、独具一格的亭台廊榭,都形象展示出苏州园林的各种美景,让学生深刻理解什么是“完美如画”。在播放苏州园林的视频文件时,可以配以柔美的古典音乐作为背景,同时,提出相关的思考问题:苏州园林的主体特征是什么?对于设计者来说,应怎样体现这一特征?课文从第二段到第六段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当学生欣赏完视频资料之后,可以根据以上问题再次分析全文结构,从而加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把握。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理清文章思路,促使学生深刻体会古代工匠在艺术方面的别具匠心。

3 通过多媒体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重要源泉,也是推动学生探究知识的原动力。在语文教学中引入多媒体,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如果教师能够利用多媒体设计良好的课堂导入,则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学《背影》一课时,教师可以事先通过网络搜索有关“父亲背影”的视频资料,然后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观看,不但可以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能将学生引入真实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深深的父爱。这就为新课的引入做好了充分的铺垫,使学生迫不及待地进入阅读状态。又如,在教学《安塞腰鼓》一课时,教师可以先播放大西北黄土高原农民的“腰鼓”表演,让学生欣赏那豪迈的舞姿,感受当地人们热情奔放的性格。经过激荡人心的舞蹈熏陶,学生的阅读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纷纷怀着激动无比的心情学习课文,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成果。

4 通过多媒体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在传统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一般都采用抑扬顿挫的朗读,但这种方式比较单一,无法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在多媒体教学手段广泛应用的背景下,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它的审美功能,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例如,《安塞腰鼓》一课主要以生动的语言来展示“安塞腰鼓”这一艺术形式的粗狂豪迈,单纯依靠教师和学生的诵读难以加深学生对安塞腰鼓的切身感受。因此,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搜集“安塞腰鼓”演出的相关视频,让学生用眼睛直观感受和体验。在刚劲奔放的舞姿和欢快明朗的音乐中,学生的激情被充分调动起来,有效加深了学生对舞者内心世界的把握,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情趣。又如,在教学余光中的《乡愁》时,教师可以先播放《乡愁》配乐朗诵的视频资料,让学生充分感受配乐朗读的魅力,引导学生深刻感悟海外游子对祖国的深深眷恋。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充分发挥多媒体的辅助功能,活跃课堂教学氛围,优化课堂教学结构,适当降低教学难度,拓展课堂教学内容,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淄博市临淄区齐陵街道第二中学,山东 淄博 255400)

篇12

学生能否快乐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对学生参与活动的先行设计。如:高部学生都有不同程度地受到来自文化学科的压力,相比之下,体育课的压力就小得多了。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如何设计能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中获得快乐,使学生有更大的优势从中得到乐趣,同时,也获得参与的满足感,学生就将在文化课的压力能在体育课中得到释放,这就需要我们体育教师在设计这环节更有必要加强的一方面,才能产生更积极的作用。又如:每次观看体育比赛时能让众多体育爱好者欣喜若狂,彻夜不眠,参与到比赛之中所感受到的乐趣,一切均发自肺腑之言,不需要规定,更不需要强制,情感与运动的交融,参与的满足就足够了。如果体育教师能使学生在多年的体育学习中找到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不管现在学生有没有意识到体育对他个人成长的真正意义,就已经不知不觉地接受体育。那么,体育课的教学设计就应该让体育课成为学生们渴望参与其中的空间,成为孩子们运动的乐园,多增设一些体育比赛氛围,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这样,学生们亲身感受到运动带来的乐趣和满足,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逐渐把教师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转化为自觉自愿的运动习惯。

二、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

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养成与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身体的意识、习惯和能力。自我锻炼能力如何与常规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呢?本人在多年体育教学中认为应注意全面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将自我锻炼能力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技术教学外,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使学生真正懂得体育锻炼的意义、作用和有关的体育知识,充分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的运动兴趣,促进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自觉性。同时,在体育教学中要特别培养学生能在独立锻炼过程中,对练习的次数、运动时间、运动强度、动作的自我纠正等有较好的自我调控能力,主动积极的锻炼,从而使学生自我锻炼成为自己的自主活动,身心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发展,这对以后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终生受益。这也符合现阶段"体育与健康"所提倡的:学生能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能,学会学习体育的基本方法,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选择自己喜爱的体育项目,体验锻炼身体的乐趣,从而提高对体育的关心、意欲、态度和兴趣,拥有健康的体魄。

三、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体育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体育教学目标采用的教学活动方式和手段的总称。在体育教学中,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有很多。如:发现法、探究法、范例教学法、问题教学法、自主学习教学法等。但随着现代化多媒体教学逐渐渗透到各学科里,多媒体也引进到体育教学的课堂,体育方法的改革也随着教学教育现展而紧跟时代不断推陈出新,它的科技含金量不断增加。如:教师在一节课中交替使用讲解示范,预先录制好的示范动作切到多媒体平台进行讲评,容易出现的错误的演示,甚至可以用录像的方法把学生练习的动作录下来进行讲评。这样,体育教学方法的合理交叉使用结合,呈现出多样性。又如:现代多媒体的体育教学方法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它是用光、声、音像等多种手段取代传统的言传身教的教学方法,作为体育科目,特别在室内课、理论课上,教师可将更多最近发生的体育事情更直观搬上讲台。如申奥、奥运知识、我国足球出线等体育信息、知识及时传播给学生,充分体现现代技术教学的应用,发挥其整体功能。因此,丰富的教学方法是教师培养、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所采取的手段,使学生为被动锻炼变为主动锻炼,从而获取更多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全过程,使他们从小喜欢体育,乐于体育。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