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1 10:33:2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食堂管理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目前,全国大部分高校的食堂都实行了社会化管理,由于各企业管理水平的不同,各校的实际情况千差万别,经营状况也各有千秋。高校食堂的经营管理者,如果能根据企业自身的条件和该校的具体情况,结合企业外部的机会和威胁以及企业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制定明确的经营管理战略思想,就能达到经营的目标。
一、战略思想
(一)、成本领先战略
成本领先要求坚决地建立起高效规模的生产设施,在经验的基础上全力以赴降低成本,抓紧成本与管理费用的控制,以及最大限度地减小研究开发、服务、推销、广告等方面的成本费用。为了达到这些目标,就要在管理方面对成本给予高度的重视。尽管质量、服务以及其他方面也不容忽视。但贯穿于整个战略之中的是使成本低于竞争对手。你公司成本较低,意味着当别的公司在竞争过程中已失去利润时,你公司依然可以获得利润。
赢得总成本最低的有利地位通常要求具备较高的相对市场分额或其他优势,诸如与原材料供应方面的良好联系等,或许也可能要求产品的设计要便于制造生产,易于保持一个较宽的相关产品线以分散固定成本,以及为建立起批量而对所有主要顾客群进行服务。
总成本领先地位非常吸引人。一旦公司赢得了这样的地位,所获得的较高的边际利润又可以重新对新设备、现代设施进行投资以维护成本上的领先地位,而这种再投资往往往往是保持低成本状态的先决条件。
当企业达到一定规模时,就要寻找战略合作伙伴,实现定单农业,从而达到稳定价格的最佳境界。
(二)、创新战略
创新是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生存,求发展的一种必然选择,为求得企业的生产经营与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合理同步,创新就更显得迫切和重要。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制度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等,全面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制度创新是企业创新的前提。企业发展需要充分合理、有效的配置企业的内部资源,充分调动企业所有者、经营者、劳动者的积极性,发挥其创造性。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科学的制度安排。因此,企业要发展,就必须进行制度创新。产权制度、经济制度的改革,管理制度的完善,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产品创新是企业是企业创新的核心。企业在生产经营中,如果不能跟上技术的发展步伐,就会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企业只有通过产品创新,使所产生的产品不断更新换代,满足市场不断变化的需求,才能在竞争中获胜。
管理创新是企业创新的保障。管理创新中处于综合统筹、指导协调的地位。无论产品创新、技术创新都需要经过企业的管理职能逐步实施,都需要经过管理的各个层次具体执行。管理要以“物”为中心的“钢性管理”向以“人”为中心的“柔性管理”转变,要实施战略管理。
(三)、品牌战略
品牌是所有竞争优势当中最持久而且最有价值的,它把商品、服务和顾客紧密地连接起来。品牌的建立就是要使产品能激发顾客的忠诚与热情。只有精心管理的品牌才具有竞争优势。
一个企业要实现长远的发展目标,就一定要树立品牌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扩大知名度,企业才会有大的发展。企业要做“名牌企业”,产品要做“名牌产品”,服务要提供一流的服务。
严格质量管理。名牌产品首先是质量过硬的产品,因此,要树立名牌产品形象,质量是第一关键因素。实施全面质量管理,严格按IS09002质量体系标准要求,规范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强化员工的质量意识,是企业名牌战略的基础。
提供一流的服务。一流的产品需要一流的服务。同时,企业要加强全体员工的品牌意识,产品做品牌,企业同样要做品牌。要维护好品牌,宣传好品牌,只有这样,企业才能长久的发展下去。
二、战略实施的措施
(一)、全面创新,增强竞争力
1、制度创新
饮食的安全在两块,一是生产安全,一是食品卫生安全,为了把一切不安全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确保在校师生的人身安全,应成立专门的安全生产领导小组,管理成员之间条块结合,层层签定安全生产责任状,制定各种应对突发性事件的处理预案。2、为促进管理者与同学的沟通,设立处理学生意见的专门管理机构。该机构应该认真收集、听取学生们的意见和建议,形成建设性意见,下发到学生食堂执行。工作的方式可以在学生就餐大厅设立意见簿、向就餐的大学生发放满意度调查问卷、与学生代表座谈等方式进行。3、设置专门的食堂管理员,在食堂设置专门的管理员,对学生食堂的一日三餐进行监督和管理。学校一日三餐次,每年开饭1000餐次,即使是99的师生满意,那也有10餐次以上不满意,出人意料的重大不安全事件就往往发生在这里。一定要明确食堂管理员的岗位职责,加强日常管理。
2、产品和服务创新
不少高校的大学生基本来自祖国的四面八方,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饮食口味,我国有菜系,川菜、徽菜、鲁菜、闽菜、苏菜、湘菜、粤菜、浙菜,它们无论是从口感还是色泽、烹饪技巧上来看都各有千秋。公司应该认真分析所承包的食堂所在学校的学生来源,针对学生数量的多少,认真进行菜肴的研发,研发出价位适中、营养丰富、口感鲜美的可
口各种地方菜。同时,还可以针对大学生年轻,好奇心重的特点,在卖菜窗口增设全国地方的名小吃,每隔一段时间就更换小吃的品种,并且,在有条件的高校,在周末或重大节日期间可以开设自助餐,尽最大的努力吸引客源,以此与其他的食堂展开竞争并取得经济效益最大化。
可以采取灵活多变的措施,在可提供的服务内容方面进行拓展:
(1)、开展就餐包月服务,大学生学习紧张,又正处于生长发育期,营养非常重要,但他们多以自己的口味为主,不懂营养搭配。餐厅可以设计出每周不同档次的食谱,以供学生选择,按月结算。既保证学生营养,又为学生节约了宝贵的时间。
(2)、成立面向学生的餐厅工作岗位,为贫困生提供兼职机会,使他们得以完成学业;为希望毕业前有工作经验的学生提供工作机会,让他们增强就业的信心。
(3)、每个学期和学校学生会生活部开展学生美食大赛,比赛可以分预选赛和决赛两个阶段,内容是爱好烹饪的学生亲自掌勺,烹出可口菜肴由评委打分,评委可以由主要学生和万友的厨师组成,评出一、二、三等奖并颁布奖金和纪念品,以此来增加大学生对公司品牌的好感并丰富了大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
(二)、现场管理创新
1.师生用餐安全的需要。目前高校食堂最常见的经营模式就是社会招标承包经营的模式,这种模式是很多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的一个主流趋势,但是也应看到这种模式本身有着难以克服的缺点,即很多承包商在利益的驱使下,会违规使用价格更为低廉的原材料,对于一些过期应处理的食品会进行再次的售卖,这给高校师生的就餐安全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这几年频频发生的校园食品安全危机就给高校食堂的管理者敲响了警钟。在这种背景下,必须要借助于信息化的管理来加强对食堂的采购、经营管理,这样能够保证师生就餐的基本安全。很多是平的保质期短,属于快速消费视频,必须要根据统计数据进行合理的采购,避免积压。
2.师生就餐质量提升需要。高校食堂信息化管理的推进对于师生就餐质量的提升同样作用甚大,民以食为天,吃饭是师生安心教学、安心学习的头等大事,如果就餐质量得不到有效的提升就会大大影响到其工作、学习的积极性。通过信息化管理的实施,可以统筹安排上述各个环节的具体工作,使各个工作做到有序开展,实现师生就餐质量的提升。
二、数字化管理渗透到食堂管理的环节
数字化管理手段可以渗透到食堂管理工作各个环节中。
1、原材料管理:利用信息化手段登记原材料台账工作,既能够节省纸张,也方便传递、检查。利用电子监控系统24小时监控原材料人库工作
2、提高操作水平,控制原材料成本。一方面,要提高加工技术,搞好原料的综合利用。在粗加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规定的操作程序和要求进行加工,达到并保持应有的净料率。其中,对粗加工过程中剔除的部分应尽量回收利用,提高原材料的成本;在切配过程中,应根据原料的实际情况,做到整料整用,大料大用,小料小用,以及对下脚料综合利用。严格按照产品事先规定的规格、质量进行配菜,既不能多配或少配,也不能以次充好。不能凭经验随手抓,力求保证菜点的规格和质量。另一方面,提高烹调技术,保证菜点质量。在烹调过程中,应严格按照产品相应的调味品用量标准进行投人,这不仅使产品的成本精确,更重要的是保证产品的规格、质量的稳定;提倡一锅一类,专菜专做;严格按照操作堆积操作,掌握好烹制时间和火侯,提高烹调技术,合理投料,力求不出或少出废品,把好质量关;在烹调过程中还应节约燃料,以便有效地降低燃料成本。3、利用数字化管理手段对从业人员进行档案管理,所有餐饮从业人员(包括厨师、服务员、洗碗工、采购员、库管员、管理员)进行登记造册,建立从业人员健康档案,时时监控食堂流动从业人员动向。
三、总结
加快推进高校食堂信息化管理工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引人信息化管理系统。对于高校食堂而言,信息化管理的关键环节就是引人信息化管理系统,信息化管理系统是信息化管理的载体。没有信息化管理系统,高校食堂信息化管理也就失去了基础条件。
二、教学方法转化成为课程知识的基本蕴含
上述“防教师”“防学生”实践困境的产生,根本的原因在于传统的教学理论是在寻求一种关于课堂教学的预设性、外在性、普遍性的方法。“教学方法可以先于教学活动而将实践中的步骤与过程按照一定程序表达出来,可以成为一种‘写在纸上’的‘蓝图’。这就是‘简单的秩序’的表现。能把实践‘写’在纸上,就是它的理想化表现;能把实践过程在纸上‘写’成步骤,就是它的线性化表现。而教学活动恰恰是一个复杂性活动,具有复杂性。”对此,我们不难理解教学实践是人类所有实践活动中最为复杂的,这种复杂性的根源在于教学实践中学生、教师、学科知识、课堂情境之间的互动所产生的教学实践中无穷的丰富性、无限的动态性以及无休止的开放性。然而,传统教学理论视野中的教学方法由于其自身理论规定的贫穷与困乏,使其成为约束、控制教学复杂性涌现、恢复以及实现的始作俑者。所以,我们认为,有必要用课程的视野来思考教学方法以其实现对教学方法的概念重建与重新理解。那么,运用大课程的视野理解教学方法的内涵,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教师的角度,传统教学方法是排斥教师取向。教师的身份与角色并非是二传手,而课程的视野中是独立的研究者、反思者以及批判性行动者,教师不再是既定、预设教学方法的传递、执行者而是通过自身的反思、省思、批判进行课程研究的研究者。教师身份角色的转变则意味着教师已经与教学方法融为一体,共同构成了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由此体现为教师即课程的课程蕴含。其次,教学方法的角度,传统教学理论定位的固定性、目的性以及程序性成为了教学遭以简化的罪魁祸首,那么大课程视野中的教学方法则被看作了一种待开发、亟待管理以及不断动态转化的知识资源,在复杂性的教学实践场域中,教学方法在其演化过程中会分别从学生的角度、教学情境的角度、教师自身的角度以及学科知识的角度进行创造性的生成、自组织性的转化等。这种动态的生成、转化由此体现出教学方法与教学实践本身融为一体,教学方法称为课程的内在涌现与生成,其深刻的内涵实现了“方法就是事物本身,意味着‘方法’的结构与功能应该与事物即方法的应用对象是相一致与协调的。”最后,学生的角度,传统教学理论是明显的学生角色缺乏与失位,学生无非是教学方法驾驭、操纵的对象。对此正如有学者指出:“学校是一个‘加工厂’,教师是一个‘工程师’,学生是一堆没有生命、任人摆布、有待加工的‘原材料’,教学活动是教师根据一张事先设计好的蓝图或图纸来组织、实施的一种生产过程,以此来塑造和生产出社会需要的‘产品’。”然而基于教师课堂教学方法视域中的学生角色则大为不同,学生则是主动影响教师教学方法改变、转化的参与者与行动者。学生的反馈、学生的参与都成为课堂教学场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其珍贵的课程价值,由此学生也成为了课程的主要组成部分。进而言之,在课程视野中,教学实践中的方法渐渐实现了与教师、学生、教学情境的紧密融合而是脱离与排斥,教学的复杂性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恢复与实现。
三、教师课堂知识管理的基本策略
知识管理是一种有意识的策略,以促使合适的人适时地获得适当的知识,并协助人们分享信息以及展开行动,增进组织效能。教师实现将教学方法转换为课程知识,需要进行课堂知识管理。那么实现课程知识管理至少有以下四种基本策略。
1.强化教学实践中方法存在的自觉意识
实现教师课堂知识管理的前提则在于唤起、强化教师对教学实践中各种方法存在的自觉意识。强化这种意识,教师首先通过对自身课堂教学的生活史反思教学方法的内涵与意义,发觉教学方法在教师自身教学生活中的作用以及地位,以此实现对教学方法的认识、反思逐步深度地清晰化。其中,教师也可以综合运用观察、描述、访谈、行动研究等研究方法,敏感于教学案例、课程故事、教师教育叙事、优秀教师成长日志等他人教学生活中的方法存在,通过对这些教学故事或事件的整理、反思与研究,实现从教学方法的隐性状态转化为显性自觉的反思、探究状态。
2.掌握教学方法分类与编码的基本知识
实现教师课堂教学知识管理则有必要掌握一些教学方法分类的基本知识,例如从一般与特殊的角度,教学方法可以分为一般性教学方法和特殊领域的教学方法。一般性教学方法即一般性、普遍性、基本的教学方法,指的是一名合格教师必备的最基本的教学方法,包括课堂教学设计、管理、组织方法以及教学评价的方法等。特殊领域策略既可以指基于不同学科内容需要、不同学科差异的教学方法,还可以包括具体学科内部具体问题的教学方法等。依据教学方法的宏观、微观层面,宏观层面的教学方法包括问题教学法、发现教学法、探究教学法、范例教学法。微观层面的教学方法涉及到讲授法、讲读法、谈话法、演示法、练习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等。依据教学所展开的环节,教学方法还可以区分为备课、导入、授课、提问、答疑等等。掌握一定教学方法分类与编码的知识不仅为教师理解教学方法存在提供了具体的思路,同时也为教师进行教学方法的知识管理提供了基本方向。
3.实现课堂场域中课堂方法的动态转化
实现课堂教学场域中将教学方法动态转化成为课程知识则是教师课堂场域知识管理的重要环节,这一环节中教师旨在对所预设的教学方法进行创造性的转化、动态性的生成,对此,教师可以依据以下维度:首先,根据学生的维度,教师根据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身体参与、言语提问以及神态表情等反馈角度有针对性地调整所预设的教学方法。其次,根据学科知识的维度,在课堂教学展开之前,教师根据学科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史、学习体验、学科知识与当今生活、学科知识与社区生活、学科知识与学校生活以及学科知识与社会当今发展潮流与趋势相联系的情况,由此作为设计、组织、生成以及调整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同时,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对学科知识探讨的进度、程度等也是作为教师可以调试教学方法的重要方面。再次,根据教学方法的维度,一般角度教学方法自身包括若干环节、策略以及相关程序,对此,教师课堂教学展开前,对所预定的教学方法的自身长处、局限以及实践中的实施状况等角度实现转化。最后,课堂情境的维度,教师根据课堂情境中的突发性事件、随机影响以及各种关系变量的角度,审查教学方法的使用境况以及由此确定是否进行更改。
二、科学地对待学生不守纪律等行为问题,彰显执行力、向心力
吉诺特认为,纪律是一点点地逐步形成的,在纪律形成过程中,教师应该以身作则,教师所发出的信息要与学生对情境和对自己的感受相互一致,鼓励学生自我控制。根据吉诺特的理论,我认为纪律是一种道德习惯,是学生在较长的时间里逐渐形成的一种管理自己的行为模式。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科学地对待学生不守纪律等行为问题,彰显执行力、向心力。
1.理智而文明的语言
语文教师用理智而文明的语言告诉学生:“你们的行为是不受欢迎的!”但是这些语言的流露是不责备、不训斥、不说教、不控诉、不命令、不威胁、不羞辱。理智而文明的语言描述哪些必须做,而不是责备谩骂学生曾经做了什么——“陈×,我们都应该懂得规矩,在每天的8点前我们就该坐在座位上”,而不是说“你总是迟到。没有上进心。你是不守纪律的学生。”前者谦和的责备,能让学生愉悦地去接受。后者则是生硬、不合乎人性化的管理。
2.语文教师要能接受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渲泄而不是一概否决
语文教师应接受学生个体环境的感觉。如果一位学生在座位上一直抱怨:“我没有明天。”“我不想活了,人活着没有什么意思。”等,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懂得接受学生个体环境的孤独感,同时对学生说一些鼓励的话语,要利用语文的视觉艺术去拓展学生心灵的空间,让个体学生懂得活着的美丽与温馨。比如用《假如给我三天视力》这篇课文对个体学生讲解,向学生潜移默化地引导——人活在世间是幸福的、美好的,并要活好每一天!
3.语文教师要避免为学生贴标签
语文教师的名片就是文明有礼,不说脏话、不粗野,更不会瞧不起学生。语文教师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去对待每一个学生,不为他们任何人贴标签,不能说:“你这一生就这样了。”更不能说:“你这一生完蛋了。”
4.正确、恰当地评价学生
学生在语文课堂上需要语文教师的激励与表扬,但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要谨慎使用表扬,表扬太多也会起相反的作用。在45分钟的课堂上,每名学生都有自己的问题,教师的谆谆教诲能促使学生找到问题的解决办法。教师作为课堂的管理者,应与学生合作,欣赏学生、理解学生,用双赢的观点解决课堂问题。面对个别调皮的学生,语文教师应该用不同的言语与行为方式,但不能给学生冷脸,因为“一生气你就输了!”所以要采取特殊的方式方法,用一种超常的语言,引领其走出误区,使他们从心中感到愧悔,进而改过。语文教师不能咆哮愤怒、横加指责,若如此,学生会产生逆反心理,后果可想而知。作为教师都要深深地懂得:21世纪培养的学生绝对不是天生的奴隶。
5.引导学生养成合作精神
团结合作是一种精神力量,尤其在语文教学中,语文的人文性使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养成合作精神。语文教师在与学生合作自主地进行语文教育教学活动时,把知识的种子水到渠成地撒在每个学生心灵的田野,教师的言行如和煦的春风,抚慰学生的灵魂,在与学生真诚友好的关系中把智慧嫁接在学生的头脑意识里,使学生心灵的种子开花、结果,学生增长的才干最终变成未来的生产力。如果学生出现了行为问题,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不能像敌人一样正面批评学生,甚至辱骂学生,他们有较强的自尊,所以教师应该采用友好的方式,如“你为什么这样做?”“你这样做对你来说有什么帮助吗?”“你觉得这样做对你有益吗?”“你这样做是否影响了他人?”“你心里感到快乐吗?”“你欣赏一下这节课所学的内容,一定感到吃惊!”语文教师如果能采取如此的问话,则能迂回地解决学生的行为问题,使学生在教师采用的特殊执行力的教态中深感自责,且能反省自己。
三、在45分钟课堂里,引导学生,使其具有正确的判断力
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对其问题做出道德价值的判断,从而形成自己学习的风采。比如我在讲周国平《人最高贵的是灵魂》时,向学生们提出“你觉得灵魂对你来说重要吗?”“你觉得作者在文章中阐述的道理对自己的道德修养有提高吗?”“你喜欢这篇文章吗?”“你从中学到了什么道理?”“你觉得有道德感染的力量吗?”等问题。但是作为一名语文教师绝对不能做出道德判断,比如直截了当地说学生“你是一名坏学生。”“你是让我不喜欢的学生。”“你的灵魂坏透了。”等判断话语,会挫伤学生的尊严,让他们感到羞辱与难受。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用正确的判断力来维持和推进课堂进程,学生的判断力也会得到提高。
四、制订授课与阅读计划,满足当代语文教育教学的需要并科学地实现,具有感染力
语文教师要制定课堂管理计划,同时渗透人文关怀、道德管理、艺术境界、伦理哲学等,具有感染力、想象力。在课堂上实施教学,满足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享受知识的愉悦与,语文教师的课堂价值方得到实现。
五、做出科学承诺,付诸行动,且能兑现,体现凝聚力
语文教师在学生面前要用实际行动心甘情愿地在现实课堂中把语文科学知识的传授予以实施和完成,率先垂范,给学生树立光辉的榜样,学生的内心就会产生一种责任感和自我价值感,他们就能自觉自愿地完成语文教师布置的作业。
六、语文教师不接受学生的借口,具有辨别力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方式做出一定的表白后,语文教师不能接受学生未兑现表白的借口,如果学生实施了自己的个人表白,如完成了教师布置的作文,教师就应该给予肯定和积极强化。应该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无论在何种情境下,他们都会控制自己的行为,促使自己的行为上升到道德情境。
七、承受自然后果,显现厚重的承受力,示范极强的生命力
在语文课堂上,语文教师允许学生承受问题行为的自然后果,但根据当今的发展,教师不能施以惩罚。同时根据文道统一的原则帮助学生重新制定好上课学习计划和制订更好的承诺书。在此过程中,要表明语文教师只是处理学生的行为,而不是学生本人,即对事不对人。语文教师对有行为问题的学生应该这样说:“老师很喜欢你这个学生,但是不喜欢你的行为。”相当一部分学生会欣然接受教师语重心长的“评说”,他们会检点自己的行为。另外,教师还要表明行为改变的责任应该由学生自己承担,而不是由教师承担,因为任何一名受教育的学生都应该有理性,他们在语文课堂上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他们产生问题实际上是不负责任的表现。语文教师不要接受学生不良行为的后果,教师要谆谆教导学生:“好的行为来自好的选择!”“好的行为说明你是未来的好公民。”“好的行为能让你未来的人生风景里结满香脆欲滴的瓜果!”“好的行为会使你的人生处处是欢歌!”“一个人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教师的一言一行为学生示范极强的生命力!本人认为语文课堂管理风格是语文教育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核心理念,教师在课堂管理中要灵活机动地做好调解工作。
1.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实质
什么是语文课堂管理?它乃是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原理在语文教学中的 具体运用,既是应用科学,又是应用艺术。众所周知,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它既有宏观的环节, 又有微观的认识过程;它包括了信息的多渠道输出、吸收和反馈,也包括了信息的选择评价和强化。整个过程 ,需要教与学的密切配合和高度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应有的学习效果。可见,语文课堂教学的管理,实质 上就是协调师生教学关系,促使课堂情境中消极因素向积极因素的转变,从而保证教与学有机统一的行为方式 和过程。
现代教育论告诉我们,学生学习的本质特点是个体性,这种个体性带有很大的差异。如就语文学习的态度 ,我们可以大致把一个班的学生分为三类:一类是渴望学习,主动求知的积极力量或行为;另一类是对语文反 感并处于被动状态,有时甚至违纪阻碍教学的消极力量或行为;还有一类是介乎其间的大多数学生,期待教学 活动继续开展的中性力量或行为。那么懂管理的语文教师就应该总是紧紧依靠班集体中的积极因素,采取种种 创造性手段,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从而保证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率。
2.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特点
学生学习的个体化还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教学过程实际上就是充分发 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的过程。语文课堂管理也是由师生共同参与的。其间,教师仍起主导作用。作 为课堂教学的发动者和组织者,为了保证教学各个环节的顺利实施,并取得预期成效,教师应将课堂管理作为 一种组织手段,具有严肃性,并带有一定强制性。它要求学生课堂上要步调一致,听从指导,不得自行其是。 这也是使语文课堂教学规范化,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和学习习惯所必须的。另外,学生毕竟是课堂学习的 主体,我们的教是为学服务的。我们管理的目的也是为了学生乐于学习语文,创造宽松和谐的气氛和环境,是 为学生自我驾驭开发潜能服务的。因此,它不是传统教学中那种凌驾于学生之上的所谓“中心”主宰案。语文 课堂教学管理应该是师生共同参与,具有强烈的民主性。如果我们在教学计划的制定上,教学内容的选择上, 习题有无练习的必要上,都广泛听取学生意见,彻底打破传统的语文教学管理模式和教师在课堂上一统天下的 局面,那么何愁语文课堂教学管理不科学?还用担心语文教学效率不高吗?
另外,因为语文作为基础工具学科,与其它学科相比,知识序列性差,见效慢,所以特别强调调动学生非 智力因素。作为课堂管理的主导者,应该掌握学生学习心理特征,随时察言观色,“见风使舵”,进行调控。
3.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原则
根据语文教学目的,结合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实际,我们可提出以下管理原则:
①热爱学生。对工作高度负责,热爱每一个学生。随时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不偏爱,不苛 求。尤其对后进生,既要充满信心,又要悉心指导。不急不躁,亲切融洽,形成尊师爱生的良好师生关系。
②严格要求。在组织教学活动时,要建立必要的学习制度,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随时对教学管理活动进 行调控,尽量使课堂教学规范化。
③管理育人。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措施和要求要有助于学生身心健康,要培养学生高度的责任感和纪律性 ,提倡互相尊重、互相帮助、互相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④内外结合。语文课堂教学管理应与课外管理相结合,与学校管理相结合,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相结合 ,形成系统管理的网络。
⑤区别对待。要了解学生学习、身心发展的共同特点,又要弄清每个学生个体的差异。管理中讲究因人而 异的方法,既要有一般要求,又要有对个别学生的特殊要求。要因势利导,不搞“一刀切”。
⑥以身作则。管理中,教师要率先垂范。有的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也要做到。坚持以理服人,以积极的 正面事实和道理,以及模范行为教育学生。
⑦创造环境。语文课堂教学管理依赖于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我们要精心优化教育的客观环境和社会环境 ,发挥环境对学生的潜移默化作用。
二、语文课堂教学管理的方法
语文课堂教学管理根据管理方式的不同,可分为显性管理和隐性管理两大类。
1.显性管理
①冷处理。语文课堂上遇到突发问题,教师应冷静分析,泰然处之,予以“冷处理”。比如上课铃响后, 你夹着书本信心十足地走进教室,却发现教室里十分混乱。有的学生在做这做那,有的在交头接耳,有的在打 斗疯玩。即使他们看到老师来了,有的还沉浸在刚才的嬉戏追逐之中,有的则陶醉在课间休息时的趣谈中而未 清醒。具有这种心态的学生,突然集中在课堂上,正如奔腾的激流,一下遇到挡住去路的闸门,会出现一种反 激的浪花如一股回旋的倒流,情不自禁地表现出言谈举止的“出格”。这时教师不宜马上讲课,更不要大声呵 斥。一般来说,上节课刚结束不久,课程变换后,学生需要一个短暂的放松时间以重新调整身心倾向。上述行 为可姑且看成是学生卸下某种心理负担、转换思维、接受新课的准备。你可以采取“以静制动”的办法,站上 讲台,一句不说,只用一种平静的目光扫视学生一周,形成一种吸引力,把他们“散放的心”吸引到语文学习 目标上来。或者,在黑板上板书醒目的课题,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学生转瞬就会各归原位,安静下来。也可以 稍停片刻,接着低声讲话(施行低强度刺激),也会很快恢复教学秩序。再如,学生都在紧张地自学语文,你 在巡视中,发现一个学生趴在桌面上睡着了。怎么办?千万不可生气,更不可发作。要冷静分析:该生是因为 病了服了什么药需要睡呢?还是因其父母吵架而经历了一个可怕的夜晚?或是开夜车耽误了时间?对此,讽刺 控苦,甚至罚站或者赶出教室,这些办法都是愚蠢的,会使他心灵受到创伤。我们不妨客观地面对这种中性行 为(不致影响他人学习),让他睡觉。一到下节课他就会好转并恢复活动,然后教师再另外抽时间问清情况, 辅导他补上学习内容,这是一种无形的教育。
②行为矫正。就是采用一套奖优罚劣的措施,树立正气,激励积极力量或行为,抵制消极因素,并长期坚 持,形成制度。这要以奖优为主,罚劣为辅。奖励以精神奖励为主,如口头表扬,增加操行分等;罚劣切不可 采用讽刺、威胁、隔离、体罚等手段,应当努力将惩罚变为一种学生愉快的自我教育。如魏书生老师创造的学 生学习“违法”(违反语文学习管理的规定)自我惩罚的五种方式就是很好的例子。谁“违法”,除了补上学 习任务外,还要从五种方式中挑选一种进行自我补偿。五种方式是:a.为别人、为集体做件好事,以补偿内 疚心理;b.为大家唱支歌,或表演个节目,增强自制观念;c.写一份说明书;d.写一份心理病历;e. 写一份个人法庭审判程序。奖优罚劣可增强学生健康的自我意识,促进人格的自我完善。
③旁敲侧击。语文课堂上学生出现做小动作、接话茬、喧闹、过分放肆等违纪现象,教师理应当机立断处 理。不过,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干扰只是瞬间的一种失控表现,并不是有预谋的行为。教师应慎重地考虑学 生的情感和自尊心,采用旁敲侧击的方式,使对方知道他的行为已被老师注视而应立即纠正。如盯他一眼,朝 他点点头,轻轻敲击一下他面前的书桌,或站在他身旁略为停留,或叫他本人或周围学生答问、板演等。通过 微妙的方式把信息传递过去。这样,师生情感容易沟通,见效快。
④分组约束。语文课堂教学一般都分有学习小组,4—8人不拘。可以按座位或男女混合。每组既有优生 ,又有中等生、后进生。组长可由优生、后进生、中等生轮流担任。一方面使他们彼此学习,互相帮助和督促 ;另一方面使他们“正人先正己”,人人都成管理者。还可以将全班同学分为优、良、中、差四个不固定的、 由教师内部掌握的程度级。通过程度级对学生实行异步管理。发现某个学生进步时,鼓励其不断起跳,释放潜 能;发现某个学生退步时,及时做好转化工作。而且对不断变化的学生实行动态管理,不断调整级别,提出新 的要求。这种管理,既有可靠的组织保证,又有严格的质量控制,可以收到学习、身心同时进步的效果。
⑤自我管理。当语文教学已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主导作用时,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风气基本 养成,自控力、自制力都大大提高。这时可由学生自我管理。“管”是为了达到不管,这是我们语文教学管理 的最高境界。这时教师重在指导学生管理的方法和经验,使他们学会管理。同时加大语文改革力度,采用各种 方式,使听说读写都成为一个个开放系统,使语文教学更贴近生活,使学生自我管理的习惯和能力更加适合时 代要求。
2.隐性管理
①以情唤情。语文课堂上学生出现思想不集中,低声讲话或搞小动作,这是难免的,这是中学生年龄阶段 生理心理特征所决定的。即使再高明的语文教师授课,甚至组织公开课,也难免出现这种情况。这种情况产生 的原因很复杂,但最主要的还是缺乏一个“情”字。以情感人,以情管人,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好办法。譬如, 当课文基调清新爽朗时,教师必须以愉悦欢快的心情去引导学生;当课文的基调哀愁悱恻时,教师必须以沉郁 凄凉的心情感染学生。说明文具有严密的科学性和清晰的条理性,教师的心情则应平正、舒快;议论文的思维 逻辑严密,或深沉,或激昂,教师的心情也必须随之严肃、振奋。这些情感借助教材和一定教学手段,传示给 学生,它会像磁石般吸引住学生。另外,对学生处理,更少不了一个“情”字领先,从语意到行为都要使学生 感到教师是在关爱他,绝不是在“整”他,以使其主动配合教师的管理。
②轻敲响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把声音的音质、音量、声调、语音和节奏等加以组合变换,把声音的声、 色、情融为一体,运用到语气上,用含蓄的方法对学生出现的违纪行为进行诱导和影响。响鼓不用重锤,学生 听到教师“弦外之音”,从而领会到教师的意图和良苦用心,于是做出知心、知情、知理的反映,及时改正自 己的错误行为。这种办法既巧妙地解决了那个学生自己的问题,又不至于影响其他人的注意力。
英语教师的课堂管理行为虽然是针对学生的不良行为发起的,但管理行为的施动者是教师,教师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占据主导控制地位,学生多处于消极被动地位。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与学生几乎没有进行指导性、建议性的交流,这违背了英语课堂中师生彼此地位平等的宗旨。
(二)大多采用言语批评,效果十分低效
英语教师在进行课堂管理时,因为教学任务重,大多尽力避免因课堂管理浪费时间,因而惯用言语批评学生的不良行为。这一管理方式虽然能在短时间内制止学生的不规范行为,但是学生的自控能力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也不可能在那么短的时间内得到提高。个别学生甚至很快就会忘记老师的训斥,转而又会违反班级纪律或规则。言语批评没能从根本上改善学生的不规范行为,可见教师管理行为是简单而低效的。
(三)行为落后于观念,行为与理念不符
大多英语教师都掌握相关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年轻老师更有很多先进的管理理念,他们内心很清楚应该使用温和型和鼓励性手段管理学生,不宜以说教和惩罚为主进行管理。但是,当课堂教学遇到具体情况的时候,大多数教师总是一开始还有些耐心,但学生屡教不改时,教师便会采用严厉粗暴的管理行为,如大声呵斥学生或体罚学生等,有时甚至使学生畏惧,丧失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二、实现英语教师高效课堂管理的相关建议
英语教学过程的管理是英语教学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英语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英语教学中教师高效的课堂管理行为是一节成功英语课的关键,因此,实现教师对课堂的高效管理意义重大。所有英语教师都应从自身角色入手,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探索,寻求高效课堂管理的有效途径。
(一)教师应重新正确定位自身角色,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英语教师不要以自我为中心,以课堂教学活动的绝对管理者、控制者和决定者自居,而是应努力学习和采纳新的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尽量满足学生的需求,不要把他们看作被动接受知识和服从管理的个体。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有效课堂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当课堂中个别学生出现问题时,教师不应仅仅对其进行批评训斥,而是可以担任起朋友的角色,在课下以谈心的方式帮助学生改正不良行为。
(二)教师应采用“预防为主、纠控为辅”的管理策略
营造积极的课堂气氛,保持学生的良好状态是课堂管理的基础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以良好的课堂管理计划为基础。英语教师应当将教学活动中的纪律与秩序规则提前设计好,在新学期开始时向学生们说明相关课堂纪律和规则,这样能够使学生一开始就养成遵守纪律和保持课堂秩序的良好习惯。当教学活动中学生出现不规范行为的时候,教师再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采用灵活的方式进行管理。
(三)教师管理行为应当恰当运用奖惩
善于进行课堂管理的老师大多能够在教学过程中灵活使用过程评价等多种方法,激励学生进行自我监控和自我管理。一方面,教师应善于把握“教育时机”,对学生的优秀表现要及时表扬,在班级树立模范榜样,发挥榜样的号召力。另一方面,惩罚只是某种程度上抑制了目标行为,而不是彻底消除该行为,面对“顽固型”学生绝不可采用过度惩罚的方式,而应该对其树立信心,要时常关心他,帮助他不断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改善其课堂表现,不可“贴标签”或者抛弃他。
师:先给大家讲一件真实的故事。咱们学校有一位叫××的数学老师,[有人点头]他辅导的学生多次在各种数学竞赛中获奖。有一回,一个获奖学生的家长很不客气地对他说:“你应该感谢我儿子,没有他你就不会出名。”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对这位家长的观点作何评价?[这是吉林油田高中著名的一桩“公案”,其中的是非指向不难判断。由此导入课文,可以巧妙地体现尊师重教问题在今天仍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授课者补记,下同。]
生甲:我认为这位家长的观点是正确的![?]
的老师徐特立就是靠才名扬天下的,没有老师照样可以自学成才。
[糊涂!这位家长的观点显然是错误的,因为他抹杀了教师在学生成才过程中的作用。该生在这个问题上认识错误,有一定的代表性,大有澄清的必要。]
生乙:我不赞成那位家长的意见,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辛勤培养,没有老师,就没有当代文明;没有老师,人类只能处在刀耕火种的原始蒙昧时期。[偏激!两个人的观点都偏激片面。一个彻底否定了教师的作用,一个又无限夸大了教师的作用。看来,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唯物辩证法的教育。但现在还不是结论的时候,赶快打住,转入课文,而后再从课文生发开去展开讨论。对!这节课的格局就应该如此。]
师:同学们的发言说明了对教师的作用有不同的看法。现在我们先研读《师说》的第一自然段,看看韩愈对这个问题有何高见,然后再请同学们深入讨论。
[学生看书。有的圈点课文,有的轻声议论,有的作沉思状。教师巡视课堂,不时停下来回答学生的提问,几分钟后,讨论开始。]
师:好了,请同学们考虑,韩愈的观点是什么?你怎么看?
生丙:韩愈认为老师的作用是“传道、授业、解惑”,这个认识应该说是对的,比较准确地概括了教师的本质特征。
师:那个时候,老师传的什么道?授的什么业?
生丁:传的是儒家之道,讲授的是六艺经传。
师:非常好,儒家的鼻祖是谁?
生众:孔子。
师:儒家之道是谁提炼总结出来的?
生众:也是孔子。
师:后人学习孔子的发明,这说明师生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生戊:应该是一脉相承的关系。
师:如果说,现在的老师的作用仍然是“传道、授业、解惑”,这种说法对不对呢?
生戊:也对也不对。
师:(笑)能不能解释一下?
生戊:现在的老师还是在做“传道、授业、解惑”的工作,所不同的是“道”的含义、“业”的内容都发生了变化。韩愈所说的“道”指的是儒家之道。
师:儒家之道的核心是什么?
生戊:(摇头)
师:其他同学有知道的么?
生众:不知道。
师:(板书)“仁”,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孟子也说过“杀身成仁”,“仁”是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高境界。
生戊:(若有所悟)噢。
师:现在的“道”指的是什么?
生戊:爱国主义教育吧?
生乙:我认为是所有的思想品德教育。
师:对。既然当代教师仍旧担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那么老师的作用就不是可有可无的吧?
生甲:我认为,普通的学生需要老师的培养,天才的学生靠自学就可以成才。
师:你的意思是说,有些人不是学而知之,而是生而知之?
生甲:不是,他不需要向别人学习,可以完全凭借自己的能力掌握知识。
生乙:我不同意。韩愈在《师说》中开篇就说:“古之学者必有师。”我认为今之学者也一定有老师,天才的出现同样离不开老师,他与常人不同之处只是智商高些罢了。
生甲:但你不能否认他们自学成才的事实。比如法布尔……
生乙:法布尔虽然是自学成才,但不能说他没有老师,他的父母就是他的启蒙老师,他在研究自然的过程中不可能没有疑问,他请教的那些人就是他的老师。
师:用韩愈的话就是闻道在先者为师,对吧?
生乙:是。
师:这样看来,老师不一定都有职称,不一定都站在讲台上。
生众:(笑)
师:凡在某一问题上对我们有启发、有帮助的人都是我们的老师。大家同意这个说法吗?
生众:同意!
师: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法布尔先生有老师!××同学,你同意吗?
生甲:(笑,点头)
师:那么,我们可否得出这样的推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老师?
生众:可以。
师:当然,“老师”这个概念的外延在这里得到了拓展,可以是人生方面,可以是文化科学的,也可以是劳动技术方面的。在我们中间,不是有大量的“一字之师”、“一题之师”、“一文之师”吗?
生众:(笑)
师:既然人人有老师,说明社会需要这个行业,说明老师确有存在的必要,不是可有可无的,对吧?
生众:对!
师:好了,现在我们讨论第二个问题:伟人和他的老师之间是什么关系?××同学方才说,徐特立是靠才名扬天下的,是吗?
生甲:是。
师:这句话怎么理解呀?
生甲:如果不成为一代伟人,人们也不会知道他的老师是徐特立。
生乙:没有徐特立,也不会成为伟人。
生甲:按你的观点,徐特立所有的学生都应该成为那样的伟人。
生乙:按你的观点,成为伟人和徐特立没有丝毫关系了?那他当初为什么拜徐特立为师呢?
[学生讨论,气氛热烈]
师:(做暂停手势)谁知道小鸡崽儿是怎样来到人间的?
生众:(愕然,感到问题突兀)
生庚:是老母鸡孵出来的。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庚:我家孵过。
师:那你有发言权。
生众:(笑)
师:还有别的办法吗?
生辛:也可以用孵化器。
师:你家有孵化器?
生辛:没有,我从一本书上看到的。
师:你也有发言权。
生众:(大笑)
师:就是说,先有鸡蛋,然后用老母鸡或孵化器,经过二十几天?
生庚:二十一天。
师:对,然后,小鸡崽儿就破壳而出了。是这样吗?
生庚:是。
师:如果把一堆鸡蛋大的石头放进孵化器或者放在老母鸡身子下面,二十一天后能孵出小鸡来吗?
生众:(大笑)不能。
师:时间再长一些,比如二百一十天……
生众:也不能。
师:为什么?
生乙:鸡蛋和石头的内部结构不同。
生丙:鸡蛋和石头的化学性质不同。
生乙:老师,我明白了;一个人能不能成才关键靠个人奋斗。
师:那么,为什么小摊上卖的鸡蛋摆了二十多天,还是出不来小鸡崽儿?
生乙:因为缺少外部条件。
师:缺少外部条件,鸡蛋就不会变成鸡崽儿?
生乙:对。
师:缺少外部条件,地下石油会自己冒出来么?
生众:不能。
师:成才固然离不开个人奋斗,它和一个人的志向、品德、才能有直接关系这是事物变化的内部根据,是第一位的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成为一代伟人是因为他具有伟人的素质,除此之外也和机遇、和他的老师的教诲等外部条件不无关系。徐特立六十大寿的时候,特意给他写了一封贺信,开头就说“你是我20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这说明十分尊重自己的老师。这种尊重不是仅仅出于礼貌,出于客套,而是发自内心的,认为在徐特立先生身上,不仅过去,就是现在乃至将来仍有很多值得自己学习的东西。的贺信,我们可以理解为是对恩师作用的充分肯定和真诚的感谢。现在我们回过头来思考:为什么说那位家长的观点是错误的呢?
生甲:因为他错误地否认了老师在他儿子获奖中的重要作用。
师:这就如同否认老母鸡和孵化器的作用一样。“没有你们,我自己也会变成小鸡崽儿!”这可能吗?
生众:不能。
师:这种否认既不符合客观现实,也抹杀了老师含辛茹苦的创造性劳动。这是一种忘恩负义的行为,是应该受到谴责和唾弃的。[一片寂静]
师:××同学,你现在有何感想?
生甲:成为伟人离不开教师的培养,我们要成为跨世纪人才同样需要老师的帮助!
生众:(鼓掌)
师:我们反对否定教师的观点,那样会导致社会的倒退。我们也不赞成过分夸大教师作用的主张。有些学生和家长错误地认为老师有“点石成金”的本事,只要分进“好班”,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从而放松了主观努力。刚才我们讨论了,主观努力是成才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教师只是外部的一个条件,外因要通内因起作用。你明明是一块石头,我怎么把你变成小鸡崽儿呀?就算你是个鸡蛋,可你不愿意变成小鸡崽儿,我这老母鸡一爬上去,你就滚得远远的,宁可“淌黄儿”也不转世,我也没有一点办法嘛!
生众:(大笑)
师:所以,我们要正确评估老师的作用,要尊重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当然,尊重老师并不是唯师是从。前些天,我曾给大家抄过一则《论语》,……
生众:“当仁,不让于师。”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呀?
2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护理后血糖水平变化情况和有效率、对糖尿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和对护理满意度。判定标准①显效:经过治疗和护理后患者FPG水平达到3.9~6.0mmol/L(70~108mg/dL);好转:经过治疗和护理后患者FPG水平达到6.1~6.9mmol/L(110~125mg/dL);无效:经过治疗和护理后患者FPG水平仍然高于7.0mmol/L(126mg/dL)。显效率加好转率为总有效率。②糖尿病知识掌握率判定标准:通过量表结果来评定,其中高于20分者为良好,15~20分者为一般,低于15分者为差。掌握率为良好率加一般率。③护理满意度评价:采用我院设计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进行评定,护理人员发放并向患者说明填写方法及注意事项,问卷填写完毕后按时收回交予相关负责人员,然后对资料进行统计。调查问卷中每个条目分为不满意、基本满意、满意、非常满意4项,分别赋予1~4分,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总例数×100%。(总分≥80分为非常满意,70~79分为满意,55~69分为基本满意,<55分为不满意)
3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结果
4.12组患者护理后FPG水平比较试验组患者中护理前FPG(9.3±2.7)mmol/L,护理后FPG(5.9±2.0)mmol/L,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80,P<0.05);而对照组患者护理前FPG(9.2±2.6)mmol/L,护理后FPG(7.0±2.0)mmol/L,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9,P<0.05)。2组患者治疗前FPG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5,P>0.05);2组患者治疗后FPG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6,P<0.05)。
4.22组患者护理后总有效率比较试验组患者护理后显效者29例,好转者22例,无效者17例,总有效率为75.0%(51/68);而对照组患者护理后显效者15例,好转者24例,无效者29例,总有效率为57.4%(39/68)。2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3,P<0.05)。
4.32组患者护理后糖尿病知识掌握率比较试验组患者护理后对糖尿病知识掌握良好者33例,一般者19例,差者16例,掌握率为76.5%(52/68);而对照组患者护理后对糖尿病知识掌握良好者15例,一般者25例,差者28例,掌握率为58.8%(40/68)。2组患者护理后糖尿病知识掌握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84,P<0.05)。
4.4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试验组患者中非常满意者30例,满意者19例,一般满意者9例,不满意者10例,护理满意度为85.3%(58/68);对照组中非常满意者8例,满意者18例,一般满意者18例,不满意者24例,护理满意度为64.7%(44/68)。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69,P<0.05)。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我们的教学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灌输式的、填鸭式的传统,教师独占发言权,学生只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活生生的生命窒息于获取知识、占有知识的大海之中,结果自然而然就形成了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学中心,这种教师权威、知识本位和精英主义的价值取向的教学的最大弊端就是师生缺乏交往和沟通,它否定了教学的本质意义——对话,否定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也否定了教师在教学中所具有的真正的指导作用。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出台了,这无疑是给贫瘠的土地施加了新的肥料,在这片精神焕发和创意十足的智慧的沃土上,学生可以自由地、茁壮地成长。尤其新课标中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这对于当前要求大力弘扬主体精神、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语文教学来说,无疑具有巨大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一、“对话式”教学的理论依据
“对话式”教学并非是凭空想象出来的,它有着先进的理论依据。
就教育的本质方面而言,叶澜教授就曾提出:“如果从形态的角度看,我们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交往活动。”当交往双方相对特殊化,并形成一种传递经验、影响人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活动时,交往就会进一步演化为教育。教学是教育的核心。季亚琴科也说:“教学是有知识经验的人与获得这些知识经验的人之间的交往。”以交往为特征的教学,要求教师与学生能有更多的沟通。事实上,课程实施视野中的教学,是“两代人”以信息为背景,以语言为中介的一种沟通,教师与学生各自凭借自己的经验,用各自独特的精神表现形式,在教学过程通过心灵的对接、意见的交换、思想的碰撞、合作的探讨,实现知识的共同拥有与个性的全面发展。
教学交往中的沟通,常常要借助“对话”而实现。正如克林伯格所说:“教学本来就是形形的对话,具有对话的性格。”“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教学中的“对话”就是教师与学生以教材内容为“话题”或“谈资”共同去生成和创造“文本”去构造“意义”的过程,其实,从《论语》对孔夫子教学的记载,到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已经就有了这种教学思想的萌芽和教学实践的雏形。新课标把教学的本质定位于平等对话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
二、语文教学特别需要交流与对话。
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最基本、最重要的特征。语文课怎么教?教什么?传统观念当中总离不开一个基本的想法:那就是一堂课总要“交给”学生一些东西(知识)。知识传授得多和少、好和坏,直接体现着这节课的价值。殊不知,学生语文学习最重要的不是接受和记忆,而是感受、体验、自省和提高的过程。这就需要学生有自己的东西,需要老师重视学生自己的东西——语文的、生活的、社会的。(应该说,在这些方面,一些学生的储备还是很丰富的,认识和深度也是具有相当水平的。)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就是借助有关载体,如课文,去展示、交流、确认学生对生活的这种理解、感受、体验和认识,并进而加以提升。对学生来说,他的这些东西拿出来和不拿出来不一样,有交流和没交流不一样,得到别人的确认和没得到别人的确认不一样。其间,老师的任务就是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完成这一过程,而不是越俎代庖,什么都靠老师去“讲”,老师要实现由传授者、管理者到引导者、促进者的角色转换。角色的转换必然要带来教学方式的转变,单项意义的“讲授”已不再需要,取而代之的则是交流与对话。
在课堂上要形成对话,完成对话,就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要尊重学生,乐纳学生,给学生以自由的、宽松的心理空间。平等是交流的前提。学生在课堂上愿意和你“交流”,主动地想“说”什么,必须要在一个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下进行。只要是学生真诚的、发自内心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老师都是要尊重的,理解的,并且让他认识到是有价值的。我在教学《皇帝的新装》时,让同学们对文中人物进行点评,谈出自己的感受体验,本意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情操教育。可有一个学生站起来竟然说:“老师,我觉得这两个骗子也值得我们学习。”我当时一愣,因为在我的头脑中根本没有这个储备,再说骗子有什么值得学习呢?但我没有立即否定他,而是让他说说为什么。他说:“这两个骗子之所以行骗成功,是因为他们为自己编织的衣服定下了这样一个特性: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句话一下子击中了人们心理最脆弱的地方,他们敏捷的思维、善于揣摩人们的心理的本领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我听后对他富有创意的答案大大的鼓励了一番,同时因势利导地指出这两个骗子的思维和洞察力是值得学习的,但行为是不值得我们学习的,这位同学欣然地接受了我的建议。通过这样的对话,不仅实现了师生之间的相互理解,而且创造了共同成长的精神氛围。
如果老师放不掉自己“高高在上”的位置,或者固守着自己的“权威”,学生说的不符合自己事先拟定好的“标准答案”,老师就加以否定,甚至于给以批评,那么交流很难进行的。
2、要努力打开学生闭锁的内心世界。中学生,心理正处于闭锁期。要让他们敞开自己的心扉,实现课堂的充分交流,首先要把话题确定的恰到好处。有的问题太浅或太小,学生对此“不屑一顾”;有的问题太深或太大,学生无从谈起或摸不着头脑;有的问题不能触动他们的内心世界,对此学生“没兴趣”,等等,都会使课堂失去交流的基础。交流的话题要定好,鼓励也是必不可少的,甚至于要想办法去激励。有一位老师在教学《我家的男子汉》时,选择了一个好话题,即:在家庭中,如何给孩子自由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这个话题与学生的生活非常贴近,每个学生都有切身的感受,有了这个较好的话题,就设置了一个情境,营造了一个氛围,使师生能够在课堂上进行多向的交流。这个话题的展开切入到了文章的核心。由此再向四面辐射,学生投入,学得快乐,教师教得轻松。从话题设置的对象看,“对话式”教学的话题除了教师设置外,还可以让学生自定,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同时也可以保证学生有话说。当然教师也要发挥其指导作用,提出一定的话题要求和必要的范围,以免脱离文本。另外话题的设置,在与文本有着必然联系的基础上,还要注意趣味性、开放性、综合性,让“对话式”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广阔天地。
3、教师要善于在“对话式”教学中转变自己的角色。“对话式”教学的实质是创新式教学即主体性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但并不是说学生本身就能完成课程标准上规定的任务,这同样需要老师的帮助和关注。
首先我认为在对话之前教师应该是一个设计师。在“对话式”教学进行之前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思考:定什么话题、学生是否有话说、可能会出现什么状况、将会收到怎样的效果等。只有当这些问题教师能高瞻远瞩地了然于胸之后,“对话式”教学才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我所倡导的总设计师角色不是传统意义的包办一切的可以发号施令的人,而是保证“对话”井然有序进行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其次在对话活动中教师应该是一个主持人。“对话式”教学是在民主、开放的氛围中进行的,尤其是合作讨论的次数较多,难免会出现课堂中的喧闹情境,教师应弄清产生喧闹的原因,组织好课堂纪律,保证对话正常有序地进行;同时对小组讨论要格外留心,绝不能成为一个旁观者,在教室里漫步。要观察每一组确实在讨论吗,弄清不讨论的原因。如果是因为松懈要及时促进,如果有困难要给予一定的帮助,教师应以合作伙伴的态度去关照他们。对话过程中生生之间难免会出现分歧、冷场等现象,这时教师就要发挥出主持人的机智,去引导学生达成某种共识(只是在能达成共识的前提下),启发学生继续发言。
再次在“对话式”教学中教师也应该是一个表演者。教师要积极地参与学生的讨论,对学生的见解给予一定的评价,以自己的学识、水平、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实现师生之间的互动。需要强调地是这种表演与“独白”式教育中那种唱独角戏的表演不同,“对话式”教学的表演是一种真诚的表演,以一种敞开的方式去面对学生,和学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补充、相互影响,以达到共识、共享、共进的目的,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是一场真正的对话。在教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一文时,我采用平等互动的对话式教学,让学生读课文,谈海伦凯勒是怎样度过三天的,让学生视线进入到课文的每一个角落,让学生畅谈自己喜欢的课文中的内容,让学生当老师,让学生与学生对话,让学生与文本对话,让学生与作者对话,让学生个体与群体进行交流,串起学生丰富的读说议写的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相互讨论、对话交流,形成了动人心弦的课堂交流曲。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人类知识及其他精神产品的、精华,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把教材当作“圣经”,在规定的时间、内教完教科书,教师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学完教科书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如果没有教材,教学活动几乎无法想象。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最关心的是学生对教科书中的知识懂了没有。如果将教材比作是建筑的设计图纸的话,那么,教师就是工匠,教学的好坏取决于工匠是否忠实地按照设计图纸进行了施工。
这个“活”字点出了课堂教学的要害。一节好的语文课应当生动活泼趣味盎然。既有知识的科学性,又有传授的艺术性。也就是说在课堂上传授的知识不但要有丰富的营养,而且还要适合学生的口味,让学生们爱吃、贪吃。课堂教学“宜活”,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活”是对语文教师的一个高标准要求。要真正做到这一点,除了教师要有事业的高度责任感外,还要在业务上狠下点功夫。首先要钻研教材,认真备课。我们常说“不打无准备之仗”。“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备课除了要备好教材,还要研究你的学生,从学生的知识面与能力上寻找解决问题的钥匙。
其次,要充分利用课堂,驾驭好四十五分钟。
课堂教学要讲求效率。一节好的语文课要注意繁简适度。课堂教学应当是渗透性和积累性的。那种一古脑不分青红皂白把知识罗列起来,想在一节课上让学生都吃进、消化,无疑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语文教学每单元都有每单元的要求,每课都有每课的重点。这就需要教师在宏观上把住课本的脉络,而不是把每一节都搞成一“大杂烩”。
另一种倾向是夸夸谈谈其文章深刻的思想性和完美的艺术性,大谈写作的奥妙和技巧。对于中学生来说,听起来海阔天空,用起来茫然无措。有些教师常发牢骚怪学生档次太低。其实,我们教师本身那种所谓的“高档次”的教学也害人不浅。
二、宜“启”不宜“灌”
课堂教学能否“活”,这和教师的启发引导分不开,而教师的启发引导的关键是要抓住学生的兴趣。要启发学生,动脑筋的首先应该是教师。这一点可以说是对教师的思想方法、工作能力、业务知识以及是认真对待教学工作态度的一种严格检验。
那么,该怎样启发学生呢?这就要求教师以大纲为本,遵循教学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多动点脑筋。
课堂教学中的启发,应当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眼”。抓住了“眼”,整堂就活。那么怎样才能把握这个“眼”呢?在语文课本编排上专家们已经考虑了这个问题。他们从大纲要求出发,结合学生实际,安排了每单元的“眼”,每单元有讲读课、指导阅读课、自读课。课后练习更是细致。有思考,有练习,有揣摩,有应用。在经纬分明的课本面前,教师的任务就是要理清头绪,把握脉络,深刻体察编者的良苦用心,从课本的要求出发,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找出课堂教学中的“眼”来。让学生们尝一luán@①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三、宜实不宜虚
吕叔湘先生指出:“教学要讲求实效。无论是讲课或批改作业都要讲求实效。……教师只管讲,学生只管听,那是白讲,是无效劳动。我们一定要避免无效劳动。”
那么怎样才能使教师的劳动都变得有效呢?说到底,还是要搞清语文课堂教学以谁为主的问题。语文课堂教学的“宜活”“宜启”,这都是针对学生而言的,那么“宜实”也是要落实在学生身上。教师讲得再好,学生如果不听,不记,不写,不做扎实的基本练习,那是毫无用处的,所以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把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落实到学生身上。该动脑的,让学生动脑;该说的,让学生动口去说;该记的,让学生牢记;该写的,一定要让他们动手去写。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耳、脑、眼、手。让他们的感官都动起来,最大限度地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而不是老师演戏,学生看戏。
讲得再透,不如学生记得牢固。讲古典诗词、优秀散文,重点是朗读背诵,在课堂上就要抓住重点,把要求明确提出,该当堂会背的一定不要拖到课下,没有督促检查的作业常常会被学生打了折扣。讲生字生词,不能只是谈谈就算,更重要的是要写。遣词造句不但课后要做,课堂上应当做,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纠偏,效果更佳。分析单句、复句,不仅要讲清概念,更重要是要会使用。当堂就做,大家讨论分析、热烈的争论,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使教师从中发现哪些东西学生还没消化吸收,可以及时对症下药。讲写作手法,不仅要从课文中分析提炼,而且要求学生用学到的写作手法当堂去说去练。
四、宜生动不宜枯燥
生动活泼的语言会对学生产生一种吸引力。我们常见有的教师一进课堂谈笑风生,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抑扬顿挫的声调,标准的普通话,立刻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恰到好处的词语运用。久而久之,一定会在学生的心灵中起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
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声,莫深乎义。”古人讲的情、言、声、义中,有关语言方面就占了三点。可见语言艺术何其重要!打铁还须本身硬。练好基本功,过好语言关,可以说是当好语文教师的基本条件。
随着高考的改革和高校的扩招,高职院校生源广进。就笔者所在学院而言,办学第四年就突破万人。伴随学生人数的增长,班级规制扩大了,排课难度、教学资源分配的难度也相应增大,因此,合班上课成为必然的选择。而管理类专业生源多,师资有限,课程富有弹性,因而大班上课比率明显高于其他专业。
(二)课堂现状
就课堂管理现状而言,不同专业之间既具有共性也具有个性。共性方面:1.生源来源复杂,学生基础薄弱。目前,高职院校的生源既有高中毕业生,也有中专毕业生、成人高考生、n+证书考生、联合培养生等;2.学生缺乏自我管理能力,纪律意识淡薄;3.学生普遍缺乏主人翁精神,集体意识淡薄;4.学生自我意识强,不愿受管束;5.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喜欢不断地追求新鲜事物。但管理类学生还具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点:(1)重情商、不重智商,希望跟老师做朋友,相信“交情”影响成绩;(2)重课外、不重课内,愿意为课外活动牺牲课堂学习时间;(3)重经济、不重精神,热衷于赚钱,精神世界空虚;(4)重口头、不重行动,执行力差,喜欢拖延、敷衍。
二、“项目教学”模式下课堂管理面临的难题
班级规制的扩大和学生的特点对教师的课堂控制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然而,教师的课堂控制能力总是有限的,有研究显示,教师在教学中视野的覆盖范围一般不超过25名学生,教师站在讲台上的视觉控制宽度一般小于10人,视觉纵深小于10排。在“项目教学”模式下,教师还需要带领全体学生完成任务、达成项目,这就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统筹和协调能力。由此,“项目教学”模式下的课堂管理出现了一系列难题。
(一)“搭便车”现象难监管
“项目教学”需要学生分小组学习,每个小组由组长带领,小组成员分工协作,个人成绩与小组成绩挂钩,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项目任务。在此过程中,出现了学生“搭便车”的现象。组长或者学习优秀者在拿到任务后会积极行动,其他组员很容易就有了“等、靠、要”的心理,坐享他们的成果。为了个人成绩不受影响,组长和积极分子也会自觉地满足这种“搭便车”的需求,并想办法逃避教师的监管,在需要小组成员各自展示的阶段事先为“搭便车”者做好准备。这样,所谓的团队学习其实就是几个组长和积极分子在学习,“项目教学法”的真正意义得不到体现。
(二)“沉默的大多数”积极性难调动
尽管有了教师、班委、组长这样的三级监管机制,考核时也将小组组长纳入考核方,但在实际教学中发现,沉默的仍然是大多数。究其原因,包括以下几点:1.管理类课程的文科性质决定了对其进行动作分解困难,较少存在可以让全员参与、各自动手操作的项目;2.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对同一个指令,同一组中有的人接受快,有的人接受慢。在自我心理的作用下,很容易导致接受快的等不了接受慢的,接受慢的便自我懈怠;3.自卑加侥幸心理。一方面认为教师只会关注成绩优秀的积极分子,因而感到自卑;另一方面又为这种不受关注而心存侥幸。在两种心理作用下,面对参与不参与的问题,稍加思考就选择不参与。
(三)“项目教学”效果呈边际递减
尽管“项目教学”较之传统教学方式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教师从“传道、授业”转向“解惑、辅导”,将传统的“填鸭式”课堂变成了教学相长、自主学习的平台,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发现,项目任务的效果是呈边际递减的,也就是说,在使用该方法初期效果明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良好局面不仅难以维持,还会出现明显的下滑现象。“沉默的大多数”更加沉默,并逐渐疏离队伍。原来积极性十足的组长和积极分子也开始抱怨项目任务的繁重和队友的不支持。任务成果逐渐变得浅显和流于形式,只完成教师明确提出、反复叮嘱的要求,缺乏自我思考和创新。这样一来,教师既要忙于重新设计任务,又要忙于调解学生心理,如果所带班级较多,就会疲累不堪。
三、“项目教学”模式下的课堂管理策略
(一)技高为师,教师先做“职业人”
在教师德高与身正之外,高职学生还期待其技高。因此,笔者认为对于管理类课程,教师要先做“职业人”,把自己变成相应课程的从业者。以笔者所教的“客户服务与管理”课为例,我先将自己定位为一个客服专员,从妆容、着装、举止、言谈、技能等方面将自己武装起来,借助动作示范、要领讲解,辅以文字、图片说明,化知识学习为动作学习,让学生一走进客服课堂,就如同走进了一家公司的客服培训现场,这对于学生快速转换角色进入学习状态很有帮助。
(二)先化整为零,再化零为整,采用梯队学习方式
在实际教学中,笔者也进行了小组编排,但略做创新。在学生自愿组队编成小组(笔者将其命为小队)的基础上,再将每两个小队编为一个中队,一个班级的所有中队编为一个大队。一个大班一般由两个班级合成,就形成两个大队,8~10个中队,16~20个小队。每个小队产生一名小队长,中队产生一名中队长,大队产生一名大队长,中队长由两名小队长中的一人担任,但大队长不由班长、学习委员或中队长等兼任,而是由科代表担任,由此形成小队—中队—大队的三级梯队学习方式。
(三)以点带面,任命科代表作为教师的代表
在第一堂课的最开始就请学生自荐或大家推选产生一名科代表。接着,教师当面赋予科代表在本科目课堂上高于班长的职权,命其成为教师的全权代表,掌管本科目所有的出勤考核、任务收发、信息和队伍管理。笔者在实践中发现,对这种“初见之下的权力赋予”,科代表们抱有极高的荣誉感、责任心和被信赖的满足感,因此能够成为促进师生沟通、提高教学效果的有力帮手。
课堂作为幼儿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要场所,需要具备主动管理意识,但有些幼儿园教师认为自己的教学任务就是“教书”,习惯于单向的灌输知识,认为学生要对自己的学习成果负责,过多的课堂管理甚至会影响到幼儿的责任心,所以缺乏相应的主动管理意识。究其原因,在于幼儿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到课堂管理的重要性,不能准确地认识、识别和纠正学生的问题行为,缺乏管理技巧,从而影响了课堂管理活动的有序开展。
(二)缺乏足够的课堂管理能力
有的幼儿园教师在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忽略了个人课堂管理能力的提升,在面对幼儿在课堂上的各种失常行为时,没有采取正确的管理办法,或者管理方法运用不当,导致幼儿课堂的秩序比较混乱,严重时甚至会造成师生关系的对立。此外,有的幼儿教师在课堂管理活动中没有充分顾及到幼儿的个性化差异,或者过分看重个人在课堂上的权威,没有充分尊重到幼儿在课堂上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反而不利于幼儿个人情感素质的健康发展。
(三)没能保证幼儿在课堂管理中的主体地位
课堂管理活动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培养幼儿的主体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但是有些教师在课堂管理活动中,要么太“紧”,要么太“松”,没有留给幼儿合理的自主管理空间,加上缺乏科学的引导策略,让幼儿在课堂上始终处于被动管理的地位,不利于课堂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幼儿教师加强课堂管理的有效对策
(一)重视语言管理艺术
幼儿教师在课堂管理活动中,最常用的沟通方式就是语言,所以语言管理艺术是每个幼儿教师都必须掌握的课堂管理技能。高水平的课堂管理语言艺术,可以有效缩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启迪幼儿的智力发育,加快幼儿对知识的吸收。首先,幼儿教师要尽量保证自身语言的诙谐幽默,这样可以有效吸引幼儿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激发出幼儿的求知欲,营造出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从而提高幼儿课堂的管理效率。其次,幼儿教师在管理活动中要注重语气上的变化,使教学管理语言有“乐调”,如教师批评幼儿时,语调、语速和节奏上的变化会产生截然相反的结果。再次,幼儿教师的语言要有启发性和趣味性,对幼儿的想象力和探究欲进行充分的激发,促进幼儿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从而使幼儿产生更加强烈的学习兴趣,能够正确认识个人在课堂上各种行为的对与错。
(二)充分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因材施教
有效的课堂管理活动,需要幼儿教师在教学管理活动中充分顾及幼儿的个体差异,开展“因材施教”式的管理。对此,幼儿教师在课堂上要针对不同类型的幼儿分别制定管理方案,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管理活动中付出更多的个人精力和情感,认真了解课堂上每个幼儿的性格特征和兴趣偏好,在课外多加强同幼儿及其家长之间的交流,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机制,这样教师就可以更好的了解幼儿之间的个体差异,制定更加科学的课堂管理策略。
(三)提高自身的情绪调控能力和管理反思能力
幼儿教师课堂管理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个人的职业素养,只有幼儿教师喜欢幼儿、热爱幼教工作,以积极、良好的心态投入到课堂管理活动中,才能不断提高自身的课堂管理水平。因此,幼儿教师要重视自身情绪调控能力以及自我反思能力的提高,掌握一些合理宣泄和控制情绪的方法,减少对幼儿的负而影响,同时要对自身在教学管理中的不足和失误多进行自我反思,这样方能实现课堂管理能力的不断提升。
(四)建立科学的课堂管理评价机制
幼儿教师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其个人的职业素质和教学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整体上的学前教育质量。因此,幼儿园要建立有效的课堂管理行为评价机制,帮助幼儿园教师充分认识到课堂管理的重要性和课堂管理的目标,认清可以采用和不能采取的课堂管理行为,帮助教师形成科学的课堂管理理念,实现课堂管理能力的不断提升。在评价幼儿教师的课堂管理行为时,可以从教师个体的行为倾向、价值取向、心理状态、师生互动等多个角度出发,实现结果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的有效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