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1 10:33:2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会计学专业本科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选题目的和意义:
一、目的
通过对《民营企业财务风险诊断与防范》的选题,一 是促使本人对民营企业财务管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提高本人的对民营企业财务管理的认识,在实际工作中做好民营企业财务风险诊断与防范,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二是通过论方答辩等途径,让社会认同自己研究成果的价值,并讯速向广大读者传播,达到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的目的。
二、意义
通过对《民营企业的财务诊断和防范》的研究,提出高效的防范措施。使自己初步掌握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结合实际工作经验,能运用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不断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新问题;既能运用已有的知识熟练地从事高等学校财务管理工作,又能大胆探索,不断向科学的高峰攀登。
三、主要研究内容:
民营企业的财务诊断与防范是企业在市场上生存的基本要求,是企业高效率稳定持续发展的前提。民营企业的财务诊断与防范从认识财务风险,经营者经营心态,企业资金有效运用三方面入手。通过正确了解认识财务风险的内容,提高企业的市场适应能力,优化企业内部环境,强化企业规章制度,积极培养人才力量来规避民营企业的财务风险。说白了,就是要里外结合,可管理性的对待财务风险。
正确认识民营企业的财务风险。是诊断和防范财务风险的基本要求,是企业发展的前提。明确意识认识财务风险的重要意义。?
提高企业在市场的适应能力。即在了解分析市场宏观经济后,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预测各部门经费使用情况,制定可行有效高效的经营策略,做出确实可行的决策,做到企业内部分工明确,目标一致,规章制度完善。即要求在管理决策中力求“精”, 防犯“做大做空”片面盲目。强调理性投资建设,有助于高校长期战略发展目标的决策。
企业资金的有效运用。要求管理人员有全面的财务风险的认识。在具体工作中,结合实际情况,对资金有效的利用,不只重视眼前利益导致企业失去长远收益。
重视企业人才培养。就是要求企业不仅重视硬件设施,还应重视人才。对重点部门和重要财务管理上应有相应人才,并在更换管理层时有足够重视,尽量做到宁缺毋滥。 实验设计:收集并整理2至3个典型而翔实的案例,对论文中的论点加以充分有力的论证。如下:
案例一:三株实业有限公司曾是国内知名的生产和销售保健品的民营企业,1994年才组建,只用了两年,即1996年其年销额就猛涨到了80亿元,到1997年,公司总资产为48亿元,且资产负债率为0。然而这个庞大的帝国,竟然就因一个危机事件走向了灭亡———三株集团在一起消费者病故的法律纠纷中一审司败诉。于是从1998年4月开始,其销售收入猛然从原来的年销售80亿元,下跌到1000万元,随后出现全面亏损,工厂全面停产。
案例二:德隆集团一度是我国最大的民营企业集团之一。德隆成为中国经济的一个神话。然而神话的破灭却比神话的制造更为迅猛和突然。以2019年4月14日德隆旗下“三驾马车”
股票连续跌停为导火索,德隆资金链条崩断的事实逐渐浮出水面,引发了剧烈的社会动荡。此后,公安、司法、监管机关对德隆涉嫌操纵股市,非法融资,扰乱金融秩序的行为展开调查。短短两个月的时间,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企业扩张奇迹的资本巨人颓然倒下。
完成设计(论文)的条件、方法及措施:
一、条件
1、阅读有关书籍及杂志,如查阅图书馆、资料室的资料等。
2、进行调查研究,紧密联系当前实际;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
3、及时与指导老师进行沟通交流,充实自身理论知识,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利用时间,要有足够的时间做保障。
二、方法及措施
1、2019年9月18日前:按毕业论文写作要求进行选题,并与指导教师进行沟通。指导教师下达“毕业论文任务书”,对毕业论文提出明确要求。
2、2019年9月19日—10月28日:收集相关资料,撰写读书笔记,完成筛选文献资料、确定翻译的外文文献。
3、2019年9月19日—9月23日:辅导开题报告,就选题明确写作的意义、研究方法和预期写作进度,并经由指导老师审阅通过。
4、2019年9月24日—9月30日: 形成毕业论文写作初纲,并提交指导教师审阅。
5、2019年10月8日—10月14日:根据指导教师意见,形成写作细纲,并再次提交指导教师审阅 。
6、2019年10月15日—10月28日:以细纲为基础,写作完成初稿,提交指导教师审阅。
7、2019年10月29日—11月4日:根据指导教师意见,修改毕业论文,完成论文修改稿1,交指导教师批阅。
8、2019年11月5日—11月11日:根据指导教师意见,修改毕业论文,完成论文修改稿2,交指导教师批阅。
9、2019年11月12日—11月18日:完成论文正稿。
10、2019年11月19日—11月23日:按规范化要求完成装袋并上交指导教师,作好答辩准备工作,进行毕业论文答辩。
一、国外的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1.美国本科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美国会计协会和美国政策会计师协会确定了本科会计学专业教育目标的定位,①由美国会计教育改革委员会在1989年第一号《会计教育的目标》中指出会计教育是让学生准备在将来成为职业会计师,而不是马上成为职业会计师,就业前的会计教育应该为学生的“终生学习能力”奠定基础。
美国会计教育委员会把终生学习能力概括为三个要素:技能、知识和职业面向。②第一,技能。终生学习所要求的技能包括沟通技能、智力技能和人际公关技能。沟通技能包括流畅的文笔和口语能力;智力技能包括判断、分析和解决事务的能力;人际公关技能包括与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往的能力。第二,知识。知识要求包括一般知识、组织和商务知识和会计知识。一般知识包括对会计职业有影响的经济、政治、历史、社会的知识;组织和商务知识包括组织的运作和结构,以及管理学的知识。对于“会计知识”,美国会计教育委员会认为对会计的深入了解是保证学生获得成功的必备要素,重点放在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上,而不是放在准则的机械记忆上。第三,职业面向。职业面向包括会计职业道德和“正直、客观、关心公共利益”等价值判断标准的能力。从美国会计学专业教育目标中可以看出,会计学专业学生需要掌握一定的技能。
美国本科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形式比较特别,在美国没有正规的实习。很多学生都是半工半读的。但是我们还是能从中总结出其实践教学一定的特点。其实践的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课程实践,主要以传统的以教师授课为主的教学方法逐步被“教师授课为辅,学生参与为主”的教学方法所取代。在这种新的教学方法下,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学生则通过小组协作、案例研究、文章研讨等方式毕业论文题目,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课堂教学达到锻炼能力的目的。第二,实验操作,例如模拟经理人、模拟会计师。第三,项目研究,探索项目的主要特征是:广泛并深入地应用团队计划和口头报告来增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沟通技能;将更多的研究成果用于教学;强调会计学专业教师和实务界人士的合作,将实务经验和当前最新的发展引入课堂。
2.英国本科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欧洲作为发展会计职业的起源地,是现代会计理论和实务较为发达的地区。与之相适应,其会计教育也一直以注重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训而著称,并将理论研究较好地与实务研究相结合,形成自成特色的会计教育模式。英国各个大学的会计人才培养有不同的模式,其共同特点是对于会计人才培养比较注重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会计学专业课程设置比较科学,与社会需求、学生就业结合非常紧密;二是会计学专业和课程设置紧扣时展的脉搏,主要是根据市场需要和学生就业情况,每学年进行会计学专业课程的总结、修改和替换。
英国大学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形式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课程实践。课堂讲授一般分专题进行,老师课堂上讲解的大约只有课程内容的30%,讲解重点主要是专题的框架结构、重点和难点讲解各专题的新理论、新观点,列出本专题需阅读的参考
文献标。在英国,这种培养模式主要有两种形式:第一种形式分为三个阶段,学生中学毕业后,先在企业工作实践一年,接着在学校里学习完二年或三年的课程,然后再到企业工作实践一年,即所谓的“1+2+1”和“1+3+1”教育计划;第二种形式是第一、二、四学年在学校学习三年理论,第三学年到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实践,即所谓的“2+1+1”教育计划。但是不论用哪种方式完成“三明治课程”,学生都需要在最后一年回到学校完成学业。当然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实地考察也是经常采用的方式。
3.澳大利亚本科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澳大利亚大学本科会计教育对培养学生在社会政治、经济环境和组织系统中的职业角色,有非常明确的目标,使学生了解其未来职业生涯中所应承担的责任与具有的权利。这在澳大利亚各大学的教学宗旨中,都有明确的说明。例如,强调培养学生具有如下的态度,即“渴望不断地进行知识的发展与创造;愿意开始并参与变革;重视个人生活与职业生活中的事实、正确、诚实与道德的标准;承担责任、义务并主张权利;欣赏自己及其他的文化与风俗”。并且,强调培养学生以下的能力:“具备继续学习、增长知识、严谨的分析能力和创造力;拥有完整的、广阔的学科知识;清晰地交流与流畅地写作;拥有团队合作的能力;拥有解决问题与做出决策的能力;自信并能够清楚地陈述自己的意见;逻辑地推论和从观点中辨别事实。”④澳大利亚大学基于职业资格证书设定人才培养目标,牢固确立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定位的就业导向,使职业教育的摘要紧密联系,有利于教育的准确定位和特色塑造。
为了实现会计学专业的教育目的,澳大利亚大学会计学专业教学活动形式有多种形式,本科会计学专业的教学方式以课程学习(Course)为主⑤。其实践教学形式主要有小组讨论与辅导(Tutorial Questions)、计算机实验室练习(ComputerLaboratory Practice)等形式毕业论文题目,当然,澳大利亚有的大学也可以在学生毕业前的一个学期推荐学生到企业实习,他们的实习会有专门的辅导教师。特别是硕士阶段,要经过一段的企业实习,这段时间有专门的辅导老师,然后通过一些课程的考试,就可以获得CPA(注册会计师)。 当然澳大利亚的实践教学模式与美国有相似的地方。澳大利亚本国的许多学生都是PART-TIME的学习者,因此,学校也没有正规组织学生实习的时间。与硕士阶段的教育模式有着比较大的差别。
4.加拿大本科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加拿大本科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有:课程实践,课程实践的主要形式是案例分析以及相关开放性作业。例如,为在现实生活中出现的新会计问题建立会计准则等。另外一种实践教学的形式是实地训练⑥。学生通过参与一门合作教育课程加强学习的实践部分。合作课程由加拿大联邦政府资助,将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在工商企业和政府部门中的相关业务相结合。会计是合作课程的主要领域,参与合作课程的学生将与外界的管理人员一起工作,目的是在毕业前获得有价值的工作经验。在阿尔伯塔注册会计师学会(AICA)的支持下,实地训练课程卓有成效,学生能够获得职业新手所应具备的工作经验。
二、国外实践教学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以上几个国家的实践教学模式各具特色,对于我国的本科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从实践教学的形式看,非常注重课程实践,而且学生是课程实践的主体。不管是澳大利亚还是美国,在会计学专业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视课程实践。在课程实践中,主要采用了案例分析法、项目研究、模拟实验以及开放作业等课程实践方法。事实上,国内大学经常采用这些方法,但是在方法运用过程中,教师是主体。如,在模拟实验中,教师自己动手做模拟实验,学生观摩教师模拟的过程。因此,方法的运用偏离实践教学的本质。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教学模式。
第二,从实践教学的计划安排看,具有多样性。对我国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有启发作用的应该是三明治课程(Sandwich Courses)。先在企业工作实践一年,接着在学校里学习完二年或三年的课程,然后再到企业工作实践一年,即所谓的“1+2+1”和“1+3+1”教育计划;第二种形式是第一、二、四学年在学校学习三年理论,第三学年到企业进行为期一年的实践,即所谓的“2+1+1”教育计划。在美国等真正实施学分制的国家,很多学生采用半工半读的形式,其实践的时间能够得到保证。对于我国的会计学教育来说,什么时候实践是需要重新研究的问题。
第三毕业论文题目,从实践教学的时间来看,较为充裕。在澳大利亚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其教师授课的时间较少,而是通过作业,项目实践等实现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提升。在美国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可以通过半工半读的形式,使学生拥有大量的实践时间。从英国的三明治课程来看,其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时间则更加充裕,有1-2年的实践教学的时间。因此,从国外本科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看,其实践教学时间多,对于学生能力和理论水平提升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而我国会计学的学生以讲授法为主,以理论教学为主。从国外的实践教学模式来看,重构课程理论和实践体系,增加实践教学的时间。
第四,从实践基地建设的方式看,基地建设的主体是多样性的。在国外,建设基地的主体有教师个人、学校、政府。在我国常见的是教师利用个人关系建设的实践基地和学校建设的基地。加拿大与政府部门合作共建实践基地的方式是值得借鉴的一种方式。加拿大开设的合作课程,使得学生能够得到政府的资助参与到企业的工作中
借鉴国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有助于我国会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在借鉴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明确本科会计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处理好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关系,落实好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和实践基地。只要这样才能提高会计学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①陈立齐.从死记到探索的美国会计教育.2004年10月24日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厦门大学会计发展研究中心与国家重点学科厦门大学会计系联合主办的"第四届会计与财务问题国际研讨会―会计教育改革与发展”上的主题报告.
②陈录.我国本科会计教育.[D]研究东北财经大学,2004,12:8-9.
③英国特色的三明治带薪实习课程[EB/OL] eduwo.com/hotnews/ukstudy/focus/files/mbNjGY5gJZc=.shtml.
④杨耀宇.我国本科会计教育模式研究[D].湖南大学,2007,10:18.
⑤孙晓玲.澳大利亚大学会计教育及对我国大学会计教学的思考[J].改革与战略,2004,6:66-70.
2.美中会计学博士教育现状及比较
3.中国会计学博士论文研究的趋势和展望:选题、方法和理论
4.我国第一个会计学博士研究生林志军在厦门大学通过论文答辩
5.关于会计学博士研究生培养问题的讨论——全国会计学研究生导师联谊会综述
6.会计学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学术规范遵循情况的调查
7.我国第一个会计学博士研究生林志军在厦门大学通过论文答辩
8.重庆市第一位攻读会计学博士学位的薛云奎同志获得博士学位
9.会计学博士汤云为通过论文答辩
10.潜心治学结硕果 修身勤政展才华——记重庆三峡学院院长、会计学教授孙芳城博士
11.一个会计学博士的脚印——访上海财经大学副校长汤云为教授
12.中国会计学博士点培养方案调查与评价
13.学而有恒 寒梅咏春——记中国最年轻的会计学女博士任咏恒
14.会计博士生培养与会计理论研究
15.我国培养出首位会计学洋博士
16.中国公司财务由谁来管?管什么?——访北京工商大学会计学教授汤谷良博士
17.安徽财贸学院会计学系领导教授博士风采
18. 会计学本科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突围之路
19.锐意进取 硕果累累——记中国最年轻的会计博士生导师张为国教授
20.从两篇“百优”论文多维透视我国会计学博士生的培养质量
21.孜孜不倦,上下求索——记厦门大学管理学院曲晓辉教授
22.中美会计学博士生培养比较研究
23.近5年我国会计学研究热点可视化分析
24.高校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
25.新建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6.论会计学实践教学体系的再构建
27.会计学专业教学理念的探讨
28.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下非会计专业会计学差异化教学改革探讨
29.新形势下会计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30.国外本科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及启示
31.高校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32.会计学实验课程创新的探讨
33.管理型会计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探索与实践——以安徽大学会计学专业为例
34.2001~2010年会计学硕士论文选题内容与方法分析
35.本科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经验总结
36.会计学硕士培养路在何方——我国会计学硕士培养调查报告
37.工科院校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的研究
38.工科院校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的研究
39.高校会计学专业校企“无缝”链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40.从会计学总体层面探讨会计学的发展
41.基于通识教育理念的“会计学”课程教学模式创新
42.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供需差距的实证研究——以天津市为例
43.会计学的学科属性:管理学还是经济学?
44.需求多样化下非会计专业本科会计学教学改革探索
45.会计学的伦理诉求:方法论视角
46.大学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研究
47.本科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建议
48.论一般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49.构建环境会计学的理论框架
50.论会计学与经济学的关系——兼谈会计学科的发展
51.会计学专业学术梯度建设的策略研究
52.关于高级财务会计学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探讨
53.非会计学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需求分析
54.“价值”是会计学的逻辑起点
55.高校会计学专业课程改革:挑战与应对
56.基于CDIO理念的会计学专业教育改革探索
57.会计学的发展趋势以及面对的问题研究
58.会计学专业“税法”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59.经管类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建设与改革研究——基于管理学院《会计学》平台课程的教学实践
60.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及模式优化
61.会计学国家特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思考——以嘉兴学院会计学专业为例
62.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创新
63.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
64.会计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构建——基于新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
65.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学现状分析及改革设想——基于华中农业大学的实证研究
66.关于法学与会计学的跨学科人才培养研究——兼论法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67.会计学本科专业建设思考——基于国家标准与国际认证标准导向
68.案例教学在会计学课程中的运用研究
69.结构化研讨方式在MBA《会计学》教学中的应用
70.对新形势下会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的思考
71.税制改革背景下会计学专业税法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72.高等院校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73.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若干问题探讨
74.中国会计学博士点培养方案调查与评价
75.财务管理专业特色探讨——与会计学、金融学专业的比较
76.会计学研究的方法论比较
77.高校“会计学”课程实验教学现状、问题、对策——基于问卷调查的取证
78.论会计学的双重学科属性
79.经济管理类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探讨
80.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
81.会计学专业双学位人才培养的缺陷与对策研究
82.基于职业能力的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完善研究
83.成本会计学和管理会计学的未来展望
84.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探讨与构想——以九江学院会计学院为例
85.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86.论会计市场对会计学发展的影响
87.会计学研究的方法论比较
88.应用型本科院校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会计学专业为例
89.我国会计学教材建设的优化问题
90.会计发展的和谐:建立广义会计学的探索
91.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会计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安徽省三本院校为例
92.基于多媒体辅助的会计学情境教学法设计
93.《基础会计学》教学方法探讨
94.非会计学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95.会计学专业学生人格特征分析及教学对策研究——以苏州理工学院为例
96.高校教育成本研究的会计学属性
97.MBA会计学课程建设探讨
98.论会计学两大部类
99.MBA会计学课程教学面临的六大矛盾分析
100.对高级会计学研究范畴界定的思考
101.经济类(非会计学)专业会计与财务知识模块教学改革研究——基于襄樊经济学院的实践
102.产权会计学论纲
103.基于就业能力提升的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104.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的质量优化
105.中外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106.基于核心能力的会计学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与实践
107.以就业为导向的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问题与对策——以河北农业大学现代科技学院为例
108.工科院校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
109.潘序伦会计学教材特点初探
110.基于ERP平台的会计学实验设计
111.会计学与财务管理专业特色教学研究与实践
112.论会计学的职业特色及高职会计学教师知识结构的优化
113.高校非会计专业会计学教材建设思考
114.强化会计学应用性教学的思考
115.地方本科院校会计学特色专业建设探讨
116.《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建设的实证研究
117.会计学本科专业实习实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以广西民族大学会计学专业为例
118.会计学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研究
119.会计学专业创业教育实践教学研究
120.会计学专业实验课的“点、线、面”教学法
121.美国会计学教育对我国的启示——基于布里奇波特大学与铜陵学院的对比
122.会计学本科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的探讨
123.会计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现状、目标与质量控制
124.高校非会计专业会计学课程教学改革和方法研究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08. 079
[中图分类号] G64; F23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08- 0117- 03
1 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和壮大,绝大多数高等院校都开设了会计学专业,师资队伍和办学条件有较大改善,学生素质有较大提高。但从总体上看,会计学专业本科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大多数院校虽然设有实践教学环节,但受各种条件限制,实践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学生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比较差,毕业后长时间不能进入角色,影响了会计学专业教学的质量和效果。鉴于此,本文将对我国会计学专业本科阶段实践环节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以期能够完善我国会计学专业本科阶段的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实现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的有效对接。
2 会计学专业本科阶段实践环节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重视程度不够
虽然设有会计学专业的高校或院系都知道会计学专业的实践性很强,实践环节教学很重要,但由于缺乏一个明确的质量评价体系和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培养单位并没有对实践环节教学给予足够的重视。虽然大多数培养单位设有模拟实验室,有的还建立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但在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未能充分发挥模拟实验室和实践教学基地的应有作用。特别是校外实习,大多数学校让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实习结束时提交一张实习鉴定表和一份实习报告即可过关,而学生是否真正到有关单位实习、表现如何,基本不过问,实习效果可想而知。
2.2 实践环节教学时间较短
会计工作是复杂的技术性工作,如果没有足够的时间保障,就很难熟悉相应的操作过程,而目前会计学专业本科阶段实践环节教学的时间普遍较短。以青岛大学会计系为例,虽然第八学期(即最后一个学期)不安排课程,但要求学生在3月底或4月初返校做毕业论文,从这一学期开学(2月底或3月初)起,到学生返校止,即使学生一直在工作单位实习,也只有一个月的时间,而公司制企业的会计核算程序十分复杂,有些环节难度也较大,1个月的时间只能走马观花,根本无法熟悉和掌握具体的操作流程,更不用说理论上的深化和提高了。况且有些培养单位在第八学期还安排有关课程,这样,实习时间就更难以保证。
2.3 实践教学经费短缺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目前,我国高校办学经费普遍紧张,有些学校教职员工的工资都不能按时发放,实习经费更是可想而知。会计学专业办学单位能有个模拟实验教室,配置足够数量的电脑,安装电算化软件,就算不错了,根本没有更多财力投入到校外实习环节,这也是许多高校让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的重要原因。
如果由办学单位统一安排和管理学生在校外的实习活动,必然要考察和选择实习单位,划分若干实习小组,每个小组至少由一名老师带队,并需支付联络费、交通费、带队老师的出差补助费和学生在实习单位的办公经费,等等。这些费用不是一个小数目,许多培养单位难以承担。
2.4 师资队伍薄弱
做好会计实践环节教学工作离不开优秀的师资队伍,强有力的师资队伍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会计人才的可靠保证。而当前我国会计学专业的师资队伍,虽然学历和职称都比较高,但基本上都是从学校到学校,缺乏实际工作经验,操作能力比较差,真正具备理论功底和实践经验的复合型教师少之又少。让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从事实践环节的教学工作,效果可想而知。
2.5 缺少长期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实践环节的教学,离不开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长期、稳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是增强会计学专业学生的感性认识、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必要条件,同时,对于壮大实践环节教学的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实践能力也是十分有益的。但对于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许多培养单位由于受社会关系、办学经费等因素制约,积极性不高,效果不明显,大多数学生不能受益。
以青岛大学会计系为例,该系与青岛市若干会计师事务所有合作关系,但并未签订书面合作协议,因而合作关系并不稳固。每年会计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大约200人,但有关事务所只能接收30名左右学生实习。事务所之所以接收部分学生实习,主要目的在于从中选拔优秀毕业生到本所工作,因此,对实习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文化素养要求较高,系里在选派学生时也是优中选优。结果,只有少数表现突出的学生能够获得到实习基地实习的机会,大部分学生只能自己联系实习单位。
2.6 重技术训练,轻能力培养
就目前来看,绝大多数会计学专业培养单位对学生的实践环节教学存在重技术训练、轻能力培养的现象。就校内模拟实验教学来讲,不过是指导学生运用会计电算化教学软件,做一些会计实务练习,很少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就校外实习来讲,由于大部分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而且校方疏于管理和监督,恐怕连技术训练都难以保证,更谈不上能力培养了。少数学生虽然能够获得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实习的机会,但实习单位往往将其当作廉价的劳动力,只允许其从事一些技术层次较低的事务性工作,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帮助不大。
由于上述种种原因,导致我国会计学专业的大多数本科毕业生创新意识薄弱,动手能力差,好高骛远,缺乏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3 完善会计学专业本科阶段实践环节教学的对策建议
3.1 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教学
会计学专业本科阶段的实践环节教学非常重要,培养单位的各级领导及相关部门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和关注,这种重视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思想上,而必须落实到行动上。一般地说,会计学专业本科生培养单位的直接领导是比较重视实践环节教学的,但他们往往没有财权,与有关部门联系的机会也比较少,可谓心有余而力不足。要改善这种状况,培养单位的高层领导必须亲自出面过问和协调,取得政府有关部门和其他有关单位的支持,并保证实践环节教学的资金需要。这一条做好了,实践环节教学的其他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3.2 适当延长实践环节教学的时间
实践环节教学的时间必须得以保障,没有足够的时间保障,就很难熟悉相应的操作流程,更谈不上理论上的深化和提高了。但实践环节教学的时间也不宜过长,否则将会影响其他环节的教学,而且作为一个教学环节,也没有必要把学生训练成为熟练的会计操作员。一般地说,在模拟实验教学环节,安排一个学期50~60个课时比较适宜,并允许学生在课余时间凭有效证件进入实验室练习;在每门会计实务课程(如基础会计、中级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金融会计、高级会计等)上课期间或即将结束时,应安排4~6个课时到有关企业的财务部门及生产车间参观和调研;在毕业实习环节,安排3~4个月比较适宜。当然,实践环节教学的效果并不完全取决于教学时间的长短,而是取决于实践环节教学的时间是否有效利用。培养单位在安排学生到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参观、调研和实习时,应当由教师带队,做到事前周密计划,事中认真监督检查,事后认真分析总结,并将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两个环节有机结合起来。
3.3 保证实践环节教学的资金需要
普通高校属于公益性事业单位,所需资金理应由国家财政拨款解决。但事实上,国家拨款的增长远远低于高校发展的资金需求。1999年以来,各地高校出现招生“”现象,为解决经费不足问题,纷纷向银行贷款,结果高校贷款余额像滚雪球一样,一年比一年大,成为沉重的负担,这是很不正常的。公立高校的发展不应建立在依靠银行贷款的基础上,对于各地高校拖欠的银行贷款,其主管部门应当会同相应政府机构和财政部门视具体情况,以拨款方式逐步偿还,并逐步增加经费拨款,保证高校办学资金的需要。
与此同时,各地高校在办学经费紧张的情况下,应当将经费使用向会计实践环节教学倾斜,以解会计学专业实践环节教学经费紧张的燃眉之急。
3.4 优化师资队伍
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实践环节教学质量的可靠保证。从事实践环节教学的教师与从事理论教学的教师相比,在任职条件上不仅不应有任何降低,反而应当有所提高。就是说,承担实践环节教学任务的教师,不仅应当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严谨的治学精神和宽厚的理论功底,而且应当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符合实践环节教学任职条件的教师,不应当局限于一两个人,一般应当达到会计学专业师资总人数的1/2左右,至少应当达到1/3以上,以保证实践环节教学的师资需要。对于一时不具备条件的教师,可以进行培训,即让其到实际工作单位实践锻炼半年以上时间,并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继续定期让其到实际工作单位从事实践和调研活动。
3.5 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不仅仅是联系几个实际工作单位,从那里聘用几个实践型导师,派一部分学生去那里实习,而应作为会计本科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和系统工程,由培养单位和基地方面高度重视,密切合作,周密规划,并进行必要的投资。在选取实践教学基地时,不仅要考察备选企业的地理位置、经营规模、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而且要考察其高管人员和资深会计人员的理论功底和对于建设实践教学基地的热心和重视程度。被选中的实践教学基地,应当单独成立一套管理机构和领导班子,专门负责对实践导师和实习学生的组织管理工作。
3.6 不仅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操作技术,而且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具体地说,要做到以下几点:
(1) 要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说,在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时,要与其所学的会计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帮助其消化、吸收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做到学用结合,融会贯通。
(2) 要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会计工作是企业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核算、监督、预测、决策、预算、控制等多项职能。因此,会计工作不是单纯的技术工作,在工作过程中,要通过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活动,发现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判断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效益性,并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在预测和决策过程中,要对若干备选方案进行测算、比较和分析,选择最优方案;在预算和控制过程中,要通过预算将决策方案落到实处,并通过控制活动保证预算得以顺利执行。因此,在实践环节教学中,教师的工作不仅应当指导学生如何记账、算账和报账,而且应当指导学生在记账、算账和报账过程中,对经济业务进行深入细致地检查和分析,判断经济业务的合法性、合理性和效益性,并引导学生提出各种可行的解决方法,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缺点,从中选择最优的解决方法。
(3) 要训练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在实践环节教学活动中,要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当首先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能力。事物之间是密切联系的,从事会计核算、会计监督和会计分析活动,不能局限于会计事项本身,就事论事,而应站在更高的角度,全面地、相互联系地观察和思考会计事项及影响会计事项的各项因素,分析会计事项及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其本质特征。这就要求在会计实践环节教学中,不仅要指导学生熟练掌握会计方法和操作技能,而且要指导学生拓宽知识面,综合运用各种知识,进行创新性思考,从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3.7 要将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环节结合起来
大多数培养单位通常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实习安排在毕业实习环节,为了充分利用实习时间,提高实习效果,培养单位还应将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结合起来,提倡、鼓励学生以撰写实用性论文或调研报告等形式作为毕业设计的主要内容。
当今时代,本科入学率大大提高,本科学生在校人数迅速增加,本科教育已经从英才型教育转化为普及型教育。鉴于此,在毕业设计环节,一味要求毕业生撰写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是不现实的。如果硬是这样要求,则可能会诱使部分学生在撰写论文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进行学术不端行为,最终劳民伤财,一无所获,而且严重影响和损害培养单位和学生个人的声誉。如果鼓励学生撰写实用性论文或者以调研报告取代毕业论文,并邀请实践教学基地的资深人员参加学生的毕业答辩,则会事半功倍,一举多得:① 难度不大,学生只要努力就能够达到要求;② 便于将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结合起来,学生可以结合实习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实践知识和应用能力;③ 在撰写实用性论文或调研报告过程中,学生要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提出解决方案和措施,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丝毫不逊色于学术论文。
3.8 建立严格的考核评价体系
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是会计实践环节教学健全有效运行的可靠保证。没有科学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实践环节的教学就会缺少动力和压力,不能保证教学质量。
会计实践环节教学的考核评价体系应当由以下内容构成:
(1) 评价主体。会计实践环节教学的评价应当包括培养单位内部评价和主管部门评价两个层面,与此相适应,评价主体也应当是二元化的。培养单位内部评价主体主要是培养单位的教务处,或者由教务处牵头,成立由有关部门和人员参加的评价委员会等类似机构。主管部门评价的评价主体,一般是主管部门分管高校教学的处室,或者由分管高校教学的处室牵头,成立由有关部门和人员参加的评价委员会等类似机构。
(2) 评价对象。评价对象应当是会计本科生培养单位实践教学环节的健全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具体应当包括实践教学管理机构、实践教学规章制度、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场所和设施、实践教学时间、实践教学师资、学生和用人单位满意度等内容。
(3) 评价依据和评价标准。评价依据应当是由高校主管部门制定的“关于会计学专业本科阶段实践环节教学评价工作的有关规定”等类似文件。目前,尚无类似文件出台,希望高校主管部门给予高度重视,尽快出台此类文件,对会计学专业本科阶段实践环节教学的内容、范围、模式、方法、成绩考核、组织管理等内容加以规范。
评价标准可分为一般标准和具体标准。一般标准是会计实践环节教学的原则性要求;具体标准是指根据评价对象的具体内容,对照评价依据和一般评价标准制定的具体评价标准,可采用“百分制”计分形式。
(4) 评价程序。会计实践环节教学评价的基本程序可分为准备、调研与审查、分析与评价、告知与存档和后续管理5个阶段。
(5) 评价指标。评价指标应当分层次设计,并赋予相应的权重。一级评价指标包括实践教学管理机构、实践教学规章制度、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场所和设施、实践教学时间、实践教学师资、学生和用人单位满意度等内容。每个一级评价指标下面可以设立二级评价指标,并赋予相应权重,依次类推。但评价指标的层次并不是越多越好,应当适可而止。
(6) 评价方法。评价方法包括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是指评价人员根据自身的知识、经验和分析判断能力,在对评价对象进行深入调查了解的基础上,对照评价标准,对有关评价指标的内容进行分析评价,在此基础上形成评价结论的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法是指运用统计学和高等数学方法,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对评价对象中的有关指标进行计算和分析,并据以判断有关指标正常与否来分析评价实践环节教学情况的分析方法。
主要参考文献
[1] 贾敬全. 会计学本科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64-166.
[2] 徐秋艳. 会计统计类(本科)专业全程实践教学模式[J].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10):165-167.
目前我国会计论文主要分为学术论文和毕业论文。学术论文又称科研论文、研究论文、专题论文,是会计学界和从事会计工作的专业人员及科研人员总结科研成果,送交国际、国内学术刊物、学术出版社或学术会议发表或宣读交流的论文。
毕业论文主要是指学位论文。在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毕业前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亲手完成论文写作。学位论文是各类毕业生或同等学历人员为申请授予相应学位而写出的论文,即学士论文、硕士论文、博士论文等。对于学士论文,要求能较好地运用所学基础知识技能,解决不太复杂的课题;对于硕士研究生论文,要求能够充分地反映独立从事科研工作的能力,对研究课题要有一定的见解;对于博士研究生论文,则要求反映作者渊博的知识和较强的科研能力,在该学科某一领域有独到的见解,在理论研究上有突破,形成创造性成果,对会计学科的发展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此外,毕业论文还包括在我国接受高等专科教育财经类学生的毕业论文。
二、会计论文作用和特点
(一)会计论文的作用
1.会计论文的写作是会计研究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会计研究的必要手段。随着我国会计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发展,广大理论和实务工作者及会计学者,紧密结合我国会计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围绕贯彻执行新《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企业会计制度》、《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等法律、法规,通过撰写会计论文,对企业会计制度转轨和企业改革(如兼并、破产、关闭、出售、公司制改建、债转股、上市、股份合作制、企业集团)中的财务管理、资金成本管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及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与方法体系等方面,以及会计新领域(涉及金融衍生工具会计、人力资源会计、环境会计和社会会计等)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2.会计论文是总结会计经济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发展会计理论,以指导会计实践工作的重要工具。在我国,有上百家财经类期刊刊登会计论文。中国会计学会秘书处为了总结前一年度的会计理论研究成果,每年还组织前一年度会计学论文评选活动,并将获奖论文汇编成册出版,由此激发了广大会计工作者进行理论研究的热情,推动了会计理论的发展,并以正确的理论支持和指导会计改革深入进行。
3.写作会计论文是培养会计专业人才的有效途径,是考核会计专业人员和会计专业本科毕业生及研究生等业务能力和学术水平的重要依据。
(二)会计论文的特点
1.学术性。学术性即科学性,是指在论文中所表现出来的系统、严谨的理论体系。会计论文的学术性不仅表现在应用价值上,而且表现在理论价值上。主要表现为:
会计论文的写作目的是建设与发展会计学科领域,描述会计经济活动中某一新的现象、新的发现,对会计学科的发展具有实践上的价值;
荆新,会计学专业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1979~1983年中国人民大学财务会计专业本科生,获学士学位。1983~1986年中国人民大学会计学专业硕士生,师从我国著名财务学家王庆成教授,获硕士学位。1990~1995年中国人民大学会计学专业博士生,师从我国著名会计学家阎达五教授,获博士学位。1986年起任教,先后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1993~1994年兼任为德勤国际会计公司研究员兼译员,参与财政部企业具体会计准则研究起草工作。1994~1997年兼任为财政部预算会计改革研究组成员,参与财政部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起草研究工作。1995~1996年作为高级研究学者在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访问,主要研究美国财务会计概念体系。1996~2000年在美国、中国台湾的六所大学讲学,介绍中国会计教育、中国企业会计准则和中国预算会计改革。现兼任中国会计学会政府与非营利组织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会计学会理事、中国中青年财务成本研究会常务理事等职。
荆新教授学术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会计理论与准则、财务理论与模型、政府与非盈利组织会计等。1986年由阎达五教授指导并发表的《中国企业会计原则体系的探讨》一文,提出企业财务会计原则和企业管理会计原则体系的设想,指出中国企业会计原则体系可有根本原则、一般原则、具体原则三个层次构成,并详细阐述了各层次的具体内容,被选入中国会计学会《1986年会计论文选》,并被列入中国会计学会1989年编印的《近年来我国会计原则研究文献索引》。荆新教授在我国会计准则的研究与设计过程中,与阎达五教授一起于1992年初步形成特殊业务和特殊行业会计准则的基本思路,1993年进一步提出具体会计准则分为“通用业务准则、特殊业务准则、特殊行业准则和特殊经营方式准则”四种类型,并作了基本界定,1994年在《试论特殊会计准则―兼论会计准则体系及立项》一文中更为明确提出,我国具体会计准则可以设计为“一般通用会计准则”和“特殊专用会计准则”两个系列,分别简称为“一般(或通用)会计准则”和“特殊(或专用)会计准则”,从而构成我国企业财务会计准则的基本机构。
荆新教授长期研究政府与非盈利组织会计,先后发表了《中国预算会计准则结构设计》、《事业单位会计改革的思考》、《预算会计的发展趋势与机遇》、《试论基金会计》等学术论文,其博士学位论文《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理论框架》,首次提出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理论,受到以杨纪琬教授为主席的答辩委员会的高度评价。1998年《非营利组织会计准则理论框架》(独立专著)获北京市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2000年“建立全国事业单位新型会计体系与政策研究”(研究项目)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在教学中,荆新教授注意将知识融会贯通,不仅教学生学会,还教学生会学,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思想、观点。在他的课堂上,信息容量大,学生主动提问、热烈辩论已成为习惯。荆新教授不仅注重智的传授,还注意德的培养,要求他所指导的学生尊重师长,与人为善,博采众长,厚积薄发;强调培养学生的思考方式;注重论文选题要有创意,有现实意义和长期价值;鼓励自己指导的研究生广泛与其他导师接触,吸收各种观点和思维方法,博采众长以丰富自己;强调论文要理论联系实际,要求研究生深入实际,系统掌握科研方法,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给研究生的实践和调查提供条件。
会计是一项专业项很强的工作,会计学专业主要任务就是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工作、初步研究工作或管理工作的专业人才。能力是能胜任某项任务的主观条件。现代社会人才需求层次越来越高,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与实际操作能力,还应具有学习、实践、创新、管理等多个层次的能力。
一、会计学专业本科学生多层次能力的培养模式
(一)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学习能力的培养主要关注自主学习能力方面,应采取的主要手段包括:一是典型事例的评说。课堂教学中穿插会计名人的人生历程讲解、教师个人及学习成绩优异学生的学习方法与心得体会,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其感悟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二是搭建交流平台。通过搭建会计协会、财会论坛、会计科技活动月等平台,邀请全国会计知识大赛、cPA考试、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公务员考试、各种证书的考试成绩优胜的学生,举办经验交流座谈会、报告会等,将其学习精神与学习方法、时间管理等经验,介绍给学生,以便影响、带动更多的学生学会确立目标、坚持不懈、自主的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三是开展“学习型组织”学习研讨会。学习型组织(Learning Origanization)理论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彼得,圣吉最早提出,是20世纪80年代兴起,90年代在世界广泛流传的关于21世纪组织发展的新理论。该理论认为,组织的生命力就在于不断进行战略变革,持续获得创新发展。一方面是为了组织需要,即为了使组织能够具备不断改进的能力和机制,以提高竞争力;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实现个人与工作的真正融合,使每个组织成员能够在工作中体现出生命的价值。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包括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体学习、系统思考。教师可通过主讲学习型组织的各项修炼,特邀先进学习团队、单位或个人现身说法,对学生产生启迪与激励作用。
(二)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会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包含实习与实验两个方面。实习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实验包括手工模拟实验与电算化模拟实验。一是课堂教学中引入实践教学。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讲述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但在某些章节可适当引入实务教学。如《初级会计学》凭证与账簿的学习,可以在课堂理论教学的同时引入会计凭证与账簿等实物资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填写,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触手可及,易于理解掌握。二是设计课程实践环节。会计课程设计即会计模拟实验,包括《初级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财务成本》、《审计》、《会计信息系统》等课程设计,学生模拟会计实务资料进行会计实验,对所学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进行验证,在实验过程中理解、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三是毕业实习环节。可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实习方式,组织学生到制造企业、会计师事务所、事业单位等完成毕业实习工作。分散式实习,就是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按照实纲的要求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实习;集中式实习,是对那些不能联系到实习单位学生,由学校统一联系实习单位安排实习。毕业实习在课程学习结束的基础上安排,是学生将所学的会计专业知识及相关知识综合运用的环节。毕业设计任务的完成,可以其为将来工作打下坚实基础。四是暑期社会实践。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是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等有意义的活动。可以针对会计专业相关内容及国家社会经济的需要,由专业教师与团委辅导员老师共同指导学生参加暑期社会实践。
(三)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创新精神是一种勇于抛弃旧思想、旧事物,创立新思想、新事物的精神。创新意识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引发开展创新活动欲望的思想活动,是人类意识活动中的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现形式,是其进行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在培养学生学习、实践能力的同时,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会计学专业本科学生培养的较高层次要求。可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课堂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启迪。会计专业教师在授课中有意识地将其科研体会传授给学生,启迪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学生感悟创新的含义。教师通过剖析学生学习与实践中的创新方法与手段,让学生明白创新无处不在,鼓励、启发学生积极树立创新意识,在学习、生活、实践环节中捕捉创新灵感。二是开设第二课堂培养创新能力。通过鼓励学生参加全国挑战杯创业大赛等活动,以及在财会论坛、会计科技活动月、会计协会等平台中设立科技创新讲座、征文大赛、辩论会等专栏,触动学生的创新灵感。三是丰富的专业资料诱发创新能力。会计系可设置专门的会计资料室,供学生和教师使用;会计教师将其专业期刊杂志等资料与学生共享,有条件的可为班级配备会计专业期刊;会计系各办公室可配备会计期刊杂志等最新资料。通过这些期刊资料,学生可在老师的指导下了解会计学科发展前沿,阅读大量量学术资料,诱发创新思维。四是参与导师科研课题。会计专业教师授课中,可有意识地将其科研课题情况介绍给学生,鼓励学生移{极参与;学生毕业设计选题可选择导师科研课题的一部分,在导师的影响与指导下搜集整理资料、提炼观点、触动灵感,把握创新点撰写论文,培育学术素养与科研精神,从而培养创新能力。
(四)管理能力的培养模式会计专业学生管理能力的培养主要指组织、协调与沟通能力的培养,可通过指导学生从事以下方面的活动来进行:一是成立“会计协会”等学生专业活动组织。在会计系和学院团的的倡议与关心下,由学生志愿者自主组织成立以t・服务会计,服务学生”为宗旨,以“会计宣传,会计研究”为目的学生社团组织。该组织的成立过程,从人员组成到章程撰写、与主管部门联系、聘请指导老师等一系列工作,都由学生自己完成,可以锻炼学生组织、筹划、写作、协调、沟通等方面的管理能力。二是参与会计专业“财会论坛”、“会计科技活动月”等活动的安排。会计专业各班级可轮流负责张贴海报、联系报告用教室、记录并报道论坛活动。会计专业学生与会计系教师共同规划会计科技活动月的内容,教师指导学生撰写活动通知,学生负责邀请嘉宾老师联系活动场地、与学校有关管理部门协调组织开展各项活动,并及时报道反馈活动情况。三是组织举办师生座谈会。由学生组织举办各种主题的师生座谈会。如课程学习、期中或期日末学习、四六级英语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CPA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诚信考试等,座谈会的各项工作都有学生组织安排,这样有助于凸显主学生的人翁意识,锻炼其组织、协调与沟通等方面的管理能力。
(五)其他能力的培养模式会计学专业本科学生除了应该具备上述主要能力之外,还应该具备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职业判断能力以及在不熟悉的环境下解决各种异常问题的能力等。学校可在课堂内外都开设多种活动,注意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这些能力,力争培养“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复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会计人才。
二、会计专业本科学生能力培养中渗透理念的建立
(一)科研对教学的渗透主要体现:一是教师将科研成果渗透到教学中。教师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敏感地发现会计、财务管理等热点、前沿问题的研究点:及时将这些问题进行研究,以学术论文或研究报告等形式报告研究成果。这些研究选题来源于专业教学,教师将研究成果反馈渗透到专业教学中,可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专业知识,感悟教师的科研过程,启迪学生的科研思维。二是教师将教研成果渗透到教学中。会计教师在专业教学的同时,会积极思考改进教学手段、改革教学方法、完善教学内容等,这些所思所想经过提炼总结成为教学研究成果。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实践这些改革成果,晦涩的问题变得易于理解、枯燥的理论变得有趣、紧张的课堂气氛变得轻松愉快。从而提高了教学水平,也加强了与学生的沟通互动。三是学生的科研成果渗透到教学中。学生参加各级科技创新赛事,将其将其科技作品引入教学中,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充实而贴近学生,科研成果“取之于生,用之于生”,激发了学生的创新参与意识与热情。四是教师的科研课题渗透到学生毕业设计。积极鼓励学生的毕业论文与导师的科研课题相结合,因为会计教师的科研课题大多来自于企业单位,目的是为了解决会计与财务管理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选择导师课题的一部分作为毕业论文的研究内容,这样可以使得导师的科研课题就渗透到毕业设计的教学环节,突出了毕业论文与实践相结合的特色,培养了学生的科研精神与创新能力。
(二)课堂教学与实习、实验教学等的渗透课堂理论教学指导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包括实习与实验两个方面。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实验环节与实习环节,相互补充、相互渗透,能更好达到学习目的。一是课堂教学与实习环节相互渗透。课堂教学主要讲授基本理论与知识,实习环节是通过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环节,将课堂教学的会计学基本理论与方法、会计核算内容、财务与审计、成本等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中。并且,实习过程中可以发现理论存在的不足,教师可在学生的实习反馈中完善理论教学。二是课堂教学与实验环节相互渗透。在课堂理论教学的同时引入实验教学,对理论知识进行实际验证。实验能使使学生较好地掌握、理解、感悟、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实验教学最大的好处是在校内模拟实验室完成,学生可以担当多个会计岗位,实践内容全面。但实验是模拟现场会计资料来进行的,与现场实习相比仍存在不足。
(三)课程间的相互渗透会计学专业课程包括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等多个层次,这些课程是为了培养学生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专业性等而设置的。专业基础课侧重于学生专业基本知识培养,专业必修课侧重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专业选修课程侧重学生知识面的拓宽和创新能力培养。这些课程的相互渗透主要体现在:一是公共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相互渗透。公共基础课的教学有助于学生掌握扎实的英语、数学、计算机、政治理论等公共基础知识,会计专业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公共基础课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专业课学习效果的提高依赖于公共基础课的学习情况。二是会计学专业课之间的相互渗透。会计学专业课包括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会计学专业必修课的课程,如初、中、高级会计学,将会计学基本理论、核算方法与全面会计业务、会计高难及新领域等相互渗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会计方法与业务内容,把握前沿;会计学与审计学、管理学、经济学等课程之间相互渗透,有助于专业基础课与会计专业知识的相互渗透,优化知识结构,为学生今后的进一步开造和在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等从事实际工作奠定基础,。三是会计学龟Ik课与选修课之间相互渗透。选修课以专业相关性为设置原则,有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个^兴趣爱好,在所学专业基础上另有一技之长,增力旷就业、学习深造的砝码和机会。专业课的学习选修课的学习有重要影响,一般是将专业课的基本理论、方法等应用于新领域。
(四)学团工作与会计学专业培养相互渗透学团工作服务于专业教学,专业教学促进学团工作更好的开展,两者相互相互渗透。一是将专业学习渗透到学团工作中。一般认为,学团工作主要是由辅导员管理学生除专业学习以外的日常工作,如思想工作、文体活动等、一般很少能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会计专业教学活动的开展可与院团委相配合,将会计专业学习渗透到学生开展的各种活动中,如成立“会计协会”、协助组织“财会论坛”、“会计科技活动月”等,这样的话学生参与率大为提高,学团工作内容更加充实、丰富。二是辅导员与会计专业班主任工作相互渗透。大学实行辅导员管理制,由辅导员管理学生除专业学习以外的日常工作。会计系可考虑为每个会计专业班级配备会计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协助辅导员工作。专业教师能有自然的机会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对专业的学习与认同情况,指导学生学习专业课程,增进师生情谊。
(五)文理渗透以山东科技大学的实践为例,考虑到学校属于综合性大学,以理工科见长,采矿、地质、机电等学科专业具有优秀地位,博士后流动站、博士点、硕士点应有俱全,在教学、科研、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为此,会计学科通过各种形式,学习这些学科的先进经验,主要有:一是特邀理工科教师参加座谈会。我校理工科办学历史悠久,教学规范,科研实力强。会汁专业属于人文社科大范畴,属于后期学科,在教学、科研、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受到学科范围及思维方式的限制,效果有时没有预期的好。举办座谈会邀请理工科教师参加,听取其在教学、科研、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的做法,将适当的方面移植到会计学的教学、科研、学生能力培养等方面,将理工科在教学、科研等方面的数量理念、实证方法引入会计学方面,使会计学在这些方面能做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理工科的教师也可以从会计教师的教学、科研等方面吸收到认真、细致、定性分析全面等优秀做法,实现文理渗透。二是特邀理工科学生参加创新活动。为了培养会i‘f专业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学校搭建了“财会论坛”、“会计科技活动月”、“会计协会”、“挑战杯”全国创业大赛讲座等平台。在这些平台中,举办科技精英报告会、科技创新讲座、科技征文比赛、学生科技作品展览等活动,特别邀请理工科学生参加。在这些活动中,文理科学生发散思维与直线思维、定性思维与定量思维、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等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使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达到新的高度。
三、会计专业本科学生能力培养中渗透理念的应用效果分析
(一)学习能力不断提高主要表现在:一是大学英语四六级通过率位于全校前列。学生在大学一、二年级英语学习的基础上参加考试,主要依靠课余时间的自我学习备考,通过率名列学校前茅,表现出较强的学习能力。二是硕士研究生入学通过录取率逐年提高。考研报考人数逐年增加,考研通过率也大为提高,表现了学生很强的自我管理时间与学习的能力。三是注册会计师通过率逐年提高。自国家允许在校本科学生有CPA考试报名资格开始,就不断有学生在专业课学习的基础上,自学相关的考试资料,参加CPA考试,成绩及通过率不断提高,显示了较
强的学习能力。如2004级学生中有3人一次性通过会计学、财务成本管理、经济法三门课程,另有20多位同学分别通过了某一单科考试,极大地鼓舞了其他在校学生的学习热情,树立了良好的学习榜样。四是参加大赛获得佳绩。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有7名同学分别获得2004年、2006年特等奖和一、二、三等奖。2007年举办的用友杯第三居全国会计知识大赛,该校会计学专业组织了由会计教授带队、铭同学组成的参赛队,在第二赛程青岛赛区选拔赛中获得团体二等奖,4名同学分别获得个人二、三等奖。第一赛程网上答题有60名同学以平均83分的好成绩通过。五是其他证等的考试。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公务员考试、计算机能力考试等合格率、成功率的提高,同样表现了学生较强的学习能力。
(二)实际能力不断提高主要表现在:一是进入会计师事务所实习。很多学生利用寒暑假时间,联系会计师事务所参加实习,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以巩固理论知识,同时也锻炼了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二是毕业实习单位对学生的满意度高。目前学校采用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毕业实习模式,大多数同学都能通过各种渠道联系到较满意的实习单位。由于认识实习、实验模拟实习经验的积累,学生能很快在实习单位担当某一工作,表现了较强的实践能力,很多实习单位有意留下学生在本单位工作。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7.02.047
Abstract Based on our existing "Advanced financial management" course teaching mode is not perfect, the course group put forward "case analysis + task driven teaching model, and this model to achieve the goal, implementation points and innovation points are to explore the implementation,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raining of financial management specialty in our university and realize the cultivation of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and ability strong composite financial management talents.
Keywords case analysis; task driven; teaching mode
“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目前是我校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生的核心专业课程,曾经是会计学、会计学(注册会计师方向)的主要必修课程。我校2000年取得会计学硕士授予权时,即设立了财务理论与方法研究方向,培养财务管理方向研究生;2003年开始在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招收财务理论与实务方向博士研究生;2004年开始招收财务管理专业本科生;2012年取得了财务管理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的招生资格,财务管理学科建设有序推进。在课程建设的脉络发展方面,自20世纪70年代起,我校在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本科中较早开设“工业企业财务管理”、“企业财务学”等课程,其中涉及的财务管理专题等内容为本课程的形成提供了雏形。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校为研究生单独开设的“财务管理专题”、“会计与财务前沿问题研究”等课程,为本课程建设积累了丰富经验。1993年开始招收会计学本科专业后,“高级财务管理”课程一直作为会计学专业的主干必修课程由几位教授讲授,2004年取得财务管理本科专业招生资格后,“高级财务管理”作为财务管理专业的核心必修课得到进一步的重视。
基于上述良好的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氛,我校“高级财务管理”课程自开设至建设成为校级一类课程(2011年)、校级精品课程(2014年)以来,在提高学生理论素养和专业认知的能力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现有的“高级财务管理”教学模式尚不能称之为完善,其现状可从以下方面分析:第一,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的要求。“高级财务管理”一般是在第七学期开设,教学课程开始走向“高、专、深”的特征与研究生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交叉重叠、难以理清。第二,实践课时太少,案例教学亟待加强。目前“高级财务管理”课程以课堂理论授课为主,面对资本市场复杂多变的现实状况,缺乏对相关知识技能的实际操作。第三,教学方式单一,缺乏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运用。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传授的单一教学模式,难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研究探索能力。针对我校现有“高级财务管理”教学模式存在的缺陷,课程组提出了“案例分析+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并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应用。具体做法如下:
1 教学模式拟达到的目标
1.1 完善课程内容体系
作为本教学模式构建的基础,课程内容的合理设置是前提。针对我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组首先界定了本专业主干课程的内容边界和深浅程度,在“财务管理”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财务管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在“国际财务管理”中主要强调跨国企业在财务管理领域的特殊风险与特殊问题,在“高级财务管理”中更加强调对学生应用财务管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在对本课程教学目标定位的基础上,再将课程具体授课内容分为公司治理篇、筹资运作篇、资本运作篇、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业绩评价等六个模块,教学模块的设计使得“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加紧凑,重点更加突出。
1.2 构建促进学生能力提升的有效途径
通过课堂教师案例授课、课后学生完成驱动任务的模式完成每个模块的学习。具体地,在课堂授课中教师通过相关案例引出基础理论和知识点,在案例分析中提升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和拓展;进而将学生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隐含在课后的任务布置中,学生通过查阅文献、实地调查、软件分析等手段解决问题;再次回到课堂通过学生分组汇报、教师点评(总结、提炼)实现学生从掌握理论――应用知识――提高能力的良性循环。
1.3 开拓在专业课程中强化对学生的科研训练之路
本科生的科研训练是个系统工程,通过在学生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强化科研训练是有效途径之一。本模式拟通过案例教学、实训教学等有目的的训练方式,拟部分地解决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存在的问题,即选题不能体现专业知识的深度、广度,写作内容空洞、缺乏实质性的数据分析的问题。
2 教学模式的实施
按照设计思路,从以下方面对现有教学过程进行了整合、改进(图1):
2.1 教学内容的模块化设计
课程组基于我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从本课程在财务管理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定位出发,通过借鉴内地知名财经院校的先进做法,对我校“高级财务管理”课程的内容体系进行了模块化设置,包括公司治理篇、筹资运作篇、资本运作篇、企业集团管理篇、业绩评价篇,并将每个模块的教学内容按“基础理论”、“实务内容”、“案例分析”设为三个层次。以业绩评价篇为例,通过教师课堂讲授及学生课后文献阅读的方式掌握业绩评价理论;通过课堂上对已有公司或企业的业绩评价进行案例分析掌握业绩评价方法;最后要求学生课下分组自行完成根据上市公司相关数据进行有效的业绩评价。
2.2 案例教学及讨论
本教学模式的要旨之一在于通过教师的课堂授课运用相关案例引出教学内容所涉及的基础理论和每个模块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因此,课程组在充分讨论了“案例教学”的教学目的后,根据每个教学模块的内容组织设计了相关案例。案例资料的来源一是课程组成员主持完成的2009年石河子大学立项教材“高级财务管理案例分析教程”,案例资料的来源二是根据资本市场经典案例由课程组成员自编的“高级财务管理案例集”,并及时、经常性地更新案例集。同时,针对案例准备好问题,采取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思考、探讨、总结,最后教师再归纳点评。
2.3 驱动任务的设置
本模式最重要的环节是学生自主性地完成“任务”,只有通过“任务”的完成,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实现从掌握理论- 应用知识- 提高能力的良性循环。因此,我们的思路是,根据模块内容和教学目标,设定若干项难易程度不同的、适当的任务贯穿教学的始终,使学生清楚学习结束自己能做什么,通过知识的学习完成任务,达到教学目目标。
任务形式一是要求完成实验任务。课程组根据模块内容编写了包括冲突下的收益分配、并购动机及并绩效分析等材料的实验大纲及实验指导书。以公司治理篇中某公司冲突下的收益分配政策选择为例,具体内容如下:(1)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股利分配中的有关规定、股利理论和股利分配政策等问题及冲突下股利分配的变异。(2)实验基础。学生在实验前应掌握股利分配的种类、股利分配的影响因素、股利分配程序等相关内容。(3)实验内容。通过案例资料,了解:第一,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与支付方式。第二,长期高额现金股利发放的动机及在我国资本市场中的示范意义。第三,股利政策与股东价值最大化之间的关系与合理路径。
任务形式二是要求完成课程论文。通过各模块以案例分析对理论知识的讲解和课程结课后课程论文的写作,一方面让学生对某专题领域的学术前沿动态有一定的了解,帮助学生日后对毕业设计(论文)进行选题,另一方面,课程论文的设计、完成要借助于统计软件,同时训练了学生的综合实践技能。
3 教学模式的创新点
(1)理论联系实际紧密。通过本教学模式的引入,“高级财务管理”课程不仅介绍国外的经典理论,吸收财务管理前沿观点,更注重通过中国资本市场的上市公司案例将这些知识放置于中国特有转型经济制度背景下进行教学,突出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理念。同时,尽可能将新疆及兵团本土案例引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
(2)坚持理论导读、案例讨论与课程论文三结合。通过教师课堂讲授及学生课后文献阅读的方式掌握各教学模块涉及的诸如理论、并购动机理论等经典理论文献,通过引用中国特殊制度背景下资本市场典型案例剖析上市公司财务行为,通过学生参与课堂案例讨论、独立或分组完成实验报告等实训任务,完成从现象到理论再到实务最后升华对理论的认知。
(3)构建较为完善的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整个教学模式的完成过程涉及到案例讨论、实地调查、文献梳理等多种教学及实践方法,使得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构建对知识点的认知体系。
总之,从长远效果看,本教学模式的探索实施使得我校财务管理专业教学体系日趋完善,进而使财务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更加满足财务管理学科专业理论知识与实务操作技能的紧密结合的要求,最终提高财务管理专业的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综合素质能力较强的复合型财务管理人才的目标。从近期效果看,学生通过案例分析及设定“任务”的完成,综合能力得到训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在选题方面、质量方面均有较大进步。
参考文献
[1] 李广.高级财务管理课程内容体系构建探析[J].商业会计,2016(9).
(二)中澳会计类专业本科课程设置比较 我国绝大部分高校的会计类专业本科课程设置分为三大板块:普通共同课,是所有专业的学生都必须学习的基础课程,一般涉及文史哲、数学、语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这些课程主要任务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其综合素质;专业共同课,是某一专业的学生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课程,其作用是为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学习科学技术,发展他们的专业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一般包括西方经济学、经济法、管理学、市场营销学、财政学及货币银行学等;专业课,指高校根据培养目标所开设的专业知识和专门技能的课程,其作用是使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了解本专业的前沿科学技术和发展趋势,培养分析解决本专业范围内一般实际问题的能力。一般包括基础会计、中/高级财务会计学、审计学、成本会计、财务管理学、管理会计、税法及会计信息系统等课程。然而,澳大利亚在会计专业本科教育的课程设置上,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主性和选择性。以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为例,其会计专业本科只有两门必修课,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其他课程,例如财务报表分析、高阶管理会计学、审计学、公司治理、公司法等都是属于专业选修课,主要学生能达到学分要求,课程选择上的限制是很少的。除了学生在课程选择上具有更高的灵活性和自主性之外,与我国强调会计类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澳大利亚的课程体系更加注重对现实经济环境的模拟和提高学生经济环境中非结构化决策能力的培养。
(三)中澳会计类专业本科人才教学方法比较 我国会计类专业本科教学主要是以课堂讲授和课后答疑、辅导,结合实验实践进行的,大部分的教学是以教师单方面讲授为主。但是随着高校扩招,几乎每一所高校都有会计专业,使当前的会计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一边是高校毕业生“难就业”,一边是企业“求贤难”,“两难”之间,暴露了教育与市场的脱节,反映了目前人才结构的失衡。因此,越来越多的学校在现有课程中广泛引入实验教学内容等一系列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发挥学生的潜能和主动性。然而,我国会计专业实验实践教学环节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会计专业的手工模拟实验室虽然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与企业的手工做账完全一致,但缺少多样性、灵活性的业务模拟,很多相关专业知识和法律法规知识不能得到很好的巩固和加强,学习效果不理想。澳大利亚会计专业本科教育的教学方法就更具多样性和灵活性。常见的教学方法就有四种:讲座(Lecture)、课程辅导(Tutorial)、研讨会(Workshop)和实验室练习(Laboratory)。这些教学方法的组织都会有课程负责人事先安排,并在课程开始就会以教学大纲(Course Outline)和课表的形式通知授课教师及学生。讲座一般是授课教师围绕一个主题,进行简要的讲解,充分鼓励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一般而言,在讲座中教师会就某一个话题要求学生进行个人演讲(Individual Presentation)或是小组演讲(Group Presentation)。这就需要学生在课前或课后大量地查阅相关的资料和案例以加深对相关理论和知识的理解。这种引导式教学的思路和国内授课教师直接将知识以讲授的方式教给学生相比,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又能提高学习效果。课程辅导是与讲座紧密相连的教学环节,一般安排在讲座之后,主要是指学生在课堂上独立完成教师布置的课后练习。在这一阶段,教师会先引导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讨论,主要的目的在于复习及检查学生对讲座内容掌握的情况。然后再根据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和参加讨论的程度进行打分,并计入学生的综合成绩。课程辅导最大的优点就是学生与教师的互动能够直接及时地反映教学效果和检查教学质量,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及教师的教学压力。研讨会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就某一主题进行讨论和辩论,或是教师给出一些经典案例或是新近发生的案例,要求学生对这个案例进行分析讨论,在这个基础上,与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进行比较,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相关理论和知识。实验室练习与国内的实验实践环节比较相似,都是为学生提供了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进行有机结合的机会。不过实验室的运用数据和模拟的业务更具多样性和灵活性,使学生能够巩固多方面的知识,效果比较理想。同时,在澳大利亚高校里,负责实验教学的是由专任的教师负责,这样既提高了实验教学的质量,又大大减轻了任课老师的教学压力。
二、我国会计专业本科教育改进建议
(一)顺应会计国际化趋势,重新定位会计类专业本科培养目标 在经济全球化的大环境下,会计国际化势在必行。在这样的前提下,要使学生具备融入国际化进程及适应环境急剧变化的素质,作为对会计本科教育起到至关重要的引导、调控及评价作用的人才培养目标势必要进行重新定位。考虑到我国会计专业高等教育的特点,制定培养目标的教育工作者要从市场需求出发,以全新的战略发展视角来重新定位会计类专业本科培养目标。一名合格的会计类专业本科毕业生,除了具备相关的专业素质和能力以外,还应重视批判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同时,具备较强的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及融入国际化进程的能力也是必须的。最后,作为一名财务会计类专业的毕业生,还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二)结合会计人才的市场需求,优化会计类专业本科课程设置 我国高校会计类专业本科的课程设置重心是在财务会计类专业,学生在课程的选择上自主性较低,这对于培养具备综合素质的会计类人才是不够的。澳大利亚的课程设置是值得我国参考借鉴的,除了少量的必备公共知识和专业知识课程之外,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及以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来选择课程。同时,在商业环境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注重对现实经济环境的模拟和提高学生经济环境中非结构化决策能力的培养的课程是必须的。个人的能力素质和职业道德是毕业生具备职业适应性并能在职业生涯中得到长期发展的必备条件。因此,增加一些强化学生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及职业道德培养的课程值得提倡。
二、原因分析
(1)时间相对较短。目前论文题目上报通常在最后学期期初,初审时间在开学后第一个月的中下旬,论文答辩时间在期末考试开始前半个月,扣除学生真正执笔写作时间,通常在两个月左右,这样绝大部分学生从选题、资料收集、阅读到题目真正确定的时间很短。据指导教师反映,有的初审题目未过的学生,离交稿只有一个月了甚至时间更短了,还在问题目行不行。(2)题目审核内容单一。尽管按目前的做法,在上学期末就进行选题布置,但是由于论文审核的内容只针对题目,没有对选择题目时的相关参考资料进行检查,很多人就没有进行实质性的准备工作。(3)学生不重视。通常在论文写作指导的时候,指导教师都要对选题进行讲解,但是很多学生并没有真正重视这一环节重要,上报论文题目较随意。有的甚至就用“会计方向”“会计电算化”这样的名称来作为上报的题目,对于这些题目审核本身意义就不大。
三、提高会计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策略
(1)调整写作时间。开放教育会计本科学制2.5年的,基础性工作可以提前到第4学期进行布置、完成。论文写作指导讲座从第四学期的期末调整到期初进行,要求学生在这一学期完成选题和资料收集、阅读的过程。论文题目审核时间分两次,即一次没过的同学,有再次选题的机会。(2)增加审核内容。在上报题目时除了题目本身还应增加对参考文献的审核,最好要求学生提供至少10篇的参考文献。指导教师则对初选题目和参考文献进行必要的审核。并且规定如果第二次审核还未过的就不难能参加写作,经审核确定后的题目原则上不能进行大的修改。这样就能促使学生更努力地寻找参考资料,认真的进行选题。(3)重视选题。毕业论文的选题是论文成功的“基石”,要求做到“有意义,有新意、有能力”。第一,有意义。毕业论文的意义包括社会现实意义和学术意义两个方面。通常我们的毕业生在选题时可偏向前者。社会现实意义指论文所涉及的问题是社会现实生活中所存在的,论文所提出的观点有助于解决这些存在的现实问题。第二,有能力。有能力主要强调学生能够写起来比较得心应手,便于收集资料,便于分析。主要可从选题要熟、要小两个方面来看:一是写自己熟悉的内容。在论文选题指导时,提倡结合自己的工作内容来选题,把所学的专业知识运用到自己实际工作中去,这样的选题比较容易成功。二是写小题目。便于结合自己学习的实际,容易收集材料,有利于深入分析、广征博引,把问题谈深谈透。(4)重视资料的收集和阅读。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是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检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选题和资料的检索查阅分析是前期必要的基础性工作。在搜集材料、调查研究、接触实际的过程中,学生既可以验证学过的书本知识,又可以学到许多在课堂和书本里学不到新知识。学校和学生都应该更加重视前期准备的各个环节,这样才能使我们开放教育会计本科的毕业论文的质量有所提高。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在企业财务会计领域除了工商企业会计,还有金融企业财务会计。例如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租赁公司以及证券公司财务会计。然而,已有的课程结构中(除中国人民银行原所属高校通常开设银行会计外)大都没有设计金融企业财务会计方面的课程,少数院校即使开设了该课程,其课时也是很少的,这与近几年来会计专业毕业生到金融企业就业比例不断上升的趋势不相适应。
(二)教材不统一,名称五花八门,内容滞后目前高校所使用的会计教材,均由各校自由选购,版本各不相同,内容深浅、宽窄不一,尤其是内容陈旧,部分院校采用“先进先出法”,库存旧教材用完了才购进新教材;同时,教材的名称混乱,如《基础会计》、《会计学原理》、《现代会计学原理》、《会计基础概论》、《会计核算原理》、《初级会计核算》等等,其实内容差不多;同样一门课程如《工业企业会计》,各院校选用的教材名称、版本亦各不相同,有的选用((工业会计》,有的选用《企业会计学》、《企业财务会计》、《股份制企业会计》、《公司会计》、《会计实务》、《会计》••…,让人眼花缭乱,很不规范;在教材修改方面常常是采取“打补丁”的办法,缺乏科学系统的思路和方式。
(三)注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培养现代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应注重素质教育。所谓素质,简言之,是指知识和能力的综合。虽然知识的传授是能力培养的基础,但是知识传授不可代替能力培养。诚然,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来实现,然而现行财务会计学课程教材对知识传授比较偏重,而对能力的培养则显得关注不足。例如,教材以大量的篇幅介绍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表编制的知识,但却很少阐释会计政策选择、会计职业判断和会计政策选择的应用与分析,而这恰恰是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四)考试形式单一,考试成绩缺乏可比性目前,高校会计课程考试的形式通常是:期末由任课老师命题、阅卷评分,并结合平时学习成绩得出总评分,没有类似中学阶段的全市或全区“调考”,学生的会计专业各门功课的学习成绩记录只有任课老师给出的分数,由于所在院校不同、任课老师不同,必然存在试卷难易程度不同、教学水平和治学严谨程度不同,因此,不能仅凭此分数横向比较不同院校毕业生的专业水平及实际能力,但又没有其他考察依据,这必然会给用人单位在选聘会计专业人才时带来不便。
二、改革措施
(一)尽快开设《金融企业财务会计》课程有资料显示,自1995年以来,会计专业本科毕业生到金融企业就业的比例逐年上升,仅以中国人民大学会计专业本科毕业生为例,2001年已达到30%,居就业去向之首。可以预期,随着金融业尤其是证券业和保险业的大力发展,国外金融业的大量涌人,这种就业趋势还将继续保持。我们有理由呼吁:尽快开设《金融企业财务会计》课程,已开设此课程的院校,要加大教学力度。
(二)材全国各高校会计专业课程的相关教材应尽量统一,教材名称也应尽量一致。由于与会计相关的制度、法规不断出台或更新,会计教材自然也得适时更新,与时俱进。专科生可统一选用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用书,本科生可统一选用全国注册会计师考试用书。这类考试用书的内容与最新的会计、财务、金融、税收、证券等相关法规、制度结合紧密,其特点是:内容新、质量高、出书快,省去了每学期为选购何种版本的教材而犯愁,也省去了高校教师在教学之余编写教材的繁重任务。使用这类考试用书另一个好处就是,即使学生在校期间不参加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也可为日后参加考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知识传裨与能力培养并重现代教育强调“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会计教育也不例外。这种要求体现在研究财务会计学课程设计中,应当以培养学生财务会计的系统知识结构和职业能力作为基本目标。在研究新方案时,应按照财务会计学知识的内在关系,探索出一个可行的新思路,设计出一个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借以将财务会计学的知识结构系统化,并将能力培养的要求有效地融人这种课程结构及教育内容之中。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广泛开展案例教学,开设会计模拟实习课,以及走出校门实习等,加强实务操作能力的培养。
(四)考试形式多样化,建立会计技能等级考试制度根据《会计法》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从业资格证书,这是保证会计工作质量的重要前提。虽然大专院校会计专业毕业生不用考试可直接取得“会计证”,但它只是会计“上岗证”,低于初级和中级会计师资格证,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显然没有优势。目前,大专院校毕业生面临着较大的就业压力,为了完成学业,提高就业竞争力,在校生纷纷参加社会上各类等级证书、资格证书考试,如英语、计算机、普通话、律师资格、教师资格等等。这些等级证书能横向比较不同院校毕业生的学识水平及能力。会计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职业,而证明毕业生会计专业水平及能力的凭据仅仅是任课老师给出的分数,没有权威性,不便于用人单位挑选人才。超级秘书网
因此,各地各高校可选择尝试: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实行按地区“联考”或“统考”,其操作方式可参照各省自学考试方式,统一命题考试;或在原有教学考试形式不变的情况下,建立全国范围的会计技能等级考试制度,通过考级,把毕业生的会计技能分为1一礴个等级,专科生应过2级,本科生应过3级,研究生应过4级,并与学位挂钩;或在目前会计技能等级考试制度还未建立之前,可暂时把参加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初级和中级考试纳人会计专业专科生和本科生的必考范围,(为方便在校生参加考试,目前的报考条件需作调整),与英语四、六级考试同等对待,考试合格与否,作为学生能否顺利毕业或拿到学位的条件之一。
【参考文献】
研究”研究成果;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级教研项目“基于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实践教学与学生
职业生涯规划互促机制探索”研究成果
摘要:当今社会发展越来越需要复合型的财经人才。本文多年深入跟进广东某高校会计学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研究发现跨专业背景的学生具有突出的学术创新能力,同时发现这些学生在就业方面存在优势和劣势并存的现象。今后需要加强完善导师责任制度,急需建立跨学科研究中心,推进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完善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加强研究生学业和职业规划辅导,提高学生的创新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关键词:复合型财经人才 跨专业 创新竞争力
跨专业跨学科育人有利于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是当今国内外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广东某高校是涉外性综合性大学,该校会计学专业学术型研究生从2007年首次招生开始,不断扩大跨专业跨学科学生的招生宣传和培养力度,同时对财会专业本科背景的学生进行跨学科的培养和实践教学,实施校内外双导师制度,推动校企联合人才培养,培养复合型的财经类高层次人才。
一、广东某高校会计学硕士研究生招录分析
广东某高校会计学学术型硕士针对社会各界对兼具理论研究和实务技能型财会人才需求,立足 “专业+外语”、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了“会计理论与方法”、“企业战略与公司财务”、“国际会计”、“审计与风险评估”四个研究招生方向。每年均通过定点高校宣传、大学研究生招生咨询开放日、网络宣传、校友宣传等途径,在扩大财会类本科毕业生报考宣传的同时,在招生宣传资料和咨询解答中明确“热烈欢迎社会各界考生报考(含跨专业)会计学硕士研究生”,生源质量得到显著提高,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学生被录取为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包括计算机、金融工程、药学、生物学、教育学、历史学、英语等。
(一)2007-2013级会计学研究生推免人数分布及培养情况
吸引优秀的本科生作为推免生报考会计学硕士研究生是历年来的招生重点,学校在择优选拔优秀的学生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生源数量。在推免生中跨专业人数平均占到27.03%,2012年最高,达到50%。跨学科人数占推免生35.14%。2009年最高,达到66.67%。其中,会计学专业硕士所在学院有会计学和企业管理两个专业,在2008年推免生面试中,经学生自由申请和资格审查,会计学专业择优面试,没有学生报考会计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推免生,全部录取为企业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
由于推免生机制面对的是大四学生,直接录取大四学生,在减少本科就业压力的同时也有利于优秀学生提前进入研究生学习学术阶段,在确定拟录取状态后,录取学校没有让学生放松学习,而是半强制性地要求推免生提前熟悉研究生培养方案,尤其是跨学科跨专业的学生要求自学补学会计学本科核心课程。同时建议学生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如本校毕业的学生(外地的学生自愿为原则)在大四阶段提前进入导师组的项目研究、参加实习实践、自主参加学术专题调研等。
(二)2007-2013级会计学研究生录取数据
虽然该校会计学研究生报考人数逐年递增,生源扩大,吸引力扩大,但是录取人数仍维持在每年20人左右。从2007到2013年跨专业人数的平均值达到47.29%,其中2009年达到最大比例,为75.00%。跨学科人数达到总人数的30.23%,其中2011年比例达到最大,为44.00%。从中可以看出,该校会计学硕士研究生每年都能吸引着不同专业不同学科学生的报考,都有一些跨专业的考生被录取,说明跨专业考生在入学前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学习交叉专业和学科的基础,被择优录取,有相当的竞争力,证明了跨专业跨学科会计学研究生培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既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是社会的人才需求体现。
在对该校所录取的跨专业、跨学科的学生进行细化分析中,发现这些学生既有211高校学生,也有普通高校学生。跨专业学科集中在四大学科,包括经济学、管理学、工学、药学等,这些学生中有个别学生是第二专业或者辅修专业是会计学专业。但是根据统计,就目前社会急需的通晓会计、法学、投融资的复合型人才,该校自招生以来还没有一名本科第一专业或第二专业为法学专业的往应届本科毕业生考取。
二、广东某高校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及质量分析
(一)研究生培养质量指标的修正
对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评估,刘平、顾丽琴、吴旭舟(2011)经过总结研究,在目标层中提出了“生源素质,培养条件,教育管理,培养结果”四个层次的考核体系,该体系较为科学地考虑到了研究生培养的静态过程,如日常教学评估,同时也兼顾了动态考核,如学生招录、学生学术创新及就业情况,可以较为科学地评价研究生培养质量。但是该体系中的培养结果(见表1),包括研究成果、社会评价两个指标还有待完善。
目前不少高校把是否有学生获得省级优秀硕士论文作为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评估判断标准,评选条件中对和质量的要求在相当程度上可以看出研究生的学术创新能力,同时重要科研成果和获奖也是社会评价的重要指标,部分用人单位在招录时会以此作为重要参考因素,尤其是就业单位的研发部门,为此应该增加高级别获奖为考核指标。研究生毕业后的去向除了传统意义的就业外,还包括自主创业创新、继续入学深造等,因此社会评价中应该加入研究生就业创业和后续学术创新能力。
综合分析后,培养结果考核指标修正如表2所示。
(二)广东某高校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及质量分析
本文限于篇幅,主要对广东某高校会计学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结果的科研成果、学生获奖、就业情况进行分析,同时就培养过程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
1.学生情况(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篇数中跨专业研究生发表的论文平均占到63%。其中2008级跨专业篇数最多,占到了93.33%。
2.学生获奖情况(见表4)。从表4统计中发现,在获奖人数(非获奖人次)中跨专业获得省级奖励的人数占到71.43%,跨学科人数占获奖人数的57.14%,跨专业跨学科研究生的高层次获奖等学术研究能力显著强于会计专业背景的研究生。
3.学生就业情况。除了2008和2009级各有1名研究生(中途退学)创业外,其余研究生实现了100%就业率。从四届研究生就业情况可以看出,有1位研究生应届考取博士。2007级研究生中,进事务所人数最多,占到33.33%,其次为进高校,占到26.67%。2008级研究生中,进高校、证券银行和国企所占比例都是26.67%。2009级研究生中,其他类占比最大,为23.81%,其主要为私企。2010级研究生中,进证券银行比例最高,为45%。该校会计学研究生的就业特征是就业率高、就业满意度高。每一届的初次就业率在每年的6月底达到100%,部分研究生在求职中拿到2-6个拟聘用通知。跨专业跨学科的研究生就业去向集中在珠三角,单位包括南方电网、高等学校、投融资公司、邮政储蓄银行等从事会计与财务管理等工作。
三、会计学研究生培养的问题反思
综上,该校学术型会计学研究生的培养呈现出“多生源、高标准、严要求、好就业”的态势,但是研究也发现该校跨专业会计学研究生培养存在一些需要高度关注和完善的方面。
(一)综合培养体系不健全
像美国等发达国家针对跨专业硕士,设有专门的跨学科研究中心,国内部分高校也在开设相关的研究机构,“学科会聚”成为人才培养新趋势。而广东某涉外性综合性大学还没有对应的跨学科研究中心,高等教育研究所对跨学科研究生的培养研究还仅仅停留在学术研究层面,学校尚未设立专门的跨学科研究机构。该校各研究生培养二级单位对跨学科研究生培养的资源共享体系也不是很健全,跨院的跨学科学术交流和人才联合培养相对较少。对跨专业研究生录取后对其会计专业基本知识掌握也没有完全强制性地要求,仅仅是作为辅修课程而不是必修课程加以补习。跨学科跨专业的学生与会计学相关专业录取进来的学生使用同样的培养和教学计划,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跨专业学生的学习压力,造成学习部分脱节,又可能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跟踪研究中也发现了学生因为难于适应研究生学习而有意申请退学的现象。
(二)师生双向互选中处于劣势
当前该校的会计学专业师生比中学生人数多于导师人数,所有学生在选择导师方面实行“双导师制”、“师生双向选择制”。跨专业会计研究生往往在选择导师方面不占优势,大部分导师依然偏向于选择指导会计学相关专业的学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跨专业跨学科学生入学后的学习压力和精神压力过大。
(三)学业缺少长远规划
跨专业研究生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就是会计专业基本知识相对不够扎实,而研究生阶段的课程大多是在本科阶段知识的扩展,需要一定的会计基本知识为基础。该校会计研究生开设的课程如高级宏微观经济学、高级计量经济学、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一般是以本科会计学阶段已经设立的课程为基础。近几年来该校招收的学生学科背景包括机械设计与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学与应用数学、生物信息学、药学、英语教育等专业,这些学生在本科阶段几乎没有开过类似课程,在入学第一学期的课程学习中普遍引发这些学生在研究生学习早期出现学习焦虑、紧张状态,经过不懈的艰辛自学才得以跟上教学和学习进度。
(四)就业和职业规划面临新挑战
自2002年研究生扩招以来,高学历人数日益增多,毕业生就业竞争更加激烈,在吉林、江苏、广东等地出现了研究生不如本科生好就业的现象。跨专业研究生不仅面对着比专业对口学生更大的学业压力,还要面临着比他们更大的就业压力。不少企业在招聘时不仅重视研究生所读专业,本科专业也是招聘时的一个重要招聘因素。跨专业研究生在实习和毕业找工作时机会相对低于非跨专业学生,尤其是毕业那年的第一学期,如该校2013、2014届会计学硕士毕业生中有多名本科非会计毕业的跨学科的硕士毕业生都是获得多项奖励、公开发表了学术论文,甚至有一两年的工作经验,但是在求职前半年(12月前)就多次遇到招聘单位本科非会计专业无法给予面试机会的直接、当场拒聘现象。虽然这几个学生在择业中最后凭借优秀的综合素质获得了较好的就业单位,入职银行、金融、涉外大型企业等,但是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当场被拒事件还是极大地影响了学生们的求职心态和职业规划,造成学生身心焦虑和疲惫。
四、对策及建议
(一)完善培养和课程体系
借鉴国外和国内一些高校经验,建立跨学科研究中心,开展跨学科学术交流,保证资源共享,加强交叉学科交流与学习,同时学校应注重开设学生个性化的特色课程。针对跨专业录取学生开设一些会计基本知识的补修必读课程和相应的考试,强制性要求学生补上专业基础课,提高他们专业素养,注重培养复合型人才。同时建立跨年级学习角,实现不同年级学生的互动学习,鼓励跨专业跨学科研究生自学强化专业基本知识的学习,提高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适度分类指导学生,如考博士、入职会计师事务所、入职银行金融机构、入职涉外企业、考公务员等,其中学术能力培养依然是各类指导课程培养的首要任务。
(二)强化导师责任制
当前,绝大多数的导师不仅参与教学,还负责多个项目,“导师忙”已经成为整个教育界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学生与导师之间见面少的现象无法避免,造成部分学生专业知识、论文及就业等方面缺乏高强度的专业引导和指导,在入学一年左右的时间内感觉专业学习迷茫。因此应该强化和深化导师责任制,深化校内外导师联合培养学生和评估机制,进一步推进校企联合人才培养育人体系,深入指导和鼓励跨专业跨学科研究生与本专业本学科研究生多做学术性的交流,指导跨专业跨学科研究生在财会领域取得综合发展。
(三)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复合型研究生多学科背景既是优势,也可能是劣势,为此研究生应该强化自信心,提高综合创新竞争力。首先要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在招生宣传阶段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避免和减少考生的学习和就业迷茫。入学后要求学生更多地参与大型学术活动,扩展学术视野,增加专业敏感度,促进提高学习动力。针对跨学科跨专业学生的就业渠道和途径,建立综合信息数据库,建立校友指导就业在内的多渠道综合就业辅导平台,引导学生更加自信就业。对具有创业意愿的学生,建立研究生创业联盟,联合创业孵化中心,给予学生全方面的创业辅导和指导。Z
参考文献:
1.刘平,顾丽琴,吴旭舟.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1,(5):60-64.
2.李中亮.跨专业研究生教育:问题与策略[J].教育发展研究,2013,(Z1):104-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