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临床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1 10:33:3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护理临床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护理临床论文

篇1

 

输血治疗是多部门和成员共同完成的一项治疗任务,输血护理工作的严密,操作的规范,护理人员掌握有关输血知识及副作用、并发症、做好输血前、中、后的观察及护理,不仅有助于顺利完成输血治疗,而且可以起到为患者安全输血最后把关作用,所以输血护理对于预防和消除不良反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输血前的护理

输血前护士应充分掌握患者的病情(如疾病的诊断、输血史、过敏史、妊娠史、传染病史、有无休克和肝肾衰竭等),输血的目的、输注的血液类型、剂量等资料,有助于护士在输血前合理安排输注的顺序、速度和时间,预计输血中可能发生的潜在危险。护士应当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针对患者及其家属有关输血的各种心理问题和心理需求,进行必要的输血前心理护理,特别是要说明输血的目的和必要性,以消除患者对输血的恐惧心理,增强对输血治疗的信心;也需说明输血可能发生的输血不良反应及并发症护理论文,让患者及其家属有一定的思想准备。

2.采集患者血标本

据文献报道输血失误10%在于护士采样,51%在于样管的收集和管理[1]。因此,采血护士在抽取交叉配血标本前,必须事先将试管贴上条型码或交叉配血通知单上的联号(必须完整、规范填写患者的住院号、病床号、姓名);检查患者在输血前,是否已检测输血前五项,医生是否已履行告之义务,并按要求签定《输血治疗同意书》。准确、无误的采集患者的交叉配血标本(如患者在输液时必须应选另外部位,以保证交叉配血标本质量)。如果同时为2名以上的患者采集交叉配血标本,应加强核对,避免混淆,按一人一次一管的顺序逐个完成。抽血完毕,应及时记录采血时间,并将标本尽快送至输血科或血库。

3.取血

护士接到取血通知后,及时、准确记录通知时间和通知者姓名,并尽快到输血科或血库取血,与输血科或血库工作人员共同核对血液的登记、交叉配血单、血袋标签等内容,并仔细检查血袋有无破损渗漏、血液颜色是否正常怎么写论文。确认无误后应签名并登记取血时间(准确到分),以备查验。

4.输血及输血过程中的护理

有文献报道床边核对环节失败占所有输血操作程序错误的25%[2]。因此,护士在取回血液后应尽快输注,不得自行储血,护士在患者床前应严格、认真履行“三查八对”程序,即检查血液的有效期、血液的质量和输血装置是否完好;对姓名、床号、住院号、血袋号、血型、交叉配血实验结果、血液种类和剂量[3]。所以输血前必须由2名医护人员进一步仔细核对有关信息,特别是对患者的信息一定要认真核实(如果患者处于昏迷、意识障碍,必须反复核对),确认与配血单报告相符,并再次核对无误后方可用符合标准的输血器进行输血,并记录核对和输血护士的姓名及输注时间。在输血过程中必须经常询问患者有无异常感觉,可以消除患者对输血的恐惧和顾虑,输血过程中应先慢后快,再根据病情和年龄调整输注速度护理论文,并严密观察受血者有无输血反应,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处理。

5.输血后的护理

输血完毕将输血记录单贴在病历中,将血袋送回输血科或血库至少保存一天,对有输血反应的应逐项填写不良反应回报单,并返还输血科(血库)保存。输血后护士对患者进行特殊的关心和询问,有助于及时发现因输血引起的异常情况,也有益于患者提高对输血的正确认识,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6.输血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的护理

发热反应、过敏反应、溶血反应、细菌污染性输血反应是常见的输血不良反应,发热、寒战、头痛、腰背痛、进针部位疼痛、气促、皮肤瘙痒、呼吸困难等是常见的症状。输血时应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一般情况,尽可能做到早发现、早处理,若发现患者有上述症状,应立即报告,暂停输血,保持静脉通路,做好抢救前准备;尽快报告输血科或血库,查明输血反应的原因。

参考文献

[1]魏小斌,《输血人为误差和输血安全》。中国输血杂志,2005,18(3):251-253

[2]李丽英,李琦。《在输血方面医务人员的误差与输血安全》。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06,1(3):244-245。

篇2

选取某军队三级甲等医院11个病区,包括创伤骨科中心、内分泌儿科、消化神经内科、神经外科、五官科、妇产科、心胸普通外科、干部科、心血管呼吸内科、肿瘤科、泌尿外科,发放调查表71份,收回有效问卷63份,其中男性46名,女性17名,年龄24~59岁,平均年龄(38.03±9.99)岁。文化程度:大专1名,本科51名,硕士11名。职称:医师19人,主治医师25人,副主任及主任医师19人。工作年限1~35年,平均(16.62±11.28)年。同时选取以上11个病区的住院患者(≤6岁的患者、ICU及特级护理的患者除外)共188例,男性118例,女性70例,年龄7~86岁,平均年龄(41.98±15.06)岁。

1.2方法

1.2.1问卷调查

采用自行设计的住院患者分级护理内容认知调查表,共17项分3个等级,对63名住院医师知晓《常规》中分级护理制度的相关知识进行调查,问卷信度为0.79,效度为0.80。

1.2.2护理级别的评定方法

首先由1名中级职称以上的护师和医师共同对以上11个临床科室当日、次日2d内按医嘱确定为一、二、三级护理的患者(包括新入、手术及病情变化改变护理等级的患者)进行逐个登记(医嘱护理等级);其次,根据《常规》中的护理分级依据,评估实际需要的护理级别(标准护理等级);再根据Barthel指数分级法[2],进行3等级10大项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按Barthel指数进行记分。

1.3评定标准

根据《常规》中分级护理制度及Barthel指数分级法判定护理等级。一级:重症、大手术后需严格卧床休息,或有意识障碍的患者,生活上依赖较明显或完全依赖需一级护理或Barthel指数记分≤40分者;二级:病情较重或重病恢复期,有功能障碍,年老体弱,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患者,生活上稍依赖,需二级护理或Barthel指数记分41~60分者;三级:病情较轻或康复期的患者,在医护人员指导下自理生活或Barthel指数记分>60分者。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采用多独立样本的K-W检验。

对188例住院患者分别按3种护理级别方法判定等级后,进行各组间两两比较,结果显示:医嘱护理分级与标准护理分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56.484,P<0.01;标准护理分级与Barthel指数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525,P>0.05;医嘱护理分级与Barthel指数分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83.859,P<0.01。

3讨论

3.1分级护理制度是进行护理活动的重要依据

分级护理是护理工作一项重要的管理制度,是确定临床护理人员编制、合理安排护士人力资源的重要依据[3]。《常规》中的分级护理制度明确规定了各护理级别的病情依据与临床护理要求,它能反映护理工作量的多少、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及其护理要求。随着社会的变迁与进步,人们对享受高品质和保护其个人权益的服务要求越来越高,对于医疗机构来讲,医疗服务质量的高低制约着医院的发展和竞争力,而护理工作的独特性使得护理服务质量的满意率在医院整体服务满意率中占据很大的比重[4]。因此,落实分级护理制度是规范指导临床护理工作和提高护理服务满意率的有力保证。

3.2提高医师对分级护理等级判断的准确性,是落实分级护理质量的有力保证

以医嘱形式下达的分级护理,护士根据护理等级为患者提供不同的护理服务内容,但当护理级别与该患者病情有所差异时,护士也只能机械地去执行医嘱。调查资料显示:住院医师在校期间仅有31.75%接受过分级护理的相关知识,其余68.25%在后期工作实践中逐渐了解,提示住院医师在校期间并未全面系统地学习其内容;对分级护理依据即病情依据完全了解者为20.63%,部分了解者为79.37%;对各护理等级的具体要求了解者为12.70%,部分了解者为86.51%。《常规》中规定一级护理的患者应绝对卧床,生活上完全依赖护理即完全由护士护理,但医嘱护理分级中完全依赖护理者只有3.17%,部分依赖护理者为76.19%,不依赖护理即让一级护理患者自理生活者为20.63%。在188例患者中,被医嘱护理分级确定为三级护理者为0,被标准护理分级与Barthel指数分级确定为三级护理者分别占25.53%和26.60%;医嘱护理级别与标准护理级别和Barthel指数分级法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医师对各护理级别的实施及要求掌握不确切,从疾病诊断及医疗的角度出发,医嘱护理级别的不确定性,不但造成护士人力资源的浪费,还会出现护理收费的不合理,影响护士规范化的护理行为和分级护理质量落实[5],医师多用惯性思维提出护理级别,与以患者为中心、以满足患者的需求为目标的现代护理模式不相适应。因此,医师应加强对分级护理内容的学习,提高对分级护理等级判断的准确性。

3.3补充完善标准护理分级内容,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临床护理工作处于从属地位,护理人员在某些可以作出专业独立行为的情况下,放弃自己的专业权利,未能意识到自我的能力和专业上的自[6]。调查显示:以病情为依据的标准护理分级,虽能体现患者实际需要,反映护理工作量,为患者提供满意的服务,但不能有侧重地解决患者日常生活自理缺陷项目,缺乏个体针对性,浪费人力、时间等护理资源,应补充并完善其内容。Barthel指数分级法是美国康复医疗机构常用的评估方法,评定简单,可信度及灵敏度高,主要用于监测治疗前后患者独立生活功能的变化,体现需要的护理程度,但未包括医嘱所含有的大量治疗工作[2]。本组资料中,标准护理分级与Barthel指数记分法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以上两组级别护理评估方法均能反映患者对护理的依赖程度。分级护理等级存在的差异性,由评估者对分级护理内容认知程度不同所致,两者判断方法应互为补充和完善,以充分体现患者的护理需求。因此,在患者入院时、手术前后或病情变化时,用Barthel指数记分法对其生活自理缺陷项目进行全面评估,确定对护理服务的依赖程度,突出个体差异与针对性,量化护理服务内容,不断反馈信息,及时更新护理侧重点,用最小的劳动强度、最少的服务时间达到最有效的护理,体现护理学科的独立性,规范护理服务行为,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论文关键词:医师分级护理调查

论文摘要:目的了解住院医师对患者分级护理相关内容的掌握程度,为临床护理提供较为客观、准确的护理等级评定方法。方法对63名住院医师进行问卷调查;对188例住院患者分别按医嘱护理分级、标准护理分级及Barthel指数分级法,进行一、二、三级护理登记与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住院医师对各护理级别的内容及要求掌握不确切;医嘱护理分级与标准护理分级、Barthel指数分级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住院医师多用惯性思维提出护理级别,影响护士规范化的护理行为。结论住院医师应加强对分级护理内容的学习,提高对分级护理等级判断的准确性;同时应补充完善标准护理分级的内容,以人为本,确定患者对护理服务的依赖程度,突出个体差异与针对性,提高护理服务的效果及满意度。

参考文献:

[1]仲剑平.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M].第4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276.

[2]黄津芳,刘玉莹.护理健康教育

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0.35.

[3]梅祖懿,林菊英.医院护理管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25~29.

篇3

1术前护理

1.1心理护理患者因意外致伤后看见大量出血,异常紧张,恐惧,再者担心手术效果,产生焦虑心理,所以我们在及时给予患手包扎止血的同时,应给以同情和理解,以高度的责任心服务于患者,耐心讲解治疗方法和预后情况,并给予相关人员及家属做好入院宣教,卫生处置,住院须知,争取家属的理解和支持,增强患者的信心感和安全感,使患者尽量摆脱恐惧心理,增强救治信心。

1.2平卧位,患手高于心脏水平,一方面减少出血,另一方面利于静脉、淋巴回流,减轻肿胀从而缓解疼痛。

1.3症状的护理观察患手的皮肤颜色、温度、感觉、毛细血管回流反应,有无肿胀、运动情况,并注意桡尺动脉搏动是否减弱或消失,以及疼痛程度,因手部神经末梢丰富,感觉神经位置表浅,剧烈的疼痛可引起血管痉挛,还可引起情绪及凝血机制等一系列的变化,因此及时评估并告知医生,给予相应的止痛药,并准确记录,以作为初步判断损伤程度。

1.4全身观察观察失血量及生命体征,警惕发生失血性休克,正确使用止血带,固定在上壁三分之一处,局部要有衬垫,记录时间每隔一小时松开止血带5~10min,以防引起缺血性痉挛缩或肢体坏死,切忌将止血带帮扎在上臂中下段,以防压迫桡神经。

2术后护理

2.1根据麻醉方式给予相应的麻醉术后护理

2.2平卧位,患肢抬高略高于心脏水平,以利于静脉、淋巴回流,防止或减轻肿胀。手部尽快消肿,可减少新生纤维组织形成,防止关节活动受限。另外患侧止痛应避免长时间再卧位下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加重水肿,坐位,立位时患手用前壁吊带悬吊于胸前,勿下垂或随步行而甩动。

2.3局部保温应用60~100W照明灯,距离30~40cm,照明局部(夏季室温接近30℃时可免用烤灯),室温在22℃~25℃术后持续照射3~4天,以后可在早晨,夜间室温较低时照射,术后1周即可停用,使局部血管扩张,改善末梢血液循环。下地活动时患手也应保暖,同时告知患者及病室人员禁止吸烟。

2.4合理膳食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高铁、粗纤维食物并注意多饮水,禁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2.5用药护理及时、准确地执行医嘱,正确使用解痉,抗凝药物,如罂粟碱,右旋糖苷,以降低红细胞之间的凝集作用和对血管壁的附着作用,可增加血容量,降低血液黏稠度,利于血液的流通及伤口愈合,用药过程中须注意观察有无出血倾向。

2.6病情观察与处理(1)全身情况:患者经受创伤和手术后失血较多而降低血压,而低血压容易使吻合的血管栓塞,直接影响肢体成活。因此,术后应及时补充血容量,纠正贫血。(2)局部情况:手部皮肤颜色、温度、毛细血管回流反应,有无肿胀,疼痛等,损伤越严重,疼痛愈剧烈,一般2~3天开始缓解,1周左右适应,此时若疼痛未减轻且有加重迹象,应考虑感染的可能。对触觉、温觉、感觉迟钝或丧失的患者洗手时,应先用健手试温(45℃左右)后将患手放水中,以免烫伤,寒冷季节注意保暖,防冻伤。

篇4

临床带教是完成护生到护士角色转变的重要环节,是护生将理论理论知识运用于临床临床的重要阶段[1]。普外科是每一个实习护生必经的科室,基础操作多,手术病人多,术前术后护理工作繁重,疾病特点较明显,是锻炼护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实习基地。为了让护生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尽快适应普外科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节奏,把握普外科的护理技术,我科根据护生的特征,采用一对一针对性带教,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一般资料

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科共带教护生200人,其中大专生30人,中专生170人,年龄18~22岁,平均年龄20岁,实习时间为3~4周。

2带教方法

2.1制定带教计划

根据实习计划要求以及本科的疾病专科特点,合理的为护生制订学习计划。列出护生出科前要求达到的具体教学目标是:如基本掌握本专科哪些常用的护理技术操作,掌握本专科哪能几类疾病的观察及护理要点;为病人进行简单的出院、术前术后的健康宣教和出院地指导等。

2.2具体实施带教计划

护生一般在科室实习轮转时间为4周,可分阶段进行。

第1周为准备阶段:向护生们介绍科室环境及各项规章制度,介绍我们外科病种的特点。熟悉病区情况及物品放置。

第2周为临床带教阶段:采取一对一带教方式,由带教老师讲解并示范各项基础技能操作,与患者的沟通技巧,为病人健康宣教的方法。

第3周为熟悉病种的阶段:带教老师应选择带有我科特点的常见病种如甲瘤,阑尾炎,疝气等,向护生加强专科疾病护理的知识灌输,临床结合课本,做到深入浅出,生动形象。

第4周为实践阶段:着重提高护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再次加强专科知识学习和技能操作,让护生有更多动手的机会,带教老师要做到放手不放眼,同时对实习护生设立理论操作考核,及时讲评,加强护生的印象,同时也能使带教老师及时发现实习护生的薄弱环节,指导护生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同时注意收集他人的经验教训,使基础护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2.3评价

护生实习结束前出科前,要进行专科理论及护理操作技术考核。并召集护生召开一次总结会,征求意见,指出护生实习期间存在的问题,提醒护生注意,并虚心听取护生提出的意见,总结带教经验。

3效果

理论考试满分为100分,80分合格;护理技术操作考试满分100分,90分及格。200名护生理论考试合格191人,一次达标率95.5%;护理技术操作考核合格184人,一次达标达标率92%,对不合格者再进行讲解、培训,二次达标率均为100%。

4体会

4.1带教老师的选择非常重要随着护理学的不断发展,实习护生的学历也逐渐转为大专,这对带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科选择大专以上学历,护师以上职称,有临床带教经验,业务熟练且有责任心,从事本专科护理工作2年以上的护理人员担任带教老师。老师要以身作则,工作认真严谨、求实创新,充分体现对护理专业的热爱,以自己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护生。同时带教老师也要不断学习,接受新的护理理念,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带教水平。

4.2要合理制订护生的带教计划,合理安排实习时间与内容

制定的目标要具体化,否则护生就会无所适从。入科后,采取一对一带教方式,如由带教老师深入浅出地讲解各项基础技能操作,与患者的沟通技巧,健康教育的方法,详细讲解无菌持物钳及无菌容器的使用,T、P、R、BP的测量及绘制,手术病人的术区备皮范围,疾病观察及护理要点。按照教学计划,每周评估护生是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对未达标者查找原因,尽量创造条件让护生动手操作或观察护理相应的病例。

4.3掌握护生特点,针对性带教

我院接收的护生80%是中专学历,年龄偏小,社会经验少,对待问题考虑不够全面,部分理论知识及专科知识薄弱,导致在临床中理解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较差,相对来说,动手能力较强。针对这些特点,在带教中要有侧重点的培养与引导。部分学生刚从学校到医院,相当一部分学生无法适应新的环境及自己新的角色转变。而且学校的作息时间比较固定,每天面对的都是自己的同学以及老师,但是在医院要跟随老师轮班,作息时间被打乱,面对的是不同情况的病人,加上病人及家属对实习生会有不信任的相法,以及陌生的生活环境,使她们产生恐惧的心理,有时甚至后悔自己的选择。身为她们的带教老师,既担任师长的角色,又具有朋友的义务,要主动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及时与学生进行思想沟通,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多鼓励她们,帮助她们,消除不良情绪,尽快适应新的角色,轻松愉快地学习,从而提高学习兴趣,促进学习效果。

4.4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各种工作能力

在工作中,鼓励学生做到大胆、细心,尽量让护生多动手操作,但教师要做到放手不放眼。临床遇到问题,不是直接帮护生处理或给她们答案,而是让护生自己先进行思考,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过程是老师再给予必要的指导与帮助。逐渐培养她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对护生的独立工作能力有很大的锻炼和提高。:

临床一对一的针对性带教,带教老师通过评估,能了解护生的心理特点、理论水平、动手能力、学习态度及实习要求,实行因人施教[2],激发护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带教中强调要人性化教学,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护患关系,注重培养护生的职业道德和对护理专业的情感,启发护生的主动思维和自学能力,使其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临床带教是培养新一代护士的光荣任务,它不但能督促带教老师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不断学习和创新,使自身素质和带教水平也有所进步,患者满意程度及临床护理质量也有所提高,更重要是在临床带教中给予学生进行素质、技能、法律知识等全面的指导与学习,培养临床还需要的优秀护理人才。

篇5

1.1卧床时间与压疮关系:4例压疮患者手术时间3h-8h,其中病例1出现产后DIC紧急抢救,病例2、病例4术中出现膀胱损伤进行膀胱修补,病例3术中进行子宫肌瘤剔除,因此手术用时较长,加之腰硬联合麻醉术后常规去枕平卧6h,患者腰骶部持续受压达9-14h。国外有关学者提出,在69.75mmHg压力下组织持续受压2h以上就能引起不可逆损伤[8]。另有报道提出患者处于被动,局部受压6h以上可能发生压疮[9],可能是长时间的被动使患者变得躁动,耐受性降低,患者臀部和骶尾部的扭动增多,增加了扭动过程中皮肤与床单不断的摩擦,增加了皮肤的外界受力。正常情况下,子宫下段横切口剖宫术约需1h,如需要进行其他妇科手术或因发生产后并发症如胎盘残留、子宫收缩乏力、DIC等需要紧急处理时必然要增加产妇平卧位的时间,因此术后出现压疮的风险加大。

1.2BMI与压疮关系:BMI与压疮间的关系尚未被明确阐明。Kottner等[10]的一项包括50,446例住院病人的研究发现较瘦的患者(BMI17.00-18.49)发生II、III、IV期骶尾部、坐骨结节、股骨大转子、肩部位置压疮的概率高于体重正常(BMI18.50-24.99)、超重(BMI25.00-29.99)和肥胖(BMI≥30.00)的患者,提示了BMI是预测身体躯干部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而足部压疮与患者BMI无关,提示了BMI不是预测足部压疮发生的危险因素。Shahin等[11]的一项横断面研究认为BMI<18.5kg/m2是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Balzer等[12]同样认为BMI较低是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同时亦认为高龄、合并其他疾病、自主活动能力受限及自理能力受限均是预测发生压疮的独立危险因素。而相反有研究认为肥胖患者发生压疮的危险高于体重正常患者[13]。可能是由于肥胖患者较大的体重给骨性凸起处皮肤施加了机械压力,从而造成了皮肤和皮下组织的局限性损伤。本研究中4例压疮患者的体重指数1例偏小(BMI=17.50),1例超重(BMI=28.44)(分娩时BMI≥27为体重过重)[14]。另2例虽然分娩时BMI处于正常范围,但随着孕期营养摄入增加,孕妇体重平均会增加12.5kg左右,持续性垂直性压力是引起压疮的最主要原因,单位面积承受的压力越大,组织发生坏死所需时间越短。

1.3营养状态与压疮关系:已有较多研究证实营养不良、体重降低、营养物质摄入过少与压疮具有明确相关性,是预测压疮的风险因素。亦有学者行荟萃分析结果显示低蛋白血症、贫血是发生压疮的危险因素[4]。本研究中4例产妇均在术中发生产后出血(出血量≥500mL),致使血红蛋白下降41-48g/L,血浆白蛋白下降4.5-15.2g/L。由于产后大量出血造成丢失过多红细胞和血浆白蛋白,又因摄入不足,使产妇术后形成负氮平衡,皮下脂肪减少,肌肉随之萎缩。一旦局部组织受压,肌肉和脂肪的保护作用减弱,易出现血液循环障碍,出现压疮。其中1例BMI过低,说明已经存在营养不良,肌肉和脂肪对骨隆突处的保护作用减弱,易出现血液循环障碍,压迫时间过长也容易产生压疮。

1.4物及镇痛泵的使用与压疮关系:此4例压疮患者均为腰硬联合麻醉,在剖宫产术后都使用了镇痛泵。术后镇痛泵在缓解产妇疼痛的同时使产妇因畏惧疼痛或担心导管脱出或受压而影响了产妇的主动活动,从而增加了骶尾部持续受压的时间。麻醉及镇静药物的使用可使受阻滞部位以下的血管扩张,血流变慢,受压部位失去正常的血液循环,而易发生压疮;术后使用镇痛泵比未使用镇痛泵患者的压疮发生率要高3倍。

2预防剖宫产术后压疮的对策

近年来,压疮现患率被用作评价护理质量和压疮预防措施是否有效的指标,并且也被用来评估预防资源的需求量,作为制定预防计划和分配预防资源的依据。一旦发生压疮,将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护理人员必须强化压疮的预防知识。

2.1加强术前访视:对有压疮高危因素的产妇进行全面的评估,责任护士做好健康指导,包括术后翻身活动重要性、饮食的选择等。对孕期体重过高、合并糖尿病、营养不良等患者要重点交班,填写压疮评估表。

2.2加强手术管理:手术室护士术前要访视患者,评估压疮的高危因素,对手术时间长者需要提前准备预防压疮:手术患者发生压疮的因素中手术时间与压疮的发生率有关。故术中患者身下要放置预防压疮的气垫,对易发生褥疮的部位进行保护。手术床整,不可牵拉患者增加皮肤摩擦。剖宫产手术麻醉时待消毒液干燥后再让患者取平卧位,医生消毒手术范围时,消毒液不要使用过多,避免流入骶尾部。

2.3加强回室后管理:对于高危患者术后出室前护士再次检查患者皮肤情况。回室后与病房护士进行交班。病房护士要对手术过程进行了解,对于手术时间超过2h,产后大出血、体重过重、低蛋白血症、妊娠合并糖尿病等高危产妇,回室后病房护士必须协助产妇每2h翻身一次,严密观察受压皮肤情况。对于采取腰硬联合麻醉的产妇术后建议采取抬高床头,床头抬高角度控制在30度以下,既可以缓解腰骶部受压又可以降低剪切力对皮肤造成的伤害。

篇6

关键词:护理计划;护理管理

ClinicalAnalysisof100SharesNursingCarePlan

Abstract:Objective:Toknowthepresentofnursingcareplan.Toexploretheeffectiveinterventionforstandardnursing.Method:100sharesfromsamplesrandomlyfromJul.2004toJun.2005withstandardnursingcareplan,wereexaminedthecontentsandresults.Weanalyzedtheexistquestiousandputforwardthemanagements.Result:There''''s50%withdeficiancyofcontinuousevaluationnosolvedproblemsfor28%,deficiancyofhealtheducationskillsfor22%.Conclusion:Itcanimprovethenursingqualityandwholenursingcareplantostrengthemtheabilitytousenursingprocessandtheskillsforhealtheducation.

Keywords:Nursingcareplan;Nursingmanagment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临床护理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向以人为本,从心理、生理、社会环境全面诊断,护理实施整体护理计划,进一步提高护理的服务素质。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自我院2004年7月至2005年6月妇产科住院病案,均为女性,年龄在20~38岁间,平均年龄为28岁。

1.2方法:对产科住院病人采用标准护理计划的病案,用计算机按住院号,随机抽样100份病历作为分析样本,检查护理计划的内容及实施效果,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并提出对策。

2结果

2.1评估:缺乏护理计划连续性的50份占50%,在标准护理实施过程中找不出确实需要解决问题的28份占28%,缺乏抓时机和技巧实施健康教育的22份占22%。

3讨论

3.1本次抽样调查发现缺乏护理计划连续性占绝大多数。病人入院时采用标准护理计划,住院期间效果评价不及时,不符合实际,住院期间护理计划变化不大,呈固板型,因此新的护理问题提出少,这与护理人员运用护理程序的能力密切相关。护理程序是护理人员实施整体护理的重要方法,是护士工作的工具,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做到应用正确的方法评估、如评估时,应从病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环境等方面准确无误地诊断出病人的护理问题,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护理措施,及时作出合理而适当的效果评估,及时纠正偏差,随时修改护理计划。从病人入院到出院的整个护理过程都要严格按规范的程序进行,并遵循管理学的原理: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修改计划―再实施,如此循环往复,就能使工作得以见效。这就需要真正提高护理人员运用护理程序的能力。而目前护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笔者认为要采取不同形式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提高护理人员的理论水平和应用护理程序的能力。同时护理人员要掌握病人的治疗方案,明确护理内容并深入了解患者对护理的需求,根据不同病人的心理需要,作出相应的护理措施,护理人员与患者亲密无间的交谈,就能保证病人得到主动的、连续性的有计划的整体护理服务。护理管理中加强护理的质控,深入了解护理程序实施状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偏差,这样就能有效地保证护理程序的连续性,并运用护理程序为病人提供优质服务。

3.2护理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适应千差万别的病人变化和需要处理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又要时时、处处都离不开对病人的严密观察。实施整体护理,需要我们连续不断地对所管病人进行效果评估,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纠正护理计划的偏差,从而保证护理质量。这就需要对病人疾病的发生、发展、治愈、康复的全过程进行不断的、系统的临床护理观察。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调整护理计划,循环式地评估。在实行整体护理的过程中,既要重视定向观察,更要重视机遇观察,通过机遇观察,便可发现患者的心理、行为上的异常变化,去启发我们发现护理问题。所以作为一名护理人员应发挥主观的能动性,善于思考,能及时识出护理问题,提高预见性护理能力和敏锐的观察能力,才能及时地,准确地发现护理问题,使整体护理连续地落实到实处。

3.3在整体护理中,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是护理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本次资料抽验中发现,护理人员强调无时间去实施健康教育,实质上是没认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为与病人的交谈开展健康教育是可有可无的。因此没有抓住时机,掌握技巧实施健康教育。可运行护患沟通和交谈技巧,抓时机采取非正式方法实施健康教育,如抓住给病人铺床、换床褥时结合病情和急需了解的问题,或者患者和家属迫切需要了解的问题进行教育。此外,全面提高在岗护理人员健康教育能力,有计划地系统地进行护患沟通和交谈技巧的讲座,促进护理观念的更新,使护士尽快掌握护患沟通和交谈技巧,不断地加强专业理论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整体护理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篇7

2013年3月~2014年3月我院68名护理实习生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其中男性5名,女性63名,并将其随机性分为A1组和A2组,每组34名,其中A1组实习生的年龄为(18~26)岁,平均年龄为(21.05±1.07)岁,大专18名,本科36名,A2组实习生的年龄为(18~25)岁,平均年龄为(22.28±1.05)岁,大专20名,本科14名。两组护理实习生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护理实习生均了解本组试验的研究过程和目的,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A1组

对A1组护理实习生进行综合带教管理。(1)选择优秀的的带教老师。临床护理实习属于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且为护理实习生以后的工作起到一定的影响。因而要选择优秀的带教老师,选择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熟练的操作技能的教师。(2)做好岗前培训工作。重点加强对护理实习生职业形象、人文科学等方面的培训,促进实习生在工作中自觉规范自身的行为。(3)培养护理实习生的心理素质、沟通能力。要求带教老师热情接待每一位实习生,使其尽快熟悉工作环境,减轻心理压力。(4)注重理论知识和操作技巧的培训。要求老师在带教过程中注重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定期进行培训,同时提高学生的临床操作水平。A2组:采取常规方法对护理实习生进行带教管理,由固定的老师进行带教。

1.3观察指标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考核

对实习生进行理论知识和临床操作考核,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说明实习生护理综合素质和水平越高。

2结果

2.1两组实习考核情况对比

带教管理后,A1组护理实习生的理论成绩为(92.56±2.31)分,A2组护理实习生的理论成绩为(84.27±2.25)分。A1组护理实习生理论成绩分数高于A2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1组操作成绩为(90.18±2.35)分,A2组操作成绩为(79.24±2.30)分,显然A1组临床操作成绩高于A2组,两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患者对两组护理实习的护理满意度对比情况

A1组满意20名,比较满意12名,患者对A1组实习生护理总满意度为94.11%;A2组满意18名,比较满意6名,患者对A2组组实习生护理总满意度为70.58%,患者对A1组护理实习生的护理满意度较高,与A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531,P<0.05)。

3讨论

3.1护理实习生临床带教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当前很多医院中护理实习生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显示护理实习生的职业素质有待提高,缺乏责任心、奉献精神。当前很多护理实习生是独生子女,比较任性、自私,在实习过程中表现出较差的动手能力,且有较大的依赖性,组织纪律较差。另外,很多护理实习生的基础知识较薄弱,缺乏沟通能力,沟通态度较生硬,患者对其信任度较低,进而使其失去自信心。在带教中护理实习生还表现出法律意识淡薄等。

篇8

一、护理临床实习环节的管理

1.1临床实习管理组织的建立及带教教师的选拔

1.1.1按分级管理的原则,建立了三级护理教学管理体系一级管理组织,由主管教学的院长、教学办公室主任组成,负责教学工作的宏观管理;二级管理组织,由教办分管护理教学干事、护理部教学干事组成,主要职责是制定总实习计划和质量控制标准,定期指导、督促检查;三级管理组织,由各科室护士长、带教教师组成,负责本科室护生实习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1.1.2带教教师的选拔临床带教质量的高低,关键在于带教教师的自身素质。因此,我院严格掌握带教教师的任职条件,带教教师须满足以下条件。(1)大专毕业3年以上,具有较为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一定的带教能力;(2)热爱护理教学,作风严谨,工作认真负责;(3)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较强表达能力及交流沟通能力,熟悉和掌握实纲、实习计划、护生量化指标及考评标准;(4)勤奋好学,能用新理论、新技能和现代护理观指导临床教学。

1.2实习计划与量化指标的制定

1.2.1实习计划和量化指标实习计划是教学活动的向导和行为指南,是教学目标和效果评价的依据。制定出不同的实习计划和量化指标:(1)中专学生以掌握整体护理观、人际交流技巧、护理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完成中专实习量化指标为主;(2)大专学生以掌握整体护理理论、护理程序的工作方法、对患者及家属实施健康教育计划,完成大专实习量化指标为主;(3)实习科室在护生实习结束前必须进行专科理论及护理技术操作考试。

1.2.2带教教师拟定科内实习计划带教教师根据教学办公室的总体要求拟定本科实习计划,设立教学目标,做到有的放矢,并将计划上交教办,制定计划时需注意明确:(1)实习目的和目标;(2)完成目标所用的技术;(3)项目评价,对学生实习、科室带教情况进行评价。

1.3实习质量的管理

1.3.1按计划开展带教工作要求各科室严格按照实纲及实习计划、实习目标,对护生进行带教和管理。

1.3.2带教教师指导及督促检查以下内容(1)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对护生进行指导,科室通过教学查房、专科疾病知识讲座、早交班、危重患者床旁提问等形式,护生轮流担任责任组长。(2)调动护生主观能动性,让护生对各项护理技术操作质量进行自查、互查、教师督查后讲评。(3)每轮护生实习结束前由护士长及带教教师召开护生实结会。

1.3.3护理教学组对护生实习进行现场抽查(1)抽查护生对分管患者生理、心理、社会情况评估了解程度;(2)对护生护理技术操作过程质量进行检查;(3)将患者及家属对护生的服务态度及沟通能力等情况进行反馈;(4)询问护生对教师带教情况、方法进行反馈。

1.3.4教办组织召开教学情况联系会(1)通过召开带教教师联系会,了解各实习科室教学计划实施情况、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2)通过召开学生组长联系会,收集学生对带教教师的工作态度、能力和教学计划实施的意见和建议,对教学有益的意见和建议立即采纳,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对策。

1.3.5实结及教学质量评比(1)实结:护理教学组针对本轮护生实习情况、存在的问题、改进措施进行总结;(2)教学质量管理主要通过实习结束前的理论和临床操作考核,结合教学办公室、护理教学组检查情况和各病区教学资料记录情况等进行教学质量评审,根据评审结果评出带教先进科室和优秀带教教师,并给予奖励。

二、效果

2.1促进了带教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师用现代护理观指导学生,保证了护理教学质量;由于教师做到了尊重、鼓励、支持学生,从而减少了护生的焦虑心理,加快了护生学习主动性和角色转变。

2.2提高了教师综合素质和带教水平在实施实习计划过程中要求教师必须掌握教学大纲、实习计划以及量化指标的考评标准,教师们自觉提高自身素质及专科理论水平,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指导学生,保证了教学效果,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的。

2.3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及人际交流技巧的训练。在实习过程中培养了整体护理观念,提高了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护理程序工作方法以及判断问题、解决问题和独立工作的能力。护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有效地激发了护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加强护理临床实习环节的管理,使临床实习教学质量得到保证,护生的综合能力及服务质量较前有明显提高,同时也增强了教师的教学意识,提高了她们的自身素质和知识结构,发表临床护理教学论文的篇数也明显增加。

三、存在的问题

(1)医院的护理基础条件影响教学质量及教学目标的实现,把学生当成劳动力使用,如学习期间顶班等。(2)目前临床护理人员普遍缺编,致使带教教师在工作中承担了多种角色,因而使临床教学质量的管理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篇9

2012年01月~2014年05月,在我科住院的急性肾盂肾炎患者158例,其中男48例,女110例,年龄19~88岁,平均年龄45.3岁。文化程度:大学及以上15例,占9.5%,高中文化38例,占24%,初中及以下文化105例,占66.5%。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79例,两组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疾病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对照组

患者入院后当班护士对患者进行常规入院宣教,护士机械地执行医嘱,临床工作中对患者随机实施健康教育,实行功能制护理。

1.2.2试验组

由科护士长、护士长、病区护士组成临床研究小组,制定工作职责、计划。科室进行临床护理路径的培训,制定临床护理路径表。以时间为横轴,以护理流程为纵轴,根据专科特点细化分级护理内容,按计划制定健康教育内容,包括:饮食指导、检查指导、用药指导、疾病知识宣教等。由专科医生、床位护士制定临床治疗、护理计划。按临床护理路径实施连续动态的有计划性的护理服务。向患者讲解CNP的流程及特点,优点。按计划进行健康教育活动,完成后由护士在计划表相应栏内打钩并签名。临床工作中及时观察患者变异因素,及时分析资料,查找原因,不断优化护理流程。护士长参与指导,督查工作。及时发放患者满意度调查表,并记录两组的住院时间、健康教育知晓率及患者满意度。在患者出院后收集护理路径表,评价临床实施效果。

2结果

从汇总的数据结果来看,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试验组高于对照组;患者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试验组的住院天数也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讨论

3.1应用CNP提升患者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急性肾盂肾炎是肾盂粘膜及肾实质的急性感染性疾病,主要是大肠杆菌感染,另外还有变形杆菌、葡萄球菌、粪链球菌及绿脓杆菌等引起的感染。治疗不及时易合并休克和毒血症。住院患者初中及以下文化者占66.5%,健康教育知识理解力低下,接受能力差。对患者进行随机健康教育,患者疾病知识掌握率低。通过应用临床护理路径,使床位护士按计划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使护士知道何时对患者实施何种内容的健康教育,使健康教育程序有章可循。护士长不断抽查了解患者疾病知识掌握程度,不断分析原因,总结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整改措施,进行效果评价,不断提高健康教育质量。患者通过有计划的健康教育过程,熟悉疾病病因,掌握各项检查注意事项,健康教育知识知晓率提高,积极配合治疗。

篇10

选取九江市第三人民医院妇产科2013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产褥期妇女90例,年龄22~37岁,平均28岁。将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5例。观察组年龄22~36岁,平均27岁。对照组年龄23~27岁,平均29岁。产妇均无其他并发症,产程无延长,分娩2h内出血量<400ml。两组产妇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根据临床护理路径进行护理。

1.2.1常规护理

(1)饮食方面:由专业医务人员制定科学合理的饮食方案,嘱患者改掉不良的饮食习惯;

(2)药物方面:相关护理人员按时发药,督促产妇按医嘱按时服用;

(3)精神方面:相关医务人员需常与产妇进行思想和精神上的沟通和交流,以帮助产妇形成愉悦的精神状态,避免紧张、焦躁、不安的负面精神状态。同时应及时向产妇家属普及与产妇相关的日常注意事项等。

1.2.2常规护理结合临床护理路径

(1)产妇入院后,相关医务人员应先做一份产妇相关的日常生活普查,然后根据调查内容由相关医务人员因人而异制定一份与每位产妇相符的科学高效的临床护理路径。

(2)产妇住院期间,相关医务人员需每日监测产妇情况,并予以记录,产妇日常管理均按所制定的方案严格执行。

(3)医务人员应在产妇住院时向产妇及家属介绍医院周围的情况,为产妇营造一个舒适的环境,了解产妇状况的同时增进医务人员与产妇的交流。

(4)医务人员还应向产妇普及产妇的治疗方案以及手术情况等,帮助缓解产妇的紧张情绪,给陪伴家属普及相关知识且指导家属做好相关准备。

1.3观察指标比较

两组产妇对护理的总满意率、住院费用及住院天数。其中85分以上为非常满意,60~84分为基本满意,<60分为不满意。总满意率=非常满意率+基本满意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产妇的总满意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住院天数为(5.7±1.5)d,短于对照组的(8.3±3.0)d;观察组产妇住院费用为(2260.5±522.4)元,低于对照组的(2886.4±414.4)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临床护理路径之所以能在妇产科护理中得到广泛应用,其主要原因为临床护理路径的诸多优势:

(1)临床护理路径可根据产妇的个人情况,选择最适合产妇的护理方式,且能节省时间,高效地进行护理,减轻了产妇及家属的经济负担。

(2)临床护理路径的严格实施可调配好医务人员的责任,且在实践上也做了严格规定。

篇11

随机抽取本校统招2010级护理专科两个班级的131名学生,将其分为实验组(63人)和对照组(68人)。两组均已完成基础医学课程(护用解剖、生理、药理、病理、基础护理技术及健康评估等)的学习,年龄、前期课程授课教师以及学生考核成绩等经统计学处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2教学方法

对照组采用以教师课堂讲授的传统教学方法,即教师按照教材顺序,精讲与略讲相结合的方法从疾病概述、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目标、护理措施、护理评价以及健康教育等全程讲解疾病的医疗、护理知识,辅助于挂图、投影仪等教学手段。实验组采用基于临床护理路径的学案导学教学,主要实施步骤如下。

(1)学案编制。

深入研究外科护士的职业标准、《外科护理课程标准》教材,广泛阅读有关参考书,结合护理职业特点、学生现有知识水平与结构,确定学习目标、要求、重点、难点及知识的内在联系,依据临床护理路径表编制学案。内容主要包括案例导入、学习任务描述、课前准备、课前实践、工作任务、能力拓展以及自我评价等环节。其中“学习任务描述”参考临床护理路径,以时间为轴线提出工作任务;“课前准备”以回忆、复习学习任务所需的基础知识为主,加入图片、文字资料,采用简述、填空、连线、选择及绘图等形式考查知识准备情况;“工作任务”是学案的“重头戏”,以临床护理路径表为依据将时间变为纵轴,编制护理工作任务流程图,向学生提出护理工作任务;“能力拓展”主要提高工作任务难度,拓展学习空间;“自我评价”包括个人对完成任务情况的描述性评价及护士资格考试的客观评价。

(2)学习过程。

教师提前1周发放学案及相关疾病的临床护理路径表,同时提供教学录像、PPT课件,如有条件最好提供临床和(或)社区见习机会;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经过讨论、查阅资料及临床见习等填写学案的有关内容,在外科模拟病房通过情境模拟、角色扮演完成工作任务;在课堂上,展示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展开充分讨论,教师给予适当的启发和指导;将学生工作任务展示质量、表现,学案完成情况列入考核内容。

1.3评价方法

(1)学生学习态度评价。

课程进行过程中,通过对授课教师进行访谈了解学生学习态度。

(2)理论测试评价。

课程结束后进行理论考试,主要参考课程标准和护士资格考试,包括客观题(占60%)和主观题(占40%)两部分,客观题主要为护士资格考试题型,主观题以描述工作任务完成过程为主,如你如何指导胃大部切除患者恢复饮食?

(3)学生评价。

教学效果采用自制的《教学方法效果评价调查表》对实验组学生进行无记名问卷调查,内容共6项。选择“达到”“基本达到”或“未达到”的唯一答案。发放问卷63份,收回63份,回收率100%,问卷有效率100%。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进行描述分析。

2结果

2.1学习态度的比较

对照组学生课堂气氛平静,大多数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依赖教材才能解决,无主动讨论、争论问题的情况,课下预习复习完成情况较差,难以将学习过程与工作联系在一起,学习和工作根本就是两个不同的环节。而实验组学生课堂气氛活跃,学习积极性高,团队合作能力强,自学能力显著调高,能够提出有针对性问题,并有一定的见解,初步具备临床思维。

2.2理论测试成绩比较与教学效果评价

实验组与对照组学生理论考试成绩比较,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4,P<0.05)。

3讨论

该教学以临床护理路径为依据,以学案为载体,学生通过完成学案,进入护理路径完成若干个具体的“工作任务”,从做中掌握知识与技能。这种将融入临床护理路径的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真实的感受到护理工作的方法、程序,践行“以患者为本”的医护理念,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以学生自学、教师导学为手段,培养了学生学习能力和情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师生交流的机会增加、反馈及时,更好地促进教学相长,为以后较快地胜任护理工作奠定基础。实践证明,并非所有学习任务都适合学案导学,其原因为:①受到学时、学生课余时间、学生的适应性与积极性等多方面的影响;②临床路径是一种新的医疗模式,目前并不能适用于所有的病种。因此,在每个学习情境中选择2~3个有代表性的外科常见病、多发病组织经验丰富的双师素质教师编制具有适当的难度和可拓展性的学案并试行该种教学。基于临床护理路径的学案导学同时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质提出较高要求。

篇12

1.2方法

1.2.1集中培训护理实习生岗前培训共42学时,其中安排安全文化教育28个学时,培训项目、主要内容、学时、教学法和考核方法。培训教员由人事部、医患关系部、护理部等部门的工作人员、护士长及带教教师担任。

1.2.2参加安全分析及不良事件讨论会在学生实习期间组织他们参加院内及科室的安全分析及护理不良事件讨论会,院级即护理部每季度1次,科室每月1次。鼓励学生发言,要求会后撰写自己的感想;在每个科室结束实习后,除写自我鉴定外,还要写以患者安全文化为主题的心得,交带教教师审阅并推荐写得较好的学生在每月一次的实习带教会上进行交流。

1.2.3评价方法①患者安全文化知识及护理不良事件认知采用问卷调查法。参考沈贻萍医院患者安全文化问卷和田欢欢编制的北京市护士护理不良事件报告认知问卷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12个条目,前6个条目是医院患者安全文化问卷,后6个条目是护理不良事件认知问卷,每个条目均设“是”和“否”两个选项,调查并计算护理实习生对患者安全文化和护理不良事件的认知率,认知率=选择“是”的人数/总人数×100%,认知率越高表明学生对患者安全文化和护理不良事件的认知程度越高。问卷发放前由护理部向学生说明调查的目的和意义,问卷当场发放,匿名填写后当场回收。首次问卷发放在临床实习上岗培训前,实习3个月后发放第2次问卷(第2次问卷调查时学生已经参加院级护理不良事件研讨会1次,科室3次),2次调查各发放问卷359份,收回有效问卷359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②岗前培训加入安全文化教育内容的2013届实习生与未进行患者安全文化教育培训的2012届实习生临床,比较实习前6个月发生患者安全及护理不良事件的情况。

1.2.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录入和统计分析,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和χ2检验。

2结果

培训前后学生的患者安全文化知识及护理不良事件认知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2。经过培训的359名学生临床实习前6个月发生患者安全及护理不良事件数为12例(药物外渗4例,给药差错3例,管道滑脱2例,标本错误、不请假外出、护患沟通事件各1例),发生率为3.34%;上届384名学生发生此类事件数为28例(给药差错8例,药物外渗7例,标本错误4例,护患沟通事件4例,管道滑脱3例,压疮、跌倒各1例),发生率为7.29%,两届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80,P=0.017)。

3讨论

3.1临床实习

培训前学生对医院患者安全文化和护理不良事件认知率较低本研究结果表2显示临床实习培训前学生对医院患者安全文化和护理不良事件认知率较低,说明学生的安全文化知识缺乏,整体安全意识较差,这与骆焕丽的调查结果是一致。我国目前护理教育的课程设置上可能存在缺陷,临床医疗课程设置丰富,但安全文化教育及相关的法律课程欠缺。实习学生患者安全文化观念直接影响患者利益,影响学生职业认同感与未来职业发展,也是导致医院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的主要原因。确保护理安全一直是现代护理教学及医院护理工作的重点,所以要在学生进入临床实习前补上安全文化教育这一课。通过实习岗前培训,让学生了解安全文化最简单的定义为“对患者无伤害”;了解怎样降低实习中可能产生的护理风险,增强学生的护理风险意识,使其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护理的同时保证自身的安全,“把最好的患者结局”作为最优先考虑是保障患者安全的关键;护患沟通技巧的讨论,让学生知道沟通不良是造成不良事件发生的重要隐患,沟通也是安全文化构建的一个重要桥梁。本研究结果显示,培训教育后学生对患者安全文化和护理不良事件认知均有所提高,但是培训后的问卷是实习3个月后发放的,学生可能在实习中通过其他途径接触相关教育内容,将在今后的研究中对评价时间进行调整。

3.2以临床真实案例

加深学生对患者安全和不良事件的理解实习期间组织学生参加院及科室的安全分析及不良事件讨论会。针对上届实习生发生较多的给药差错、标本错误、药物外渗、护患沟通事件等护理不良事件,选择护士中发生的类似典型案例进行重点讨论,讨论中鼓励学生发言。在其过程中首先运用“系统管理观”的管理理论,一方面从中吸取教训,查找不足,另一方面集中分析、揭示危险因素和事态发生发展的趋势,通过正面引导与案例反思,使学生安全文化构建教育更有针对性,以提高学生对不良事件的预见性,洞察实习中潜在的安全隐患,自觉规范自己的安全行为。会后让学生撰写自己的感想和安全文化为主题的心得,增强学生维护自身与患者安全的责任感,强化安全文化教育,从而达成安全文化的构建。研究结果显示,经过培训的学生临床实习前6个月发生患者安全及护理不良事件数为12例,上届学生发生此类事件数为28例,说明安全教育的有效性。尽管发生护理不良事件有诸多因素,但与学生和临床带教教师的安全意识、责任心有很大关系。提示今后要严格临床带教教师的选拔和对其加强安全文化知识的培训教育;找出学生临床实习中的薄弱环节,有的放矢地进行培训教育。

3.3应把安全文化教育纳入护理实习生常规岗前培训内容

患者安全文化的构建是为了营造安全的医疗环境,降低医疗不安全事件的发生,提升医疗服务质量。所以医院提高安全文化已经成为改善患者安全运动的重中之重,而改变文化是非常困难的,因为人们一旦形成一种理解世界的特殊方式,就容易非常顽固地坚持下去。所以安全文化教育应纳入常规岗前培训内容。安全文化是医疗质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护理实习生进行安全文化培训、规范安全行为、树立“以患者安全为最优先考虑”的理念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逐步培养他们对患者安全的信念和态度,通过他们自身素质的提升,以良好的慎独修养,促使其安全护理行为的养成,忠实地维护患者的健康利益,避免护理不安全事件,从而保证患者安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