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礼仪文化差异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1 10:33:4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中西礼仪文化差异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中西礼仪文化差异论文

篇1

中国正以飞速的发展与世界接轨,跨国交际日益增多。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接触越来越多。中(东)西方文化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由此也对交际礼仪方面有一定的影响。在中(东)西方文化都非常重视人际交往。但交往的观念交往的方式都有着明显的差别。

一、打招呼

中国人路遇熟人总爱寒暄道:“吃饭了吗?”“到哪儿去?”“上班呀?”等。在我们看来这是一种有礼貌的打招呼用语,而若你跟西方人这样打招呼“Haveyouhadyourmeal?”“Whereareyougoing?”他们则会认为你想请他吃饭或者干涉其私事,会引起误解。西方人见面,通常招呼道:“Hello!”“Howdoyoudo!”“Niceday,isn’tit?”

二、感谢

对于别人的赞扬,中国人通常表示谦虚,并有一套谦虚之词,象“惭愧”、“哪里”、“寒舍”、“拙文”等。而西方人总是高兴地回答“thankyou”以表接受。中国人用“谢谢”的场合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亲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不常说“谢谢。”而西方人整天把“thankyou”挂在嘴边,即使是亲朋好友和家庭成员之间也常如此。中国人收到礼物时往往放在一边,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说贪心)。而西方人收到礼物时要当着客人的面马上打开并连声称好。

三、招待客人

中国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使西方人觉得难以对付。而西方人的习惯是:Helpyourself,Please!中国人送客人时,主人与客人常说:“慢走!”“小心点!”“再见,走好啊!”“你们进去吧!”“请留步”等。而西方人只说:“ByeBye!””Seeyoulater!””Seeyounexttime!””Goodnight!”

四、节日礼仪

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如,NewYear’sDay)处,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theSpringFestival,theDragonBoatFestival,Mid—AutumnDay.等,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Day(情人节),Easter(复活节),Aprilfool’sDay(愚人节),ThanksGivingDay(感恩节),ChristmasDay(圣诞节)等。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相同。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五、词汇语言的文化

英语词汇在长期使用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所以在教学中要注意对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的介绍,以防学生单纯地从词汇本身做出主观评价。比如red一词,无论在英语国家还是在中国,红色往往与庆祝活动或喜庆日子有关,英语里有“red—letterdays”(节假日)。尤其在中国,红色象征革命和社会主义等积极意义,但在英语中“red”还意味着危险状态或使人生气,如“redflag”(引人生气的事)。还有当看到商业英语中的“inthered”,别以为是盈利,相反,是表示亏损,负债。

在教学中,文化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方法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使他们能主动地,自学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比如:加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比较,将中西文化在称呼,招呼语等等谈话题材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自觉自然地渗透到教学中。又如: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收和体验异国文化。可以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等。

总之,中西方的文化存在着很多差异,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必须加强语言的文化导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在实际中正确运用语言。

六、文化等级观念

中(东)方文化等级观念强烈。无论是在组织里,还是在家庭里,忽略等级、地位就是非礼。尽管传统礼制中的等级制度已被消除,但等级观念至今仍对东方文化产生影响。在中国,传统的君臣、父子等级观念在中国人的头脑中仍根深蒂固。父亲在儿子的眼中、教师在学生的眼中有着绝对的权威,家庭背景在人的成长中仍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另外,中国式的家庭结构比较复杂,传统的幸福家庭是四代同堂。在这样的家庭中,老人帮助照看小孩,儿孙们长大后帮助扶养老人,家庭成员之间互相依赖,互相帮助,密切了亲情关系。:

在西方国家,除了英国等少数国家有着世袭贵族和森严的等级制度外,大多数西方国家都倡导平等观念。特别在美国,崇尚人人平等,很少人以自己显赫的家庭背景为荣,也很少人以自己贫寒出身为耻,因他们都知道,只要自己努力,是一定能取得成功的。正如美国一句流行的谚语所言:“只要努力,牛仔也能当总统。”(Ifworkinghard,evencowboycanbepresident.)在家庭中,美国人不讲等级,只要彼此尊重,父母与子女可直呼其名。他们的家庭观念往往比较淡薄,不愿为家庭做出太多牺牲。

当然,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导致的礼仪上的差异还有很多,比如服饰礼仪、进餐礼仪,秘书礼仪等等,由于篇幅等多方面的制约,在此不能一一深入探讨。总之,中西方之间有各自的文化习惯,由此也产生了不少不同的交往习惯。因此,随着我国进入WTO经济的发展和对外交流、贸易的不断增加,我们不但有必要在与外国人交往或者前往别的国家去之前,了解对方国家的礼仪习惯,而且必须加强专业礼仪人才的培养,提高全民礼仪意识,这不仅是对对方的尊重,也给我们自己带来了便利,不但能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烦与误会,还能在现代社会的多方竞争中争取主动,取得良好的结果或效益。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文化即英汉语言文化对比》,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4

【2】方文惠主编,《英汉对比语言学》,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

篇2

关键词:中西文化; 面子; 思维方式

1、中西面子理论

“面子理论”是英国人布莱恩(Brown)和莱温森(Levinson)(l978)在研究语言使用的普遍现象时提出来的。他们认为,为了保持交际双方良好的社会关系,使交际在和平友好的气氛中进行,顺利地实现交际,那么说话时就要在保留面子方面进行合作。

1.1中国文化中的面子论

汉文化中的“面子”包括两个组成部分:“面子”和“脸”。“面子”指通过在生活中获得成功而获得的,或者是他人赋予自己的威信或名誉。而“脸”指个体由于遵守社会的道德标准而从所处群体获得的尊重。“面子”与“脸”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的社会正价值较后者的低。“面子观念”则是一张无形的“脸”。正如林语堂先生在《脸与法治》一文中所说:“中国人的脸,不但可以洗,可以刮,并且可以丢,可以赏,可以争,可以留”。无论一个人是富有还是贫穷,地位是尊贵还是卑微,“面子”终归是要的。

在汉文化中,面子是个体身份与理想形象要求的表现,是个体社会地位、社会价值和处世要求等的总和。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这种身份和形象的要求。个体的言行符合社会普遍的标准就挣得了面子,违背这种普遍的标准就丢了面子。

面子是人情关系与人际影响的象征。汉文化社会特别重视人情关系和人际关系的融洽,情面被看成是个体人际影响度和关系融洽度的标尺。在人际交往中,给对方以情面,达成关系的和谐,就给了对方莫大的面子,反之就会驳了对方的面子。

1.2西方文化中的面子理论

根据Brown和Levinson的定义,面子是个人在社会交往中为自己争取的个人的公众形象。是一个人通过自己的社会活动而为自己赢得的社会正价值,是被这个人所生活的社区证明了的个人的公众形象。面子分为两类:消极面子或负面面子(negative face);积极面子或正面面子(positive face)。消极或负面面子是一个人对自由,不被他人强迫,不被他人反驳的希望;而积极或正面面子是一个人对融入某一个特定的组织或团体的需求。人们在日常语言交际过程中,既希望有自己的行为自由,又希望得到对方的认可,同时还要向对方表示关注,还不能威胁到对方的面子。

2、中西面子理论的差异

2.1中西面子理论差异的原因――思维方式的差异

由于中西方的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了不同民族间思维模式的差异,而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形式,也就是说,不同民族说话方式或采取策略的不同,是受思维模式的制约的。中华民族的思维定势是“天人合一”的思想,追求的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最重要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集体主义价值取向面子理论使中国人将面子的保留与否取决于群体中他人的认可。西方文化的思维模式是天人相分的宇宙观,强调事物只有在与个体的对立中才能存在。在人际交往中,主张坦率直白,个性鲜明,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因此,西方人追求的是个人主义价值取向。

2.2中西面子理论差异的表现

“面子理论”是基于西方文化所提出来的,是为了给对方好的印象,对对方礼貌,利于交际的顺利进行,其实对于其他文化的人们来说并不是都适用的。其中的消极面子就引起了很多学者的批评,这里主要摘述与中国文化中面子的不同,顾曰国指出,“B&L的模式不适用于分析汉语中的礼貌现象,因为汉语中的消极面子概念似乎不同于B&L对于消极面子的定义”。如汉语中邀请、承诺等言语行为在一般情况下并不认为是威胁消极面子的。Mao更详细地分析了B&L面子概念的两个来源:Goffman的面子概念和英语民间面子的概念。他指出,“B&L忽略了面子概念来源于汉语这一重要事实”,并指出“B&L的面子与Goffman的面子有很大不同,后者强调面子的公共性,在前者的定义中已不存在”。Mao还引用社会心理学家和人类学家关于汉语中面子的研究,指出“汉语中面子和B&L的面子有差别。汉语中的面子指个体在所处社会群体中取得的良好公众形象,具有社会取向,依赖于社会中他人的判断。而B&L的面子集中于个体是一种自我形象。同时汉语中的面子内容也没有B&L的消极面子”。

另外,B&L认为很多言语行为都是威胁面子的,而他们所列的威胁面子的行为几乎涉及言语交际的所有方面。这样看来,人类交际是危险的、充满敌意的活动。这是一种过于悲观的看法,而且这一说法在许多文化中也不易被接受。

众所周知,中国人以“爱面子”、“要面子”而著称。其实,中国人的面子就是指个体力争在社会群体中取得的良好的公众形象,因此可以把它归为积极面子。所以相对于西方文化而言,中国文化更侧重于对积极面子的维护,更看重自己或他人的积极面子,更重视自己被他人的认可以及对他人的肯定,以确保自己或他人在公众中的良好形象。

西方人侧重于对消极面子的维护,消极面子指个人希望拥有行动自由、不受他人干涉的想法,这一点来源于西方文化中对于个人价值观念的重视。

3、从电影《刮痧》分析面子理论

《刮痧》作为一部反映中西文化冲突的电影,影响了很多人的看法,表现了中西方对于文化、价值观念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同,本文单从中西方面子理论差异方面来分析这部电影。

3.1影片简介

影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美国中部密西西比河畔城市――圣路易斯的故事。男主角许大同来美国8年,事业有成,家庭幸福。在年终行业颁奖大会上获得电玩游戏制作大奖时,他激动地说:“我爱美国,我的美国梦终于实现了。”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却让他的美国梦彻底破碎了。他的儿子丹尼斯生病时,看不懂药瓶上英文的爷爷给他用了中国传统疗法――刮痧来治病,随后丹尼斯又在一次意外事件中撞破了头,许大同匆忙把他送往医院时,丹尼斯背上的刮痕却成了许大同虐待儿童的证据。正如影片中爷爷所说的一样:“刮痧在中国已经几千年了,到了美国怎么就说不清楚了呢?”接连不断的噩运使原本美好的家庭支离破碎。后来由于许大同的老板昆兰和各方面的努力,经过一系列磨难之后,许大同一家终于在圣诞夜团圆了。

3.2面子理论在影片中的表现

3.2.1大同打丹尼斯为了给昆兰面子

当丹尼斯和昆兰的儿子保罗因为玩电玩而打架,又不肯道歉时,许大同就当着昆兰的面打了儿子一巴掌,后来他对昆兰说:“我打我的孩子是为了表示对你的尊重,是给你面子。”在中国人眼里,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是我生的,属于我,我打他,是我的事,你管不着。虽然许大同打孩子不是为了惩罚孩子的过错,而是给朋友“面子”。但在昆兰看来,打人是犯法的,无论打的是谁。我想美国人不解的不仅仅是中国人的面子理论,还有中国人教育孩子的方法,他们认为打骂孩子是简单粗暴的,殊不知这一巴掌打在了儿子的身上,却疼在了父亲的心上。当自己的孩子与别的孩子发生矛盾时,中国家长总是要求自己的孩子先做出让步,或先责罚自己的孩子,这是最典型的中国人的教育方式,连丹尼斯的爷爷也说“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不成材”。在中国人眼中,打骂孩子和教育孩子是许多情况下重合的,都是为了孩子好,孩子是自己生命的延续,正如许大同将丹尼斯的“版权归自己所有”。而美国人更尊重事实,更强调平等,更注重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他们认为打骂孩子和教育孩子完全是两回事,打骂孩子就是虐待儿童。

这点体现的也有美国的个人主义,作为美国的核心价值观,美国人很重视个人自由的价值。即使在家庭中孩子也应受到作为一个个人所应受到的尊重和对待。任何人、任何势力都不能侵犯个人的某些不可剥夺的平等自由的权利。所以,昆兰很不理解大同打孩子的动作,更不同意他所谓的“我打孩子是给你面子”的理论。

3.2.2在法庭上昆兰驳了大同的面子

中国文化的人却认为自谦尊人和相互关切是人际交往中的指导原则,不仅重视自己的自尊心,还注意理解和照顾他人的自尊心,因此,在人际交往中重在相互关切,而不是个人自尊心的维护。在自己的面子与他人的面子发生冲突时,要本着责己严、责人宽的态度给予谦让,尽量照顾他人的面子;西方人以自我为中心,个人利益和个人尊严神圣不可侵犯,在个人面子收到威胁时,必须千方百计地加以维护,在人际交往中力争处于控制地位。

儒家提倡的是“和为贵”的人际交往原则,所以,给别人“留几分薄面”就成了维护人际和谐的重要手段。而且儒家思想提倡朋友间的共生共荣,即使朋友有错,也不当面揭短。适当给别人留面子是尊重他人的表现,也是人际关系的剂。在决定是否将许大同告上法庭的听证会上,许大同请了昆兰做自己的辩护律师,尽管昆兰一再强调自己是个知识产权律师,并要求许大同找一个对口的律师,但许大同坚持要请昆兰,因为昆兰是自己的好朋友,他了解自己对儿子的爱,许大同极其信任他,并把领回儿子这件事拜托给了昆兰。而昆兰却出人意料地在听证会上证明许大同确实打过自己的儿子,这也就更加使儿童福利院认为许大同虐待儿童。因此,许大同愤然辞职,并说出了“道不同,不相与谋!”许大同认为昆兰出卖了自己,显然不够朋友。中国有句话叫“患难见真情”,为了朋友应该“两肋插刀”,然而,美国人在交友做事上的轻重次序是:法、理、情。也就是说,先讲法律,再是道理,最后才是情面,这与中国人朋友观的前后刚好相反。中国人认为自己不能丢了面子,更不能让别人尤其是朋友没面子。五千年儒家思想所传承的给面子的形式是礼,因为礼是敬的表现,敬则是礼的内在精神,礼节与尊敬,在维持与改善中国人的人际关系上往往能产生非常神奇的效果。

4.结语

礼貌的文化特征差异是不同文化价值观差异的反映。面子理论是一种礼貌现象,是言语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不容忽视的一个方面。探讨和对比不同文化背景下面子差异及其成因,有助于揭示隐含在交际行为中可能引起误解和冲突的因素,有助于加深交际双方之间的理解,创造相互交往的共同基础,以便更有效地促进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毕继万.跨文化交际与第二语言教学. [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

[2]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 [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3]李军.面子理论在汉文化中的考察.[J].修辞学习.2004(3).

[4]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4).

篇3

数。但人算不如天算,不断的波折使得父母的返台日期一次次推迟,令他和赛门的感情亮起“红灯”,而葳葳又意外怀上了他的孩子。中西方各自的文化特征及文化冲突问题,在复杂的电影情节中展现的淋漓尽致。因此,本文以霍夫斯塔德的文化差异维度理论为基础,分析电影《喜宴》中的跨文化交际问题,唤醒人们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并探讨如何规避跨文化交际中的碰撞、冲突问题。

二、霍夫斯塔德的文化差异维度理论在电影《喜宴》中的体现

根据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维度理论,文化差异可用五个文化维度来进行描述和比较。这五个维度分别是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权力距离、回避非确定性、刚性/柔性倾向和短期/长远取向,(汤新煌,2006.08),它们对分析文化冲突的产生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电影《喜宴》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各种差异,而霍夫斯塔德的文化差异维度理论是用来衡量不同国家文化差异、价值取向的一个有效架构。

1、个人主义(Individualism)和集体主义(Collectivism)。

霍夫斯塔德在《文化与组织:思维的软件》一书中把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定义为:“在个人主义的社会中,人际关系松散,人人各自照顾自己和自己的家庭;相反,在集体主义的社会中,人们从一出生开始就与强大而又具有凝聚力的内部集团结合在一起, 而这种内部集团又对这些忠诚的成员提供终生的保护。”(Hofstede, 1991: 51)

中国是典型的集体主义的国家,强调群体和谐、个人与集体联系紧密,这一思维方式直接体现在中国人的婚姻观念上。中国人在婚姻中重家庭而轻爱情,婚姻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而是以家族为单位的“集体”的事情,婚姻的目的很大程度上在于为家族这个“集体”延续香火,传承子嗣。影片中,伟同的父亲始终盼望着伟同能娶妻生子,使自己早日抱上孙子,于是影片中出现了父亲虽然因重病住院却仍念叨着要伟同娶妻生子的场景。为了帮助父亲实现愿望,为了完成自己传宗接代的任务,伟同决定与葳葳结婚。伟同深爱赛门,虽然极不情愿,但为了取悦父母,伟同还是选择了与葳葳结婚。而西方人宣扬天赋人权,主张人人生而平等以及人权神圣不可侵犯,他们认为,婚姻纯属个人私事,任何人都不能干涉,所以他们极其尊重个人选择的自由。片中伟同的同,美国人赛门,一个人在纽约生活,父母并未对他的私生活过多管束,赛门的生活基本与家庭这个“集体”是分离的,所以赛门能够大胆追求自己的幸福,没有太多的顾忌。赛门选择同性恋生活实质就是遵循了西方自由恋爱和爱情至上的观念,仅仅是满足身心需要,而没有对于后代的顾虑,这是个人主义的重要表现。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的不同还体现在中西方对待婚礼的不同态度上。西方婚礼不强调婚礼的隆重性,仅仅是一种证明婚姻合法的手段,在宗教和法律面前的宣誓以示对感情的认真、忠诚。中国人在婚礼问题上则特别强调隆重性、仪式性,并且将这种隆重性与婚姻的稳定和幸福挂钩。影片中,伟同和葳葳原本打算以美国的公证结婚来敷衍了事,但却遭到了父母的强烈反对。影片中母亲说:“结婚是一辈子一次的事情。”这就是中国人心目中婚礼的意义――通过庞大隆重的仪式来强调婚姻的稳定性。并且由于见证人(宾客)多,还有婚姻双方大量的聘礼、嫁妆,以及“不能丢面子”的思想观念,也成为对婚姻长久性的一种无形的压力。有了隆重的婚礼,离婚、不幸福不稳定的婚姻就成了一种罪孽、反面的存在。这些无一不是对集体主义的体现。而婚礼上,伟同的中国朋友和亲戚起哄,罚酒、闹洞房等行为让外国人瞠目结舌,他们觉的这简直是疯狂至极,不可理喻。西方以尊重个体为出发点,而东方却是以尊重整体牺牲个人为宗旨的。闹洞房就是牺牲了新郎新娘的个人意志而取悦于整体意志的集中表现。

2、权力距离(Power distance)。

霍夫斯塔德提出的第二个文化差异维度是权利距离。任何一个社会中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平等现象,霍氏的权利距离指的正是人们对权力在社会中不平等的分配状态所能接受的程度(彭世勇,2004.01)。具体地说,“权力距离是指在一个国家的机构和组织中(包括家庭、学校和社区中),掌握权力较少的那部分成员对于权力分配不平衡这一现象能够接受的程度。”(Hofstede, 1991:28)霍氏的研究表明,在权力距离不同的国家中,人们的行为方式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中国文化非常强调“礼”和“上下等级”,要求人们对权利、地位、身份(以及辈分、等级、年龄等)比自己高的人必须要保持尊敬和礼貌。中国人注重传统的君臣,父子,论资排辈,等级森严;而在西方国家则提倡人人平等,长辈与晚辈间地位平等,不计较老少界限,多以朋友相处。影片中最明显的体现就是餐厅老板几十年后仍然不改对伟同父亲的称呼,一朝为上级,一生为上级。另外,伟同也以其管理人员的身份,经常拿工资威胁下属。在家里,其父是一家之主,每次吃饭大家都要等他先动筷子品尝饭菜。这些,都体现了中国文化中人与人之间的等级与距离。

3、不确定性规避(Uncertainty Avoidance)。

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于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不确定行为、情况或是前景有着不同的认识。霍夫斯塔德认为,“所谓不确定性回避就是文化成员对于不确定的或是未知的情况所感觉到的恐慌程度。这种不确定性给人们造成的恐慌表现为精神紧张或期盼未来的可预见性。”(Hofstede,1991: 113) 具体表现就是文化成员对于成文和不成文规则的需要。

笔者认为,片中中美两国人对同性恋的不同态度,深刻地体现了这一点。美国是由不同民族构成的移民国家,来自世界各地的民族到达北美大陆后还始终保留着自己的传统观念和处事方式,各民族间的交流、融合使美国文化丰富多彩、兼容并蓄,所以美国人在对待新事物上就显得要开放、主动,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不确定行为接受程度很高。尽管并不是所有人都接受同性恋,但总体上他们能尊重同性恋者的选择,同性恋者的合法权益在某种程度上能得到保护,所以,同性恋现象在美国人看来就没有那么奇怪。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经历漫长的封建农业社会,自给自足,与外界交流少,再加上封建礼教对人民正常生活的束缚以及中国人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不确定行为接受程度较低,所以长期以来中国人民是接受不了同性恋这一较新的事物的。所以现实生活中,中国人大多对同性恋者持怀疑、鄙视的态度,同性恋者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其合法权益也得不到保障。片中中美两国人对同性恋的不同态度,深刻地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于社会生活中的各种不确定行为、情况或是前景有着不同的认识。

4、男性主义(Masculinity)和女性主义(Femininity)。

根据霍夫斯塔德的文化差异维度理论,社会的男性化和女性化指的是,不同文化的成员有不同的性别意识;不同文化的成员对性别角色有不同的认识。霍氏认为,在男性化社会中,性别角色十分明确,即男性成员应该自信、坚毅,重物质上的成功,女性成员则应该谦虚、温柔,注重生活质量;相反,在女性化的社会中,性别角色常常发生重叠,即男女都应该谦虚、温柔,而且注重生活质量。

篇4

一、注意中英文词汇的意蕴差异

汉语和英语代表两种不同的文化,各自文化语境中有些词汇表面的意思是能对译过来,但是内在的意蕴却可能迥然不同,这种情况下,必须要掌握各自的内在意蕴,才能在交流中不出现问题。比如,英语的“red”,对应汉语的“红,红色的”意思,但是内在的意蕴却不一样。在中国,红色代表喜庆,和吉祥、红火、热闹、顺利等有关。比如,相关的词组:红火、红包、红光满面,等等,结婚过年等喜庆事情都是以红色为主打色。但是红色在英语文化中,却是表达愤怒、暴力等,如“see red”(怒不可遏),“red rag”(可激发愤怒之物)等。再如,Dog(狗),在中国骂人的话经常用狗作为比喻,“狗汉奸”“狗腿子”“狗仗人势”,等等,狗的形象是非常糟糕的,被鄙视的。但西方则恰好相反,他们认为狗具有勇敢、忠诚等品质,把人比作狗还是出于对对方昵称。比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是一个幸运儿)连我们那句“爱屋及乌”,在英语的表达中则成了“Love me, love my dog.”这种情况是不同词语在中英语境中不同的意思。

另外,一种情况则是与我们汉文化一样,某些事物在英语中同样有深刻的联想意义,但这种联想意义和我们汉语中却又不同。比如,中国被誉为“四君子”之首的竹子,就是高洁、坚定性格的人格化,历代文人、艺术家都借助竹子的形象来表达内心的高尚志趣和独立纯粹的人格。但与竹对应的英语词“bamboo”却没有类似的联想意义,而仅仅是一种植物,这个词也仅仅是个符号。

由以上论述可看出,中西文化的差异在具体的语言教学和运用中,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并且,在诸如介绍、称呼、问候、赞扬等诸多方面,中西文化差异导致的表达差异非常明显,是外语教育和学习必须重视的方面。

二、中西文化差异下的英语教育策略

针对中西文化差异造成的这些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1.创设和运用情景化教学,领会掌握英语交际习惯。语言是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和发展。死板地进行词汇、句型、语法教学和习题训练,不是英语教学的正途。因此,一定要通过创设和运用情景教学,提升学生理解、运用英语交流的能力,如此才能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表达差异。

2.区别语言的文化差异,培养跨文化学习意识。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代表着文化的本质内涵。英语作为成熟的西方文化的主要记录语言,代表的是英语文化的独特性。在教学中,必须有意识、有准备、有针对、有比较地对语言文化差异性进行区别、讲解、解释、举例,培养学生跨文化学习的意识。西方文化中称呼、致谢、赞美、慰问、思维等方面都与汉文化不同,这些就必须让学生领会并掌握。比如,中国人见面喜欢问“吃了么?”而西方人去不是这样的。因此,只有了解了英语文化,才能真正学好英语。

3.培养学生兴趣,打造学习氛围。任何知识的学习,如果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必然能够事半功倍。所以,外语教学,必须要通过培养学生的兴趣,通过积极引导和教学艺术,展现英语文化独特的魅力,让学生对英语学习产生兴趣,主动学习、快乐学习,才能真正体会到文化差异却是语言特色和文化魅力的根源,体会学习英语带来的快乐,从而克服文化差异对学习外语的影响。

4.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多方面展示英语魅力。现在教学条件提高了,各种教学设施齐全了,不论是听说训练,还是阅读训练,教学设备都能为我们提供多种选择。利用多媒体通过多种形式的课程内容来展现英语魅力,体会中西文化差异,是非常重要的教学手段。比如,电影片段、音乐、诗歌散文朗诵,等等,音画都是展示外语的辅助条件。让学生不断从具体的外语情景中获得听说读写的训练。鼓励学生日常用语也能用外语交流,体会汉语和英语的不同,这是增强理解的有效方式。

三、中西文化差异对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要求

翻译作品要求“信、达、雅”,这就是说中西文化沟通必须建立在准确地理解的基础上,因为“信”和“达”都强调的是准确性。因此,英语教育应该着重培养学生面对中西文化差异能准确运用语言的能力。

首先,从语言交流的差异出发,学习、了解和领会英语文化。语言形式和语言使用规则都来自文化固有的一些特点,不同语言之间语音、语调、词汇、语法不同,交际规则也不同。因此,必须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对英语国家历史、文化、传统、风尚、习惯、交际规则等方面进行了解。通过学习、了解和领会英语文化,充分掌握对英语本意、引申义、比喻义等了解和领会,从而在实际语言运用中做到准确和合适。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