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1 10:33:5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药物管理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高中化学演示实验中氯化氢的喷泉和氨的喷泉,倘若接连在几个班做演示实验,本应需要带上很多指示剂试液,每班1大烧杯待用,又重又难带。但是如果懂得把这些试液用后回收作中和处理又可循环使用的话,那么,只需带1份(1大烧杯)就足够了。这样,就能减轻负担,提高工作效率,同时也能节约药品。
高中分组实验制取乙烯后留下的废液因含有较浓的硫酸及部分乙醇,可收集起来作实验室洗液之用,它可适当地代替对人体有害的铬酸洗液使用,并已用于洗涤高锰酸钾残迹、旧石灰水瓶,浸除铁锈污迹等功效也相当好,还可以稀释后过滤适当地代替稀硫酸使用,如用于制氧气等。在回收废液的同时把碎瓷片也一起回收,经洗净晒透或焙过之后又可再用。这样,一方面变废为宝,能充分发挥每种药物的效用,又能防止这些废酸废渣对下水道的腐蚀与堵塞,避免对环境造成坏影响。相反,如果任由这些东西随意排放,必定会造成严重的恶果。另一方面师生们都参与了这项回收利废活动,使人们从中受到一次生动的教育。
把高中化学演示及两次分组实验所得的银镜试管收集起来,制取硝酸银溶液,所得溶液足够供卤素分组实验之用,仅此一项每年就能节约药品费数百元。而更重要的是使人们从中都得到教育和学习。
分析上述实例可知,对实验药物的回收利用,其意义主要体现在教育、教学、环保和经济这几方面:
1.通过对实验药物的回收利用以及学生参与这项活动,?教育人们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保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培养人们崇高的责任感、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奉公精神;启发人们树立利废节能、物尽其用的观念,自觉增强环保意识、保健意识。
2.有利于培养人们的科学态度。因为要把实验药物有效地回收利用,就需要人们正确地认识它,科学地对待它,从而教育人们做事要讲究科学的态度和方法。
3.对实验药物的回收利用要经历学习、运用和解决卖际问题的过程,这本身就是一种教与学的过程,而这种生动的教学,包括教师(榜样)的示范作用,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动手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4.实验“三废”的排放有两大危害,对公共设施(如下水道等)腐蚀,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所以,对实验药物的回收处理,除能开发其有用之处外,对环保也有积极的意义。
5.将实验药物回收利用,能提高药物的使用次数,节约办学经费。回收一种药品虽然能节省的金额是微薄的,但初高中化学全套实验都坚持这样做,能节省的金额就能达到上千元,如果我们从长远和宏观上考虑,其金额之巨就足以成为一个天文数字。这是一项不容低估的业绩!
对实验药物的回收利用,首先教师应坚持实行,只有这样才能在教育学生时起言传身教的作用。另外也应教育学生自觉地实行。例如在演示实验中不忘在这方面留下示范,在分组实验中有计划地安排学生回收药物。鼓励学生利用废物,处理废物。教育学生不可因事小而不为,这样做是一种精神文明的行为。持之以恒,必有成效。
下面以初高中化学分组实验为例,谈谈本人对实验药物回收利用的做法和意见,仅供大家参考。
一、可回收直接再用的有:
1.初中《化学》(94年10月人教版本):E3食盐(E代表书上学生实验的编号,下同),E5锌粒,E6石灰石,E75%氯化钠溶液,E8锌、铁、铜,E9铁钉。
2.高中《化学》(90年10月人教版本)第一册:E3配制的稀盐酸和氯化钠溶液,E4、E6、E8反应过剩的金属片,E5小苏打受热分解后留下的固体即碳酸钠。
3.高中《化学》(90年10月人教版本)第二册:E1反应过剩的铝,E3制乙烯废液,作洗液用,E4用过的乙醇,回收时倒人酒精灯作燃料用。
4.高中《化学》(91年10月人教版本)第三册:E3反应过剩的锌。
二、回收经处理再用的有:
1.初中《化学》(版本说明同上,下同):E4还原氧化铜所得铜粉,收集加热氧化后可循环使用。E6制取二氧化碳后留下的废液,经处理可作氯化钙溶液用。E9铁钉置换出铜后经洗净表层上的铜粉可再用。
2.高中《化学》第一册:E1和E2萃取碘后的煤油、四氯化碳经脱碘后可循环使用。
3.高中《化学》第二册:E3制乙烯废液稀释、过滤后可作稀硫酸用,回收的碎瓷片经过处理可循环使用。E5回收银镜试管制取硝酸银溶液。
4.高中《化学》第三册:E5回收银镜试管制取硝酸银溶液。
构成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系统要素,必须能够简明、客观、系统地反映财务管理实践活动的各个方面,主要包括:①什么是财务与财务管理;②财务管理是如何产生的;③财务管理的目标是什么;④财务管理管什么;⑤如何实现财务管理的目标。这五类问题可以由财务管理的本质、假设、目标、要素、程序和这五个基本理论要素来回答。
1.人们对于财务本质的认识,长期以来形成了三大主流观点:“资金运动论”将财务的本质界定为资金运动的过程和结果;“财务关系论”认为财务的本质是资金运动过程所反映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资金运动和财务关系论”把前两个观点结合起来,认为财务的本质是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所形成的经济关系。笔者认为,财务包括财务活动的组织与财务关系的处理,其本质是对本金投入产出活动的组织及其所形成财务关系的处理,但财务关系以财务活动为载体。财务管理是企业为实现既定目标,对生产过程中所需资金的筹集、使用、分配,以及贯穿于全过程的预测、决策、计划、、控制进行全面管理的活动,其核心是对资金及其运动进行有效管理,其本质是一种理。经济学特别是微观经济学是其基础理论指导,学是其思想指导,管是其方法论指导。因此本文研究财务管理侧重于财务活动的组织,即财务管理活动方面的研究,以此建立理论体系。
2.财务管理假设说明财务管理的发展基础和产生原因,它是联系财务管理的本质、目标、要素、程序和方法等理论要素的中介。财务管理假设是人们进行财务管理理论演绎的前提,是由若干独立假设共同组成的连贯一致的体系,这个体系应该符合合理性、独立性、非矛盾性、可检验性等条件。它可按财务管理的空间、时间、环境、行为来构建,包括财务管理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有效市场假设和理性理财假设四个一级假设。每个一级假设又可派生一个或多个二级、三级假设,从而形成一个有机的财务假设体系。
财务管理主体假设指财务管理工作应限制在每一个经济上和经营上具有独立性的组织之内,它明确了财务管理工作的空间范围,由它可以推导出法人理财主体假设和自主理财假设。持续经营假设指财务管理的主体是持续存在能执行其预计经济活动,除非有证据表明企业将破产或倒闭,否则,应假定企业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会持续经营下去。由此可派生出理财分期假设。有效市场假设指财务管理活动所依据的金融市场是健全和有效的。在有效的资本市场上,企业需要资金时,能以合理的价格筹集所需资金,企业有闲置资金时,能找到有效的投资方式,企业能从有效市场上获取有用的经济信息。有效市场假设可以派生出的假设是市场公平假设。理性理财假设指财务管理工作者的行为是理性的经济行为,是以追求最大合理效用为目的的。表现在财务决策时,能够权衡收益与成本、收益与风险,从多个备选方案中选择最佳方案,并在方案执行时予以分析和控制,以期最大限度地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由它可以推导出资金增值假设、风险厌恶假设和资金再投资假设。
3.财务管理目标说明进行财务管理实践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或结果,它是财务管理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组成部分,它的目标从属于企业管理的目标。企业管理的基本目标是提高经济效益,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因此财务管理目标应是提高经济效益或经济效益最大化。但是,提高经济效益或经济效益最大化,作为一种定性要求,缺乏可操作性,不能对其进行计量,需要借助一定的经济指标加以表现。在财务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中,先后出现的有代表性的具体指标有利润最大化、每股收益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利润最大化在我国和西方都是流行甚广的观点,但由于它没有反映收益与投入资本的关系,因而不能科学地说明企业经济效益水平的高低,不便于在不同时期、不同企业间进行比较。每股收益最大化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单位股本所获收益额,它体现了收益与资本投入之间的关系,但未能体现资本投入所面临的风险,因而它也具有局限性。财务管理的目标最后发展为股东财富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股东财富最大化或企业价值最大化指标考虑了取得报酬的时间并用货币的时间价值原理进行计量,考虑了风险与报酬的关系和收益与资本投入的关系,是经济发展导致企业经营模式演化的结果,也是财务理论研究逻辑推理的结果,因而它得到了财务管理理论研究者和实务工作者的一致认同。
4.财务管理要素是回答财务管理管什么的问题,也就是解决财务管理工作的问题。财务管理要素是对财务管理对象按经济性质和内容进行的科学分类,财务管理的对象是企业的资金运动,划分为融资、投资和分配三大要素。融资是解决如何取得企业所需要的资金,包括向谁、在什么时候、融通多少资金的问题。企业的资本包括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融资管理也就是对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的管理。投资是指以收回现金并取得收益为目的而发生的现金流出。企业融资所得款项投资于不同的资产,在形态上表现为首先对固定资产投资,继而对流动资产投资、对金融资产投资、对外投资和对无形资产投资。因此,投资管理实际上是对“资产”这一要素的管理。分配是指在企业利润中,有多少用于企业扩大再生产,有多少分配给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分配的基础是利润,而利润是收入与成本费用配比后的结果。因此,分配管理实际上是对收入、费用、利润三个动态会计要素的管理。
5.财务管理的程序和方法,是解决如何实现财务管理目标的问题,是指在财务管理实践中为了实现财务管理目标、规范财务管理活动、履行财务管理职能,而应具备的程序和运用的方法技术。财务管理的程序是财务管理过程中相互配合、紧密联系、有序的管理环节,包括预测、决策、计划、分析、控制五个环节。其中,决策是最重要的环节,包括融资决策、投资决策、分配决策三大内容。财务管理的方法指在财务管理的程序中采用的具体方法和技术,包括财务组织方法、财务预测方法、财务决策方法、财务预算和计划方法、财务分析方法和财务控制、监督、激励方法。
(一)PE的含义
PE简单的说就是经济学原理在药品领域的应用,也可以说将经济学原理、方法和分析技术有效的运用到临床药疗活动中,以此来对临床用药过程进行有效的优化,并通过药物流行病学的人群来进行指导,从全社会的角度来进行研究,并将现代化技术进行全方位的应用,以此来对现阶段我国医药卫生资源进行最大限度、合理、有效的综合性运用。
(二)PE研究方法
PE的研究方法也直接影响到其运用的效果,较为常见的方式有四种,以下对其进行简单的分析:首先就是最小的成本分析,其主要是在同一种临床试验过程中,或者是效果完全相同的状况下,来对药物治疗以及医疗干预方案的成本进行计算,选取成本最小的方案。但应该注意的是,要保障临床试验的效果、持续时间以及所产生的不良反应应该完全相同;其次是对成本效果进行分析,这种方式在PE中较为常见,这种方式主要是对医药的效果与成本进行比较,这一方式的对比结果主要是以健康效果增加所需要的成本值,以及成本效果分析的比值为依据,通过对此进行参考;之后是对成本所产生的效应进行分析与研究,这也是成本管理的必然发展趋势,通过对用药者的医院、生活水平以及偏好进行参考,在此基础上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与方案,起到经济、合理的效果;最后,成本所产生的效益与成本本身的效益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个别或者多个药物治疗的方案进行对比,对所消耗的成本进行研究,以这一对比所产生的结果作为参考依据,并通过经济或者效益的形式将其表述出来。
(三)PE原理在医药管理中的意义
按照传统的医院管理思想来对药品进行引进与使用过程中,首先应该考虑的是药品的安全性能与有效性,对经济性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尤其是近几年,社会的发展与经济的步伐逐渐加快,医药成本越来越贵,普通的家庭难以承受这一经济压力,这就要求对传统的观点与管理理念进行审视。例如,现代的医院管理中应该融入PE观念与理念,使其对临床用药进行指导,以此来达到合理用药的效果,从根本上提高医院的医疗质量和药事管理水平。以下对其进行简单的分析:首先,PE可强化医院管理和提升服务质量。近几年,我国的医疗费用越来越贵,尤其是药品费用逐渐呈上升趋势,医院药品收入占业务总收入比例虽然呈下降趋势,但其经济总量依然为上升趋势,传统的医药管理依然中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例如卫生补偿机制存就在一定的不合理现象,以药养医的现象较为常见,这一现象不仅提高了医药成本费用,同时也导致了医药滥用的状况。同时,现阶段社会发展中存在不正之风,例如医生为患者开贵药,并在其中获取回扣,这种现象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也不利于社会的长久与稳定发展。其次,在新药临床试用的过程中,通过对PE的合理有效运用,可以起到指导的作用,为决策提供前提基础。现阶段对临床治疗的方案进行选择与评价的过程中,对经济效果与成本消耗的重视程度不足,而PE的使用可以加强成本与效果的最大化,并提高了药疗效果,减少临床试用中出现不良反应的几率,降低社会医药费用支出。此外,PE的有效运用也可以提高医药管理的水平与质量,在传统的医药管理过程中,缺乏客观性的控制与管理,很多医院在对药物管理的过程中存在极大的盲目性与随意性,尤其是部分医院过于重视经济效益,这也就不利于社会的稳定进步。面对这一现象就应该采取科学的方式来对药品的安全性、经济性以及有效性进行有效的控制。将药物经济学理论有效的融入到医药管理过程中,这可以对以上现象进行全面的改善与处理,从根本上改善医药管理的效果。
三、药物经济学在医药管理中的应用
(一)新药的引进与老药的更替
在对新药进行引进与老药更替的过程中,对于没有达到PE药物标准的药品应该禁止使用,并对现有的不符合标准药品及时淘汰或者替换。医院应该对新药的引进与评价进行投票制度,按照PE来对新药进行分析,对于符合标准的新药进行优先使用。
(二)控制药疗成本与费用
在临床用药选择过程中,应该在保障药物质量、安全、效果的前提上,采取PE评价的方式来对相同药物进行分析与评价,对不同的方案进行分析与对比,并在这一过程中选取较为合理的方案,最大限度的为患者提供性价比较高的药品,从根本上保障医药管理的经济性。
(三)制定医院的用药目录
为了对医药费用进行全面与有效的控制,可通过用药目录来控制药品比例。这方面,医院应该使用价格合理、效果明显的药物,并将这一药物放在医院的基本用药目录中,对其进行有效的记录,尤其是西药,应该对西药的增长幅度进行全面控制。
(一)把握特点,对症下药。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任何事物既有矛盾的普遍性,又有其特殊性,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这就要求人们,要在矛盾普遍性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和矛盾。毋庸置疑,每一位后进生身上,都有所有后进生的共性,但导致每一位后进生落后的原因却大相径庭。只有找出每一位后进生后进的根源,才能对症下药,辩证施治。
本班学生吕某和张某文化课学习上都缺乏上进心。但经了解,吕某是由于父母过于溺爱致使孩子缺乏责任心而懒散,张某是因为报考艺术类院校,认为只要学好专业课就行。对此我开具了不同处方:吕某,通过负“重”治“懒”:压担子,让他带钥匙负责每天开教室门,并担任体育委员。
承担了责任的他逐步告别了懒散,纪律观念增强了,学业成绩稳步提高;对张某则重点纠正其错误的认识:向他例举报考艺术类院校的考生因文化成绩低而落榜的事例,讲清搞艺术离不开综合文化素质等道理,使该生逐步转变了认识,提高了文化课学习的自觉性。正可谓:对症下药,方能药到病除。
(二)理清头绪,善抓重点。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复杂事物包含着许多矛盾,这些矛盾因地位和作用的不同,有主次之分。主要矛盾决定着事物的发展方向。这一观点要求人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分清轻重缓急,学会抓关键和要害,忌眉毛胡子一起抓。
一自己精力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二是有钢不用在刀刃上,费冤枉力。班主任必须通盘考虑后进生的致后的各种因素,找出其致后的主要因由,集中力量攻坚克难。本班张某,父母离异,母亲常年在外打工,家庭负担重,无暇照顾孩子生活,更不用提学习和情感。导致该生经常自艾自怨,迟到,学习忽冷忽热,还迷上了爱情小说,学习成绩直线下降。
面对该生,我进行了冷静分析,抓住该生缺乏家庭温暖一点,第一步实施“温暖工程”。我约见她父母,建议其父亲按时给孩子生活费,其母亲多抽时间陪孩子,告诫她,孩子健康成长比挣钱养家更重要。第二步实施“监督工程”。将她从后排调到前排,安排学习委员与其同桌,监督其课上和自习课学习,及时提醒。第三步实施“补课工程”。与任课教师协商后,安排她利用自习课补课。经过一个学期努力,该生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学习进入了正轨。
“输液不良反应”系输液引起的或与输液相关的不良反应的总称,习称“输液反应”,有时临床上也称之为“热原反应”。但严格地说,“热原反应”只是输液不良反应的一个部分。输液不良反应的发生与许多因素密切相关,为保证输液质量及正确的临床使用,必须紧扣每一环节,做到全面质量控制(TotalQualityControl,TQC)与药学服务(pharmaceuticalcare,PC)相结合,以系统控制临床输液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1.输液不良反应的分类、症状及临床处理
1.1分类最常见的输液不良反应是热原反应,其他尚有热原样反应,菌(细菌、芽胞、真菌)污染反应,过敏反应等。一般急性不良反应易于引起临床重视,值得注意的是微粒等引起的慢性不良反应,如肺栓塞等,一旦发生,往往处理棘手。
1.2症状常见症热有热原反应及热原样反应所致的发热、寒战、呕吐等。不同类型的输液不良反应可能具有相似的症状,特别是在反应较轻的时候往往难以区别。全面了解输液反应症状并进行分析,有助于正确判断和进行临床处理,如荨麻疹提示过敏反应;不安、惊厥、脑水肿提示水中毒等。
1.3临床处理对输液不良反应的临床处理,一般是停止输液,分析症状,对症治疗、及时抢救,查找原因,杜绝再发。通常热原反应预后良好。
现将输液不良反应的分类、症状及临床处理归纳如下:
不良反应可能症状处理选项
热原反应A发热、大汗、寒战ABCD停止输液、给氧(重症)*
热原样反应B恶心、发冷、呕吐对症治疗*
菌污染反应C休克、--抗休克
过敏反应d血压下降--升压药
谵妄--镇静剂
肺水肿E败血症C--抗生素
水中毒F荨麻疹支气管痉挛D--抗过敏剂
气血栓G心衰、呼吸困难E--纠正心衰、结扎四肢
肺栓塞H不安、惊厥、昏迷F--脱水剂、利尿剂
动脉炎I肉芽肿、癌变H
静脉炎J血管栓塞GIJ
血管疼痛IJ--减慢滴速
*一般处理方法。
2.输液不良反应的直接诱因
2.1内毒素又称热原,系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主要成份脂多糖,可诱发热原反应。内毒素具有耐热性、滤过性、水溶性、不挥发性等特点。一般在细菌死亡之后,破壁而出,诱导产生内源性热原,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而导致发热[1]。与微生物污染密切相关。
2.2微粒多为不能代谢的物质。直径在50mm以下时,人眼不能发现,因此,澄明度合格的注射液不一定意味着微粒合格。注射液中的微粒已经鉴别出来的有碳黑、碳酸钙、氧化锌、纤维素、纸屑、粘土、玻璃屑、真菌、真菌芽胞和结晶体等[2]。大量微粒可引发热原样反应[3]。直径在7~12mm的尘粒,在静脉注射用药时可以引起抗原样反应[4]。微粒是引起慢性输液不良反应如肉芽肿、肺栓塞等的重要原因。
2.3理化性质包括pH、渗透压等。注射剂的pH及渗透压要求与血液相等或接近,虽然人体有一定调节功能,但相差太大易致血管疼痛、静脉炎等。如过多过快输入低渗液体,或单纯葡萄糖,易引发水中毒,表现为脑水肿和细胞肿大。
2.4活菌污染活菌包括各种细菌、真菌类及芽胞等。一旦染菌,注射液可能出现霉团、浑浊等,但也可能肉眼不能发现。使用的后果是严重的,轻者轻度热原反应,重者可致脓毒症,败血症,内毒素中毒甚至死亡。
2.5低温输液王兴权[6]曾专门考察了低温输液的不良后果。认为,较大量输入低温输液(<7℃,300ml以上)时,可导致病人寒战,四肢觉冷。局部可刺激病人血管引起血管痉挛及局部疼痛,严重的导致静脉炎。低温输液还可能加重感冒,心肌炎、心脏病变、高血压等症。
2.6致过敏原致过敏原的种类较多,除了个别药物本身的致敏作用外(如异烟肼),有的药物可能因原料杂质原因而致敏。如青霉素,氨苄青霉素本身并不致敏,致敏成份是其结构残片。血制品、水解蛋白等也可能带入致敏原。葡萄糖注射液的原料葡萄糖系由淀粉类水解而得,其中一些未水解完全的糊精类对某些人也是一种致敏原。其它尚有前面谈及的如7~12mm的微粒等。过敏反应与个体有关,较少见。但一旦发生往往后果严重。
2.7输液操作不当极少见,如输液量过大,过快,致急性左心衰,肺水肿,输入气泡过多而致气血栓。
现将输液不良反应与诱因的关系归纳如下:
诱因
不良反应
内毒素A热原反应AD
微粒B热原样反应BCDE
理化性质C菌污染反应D
活菌污染D过敏反应BF
低温输液E肺水肿、气血栓G
致过敏原F水中毒C
技术失误G肺栓塞、动脉炎B
静脉炎BCE
3.输液不良反应的人为因素
3.1输液质量系生产输液某个环节或若干环节质控不严所致。一般有原材料不合格、注射用水不合格、工序安排不合理、包装不严、消毒不彻底等,有关文献[7]对此有详细分析。输液质量是与输液不良反应发生率密切相关的重要因素之一,带入致病因素包括内毒素,致敏原、微粒、活菌等。
3.2贮存运输系大输液在贮存和运输中,瓶与瓶直接堆压、露天放置、大力装卸等,使瓶壁产生裂纹而致包装不严,引起活菌污染。
3.3处方配伍药物配伍禁忌有很多方面,目前医护人员对药物配伍引起药理变化、外观变化及稳定性下降等比较清楚,但对配伍所致输液不良反应增加却了解不多。经有关人员研究,配伍致输液不良反应增加一般是通过下列途径:①内毒素加和,②微粒加和,③微粒倍增(总数超过原数加和),④pH变化,⑤渗透压变化,⑥主药结构变化等。近年来,配伍后澄明度合格,而微粒倍增致热原样反应的现象日益受到关注。
3.4输液过程
3.4.1关于一次性输液器具一次性输液器的应用,有助于克服从输液器具带入热原的现象。但在使用中,应注意其包装的密封性。另外,不合格一次性输液器在市场上并未绝迹,《健康报》曾有过一个不太乐观的统计。因此,把握进货渠道,防止因输液器不合格引发输液不良反应仍然十分重要。
3.4.2输液准备有报道,输液准备时给输液带入的微粒与进针的针号及次数有关[8],小号针头进针2次,胶塞落屑达42.3%。另外,因医护人员人手紧张,注射剂启口加药后放置时间过长,超过数小时,致使药物分解(如青霉素)产生致敏原或污染的极少量微生物繁殖而诱发不良反应。
3.4.3输液方法与敞口输液比,闭式输液可克服器具带入的热原污染。但采用闭式输液时,不断进入的气泡使输液瓶成了洗气瓶,可不断带入尘埃、纤维和细菌。有人[9]对此专门实验并证实了其危害。
3.4.4弃液问题为防止器具和洗气问题,弃去初液及尾液有利于降低外界致病因素的带入量。但在输液仅作为稀释剂,需精确剂量的情况下(如化疗药静滴),应在处方时考虑到弃液问题。
3.5环境条件环境条件可以加重或减缓操作所引起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病室的清洁卫生可明显减少输液时洗气过程热原和微粒的引入。启口加药后放置时间过长,在夏季高温条件下危害更大。但若操作者考虑到这一影响而将启口输液放置冰箱,或冬季在无空调设施下给病人大量输液,又有可能因低温输液而致血管痉挛、寒战等。
3.6个人病况输液一般用于血容量不佳,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腹泻、烧伤、休克、高热等患者。有些症状与输液不良反应相似。临床上要注意两者的区别,如混淆,有可能因继续输液而加重不良反应,或因停止输液而加重病情。另一点需要注意的是:输液质量指标是一个限量[10],内毒素、微粒数量等于零且pH、渗透压与血液相等的输液是不存在的。因此,对于危重病人、虚弱病人、高敏体质、老年患者,即使输液质量合格,临床应用正确无误,仍应注意输液不良反应发生的可能。
现将发生输液不良反应的人为因素与直接原因之间的的关系归纳如下:
人为因素
直接原因
输液质量A内毒素ABDEF
贮存运输B微粒ACDEF
处方配伍C理化性质ACF
输液过程D活菌污染ABDE
环境条件E低温输液DEF
个人病况F致过敏原ACDEF
操作不当D
4.实施全面质量管理(TQC)、控制输液不良反应
八十年代起,全面质量管理的实施使医院制剂质量控制的环节从单纯的生产过程扩展到与生产相关的各个环节,为确保发出合格的输液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认为,就医院而言,要保证用到病人身上的输液是合格的,应将全面质量控制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到临床。具体可用下表归纳,分八个部分:
4.1人员管理制剂人员、医生、护士均需具备相应资格,具有相应技术要求,对输液相关知识及输液不良反应原因、症状、处理方法熟悉了解。
4.2房屋与设施制剂室布局合理,室内装修符合要求,有净化设施等,临床应单设输液贮存柜和配液间,病房装修符合卫生无尘要求。
4.3设备管理制剂室对制剂、药检、传输管线的选择、安装和使用、维护等进行管理。临床配液间等应配有灭菌设施(如紫外灯),器械科保证临床输液相关器具进货质量。
4.4卫生管理包括制剂室和病房的环境卫生,工作区域的卫生,对设备、容器用具的洗消,工作服及个人卫生的管理。
4.5仓储管理制剂室对原辅料、内包装、成品的仓储管理及临床对输液保存、发旧存新及输液器具的保管规范化。
4.6生产管理(输液管理)生产管理指制剂室对生产工艺、原辅料、制剂用水、清场、批号、标签、不合格品进行管理。输液管理指对医嘱审核、处方配伍、输液过程等进行管理。
4.7质量管理制剂室质量管理范围包括质量监督、检验、监控、药检室管理等,临床指输液不良反应报告制度的实施,以及对制剂室常规下临床科室访问工作的合作。
4.8文件管理制剂室对大输液生产全套法规、规程、记录、报告要专人负责,定期检查。临床输液相关文件包括病历记录,输液不良反应报告等。也可将输液不良反应上报专门机构登记备查。
5.引入药学服务(PC)观念,控制输液不良反应
药学服务是提供直接和有责任的、以达到提高病人生命质量这一结果为目的的与药物有关的服务[11]。药学服务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尽管时间很短,但效果十分明显。在药学各领域的渗透力和生命力极强。通俗地说,TQC解决了用到病人身上的药品是否合格的这一问题。而PC则要解决合格药品用到病人身上是否合理、安全、有效的这一问题。PC在控制临床输液不良反应方面尚属探索阶段,我们认为首先应考虑到以下一些问题。
5.1用药必须吗?是否一定要输液?原则上能用口服药达到治疗目的则不用注射剂。轻度感冒或重症感冒有无输液必要?临床输液的作用有很大部分是作为小容量注射剂的稀释剂,是否一定要采用这种方法?
5.2加药合理吗?有无配伍禁忌?临床加药量很大往往是为减少病人打针次数。换个角度考虑,所加药品(针剂)能否改为口服,是否真的需要联用那么多针剂?
5.3所选输液合适吗?如静滴青霉素,用葡萄糖注射液稀释显然不如用氯化钠注射液稀释,因青霉素在葡萄糖的酸性环境下更易水解而产生致敏原,诱发输液反应。
5.4所选输液剂量如何?一些抗生素在一定温度下可以水解,小容量输液既能缩短输液时间,使水解减少,又能保持较高的血药浓度。
5.5输液不良反应发生后,寻找原因时对医、药、护、患各环节具体情况是否有全面了解,平时联系是否密切?因为输液反应的发生诱因很多,关起门来查原因不利于系统控制,有时能解决问题,有时并不能解决问题。平时医、药人员间加强联系是十分重要的。
5.6药师宣传工作如何?药师有无将新型输液(如肠道外营养剂等)的功能、注意事项及时准确地向医护人员介绍。
5.7是否建立了输液不良反应反馈制度?药师对反馈信息是否全面了解?
5.8是否建立了日常制剂质量临床调查制度?即临床向本院制剂室常规性质量调查的反馈。
5.9有无建立黄卡?即药历表、病人用药记录。可避免过敏体质再次发生输液不良反应。黄卡制度从80年代就有专家呼吁推广,但至今尚未完善。
5.10输液中是否对特殊病号保持警觉?特别是体质虚弱、心脏病、高敏体质、老年患者等。
总之,临床输液不良反应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要降低其发生率,有赖于医、药、护的密切结合,做到全面控制输液质量,并在做好医疗服务(medicalcare)、护理服务(nursingcare)之外,重视药学服务(pharmaceuticalcare)的作用,使输液的应用真正能提高病人的生命质量,而不是带来新的痛苦——输液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RawilinsEABentley’sTextbookofPharmaceuticsEighthEd,London,BailliereTindall1977;554
2.魏树礼,注射剂,见:奚念珠主编,药剂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202
3.王青等,人民军医,护理增刊1985(1,2)合刊:57
4.杜志德,微粒异物的临床危害及空气净化技术在制药生产中的应用.大输液研究进展.成都:“全国大输液技术研讨会”审稿委员会1990:220
5.MeersPD,etal.Lancet,1973;11:1189
6.王兴权.冰箱内保存的输液不得直接给患者静滴.大输液研究进展,成都:“全国大输液技术研讨会”审稿委员会1990:386
7.刘国杰主编,药剂学,第二版,北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
8.詹久生.医院药学杂志1981,1(3);44
关键词:管理会计;财务会计;融合
会计系统是一个信息生成和利用系统,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是现代会计的两大支柱。一直以来,人们都认为:财务会计是以传统会计为主要内容,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大量、日常业务数据经过记录、分类和汇总编制成会计报表,向企业外部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集团和个人提供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会计报表。而管理会计主要利用财务会计提供的会计信息及其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有关资料,运用数学、统计等方面的一系列方法,通过整理、计算、对比、分析,向企业内部各级管理人员提供用以短期和长期经营决策,制定计划指导和控制企业经营管理信息的对内会计报告。这种“财务会计对外,管理会计对内”传统观念长期以来制约着会计人员的思维,这样不仅不利于会计职能作用的发挥,而且也阻碍了会计理论的发展。其实,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虽然同时并列为相对独立的会计系统,但企业会计本身就是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结合,两者的理论基础具有同源性,共同服务于现代企业会计总体要求。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和控制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相互补充,相互配合,共同提供决策者所需要的会计信息。因此,在现代知识经济条件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是可以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他们具有融合的基础和必要。
1管理会计是财务会计的延伸与发展
1.1管理会计的职能与任务是财务会计职能与任务的延伸与发展
管理会计成为与财务会计并列的独立领域经历了一个在传统会计内部孕育、积累、分化和逐步形成的漫长过程。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所有权、经营权相分离,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为加强其内部管理,提高市场竞争力而运用专门的管理会计办法,即以财务会计为基础进行预算分析,编制企业的全面预算与责任预算,确定各方面的主要目标,建立责任中心,并对其进行控制、调节、分析、考核和评价,以达到预期
的目的。这在理论上就属于管理会计的职能,它是由企业的财务会计来执行的。
1.2管理会计的内容是企业为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对财务会计工作内容的深化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因此,预测经济前景,进行投资决策,建立责任中心,完善经济责任制,并对其进行核算、调控、分析、考核和评价等管理手段显得愈来愈重要。为此目的,广大财务工作者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和积累,在传统会计计账、算账、报账的基础上,把实际工作经验归纳为诸如成本习性与量本利分析、变动成本计算、预测分析、产品生产决策的专门方法,投资决策与分析的专门方法,责任会计、成本控制等内容,人们把这些实际工作经验予以科学的、系统的总结,就形成了管理会计的内容,它丰富了会计科学的内容,扩展了会计的职能,使会计在经济管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管理会计是企业财务会计的延伸与发展。
2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融合的基础
2.1内外部信息使用者在信息要求上趋于一致
会计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管理的要求而产生、发展并不断完善起来的,它不仅仅是管理经济的一个工具,会计本身是有管理职能的,是人们从事管理的一种活动。传统的看法认为:内部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对企业会计信息的需要是由管理会计提供的,而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会计信息的需要则是由财务会计提供的。从管理会计的发展过程来看这种观点具有明显的缺陷。管理会计并非独立于财务会计的会计学科,它是财务会计的进一步延伸和发展。传统的管理会计有两项假设:一是内部信息的保密。因为内部信息特别是成本信息被看成是商业机密,是企业立足于市场的有力武器;二是内部信息的提供和传递不受外界有关法规的约束和限制。但随着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管理会计不仅要树立企业整体优势的观念,关注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而且还要对企业价值链的其他组成部分,如顾客、市场、竞争对手等外部因素进行分析评价,提供决策所需要的信息。同时,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不仅关注历史信息,而且越来越关注企业的未来信息、分部信息、过程信息和非货币的信息,而这些信息主要是由管理会计提供的。由此,美国会计界已提出企业管理会计信息对外披露的要求。我国也已经要求上市公司提供分部信息、关联方交易等内部信息。同样,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者为了更好地进行战略决策,也必须同时了解企业的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这样一来,内外部信息使用者在信息要求上便趋于一致,管理会计的重要性将显得更为突出,有可能形成自身独特的强大的管理会计信息系统,更好地为企业内外部信息使用者服务,从而推动会计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2.2会计研究对象的极大扩展
“会计对象是指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企业、事业单位的经营活动或业务活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总是表现和反映为一定的资金运动。资金运动及其所反映的经营活动就是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内容,也就是会计对象。”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传统的会计管理过多地注重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资产、资金等物质资本,认为会计的对象是资金运动,而忽略了决定这些因素的人及其行为活动。事实上,无论是财务会计还是管理会计,都是以价值信息为基础,其研究对象都是将会计系统生成的资料计算整理成有用的信息,进而使信息用于控制企业的经营活动,促使企业效益最大化,达到管理的目的。随着科学技术和相关理论的不断发展,会计主体认识和改造能力不断提高,会计客体被作用的范围和深度便不断得以扩展。如今的社会已经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它拓展了企业经济资源的范围,使企业资源趋于多元化,结构资本、客户资本、智力资本成为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能为企业带来超额经济利益的战略性资源。如何核算、监督和控制这些人力资本、智力资本等已是知识经济条件下会计管理的主要内容,在度量和评估这些价值体系时,必须突破传统财务会计信息的局限,创建一种更客观、更全面的多方位的评估体系。包括数量信息与质量信息、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静态信息与动态信息、物质层面的信息与精神层面的信息等,使企业成为作业链、价值链、知识链、行为链的统一体。
随着会计研究对象的扩展,会计管理模式也从以财务资本为核心向以知识资本管理为核心转化。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对象已不仅包括物质或价值运动过程,还应包括与物质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时刻相伴的、体现出资者、经营者、职工等各利益相关者经济关系的产权流。因此,从总体上来说,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对象是一致的,即是以物质运动和价值运动为基础,以信息运动为纽带,体现人与人之间生产关系的社会再生产过程。二者对象的一致性,为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提供了理论基础。
2.3会计终极目标的一致性
传统的观点认为:财务会计工作最终是编制出对外的财务报表,而管理会计的任务则是要帮助改进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达到创造价值的目的。然而,事实上,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力资本、智力资本的管理和创新成为企业管理核心内容。而智力资本的主要价值几乎都在会计报表之外。这就需要管理人员在决策过程中由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共同提供信息。现代会计一方面要着重体现财务会计为各产权主体(包括所有者、债权人、经营者、政府管理当局)提供有利于其决策的会计信息,另一方面则应突出管理会计所体现的法人所有权的管理职能,通过强化内部管理来维护各产权主体的收益权、分配权等财产权利。二者统一服务于现代企业管理的总体要求,共同实现“维护各利益相关者权益、提高效益”这一会计的终极目标。
3管理会计与财务会计的融合是一种必然趋势
一、加强中药房管理
中药房的管理包括中药饮片、中成药的购进、验收、存贮养护,申领、调配等过程进行标准化、制度化、规范化管理;还包括临床用药指导,药学服务等内容。中药房管理的关键在药品,保证药品质量是加强中药房管理的前提,更是重中之重。
1.1中药房硬件设施建设管理提高药品质量,有待于基本设施的建设和改善。首先,中药房应该设有中药饮片库房、中成药库房、调剂室、周转库、中药煎药室、制剂室。其次,中药房应该远离各种污染源。中药饮片调剂室、中成药调剂室、中药煎药室应当宽敞明亮,地面、墙面、屋顶应当平整、洁净、无污染、易清洁,还应当有有效的通风、除尘、防积水以及清洁等设施。此外,中药储存设备应有药架、除湿机、通风设备、冷藏柜或冷库。中药饮片调剂设备应有药斗、调剂台、称量用具,粉碎用具,冷藏柜、新风除尘设备,中药饮片应备400多种。还要有贵重药品柜、毒麻药品柜、小型切片机、小型炒药机、小型锻炉烘干机、消毒锅等。
1.2中药饮片、中成药的购进与验收管理严格把好进货渠道。必须与持有《药品经营许可证》的经营企业进药,进药地点应相对稳定,这样出现问题能够及时跟踪。要做到对药品质量如有怀疑“宁退勿收”或留样做进一步鉴定,要从严把好验收质量关,即做到“宁紧勿松”,更要做到“勤进快销”。
1.3药品在库管理中药不同于西药,在环境中极易吸潮而发生霉变、潮解,其有效成分就会降低。有许多报道指出,中药受潮后所含真正起治疗作用的成分含量甚微。如果不加强贮存管理,药失其效是必然的。因此,必须加强中药在库管理。
药房必须每天由领药岗位药师根据药品药库出库清单,核对药品数量和批号,同时检查药品的外观质量,如发现有质量问题的药品,就放入不合格药品柜(根据具体情况退回药库或月底报损),把合格药品根据储藏要求及先进先出原则分类放入药架。在中药房配备温湿度调节的空调系统,能有效保证药品质量。领药岗位药师每天上班后和下班前检查室内温湿度表,填写温湿度记录表,如发现不符合规定,立即采取措施,调整至规定范围,同时记录所采取措施及调整后的温湿度。其他岗位的药师在使用药品过程中也要检查药品的外观质量和有效期,保证患者用药安全。
1.4中药配方管理中药配方工作量大而且又繁琐,各个环节都必须注重。如审方,配方时必须重视方中某些特殊药材的煎煮方法并另包后向患者说明使用方法及用量。准确无误的处方调配是保证药品优质的前提。因此,在调配处方过程中应严格执行中药调剂操作规程,医嘱和处方制度。配方时按所列药品顺序调配,不得挑味,混堆,以防错配漏配。对需特殊处理的药物应注意处方脚注,若无脚注应按常规调配另包并注明,交代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对调配多帖处方分剂量要均匀准确,称量误差不得超过±5g,配方完毕交复核人复核,复核率达百分之百,以保证调配质量。
1.5药品申领管理中药房药物负责人根据日常使用情况向中药库申请领药,通过计算机确认出库,处理数据直接生成药库的库单和药房的申领单,药库库存自动递减,药库管理员按出库单发药。药物负责人对所领的药品核对无误后确认,药房库存就自动增加,这样及时补充了短缺药品。
二、塑造良好药学服务
2.1提高中药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目前,中药房中药剂人员专业知识技能普遍偏低,在审方核对及答复患者询问等方面都存在问题。新时代,中药房要发展,必须转变观念,提高中药师专业知识水平和技能。具体来讲,一方面需要系统地学习中药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及相关知识。要通过专项培训,采取脱产进修,外出参观学习,科内业务与学术交流,坚持在本职岗位自学等多种形式,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同时,通过参加查房,病例讨论,会诊等医疗实践锻炼,提高药师参与临床用药的水平与能力,让高素质的药师来承担药物咨询工作。所以药师要不断地充实与完善自我,自觉加强学习,扩展知识面,并密切关注药学发展新动态,新信息,不断进行知识的归纳,积累与更新。:
2.2加强职业道德修养,营造良好药患关系首先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工作原则。药患关系作为医患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指药学人员与患者之间的关系,而影响药患关系的因素主要集中在药品质量和服务水平及等后取药环节上。现阶段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文明的发展,窗口单位服务至上的理念已深入民心。无疑,塑造良好的药学服务,是营造良好药患关系的关键。因此,中药房应从患者的切实利益出发,积极全面地为患者服务,构建一个和谐文明的良好药患关系。
药物的不良反应是临床用药中的常见现象。它不仅指药物的副作用,还包括药物的毒性、特异性反应、过敏反应、继发性反应等[1]。抗菌药物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类用药,包括抗生素类、抗真菌类、抗结核类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制剂类。其中以抗生素类在临床使用的品种和数量最多。目前临床常用抗生素品种有100多种。抗生素挽救了无数生命,但其在临床应用也引发了一些不良反应[2]。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危害后果是严重的。在用药后数秒钟至数小时乃至停药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均可发生不良反应。常见的有过敏性休克、固定型药疹、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过敏性反应、胃肠道反应、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严重的甚至会引起患者死亡[3]。因此,加强临床用药过程中的监督和合理使用抗生素对减少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4]。
1过敏反应
抗生素引起的过敏反应最为常见[5],主要原因是药品中可能存在的杂质以及氧化、分解、聚合、降解产物在体内的作用,或患者自身的个体差异。发生过敏反应的患者多有变态反应性疾病,少数为特异高敏体质。
1.1过敏性休克此类反应属Ⅰ型变态反应,所有的给药途径均可引起。如: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头孢菌素类等可引起此类反应,头孢菌素类与青霉素类之间还可发生交叉过敏反应。因此,在使用此类药物前一定要先做皮试。
1.2溶血性贫血属于Ⅱ型变态反应,其表现为各种血细胞减少。如:头孢噻吩和氯霉素可引起血小板减少,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可引起溶血性贫血。
1.3血清病、药物热属于Ⅲ型变态反应,症状为给药第7~14天出现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关节痛伴关节周围水肿及发热、胃肠道黏膜溃疡和肠局部坏死。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林可霉素和链霉素均可引起以上反应。头孢菌素类、氯霉素等抗菌药物还可引起药物热。
1.4过敏反应这是一类属于Ⅳ型变态反应的过敏反应。如:经常接触链霉素或青霉素,常在3~12个月内发生。
1.5未分型的过敏反应有皮疹(常见为荨麻疹)[6]、血管神经性水肿、日光性皮炎、红皮病、固定性红斑、多形性渗出性红斑、重症大疱型红斑、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多见于青霉素类、四环素类、链霉素、林可霉素等;内脏病变,包括急慢性间质性肺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肝炎、弥漫性过敏性肾炎,常见于青霉素类、链霉素等。复方新诺明还可引起严重的剥脱性皮炎。
2毒性反应
抗生素药物的毒性反应是药物对人体各器官或组织的直接损害,造成机体生理及生化机能的病理变化,通常与给药剂量及持续时间相关。
2.1对神经系统的毒性如:青霉素G、氨苄西林等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严重者可出现癫痫样发作。青霉素和四环素可引起精神障碍。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多粘菌素类和四环素可引起耳和前庭神经的毒性。链霉素、多粘霉素类、氯霉素、利福平、红霉素可造成眼部的调节适应功能障碍,发生视神经炎甚至视神经萎缩。
新的大环内酯类药物克拉霉素可引起精神系统不良反应。另有报道,大环内酯类药物克拉霉素和阿奇霉素可能减少突触前乙酰胆碱释放或加强了突触后受体抑制作用,可诱导肌无力危象。
2.2肾脏毒性许多抗生素均可引起肾脏的损害,如: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万古霉素。氨基糖苷类的最主要不良反应是耳肾毒性。在肾功能不全患者中,第3代头孢菌素的半衰期均有不同程度延长,应引起临床医生用药时的高度重视。
2.3肝脏毒性[7]如:两性霉素B和林可霉素可引起中毒性肝炎,大剂量四环素可引起浸润性重症肝炎,大环内酯类和苯唑青霉素引起胆汁淤滞性肝炎,头孢菌素中的头孢噻吩和头孢噻啶及青霉素中的苯唑西林、羧苄西林、氨苄西林等偶可引起转氨酶升高,链霉素、四环素和两性霉素B可引起肝细胞型黄疸。
2.4对血液系统毒性如:氯霉素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和中毒性粒细胞缺乏症,大剂量使用青霉素时偶可致凝血机制异常,第3代头孢菌素类如头孢哌酮、羟羧氧酰胺菌素等由于影响肠道菌群正常合成维生素K可引起出血反应。
2.5免疫系统的毒性如:两性霉素B、头孢噻吩、氯霉素、克林霉素和四环素[6]。对机体免疫系统和机制具有毒性作用。
2.6胃肠道毒性胃肠道的不良反应较常见。可引起胃肠道反应的药物如:口服四环素类、青霉素类等,其中大环内酯类、氯霉素类等药物即使注射给药,也可引起胃肠道反应。
2.7心脏毒性大剂量青霉素、氯霉素和链霉素可引起心脏毒性作用,两性霉素B对心肌有损害作用,林可霉素偶见致心律失常。
3特异性反应
特异性反应是少数患者使用药物后发生与药物作用完全不同的反应。其反应与患者的遗传性酶系统的缺乏有关。氯霉素和两性霉素B进入体内后,可经红细胞膜进入红细胞,使血红蛋白转变为变性血红蛋白,对于该酶系统正常者,使用上述药物时无影响;但对于具有遗传性变性血红蛋白血症者,机体对上述药物的敏感性增强,即使使用小剂量药物,也可导致变性血红蛋白症。
4二重感染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表面和腔道黏膜表面有许多细菌及真菌寄生。由于它们的存在,使机体微生态系统在相互制约下保持平衡状态。当大剂量或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后,正常寄生敏感菌被杀死,不敏感菌和耐药菌增殖成为优势菌,外来菌也可乘机侵入,当这类菌为致病菌时,即可引起二重感染。常见二重感染的临床症状有消化道感染、肠炎、肺炎、尿路感染和败血症。
5抗菌药物与其他药物合用时可引发或加重不良反应[8]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多数情况下是需要联合用药的,如一些慢性病(糖尿病、肿瘤等)合并感染,手术预防用药,严重感染时,伴器官反应症状,需要对症治疗等。由于药物的相互作用,可能引发或加重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5.1与心血管药物合用红霉素和四环素能抑制地高辛的代谢,合用时可引起后者血药浓度明显升高,发生地高辛中毒。
5.2与抗凝药合用头孢菌素类、氯霉素可抑制香豆素抗凝药在肝脏的代谢,使后者半衰期延长,作用增强,凝血时间延长。红霉素可使华法林作用增强,凝血时间延长。四环素类可影响肠道菌群合成维生素K,从而增强抗凝药的作用。
5.3与茶碱类药物合用大环内酯类药物也可以抑制肝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使茶碱血药浓度增加。红霉素与茶碱合用时,茶碱血药浓度可增加约40%,而茶碱可影响红霉素的吸收,使红霉素的峰浓度降低。
5.4与降糖药合用氯霉素与甲苯磺丁脲及氯磺丙脲合用时,可抑制后者的代谢,使其半衰期延长,血药浓度增加,作用增强,可导致急性低血糖。
5.5与利尿剂合用氨基糖苷类药物庆大霉素与呋喃苯胺酸类合用时,有引起耳毒性增加的报道。头孢噻啶与呋噻米合用时可增加肾毒性,原因可能是合用时前者的清除率降低。环孢菌素与甘露醇合用时,可引起严重的肾坏死性改变,停用甘露醇后,移植肾的功能可得到恢复。
5.6与其他药物合用红霉素、四环素与制酸剂合用时,可使抗生素的吸收降低。大环内酯类红霉素与卡马西平合用时,可引起卡马西平中毒症状。
综上所述,合理使用抗生素,重视患者用药过程中的临床监护对于临床医生安全用药,保证患者生命健康,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
正确诊断分清是否为细菌感染,如利用标本的培养判断认为是细菌感染,才是应用抗菌药物的适应证。熟悉抗生素的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特点,掌握药物的临床药理作用、抗菌谱、适应证、禁忌证、不良反应以及制剂、剂量、给药途径与方法等,做到了解病人用药过敏史,使用药有的放矢,避免不良反应发生。在医、护、药三方加强ADR监测[9~11]。
同时对药物监测、临床血液及生化指标检验监测、护理监护等[12]。特别是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药物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的同时也应监测肾功能和听力;合并用药时对受影响药物的血药浓度进行监测,如红霉素或四环素与地高辛合用时,对地高辛药物浓度进行监测或避免合用;口服抗凝剂与氯霉素、四环素、红霉素合用时,应监测患者的凝血时间,或避免合用;必须合用时,须调整口服抗凝剂的剂量。
护理人员与患者接触较多,认真细致的护理工作,特别是对儿童及老年患者的周到护理,是对药物不良反应及时发现和处理的重要环节。对护理人员进行临床药理知识的培训,增加他们这方面的知识,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和处理。
一旦发现不良反应应采取果断措施,如停药或换药。若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采取抢救措施。这些做法对抗生素不良反应的预防和补救都是行之有效的。
【参考文献】
1张克义,赵乃才.临床药物不良反应大典.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6.
2杨利平.再谈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医学理论与实践,2004,17(2):229.
3王正春,李秋,王珊.药物不良反应803例分析.医药导报,2004,23(9):695-696.
4张立新,王秀美.抗生素应用中的问题与探讨.实用医技杂志,2004,11(8):1498-1499.
5张紫洞,熊方武.药物导致的变态反应、过敏反应.抗感染药学,2004,1(2):49-52.
6吴文臻,刘建慧.药疹220例临床分析.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3):1739.
7刘斌,彭.药物性肝炎136例分析.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4,13(5):251-253.
8程悦.联合用药致变态反应探析.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3):1793-1794.
9马冬梅,李净,舒丽伟.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黑龙江医学,2004,28(12):925.
一、 各式各样的文化交流,为管理处和业主之间提供了多种沟通渠道。
文化是双向的、互通的、多样性的,在社区中开展文化活动,应该运用各种各样的文化交流方式,常见的有:
(一) 现场宣传咨询活动,现场接受群众咨询、投诉,为群众解答疑难问题。
(二) 定期进行法治宣传、文艺联欢等社区文化活动,或召开座谈会等等,互相沟通,增进了解。努力营造和谐、融洽的社区文化氛围。
(三) 通过大厦或小区的INTERNET网络、局域网、BBS、E-mail等途径,保持与业主的双向交流。
(四) 开辟社区文化宣传栏,定期向业主传递管理处信息,并针对业主所提的有共性的问题进行答复,及时与业主建立书面沟通的渠道。
二、 社区文化在物业管理中的作用
社区文化建设愈来愈为社会、社区成员及物业管理企业所重视,因为社区文化具有引导功能、约束功能、凝聚功能、娱乐功能。
社区文化对社会成员的影响是深刻的、持久的、对社区成员的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等的形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物业管理企业不加以引导,听任消极的、颓废的、虚无的精神氛围弥漫开来,不仅对社区而且对整个城市会产生不良的影响。8小时之外人们处于放松休闲状态,最易放松自我约束,正是因为这样,物业管理 企业有责任担起教育人、提高人的重任。
社会的需要、住户的需要以及物业管量企业自身需要的高度融合,使得社区文化建设从深层的建构中浮出水面。这冰山般潜在管理动力和恒久深厚的服务附加值,使得社区文化成为社区精神的载体,成为物业管理的维系力量,成为一种社区认同珠象征,而这种认同。参与,已导向一个充满道德秩序和协作关系的新型社区。
从物业管理的角度来看,在社区文化建设中大力开展社区文化建设,其效益是十分显着的:
(一)、加强社区环境文化的建设,可以提高公众环保意识,提高社区文化理念的深度和广度。
物业管理的过程中,蕴含着很大的文化含量和文化附加值,社区文化作为物业管理企业文化的延伸,是现代物业管理企业独有的外延补充。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社区文化与物业管理企业文化之间具有相互渗透和促进的作用。一方面,社区文化通过物业管理企业的提倡和推行,促进培育和发展了人们高品味、高素质的思想境界和环保意识,从而推动环保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现代社会呼唤现代文明,而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文化内涵。
(二)、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有,增强了社区凝聚力,提高了社区的知名和荣誉。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在个人财产占有量增大以及社会生活趋向复杂化等因素制约下,社区居民从个人家庭安全、避免矛盾等角度出发,相当一部分人存在着不愿与他人交往沟通的戒备心理。往往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邻居之间如同路人,这充分说明社区人际关系沙漠、缺少沟通交流的现状。
社区文化活动,特别是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活动的开展,使社区居民为了共同的利益,走到了一起,这样的活动增加了社区居民的互相交流、沟通,带来了生活情趣,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从而增强居民的社会责任感和社区的凝聚力,也提高了社区的知名度。促使物业管理水平和小区文化质量普遍提高。
(三)、引入社区文化建设内容,促进物业管理向纵深发展。
在香港或国外,物业管理只是接受所有人的委托,对委托物业进行单纯的管理服务,很少涉及社区文化活动的事项。深圳引入物业管理这一模式以来,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精华,针对社区居民的需求同,创造性开展了深受居民欢迎的社区文化活动,与近年来各物业管理企业纷纷通过ISO9002、ISO14000等国标管理质量体系认证相联系,居民环境意识显着增强,环境文化理念也被溶入到每一个小区和每一个管理环节之中,在潜移默化中社区的整体文明素质得到了提高,与环境开成了一个互相交叉的有机整体,与此同时,社区居民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后,社区物业管理工作也得到广大居民的支持。
总之社区文化内容的注入和活动的开展,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物业管理社区文化建设的内涵,推动了物业管理向纵深发展。
实践证明,在物业管理中注入社区文化建设新内涵,其效益是显着的,其做法也是完全可行的。
其一,社区的物业管理本身就有文化的理念在里面,引导社区文化健康发展,是物业管理的一项基本工作。
社区文化与物业管理企业文化具有不可分割性,两种文化具有相互渗漏和促进的作用,实际上,社区文化建设是物业管理企业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深圳的物业管理企业有开展社区文化的丰富经验,在此基础上,导入和开展社区文化建设,丰富物业管理企业开展社区文化的活动的内容,对物业管理来说,加强环境文化建设,与物业管理企业加强服务水平的提高是完美一致的。
其二、社区文化建设离不开社区公众的参与支持,物业管理企业作为社区的直接管理服务机构,是联系社区公众的纽带,把环境保护意识、可持续发展的消费行为和思维观念,通过物业管理企业传播给社区居民,可以鼓励更多的公众参与环保,有效提高社区文化建设的效益。
深圳开创性地在全国最早提出并大力开展社区文化建设以来,各试点社区的物业管理企业给予了高度重视,组建社区文化建设小组,层层落实责任,围绕“社区文化”主题,开展一系列贴近居民生活,收到了物业管理和精神文明建设齐抓共进的良好效果。
三、 开展社区文化的积极意义
(一)、实践证明,物业管理企业搞社区文化不仅可以搞的好,而且能长期坚持,再者政府部门只是 “管文化”,具体执行和“做文化”的仍是企业,因此搞好住宅小区的文明建设,改善人们居住的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使人们有一个家庭和睦、四邻友善、环境优美、秩序良好、风格高雅的生活空间,对促进小区居民的身心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互助友善、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良好风气,提高人们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水平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丰富多彩的社区文化不仅可以减少居民的烦躁、焦急心理,甚至可以消除某些危害社区的不良行为隐患,如赌博、酗酒等。有力的促进居民的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小区的文明水平。
其次,发展文化建设,推动社区文明建设。社区的建设与发展,使住宅区成为人与自然的纽带;同时也成为社会组织及社会意义赖以进化的摇篮。
社区文化的推行与发展可能让住户“幼有所教、中有所适、老有所养”,为儿童、青少年的成长创造了稳定的环境,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缺少的一个先决条件。
(三)、社区文化的开展可以提高社区人员的整体素质和精神面貌,促进社区融洽、和谐氛围的形成。
社区成员参加社区开展的诸如球类、长跑、太极拳、健美操等体育活动;唱歌、跳舞、文艺演出等活动;读书、下棋等文化活动,对于自身的身心健康、精神愉悦,提高修养、丰富知识都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物业管理人员有责任帮助社区人员走出自己的小单元,积极参加社区文化活动,提高社区人员的整体素质和精神面貌,使所管理的区域充满融洽、和谐与亲情,形成团结友爱互助的良好风气,从而真正体现出物业管理关心人、服务人新境界。
(四)、社区文化的开展可以促进物业管理人员与社区人员之间的沟通和理解,有利于物业管理工作的开展。
物业管理人员在组织社区开展各种健康、有益的文娱体育活动过程中,经常接触居民,容易在物业管理人员与管区人员之间建立起相互理解与合作的关系,为以后开展物业管理工人奠定感情基础。
(五)社区文化的开展可以使管区人员热爱社区、关心社区全面建设,积极配合物业管理的各项工作。
所有的冷冻商品根据储存温度的不同都有一个腐败的周期,大部分的冷冻食品在零下18摄氏度的温度以下,其保质期会相对较长。但是相比之下,冷冻水产品需要更低的温度才能达到同样的状况。
根据生产的条件不同,冷冻冷藏以及保鲜食品在储存和运输过程中要保持在零下1.5度到零上14度之间。一般情况下,保质期是以周来衡量的,而不是以月来衡量的。
很多商品都有低温下限,低于这个温度,商品质量就会受到影响。对于那些在临界温度运输的商品,低温会给商品带来冷冻伤害。对于肉类等商品来说也是这样。而对于水果类商品,即使并未达到临界温度,也会给商品带来冻伤等损害。如果在比较高的温度下装货,那么只能通过比较低的车辆预冷温度来达到货物快速降温的目的,这种做法可能出现的最大问题就是部分商品会因此产生冻伤。
二、运输设施
使用的运输设施应该是密闭的,安装有良好的温控设备,合适的空气流通设施和冷冻能力,运行状态良好。对于冷冻集装箱,应该在装货之前一个月对集装箱进行状态检查。对于冷藏船,冷冻集装箱和冷藏运输车等冷链物流设施的操作方法是不同的,承运人应该对运输工具的操作有非常详细的了解。由于运输的货物数量庞大,设施的安全可靠性是非常重要的。
三、产品质量
冷链运输可以最大限度的保持产品的质量,但是却不能提高质量。如果产品本身质量不高,那么使用高质量的冷链运输会极大的提高产品的销售价格,使得销售成为一个难题。这对于产品的生产者而言,会让他们丧失对产品本身的销售信心。产品质量取决于生产者或者出口国的质量标准和检验标准,也取决于进口国的相关要求,这些恰恰是承运人应该了解的,也是出口方应该严格遵守的。
四、装运前处理
对于水果和蔬菜,装运前处理包括收获前恰当的处理方法的应用,例如杀菌剂的应用;装运前短期的储存,以及一些机械伤害的避免,诸如分类分级机器对其造成的伤害;或者是装箱时对商品造成的伤害都应该避免。
对于冷冻商品,首要的要求就是在整个冷链中温度的控制,不能出现温度失控的环节。这其中就包括了装运前的预处理环节。
五、包装
包装必须能够对商品进行保护,因此纸箱必须在温度失控导致商品融化、包装受潮的时候有足够的强度,同时,包装还要结合捆扎等保护来最大限度的减少潮湿带来的损失。包装材料不能包含产生污染或异味的成分,纸箱必须是合适的尺寸,其形状必须能够在移动中保护商品,同时防止外来压力对货物造成损害。对于托盘化运输,纸箱相对于托盘必须是安全的。
六、预冷
预冷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针对商品的,一方面是针对运输车辆的。
对于某些水果,如柑橘和香蕉等在进行海洋运输时,经常是在温度较高的地方进行装船,然后在运输途中进行降温。这是一种非常不安全的情况。一般来说,在农产品收获之后就要马上将温度降到合适的运输温度。
如果商品进行了预冷,而运输设施没有进行相应的预冷,那么这对于商品而言也是极不安全的。在所有的运输设施上,制冷率都会相对比较低,并且货物处于不同的位置,制冷效果也不尽相同。在专业冷却设施里达到一定的温度只需要几个小时,但在运输途中却需要几天时间。
对于某些高代谢率的商品,如果事先并没有进行合适的预冷,呼吸的热量可能非常高,并因此导致整个运输过程中车厢内不能达到合适的温度,因而导致商品品质的下降。
七、冷空气循环
对于冷冻货物,冷空气的循环使得透过车辆厢壁进入的热量得以消散。对于新鲜的产品,也要求必须去除呼吸作用所带来的热量。对于某些产品,降温是必要的。冷链运输设施应该能够为包装良好的货物提供适合的冷空气循环。不当的包装和随意的堆放可能会忽略这个问题,并因此导致商品全部或者部分的质量损害。
冷空气循环在商品的展示销售上也很重要,开放式的多层货架就依赖于良好的空气流通来为货物提供统一的温度。
八、温度控制
与冷冻货物相比,温度控制对于冷藏货物更为重要。冷冻食品要求最高温度不能高于零下18摄氏度,而冷藏货物通常要求在运输中温度控制在2度上下的范围内。在展示销售中,冷藏食品通常要求温度控制在5度上下的范围内。因此对于冷藏货物的运输车辆温度控制能力要求是很高的。然而,如果是冷冻运输车辆用于冷藏货物运输,那么可能会获得更大的温度控制范围。更大的范围意味着比计划更高或者更低的温度,高温会导致保质期的缩短,低温可能意味着结冻或者由于低温给货物带来损害。因此专用车辆运输是非常重要的。
九、来自其他货物的交叉污染
最为明显的是由一种货物传播给另一种货物的污染或者异味。另外一种是由于某种激素的存在而导致货物提前成熟或腐败。
十、虫害
在可能出现虫害问题的情况下,进口国可能会有一些专门的程序对一些特定生长区域的货物进行熏蒸或者低温处理。对于出口方来讲,了解这些问题就是非常必要的。通常来说,出口方也会通过一些事先的处理来解决这一问题。
十一、运输时间
海洋运输一般来说是非常可靠的,但是从本质上来讲,船舶故障和暴风雨有时也会导致延误。这是承运人所不能控制的。如果类似这样的情况导致了延误,那么对于易腐败货物来讲损失就是不可避免的。类似的一些自然灾害,罢工、等都会导致货物运输时间的延长,并因而造成损失。
十二、温度失控的时间
商品在从港口到内陆往来的短时间内,缺乏温度控制是可以接受的,有时候,由于机械的故障可能导致温度失控,这种情况下,几个小时对于很多商品都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对于几天的时间,大多数商品都无法接受。
2一体化无线遥测雨量站管理和维护
2012年4月一体化无线遥测雨量站开始运行,到现在已经正常运行2年有余。
2.1日常维护
分中心数据采集系统接收和处理各遥测站发回的信息,应加强数据采集系统的管理和维护,日常维护工作如下:
1)加强分中心网络通信的管理,确保网络畅通。
2)定期对数据采集系统UPS电源的自动切换功能进行试验。
3)做好接收系统的备份(包括数据库备份,可在数据库中设定定时自动备份数据库),当系统出现故障时能及时快速恢复。
4)定期对系统内每台计算机进行查毒和杀毒。
5)定期对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分析,及时发现和处理系统存在的隐患和问题,具体如,监控测站是否有异常、漏报数据,分析确定问题源头;监控遥测站电压,确定供电系统是正常的;监控测站发报使用的信道,确定信道质量,监控畅通率,寻找低畅通率的原因;远程按需提取补缺。
2.2定期现场维护
一体化无线遥测雨量站定期现场维护如下:
1)清洗雨量筒、集水漏斗、翻斗,疏通排水孔,调整雨量计翻斗的限位螺丝,利用量杯校核雨量计精度,校核后,根据校核结果,加水测试雨量计数据的采集和传输是否正常;
2)脱开蓄电池和太阳能接收光板的连接插件,用万用表检查蓄电池和太阳能光板电压,检查充电电流是否正常;
3)检查RTU基本功能、各项参数设置是否正确;
4)检查通信模块通信是否正常;
5)检测一体化遥测雨量站是否存在问题。
2.3常见故障及排除
当大批站点没有信号返回时,检查接收系统是否出现故障,因特网是否畅通(各遥测站是以GSM/GPRS为主通道,GSM/SMS为备份通道),手机卡是否还有费用等。当1个站点连续5h没有数据返回时(正常情况下整点小时是有数据返回的),该站点可能出现故障,应该查看该站最后发回的来报编码电压是否出现告警(站点编号和年份之间的11代表电压正常,01则是电压偏低了)。当遥测站点没有信号返回,需下站检修,要带足以下备件:好的免维护电池、GPRS模块(手机卡一起写好)、充电控制器、主板、雨量计、太阳能板、检修遥测站所需工具等。根据运行经验积累,一体化遥测雨量站主要存在以下可能的故障:
1)手机模块故障。故障现象为网络信号灯发送过程中熄灭,即NET掉线,刷新后网络信号灯发送过程中还是一样熄灭,检查手机卡各项正常,则为手机模块故障。更换手机模块后,重机模块参数,遥测站点发送信号正常。
2)手机卡故障。故障现象为网络信号灯发送过程中熄灭,即NET掉线,检查手机卡,发现没有信号,则为手机卡故障。更换手机卡后,遥测站点发送信号正常。
3)手机卡接触不良。故障现象为到站检查,发现各仪器正常,就是发不出信息,为手机卡接触不良故障。打开手机模块,取出手机卡,用橡皮擦拭手机卡,放回手机卡,重新测试,信号可以发出去,遥测正常。
4)主板个别元件故障。故障现象为,到站检查,发现遥测站点各仪器都正常,主板显示的各项数据正常,就是发不出信号,中心站收不到数据,且发送信号时,主板上的U13和Q1电子元件发热,很烫手,此时要考虑主板问题。经检查是U12芯片坏了,更换一个好的芯片(MAX232CPE),信号发送正常。
5)主板芯片接触不良。故障现象为,到站检查发现遥测站点各仪器都正常,主板显示的各项数据正常,但发不出信号,中心站收不到数据,手机模块数据发送时主板上的U13和Q1电子元件不发热,可能是主板芯片接触故障。把主板管理发送的U12芯片(MAX232CPE),擦试脚针,再放回去,遥测站点发送信号正常。
6)主板存在问题。故障现象为,到站检查,供电系统正常,发现主板显示屏不能显示数据,则为主板问题。更换主板后,遥测站点发送信号正常。
7)主板传感器接口存在问题。故障现象为遥测站点信号返回正常,但分中心接收到的雨量一直是0,到站检查,雨量传感器没有问题,则可能是主板传感器接口故障。更换主板后,遥测站点发送信号正常,接收到的雨量数据正常。
8)充电控制器故障。故障现象为,查最近返回的编码发现电压正常,初步判断可能是主板或手机模块有故障;到站检查后,发现充电控制器的灯都不亮,测电瓶和太阳板的电压正常,应是充电控制器坏。更换1个新的充电控制器,绿灯亮,遥测站点发送信号正常。
9)接线没有接好。故障现象,2013年1月初发现有几个遥测站没有信号返回,查最近返回的编码,发现电压过低,初步判断可能是充电控制器坏了;到站检查后,发现是太阳板线没接上充电控制器。由于电池过度放电,单靠太阳能充电是充不了的,只能更换新的电池。实践表明38A•h的电池在不充电的情况下可用9个月,一体化遥测雨量站虽然耗电少,但充电必须保证。
10)机箱进水。故障现象为,2013年9月9日兴业县铁南遥测站没有信号返回,查最近返回的编码电压正常,可能是主板和手机模块有问题,到站打开机箱发现机箱内有一窝水,经检查水是从太阳能线和雨量线流到机箱内的,因机箱外太阳能线和雨量线没有下吊低于进线孔导致。因机箱有水加上太阳的烘拷,机箱内产生大量水汽,主板有许多地方生锈,手机模块已坏,只能更换新手机模块。
11)其它问题。时间不对,站号不对;测站类型变为应答模式等,只要改为正确参数即可。
3结语
为减少各站点使用一体化无线遥测雨量站时的故障,保证自动测报系统的正常使用,提出以下建议:
1)在大容山莲花顶建有1个一体化无线遥测雨量站,该地方雾气重,雨量站经常出现故障,后来把主板、手机模块、充电控制器放入1个密封的箱子,再把密封的箱子放回机箱内,此后该站不再出现故障。建议雾气大、潮湿地方的雨量站点的主要电气部件要加以密封。
2)一体化无线遥测雨量站虽然具有易安装,占地少,易维护等优点,但与分体式遥测雨量站(即雨量传感器、太阳板放室外,遥测终端机、电池、充电控制器放在室内)相比,故障比较多,如手机模块和卡容易坏,主板容易出现故障,而分体式遥测雨量站很少出现这些问题。故在可安装分体式遥测雨量站的站点,更倾向使用分体式遥测雨量站,减少风吹日晒雨淋,有利于保护遥测终端设备,延长使用寿命。
1)切割安瓿与除去西林瓶盖。打开安瓿时用无菌纱布包裹,轻轻敲击其颈部和顶部,使药物落于底部,防止安瓿折断时药物在空气中弥散。除去西林瓶盖时,先用75%乙醇对西林瓶胶塞消毒,并在生物安全柜侧壁打开安瓿,应避免朝高效过滤器方向打开,以防药液喷溅到高效过滤器上。
2)溶解药物与抽取药液。溶解药物时,用注射器抽少许溶剂沿瓶内壁缓慢加入,以避免药粉散出。多西他赛等黏稠药物,振摇时可产生大量泡沫,振摇后放置1~2min,待泡沫破裂后再吸取。从安瓿抽取药液时,先将注射器针头与注射器乳突紧密衔接,防止针栓从针筒中意外滑落,然后倾斜安瓿,将针头斜面接近开口;所抽药液以不超过注射器容量的2/3为宜。药液抽取后立即使针头朝上以防药液流出,若此时要排除多余的空气或调整抽取药液的量,必须先抽动活塞后才能进行。
3)排放药液。药液排于安瓿中,排气时戴上针帽后用无菌纱布包裹再排气。若是西林瓶,有橡胶塞的小玻璃瓶,应与针头呈45°,一旦针头穿过瓶塞后立即使针筒呈垂直状态,若针筒内还有空气,分次注入瓶中,以防瓶内压力过大。瓶装量超过5mL时先注入少量空气,避免抽取困难,最好选用带有过滤网膜和不沾水性的过滤针头。操作过程中多余的药液应及时弃于密闭、有标识的容器中。化疗药物外溅或溢出应急处置:当配置间发生泄漏或被污染时,污染体积不超地5mL,质量不少于5mg,操作者应迅速穿戴个人防护用品,液体药物用纱布或棉球吸附药液,药粉用湿布或湿棉球轻轻擦拭,防止药物粉尘飞扬;污染体积超过5mL,质量超过5mg时,轻轻将药物吸收垫子覆盖在溢出液体上,粉状药物用湿性吸收垫,再用湿垫或湿毛巾将其除去。清理时应从边界开始,逐渐向污染中心靠拢。用大量水冲洗污染表面,最后用75%乙醇擦拭3次。处置完后,弃手套,用肥皂水和清水刷洗手和暴露的皮肤,若溅入眼睛应立即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必要时就医。残余药液及废弃物的处理:配置细胞毒性药物时产生的废弃物应与其他医疗废物区别开;剩余的细胞毒性药液及时弃于密闭、有标识的容器中;配置过程中所有污染的材料,如注射器、针头、吸水纱布、吸水垫、手套、输液器等应弃于有标识牢固的、防刺透、防漏带盖垃圾桶内,防止蒸发污染空气;最后装入垃圾袋封口送到指定地点焚烧。配置人员健康管理:上岗前进行健康体检,并建立个人健康档案,配置人员应为专业培训考核合格、已婚育的护士(不包括怀孕和哺乳期妇女)。每半年进行1次体检,每月查血常规1次,每半年查肝肾功能及胸透1次。一旦出现不良反应征象,如白细胞低于3.5×109个/L者,立即进行人员调整,及时脱离岗位。
2结果
2.1职业防护意识增强
从2012年7月建立化疗药物集中配置室及实施系统管理1年来,配置人员职业防护意识显著增强。期间共配置化疗药物18200袋,未发生与化疗药相关的职业伤害,也未出现与化疗药物有关的环境污染。
2.2与化疗药物配置相关的差错率降低
化疗药物集中配制前6个月(2012年1月至6月)共发生与化疗药物配置相关的差错16份,差错率为0.190%,即剂量配错2份,溶剂错误2份,配药时渗漏5份,药物未完全溶解3份,药物未抽吸干净4份;集中配制的6个月(2012年7月至12月)仅发生剂量配错与配药时渗漏各1份,差错率为0.022%,且未发生因配置引起的输液反应。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65,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