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1 10:33:5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大学生责任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一)自我责任感迷惘
个体对自我的责任意识,是个体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具有责任感的前提。然而,在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着“三无”现象——“无兴趣、无所谓、无意义”。有些大学生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情绪冷漠空虚,对一切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虚无主义态度,对周围的一切感到毫无意义。这部分“三无”学生,在行为上无所适从,在心理上失落无助,无法积极承担所必需承担的责任。表现出人生没有奋斗的方向,没有崇高的理想信念,没有可信任的朋友,没有生命的终极解释,自我责任感迷惘。这一切使得部分大学生对生命质量的感受下降,产生一种强烈的失落感、空虚感、孤独感,严重的就会出现行为失范,甚至是人格分裂和精神的绝望。
(二)对他人责任感淡漠
由于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往往容易出现夸大人际冲突的倾向,忽视或排斥他人的存在,甚至有的出现“极端功利化”的趋势,只知道关心自己的命运,重视个人的前途,而缺乏对他人的责任感。大学生这种过度关注自我甚至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必然遭到社会的否定和排斥,从而使个人陷入孤立、孤独的境地。
(三)对家庭责任感减弱
“爱幼”是中国长期以来的“优良传统”,但这却造就了部分学生对父母、亲人的付出习以为常甚至漠然视之,对家庭的责任感减弱,只知道一味索取而没有考虑回报。
二、大学生责任感淡漠甚至缺失的原因
(一)自身原因
这是部分大学生责任感淡化乃至缺乏的内在原因。当代大学生基本上是出生在改革开放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其直接目标就是考大学,至于考上大学后要干什么并不十分明确。所以上了大学后,对这些没有很好地适应心理转变、没有明确进入社会角色的大学生来说,责任感常常只能是外在的东西。因此,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淡化与自身进入角色缓慢有很大关系。
(二)家庭原因
父母是子女最好的老师,当代大学生是在改革开放后出生的居多,
学生中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家娇生惯养导致自私自利,个性强。独生子女的优越性使得他们对自己过分关注,经常考虑的是别人应该为我做些什么,而很少考虑我应该为父母、为家庭、为社会做些什么,权利意识强,而义务感、责任感差,经不起些许挫折。
(三)学校原因
目前的教育体系中,缺乏明确而具体的责任感教育体系。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教学工作及学生管理工作有很多方面不利于大学生责任感的培养。在灌输式教育占主导地位的今天,学生被动接受的多,主动接受的少,使得社会主体意识无法在教育中得到加强。在教学上,受“应试教育”的深刻影响以及高校课程设置与社会联系相对模糊,使得学生把学习和考试当成了目的,无法在学习中找到自己的社会位置,从而培养主人翁精神,增强责任感。
(四)社会原因
这是部分大学生责任感淡化甚至缺乏的重要外在原因。当前社会正
处于激烈动荡的转型期,诸如世风日下、权钱交易、分配不公、假冒伪劣、人际关系扭曲等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正在商品经济大潮中不断暴露。对此,由于对社会现实缺乏深入的感性经验和认识能力,大学生的认识往往较片面,容易走极端。有的人因为惰性太强而跟不上形势,有的人因为缺乏竞争而被淘汰,等等。于是转型社会中的“不适应者”在急剧的社会变迁面前,就感到突然失去了理想支柱和干劲,因而表现出一种对什么都“无兴趣、无所谓、无意义”的消极倾向;有的人却为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找到了理论依据,出现了关心自我,追求实惠,只要权利,不尽义务的“极端功利化”倾向。因此,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淡化甚至缺失与转型社会的剧烈冲击有很大关系。
三、培养构建大学生责任感的措施
(一)加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坚持正确价值的导向
责任感说到底是一个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首先,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决定着人生目的、人生价值和人生意义。只有加强对大学生的人生观教育,才能形成产生责任感的精神支柱和履行责任感的强大动力;其次,我们应该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的作用,对大学生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坚持正确价值的导向。
(二)加强民族意识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一流的民族必须有一流的文化素质底蕴,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源远流长,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丰富源泉。高校应当营造一种文明、高层次的文化氛围,加强民族意识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深厚的民族文化积淀撑起新时代大学生精神支柱。
(三)加强道德情感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
道德情感对道德认识能起到调节作用,激发大学生的道德情感,培养大学生责任感。首先,要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深刻了解祖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和古老优秀的民则传统和美德。其次,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教育他们任何时候都应怀有一颗感恩的心,懂得感恩,才能主动关心身边的人,关心社会,关心国家。
(四)充分利用高校资源的教育潜力,改进教育方法,增强教育效果,充分发挥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首先,要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如果教师在承担各种责任方面率先垂范,就会对大学生责任感的形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次,教育应采取启发分析式,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重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责任感,使他们能真正主动地承担起各种责任。
(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社会实践,不断增强大学生的责任感
社会实践为大学生提供了了解社会、了解民生,了解国情、锻炼毅力、培养社会责任感的广阔舞台,大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中可以产生和深化对应承担责任的认识。要引导大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到基层去,到群众中去,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关键性转变,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社会现象、社会职责的了解,正确把握社会发展的主流和本质,牢固树立起国家主人翁的责任感,在实践中受教育,增强责任感。
(六)完善评价机制,提高教育质量,实行素质教育
“大学的本质要求它自身不能只是作为职业训练场所而存在,还应该在培养具有较高道德水平的人方面发挥自己的责无旁贷的责任。”如果高校的教育只是教给学生的知识和技能,而忽视了教给学生“做人”的本领和艺术,尤其是做一个对他人、对家庭、对社会和对国家有责任感的人,那么这种教育可以说是失败的。
参考文献:
[1]刘景玲,王云,卫刚.浅论大学生责任感培养.教育探索.
[2]石艳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重视大学生责任感的培养.煤炭高等教育.
近年来,高校学生伤害事故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学生伤害事故引起的赔偿纠纷案件也与日俱增。受害学生家长动辄向学校索赔几十万、甚至上百万。有的家长为了达到高额赔偿目的,甚至采取各种手段扰乱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这种情况,不仅使高校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也影响了学校的正常发展。加上部分高校对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理解不当,以及对学校在学生伤害事故中的责任认识出现失误,导致学校在学生伤害事故承担了诸多不应该承担的责任,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和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在这种形势下,迫切需要正确认识高校在学生伤害事故中的法律责任,以便高校合情、合理、合法地处理学生伤害事故,保护好学校和学生双方的合法权益。
一、高校与学生的法律关系
学校和学生的法律关系的性质是什么?主要存在以下观点:
1.“监护关系说”
这一观点认为学校是学生的监护人。监护是指对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人身、财产及其合法权益进行保护的法律制度。我国《民法通则》第133条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监护人承担民事责任。监护人尽了监护责任的,可以适当减轻他的民事责任。有财产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从本人财产中支付赔偿费用。不足部分,由监护人适当赔偿,但单位担任监护人的除外。”笔者认为,这一观点值得商榷。
(1)“监护关系说”于法无据。我国《民法通则》第16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未成年人的父母己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的,由下列人员中有监护能力的人担任监护人:(一)祖父母、外祖父母;(二)兄、姐;(三)关系密切的其他亲属、朋友愿意承担监护责任,经未成年人的父母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意。没有第一款、第二款规定的监护人的,由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担任监护人。”据此,有资格成为未成年人监护人只能是未成年人的近亲属、其他亲戚朋友,未成年人父母的所在单位或者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学校不在其列。教育部出台的《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第7条明确规定:“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以下称为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监护职责,配合学校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管理和保护工作。学校对未成年学生不承担监护职责,但法律有规定的或者学校依法接受委托承担相应监护职责的情形除外”作出明确规定。
(2)监护关系说不符合实际,不能解释多数学生与学校之间的关系。监护是对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的人身、财产及其合法权益进行监督和保护的一种法律制度,田睑由此可见,监护的对象是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而中国高校在校学生绝大多数都已经年满18周岁,而且高校不招收精神病人,如果学生入学后患精神病,高校可劝其退学。因此,主张高校与学生之间是监护关系在现实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2.监护关系转移说
这一观点的主要依据是最高院司法解释《民通意见》第22条:“监护人可以将监护职责部分或者全部委托给他人。因被监护人的侵权行为需要承担民事责任的,应当由监护人承担,但另有约定的除外;被委托人确有过错的,负连带责任。”有人据此认为,监护人将孩子送到学校,监护人的监护责任就转移到了学校。但这里存在一个问题:法律规定监护人可以通过委托,将监护职责转移给被委托人。家长如果要把监护职责转移给学校,那么双方之间就要达成一个监护职责转移的合意或者契约。现实生活中,没有哪一所高校在接受学生人学时与家长就监护职责转移问题达成任何协议。因此,在校未成年大学生的监护职责不可能从其监护人转移至学校,除非校方与监护人之间签订委托合同(当事人双方约定一方为他方处理事务的合同)。
3.合同(契约)关系说
所谓合同关系是指平等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等主体间以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为目的而进行的意思表示一致的法律行为。高校与学生之间法律关系性质本质上是合同关系。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学校与学生及其监护人是平等主体,学生交纳学费,学校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虽然高校在授予学士学位时被授权履行行政职能,但从总体上看并不影响学校和学生之间是平等民事主体这一本质。当然,学校和学生之间的契约关系同一般的合同关系相比,仍然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到学生伤害事故的处理。所以,笔者认为学校和学生之间关系是“特殊契约关系”。对此,笔者将在后文加以论述。
从以上分析可见,多数家长以及部分教育工作者认为学校及其工作人员应该对学生承担监护责任是完全没有法律根据的。认为监护人把学生送到学校、监护权即转移到学校,学生在学校期间受到的任何伤害或实施的任何伤害,学校都要承担责任的观点于法无据。
二、学生伤害事故的归责原则
要准确把握伤害事故的归责原则,首先要准确把握学生伤害事故适用的法律。如果学生伤害事故适用合同法,那就应该适用无过错归责原则;如果适用侵权法,则一般适用过错归责原则。
1.学生伤害事故法律适用的争论
(1)观点一:学生在校伤害事故适用合同法
有人认为学生或监护人与学校签订教育合同,学生在学校受到伤害学校应该按照合同法承担法律责任。这一看法,有待推敲。学校虽然和学生或监护人之间成立契约关系,但这种教育培训契约和一般的合同相比至少存在以下不同:第一,教育内容并不是当事人之间自由约定,学校根据国家法律法规的规定对学生进行教育。国家有关高等教育的规定,可以视为高校和学生之间契约的当然内容,双方都要遵守。从现有的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看,并没有要求高校对学生一切伤害事故承担责任。学校和学生之间也不存在有关伤害事故责任分担的约定。换言之,合同内容中并不包含有关学生伤害事故的条款,无法适用合同法解决学生伤害纠纷。第二,学生对学校提供的教育并没有完全支付对价。对于一般合同而言,双方应该遵循公平原则,各自支付相应的对价,但学生缴纳的学费并不是其受到学校教育服务的对价。仅靠学生的缴费并无法保证学校的正常运转,学校相当比例的资金来源仍然是国家投资即财政拨款。
既然学生支付的费用只是学生接受教育的部分费用,学生或监护人就不能要求学校对学生一切伤害事故承担责任。学生并没有为学校对其提供更高更全面的安全保护支付对价。对于学生伤害事故,学生或监护人没有理由要求学校按照合同法承担无过错责任。第三,作为合同一方的学校具有公益性质。学校是一种公益性非营利性机构,担负着培
养青年的艰巨任务。学校不能按照合同法的原则,对学生一切伤害提供完全的赔偿。如果这样赔偿,很多学校都将走向破产,最终会损害多数人的利益。因而,在处理学生在校伤害事故时,不能根据合同法的无过错原则追究学校责任。
(2)观点二:适用侵权法
首先,根据对学生和学校关系的分析,处理学生伤害事故适用侵权法是适当的。其次,从我国现有法律规定看,立法机关正是通过侵权法来处理学生伤害引起的纠纷。例如,《民通意见》第168条:“在幼儿园、学校生活、学习的无民事行为能力的人或者在精神病院治疗的精神病人,受到伤害或者给他人造成损害,单位有过错的,可以责令这些单位适当给予赔偿”,对教育机构承担的责任做出明确规定,而该条正好处于《民通意见》第五部分法律责任中的侵权责任之中。由此可见,司法机关是通过侵权法解决高校学生伤害事故引起的纠纷。另外,最高人民法院《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七条对学生在校伤害事故的赔偿做出约定,更明确表明司法机关对学生伤害事故适用侵权法的态度。新通过的《侵权责任法》第38、39、40条对学校责任做出明确规定。
2.归责原则
所谓归责原则是指在行为人的行为或物件致他人损害的情况下,根据何种标准和原则确定行为人的侵权民事责任。唧由于我国立法及司法解释确定学生伤害事故纠纷适用侵权法,而过错责任原则是适用于一般侵权行为的一项基本归责原则。。因而对于学生伤害事故的归责原则就应该适用过错责任原则。这一点得到司法解释和有关法律的确认。如上面所引的《民通意见》第168条规定,以及《人身损害赔偿解释》第7条规定:“对未成年人依法负有教育、管理、保护义务的学校、幼儿园或者其他教育机构,未尽职责范围内的相关义务致使未成年人遭受人身损害,或者未成年人致他人人身损害的,应当承担与其过错相应的赔偿责任。”《侵权责任法》第38条、39条、40条明确规定在学生伤害事故中学校有过错的,应该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有学者主张学生伤害事故也适用公平原则,对此笔者持否定态度。所谓公平原则是指当事人双方在对造成损害均无过错的情况下,由人民法院根据公平的观念,在考虑当事人的财产状况及其他情况的基础上,责令加害人对受害人的财产损失给与适当的补偿。[41v43对于学生在校伤害事故处理,法律明确学校有过错的,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换言之,学校无过错的,学校即无责任,这样也就排除了适用公平原则的可能性。至于有学者指出,如果学生实施使学校受益自身受损的行为时,学校不予赔偿,则显失公平。对此,有两点需要说明:其一,学校对实施使学校受益自身受损行为的学生不存在赔偿,因为学校没有过错,无过错即无责任,这是侵权法的基本原则;其二,学生在实施使学校收益自身受损行为时,学生可以通过债法上的不当得利或无因管理获得学校补偿。
三、学校承担学生伤害事故责任的构成要件
前文分析了学校在学生伤害事故中只有存在过错时,才有可能承担责任。是不是只要学校存在过错都要承担侵权责任?符合哪些要件,学校对学生的伤害要承担赔偿责任?笔者认为,要求学校在学生伤害事故中承担赔偿责任,必须符合以下构成要件:
1.损害事实。损害事实是指因一定的行为或者事件对他人财产或者人身造成的不利影响,包括财产损失、人身伤害及精神损害。学生伤害事故中,必须存在学生受到伤害的事实,包括身体权、生命权等人身权受到伤害以及因人身权受到伤害带来的财产损失。如果学生不能证明受到伤害的事实,则无权请求学校赔偿损失。
2.因果关系。侵权行为法中的因果关系是指行为人的行为及其物件与损害事实之间的因果联系。学生伤害事故的因果关系,就是指学生的伤害是学校行为、学校教职员工的行为,或者学校的设备设施造成的,则可以认定学生损害与学校之间具有侵权法上的因果关系,反之则无。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在认定学校侵权责任时,必须考虑学校在造成学生伤害事故中的原因力的大小,如果学生伤害是多个原因集成的结果,那么学校按照其在学生伤害事故中原因力的比例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3.过错。所谓过错是指行为人通过违背道德和法律的行为表现出来的主观状态。对于学生伤害事故适用过错归责原则,所以要求学校承担赔偿责任必须证明学校存在过错。如果学校没有过错,不管学生遭受多大损害,从法律角度说,学校都没有法律上的赔偿责任。学校在学生伤害事故中过错的客观表现形式主要有:学校或教职员工实施的违背法律法规的行为;学校或教职员工实施的违背学校规章制度的行为;学校或教职员工实施违背基本道德规范的行为;学校的教育教学设施不符合有关标准,存在安全隐患造成学生伤害的情形。有上述行为之一的,可以认定学校或教职员工有过错。学校或教职员工实施正当的法律授权的行为不能认定为有过错。譬如,辅导员对不遵守校纪校规的学生进行正常的、适当的批评教育,导致学生离校出走或采取其他过激自残行为,不能认定辅导员有过错。除非辅导员批评教育手段粗暴,有体罚或侮辱学生人格等不当之处。
四、降低学校在学生伤害事故中法律责任的对策
学校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应该最大限度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确保学生安全。同时,可以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学校在学生安全事故中的法律责任和风险。
1.加强对学生安全知识教育。学校应该对学生加强校纪校规教育,特别要强化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如果因为学校没有对学生进行必须的安全教育导致学生发生安全事故,则可以认定学校有过错,并可能要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如果学校尽到安全教育义务,学生仍然违背安全制度导致伤害,一般可认定校方无过错。
2.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开展校园建设。高校在校园建设、教育教学设备添置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进行。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进行建设,即使学生出现有关事故,因为学校没有过错,学校在法律上也就没有责任。譬如,两学生在四楼走廊上玩耍,其中一学生坠楼身亡。如果栏杆的建设强度、高度符合国家标准,则学校对学生的身亡不负责任。反之,学校存在没有按照国家标准建设的过错,则要对学生坠楼承担法律责任。
3.恪尽职守、避免过错。学校教职员工一定要严格执行教育法律法规,严格遵守校纪校规。认真履行法定职责以及学校规定的职责。并要认真备存履行职责的有关材料。如果教职员工没有履行法定或者学校规定的职责,则可以认定存在过错,从而导致在学生伤害事故中的法律责任。
医药类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意义;内涵;途径
作者单位:210046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道德责任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所提出的道德责任要求和受教育者道德水平发展的心理规律,使其掌握一定的道德责任规范,并通过其内心体验,逐步形成一定的道德责任感,养成道德责任行为习惯的活动[1]。当前,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当代大学生普遍出现了责任意识淡化、人生价值错位、道德缺失和行为失范等道德责任方面的问题[2],医药类大学生也不同程度地出现这些情况。而医药类大学生将来大部分要从事医疗卫生工作,医疗卫生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医务人员必须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医学领域的风险性,更需要敬业奉献的精神和高度负责的责任感,因此探讨医药类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教育问题尤为重要。
1 加强医药类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的重要意义
1.1 加强医药类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是培养合格医疗人才的基本要求
医疗卫生工作是一种救死扶伤的高尚职业,社会上有众多职业,而这个职业更要求做人诚实、正直、忠厚、谨慎、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对患者富有同情心,“对工作认真负责,对技术精益求精,对生命极其尊重”应该永远是医疗卫生从业人员的职业信条,而其最基本的核心应是道德责任意识的培养。只有具备道德责任,才能时刻为患者着想,千方百计为患者解除病痛;救死扶伤,实行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尊重患者的人格与权利,对待患者不分民族、性别、职业、地位、财产状况,都应一视同仁;文明礼貌服务,举止端庄,语言文明,态度和蔼,同情、关心和体贴患者;廉洁奉公,自觉遵纪守法,不接受患者红包、宴请,不向患者或家属借钱、借物;不泄露患者隐私与秘密;正确处理同行同事间的关系,相互学习,团结协作;严谨求实,奋发进取,钻研医术,精益求精,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术水平等等。因此,加强医药类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是培养合格医疗人才的基本要求。
1.2 加强医药类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是弘扬传统医德的基本要求
自古以来历代医家都强调医德的重要性,唐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药方》一书中提出“大医精诚”[3]、清代医家喻昌在《医门法律》中更是把医德具体贯穿、融化于医疗实践之中,摆脱医德游离于医疗实践之上的空洞说教[4]。医德要求医生有仁者之心,仁者爱人,故医家必须真诚仁爱为患者服务。医者以仁心施仁术,必会得到患者的敬爱和信赖,建立深厚的友谊,有些友情甚至终生不渝而传为佳话,也必然增加治疗效果。在当前商品经济浪潮中,医患之间缺乏感情沟通,一旦治疗效果不如患者理想,常因误解而引发医疗纠纷,这是医患双方都不愿发生的。有优良医德的医师,能正确处理医患关系,避免尴尬的处境。医药类大学生要具有尊师重道的品德,要尊敬导师,得到他们的爱护和教导,善于向同学学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要善于集思广益,同时也要尊重真理和客观法则,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立志做一个医德高尚受人敬重的医师。
1.3 加强医药类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是推动医疗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
当前,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受经济利益驱使和不良风气的侵蚀,部分人出现、乱收费、收回扣、红包等不正之风,虽然只发生在少数人身上,但严重影响了卫生行业的形象;部分医务人员只注重眼前和局部利益,缺乏严谨、踏实的作风,如问诊不详细,检查不耐心、诊断不准确、治疗不规范、护理不到位,责任心不强,以致引发医疗事故和医疗纠纷。近年来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患冲突愈演愈烈,医患关系紧张,尽管医疗纠纷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患者对效果期望过高,而现代医学水平达不到,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对医患关系有负面影响,以及医患沟通不畅等原因[5],但同时这也与部分医务人员的素质不高有关系。另一方面,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健康的需求越来越高,患者不仅希望缓解病情,还希望得到心理、人文的关怀等,需要更加耐心、热情、周到的优质服务,因此对于医务人员的道德责任要求更高,医药类大学生更要具备基本的道德责任素质。
2 医药类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的内涵
医药类大学生道德责任观的内涵包括自我责任观、他人责任观和职业责任观。
2.1 对自己负责
古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所谓“修身”,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即培养对自我负责的一种态度。医药类大学生的自我责任观是培养对他人、职业、和社会负责的内在基础和前提条件[6]。医药类大学生首先是作为个体而存在的,一个人首先应对自己负责,人只有具备自我责任意识,才能启动内在动力,发挥创造性,才能进一步上升为社会责任感。自我责任的基本内涵是:“自尊、自爱、自觉、自律、自主、自强。”要有对自己负责的勇气和独立承担责任的能力,必须认识到,一个人既然来到这个世界,就应当对自己负责,学会了解自己、认识自己、接纳自己、保护自己、发展自己。在合理的范围内,让自己好好地生存下去,并获得发展。我们要培养医药类大学生树立做人的责任感,建立正确的道德观,重视个人自身修养,重视锻炼身体与学习本领,提高他们对自己负责的责任意识,即使当自己碰到任何困难的时候,也应当不断地激励自己,勇往直前坚持到底,从而成为一名积极向上、业务扎实、尊重生命、品行端正的合格的医疗工作者。
2.2 对他人负责
医药类大学生的他人责任观应包括尊重他人、理解他人、平等待人、乐于助人、宽容度人、信任他人。人生在世,不仅要对自己负责,更要对他人负责。孔子云:“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在以人为本的社会中,应该尊重每一个人,个人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对他人的存在和发展充满同样的道德责任心,才能找到发展自己的机会。人与人之间的这种相互依赖性,决定了人与人之间必须相互承担责任,每个人的生存都依赖于他人对其负责,是他人对其负责的结果。因此,人生价值内容的本身,就包含着对他人承担一定责任。只有具备这样的他人责任观,才能对患者富有深厚的怜悯心和同情心,不能对患者的不幸和痛苦漠然置之,才会尽己所能地为解决他人病痛而不懈努力,提高业务能力,才能真正对患者进行心理上的、人文上的关怀。
2.3 恪守职业道德
应尽早培养医药类大学生的职业责任观。职业既是生存的必须,又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更是社会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医药类大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大多是医疗卫生行业,医疗卫生行业对于职业道德的要求尤为突出。自古以来,我国医家一直强调“医德”的重要性,在现代医疗行业中,更需要注重职业道德的培养。医疗行业的职业道德应做到救死扶伤,时刻为患者着想,千方百计为患者解除病痛;尊重患者的人格与权利,对待患者不分民族、性别、职业、地位、财产状况,都应一视同仁;文明礼貌服务,举止端庄,语言文明,态度和蔼,同情、关心和体贴患者;廉洁奉公,自觉遵纪守法,不以医谋私;为患者保守秘密,实行保护性医疗,不泄露患者隐私与秘密;互学互尊,团结协作,正确处理同行同事间的关系;严谨求实,奋发进取,钻研医术,精益求精,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术水平等等。医药类大学生在校期间,应提前给予职业道德的培养和训练,使他们真正认识到未来所从事职业的崇高与伟大。
3 加强医药类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的途径
在医学类院校中,应探讨医药类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的合理实现路径。
3.1 教育内容 科学设置
医学类院校中,合理开设弘扬优秀传统道德以及现代职业道德的教育课程,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是古代先哲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文明财富,也是中国文化对世界文明最突出的贡献之一,时至今日,它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现实价值。克己奉公、精忠爱国的爱国主义传统,博施仁爱、推己及人的仁爱传统教育,言行一致、重诺守信的诚信传统教育以及修己慎独、知行合一的修身传统教育等等[7]都对医药类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要加强古代医德的教育,治病救人、勤奋敬业、德才兼备、博施济众的古代医德观念,对于现代医德的培养仍有很深的教育意义。
3.2 校园文化 养成教育
校园文化活动是学生素质发展的基本途径,活动体验是诱发责任情感的有效手段。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加强道德责任的体验和养成,能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活动方式上,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和责任,活动前,确定活动目标,明确分工职责,要求学生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事后总结活动的经验和教训,并有意识地引导和激发学生对于集体和他人的责任感,这是培养责任感不可或缺的条件;在活动内容的选择上,可以针对医药类大学生道德责任的基本要求,开展不同主题的活动,如关心自我成长、生态环保、敬老助残、关注弱势群体以及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关心他人、服务社会的道德责任感。
3.3 道德榜样 积极示范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首先应发挥教育者自身的积极示范作用。医学类院校的教师,自己首先要具备高尚的道德和责任意识,才能对学生加以积极的影响和引导;其次要发挥道德楷模的引领作用。选择在岗位中兢兢业业、默默奉献、医德高尚的医疗卫生工作者作为教育素材,激发医药类大学生对他们的尊重和敬仰,将抽象的道德规范人格化、具体化,以鲜活、具体、真实的形象影响学生的心灵,使教育更富有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
3.4 教育手段 灵活开放
当前,互联网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方式,也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价值观念与道德意识。可以充分利用网络的开放、平等、互动的特性进行道德责任教育。通过专题网站、校园BBS、个人博客等多种渠道,使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超越时空限制平等对话、自由沟通,切实贯彻教育平等性原则,摆脱说教式教育模式,使受教育者在轻松、自由、平等的对话中,领会道德责任的真谛,教育的效果会更加突出。
参 考 文 献
[1] 李尽晖.当代大学生道德责任教育研究.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07:131.
[2] 陈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14(4):4647.
[3] 李文鹏.医学伦理学.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3,7:21.
[4] 李文鹏.医学伦理学.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3,7:21.
何为责任感?
从德育学的角度来看,责任感是指“个体对自身在任泪水和自我发展中所承担的责任的一种意识,是对自己在道德活动中完成道德任务的情况是否满足其到的需要而产生的情感体验。”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责任感是指“个体对自己在承担人类社会和自身发展的责任中做出的行为选择。行为过程及后果是否符合内心需要而产生的不同态度的情感体验。”责任感是内在的自觉意识,是对自己、他人、集体和社会的伦理关怀和义务,同时也是对自身行为后果负责。
一、旅游专业大学生思想道德现状分析
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中国的旅游业迅猛发展,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等方面冲击着当代高校学生。而现今“80后、90后”青年逐步成为当今社会的重要参与者和国家建设者,其责任感也将深刻的影响着旅游业的发展。一方面学生的思想积极进步,乐观向上,另一方面,旅游业利润与服务间的矛盾,个人发展与外部环境的冲突,家庭环境及学校教育等方面,使得旅游专业大学生在自身及社会责任感上,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困惑、迷茫和沦丧,甚至出现了方向性的问题。
二、旅游专业大学生责任感缺失的具体表现
(一)自我意识突出,社会意识淡薄
旅游专业学生追求个性独立,渴望展示自我,社会责任意识较弱。在不良刺激的诱导下,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分析批判,缺少对他人及社会的影响。加之旅游行业从业人员之间的激烈竞争,学生内心充满矛盾与困惑,对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有着偏激与不成熟的看法,对诸多不合理现象的不满导致他们社会情感比较薄弱,社会意识较为淡薄。
(二)急功近利思想突出,社会理想模糊
旅游专业的综合性要求学生知识面广,应急能力强,普遍来说旅游专业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竞争意识,对个人前途更加忧虑,却缺乏对现实目标的规划,急功近利思想突出。同时我过正处于市场经济的初期阶段,部分大学生对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认识不足,道德理想产生困惑和冲突,沉溺于实现个人价值的愿望中,缺乏对自己的历史使命的正确认识,历史使命感和主人翁责任感意识不强,社会理想模糊。
三、旅游专业大学生责任缺失问题的原因
旅游专业大学生责任感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与社会环境有关,也与青年大学生的主观因素有关,学校对学生的责任感教育也存在一定的偏差与缺陷。
(一)个人家庭原因
当代旅游专业大学生大部分都是80后,90后,他们出生于我国改革开放已现成效,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思想层出不穷的时代。饱受家庭庇护,缺乏生活的磨练,认识往往片面,对社会现实缺乏深入的感性体验,极易形成自我中心主义,认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忽略所处环境及社会责任感。
(二)学校原因
在当今学校教育中,德育内容空泛、时效性差,学生道德水平滑坡,已成不争事实。 长期以来,旅游专业学生围绕着“应试教育”进行的德育工作,其地位得不到应有的保障,更谈不上对责任教育的重视。学校不能充分发挥对学生道德教育的作用,就不能广泛地培养出具有完整责任品质的现代人。
(三)行业环境原因
部分旅行社企业知法犯法违规经营,导致全行业恶性价格竞争,低成本运行现象严重,导游人员成为受害者。一些旅行社企业甚至对导游人员实行低工资乃至零工资,将旅游团款等亏损直接转嫁到导游人员身上,导游合法享有的劳动报酬被剥夺,自身为了维持自己的生存需要导致服务不周等多钟缺失责任感现象发生。在校大学生了解行业背景感到突然失去了理想支柱和精神寄托,在失意、困惑的同时滋生出对社会的消极和抵触情绪。因此,当代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缺失,与行业不健全机制的冲击有很大关系。
四、旅游专业大学生具备良好责任感的重要性
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青年的个体利益意识不断觉醒,要求独立、自由、平等、竞争的意识不断提高,并把这种意识渗透到了社会生活。使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着和接班人的旅游专业大学生对旅游行业负责,良好的责任感是个人对社会和他人承担一种职责,能够更好的维系现有的社会关系,构建和谐社会。
只有唤醒青年的责任意识,让其发挥特有的蓬勃朝气和昂扬锐气,把旅游业中的环境保护、公平公正、热情服务等辐射到全社会,才能支持和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合理配置资源。
五、增强旅游专业大学生责任感的主要对策
强化大学生对国家、社会和自己的责任意识,离不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责任教育是古今中外教育的共性要求,有其普遍规律,在当代条件下应着力从以下方面搞好旅游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感。
(一)与专业结合,以人为本。
教师改变教学方法,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根据旅游专业教材内容,恰当的提出问题,在课堂通过案例分析等方法灌输责任感教育。改变当前的教育中忽视学生个性培养,压抑了学生的个性的行为。大学生责任感的增强必须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尽可能地让学生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德才并举,找到在课堂中的地位与价值。
(二)增加大学生社会实践。
要克服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形式化、随意化和理论化"的弱点,必须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拓展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有效领域,挖掘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社会责任价值,引导到学生走出校园,走进旅行社,酒店等服务行业,培植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和服务意识。实践活动中使学生有机会扮演各种角色,解决各种冲突,在实践中加深对社会职责的了解,提升公民责任。
(三)创造文体活动平台,素质教育中渗透责任教育。
责任教育应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自主选择并主动参与活动的机会。黑格尔说:“人的决心是他自己的活动,是本于他的自由做出的,并且是他的责任。”活动是自由与责任的落脚点。责任本身就是关系,它产生并存在于实际的人际交往中,个体也只有通过各种合作与交往活动,才能亲身体验人与人之间利益相关相关的现实状况,深刻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协调的必要性,切实感受到自己所担负的道义上的责任。大学的环境就是要提供这样一种素质教育――把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教育完美结合,通过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使大学散发独特的凝聚力、感染力和震撼力,在活动中熏陶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六、结束语
自我反思、家庭环境、大学环境和社会环境是大学生成长的主客观环境。所以,不但要充分发挥自我、家庭、高校和社会的教育资源,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感。在家庭环境中,家长要转变思想观念,以良好的生活方式、道德规范和为人处事的原则等,帮助孩子树立起责任意识。同时社会环境要大力营造奉献社会、奉献他人的良好社会风气,感染、激励青年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意识。
大学生作为祖国的希望,其责任意识尤为重要,也希望全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个人能够加强其责任意识的培养,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真真.旅游专业毕业生流失问题与对策探析.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5(5)
[2]段志光.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研究中的理论问题探讨[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1(1)
近年来,高校不断出现的学术道德失范现象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不仅败坏了校风和学风,扭曲了科学至上的学术准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培养质量。因此,重视与加强大学生的学术道德进行规范,是高等教育而临的一项紧迫仟务。
一、大学生学术诚信的内涵和现状
(一)学术诚信的内涵。
学术诚信即,学术态度要诚,学术行为要守信。就大学生而言,学术诚信主要体现在考试纪律的遵守,科研论文独立完成、不存在抄袭、剽窃。南京林业大学的陈勇、孙松平把目前我国大学生学术失信界定为:平时作业、毕业论文抄袭、考试作弊。还有的学者对大学生学术失信的定义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以获取高分或某些特殊的证书为目的而违反公平和公正原则的任何行为,比如:考试作弊、作业抄袭、剽窃等。
(二)大学生学术诚信缺失的现状。
1. 修改或伪造实验数据。实验数据是获取科学实验结论的基础。任何研究,要想获得科学、客观、可靠的结论,都必须尊重实验事实,大学生认真做好科学实验,不仅仅可以获取客观、可靠为实验数据,而且有助于培养自身敏锐的观察能力和严谨的分析问题能力。然而大多数学生在学习和研究中往往缺乏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科研精神,不愿做枯燥的、艰辛的实验或调研,以敷衍应讨的态度对待实验,致使无法得到合理的实验数据。为了顺利完成功课或者论文,只好“借鉴”他人的实验数据,或者依想象,轻率地修改、伪造实验数据,蒙混过关,搜索同类的研究成果,然后将别人的数据、图表略作修改就变成自己的所谓“结论”。
2.抄袭剽窃他人学术成果。当今学术界反映最强烈、最为严重的学术诚信缺失行为就是抄袭与剽窃行为。有人把这种现象称为“学术蝗祸”。剽窃他人的科研成果,抄袭别人的科研论文,不研读书目,不认真开展相关研究,东拼西凑,应付了事。甚至直接从网络上直接下载,稍加修饰直接上交或者发表。
3.杜撰参考文献,不诚实地利用他人成果。学术研究只有建立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吸收他人成果和思想精华,才能做到推陈出新。在论文的结尾部分注明所用成果的出处,不仅体现了作者是否尊重参考文献的所有者以及是否具备起码的学术适德,而且也是为后续研究者研究提供检阅资料的方便着想。有些同学在引用他人研究成果时,没有端正学术研究的态度,对待论文粗制滥造、弄虚作假,列出并未阅读的参考书比对参考文献做“伪注”。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高校管理的滞后性。
高校扩招后,学生规模扩人,教师承担的任务骤然增加,由此造成了教学管理上的问题。一名指导老师需要负责几十名学生的科研学习,甚至有些学校根本没有配备指导教师,其直接后果是导致学生科研工作上的茫然无助和措手不及,在进行科研创作中缺少领门人,这种茫然让他们只能把目光聚焦在电脑上的沾沾凑凑,其科研质量更是无从谈起。
(二)学业评价制度的片而性。
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是促进学生学习的动力和提高学习水平的保证。然而,我国目前大学生学业评价却存在只重视考试成绩,无视或者忽视科研激励和科研创造,学生的奖励措施中也很少涉及到科研方面,学生的科研激情不高,学生的科研能力不强,科研成果不佳,科研行为不当等问题随之而来。
(三)大学生学术失范的惩戒机制不到位。
可以说,目前高校对大学生的各种学术不诚信行为,除了对考试作弊有较严厉的惩罚措施外,国内高校基本停留在对科研诚信问题持宽容态度,甚至学生自身对学术失信问题不当回事,调查中大学生对其论文抄袭的原因是因为不懂得引注规范,有部分同学表示是受老师、教授抄袭剽窃的影响,绝大多数的大学生都认为自己不是专家教授,没有学术责任。
三、大学生学术失信的矫治
(一)培养大学生学术诚信精神和责任意识。
改变大学生学术失信行为,必须把大学生纳入学术共同体,承认大学生学术主体地位,从而培养大学生学术诚信精神和责任意识。为此,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制定并不断完善大学生学术诚信规范;加强高校大学生的学术诚信教育;大学生加强自身学术道德修养。
(二)建立大学生学术诚信的激励机制。
对于大学生学术失信者而言,学术道德己经不再具有价值和魅力,只是实现自身私利而不择手段的工具,学术道德已经失去了己有的激励作用。因此,建立大学生学术诚信的激励机制迫在眉睫。一方面,高校要改变教育理念,把大学生纳入学术共同体的范畴;另一方面,发挥教师的学术诚信示范作用,使教师真正成为大学生学习的楷模、效仿的榜样。从而激励大学生成为学术诚信的坚守者与捍卫者。
(三)转变教育观念,树立大学生学术主体地位。
对高校来说,要贯彻科学发展观,核心应是以大学生为本。在学术方面,也必须尊重与凸显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大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当前我国高校始终未把大学生纳入大学生学术共同体的范畴,导致大学生没有承担学术诚信的责任与义务。大学生缺乏学术理想和学术责任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大学生学术失信的始因。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7)01-0151-03
高等学校学报是高等学校主办的、以反映本校科研和教学成果为主的学术理论刊物。[1]高等学校学报工作是高等学校科研和教学工作的组成部分,因此为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及学科建设服务,是高等学校学报的职责所在。
为了落实《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教育部关于启动“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通知》,促进我校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引导大学生积极开展社会调研、科技创新和创业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知识应用与创新能力和创业发展能力,辽宁石油化工大学(以下简称辽石化大)于2012年启动实施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工作。2015年,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形势下,为了大力推进高校“育人质量工程”项目建设,扎实有效地推进我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辽石化大成立了创新创业学院。
那么,高校学报怎样才能更好地为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服务呢?《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以下简称《学报》)从2014年开始进行了尝试。
一、辽石化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辽石化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数量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从总体上来看,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数量不管是校级项目还是省级项目均呈逐年上升态势,创新创业项目总数量也逐年增多。
二、 《学报》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
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高校职责所在。高校学报是依托高校而存在的,高校兴则学报兴,高校强则学报强。因此,为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是高校学报不可推卸的责任。《学报》从2014年开始接收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论文,从中选择优秀论文刊发在《学报》的相关栏目。《学报》刊发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相关论文情况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学报》刊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论文逐年增多;有国家级及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相关论文,而且包括校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相关论文;所刊发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论文涉及多个栏目。《学报》虽然刊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论文的时间不长,但是经过《学报》的主编及编辑人员的共同努力,在服务大学生创业方面已取得初步成效。
(一)刊载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论文,对大学生科研水平的提高起推动作用
顾名思义,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主体是在校大学生。从我国高校的情况来看,在校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基础知识及专业知识,参加科研活动的机会不是很多,对实验数据及资料进行总结并在各级期刊上的也很少。因此,在校大学生因不了解学术论文的特点和要求,不熟悉科技论文的撰写规范,写作水平比较低,很难在各级专业期刊。如果在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所取得的成果不能以论文的形式发表,不仅其劳动成果不能得到肯定,不能引起本领域的广泛关注,而且他们也不能继续投入新的研究课题当中。《学报》刊载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相关论文,可以说深化、延伸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主体的科研水平的提高起到了推动作用。[2,3]
(二)刊载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论文,提高大学生撰写论文的水平
对高校学报而言,硕士研究生及青年教师是一个庞大的作者群,硕士研究生及青年教师撰写的论文在高校学报中占有较高的比例。开始刊载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论文后,部分大学生成为高校学报的作者。但是,与硕士研究生及青年教师相比,大学生的学术水平及撰写学术论文的质量较差,如果不进行大范围的进一步的编辑加工,则无法达到可刊发的水平。《学报》编辑通过各种方式对大学生进行包括学术论文的特点和要求、参考文献著录格式在内的论文写作知识的培训,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论文逐字逐句地进行修改,这样不仅使学生论文达到刊发的要求,而且提高了大学生撰写论文的水平。
(三)宣传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为使其转化为生产力助一臂之力
高校学报是高校的一个学术窗口,随着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数量的增多,高校需要学报这个学术窗口,需要通过学报宣传高校的科研成果,让社会了解高校大学生的科研成果,从而提高高校大学生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可能性。
虽然《学报》刊载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相关论文的时间不长,但所刊载论文内容涉及内容多,包括石油化工、石油工程、油气储运、物理、数学等方面,不仅有理论研究方面的内容,而且还有应用研究相关的内容。刊载大学生创新创业相关论文,不仅宣传了辽石化大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而且提高了此课题转化为生产力的可能性。
三、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措施
《学报》刊载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相关论文,只能说是迈出了万里的第一步,如果满足于现状,不积极探索可持续发展之途径,那么只能是原地踏步,不能更好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
(一)依托相关高校,吸收优秀稿源,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学报》刊载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相关论文的作者大部分都是辽石化大的大学生,而若要实现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可持续发展,所刊载的论文就不能局限于本校,应与具有雄厚的科研实力、所承担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水平高、发表高水平论文的数量大的高校保持联系,了解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进展情况,积极主动地邀约优秀论文,这样才能保证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学报》的吸引力及影响力
(二)通过各种平台宣传《学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提高其影响力
高校学报是高校的窗口,高校可以借助学报这个窗口展示其教学科研成果,与其他高校及社会机构进行学术交流,并使这些成果以学校的名义留存于世。[4]现在是数字化时代,微博、微信对信息传播特别是媒体传播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5],因而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向外界传播项目内容,针对项目内容与外界进行互动,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关注度和影响力,实现服务大学生创新创业及《学报》的可持续发展。
(三)强化服务意识,提升《学报》的关注度,争取政策上的扶持,从而更好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
高校的科研政策是一个指挥棒,高校学报的持续发展,离不开高校科研政策上的扶持。目前,很多高校为了提升高校的知名度,提高高校的排名,鼓励教师及科研人员在SCI、EI收录期刊及CSCD期刊上,从科研政策上给予扶持,而这种政策上的倾斜,对学报的打击却可以说是致命的,几乎断了优质校内稿件的来源,不可避免地导致学报学术质量的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学报》应该强化服务意识,积极主动地为高校的学科建设提供服务,提升《学报》的吸引力及影响力,让高校领导及教师认识到《学报》存在的必要性及其重要性,这样才能引起高校领导层的注意,争取到科研政策上的扶持,进而吸引优质的校内稿,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学报》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更好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
四、结语
高校学报是依托高校而存在的,高校学报应充分发挥“窗口”的作用,积极传播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提高学报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影响力;充分发挥“平台”的作用,通过学报这个平台与外界进行学术交流,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水平及学报的办刊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
[ 参 考 文 献 ]
[1] 教育部.高等学校学报管理办法[Z].教备厅[1998]3号,1998.
[2] 陈淑娴.高校学报的作用分析及科学定位[J].编辑学报,2006(2):134-135.
一、高校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下滑的原因
(一)从学生角度思考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原因
1.缺乏获取信息资料的途径与能力。毕业论文从选题到实施需要以充分的文献调研为基础。然而,绝大多数毕业生对文献调研并不重视,根本就没有慎重独立思考,甚至有的毕业生对自己所做的课题根本不理解。在查阅文献时,这些学生仅仅依靠百度、谷歌等大众搜索工具,而忽视专业文献查阅数据库,如SCIfinder数据库、PubMed数据库与ScienceDirect数据库等。2.面对实验数据的综合分析能力差。学生对检验数据的信息转化能力,就要求学生清楚地了解检测方法的原理以及它的局限性,并正确认识结果的意义和解释。在药学实验中会出现各种实验数据,如波普数据、分析测试数据、药物活性数据等。作为一个药学专业毕业生,就必须要学会如何分析这些数据。3.剽窃与造假等不端正的学术行为泛滥。不端的学术行为,指的是学者对学术进行剽窃、造假、抄袭等的不良行为。毕业论文是大学生结束大学学业的标志,是检验学生阶段性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但是,许多本科生的毕业论文都存在严重的抄袭现象。根据调查,全国重点的一流大学百分之十的论文都存在抄袭现象,甚至普通大学的毕业论文抄袭率高达百分之三十左右。而且,大学生毕业论文学术不端现象日益呈现多样化的趋势:⑴公然抄袭,即对别的学者的实验观察结果、数据以及记录,原始性的语言和思想等进行公开直接使用等不被认可的行为,这种行为在科研领域出现的频率比较高。⑵数据造假,即数据的捏造和虚构,以及参考文献的胡编乱造。⑶寻找。这种现象的出现不但不符合大学生毕业论文的根本要求,而且违背了高校要求大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初衷,更是对高校教育精神的极大挑衅。4.紧张的毕业实习、找工作和各种考试影响毕业论文的写作精力。许多高校将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安排在最后一学期,但是最后一学期是学生忙于就业的时期,况且目前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多数学生都忽视了对毕业论文的设计,而是忙于择业。对学生来讲,最后一个学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1)找工作的同学不是参加各种面试,就是忙于准备各种公务员的考试;(2)找到工作的同学还需要在单位实习一段时间;(3)研究生笔试通过的同学还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准备研究生的复试;(4)没考上研究生的同学要花很多的精力去找工作。
(二)从教师角度思考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原因
1.指导教师科研能力和指导能力不足,本科设计选题不新颖。一些指导教师自身科研能力一般,有的甚至不熟悉指导的学生论文所涉及的领域,再加上指导能力欠缺,这就造成了对学生论文的指导工作只是表面应付。2.指导教师在指导毕业论文(设计)的过程中责任心不强,存在放任自流的现象。一些指导教师以科研任务和课堂教学工作繁重为由,不与学生联系或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予认真解答,学生的论文拿来过一遍就成,没有中间的反复修改与指导。
(三)从教学资源角度思考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原因
1.指导老师不足。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高校扩招。这样的结果就是导致指导学生毕业论文(设计)的师资力量相对不足。此外,在现有师资力量中,许多教师由于长期不从事一线科研工作,导致与外界科研现状严重脱节。这导致所选研究课题陈旧,而且不可避免出现重复现象。2.学校科研经费与设备投入不足。学校在本科生毕业论中投入的经费与设备相对不足,导致指导教师在选择课题时受到局限。特别是没有承担课题的教师,这种感觉尤为明显。“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相关仪器设备性能良好、套数充足是保证学生顺利进行科学实验研究的重要物质条件。然而毕业生人数多,用于毕业实习的仪器设备少,许多学生只能合用一套设备,使用时间按计划执行。
二、我校药学院在提高毕业论文质量方面所做的改革
引入本科导师制,确立学生严谨的科研态度与责任心。本科生导师制是由指导教师对本科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进行辅导,定点定人因材施教,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分析解决问题、适应社会竞争的综合能力的制度。它是构建素质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本科教育改革新模式。本科导师制有利于实施个性化教育和素质教育,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培养。这便于导师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指导学生进行毕业设计、制订成才计划,便于导师采取个别辅导的方式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早日成才。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要求。为了杜绝论文抄袭,我院要求所有的本科毕业论文必须是研究性毕业论文。并且我院对论文的格式、论文内容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此外,在安排指导教师的时候,学院尽量安排正处于科研一线的教师,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如何从事科研。提升教师队伍的业务素养。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水平决定着选题的新颖程度、水平的高度以及论文的质量。因此,为了提高整体毕业论文水平,学院有计划地将年轻教师送出国深造,提高其自身的科研水平。
三、结束语
毕业设计是大学生教育的最后一个实践性过程,也是锻炼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方式。然而,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是一个系统、长期的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学校各方协调、配合。鉴于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在本科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各高校要不断创新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的思路和方法,以使本科毕业(设计)质量不断提高,从而提高本科生的培养质量。
作者:周中振 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参考文献:
[1]唐丹林,尹进.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思考与探索———以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为例[J].高等教育发展研究,2010,(4),30-33.
[2]郑增娟,段煜,张维芬.提高地方高校药学专业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教学改革[J].西北医学教育,2015,02.
[3]潘夕春,周红,陈晓红,刘涛.药学本科毕业论文的规范化研究与实践[J].现代医药卫生,2015,02.
社会责任感是指社会群体或个人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为了建立美好社会而承担相应责任、履行各种义务的自觉意识和情感体验。它是一个人道德品质中最主要的品质,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决定因素[1]。
强化责任感是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基础,而责任感又是道德教育的核心。西方许多发达国家在高等教育,尤其是人文教育中都着力加强责任感教育。美国在这方面的教育重在培养“责任公民”,大多数高校在开设相关课程的同时,提倡学生开展社区服务,培养学生的服务精神。
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研究现状与现实意义
我国也非常重视对其国民责任感的培养,目前国内学者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研究观点集中表现为:周茂东、苏岩提出,责任感是现代人应具备的素质,要针对青年学生的特征,把大学生由理想的自我过渡到现实的自我,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强化他们的人格品质,并以培养他们的责任感为首要任务。丁文敏、杨燕提出了社会责任和社会责任意识是两个既互相区别又紧密联系的概念,明确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构成,即大学生社会意识包括了国家忠诚意识、公共事务参与意识、社会问题关注意识、公共危机责任担当意识、志愿服务意识与社会关怀精神。学者杨文强调当代大学生主流群体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但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现象也不容忽视。而针对医学院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问题的专门性研究尚显不足。
医学院校承担着培养新世纪全面发展的医德高尚的高素质医学人才的重要任务。培养医学院校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仅在于引导医学院校大学生培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奋发成才,奉献社会。而且对于医德医风建设,改善现在及未来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进一步加强和谐社会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2]。
三、加强医学院校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保障机制研究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和加强,是大学生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和外部客观环境共同努力的结果。医学院校需要立足于新时期和新形势下的社会实际和大学生独特的身心特点,利用优势的教育资源对大学生开展系统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和引导,不断推进和完善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保障机制建设。
1.医学院校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制度保障。认真做好建章立制工作,以总结经验为基础,以规范科学为目标,对社会责任感教育实践活动进行理性思考,加以概括提高,结合形势发展,形成科学性、综合性的规章制度。借鉴对大学生综合测评的方法,建立和完善责任测评制度、责任监察制度和责任激励制度。建立了科学的制度体系,社会责任感教育有了实施依据。责任制度要发挥作用,需要学校领导和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需要按照制度的要求规范行为,进行管理和评价。
在字数超过数万字的硕士博士毕业论文中,一般会出现致谢词。毕业论文致谢词用于毕业论文的结尾处,写在正文末与参考文献之间。其主要作用是表对导师或者对论文写作起辅助指导之人的感谢之词。
毕业论文出现致谢词是对论文指导者或者合作者劳动的一种尊重的表达。它的出现有效促进形成互帮互助的社会风气,有效展示了团队合作价值所在。
致谢词提供了简略的论文写作背景和写作过程信息,提供的信息对读者研判论文的写作过程和论文价值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致谢词写作有完整程序,不能任意行文。首先态度要端正,其次措词要恰当,另外有严格规范的格式。
毕业论文致谢语
本科毕业论文致谢语模版范文是每个毕业生都要写的,不过大部分学生都不过时在百度上搜索一段,然后稍加修改即可,诚然,这是个简单实用的方法,并且在论文时并不会对该部分进行检测,所以大家大可放心的去复制。在这里paperfree为大家分享了几则毕业论文致谢语模版范文:
以下致谢语范围乃小编精心挑选哦,大家放心复制:
范文一:
在本次论文的撰写中,我得到了XXX教授的精心指导,不管是从开始定方向还是在查资料准备的过程中,一直都耐心地给予我指导和意见,使我在总结学业及撰写论文方面都有了较大提高;同时也显示了老师高度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感。在此,我对XXX教授表示诚挚的感谢以及真心的祝福。
四年大学生活即将结束,回顾几年的历程,老师们给了我们很多指导和帮助。他们严谨的治学,优良的作风和敬业的态度,为我们树立了为人师表的典范。在此,我对所有的XX学院的老师表示感谢,祝你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范文二:
本设计的完成是在我们的导师××老师的细心指导下进行的。在每次设计遇到问题时老师不辞辛苦的讲解才使得我的设计顺利的进行。从设计的选题到资料的搜集直至最后设计的修改的整个过程中,花费了郭老师很多的宝贵时间和精力,在此向导师表示衷心地感谢!导师严谨的治学态度,开拓进取的精神和高度的责任心都将使学生受益终生!
还要感谢和我同一设计小组的几位同学,是你们在我平时设计中和我一起探讨问题,并指出我设计上的误区,使我能及时的发现问题把设计顺利的进行下去,没有你们的帮助我不可能这样顺利地结稿,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
范文三:
随着这篇本科毕业论文的最后落笔,我四年的大学生活也即将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回忆这四年生活的点点滴滴,从入学时对大学生活的无限憧憬到课堂上对各位老师学术学识的深沉沉湎,从奔波于教室图书馆的来去匆匆到业余生活的五彩缤纷,一切中的一切都是历历在目,让人倍感留恋,倍感珍惜。
四年湖南师范大学的学习生活注定将成为我人生中的一段重要旅程。四年来,我的师长、我的领导、我的同学给予我的关心和帮助,使我终身收益,我真心地感谢他们。
范文四:
在本文的撰写过程中,XXX老师作为我的指导老师,她治学严谨,学识渊博,视野广阔,为我营造了一种良好的学术氛围。置身其间,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使我不仅接受了全新的思想观念,树立了明确的学术目标,领会了基本的思考方式,掌握了通用的研究方法,而且还明白了许多待人接物与为人处世的道理。其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崇高风范,朴实无华、平易近人的人格魅力,与无微不至、感人至深的人文关怀,令人如沐春风,倍感温馨。正是由于她在百忙之中多次审阅全文,对细节进行修改,并为本文的撰写提供了许多中肯而且宝贵的意见,本文才得以成型。
在此特向XXX老师致以衷心的谢意!向她无可挑剔的敬业精神、严谨认真的治学态度、深厚的专业修养和平易近人的待人方式表示深深的敬意!同时感谢XXX老师、XXX老师、XXX老师等几年来对我的栽培和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原标题: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河南大学生素质教育的若干思考
收录日期:2012年2月10日
大学生素质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以更好的适应社会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河南省大学生培养在注重为全国输送人才的同时,更要注重为本地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优秀人才,因此在中原经济区建设新时期,河南省大学生素质教育应适应建设中原经济区的需求,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担当起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任。这主要体现在要注重培养学生适应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创造能力素质,使大学生成为新一代高级专业人才。
一、思想道德和人生价值观的培养
在素质教育中,任何时候思想道德和价值观的教育都是素质教育的灵魂,有了正确的思想才会有正确的行动,因此对于思想道德和价值观的教育只能加强,不能放松,以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不断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思想、社会责任感和讲诚信的思想内涵。中原经济区建设的目标之一是构建爱国和爱集体的和谐环境,这就需要担当未来中原经济区建设重任的大学生具有崇高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其中社会责任感和讲诚信是其重要的两个方面。随着我国开放型经济日益推进及大学生学习、生活条件的提高,在加上独生子女的日渐增多,有一些大学生受一些不良思想的影响,缺乏社会责任感和诚信。这突出的表现在河南高校的一些大学生得过且过,沉迷于网络游戏而逃课,不讲奉献只讲索取,与人交往中功利主义色彩较强,日常消费进行相互攀比等一些现象中。这些缺乏社会责任感和诚信的现象阻碍了未来构建中原经济区的和谐环境,因此从现在起就要加强大学生在此方面的素质教育。
大学对新鲜事物有着天生的好奇和崇尚,因此在信息传播途径越来越多和传播效率越来越高的今天,大学生的此类素质教育中要利用先进的信息传播途径,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目前比较有成效的教育渠道表现为通过大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因特网进行此方面的教育。在网络游戏的开发中,多创作具有爱国主义和集团主义教育意义的作品;在网络新闻报道中大力弘扬社会责任感和诚信的事迹,同时高校教育中通过真实事例的宣扬,营造承担社会责任和诚信的氛围。
二、文化素质的培养
文化素质的高低是大学生文明程度的旗帜,这种文化素质是通过大学生的语言表达体现出来,通过大学生的举手投足反映出来的整体素质,是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基础。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对主要培养建设人才的河南高校提出了新的要求,河南高校大学生的培养在注重技术培养的同时,也应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大学生单一的技术培养难以满足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不利于大学生自身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应通过文化素质教育改变高校人才培养规模单一、专业设置过窄过细、知识结构失衡及大学生人文修养不足的问题。
目前,在河南高校中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不足,这种忽视人文素质培养和心灵教化问题导致大学生素质降低。这主要表现为一些大学生言谈举止缺乏应有的内涵,心理承受能力差,事事以自我为中心,面对挫折和困难缺乏克服的信心,这些都表现为大学生自身文化素质修养的不足。中原经济区建设是在新时期国家政府所做出的战略性决策,河南一定要抓住这一历史性的机遇,把河南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推上一个新的台阶,成为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因此,培养具有较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的综合型人才,已成为河南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在河南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途径中应开辟第二课堂,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及实践体验,不断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为大学生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形成较为稳定的情感、态度、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并外化在大学生的日常行为中。同时,大学生培养中,文理学科应相互渗透,使大学生具有改变自然世界之知能,又具“心灵自我唤醒能力”,以期达成“外在世界”与“内在世界”、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和谐统一,在大学生人格中达成理性与情感意志、科学与人文等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以追求真善美为一体的人格的形成。
三、专业知识素质的培养
大学生专业知识素质是大学生素质培养的核心,是大学生自身核心能力的关键。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应具有不同的专业知识素养,即通晓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中原经济区建设涉及各行各业的发展,这就需要各行各业的人才,尤其需要各行各业的高层次专业性人才。因此,河南大学生的专业素质教育应积极促进专业素质教育与中原经济区建设之间人才链、学科链、产业链的有效对接,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目前,在河南大学生的专业知识素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一是大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感觉空洞和实践能力缺乏。一些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到理论知识空洞难以理解,感觉对自己以后的工作缺乏一定的有用性,这种认识使得大学生上课时不注意听讲,更不会主动进行有关问题的思考。但事实是这些理论知识是事物现象的本质概括,是实践活动的指南,由于缺乏相关活动的活动经验,所以大学生不能深刻理解。问题的另一方面是大学生缺乏一定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差,因此在大学生专业知识素质的培养中应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授课方式,虽然这一授课方式许多老师在做,但由于一些主观和客观条件的限制,并没有形成系统性和规划性的课程计划。同时,这一授课方式不仅体现在授课时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也体现在通过具体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来加强大学生的理论理解力,进而锻炼大学生的动手能力。二是大学生科研能力培养不足。科研能力训练是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催化剂,科研能力的提升促进了专业素质的提高。而且通过科研能力的培养能使得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更为扎实、专业技能更为娴熟,从而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另一方面科研训练还会带动大学生多方职业素质的培养,加速其社会化进程,更易于融入社会。更为重要的是通过科研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能使大学生掌握本专业领域的前沿成果,了解当前专业领域中的热点问题和突出问题。目前,大学生在这方面的培养有很大欠缺,本科大学生尽管在大学的最后一年有毕业论文的写作,但由于前期没有科研方面知识的学习,大学生在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报告、框架设计及正式论文写作等方面非常茫然,不知道如何完成这些内容,只有经过导师的临时介绍才懂得一些,这种现象造成很多大学生不能够借鉴所学知识高质量地完成论文,只是对别人相关成果的粘粘补补,起不到写毕业论文的真正目的。因此,在大学生一进入高校,就应开始在这方面的培养,如针对专业课开展科研成果的比赛,或把科研成果纳入期末成绩考核等方式加强大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三是一些大学生知识结构扭曲。由于受就业形势的影响,在大学里存在的浮躁化、形式化、功利化的高校学风,使不少大学生知识结构略显扭曲。大学生较为看重短期具有效益化的课程,对于类似短期培训的课程比较热衷,而对于能具有修养性质及长期能力培养的课程态度冷淡,甚至一些大学生对大部分的课程都不感兴趣,仅对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感兴趣,这种短期化倾向行为严重影响了大学生专业知识素质的提高。因此,在大学生的专业知识素质培养中,应扭转这种短期化的倾向,真正转变到提高大学生未来专业知识素质提高上来,为中原经济区的建设培养真正合格的人才。
四、创造能力素质的培养
创新型大学生的培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决定着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发展质量和速度,因为创新型人才在中原经济区建设,特别是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创新体系建设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决定性作用。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过程是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不断创新的过程,这一过程中会出许多新问题、新困难,这都需要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主体的大学生具有创新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和新困难。大学生创新素质能力的培养也是一个面向全体大学生的课外延伸实践教学,是对原有专业教学计划中实践教学体系的进一步完善。通过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实践教学,可以把第一课堂的教学和第二课堂以及面向社会的第三课堂的实践活动有机链接起来,可以促使教学活动从以知识传授为主向以培养能力为主的方向转变。但现状是大学生目前创新能力较差,主要表现为创新意识淡薄,缺乏创新兴趣和创新的意志力,因此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唤起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兴趣,培养其创新的意志力。这主要体现在首先要强化对大学生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其次借助大学生具有的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尤其是逻辑推理思维能力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思维相当敏捷,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基础的优势,通过各种形式的创新比赛和活动,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热情;最后应探索大学生创新素质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教学新模式、培养新机制、实践新平台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主要参考文献: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2-0241-01
毕业论文是高等院校毕业生提交的一份有一定的学术价值的文章。它是大学生完成学业的标志性作业,是对学习成果的综合性总结和检阅,是大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最初尝试,是在教师指导下所取得的科研成果的文字记录,也是检验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基本能力的一份综合答卷。然而,近年来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冲击,大学生毕业论文的质量逐年下降,令人担忧。在此,本人根据多年的实践工作针对此现象加以阐述和分析。
一、缺乏创新性
毕业论文应该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有新的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和知识的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应提供新的科技信息,其内容应有所发现、发明、创造和创新,而不是重复、模仿或抄袭前人的工作。主要原因两个:第一,部分高校提供学生选择的毕业论文题目没有经过课题组的认真讨论,特别是年轻教师提供的选题往往缺乏创新性,很多选题雷同,甚至出现同一届毕业生中选题相近相似的现象。第二,有些学生认为热点问题资料好找,并有现成的文章,所以就选热点题,认为这样选题做论文时便于东拼西凑,甚至抄袭。这样做的结果便是论文无深度、无创新,根本达不到目的。
二、内容不充实
毕业论文就其内容来讲,一种是解决学科中某一问题的,用自己的研究成果加以回答;一种是只提出学科中某一问题,综合别人已有的结论,指明进一步探讨的方向;再一种是对所提出的学科中某一问题,用自己的研究成果,给予部分的回答。文章主要以逻辑思维的方式为展开的依据,强调在事实的基础上,展示严谨的推理过程,得出令人信服的科学结论。很多学生虽然做了大量的实验工作,但是无法将自己的观点清楚的写出来,对所得的实验结果无法运用科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加以解释和阐明,文章看起来很空洞,内容不充实,观点和结论不明确。这是因为:第一,由于目前学校的考试方法大都偏重于记忆,限于书本知识的一般理解,致使对学生掌握理论的深度和实际运用的能力,难以全面了解。有的学生平时学习马马虎虎,满足于应付考试,很少作课堂笔记和读书札记,对写作知识了解不多,很少进行写作练习。大学生缺乏写作经验,多数大学生是第一次撰写论文,对撰写论文的知识和技巧知之甚少。第二,多数大学生的科研能力还处在培养形成之中,大学期间主要是学习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缺乏运用知识独立进行科学研究的训练。第三,撰写毕业论文受时间限制,一般学校都把毕业论文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而实际上停课写毕业论文的时间仅为十周左右,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要写出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是比较困难的。
三、缺乏指导性
毕业论文是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科学研究成果。毕业论文作为大学毕业前的最后一次作业,离不开教师的帮助和指导。对于如何进行科学研究,如何撰写论文等等,教师都要给予具体的方法论指导。在学生写作毕业论文的过程中,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独立进行工作,注意发挥学生的主动创造精神,帮助学生最后确定题目,指定参考文献和调查线索,审定论文提纲,解答疑难问题,指导学生修改论文初稿,等等。一些指导教师责任心不强疏于指导,审查不严,评阅论文非优即良,也导致了毕业论文质量的下降。
四、缺乏文献资料的查找和运用能力
诚信的含义是什么?孔子在《论语》中做了阐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这里的“信”就是信实、诚笃的品德。后来朱熹曾写道:“信者,言之实也。”“诚者自然,信是用力,诚是理,信是心,诚是天道,信是人道,诚是以命言,信是以性言,诚是以道言,信是以德言。”概言之,即“诚是自然的实,信是人做的实。”中国人恪守的“仁、义、礼、智、信”中,信占其一,足可证明言必行、行必果及诚实守信一直是我国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诚信作为中国的优良传统一直在传承,而且在当今社会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诚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内容,也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然而作为接受了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在诚信方面出来很多问题。大学生的诚信教育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诚信缺失的表现
大学生诚信缺失主要集中体现在学习方面、经济方面、为人处事方面、就业求职方面等。缺乏诚信对于大学生的成才极为不利。
1.学习方面诚信缺失
(1)考试作弊。从国家教育部到高校对学生考试做出了严格的制度规定,但是学生考试作弊的现象屡禁不止。作弊手段推陈出新,从打小抄发展到手机、隐形耳机等先进的现代化工具传递答案,作弊呈现多元化、现代化、盈利性等特点。学生考试作弊给高校的考风考纪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2)学术抄袭。学生的毕业论文及老师布置的论文作业,不是认真收集资料,运用所学自己知识写出的原创,而是“鼠标加键盘”在网络上东拼西凑的“大杂烩”,更有甚者直接将别人的论文换个名字,当做自己的论文来敷衍老师。这种创作方法使论文写作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同时抄袭之风严重影响高校的学风建设。
2.经济方面诚信缺失
(1)故意拖欠学费。个别学生为了吃喝玩乐,搞攀比,竟然把学费当做消费资本恶意拖欠学费,这就为高校正常的学费收缴增加很多困难。
(2)骗取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是国家帮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而采取的资助政策,还有个别学生,家庭经济不困难,但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伪造贫困证明,骗取国家助学贷款、国家助学金供其挥霍。这使真正困难的学生得不到资助,严重阻碍国家资助政策的贯彻执行。
(3)恶意违约。个别学生使用银行信用卡消费,银行不催款学生就不主动还款;学生购买电话卡,打长途电话,打光就扔;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毕业后不主动还款,还需要银行和学校催款。种种失信现象严重影响大学生的道德品质。
3.为人处事方面诚信缺失
(1)人际交往虚假。同学之间的交往不真诚,做人不诚实,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表里不一,言行虚伪。经常承诺,但从不兑现。个人交往中借钱不还,借物不归。在这样的环境下,同学很难建立深厚的友谊。
(2)恋爱动机不纯。大学生把恋爱当做填补心灵空虚的一种方式,抱着游戏的态度,狂热的追求异性。由于大学生恋爱引发的轻生案和伤害案屡见不鲜。大学生恋爱根本不考虑道德责任和爱情的义务,充满盲目性。
(3)网络道德。网络是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查询大量的资料,从而促进自己的学习,同时也给大学生带来了网络娱乐。但是个别大学生缺乏网络道德,在网络上虚假信息,利用网络赌博、诈骗等等,这些忽视网络道德的行为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
4.就业求职方面诚信缺失
(1)求职简历造假。由于大学生的数量增多,就业压力大。不少大学生为了谋求一个好的工作岗位,在求职简历上伪造荣誉,夸大自己的能力,使得求职简历水分太大,用人单位为了求证,还得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2)协议违约。在择业过程中,大学生不履行就业协议或合同的行为时有发生。倘若有接收单位就草率签约,遇到更好的单位就随便毁约,严重影响了高校的声誉和用人单位的招聘工作。
二、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分析
1.文化因素。传统文化道德对个人修养、人际交往等方面都作出了明确规定,形成了一系列道德标准和规范,对于调节人际关系,规范个人行为,维持社会秩序等都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这些规范所体现的约束性、有效性,并不完全适用当今高速发展的社会。由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的脱节是造成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之一。再者,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所提倡的价值观和功利主义对我国社会的冲击,也是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重要原因之一。
2.社会因素。在政治领域,个别领导干部腐化堕落、贪污受贿、等现象,不仅影响党员干部的整体形象,还给青年学生带来不良影响;在经济领域,由于法制的不健全,个别不法商人假冒伪劣、走私逃税、虚假广告、拖欠工资等等违法现象,不仅影响我国经济健康发展,而且对青年学生的道德品质产生不良影响。
3.环境因素。目前社会上一小部分人为追求物质享受、崇尚金钱而不择手段,不惜出卖人格和尊严,甚至打法律的“球”,这种利益至上的思想严重污染了社会风气,大学生是最容易受影响的群体,大学生在污浊的环境中难免不受影响。
4.教育因素。大学生的诚信缺失,不能完全归咎于社会、文化、环境因素,教育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我国教育的模式实质上还是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只是口头上的转变,没有真正落到实际。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学校和家长只注重学习成绩,而忽略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被弱化,多采用灌输法只停留在书本上,使学校的思想品德教育变得非常薄弱。
三、解决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对策
解决大学生诚信缺失的问题,是个浩大的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等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采取切实有效地方法,才能达到教育目的,为国家培养品德高尚的大学生。
1.转变对大学生诚信教育的认识
大学生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开展诚信教育,就是要在大学阶段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念、价值观和行为模式。通过诚信教育,帮助大学生明确诚信的本质和内涵、诚信与道德、诚信与大学生成才的关系,使大学生懂得诚信是一切道德赖的基石,自觉地做一名诚信的大学生;通过诚信教育引导学生树立“说诚信话,办诚信事,做诚信人”的诚信观念,唤醒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意识,自觉加强诚信建设,养成诚信待人,诚信处事,诚信学习,诚信立身的良好习惯,使广大学生成为具有诚信美德的高素质人才。
2.社会要承担更多的教育责任,净化社会环境
诚信教育是全方位的,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以至社会教育,诚信教育的落实离不开整个社会大环境的支持。社会作为一个大环境,对于承担诚信教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应在全社会努力营造良好的诚信社会氛围,加强宣传导向,充分发挥网络、电视、报纸等大众传媒的宣传功能,弘扬诚实守信的优良传统,加强舆论监督,批判各种失信行为。另外,还应加强法制建设,进行信用立法和信用制度建设,加大打击失信行为的广度和力度,使出现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失信现象得到根本扭转。只有营造出人人讲诚信的良好社会氛围,为大学生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才能推动大学生诚信教育的有效开展,才能建设和谐社会。
3.突出学校作为诚信教育的主体地位
学校是培养大学生诚信品德的重要场所,也是实施诚信教育的主体。首先学校要树立良好的校风和学风,为培养大学生诚信品德的养成提供一个良好环境;其次要发挥教师的关键作用,特别是思想政治教师的作用。注重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运用讨论和谈心等手段,掌握学生的心理,是诚信教育贴近生活,引导学生从心理上认同诚信的行为方式,最终防止失信行为的发生;最后是辅导员和班导师的重要作用。作为学生直接最多的辅导员承担更为重要的作用,辅导员要为每个学生建立诚信档案,记录学生诚信品德、考试诚信、学术诚信、归还银行贷款、履行就业协议等诚信和失信的行为,同时将诚信纳入学生奖惩制度。奖励鼓励学生讲诚信,针对学生失信的行为进行耐心的思想教育,用爱心和恒心教育学生诚信,达到诚信教育的目的。
4.家庭教育是诚信教育不可或缺的主要组成部分
家长也是诚信教育的主要组成,家长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家长要转变“重智力、轻品德”的教育方式,既要对孩子的功课负责,也要注重对孩子道德品质的教育和精神品格的塑造,培养子女的社会责任感和诚信观念。家长要认清诚信与成才的关系,对子女进行诚信教育是家长的责任。家长要负起责任,用诚信的言行感染子女,带动子女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配合学校的诚信教育,把大学生教育成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参考文献:
[1]贾振宇,张少平,张芬芳.大学生诚信缺失的现状与原因透析.中国集体经济,2008.1.
[2]刘建新.中国信用.新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