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职业技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1 10:34:0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现代职业技术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现代职业技术论文

篇1

同济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从1997年起承担了中德两国政府签署的职教师资培养的合作项目,项目合作期限共八年,分三个阶段执行。现设有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与信息工程、土木工程、工商管理四个职教师资本科专业,生源主要是职校和大专的优秀应届毕业生。学院同时还是上海市和全国中、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重点培训基地以及中德职业教育师资培训中心。

根据中德合作项目要求,学院按中德双方共同开发、制定的培养模式、教学计划与大纲,培养集专业知识和技能及师范教学能力于一身的复合型职业教育高级人才。在职教师资培养过程中,学院借鉴和引进德国职教师资培养的教育思想与教学方法,特别注重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大力加强专业实验室的建设。

一、现代化教学设备的引进

传统的工程学科教学中,通常做法是各门课程单独传授,学生很少有机会了解各种技术在实际工程中是如何被综合性应用的。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时,每门课程虽然都有相应的实验,但这些实验都是各自独立进行的。在很多情况下,实验中所使用的设备和器件很多都是实验室专用的,与工业生产中所使用的实际设备和器件有着较大的差异。自动化技术是一门融机械、电气、电子及计算机等技术于一体的综合技术,在这种技术中,不同领域和层次的知识与能力融会在一起。与其他工程领域相比,在自动化生产中所使用的生产设备都是资金密集型的。因此,一方面,一般教学或培训单位是没有经济实力专门为教学购置真实的、昂贵的自动化生产系统的;另一方面,拥有自动化生产系统的企业,因经济原因而不愿将其作为实训设备给学生使用。这样,学校在传授自动化技术时,只能用模型或采用计算机仿真作为一种弥补的手段,但采用模型或计算机仿真的手段,学生无法学到真实生产系统所需的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半成品”,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面对实际的工业生产设备、器件仍然感到陌生,需要经过较长的工作岗位适应期。

同济大学职教学院在职教师资培养过程中,充分地认识到了上述问题。为使机械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方向的职教师范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机会将所学到的各门专业课的知识综合性地应用到接近于生产实际的过程中,为他们走上教学岗位后应用这种新的教学理念打下基础,学院除了建立适合于现代教学法模式的几个独立的专业实验室外,正在筹建一个开放式自动化综合实验室。在这个综合实验室中,将开发一套完全接近于生产实际的模块化柔性制造系统,由同济大学和德国技术合作公司(GTZ)共同投资。实验室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系统组成具有开放性,系统中不同生产厂家的设备可相互兼容,便于以后扩展;二是实验室资源具有开放性,实验室可面向校内外各种层次的学生或培训学员,做到资源共享,扩大受益面,使得高投资的设备取得尽可能大的社会效益。

二、模块化柔性制造系统的配置

建成后的模块化柔性制造系统,应该能够完成不同形状和结构尺寸零件的加工。现计划在该系统中加工制造东方明珠电视塔模型、国际象棋等,从毛坯进来直到成品制成的所有工序都要在该系统中完成。为了达到这些工艺要求,系统集成了下列主要功能模块:

(一)切削加工工位

该工位由一台数控车床和一台数控铣床组成,能完成车、铣、钻的切削加工任务。数控装置采用的是具有开放性和兼容性的通用PC机,操作键盘为标准的PC机键盘,操作系统为WIN95/98/2000/ME/NT4.0/XP,采用图形操作界面,具有人机对话编程功能。在这两台机床上可以选用手动、半自动、全自动数控加工方式,学生在工位上可以学习编制数控程序、操作和调整数控机床。

(二)上、下料工位

在该工位上配置一台Eshed公司的五轴机器人,通过在线模块,可以将PC机上编好的程序直接传送到机器人控制器中。学生在该工位上可以学习机器人编程语言,并学习如何操作使用机器人。

(三)仓储系统

仓储系统采用的是一个四层28个库位的立体高架仓库,共分三个区域,分别用于存放毛坯、半成品和成品零件,同时配备一个物料搬运机械手。

(四)柔性物料输送系统

在各个工位之间零件的传输,是由一个环形的可按需拼装的传送带和有轨输送小车完成的,该传送系统具有零件的传送、交换等功能。

(五)监控系统

每个自动工位都配备一个可编程控制器,各自动工位之间是通过工业局域网络(如Profibus)相连接的,由一台PC机实现系统的协调控制。为了实时监控系统中每个自动工位的工况,在这台PC机上还可实时显示各自动工位的工况信息。

三、模块化柔性制造系统的特性

在综合性的专业实验室里,主要传授与实践有关的教学内容和实际的操作技能,在建立综合性的专业实验室时,必须考虑到使学习的内容与劳动过程紧密相关。因此,所要建立的模块化柔性制造系统具备了下述重要特性:

(一)工业标准化特性

在系统中绝大部分的设备和器件都符合工业标准,尽可能不使用过分简化了的教学设备与器件,使学生可以在一个能反映真实生产过程的系统中学到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

(二)模块化特性

系统被设计成具有模块化的特性,也就是系统中的每个功能部件都能独立运行,重要的功能部件应该是分布式控制的。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对各个功能部件进行操作,而且还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增减功能部件,功能部件的增减同时又不影响系统中其他功能部件的运行。

(三)结构的开放性和兼容性

由于电子技术、信息技术和自动化技术的快速发展,所建系统必须与变化了的技术要求相匹配。在设计该系统时,我们充分考虑了其硬件结构与软件系统的开放性和兼容性,使得组成该系统的设备不仅能与当今其他设备相组合和匹配,而且还具有进一步开发的可能性,为将来技术更新留有余地。

(四)学习的实践特性

学生在综合性的专业实验室中学习时应该具有创造性劳动的可能性,也就是允许学生对某些设备进行拆装、更改,以使他们能够真正学到生产实际所需的专业技能。在该系统中采用的元器件虽然是工业用的,但是,在设计这些元器件时已经充分考虑到了拆装的方便性。所以,学生能较容易地把建好的系统重新拆开,然后再组装起来,而且还可以通过增减器件来对系统的配置进行重构。

(五)现代教学特性

在现代职业劳动中,劳动组织形式是以小组劳动为特征的,在职业技术教育中,学生在学校就应该了解并习惯于这种劳动组织形式。模块化柔性制造实验系统为学生提供了这种可能性,这是因为每个功能部件都能独立运行,各功能部件又通过局域网络相连接,通过协调控制连成一个系统。当学生在该系统中学习时,可以将“构建系统”作为一个学习课题,先构思出整个系统的方案,然后各小组分别对各功能部件进行设计、安装、编程和调试。在各功能部件调试通过之后,将组合系统进行整体调试。在整体调试通过之后,再对系统进行评价,最后,整个学习课题才算完成。

学习的任务是以课题的形式出现的,学生参与了从整体构思、设计直至安装、编程、调试、评价的所有学习过程,这样的学习过程符合行为导向和创造导向的教学思想。学生在这样的系统中学习,除了能学到有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能培养包括独立工作能力、决策和判断能力在内的个人能力,以及包括协作能力、交往能力以及强烈的责任心在内的社会能力。

四、模块化柔性制造系统的适用范围

(一)学习内容

在该模块化柔性制造系统中,可以进行下列单项或多项内容组合式的教学与培训:

数控机床操作、编程和加工功能扩展重构以及数控机床精度检查及调整

机器人的操作、调整、编程和保养

数控机床和机器人的联机

仓储管理

传送带调整、重构和编程

传送带与仓库以及各工位之间的联机

工件检验和质量管理

计算机网络

电子、电气、气动等的安装

复杂系统的调试、维护、保养和故障查找

编制教学软件并制作新的教学媒体

(二)适用对象

由于该系统与一般的实验设备相比价格较昂贵,而且从技术的角度看系统比较复杂,所以如何充分、合理地使用好该系统是非常重要的。建成的综合性的自动化专业实验室将成为开放性实验室,主要面对下列学习对象:

1.本学院的学生。主要是已经学过专业基础课的机械工程及自动化、电子与信息工程等专业不同竿级的学生。

篇2

职业教育曾利用电视教育这种很先进的技术办学并取得了辉煌的成绩,时至今日,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不同程度的渗透到每一个领域,教育领域更是首当其冲。昨日先进的办学技术,已经远不能适应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需要,现代教学媒体开发是实现远程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近几年,随着国外远程教育突飞猛进的发展,以及国内高中等院校多媒体课件的开发实践,我们应对现代教育媒体开发的应用前景,特别是对我院远程教育发展的重要性有一个充分的认识。

一、专业教学网络与现代教育技术媒体的开发

现代教育媒体的开发,从技术角度来看是可行的全球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进步导致了新一代知识智能媒体的发展,产生了网络大学(虚拟大学),这是远程教育的重要特点和今后的发展方向。承载教学媒体的信息可简单的分为实时性和非实时性两类。多媒体信息则非常适应非实时性的传输要求,且价格较低,利用非实时性传输中有一定的延时的特点。像文本、图片、声音、动画等形式的多媒体信息,就可以在低速网上通过电话进行传输。Internet和Intranet上大多采用这种非实时性信息传输方式浏览信息,这非常适合具有交互性的多媒体课件。

二、多媒体课件的应用前景以及精品课件的建立

篇3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C-0108-03

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的不断扩招,生源主体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职生源的高职生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中职生源的高职生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学生管理工作的难度,这使得高职院校原来的专职辅导员制度问题越来越多。为了能够加大对学生的管理力度,实现全程管理和精细管理,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推出了由专业教师担任专职班主任的工作制度,取消了原来的辅导员制度。本文以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就高职院校专业教师担任专职班主任的优势及问题进行分析,并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专业教师担任专职班主任的优势

(一)学生管理工作全面化、精细化

由专业教师担任专职班主任,与辅导员制度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缩减了管理人数。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之前的辅导员制度在管理人数上按照辅导员∶学生≤1∶200的比例配备,一名辅导员往往要同时管理3-5个班级。由于学院要求每个班级每周都要参加升旗、晨读等活动,每天晚上都要上晚自习和检查晚归,每周日晚上要召开主题班会,每项工作都要求辅导员在场。除了这些日常管理工作,辅导员还要做好生源地助学贷款、贫困生认定、奖助金评定、就业统计等其他工作。这样导致辅导员工作特别繁重,管理压力非常大,很多事情都管理不过来,并且还容易出错。为了确保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推出由专业教师担任专职班主任管理制度,并规定一名教师只配备一个班级进行管理。这样一来,班主任不仅能够高效、准确地完成各项贫困生认定、奖助金评定等工作,还可以对所管理的班级进行全面跟踪。不管是升旗、晨读,还是晚自习、晚归检查、主题班会等,各项工作都能得到稳定有序的开展。从专职班主任制度执行结果来看,学生迟到、旷课、晚归、打架斗殴等现象明显好转,学生懂得讲礼貌、讲文明,由之前见到领导和老师不理不睬的状态转变为见到领导和老师主动打招呼,能够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这解决了之前辅导员制度所遗留的问题,大大改善了学生管理工作的状态,真正实现了对学生工作的全面化和精细化管理。

(二)能为学生提供专业辅导,监督学习纪律

专业教师担任专职班主任,不仅能为学生提供生活上的关心与服务,还能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辅导和起到监督的作用。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要求班主任每周晚自习至少下教室3次,要求专业教师每周晚自习对任课班级进行辅导答疑2次。专业教师担任专职班主任后,充当了班主任和专业教师的双重角色,这样每周晚自习至少须下到教室5次,基本上每天晚自习班主任都去教室,从而增加了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与交流的机会。利用晚自习的时间,班主任可以充分地掌握本班学生的学习生活状态,帮助生活迷惘的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可以帮助成绩较差的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及时解答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专业问题。除此之外,班主任还可以利用课堂教学时间,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监督的作用,及时发现迟到、旷课、上课玩手机、睡觉等违反上课纪律的学生。对于上述情况严重的学生,班主任可以采用专业辅导的机会,与学生进行谈心谈话,帮助学生整改。

(三)能指导学生课程实验,提高技能水平

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因此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学生除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外,更重要的是要掌握高端的操作技能。由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能更好地满足这一需求。以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工业分析技术专业为例,该专业所开设的课程基本上都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如分析化学、化工产品检验、矿石分析等,课程授课地点基本上都设在实验室。这些课程让班主任担任任课教师,更有利于学生操作技能水平的培养和提高。因为班主任与学生沟通与交流时间更多,不仅可以在上课时间对学生进行技能指导,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如晚自习进行指导。教师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可以通过开展各种类型的实验,让学生掌握各种操作技能。对于接受能力较差、技能不过关的学生,教师则可以利用晚自习的时间进行一对一、手把手教学加强指导。另外,班主任还可以指导学生参加各种实验技能竞赛,提高技能操作水平。

(四)能指导学生撰写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是检验学生在校学习成果的重要措施,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毕业论文对培养学生文献资料收集、阅读和整理的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独立分析及处理数据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由于班主任又是专业教师,有着丰富的专业背景知识,在管理学生工作的同时,还可以指导学生撰写毕业论文。如指导学生如何利用学院数字期刊查阅参考文献,如何阅读和整理文献资料,介绍撰写论文的基本格式和要求等。除此之外,还可以担任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老师。从论文的选题、实验工作的开展、数据分析及撰写等整个过程,均起到指导和监督的作用。

(五)能指导和推荐学生就业

首先,班主任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克服求职心理障碍。由于班主任从事本专业的教学工作,对本R捣⒄瓜肿础⒕鸵登熬昂颓魇票冉狭私猓从而可以指导学生制订良好的职业生涯规划。其次,班主任因自身专业发展需要,每年均须下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学习,因而往往与企业联系密切,熟知企业招聘需求信息。一旦需要用人,班主任会第一时间将用人信息推荐给毕业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再次,由于专职班主任只管理一个班级,就业工作往往会做得更细。在学生外出顶岗实习期间,班主任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学生进行跟踪。一旦发现学生对当前实习单位不满而存在离职的心理,班主任在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的同时,还可以为学生提供再就业的机会,确保毕业生就业率的提高。

二、专业教师担任专职班主任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经验不足

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目前的专职班主任队伍过于年轻化,很多都是从高校刚毕业的应届毕业生。对于他们来说还是第一次走上人生的三尺讲台,还处于从学生向教师转变的过渡期。即使部分教师在学生阶段担任过学生会干部,有一定的学生管理工作经验,但是,对于高职生特别是中职升高职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管理经验是远远不足的。因为高职生是一类特殊的群体,不但知识基础较差、缺乏自主学习能力,还存在思想素质差、容易产生自卑心理的问题。面对这类特殊群体,很多年轻教师会遇到许多从未遇到过的问题,加之又没参加过班主任的专业培训,缺乏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工作经验相对不足。

(二)科研工作开展不力

由专业教师担任专职班主任以后,严重地影响到专业教师科研工作的开展。因为教师的精力和时间是有限的,班主任工作的开展需要耗费教师大量时间和精力。从早上的升旗、晨读到课间纪律检查再到晚上的自习辅导、晚归查寝,还有各种材料的制作和报送。加之班主任还要备课、上课,指导学生实验竞赛、毕业论文等,周末的时间也被占用不少,从而导致专业教师根本无法专心于科研,最终导致发表的论文数量在减少,论文质量也在降低,这不利于教师职称的申报和评定。

(三)工作积极性不高

尽管由专业教师担任专职班主任工作优势明显,但这一制度的推广,总体上不容乐观。虽然学院明文规定每名专业教师均须有一定的学生管理工作经历,否则职称的申报和评定采取一票否决。但是,能够自愿报名担任班主任的教师还是不多。因为班主任工作任务重、压力大,一旦做了班主任,就得对学生负责,得坚持每天早起和晚归。学生一旦出什么问题,班主任就是第一责任人。很多教师特别是老教师,怕承担责任,情愿上课也不愿意担任班主任。另外,导致班主任工作积极性不高的因素还有班主任津贴相对较低,班主任工作的付出远远大于所得到的回报。

三、对策建议

(一)加强班主任的培训学习与经验交流

针对班主任学生管理经验不足这一问题,可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加以解决。第一,加强专职班主任的培训和学习。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于2016年7月6日―10日举办了第一期班主任工作技能培训班,邀请了广西师范大学的多位专家和教师进行现场授课和指导。此次培训内容包括“互联网+”时代班主任工作及角色变迁、主题班会设计与组织、谈心谈话技巧及实践、学生团体辅导操作技能等工作内容。通过培训,切实提高了班主任的素质和专业技能。第二,促进班主任之间的经验交流。定期开展班主任经验交流座谈会,发挥“传帮带”的作用,新班主任可以将学生管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与老班主任进行交流探讨,使问题能够得到及时解决。

(二)适当减轻班主任工作任务

在不影响学生管理工作总体效果的基础上,可以适当减轻班主任的工作任务,如升旗、晨读考勤、晚归报送,没必要要求班主任每次都去现场检查,可以由班干部协助完成。或者从学生中选派一批优秀学生担任助理班主任,通过勤工俭学的方式协助班主任完成日常监管工作。如担心学生弄虚作假,班主任可以采取不定期抽检的方式加以监督。这样一来,班主任可以适当腾出时间和精力去从事相关科研工作,促进自身在专业领域内的提升。

(三)完善班主任管理制度,实行奖励机制

针对班主任工作积极性不高的问题,解决措施如下:首先,建立和完善班主任工作管理制度。明确班主任工作职责,制定工作量化考核内容及标准。适当提高班主任基本津贴,有效调动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同时,实行浮动津贴和奖励津贴,对学生管理工作表现突出的班主任,要给予适当的奖励。其次,加强对专业教师的思想动员工作。学院的发展离不开每位教职工的不断努力,应鼓励有经验、有能力的教师积极加入到班主任队伍中来,不断推进班主任队伍建设,打造出一支坚实有力的管理队伍。再次,推进优秀班主任的u奖评优工作。每年选出一批工作出色、能力突出的班主任,作为评优对象,颁发荣誉证书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由专业教师担任专职班主任具有许多优势,不但可以实现对学生的全面管理和精细管理,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专业辅导、实验竞赛指导和毕业论文与就业指导等。但是,专职班主任这一制度的推广还存在一些问题,高职院校要在现有班主任制度管理的基础上,出台更为完善的工作制度,同时加强对班主任的培训和学习,不断推进班主任队伍建设,最终打造出一支坚实有力的管理队伍。

【参考文献】

[1]王伟,黄玉S.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兼职班主任工作的探讨[J].广西教育,2012(11)

[2]戴晓云,田晓,黄云奇.专业教师兼职班主任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作用与实践探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2(1)

[3]张云萍.高职护理专业教师兼任班主任工作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4(7)

[4]丁雷.对专业教师担任高职院校班主任工作的思考[J].镇江高专学报, 2015(1)

篇4

中图分类号 G719.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5)09-0033-05

2014年12月27~28日,第九届中青年职教论坛在石家庄举行。此次会议的主题是“落实全国职教工作会议精神,科学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会议围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内涵与发展策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课程衔接体系建立”“产教深度融合的模式与路径”“学校管理模式改革与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建立”“职业学校校长与教师培养体系构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外部制度创新”等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会议分为中青年论坛、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研讨会、博士研究生沙龙、硕士研究生沙龙四个部分。会议共收到论文120余篇,来自全国各地职业教育研究机构的40多名研究者作了主题发言。本文旨在对相关主题发言及提交论文中的重要观点进行概述和评析。

一、普职融通、中高职衔接、应用型本科转型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

根据国家政策部署,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未来一段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最终目标。围绕这一目标,有20余位代表提交了论文,多位青年学者作了学术交流。

天津大学贾F博士认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特点是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沟通融合。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的相关政策演变也遵循了这样一个逻辑过程:职业教育被纳入国家体系――确立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平等地位――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沟通融合。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在课程内容上的渗透、整合,表现为职业技术以及职业课程作为一个体系贯穿基础教育阶段。职普融通的实践路径表现在两个方面:在机构组织形式上,不同教育机构相互协作、企业积极参与;在学校管理运行上,完善分系统构建国家资格框架体系。

与普职融通相对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的另一个关键问题是纵向衔接。沈阳师范大学蒋春洋副教授从国际比较的视角介绍了中高职衔接的模式。一是日本的对口入学模式,其实质是通过在高等专门学校实施五年一贯制来实现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二是英国的单元衔接模式,其实质是把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根据培养标准分为若干教学单元,对课程进行统一编排,分别属于五个阶段,即中等职业教育课程属于前三个阶段,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属于后两个阶段,通过自然过渡来完成衔接;三是美国的课程或大纲直接衔接模式,主要途径是通过对中等职业教育课程进行改革,实现其与高中后技术课程的衔接来完成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四是澳大利亚的培训包模式,根据澳大利亚国家资格框架(AQF)的标准,“培训包”也分为不同层级与资格框架相对应,每个层级的内容与相邻层级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从这几种模式出发,蒋春洋认为,有效的中高职衔接具有如下特征:良好的制度环境、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有效的政策支持、重视课程内容衔接。据此,她提出,我国中高职衔接要采取如下策略:建立并完善高等职业院校自主招生制度,制定适宜的课程衔接体系。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唐林伟博士提出,现代职业教育的核心理念是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用动态的发展眼光看待职业教育的工具价值和本体价值。职业教育学历层次的上升不是知识的简单累加,中职课程与高职课程的衔接关系也不是新的“理论基础”与“实践应用”的关系,它们之间应该是基于职业资格体系的等级的上升。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需要建立相互衔接的课程体系,但仍需保证中、高等职业教育各自的相对独立性。中高职衔接不仅是中职学生学历提升的通道,更是他们职业成才的通道。

江苏师范大学陈鹏认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应基于大职教观的视野,全面考察职业教育的外部适应性、内部延展性和内“外”互通性三个基本维度。具体而言,现代职业教育应在满足经济发展的“高端性”需求、人民群众的“广泛性”需要和职业人个体的“普适性”需要等外部需求的基础上,建构包容职业启蒙教育、职业准备教育和职业继续教育的前后一体化内部结构,并试图通过学科课程渗透、高等预科教育、院校合作联盟和职业精神训育等模式实现不同层级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横向融合。

天津大学博士后研究人员闫智勇运用历史研究法和文献分析法对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目标进行了系统研究。他认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总体旨归是,在国家层面统一标准和法制保障下构建多元化的职业教育体系,实现学校职业教育、社会职业培训和企事业单位职业培训齐抓并举且能互通互融,职业启蒙教育、职业准备教育、职业继续教育一脉相承且能兼顾分流、就业和转岗换业等多种需求,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融通且能双向转换,其目的一是以多元化的办学模式解决职业教育自身在空间上的二元对立性和生产力分布的不均衡性。二是以一贯制的办学体系和职普融通、学历证书和资格证书等值互换的国家职业资格体系为平台,满足主体职业生涯发展过程的连续性和需求的多样性。

推动应用技术大学转型、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是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绕不开的话题,很多与会人员对这一主题进行了论证,并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具体策略。江苏理工学院臧志军博士从西方高等教育产生发展的角度论述了发展本科及以上层次职业教育的深层机制。他认为,可以将博雅教育、专业教育与职业主义实践之间的互动作为考察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工具,中国大学的问题不在于“应用性”是否足够,而在于博雅教育、专业教育与职业主义实践之间的失衡。在大学中增强职业主义并不一定必须要把大学或大学中的学院整体职业教育化,也不一定必须要把大学中的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化。应该像建立高等学校分类体系一样,建立起课程分类体系,将那些贴近生产实际的知识按照职业教育的逻辑进行教学,将那些在专业内具有普遍意义的知识按照专业教育的逻辑进行教学。因此,高等教育发展的理想状态应该是相当一部分课程的职业教育化,而不是整个学校或整个专业的职业教育化。

二、发展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相融合的现代学徒制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创新点

近年来,通过大力发展现代学徒制培养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已经成为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而为缓解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短缺的问题,在职业院校推行以工学结合为特征的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也成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关注点。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提出,各地要高度重视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着力构建现代学徒制培养体系,全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如何借鉴西方现代学徒制的发展模式,发展适应我国国情的现代学徒制,成为本次会议的重要议题。

上海师范大学关晶博士介绍了现代学徒制的特征。她认为,现代学徒制的现代化特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功能目的从重生产性到重教育性;教育性质从狭隘到广泛,表现为从就业培训到职业教育、从非正规培训到正规教育、从终结教育到终身教育;制度规范从行会层面上升到国家层面,表现为国家法规的保护、国家机构的统筹、课程框架的统一、认证资质的通行;利益相关者机制从简单到复杂,表现为跨部门合作机制、培训合同的约束、多方严格的监督;教学组织从非结构化到结构化,表现在教学场所上,现代学徒制通常包括职业学校和企业两方面。她强调,我国应从一种更广泛的视野发展现代学徒制,把现代学徒制作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化社会的重要方式,特别是面向农民工开展现代学徒制,将其纳入正规教育体系,为农民工搭建一条与职业学校教育并行的职业生涯发展通道。与这一观点相吻合,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田立博、赵宝柱在提交的文章《从现代学徒制看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中也提出,可以将现代学徒制作为解决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问题的路径。

对于现代学徒制概念的理解是会议的重要关注点。东华理工大学副教授张霞在提交的论文《建立以龙头企业为依托的现代学徒制的思考》中提出,现代学徒制是传统学徒制与现代学校职业教育的结合。其既继承了传统学徒制中技能传承的特点,又增加了现代科学技术的知识基础,是适合现代社会发展要求的一种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清华大学王喜雪博士后在提交的论文《我国现代学徒制内涵解析和制度建构》中提出,现代学徒制是企业本位、基于工作进行学习的职业教育制度,其综合了学历职业教育和在职职业培训的优点,是在传统学徒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基于工作的学习是现代学徒制的本质特征。现代学徒制在我国的构建,不能单纯依靠教育部门,必须是由政府主持进行整体规划和设计。

河北师范大学副研究员王辉对英国近年来的高等学徒制进行了系统分析。他介绍说,2005~2014年间,英国高等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经历了从初起到初兴,再到勃兴的发展历程。近年来,英国高等学徒制的社会影响力与日俱增,正成为英国企业界人才引进的关键路径。2013年,英格兰地区54%的青少年已将高等学徒制视为个人发展的首选路径。他认为,英国学徒制的勃兴可以归结为如下几点:人才培养框架日益完善,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参与,以及政府政策和行动的大力支持。借鉴英国的经验,我国应重视学徒制的发展,吸收社会各界力量参与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三、职业学校办学体制创新和校企深度融合是职业教育走向现代化的基础工程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采取措施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实现校企深度融合。作为我国职业教育办学和实施的关键环节,深化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实现紧密型的校企合作一直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也是本次会议探讨的重点议题。

南京师范大学刘家枢博士作了主题为“混合所有制――高职院校产教深度融合的模式与路径思考”的主题发言。他指出,我国在职业教育领域应探索混合所有制办学模式,混合所有制是推动企业成为职业教育重要办学主体、激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实现校企深度融合办学体制改革的重要决策。职业院校成为混合所有制办学的经济组织,其内涵就是产权发生革命性结构变化,由单一所有制主体办学,转变为不同所有制性质的投资主体共同投入、建立由不同所有制性质的经济主体共同实施职业学院决策、实施、评价、改进的新型办学主体,建立新的产权结构。高等职业院校混合所有制可以采用如下模式:公办高职院校与外资企业联合组成混合所有制办学体;公办高职院校与国内私营独资企业建立混合所有制办学体;民办高职院校与公办事业单位联合组成办学体。

沈阳师范大学张淼提交了《现代职业学校制度》的论文。文章提出,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就是职业学校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为协调各种职业学校办学及教育教学中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而制定的一系列规范体系。建设现代职业学校制度就是要构建一系列有效协调各主体行为及其关系的制度体系,具体包括:简政放权的行政管理制度,多元办学和投资体制,民主决策的现代职业学校内部管理制度,国家统筹、法治推进的校企合作制度,完备灵活的职业学校课程制度,以人为本的现代教学制度。

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体制改革的关键环节,多名研究者围绕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进行了深入阐述。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聂伟博士认为,职业教育责任属于企业最高层次的社会责任,有内外之分。企业将内生责任前置到职业院校,转化为外部责任,成为当前政策环境下校企合作的契合点和有效途径。这种途径以订单培养为具体实施形式,在降低企业成本的同时,还使其争取了相应权利,积累了社会资本,从而激发了企业参与学校职业教育的积极性,成为校企合作的典型模式。天津大学张驰博士提出,职业院校自身难以胜任综合性职业能力培养的责任,高等职业教育学习者的职业能力培养应走产学研一体化的路径,将多元主体纳入职业能力培养体系之中。温州职业技术学院祝成林提出,产教融合是指产业和职业教育融为一体,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共同承担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责任,发挥育人双主体地位。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内容选择等方面的产教融合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天津大学祝士明教授在提交的文章中提出,校企有效合作是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发展的源泉,互惠双赢是职业院校和企业有效合作的基础。天津大学陈胜博士提出,校企合作中,政府是主导者,行业是指导者,企业和职业院校是直接参与者。实现校企合作的功能,关键是形成政府、行业企业和职业院校的利益共同体。

四、建设独立、完整的学科体系是职业技术教育学未来发展的核心任务

作为论坛的重要一部分,会议还专门召开了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建设研讨会。来自天津大学、西南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的多位研究者就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建设及研究生培养提出了意见。

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部长全作了题为“概念、框架、范式: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学科范式创生思维”的主体发言。他指出,目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建设面临三方面缺失:一缺“特质性”的概念,二缺“学理性”的框架,三缺“科学性”的范式。基于此,未来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建设要追求“三有”:一是建构体现五大特征的学科概念,包括来源性概念、专业性概念、解释性概念、结构性概念、全息性概念;二是建构体现三大特征的“学术框架”,包括领域性框架、分析性框架、法则性框架;三是建构体现四大特征的“科学范式”,包括理念性范式、模型性范式、程序性范式、纲领性范式。

天津大学教育学院院长闫广芬教授指出,学科发展是一种在特定学术规范作用下的科学活动,需要学科共同体成员在学术活动中保持相对的边界一致、标准一致以及行为模式一致。她强调,研究生教育是以培养“主体人”为目的的超越性教育,是以“探索为本”的创造性教育。研究生教育应着力于培养学生一种正确的思维方式,坚持如下原则:原创性――研究生不仅能解决常规问题,而且通过研究、探索,提出并解决新问题。整体性――以广博的文化底蕴和坚实的基础理论形成宏大的知识背景。前沿性――研究生教育应是动态的过程,注重把科学体系中的问题和争论介绍给学生,并启发学生用科学的逻辑分析手段予以梳理判断。

华东师范大学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教授徐国庆作了题为“新时期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建设创新”的主题发言,他通过介绍德国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建设情况,认为“如何规划学科点的师资结构、如何规划学科的研究领域、如何转换研究范式、如何使学科从边缘走向次中心”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学科建设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浙江工业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李海宗副教授介绍了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学术性学位与专业学位的关系。他认为,学术性硕士更加关注于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平方面的培养,对学生的理论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要求更高。专业硕士在保留了学术性学位对职业技术教育学相关理论学习的基础之上,更加关注专业能力、实践能力的培养。从此出发,两者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设置、培养模式上都有一定的差异和侧重点。如职业技术教育学专业学位,强调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因此其以“职业能力”为导向进行课程设置。

河北省职业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孙志河介绍了河北师范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经验,包括建立专兼结合的导师队伍、建立研究生科研专项经费、建立职业院校联合培养基地、建立职业院校实践制度、建立职业能力提升平台,等等。

五、结论与启示

总体来看,本次会议所提出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超越了目前学界和政策层面的视野,我国职业教育研究正朝着更加深入的方向发展。

首先,从整个高等教育体系发展的角度看待应用型本科的转型问题。江苏理工学院臧志军提出的从博雅教育、专业教育与职业主义等视角看待应用型本科转型问题,为当前的应用型本科转型提出了一个新思路。依据这一视角,应用型本科发展并非仅仅是高等教育分类的问题,而是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不同职能定位的问题。

篇5

【论文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 实践能力 培养模式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建设,关键是教师队伍的建设,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因此,高职院校教师实践能力培养需要根据本院校当地的环境和特点,科学合理地进行培养,本文(以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为例)根据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现状,提出了培养模式的构建思路及其培养方法。

教师作为一种创造性、能动性的人力资源,其专业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将对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和教育教学质量产生深远的影响。近年来,少数民族地区高等职业院校逐步增多,且办学规模逐渐扩大,在校学生人数巨增。然而,这类院校的师资队伍整体素质远远跟不上学院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大多数教师实践能力偏弱,已成为制约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发展的首要问题,也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否能够实现、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的问题。教师作为教学环节的主导,教师队伍的强弱将直接影响着教学环节的成败,建设一支实力强大的实践能力过硬的教师队伍已是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的迫切、首要问题。怎样提高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教师应用技术、实践能力,这是一个系统而科学的问题。下面就以我们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教师实践能力培训方面来谈几点看法。

一、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实践能力现状

少数民族地区大多数属偏远、落后地区,这类地区的高职院校大多数都是近几年才成立。以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首先,我院是两所成人高校和一所中专学校合并而成,并于2003年通过国家教育部备案。大多数教师专业理论知识不错,但没有受过职业师资的专业训练,也未参加过系统、严格的各种专业技能资格鉴定,教学观念还停留在中专阶段,教学观念、方法和教学水平还是中专水平,从而形成了“理论强、实践差”的格局,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上有一定的认识,但“抓理论、重技能”的高职教学管理格局尚未真正形成,对实践教学、教师实践能力培养重视不够。

其次,学院引进教师人才较单一。近几年来学院办学规模逐年增长,为了解决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我院采取了社会招考、企业引进、高校毕业生选拔、高薪聘请等一系列有力措施。但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地属河池市,河池市地域较为偏僻,经济相对落后,吸引师资的难度大,缓解师资数量不足的主要途径是从本科院校引进应届毕业生。我们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有专任教师169人,其中35岁以下青年教师79人,占全院教师46.74%。在79名青年教师当中,工程师1人,占1.26%;助理工程师1人,占1.26%;技师4人,占5.06%。

总体看来这些青年教师基本素质较好、精力充沛、接受能力强,但他们大多数都是刚刚从学校毕业,接受实践的机会不多,积累的实践经验不够,实践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普遍较低,需要培养的任务还相当艰巨。

第三,教育的投资机制不合理。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成立时间较晚,近几年来学院把主要精力放在了量的扩张和校园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对教师实践能力培养资金的投入严重不足。提高教师专业实践技能,要不断接受专业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技能,其培训费用非常高,对于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由于河池经济较为落后,财政收入较低,政府几乎没有任何资金投入,学院主要靠相对较低的学费收入运转,资金来源单一,资金缺口较大,难以承受高昂的培训费用。

二、少数民族地区高职院校青年教师

实践能力培养的途径与方法

(一)更新和转变教育观念,强化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

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是实践教学,其基本特征是淡化理论教学、强化实践教学,强调的是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因此,学校应使青年教师在思想上更新观念,提高认识,了解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与办学模式。在形式上要求他们更新知识结构,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学以致用的能力,积极进取、勇于创新的心理品质,以适应新时期高职教育改革形势的需要。在重视实践教学的同时引导他们重视对学生的生产和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以社会实践、生产实践的经历与体验作为对学生的重要考核指标。

(二)争取政府支持,搞好帮扶活动

由于我们河池市是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无论是经济发展、科学技术、教育教学、信息技术等都相对滞后,要搞好我院的师资队伍建设,就要积极向政府部门和教育厅汇报我院的实际情况,争取得到政府部门和教育厅的支持和帮助,一是在经费上给以一定的保障,每年要有专项经费投入到教师的培养当中,保障有充足的培训经费。二是学院要主动与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科研院所联系,或请政府和教育厅出面联系,与发达地区的高职院校、科研院所组成帮扶对象,在人力物力上帮助我院培养青年教师。

(三)立足本校实际,采取多种培养模式相结合

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培养的模式多种多样,如企业实践模式、企业引进模式、校企业组合模式等是目前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培养普遍采用的形式。而在少数民族地区,由于经济相对落后,学校单纯地采用这些模式是不易实现,必需通过多种形式的结合方可能达到最佳的培养效果。以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为例,由于河池市地势较偏远,经济发展滞后,上规模的企业本身就很少,这些企业高技术人才相对也很少,要派批量的青年教师到企业参加一线顶岗工作是很难实现,要请企业高技术人才到学校从事实践教学就更加难。如果要派批量青年教师到其他地市的企业进行顶岗实践也是不可取,例如,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教师非常紧缺,培训经费很少,如此以来,不仅培训经费得不到保障,还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如何进行培养呢?我们认为可以吸纳各种培养模式的优势,取长补短。第一,以短期培训为主。短期培训是职前培养教育,主要包括对缺乏实践经验的年青教师进行普及实践技能的培训,了解本专业实践基地的基本情况。定期请企业或其他高职院校的学者、专家、工程技术人员来学院作学术报告、传授专业技术和生产经验、承担或指导专业教学等,让专业教师及时了解本行业生产、技术、科技的最新动态、最新信息,使专业教学紧跟科技前沿,促进专业教师的素质提高。第二,长期培训为辅。长期培训是要定期安排青年教师下到厂、企业或技术部门挂职锻炼,要参与企业技术革新、技术服务,获取生产实践经验。政府或学校组织骨干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一年以上实践,人数不一定多,保证每个专业有一至两名。然后通过这些骨干教师进行“传帮带”的方法,全面提高其他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第三,青年教师自我更新专业发展为补。以教师自己联系实习单位为主,每学年分两次时间,结合自己的专业实习锻炼一到两个月,或者主动参加各种形式的进修、培训、考察和学术交流活动,以利于他们拓宽视野,开阔思路。学院在政策上要给予支持,在经费上要给予适当的补贴,充分调动青年教师字实践能力培养的主动性。此外,可对年青专业教师实行定期岗位轮换制度。通过岗位轮换,年青教师不仅能上理论课,还能管理实践教学基地,还能下厂带学生实习,这样年青教师就能熟悉本专业相关的实践教学岗位,培养教师技术应用能力和专业实践指导能力。

(四)为青年教师参加实践创造条件

实践教学基地需要维护,并不更新改造,学校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或承担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工作,让教师到学校训练中心参加工程实践训练。在不影响教学工作的同时,也可以鼓励青年教师从事与自己专业相近的社会兼职工作。通过这些方法,使教师对本专业的各项实践工作都有所了解,丰富了教师的实践经验,使他们具备相关的动手操作能力。要积极创造条件为青年教师参加科研工作打基础,鼓励青年教师参与科研,做到凡是有青年教师参加的科研立项、经费及评奖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为青年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创造条件。

(五)指导学生参加职业技能竞赛

支持和鼓励青年教师积极指导学生参加专业技能大赛(国家级大赛)。现在各种职业技能大赛蓬勃发展,为各专业的老师提供了良好的锻炼,交流平台,青年教师精力充沛,学习能力强,在指导学生参加技能大赛的过程中,自己也能得到很好的锻炼。

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尽快提高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是高职院校培养“双师型”教师的必然要求,此举不仅关系到青年教师自身的发展,也关系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更是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高职、应用日语、应用本科、现代职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4(a)-0000-00

近几年来随着日资企业在华投资办厂的不断增加,很多高职院校均纷纷办起了“应用日语”专业。但由于经济转型,日资企业对日语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仅仅专科层次的日语人才已远远达不到企业的要求,“学历”成为了他们选择人才时的首选条件。因此,为了与人才市场“零距离”衔接,为了创新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机制,构建职业教育人才成长“立交桥”,培养新时代的技术应用型人才,根据国家教育部长期规划精神,很多高职院校面临着与应用型本科院校达成“3+2”联合培养本科试点机构。在这种模式培养过程中,高职与应用本科院校应凸显各自优势和特色,不断探索与实践,争取在这一领域中寻求新的突破。

1 高职“应用日语”与应用本科“3+2”培养的必要性

高职人才的培养还仅限于专科层次,单纯的技能型人才培养不能适应经济转型需要,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升级也使得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务必加上应用型本科这一环节。同时,十人大代表也提出:“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教育要互相敞开大门;学历教育内容中机械重复的内容比较多,容易产生高分低能、学生动手能力差;职业技能教育以动手为主,专业理论知识欠缺。两者若能互相渗透、取长补短,共同创新发展,将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因此,构建高职“应用日语”专业与应用型本科“3+2”式培养模式是有效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迫在眉睫的课题,是探索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更是培养高职“日语人才”与市场“零距离”衔接的有效途径。

2 高职“应用日语”与应用本科“3+2”培养模式的现实意义

2.1 有利于加快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

高等职业教育包括专科层次和本科层次,以前说职业教育仅限于专科层次的人才培养,是培养技能型人才。而随着社会发展和经济转型的需要,单纯的日语专科教育已不能适应日资企业的需求,很多在校专科生在毕业前一年就已开始准备专升本的课程。据调查发现,好多学生由于专业限制等原因,选择本科院校时都受到了各种各样限制,真正能考入本科日语专业的学生很少。专升本的选择时,他们基本都选择应用型本科院校,而没有人愿意从技术型向学术型转型。如果高职“应用日语”专业能和应用型本科“日语”专业达成“3+2”式的培养模式,将会有效缓解学生专升本的考试压力,有助于加快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为多社会培养技术应用型日语人才。

2.2 有利于提高日语人才培养质量

在仅限于专科层次的日语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一般只能用在校两年半的时间来学习日语语言知识和实践技能。语言的学习是日积月累的过程,也是在实践活动中不断熟悉和掌握的过程。“3+2”培养模式会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掌握实践技能和学习日语语言知识。这不仅仅提升了他们的学历教育,还能加强他们的日语水平和实践经验,从而为日企培养高质量的复合型、应用型日语人才。

3 高职“应用日语”与应用本科“3+2”培养模式应注意的问题点

3.1 明确各自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专科和应用本科“3+2”式培养定位为培养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但是各自的具体定位又应有所不同。高校院校“应用日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具有一定的商务基本理论知识,具备较强的中日语言和文化沟通能力、以及较强的中日文计算机操作实践能力与技能,能够在本地区日资企业或中日合资企业、外贸公司、酒店客服部、日语培训学校等单位从事企业高级行政助理(文秘)、日资企业日文数据录入员、一般性商务翻译、酒店客服人员、日语教师等岗位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而应用本科应该在高职专科的基础上,培养具有较强的日语语言知识、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的更高层次技术应用型日语人才。

3.2 建立“一体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高职专科和应用本科各自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表现,是实现高职“应用日语”与应用本科有效衔接的有效载体,更是反映经济转型期社会日语人才需求的具体体现。由于学历层次的原因,培养的根本依据在于社会的需求多样化、多层次性。高职专科与应用型本科的课程衔接主要是课程结构、课程标准和课程内容在职业类型和职业岗位技术结构上的衔接。建立“一体化”的课程体系要以最终培养目标为核心,以胜任某一职业岗位为目标,以掌握某种技能为主导,择优选择必需的基础和理论知识,着重其应用性。

3.3 优化重组实践教学

不论是高职专科还是应用型本科都是以工作实践为导向,根据日企人才需求类型,两个层次的课程教学中实践教学均占了很大的比例。由于语言学习的特殊性,学生至少用两年时间才能掌握较高水平的日语,因此专科阶段的实践环节应主要集中在三年级,实习基地的建立尽可能地模仿工作真实情境,注重真实环境的模仿训练。应用本科教育应在专科学习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培养日语语言知识,同时加大力度训练日语的听说读写能力,全面提高日语的运用能力。实践环节要以校内实训为基础,以校外实习为根本,重点提高日语的综合应用能力。

总之,高职“应用日语”与应用本科“3+2”培养模式是适应时展、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必然产物,是探索技能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更是培养高职“日语人才”与市场“零距离”衔接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篇7

 

一、黄炎培的职业教育理论 

黄炎培因大力倡导并积极推行职业教育而闻名于世。在黄炎培所处的时代,中国的教育制度存在着种种弊端,其中表现最为突出的是,一方面学校毕业生学不致用,毕业即失业;另一方面经济生产领域急需各种技术人才奇缺。黄炎培针对当时现状,改良中国职业教育。 

(一)职业教育的作用与地位 

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的作用从理论价值来讲在于;“谋人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生产力之准备”。从对社会影响来讲,在于通过提高国民的职业素质,使学校培养之材无不可用,社会从业者无不得到良好训练。从对当代中国社会的作用来讲,有助于解决中国最大、最重要、最困难、最急需解决的人民生计问题,进而使国家每一个公民享受到基本的自由权利。在当时现状的中国,黄炎培的主张虽然充满了幻想,但的确表达了他力求改变中国教育和社会现状的美好心愿。 

(二)职业教育的目的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职教实践活动的第一要素和前提。黄炎培提出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但他又意识到职教在使受教育者获得谋生并服务于社会的同时,还须注重其个性的发展。而后,黄炎培将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概括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黄炎培的现代职业教育目的理论,是从人与社会的双重意义来阐述的。即对个人来说,职业教育具有求生存、求发展的意义;对社会来说,职业教育具有利国富民的意义。 

(三)职业教育的方针 

为了实现职业教育的目的,黄炎培还远见卓识地提出了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他认为职业教育的社会化、科学化、平民化是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所谓社会化,在他看来即“办理职业教育,并须注意时代趋势与应走之途径,社会需要某种人才,即办某种学校”。所谓科学化,是指“用科学来解决职业教育问题”,并用科学管理方法组织职业教育机构自身建设,力争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用科学之态度处理职教的种种问题。所谓平民化,是指职业教育必须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发展,这说明了他把职业教育的对象关注到广大平民的身上,已认识到职业教育是大众教育。 

(四)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 

黄炎培在不断的实践、总结、探索以及结合职业教育特征的基础上,倡导且努力贯彻实施“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的主张,来作为职业教育中开展教学工作必须坚持的教学原则。他发现办学的弊端在于学校功课设置重理论轻实习,学生富于欲望而贫于能力。于是指出职业教育的目的乃养成实际的、有效的生产能力,想达到这种境界,需手脑并用。如果只注重书本知识,是知而不能行,不知真知。他批评了过去实业教育中“重理论而轻实习”、学生“有读书之惯习,无服劳之惯习”。黄炎培从课程设置、师资聘用等各个环节加强了应用与动手的分量。如学生行半工半读,不仅学习理论知识,而且掌握必要的操作技能,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 

二、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在三十多年职业教育实践的基础上,黄炎培形成了较完整的职业教育思想,其中一些理论成果在今天看来依然十分具有前瞻性,对我国当代职业教育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一)改变旧的社会观念 

由于传统的封建陈腐观念残留,因此,教育体制的改革、职业教育的发展,特别是职业高中的发展受到严重的阻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种封建思想,渗透在社会各个领域,蔓延到历史的各个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多层次、多类型的人才,应提高人们对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改变在人才、劳动就业上的旧观念,使职业技术教育扎根于社会。 

(二)顺应社会需求 

人才结构的不合理,严重阻碍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一直以来,我国职业教育都是以学校课堂教育为主,学校与社会组织、生产企业之间,教育与市场需求之间有一定的脱节,缺乏社会性。黄炎培认为,在生产中,绝大部门所需要的,必须是受过职业训练的中等技术人员。只有通过职业教育培养出具有熟练技艺和高超手艺的生产第一线的劳动者,才能使先进的科学技术在生产中得到实际运用,才能使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增强竞争力。职业学校应培养社会和用人单位急需的有用人才,使学生所学知识和技能在实际职业生活中得到充分应用。 

(三)职业教育现代化 

篇8

激励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1]李军领:《“资深员工激励和管理困境”专题研究综述》,《领导科学》,2016(4);

[2]郭彤梅:《基于心理契约的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研究》,《经济问题》,2016(10);

[3]唐小玲:《基于医改背景下医院管理体制的现状及对策研究》,《财会学习》,2016(11)

[4]贾雅茹.公共部门与私营部门激励机制比较研究[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8(03):102-107.

[5]王晶昕.浅谈激励机制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J].科技信息,2012(10):259.

[6]陈勇.创新事业单位薪酬激励机制的几点设想[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24):36-37.

激励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1]矫利艳,陈明岩.试论激励机制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J].劳动保障世界(理论版),2010(11):76-78

[2]焦平,徐琳,王小亚,张华.新世纪西部高校人力资源开发中重塑良好激励机制的探讨[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1):76-79

[3]左勇.激励机制在地矿勘查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10):137-138

[4]王玉.激励机制在物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研究[J].物流技术,2015(12):75-76+85

[5]夏柏军.浅谈激励机制在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J].东方企业文化,2013(15):78

[6]程东霞,李龙,隋晓雨,邢晨.人才激励机制在强化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J].经营管理者,2015(07)197

激励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1]黄颖.研发团队培育机制研究[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2]付红章.我国国有企业员工的激励机制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5(12).

[3]朱镇生.高职教育校企合作难题成因与破解——基于三圈理论视角[J].职教论坛,2016(19).

[4]张锋.关于地方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的调查——以株洲市为例[J].职业教育:下旬刊,2014(4).

[5]郭文富.高等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及地区差异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4).

[6]张海峰.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制度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17).

[7]吴何珍.我国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中地方政府职能探析[J].当代职业教育,2011(2).

[8]王金艳.事业单位人力资源管理激励机制的构建[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6,(03).

篇9

回顾过去12年的历程,双方合作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99到2002年初是合作的萌芽阶段,双方互访探讨合作模式。

第二阶段,从2002年初到2004年, 双方在广东职业院校中引进英国职业资格证书,并开展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培训项目。

第三阶段,从2005到至2009年,双方开展职业教育政策体制研讨,并确定了开展课程教学标准的改革。

第四个阶段,从2010年开始,双方成立“中高职衔接课程改革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协助广东构建中高职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第一阶段 合作的萌芽

从1999年开始,英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与广东省教育厅开始相互接触,酝酿在职业教育方面的合作。从2000年开始,英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邀请英国职业教育专家数次到访广东,深入调研广东职业教育的发展状况,并了解国际合作需求,同时组织研讨会,介绍英国职业技术教育的概况和教学方法。广东省教育厅和职业学院代表深入了解了英国相关职业院校和颁证机构的概况,分析了英国职业教育教学方法、评估机制和资格证书体系在广东的适用性。在相互了解和深入研讨的基础上,双方决定在英国职业资格证书的引入和职业教师教学法培训上开展长期合作。

第二阶段 引进英国职业资格证书和教学法培训

从2002年开始,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和广州白云职业技术学院等14所院校开展引进英国职业资格证书BTEC 和NVQ 课程的试验,共有400多名教师参与项目,受益学生近10万人。

英国的课程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英国BTEC教学大纲是由行业专家和课程专家基于英国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共同开发的。课程最大的特点是强调以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作为教学的基础、培养的目标和评价的标准。这与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科为中心,按照学科体系进行知识传递有很大的不同。BTEC教学在实施过程中,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内教学和课外教学有机结合,以提高学习效果。这样的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课教师必须在深刻理解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进行教材编写、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估上的创新。

为了帮助广东职业教育教师转变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英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和广东省教育厅联合举办了培训班,开展“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培训。据统计,共有超过500名广东职业院校校长和骨干教师接受了培训。从2010年起,广东省教育厅继续依托广东技术师范学院邀请英国专家进行教学法培训,共有2000多教师深入了解和掌握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英国BTEC 课程的引入和教学法的培训,大大推动了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法和职业课程的改革,为广东职业教育培养出一大批具有专业水平的新型教师队伍。

第三阶段 课程教学标准改革

随着双方合作的深入,英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和广东省教育厅策划在更深入的层次进行合作。2004年,双方共同邀请中英两国职业教育专家组,对广东职业教育现状和校企合作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研,并就中英职业教育深入合作形成了新的思路。1年之后,双方举办了中英职业教育比较研讨会。200余名中英政、校、企代表聚集一堂,就双方职业教育现状、证书制度和校企合作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会议之后,2007年双方正式启动了中英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项目,选取了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数控专业和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汽车专业为试点,开始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的课题。

项目组在了解英国职业技术教育宏观机制,如英国国家资格框架标准、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英国校企合作机制;课程标准及开发,如教学实施、教学评估、课程标准(课程结构、课程开发、单元描述、单元设计、课业设计等)的基础上,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并结合广东职业教育的具体情况,形成了项目成果,进行了试点推广。整个项目历时三年,项目组出版专著两本,论文上百篇,取得了全国领先的研究成果。

第四阶段 构建广东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进入2010年,结合广东省经济转型升级,构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需求,双方合作进入全新阶段。

经过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中国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和广东省教育厅三方的多次研讨,决定选取中高职课程衔接作为项目合作的重点。在课程教学标准改革的项目基础上,选取数控、汽车后市场、信息技术业、旅游管理等四个重点行业对应的中高职相关专业,从分析专业岗位能力入手,围绕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的建立,开发相关专业的能力标准和课程标准,在全省高职院校和中职学校中推广应用。这个项目旨在通过借鉴英国经验,探求中高职课程衔接的方法指南,为解决广东乃至中国中高职课程重复、衔接不当的问题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此合作项目得到了中英两国职业教育相关政府部门、研究机构、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的支持。共有超过100名来自7所广东职业院校和4所英国职业院校的教师直接参与了项目的研究;有超过60家中英行业和企业支持;围绕项目组织了4次大型专业论坛研讨;安排了30余名项目骨干教师赴英国深入调研和学习。

2010年12月,英国课程专家MikeCole教授和教育部职业教育中心研究所刘育峰博士到广东实地调研,与项目组成员就研究内容、研究进度等方面初步达成了共识。2010年12月15日,英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与广东省教育厅共同召开研讨会,双方签署了项目框架协议。2011年9月,英国总领事馆文化教育处邀请了英国就业与技能委员会、英国汽车工业学会、英国院校等机构对英国如何从职业标准到课程标准的制定流程和方法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在交流的基础上,双方搭建了广东7所院校与4所英国优秀职业院校的合作平台,进行中英院校之间更广泛深入的合作。

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在2012年12月北京举办的“中英职业教育政策对话”活动上,广东项目的案例作为重要内容,纳入《中高职课程衔接的理论与实践――英国的经验与我国的借鉴》一书中,并呈给中国教育部作为决策参考。同时为了认可和肯定广东省教育厅和下属院校在中英职业教育合作上的贡献,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联合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向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和7所参与课题的职业院校授予“中英职业教育(广东)发展研究中心”和“中英职业教育合作院校”牌匾。

在未来,双方还将继续探讨在中英两国职业教育合作框架下,扩大课程标准开发的范围和以及探讨现代学徒制试点。此项目将能产生更多更好的成果,将中英项目研究和实践成果,推广到广东省乃至全国其他职业院校,协助中国推进搭建中高职人才培养通道,构建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在全球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培养高技能人才,让技能培训不断适应经济的发展和行业的变化需求,是中英两国的职业教育工作者需要共同面对的挑战。英国政府将技能培训置于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不断增大对技术、职业教育和培训领域,如现代学徒制的投资,以推动经济发展和减少失业,特别是年轻人的失业。这使得英国开发了一个国际上公认的、高质量、以需求为导向的教育培训体系。而作为中国职教的领先者,广东省努力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校企结合、职业教育体系改革、国际合作等方面,不断探求突破,这给双方继续深入合作提供了非常可靠的基础,也让双方的合作具有更加美好的前景。

对于合作的双方来说,任何一个项目的开展都不是盲目的、被动的。在合作过程中,英国和广东职业教育都需要有合适的条件,思考为什么要合作。

篇10

一、京津地区高等职业教育改革新举措

京津地区教育行政部门和高职院校紧紧把握现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趋势,与时俱进,大胆探索,勇于改革,引领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一)北京市高端技术技能人才7年制贯通培养实验

破解人口资源与环境的矛盾,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是北京市的重要任务之一。一方面,北京将继续加快服务业转型升级,加强金融等高端产业发展,外迁低端产业。北京经济迈向“高端化、集聚化、总部化、融合化”发展,使北京有技术含量的中高端岗位需求加大,低端用工进一步减少。另一方面,北京高等职业教育的生源在逐年下降。北京教育考试院的数据显示,2015年北京共有67816人报名参加高考,这是自2006年报考人数达到12.6万人后,北京高考报名人数连续第9年下降。今年报考人数比2014年减少约2000名,比2013年减少近5000名。

鉴于此,北京市积极寻求破解职业教育发展瓶颈的对策,构建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立交桥”,试点高端技术技能人才7年制贯通培养实验项目。该项目集优质高中、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北京市高水平本科大学以及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大学联盟的各种优质资源于一身,探索创建国际一流的高等职业教育“北京模式”,为学生提供多途径培养、多校园经历和多元发展的成长机会,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项目招生对象为具有北京市正式户籍的应届(2015)初三年级学生和年龄在18周岁以下(1997年9月1日以后出生)的往届生,具有参加北京市2015年中考资格的考生。项目特点是:从初中应届毕业生中直接选拔和培养一批有发展潜质的人才,接受优质的高中教育、技术教育和高水平大学教育。汇集北京名校名师名企的优质教学资源,实施“2+3+2”的贯通式人才培养,构建高中教育、技术教育和本科教育“融通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三个阶段相对独立、相互衔接、阶梯递进。该项目学制为“2+3+2”,即2年高中、3年高职、2年本科。

(二)天津市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

天津市作为全国首个“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和唯一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在海河教育园示范窗口、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集团化办学、现代职教体系和应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招生考试改革和“现代学徒制”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职业教育已经成为天津这座城市的靓丽名片。天津正在构建“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产业体系,需要大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作支撑。天津市紧紧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坚持以政府统筹为主导,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围绕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建设的中心工作,加快构建天津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把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纳入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为天津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保障。

天津市依托海河教育园区和相关院校的资源,筹建天津海河应用技术大学,在天津市教育委员会的指导下,由天津海河教育园区管理委员会整体统筹、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牵头,遴选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天津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天津轻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天津海运职业学院、天津商业职业学院、天津青年职业学院、天津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共8所高职院校的优势和特色专业,整合园区内中天实训中心、海河教育园图书馆等优质资源联合举办。天津通过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打通中职、高职、本科、专业硕士的上升通道,培养高层次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对接服务天津优势主导产业,特别是滨海新区产业需求,培养全面覆盖天津重要支柱产业及重大项目,高端化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努力把天津海河应用技术大学建设成为集学历教育、职业培训、技术研究和成果转化于一体的高水平应用技术大学。

二、京津高职教育改革的启示

(一)创新办学理念,适应职教发展趋势

办学理念是关于学校整体发展的价值追求和理性认识,它决定着学校的教育行为,指导学校的办学方向。京津地区的高职院校十分重视办学理念在学校定位和发展目标中的重要作用。只有有了先进的办学理念,学校才能明确发展目标和人才培养的总体思路。创新学校的办学理念不是对以往教育理念的简单否定,而是根据新常态的要求,遵循人才培养的基本规律,凝练形成有利于培养职业技能、职业精神和创新能力高度融合的人才教育理念,构建“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育人环境。例如,教育理念中有一项重要内容是办学定位,学校要检查自己的办学定位是否符合“合理定位、错位发展、办出特色、系统培养,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这条基本原则。2015年是“十二五”发展规划的收官之年,高职院校要总结以往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着手制定高职院校的“十三五”发展规划,使学校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更加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要求。“十二五”期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高等职业教育的院校数、在校生数都已经占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5年来,全国有近1500万家庭通过高等职业教育实现了拥有第一代大学生的梦想。高职毕业生就业质量持续提高,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达到90%,高职院校实现了“做大、做强”的战略目标。在“十三五”期间,高职院校要坚持“做精、做特、做强”,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内涵建设为主线,以深化特色为重点,提升学校综合实力,“为强国梦提供坚实人才保障”,“为国家技术技能积累筑牢基石”,让“中国制造”走向“精品制造”,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职教品牌”。

(二)实现三个对接,适应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需要

职业教育是“跨界的教育”。职业教育兼具经济和教育双重属性,具有鲜明的区域性和外部适应性特征。高等职业教育要紧紧围绕地方党委、政府的重大战略规划和具体工作部署,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以重庆工业职业学院为例,作为一所具有鲜明工业特色的高职院校,要紧密对接重庆市“6+1”支柱产业、五大功能区产业布局、两江新区“6+3”核心产业体系、重庆十大新兴产业,按照“改造传统专业、拓展新兴专业、打造品牌专业”的思路,加快推进专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布局工作。构建“一产一专业”建设模式,使一个专业群对应一个区域重点产业群,构建动态对接机制,将相应专业适时纳入专业群,逐步建成学校品牌。以装备制造、汽车摩托车、电子信息、现代服务业等专业为主要特色,打造十大专业群,即制造类专业群、汽车类专业群、电气自动化专业群、信息技术专业群、化工类专业群、财经类专业群、艺术类专业群、建筑工程技术类专业群、物流类专业群、航空类专业群,实现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个对接”。

(三)突出复合型人才培养,适应经济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

高等职业教育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过程中,正发挥着更加突出的作用。一方面是对产业升级的驱动作用。劳动力素质提升是经济增长的强大驱动力,受原材料、人力资源成本上升等因素倒逼,区域主导产业正积极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需要劳动力资源从低技能水平向高技能水平提升。职业教育有助于提高劳动力素质,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有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另一方面是对产业结构优化的驱动作用。区域经济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不断淘汰落后产业,发展环境更友好、产能更高效的产业,新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人才支撑。在产业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优化的新形势下,单纯依赖熟练动作技能的岗位越来越少,对生产人员创新能力、职业态度和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为适应新的时代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公民品质、职业道德、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等“软技能”的培养和熏陶显得越来越重要。这要求生产技术人员除了具备本岗位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具备与此产品有关的其他知识,如产品的技术服务知识、营销知识、法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知识,还要求学生具有团队合作精神和诚信服务品质。通过优化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任意选修课四类课程框架体系,将职业技术教育与职业素质教育融为一体。

(四)加强创新创业教育,适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当代中国已进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已成为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修订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使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成为评价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要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探索建立校校、校企、校地、校所的协同育人新机制,开设跨专业的交叉课程,探索建立跨院系、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促进人才培养由专业单一型向多专业融合型转变。要进一步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要进一步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建设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深入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扩大覆盖面,促进项目落地转化,举办各类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成立创新创业协会、创业俱乐部等社团,举办创新创业讲座论坛,开展创新创业实践。

(五)凸显以校本特色为核心的大学文化,适应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需要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大学文化是一所大学的核心要素。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大学文化,是每一所高等学校的灵魂所在,是体现学校办学层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大学文化的内涵极为丰富,它可以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层面理解。其中,精神文化是灵魂,是大学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它主导着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发展方向。制度文化是对精神文化的贯彻和保证,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的基础,行为文化是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的载体。四者相互制约,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缺一不可。以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要认真挖掘、总结建校60年来积淀的“工业教育”精神,努力建设体现历史传承、时代要求和学校特色的以工业文化为基调的应用技术型大学校园文化。学校要提炼机械制造、模具、汽车、机电等特色专业的文化特色,积极推进校园景观文化亭、校园雕塑、各二级学院特色标识的建设以及文化石刻字。坚持举办“重工大讲堂”等一大批校园文化品牌活动,努力形成“内容健康、形式多样、主题鲜明、情趣高雅”的“重工”校园文化总体格局,形成以工业文化为核心,产业文化、企业文化、职业文化为支撑的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体系。

(六)实施科研兴校,发挥高校对区域经济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构建高等职业教育新常态,要求必须建立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科研体制,这就要求学校把制约和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作为自己开展科研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联系生产实际开展科研工作,积极帮助企业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做到“论文写在产品上、研究做在工程中、成果转化在企业里、价值体现在效益上”,在决策咨询、技术服务、课题研究等方面形成自己的特色优势,为助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效资源和强大动力。学校要组建紧密型科研团队,建立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的横向技术开发项目团队,鼓励二级学院以及二级学院之间组建跨界技术开发团队,制定科技服务带头人奖励制度,面向行业企业开展“四技”服务(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

参考文献:

[1] 鲁昕.职业教育,加快适应经济新常态[J].职业技术,2015,(2).

[2] 马树超.推动职业教育优质特色发展[N].中国教育报,2015-05-14.

篇11

在激烈对抗的篮球运动中,运动损伤较为常见。据统计,篮球运动损伤的种类多达102种。有些专家及机构对篮球运动中出现的各种损伤及原因,预防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例如美国国家电子计算机创伤监测系统的调查报告,篮球运动创伤大多集中于这几个部分:踝关节创伤,手指关节创伤,膝关节创伤,面部创伤[1]。本文在此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我校学生在篮球运动中的损伤进行调查和访问,对篮球运动中的伤害事故进行了调查研究,提出了关于篮球运动损伤产生的原因及预防方面的一些意见和看法,希望能对我校的篮球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从现代职业技术学院2010级、2011级学生中随机抽取620名经常进行篮球运动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调查他们曾在篮球运动中的损伤情况。(以上调查对象均为男生)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需要查阅相关资料,设计调查问卷。

1.2.2 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本次发放问卷620份,回收610份,回收率为98.4%。有效问卷590份,有效率为96.7%。其中05级228份,06级362份。并对延安大学部分体育教师和学生进行了访谈。

1.2.3 数据统计法:对调查所得的各项数据进行分类统计处理。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篮球运动损伤人数比例的调查和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有损伤经历的有328人,占损伤比例的55.6%.由此可见我校的篮球运动损伤比例很高.其中05级学生损伤人数为113人,占损伤比例的49.6%,06级学生损伤人数为215人,占损伤比例的59.4%。05级学生的篮球运动损伤的发生率明显要比06级低,06级学生刚进校时间不长,动作技术掌握不全面以及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是造成损伤率较高的主要原因。

2.2 篮球运动损伤部位的调查与分析

从表2可知损伤部位主要发生在踝关节、膝关节、手指关节及腕关节。其所占比例分别为32%、16.5%、18.9%和13.4%,踝关节和膝关节的损伤原因,主要是由于篮球运动的多数动作是由下肢部位承担的,所以损伤部位主要集中在下肢部位。因为运动中经常需要急停、变向、变速、起跳、上篮,关节所承受的力很大,再加上场地是水泥地面,地质较硬,会产生强烈的外力冲击,容易致使踝关节和膝关节这两个部位受伤。而手指关节、腕关节的损伤主要原因则是因为篮球运动本身就是由人体的上肢部位来完成的,并且由于在篮球运动中篮板球的争抢很激烈、高频率的传球及对抗冲撞,很容易造成上肢部位的手指关节和腕关节受伤。

2.3篮球运动损伤原因的调查与分析

从表3可知,准备活动不足占损伤比例的32.3%,技术动作不合理占损伤比例的20.7%,自我保护不力占损伤比例的23.2%,以及场地原因占到损伤比例的11.6%,由此可见准备活动不足、动作技术不合理、自我保护不力、场地因素是造成运动损伤的重要原因。由于篮球运动中的身体接触较多,对抗很激烈,犯规动作较多,不了解科学的锻炼方法,没有赛前热身活动或不知道怎么做准备活动,一到篮球场马上就投入激烈的比赛,难免造成伤害事故;大学生大多是篮球运动业余爱好者,没有接受过正规的训练,身体素质一般,动作技术掌握上也不全面。如果力量不强,协调性不好,主观上想做一些高难度的动作,结果却心有余而力不足,错误的技术不仅不利于训练水平和运动能力的提高,而且又是造成运动损伤的必然因素;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3.1.1 山东现代职业学院学生在篮球运动中损伤部位大多数集中在下肢部位的膝、踝关节以及上肢部位的掌指关节。

3.1.2 损伤类型主要有:扭伤、擦伤、拉伤等造成的软组织损伤。

3.1.3 损伤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篮球运动对抗的激烈性、准备活动不足、自我保护不力、技术动作不合理及场地等因素造成的。

3.1.4 在治疗的过程中,普遍对软组织损伤的处理不合理,而且学生中反复损伤的情况所占比例偏高,其中踝关节部位的损伤比例达32%。

3.2 建议

3.2.1 应全面提高山东现代职业学院学生的身体素质,特别是加强踝、膝关节部位肌群的力量和柔韧练习,这对于防止篮球运动损伤具有重要的意义。

3.2.2 体育教师在教学中,特别是篮球技术教学中,应加以正确的引导,要加强对篮球运动损伤的认识和安全教育,另外教师必须掌握篮球损伤的规律,在教学训练中对学生讲清楚预防损伤的重要性,分析导致损伤的原因和易伤部位,并传授自我保护的方法。加强大学生在篮球运动中的自我保护意识,在此次调查中有76人次,占23.2%的损伤是因为自我保护不力而造成的。

3.2.3 培养大学生在运动前充分做好准备活动的习惯,因为准备活动不单单是提高肌肉的温度,它的作用还在于克服人体的惰性、提高肌肉的力量和弹性、促进关节囊内滑液的分泌,使关节的活动范围加大。因此训练和比赛前的准备活动很重要,特别是在天气温度较低或身体状况不佳的情况下更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如下肢各肌肉、韧带、踝关节及膝关节部位的活动。

3.2.4 改善运动场地的条件,应多投资建造室内木质篮球场和室外塑胶篮球场,为避免和降低学生篮球运动损伤提供物质上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周秉政.篮球运动中踝关节损伤原因及预防[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6,(3):73-74.

[2]时国兴.高校篮球在教学中应如何避免运动损伤[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5): 68-69.

篇12

1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常抓不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少数民族地区深受市场经济发展、信息传递的高速发达和敌对分裂势力的宗教极端影响,使社会价值观呈现多元化趋势,让人容易产生种种片面认识,不能正确看待现实社会的主流和支流。十七、十八岁初高中毕业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还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育的关键时期,一方面思维独立,个性张扬;另一方面追求发展,忧虑生存;第三方面容易自卑,易于误导。因此,准确把握“为谁培养人”和“怎样培养人”是社会主义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整体托管下的洛浦县职业技术学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生活化、大众化的解读,把大道理转化为学生身边喜闻乐见又乐于接受的文化、艺术、体育、娱乐、家校联系等活动之中,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服务管理,采取循循善诱的方式启发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把外在的规范和要求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信念,达到育人于自然、导人于无形的潜移默化的功效,既丰富了职业学校学生的精神生活,又有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以“八爱”教育为载体创新性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整体托管下的洛浦县职业技术学校立足于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优秀成果和少数民族地区职业学校德育教育基础,创造性开展以爱祖国、爱新疆、爱学校、爱专业、爱老师、爱同学、爱家庭、爱亲人为主要内容的“八爱”教育,无论集体还是个人都生动体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量,全校师生人心得到凝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少数民族地区职业学校的生命力和感召力不断增强。具体行动上,整体托管下的洛浦县职业技术学校依托地方博物馆,有计划地组织师生参观学习,帮助学生加深对家乡变化和国家惠民政策的了解,形成热爱伟大祖国、深爱家乡的自觉心态;组织师生认真收看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道德模范和“最美新疆人”颁奖典礼形成积极的示范效应,开展家校联系定期邀请学生亲属来校参观和现场观摩,依托学生军训为平台加强纪律意识和行为习惯养成,邀请和田地区近年来涌现出来的先进人物来校作事迹报告、大力宣传历届职业技能大赛获奖选手典型事迹,让道德讲堂成为提升师生道德素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等,激发学生爱学校、爱专业、爱老师、爱同学、爱家庭、爱亲人的自觉意识并转化为自觉行动。同时,整体托管下的洛浦县职业技术学校坚持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推进“八爱”教育志愿服务进县城社区、进农村农户,依托学校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工作联系村延伸职业学校专业服务,建成“志强美发室”等一批职业技能服务点,重点对农村五保户、民族团结模范户、军烈属、残疾人、孤寡老人提供职业学校专业“便民、乐民、助民”服务,向社会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职业学校敢于担当、爱心奉献、服务社会的道德风尚。

3 以正能量传递为途径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力

“天地无全功,圣人无全能”,所有的价值观念都是具体的,生动的,整体托管下的洛浦县职业技术学校结合近年来开展的“感动校园人物”、 “最美职校生”、“最美家长”、“最美家庭”、“民族团结先进班级体和先进学生”等评选表彰活动,在学生中广泛传递了爱祖国、爱新疆、爱学校、爱专业、爱老师、爱同学、爱家庭、爱亲人的价值观,影响力巨大。特别是在少数民族地区维护稳定的主旋律下,整体托管下的洛浦县职业技术学校更要理直气壮地把“八爱”教育的价值理念宣传下去、坚持下去、发扬下去,让讲政治・守法纪・去极端成为引领少数民族地区职业学校文化的一种新风尚,助推职业学校校园文明程度不断向上攀升。

实践证明,整体托管下的洛浦县职业技术学校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找到了一条更加适合少数民族地区职业学校的新路, “八爱”教育的普遍开展对促进学生教育和服务管理、学校教育教学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为深入开展好新疆精神、“一反两讲”“去极端化”和民族团结教育提供了新的载体,为加快洛浦县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和管理帮助。

基金项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