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5-20 06:17:41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赤壁赋教案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高中文言文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在名家典籍里选择适合高中生学习能力和欣赏能力的片段进行教学,比如说论语选段、孟子选段、庄子选段等,这些课文都是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的重要部分。高中文言文通过简单易懂的文字帮助学生理解古代传统的文化,以深刻的人生哲理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人生感悟,领会中国古代优秀灿烂的文化。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方法是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将晦涩难懂的文言文通过片段赏析以幻灯片的方式播放出来;通过生活化的故事讲解帮助学生的理解文言文的内容,实现文言文有效学习;通过多样化的诵读方式不断记忆文言文,理顺文言文的表达顺序,实现文言文背诵记忆的教学目标。
一、以多媒体创新教学方式
多媒体的教学方式主要是通过幻灯片、投影仪等先进设备实现教案的科技化,幻灯片可以通过图片、声音、影响等技术表现文言文所反映的事件、风景、人物,以幻灯片丰富多样的图片影像表现文字的内容。文言文主要的教学难点就是大篇幅的古代文字,虽然很多都已经翻译成了简体字,但是由于阅读方式不同,学生在理解方式有一定的难度,利用多媒体将文言文、翻译、故事图片等结合起来,学生的就能够简单的理解文章所描写的情景,理解文言文教学。
《赤壁赋》选段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写景色的共三组偶句:“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清风明月,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作者不禁心旷神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通过幻灯片的图片文字组合效果,将赤壁赋的文字进行分段,再配以各个重点画面的图片,以笛声或者箫声为背景音乐,就能够营造成月夜赤壁之下静谧、明朗的美好的画面。“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所描写是天空的景象,通过图片可以再现这样的场景,帮助学生理解文言文的意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生活化的故事理解文言文
高中语文的文言文学习中有很多的历史事件和生活经历,《烛之武退秦师》、《指南录后序》、《寡人之于国也》、都是生活化故事的凝结,在这类文言文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简单的分析理解,以讲故事的方式将整篇文章完成讲解。比如说以评说的方式讲解《烛之武退秦师》。
烛之武在论说的过程中,首先对郑国和秦国的地理位置进行说明,文中写道:“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如果晋国得到郑国的这块地,那么无疑晋国增加了国土面积,秦国如果想要越过晋国到达这块途径,将显得困难了,那么灭亡郑国对秦国又有什么帮助呢?在列举晋国不受信用的事,晋国的国君当年受恩于秦国,许下承诺给秦国焦、瑕两个地方,但是“朝济而夕设版焉”,早上才渡过河晚上就加固城防,以就是为证说明秦国和晋国结盟没有任何的收益,最后打消了秦王的顾虑,秦国撤兵。
评说的方式就类似于生活化的艺术欣赏,学生的在凝神聆听的过程中体会烛之武的聪明勇敢、大义凛然爱国情怀,难懂晦涩的文言文就成为讲故事的重要来源,学生不仅学习了课文,对当时的历史背景和故事经过也有了全面的了解。再比如说《陈情表》、《项脊轩志》都是展现亲情的名篇,其中的生活化场景就可以让学生的以自己的生活理解讲解出来,这样学生的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理解和感受,更加深刻的理解亲情的可贵,教师也实现了自己的文言文教学目的。
三、多样化的诵读方式记忆文言文
文言文教学中文章分类比较多,在选择教学方式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诸如《赤壁赋》《始得西山宴游记》《滕王阁序》《秋声赋》《兰亭集序》等几篇文言文,是公认的美文,在高考试卷的诗句类默写题中有一定的分值,而且这些文章读起来朗朗上口,和谐的押韵、对仗都能够体现古代文言文的典雅,在教学中主要是通过基本的理解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子,然后进行全文的背诵记忆,选择跳读、全读、理解记忆等方式实现背诵记忆。
记忆背诵的文言文多是以写景、抒情等为主,所以是文中充满诗情画意的景色营造是文言文的主要特色,令人陶醉的意境美是文言文进行诵读时的重要帮助。《赤壁赋》之宁静辽阔朦胧美,《始得西山宴游记》之广阔无涯、浑然一体美,《滕王阁序》之色彩绚丽、远近错落、上下浑成美,这些优美的语言在记忆起来非常容易,押韵对仗的特点能够帮助我们迅速的形成语感,加速背诵和记忆。教师在背诵记忆的指导过程中通过对重点词汇的反复讲解和诵读,形成基本的语感;学生的在休息或者早上完善进行背诵就能够顺利的背下来。注意在背诵记忆的过程中可以从重点开始,比如说《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常考的名句,围绕重点进行背诵能够节省很多的时间;教师还可以将文言文所描绘的画面进行展示,学生多个在朗读的过程中,将文言文所描写的画面通过多媒体幻灯片展现出来,这样就能够实现学生的有效背诵记忆。
四、结语
本文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对文言文的有效教学提出建议和意见,在高考出题特点以及文言文特点的基础上,提出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教学方法,实现文言文教学的不断提升,增加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积极性。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复方血竭制剂;溃疡性结肠炎;柳氮磺胺吡啶;维持缓解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liquid compound dracorhodin enema and sulfasalazine in the maintenance treatment for remission of ulcerative colitis (UC). Methods Dracorhodin and bletilla striata were compounded into enema for the preparation of treatment, which was then administered to 51 patients of UC (dracorhodin group) for six months. Oral sulfasalazine (1.5 g per day) were meanwhile given to another group of patients (control group). The curative effects were evaluated by comparing the recurrence rates and the side-effec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Difference in effect between the dracorhodi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was not significant (P>0.05). Gastrointestinal reaction, blood system toxicity, and liver and kidney dysfunction were significantly less in the dracorhodin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P
Key words: compound dracorhodin enema; ulcerative colitis; sulfasalazine; maintenance treatment
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临床上以腹痛、腹泻、黏液血便为主要症状。我国近年发病有显著增高趋势,病程一般呈慢性迁延过程,常反复发作造成严重并发症。如何提高炎症性肠病维持缓解治疗的疗效,降低不良反应、减少复发一直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重要难题。我院自1999年6月—2002年6月将复方血竭灌肠用于UC缓解期的治疗,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03例UC患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成两组,复方血竭灌肠组(51例) 和SASP组(52例) 。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 0.05) ,见表1。
1.2 病情评估 103 例UC患者按“病变活动指数”评分系统(diease activity index,Mayo临床积分 )的标准评分,临床参数分值为零,(包括大便次数、是否便血、医师对病变活动的总体分级、内镜下病变程度等)[1~2]。 表1 两组患者基本情况比较
1.3 治疗方法
1.3.1 药物和用法 复方血竭灌肠液[3]处方: 血竭10 g,白芨粉2 g。制法:将白芨粉置于研钵中,用少量75%的乙醇润湿,加适量水研成胶体溶液,加入过6号筛的血竭粉,充分研匀后转移至量杯中, 纯化水加至100 ml 处, 搅匀即得(本实验中所用的复方血竭灌肠液以血竭为原料,附以白芨,制备中按中国药典规范进行质量控制,获得的供试品的色谱与对照品色谱在相应的位置上显示相同的橙色斑点,说明获得的血竭成分有质量保证[5])。用法:两组均口服5-氨基水杨酸(SASP) 1.5 g ,3次/d,好转后逐渐减量至1.5 g 1次/d 后,血竭组改用复方血竭灌肠液100 ml 保留灌肠,20 d 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10 d,维持6个月,对照组继续口服5-氨基水杨酸1. 5 g,1次/d 口服,维持6个月。
1.3.2 灌肠方法 晚上睡前先排空大便,取右侧卧位,暴露,用14~16号导尿管涂少许液状石蜡后,插入肛内5~15 cm,用100 ml 注射器吸取药液100 ml (药液温度控制在35 ℃ 左右),缓慢注入肠道内。垫高臀部,卧床1 h,保留24 h。
1.4 疗效判定标准 疗程结束时进行临床评价及内镜检查。临床症状恶化且内镜检查证实有明确的活动性病变者为复发。
1.5 统计学方法 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P
2 结果
治疗6个月后,血竭组复发6例,SASP组复发7例,两组治疗效果无明显差异(见表2)。但治疗组消化道反应、血液系统毒性、肝肾功能损害明显小于对照组(P
3 讨论
如何提高炎症性肠病维持缓解治疗的疗效,降低不良反应一直是溃疡性结肠炎治疗中的难题。对于多数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而言,SASP是经济并且较为有效的选择。SASP 的维持治疗剂量一般1~3 g/d 口服,也可用相当剂量的新型5-ASA 类药物[4]。然而高危患者、对磺胺药过敏且无经济能力承担长期口服新型5-ASA的患者、肝肾功能受损无法长期口服SASP维持治疗的患者以及SASP维持治疗无效的患者,寻找一种副作用小且能替代SASP维持治疗降低复发率的药物是很必要的。本研究在为期半年的研究结束时,SASP组的复发率为:13.4%,复方血竭灌肠组的维持缓解率为:11.7%,SASP组略高于复方血竭灌肠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复方血竭灌肠组消化道反应、血液系统毒性、肝肾功能损害明显小于对照组(P
近年研究表明溃疡性结肠炎发病及复发主要是生物力学因素损伤结直肠黏膜及黏膜下组织,淤血凝阻其中,产生并释放内源性无菌性化学递质参与炎症反应,致使结直肠黏膜及黏膜下组织慢性无菌炎症和溃疡。由于淤血凝阻,因而UC 患者血液循环减慢,导致血液具有浓稠性、聚集性、黏滞性的特征,从而肠黏膜血液的灌流量减少,细胞缺血、缺氧,进而引起肠黏膜组织损伤。由于血液的高黏滞血症,毛细血管闭塞,血液沉积,淤滞以及微血栓形成,也同样致血液循环减慢,肠黏膜组织变性坏死,形成溃疡[6]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血竭具有抗凝和促凝双向调节作用、可化解UC的高凝状态,使其血液流变学正常,起到活血止血的作用;血竭既能抑制血栓形成、扩张血管,使血流量增加,又能降低创伤局部毛细血管通透性,从而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血竭能明显抑制血栓形成、缩短优球蛋白溶解时间、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从而起到活血止血、化腐生肌的作用;血竭可提高机体免疫力并有抗肿瘤的作用;血竭有抗炎止痛的作用;血竭提取物能清除氧自由基、减轻炎症反应[ 7] 。血竭可能通过上述途径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起到治疗及维持缓解作用。
参考文献
[1] Sutherland LR,Martin F. 5-Aminosalicylic acid enemas in treatment of distal ulcerative colitis and proctitis in Canada[J]. Dig Dis Sci,1987,32(suppl 12) :64S.
[2] Schroeder KW,Tremaine WJ,Ilstrup DM.Coated oral 5-minosalicylic acid therapy for mildly to moderately active ulcerative colitis. A randomized study[J]. N Engl J Med,1987,317:1625.
[3] 王雪明,吴 凯,石玉玲,等.复方血竭灌肠剂的制备及临床应用[J].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5,25:281-282.
[4] 韩 英.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维持缓解治疗评价[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4,4(6):338-341.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刚教学时,我认真研读教材,搜寻许多资料,写了非常详实的教案。但是,真正置身于课堂之中时,我却不知道怎样将自己的所知教给学生,怎样与学生交流。最终,只能照本宣科,一讲到底,不能讲清问题,课堂气氛非常沉闷。结束授课后,我问学生学到了什么,他们只能报以我茫然的眼神。当时的我,在备课中犯了一个最大的错误——忽视了学生课堂主体的地位。教学有没有实效,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
备课,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认真分析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差异, 从熟悉、了解学生的认识水平出发,准确设定教学内容,找准新知识学习的切入点;认真分析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情绪,设计课堂教学,把握学习的鼓动点,取得教学的主导权;认真分析学生的学习需要差异,根据对象确定分层施教,架好学习的桥梁, 因材施教,有的放矢,提出于学生思想接轨的问题,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使基础较差的学生“吃得进,消得了”,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跳一跳,摘得到”。
但是,更重要的是预设教学过程中会出现的问题。在教学实践中,课堂一旦放开,真正活起来,就会有很多突如其来的可变因素,学生的一个提问、一个“发难”、一个突发事件,都会对原有的教学设计提出挑战。因此,要预设学生的活动,设想学生会提出的问题,主导课堂的走向,避免教学过程被中断,要让学生有个整体而连贯的课堂。
二、激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满怀兴致地去学习感兴趣的知识,学生的拓展能力和创新能力都会不断提高,就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如果对课文不感兴趣,不但浪费时间、浪费精力,还达不到好的效果。那么教师讲得再天花乱坠,学生也只能感到枯燥无味。提高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对于提高课堂效率,有着事半功倍的作用。要想教学有实效,就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语文持久的兴趣,激励学生一直处于较佳的学习状态之中,使他们对语文乐学、善学、会学,学儿忘我,乐此不疲。
经过不断的实践、探索,我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
1.引入与课文相关的故事、名人轶事、历史知识、文坛掌故、典章制度等。
如《赤壁赋》课前,将苏轼三起三落的人生经历作个简单的讲述。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让学生学到了知识。
2.巧用课件,播放影音材料。
如文科班名著《三国演义》第一堂课教学,播放了《赤壁》的影片片段,让学生对诸葛亮、周瑜等人物形象有了直观的感受,且激发了学生对文本的兴趣。
3.创设环境,设置问题。
巧妙地设计每个知识点的问题,将课本上枯燥无味的知识搬到实际生活中来,激发学生主动探求的积极性。如《想北平》一课,我先让学生设想远离家人、在外寄宿求学的自己最想念家里的什么,写篇300字左右的小文章,突出细节描写。然后再去读老舍的文章,与自己的文章比较,找出相同或相似的地方。
这样做,既能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重视诵读
一、对语言的品味体验
在林老师的教学设计中,有这样一个问题:“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三句,你觉得我们应该更关注哪几个字,为什么?此问意在引导学生品味诗词中语言的表现力。学生很快就找出了“穿”“拍”“卷”三个动词和“乱”“惊”两个形容词。接下来就是解决“为什么”的问题了。要解决这个问题,学生首先必须进行角色的置换,设想自己就是处在当时当地的苏轼。其次,学生必须在头脑中形成“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虚拟画面。这样才有可能对词语丰富的表现力有所领悟。然而,不知是我们的教师把学生这个学习主体遗忘了,还是在他们的心目中根本就没有学生的地位,反正是问题一提出来,学生的情感尚未投入甚或完全没有投入,教师就将概念化的答案公布出来了:“乱”写出险怪,“穿” 写出高峻。“惊”写汹涌,“拍”描绘出水石相搏的情状,“ 卷”句写出浪花四溅,狂澜奔腾起伏的异景。
以上答案能帮助学生真正品味出词作语言的妙处吗?回答是不可能。因为缺少一个中间环节,即“乱”字怎么表现了“险怪”、“穿”字又怎么能表现“高峻”呢?这字面与答案之间是需要有一根“桥梁”来架设的,这根“桥梁”就是由字面到形成答案的过程中的品味和体验。如“乱”字,首先我们品味出的是多而没有规则,形状怪异,而“穿”字,我们首先从字面读出的是能够穿透云天的一种力量,这些形状各异的峭壁插入云霄,可见险怪与直插入云的高耸,然后我们才能体会出“穿”和“拍、卷”等字是以动态来写赤壁之景,从形状、姿势、声音、色彩中描绘赤壁奇险雄伟的画面,让读者感受到赤壁之战惊心动魄的场面,继而明白诗人在缅怀英雄时产生的豪迈奋发的思想情感。可见语言品味是有一个过程的,这一过程就要教师引导、启发学生走进文本去体验。在学生还没有体验到位的时候,呈现答案是不会有效果的,也是不可能有课堂的生成的。
二、对文本中的具体事件和细节的体验
词的下阕,教案有如下问题: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六个诗句写周瑜形象,跟你从历史和小说《三国演义》里读到的周瑜形象一样么?设计此题的意图是让学生通过对周瑜形象的把握,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这个问题设计得很好,可以通过“小乔初嫁”和“火烧赤壁” 两个事件引导学生把情感体验投向既往的阅读体验并与此词的体验结合起来。并通过对“羽扇纶巾”的装束,对“谈笑间”这个细节的品读,让学生把所读的东西连成一片,形成自己的思考,继而形成自己对词作语境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认可与觉悟。
遗憾的是教师在学生对 “小乔初嫁”和“火烧赤壁” 两个事件,对“羽扇纶巾”的装束,对“谈笑间”这个细节的体验还不到位,或者说火候未到,就呈现了教案中的结论:“羽扇纶巾” 描写周瑜儒将装束,手握羽扇,头戴纶巾,从容闲雅,一派儒将风度; “小乔初嫁了”映衬,美人衬英雄,写尽俊伟风姿;“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写出曹操水军的惨败衬托周瑜指挥若定蔑视强敌的气概。
这样的教学与上文的品味词语的教学一样,只看重概念化的答案,忽视了情感体验。这个体验是需要有一个过程的。读过陈寿《三国志》的学生,要从头脑储存中搜索出与周瑜有关的部分;读过罗贯中《三国演义》的学生,也要从阅读积累中调出与周瑜有关的部分,才能与此词中的周瑜形成比较。这个过程还应该体现如下思维过程:⑴把“小乔初嫁”和“火烧赤壁” 两个事件结合在一起为了突出周瑜形象的什么特点?⑵“羽扇纶巾”符合大将军的装束吗?为什么是儒将的形象呢?⑶“谈笑间”这个细节对表现周瑜形象有什么作用?⑷诗人仰慕这样的英雄,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有了以上思维过程,学生才能领悟苏轼之所以这样写,是要表达如下思想内容:⑴周瑜青年得志,年纪轻轻就为国建功,反照自己的老大无为。⑵苏轼是一个文人,充其量只能成为儒将,不可能成为驰骋疆场的将军,因此诗人不可能去仰慕武将,何况历史上的周瑜本是文武双全、风流倜傥,与《三国演义》里的周瑜有较大区别。⑶“谈笑间”这个细节足以表现周瑜对破曹充满信心,这种自信使他蔑视强敌,指挥若定,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⑷诗人笔下的周瑜形象是用以抒发自己报国无望,壮志难酬的情怀的。如果学生体验不到这些,就把答案告诉他们,这种“教教案”而无视情感体验过程的教学,学生不可能对所读的材料形成自己的思考,更不可能有教师所期待的对文本语境的认可与觉悟。
从以上两例中我们不难发现,教师只有高度重视阅读体验的过程,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情境,去品味诗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去体验诗中那些具体的事件和细节,学生才能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诗词教学如此,其他文学作品的教学也是如此,如果不能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阅读体验不到火候就呈现答案或仅流于标签化的阐释,是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