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1 10:34:0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公路工程职称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1工程投标阶段。
在此阶段行应根据工程概况对施工现场进行认真调查研究,对招标文件深入研究并综合分析,从而为投标决策提供可靠意见,另外还应全面控制项目成本,进行项目的成本预测,加强对此阶段主要责任部门的管理。
1.2在施工准备阶段。
对现场施工人员的意见进行收集汇总,并依据项目的规模、复杂程度、性质、现场条件、装备情况、人员素质等因素,结合实际图纸的自审、会审和其他相关资料,科学地编制实施性的施工组织设计。通过多方面的技术经济比较,依据工期和上级要求,在其中选取更为合理、更为先进可行的施工方案,以满足预定目标所需要求,将资金耗费控制到最小。此阶段还应根据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通过参照对比各种先进技术经济定额,针对本工程的具体特点将目标进行分解,从而制定出适合本项目的成本控制计划,其中为保证目标的实现,计划中的责任和权利应当进行明确划分。
2.施工过程的成本控制
2.1人工费的控制。
项目部的人工费组成主要大部分来源于协作队伍,项目部管理人员本身的人工费数目是比较少的,而且相对比较固定。在这些人工费中所占比重较大的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劳务分包费。目前大部分项目部的分包结算在合同里都规定了“一次包死,不做调整”,但是对于超出部分仍需要进行预算调整,致使合同的执行仍需要受限于工作量范围。因外部因素的众多影响,造成项目中存在零星用工现象给项目部的成本造成了严重浪费。采用以下途径对人工费进行降低:
2.1.1选择优秀的协作队伍。
公司选择合适的协作队伍对项目工程施工和经济效益来说至关重要,因此对外来协作队伍要有严格的注册和评审制度。并把协作队伍的审查制度和合同签订制度做为项目部平时应严格执行的制度,在合同履行过程中,绝大多数协作队伍都能为工程项目施工建设做出贡献,并与项目部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甚至当项目资金面临严重困难时,各施工队伍都能与总包方共患难并继续保持良好的施工状态。
2.1.2合理安排,超前谋划。
做好超前谋划工作能够使施工过程变得事半功倍,因为通常情况下铁路项目施工工期都是十分紧张的,只有合理的将协作队伍的人力资源进行配置,将施工工序提前做好安排,才能避免出现“人海战术”抢工期的窝工现象出现。另外,还应提前组织协作队伍进场,将第二天的施工进度和进行的机械设备调配通过每日按时召开的调度会进行安排。
2.1.3零星用工杜绝签认。
应杜绝零星用工在项目施工中的签认,项目部应以零星用工所完成的工程量来结算施工中非用不可的零星用工,没有单价的工程的单价应由合约部和项目部领导共同开会来确定,做到“有价结价,没价结量”,不允许现场人员随意表态,力求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情,用数据说话。
2.2控制材料费。
首先从材料成本控制的源头材料采购过程中对材料成本进行控制。但是不能简单的只从价格和数量方面进行材料成本控制,而应考虑材料费的整体情况,从全局上控制,坚持“量大价优”的原则,最大限度的将材料成本压到最低。另外还需要对市场价格的变化进行及时掌握,在具体采购过程中,选择质优价廉、供货及时和信誉良好的材料生产厂家,做到“货比三家”和“优中选优”。其次运输成本问题还要充分考虑,可以不用考虑厂商付运费的产品,但是,厂商未付运费的产品应服从全部材料成本方针,在材料成本中将运输成本纳入,对此,为使运输成本降低,运输方式的选择就应采用最经济的方式。除此之外,材料的仓储成本同样也是材料成本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现实中应努力将仓储成本做到最低。这需要根据施工计划,详细的对材料资源进行调查,在确保材料供需均衡的前提下,将材料储备数量最大限度的降低。最后最大化的争取自购材料并利用自购料的主动性压低材料价格为企业直接创造利润。
2.3机械使用费控制。
施工期间的机械设备闲置以及机械设备的折旧是施工机械费浪费的最大来源。租用机械进行施工就应当付租赁费,而使用自己的施工机械就会产生折旧费、大修费以及日常保养费等。最终采用上述两种方式的一种或者是两种相结合,这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决定。总而言之,就是要将施工机械费成本控制到最低。实现施工机械最小化理想模式是均衡并不间断使用施工机械。为满足上述要求,要合理地配置施工机械的型号和数量,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组织设计,并对设备租赁计划的管理进行加强,杜绝设备闲置的现象发生,将机械租赁费用控制好,另外还要对现场设备的利用率进行提高,做好机械设备的调度工作。除此之外,保证设备的完好率、对机械操作人员的技术培训进行加强以及提高他们的设备维修和保养技能,也是施工机械费得到控制的一个方法。
3.劳务分包费控制
当前劳务市场的竞争是十分激烈的,甚至其竞争程度在某些方面比建筑市场更激烈,但是与之相反的是劳务市场得发育却是不成熟的。这导致了劳务队伍技能水平和工作能力的各不相同,这其中有很多劳务队伍对于承担亏损根本就不具备能力。为了生存下去,这些竞争能力不足的劳务队伍会被迫低价投标,甚至是低于成本价投标来维持运转。事实上,劳务分包本身利润空间就较小,为完成合同,在低价中标后,他们会与施工单位尽力纠缠,利用一切机会提高要价,也可能会尽力压低劳务人员工资,造成劳务人员劳动积极性低下。在当这些措施均未能奏效的情况下,为了逼迫施工企业对自己的要求进行满足,他们还会拖延进度,消极怠工,甚至停工。因此,施工企业在挑选劳务队伍时,应充分考虑他们的信誉和竞争力,并合理的压低劳务分包单价,防止吸纳低于成本价的劳务队伍进场施工;甚至在条件允许时,对施工质量、进度、安全都达到要求的劳务队进行现金奖励。这样既可以提高劳务队伍施工的积极性,也使施工企业获得最终的利益。
4.加强索赔管理,强化索赔观念
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索赔已成为合同实施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索赔是相互的、双向的,即发包人可以向承包人索赔,承包人也可以向发包人索赔。因此施工企业应增强合同意识、索赔意识,一方面对索赔加强管理,使承包工程的合同风险分担程度趋于合理,以弥补承包商不应承受的风险损失;另一方面避免成本风险,规避发包商的反索赔。
由于市政道路建设往往处于居民生活区,人口密度大,人流集中,造成人流控制难,道路封闭难以有效实施。同时,这些地区由于生活设施配备完善,如水、煤、电、热、电信和地下排污管道等分布密集,使得施工现场空间更加狭小、拥挤,不但影响施工进度,而且增加了管理难度,对工程质量的控制产生了重要影响。
1.2工期要求严格
市政工程施工中,为了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影响,往往对工期提出严格规定,所有工程进度只能提前完工,不得延期,这就使得施工单位必须加班加点,周密安排工程施工计划,增加了工程质量控制风险。
1.3施工现场基础设施布局复杂
在道路施工中经常会遇到诸如光缆、供热管、水管、煤气管、电线、电信线路等位置不明状况,为了避免损坏这些保障人们生活质量的基础设施,施工单位需在施工前、中、后期进行分析现场,科学安排施工,这也会对道路工程施工进度和质量控制产生消极影响。
1.4施工现场地质条件影响
在道路施工中,经常会出现地下水位高,土质差等地质状况,需要施工单位采用有效措施,排除障碍,安全施工,使得工程质量的控制难度增大。
2工程建设材料质量的控制
道路工程质量控制首先要从工程建设材料抓起,这是保证质量的关键一环。工程材料性能的高低,直接决定了道路的性能质量和使用寿命。由于施工中各种建材来源变化较大,建材种类和质量参差不齐,尤其是砂、石来源更是变化频繁,对其质量控制就会有一定困难。这就要求施工现场监管工程师严把材料检验关,对来往建材进行检查、抽样检测和复试。对施工单位独立采购的建材(砂、石料、水泥、钢铁材料),须提供“三证”,执行见证取样制度,对其抽样检验,严把质量关。监管工程师必须要把好材料检验关,加强对材料来源的验证,抽样检测工作,确保建设材料进厂时的质量和性能,为整个工程质量控制把好第一道关。
成本管理的内容很广泛,贯穿于项目管理活动的全过程和每个方面,从项目中标签约开始到施工准备、现场施工、直至竣工验收,每个环节都离不开成本管理工作。由此可见,加强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是施工企业积蓄财力,增强企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下面主要就目前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分析进行阐述。
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管理体制。任何管理活动,都应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管理体制才能取得成效,成本管理也不例外。成本管理体系中项目经理享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在成本管理及项目效益方面对企业总经理负责,其它业务部门主管以及各部门管理人员都应有相应的责任、权力及利益分配相配套的管理体制加以约束和激励。而现行的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体制,没有很好地将责权利三者结合起来。有些项目经理部简单地将项目成本管理的责任归于成本管理主管,没有形成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例如某工程项目,因质量问题导致返工,造成直接经济损失X万元,结果因职责分工不明确,找不到直接负责人,最终不了了之,使项目蒙受了巨大的损失,而真正的责任人却逃脱了应有的惩罚。又如某项目经理部技术员提出了一个经济可行的施工方案,为项目部节省了x万元的支出。此种情况下,如果不进行奖励,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挫伤技术发明人的积极性,不利于项目部更进一步的技术开发,也就不利于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与控制。
忽视工程项目“质量成本”的管理和控制。“质量成本”是指保证和提高工程质量而发生的一切必要费用,以及因未达到质量标准而蒙受的经济损失。“质量成本”分为内部故障成本(如返工、停工等引起的费用)、外部故障成本(如保修、索赔等引起的费用)、质量预防费用和质量检验费用等4类。保证质量往往会引起成本的变化,但不能因此把质量与成本对立起来。长期以来,企业未能充分认识质量和成本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习惯于强调工程质量,而对工程成本关心不够,造成工程质量虽然有了较大提高,但增加了提高工程质量所付出的质量成本,使经济效益不理想,企业资本积累不足{项目经理部却存在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质量。虽然就单项工程而言;利润指数可能很高,但是因质量上不去,可能会增加因未达到质量标准而付出的额外质量成本,既增加了成本支出,又对企业信誉造成很坏的不良影响。
忽视工程项目“工期成本”的管理和控制。“工期成本”是指为实现工期目标或合同工期而采取相应措施所发生的一切费用。工期目标是工程项目管理三大主要目标之一,施工企业能否实现合同工期是取得信誉的重要条件。工程项目都有共特定的工期要求,保证工期往往会引起成本的变化。施工企业对工期成本的重视也不够,特别是项目经理部虽然对工期有明确的要求,但对工期与成本的关系很少进行深入研究,有时会盲目地赶工期要进度,造成工程成本的额外增加。
项目管理人员经济观念不强。目前,施工项目经理部普遍存在一种现象,即在项目内部,搞技术的只负责技术和质量,搞工程的只负责施工生产和工程进度,搞材料的只负责材料的采购及进场点验工作。这样表面上看来职责清晰,分工明确,但项目的成本管理是靠大家来管理、去控制的,项目效益是靠大家来创造的。如果搞技术的为了保证工程质量,选用可行、却不经济的方案施工,必然会保证了质量但增大了成本;如果搞材料的只从产品质量角度出发,采购高强优质高价材料,即使是材料使用没有一点浪费,成本还是降不下来。
二、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对策分析
建立规范、统一、标准的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管理体制。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管理模式和体制,应遵循民主集中制原则和标准化、规范化的原则进行建立。
施工项目经理部是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的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施工企业成本管理的主体是施工项目经理部,施工项目经理部成本管理的主体是项目全体管理人员及施工作业队全体施工人员,项目经理是项目成本管理的核心领导,这样形成了一个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的成本管理体系。对成本管理体系中的每个部门、每个人的工作职责和范围要进行明确的界定;赋予相应的权利,以充分有效地履行职责;在责任支配下完成工作任务后,需要用一定物质奖励去刺激,彻底打破过去那种干好干坏一个样、千多干少一个样的格局。这样层层落实,逐级负责,使项目成本管理工作做到责权利无空白,无重叠,事事有人管,责任有人担,杜绝了推倭扯皮,一切有章可循,有据可查,使项目的成本管理工作形成一个完整的成本管理体系,便于形成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管理体制,便于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便干大家共同为项目的成本管理献计献策。
从质量成本管理上要效益。对施工企业而言,产品质量并非越高越好,超过合理水平时,属于质量过剩。无论是质量不足或过剩,都会造成质量成本的增加,都要通过质量成本管理加以调整。
质量成本管理的目标是使4类质量成本的综合达到最低值。一般来说,质量预防费用起初较低,随着质量要求的提高逐渐会增加,当质量达到一定水平再要求提高时,该项费用就会急剧上升。质量检验费用较为稳定,不过随着质量的提高也会有一定程度的增长。而质量损失则不然,开始时因质量较差,损失很大,随着产品质量不断改进,该项损失逐步减少。三者交叉的作用,必须能找到一个质量成本最低的理想点。
正确处理质量成本中几个方面的相互关系即质量损失(内、外部故障损失)、预防费用和检验费用间的相互关系,采用科学合理、先进实用的技术措施,在确保施工质量达到设计要求水平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工程成本。项目经理部也不能为了提高企业信誉和市场竞争力而使工程全面出现质量过剩现象,导致完成工程量不少,经济效益低下的被动局面。
从工期成本控制上要效益。如何处理工期与成本的关系,是施工项目成本管理工作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即工期成本的管理与控制对施工企业和施工项目经理部来说,并不是越短越好,而是需要通过对工期的合理调整来寻求最佳工期点成本,把工期成本控制在最低点。
工期成本管理的目标是正确处理工期与成本的关系,使工期成本的总和达到最低值。工期成本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项目经理部为了保证工期而采取的措施费用;一方面是因为工期拖延而导致的业主索赔成本,这种情况可能是由于施工环境及自然条件引起的,也可能是内部因素所造成,如停工、窝工、返工等,因此所引起的工期费用,可称其为工期损失。一般来说,工期越短,工期措施成本越小;但当工期短至一定限度时,工期措施成本则会急剧上升。而工期损失则不然,因自然条件引起的工期损失,其损失额度相应较小,通常情况下不予赔偿或赔偿额度较小,该部分工期损失可不予考虑。因施工项目内部因素造成的工期损失,随着时间的推移,经验的积累会逐渐减少。综合工期成本的各种因素,就会找到一个工期成本为最低的理想点。这一点也就是工期最短并且成本最低的最优点。
我国高速公路的建设发展飞快,但是公路在长期的风吹日晒、车辆荷载的情况下常常受到破坏,因此为了延长高速公路的使用寿命,要定期对其进行养护。在养护施工过程中,成本的高低对工程施工的开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要制定科学合理的养护成本控制方案。
1成本控制的内容及方法
1.1成本控制的内容
项目成本主要包括从项目决策期间到项目结束所产生的一切费用的总和。其主要包括项目决策期间的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施工之前的计划阶段、施工进行阶段和动工之前的准备阶段[1]。而养护工程的成本主要包括项目养护决策阶段所需要的成本、养护施工之前的设计成本、养护施工阶段的实施成本、工程结束后的验收成本。所谓的成本控制就是跟踪并分析出成本的计划目标,对于实施过程中产生的成本偏差及时发现,并能够制定出相应的有效措施,最后对成本的实际效果进行认真的检查。成本控制的主要内容是对工程的成本预测、成本决策、进行成本计划、对成本进行控制、最后的成本核算和对成本的分析。项目工程中的成本控制是其成本管理中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他对于企业经营水平的提高具有一定的影响,是企业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手段。
1.2成本控制的方法
在项目管理过程中成本控制主要是在保证项目质量的前提下合理降低项目成本,所谓成本控制不是一味的降低成本,而是研究出怎样投入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2]。当今的成本分析对象可以分为综合分析和单位成本分析。
1.2.1综合分析
成本的综合分析,指的是对实际成本和预算成本进行分析得出之间存在的偏差,对成本降低的部分进行检查,看其是否完成。与此同时对计划成本和实际成本进行分析,得出二者的偏差,对其偏差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从而判断出所制定的计划是否合理。最后对实际产生的成本与最近一阶段的成本进行比较,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具有目的性和针对性的制定出更加合理的解决措施。
1.2.2单位成本分析
单位成本分析,主要指按照不同的对象分析出材料费、人工费、机械费、管理费等的分析。材料费主要指材料的采购费、运输费、保管费、使用费等,对材料费的分析是对材料的量差以及价差进行比较,对成本计划的效果进行分析。人工费的分析主要对人工的实际用工时间和计划用工时间进行比较和分析、定额站对外公布的人工单价和实际单价之间存在的差别进行比较、功效的水平和实际采用的人工费对成本的影响情况的分析。机械费用的分析,指的是对施工方案、施工机械组合进行研究和分析,得出不同的机械组合对不同项目成本的影响、对机械利用率以及机械化程度进行分析,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机械使用费用对成本的影响。管理费用分析是指对除了生产以外所产生的费用进行分析和控制,对合同中规定的管理费用和实际管理费用进行比较,对节省或者超出的情况进行分析和管理。
2高速公路养护工程施工成本控制的现状
当前我国高速公路养护技术以及高速公路的用户施工成本控制都不是很成熟,并且在高速公路的养护施工中费用非常高,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我国高速公路长期实行建管养三合一的管理政策[3]。公路工程的建设与养护费用主要是由上级向下拨款,公路的养护单位没有其自主经营权,自然不必承担经济责任。因此对于高速公路的养护成本控制工作非常消极。针对我国高速公路养护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做出如下分析。
2.1养护制度与市场经济相脱节
当前我国的高速公路养护工程属于社会公益性质的工作,实行国家经济的统一管理范畴。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对高速公路养护工程实行计划经济,养护企业缺乏市场竞争力,使得养护企业的发展失去了应有的动力,从而阻碍了养护技术的创新以及养护工程施工成本控制水平的提高。
2.2养护工程没有计划性
因为我国高速公路的养护工程较为分散,因此使得高速公路的养护工作不能集中进行,对高速公路养护过程中所需统计的数据工作量较大。正确的养护工程应该对管辖区中的高速公路进行编制,对所需养护的高速公路进行全面的详细分析,结合实际的建设年数,制定相应的计划和目标后再实行养护,而不是当前阶段的发现公路出现问题时再对公路进行养护。在养护过程中没有具体的计划和目标,完全根据高速公路出现状况的严重程度制定。2.3对高速公路养护工程不够重视我国高速公路工程建设过程中,更加注重高速公路的建设,对高速公路养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养护工程的资金投入过低。另外养护单位的工作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不高,养护队伍老龄化严重,对养护技术和养护管理没有创新意识,导致养护工作水平较低。
3高速公路成本控制的方法
3.1养护制度的改革
养护成本控制工作的关键是对高速公路的养护工程市场进行改革。其主要方式就是将高速公路的养护工程推向市场,使其与其他行业一样参加市场竞争。作为公路养护企业,要对养护成本树立良好的控制观念,加强对成本的控制和管理力度,在保证高速公路施工质量的基础上,尽量的节约养护成本,为养护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因此相关单位和养护企业要对高速公路养护施工中成本控制工作存在的问题积极分析和解决。
3.2精益成本法
精益成本法主要指对施工材料进行采购的过程中,精益采购、精益物流、精益设计、精益施工以及精益服务等方面全部融合在一起,并且将客户的价值增值为工作导向,将精艺管理的观念注入到成本管理当中,促成新的管理理念的形成。在精益管理内关键在于形成一个成本供应链,其主要构成是材料的采购、运输、设计、施工以及服务等各个方面的成本总和。精益成本控制主要目的就是在不影响工程质量的基础上降低这一供应链接的成本。高速公路的供应链成本主要包括材料以及设备的采购成本和施工成本等方面。将采购和精益成本相互结合主要方法是从源头对成本进行控制,一般情况下,材料的成本占整个施工过程的40%~60%,材料的费用对养护工程的资金流动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对材料费用进行合理的控制是控制养护成本的关键。我国一些高速公路养护工程施工过程中,对材料的采购没有事先的计划,对材料的价格控制也没有具体的措施和严格的控制程序,从而导致材料采购不够科学,使得养护项目的资金流动受到影响,并且使高速公路养护项目的成本控制变得十分被动。运用精益成本控制方法对高速公路的养护成本进行控制,使得养护项目不仅保证了工程质量,而且实现了投入最少的资金,获得最大效益的目的。
3.3定额成本法
公路养护工程施工过程中还有一种较为有效的成本控制方法,是定额成本分析法。其主要内容是采用根据养护工程中对消耗了定额中的消耗量与市场预计价格进行计算,算出成本,作为制定养护成本计划书的依据[4]。这样的方法使得养护成本的控制手段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在实施的过程中便于掌握,而且对于养护工程的施工具有可行性。定额成本法主要是依靠养护工程施工中消耗的定额进行公路养护工程施工的预算,并根据这一预算为基础,对养护成本计划书进行编制。同时高速公路养护单位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高速公路养护工程的施工,编制企业定额计划书,计划成本应尽量接近实际成本,这样的做法有利于企业对成本的控制。
4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高速公路的工程项目越来越多,高速公路的养护工程也随之增多,在对高速公路进行养护施工过程中,不但要注重其施工技术,对于高速公路养护的成本控制也非常重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成本控制方案,有利于养护施工的顺利进行,还能为养护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作者:张丽娟 单位:京藏高速公路张家口管理处
参考文献:
[1]吴鑫华.浅谈高速公路养护工程施工成本控制[J].福建建设科技,2015(2):90-92.
1.1机械施工
机械施工的技术原理为,采取科学、先进技术手段,以施工机械作载体,实现公路路基的高质量、高效率施工。机械施工是现代公路路基施工的首选方法,常常应用到一级公路工程以及高速公路工程中。
1.2简易机械施工
简易机械施工的主要立足点在人力,机械只是辅助设施,即,一种人力施工和简单机械设备施工相结合的施工方法。比起人力施工,简易机械施工因为应用了简易机械,所以施工效率比人力施工效率要高,施工进度也相对较快,但无法达到机械施工的要求,只能在一些规模较大、工期较长的公路工程中使用。
1.3人力施工
人力施工是最传统,使用时间也最久的一种路基施工方法,特点是完全手工。该方法的施工效率比较低,并且难以保证路基施工质量,施工过程中很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现代公路路基施工已经不再广泛应用人力施工技术,更多的是将其作为施工补充和施工辅助。
1.4爆破施工
爆破施工技术原理为,利用爆破手使路基土石松化,然后推移。有观点认为爆破施工属于机械施工范畴,只是爆破施工技术的应用范围比较狭窄,只能在路堑开挖中使用。
二、做好土质路基施工前期的准备工作
公路土质路基施工前期必须做好全方位的准备工作,以此来保证土质路基施工活动的顺利开展。土质路基施工前期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即施工组织准备、施工物资和机械设备准备、施工技术准备。
2.1施工组织准备
施工组织准备的具体要求为,结合工程实际情况拟定一套合理的施工计划,并建立相应的施工队伍与施工管理机制,确定出公路工程的施工目标。施工组织准备是工程施工前提,对后期施工活动起着指导作用。
2.2施工物资和施工机械设备的准备
施工物资主要指土质路基施工所需的施工材料,必须在施工前期对其做好全面的施工控制。另外,施工中涉及到的各类机械设备也要筹备完善,确保施工活动的顺利进行。
2.3施工技术准备这里的施工技术主要包括施工测量、施工准备情况复查、现场清理、铺筑试验等相关技术,是土质路基施工前期必须要完成的工作,对土质路基施工质量有直接影响。具体做法为:
2.3.1落实施工测量指检查补测横断面、复测水准点和中线、校对并根据需要增加水准点。需指出的是,为尽可能满足施工要求,施工前固定路基平曲线主点和交点同时全面恢复路基中线,并且在复测路中线过程中根据需要适量加固和加密指示桩,必要情况下可做断链处理相应调整纵坡或及时查明原因呈报。
2.3.2在检查核对路基纵横断面过程中,应参照已恢复的路中线并严格按照施工规定和预先设计的要求,清晰标出路堑坡顶、路基边沟和路基用地界桩等路基附属设施的具置,以为路基施工提供指示和参照,降低出错概率。
2.3.3复查施工准备情况指于施工前参考设计文件提供的相关数据参数,详细勘察施工现场水文和地质状况、地形构造特征和路基的物理力学性能等,并参照相关标准(如《公路土工试验规程》)对勘察结果作出判定,以为路基工程施工提供技术指导。
2.3.4清理施工现场指依法选择性拆除或迁移路基施工区域内影响施工开展的房屋、沟渠、道路和水利电力设施等,或保护施工区域内的文物古迹,适当加固施工区三、施工中常见问题及防治措施。
三、公路土质路基施工中的常见问题域防治
公路土质路基施工常常会发生胡乱取土、路堤填筑失误、路基排水不当、压实度达不到要求等施工问题,影响路基强度和质量。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种防治措施:
3.1胡乱取土问题及其防治
为了防止在路基施工中发生胡乱取土现象,笔者建议施工技术人员严格按照技术标准施工,熟练掌握路基取土原则,树立不胡乱挖取的路基取土意识。另外,建议施工技术人员按照工程实际情况挖取路基,正确选用取土方式,尽可能的考虑到坑内排水、土方运输、路基加宽等技术难题。
3.2对路堤填筑方法错误或使用填料不当的措施
3.2.1在施工前认真进行土质调查检测,作出用土规划,拟顶合理的调配方案。
3.2.2采取正确的填筑施工方案和层次安排,填筑施工与方案。
3.2.3在填筑施工中要加强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3.3在水网及水田地区的措施
3.3.1注意石路基边缘与水道内的高差保持稳定路基所必要的最小值,从而尽可能的减少路堤高度,减少占用农田的面积。
3.3.2尽可能采取纵向的运土填筑路堤,避免路侧取土,否则硬件路旁去土坑表层的种植土妥善保留,待竣工后,再将其匀铺与坑底,以便恢复原有农田。妥善安排施工时间,争取在晴朗少雨的季节施工,其计划进度应采取逐段安排推进,防止全线铺开,或程序先后倒置。切实加强施工排水工作,使之保证有效畅通,特别是雨水排除通道更应加以密切关注。
第一部分建筑与安装工程成本,该部分是公路建设成本的主体,占到建设总成本的60%-80%。建筑安装工程成本中,材料费是主要部分,占总成本的50%以上,占建筑安装工程成本的70%左右,是公路建设成本控制的主体。
第二部分设备及工具器具购置成本,约占总成本的1%-3%左右,但绝对额较大。此部分主要是满足运营、管理、养护所需而购置设备和器具,其规模的调整会造成购置成本的变化。目前,有些建设项目存在盲目扩大建设规模的现象。
第三部分建设项目其他费用,占总成本的15%以上,也是建设项目中较难控制的部分。特别是在建设单位重视工程项目的质量、进度而忽视投资的情况下,易发生超概算的情况。其中可控性较差的是征地拆迁补偿安置补助费、工程监理费用和建设单位管理费,通常是超概算支出的主要部分。征地拆迁补偿安置补助费占总成本比例较大,通常在5%以上,是公路建设诸成本要素中控制难度最大的费用项目;工程监理费用随着监理工作量的增减而增减,所以一旦工程发生较大的变更和工期延长,该项费用变化的比例也较大;建设单位管理费占公路建设总成本的比例不大,通常在0.2%-0.4%之间,但是绝对额较大,容易发生建设单位管理费成倍超支的现象。
二、公路建设成本控制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公路建设工程成本与管理存在着严重的不规范现象。比如部分公路建设的设计先于可行性研究,使得可行性研究报告成为可批性报告;招投标工作中,有些建设单位操作不规范,使得投标报价不能很好地控制工程成本;指定分包、层层转包现象在一定范围内继续存在,为工程质量留下隐患,尤其是拖欠工程款,拖欠民工工资现象十分严重;有的项目设计变更管理不规范,施工单位不按规范施工,造成设计变更多,工程成本不断增大;有的建设单位重视对质量、工期的控制,缺乏投资成本控制观念等。这些行为造成我国公路工程建设成本严重失控,影响国家的宏观经济计划,不利于国家利益,也不利于公路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1.项目估算准确度较低
投资估算在项目立项阶段进行,即在可行性研究中完成的。按目前交通运输部颁布的可行性研究编制办法,实施中线条太粗,无有力的条款控制工程数量,工程数量不准确,估算的精度自然降低。而且在可行性研究阶段缺乏必要的勘察工作,一些隐蔽的地质灾害未能发现,造成处治成本增加或走廊方案变化。有的设计单位虽然自行编制了“实施细则”,但因受部颁“办法”约束,难以取得明显成效,有的项目为了达到立项的目的,竟然压减工程数量进而降低成本。
2.工程概算编制可信度差
在项目的初步设计阶段,现阶段存在严重的勘察不足,导致设计的基础资料不准确,设计依据不充分,导致设计方案不合理和工程量变化大,使得概算的可信度差。有的项目由于勘察不足,隧道围岩一会是Ⅲ级,一会是Ⅴ级,这在隧道比例较高的项目中,对概算影响非常大,造成设计概算忽高忽地,谁也不知道到底该是多少。
3.施工图预算脱离实际
在施工图设计阶段根据详细的设计图纸编制工程预算,施工图预算是施工图设计阶段的成本计算文件。施工图预算的合理性,是在合理的设计图纸要求下,如何组织实施,用什么方式、方法、手段达到设计要求,在不同季节不同时间,如何合理安排工期、调配机械设备和人工等。这些工作本应由施工单位根据其自身的优势组织安排,这对设计单位而言基本上都是未知数,在这种情况下编制的预算,有“闭门造车”之意。
4.违反基本建设程序,难以控制工程成本
某些工程由于工期紧,工程急于开工,导致前期阶段和设计阶段工作不深入,时间短,甚至不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进行,有时使待批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变成可批性报告,这样得到批准的估算、概算、预算对工程成本基本没有控制力。
由于公路建设单位多是公路建设管理部门,是政府职能机构,很难做到自行监管,这意味着交通主管部门对一些违纪行为无法作为,并而姑息、容忍、认同。
5.合同管理不规范,缺乏对分包合同及外部劳务的管理
部分建设单位忽视对施工合同管理,未严格执行招标文件中的技术规范中关于计量支付条款的规定、对已包含在工程量计量清单中综合单价内不应单独计量的附属工程进行计价。对分包合同及外部劳务管理也疏于管理。
6.管理不规范,工程变更较多
建设单位缺乏设计变更管理办法,或者有办法但执行力度不够,设计变更的随意性较大,导致工程规模不断扩大,工程成本不断攀升。
7.融资结构不合理,过度依赖单一融资方式,投资成本加大
目前我国公路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中央和地方安排的项目资本金、国内贷款、利用外资、建设单位自筹资金及其他资金。虽然融资方式较多,但有些尚处于研究尝试阶段,有些方式虽然具有资金成本低,但限制性条件较多,加之政府资本金到位不足,为保证工程进度,建设单位被迫采用银行贷款融资。因此,建设资金来源突出表现为结构上的不合理,银行贷款比重过大,且贷款期限都较长,不能与投资回收相匹配。公路建设的行业特点决定了项目投资回报存在一定的滞后效应,单一的融资方式一方面增加了风险,另一方面增大了利息成本,导致银行贷款余额不断积累,建设成本增加,也为日后的运营增加了压力。
8.成本管理手段滞后,缺乏成本控制观念,制度不健全,管理费超支严重
根据大多数项目决算审查发现,建设单位管理费是超预算开支的成本项目之一。超支的主要项目是可控性较差的建设单位管理费、征地拆迁补偿安置补助费和工程监理等费用等。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未建立完善的成本控制体系,难以对成本管理的各环节进行系统管理与控制,成本失控难以及时反馈;缺乏对成本控制观念和约束机制,工程管理人员普遍存在重视质量、工期控制,不关注投资成本控制,养成了不算细账、不受约束、敞口花钱的习惯;制度缺位造成管理费支出缺乏制约,建设单位管理费支出无统一标准,征地拆迁补偿、安置补助费和工程监理等费用控制的政策法规不健全;人员超编机构臃肿等。
1.理顺公路建设管理体制,完善配套措施
(1)公路建设工程成本控制的关键在于理顺公路建设管理体制,不断完善相应配套措施,彻底实现交通主管部门“投资、建设、管理、使用”的分离。通观国外和我国部分地区在公共工程管理的作法,无一不是分离政府部门的“投资、建设、管理、使用”职能。
(2)改革现行基本建设程序,使公路基本建设程序合理化,简化行政审批手续,严格各项审批制度。
(3)建立和完善政府行为监督体系,对公路建设项目的勘察、设计、招投标、施工、监理审计等环节有效监督,做到公路建设工程进行中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到位。
(4)规范公路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监理、施工招投标。避免虚假招投标行为,减少工程隐患。
(5)建立勘察设计监理制度。从工程建设前期入手,提高公路建设工程成本控制的有效性。
2.丰富公路建设管理的模式
公路经营有经营性公路和非经营性公路之分。经营性公路包括有偿转让经营权的公路,实施公路企业资本化(股份制)经营的公路和实施BOT项目建设的公路。非经营性公路包括具有基础性特性的收费性的高等级公路(包括大型收费桥梁和大型收费隧道)和具有社会公益性的不收费普通公路。由于二者经济特性不同,采用的管理模式不同。对于经营性公路,由于具有盈利性的特点,以盈利性公司为主。对于非经营性公路宜推行代建制,实现公路建设的投资、建设、管理、和使用职能分开。政府部门应该根据项目的特性,确定合理地管理模式,以有利于工程成本控制。
3.建立和完善成本控制体系,对成本进行全员全方位全过程控制
建立与完善成本控制体系。建立成本控制组织机构,对设计、投标、施工、管理、建设阶段进行全过程全方位的成本控制。建立健全成本管理责任制,建立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的成本控制体系,进行成本预测和决策。建立成本控制信息管理系统,提高信息反馈及处理时效,对出现的偏差要及时进行预警、分析原因,提出处理意见,及时进行纠正、改进,实现对成本控制进行动态管理。制定相应规章制度规范操作行为,规范业务流程,对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实行分级授权、分级管理,明确岗位职责,实行部门、人员相互间的牵制。建立成本监督考核与激励机制,制定客观准确的成本控制标准,激发员工成本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实行超罚节奖。
4.重视设计阶段,加强合同管理,严格设计变更,规范变更程序
设计阶段是工程成本控制的最重要的环节,直接影响建设工期的长短和投资规模的多少。因此要注重对设计单位的选择,对资质、经验、综合素质等应进行严格审核;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选择合理的设计指标,控制工程成本;选择性价比高的方案,并进行优化设计,降低投资成本。加强对合同的管理,对分包合同及外部劳务进行发要的监管。严格控制设计变更,建立设计变更管理制度,对变更的程序、权限进行规定,对设计变更及工程索赔进行严格控制。
5.拓宽融资渠道,优化债务结构,降低筹资风险,减少资金成本
进一步拓宽筹融资渠道,吸引多种资金参与公路建设,降低银行贷款规模,避免对银行信贷的过度依赖,降低资金成本。除政府要在财力许可的范围内,加大对公路建设的投入力度外,建设单位应积极争取财政低息、政府贴息贷款;探索利用资产重组、股权融资、发行公司债、短期融资券、BOT项目融资、收费权拍卖、资产捆绑上市、吸引国内外投资等融资手段;根据国家关于建立交通产业投资基金的有关规定和要求,依托交通投资部门尝试建立交通产业投资基金和发行中长期建设债券等,进行融资品种组合,降低筹资风险及资金成本。
6.加强征地拆迁费的控制工作
(1)政府积极参与征地拆迁工作。由政府部门主持与各部门协调,解决建设单位难度最大的征迁工作。从成本降低的角度上要比建设单位直接操作节约30%—50%的费用。
(2)补偿标准制度化。由政府部门出台对同一行政区内统一的补偿标准规定,使补偿行为有章可循做到公平合理,保障公路建设社会环境稳定。
(3)资金落实到位。征地拆迁前应考虑选用合理的方式将补偿资金落到实处,避免被截留和移作他用。征地拆迁款能否及时足额支付到受偿者的手中,是个重要的问题。
(4)加强设计深度,尽量使设计提供的用地数量、类型和拆迁数量、类型接近实际,确保征地拆迁概算的预见作用。同时,业主要做好基本建设手续报批工作,缩短设计与开工时间差。另外,要协调好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对违章建筑和突击赶建的建筑物妥善处理。
(5)对临时用地,可以在合同上约束施工单位使用临时用地的数量、类型和时间,严格按合同执行;也可以在招投标时规定该项费用由施工单位负责,业主只负责办理相关手续。
7.加强对管理费的控制,努力节约开支
建设单位要加强内部控制,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建立有效的约束机制,杜绝铺张浪费,提高节约意识,降低管理费用。
(1)严格制度建设。加强财经制度建设,建立健全财务管理规定,制定费用管理办法,明确管理费开支标准,开支范围,审批程序和审批经权限。制定部门、人员的岗位职责,明确部门、员工的岗位、职责、权限、分工,并制定相应工作规范。
(2)实行概算控制,预算执行制度。编制管理费预算,严格遵守成本费用预算,遵守费用开支范围,按财务制度和成本费用核算办法及时正确核算成本费用,分析、考核成本费用指标的完成情况。将管理费预算逐级分解到各职能部门,由各职能部门提出管理费使用建议,财务部门综合平衡后编制管理费支出计划,报建设单位领导小组研究同意批准后,各部门编制具体月度费用计划。
(3)签订费用控制目标责任书。建设单位与各职能部门签订管理费控制目标责任书,严格按目标责任书和计划进度控制管理费开支。管理费开支履行严格的审批程序和审批权限,严格按计划控制,实行目标考核制,管理费支出与工程进度相挂钩,保证各项支出合规、合法、合理。
四、结语
公路建设工程成本控制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努力才能得以推进和完善。公路建设工程成本控制与管理的指导思想符合我国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大方针,希望本文的一些思路能在我国的交通建设中发挥一点作用,对今后公路建设工程成本控制与管理推进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闫秋波:合理确定公路工程造价有效控制公路工程成本.吉林交通科技.2006,11(1)12-13.
[2]董海燕:明确三个原则,全过程加强公路建设项目的成本控制.河北企业.2009,6(4):24-26.
[3]马立斌: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工程造价确定与控制.交通世界(运输.车辆).2009,11(2)22-23.
建设工程造价管理,是指运用科学原理和经济法规手段,解决工程建设活动中的造价确定与控制、技术与经济、经营与管理等实际问题,它体现在投资决策、设计、发包、施工和预结算各个阶段,是对建筑工程技术、经济管理的综合反映,是建筑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性工作。程项目成本的发生涉及到项目的整个施工周期,从施工准备开始,经施工过程至竣工移交后的保质期结束。笔者曾参与多个建筑工程项目的工程造价控制与成本控制与管理,现就工程项目成本控制与管理措施进行分析探讨。
一、施工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内容
施工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是指工程施工过程中,把控制成本的观念渗透到施工技术、施工方法、施工管理的措施中,通过技术、方法比较、经济分析和效果评价,对工程施工过程中所消耗的资源和费用开支进行指导、监督、调节和限制,及时纠正将要发生和已经发生的偏差,把各项施工费用控制在成本控制方案的范围之内。
(1)运用目标管理控制工程成本目标,成本是按单位工程施工图测算,并根据预期目标确定的,工程利润按公式:利润=工程造价-目标成本-税金。
在确定每个单位工程的最低利润额后将项目目标进行公开招标,用合同方式代替行政命令。
(2)在纵向上实行四级承包,项目经理按核定利润(中标利润)与公司施工部门签订包工期、质量、安全、成本为主要指标的分项工程承包合同;各工长将承包指标,以施工任务书形式落实到施工队(班)组;各施工队(班)组以定额工日为依据,对施工小组(人员)逐日下达施工任务。
(3)在横向上,项目经理以公司法人委托人的身份与公司内、外部生产、施工、经营单位签订构件预制件、配件加工、材料采购、外包工程等经济合同,用经济和法律手段规范项目经理部与相关单位的责任,紧紧围绕实现项目成本目标开展管理工作。加强基础管理确保成本目标的实现加强基础管理,应从组织、技术、经济、合同等多方面采取措施。
(4)要有明确的组织结构,有专人负责和明确管理职能分工;技术上要对多种施工方案进行选择;经济上要对成本进行动态管理,严格审核各项费用支出,采取对节约成本的奖励措施等;合同措施主要是收集、整理设计变更、工程签证、费用索赔、决算书发文等。
二、建立严密有效的项目成本内控体系。
企业成本控制体系,具体应包括3个相对独立的控制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在项目部及造价编制人员全过程中融入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制度,建立以防为主的监控防线。
第二个层次是在有关人员在从事业务时,必须明确业务处理权限和应承担的责任,对一般业务或直接接触客户的业务,均要经过复核,重要业务实行各职能部门签认制,专业岗位应配备责任心强,工作能力全面的人员担任此职,并纳入程序化、规范化管理,将监督的过程和结算定期直接反馈给财务部门的负责人。
第三个层次是以现有的稽核、审计、纪律检查部门为基础,成立一个由公司直接领导并独立审计项目部的审计小组。审计小组通过内部常规稽核、项目审计、落实举报、监督审查会计报表等手段,对项目部实施成本控制,建立有效的以“查”为主的监督防线。以上3个层次构筑的成本控制体系对项目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防、堵、查、递进式的监督控制,对于及时发现问题、防范和化解项目部的经营风险和会计风险,将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造价管理人员合理确定机械台班定额,把单车、单机核算落实到机型和操作者个人,做到事前测算、事中控制、事后考核,提高机械使用效率,争取超额完成台班定额工作量,同时,注意控制机械设备的维护成本。
(1)控制人工费成本和现场经费
一方面抓好人员编制,定岗定员,工程项目组织结构要精干、高效、尽量缩小中标人工费与实际工资标准的差距。另一方面注意间接费用的控制,保持一支笔审批经费制度,特别控制招待费、差旅费、办公费、电话费、低额耗品的耗用等杂项开支。
(2)项目总工期与总成本的关系
工程活动的成本与它的持续时间的关系:随着活动持续时间的延长或缩短,成本会相应的变化。这样不同的安排,就会有不同的总工期,就会有不同的总成本,由此引起项目总工期和总成本之间复杂的关系。
对一个具体的工程项目,要精确地绘制曲线是不可能的,这由于工期压缩可选择的方案较多,而方案的组合更不计其数。可以设计几套方案,如模板方案、设备方案、组织方案,以得到工期与成本关系的几个点,可以大致确定工期与成本的关系走向。四、施工工程项目成本控制的主要措施
施工阶段应在满足工程质量和进度的条件下,加强成本控制。施工阶段是一个经由投入资源和条件的成本控制进而对施工工程及各环节进行材料、人工、机械的控制,直至对所完成的工程产品的质量检验全过程的控制。技术与经济相结合是控制项目成本的有效手段,正确处理技术先进与经济合理两者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力求在技术先进条件下的经济合理,在经济合理基础上的技术先进,把控制项目成本的观念渗透到各项施工措施之中。
(1)编制目标责任成本和目标责任预算
工程中标后开工之前,造价编制与管理人员应指导项目部确定工程的目标责任成本,项目部应根据目标责任成本编制控制计划。在中标额的基础上调整预算以确定工程项目的预算成本,即从中标额中减掉间接费用、利润等项目;在确定预算成本中的税金时,如果其数额高于或低于向业主收取的数额,要按实际应交数予以调整;现场经费中的临时设施费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先将中标价中的临时设施费减掉,再将施工现场实际产生的费用计入预算成本。预算成本是项目部成本的最高限额,严防突破。根据本工程的合同承诺、工程所处环境、人才机的配备及市场发展趋势分别控制定出材料费、机械费、人工费及数量比较大的材料单价控制表,并制定出各分部分项工程的责任预算。项目部以各分部分项工程的实物量为基础,按照部门、施工队和班组的分工进行分解,形成各部门、施工队和班组的责任成本,为以后的成本控制作好准备。项目经理对各工长签订以考核工期、质量、安全、成本为主要指标的分项工程承包合同,各工长将承包指标以施工任务书形式落实到施工队组,各施工队组以企业定额为依据,对施工小组逐日下达施工任务。
(2)对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的控制
在人工费控制上实耗工日数不得超过定额工日数,并结合实际发放工资与定额工资的情况对各工种直接费用进行控制。为防止“窝工”,项目部很有必要培养、配备一批一专多能的技术工人,便于调节各工序人数松紧情况,这样既能加快工程进度,又能节约人工费用,材料控制上应着重把好价格关和数量关,实行材料台账管理。材料采购要尽量减少中间环节或直接从厂家进货,拉大与预算价的降幅,争取更大的利润空间,实现工程项目的低成本目标控制。
结语
2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受传统教育教学的影响,路基路面工程课程教学重理论而轻实践,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困难。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教材内容陈旧。新的施工方法、施工工艺流程未能在教材中得以体现,课堂教学与实际脱节,未注重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授课方式单一。采用“以讲为主”的教学方法,内容枯燥,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上课经常存在围绕知识不断探讨、不做任务的现象。传统的教学模式还停留在“上课讲,下课练”“先学后做”“讲一半、练一半”“以讲为主,以练为辅”“师讲生做,害怕出错,不善示范”的形式。受学校教学条件限制,实践性教学环节薄弱。路基路面工程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工程性很强的课程,需要配套足够大的室外实训场及室内实训室,实践教学环所需的实验设备较多,而且要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将学生分配到企业去锻炼实习,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目前这门课程的实践环节多以教材讲授、课件图片、视频录像等方式实现。通过对毕业生跟踪调查、学生反馈及社会用人单位需求调查发现,路基路面工程填鸭式的课程教学模式难以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迫切要求改革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落后的问题,因此,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3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以学会“工作”作为课程的培养目标。以企业调研为基础,确定工作任务,明确课程目标,制定课程设计的标准,以能力培养为主线,进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系统化课程设计。与企业合作,共同进行课程的开发和设计。通过多家企业的调研,对道桥与市政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确定路基路面的工作任务,明确培养学生路基路面设计、施工能力的目标,制定路基路面工程的课程标准(包括教材编写、实训项目、课件制作、教学实施、教学方法和手段、课程考核、课程评价等内容)。以实际工程过程安排课程的教学顺序。构建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采用“项目教学法”组织课程教学,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通过校企合作,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等多种途径,搭建教学资源平台,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途径。教学效果评价采取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重点评价学生的职业能力。
4课程改革的内容
教学模式采用项目教学,教学做一体化。教:以完成工作任务为主线,链接相应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实训。学:通过路基及路面的设计和施工规范,分析路基、路面结构形式的确定方法;完成路面无机结合料及沥青混合料的配合比。做:边学边做,在制作过程中不断深入学习路基路面的设计、施工工艺流程及基本的理论知识。
4.1任务驱动、项目导向
采取“以任务为核心驱动、以项目为导向”的新型教学模式,利用项目和任务教学,即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引入的情境布置项目或任务,让学生在做任务的过程中独立思考以寻求完成任务的方法。通过完成任务学习理论知识,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主导,在课堂上边学边做,课程尽量全在实训室上课,大班改成小班,让学生都参与进来。将若干个子项目串成一个大项目,将整门课的内容形成很好的衔接。本门课以路基工程设计、路面工程设计两个项目为导向,将项目分解为:路基横断面设计、路基边坡稳定性设计、路基排水设计、路基边坡防护与地基加固设计、路面结构层设计、路面基(垫)层设计、沥青路面设计7个子项目。各子项目进行工作任务的设计,设计任务的原则: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依照认知顺序,结合职业技能证书考证要求,系统化设计任务,创设工作情境。
4.2多种方式结合,突出工程性
除了校内的课程实训、实践,学校还应建立校企合作基地,让学生真正感受企业的氛围,参与道路放线、设计、施工、检测的工艺流程,这对增加学生的实践能力,熟悉路基路面的新工艺、新技术非常有益。同时,可以邀请校内外的专家、教学名师、一线工作的高级工程师开展讲座,结合他们经历的重要案例和当前的国内外形式,介绍本学科在工程领域的成就和重要性,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社会上对建筑行业各种注册工程师需求量旺盛,根据道桥与市政专业的培养目标,结合注册工程师资格考试的要求,课堂中融入一些考试知识点,增加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
4.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的教学质量是高职教育的生命线,想把学生培养好,学校首先必须具备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不仅要求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储备,也要有丰富的实践技能。因此,学校应鼓励教师去施工一线企业培训,学习企业先进的技术和施工工艺,应增加教师到兄弟院校进修和交流的机会,加快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4.4重新修订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也应结合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方案做修改,制定出符合道桥专业培养目标的教学大纲,新大纲修订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践能力。
4.5更新教材
目前,道路与桥梁工程中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出现。为了让学生了解到新的内容,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应及时更新教材,对于新规范、新标准、新材料、新技术应在课堂教学中及时更新。
4.6课程考核方案
改变原有的理论考核模式,引入小组过程性自评(各组成员对阶段性成果自评,填写自评表)、小组过程性互评(各组成员对阶段性成果互评,填写互评表,后将各表取平均值,即为该组互评成绩)、教师过程性评价(教师根据每组成员的阶段性完成成果和答辩情况填写教师评价表)、小组总结性自评(各组成员对项目最后的总成果自评,填写自评表)、小组总结性互评(各组成员对项目最后的总成果互评,填写互评表,后将各表取平均值,即为该组互评成绩)、教师总结性评价体系(教师根据每组成员的项目最后的总成果和答辩情况填写教师评价表)。
2铁路工程质量检测方法中基桩检测方法存在的问题
2.1桥梁基桩之所以要对铁路桥梁基桩质量进行检测,主要是为了检验基桩上的混凝土是否完整。铁路桥梁基桩工程质量检测细,从中可知钻芯法通过对混凝土的直接检测,能够判定存在疑问的基桩。例如,某铁路桥梁工程的365桩长为55m、桩径为1.4m、C30,,412桩长为55m、桩径为1.2m、C30。若用低应变反射波法对365桩与412桩进行检测,则可能会因波速与桩底清晰度而导致测试判断出现失误,从而使得缺陷的出现。在这种情况下,若是将声波透射法运用其中并结合钻芯法,则会减少或消除误判、提高检测效果,从而为桩体的质量提供了保障。随着低应变反射波法、声波透射法在工程质量检测领域的广泛应用,其弊端也日益明显。低应变反射波法的最大的问题是在实际检测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测试信息不完整的情况,从而使得其存在一些隐患,提高了工程的风险性。而声波透射法虽然弥补了低应变反射波法的局限性与缺陷,但是其能够检测基桩完整性是有前提限制的。测点的声学参数概率分布是近似为正态的分布即是声波透射法能够检测基桩完整性的前提。因此,目前我国铁路桥梁基桩方面的质量检测的问题依然存在,相关部门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及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
2.2地基处理桩目前,铁路工程建设在地基处理方面通常是采用地基处理桩的方法对其进行处理的。地基处理桩的桩型被分为多种类型,常见的桩型主要有预制桩、碎石桩、PHC桩以及CFG桩等。当前,一般是采用抽检方式对桩身的承载力与质量进行检测,且不同的桩型其检测的方案也大不相同。其具体情况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通过采用低应变反射波法与载荷试验检测的方法,来对预制桩等类型的地基处理桩桩身的承压能力与完整程度进行检测;另一种是通过采用钻芯法和载荷试验检测的方法,来对粉喷桩等类型的地基处理桩桩身的承载能力与完整性进行检测。其中,前一种情况虽然对桩身完整性检测的效果比较好,但是因受接桩部分的影响而使得检测出现误差,达不到检测要求。因此,应采用载荷试验法或高应变法对有问题的桩体进行验证。
2.3路基填筑当前,我国铁路工程建设在路基填筑方面已建立相对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该体系能够全方位的对路基填筑进行检测,其中检测的重点主要有两个方面,即路基填筑的施工阶段和竣工后的质量检测评价方面。目前,铁路工程中路基填筑的质量检测存在一个误区,即现场施工技术人员对路基检测的滞后,这会严重影响检测结果对压实效果的反映程度。由于路基试验开展时间受现行规范的规定,若要提高检测工作的效率和强化对路基填筑质量的控制,则施工技术人员必须和现场试验检测人员进行协调,并共同完成试验工作。
2.4隧道及挡土墙目前,我国铁道工程中对隧道及挡土墙质量检测的技术并不成熟,其采用的是检测方法主要是借助地质雷达技术来对其进行检测。该检测方法大致分为两种,即局部检测与整体检测。当前,铁道工程中隧道质量检测的内容主要包括竣工验收、既有线隧道质量评估以及阶段性检测等。由于其他部分的检测条件还不够成熟,从而严重影响了检测信息的准确度与有效性。同时,对挡土墙工程质量的检测也因此而使得检测效果并不理想。
3铁路工程质量检测中地质雷达检测方法存在的问题
地质雷达检测方法是一种地球物理方法,其主要是利用电磁波反射原理来对工程质量进行检测。在铁道工程中,地质雷达检测方法是一项新技术,它与其它检测方法相比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地质雷达检测方法不仅测试的速度更快,而且检测的结果更为准确。虽然如此,但是在铁道工程质量检测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且这些问题往往被现场检测人员忽视,从而使得检测的效果并不理想。当前,铁路工程质量检测中地质雷达检测方法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里程的标记、雷达波速的标定以及缺陷中空洞的准确定位等。下面来分别对里程的标定问题与空洞定位问题进行具体分析:
3.1里程的标定问题采用地质雷达检测方法对铁路工程质量进行检测时,因在实际的检测过程中无法确保天线一直是呈直线工作状态而使得其不能保证里程数的准确性,从而导致检测的效果不佳。所以,现场检验人员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提高里程数的准确性。
3.2空洞定位问题为了确保铁道工程中隧道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一般会采用地质雷达检测方法来对其进行检测。由于当在检测线附近存在空洞等缺陷时,会使得地质雷达图像上出现相应反应的不准确,从而严重影响检测的效果。因此,现场检验人员必须及时采取措施来确保空洞定位的准确性。
二、高速铁路工程及维护技术
专业系统化人才培养的对策高速铁路建设与维护需要多层次、各类型的技能人才,在人才培养方面也应该建立起多层次、系统化的人才培养体系。中等职业学校应发挥基础作用,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高素质劳动者);高等职业学校发挥主体引领作用,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本科层次的职业教育要尽快发展起来,重点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同时还要积极探索高端技能型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制度,满足行业对人才的多层次需求。
(一)多方参与,完善人才系统化培养机制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行业培养生产、管理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高速铁路工程及维护技术专业人才系统化培养离不开铁道行业的支持,在人才系统化培养方面更是需要教育部门、铁路企业及中高职院校共同参与完成。当前高速铁路工程及维护技术专业中职与高职之间难以顺畅衔接,应用本科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还没有启动,根源在于缺乏系统化的顶层设计,这是当前本专业人才培养方面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第一,教育部门要根据高速铁路发展实际需要,研究确定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接续专业,修订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确定应用本科专业和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方向,做好专业设置的衔接,这是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基础。第二,通过改革和完善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为各层次职业衔接教育从“入口”创造条件并提供保障。第三,铁道部门需进一步细化各级岗位的职业资格标准,作为学校人才培养和企业人才引进的依据。铁路企业需根据职业资格标准确定引进人才条件,不能随意划杠杠或提高用人门槛,把岗位适用人才挡在门外,造成人才培养和就业准入之间的不匹配。第四,各层次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应密切合作并加强与铁路企业之间的沟通,深入企业进行调研,根据岗位需求确定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点和考核标准。
(二)根据岗位要求,准确定位各层次人才培养目标实现高速铁路工程及维护技术专业人才的系统化培养,需要统筹确定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是各层次院校对其培养的人才的具体标准和要求,蕴涵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标准。正确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系统化培养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是确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前提依据。首先,职业是职业教育的基础,职业教育必须针对职业,面向岗位,各层次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要充分体现“职业性”。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作为人才培养的目的和标准,它决定着职业教育的教育类型和教育等级,蕴含着职业教育的人才规格和质量标准,反映着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只有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各层次职业教育才有存在的基础和存在的现实意义,也才能够协调发展。在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时,一定要有企业专家、行业人员的参与。通过对企业调研,掌握不同层次岗位所需要人才的具体规格与要求,包含应掌握的知识、技能、素质以及相应的执业资格证书要求,使培养目标与岗位要求密切吻合,避免脱节。高速铁路工程及维护技术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高速铁路工程施工、维护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无论是中职毕业生、高职毕业生,还是今后培养的应用本科生和专业硕士生,他们毕业后都直接面对铁路施工、维护第一线,直接为高速铁路建设和运营服务。其次,各层次职业院校之间要多交流与沟通,共同制定各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体现职业教育不同阶段人才培养的层次性和贯通性,统一规范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层次院校要明确规定各自人才培养的规格、层次,共同实现人才培养规格与教学内容的相互协调,防止各层次职业教育内容的断层和重复。中职教育定位在有一技之长,强调培养实用型、技能型、操作型人才,应达到初级及以上职业资格标准;高职的目标定位应该表现出高层次性、高技能性,强调培养生产、管理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要比中职教育有更深更广的专业理论、更新更高的技术水平以及更强的综合素质与创新能力,应达到中级及以上职业资格标准。应用本科目标定位是工程技术型或技术技能型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其中,工程技术型人才中的“工程型”应该侧重于工程应用型;技术技能型的核心词汇是“技能型”,即这种人才类型不但要掌握一定的技术开发和应用的知识和能力,而且还必须能够具有针对某种岗位群或岗位的技术操作能力,应达到相应的高级工或者是技师的职业资格标准。
(三)注重衔接,开发各阶段系统化人才培养课程体系职业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必须要有一套完善的质量保障体系。开发职业教育系统化课程体系是保证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重要环节。课程体系的衔接不是简单的中职课程和高职课程的相加,而是必须以企业不同层次岗位对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将学生的岗位能力培养作为衔接的主线进行课程设置,最终建立起完善的中高职衔接课程体系。职业院校必须联合高速铁路施工及维护企业,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职业教育的特点和职业岗位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围绕本专业各层次的人才培养目标,系统设计、共同开发课程体系。课程体系的设计必须以职业和技术为导向,瞄准职业岗位或者技术领域的实际需要,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围绕“课证融通”构建课程体系。把铁路职业岗位要求切实融入课程体系,实现中职课程标准与铁路初级、中级线路工及桥隧工职业岗位标准的对接;高职课程标准与高级线路工,桥隧工,技师、高级技师职业岗位标准的对接。系统化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开发的路径为:通过职业岗位分析,通过调研和分析铁路企业高速铁路施工及维护专业不同层次毕业生主要从事的工作岗位,分别归纳其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学习领域课程;分析从事这些工作岗位、完成这些工作任务需要的专业知识、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根据不同层次岗位的具体要求统筹教学内容,一体化开发课程体系和课程标准,构建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实训项目以及评价标准有机衔接和贯通的课程体系。
(四)融合各层次职业岗位标准,制定各阶段系统化的课程标准
1.课程标准的结构课程标准的结构包含课程定位、课程设计、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要求、课程学习情境设计、课程实施建议等六部分。其中核心部分是课程内容与要求、课程学习情境设计两部分。课程内容与要求从学习内容、学习组织形式与方法、学业评价等几方面对教学基本要求、课程内容、职业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主要教学环节、课程考核、使用的教材和主要教学参考资料做出具体要求和指导,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依据,是衡量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学习情境设计部分包含课程具体的学习情境(或教学项目)设计,每个学习情境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时安排以及评价内容和评价形式等,对教学的指导更加具体。
二、公路建设项目成本控制的策略分析
(一)严格遵照招标章程公平开展招投标工作,选择最优施工单位
公路建设一般都采用招投标的方式选择施工单位,招投标工作是公路建设项目的基础工作,为了选择到最优的施工单位,我们务必要确保公平公开地开展招标、开标、评标、定标等工作。招投标方面,有严格的规范和程序,我们除了要按照规章严格完成整个招投标工作外,还要注意完善监督体制,依靠广大群众力量确保竞标环境的公开化和透明化。这是成本控制管理的基础和前提。
(二)规范合同管理
合同的规范化管理这方面,我们要积极借鉴国外的做法和经验。在国际惯例中,对合同管理方面很重视,合同文本的严密性规范性和细致性直接关系到建设项目的成本和开支。一般国际上普遍委托资历深厚的咨询公司编制规范性合同文本,在合同文本中对可能发生的情况可能全面地对解决方案加以量化规定,尤其是承包商制约条款方面做到细致入微。比如,在合同中报价和规定工期的同时,也明示任何调整施工方案的举措都不再调整报价。这样可以有效规避承包商以赶工期为由提出的增加费用的要求。
(三)严控工程变更
工程变更可能导致建设项目工程成本的巨大变化,一般我们不提倡工程发生重大变更,但是公路建设项目周期较长,牵涉资金较大,涉及技术也较为复杂,发生工程变更的可能性极大,因此我们要严控工程变更。对于重大工程变更,我们要提前做好细致的技术经济分析,依靠监理单位和设计单位的技术资源,专业评价重大工程变更可能造成的工程成本影响,综合考虑各方意见之后再决定是否执行工程变更方案。变更设计务必要遵循合同条款,即工程变更不影响合同的正常执行。
(四)合理组织公路项目的建设施工
合理组织安排公路项目的建设施工,有助于节省人力、物力,在保证施工顺利开展的同时节省施工成本。合理组织安排建设施工,需要了解建设项目的特点和要求,在此基础上合理调度施工人员、材料和机械,合理安排施工工序,从而确保建设项目的优先开展,避免重复性工作,避免不必要的人力、物资的浪费。
(五)保证材料供应,节约材料
严把材料采购关是加强成本控制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公路建设项目材料采购中,我们要严格执行材料采购制度,层层把控材料质量关,选择资质深厚、价格合理、质量可靠的材料供应商。将材料把控的责任落实到个人,使得人人都有把关意识。加强材料的入场检测,确保符合各项标准。
(六)注重新工艺、新技术的引入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许多新技术、新工艺纷纷涌现出来,这些新工艺往往代表了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可以有效提高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降低工程投资,为成本控制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例如,在某高速公路工程建设中运用了预应力锚杆、锚索新技术,使用高性能混凝土、玻纤土格栅新材料、间断级配橡胶沥青混合料,这些新技术和新材料的运用,不但提高了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质量,还降低了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成本,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1施工质量问题处理的基本要求
1.1注意综合治理
发生事故时,要从全局考虑,并综合全局进行事故处理几。如果不考虑全局,很可能会治理一段事故而又导致其他事故的发生。事故的处理方法可以是多元的,即不采用单一的处理方式。
1.2重视事故原因的分析
分析事故的原因不仅是治理事故的基本要求,也是防治事故发生的重要措施。分析事故的原因可以从根本上起到治理的作用,并使事故的治理更加科学快速。分析原因之后,尽可能不给以后的施工工作留下安全隐患。
1.3科学的选择处理事故的时间和方法
有些人认为发现事故时越快治理越好,其实事故问题的处理时间不能一概而论,也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越快越好。处理事故的时间要根据施工的天气条件或是技术条件进行适时处理。处理质量问题要结合安全、技术、时间、资金多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考量。
1.4认真复查事故的实际情况
事故的调查报告内容与实际情况存在较大差异时,要及时停止施工来考察差异存在的原因,调查出问题的实质,提出解决的措施后,才能继续施工。
2施工质量问题的处理措施
施工过程中,难免会发生一些意外,而产生施工质量问题或是隐患,监管工程师一旦发现这些问题,要想方设法来纠正,保证施工过程回到原有的进程轨道上。针对施工问题,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
2.1检查核实
如果在路桥工程监理施工过程中发现了问题,首先要核实该问题,检查问题是否真实存在。检查的过程中要将各种可以提取的针对该问题的信息进行仔细的核对,以发现问题存在的范围和根源,确保问题存在的真实性和存在的大小。核对信息来源时,主要包括对直接施工人员的询问,对问题部件的查看和对直接施工材料的检查。通过各方全面的检查,才能找到施工质量问题发生的真实原因。确保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不造成其他问题或者是徒劳的修复。
2.2抽样检查
工程质量的检测,如果采取逐个排查的方法费时费力,而且也不科学。要做到定期检查工程项目中的质量问题,抽样检查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排查方式,这种排查方式尽可能地节省了时间并节约了人力,又能对施工质量问题进行一定了解,并在了解的基础上为施工质量给出一定评价。抽样检查主要可以在两个场地采用这种方式:一是在时间检验时,二是在施工现场检验时。
2.3实地测量
施工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是仅依靠理论估计和规划就可以完成。施工过程中,为了检测施工质量,实地测量也十分必要。为了检测实际工程建筑的高度、角度等影响工程质量的因素,工程监管师要在实地进行数据的测量采样,然后和图纸中的数据进行对比,当出现偏离预估较大的误差,就要及时进行修正补正。实地测量是检测工程质量和进展的依据,所以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检测方式。
2.4工地巡视
工程质量的监管除了来源于数据,还需要切实的观察,并且切实的观察更为实际和可靠。当发现施工人员出现违规操作,并可能导致施工质量出现问题时,监管人员可以及时进行提醒和纠正。施工的直接主管人员或者是一线施工的工作人员都可以直接向监管人员反映问题。巡视工地也是管理人员直接获得整个工程实际进展情况信息的重要来源
2.5施工质量问题的修补和加固
路桥施工过程中,当施工质量出现问题时,需要及时解决问题。但是问题的解决方式与实际情况不同,根据施工问题产生的位置或者是出现的问题而采取不同的方法。施工质量的修补过程是一个多方交流的过程。首先要征求承包商的意见,其次还要适时与道路规划的政府部门进行交洽。
2.6处理工程中的质量事故
在施工过程中,应尽可能避免质量事故,但是如果发生了事故也要有所准备。道桥施工的质量事故主要是在施工时出现了道路或者桥梁的裂缝或者倾斜。一旦发生问题,监理工程师就要立即停止施工,并以最快的速度进行施工隐患排查。在全面掌握隐患信息之后,将事故报告以书面的形式上交到施工企业。工程监管师要积极调查事故产生的原因。根据事故出现的范围确定具体的责任人,评估具体损失并进行一定比例的赔偿。
2.7做好相关信息的搜索
工程监管师对全部工程监理作用是需要具体数据,这些数据包括工程检查的时间、过程、结果等。数据的记录过程中,要与施工人员进行交流。及时的交流与记录能够保证工程质量进展的检查更加便利,也方便在发生质量问题时及时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