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1 10:34:1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上市公司会计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这种方法最为常见,特别是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为大股东提供担保等事项,如中科健曾为其大股东深圳科健集团有限公司提供超过5亿多元的担保未予披露;而国内的紫鑫药业,其上下游主要的销售商、供应商均是其关联方,但其在年报中对关联交易只字未提,依靠这些内部交易,其为自己的人参产业做了虚假的华丽包装,最终导致“东窗事发”。
(二)运用显失公允的关联方交易,掠夺上市公司
如ST科龙于1998~2002年间通过关联方交易从关联方天津格林柯尔购进制冷剂价值共计3.86亿元,其采购价格及采购数量远高于同类市场价格和实际需求(到2004年末这批存货还有1.8亿元未使用),给ST科龙造成资金链断裂、经营负担加重和连年的巨额亏损等后果。
(三)运用关联方交易非关联化的方法,粉饰会计信息
如美国著名的安然公司会计信息舞弊案,其实质就是把关联方拆分成多个层次,使其在形式上去关联化,然后通过复杂的、多层次的关联交易,如将同一金融资产在不同关联方之间进行不断地倒买倒卖,使卖出方获得利润,买入方增加资产价值,从而虚增了上市公司利润和资产,使其能不断骗取银行信贷资金,公司股价也不断最高,最终让银行和广大投资者蒙受重大损失。
(四)甩债权“包袱”关联方“另类红包”扮靓上市公司
2009年12月31日,五粮液宣布将子公司对中科证券的账面值8,295万元债权转让给大股东宜宾市国资公司,转让价格按账面值平价转让。尽管这次转让看上去五粮液并没有“赚”,实际上却化解了子公司8,000余万元的投资风险,使得五粮液卸下了一个“包袱”。
二、进一步规范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会计核算方法的思考
(一)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制度建设,堵住关联方交易会计信息舞弊的源头
我国的《独立董事制度》规定上市公司在对重大关联方交易进行决策时必须由独立董事发表意见,并得到他们半数以上通过方可执行,这一制度对可能产生关联方交易信息舞弊的源头进行控制,保护了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但是,就《独立董事制度》本身而言仍然存在可商榷的地方,如独立董事产生的方式:目前都是由大股东控制的董事会提名,并交股东大会通过,而股东大会其实也由大股东控制,所以,独立董事往往是形式上独立而非实质上独立,并不能充分发挥独立董事应有的监督职责。因此,如果要进一步堵住关联方交易会计信息舞弊的源头,就必须对现行的《独立董事制度》进一步完善,如独立董事的提名权应交给广大中小投资者,股东大会表决时,大股东应当回避表决。这样选举产生的独立董事就更能代表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更能有效地发挥其监督职责。
(二)进一步完善对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的监管机制,加强关联方交易会计信息的监控
我国目前对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的监管主要是由证券监管部门(如证监会、证交所等)负责,以事后监督为主,这一点上可以借鉴银监会对银行业内部及关联人交易的动态监管方法,主要有:一是实行上市公司关联方名录的报备制度。证券监管部门可要求上市公司定期向其报备关联方名录,促使上市公司对自己的关联方进行不断地自查,避免重大关联方的遗漏,同时也可以使监管部门根据名录对照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是否完整和正确。二是对上市公司拟进行的重大关联方交易实行预先备案和完成报告制度。现行制度虽然明确了重大关联方交易的定义,但除了上市公司与关联方发生的重大资产重组外,尚未要求实行预先备案和完成报告制度,监管部门尚不能动态掌握上市公司可能发生的重大关联方交易情况,如能事先备案,那么监管部门便可以事先掌握情况,一旦发现重大问题可事先介入,避免上市公司蒙受不必要的损失,保护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利益。
(三)进一步修订和完善《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披露》准则,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目前上市公司对关联方交易会计核算主要是依据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36号-关联方披露》及其相关解释,该准则主要对如何界定关联方、关联方关系的认定判断、关联方交易的类型识别,以及关联方交易信息的披露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对上市公司规范关联方交易的会计核算、保证会计信息质量起着积极的作用,但该准则尚有进一步完善的余地,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关联方认定的范围应当适当扩大。按现行会计准则,对关联方认定范围主要包括与上市公司存在控制关系的企业、存在重大影响的投资或被投资企业、合营企业、该公司主要投资者个人及与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以及主要投资者个人、关键管理人员或与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控制、共同控制的其他企业等,尚未将可能对上市公司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重大影响的、而不属于上述关联方范围的企业、单位或个人纳入到关联方的认定中来,如可能对上市公司经营活动产生重大影响的供货商、客户或借款人,而这些企业、单位或个人往往因对上市公司经营活动(如销售、采购、资金等经营方面)有着重大影响,从而造成他们与公司在某些交易活动的关联化,也给上市公司留下了关联交易非关联化的操作空间。因此,可以适当扩大关联方的认定范围。二是关联方交易披露的内容应当适当增加。现行会计准则在关联方交易披露内容上最大的不足就是尚未将关联方交易公允性和必要性纳入到披露范围之内,使会计报表的使用人很难判断上市公司关联方交易是否公允和必要。
(四)进一步加强外部审计监督工作,有力保障关联方交易的会计信息质量
新审计准则中对注册会计师实施关联方交易审计的策略、方法和承担的责任都做出了重大调整,明确要求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关联方交易是否公允进行职业判断,这将进一步加强外部审计的监督工作,从而将有力保障关联方交易的会计信息质量。此外,独立董事或中小投资者可联合聘请第三方审计机构对认为存在疑问或重大的关联方交易实施专项审计,以确认关联方交易的真实性和公允性,从而进一步保护广大中小投资者利益和保障关联方交易的会计信息质量。
2.缺乏相关性。相关性是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需要和投资者等使用方经济决策需要相互关联,我国很多上市公司的报表附注在披露方面存在相关性不足的现象。首先,很多上市公司对于一些没有必要进行过多披露的方面进行了多余的阐述,另外对于一些应该披露的信息却存在不足的现象。或虽然在表面上是按照了规定了一些会计报表附注,但是实质上这个报表却没有真实地披露公司主要的业务收入以及利润的具体来源。而是对于一些其他的信息进行了多余的论述,避重就轻,隐瞒事实。而且,会计法规对于会计报表附注披露的内容不能进行细致的规范,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来对于其他的经营状况等进行披露,所以这也是导致很多上市企业会计报表附注披露缺乏相关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3.缺乏可理解性。可理解性指的是要求上市公司所提供的信息,能够方便投资者等对于报表的理解和使用。但很多附注目前并没有正规的规范来进行阐述,附注的内比较繁多,却没有按统一的逻辑顺序来进行排列,导致披露的信息存在条理不清的情况,使得使用者不能清楚地理解表内的信息。
二、对策研究
1.建立完整的会计信息披露体系。我国应该建立完整的会计信息披露体系,对会计报表附注信息的披露应该进行基本性的规范,并且保证其质量。建立完善的会计信息披露体系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以及促进和国际会计准则趋同的重要方面,同时还要解决会计报表信息失真的问题,采取相关的措施来处理和遏制造假问题的出现。
2.完善评估制度。为了解决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报表的有用性问题,相关部门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评估制度,能够有效提高会计信息决策的有用性,这就有必要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披露信用考核制度,定期地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报表的披露情况进行等级评定,并及时公布评定结果,让投资者及时了解到真实的信息。评定的主要内容可以是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及单位的年度财务会计报告等情况。
3.加强企业内部管理。企业的内部管理问题也是导致是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报表附注披露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为了体现企业报表披露信息的真实性,相关的企业还需要在企业的内部加强管理。此外,企业还需要完善企业内部的董事会制衡以及决策机制问题,保证企业在披露信息的同时也能够保证民主性和公开性。对于监事会的监督工作也需要进行相关的整改,保证企业会计报表附注披露信息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含义
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未能真实地反映客观的经济活动,给决策者的相关决策带来不利影响。上市公司信息质量失真主要表现在:一是信息披露不真实。二是信息披露不充分。三是信息披露不及时。
二、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利益驱动的因素,也有制度缺陷的影响,同时还存在道德层面的问题。我国处在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在资本市场的完善程度、公司治理结构以及外部监督机制方面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得中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与复杂性。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的问题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
我国的资本市场是在市场经济制度尚不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缺陷的背景下建立发展起来的,存在着市场机制缺失、市场结构单一与市场行政化等方面的问题。由于资本市场市场化程度低,企业融资渠道少,依据现有的制度,公司上市、配股、退市等均是以会计盈利能力作为标尺,为了满足上市或配股的条件或避免退市,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从事了合法但不合理的盈余管理或会计造假活动。
2.证券市场相关制度安排的不完善
(1)股票发行的“额度”制。我国现阶段股票公开发行、上市实行计划额度制。在一级市场上新股额度的供给大大小于需求,额度成为一种紧俏的“资源”,所有准备上市的公司都渴望在争取到一定“额度”后实现募集资本最大化的目标。(2)“剥离”上市制度。我国上市公司多数为国有企业改组上市,存在一个资产剥离的问题。即企业在不能整体上市的情况下将原有资产中的一部分剥离出来折合成发起入股。(3)配股“资格线”制度。股份公司上市后便获得了利用“壳资源”继续进行股权融资的可能,上市公司均想千方百计地实现这种可能。 (4)关联交易。目前有不少上市公司与母公司利用转移价格、虚假报销、费用转嫁、资产置换等方法达到了操纵利润的目的。
3.内部控制制度缺乏或低效
建立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目的在于发现、防止和纠正错误与舞弊。如果一个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或者缺乏,则很容易发生会计舞弊。同时,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有重大影响的控制环境的好坏也直接地影响着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发挥作用。舞弊信息之所以能通过会计系统最终形成财务报告,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些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已极不正常,这才使得会计舞弊行为有机可乘。
三、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
上市公司向公开市场提供的会计报告信息是外界了解企业经营状况的一个很重要的参考指标。上市公司公布其会计报告后,企业会计报表的外部使用人,包括股东、债权人、潜在投资者和其它社会公众,都会根据这些报表所反映的信息来做出自己的决策。如果企业向公开市场提供的财务会计信息是不真实的,不但会严重销弱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危害了广大投资人和债权人的利益,使社会公众对会计诚信基础产生怀疑,也会从根本上动摇了市场经济的信用基础,削弱和扭曲了证券资本市场的资金筹集和资源调配功能,危害宏观经济的正常运行。
四、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措施建议
治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进行长期不懈的努力,多管齐下,综合治理。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要提高上司公司会计信息质量,主要应当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改善股权结构,明确市场机制
降低国有股比重,构造多元化股权结构,依据市场机制增加股权流动性,是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首要任务。
2.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明晰产权,发挥产权对会计信息生成过程的规范和界定功能。产权是企业取得市场法人资格的基本条件,只有产权明晰的企业才能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在产权不明晰的企业里,权力的让渡不足,使得企业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市场,未能按市场的规律实施企业行为,从而造成会计信息并未按市场的需要提供。
3.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从会计信息质量特征考虑,本文采用了四个比较重要又可以量化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指标。为了得出综合衡量会计信息质量好坏的标准,将上述四个指标加总求得会计信息质量总分这一指数,以此作为会计信息质量的替代变量。其构成如下:
1.1.1可靠性指标(Rel)i。
本文采用审计机构审计意见衡量可靠性:审计意见若为标准无保留意见,则取1;审计意见若为带强调事项的无保留意见,则取2。
1.1.2相关性指标(Corr)。
本文以上市公司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与银行一年定期存款利率的比值来衡量相关性这一指标:若该比值处于(10,+∞)区间,则取0;若该比值处于(5,10]区间,则取1。
1.1.3一致性指标(Cons)。
若研究样本范围最近三个会计年度的净资产收益率均值高于10%,而且最近一年净资产收益率高于10%,取1;否则,取0。若最近一年的每股净资产大于1,取1;否则,取0。若上一年度亏损(净利润为负数),而最近一年微盈(净利润为正),取1;否则,取0。上述三个得分之和为一致性指标的取值。所以,本文被解释变量AIQ,即会计信息质量的衡量指标为:AIQ=Reli+Corr+Time+Cons
1.2解释变量
资本结构决定了公司的财务治理结构,同时影响公司的财务机制,从公司利益相关者角度出发,可以将上市公司财务治理分为大股东治理、债权融资治理、国有股监管、资本市场的外在治理等,因此选择以下4个指标来衡量财务治理水平,变量1:资产负债率(DR);变量2:Z指数(Zindex),用Z来衡量第一大股东控制程度;变量3:董事会规模(SIZE);变量4:独立董事比例(Inde-pendent)。
1.3控制变量
净资产收益率有可能会引起会计信息质量的变动,为控制解释变量以外的因素影响,本文选择净资产收益率ROE作为财务治理对会计信息质量影响回归分析的控制变量:净资产收益率(ROE),ROE=净利润÷净资产。
2理论分析
由于信息不对称,经营管理者出于自身利益目的,也可能会为了自身利益呈报对自己有利的会计信息。这时二者利益出现了不一致;除了上述公司内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和利益不趋同所导致的会计信息质量问题外,像职工、银行等债权人还有税务机关等政府部门,也同时需要用到会计信息,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对这些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决策也很重要,可是内外部利益相关者更加存在信息不对称,这些外部利益相关者只能通过披露的会计信息来作决策,公司为了融资或其他目的,选择降低会计信息质量,很可能编制披露会计信息质量低下的会计信息报告出来。
3研究设计
3.1研究假设
假设1:H1:资产负债率与会计信息质量正相关。股权高度集中,虽然利于对人员行为监督,降低成本,但由于“隧道效应”的存在,在经济环境变坏的情况下,大股东会加大对其他投资者利益的侵害。假设2:H2:Z指数与会计信息质量负相关。假设3:H3:董事会规模与会计信息质量正相关。近年来我国独立董事制度不断完善,独立董事所起的监督作用也在不断加大。所以提出假设4:H4:独立董事比例与会计信息质量正相关。
3.2数据选择
本文选择部分2010年沪深两市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相应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数据样本中剔除了被ST、PT的公司、被停止上市的公司以及数据缺失的公司,最后样本公司为64家。本文数据来源于CCER中国经济金融数据库。
4实证结果及分析
利用回归模型,本文进行了实证研究,下面将回归分析结果列示,并对该模型的拟合优度、显著性检验结果加以解释。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共线性诊断以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采用SPASS18.0统计分析软件。从以上回归分析结果看:资产负债率与会计信息质量指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正相关,支持了假设1;Z指数与会计信息质量指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负相关,支持了假设2;董事会规模与会计信息质量指数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正相关,支持了假设3;独立董事比例与会计信息质量不相关,无法支持假设4。
就目前而言,由于上市公司中的治理结构存在严重的缺陷,因而对会计部门缺少应有的限制与监管,以至于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并对整个公司的发展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影响。基于以上现象,本文先对我国上市公司出现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进行阐述,再进一步提出我国上市公司出现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对策。
一、我国上市公司出现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上市公司主要的治理结构为董事会、股东大会、监事会与经理层,整个上市公司便是通过各层结构之间的相互制衡与协调来得以运行。就目前而言,我国许多上市公司在治理结构方面普遍出现了“一股独大”的局面,因而弱化了其他股东成员对企业管理者的约束力度,与此同时,控股较多的股东不仅在股东大会上拥有绝对的话语权,并且还可以凭此优势顺利进入到董事会当中。而董事会在结构上也存在严重的不合理性,主要表现为股权过于集中,与此同时,在我国许多上市公司中小股东和大股东之间的信息还存在不对称的现象,当其他的中小股东与控股的大股东出现利益上的冲突时,大股东往往可以利用信息的不对称性使自己的利益得以实现,因而需要编撰一些不真实的会计信息,并对外进行披露,这样便牺牲了公司其他股东的利益。还有一些上市公司中,有人兼任数职,不仅是公司高管,同时还是董事会的成员,这样就使得董事会原本的监管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甚至是缺失,也从根本上影响了会计信息在对外披露时的质量。
在上市公司中对会计人员录用还是由本公司来选聘,有公司的财务部门对其进行审核之后便可上岗,同时,会计人员各方面的福利也全由该公司掌握,因此,会计人员完全听命于公司的管理者,常常违背会计的准则,遵照公司领导的意见对账目进行随意修改与处理。在这一过程中,会计人员不仅不能发挥主要的监督作用,更成为会计信息造假的“帮凶”。
二、我国上市公司出现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对策
(一)健全上市公司现行的治理机制
为了使上市公司现行的治理机制得以完善,就必须对“一股独大”的问题引起高度重视,解决这一问题也是健全治理结构的重要任务。具体做法主要有两点,第一,有针对性的减少上市公司中大股东所持有的股份比例,以削弱其掌权的局面;第二,吸引更多的投资者,保证一些中小股东能够在董事会上发挥一定的作用。
在我国上市公司中,企业管理员兼任董事会成员的现象相当普遍,而证监会对却只对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人数提出了相关规定,对独立董事的责任与选聘等方面没有具体规定与说明,使得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目前状况下非常难以实施与展开,因此,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上,不能充分发挥出独立董事的监督作用。为了保证独立董事的监管作用,从而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应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第一,在录用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时,应规范选聘机制,以增强企业中、小股东成员在董事大会上所享有的话语权。
第二,在录用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时,应规范选人机制,务必要选择能力强、综合素质高以及社会责任感较强的人,这样才能有效保证董事会的监督作用。
第三,对独立董事的责任与权力进行规范,使上市公司的独立董事能够在会计信息披露过程中发表出独立的意见。
(二)完善上市企业的会计管理制度
上市企业中现行的一些会计制度,极有可能导致使会计人员对上市企业产生依附心理。当企业中出现一些经济违法问题时,财务人员往往不能履行自身的监督职责。为了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客观性,对上市企业的财务部门务必要健全控制与监督,并对现行的会计管理制度加以完善。
(1)积极实施会计委派制度。政府会计的主管部门依据相关法律向企业之间派遣会计的制度即为会计委派制度,被委派到上市公司的会计人员在工作调动、聘用与任免、工资晋升、职称评定以及奖金发放等方面都由政府负责,与上市公司分离,因此,也不受到企业负责人的限制,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会计人员工作上的独立性,这样便从根本上消除了会计人员对企业的依附,因而也不需要为其提供虚假的信息。
(2)对会计人员的队伍结构进行优化。会计人员在上岗之前,务必对其职业素质与道德素质加强考核,通过考核之后还应经过严格的培训,培训合格之后才能上岗。与此同时,还应增加适当的奖惩措施,对工作中认真负责、时刻坚持原则的会计人员进行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而对于一些在工作做不负责任、严重缺乏职业道德的人也决不能姑息,除了严厉的惩罚之外,还应吊销从业资格证书。
(三)完善上市公司会计队伍的自我建设
为了完善上市公司内会计队伍的建设应注重培养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首先应结合企业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展开一些道德培训活动,让会计人员充分了解到诚信对整个企业生存以及个人职业进步的重要性。其次还应加强会计人员对专业知识与法规政策的学习,使其树立合理正确的职业观与道德观,这样才能从根源上解决会计信息的失真问题。
三、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上市公司中出现的信息失真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经济科学有序的发展,更动摇了我国市场经济秩序的规范,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公司的发展,并牺牲了公司许多中小股东与投资者的经济利益。因此,社会各方面务必联手合作,一起为净化市场环境而努力,以保证我国经济建设得以健康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国斌,郝建辉,叶.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与对策[J].企业经济,2014.
一、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大发展,资本市场的改革工作逐渐取得重大进展,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慢慢走向完善,证监督力度得到进一步的强化。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也比先前有所提高,整个资本市场运作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反映出对资本市场越来越重视,这也使得中国投资者对金融投资有了信心。
虽然会计信息披露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例如:会计信息披露透明度不高,这增加了暗箱操作的可能性。在会计信息披露中,经常出现违反法律法规的事件,一些上市公司在会计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会存在暗箱操作的机会,也存在违规的行为。这对资本市场造成非常不利的影响,严重阻碍证券市场的发展。
1、当前上市公司会计准则制度没有得到完善,导致会计信息披露不充分
当前,上市公司会计准则制度依然是不够完善的,首先,是因为上市公司没有对会计准则制度进行统一,没有灵活性地变通,没有对一些不合理的准则制度进行修缮。这样就造成很多上市公司有很多的会计准则制度,也有许多的会计计算方法。其次,上市公司会计准则制度和会计实践不协调,没有同步运行,存在一定的偏差。在实践过程中,由于上市公司会计创新行为经常不断涌现出来,不断进行变革,这样使得很多上市公司的会计处理方法无法按照相应的法律进行实践,逐渐形成无法可依的状态。正是这样种种因素的制约,现在的会计准则制度虽然为上市公司提供了很多便利,但是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很严重的。
2、上市公司存在利益关系,这是造成会计信息披露引发很多问题的根源
上市公司所披露的信息具有公共产品的特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者无论披露是否充分、是否及时,都不影响到信息披露者的利益,不会影响其他的行为主体对会计信息的使用。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对本身内在的高层领导有着直接的利益关系,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力。会计信息的供应者呈现出多元化趋势,照理说会计信息披露者应该是上市公司的会计人员,而现在出现很大与上市公司有关的利益集团负责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影响着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质量。这样一来,经过协调而提供出来的会计信息便有失偏颇,从而导致所披露的会计信息失真。
3、违规成本低廉、证券违规处罚和监管力度不足
随着经济发展,上市公司逐渐增多,因此会计信息也会越来越多,这不可避免会产生一些失真的信息。这些虚假信息可以说无孔不入,被揭发的可能性非常低。此外,对这些虚假信息的处罚力度还不够严,违反成本相当低,导致很多上市公司对虚假信息部进行控制。证券监督部门监督力度不够,有些部门比较喜欢用行政管理办法对证券市场进行规范,这就忽视了证券市场的内在规律性。社会投资者的素质文化水平普遍低下,无法及时接受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
二、金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对策
1、建立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法规体系
上市公司在信息披露时保持真实性、充分性、及时性,使得有一套公开化、容易进行披露的、公平及时的会计信息披露法规体系,首先要以会计的准则制度为出发点,这样便于披露操作。在中国的证券市场中,会计准则发挥了规范作用,是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指示灯,基本上包括了会计信息披露的主要核心思想。也规定了上市公司进行会计信息披露的具体要求。会计准则也确保了信息披露的质量,为证券市场的发展奠定的法律基础,因此必须得以会计的准则为核心,适时修改和完善准则制度,建立起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法规体系。
2、加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监管力度
必须加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监管体系,建立上市公司信息核查员机制,
加强信息监管责任制,以合法的信息披露为核心,要把监管力度分配到每一个部门,每一个部门再把责任分配到每一个人,建立上市公司风险评估机制,从全方面对上市公司存在的风险进行揭示。
3、加强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质量控制
完善好上市公司审计机制,要建立上市公司审计制度,必须要建立一个效率高的会计机构,监管机构要对会计日常业务进行合理内部监管。要充分肯定会计审计人员的信息供给的主体地位。合理监督财务活动的内部信息,审计人员要职权明确,分工合作,保持高效性。要采取措施强化会计披露工作,此外,还要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基本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
上市公司的监管流程要进行规范化,上市公司要加大力度进行规范整理,对公司的会计信息进行有序整理,使得内部管理规范化和标准化,加强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完善内部管理控制的流程化体系。很多改革证明,金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缺乏真实、及时和不充分,归根见底在于上市公司的内部管理缺陷,这是造成上市公司失信的重要原因。所以,必须得提高上市公司内部管理,使得监管流程进行规范化,同时加强上市公司监管体系建设。
三、结束语
证券市场还处于发展时期,市场还不够成熟稳定,一系列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对金华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进行规范化是一场持久战。要通过建立会计准则制度,健全监管法规,加强监管力度,才能保证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可持续发展。要发挥出上市公司在证券市场巨大的潜力作用,披露真实、及时和充分的会计信息有利于给投资者提供正确的投资参考信息。进而改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披露状况,以促进金华地区证券市场的有效运行和长远发展。
会计估计是指企业对结果不确定的交易或者事项以最近可利用的信息为基础所作的判断。会计估计变更是指由于资产和负债的当前状况及预期经济利益和义务发生了变化,从而对资产或负债的账面价值或者资产的定期消耗金额进行调整。由于企业经营活动中内在的不确定因素,许多财务报表项目不能准确地计量,只能加以估计,而估计过程涉及以最近可获取的信息为基础所作的判断。但是,估计毕竟是就现有的环境状况对未来所作的判断,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赖以进行估计的基础发生变化,或者由于取得了新的信息、积累了更多经验,可能不得不对前期的估计进行修订,但是会计估计变更的依据应当真实、可靠。一般而言,会计估计变更包括两种情形:一是由于赖以进行估计的基础发生了变化;二是取得了新的信息、积累了更多的经验。
当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时,企业应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调整方法。在当期期初确定会计政策变更对列报前期影响数切实可行时,要采用追溯调整法调整,即对某项交易或事项变更会计政策时,视同该项交易或事项初次发生时即采用变更后的会计政策,计算累积影响数将变更后的会计政策追溯到比较财务报表的最早期初留存收益;而在当期期初确定会计政策变更对列报前期影响数不切实可行时,则采用未来适用法,将变更后的会计政策应用于变更日及以后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而按照会计准则,对于会计估计的变更,只能选择未来适用法。通过对准则的分析和研读,采用未来适用法会对本期的报表产生影响;而采用追溯调整法会对本期和前期都产生影响。但对基于各种利益视角的报表分析者而言,同一个会计政策变更对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的影响是不相同的。
会计准则的经济后果说是在20世纪60年代才出现的一种现象,它是和技术说相对立的一种假说。随着资本市场不断发展,经济后果学说代表了会计思想的真正革命。经济后果问题的提出,改变了人们对会计的认识。会计不是绝对中立的,它可能会给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带来不同的经济后果。一直以来,会计规则制定者都在假设会计的效果是中性的,而经济后果问题的提出,使制定者能够正视经济后果的存在。泽弗(Stephen. A. Zeff )在《经济后果学说的兴起》(The Rise ofEconomic Consequences)(1978)一文中认为从20世纪60年代起,美国的会计职业界就注意到,在规则制定过程中第三方干预会使会计准则的制定变得极为复杂。泽弗将经济后果定义为会计报告对企业、政府、工会、投资者和债权人决策行为的影响。显然Zeff是从会计报告的角度来定义经济后果的。WilliamRScott在其《财务会计理论》(Financial Accounting Theory)一书中将经济后果定义为经济后果是指,不论证券市场理论的含义如何,会计政策的选择会影响公司的价值。从本质上来说,经济后果就是认为企业的会计政策及其变化是有影响的。也就是说Scott把会计政策选择(也就是会计选择)影响公司的价值等同于经济后果。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会计准则不是一种纯粹的技术规范,不同的会计准则及会计政策选择将会生成不同的会计信息,从而影响到不同利益集团的利益,包括一部分人受益,另一部分人受损失。利用会计政策选择作弊是一种不通过实实在在劳动就可以改变业绩的捷径。
关键词:顶岗实践;收获;会计专业建设;建议
一、 教师顶岗实践目的
陶行知先生对职业教育者的三点要求:职业教师之第一要事,即在生利之经验;职业教师之第二要事,即在生利之学识;职业教师之第三要事,为生利之教授法。生利即职业学院培养的学生营生之技能,我们要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必须先造就出合格的教师。
生利之学识,我们通过已接受的高等教育和工作中的不断学习已掌握,生利之教授法也通过专门的高校教师岗位培训已基本获得,生利之经验则是从实际的工作岗位中获得。基于以上情况,学院规定本暑假专职教师到企业进行为期一月的顶岗实训。尽量做到“生利之经验、生利之学识、生利之教授法”,带着做好师傅型老师的决心和拓展实践经验的目的,已有15年会计工作经验的笔者又来到了企业。
二、 顶岗实践公司的基本情况与岗位
笔者实训的单位名称叫重庆××税务师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它是企业和税务的一个桥梁,主要经营范围是企业所得税汇算,土地增值税汇算,税务咨询、纳税筹划,税务等。硕士论文笔者在本企业顶岗的岗位是项目经理,主要负责现场汇算,税务咨询,与税务沟通,项目的谈判。
三、顶岗实践的收获
本次顶岗实践,站在会计专业教师的角度充分感受到了理论与实践的高度融合。
第一,采集了很多教学中有用的案例。本学期笔者讲授《企业纳税实务》课程,在授课时就经常顺手拈来我外出中碰到的很多案例感觉教学效果很好。如重庆某知名蛋糕生产厂家,其员工过生日时,就发本厂生产的生日蛋糕一个(其生产成本为50元,售价100元,不含税)。该厂账务处理如下:借:应付职工薪酬50贷:库存商品50这种做账方法,严重违返了税法,税法明确定规定,用自产、或委托加工的产品用于职工福利应视同销售,公允价值计税。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借:应付职工薪酬117贷:主营业务收入100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17借:主营业务成本50贷:库存商品50这个公司有员工近两千人,全年下来,共计漏掉增值税金34000元,所得税25000元(漏掉10万元的利润,25%的所得税率)。经我们的发现,提出调整意见,该企业及时补交了税款。否则的话,被税务发现后若定性为偷税,重则追究法律责任,轻则按偷税金额罚款50%-500%并补税。如果在课堂教学中讲授到增值税视同销售的会计处理这一内容时,将该案例中企业做账方法以情境教学的方式抛出来,让学生站在税务顾问角度来纠错,学生的学习热情肯定会空前高涨。通过这种情景式的案例教学,相信学生一定会深刻理解这个知识点。
第二,发现大多数工业企业涉税过程中普遍存在用销售成本作为利润调节池的现象。成本的计算直接影响到所得税税金的交纳,如有的企业因为本期销售较好,利润较高,就人为的将在产品成本降低,提高当期完工产品成本,从而减少当期的利润,减少所得税。如某公司本期的利润总额为100万元,应交纳所得税为25万元,但这公司的老板认为只交10万元的所得税就行了,财务人员只好重新调整成本,将本期的产成品成本加大60万元,减少在产品成本60万元,从而利润总额变为40万元(假设没有上期库存商品),只交纳所得税10万元了。这种情况在企业中是屡禁不止,屡见不鲜的。这是一个多计成本而少计利润进而少交所得税的一个典型的例子。随意调节商品销售成本率以达到调整当期应交所得税 的做法是 明令禁止的。企业应根据不同类别的产品确定合理的商品销售成本率并在一定的会计期间保持稳定,到年末根据盘点所得的实际结存成本再对本年的商品销售成本进行调整。
第三,向同事学习到税务汇算方面的知识。从事汇算方面会计专业毕业论文的工作,与笔者原来从事的工业企业财务工作,侧重点不一样。所以,遇到不懂的就向同事请教,从而学到了很多知识。如汇算的切入点,不同行业企业的汇算侧重点等。所得税汇算清缴一直是会计教学的一个重难点。通过这样的一次实践,所得税汇算步骤与程序更形象生动,汇算中的重点关注问题也更清晰。
第四,向房地产企业的财务人员学习了该行业的会计知识。注册税务师的法定业务还有土地增值税的汇算,这就关系到房地产企业。虽然有在工业企业从事会计工作15年的经验,但对房地产企业却相对比较陌生。为此,在汇算房地产企业的土地增值税前,硕士论文笔者先行将各种理论特别是房地产业的成本核算熟悉了一遍,到房地产企业后,再向该企业的财务部门每一个岗位的人员学习。通过努力,基本上掌握了房地产企业的各种操作模式和核算模式,甚至进一步熟悉了他们常用的避税方式。
第五,了解社会对会计人员用人要求,以及现阶段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实际情况,对以后有的放矢地授课很帮助。在现实的企业中,许多高难度的知识基本用不上或没机会用上,如企业的关停并转会计,以及上市公司会计,很多会计人员也许一生也用不上。特别是高职学生,更应巩固其基本的专业知识,加强其动手能力。
四、对会计专业建设改进的建议
第一,强化税务知识的教育。
本次实训,笔者发现很多可以说在重庆较为知名的企业,财务人员的基本税务知识是非常欠缺的,更不用说能给企业纳税筹划,产生筹划利润。所以,我们以后应加强税务知识讲授,尤其是税务实务操作练习,教会每个学生如何申请报税、计税、缴税、尤其是几个主要税种,如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土地增值税、印花税等更要重点讲授。
第二,加强会计电算化知识的教育。
现在大部分企业已实现用电脑做账,而且大部分企业都是采用金蝶、金算盘、用友等财务软件做账,有的大型企业还用上了进销存(erp)软件和远程数据系统。故此,我们应重点加强这方面知识讲授,让每位同学都能达到熟练运用这几个财务软件。
第三,强化材料会计方面知识的教育。
高职学生毕业后进入社会,大多数是从材料会计开始做起的,因此我们应强化这方面知识的教育。材料会计的主要工作内容,如材料建账、材料购进、领用、材料成本的分摊,供货厂家的挂账,材料的盘存以及战略性成本管理零库存管理等,都应该分项目进行实训。
第四,加强财经法规的学习。
在很多企业自然人股东向公司借款并长期挂在“其他应收款”上,这样一来,税务机关查账时,就认为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抽资行为,一种是利润分配的实质,前种是违法的,后者是要补交个人所得税的。有的企业保险柜里有很多白条抵库的现象,有些企业只要老板要钱,也不管这些钱老板拿去做什么,直接不履行程序就支付了。还有的企业出纳家里用钱的时候就从企业拿,认为适时补上就行。殊不知,这些都是违反财经法规的。
第五,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现很多企业提倡的是会计向管理进军,即管理型的会计人员较为抢手。管理
--> 型的会计就要求会计人员对内能与企业内其他部门沟通,对外能与税务、银行、工商等沟通。表达能力太差的学生和亲和力太差的学生是不受社会欢迎的。
五、结束语
一、引言
会计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和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的变化是推动财务会计发展的两大动力。进入21世纪,世界经济已进入了一种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和以知识驱动为基本特征的崭新的社会经济形态--知识经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对其的定义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指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存储、使用和消费之上的经济。)。知识经济与以往经济的最大不同在于,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不再直接取决于资源、资本、硬件技术的数量、规模和增量,而是直接有赖于知识或有效信息的积累和利用。它强调人力资源开发,尤其是人力资源创造力的开发在经济发展中的价值;它强调产品和服务的数字化、网络化与智能化。与经济环境的变化相适应,企业的财务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企业的经济活动日益复杂化;物价变动较以往更加频繁和激烈;行业的竞争加剧;互联网在财务会计中广泛应用;金融衍生工具飞速发展,且由于衍生工具具有以小博大的杠杆作用,由此可能带来暴利的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风险,因此人们高度关注衍生工具的报告问题;以知识为基础的无形资产也日益成为企业未来现金流量与企业市场价值的关键所在。
现行的报告体系已不能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求。2001年1月1日实施的《企业会计制度》中规定,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由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财务情况说明书组成。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遵循着特定的会计准则,采用规范、通用的格式进行编制,具有综合性、规范性等优点,但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有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因滞后于环境的变化而显示出了它的缺陷与不足。本文通过对新环境下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存在的弊端及局限性的分析,就财务会计报告的发展趋势谈一下自己的拙见。
二、财务会计报告变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财务会计报告变革的必要性
会计的发展与企业的财务环境息息相关,20世纪90年代以来,高科技推动了国际经济的迅猛发展,金融创新的日新月异则带来了极大的风险。由于一些资产负债表外业务和表外项目不断增加,人们纷纷指出,传统的财务会计报表已不能充分披露有用的会计信息了论文,现有财务会计报告的缺陷与不足越来越显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无法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复杂,企业组织形式及其在社会和市场竞争中的地位不断发生变化,除了直接投资者、债权人外,企业内外还出现了大量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包括政府部门、顾客、合作伙伴、社会部门等等。企业财务环境的变化,致使信息使用者对财务报告提出了与传统工业经济条件下完全不同的新需求毕业论文,传统工业经济下信息使用者注重的是财务信息,而在知识经济下不仅要获取财务信息,还要获取非财务信息;不仅要获取定量信息,还要更多地获取定性信息;不仅要获取确定的信息,还要更多地获取不确定的信息;不仅要获取历史信息,还要更多地获取预测信息;不仅要获取企业整体信息,还要获取分部信息。信息使用者要求拓展信息披露的内容,在信息的质量上强调信息的相关性、一致性与及时性。
2、无法满足信息的时效性需求
信息的最大特点就在于时效性,及时有效的信息能为商家带来滚滚利润,而延迟滞后的信息则可能导致商家丧失商机。现行财务报告的披露无法达到会计信息质量的及时性,披露的周期、时限过长,如企业的年度财务报告要求在年度末4个月内报出,而中期财务报告要求在中期结束后两个月内报出,这样长时间后报出的信息又有多少是有用的呢,能说明企业现在的何种价值?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两个月的时间企业的财务状况可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英国的巴林银行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1994年底其账面净资产为450亿--500亿美元,而到1995年2月底,该银行已进入破产境地,此时其1994年的财务报告还未完成。由此可见,现行的财务报告体系已跟不上现代社会的发展步伐。同时较长的报告周期为企业进行各种幕后交易创造了时间条件,如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资产重组、关联交易现象一般发生在年底编制报表前。依据过时的、经过调整的信息做决策,成功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
3、无法反映非货币信息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力资源、无形资产、数字资产、金融衍生工具等信息显得越来越重要。另外,企业的声誉、其能源的来源及产品的销售渠道等也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产生很大的影响。但由于这些因素无法用货币形式进行描述,所以无法在财务报告中列示。信息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就意味着企业生死的竞争,但是由于现有会计报表主要是反映以货币计量的历史成本数据,在会计报表中绝大多数是有形资产的信息,而对大量无形资产的信息无法体现,从而大大消弱了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4、无法满足对前瞻性信息的需求
传统收益表是建立在传统会计收益概念和收入费用观基础之上的财务业绩报告形式,它在物价基本稳定、市场经济活动单一、外部风险低的经济环境下是适当的,它能基本准确地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收益。但是,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物价的波动已成为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无法摆脱的现象。二战以后,持续的通货膨胀曾经席卷全球,受其影响,一些技术含量低的资产如原材料以及一些稀缺性资源如土地等的价格急速攀升,另一方面,技术进步导致那些技术含量高的资产如电子设备等价格直线下跌。20世纪80年代所兴起的金融创新,出现了价格波动性强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改变了传统资产的价值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因而价值相对稳定的观念。会计界对于这些问题的讨论使人们逐渐认识到,以历史成本为计量模式的传统收益表缺乏相关性,特别是上个世纪80年代美国2000多家金融机构因从事金融工具交易而陷入财务困境,但其财务报告在危机之前仍显示"良好"的经营业绩。许多投资者认为,历史成本财务报告缺乏前瞻性、预测性的信息,不仅未能为金融监管部门和投资者发出预警信号,甚至还误导了投资者,使其判断失误。
5、无法满足信息的可靠性需求
现有企业会计报表的局限性还表现在会计人员对会计报表信息可靠性的影响,即会计人员倾向于粉饰报表。为了合理地反映收入与费用的关系,报告企业的经营管理成果,在期末,企业要根据配比原则进行大量的调整和转账处理,虽然对财务数据的处理是以发生交易事项为基础进行会计确认和计量的,但是由于这种转账和配比处理带有主观性,加上企业的会计报表对外是提供给企业的投资者和债权人使用的,从企业的管理层到财会人员都希望会计报表能够反映企业良好的经营业绩,会计人员带着这种心态来编制会计报表,就使得会计报表带有粉饰的色彩。
(二)财务会计报表变革的可行性
知识经济的兴起,网络的出现同时也为财务会计报告的发展变革提供了技术支持,表现在:
1、会计数据的载体由纸张变为磁介质和光电介质载体。
从理论上讲,数据载体的改变,从根本上消除了信息处理过程中诸多分类与再分类的技术环节;利用同一基础数据可实现信息的多维重组,从而为会计数据的分类、重组、再分类、再重组提供了无限的自由空间。
2、会计数据处理工具由算盘、草稿纸变为高速运算的计算机,并且可以进行远程计算。
计算机的使用数据处理、加工速度成千上万倍的提高,不同人员、部门之间数据处理、加工的相互合作、信息共享不再受到空间范围的局限。这种改变将使会计人员从传统的日常业务中解脱出来,进行财务会计信息的深加工,注重信息的分析,为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提供高效率和高质量的信息支持。
3、会计信息输入输出模式由慢速、单向向高速、双向转变。
互联网的出现,不仅改慢速、单向为高速、双向,而且能适应网上交易的需要,实现实时数据的直接输入输出。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企业愈来愈多地通过网络与业务伙伴进行经济信息的交换与从事各种商业活动,更多地利用Intranet(企业内部网)进行内部协同工作与信息管理。其结果是会计所需处理的各种数据越来越多地以电子形式直接存储于网络与计算机之中,这样将会计信息系统内化为Intranet的一部分对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进行实时地处理与反映,并利用Internet向企业外部相关的信息使用者,通过网络完成会计对内对外的目标成为了可能。
三、财务报告发展趋势展望
企业财务环境的发展变化使得要求变革现有财务报告的呼声越来越高,尽管这些呼声多半来自会计学术界,但也有不少来自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改进财务会计报告的建议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最引人注意的是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的财务报告特别委员会(即JenkinsCommittee)发表的《改进财务报告--面向用户》(ImprovingBusinessReporting-ACustomFocus)(1994);StevenM.H.Wallman的《财务会计与报告的未来:彩色报告方法》(1996);由索特的事项会计发展而来的事项式报告也成为未来财务报告的发展方向之一;理论界讨论的十分热烈的还有:电子联机实时报告;分部报告;交互式报告;差别报告等。
理论界对未来财务报告的种种预测,部分解决了传统财务报告的缺陷和不足,对财务报告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因其片面性和局限性,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传统财务会计报告存在和面临的问题。笔者认为,我们研究财务会计报告的发展趋势,可从对其目标、报告方式的分析入手,充分借鉴理论界对财务报告发展趋势的种种预测,确立一种适应未来财务环境,从根本上克服传统财务报告弊端的财务报告模式。
(一)未来财务报告的目标与报告方式
1、未来财务报告目标
关于会计目标,当前理论界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受托责任观,认为反映经营者的受托经济责任是会计的基本目标;二是决策有用观,认为向投资者等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于决策的会计信息是会计的主要目标。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财务环境的变化会计论文,会计的目标逐渐由受托责任观向决策有用观转变,同样未来财务报告目标也将继续锁定在为企业各利益相关者决策提供快捷灵敏的相关财务信息,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与完善,企业的股东结构日趋多元化,这就要求企业不仅要考虑现有投资者的信息需求,更要将企业推向潜在的投资者,吸引潜在投资者的注意。为做到这些,企业的财务会计报告要向使用者充分披露有关企业未来发展前景,盈利预测,现金流量的信息。充分利用网络优势随时向外提供信息,同时财务信息的质量特征仍然要坚持可靠性、相关性、及时性与可比性,尤其是在可靠性与相关性的权衡中更偏向于相关性。历史(事后)信息满足可靠性,同时也是相关性的基础;未来预测(事前)信息满足相关性,同时应强调对预测信息的规范,尽可能提高预测信息的可信度和可靠性。达到这样的境界之后,相关性与可靠性的矛盾就减缓了。两者的相互关系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2、未来财务报告方式
未来财务报告在信息载体(存储介质)、传递方式与表述方式等方面都将与传统方式作不同程度的告别。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与提高,企业总有一天会取消纸质(书面、报纸)财务报告的印刷与传递,而是在网上信息;信息使用者也不必等待寄送或亲自去获取财务报告。在信息的表述方式上,不再仅限于文字与表格方式,而是更多地运用图形与音像方式恰如其分地表达信息内涵,做到图文并茂,音像俱全,使信息的表达更形象、直观、更易于被使用者接受和理解。因此,未来财务报告应是在网络上转输的、表式信息与音像化信息相结合的,更为简明易懂的一种实时报告。中国证监会在2000年1月1日发出通告,要求上市公司除在证监会指定的报刊杂志上登载年报摘要外,必须上网公告,而且对于在网上的年报信息要承担同样的责任。
(二)未来财务报告模式展望
笔者认为未来的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是一种以事项会计为基础的,可以向信息使用者充分披露有关企业未来发展前景,盈利预测,现金流量等财务信息的更为简明易懂的一种交互式的实时报告。这种财务报告模式借鉴与融合了现有的几种对未来财务报告的预测,它以资产负债表、损益表、现金流量表及全面收益报表(第四财务报表)为支柱。
首先,未来的财务报告由于信息量的不断扩大,会显得更加冗长,很可能出现信息混乱甚至污染,给会计信息使用者带来使用上的不便。事实上外部信息使用者总是试图索取更多的信息,源于他们不了解企业的内部经营状况,企业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黑匣子经济论文,而他们作为投资者或债权人却不得不与企业发生经济关系。因此他们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只能一味要求增加信息量,而面对铺天盖地的信息他们又显得束手无策。实际上他们真正需要的是走进黑匣子,随时获得自己所需的信息。因此,要完全满足他们的需要,我们可以借鉴交互式按需报告模式,打开企业这个黑匣子,让外部信息使用者有限进入企业内部,使之在规定的范围内与企业进行信息交流,从而改变用户被动接受会计信息的现状。同时通过双向的信息传递,使信息的提供者与使用者做到知己知彼,减轻信息的不对称现象,提高资本市场的效率。这种财务报告模式可以使信息使用者通过反馈系统参与报告的生成过程,能更好的满足他们对信息的不同需求。另外,通过交互式报告模式还可以将企业的财务信息置于使用者的监督之下,从而增强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
其次,这种财务报告模式是一种实时报告系统,有效地解决了信息的时效性问题。它通过提供实时的财务信息,为经营决策者和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判断服务。这里所讲的"实时"有相对实时和绝对实时之分。企业可以根据成本效益原则,视企业自身的情况而定,可以每发生一笔交易就报告一次,实施绝对的实时报告,也可以一天,十天,半个月,一个月报告一次,实施相对的实时报告。当然,实时财务报告系统对企业的IT技术有较高的要求,但它对于适时了解企业的财务信息,做出正确的决策具有重要的作用。
再次,这种财务报告模式通过增加全面收益报表,可以让报表使用者更清楚地得到有关一个企业财务业绩的全部信息,更好的满足信息使用者对企业财务信息特别是反映企业未来现金流量的预测信息的要求。
最后,未来财务会计报告在计价模式上将向多元计价模式发展,由历史成本计量到公允价值计量,同时考虑通货膨胀的因素;在披露信息的范围上将有很大的扩展,将多多反映非货币性的信息,像关于企业人力资源、无形资产、数字资产、金融衍生工具等方面的信息。
未来的财务报告包含大量的非财务信息,这些信息都由会计部门披露,必然会影响会计部门的工作效率。而非财务信息的可靠性至今未有一个有效的保障机制,把非财务信息纳入会计披露内容必然影响会计信息质量。为此,在未来的财务会计报告中,可以借鉴分部式报告的观点,可以考虑让相关部门参与非财务信息的披露。比如,有关人力资源方面的信息由会计信息系统进行确认、计量,同时可由人事部门协助披露人事政策及其变动方面的最新信息;有关销售协议方面的信息由销售部门披露;有关社会责任方面的信息由公关部门协助会计部门披露。在未来的财务报告中,披露部门从会计部门拓展到人事、销售、公关等部门。借鉴彩色报告的观点,把这些部门的信息分为核心与非核心信息。非核心信息作为公共产品具有及时使用性,不需保密,可以对外公开,核心信息只由财务部门、企业高层管理当局和董事会主要成员垄断使用,不对外公开。
(三)几点建议
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资本市场必将获得充分的发展,广大的投资者将逐渐成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重要的使用者之一。他们的经济决策越来越复杂,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从长远来看,我们需要将为投资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摆在核心和重要的位置上,相应的改变会计信息重可靠轻相关的现状,提高会计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充分性和及时性,更好的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服务。
不论将选择何种未来财务报告的模式,在推行之前,首先要完善它的外部环境:
第一,制定相应的会计准则,为确认和计量提供依据。尤其是要根据我国市场经济的实际发展情况,适当拓展现行价值或公允价值运用的范围。
第二,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相分离,为突破实现原则创造条件。从根本上说,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目的是不同的,如上所述,财务会计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要考虑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税务会计的目的则是保证国家能够公平、足额的征税,要考虑收益的实现性和确定性。鉴于现有财务报告的附注越来越长,企业在处理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冲突时能够有制度和法律可循。
第三,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的审计作用,为真实可靠的提供财务报告提供外在的保证。规范注册会计师"市场经济守门员"的作用。
第四,会计作为一门规范性很强的学科,拓展财务报告的模式,特别是大量表外信息的披露,必须在政府出台会计准则加以规范的前提下进行,同时独立审计工作也要随之改进,拓展审计范围,增加对前瞻性信息的审计,以防企业因提供不确定性的信息而陷入诉讼危机之中,也防止企业管理当局操纵会计信息。
知识经济的发展,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对社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何面对挑战,适应环境的变化,找寻一种恰当的财务报告模式,是时代赋予会计人员的使命,以上我就财务报告的发展趋势谈了自己的看法,谨希望对会计报告的发展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1.葛家澍,2002.02:21世纪财务报告展望--迎接竞争、技术和全球化三股力量汇合的挑战,财务与会计
2.葛家澍,2000.12:关于高质量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业绩报告改进的新动向,会计研究
3.葛家澍,1996.01:当前财务会计的几个问题--衍生金融工具、自创商誉和不确定性,会计研究
4.葛家澍,1993.02-03:九十年代企业财务报告的发展趋势(上、下),上海会计
5.程春晖,2000.12:全面收益会计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6.于振亭,2001.04:对新形势下财务报告改进与发展的建议,财会月刊
7.劳伦斯·A·温巴奇,1997.08:九十年代的财务报告势在必改,会计研究
8.肖泽忠,1996.01:信息技术与未来会计报告模式,会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