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管理系统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1 10:34:19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物流管理系统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物流管理系统论文

篇1

1引言

伴随着业务量的骤升、业务繁琐程度的增加,企业对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需求在不断改变,导致业务流程也一直在变化,要求也日益严苛。物流信息管理系统面临的重大挑战主要有以下几点:(1)怎么才能提升新的物流软件系统的开发质量和速度;(2)怎么才能充分利用面向服务体系的优势;(3)怎么在利用新的物流管理系统的同时保留旧物流管理系统的使用价值;(4)怎么借助当前运用广泛的智能客户端和WebService的手段提升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功能。完美的物流管理系统应具有以下几个特征:高保密、可移植性、高兼容集成性、用户友好。本文首先对物流管理系统开展研究,然后基于SOA设计物流管理系统,最后利用J2EE平台开发了物流管理系统。

2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物流管理系统所实现的功能是:财务管理、系统管理、客户管理、订单管理、配送管理、仓储管理、报表管理。Struts框架简化了基于MVC的Web应用程序开发。而SOA架构的设计思想是通过一组集成服务来组合构建应用程序,提供了灵活的业务流程。故系统引入Struts技术和SOA构架。同时系统需要一种机制进行协调管理,该系统包含了Hibernate、Struts等框架,因此本系统引入了Spring,利用Spring来统一管理各种依赖关系和服务。基于SOA的SSH(Struts+Spring+Hibernate)架构如图1所示。本系统使用EJBBean来实现业务逻辑部分,利用Spring进行封装管理,通过服务总线和一些服务接口封装来与客户端通信。WebServices对标准化的服务接口进行封装,提供标准化服务给服务调用者,利用它实现数据传输和服务接口调用的标准化,同时实现逻辑服务接口调用层和逻辑服务实现层的完全分离。管理系统的所有服务被ESB服务总线所集成,为服务提供者和服务消费者提供一个平台。

3基于SOA的系统服务设计

3.1服务与用户角色

服务由新建服务和传统系统封装服务两部分组成,由于本系统属于全新开发的系统,因此,不存在传统服务的封装,但是提供数据导出和导入服务。依据系统的需求分析,系统设计了以下几个服务功能:报表管理服务、财务管理服务、系统管理服务、仓储管理服务、订单管理服务、客户管理服务、配送管理服务,具体如表1所示。系统实现时每个服务对外仅提供一个唯一接口,方便用户的查询和使用。

3.2服务的总体设计

下面以“订单管理服务”为例,介绍了服务设计工作。依据分析类中确定的服务类、边界类和实体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设计了订单管理服务中的类,分别如表2、表3、表4所示。

3.3服务的细化设计

在对“订单管理服务”中的类细化以后,就可以细化设类,主要是设计类的方法以及类的接口,由于类要实现的服务功能主要包括以下两部分,一是封装和服务,二是封装业务逻辑。划分服务的过程中要讲究粒度问题,且在服务中开发设计类的方法也应注意方法的粒度。下面以“订单管理服务”中的“订单查询服务”为例,建立一个GetID的方法,用于返回订单的基本信息,设计GetSalaryInfo方法,其时序图如图2所示。

4结语

当前各大IT企业已致力于研究和分析SOA,这是由于应用SOA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业资源支出、使系统可以合理运用资源,而且还能够依据客户的需求迅速作出处理反应等。本文基于SOA构架设计物流管理系统,本文的设计思路对其他系统的构架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作者:张薇 单位:56580部队

篇2

1.1用户表,主要存储提交订单的用户或注册用户的基本信息。

1.2订单表,主要存储订单相关信息,管理员根据此订单生成相应运单。

1.3运单表,存储生成的运单相关信息,根据物品交运情况,改变运单的状态。

1.4货物信息表,存储交运物品的信息。

2二维码的生成和解析

2.1服务器端二维码的生成

二维码生成在服务器上实现,当管理员点击生成运单的时候,根据运单信息生成二维码。信息数据包括:订单号、订单人、货物名称、下单时间、收单人、收单人地址,还包括生成时的运单号,运送人等。二维码在生成的时候会先将数据转换为二进制,并根据其大小来安排每行的小方格的个数。然后通过特有的QR编码方式将二进制数据进行编码,并且安排好黑色、白色小白块的位置。在它的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都会有一个固定定位区域,其他位置为数据区。

2.2Android端二维码的解析

移动终端基于Android系统设计开发,客户程序的使用涉及到用户和派送员等多个角色。用户登录后可以选择二维码查询运单情况,界面如图4所示,再选择拍照或从相册提取照片,如选择拍照,则进入照相及获取解析二维码过程。二维码的解析涉及到图像图形识别分析技术,笔者使用了二维码开发者提供的开源代码库来进行二维码扫描。二维码在扫描的时候程序会用摄像头首先寻找固定的定位区域,判断出哪里是二维码区域并取出数据区域,再利用其编码原理进行解码,首先转换为二进制数据再转换为所需要的数据,并显示给用户。

篇3

二、网络拓扑图物流公司此次IP网络互连是其组建的骨干核心网络,网络的拓扑结构比较简单。本方案结合用户的实际需求以及多应用网络平台的研究成果、各种网络通信层次的测试得到的相应数据的基础上做出的。所以完全能满足用户现在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需求,可使网络变的更加高效,更加智能、易管理、易维护。系统平台采用当前流行的快速交换以太网技术。组网采用主机和客户机的模式。主机操作系统选用业界先进的MicrosoftWindows2000Server和SUNSolaris8,工作站采用MicrosoftWindows系统。

2.1网络拓扑结构说明通过对物流行业的发展和公司目前的情况和今后发展的分析,我们认为,该网络应该以立足现状着眼未来的观点在合理成本的基础上建设高性能的宽带、智能运维级网络,只有这样才可以使物流管理系统充分利用自己的骨干优势、积极构建高效的宽带IP网络,从而大大节约成本和提高效率。通过对物流公司现状和业务发展进行分析,我们在公司内建设1个骨干核心接入点。根据网络在性能、管理、安全、运营、扩展等方面的要求,因此在核心骨干层的1网络核心节点选用港湾公司的64G大容量,无阻塞多层交换机BigHammer400为核心交换机;从而满足网络用户的稳定、高效接入以适应今后网络增值业务发展的需要。汇聚节点选用千兆智能以太网交换机,在该层根据用户数量和性能要求选用港湾公司生产的FlexHammer5610千兆智能多层交换机提供固定的8个千兆GBIC端口;可基于2-7层的进行流交换,每端口具有单独的数据包过滤器,智能的区分不同的应用流,同时对不同的流进行不同的管理和控制,在汇聚层可大大降低核心设备的三层压力,并可支持堆叠至8层。由汇聚层千兆下联到用户工作站,设备采用可基于4-7层的进行流交uHammer3550-24/48智能型以太网交换机,此设备提供固定的24/48个10/100M端口;同时提供一个模块插槽。uHammer3550-24/48还提供强大的堆叠功能,可堆至8层,具有很强的扩展能力;所有端口都支持IEEE802.3ad端口捆绑,在交换机和交换机之间提供聚合的高速通道。另外uHam-mer3550-24/48支持标准的802.1QVlan,这种Vlan之间的互通需要三层的交换。在实际应用中可根据不同需求把网络划分若干个Vlan,达到相互隔离的作用。从而大大提高了网络的安全性和避免了广播风暴所带来得网络瘫痪现象。外网通过etHammer3680和NetHammer2651分别接入移动运营商和广域网。NetHammer系列采用模块化结构,具有强大的处理能力和高密度的接入。它提供了丰富的网络安全特性,支持哑终端接入服务器功能,支持SNA/DLSw,提供基于接口备份技术和HSRP协议的备份方案。支持VoIP特性、IP组播协议,并提供丰富的QoS特性。支持PPPOE,提供企业DSL宽带服务。整个方案的设计充分考虑了核心节点的稳定和可靠性,所有节点关键模块热备份,骨干环内部、骨干和边缘间采用负载均衡和链路备份设计,从而提供了核心网络的高可靠性。

2.2主要设备配

三、系统特点局域网组网本着"高性能、高安全性、高可靠性,可管理、可增值性以及开放性、兼容性、可扩展性"的设计原则,采用星型拓扑结构,性能良好,经济实用。提供安全可靠的高性能性价比。具体包括:!适应性和可扩展性系统选用的BigHammer400交换机,提供增强的服务质量(QoS)和组播管理特性。交换机支持叠堆技术,适应网络规模发展的需求。!低成本和低维护量系统采用业界一流的网络厂商港湾公司的网络产品,包括路由器、防火墙、交换机。通过这种组合方式,提供了最优的低成本网络方案,并保证各设备之间良好的兼容性和互通性,满足低成本、低维护量的需求。!全交换的局域网方案传统Hub使用共享带宽的方式,在转发突发大流量的数据包时,由于争用信道,导致网络的崩溃,采用独享带宽的交换机替代Hub,不仅避免网络崩溃的现象,同时保证每个联接不会因为负荷加重而包转发率的降低。港湾以太网交换机提供到桌面的以太网的全速交换端口,并支持Store-and-forward和Cut-through两种交换方式,采用PACE技术提高数据传输速度,更好地支持实时多媒体;为工作组分段提供VLAN支持;提供标准SNMP网络管理。!安全、高可靠的应用保障网络管理员可以配置最多64个虚拟LAN(VLAN)来获得更高水平的数据安全性和增强的LAN性能。这就保证了数据包只传送到特定VLAN内的工作站,这样相当于在网络上的各组端口之间建立了一个虚拟防火墙,从而减少了广播传输。采用港湾系列防火墙来保护内网不受恶意或无意的攻击破坏。这个系列防火墙是网络基础设施内部的实施强化用户安全性策略并限制对网络资源访问的专用硬件产品。其功能是检查数据包和会话过程,针对各种不同应用、地址或用户类型而设定的具体参数来分析和控制进入或离开的数据包。通过PIX的部署,可以保护用户公开的Internet服务器,限制外部网络到内部网络的数据流,为内部用户提供网络地址转换(NAT)等各种功能,从而为用户提供针对基于网络的攻击保护,并可预防和消除造成带宽拥挤的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DDOS)。

四、网络性能公司网络采用10M速率的宽带技术接入互联网,对外数据交互可以达到10MBit的吞吐量。局域网采用快速以太网交换机,提供10/100M自适应的交换能力。交换机中,拥有的8MB共享内存结构由于使用了消除包头阻塞以及最大可能减少包丢失的设计,所以可以在组播和广播流量很大的情况下,提供更佳的整体性能,同时保证最大可能的吞吐量。利用快速以太网通道的带宽汇集可提高容错性能,并在交换机、路由器和各服务器之间提供最大200Mbps的汇集带宽。

五、IP地址分配我们从163网取得的公网IP地址为61.131.0.176--61.131.0.183,共8个地址,路由器地址为61.131.0.176,网站地址为61.131.0.179,余下的公网IP分配给其它的功能服务器(如FTP服务器等)。对于员工办公区的机器,全部设置私有IP地址,192.168.20.0-192.168.20.255,子网掩码为:255.255.255.0。由于公网IP地址的数量有限,同时基于网络安全考虑。启用防火墙的NAT功能,实现内部员工机器的上网功能。NAT功能将最大限度的保护内部机器,避免受外界攻击和窃取公司数据。

六、系统功能演示整套系统是由移动终端,系统服务器、移动增值服务接口、内部用户、客户组成。!移动终端:司机随身携带的CDMA手机。!系统服务器:短信平台、物流管理系统、GIS服务器等、web服务器。!移动增值服务接口:向位于移动的定位服务器发送用户的定位请求,并接收移动终端发送的SMS短消息,通过Internet发送到后台的监控中心;!内部用户:使用物流管理软件监控车辆运行。!客户:客户在浏览站点页面时,系统将自动搜索信息数据库内的信息,使客户端在网上地图中查询和管理车辆。系统介绍:物流管理公司在通过物流管理系统派车,通过GIS系统计算出最短路径和最佳路线。将一部经联通公司认证后的CDMA手机配发给司机,这样公司就可以随时监控货车的状况,掌握动态,处理突发事件,发送命令。这样也方便了客户查询自己货物的运输情况。货车司机也可以通过短信平台查询自身位置接受公司指令。这样就解决了车辆动态信息的实时监控问题,节约了运力和运作成本。这对于加强物流信息化的建设对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活动的经济效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超级秘书网

七、结语。系统平台经过最初设计、实现及应用检验,已经具备基本的功能,可满足无力管理调度的需求。目前国内基于移动定位物流管理系统并不多见,系统成功地实现了短信管理、CDMA定位与GIS的有效集成,使用移动定位技术来实现现代物流管理中的货物的全程跟踪技术并通过短信平台实现在任何时间、任何地域的物流全程动态管理。

参考文献:

[1]朱隆亮谭任绩主编.物流运输组织管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2]吴信才编.MAPGIS地理信息系统.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3](美)朗利(LongleyP.A.)等编唐中实等.地理信息系统.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

[4]李津生,洪佩琳.下一代Internet的网络技术.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1.

篇4

移动作业系统是面向生产现场的现场作业管理系统,是管理和优化从任务下达到完成现场作业的硬件和软件的集合。行业内外移动作业系统包含的主要部件有移动作业管理软件、数据库服务器、电子标签、移动终端等,同时根据实际业务需求,在系统中增加了无线(以下简称WIFI)网络、无线的振动传感装置两大部件。

2.系统配置

系统主要包含WIFI网络、现场作业管理、无线振动诊断系统,并以现场作业管理系统为核心,WIFI网络系统提供现场作业管理系统的基础架构支撑,无线振动诊断系统提供在线的振动检测,并集成到现有的自动化监控系统,使现场作业管理系统内容更丰富。

(1)WIFI网络系统

通过分析区域的环境特点,设计了覆盖车间各操作点的无线网络,包括15个无线AP点以及1台无线接入控制器AC,来集中管理所有的AP,所有的AP均就近接入企业网络。

(2)现场作业管理系统

现场作业管理系统包括服务器、6台PAD,现场及相关设备部署RFID标签,同时部署imgenius现场作业管理软件。根据使用需求,系统选择带有NFC+WiFi功能的7寸安卓工业PAD。传统的移动终端读写RFID芯片需另外配置RFID读写装置,而NFC(近距离无线通信技术)平板电脑内置NFC芯片,组成RFID模块的一部分,由于NFC是由RFID演变而来,其基础是RFID及互连技术,可直接读写RFID芯片。WIFI模块可满足PAD连接现场WIFI网络,实现任务数据实时同步。

(3)无线振动诊断系统

烟草物流设备中的堆垛机电机及减速箱是随设备进行移动,选择在堆垛机上安装一套无线的振动诊断系统,部署OMNITREND振动分析软件进行数据收集和振动分析,将无线振动诊断系统集成到现有的自动化监控系统,通过WIFI网络系统,振动报警信息以日志形式实时推送到现场设备维护人员手中的PAD。

3.软件功能

使用产品化的现场作业管理软件对系统进行配置,实现巡检、点检、、维修等各项现场作业,各项工作的标准、时间、执行人、检查人等要素都包含在作业任务信息中。

(1)作业基础数据配置

在现场作业管理软件上,将设备台账、岗位分级、人员情况、排班轮岗、作业标准等基础数据录入系统,从而将原先纸质或口头的工作转化为系统中电子化的作业。

(2)作业执行流程

对已配置好的作业模板,通过计划、执行、审核的总体流程,构建了一个闭环的移动现场作业管理体系,提高了现场作业管理的透明度和执行力

(3)作业数据分析

系统对作业数据进行了完整的归档和分析,可以自动统计作业人员是否按质、按量、按时完成现场检查任务,对工作加以检查,及时发现工作问题。KPI分析功能允许从不同的维度对数据进行报表、图表等可视化分析。作为流程的一部分,还可以批准、编辑、退回提交的现场报告,对滞后的现场作业进行跟踪,提高现场作业执行力。

二、系统应用效果

本系统是一套创新的企业移动现场管理移动应用平台,集成专业的振动诊断设备、移动监控及报警管理、现场作业管理、绩效评估的班组作业管理一体化系统,使员工减少重复作业,实行无纸化记录,规范数据分析方式,达成人员、资产、作业的完美集成。

1.标准化作业

将物流设备的现场作业标准配置到系统中,使纸质的基准转化为电子化作业,系统根据执行人的记录值,判断需要进行拍照、提醒、跳转到其他作业等操作,以信息系统支撑制度规范的有效执行。

2.移动监控

将原有的物流系统监控报警信息通过信息交互的方式推送到PAD上,生成故障处理单据,提示现场维修人员并在现场完成故障处理的记录及数据采集,使监控和报警管理无处不在,故障全天候及时响应。

3.移动式在线振动诊断

建立一套基于WIFI的振动传感器为基础的设备诊断系统,探索对物流设备电机、减速机及其相关机械机构的诊断方法和模式,诊断系统报警信息通过信息交互的方式推送到PAD上,提示现场维修人员及时诊断、处理。目前主要应用于物流系统的堆垛机设备上。

4.班组卓越绩效管理的支撑

人员、资产、作业3个维度的全新集成和信息的任意分享,利用移动作业系统的数据对作业进行KPI统计,以例外作业(项)发生率为例,可以明显看到自系统稳定运行后,例外作业发生率处于下降趋势,说明设备运行状态逐渐向好。通过维修班组自行的评估—配置—使用—分析—优化的过程,目前形成了15项考核指标,如巡检时间不合格次数、点检例外发现次数、点检计划及时性、点检作业质量不合格项目数、问题整改超期数量等,并以积分的方式应用于员工月度绩效考核中。

篇5

一、绿色物流理论基础

(一)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过程构成威胁。1987年国际环境与开发委员会发表的《我们共有的未来》的研究报告提出,当代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有利于下一代环境的维护及其资源的持续利用,因此,为了实现长期、持续发展,就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来维护我们的自然环境。这种经济上的可持续发展政策同样适用于物流管理活动。由于物流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消耗能源和资源,产生环境污染,因而为了实现长期、持续发展,必须采取各种措施来维护自然环境。现代绿色物流管理正是依据可持续发展理论,形成了物流与环境之间相辅相成的推动和制约关系,进而促进了现代物流的发展,达到环境与物流的共生。

(二)生态经济学理论

生态经济学是研究再生产过程中,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循环,能量转化和价值增值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物流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重要环节,它既包括物质循环利用、能量转化,又有价值转化与价值实现。因此,物流涉及经济与生态环境两大系统,理所当然地架起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之间联系的桥梁。而传统的物流管理没有处理好二者的关系,过多地强调了经济效益,而忽视了环境效益,导致了社会整体效益的下降。经济效益主要涉及目前和局部利益,而环境效益则关系到宏观与长远利益。现代绿色物流的出现,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绿色物流以经济学的一般原理为指导,以生态学为基础,对物流的经济行为、经济关系和规律与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以谋求在生态平衡、经济合理、技术先进条件下的生态与环境的最佳结合以及协调发展。

(三)生态伦理学理论

生态伦理学迫使人们对物流过程中造成的环境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与义务感。为了人类自身更健康和安全地生存与发展,为了千秋万代的切身利益,人类应自觉维护生态平衡。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不可推卸的责任,也是人类对自然应尽的权利与义务。绿色物流正是从生态伦理学中得到了道义上的支持。

二、如何实施绿色物流管理

绿色物流管理作为当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无论政府有关部门还是企业界,都应强化物流管理,共同构筑绿色物流发展的框架。

(一)政府的绿色物流管理措施

1对发生源的管理:主要是对物流过程中产生环境问题的来源进行管理。由于物流活动的日益增加以及配送服务的发展,引起在途运输的车辆增加,必然导致大汽污染加重。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对发生源进行控制:制定相应的环境法规,对废气排放量及车种进行限制;采取措施促进使用符合限制条件的车辆;普及使用低公害车辆;对车辆产生的噪音进行限制。我国自90年代末开始不断强化对污染源的控制,如北京市为治理大气污染两阶段治理目标,不仅对新生产的车辆制定了严格的排污标准,而且对在用车辆进行治理改造,在鼓励提高更新车辆的同时,采取限制行驶路线、增加车辆检测频次、按排污量收取排污费等措施,经过治理的车辆,污染物排放量大为降低。

2对交通量的管理: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推动企业从自用车运输向营业用货车运输转化;促进企业选择合理的运输方式,发展共同配送;政府统筹物流中心的建设;建设现代化的物流管理信息网络等,从而最终实现物流效益化,特别是要提高中小企业的物流效率。通过这些措施来减少货流,有效地消除交错运输,缓解交通拥挤状况,提高货物运输效率。

3对交通流的管理:政府投入相应的资金,建立都市中心部环状道路,制定有关道路停车管理规定;采取措施实现交通管制系统的现代化;开展道路与铁路的立体交叉发展。以减少交通堵塞,提高配送的效率,达到环保的目的。

推进绿色物流除了加强政府管理外,还应重视民间绿色物流的倡导,加强企业的绿色经营意识,发挥企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的作用,从而形成一种自律型的物流管理体系。

(二)企业绿色物流管理措施

1绿色运输管理

(1)开展共同配送:共同配送(Jointdistribution)指由多个企业联合组织实施的配送活动。几个中小型配送中心联合起来,分工合作对某一地区客户进行配送,它主要是指对某一地区的客户所需要物品数量较少而使用车辆不满载、配送车辆利用率不高等情况。共同配送可以分为以货主为主体的共同配送和以物流企业为主体的共同配送两种类型。从货主的角度来说,通过共同配送可以提高物流效率。如中小批发者,如果各自配送难以满足零售商多批次、小批量的配送要求。而采取共同配送,送货者可以实现少量配送,收货方可以进行统一验货,从而达到提高物流服务水平的目的;从物流企业角度来说,特别是一些中小物流企业,由于受资金、人才、管理等方面制约,运量少、效率低、使用车辆多、独自承揽业务,在物流合理化及效率上受限制。如果彼此合作,采用共同配送,则筹集资金、大宗货物,通过信息网络提高车辆使用率等问题均可得到较好的解决。因此,共同配送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人员、物资、资金、时间等资源的利用效率,取得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同时,可以去除多余的交错运输,并取得缓解交通,保护环境等社会效益。

(2)采取复合一贯制运输方式:复合一贯制运输(Combinedtransportation)是指吸取铁路、汽车、船舶、飞机等基本运输方式的长处,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实行多环节、多区段、多运输工具相互衔接进行商品运输的一种方式。这种运输方式以集装箱作为连结各种工具的通用媒介,起到促进复合直达运输的作用。为此,要求装载工具及包装尺寸都要做到标准化。由于全程采用集装箱等包装形式,可以减少包装支出,降低运输过程中的货损、货差。复合一贯制运输方式的优势还表现在:它克服了单个运输方式固有的缺陷,从而在整体上保证了运输过程的最优化和效率化;另一方面,从物流渠道看,它有效地解决了由于地理、气候、基础设施建设等各种市场环境差异造成的商品在产销空间、时间上的分离,促进了产销之间紧密结合以及企业生产经营的有效运转。

(3)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Thirdpartylogistics)是由供方与需方以外的物流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的业务方式。发展第三方物流,由这些专门从事物流业务的企业为供方或需方提供物流服务,可以从更高的角度、更广泛地考虑物流合理化问题,简化配送环节,进行合理运输,有利于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对物流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配置,可以避免自有物流带来的资金占用、运输效率低、配送环节繁琐、企业负担加重、城市污染加剧等问题。当一些大城市的车辆配送大为饱和时,专业物流企业的出现使得在大城市的运输车量减少,从而缓解了物流对城市环境污染的压力。除此之外,企业对各种运输工具还应采用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和环境的原料作动力,如使用液化气、太阳能作为城市运输工具的动力;或响应政府的号召,加快运输工具的更新换代。

2绿色包装管理

绿色包装是指采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包装。绿色包装的途径主要有:促进生产部门采用尽量简化的、以及由可降解材料制成的包装;在流通过程中,应采取措施实现包装的合理化与现代化:

(1)包装模数化:确定包装基础尺寸的标准,即包装模数化。包装模数标准确定以后,各种进入流通领域的产品便需要按模数规定的尺寸包装。模数化包装利于小包装的集合,利用集装箱及托盘装箱、装盘。包装模数如能和仓库设施、运输设施尺寸模数统一化,也利于运输和保管,从而实现物流系统的合理化。

(2)包装的大型化和集装化:有利于物流系统在装卸、搬迁、保管、运输等过程的机械化,加快这些环节的作业速度,有利于减少单位包装,节约包装材料和包装费用,有利于保护货体。如采用集装箱、集装袋、托盘等集装方式。

(3)包装多次、反复使用和废弃包装的处理:采用通用包装,不用专门安排回返使用;采用周转包装,可多次反复使用,如饮料、啤酒瓶等;梯级利用,一次使用后的包装物,用毕转化作它用或简单处理后转作它用;对废弃包装物经再生处理,转化为其他用途或制作新材料。

(4)开发新的包装材料和包装器具:发展趋势是,包装物的高功能化,用较少的材料实现多种包装功能。

3绿色流通加工

流通加工(Distributionprocessing)指物品在从生产地到使用地过程中,根据需要施加包装、分割、计量、分拣、组装、价格贴付、标签贴付、商品检验等简单作业的总称。流通加工具有较强的生产性,也是流通部门对环境保护可以大有作为的领域。绿色流通加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措施:一是变消费者加工为专业集中加工,以规模作业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如饮食服务业对食品进行集中加工,以减少家庭分散烹调所带来的能源和空气污染;二是集中处理消费品加工中产生的边角废料,以减少消费者分散加工所造成的废弃物的污染,如流通部门对蔬菜集中加工,可减少居民分散加工垃圾丢放及相应的环境治理问题。

4废弃物物流的管理

从环境的角度看,今后大量生产、大量消费的结果必然导致大量废弃物的产生,尽管已经采取了许多措施加速废弃物的处理并控制废弃物物流,但从总体上看,大量废弃物的出现仍然对社会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导致废弃物处理的困难,而且会引发社会资源的枯竭以及自然资源的恶化。因此,21世纪的物流活动必须有利于有效利用资源和维护地球环境。

废弃物物流(Wastemateriallogistics)指将经济活动中失去原有的使用价值的物品,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收集、分类、加工、包装、搬运、储存,并分送到专门处理场所时形成的物品实体流动。废弃物物流的作用是,无视对象物的价值或对象物没有再利用价值,仅从环境保护出发,将其焚化化学处理或运到特定地点堆放、掩埋。降低废弃物物流,需要实现资源的再使用(回收处理后再使用)、再利用(处理后转化为新的原材料使用),为此应建立一个包括生产、流通、消费的废弃物回收利用系统。要达到上述目标,企业就不能只考虑自身的物流效率化,而是需要从整个产供销供应链的视野来组织物流,而且随着这种供应链管理的进一步发展还必须考虑废弃物的循环物流。即管理型物流追求与交易对手共同实现效益化;供应链型物流追求从生产到消费流通全体的效益化;循环型物流应追求从生产到废弃物全过程效率化,这是21世纪绿色物流管理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1]宋华,胡左浩.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0.

[2]张铎,周建勤.电子商务物流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篇6

2集装箱多式联运物流链安全控制措施

根据检测结果,可以对每一个联运环节,提出进行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事后控制的措施,以防范事故的发生,保证联运系统的安全。

2.1事前预防控制

事前主要以预防性控制为主,变“事后被动处理”为“事前主动预防”。(1)把好规章制度和作业规范制定关,把好物流从业人员筛选关、技能操作和安全培训教育关,货物检验关、把好物流设施检测关、环境条件监测关、突发事件演练关。建立健全集装箱多式联运信息管理系统及安全预警机制、安全保障机制、应急决策体系。(2)严把安全检查关。各物流行业、企业应制定统一的安全检查规范化流程和标准,制定安全检查表,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安全检查活动,及时发现问题,杜绝安全隐患,确保集装箱多式联运每一个物流环节的安全状况。

2.2事中过程控制

事中主要对联运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及中转衔接过程进行联防联控。(1)选择好保证联运货物安全运营的路线,选择基于时间—成本—安全的联运路线,可以高效、顺利地完成联运任务。由于集装箱多式联运跨越路径较长、运输环节多,道路环境较复杂,路径的选择应该由联运企业联盟专家咨询委员会有关专家共同完成[3][5]。(2)严格按照操作程序要求作业,遵守规章制度,杜绝野蛮操作,违章作业,建立作业中的自控、他控机制,采用基于GPS+GIS等先进技术的物流全程追踪预警系统,密切注意物流全程的状态,尤其注意各物流环节中转衔接过程的安全控制与防范,可在中转衔接处采用射频监测系统、视频监控系统。一旦发现问题及时报警,并立即启动紧急救援域案,尽量减免事故发生,减少事故损失。

2.3事后反馈控制

(1)在每一物流环节完成后,及时进行总结分析,并把分析结果进行反馈,与控制目标进行对比,找出问题,不断完善集装箱多式联运物流运作管理及安全管理机制。(2)事故发生后,应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利用反馈原理,提出事后控制防范措施,有效防止事故的重复发生。(3)进行事故救援后的事后评估分析工作,并将评估结果反馈回去,用于完善救援方案和救援系统。(4)本着“以人为本”、“货主第一”的原则,积极进行事故后的安抚、赔偿工作,建立风险转移或损失补偿机制,各联运企业应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保持联运企业与货主的战略合作关系,保证联运企业间的协作共赢。

篇7

2.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国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尤其是在经济发达的地区,他们更加注重新技术的发展,在供应链系统下的物流管理则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供应链系统作为一个有目的性的功能,是拥有着复杂的操作性的,不同的链条之间拥有着各自的特征,参与者共同受益的共赢模式也是在当下时展备受推崇的获利模式,因此,随着物流管理因素的逐渐发展壮大,各国也更加注重起在供应链系统下的物流管理功能了。这也就使得供应链系统变得更加的引人注目,使得物流管理更加得被重视。但是,随着供应链系统的物流管理的不断发展,各国对其的利用不断加大,从而一些随带的问题便被渐渐的暴露出来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我国的客户所产生的物质要求不仅仅只是仅限于我国的物质条件,人们更加注重国际物流的发展状态,虽然有部分企业紧紧跟随时代潮流发展的脚步,但是,仍然有一些“古板”的企业,他们沉睡在以往的发展状态中,不知道改变与更新,于是便渐渐落后于世界的脚步,这对其企业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发展的暂时落后会导致经济效益的降低,发展的长期滞后便会导致其经济环境的破坏,甚至是最后被迫退出商业的发展市场,这是人们最不想看见的结果。

3.传统的管理理念根深蒂固,大量的资源便会被白白浪费在不值得运作的生产方面,从而严重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客户多样化的要求无法被满足,便会产生负面的经济效益,全球化的趋势已经无法阻挡,而长期滞留在原来的基础上,不懂得更新与改进,不懂得接纳新思想,不敢去接触新事物,于是便与时代隔了一道鸿沟,企业的上下游无法连接,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交流不充分,客户的售后反馈无法及时传达等等,这些可能会出现在供应链系统下物流管理中的各种问题便会显现出来,最终使得企业的发展存在很大的风险。其次,先进的技术和优秀的人才也是企业发展的必备因素,很多企业仅仅只是注重供应链系统的完善以及物流管理的条例措施的改善,而忽略了最基本的改进措施,忽视了人才的培养,从而导致了企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落后于其他竞争对象,无法满足企业现代化的物流管理需要,便会制约物流企业的持续发展,人才技术的单一也使得企业无法拥有自身的工作优势,与世界的脱轨,与其他国家的差距,与其他企业的竞争处于劣势等等,这一系列因素都致使企业不能认识到自身所处的地位以及自身发展状态的劣势。

二、促进供应链系统下的物流管理改进的措施

1.培养创新型人才,紧随时展的脚步。由于地区发展的滞后性,某些地区接受新事物的时间总是会落后于其他比较发达的地区,这就会导致一些比较先进的信息技术无法被引进,或是引进的成本费用过高而无法负担,没有完备的硬件设施是导致供应链系统的物流管理无法正常运行的重要原因,其次,即使拥有了完善的基础设施,但却没有适应技术发展的高科技人才,这也是会从根本上导致经济产生不好的效益,因此,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加大对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教育。现阶段,物流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应该被作为一个物流管理功能作用发挥的重要因素,企业如果想要在物流管理技术方面有所发展,想要在这一专业领域拥有自己独特的技术,就要多多培育创新型人才,积极创造出其他企业所没有的专业技术,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这样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且立于不败之地,随时关注发达地区的技术发展程度,积极引进别的地区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让工作职员都自主的接受这些先进的知识、思想,并且建立积极的工作机制,让工作职员们能够自己努力地去探索新世界的领域,积极的奖励机制也是促进职员们更加努力工作的动力。培养物流管理应用的人才,这也要求企业需要随时关注世界上这一领域的发展动态,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紧紧跟随时展的步伐,这样才能保证不落后于潮流。

2.创新物流管理功能,促进技术改革。在物流管理发展的道路上,企业经历了从比较落后的技术发展至先进的技术,然而有些企业随时更新自己的管理系统,有的企业却仅仅满足于现状,而不懂得去更新技术。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高新技术持续发展起来,如何用智慧的眼光去辨别事物的好坏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现阶段基于供应链系统的物流管理发展是处于上升的状态,环境适应性较强的物流管理系统被不断地更新和创新,要想在企业发展之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创新企业的物流管理功能,加大对技术创新的资金投入,不能停留在传统的管理方式上。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对于物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满足客户的要求就必须要促进技术改革,将陈旧落后的设备淘汰掉,引进新型高端设备,加入信息技术功能,因为信息技术在现阶段企业发展的道路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加大信息化程度的建设,增加工作效率,努力满足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

3.加大对于供应链系统下的物流管理的研究,促进企业发展质的飞跃。虽然供应链系统下的物流管理已经被一些学者拿出来研究,但是仍然存在不接受新技术的现象,基础设备的落后便使物流管理的研究受到更大的阻碍,因此,加大对于供应链系统下的物流管理研究,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努力降低企业的工作成本,引入现代信息技术,供应链系统是促进物流管理功能发挥的基础,因此,首先要了解供应链系统的内部结构,以及它的功能和技术应用,将供应链系统的每一个节点联系起来,加强各自的工作效率,加强各部分的相互联系,降低工作的风险,做好供应链系统工作的基础。然后,将研究延伸到物流管理,促进技术创新,响应客户的要求,提升供应链系统物流管理的水平,制定一个长远的目标,并且加以规划,建立员工奖励制度,促进企业工作效率的提高。创新物流服务的理念,以客户为中心,加强对客户反馈的反映,建设一个完善的物流管理系统,争取为促进企业发展的质的飞跃打下坚实的基础。

篇8

探促进物流实践的发展具有现实而重要的意义。从20世纪50年代到现在,物流的理论经历了许多的变革,也有了巨大的发展。由于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环境不同,其物流的发展进程也各有差异。由于美国物流管理的研究和实践最为先进、最为完善,一般以美国为例,将现代物流的发展过程分为实物配送阶段(Physical distribution)、综合物流阶段(Integrated logistics management)、供应链管理阶段(Supply chain management)三个阶段。

实物配送阶段指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 这一阶段对物流的研究以实物分销过程为主,即产品从制造商成品库到用户;20世纪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末,是以综合物流的形成为标志的阶段;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今,是以供应链管理的产生为标志的阶段。

物流理论学说研究

国外物流理论研究起始于20世纪30年代。研究的内容主要是物流概念研究,还没有深入地涉及到其他的理论问题。到了20世纪50年代,世界经济开始复苏,商品流通规模不断扩大,物流的影响和作用日趋明显,其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不断提高,人们对物流的认识和关切程度也逐渐深化,有关物流理论研究逐渐深入,研究的视角不断扩大,从而物流理论研究逐步形成了独立运动,并产生出了许多新的理论和新学说。

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内学术界开始从不同角度研究和探讨物流问题,引进和介绍国外物流概念和物流理论研究的动态,并曾一度形成了物流理论研究热潮。到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期,国内从物流概念的界定和物流基本知识的介绍转为开展专题性研究――如物流行业发展问题和配送问题,物流模式、物流规划和物流运营等问题,并出版了不少反映我国物流理论研究水平的专著和学术论文。

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在对物流理论与实践的分析和研究虽然是较广阔,题目复杂繁多,但是总的来说都形成了一定的共识,并可以归纳为以下几大理论和学说。

物流成本中心学说

物流成本中心说强调解决物流问题,重点并不在于物流的合理化和现代化,而在于如何通过物流管理的方式来控制和降低成本。所以,成本中心说意味着物流既是主要的成本产生点,又是降低成本的关注点,“物流是降低成本的宝库”等说法正是这种认识的形象表达。

1962年4月,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首次明确提出物流领域的潜力,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此标志着企业物流管理领域的正式启动。日本西泽修教授在研究物流成本时发现,先行的财务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都不能掌握物流费用的实际情况,导致对物流费用的了解只是冰山一角,提出“物流冰山”学说。他用物流成本具体分析了彼得・德鲁克的“黑大陆”学说。事实证明,物流领域的方方面面对我们而言还是不清楚的,在“黑大陆”中和“冰山”的水下部分正是物流尚待开发的领域,也是物流的潜力所在。这无疑激起了人们对物流成本的关注,推动了企业物流的发展。但是,成本中心学说过分地强调了物流的成本机能,认为改进物流的目标是降低成本,致使物流在企业发展战略中的主体地位没法得到认可,从而限制了物流本身的进一步发展。

利润中心学说

第三个利润源的说法也是日本权威学者西泽修先生在1970年提出的。

人们把物质资源的节约和劳动消耗的降低分别称为“第一个利润源泉”和“第二个利润源泉”。由于受到科技和管理水平的限制,第一、二利润源泉已近枯竭,有待于科技的重大突破。 “第三利润源泉”理论认为物流作为“经济领域的黑暗大陆”虽然没有被完全照亮,但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探索,物流领域绝不会是一个不毛之地,肯定是一片富饶之源。在经历了1973年的石油危机之后,物流“第三利润源”的作用己经得到证实,物流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得到巩固。

服务中心学说

服务中心学说代表了美国和欧洲一些学者(如:鲍尔索克斯)对物流的认识,他们认为,物流活动的最大作用并不在于为企业节约了成本或增加了利润,而是在于提高了企业对用户的服务水平,进而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服务中心学说特别强调了物流的服务保障功能,借助于物流的服务保障作用,企业可以通过整体能力的加强来压缩成本、增加利润。目前,在国内有关物流的服务的研究也是一个比较热的话题,有的从顾客满意度的角度,探讨物流服务的功能和作用以及衡量指标体系;也有的从客户关系角度,研究客户关系管理在物流企业中的应用价值和方法。

效益悖反学说

效益悖反是物流领域中很经常、很普遍的现象,是这一领域中内部矛盾的反映和表现。效益悖反是指在物流系统中的功能要素之间存在着损益的矛盾,也即物流系统中的某一个功能要素的优化和利益发生的同时,必然会存在系统中的另一个或另几个功能要素的利益损失,这是一种此涨彼消、此盈彼亏的现象,往往导致整个物流系统效率的低下,最终会损害物流系统的功能要素的利益。在认识到物流系统存在着“效益悖反”的规律之后,物流科学也就迈出了认识物流功能要素,寻求解决和克服物流各功能要素效益悖反现象这一步。系统科学的广泛应用为此提供了新的视野,人们不仅可以将物流系统细分成运输、储存、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物流信息处理等功能要素来认识,而且还可以将这些功能要素的有机联系寻找出来,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进而有效地解决“效益悖反”,追求总体的效果。

战略中心学说

物流战略中心说是当前非常盛行的说法,学术界和企业界逐渐意识到物流更具有战略性。这一学说把物流提到了一个相当重要的地位,认为物流会影响到企业总体的生存与发展,应该站在战略的高度看待物流对企业长期发展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将物流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直接联系起来的观点,对促进物流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郝聚民博士在其研究中构筑第三方物流公司的发展战略簇(2002)。马士华从供应链管理的角度,提出物流管理战略全局化的观念 (2001)。还有学者从供应链的角度提出了“即时物流战略”、“一体化物流战略”、“网络化物流战略”和“物流战略联盟”等。物流规划是物流发展(战略)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战略投资、战略技术开发也是近几年企业发展现代物流的重要内容。

供应链学说

1983年和1984年发表在《哈佛商业评论》上的两篇论文(Kraljic Peter: Purchasing must become supply management和Shapiro Roy D.:Get leverage from logistics)开创了供应链研究的先河。目前,对供应链管理理论的研究呈现出多样性,有从管理的角度来研究和阐述供应链管理的理论;也有的从流通企业发展和物流运动的组织形式、组织模式等角度出发来探索供应链理论,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观点:供应链管理是物流管理的超集;物流是供应链管理的一部分;供应链物流;物流供应链。

绿色物流学说

绿色物流是部分学者近几年提出的一个新课题,从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建立的环境共生型的物流管理系统。

目前,对绿色物流还没有形成较为成熟的定义,随着供应链管理理论的发展,绿色供应链、生态供应链的概念也应运而生,绿色物流理论主要是改变原来由“资源―产品―废弃物排放”所构成的开环型物质单向流动模式,而构成一种“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型物质流动系统。为此引入了逆向物流的概念,所谓逆向物流是指在废弃物回收利用过程中产生的物流活动。当前研究主要限于绿色物流、绿色供应链管理等概念,研究成果还主要是针对物流系统某些环节的单项技术,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思想指导。研究工作一方面着重于研究物流与环境问题,而忽视了物流与资源消耗,物流与社会发展等问题的研究;另一方面,目前研究工作大多将资源与环境作为外生变量来加以分析,以寻求一些缓解物流与环境两者之间矛盾的办法,并未将资源、环境、物流与经济发展等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考虑。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物流成本中心说和利润中心说都是从物流的价值领域方面,分析现实经济活动中大量存在的物流浪费现象,并揭示了物流潜在的价值,从而使人们认识到在当今社会经济活动中还有一块非常肥沃的“经济领域的黑暗大陆”等待着去探索和发掘。服务中心说则是强调物流的服务保障功能,认为服务重于成本,通过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可以实现总成本的下降。物流的战略说则强调站在战略的高度研究物流,认为对企业而言,物流不仅是一项刻意追求物流一时一事的效益,而是着眼于总体、着眼于长远。效益悖反说揭示了物流系统各功能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它们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表明解决物流问题必须运用系统科学的观点,综合权衡各功能要素的效益,最终实现物流系统的总体效益的最优,而不是某一个功能要素的优化。供应链管理说从系统论的角度去研究物流的内在运动规律,探寻物流在生产制造供应链中的融合方式、地位和作用,同时也探寻物流自身供应链的整合模式及其运作规律,通过将整个供应链上的所有环节的市场、网络、过程和活动的有效联系起来,实现顾客服务的高水平与低成本,以赢得竞争优势。绿色物流说则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认为现代物流是一个循环物流系统,它是由正向物流和逆向物流共同组成的系统,研究现代物流必须在综合考虑物流、经济、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前提下,分析现代物流系统的运行机理、发展战略和模式。

现代物流研究趋势

近10多年来,西方物流理论发展很快,并不断地跟随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开创性地提出和研究一些新的理论问题,如精益物流、绿色物流和逆向物流,把环保、可持续发展等经济理念带到了物流理论的研究领域。

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物流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物流系统和供应链集成研究、物流战略研究、物流组织研究以及绿色物流、精益物流和逆向物流的研究等方面。

从物流理论的引进,到研究热潮的兴起,国内专家学者和实业界的探索者们对物流理论做出了许多的付出和努力,使物流研究在系统体系、竞争战略、成本分析、供应链及其管理、物流组织、物流形成机理、新物流理论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同时,也随之产生了许多新的问题需进一步地研究和探索。

物流理论涵盖的内容体系的科学边界、基于流程管理的物流战略、物流组织变革的作用和结果、深入“物流产业”的研究、物流统计口径的统一和评价研究、物流活动规律等还缺乏系统的研究。

从以上情况可以看出,目前仍有必要加大对物流基础理论研究的力度。为了适应经济的发展,使理论研究起到为实践服务的作用,应逐渐将研究重心转到微观物流上,将研究视点从定性转到定量分析上,关注物流研究的新进展,对推动物流理论研究,促进物流实践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篇9

在工程项目成本构成中,物资成本占工程成本的60%以上,加上运杂费可能会高于70%,因此,物资管理对保证施工项目的顺利进行、降低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企业行为的物资管理工作,不仅是企业物资部门的专业管理,更应是企业决策层和高管关注的事项,同时也是各岗位人员需共同参与和监督的组合管理,只有全员的参与,才能有效构筑企业物资管理现代化的完整体系。随着建筑大军数量的不断膨胀,国家定期不定期为抑制通货膨胀而采取宏观经济调控措施等,施工企业为了生存不惜低价承揽任务,即使是优秀的施工企业效益仍然不尽理想。因此,施工企业加强物资管理的现代化进程,挖掘其管理潜在效益是迫切而必须的。

一、现代物流思想概述

(一)物质资源管理

建筑施工企业中的物资管理,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需各种物资的计划编制、采购订货、运输组织、库存保管、合理供应、领发、回收等各项管理工作的总称。所需的各种物资是指企业进行生产所必需的原料、材料、辅助材料、燃料、动力、工具等。物资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几个方面:按品种、按质量、按期限齐备地供应生产经营活动所需的各种物资;合理地组织物资的订货、采购、运输、储存、收发等工作,加速物资的流转,减少物资的损耗;监督和促进生产部门合理地、节约地使用物资;合理地回收和处理包装物及生产废弃物,避免污染环境。

从生产的需要和企业的具体条件出发,认真搞好物资管理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物资是工业企业实现生产过程的物资基础,只有做好物资管理工作,才能保证企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和不断扩大;其次,搞好物资管理工作,能够改善企业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第三,加强物资信息管理,有利于企业的敏捷化生产,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现代物流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现在流行的物流一词英语为Logistics,也就是后勤的意思。物流概念最早始于美国,当时的概念是指实物配送,使用PhysicalDistribution(PD)一词,是企业、销售商自身的运输、仓储、包装等活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军的后勤组织成功地将战略物资源源不断地运送到全球各地,使得美军能够实施全球化战略。战后,随着美国企业经营全球化的发展,传统的实物配送(PD)物流理论已不能满足实践需要。由于Logistics被美军成功地用于全球化后勤保障,于是这种面向全球化的新的物流理论、观念被引入企业中。20世纪80年代美国及欧洲各国广泛采用Logistics理论,90年代日本也开始运用Logistics理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现在许多知名的跨国企业已在我国上海、北京、广州等地组建了物流中心。

1980年,美国后勤管理协会将物流的概念定义为:“有计划地对原材料、半成品及成品由生产地到消费地的高效流通活动,这种流通活动的内容包括为用户服务、需求预测、情报信息联络、物料搬运、定单处理、选址、采购、包装、运输、装卸、废弃物处理及仓库管理”。1997年,北京“亚太国际物流会议”许多物流专家对物流概念提出了新看法,共同认为物流已不仅仅是从产品出厂开始,而是包括从原材料采购、加工生产到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直到废旧物品回收、处理等的整个物品物理性流动过程,包括为实现这一过程而采取的一系列技术、经济、组织和管理活动。1998年,美国物流协会对物流定义为:“物流是供应链的一部分,是为了满足顾客需要而对商品、服务及相关信息从生产地到消费地的高效率、低成本流动和储存进行计划、实施和控制的过程”。

供应链(SupplyChain)是一个由原材料供应商、营运商、仓储商、生产企业、销售商、零售商、顾客组成的链式结构,包括物流和信息流。供应链管理理论采用系统论的观念和方法,整合整个供应链的各个部分对物流进行系统管理,提高物流流动效率降低流动成本。

二、施工企业物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从思想观念上看,落后于现代化管理的理念

随着物流的快速发展,一般生产企业的物资管理尚未能与物流市场有效接轨,企业领导、管理人员普遍存在“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思想,对第三方物流有抗拒心理。

(二)从物资管理的基础上看,配套设施薄弱

由于对物资管理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计算机管理系统应用受到制约,多停留在原来的整套账务、采购、仓储和控制的管理模式上,造成了当前物资管理基础工作相对薄弱,是典型流程式、“标准化”的管理,而不是追求效益、主动进取的管理模式。

(三)从操作实践上看,重供应、轻管理的现象严重

企业领导层、生产作业层对物资部门的要求是准时提供生产所需的物资,一旦延误生产,物资部门要负一切责任。因此,施工物资管理人员唯能做的就是加强计

(四)从人力资源的角度上看,物资人才缺乏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由于物资人员划预算,按品种、按质量、按期限齐备地供应施工生产所需的各种物资,宁愿物资管理水平停留于传统水平,也不愿承担因改革创新带来的风险和责任。作为生产辅助人员,在企业的地位居于次要,无法吸引人才,增强活力,使得既懂信息技术又懂物资管理,既懂经济金融又懂法律的人才严重缺乏;二是物资管理人员缺乏系统、专业、相关的培训,在管理中往往凭借的是经验判断而不是科学理念;三是普遍存在人才知识结构老化,难以接纳现代化管理理念与手段的问题。

三、现代物流思想在施工企业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现代企业竞争的手段,除了技术的先进性,最有效的就是内部管理的有效性和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随着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企业节约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潜力已经十分有限,只有物流领域才是尚待挖掘的第三利润源。同时,为了提高市场反应能力,企业必须具备快速高效的销售渠道和采购方式,而现代物流与传统运输、仓储业的不同之处正在于其特有的集成性和敏捷性,物流是企业经营敏捷性的重要物质保障,对改善企业经营状况、提高企业竞争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些年来,作为国民经济发展支柱产业之一的建筑行业,在房地产市场持续高涨的有利条件下,规模得到了较大的扩张,取得了一定的效益。但是也应该看到,由于建筑行业自身的点多、面广、工期长、队伍杂等特点,决定了其在迅速扩大规模的同时成本不断上升,材料费居高不下,资金周转越来越慢,部分企业效益开始下滑。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企业物资资源管理落后,阻碍了生产过程的正常进行,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鉴于对物流理论的认识和理解,认为建筑施工企业是非常适合于运用现代物流技术进行物资资源管理的,具体分析如下:

(一)相对于应用广泛的商业零售领域,建筑施工业的物资流动确定性很强,更加容易确定项目物资需求。建筑设计完成后,物资数量种类就基本确定了,施工组织设计完成后,时间也基本确定了。

(二)相对于应用广泛的商业零售领域,建筑产品的需求物资类型较少,品种相对简单,使用物流管理技术更加方便。

(三)建筑安装工程用的三大材料钢材、木材、水泥以及使用量较大的一些大宗原材料比较容易和供应商形成长期的稳定的供应链。

(四)建筑施工企业所需的物资数量大,质量多,运输成本高,库存占用资金多,合理运用物流管理技术,更加易于降低运输成本和加速材料资金周转。

(五)建筑施工企业流动性大,合理运用当地第三方物流提供的专业服务,有利于降低工程的间接费用。

(六)建筑工程现已有很多成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管理软件,以供应链管理为手段,实现企业的物料需求计划(MRP),可进一步融入企业资源计划(ERP)。

现代企业的走向是经济全球化和专业化,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和专业化的第三方产品和服务。建筑企业同样也应融入这种大环境中,选择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长期稳定地形成供应链关系,即:供应商营运商建筑企业仓库建筑项目销售商客户,形成物流和信息流。通过应用这种现代化的供应链管理手段,企业将大大提高外部形象以及内部管理水平,减少无谓消耗,有助于实现建筑工程项目效益最大化。

随着建筑科技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行业的科技含量逐步提高,为建筑施工企业运用物流理论进行物资管理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四、现代物流思想在施工企业物资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一)从宏观战略上采取的措施

1.加强价值工程研究应用

在施工企业自身权限范围,以及合理的变更设计下,加强价值工程实践,删除冗余功能,减少材料无谓支出和浪费,同时研究新型经济实用性材料代替的可行性。

2.应用物资管理信息系统

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由按功能方式组成的各种职能子系统构成,它们主要包括价格分析系统、合同管理系统、库存管理系统、计划采购系统、质量跟踪系统等。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既可利用计算机来取代人工繁琐的事务处理,提高管理效率,又可完成手工难以完成的信息处理,为物资管理及决策提供信息分析及最佳决策方案,使供应工作处于最佳状态。

3.建立战略联盟,发挥互补优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物流市场快速发展,联盟重要性不言而喻。战略联盟可以减少渠道冲突,快速传递信息,降低渠道成本,突出共同价值和未来发展。建筑企业应选择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商,或者区域性销售商,形成长期稳定的供应链关系。通过应用这种现代化的供应链管理手段,企业将大大提高外部形象以及内部管理水平,减少无谓消耗,有助于实现建筑工程项目效益最大化。

(二)从微观战术上进行的考虑

1.确立科学管理理念,实施系统控制

(1)目标计划控制。根据工程项目用料计划,可运用ABC分类法、订货点(FQS)法、经济订货批量(EOQ)公式来解决。根据最终的计划,保证按品种、按规格、按质量要求。

(2)采购控制。采购需要开展的业务很多,必须对采购程序的各项业务建立职责分工,实行职务分离。加强对采购对象、采购量、合同签订、付款、货物验收、运输方式和配送等各方面的控制。要强化信息情报收集,引入竞争机制,净化采购渠道。对采购物资应本着“择优布点、货比二家、先近后远、合理定价”的原则,以降低材料的买价和运输费用。要加强采购人员的职业教育和管理,强化纪检监督工作,杜绝采购人员个人为吃回扣、拿好处而不惜牺牲企业利益的不正之风。物资部门要提倡“多存信息,少存实物”的新观念,合理确定采购批次和采购数量,防止盲目采购和无计划采购。

(3)存储控制。在存储控制中,目的就是为了研究得到最合理的采购周期、采购时间和最佳库存结构。施工企业在生产和经营段时间以后,都会造成部分材料、配件的积压现象。为了在盘活库存、减少储备、杜绝损失浪费,不再造成新的超储积压方面,物资管理部门要加强物资定(限)额管理,严格按计划和物耗定额进行控制,加大修旧利废工作,充分利用物流市场发展,不断探索材料“零库存”的可行性。

2.推行现代化管理模式,强化内部管理

(1)科学定位。物资工作要达到的总体目标应当定位于保供和创效。因此,不仅要建立可靠的物资供应与质量保证体系以达到保供的目标,更要致力于降低物资采购成本,节省物资供应成本,强化资源的整合与综合利用,提高资金的运作效率,建立有效的材料责任成本控制体系,以实现创效增效的目标。

(2)科学管理。物资管理工作具有微观性、专业性、规范性的特征,是一项操作层面上的工作。因此,必须讲求科学,按施工企业物资工作的特点和内在规律来制定和实施物资管理工作的计划、组织和控制措施,要吸收战略采购、物流管理、供应链战略管理等先进适用的管理思想精华,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实施各项管理职能工作,在物资管理目标上创新。

(3)以人为本。管理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实现目的的中介是人。不仅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以规范物资工作人员的行为,明确其职责,更要注意研究人的内在需求和行为规律,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广大物资人员的聪明才智。要努力使物资管理人员熟悉物流管理技术,成为储存保管、运输装卸的专家,更应掌握企业内供应链的流程,熟悉软件程序和信息技术系统,掌握电子商务技术。必须重视人才在企业物流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要采取各种方式,多层次地加大对企业内部物流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物流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要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用人制度,吸纳大量有用的专业人才,以满足企业物流现代化的需要。

3.构建现代化的物资管理体系

根据建筑市场的需要,目前大中型施工企业普遍实行“集团母、子(分)公司项目施工作业队”的运行模式,与之相适应,企业的物资体系应由过去的企业各级机构层层设置物资管理机构和施工现场层层设立材料厂、库变为三级管理机构,即决策、监督、管理层(母、子/分公司物管部门)采购供应层(各项目部物管部门)耗物层(各施工队)。

4.构建物资管理现代化的监控体系

(1)强化财务对成本的控制。会计人员由于自身知识而所限,只有依赖于信息机构和自身的阅历对审核事项做出判断,从经济内容上看,不再限于原始凭证的完备及形式上,更应转移到数量和价格的真实性。

(2)全员参与监督。物资部门要接受广大职工的监督。每季度将主要采购物资张榜公告,公告内容尽可能全面、一目了然。对有疑惑的事项,职工可以向纪检监察部门报告。

五、结束语

物资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施工企业的生产、技术、财务等多方面的经营活动和经济效益;在现代社会,物流的概念被炒作的十分热门,但这不仅仅是一种炒作,现代物流管理思想确实是有相当的科学基础和成熟的技术,也不乏成功的例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建筑企业必须改变过去计划经济模式下的物资管理思想,采用先进的物资管理方式,这种方式必须是与企业整个生产管理变革相适应。确定新的物资管理思想,建立高效的物资管理组织机构和供应体系已成为必然的趋势。施工企业只有探索出适应市场发展的新型物资管理模式,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渝祥,企业答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周启蕾等,我国物流理论研究的现状与未来[J],中国流通经济,2000(2).

[3]汝宜红等,现代物流理论及其实践[J],中国物资流通,2001(7).

篇10

在工程项目成本构成中,物资成本占工程成本的60%以上,加上运杂费可能会高于70%,因此,物资管理对保证施工项目的顺利进行、降低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企业行为的物资管理工作,不仅是企业物资部门的专业管理,更应是企业决策层和高管关注的事项,同时也是各岗位人员需共同参与和监督的组合管理,只有全员的参与,才能有效构筑企业物资管理现代化的完整体系。随着建筑大军数量的不断膨胀,国家定期不定期为抑制通货膨胀而采取宏观经济调控措施等,施工企业为了生存不惜低价承揽任务,即使是优秀的施工企业效益仍然不尽理想。因此,施工企业加强物资管理的现代化进程,挖掘其管理潜在效益是迫切而必须的。

一、现代物流思想概述

(一)物质资源管理

建筑施工企业中的物资管理,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需各种物资的计划编制、采购订货、运输组织、库存保管、合理供应、领发、回收等各项管理工作的总称。所需的各种物资是指企业进行生产所必需的原料、材料、辅助材料、燃料、动力、工具等。物资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几个方面:按品种、按质量、按期限齐备地供应生产经营活动所需的各种物资;合理地组织物资的订货、采购、运输、储存、收发等工作,加速物资的流转,减少物资的损耗;监督和促进生产部门合理地、节约地使用物资;合理地回收和处理包装物及生产废弃物,避免污染环境。

从生产的需要和企业的具体条件出发,认真搞好物资管理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物资是工业企业实现生产过程的物资基础,只有做好物资管理工作,才能保证企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和不断扩大;其次,搞好物资管理工作,能够改善企业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第三,加强物资信息管理,有利于企业的敏捷化生产,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现代物流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现在流行的物流一词英语为Logistics,也就是后勤的意思。物流概念最早始于美国,当时的概念是指实物配送,使用Physical Distribution (PD)一词,是企业、销售商自身的运输、仓储、包装等活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军的后勤组织成功地将战略物资源源不断地运送到全球各地,使得美军能够实施全球化战略。战后,随着美国企业经营全球化的发展,传统的实物配送(PD)物流理论已不能满足实践需要。由于Logistics被美军成功地用于全球化后勤保障,于是这种面向全球化的新的物流理论、观念被引入企业中。20世纪80年代美国及欧洲各国广泛采用Logistics理论,90年代日本也开始运用Logistics理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现在许多知名的跨国企业已在我国上海、北京、广州等地组建了物流中心。

1980年,美国后勤管理协会将物流的概念定义为:“有计划地对原材料、半成品及成品由生产地到消费地的高效流通活动,这种流通活动的内容包括为用户服务、需求预测、情报信息联络、物料搬运、定单处理、选址、采购、包装、运输、装卸、废弃物处理及仓库管理”。1997年,北京“亚太国际物流会议”许多物流专家对物流概念提出了新看法,共同认为物流已不仅仅是从产品出厂开始,而是包括从原材料采购、加工生产到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直到废旧物品回收、处理等的整个物品物理性流动过程,包括为实现这一过程而采取的一系列技术、经济、组织和管理活动。1998年,美国物流协会对物流定义为:“物流是供应链的一部分,是为了满足顾客需要而对商品、服务及相关信息从生产地到消费地的高效率、低成本流动和储存进行计划、实施和控制的过程”。

供应链(Supply Chain)是一个由原材料供应商、营运商、仓储商、生产企业、销售商、零售商、顾客组成的链式结构,包括物流和信息流。供应链管理理论采用系统论的观念和方法,整合整个供应链的各个部分对物流进行系统管理,提高物流流动效率降低流动成本。

二、施工企业物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从思想观念上看,落后于现代化管理的理念

随着物流的快速发展,一般生产企业的物资管理尚未能与物流市场有效接轨,企业领导、管理人员普遍存在“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思想,对第三方物流有抗拒心理。

(二)从物资管理的基础上看,配套设施薄弱

由于对物资管理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计算机管理系统应用受到制约,多停留在原来的整套账务、采购、仓储和控制的管理模式上,造成了当前物资管理基础工作相对薄弱,是典型流程式、“标准化”的管理,而不是追求效益、主动进取的管理模式。

(三)从操作实践上看,重供应、轻管理的现象严重

企业领导层、生产作业层对物资部门的要求是准时提供生产所需的物资,一旦延误生产,物资部门要负一切责任。因此,施工物资管理人员唯能做的就是加强计

(四)从人力资源的角度上看,物资人才缺乏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由于物资人员划预算,按品种、按质量、按期限齐备地供应施工生产所需的各种物资,宁愿物资管理水平停留于传统水平,也不愿承担因改革创新带来的风险和责任。作为生产辅助人员,在企业的地位居于次要,无法吸引人才,增强活力,使得既懂信息技术又懂物资管理,既懂经济金融又懂法律的人才严重缺乏;二是物资管理人员缺乏系统、专业、相关的培训,在管理中往往凭借的是经验判断而不是科学理念;三是普遍存在人才知识结构老化,难以接纳现代化管理理念与手段的问题。

三、现代物流思想在施工企业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现代企业竞争的手段,除了技术的先进性,最有效的就是内部管理的有效性和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随着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企业节约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潜力已经十分有限,只有物流领域才是尚待挖掘的第三利润源。同时,为了提高市场反应能力,企业必须具备快速高效的销售渠道和采购方式,而现代物流与传统运输、仓储业的不同之处正在于其特有的集成性和敏捷性,物流是企业经营敏捷性的重要物质保障,对改善企业经营状况、提高企业竞争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些年来,作为国民经济发展支柱产业之一的建筑行业,在房地产市场持续高涨的有利条件下,规模得到了较大的扩张,取得了一定的效益。但是也应该看到,由于建筑行业自身的点多、面广、工期长、队伍杂等特点,决定了其在迅速扩大规模的同时成本不断上升,材料费居高不下,资金周转越来越慢,部分企业效益开始下滑。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企业物资资源管理落后,阻碍了生产过程的正常进行,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鉴于对物流理论的认识和理解,认为建筑施工企业是非常适合于运用现代物流技术进行物资资源管理的,具体分析如下:

(一)相对于应用广泛的商业零售领域,建筑施工业的物资流动确定性很强,更加容易确定项目物资需求。建筑设计完成后,物资数量种类就基本确定了,施工组织设计完成后,时间也基本确定了。

(二)相对于应用广泛的商业零售领域,建筑产品的需求物资类型较少,品种相对简单,使用物流管理技术更加方便。

(三)建筑安装工程用的三大材料钢材、木材、水泥以及使用量较大的一些大宗原材料比较容易和供应商形成长期的稳定的供应链。

(四)建筑施工企业所需的物资数量大,质量多,运输成本高,库存占用资金多,合理运用物流管理技术,更加易于降低运输成本和加速材料资金周转。

(五)建筑施工企业流动性大,合理运用当地第三方物流提供的专业服务,有利于降低工程的间接费用。

(六)建筑工程现已有很多成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管理软件,以供应链管理为手段,实现企业的物料需求计划(MRP),可进一步融入企业资源计划(ERP)。

现代企业的走向是经济全球化和专业化,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和专业化的第三方产品和服务。建筑企业同样也应融入这种大环境中,选择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长期稳定地形成供应链关系,即:供应商营运商建筑企业仓库建筑项目销售商客户,形成物流和信息流。通过应用这种现代化的供应链管理手段,企业将大大提高外部形象以及内部管理水平,减少无谓消耗,有助于实现建筑工程项目效益最大化。

随着建筑科技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行业的科技含量逐步提高,为建筑施工企业运用物流理论进行物资管理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四、现代物流思想在施工企业物资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一)从宏观战略上采取的措施

1.加强价值工程研究应用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