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1 10:34:2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深度教学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篇1

二、入境分析理解美

培养理解美的能力是提高学生审美化的高一层次的要求,理解美的能力是指审美者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审美情趣,有意识地对审美对象进行观察、品味,从中获得美感和教育。如教学《花潮》一课时,要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写海棠花和观花人的,是怎样凭着“花潮”歌颂这似海的春光,如花的盛世,那就需要让学生对字、词、句、段进行细细地品味分析。我首先让学生通过读课文整体了解到作者是按从远到近的顺序来观察海棠花的,然后通过录像观察远处的海棠花,进一步理解作者把海棠花色彩鲜艳浓烈比作“红云”“红海”,是为了突出海棠花的多、美。近处的海棠花通过引导学生理解拟人句:“每棵树都在微风中炫耀着自己的鼎盛时代,每一朵花都在枝头上显示着自己的喜悦心情”及有风时、无风时,阳光照射花的不同姿态来感受海棠花的形状和影子。最后通过听花下错综复杂的声音(录音),结合比喻句“这一切交织在一起,犹如‘海上午夜的潮声’”的理解,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海棠花的繁茂之美。这样深入地组织学生欣赏品析,使学生感受到了花形似“潮”,花影似潮,花下的声音似潮的绝伦境界。在写海棠花之后作者又着重写了人们看花、爱花的情形。写得很有顺序,让学生通过细细阅读,理解人们看花方式虽不同,可“好、也好、更好”这些层层递进的词却把人们赏花、爱花的美好心情写得淋漓尽致,通过对课文的层层剖析、品析、欣赏,使学生理解了文章的优美语言,培养了学生赞美大自然的美,祝愿祖国的繁荣、昌盛的美好情感。

篇2

实质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审美构建,就是追求在阅读教学中的一种理想的艺术化境地,也就是以美的规律来规范和优化语言实践,让小学生置身于自主的、愉快的、创造性的学习当中,进入审美的胜境。

一、构建饱满的教学语言

小学生的模仿性和向师性决定了教师的特殊形象,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是学生的审美客体。所以,无疑教育学的规范和美学的要求是适用于小学语文教师的言语修辞的。小学语文教师的语言要动听、明晰、言辞要准确、要具备科学美,除此之外,还应该具有情感美、语声美、形象美和文词美。在态势语方面,要具有真实言情性、直观形象性、模糊美,要能传递审美信息和语义信息等,在口头语言方面,要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要具有启发性、鲜活通俗性、教育性、形象幽默性、情感性。典雅、纯净、简洁、验证的教学语言,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本,是学生走进作者心灵,走进作品生命的桥梁。

二、构建丰富的情境对话

情境的构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是非常常见的。情境的创设在阅读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情境之美只有在学生的审美接受与所创设的情境一致时,才能够形成对话,与学生的心灵产生共鸣。

这种艺术化、审美化的语文教学,能够促进学生深入语文的意境,产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创造和思维向美的方向发展,学生在产生审美愉悦的同时,对知识也产生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逐渐塑造出美的灵魂,形成高尚健康的审美情趣。小学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心,走进作品,让学生和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从心灵深处打动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对话、交流。

三、对平时的拓展性阅读进行拓宽

在建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审美过程中,我们应该让学生沉浸在美的氛围中,不能过多拘泥于教材的约束,将本应该属于课外阅读的材料,在产生了浓烈的阅读情感和浓厚的阅读兴趣时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而超文本就是阅读教学范围内的又一个新的知识增长点。

总结:深切地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悟出文中之情、言中之意,体验语言文字的内涵,以促进小学生的身心素质和语文素养的全方位成长。

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审美体验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传播美重在教师引导,教师传播美,学生接受美、热爱美好生活、追求美的理想、拥有美的情操,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包含着更多的美的素材,如何在课堂上发掘审美教育,包括以下三种方法:以情导入,激发审美兴趣;学会诵读,获得审美体验;有效拓展,提升审美境界。

一、导入,激发审美兴趣

高中语文课程内容形式多样,如何在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美,实现审美教育的目标呢?教师在课堂教学这块阵地上是否可以以情导入,营造一定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阅读的情感,使之快速地进入这种审美境界中。

如,在高一语文必修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篇文章中,教师就可以以情导入:你看见天堂的颜色吗?我看不见……黑色,是我眼前的全部。但我能触碰,我能聆听……啄木鸟的对话、海鸥的悲歌、麦穗的细语、溪水的呢喃。在黑色的世界里,我能触碰、聆听这天地间的无限可能……当教师入情入境地朗诵完这段导入语之后,教师用缓慢的语气告诉大家请闭上眼睛,然后打开轻音乐,在这黑暗的世界里,让每个人都慢慢感受自己聆听到的声音。也让他们回味这短短的导入语,字里行间都让学生感受到珍惜眼前享有的一切。同时也在阅读教学的审美方面起到很好的情感渗透作用,让学生在阅读中释放情感并引发他们对生活、对生命的珍爱,发现美、热爱美、体验美;并慢慢学会珍惜眼前的一切,这也有效地调动了他们审美的能动性,为以后的审美教育奠定基础。

二、诵读,获得审美体验

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时,可以引导学生学会诵读,在诵读中让他们感受到文本的意境,使之陶冶情操和审美享受。对于一些优美文章和语句,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反复吟咏,并细细体会其中要表达的情感。如,《沁园春・雪》中“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望中所见,既是实在的视觉感受,又有很大的想象成分,内容与情感渐渐深化的同时,读起来不禁令人饱含激情。又如,高二语文必修三《北方》,作者三次用了“我爱这悲哀的国土”,不诵读出来就无法感受到内心富有震撼的声音,使诗歌热爱祖国的主题得到充分的表达。所以加强诵读是语文教学有效的方法,让他们用心灵去感受生活,加深审美体验。

如,教师对学生朗读方法上的指导,把握好语调、语速和节奏。首先要读准字音,这也是诵读最基本的要求,如,《沁园春・雪》的沁(qin)很容易读成(qi),教师要给朗读的学生读音上出现的问题给予指正,做到读准字音。再者要把握好语速,《沁园春・雪》中“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一句可慢速,“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这句化静为动,可指导学生语速不断加快,把文章读得层层扬起,寓情于景,大气磅礴,而且读得响亮。还要让学生感受到诗人自身的形象,使人感受到他那豪迈的意兴。最后“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语速放慢,即景生情,把抒发壮志的情怀读出来。这不仅可以品味语言美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壮丽之景,还能引发思考,体会到作者更深一层次的情感。直至“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由前面写景转入评论,使评论得到具体形象的展开,定下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饱含惋惜之情又有批判之意。

三、拓展,提升审美境界

阅读效率与教师的指导紧密相连,也为以后他们的课外阅读拓展审美渠道,以《西游记》为例,给学生引导时可从下面几部分入手:《西游记》人物简介,《西游记》名称由来,《西游记》取经的结果等。在《西游记》人物简介中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孙悟空保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对书中每一部分精彩的环节进行介绍,达到学生阅读兴趣的目的。《西游记》名称的由来,这也是吴承恩在民间传说和戏曲的基础上,通过虚幻的神魔世界,看到现实社会的投影。通过对学生拓展资料,学生对这部名著更容易把握了。

例如,前期教师对学生进行方法上的指引。对于文学名著可以精读和略读,并且对精彩内容可以写读书观后感,展开竞赛,进行阅读。如,《西游记》故事演v大PK,学生选取名著中自己比较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比赛,对于故事中的情节还可以展开提问抢答的方式,通过竞赛学生的阅读质量得到提高,也激发了他们的阅读热情。也正是这样的拓展性阅读,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究性,也能让他们在这些文学名著中受到感情的陶冶、思想上的升华和审美上的享受。

总之,高中语文阅读的审美性教育是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的,不仅引导学生挖掘语文课内外阅读的美,让学生从中受到熏陶和影响,进而也提升了他们审美境界,使得审美教学能够在我国良好快速地发展开来,同时更多的相关阅读书籍都为学生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引导学生挖掘美,让学生感受美,进而使他们的审美境界提升,使素质教育更好地发展,让他们爱上语文,热爱阅读,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

篇4

1.感知阅读,丰富学生的美的情感阅历

审美情感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的情感反映形式,是学生个体心灵对客观的人与事的体验。审美情感阅历不是一朝一夕的产物,而是在学生不断的阅读过程中培养起来的情感体验。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从文本塑造的意境中,可以获得诸如欢喜、悲哀、愤怒、恐惧、忧郁等种种复杂情感,从而丰富学生自身的情感阅历。例如学生阅读都德的《最后一课》,感悟对祖国热爱之情;阅读张之路的《羚羊木雕》,体验友谊的纯真之情;阅读西蒙诺夫的《蜡烛》,品悟爱国主义的精神如此等等。另外,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文字是民族历史文化的沉淀。学生通过语文阅读教学的引导,能在感受美的同时,领悟文字中的价值和精神追求,体验各个时期不同的美的形象,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在阅读中享受自然,体验人生,经历苦难曲折,步入更高的思想境界,领略无限的意境风光。

2.质疑和询问,培养学生的美的感知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些教师在具体教学时缺乏质疑环节的安排,整节课都带着老师精心设计的阅读问题走,是师生之间的一问一答,可以说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教师转,这样学生几乎没有主动地去质疑,当然也就没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质疑为学生思维的发展打好基础,为学生的识字和作文教学打埋下根基,更为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将来走向社会提供有力的保障。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要让学生具备提出问题的能力,在阅读中产生疑问,在阅读中设疑,就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只有学生具备了这种"生疑"能力,才能在阅读中提出问题。小学生好问,但是刚开始进行质疑时,又往往提不出什么问题来,只会提出一些不理解的词语。这种情况下学生一定是不知道怎样提出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学生怎样提问题,逐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应逐步引导,层层深入,让学生质疑。借此教给学生从文章题目、概览全文、深入阅读、课后练习等质疑的方法,然后启发学生小到对文章的题目,对遣词造句,对标点符号进行质疑,大到联系全文内容进行质疑。经过逐步地训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就会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发现别人没有注意到的问题。在实践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启发、诱导,学生疑点的思考价值也会越来越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就会得到逐步培养。

3.审美阅读,熏陶学生的美的想象力

审美想象是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更高层次的审美心理。是学生在语文阅读中,把从文本中感知到的文字表象加以加工改造并重新组合,构成全新的、属于学生个体的独特感受的审美意象。在语文阅读教学之中,学生对文本中塑造的美有了感知、吸收、积累的基础之后,教师还必须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品味、感悟。最后通过丰富的想象构建属于学生自己的审美意象,使学生沉浸在美的意境之中,心灵得到净化,灵魂得到熏陶。例如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对小石潭周边环境的描写,对潭中水、潭中鱼的描写虽然仅是寥寥数语,但是通过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联想思维并结合平时的生活积累,是能品味出作品塑造的环境凄清、潭水清澈、潭鱼闲适的意境美。也会品味文本中作者多角度的描绘:绘声"如鸣佩环",绘色"青树翠蔓",绘行"参差披拂",绘影"鱼影浮动",绘神"游鱼闲适"。也只有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展开联想,才能从听觉上想象到潭水的清脆悦耳;从视觉上想象到潭边竹木的清翠葱茏多姿多彩,潭水的清澈透明,鱼影的鲜活滋润。这样通过审美阅读,实现了与文本的对话,真正吃透教材,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把握全文内容,从而受到艺术熏陶,获得美的享受。

4.拓展阅读,培养学生的美的创造力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