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1 10:34:2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深度教学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二、入境分析理解美
培养理解美的能力是提高学生审美化的高一层次的要求,理解美的能力是指审美者凭着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审美情趣,有意识地对审美对象进行观察、品味,从中获得美感和教育。如教学《花潮》一课时,要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写海棠花和观花人的,是怎样凭着“花潮”歌颂这似海的春光,如花的盛世,那就需要让学生对字、词、句、段进行细细地品味分析。我首先让学生通过读课文整体了解到作者是按从远到近的顺序来观察海棠花的,然后通过录像观察远处的海棠花,进一步理解作者把海棠花色彩鲜艳浓烈比作“红云”“红海”,是为了突出海棠花的多、美。近处的海棠花通过引导学生理解拟人句:“每棵树都在微风中炫耀着自己的鼎盛时代,每一朵花都在枝头上显示着自己的喜悦心情”及有风时、无风时,阳光照射花的不同姿态来感受海棠花的形状和影子。最后通过听花下错综复杂的声音(录音),结合比喻句“这一切交织在一起,犹如‘海上午夜的潮声’”的理解,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海棠花的繁茂之美。这样深入地组织学生欣赏品析,使学生感受到了花形似“潮”,花影似潮,花下的声音似潮的绝伦境界。在写海棠花之后作者又着重写了人们看花、爱花的情形。写得很有顺序,让学生通过细细阅读,理解人们看花方式虽不同,可“好、也好、更好”这些层层递进的词却把人们赏花、爱花的美好心情写得淋漓尽致,通过对课文的层层剖析、品析、欣赏,使学生理解了文章的优美语言,培养了学生赞美大自然的美,祝愿祖国的繁荣、昌盛的美好情感。
实质上,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审美构建,就是追求在阅读教学中的一种理想的艺术化境地,也就是以美的规律来规范和优化语言实践,让小学生置身于自主的、愉快的、创造性的学习当中,进入审美的胜境。
一、构建饱满的教学语言
小学生的模仿性和向师性决定了教师的特殊形象,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是学生的审美客体。所以,无疑教育学的规范和美学的要求是适用于小学语文教师的言语修辞的。小学语文教师的语言要动听、明晰、言辞要准确、要具备科学美,除此之外,还应该具有情感美、语声美、形象美和文词美。在态势语方面,要具有真实言情性、直观形象性、模糊美,要能传递审美信息和语义信息等,在口头语言方面,要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要具有启发性、鲜活通俗性、教育性、形象幽默性、情感性。典雅、纯净、简洁、验证的教学语言,是学生学习语言的范本,是学生走进作者心灵,走进作品生命的桥梁。
二、构建丰富的情境对话
情境的构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是非常常见的。情境的创设在阅读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情境之美只有在学生的审美接受与所创设的情境一致时,才能够形成对话,与学生的心灵产生共鸣。
这种艺术化、审美化的语文教学,能够促进学生深入语文的意境,产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创造和思维向美的方向发展,学生在产生审美愉悦的同时,对知识也产生了深刻的理解和认识,逐渐塑造出美的灵魂,形成高尚健康的审美情趣。小学语文教学应该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心,走进作品,让学生和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从心灵深处打动学生,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对话、交流。
三、对平时的拓展性阅读进行拓宽
在建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审美过程中,我们应该让学生沉浸在美的氛围中,不能过多拘泥于教材的约束,将本应该属于课外阅读的材料,在产生了浓烈的阅读情感和浓厚的阅读兴趣时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而超文本就是阅读教学范围内的又一个新的知识增长点。
总结:深切地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悟出文中之情、言中之意,体验语言文字的内涵,以促进小学生的身心素质和语文素养的全方位成长。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审美体验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传播美重在教师引导,教师传播美,学生接受美、热爱美好生活、追求美的理想、拥有美的情操,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包含着更多的美的素材,如何在课堂上发掘审美教育,包括以下三种方法:以情导入,激发审美兴趣;学会诵读,获得审美体验;有效拓展,提升审美境界。
一、导入,激发审美兴趣
高中语文课程内容形式多样,如何在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美,实现审美教育的目标呢?教师在课堂教学这块阵地上是否可以以情导入,营造一定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阅读的情感,使之快速地进入这种审美境界中。
如,在高一语文必修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篇文章中,教师就可以以情导入:你看见天堂的颜色吗?我看不见……黑色,是我眼前的全部。但我能触碰,我能聆听……啄木鸟的对话、海鸥的悲歌、麦穗的细语、溪水的呢喃。在黑色的世界里,我能触碰、聆听这天地间的无限可能……当教师入情入境地朗诵完这段导入语之后,教师用缓慢的语气告诉大家请闭上眼睛,然后打开轻音乐,在这黑暗的世界里,让每个人都慢慢感受自己聆听到的声音。也让他们回味这短短的导入语,字里行间都让学生感受到珍惜眼前享有的一切。同时也在阅读教学的审美方面起到很好的情感渗透作用,让学生在阅读中释放情感并引发他们对生活、对生命的珍爱,发现美、热爱美、体验美;并慢慢学会珍惜眼前的一切,这也有效地调动了他们审美的能动性,为以后的审美教育奠定基础。
二、诵读,获得审美体验
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时,可以引导学生学会诵读,在诵读中让他们感受到文本的意境,使之陶冶情操和审美享受。对于一些优美文章和语句,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反复吟咏,并细细体会其中要表达的情感。如,《沁园春・雪》中“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望中所见,既是实在的视觉感受,又有很大的想象成分,内容与情感渐渐深化的同时,读起来不禁令人饱含激情。又如,高二语文必修三《北方》,作者三次用了“我爱这悲哀的国土”,不诵读出来就无法感受到内心富有震撼的声音,使诗歌热爱祖国的主题得到充分的表达。所以加强诵读是语文教学有效的方法,让他们用心灵去感受生活,加深审美体验。
如,教师对学生朗读方法上的指导,把握好语调、语速和节奏。首先要读准字音,这也是诵读最基本的要求,如,《沁园春・雪》的沁(qin)很容易读成(qi),教师要给朗读的学生读音上出现的问题给予指正,做到读准字音。再者要把握好语速,《沁园春・雪》中“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一句可慢速,“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这句化静为动,可指导学生语速不断加快,把文章读得层层扬起,寓情于景,大气磅礴,而且读得响亮。还要让学生感受到诗人自身的形象,使人感受到他那豪迈的意兴。最后“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语速放慢,即景生情,把抒发壮志的情怀读出来。这不仅可以品味语言美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壮丽之景,还能引发思考,体会到作者更深一层次的情感。直至“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由前面写景转入评论,使评论得到具体形象的展开,定下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饱含惋惜之情又有批判之意。
三、拓展,提升审美境界
阅读效率与教师的指导紧密相连,也为以后他们的课外阅读拓展审美渠道,以《西游记》为例,给学生引导时可从下面几部分入手:《西游记》人物简介,《西游记》名称由来,《西游记》取经的结果等。在《西游记》人物简介中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孙悟空保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对书中每一部分精彩的环节进行介绍,达到学生阅读兴趣的目的。《西游记》名称的由来,这也是吴承恩在民间传说和戏曲的基础上,通过虚幻的神魔世界,看到现实社会的投影。通过对学生拓展资料,学生对这部名著更容易把握了。
例如,前期教师对学生进行方法上的指引。对于文学名著可以精读和略读,并且对精彩内容可以写读书观后感,展开竞赛,进行阅读。如,《西游记》故事演v大PK,学生选取名著中自己比较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比赛,对于故事中的情节还可以展开提问抢答的方式,通过竞赛学生的阅读质量得到提高,也激发了他们的阅读热情。也正是这样的拓展性阅读,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究性,也能让他们在这些文学名著中受到感情的陶冶、思想上的升华和审美上的享受。
总之,高中语文阅读的审美性教育是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的,不仅引导学生挖掘语文课内外阅读的美,让学生从中受到熏陶和影响,进而也提升了他们审美境界,使得审美教学能够在我国良好快速地发展开来,同时更多的相关阅读书籍都为学生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引导学生挖掘美,让学生感受美,进而使他们的审美境界提升,使素质教育更好地发展,让他们爱上语文,热爱阅读,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全球化趋势下,国际间的交流越来越大地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因而只有熟悉自身文化,在此基础上更多地了解其它国家的文化,才能更好地发展我国经济,这就需要更多了解我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人才,所以我们应该重视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文化渗透。
1、文化渗透影响着民族精神、国民素质
我们都知道,语言是依存特定文化背景而产生的,只有深入了解语言所处地的文化才能正确理解语言所要表达的深层含义。能够全方位地帮助我们认识世界、认识自身文化,从而更加全面了解英语。能够在高中英语课堂中,有效地渗透文化,能够更深地理解所学语言的深层含义,能够准确把握具体话语的潜在内涵,增进文化的了解,有助于学生对民族精神的深层体会。
2、实施文化渗透是语言教学目的的关键
教师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因此,通过介绍英语所在国的文化背景,让学生对英语文化有着更深层次的了解,从而帮助学生更恰当、有效地运用语言。这就需要教师在传授基本的词汇和语法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渗透英语语言与文化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这种文化渗透方式可以强化学生直接理解和记忆英语,更好地完成英语的学习。教师在高中英语课堂上,在具体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成语、谚语、典故、传说等等,并且给学生详细解释来由和原委,引导学生通过透彻领悟英语所处国的文化内涵之后,通过比较与评价中西方文化,发现中西文化的融合与差异。在逐步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的前提下,让学生在吸收西方文化的过程中能够发现英语课堂的魅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英语兴趣和积极性,促进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
二、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文化渗透策略分析
1、图式理论法
图式理论一般被用来解释阅读理解的心理机制,基本上没有直接用于文化渗透课堂之中。本文笔者提出的图式理论法指的是,通过多姿多彩的课堂教学活动,激活学生掌握的背景知识,不断丰富新的文化背景知识,指导的英语课堂教学,从而达到理解的最终目的一种教学方法。
高中生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语言知识,文化的差异会阻碍他们在阅读过程中进一步学习新知识。所以笔者认为,以图式理论方法给学生指导,经常使用图式理论让学生接触更多国外的文化背景知识,这种方式有助于高中英语课堂阅读教学。在一定的积累之后,越来越多的文化背景知识能够被学生所认识,掌握,知识就会在学生大脑中形成无数个图式,这些图式令读者在遇到类似的文化时起到帮助理解的作用。
我们所从事的语文教育工作,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阵地。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语文阅读教学进行审美教育,引导学生感受、欣赏、判断美,从而陶冶情操,净化灵魂,获得无穷的美感享受,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帮助学生获得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的能力。我们通过语文阅读教学进行审美教育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审美情景,让学生更好的“入境”,达到审美目的
语文审美教育与情景和心境有关,因此,创设一定的审美情景,有助于审美化教学的进行。课堂上,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也是审美活动的主导者。我们努力运用生动、亲切、自然、得体的语言,或妙趣横生的旁征博引、或形象逼真的演示,来创造一种如见其人,如睹其物,如临其境的审美氛围,这种氛围,可以使学生的情绪受到强烈的感染,在审美愉悦中得到陶冶,产生强烈的精神享受,从而积极地参与到审美活动与语文学习中。审美教育不同于科学知识教育及道德伦理教育,它具有形象性、情感性、自由性、深远性的特点,语文教材本身就是文质兼美的美育读本,但是如果课文中的人、事、物,不能在学生脑中“活”起来,那就谈不上审美教育了,所以,我们还精心选择好阅读教学的切入点,使学生能更好的“入境”,达到语文学习审美化的目的。
二、审慎的运用媒体,让学生感受意境形象美
阅读教学中选择适当的文章,审慎的运用媒体,也会让学生在感受意境形象美的同时,心灵受到震撼,形成共鸣。具体有如下三个途径:
(一)通过媒体精选并制作美的画面
视觉是人感知美的最大途径,美感强烈的图片直接刺激人的眼睛,把美的信号传入大脑,从而达到审美愉悦。如《斑羚飞渡》一课,通过动画效果的精心制作,把雨后彩虹的绚丽多彩、令人陶醉的美景与斑羚飞渡悬崖,用生命组成的彩虹的辉煌悲壮交相辉映,直接给学生以视觉的强烈冲击,以达到精神上的震撼和深刻的反思。同样《桥之美》类说明文和《三峡》类诗词课件,采用这种方法均可取得良好效果。《三峡》一文浓墨重彩地描绘了江水四季的变化以及与之相伴的万千气象。在教授此课前,我先将三峡风光片根据课文内容剪辑下来,制成了课件,加上配音与配乐。上课时我先将此视频放给学生。三峡优美的风光,很快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最后,当学生一起对着画面齐背课文时,他们已完全沉浸在文章所描绘的意境中了。三峡夏季的水流湍急、春冬的清荣峻茂、秋季的空灵肃杀,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时他们更体会到文章遣词精当、隽永优美的特点。学生的身心受到了美的熏陶,激发了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情感。老师也深受感染,与学生一起吟诵起来。
(二) 利用优美的音乐,引发学生的想象
音乐是用有组织的乐音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反映现实生活的,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想象的一门艺术。在课件制作中能恰到好处的利用优美的音乐,往往能找到开启学生想象之门的触发点,引起他们心灵的共鸣和无限的遐思。例如,在制作《云南的歌会》课件时,在学生初步熟悉课文的基础上,请学生仔细欣赏云南原生态民歌,发挥充分的想象,通过音乐感受淳朴的发风之美,以声传情,声情并茂,达到了韵味无穷的艺术效果。
(三)利用媒体创设情境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许多作品传诵不衰,常读常新,就是因为作家饱蘸着自己的思想感情,甚至凝聚着心血和生命。“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读者的学习是“在他所创设的世界中直观自己”。那么怎样在语文课件中架起一道桥梁,沟通作者的创作情感与学生的学习情感,使他们碰撞、交触,从而引导学生感悟“美”的深蕴呢?创设情境。如教《渭城曲》,先让学生反复听诗歌录音感知内容,然后运用实物投影仪投影诗歌主题插图,让学生细致观察:平日路尘飞扬,路旁的柳树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显出那青翠的本色,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春”,总之,清朗的天空,洁净的道路,翠绿的杨柳,青青的客舍,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最后播放《渭城曲》录音带,渲染出离别的气氛。这样就十分形象逼真地让学生感受到诗人与朋友之间深挚的离别之情,让学生尽情地陶醉在美的艺术氛围中。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积极创造和利用教学中美的因素去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充分发掘和发挥语文阅读教学的灵性,加强语文教学中的美育功能,深化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主要指的是将课程内容、信息方法、信息资源、信息技术结合在一起,将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融为一体,进一步提高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利用新科技来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良。
一、信息化教学的优势
语文和信息技术都是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工具,这两种知识是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的关系。信息技术扩展了课堂语文教学的空间和资源,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也可以帮助学生对信息技术有更深的了解。信息化教学已经初步实现自主化学习、个性化学习、开放教学资源、优化教学环境等目标,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体现出了巨大的优势和发展潜力。
(一)优化学习环境
信息技术最大的贡献就是对传统的教学环境进行了改良。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网络、计算机等新技术、新设备来创造新的学习模式,营造新的学习氛围,通过大量生动有趣、色彩鲜明的画面向学生传达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沉浸式的学习氛围中,以最自然的心态吸引语文知识,充分激发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自主性与积极性,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基于互联网的国际化属性,将互联网引入语文课堂中,实现语文课堂的国际化,丰富语文课堂的教学资源,将语文课堂打造成知识的海洋,真正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信息技术是目前为了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最有效的方法。除此之外,信息技术为学生构建了一个新的学习环境,信息化的语文课堂,学习资源几乎是无限的,既摆脱教学课本的局限性又实时更新了教学内容。这些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料,包含了许多其他学科的知识,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材料,也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使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充分地发挥。
(二)实现学习资源的开放性
语文课堂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突破了传统教学方式中封闭式的、固定不变的、预先确定的课程体系,为学生提供了开放性的全方位的学习资源。学生在学习模式以及在获取信息的方式上得到了更深层次的优化,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对学习内容进行选择,用新方法来学习新的技术与知识。传统的教学方式中,语文课堂教学通常使用纸质的教材,书本教材的内容是固定不变的,在信息化的时代下,教材中所包含的内容在网络上都可以找到,且所包含的信息量受纸制载体的局限十分有限。为了使语文课堂教学更好地迎合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趋势,一定要保持校内与校外教学资源的畅通,建立动态发展的教学资源流动体系,最大程度地实现教学内容的灵活性与丰富性,使语文课堂可以长期保持较强的生命力。由此可知,课程体系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其目的就在于实现语文课堂上教学资源的开放与共享。
(三)有利于个别化自主学习
语文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淡化了教师的课堂主体地位,教师不再是提供教学信息的主要人员。信息化语文教学课堂中,教师的功能发生了本质性的变化,即指导并组织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发现、主动探索、主动思考的能力,帮助学生认清学习语文知识的重大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优化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率。
二、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一)重视信息技术的运用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相结合,可以将一些文字或词汇的含义通过动画、音效、图片、文字等手段演示出来,从多方面刺激学生的视觉、听觉等感知器官,创造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对课文作者所处的社会与时代背景有一个更加全面且完整的了解,从作者的思想情绪出发,深刻理解文章的内涵与意境。
(二)加强兴趣引导
俗话说,兴趣是人最好的老师。在教育活动中,积极组织兴趣的培养,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对整个教育活动和学生的成长来说十分有必要。而运用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充分地向学生展示直观、生动的画面,并且通过活灵活现的方式将课堂内容具体化。在教学中,如果能够给学生直接的感官刺激,对学生要学内容的传递十分有效。传统的一只粉笔、一块黑板以及教师呆板地在讲台上讲课,都很难长时间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对于知识内容的理解通常都是在文字上,不仅容易感到枯燥,也不易去理解。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来创造生动有趣的画面,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积极的观察倾向,让以往的听和记录变为观察。
(三)建立实践教学氛围
实践教学课堂的目的就是提升学生领悟的效率和质量。将课堂交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非常必要的。课堂教学需要遵循以人为本的教学原则,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来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以学生对外在事物的真实想法为主体,从学生的兴趣特长出发,建设一套新的语文教学模式。冲破传统的教学思维,鼓励学生积极活跃地对文章的含义进行探讨,从而将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同时,教师也应该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创新自己的教学思维,与学生做充分的交流,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作用
将语文课堂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关键在于实践,教学重点在于应用,对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方式进行改良与优化,实现双向互动式教学,结合专业的语文教学软件对语文课堂教学实践进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自学能力,实现自主学习。教师与在校学生需要熟练掌握语文学习软件的使用技巧,自觉查找生字的使用方法以及生字的组词与造句方式,综合运用多媒体影音对所学词汇的来源以及用法进行讲解,在提高学生生活积极性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
(一)运用信息技术知识,促进学生手脑结合
在信息化语文课堂中,学生在初步了解网页的制作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利用一些简单的网页制作工具(如FrontPage)进行个人网页的设计与制作。其内容有个人的特长、爱好、学习体会和获奖情况等。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增强了学生语言学习的信心,为他们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又使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在语言学习中感到愉快。
(二)运用信息技术知识,提高课堂教学的灵活性
传统的职高语文教材缺乏趣味性,大多涉及政治性、理论性的知识,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长久以来会使学生衍生对语文学习的消极情绪。针对这种现状。教育部颁布了《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旨在将传统的教育重心引导向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这一理念的提出改变了语文阅读中单一的读写模式,使教材内容在贴合学生实际生活的前提下兼顾美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容易产生共鸣,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职高学生的年龄段刚还处在情感渴求量较大的使其,其情感健康与否直接决定学习效率和心理品质。另外职高的学生每学期还需进入社会开展实习活动,更容易受到社会的影响,情绪变化较快,所以必须利用教学中的情感牵引使其保持身心健康。关于情感培养的具体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利用朗读加深学生对阅读情感的理解
长期以来职高语文教学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无法分辨“读”与“朗读”之间的差别,将两者混淆会使朗读的价值得不到体现,对于语境也缺少了解。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外部环境印象以及学生自身的影响,外部影响指学生受到高中招生的筛选,职高学生的语言能力相对薄弱,学生自身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视度不够,把学习重心放在专业课上。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朗读,之后再朗读的基础上挖掘朗读对象的趣味性或者情感因素。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保证学生对课文反复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使学生自主分析文章的情感因素。
二、利用语感练习增强学生对文章的审美情感
阅读教学的特点在于使原本纸张上的文字以口述的形式表现出来,同时赋予其语气、语境,能够更为直观的反映出文章包含的情感,教师应将课本中的内容用阅读的方式呈现给学生,从而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这样一来学生的感受比单纯课本阅读要多的多。从未来从业方向来看,职高学生在工作中不可避免的涉及到众多的交际,而交际能力必须具备良好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语文阅读教学就是培养学生情感与语言相互之间的转化能力的。文字语言训练的核心是语感的训练,因为语感承载了学生对于文章的情感表达,而高职教材中涉及许多的情感,例如施耐庵写的“那雪正下的得紧”,从课本中看起来只是简单几个词,但是当中包含了作者的种种复杂情绪,这就需要学生具备良好的情感分析能力,分析语句的隐藏含义,从而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另外必须改变传统教学中简单正确、错误的评判标准,而是要学生结合自身阅历尝试分析文中的情感因素,同时加强对语感的练习,使学生在阅读中不断获取到对美的享受。总的来说语感与审美情感是相互作用的关系,利用语感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而把握准确的审美情感之后又以语感的形式表达出来,彼此相互促进最终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三、利用思维创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随着新时代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目标更为多元化,体现在学生除了了解相关专业知识以为还要具备实践能力和思维能力,专业知识可以通过教师的教学快速掌握,而思维创新则需要学生利用情感审美能力不断提高,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教师在此过程中更多的是扮演引导的角色。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作为教学重点是很有必要的。思维创新能力是学生对客观事物的感知和拓展能力,学生经过大脑的分析延伸得出新的形象。而情感是依附于思维运作的,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也能培养学生的情感分析能力。学生将自身的情感赋予思维感知的对象当中,能够加强对事物的理解能力。而当前学生由于受到人生阅历、知识体系的限制,思维想象能力也难以发挥出实际效果,所以加强学生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能力,首先要从增加学生的阅历为切入点,增强学生参与学习、生活的积极性,逐渐培养出喜爱想象的习惯,而教师应该构建情景课堂,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对语言信息进行处理,为学生建立一个得以发挥想象的平台。
结束语:
总的来说,职高语文教材具有很强的美感,包含了丰富的人性化内容,除了锻炼学生的语文能力外,还能够起到培养学生情感审美能力的作用,要想发挥出教材的价值,就需要教师增强自身的情感审美能力,对文章内容加以处理,同时利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审美审美、思维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红艳.教育技术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彰显独特魅力[J].学周刊:上旬,2014(2).
自从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语言输入假说”后,人们将其应用于语言学习的各个方面,如听说教学、阅读教学、写作教学等,使我们对语言学习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本文拟就次理论中的可理解性输入假说展开探讨并就其对我国中学语文教学的启示做初步探讨。
一、Krashen的可理解性输入假说
克拉申(Krashen)认为,语言习得的关键在于获得输入(input),并且一定是可理解性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如何获得可理解性输入呢?首先要分清楚两个“水平”的问题,即:(i)学习者已有的语言水平及(i+1)学习者要达到的语言水平。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再现学习者已经习得的内容和准备学习的内容。通常情况下,学习者都很难把学得的知识运用起来达到习得的目的。因此,以“旧”导“新”,将新知识与旧知识挂上钩,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作为中学语文教师,准确把握学生的现有阅读水平,为他们提供合适的阅读材料是实现有效阅读的必要条件。克拉申认为,语言输入的质很重要。所要学习的材料首先应该是可理解性的。课堂是学生获得可理解性语料的主要途径,如果学生理解不了输入的信息,教师的课上得再精彩都是徒劳。其次,语言输入的量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起着关键的作用。为学习者提供足够的可理解性语料是语言习得的重要因素。最后,所学习的内容总体上不应该超过学生的学习能力,但又必须略高于学习者现有水平,语言的习得才可能发生。因为,如果是学习者已经掌握的、很容易理解的所输入的语料将无法激起学习者的兴趣和动机。但是,若所输入语料的难度大大高于学习者现有的水平,他们将无法理解语料,从而丧失学习兴趣,这也不利于语言能力的提高。
二、中学语文阅读教学
1、中学语文阅读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也在“课程总目标”中提出:“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其中,要求中学生应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此外,对于课外阅读,提出: “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从总目标中,我们不难看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就是要培养学生获得通过阅读收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能力。而要达到这个目标,就需要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输入有效的、足够的语料。
2、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目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在很多学习中,合理的方式是教师处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主体地位,语文阅读教学也不例外。而在现今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中,教师往往担当主角,学生被牵着鼻子走。前者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后者只要顺着预先设计好的轨道思考就可以了。从整篇文章的布局,到具体词句的推敲,都由教师倒给学生。大部分的课堂时间被教师主观的分析和繁琐的提问占据,学生能自己读书的时间少之又少,最终导致学生“被阅读”的现象。
(2)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很多教师将中学语文阅读课上成了阅读应试课,如何在阅读测试部分获取高分成了这门课的终极目标。忽视原文的意义及其想要传达的情感,按照阅读考试模式训练学生,统一标准答案,在解题技巧和方法上花费大量时间,从而让学习者在阅读中的独特情感体验得不到开发。长此以往,学生的思维方式便会陷入机械化,阻碍他们的个性发展。
(3)学生的课外阅读要求量少,且缺乏有效的指导。相当多的学生除了学习课本知识外,很少阅读其它材料。即使有课外阅读,他们接触到的目前市面上充斥的盗版书籍或一些不适合他们年龄的小说等,不仅不能促进学习者阅读能力的提高,还会对他们的身心造成不良影响。
总体来看,我国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也存在语料输入的质和量的问题。
三、语言输入理论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启示
1、准确把握学生现有的阅读水平,根据这个现有水平和他们的实际需要, 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阅读课堂输入语料的质,这是“因材施教”教育理念在阅读教学上的运用。教师不仅可以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输入, 还可以让学生结合上下文语境理解语料。理解在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学生理解不了信息, 就谈不上吸收所输入的信息,更谈不上输出和运用所学内容。因此,在课堂上采用何种方式和手段帮助学生理解提供给他们的材料是教师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教学内容或教材再好, 若教学方法不当, 就达不到教学目标,产生不了想要的教学效果。方式和手段可以多种多样,例如,《语文课程标准》有一条规定,要求学生自己能够“体会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教师可以首先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在语言环境中去理解词语的含义,找找同意词和反义词;接着可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把生活阅历和文本环境融合起来理解;然后可借助词典字典帮助理解,把具体语境中重点词的意思与工具书中的意思对比理解;最后,可让学生造个句子,边运用边理解。此外,回读全文、重温精彩片断、积累储存等也是语文阅读教学中常用的有效手段。
2、重视课外阅读,课内课外相结合, 增加学生阅读的量。教师只有在抓紧课堂阅读教学的同时, 充分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 才能真正做到厚积薄发。当前,初中语文课内教材主体部分主要包括两大板块:阅读和综合性学习。不仅阅读主体部分,就连综合性学习板块,也包括了大量的阅读内容。而中学语文课外阅读教材自2001年起,开始尝试把课外阅读材料纳入教材编排体系,七至九年级在每册安排2—3部作品,高中每册介绍2部,这些措施突出课外阅读的重要地位,表明了阅读量对阅读教学的重要性。这部分内容主要为了培养学生形成阅读兴趣,养成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整本书的能力,最终提高他们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由于课内材料数量不多,教学时数也有限,与实际需要的阅读量相比,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课外补充材料,以课内教材为主,课外自读为辅,让学生有机会能够把在课内学习时获得的种种知识和能力,举一反三,用到课外阅读当中。这个辅助不但可以巩固和扩大课内所学的知识,而且可以充分锻炼自学能力,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此外,现在数字化和网络化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明显的趋势,网络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阅读文本除了书籍外,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磁带、光盘等都是比较容易获得的阅读载体。而网络因其大容量、简便快捷、可以随意进行等优势,能够同时传播大量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各种形式的信息,大有取代以往传统阅读模式而成为更流行的阅读方式。但网络阅读也有其缺点,如信息的正确性、持续性等都无法得到保证。因此,语文教师还应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网络阅读,精心选择阅读材料, 指导学生不断收集课内外语文阅读信息,以此开阔学生的眼界,更好地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
3、重视阅读主体的地位,让他们能自主思考,使阅读富有个性和创造性,从而凌驾于阅读的标准答案之上。由于每个人的生活体验各不相同,他们对于相同材料的感受也不尽相同。一百个人能读出一百部《红楼梦》。因此,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不能用标准答案去框住学生,不能轻易评判答案的对错, 只有这样, 才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实行开放式的阅读教学模式,实现学生与阅读文本、学生与教师的自由对话。让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探求, 自主发现, 有所创新,将课堂内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课外的实际生活中,让学生产生新的知识情感体验,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
四、结束语
“据2005年的统计数据,我国国民年人均阅读量仅有0.7册,韩国11册,日本40册,美国60册,犹太人75册,俄国每20人便拥有一套《普希金全集》。”如何提高我国公民的阅读的质和量呢?作为中学语文老师,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应注重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有效地结合起来,把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促进他们的情感发展作为阅读教学的指导思想。语文既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人文学科。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就是真正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1.通用技术课程特点、构成、教学目的、教学成果评估。
2.通用技术教室设计及设备配置、选型、方案研究。
3.通用技术教学点分析及不同类型课程内容的教学设计。
4.教学任务及教学效果评估标准研究。
5.通用技术教学与实验教学的比较分析,通用技术教学与一般学科课程的异同。
6.信息化在通用技术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7.通用技术教师的学科素养、专业特点、培训提高。
8.通用技术教学相关问题研究。
9.通用技术教室设备配置标准相关问题研究。
二、征文内容和格式要求
1.论文内容要贴近实践,贴近一线教学与应用,要有一定的理论研究深度,具有指导性和借鉴意义。作者可以在选题框架下自行分解出具体题目,从多侧面、多视角,深入具体地阐述和表述。
2.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论文、教学设计、教学案例均可。
4.征文标题要求准确得体,简短精炼。征文要求按照论文体例撰写,超过3 000字的需有中、英文摘要和关键词。
5.务求论点明确,论据可靠,数据准确,文字精练。
6.参选论文应具原创性,不得侵犯他人知识产权。
7.文稿一般不得超过5 000字,文稿应附全部作者的单位、电子邮箱、邮政编码、具体地址。
四、组织评选办法
1.提交的论文或教学设计经专家评审,评出优秀作品。
2.组织研讨会进行学术交流,优秀论文或教学设计将由中国教学仪器设备行业协会和《中国教育技术装备》杂志社颁发《年度优秀通用技术教学设计》、《年度优秀通用技术教学论文》证书。
3.优秀教学论文或设计将在《中国教育技术装备》杂志上陆续刊登。
五、投稿方式
1.请将论文或教学设计发至《中国教育技术装备》杂志社邮箱(jiaoyuzhengwen@vip.省略),请注明“征文”字样。若作品无法通过电子邮件发送,请刻录成光盘寄至《中国教育技术装备》杂志社。
2.咨询电话:010-62115171 62112663
3.联系人:杨洋 李丽
音乐教学对提升学生智力、审美情趣具有其他学科无法逾越的优势。但是,现阶段音乐教育教学模式守旧思想严重,缺乏创新性,使得音乐教学工作单一地只重视歌唱技巧,忽视了音乐艺术审美性与完整性对学生的影响。那么音乐教学论文怎么写呢?以下是学术参考网小编为朋友们搜集整理的模板,欢迎阅读!
“音乐教师的基本功就是会弹琴唱歌,什么时候又要要求会写文章?”一位风华正茂的青年音乐教师这样对我说。我说“李逵只会冲锋陷阵,又为何要求他研究兵书呢?”《孙子兵法》是孙武对当代及历史上长期战争的总结,从而形成了一整套属于自己独特的兵法布阵方法;《本草纲目》是李时珍一生医学实践的总结,它是祖国医药学的宝典,将永远闪耀着民族的、科学的光辉。冼星海、黄自是我国优秀的人民音乐家,但他们却有着大量的音乐论文,这也是鲜为人知的吧?我们在读他们的音乐论文时,也会感到如欣赏他们的音乐作品那样淋漓酣畅、激情澎湃!当我们赞叹大海波涛的壮美时,我们会常常忘记它的动力源泉来自那司空见惯的、平平凡凡的、抓不着、看不见的风吧?
因此,我们说,一个音乐教师只会弹琴唱歌,按步就班,那无异于被蒙上眼睛只会转圈推磨的老牛吧?教学,是一种艺术,音乐也是我们心目中最高雅的艺术。怎样将它们有机结合,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教学分风格?这应该是我们教师终生追求的目标吧?那种把弹琴唱歌当作技术,把教学也当作技术的音乐教师来说,他要想教出自己的风格来,恐怕就难为他了。因为,艺术要靠感觉和悟性,而这感觉和悟性又来自教学的主体——那活蹦乱跳的学生。所以,凡是善于抓住教学闪光点和善于发挥教育机智的教师,只要将这一点一滴用文字进行总结,就等于在教学生涯中留下了一行行坚实的脚印。这是他心血的结晶,这是他人生的书页。有了这种认识,难道我们还会拒绝写论文吗?还会为到学期结束要交论文而发愁吗?我们还会为评职称而去临时应付吗?不,统统不会!因为这已是他收获的时刻,他只会主动地、适时地收回成果。因此,写好音乐教学论文,是收获音乐教学的果实,为今后的音乐教学工作的腾飞总结经验,为自己人生的旅程增添一个崭新的高度、一条闪亮的起跑线。如论大环境,这也是新时代的要求,也是新世纪对广大音乐教师继续教育学习的重要内容。音乐教师们,快行动起来吧,论文写作、钢琴、声乐、教学,这些都是我们音乐教师的专业和基本功。音乐论文三要素
我很赞赏《中国音乐教育》上的一段话:写作音乐教学论文要:口子小,点子新,挖掘深。过去有些人老抱怨发不了文章,他们殊不知自己的文章要么漫天撒网,不着边际;要么面面俱到缺乏深度;要么重复别人写过的东西,且不如别人。因此,我向想要写好论文的人们大声推荐——论文写作三要素:口子小,点子新,挖掘深因为这是最简单易行的方法。再加一法:多读书
常见论文格式1、条理型:按论述顺序阐述观点,图式如下:第一节——第二节——第三节------(但要紧扣中心论点)。2、简约型:简单开头,重点论述观点,小结有力,中心突出。图式如下:开门见山——论据、论证充分、深刻,具有说服力——结尾简略、主题鲜明。3、著作型:文章开头有引言,结束有结语;中间有中心论点、分论点,每个论点以章为结构,图式如下:引言——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结语4、可加论文摘要、关键词、参考资料后注:如今教师要在学校中职称等进一步,必须要会写论文,教科研是硬道理!这却是我们许多音乐教师所欠缺的能力,有那么多优秀的同行被这一条硬杠子拦在中级或高级门外,真是可惜,而且这一股论文风愈演愈烈,客观环境也要求我们不能等下去,拿起手中的笔吧。我一直想写点这方面的东东,可惰性使然,同时又感还无这资历,故至今也未下笔,今天从网上看到这一段文字,深感合我心意,贴出来共享之,希望对大家有所借鉴。
根据学校教研处制定的2012年工作计划和发展规划,围绕“有效教学”的核心工作,突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提高教师专业水平两大重点,立足根据教学科研,以促进我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校教育质量。
第一,扬长补短。进一步推动学校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稳步发展。广大教室要坚持在教学中提升服务质量,促进教师深度教学和研究,将原来的项目,做深,做细,做出特色。
第二,评估促进学习,建立一个积极的发展平台。
第三,通过组织选定,辅导优秀教师,专业测试,备课教案,利用各类课堂教学,教学论文,教学案例,积极有效地开展教学评估。
第四,以点带面,积极促进广大教师组织参与教学研究,继续按照学校主干发展程序来完成相关的任务计划安排。
随着全球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敏感而密切,整个国际社会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国际法的作用也日益得成熟、重要。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国际法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和学时的安排只能完成国际法的启蒙教育,这种初级教育对于培养法学专门人才的要求来说差得很远。国际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国际条约、国际惯例是国际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条约、国际惯例是兼顾到不同法系、不同国家法律制度的特点而形成的。但现阶段我国学生普遍缺乏锻炼和实践的机会,接触国际实例很难,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影响了国际法的教学效果和本专业的发展。因此国际法教学的改革势在必行。本人主要从国际法的实践教学改革方面谈一下自己的思路和想法,希望能为培养国际法专门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一)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的培养和教育
大学是培养人才的地方教育学论文教育教学论文,道德品质也是衡量人才的一个重要指标。现今世界几乎所有的西方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公民教育,并同时把它作为学校教育与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和目的之一。因此无论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环节德育教育都不应当被忽视。
在欧洲一些崇尚绅士风度的国家,民族的文明素养很高,但是在他们的学校教育课程中却很难找到专门的德育科目,德育一般就渗透在各门教学工作中并同步进行,也就是任何一门学科都兼有道德教育的任务。目前我国大学的课程,在各门科目上一般都设置有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部分。就实践教学环节来说,我认为应当设置专门的德育教育部分。在对学生的实践学习环节进行考核打分时应增加具体的道德品质的考核成绩。比如在实践学习中是否注意环境保护、是否体现了人文关怀、是否从事了义工或志愿者的服务等等。总之,凡是能体现公平、正直、诚实、勇敢、仁爱、热爱劳动、艰苦朴素、追求民主、乐观向上、宽容团结的精神品质和行为都可以成为学生实践成绩中的一部分。
(二)案例教学是国际法教学实践改革的重要手段
案例教学是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案例教学法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所学
摘要内容。但案例教学模式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许多不足。
1、案例教学教材的选择要注意与当代的国际实践相联系
在案例的选择上,应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既要选择一些典型性、代表性、综合性的案例。将案例与与所讲授的重点内容有机结合,尽量涉及多个知识点或多个章节的内容。同时也要注意调整,随时加入一些具体生动,较受社会关注的案例。以保证教学内容的前瞻性和与时俱进。
目前各个高校教学用的案例教材虽然多,但观其内容,其中所编的案例却大多相同。其中案例也大部分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前的,上世纪90年代的案例都属于年轻案例。当然这其中不乏一些十分典型的案例,所以经常被采用。另一方面也由于国际社会、国际法的特点所决定的。案例材料陈旧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前沿知识论文开题报告中国。因此案例教学教材的选择既要注重科学系统性,也要注意与当代的国际实践相联系。在此一方面呼吁广大专家学者能够,即时对当前的教材进行修订与增补。或者多编纂一些新的、与国际法的发展、与当今社会的现状联系紧密的案例教材。一方面也要求广大教师在实践教学中对案例的选择进行甄别、更新。随时关注本领域的最新动态,及时采集新案例。过时的案例被淘汰,新的案例补充进来。在完成某一课程内容的学习后,就可以选取一些时事性、较有深度及广度的案例讨论。甚至直接制作、改编一些案例。以便及时提高教材、教法水平,增强教学效果。因此改编、更新国际法教材,把案例教学法贯穿其中,是我们当前国际法实践教学改革所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2、案例教学的过程要把教师创新教学与学生主动学习结合在一起
案例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育学论文教育教学论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教师加以适当的组织引导。具体操作中教师,可以先布置学生课前阅读相关资料,并设计几个有针对性的问题,让学生提前进行思考寻求解答。但注意不要给予过多的提示,以免限制了学生的思路。预习案例有助于学生将所学内容融会贯通,多角度解决问题。
具体由学生完成的部分主要应该有三个环节。首先案情介绍阶段,这部分比较简单,但需要学生事先预习。主要是学生对案例背景介绍,也可以对案例中的要点进行总结,为理解案例提供一个分析框架。第二部分是重点部分,由同学们对案例中所涉及的问题提出行动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可以相互批评、反驳、辩论。这个过程要求学生们充分参与、发言。同学们可以反驳其他同学的发言,也可以阐述自己的观点。但不能重复其他同学的论点。随着辩论的进行,对案例的分析也会愈加深入,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也会愈加的透彻并且和有关法律事实密切的结合起来。此时老师只要对同学们遗漏的问题进行提示引导就可以。最后一个环节是学生点评。点评中强调学生对相关案例的点评,这样能够调动学生的思维,促进其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坚持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在学生点评的基础上,教师结合本次讨论内容作总结性的点评,指出学生的不足同时肯定其成绩。最后由教师对同学们之前的讨论进行评价打分。不论观点是否正确客观,充分参与就是得分标准的重要参考指标。
在整个案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空间,真正让学生自主的去分析思考、并提出解决方案。达到培养学生概括、归纳、分析推理能力;口头表达、辩论能力;提出方案、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也有利于养成学生关心、了解我国国情和世界政治、经济、文化、法律动态的习惯。
案例是教学法中的最优资源,也是实践教学的最常用手段。它为师生提供了一个从感性知识到理性知识、从具体到抽象的自然有序的教学认识过程。通过课前预习和课堂讨论为学生营造了一个生动、灵活、深刻的学习氛围。避免传统教学中只讲授空泛冗长的理论,却不能就相关法律事实进行立论分析,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案例教学的重点不是寻找某一确定的答案,而更加注重认识问题和解答问题的过程。面对有挑战的问题和各种可能性教育学论文教育教学论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得到激发,为寻求答案,学生将会主动分析法律上的争议点,搜寻相关法规和类似案例,得出自己的判断,从而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三) 将国外的一些实践课程模式引入我国的国际法课堂
作为实践教学的一种创新,各院校都在探讨如何将国外的实践课程模式“诊所式法律课程”(Clinical Legal Education) 和“法庭辩论课”(Trial Advoca2cy) 引入各自的法学课堂教学。在英美等普通法系国家,它包括两种形式:“模拟法庭”(Mooting) 和“辩论技巧”(Advocacy) 。模拟法庭一般是低年级学生的必修课,即所有法学院学生都要参加模拟法庭的训练。辩论技巧课,则是为那些有意成为出庭律师的法学院学生开设高级训练课程。
目前我国的大多数法学高校都建立了专门的模拟法庭。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可以把一些经典的案例依照严格的法庭程序进行重现和模拟。通过学生扮演具体的角色,即原告、被告、法官/仲裁员、双方当事人的人和有关证人,对案情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对学生增强学习兴趣、加深理解、学以致用是十分有效的。很好地提高了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基本素质。
但现在大多数的法学院校的 “模拟法庭”还只是一种形式。利用效率低,有的学校甚至一学期都不能开展一次模拟法庭活动。案例的选择也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民法、刑法领域。国际法的相关案例十分少见。另外一些学校的模拟法庭的配套设施还不完善,一些学校开展的“模拟法庭”过于注重形式,没有相关法学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这些都是急需改进的地方。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开展“模拟法庭”,尤其是“模拟国际法庭”和“模拟国际仲裁法庭”活动对我们培养学生能力所起的作用,这种作用可能是隐性的,但却是长远的和巨大的。
另外,各法学院校对“辩论技巧”等专业素质的培养形式还在初级阶段。这也是我们应充分重视和积极探索的。
(四)通过分层教学法实现实践教学中对学生主体性和差异性的关注
这一改革措施主要是在实践教学中更好地根据学生的个体能力、已有基础及学习偏好等来进行有效的教学。“分层教学”的具体做法是,针对班级授课制下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多样性的学习差异,如根据学生在学习时对视觉、听觉和动手操作等不同学习类型的偏好和实际能力,而将学生的课程划分为不同的层次。某一层次既和某一级的学习水平和深度有关,也和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有关论文开题报告中国。在这里我们要十分注意的是学生层次的划分不是由教师主观决定的教育学论文教育教学论文,而是由教师提出划分方案,而由学生自己选择。
比如第一层的学生,在这一层的学生要培养他们对某一话题的基本理解能力。这一层的学生可能是兴趣广泛,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即操作型的学生。这一类的学生擅长通过操作实践的方法来学习。那么教师就可以分配这一组的学生就某一国际法案件进行调查研究,提供各种报告资料;为国际法的案例教学提供音像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或者进行“模拟国际法庭”“模拟冲裁法庭”活动的准备工作。
第二层的学生主要是培养他们比较复杂的思维能力,其首先要求学生熟练运用他们曾在第一层水平阶段已经学过的东西,懂得如何运用选择、引起或发现更多的体验、认识和结论,同时要求学生自己设计方案并找出答案。这一层次的学生往往是学习比较认真,理论基础扎实的学生。教师要注意拓展这部分学生的思路、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以“模拟国际法庭”为例,教师可以分配这部分学生在“模拟国际法庭”中充当当事人的角色,通过法庭辩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在这里教师要注意给学生一个完全自由思考和创造的空间,不要过多的限制和说教。
第三层次主要是一些善于思考、见解独立的学生。对这一层次的学生应该着重培养他们更复杂和更具有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在这一层级中,学生要学习并运用所学知识,围绕一个现实世界中有争论的主题进行评议和分析。与此同时还要求学生进行批判性地思考并把研究与个人的审美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结合起来。以“模拟国际法庭”为例,教师可以分配这部分学生在“模拟国际法庭”中充当大法官的角色, 分层教学法主要适用在实践教学模式中,在课堂教学和期末理论考试当中则不适用。国外教育界的一些专家和实验教师对上述模式的总体评价一般都很高。通过学生的个性化指导,充分发挥每名学生的特长,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了学生的信心,帮助每一位学生达到他们的理想目标教育学论文教育教学论文,无疑,这对学生的发展和师生关系的融洽都是十分有益的。
(五)在实践教学中采用小组学习的方法
小组学习法就是让学生自主组成若干个学习小组。学生们在课余时间可以进行集中学习。包括讨论、讲座和进行调研。
国际法的案例教学过程是一个充分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贯穿小组学习的方法。通过小组学习,学生们可以互相启发,弥补不足。一方面有利于在课堂讨论中更加有针对性,不遗漏要点;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比较轻松的环境中提出自己的观点。既有利于学生表达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学生进行不受约束的思考。
对国际法的相关事件进行调查研究也是实践教学的一个有效途径。通过调研能使学生掌握更加详实资料,培养学生严谨求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社会,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快速反应的能力等多种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通过组成学习小组,学生们分工合作也可以促进实践活动的顺利完成。
总之,学习小组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的培养都有积极的影响。
综上所述,国际法的实践教学改革是一个长远的工作,学校在教学过程中要紧紧把握知识、素质和能力三要素,突出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是通过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动手能力和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宋艳,《高校法学教学改革研究》教育探索2010年第4期
2、李学兰,《法学模拟教学方法之理论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03,(4).
3、李龙.《我国法学教育急需解决的若干问题》。国际经济法网。http: //intereconomiclaw.com 2005-10-11/2005-12-12.
4、张海凤,《法学案例教学法建构浅析》[J].行政与法.2005(9).
5、杨莉、王晓阳,《美国法学教育特征分析》[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2)./
6、胡玉鸿,国家司法考试与法学教育模式的转轨[J].法学2001,(9).
7、朱立恒,《法治进程中的高等法学教育改革》法律出版社,2009年0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