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用户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1 10:34:2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数字化用户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数字化用户论文

篇1

WuLandi,WangJiebin

(FirstMilitaryMedicalUniversity,Guangdong510515China)

AbstractNursingdocumentswritingisanimportantcontentofhospitalqualitativemanagement.But,hand-writingversioncomplicatedinformandwithlargeamountofrewrite,whichhadhigherrateofspellingmistakes.Applyingofcomputernetworkinhospitalshasmadedigitizedmanagementofdocumentsandformdatacometrue.Ithasadvantagesofsimple,fast,economicalandpractical.Itcanenhancewritingqualitiesofnursingdocumentseffectivelyanddecreasetheamountofrewritedocuments.Itcanliberatenursesfromtediousnon-nursingwork.Therefore,tostudyanddevelopsoftwareappliedonnursingdocumentsandformhaveimportantsignificance.

KeywordsNursingdocumentsInformationdigitizingsystemQualitymanagement

护理文件是医院重要的档案资料,是反映住院病人病情发展全过程和护理人员临床实践的原始记录,包括病人的基本情况、主诉、病史、病情的动态变化、治疗计划以及所采取的护理措施,也是病人住院费用的原始凭证以及某些具有法律效应的文件,同时也是临床教学和科研的重要资料。综合医院常用的护理文件包括体温单、医嘱单、医嘱记录单、重症护理记录单和病室报告等。

1护理文件书写现状

护理文件书写是护士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反映了护士的工作态度、业务能力、文字书写能力等综合素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医院护理工作水平[1]。护理文件书写质量是考核临床护理工作质量的重要指标,《全国综合医院管理标准》对护理文书书写质量标准有明确的规定,并作为医院等级评审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因此,各级医院护理部都非常重视护理文件的书写质量,要求每个护士认真、正确地书写护理文件。

目前,国内多数医院的护理文书信息表达和存储形式仍然是文字与纸张,长期以来繁杂的手工抄写过分强调形式上的统一[2]。但在重症监护病房中,护士既要按时执行医嘱,又要作详细记录,还要注意表格的书写要求,越是危重病例,其记录内容越复杂,书写量也越大,这难免出现个别字迹不整或内容欠规范而需要重抄,既耗费了护理人员大量的精力和工作时间,又使护理记录失去原始资料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现代护理模式要求护士在思想观念和行动上处处为病人着想,紧紧围绕满足病人的需求设计工作程序和质量标准,病房床位与护理人员之比不少于1∶0.4,护理人员按职称上岗,确保床旁护理工作时间,以提高整体护理质量。为此,必须简化传统的非护理工作程序,将护士从非直接护理工作中解放出来,并还给病人;改进护理文件书写方式,提高文字工作效率,以保证和推行系统化整体护理的开展。

2护理文件数字化系统的应用

近几年来,计算机多媒体和局域网络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使得一些医院的护士工作台上出现了电脑。世界级优秀的文字和数据库处理软件的问世,为护理文件信息数字化管理提供了技术基础。传统的护理工作模式将受到计算机技术的冲击和挑战。护理文件信息数字化是指一切护理文件信息通过计算机来表达,通过网络来转送。换句话说,即护理文件无纸化。通过计算机输入和输出病人的生命体征监测值、转抄和发送医嘱、记载危重病人病情变化并及时通知医生或向下一班护士交接班等[3]。护理文件信息数字化使护理文件的处理工作变得简单化,文本质量改善,差错发生率降低,书写效率大大提高,同时为护理工作的开展注入了新的内容,促进了护理工作向科学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计算机技术与护理工作的结合引起的传统护理工作和护理工作制度的变革[4],将有助于改变护士的思维结构,促进护理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帮助护士真正实现“以人为中心”的护理工作宗旨。如由电子工业部、卫生部和国家“三金”工程领导小组立项的国家“八五”科技攻关重点项目“金卫工程”开发的“军卫1号工程”,即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ospitalinformationsystem,HIS),经过多年的开发研制,已于1997年8月开始在军队部分医院试运行,其中的病房护士工作站子系统是医院信息系统的核心部分,是病人信息的基本来源,包括医嘱处理、病人基本信息、病房入出转处理等内容,基本实现了在病房中病人信息管理所需的多种要求,即病人信息、医嘱、床位、摆药、出院通知、查询、维护、帮助功能[5]。实践证明,推广和应用病房护士工作站子系统能引起医院病房护理工作内容的深刻变化,给护理工作带来巨大的效益,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

3护理文件数字化系统存在的问题

由于护理文件的形式复杂,涉及到文字、图形和表格等多种类型,且需要彩色印制效果,硬件要求高。目前开发的软件仅限于医嘱的输入、输出、出入院病人的一般信息以及病人住院费用的管理,而真正能够解决护理问题的简便、快捷、经济、实用的护理文件表格应用软件则较少。因此,研制和开发适合于护理文件表格书写应用软件的工作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易萍.加强综合质量管理提高护理文件的书写质量.黑龙江护理杂志,1997,3(3):26~27

[2]马继红.谈护理文书的质量管理.护理学杂志,1996,11(3):176~177

篇2

 

0 引言

振动现象是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振动问题在工程中是要经常面对地问题,故振动分析已成为各项工程技术研究与设计必不可少的环节。伴随着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在电子测量技术领域的应用,测量仪器不断进步,从最初的模拟仪器依次发展到数字化仪器、智能化仪器和最新一代的虚拟仪器。虚拟仪器技术,由用户定义仪器功能,可扩展性强,信号分析及处理能力强。因此,我们设计了以LabVIEW为基础的动力减振实验系统。

1.虚拟仪器技术

1.1虚拟仪器的组成

虚拟仪器以透明的方式把计算机资源(如微处理器、显示器等)和仪器硬件(如A/D、D/A、数字I/O、定时器等)的测量、控制能力结合在一起,通过软件实现对数据的分析处理、表达以及图形化用户接口[1]。这样用户便可以通过友好的图形界面操作这台计算机,就象在操作自己定义、自己设计的一台单个传统仪器一样。

虚拟仪器从功能上划分,可以分为数据采集、数据分析和结果显示三大功能模块;从构成要素讲,它是由计算机、应用软件和仪器硬件组成的;从构成方式讲,则有以DAQ板和信号调理为仪器硬件而组成的PC-DAQ测试系统,以GPIB、VXI、Serial和Fieldbus等标准总线仪器为硬件组成的GPIB系统、VXI系统、串口系统和现场总线系统等多种形式。无论哪种VI系统都是将仪器硬件搭载到笔记本电脑、台式PC或工作站等各种计算机平台加上应用软件而构成的。免费论文参考网。

1.2虚拟仪器的优势

虚拟仪器与传统仪器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应用的灵活性和功能的可重构性上。在虚拟仪器中,硬件仅仅是为了解决信号的输入、输出,软件才是整个仪器系统的关键,任何一个使用者都可以通过修改软件的方法,很方便的改变、增减仪器系统的功能与规模。虚拟仪器克服了传统仪器的功能在制造时就被限定而不能变动的缺陷,摆脱了由传统硬件构成一件仪器再连接成系统的模式,为用户提供了一个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想象力的空间。

2.振动的数学模型分析

工程实际中,大量问题不能简化为单自由度系统的振动问题进行分析,而往往需要简化成多自由度系统才能解决。两自由度系统是最简单的多自由度系统。对系统模型的简化、振动微分方程的建立和求解的一般方法以及系统响应表现出来的振动特性等方面,两自由度系统和多自由度系统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因此研究两自由度系统是分析和掌握多自由度系统振动特性的基础。免费论文参考网。两自由度系统的运动形态要由两个独立的坐标来确定,需要用两个振动微分方程描述它的运动。建立振动微分方程最常用的方法就是用牛顿第一定律法则进行分析。

在工程中有许多实际系统都可以简化为图1所示的力学模型图。质体m1和m2用弹簧k2联系,而它们与基础分别用弹簧k1和k3联系。假定两质体只沿铅垂方向作往复直线运动,质体m1和m2的任一瞬时位置只要用x1及和x2两个独立坐标就可以确定,因此,系统具有两个自由度。以ml和m2的静平衡位置为坐标原点,在振动的任一瞬时t,m1与m2的位移分别为xl和x2。在质体m1作用谐激振力Qlsinωt。取加速度和力的正方向与坐标正方向一致,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可分别得到质体ml和m2的振动微分方程:

力学模型的振动微分方程为:

(1)

其受迫振动的振幅为:

(2)

当时,得,。

可见选择动力消振器的固有频率时,ml即保持不动,而m2则以频率作的受迫振动。消振器弹簧在下端受到的作用力在任何瞬时恰好与上端的激振力相平衡,因此使m1的振动转移m2上来。

3.减振实验系统的设计

3.1减振实验系统总体设计

篇3

[中图分类号]G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712(2015)04-0082-04[作者简介]罗静(1976―),女,湖南邵阳人,硕士,贵州省图书馆网络数字服务中心副研究馆员。

近10年来我国政府对公共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投入逐年加大,数字图书馆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日趋完善,大有赶超世界发达国家的趋势,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公共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存在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影响了公共数字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建设资金投入的收效以及公共数字图书馆的利用率。

一、公共数字图书馆建设中存在的普遍问题

(一)公共数字图书馆资源欠缺、服务滞后

1.资源建设方面

在资源建设方面,商业数字资源占有公共数字图书馆资源总量的较高份额,公共数字图书馆自建资源欠缺且建设质量不高。下表列出了部分公共数字图书馆资源建设情况,包括购买的商业数字资源和自建数字资源,从表中我们不难看出,由于受到数据商的限制,大多数公共数字图书馆购买的商业数字资源基本相同,重复购买现象十分普遍。自建数字资源多以地方特色为主,但基本都限制在馆内局域网内使用,且建库质量和标准并不统一。而且各数字图书馆数据库的平台也缺乏开放性和互联性,导致数字资源建设专业化程度不高、利用率低、高水平数据库少、内容结构不合理等状况。

此外,目前各公共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大部分来自商业数据库,如:同方知网、维普资讯、万方数据、龙源期刊占据了全国中文电子期刊市场90%以上的份额;超星、方正阿帕比、书生、中文在线四大电子书出版商也占据了全国中文电子书市场90%以上的份额。这种高度集成化的海量数字资源使得公共数字图书馆在数字文献来源方面对出版厂商的依赖度大大提高。公共数字图书馆的文献信息服务也更多地受到来自出版商的影响和制约,最常见的是在数字资源访问上受到流量、并发数和IP限制。

2.服务方面

在服务方面,公共数字图书馆服务滞后。数字图书馆是海量的数字资源仓库,由于资源类型不同、来源不同、数据库异构等问题使得各类资源难以统一展现给用户。为用户提供的资源检索服务往往需要通过多个平台入口才得以实现检索。此外,导航系统的不完善、个性化服务、主动服务和推送服务的不深入等也增加了普通用户的使用难度。各地公共数字图书馆主要数字资源列表

上海数字图书馆浙江网络图书馆重庆数字图书馆贵州数字图书馆主要商业数字资源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全文库Cnki中国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全文库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Cnki中国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全文库龙源电子期博看电子期刊博看电子期刊龙源电子期Apabi中文电子图书超星电子图书超星电子图书超星电子图书Netlibrary外文电子图书*金图国际外文数字资源库*外研社外语资源库*无主要自建特色资源上海年华*民国报纸*重庆地方数据库*贵州辅县志全文库*抗战图片库*浙江家谱总目提要*重庆抗战*民国图书全文库*晚清和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民国期刊*民国文献数据库*民国期刊全文库*上图讲座视频数据库*地方志联合目录*重图讲座视频数据库*贵州农民画数据库注:带*号表示局域网内使用(二)公共数字图书馆资源使用率低

数字图书馆数字资源利用率不高也大大制约了公共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步伐。目前各公共数字图书馆除购买商业数据库以外,自建资源多以地方特色数据库为主,内容和形式不够丰富,适合大众阅读的综合性数字资源相对较少,是导致数字资源利用率不高的重要原因。就目前来说,公共数字图书馆普遍采用基于馆内(含成员馆)局域网的数字文献服务模式和馆外持借书证登录的数字文献服务模式,这使得大量的数字化文献资源只能通过馆内局域网,或即便是通过互联网也只限定被公共图书馆的有效读者所利用。这无形中增加了读者的使用成本(特别是时间成本),极大地抵消了数字化文献资源所具有的高效、快捷的优势,迫使相当一部分读者放弃利用数字图书馆丰富的数字化馆藏,转而从互联网上寻求替代性资源。此外,公共数字图书馆缺乏宣传,导致很多人不知道它的存在因而没法使用。

(三)公共数字图书馆之间缺乏整体协调与共建共享

近年来各区域数字图书馆建设如火如荼,但各数字图书馆建设过程中缺乏统一标准、规范,且由于区域间图书馆分属部门不同,导致各馆之间处于分割建设状态,无法互联互访。此外,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和行业图书馆之间也各自为政缺乏协调,无法形成数字资源的整体优势,数字资源被困在围墙之内,没能真正实现共建共享。

(四)基于新媒体的公共文化服务形态尚未实现

新媒体服务在我国公共数字图书馆中处于起步阶段,例如:在数字电视服务方面,国家图书馆与北京歌华有线合作推出数字电视服务。在移动数字图书馆建设方面,国内大多数开展的服务仍然只有SMS。即使开展WAP服务的也主要是常规服务,即馆藏目录检索、读者借阅信息查询等内容,包括国家图书馆的“掌上国图”,也只实现了特色资源检索服务。

(五)公共数字图书馆未能充分利用网络的便利性

在我国,互联网上公众想要获取信息资源,查阅资料,大多数人都选择直接在百度、谷歌中进行搜索,相对这些成熟的网站来说,数字图书馆虽然拥有丰富的数字资源,但是在公众意识里尚未形成统一的知识体系,且门户网站上复杂的身份认证系统、没有方便快捷的检索通道等都是导致用户流失的原因。

二、完善公共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对策思考

(一)扩展渠道提高公共数字图书馆使用率

1.不断丰富公共数字图书馆资源

公共数字图书馆不同于专业数字图书馆和行业数字图书馆,其用户遍布社会各个阶层,所以公共数字图书馆上的数字资源应该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补充和丰富,除了专业性资源外,还应增加适合大众阅读的综合性、娱乐性数字资源,吸引更多的人使用它。

2.尽量简化用户检索入口

数字图书馆是海量的数字资源仓库,由于资源类型不同、来源不同、数据库异构等问题使得各类资源难以统一展现给用户。为用户提供的资源检索服务往往需要通过多个平台入口才得以实现检索,大大增加了用户的使用难度。公共数字图书馆应该尽量简化各类资源的进入通道,方便用户登录,简化使用流程,从而提高利用率。

3.完善导航系统、个性化服务和参考咨询等服务

完善的导航系统可以指导用户方便快捷地使用馆内资源,良好的个性化服务和参考咨询服务可以减低普通用户的使用难度。比如:用户通过参考咨询系统提交咨询主题,后台参考咨询员会在公共数字图书馆的各个数据库中查找与该主题相关的各类型资源,通过在线或邮箱等方式将所查询到的资源推送给用户,从而为用户节约大量的时间,为用户带来增值服务,吸引用户关注数字图书馆。

4.加强公共数字图书馆的宣传

公共数字图书馆是政府主办的公益机构,已建成的公共数字图书馆若不加强宣传,让用户了解它、使用它,便失去了建设的意义,浪费了公共财政资金的投入。因此,可以通过各种媒体进行正面宣传,也可以通过举办各种活动的方式,让用户了解其拥有的资源以及可以实现的功能,这样才能更好地吸引用户使用。

在这个问题上贵州数字图书馆的建设经验值得借鉴。为了使广大公众进一步了解使用贵州省数字图书馆,调动全省公众参与健康上网、理性用网的热情,贵州数字图书馆自建成后加大宣传推广的力度,先后从以下方面进行宣传:(1)借助省内各大媒体,通过报刊、网站、电视、广播、手机短信等方式进行宣传;(2)多次走进两会向参会代表和委员提供数字化服务;(3)走进机关、走进校园、走进基层、走进农村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和举办培训班等方式宣传贵州数字图书馆;(4)举办全省公共图书馆馆员技术培训班,依托各级公共图书馆将贵州数字图书馆在全省推广;(5)在全省范围内依托贵州数字图书馆平台举办各种征文比赛;(6)与贵州省科协合作,举办“百万公众网络学习工程”系列活动,通过培训、竞赛等各种方式,将贵州数字图书馆丰富的资源展示给公众。贵州数字图书馆自2009年9月28日开通,截止到2014年底,网站累计访问量已突破9000万人次,主要数字资源的使用率在全国公共数字图书馆中名列前茅。

5.借鉴成功大型网站的建设经验

可以借鉴例如百度等网站的成功经验,将资源进行有效的梳理、整合以及分类。公共数字图书馆不仅要为用户提供单纯的电子书和电子期刊等资源的使用,还应成为一套完整的知识定位系统,这需要对搜索引擎进行深层次的开发和建设,完善搜索功能、扩展搜索内容,真正让公共数字图书馆成为公共信息服务的中心和枢纽。

(二)提升公共数字图书馆建设能力实现资源共建共享

1.统一数字资源建设标准实现共建共享

数字图书馆的基础是海量、异构的数字资源库,数字资源建设标准的统一尤为重要。例如:近几年国家图书馆面向全国组织的数字资源征集和联建项目,出台了相关的《国家图书馆数字资源征集数据标准规范》《推广工程数字资源联合建设地方文献项目建设规范》等,为各地元数据、民国文献、地方文献等数字资源加工提供了依据并已实现了资源的共建共享。因此,可由国家相关部门牵头,组织图书馆界、信息产业界等参与制定符合我国数字资源特征并与国际通用标准接轨的相关标准、协议和规范。

2.面向公众建立综合性数字资源库群

公共数字图书馆的资源建设应从全局出发,做好统筹规划,在资源建设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公众需求,建设合理的并能提供高效利用的数字文献信息资源,立足图书馆,形成面向社会公众的综合性数字资源库群。如:可建立学术研究基础资源库、立法决策服务资源库、少年儿童优秀资源库等适合大众各层面的专题信息资源库群。

3.实行资源登记制度避免重复建设

建立面向全国的数字资源开放登记制度,搭建全局性的数字资源图谱,为数字资源的开放检索、整合、评估和开发等深度建设提供元数据基础。如:构建“国家资源建设管理中心”实行资源登记管理维护制度,采用规范化描述和登记系统,全面梳理各类型中外文数字资源的权属及其让渡情况,对离散式分布的数字资源进行集中揭示和有效管理,优化元数据与对象数据的合理关联,形成一个开放的、有机发展的数字资源共知共建共享基础平台。

4.拓展服务能力实现数字资源利用最大化

提升数字图书馆的服务能力,除了要加强自身的个性化服务、导航服务、咨询服务建设以外,还必须增强公共数字图书馆的宏观调控能力。可采取相关国家部委、出版发行商与科研单位联合的方式,通过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对商业数据资源与数字图书馆自建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与义务,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特别应该通过各级政府加强对商业数字资源开放程度的政策调适,让公共数字图书馆的信息资源有效地突破IP限制、并发限制及流量限制,真正成为一座没有围墙的图书馆,最大限度地为公众所利用。

(三)加强区域性合作搭建公共数字图书馆网络

1.加强行业合作推进公共数字图书馆建设

国内各公共数字图书馆应进行跨行业、跨部门的合作,比如可以通过建立数字图书馆联盟、技术协会、学会等方式联合起来,进行资源互补和技术攻关研究。利用联盟的方式争取政府部门在政策、法规上的支持和信息产业界的相助,实现宏观调控。通过跨行业的技术协作,了解国外数字图书馆建设先进技术和经验,为建设符合本土需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公共数字图书馆奠定基础。

2.增强公共数字图书馆区域性联动

篇4

中图分类号:TP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4)32-7719-05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human beings is gradually entering the Ubiquitous Computing age. The Smart Space is a specific and concentrated expression of an essential feature of pervasive computing.Due to them, Intelligent phone can get personalized service. This paper realizes a multifunctional platform analog computer peripherals based on Android smartphone, mobile phones and computer connected via TCP / IP protocol, allowing users remote control the computer at the appropriate distance using a mobile phone.

Key words: Android; smartphone;peripherals simulation;remote control

随着计算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自 20 世纪的 80 年代人类经历了从主机计算(Mainframe Computing)到桌面计算(Desktop Computing)的革新后,正逐步进入普适计算(Ubiquitous Computing)时代[1-3], 这一概念强调计算和环境融为一体,计算机本身将隐藏到人们的生活环境中。在普适计算的模式下,人们可以随时随地、透明地获得数字化的信息服务[4],可以脱离传统的键盘、鼠标的操作模式,以自然和隐含的方式与信息系统交流。智能空间的一个重要功能称为游牧服务(Cyber Foraging)[5]指用户携带入空间的无线手持设备可以充分利用其周围基础设施中的相对较强的设备的能力。随着智能手持设备在硬件和软件上的进步,智能手机正在迅速崛起,而PC机正在逐渐衰落。Strategy Analytics2014年第二季度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全球分布情况报告显示,目前Android操作系统的全球市场份额已达84.6%,Android平台凭借其免费且开源,具有强大的应用层API占据了大部分的市场。该文中使用到的无线手持设备为Android智能手机。

目前远程控制类的系统大多采用将电脑桌面图像实时传送给手机屏幕,由于电脑屏幕与手机屏幕尺寸差距太大,缩小在手机屏幕上的电脑桌面不方便操作也看不清楚,而且这种方式导致手机端与电脑端的连接网络吞吐量大,在网络状况差的情况下容易出现卡顿,因此我们摒弃了这一做法。让用户在手机上看到电脑桌面的操作目的有两个:一是让用户打开电脑上安装的软件;二是获取电脑文件系统中的文件。论文所介绍的平台能在手机上通过列表的方式看到电脑上安装的所有软件,并且手机能访问电脑的文件系统,通过长按的方式就能获取自己需要的文件。

另市面上的同类软件大多界面不友好,很多需要注册登录,复杂化用户的操作体验,手机端与电脑端连接时间过长或电脑端的响应有延迟。

论文实现了一种基于Android智能手机的模拟电脑外设的多功能平台。平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电脑端(服务端),另一部分是手机端(客户端)。在同一局域网中,手机通过该平台连接电脑,通过手机App来实现对电脑鼠标,键盘,摄像头等外设的模拟。并且手机App中有独立的功能控制电脑上PowerPoint,手机能随意的对PPT进行翻页,播放和退出的控制,以及对电脑电源的控制。该平台将人从电脑跟前解放,支撑了智能空间中其他可能具有传感和计算能力的设备的识别。

1 系统的总体设计

系统采用C/S结构,包括服务器端(Server)和客户端(Client)以及服务端和客户端互相通信的协议TCP/IP。服务器端用于对客户端信息的监听,解析从客户端发来的控制命令并发送给计算机以实现相应的指令。客户端用于与用户进行交互,收集用户的需求,并将用户需求转化为指令发送给服务端。服务端与客户端通过TCP/IP协议来连接。当用户携带的Android手机进入与服务端相同的局域网内,会自动连接带有服务端的设备。通过手机APP界面上功能按键的选择,用户可选择模拟不同的计算机外设。

2 系统的具体设计

4 结束语

随着可移动设备的不断发展,智能手机的配置越来越高,屏幕越来越大,而可穿戴设备的悄然兴起似乎弥补了智能手机正在的缺失的轻巧性及亲肤性。论文所介绍的平台目前只能用手机控制电脑,待中国进入智能家居时代,平台能够与智能家电连接,人们可以用手机轻松控制家电。甚至在可穿戴设备普及了以后,此平台能够移植到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设备上,使得控制变得更加简单和便捷。如此看来,该平台具有广阔的前景和市场价值。

参考文献:

[1] 谢伟凯,徐光佑,史元春.普适计算――下一代计算模式[EB/OL] http://.cn/02/0208/b/0208b02_2.asp.

[2] Weiser,Mark.The Computer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J].Scientific American, 1991(9):94-10.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