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1 10:34:26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交际翻译理论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 吴歌中的谐音双关语
吴歌是指吴语地区包括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市,即江浙沪等太湖流域地区的同属一个语言文化圈的民歌民谣。吴歌中有一个非常显著的特征,即喜用谐音双关语,是由“谐言”和“关语”构成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这在吴歌中运用得相当普遍,历史称之为“吴格”。使用最鼎盛的两个时期就是南朝和明朝。
在南朝时期文学艺术论文,《子夜》、《欢闻》、《读曲》等数百首,都是这一类歌谣。其中《子夜歌》凡四十二首,半数使用了谐音双关语。如:“崎岖相怨慕,始获风云通。玉林语石阙,悲思两心同。”后两句即系谐音双关语。“玉林”、“石阙”关语为“碑”,又“碑”之谐音为“悲”;又如:“今日已欢别,合会在何时? 明灯照空局,悠然未有期。”其中“空局”关语为“棋”,取其谐音为“期”。其它诸如“春蚕易感化, 丝子已复生”(“春蚕”关“丝”谐“思”);“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芙蓉”关“莲”谐“连”)都是这一类谐音双关语。而在《读曲歌》八十九首中,几近三分之二是用了谐音双关语的。如:“打坏木栖床, 谁能坐相思? 三更书石阙,忆子夜啼碑论文格式范文。”(“三更”关“夜”,“石阙”关“碑”谐音“悲”,“书”关“提”谐音“啼”。) 又:“非欢独慊慊,侬意亦驱驱。双灯俱时尽,奈何两无由” (“双”关“两”, “灯尽”关“无油”谐“无由”)。更有谐音双关语加叹谓构成歌谣的:“奈何许,石阙生口中,衔碑不得语。”可见谐音双关语在当时的民歌中运用十分广泛。而且同一谐音双关语在多种曲调中反复出现, 某些意象关系相对固定, 比如“芙蓉”关“莲”, “方局”关“棋”“, 黄莲”关“苦”,“石阙”关“碑”等等,说明其时谐音双关语运用已经格式化,成为一种相当圆熟的歌谣语言表达方式。吴歌中之谐音双关语,体现婉转细腻的情感特征,为南方人所特有。其以喻传情,以隐寓意,曲折诡谲,扑朔迷离,听众的思绪须得拐几个弯才能真正领会其本意,是这一时期吴地歌谣的重要标识。
明代吴歌十分丰富,也喜用谐音双关语。如刘效祖《锁南枝》之“瞎虫蚁逃生,实撞着你线索。”等,然实不多见。唯近现的天启崇祯年间冯梦龙之《山歌》,谐音双关语俯拾皆是。冯系江苏吴县人,对吴格谐音双关语自然熟悉。其《山歌》十卷用吴地方言写儿女情长,成就极其伟大,是吴歌史上难得的好歌词。请看几首用谐音双关语写就的短歌:[1]
睃
思量同你好得场,弗用媒人弗用财。丝网捉鱼眼上起,千丈绫罗梭(谐“睃”) 里来。
等
姐儿立在北纱窗,分付梅香去请郎,泥水匠无灰砖(谐“专”) 来等,隔窗趁火要偷光。
别
滔滔风急浪潮天,情哥郎扳椿要开舡。挟绢做裙郎无幅(谐“福”) ,屋檐头种菜姐无园(谐“圆”) 。
旧人
情郎一去两三春,昨日书来约道今日上我门。将刀劈破陈桃核,霎时间要见旧时仁(谐“人”) 。
值得注意的是,冯梦龙运用谐音双关语似乎更活,有的经过扩充令节奏更加活泼。如“姐道郎呀好像新笋出头再吃你逐节脱,花竹仿子绘竿多少班(《作难》)。”又:“好似黄柏皮做子酒儿,呷来腹中阴落落里介苦,生吞蟛蜞蟹爬肠(《思量》)。”另外,谐音双关语大都用在短歌中,长篇山歌如《笼灯》、《门神》等却很少见。这或许说明谐音双关语最适用于独具本色的山野短歌。
前人对此问题已经作了大量的钩沉考索的工作论文格式范文。萧涤非先生在《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将《吴声歌》中所用之谐声字概括成两大类.第一类, 同声异字以见意者, 如以上诗所引“藕”为配偶之“ 偶” , 以“ 芙蓉”为“ 夫容” , 以“ 碑”为“悲” , 以“ 题”“ 蹄”为“ 啼” , 以“ 梧”为“ 吾” , 以“ 油”为因由之“ 由” , 以“ 棋”为期会之“ 期” , 以“ 堆”为“ 涕” , 以“ 箭”为“ 见” , 以“ 篱”为“ 离” , 以“ 博”为“ 薄” , 以计谋之“ 计”为发髻之“ 髻” , 以衣裳之“ 衣”为依旧之“ 依” , 以然否之“ 然”为燃烧之“ 燃” 。第二类, 同声同字以见意者, 如以布匹之“ 匹”为匹偶之“ 匹” , 以关门之‘ 关”为关念之“ 关” , 以消融之“ 消”为消瘦之“ 消” , 以光亮之“ 亮”为见亮之“ 亮” , 以飞龙之“ 骨”为思归之“ 骨” ,以道路之“ 道”为说道之“ 道, 以结实之“ 实”为诚实之“ 实” , 以曲名之“ 散”为聚散之“ 散” , 以药名之“ 散”为聚散之“ 散” , 以曲名之“ 叹”为叹息之“ 叹” , 以曲名之“ 吟”为之“ 吟” , 以“ 风”波“ 流”水为游冶之“风流” , 以围棋之“ 著子”为相思之“ 著子” , 以故旧之“故”为本来之“ 故”等。此外, 还有以二字声音相近而谐声以见意者, 如以“星”为“ 心” , 以“ 琴”为“ 情”之类皆是[2]。王运熙先生《六朝乐府民歌》中的《论吴声西曲与谐音双关语》将谐音分成“同音异字, 同音同字,混合”三类加以论述, 同时还论述了六朝时期普遍使用谐音双关语的社会风气, 并由此上溯到《诗经》与《史记》, 论述了双音谐字的历史渊源, 颇为详尽[3]。可以说, 谐音双关语是吴歌最重要的表现手法及艺术特色, 已成为历代研究者的共识。
2.交际翻译理论(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由Peter Newmark提出的交际翻译理论即“译者应该将原语文本的语境意义(contextual meaning) 以其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都容易为译语读者所接受和理解的方式准确的传递出来。”在交际翻译中,译作所产生的效果应力求接近原作,力图传译出原文确切的上下文意义, 使译文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语言形式上都能为读者所接受。交际翻译把翻译的重点转移到原文的内容以及这些内容在译文中再现的过程和结果上来。在交际翻译中,译者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写出比原作更好的作品来,译者有权力纠正或改进原作的逻辑关系, 用优美的语言替代原文中晦涩的文字,去掉原文中模糊、重复和冗长之处, 修改或阐清术语。译者甚至可以更正原文中的事实错误和笔误, 将脚注中的内容添加在正文中。交际翻译以译作的读者为中心, 为那些不期待遇到阅读障碍的读者提供更通顺、清晰、合符读者语言文化习惯的译作来, 并且还能产生和原文一样的语势[4]。
3.谐音双关语的翻译
谐音双关是一种文字游戏, 利用字或词语的语音条件, 使某些字或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具有双重意义。它具有一明一暗双重涵义, 具有能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用一种语言文字形式表达双重意义的功能。这种修辞格是利用词义根本不同的谐音词来构成双关, 表达两层不同的意思, 借以使语言活泼有趣, 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或借题发挥, 旁敲侧击, 收到由此及彼的效果。英语和汉语双关在格式上和修辞作用上虽然大致一样,但由于两种语言的语音不同和表达方式不同, 英语双关译成汉语或汉语双关译成英语时, 中外译者几乎都有捉襟见肘之感, 难以找到理想的翻译。但是, 笔者认为以交际翻译理论为指导, 可以实现谐音双关语的恰当翻译。下面以笔者曾参与编译汪榕培教授主编的《吴歌精华》(英汉对照)[5]一书中处理谐音双关语的例子来论述。
交际翻译理论认为,译者应力图传译出原文确切的上下文意义, 使译文不论是在摘要回到译作的读者这个中心上来。而《吴歌精华》(英汉对照)一书是编译给参加第27届世界文化遗产大会的中外嘉宾看的,所以译文必须明白、通畅、易懂,让来自世界各地的读者都能读懂,所以我们采取的翻译策略是把谐音双关语的字面意思和所隐藏的意思都翻译出来,或者是直接把谐音双关语所隐藏的意思翻译出来文学艺术论文,否则,中外读者往往会不知所云。事实证明,我们的翻译为吴歌起到了很好的挽救和宣传作用,因为吴歌已经越来越少的人知晓它了,正因为此,国家已于2006年把吴歌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下面来看书中几例:
例1:怜欢好情怀,移居作乡里。桐树生门前,出入见梧子。(《子夜歌》)
译文:I love my charmingsweetheart all the more/ When he moved his house to live near me. / With theTung tree by my door,/ I can see my man as well as the tree.
在这首《子夜歌》中,最后一句“出入见梧子”,“梧子”谐音“吾子”,即“女方所爱的男子”,这里我们把“梧子”(the tree)和“吾子”(myman)两层意思都翻译出来了,同时文学艺术论文,tree和第二句的最后一个词me押韵,整首诗形成abab的韵式。
例2:朝登凉台上,夕宿兰池里。乘月采芙蓉,夜夜得莲子。(《子夜四时歌》)
译文:I climb the terrace when the day is bright,/ And stay beside the lakeshore for the night./ I collect lotus when the moonsheds light/ And pick the seeds, with my sweetheart in sight.
此歌中“ 芙蓉” 即“ 夫容” 的谐音, 指被女性所钟爱的男子或丈夫;“容” 是仪容的意思。“莲”谐“怜”, “莲子”即“ 怜子” , 译成口语就是“ 爱你”论文格式范文。这首歌曲显然是女子的口吻, “ 乘月采芙蓉”者, 乘月会情郎也,“夜夜得莲子”者, 即每个晚上都有得到同你相爱的机会,这两句其实是一样的意思。在翻译这首诗时,我们同样把它的两层意思lotus和my sweetheart都译出来了。
例3:思量同你好得场,弗用媒人弗用财。丝网捉鱼眼上起,千丈绫罗梭里来。(《山歌·睃》)
译文:If I’d like to getalong with you, / Neither matchmaker nor gifts I need. / As fish won’t escapefrom the mesh, / So you won’t escape from my eyes. / As satin comes from theshuttle, / So love comes from the first sight.
在此歌中,“丝”、“思”谐音,“眼”双关“网眼与人眼”;“梭”谐“睃”,又与前文“眼”相呼应。冯梦龙有赞语道:“眼上起,梭里来文学艺术论文,谐音双关语最妙,俗所谓双关二意体也。”此诗原文只有四行,但译文却有六行,因为我们把最后两句所隐藏的谐音双关语也译出来了。因为译文的读者是来自世界不同国家的客人,如果只是直译成Fish won’t escape from the mesh, / Andsatin comes from the shuttle,他们可能不知所云。
例4:情哥郎春天去子不觉咦立冬,/风花雪月一年空。/姐道:“郎呀,你好像浮麦牵来难见面,/厚纸糊窗弗透风。”(《久别》)
译文:In spring, you left andwinter is now here; / In vain I’ve missed you for the whole year. / “It’s hardto see you just like getting flour from husk; / There’s not a bit of news fromyou,” I’ll say to my dear.
在这首《久别》中,最后一句“厚纸糊窗弗透风”意即“没有情哥郎的任何消息”,所以我们直接把这句背后的谐音双关语翻译出来There’s not a bit of news from you文学艺术论文,让读者一目了然。
4. 结语
总之,谐音双关语是吴歌最重要的表现手法及艺术特色, 是由“谐言”和“关语”构成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这在吴歌中运用得相当普遍。但是在把吴歌翻译成英语的过程中,这种谐音双关语给翻译造成了很大的障碍。最后我们根据Peter Newmark所提出的交际翻译理论原则:“译者应力图传译出原文确切的上下文意义, 使译文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语言形式上都能为读者所接受;并以译作的读者为中心, 为那些不期待遇到阅读障碍的读者提供更通顺、清晰、合符读者语言文化习惯的译作来。”而我们编译《吴歌精华》(英汉对照)一书是给参加第27届世界文化遗产大会的中外嘉宾看的,所以译文必须明白、通畅、易懂,让来自世界各地的读者都能读懂,所以我们采取的翻译策略是把谐音双关语的字面意思和所隐藏的意思都翻译出来,或者是直接把谐音双关语所隐藏的意思翻译出来。事实证明,我们的翻译为吴歌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
参考文献:
[1]冯梦龙等.明清民歌时调集[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2]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3]王运熙.六朝乐府民歌[M]. 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 1957.
[4]Peter Newmark.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62.
翻译是指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其也是将一种相对而言较为陌生的表达方式转换成相对熟悉表达方式的过程,包括语言翻译、文字翻译、图形翻译、符号翻译等。随着人类对文化交流的需求越来越高,小说阅读也成为当前人类互相进行习俗、文化、传统、生活方式等相关内容交流的重要方式。英文小说翻译也成为满足中国当前诸多读者了解英国文学的重要途径。
一、交际翻译理论概述
交际翻译理论来源于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翻译问题探讨》一书。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文学著作翻译盛行,由此也产生了诸多优秀翻译学家。彼得・纽马克正是当时重要的翻译家之一。当时翻译界中对于意译和直译的争论较多,在实际翻译中也存在两派。彼得・纽马克在此基础上对前人的相关翻译理论进行总结和概括,并结合自身翻译经验,于1981年著成《翻译问题探讨》一书,并在其中提出语义翻译理论和交际翻译理论。其中语义翻译理论是指在原文作者的写作中心出发,严格根据作者的写作思想及风格,对原文进行翻译,遵循“忠实性”原则。语义翻译理论也更加注重原文的词语排序及语言表述,需尽可能贴合原著。
而交际翻译理论与语义翻译理论相比,更加注重读者的主观感受,其以读者为中心,更加注重读者的理解状况及心理感受,以求在原著的基础上,为读者呈现原著带给读者的同等阅读效果。在交际翻译理论中,彼得・纽马克认为翻译就是两种语言进行交流的一种方式,其认为翻译中原著精神传达比语义传达更重要。
在上述两种翻译理论提出后,彼得・纽马克又提出了文本类型理论,其主要将文本分为信息型、表达型及呼唤型三类。彼得・纽马克提出不同文本类型需采取不同翻译方法,对于信息型文本和呼唤型文本,其翻译的主要目的是向读者传达文本信息,使读者从信息中获得感染,文本的实际表达内容比表达形式更加重要,因此在实际翻译过程中需更加注重文章内容的表达,可不比过于拘泥形式,引起翻译内容晦涩难懂,影响读者阅读感受。因此,这两类文本在翻译时,可采取交际翻译理论。而对于表达型文本,其大多具有较强的学术性,语言的内容和表达形式、风格等更能体现原著作者的中心思想表达,因此在实际翻译过程中需更加注重原著的思想表达,严格按照原著语序、表达形式等进行翻译,这种文本更适合采取语义翻译理论进行翻译。
二、英文小说的翻译流程
1.译前准备。翻译者在实际英文小说翻译前,需做好英文翻译的译前准备,其主要内容包括了解英语小说原著的特点、了解英语小说翻译的相关要求。
英语小说与中文小说一样均具有一定的文体特点。在英文小说中,其特点主要突出在以下几点:语言形象化、语言个性化、修辞格的运用较为广泛、叙事角度较为多样、句式表达形式较为多变等,在实际翻译过程中需先对原著相关文体特点进行了解,根据原著实际表达方式灵活应变,提高翻译质量。英文小说多注重于对客观生活的描述,通过对日常生活环境、人物生活等相关故事等进行描述,为读者创设生动活泼的画面。英文小说题材较多,形式多变,在实际翻译过程中,除了需加强对小说文体特点的了解,还需了解小说翻译的相关要求,以促进翻译文本展现出原著的风采。其四大要求为:形象化、个性化、通俗化、风格化。
此外,在实际翻译过程中,相关翻译人员还需加强对作者及写作背景的了解,以保证翻译文本的准确性,以通过不同语言再现原著。如当代美国作家Madison Smartt Bell的著作《Soldier's Joy》,其写作背景是为了分析当代人类心理问题与生活问题之间的关系,采取第三人称叙事,以娜娜、娜娜的丈夫及娜娜的前男友作为小说主线展开故事。在翻译前了解著作背景及目的能更好地表达作者思想。
2.翻译。翻译过程是影响整篇著作翻译效果的关键。在小说翻译过程中,相关翻译人员需结合英文小说翻译的要求、文本特点、写作背景等,并结合实际翻译经验进行翻译。翻译的主要步骤包括以下三点:第一,将全文细读,准确了解原著所表达的思想、内涵,作者的写作风格等。此过程需进行反复阅读,以保证理解效果。第二,进行首轮翻译时,需保证在最大程度上将原文信息保存,避免信息流失。在第二轮翻译中,采取交际翻译理论,在原文表意的基础上,对首轮翻译译文进行润色、修改,保证译文逻辑性和流畅性,保证译文符合读者阅读习惯。
3.译后校对。对译文进行校对时首先需对译文进行通读。第一轮校对时,需保证译文与原文之间意思无出入,信息表达、感情表达、写作风格等需与原著相符。第二轮校对时,在第一轮校对的基础上,对译文内容进行校对,保证译文与原文的统一性。翻译结束后,相关翻译人员需加强对翻译中相关问题的总结,并做好记录。
三、英文小说的翻译中交际翻译理论的实际应用方法
彼得・纽马克提出英文小说可分为信息型和呼唤型两种文本,信息型文主要目的是向读者传递信息,在实际翻译过程中,需将信息传递放于首位,以表达简洁作为翻译基础。而呼唤型小说主要目的是向读者传达情感,在实际翻译过程中需将原著的情感表达作为翻译首位,以表达清晰、语言流畅作为翻译基础。以下对翻译中的词汇、句子、对话中交际翻译理论的实际应用方法进行详细叙述。
1.词汇翻译中交际翻译理论的应用。词汇是组成句子的基础,也是表达著者思想的最基础元素。在实际翻译过程中,不同词汇的运用饱含着著者的思想,一个词汇也表达着多种含义;且词汇背后也蕴含着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情感、文化背景等,因此在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不同种族之间也存在较大的理解差异。在实际英文小说翻译中,采取直接翻译的方式将会导致不同读者因文化差异导致难以理解的状况,进而影响原著情感及思想的表达。例如英文中“bear”表示脾气暴躁或饥饿的人,其还有一种含义是熊,而熊在汉语中引申为愚笨的人。英文小说翻译中,对词汇的翻译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选词和词类转译。
在英文和汉语中,一个词存在多种意义的情况较为常见,且在文学作品中,某些词的含义常具有多义性和不固定性,其语义需根据不同语境进行判定。在英文小说翻译中,每次词汇的翻译其含义、情感、意象等均需以语境作为翻译基础,将语境凌驾于一切因素之上,保证词汇翻译的准确性。如在Madison Smartt Bell 《Soldier’s Joy》一书中,有如下对话:
“Just in time!”her mother said, hovering above the food, filling three plates,then settling in her customary seat.
“Thanks, Mom,” Nana's father said.
在这段对话中,用到“in time”,该词汇意思为及时、终于,此处根据下文中提到的娜娜的母亲端着三个盛着食物的盘子,可以推断出此时娜娜正好回来,翻译成“来得正好”符合语境。在后文中提到“Mom”,本意是妈妈,但结合后文说话对象为娜娜的父亲,因此,此处翻译时,不能直接翻译为“妈妈”,以免与中国人的表达方式相背离。因此,在实际翻译时,可根据中国人称谓习惯,以交际翻译理论翻译为“孩子他妈”。
由于汉语和英语属于两种不同的语系,其在语法、词汇、表达上也存在较大差异。在英语中名词使用情况较多,汉语中动词较为常见。如在Jesse Lee Kercheval的《Alice in Dairyland》一书写到:“I say to my friend,because I'm afraid if the sniper knows I've been hit, he'll want to finish me off.”这句话中“I'm afraid”中“afraid”为形容词,本意为害怕的。在翻译中若以直译方式,则为:因为我是害怕的,如果……,这种翻译不符合汉语的用词习惯,因此可将其转化为动词:因为我害怕,如果……。通过这种此类转译,更符合汉语阅读习惯。因此,在实际英文小说翻译过程中,需学会变通,学会词类转译,使译文更加通畅、易懂。
2.句子翻译中交际翻译理论的应用。句子是表达著者完整思想感情的基本语言单元,是构成段落的基本单位,也是翻译的基础单位。汉语和英语的语法体系不同,使得两种语言中句子表达形式存在较大差异,汉语中,一个句子中各词汇的逻辑排列组成完整的句子,而在英语中,以连接词来串联各词汇,形成逻辑关系。在句子翻译时,需根据交际翻译理论,以读者的理解能力及心理状态为基础进行翻译,保证语言通顺易懂。其常用的方法包括增译、切分、换序三种。
如:But although Nana's parents were nothing but gracious to him, they were never going to fall under his spell.这句话直译为尽管娜娜的父母对他和善,他们从没有中他的咒语。直译时,对与文章意义的表达欠缺。而根据上下文,娜娜的父母对其丈夫不喜欢的状况,可在翻译中增译为“他们从没有中他的咒语从而对他产生好感”。通过增译能促进句子表达的完整性,也能促进读者理解,更好地了解人物的心理状态。
3.对话翻译中交际翻译理论的应用。小说中,人物对话是表现人物性格、形成文章冲突的重要要素,人物对话直接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且人物对话也直接体现着人物性格、思想、身份等,因此。在小说对话翻译时,需把握翻译的个性化、鲜明化,注重语意、语气及感彩的处理。
如“Can you talk? Is Anders there?” my mother asked.此句中Can you talk直译为“你能说话吗,安德斯在吗”,直译效果较为生硬,且具有歧义。根据上下文,此对话来由是“我母亲”偷偷给“我”打电话,未防止安德斯听见而出现的询问,采取直译时,其意义不准确,因此可采取语意处理,翻译为“你方便讲话吗,安德斯不在你身边吧”,这样翻译之后,能便于读者理解文章,且更能突出“我母亲”的人物形象及对安德斯的不信任。
四、结束语
汉语和英语语系不同,导致在英语小说翻译过程中,直译效果不佳,易导致读者难以理解的状况发生。在实际英语小说翻译过程中,相关翻译人员在实际翻译中需根据语境状况,综合多种翻译方法和理论,以保证著者思想情感、观点等的准确传达,并能符合汉语的阅读习惯及表达方式,保证翻译效果。
参考文献:
[1]孙英朋.交际翻译法在现代英文小说翻译中的运用[J].剑南文学,2011,(5):54.
[2]刘彤,陈学斌.交际翻译课堂模式的建构[J].教育与职业,2013, (29):145-146.
[3]王爱玲.跨文化交际翻译中语言文化信息的增减与重构[J].河南社会科学,2013,21(10):11-12.
[4]代h.从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角度看新闻翻译[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18(4):66-67.
[5]徐霞.交际翻译理论在辛克莱・刘易斯小说翻译中的运用――以Go East,Young Man的翻译为例[D].扬州大学,2013.
本文系2011年度陕西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西安市国际化进程中城市公交系统双语服务现状的调查与研究”,项目编号11JK0389
近年来,随着陕西省旅游产业迅速发展和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大,特别是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进程的加快,来陕进行文化交流、经贸洽谈或旅游管管理的外籍人士越来越多。2009年国家颁布《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将西安被列为继北京、上海之后,我国第三个“国际化大都市”。但是,西安市内的各路公交线路却存在着翻译错误、双语服务不完善等问题,不仅给外籍人士带来很多不便,也给本市居民的出行旅游带来了诸多不便,影响西安乃至陕西形象。
一、西安地铁站内英译公示语误译
(一)词汇
例如地铁列车内会有设有专门的爱心椅,这些座位的上面会贴有这样的标识语“请为老、弱、病、残、孕及抱小孩的乘客让位”,而它的翻译则是“Please offer the seat for the old、weak、disease、disable 、pregnant passenger and the passenger with baby”。本句公示语是为了提示大家这些作为是为这些不方便乘客所提供的。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公示语中的“病和残”分别被翻译为了“disease和disable ”。
又如,有一处公示语是在提示乘客小心门缝夹手,然后“小心夹手”仅仅翻译为“Be Careful”,对于初次乘车的外国友人来说,此句仅有“小心”的意思, 但小心什么,不得而知。 所以它就没有起到提示乘客小心注意人身安全的作用。
二、语法
(一)语法有误
在西安地铁站内还有一张公示语是告诫乘客“灯闪铃响 请勿上下”,它的译文是“No boarding while the light is flashing or the bell is ringing”。英译公示语中的“Boarding”并没有完全翻译出句中“上下“的意思。 而且本句话看起来是陈述句,其实是具有警示作用,它原本体现的是公示语的指令功能,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英汉公示语的不吻合就使公示语的指令功能不明确,从而失去了它的原有功能。
(二)中式英语
通过作者的观察发现,西安地铁站内的站点名称只有中文汉字和拼音,例如, “钟楼”翻译为“ZHONGLOU”,“大明宫”翻译成“DAMINGGONG”.但笔者认为西安是一个文明古都,其地点的命名有些是来自文化习俗,对于中文功底比较薄弱的国际友人来说,纯粹的中文汉字和拼音并不能起到根本性的参照作用。因为“Bell Tower”与“Daming Palace”这样的翻译才能显示出西安的重要性的地方特点。
三、公交车英语翻译问题
(一)词汇-选词不当
部分无人售票车上车的译文是“up”,下车时“down”。例如线路223,18,24,27,512,402。更有甚者,部分无人售票车,例如线路6,215,竟然将“下”翻译成“exit”。根据公共场所公示语译写规范,各类车站出口统一译作Exit。
部分小型中巴,例如线路213的标志“上”被翻译成“up”。
并且某些公交线路,例如线路6在英语播报中,“站”的英文播报是“station”,而不是“stop”。
(二)语法
1、语法有误
例如,车还没到站,语音播报“Now, we get to the Bell Tower Station”, 会令外国友人产生错误的认知,认为:“这一站不是钟楼,是在开往钟楼。”因而没有下车,结果多坐了一站。再如,6路和5路公交车均用doing的形式进行播报,例如,线路5 we are arriving at Ziwu Road,会让人搞不清究竟是将要到达这一站还是就在这一站。
2、中式英语
受母语表达或思维方式的的影响,未使用地道的英语表达。比如,“看管好私人财物”的标识语被一一对应的译作"Keep Well Your Possessions",地道表达"Be Ware of Theft"。“暂停服务”习惯性说法为"Temporarily Out of Service",但是我们会有"Pause Ministry"的标识语。
3、双语和单独母语同用
6路公交车只有“北门”“南门”“朱雀门”“小南们”“含光路”的英语播报。Now, we’re arriving at North Gate/Zhu Que Gate/Small South Gate. The next station is South Gate/Small South Gate/Han Guang Road.后面的报站方式则母语到底。既然使用双语标识。
四、在“功能对等”及“平行文本”理论下进行公交用语翻译
小学一年级识字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1]陈树民《汉字特殊功能与教学创新》[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5.
[2]王云峰、马长燕《语文教学基础-实践取向小学教师教育教程》[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3.
[3]刘济远《小学语文教学策略》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5.
[4]刘丽霞.让小学生识字充满情趣[J].新语文学习(教师版.小学专辑),2005(04).
[5]杨自敏.低段识字教学的方法和策略[J].小学语文教学,2005(12).
[6]童伟勤,秦小华.新教材低年级识字教学的思考[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4(02):28-29.
[7]谢广田.小学教育科学研究及其方法[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09).
[8]苏志霞.趣味识字教学举隅[J].教学与管理,2005(03):52-53.
[9]禄冬梅.字,人生殿堂的第一张入场券[J].甘肃教育,2006(01):34.
[10]郭根福新课程背景下的识字教学改革[J]小学生作文辅导2010(07)
小学一年级识字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1]倪文锦.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7月
[2]于魁荣.写字学科的育人功能.学科教育理论研究[J].2002年第02期
[3]路克修等.现代小学识字写字教学[M].语文出版社.2002-04-01
[4]戴汝潜,赫家杰.识字教学改革一览.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
[5]张辉.低年级识字教学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07)
[6]黄嘉烨.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探索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10.09
小学一年级识字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1]黄小梅.对识字教学的几点反思[J].考试周刊,2009,(06).
[2]何凤娟.创新识字教学四法[J].西江教育论丛,2007,(02).
[3]张永强.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05).
[4]张茜.浅谈低年级识字教学中的兴趣培养[J].语文天地,2009,(01).
[5]魏长青.新课改背景下的识字教学[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9,(03).
[6]苏金禄.识字教学的新探索[J].小学教学参考,2009,(03).
[7]吴耀堂.浅谈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J].科学教育,2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