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硕士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1 10:34:30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行政管理硕士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行政管理硕士论文

篇1

1研究框架及假设

20世纪90年代,行政管理专业归属发生变化,即从政治学下的二级学科中脱离,成为独立的学科,行政管理专业由原先的理论型向实务型转变[7]。斯托克斯不赞同“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二分法,他提出了四象限体系分别是,高基础、低应用的波尔象限、高应用、低基础的爱迪生象限、双高的巴斯德象限,以及双低的以训练为目的的象限。[8]

行政管理专业学生选题可能表现出显著的解决问题导向,与此同时,社会对硕士研究生的理论水平有较高期望。解决问题导向的研究需要进行大量的经验主义方法收集资料。按照行政学常用的收集资料的方法,将收集资料的方法分为非经验主义方法和经验主义方法,经验主义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实地访谈、参与观察、受控田野调查或实验法。[9]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运用经验主义方法会受到客观条件限制,他们可能会转而借助于非经验主义方法,最常见的就是文献法。虽然采取文献法能够低成本、便捷地收集资料,但不利于硕士研究生创新,知网、万方等数据库可能成为一些人“加工论文”的工具。论文相互借鉴、模仿,大量选题重复。本文提出假设:行政管理硕士学位论文选题位于“高应用、低基础”的爱迪生象限和“低应用、低基础”的学生实验象限。

2类目及样本选取

根据研究目的,同时,在参考相关学者的研究基础之上,设计分析类目,包括研究主题、研究层次。研究主题划分为行政理论、城市治理、行政体制、公共财政、绩效管理、人力资源、公共服务、政社关系、公共危机、网络舆情、政府规制、公共政策、电子政府、服务型政府、行政伦理、政府职能等子类。研究层次借用W·理查德·斯科特(W.RichardScott)提出的研究组织的三个分析层面,即社会心理层面、组织体层面和生态群层面[9]。其中,社会心理层面关注个体行为;组织体层面关注组织结构和过程;生态群层面关注环境中的组织群。本文的分析单元是文献题名、年份、出版者等。在进行样本分类时,不可避免的参杂了主观判断因素,为提高分析的信度,在导师、同学中背对背进行相同数据分类。减少主观判断成分。

本文在“CNKI-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当中,分年度筛选出一级学科代码为“120401”(即行政管理专业)的硕士论文,按照被引用次数进行排序。对其中被引用过的论文进行分析。其中,2012年、2013年被引用过的论文共495篇,全部抽样。由于时间越长,被引用次数也随之增加,如2011年当年知网平台收录的论文,当年被引用1次,在随后的两年可能再次被引用,因此,2009年至2011年被引用论文总体规模大,为方便研究,采取系统抽样方法,选取458个样本。样本容量为953个。

3结果与分析

3.1硕士研究生选题偏好分析

如图1所示,行政管理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偏好比较明显,主要集中在公共危机与网络舆情、政社关系、公共服务领域,其他领域的选题则比较分散,每一主题的样本占比都不足10%,7.56%的选题难以归类。

①研究政府与社会关系问题。具体表现为研究政府和非政府公共部门、社区等公民自组织之间的角色关系,以及公共服务外包、公民参与等问题。其中,研究社会组织的占35.03%,涉及政府对社会组织的管理和培育,如《云南省社会组织培育机制研究》、《我国基金会的资金管理研究》、《我国非营利组织税收政策现状及问题研究》等;社会组织作为多元主体参与治理过程,如《政府与非政府组织互动关系研究》、《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中的非营利组织参与研究》、《民间组织参与农村公共服务研究》等;以及准政府社会组织,如工会、妇联等职能,如《社会管理创新视角下的工会职能定位研究》等。研究社区治理的占24.08%,研究社区治理的样本中51.52%对某个案例或多案例进行实证研究,如《我国城郊撤村建居社区治理研究——以青岛市黄岛区为例》、《北京建设世界城市背景下社区文化建设研究——以麦子店社区为例》。此外,这一类的研究还包括研究事业单位改革,如高校去行政化、医院“管办分离”;村民自治、公民参与等问题。

②研究公共危机以及网络舆情。涉及的范围包括公共危机的诱发机制,政府同其他主体对公共危机、网络舆情的治理,其中,公共危机的研究以群体性事件为主。如《我国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机制研究》、《征地拆迁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及其对策研究》、《政府在公共突发事件中的微博舆情应对》、《网络舆论危机中的政府应对策略研究》。

③研究政府提供文化、公共交通等公共产品、公共服务职能,以及区域、城乡之间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以下简称为“公共服务”)。专门研究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样本21个,占这公共服务样本总数92个的22.83%。研究公共服务的样本呈现出地域化、本土化色彩,针对西部地区,或是针对某一特定地区进行研究,如《西部地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研究》、《鄂尔多斯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研究》、《泰安市农村公共文化事业投入问题研究》。有2个样本介绍国外经验,分别是英国公共服务改革、新加坡住房制度。此外,养老问题的研究较多,其次是就业和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

从研究层次上看,近五年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偏好生态群层面的研究。研究生态群层面的样本数405个,占总数的42.50%;研究组织体层面的样本数366个,占总数的38.41%;研究社会心理层面的样本数126个,占总数的38.41%;其他样本数56个,占总数的5.88%。由此可见,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偏好将政府置于外部环境当中,与外部环境、其他主题互动的外部视角。研究政府自身的内部视角占了较小份额。

不难看出,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偏好的研究主题与研究层次与近五年热点问题存在相关性。社会矛盾凸显、社会群体利益诉求上升,公共部门对公平性、回应性赋予更高的价值,需要理清政府权力边界,给社会更多的发展空间,但仍然强调政府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责任,尤其是提供均等化的公共服务。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行政管理领域的研究者一般将“治理”理解为一种角色关系,将好的治理理解为多元主题的共同治理,这一领域的研究增加。研究这类角色关系的论文占总体的比重由2009年的12.03%上升到2013年的65.42%。

行政理论研究数量很少,只有三篇论文,分别是对新公共管理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和战略管理理论进行描述。行政管理硕士学位论文一般会对相关理论进行表面化的引用,如研究政府与社会关系的论文,堆砌引用治理理论、政府失灵理论等,而文章主体部分脱离理论展开,理论游离于文章之外,“两张皮”现象较多。行政管理专业更多体现为一种“工具”,而不是一门“科学”。

3.2硕士研究生选题重复现象分析

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选题较为集中。前已述及,选题偏好集中在三个研究主题,而其他研究主题样本数量较少。以“公共财政”为例,每年“公共财政”的选题样本数占当年样本总数的比重都不超过5%。研究的具体内容也较为单一,缺乏非税收入管理、国库集中收付制度等内容,对公共预算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研究公共预算的透明性,如《公共预算透明保障机制构建研究》、《预算民主视角下我国公众参与政府预算的研究》等。选题呈现出两极化趋势。此外,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选题重复现象也比较突出。如表1所示,同一选题下存在多个样本。

对行政管理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偏好、选题的集中重复情况的分析验证了假设,即行政管理硕士学位论文位于“高应用、低基础”的爱迪生象限和“低应用、低基础”的学生实验象限。

4选题质量提升对策

行政管理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紧趋政治热点、社会问题,基础性研究较弱,理论应用堆砌、表面化;集中、重复的选题较多,选题结构失衡,多数停留在“低应用、低基础”的“学生实验”阶段,研究价值不高。究其原因,首先,硕士研究生原著阅读量有限。硕士研究生对原著缺乏兴趣,仅仅针对热点问题提出研究问题,利用二手资料对理论进行零散化的理解,由于缺乏理论积淀,难以上升到一定层面。因而对理论的应用呈现堆砌化、表面化。

其次,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实证研究“短板”。习惯于采用非经验主义研究方法收集二手资料,在知网、万方等平台收集期刊、论文资料后,进行整理、修改。通过非经验主义方式进行资料搜集,相比实证研究更加简单便捷,但过多的依赖二手数据写作论文,难免造成研究的重复,而且许多论文都仅仅是对前人研究的成果稍作修改,并非对现有成果的发展和创新。可以预见如果研究生没有从意识上消除对二手数据的依赖,在研究中不愿意实践和创新,行政管理专业未来的论文质量将大打折扣。

以上分析可知,提升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选题质量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强化硕士研究生经典阅读意识。目前的激励机制,易导致研究生过分关注、参加课题、学术会议数量,潜心钻研原著的时间和兴趣减少。可以考虑适当改进目前的评价机制和方法。二是倡导研究生实证和创新精神。消除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对二手资料的过度依赖,为硕士研究生创造多途径开展问卷、访谈等经验研究,增加用于课堂外的时间,让他们真正了解现实问题,同时,优化研究生课程设计,增加计量经济、统计分析方法等课程,提升行政管理硕士研究生数据挖掘、深入分析能力。

参考文献:

[1]徐金平,韩延伦.当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01:42-45.

[2]周毅.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原则及方法[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10:34-41.

[3]雷伟伟,袁占良.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与创新能力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08,15:56-57.

[4]吴赞敏,梁旭巍.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方法与论文质量的研究[J].天津纺织工学院学报,1997,03:29-32.

[5]孙国强.研究生学位论文的选题来源、方法与技巧[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7,03:21-23+27.

[6]李志义,刁玉玮.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浅议[J].高等教育研究,1995,04:15-16.

[7]何艳玲.我们在做什么样的研究:中国行政学研究评述[J].公共管理研究,2007,00:21-42.

[8][9](美)W.理查德·斯格特(W.RichardScott),杰拉尔德·F·戴维斯著.组织理论:理性、自然和开放系统[M].高俊山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9-20.

基金项目:

本文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14年研究生教育教学理论研究课题“行政管理硕士学位论文选题质量分析及提升对策研究”(项目号:2004JY01)的阶段性成果。

篇2

1.三商

1.1智商

随着人们健康需求的扩大,护理模式的转变,全球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以及加入WTO的挑战和机遇,护理工作将逐渐向国际化、市场化、特色化、护理教育高学历化发展。护理工作的对象是群体的人,是以人为本的,所面对的问题包罗万象,需要掌握比较广博的知识。作为管理者的护士长就必须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广博的人文社会知识及管理知识。为此不但要学习管理科学和领导科学,还要学习行为科学、运筹学、公共关系学、人际关系学等。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开拓视野,触类旁通,解决各种不同类型的问题。而低智商者是无法做到这点的。

1.2情商

护士长要善于沟通,也就是要有协调能力和较强的表达能力,以及统筹全局的思维能力。要立足于全面和整体,协调处理好各方面的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护护、医护、护患关系及与兄弟科室、辅助科室、后勤供应、器械维修等系统的关系。在解决问题时寻找使各部分相互协调配合的最佳方式,这样才能提高效率,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特别是在当今社会,人们的法制观念增强,医患间往往为一件小事需要护士长费尽心机才能协调;而刚协调好的一件事,又因医护人员一句不注意的话而再起风波,甚至发展成医疗纠纷。因此,护士长除了有长期做协调工作的思想准备外,还必须有不为困难所动的坚韧意志。

1.3胆商

也就是要有谋略。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办医热潮的兴起,加上企事业单位公费医疗改革,医疗价格调整等因素,医疗卫生市场竞争13益激烈。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医院原有的管理体制受到严重冲击,医院管理也应注重经济、注重成本核算和医院的公共形象,研究医院如何占领更多的市场份额。为此作为护士长必须具有一定的谋略,要有竞争意识和经营意识。一方面精打细算,进行成本核算,尽可能降低卫生资源等无谓的消耗和浪费;另一方面要以合理的收费来吸引病人,杜绝乱开药、乱收费等现象,努力提高医院的声誉,从而提高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句话就是尽力做到(病人、员工、医院)“三盈”,甚至是“多盈”。

2.四种能力

2.1创新能力

创新是管理的永恒主题,是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创新可在知识上创新、技术上创新、应用上创新和传播上创新。当今社会已是知识经济时代。我们正面临知识总量、人才素质和科技实力的大较量,人们的观念、生活及生产工作方式都将发生巨变。这就给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行业应当审时度势,把握机遇,以全体人群为对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城镇社区为阵地,以护士素质为保证,积极开拓创新护理服务市场。护理管理工作者要在思想上、管理意识上、服务理念上不断创新,要建立新的机制。只有具备了创新意识,才能提出创造性的建议,才能带领全体护理人员进行创造性的工作。

2.2应变能力:

护士长要具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和敏锐的洞察能力。医院是个社会化的活动场所,突发事件层出不穷,随机现象普遍存在。这就要求护士长在各项工作活动中,一方面要坚持科学理论指导,另一方面对新事物、新问题要有敏锐的感知能力,掌握事物发展的新动向,随机应变,灵活处置。

2.3公关能力

医院管理还要注重公共管理,常言道:“做官先学会做人”。护士长在医院中处于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多类型的人际关系之中,护理工作的复杂性、广泛性、社会性,决定了护士长在整个医疗工作人际关系中的中心位置,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人际关系是一种互动的关系,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护士长必须有公关意识,并具有一定的公关知识,可以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对象,正确使用语调、表情、措词,以取得与病人及医院内方方面面人员的沟通。此外,护士长还应有容人之心,要能容人之长、容人之短、容人之功、容人之过等等,“容人之道”是护士长事业成功的必备条件。

2.4组织管理能力

篇3

企业年金是指以员工薪酬为基础,个人和企业分别按照比例提取一定金额统放在个人账户下,由金融机构托管,并指定专业投资机构管理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又叫做补充养老保险、职业养老金、私人退休金等,是企业为员工提供的养老金福利,是员工退休后获得的收入。

一、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的现状

我国企业年金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到今天为止,企业年金的发展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我国企业年金的规模在不断扩大

有资料统计,在1991-2000年的前10年里,企业年金基金积累额仅191亿元,中国只有1.6万多家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参加职工有560万人。在2001-2006年的6年时间里,基金积累达到910亿元。截至2011年末,全国有4.49万户企业建立了企业年金,比上年增长21.3%;参加职工比上年增长18.1%,基金累计结存3570亿元。在国家建立的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建立的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建立的储蓄养老保险的多层体系建设中,企业年金发展速度明显在加快,社会作用和影响也在日益加强。

(二)与企业年金相关的制度框架已经初步形成

我国首次提出建立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是国务院在1991年的《国务院关于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决定》中。1995年,被确定为DC模式。2000年,国务院《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将其更名为“企业年金”。由此,我国企业年金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2004年出台的《企业年金试行办法》与《企业年金管理试行办法》,使企业年金的制度有法可循。之后,我国又出台了《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资格认定暂行办法》等配套制度,确保企业年金的有效运行与顺利实施。

二、目前我国企业年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已基本确立了国家政策支持,企业自主建立,市场运营管理,政府行政监管的制度框架和运行规则。但实践中仍存在诸多问题:

(一)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制度仍处于缺失状态,难以明确界定各角色的职责,难以规范化管理

从世界范围来看,许多国家都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年金法律结构。如1994年澳大利亚《退休金行业监督法》,1995年法国《养老金法》。而我国至今仍然缺乏良好的法律和制度支持,严重制约了年金的发展。已开始实行的《企业年金基金管理试行办法》与《企业年金试行办法》虽使企业年金的运行和监管有了基本依据,但两个试行办法仍是框架性的规定,对有关投资监管政策及管理机构的分工还散见于不同的法律法规中,统一性不够;有关年金基金监管的具体规程、年金基金管理信息披露的规定并未明确,受托人的责任描述也较笼统,有待进一步细化使之具有规范性的操作意义。

(二)委托-关系中,整个链条复杂,连接不通畅,效率低,有资源浪费现象

我国DC型的信托模式引入了账户管理人、受托机构等多个角色,信托、基金、银行等同时进行。年金受托人将年金的账户管理交予年金管理机构,将投资决策交予基金管理人,将资金保管交予资产托管人,并分别与之签订契约,从而形成三层独立的委托-关系。企业年金账户管理、投资管理公司、托管银行是具有不同利益的经济主体,各具体行动受自身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目标所制约。实际在如此复杂的关系下,必然存在传导链过长、相互衔接复杂、业务环节效率低、及不同行业与不同机构的分工合作问题。另外,从实践中来看,年金的成立和运作的形式多样,各主体的地位存在名不副实,在权利与义务不对称、实力与权力不相符、市场资格与实际地位不对称,商业利益与法律责任不匹配等,导致作用难以发挥,理想与现实相背离。

(三)税收优惠政策的限制及优惠不到位

目前我国提取年度工资总额5%的税收优惠偏低,实践中若照此比例缴费,很难保障员工退休后的年金待遇需求。举个例子说,某企业员工平均月薪3500元,如果企业享受5%的优惠政策,并按照工资总额的5%为员工缴纳企业年金,那么员工的企业年金账户每个月能增加175元,一年积累2100元(假设企业年金基金投资收益率和工资增长幅度相等,正负相抵),20年积累额为42000元,如果按照企业年金待遇为在职职工按照20%的替代率计算,即每月缴纳700元,那么企业缴费部分20年的积累额也只够发放10年的企业年金待遇。另外,仅涉及了企业缴费环节的税收优惠过于单一。从员工角度来说,钱缴上去退休后才能取得出来,如果不能享受税收优惠,那么员工有动力去牺牲即期的消费而缴费?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年金的发展。

(四)监管运行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对于当前年金的监管事实上涉及政府部门、证券、保险、银行等多个部门,涉及政策制定、宏观调控、运营监管等各个方面,但监管者各自的分工并不十分明确,这很难避免政出多门、权利重叠并相互擎肘的低效率现象。我国企业年金业务监管主要由各类年金经办机构承担,且只接受来自政府单一机构的监管,在取得相应资格的企业年金理事会、专业投资机构、托管银行、中介机构及会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信用评级公司等机构,如何共同参与,发挥监管作用这方面并未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管运行机制。企业年金各参与主体来自自身的监管意识缺乏,亟待强化与提高。

(五)企业、员工层面存在的问题

企业是举办年金的主体,其头等目标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企业的盈利模式限制了年金发展的空间。我国劳动力市场处于严重的供大于求的状态,企业极易利用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以压缩人力资本为手段来获取利润。尤其是大部分中小企业竞争压力巨大,成本控制意识很强,使企业管理层宁可多发奖金而不愿为职工建立企业年金以调动员工的积极主动性。另外,由于目前社会压力大,一部分企业职工也存在短视心态,他们认为年金是几十年后的事情,自己在单位里头是否会长久发展还不一定,不如增加眼前的收入来的实际,这些都是与企业年金的将来效应相悖的。

三、完善我国企业年金制度的政策性建议

(一)加大宣传年金重要性的力度,适当下调基本养老保险的替代率,保持企业年金拥有不竭的动力;

从世界范围来看,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个人储蓄的替代率比例为432。在中国,基本养老保险已经拿走了相当大一块蛋糕,替代率达到80%-90%,在某些行业甚至达到了100%,呈现一户独大的局面。其替代率越高,年金的替代率就会相对偏低,过高的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必然会对企业年金形成挤出效应。因此,强制性的养老保险应适当让渡于企业年金,为年金的发展留足更为广阔的空间。另外,企业年金是公共年金计划的重要补充和扩大,对员工的影响已显而易见。应该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传媒工具,深入广泛地进行宣传,使企业与员工了解企业年金的重要性,消除双方的短视行为,培养全民风险意识,逐步向强制型迈进。

(二)呼吁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使年金的实施运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政府所采取的政策和相关法规,决定了今后的发展和成长空间。首先,在现有的法律、政策制度的基础上,做更进一步的完善和细化。明确年金市场的具体运作规则,对年金计划的建立以及账户管理、托管、投资运营等各环节进行规范,以保障基金的安全,保护受益人的权利;对年金的性质、市场准入与退出制度、基本运营方式等问题作出明确规定,为其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环境和制度保证,也为监管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奠定基础。另外,工业化国家对企业年金计划往往给予税收优惠政策,例如税前列支,雇员的缴费也可以免交所得税等。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更需制定并严格执行对年金供款和投资收益予以免税,以提高企业和个人参加补充养老保险的积极性。

(三)企业年金的各机构主体应该权责利明确,协同合作,形成统一的年金管理信息系统,提供一揽子的服务

美国为了方便顾客,许多金融机构为企业养老金计划提供了“一站购齐”的服务,包括起草计划书和总结书、提供任何法律所要求的政府和计划参加者的报表和纰漏信息,提供受托管理和资产保管的服务,以及投资管理、投资咨询和其他所有计划行政管理所需要的服务。我国可以借鉴此种模式,逐步改变年金的分业协同模式,提供使企业从建立年金计划到基金运营管理的“一站式”便捷服务方式,最大可能规避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等。并且要求各家机构加强合作,提供一揽子服务,建立起统一的年金管理信息系统,保障年金的运行。

(四)在规范化管理的基础上,各企业可以有针对性的要求制定适合于本企业发展的、创新型的优质年金产品

我国的大、中、小企业数不胜数,各企业的运作方式、管理经营模式、薪酬战略计划等不尽相同,很难用确定的、统一的标准加以衡量。因此,各企业在与资本市场相互促进的基础上,有必要针对本企业的实际情况、目前发展的趋势及未来的目标等,制定适合于本企业发展的年金计划,使企业充分发挥人力资源战略的各项优势,并且与员工之间相互获益,同时促进金融市场、资本市场的发展。我国尤其是中小企业众多,而其恰恰是建立年金的“主力军”,应该更加进行扶持,在健全相应制度、运营规则的基础上,大力激发企业、员工的积极性,使年金获得长足、有效的发展。

(五)加强监管力量,完善协调监管框架

政策在制定监管制度时,应遵循三条原则:一是保护参保人的利益;二是防止国家的优惠税收政策被滥用;三是让市场竞争成为制度运行的主要方式,在市场失效的地方政府才出场。在我国,首先应对管理年金的经办机构在执行政府有关政策、法令情况方面进行监管;其次是对基金的运营、保值增值情况、偿还能力进行监管。另外,还应对年金的管理机构、年金基金管理人和托管人等进行严格的资格认定;对年金广告实行特别监管,防止误导性广告盛行,损害参保人的利益,影响人们对制度的信任;对年金的投资进行严格监管。只有这样,企业年金与资本市场的发展才能相得益彰,实现双赢。同时,各机构主体应相互监管,促进保障企业年金的良性运行。

四、结语

我国企业年金发展的现状是很多层次的制度性问题造成的,有待于各因素的协调发展和政府、企业、资本市场以及员工的共同努力,以处理好企业年金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使企业年金得到突破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星.中国企业年金发展回眸.2005.10.

[2]张传良.中国企业年金运作的问题及对策.人力资源:企业改革与管理,2007,(01).

[3]邢晓宇.中国企业年金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内蒙古大学工商管理硕士论文.

[4]刘翼.中国企业年金监管问题研究.才智,2009,(05).

[5]仇雨临.员工福利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48~257.

[6]李辉.企业年金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财会研究,2012,(07).

篇4

摘要:任何一个社区就是一个规模不等的具体小社会,是整个大社会的不同程度的缩影。本文根据嘉兴社区服务工作人员和社区居民所做的二项调查,分析社区服务业人力资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社区服务人力资源、提高社区服务数量和质量的对策,提出如何通过多种机制加强非政府主导的社区服务业人力资源建设。

关键词:社区服务 调查 对策

一、社区服务业人力资源研究意义

1.社区及社区服务定义

中文“社区”一词是中国社会学者在20世纪30年代自英文意译而来,因与区域相联系,所以社区有了地域的含义,意在强调这种社会群体生活是建立在一定地理区域之内的。社区服务是指政府、社区居委会以及其他社会力量直接为社区成员提供的公共服务和其他物质、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服务。

2.社区服务人力资源研究意义

整个社会是由一个个或大或小的社区所组成的。任何一个社区就是一个规模不等的具体小社会,是整个大社会的不同程度的缩影。社区服务在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社会安定,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方面可发挥积极作用。社区服务水平的高低取决于社区人力资源状况。研究社区人力资源,可以了解社区服务的现状及服务内容,为提高社区人力资源及社区服务提供理论依据。

二、基于社区工作人员调查及分析

1.被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调查范围大,可信度较高。本次共对嘉兴市区的37个社区工作人员进行调查,占嘉兴本市社区的49%,所选样本比例较高;被调查者中有16%的正式编制职工、62%的合同制职工、19%的临时聘用职工、3%的志愿者。

2.被调查社区的基本情况

(1)社区服务人员数量偏少。将被调查社区服务人员与社区居民人数进行对比,比数为1:998,说明一个社区工作人员要服务近千人的社区居民,社区服务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大。

(2)年龄分布。社区服务人员年龄结构总体趋向中青年,但也有一部分年龄超过六十岁的工作人员。根据被调查社区服务工作人员年龄段汇总,其中四十岁以下占了42%,五十岁以下占了77%, 60岁以上的占了12%的比例。

(3)学历水平。社区服务工作人员五分之二的学历为大专水平,无高学历人员。根据被调查社区服务工作人员的学历汇总,小学学历占比为8%,初中学历占比为7.75%,中专与高中学历占比29.25%,大专学历占比41.5%,本科学历占比13.5%,无研究生及博士学历工作人员。

(4)制度保障。近三分之一的社区用工没有保障。社区用工性质多样化,有正式工、合同工、临时工,但主要以合同工为主,其中合同制用工比例46%、正式工比例为24%,临时工比例达30%。

(5)薪酬水平。超过二分之一的社区工作人员认为其薪酬低于本市平均工资水平。53%的被调查者认为收入低于本市平均工资水平,42%的被调查者认为其收入等于本市平均工资水平,5%的被调查者认为其收入高于本市平均工资水平。

3.被调查社区服务条件及能力分析

(1)辖区内有较便利的服务设施。据对被调查社区汇总,97%的社区拥有农贸市场,92%的社区拥有便民药店,89%的社区拥有托儿所、幼儿园等教育机构,86%的社区拥有银行,84%的社区拥有休闲娱乐中心,73%的社区拥有卫生院、公共汽车站,59%的社区拥有邮政代办亭、公园等,57%的社区拥有宾馆酒店,54%的社区拥有公共厕所,51%的社区拥有养老机构,46%的社区拥有图书阅览室、购物商场,41%的社区拥有居民室外活动场所等。

(2)社区服务内容比较丰富。据对被调查社区汇总,97%的社区提供保洁、保安服务,70%的社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43%的社区提供代收快递、邮件服务,41%的社区提供幼儿园、运动设施等服务,27%的社区提供老人看护服务。还有少量的社区有幼儿看护、病人看护、代缴水电费、孩子放学接送托管、调解、办证服务等。

(3)社区服务解决问题存在的主要障碍。73%的被调查者认为主要障碍来自政府组织与社区组织权责不明确、关系不顺,57%的被调查者认为是居民参与积极性不足导致。

4.其他社区服务机构

除社区居委会外,还有一些其他机构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据调研,嘉兴的“96345”为居民提供维修等一些有偿便民服务,民政局提供困难户援助,残联提供残疾人服务,人才市场为失业人员提供就业机会,社区医院提供医疗救助,辖区共建单位也偶尔提供一些服务;社区所辖的小区物业公司承担保洁、保安、绿化、快递代收等服务。

三、基于社区居民的调查及分析

1.被调查者基本情况

调查样本较多,可信度较高。本次调查问卷共103份,从被调查者的年龄分布来看,老、中、青各年龄段的人员都有;被调查者中大专以上学历占79%,高中以下学历占21%,被调查的103位社区居民分散在不同的小区。

2.被调查社区居民所在社区的社区服务条件

社区居民认为社区拥有各类服务设施的比例不高。根据调查汇总,59%的居民认为其所在社区拥有托儿所或幼儿园等教育机构,52%的居民认为其所在社区拥有公交车站、农贸市场,50%的居民认为其所在社区拥有卫生院,42%的居民认为其所在社区拥有购物商场,41%的居民认为其所在社区拥有银行或储蓄所,36%的居民认为其所在社区拥有休闲娱乐中心,34%居民认为其所在社区拥有便民药店,其他各类设施不到30%。

3.被调查社区居民所在社区的社区服务项目

社区提供的卫生保洁、绿化服务相对较多,其他服务相对较少。根据对社区居民的调查汇总,76%社区提供卫生保洁,65%社区进行环境绿化,52%社区开展安保工作,50%社区进行橱窗宣传,43%的社区居委会事务公开,41%社区提供各类便民服务,38%社区组织开展社区文化活动、环境美化,30%社区具有医疗卫生服务,27%社区组织公益活动,21%社区开展居民健身活动、教育培训服务,17%社区调解邻里纠纷、组织志愿者活动。

4.被调查社区居民对所在社区服务满意度分析

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的满意度较高。为了了解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是否满意,本次调查内容涉及社区总体工作、绿化管理、保洁服务、安保服务、医疗卫生、邻里关系、文化娱乐活动、健身体育活动等,除了娱乐活动、健身活动不满意度占比超过30%外,其他社区服务在基本满意以上的占比超过70%。

5.被调查社区居民对所在社区服务组织及工作人员的满意度分析

对社区服务组织及工作人员满意度较高,同时认为业主委员会参与社区管理少。为了了解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组织及工作人员是否满意,本次调查内容有社区服务组织和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服务能力、文化程度、物业管理机构的服务、业主委员会的作用及满意度等。总体来看,除了对业主委员会不满意度超过30%外,其他在基本满意以上的占比超过70%。

6.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的需求分析

要求社区服务工作人员的受教育程度较高并且有相关专业教育背景。29%的被调查者认为社区服务工作人员的学历应有中专或高中水平以上,37%的被调查者认为社区服务工作人员的学历应有大专水平以上,9%的被调查者认为社区服务工作人员的学历应有大学本科水平以上,3%的被调查者认为社区服务工作人员的学历应有研究生水平以上,19%的被调查者认为社区服务工作人员的学历应有博士水平。被调查者基本认为社区服务工作人员的专业背景应该与行政管理、公共管理、物业管理、园林绿化、社区管理等有关。

四、社区人力资源及社区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社区工作人员及社区居民调查结果来看,现有社区服务主要是以政府为主导的社区居委会担任,非政府主导的机构参与社区服务较少,下面一方面分析政府主导的社区服务机构人力资源及社区服务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分析非政府主导的其他社会力量的社区服务业人力资源动力或机制问题。

1.社区人力资源存在的主要问题

(1)社区工作人员中临时聘用人员比例较高,用工性质没保障。被调查社区中有43%工作人员用工性质为临时工,这样不仅没有一支稳定的社区服务工作人员队伍,而且不利于调动这部分职工的积极性,也不利于这部分社区人力资源的开发。

(2)社区工作人员的收入普通偏低。社区工作也是当地政府一项重要工作,社区工作人员的待遇应该与当地国家公务员相当,收入不应该低于公务员水平。

(3)缺乏高学历的社区服务工作人员。从社区服务工作人员的调查来看,目前在职的社区服务工作人员学历都在本科以下,但社区居民却认为要有一定比例的高学历社区服务工作人员。

(4)社区工作人员所受教育的专业与社区管理专业对口率不高。由于社区管理是一个新兴专业,现在工作人员几乎没有受过正规的社区管理教育,社区居民意见也比较一致地认为社区服务工作人员最好受过相关专业教育。

2.社区服务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府组织与社区组织权责不明确、关系不顺。当前政府组织机构设置是根据组织目标、职能范围在政府组织内部按照单位进行分工的结果。例如嘉兴市政府机构的职能部门有市政府办公室、市发展改革委、市经信委、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公安局等近30多个职能部门,部门全面且职责明确;而社区组织一般没有具体的职能机构划分,一般只设置一些职位,如社区书记、宣传委员、纪检委员、组织委员、居委会委员等。目前社区几乎包揽了除经济管理职能外其他绝大多数事务,像社区综合管理、安全、法制、人口计生、环境卫生和社保等等具体工作往往都落到社区,导致社区职能范围越来越大,但社区职能部门缺乏,人手少,这样的后果是政府组织与社区组织权责不明确、关系不顺。

(2)居民参与积极性不高。由于社区服务是一个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如果双方配合好、互动到位,会更有利于社区服务工作的开展,由于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服务的积极性不高,所以影响到社区服务质量。

(3)社区工作人员和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设施及最需要的服务意见不一致。虽然从社区工作人员角度所了解社区各服务设施占比很高,但从社区居民调查来看,他们认为社区各服务设施占比还是很低的。从这也可以反映供需矛盾,虽然大部分社区拥有相关的社区服务设施及服务内容,但据所调查社区反映,有些社区在公共健身活动场地、医疗卫生室、阅览室、老年活动室、电动车停车库、公共厕所等设施方面有待建设,并迫切希望提供老人看护、道路整形、早点供应、送餐、病人看护等方面的服务。

3.非政府主导的其他社会机构从事社区服务业动力或机制问题

从调查结果来看,非政府主导的其他社会机构参与社区服务的现象还很少,分析其主要原因应该是动力或机制等方面。一方面,社区隶属于政府体制下的机构,对社区服务的内容都是在政府主导下完成,必然导致非政府主导的机构难以介入;另一方面,社区服务大部分是公益性的或者薄利空间,所以也导致非政府主导的其他社会机构极少参与社区服务。

五、提高社区人力资源服务对策

1.提高社区服务人力资源对策

(1)采用事业单位编制或合同制方式建立社区服务工作队伍。社区工作是一项永久性工作,关系到广大人民生活的满意度、幸福感,如果没有一支稳定的社区工作队伍,为社区居民服务的质量会下降。如果能根据社区所辖居民规模配置相应社区工作人员编制数量,或者采取合同制方式对社区服务工作人员劳动关系加以管理,就会增强社区服务工作人员的稳定感,有利于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2)提高社区工作人员的待遇。随着经济发展、物价上涨,社区服务工作人员薪酬也应该不断提高。政府应该加大对社区工作人员薪酬的资金支持力度,提高社区工作人员待遇的满意度,激发社区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

(3)聘用受过相关专业教育的人才及加强社区工作人员的培训。社区居民建议从事社区服务工作的人员最好具有受过公共管理、物业管理、社区管理、行政管理等专业的教育背景,这样有利于社区工作的开展,提高社区服务的针对性和工作效率。同时让现有社区工作人员参加一些专业性的培训,提高他们社区服务的知识和技能。

(4)利用志愿者开展各种社区服务。现有社区工作人员短缺,而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内容要求多,可利用志愿者充实社区服务队伍。利用所在地区大学生、企业、事业、行政单位的志愿者开展丰富多彩的社区服务。

(5)成立业主委员会,让他们参与社区服务。业主委员会是指由业主选举产生,代表业主利益的组织。业主委员会的权力基础是其对物业的所有权,它代表该物业的全体业主,对该物业有关的一切重大事项拥有决定权,同时业主委员会作为社区居民群众性组织,能代表社区居民利益,能通过正常渠道向社区居委会提出诉求。社区服务应该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只有让业主委员会也参与社区管理,才能更好地提高社区服务工作质量。

2.提高社区服务数量和质量对策

(1)划清政府与社区的职责,理顺政府与社区关系。减少政府与社区管理的中间环节,社区成立一站式服务大厅,社区与政府明确各自职责,分工协作,直接由社区和政府主管部门完成有关工作。 (2)社区周边共建单位兼任适量的社区服务工作。以减轻社区工作人员工作压力和丰富社区服务工作内容。例如,利用社区周边的学校学生可以为社区提供保洁、法律咨询、美化环境等社区服务,社区周边的医院可以为社区的孤老寡人等提供身体检查、小病医治等服务。

(3)引导当地的服务企业参与社区服务工作。例如社区工作人员可以将服务态度好、质量好、信用好的公司引进社区或与社区进行合作。例如理发室、养老院、送餐服务等,为社区居民营造一个更加便捷的生活环境。

(4)激发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服务的积极性。动员居民小区中一些有专业特长或技术的居民参与小区的社区服务,利用休息日向居民提供无偿或有偿服务,方便居民的生活,增进邻里感情,构建和谐小区。

(5)发挥好小区物业的社区服务工作。当前社区服务主要是由政府主导的社区组织来提供,但由于商品房的开发,城市的改造,每个社区下面都管辖一定数量的小区,每个小区都有自己的物业服务公司,社区可以利用小区物业公司开展互惠互利的社区服务。

3.通过多种机制加强非政府主导的社区服务业人力资源建设

通过引入机制、效益机制、政府减免税机制、融资和服务补贴政策、共享成果机制等加强非政府主导的社区服务业人力资源建设。例如将一些信用等级高、服务质量好、收费合理的服务性企业引入社区,为社区居民提供便民服务;让非政府主导的社会机构承担一些有一定利润空间的社区服务;对一些从事利润薄、服务难的社区服务通过减免税政策吸引非政府主导的社区机构来承办等等。

参考文献:

[1]高正辉.上海非政府组织社区服务功能初探.上海交通大学公共管理硕士论文,2008,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