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1 10:34:3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融合教学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融合教学论文

篇1

老师的格外关照毕竟是有限的。一节课里拿出五六分钟来,针对随班就读生进行指导,已经是做出了最大的努力,而伙伴的搭档却有相当多的时间和其相处。听力或言语残疾生从他们那里能得到更多的关怀和学习指导。而且,有特殊需要的学生心理总是与正常生有差异的,往往在与老师的合作上,产生心理压力,不能很好地进行学习和生活,而与伙伴的搭档在一起,由于年龄、心理等方面相近,他们会随便得多。无论是外界环境条件,还是心理境界,都适于进行最大限度地掌握和学习知识。这种情况下的伙伴帮助,要比教师在课上有限的时间里对其指导效果要好得多。因此,对随班就读的听力或言语残疾生最有效的支持,莫过于让他们和正常生做伙伴和搭档,建立一种真诚、关心、友谊及支持的关系。

篇2

一、核心能力理论兴起的背景

1、对波特产业结构分析理论的不满:波特的产业结构分析理论虽然提供了对企业进行战略分析的完整框架,说明了产业吸引力对企业利润水平的决定作用。但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利润差距并不比产业间的利润差距小,在没有吸引力的产业可以发现利润水平很高的企业,在吸引力很高的产业,也有经营状况不佳的企业。这些都是波特战略理论不能很好解释的现象。另外,波特的战略理论还往往诱导企业进入一些利润很高、但缺乏经验或与自身优势毫不相关的产业,进行无关联的多角化经营,这方面不少失败的案例也对该理论提出了疑问。为了弥补上述缺陷,波特后来又提出了以企业内部价值链分析为核心的战略分析模式,但是由于其几乎涉及企业内部所有方面,反而使主要问题得不到反映,不能很好地把握战略重点,因而其局限性仍然非常突出。

2、企业重组和再造的挫折:在80年代,日本企业的竞争力在很多产业上都超过了美国企业,取代了美国企业的领先地位。为了赶上日本企业,美国的很多大企业纷纷进行重组和流程再造以谋求提高竞争力。重组虽然有时势在必行,能够使企业“变小”以改善短期绩效,但这只是在纠正过去的错误,而不是创立未来的市场。一些精明的企业,在认识到重组企业是条死胡同后,转而进行再造工程。再造尽管能够使企业“变好”,但并无与众不同,只不过是个优秀的模仿者而已。因而如何重建企业的竞争战略,使企业不仅在现有产业内领先,而且能够在未来产业继续领先,保持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就成为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核心能力理论就是基于上述背景而提出的,一经提出,就受到理论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并成为研究的热点。

二、核心能力理论研究的意义

1、它首次提出核心能力是企业长期竞争优势之源:在今天,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竞争日益激烈,产品生命周期日渐缩短。企业的竞争成功不再被看作是转瞬即逝的产品开发或战略经营的结果,而被看作是企业深层次的物质——一种以企业能力形式存在的、能促使企业生产大批量消费者难以想象的、新产品的智力资本的结果。在企业取得和维持竞争优势这一过程中,企业内部核心能力的培养和运用是最关键因素,而经营战略不过是企业充分发挥核心能力并把其运用到新的开发领域的活动和行为。因而核心能力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具有超乎寻常的战略意义。

2、企业之间的竞争体现为核心能力的竞争:核心能力理论超越了企业之间具体的产品和服务,以及企业内部所有的战略单元,将企业之间的竞争直接升华为企业整体实力之间的对抗,所以核心能力的寿命比任何产品和服务都长,关注核心能力比局限于具体产品和业务单元的发展战略,能更准确地反映企业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使企业避免目光短浅所导致的战略短视。同时,企业核心能力的建设,更多地是依靠经验和知识的积累,而不是某项重大发明导致的重。因此,很难“压缩”或“突击”,即使产品周期越来越短,核心能力的建设仍需要数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这一方面使竞争对手很难模仿,因而具有较强的持久性和进入壁垒;另一方面,由于建设核心能力的投资风险和时间超过业务部门的资源和耐心,这个方面的明确追求可以促使公司高层管理人员超越部门利益的局限,更多的从企业整体战略的角度考虑问题,从而及早把握未来市场的需求,并及早投入企业核心能力的建设中。

3、企业的多角化战略应围绕核心能力来进行:多角化战略作为企业寻求快速扩张的一种战略被广为使用,许多企业通过兼并联合涉足众多行业,但效果不佳。八十年代以来,企业界又兴起“回归主业”的潮流,众多大企业纷纷把与主业不相关的业务剥离出去,而只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寻求发展。这一切迫使人们去思考企业经营的边界在那里?以及如何决定企业多角化经营的范围?运用核心能力理论则可以对上述问题给出一个较为圆满的解释。

三、核心能力的特征

尽管对于核心能力的界定有各种不同的说法,但它们无一例外的都认为核心能力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源泉,是在企业资源积累的发展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企业特有的能力,是企业的最重要的战略资产。归结起来,核心能力具有以下特性:

有价值性:核心能力对于提高最终产品的用户价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用户价值的来源。

独特性:这种能力是企业所特有的,是“独一无二”的。

难以模仿性:由于核心能力是企业特定发展过程的产物,具有路径依赖性和不可还原性,因而原因模糊,其他企业很难模仿。

延伸性:核心能力可以给企业衍生出一系列新的产品/服务,使企业得以扩展到相关的新的业务领域。

动态性:企业的核心能力虽是其资源长期积累的结果,但它并非一成不变的,随着时间与环境的演变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以及随之而来企业战略目标的转移,企业的核心能力必须予以重建和发展。

综合性:核心能力不是一种单一的能力,而是多种能力和技巧的综合。从知识角度来看,它不是单一学科知识的积累,而是多学科知识在长期交叉作用中所累积而成。正是这一特性决定了核心能力是一种综合性的能力。

四、核心能力的识别准则

如何来判断什么是公司的核心能力,有如下四个准则:

1、用户价值:核心能力必须特别有助于实现用户看重的价值。那些能够使公司为用户提供根本性利益的技能,才能称得上是核心能力。区分核心能力和非核心能力的标准之一就是它带给用户的价值是核心的还是非核心的。正是基于这种区别,我们可以把本田公司在发动机方面的技能称为核心能力,而把其处理同经销商关系的能力看作是次要能力。核心能力必须对用户所看重的价值起重要作用,但这并非意味着用户能够看到或很容易就理解到这种核心能力。用户所看到的是享有的好处,如显著的可靠性(汽车、摄像与录象机),形象的清晰度(摄像与录象机),使用的方便性(计算机)等等,而不是提供这些好处的技术细节。

2、独特性:可合格地定为“核心”的能力,必须具有竞争上的“独一无二”性,同竞争对手的产品/服务相比,具有“独特的”风格/效用,而不是在产业范围内普遍存在的。它必须是公司层次的、持续优异于其他竞争对手的。例如,本田汽车公司的汽车发动机,明显地优异于其他汽车公司的同类产品,其独特性的形成是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和努力,不是在短短的1-2年或几年中所能形成的。在某些情况下,企业人员发现某种能力极其重要,在行业中尚未引起重视和发展,则可以把它定为“潜在”的核心能力,予以规划和开发。

3、延展性:核心能力是通过未来市场的大门。有的能力在某一业务部门看来可能是算得上核心能力,经得起用户价值和特殊竞争力的考验,但是,如果无法想象能从该项能力衍生出一系列新产品或服务,那么从公司的角度来看,该能力就够不上核心能力。例如,本田公司的发动机上的独特能力,使它能进入各种不同的产品——市场。

4、难以模仿和替代性:企业的核心能力是积累起来的,是许多不同单位和个人相互作用产生的,具有特殊性和不可交易性,因而竞争对手很难模仿。

五、核心能力管理

对企业核心能力进行管理的基础在于核心能力具有生命周期。核心能力生命周期的产生,从企业内部而言是企业知识的生命周期和知识的创新周期的互动关联所引致的;从企业外部而言,是由外部环境的演化所制约的。核心能力的管理工作包括很多方面,这里着重扼要地阐明核心能力管理中的四项关键工作。它们是:核心能力的选择;核心能力的建立;核心能力的部署;核心能力的保护。

1.核心能力的选择

核心能力不仅决定了企业现有产品/服务的竞争能力,而且还决定着企业创造未来商机的能力,因而选择发展何种核心能力对企业而言至关重要。公司在选择发展何种核心能力时必须同时考虑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这种能力是否能给顾客带来新的利益;另一方面是这种能力是否比现有能力向顾客提供利益来得更加有效。在选择发展何种核心能力时,应关注于在增加客户价值方面赢得领先地位,而不仅仅是某种特殊产品或“经营计划”。例如,索尼提出“口袋型”,导致了随身听(Walkman)、移动式CD放映机和“口袋型”电视的发明和创新。由此可见,为未来建立何种能力,先要考虑公司要提供和控制哪一类的顾客利益。在这里,首要的是为顾客提供哪种特有的利益,然后再是考虑其技术上的可行性。

2.核心能力的建立

首先,建立核心能力需要知识的积累和综合。为了有效地进行这种综合工作,必须有多学科知识和技能的交流和联系,因而建立和发展联系与沟通的网络,是提高综合能力的重要条件。

其次,需要有掌握多学科知识的“通才”。这种人才在提高综合能力方面,比这“专才”更加重要。譬如说一个汽车公司要在技术上取得领先地位,必须把广泛的各个技术领域,包括燃烧工程、材料科学、电子学、流体力学等的有关知识和技术进行综合,研制出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传动链。在这里综合的能力,和发明与创造同等重要。

再者,建立核心能力同样需要讲求效率与效益。虽说建立核心能力是一项长期的经年累月的工作,但如何更迅速、更经济地把核心能力建立起来,是建立核心能力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则。这里要把“内外结合”这点牢牢掌握好。一方面要注意调动内部力量作为建立核心能力的主力军,在作“自制”和“外购”的决策选择时,要注意怎样能更有利于本身“核心能力“的成长与发展。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到“经济、节约和迅速”的原则,不失时机地利用外部资源,包括:小规模的有目标的并、

购;特许证合约;合资经营;建立同盟;等等。不论何种方式,目标在于经济地从外源(包括竞争对手那里)“借用”尽可能多的构成能力所需要的技能和技术。

另外,建立核心能力,需要有长期的战略伙伴(联盟)。当今,技术与人力资源的全球市场已经建立,为更好利用外部资源建立自身的核心能力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在运用“外力”方面,建立密切的长期战略伙伴(联盟),是当今世界各大跨国公司普遍采用的战略措施。例如,法国的消费电子公司同日本JVC建立伙伴,从那里学习日本的先进制造技术。这里必须指出的,在快速发展能力方面来说,从别人处学习与提高自身的吸收能力是同发明创新同样重要的。因为,采用“角色”和“榜样”的模式来建立新的能力,既可缩短时间,又可减少风险。

3.核心能力的部署

为了使公司核心能力得到充分运用,或是在公司所属的各部门或经营单位(SBU)间共享,或是进入新的市场,这就常常需要在公司内部重新部署核心能力,将它从一个部门或一个经营单位转入另一个部门或单位。在这方面有的公司做得好,有些做得差,从而使它们的竞争能力和效益出现很大差异。有的企业虽然拥有很强的核心能力,具有许多世界一流水平的科技人才,但却不善于依靠和运用他们进入新的市场和机会,使企业发展速度缓慢、效益差;相反,另有一些企业虽然拥有的核心能力不如上述那些企业强,但是却能充分利用这种能力,把核心能力的载体适时从一个部门或单位转入另一个急需此种人才和能力的单位,获得了更多进入新市场、新领域的机会,使企业的效益大幅度的提高、发展速度成倍增长。因而要充分发挥既有核心能力的作用,必须从思想上解决问题和组织管理上建立有效人才应用机制和制度。在思想认识上,要使人们认识到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不仅是产品之争、市场之争、资源之争、机会之争,而是各企业之间能力的竞争。不仅是拥有能力之争而且是使用能力之争。竞争对手之间,谁能充分利用好拥有核心能力的人才,谁将是竞争中之胜者。

4.核心能力的保护

企业最高管理层必须坚持不懈地防止公司核心能力不被消蚀和散失。核心能力的积累、形成是需要多年苦心经营、培植的,但若不精心管理和保护,核心能力的消蚀和散失是很容易的。因而保护核心能力是核心能力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造成核心能力领先地位丢失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主要的有:高层管理对保护企业核心能力健康地成长认识不足,掉以轻心;由于注入资金不足而使核心能力枯竭;由于部门细分时把核心能力分散,以致无人负责对核心能力的统一照顾和管理;在同战略伙伴合作过程中,不经心地将自己的核心能力交给了对方;或是在分出部分机构时,不经心地把核心能力也划给了(或卖给了)对方。转要保护好自己的核心能力,公司必须学会区别开不良经营业务和蕴藏在这个业务部门中的潜在的核心能力。正确评价核心科技人才的业绩,并能根据他们的业绩给予应有的报酬和精神激励,也是保护和培植核心能力的重要措施。

六、以往研究评述

篇3

顺德区选用的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就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选文不仅体现语文工具性,更凝结着古今中外熠熠生辉的思想精华,比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崇高情感,勤劳朴实、诚实可信等传统美德,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等优良品质,教师要善于因文释道,使学生能从这些作品中接受熏陶,提高修养。

一、情感教育

1.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爱国主义从来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管子·牧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就提出了这个观点。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不同于政治课的说教和概念化,它以典型的人物形象、感人肺腑的事迹和优美动人的语言来感染学生。教师只要因势利导,自然能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提高民族自尊和自强不息的奋斗激情。诸如《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以祖国深厚的文化感染学生,三首歌词《我的中国心》、《在希望的田野上》、《黄河颂》等从不同角度歌颂祖国,激发学生爱国之情。而《鼎湖山听泉》、《飞红滴翠记黄山》、《画山绣水》《岳阳楼记》用优美的语言介绍了鼎湖山、黄山、桂林、岳阳楼等绮丽的风光。祖国壮丽的山河,欣欣向荣的面貌可以激发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

2.培养爱亲人、重友谊的情感

语文教材中不少篇章洋溢着浓郁的亲情氛围,语文不应当成为干瘪的说教,只有利用课文,结合学生自身实际,动之以情,才能晓之以理。《背影》让学生感受到骨肉亲情感人的力量,《散步》写了一家四口一起散步互敬互让的浓浓亲情,学生学了不仅感动,而且羡慕,更有一些学生带回家和家人欣赏,说自己的家人更加和睦了。而《伟人细胞》可以让学生学会友爱,重友谊。《故乡》里“我”和闰土厚重的隔膜造成的悲哀和《我的叔叔于勒》以金钱为标准衡量兄弟关系的炎凉世态从反面告诉学生友情和亲情的可贵,失去这两样感情是多么的可悲。学生联系实际进行分析和交流,感受自己所享受的亲情和友情,回忆曾经错失的或者是忽略的亲情和友情,自然变得格外珍惜和重视神圣的感情。

3.培养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

经济的发展让学生的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尤其是像顺德等经济发达的地区,学生大多居住在环境幽雅的小区或者别墅,条件是好,但无形中限制了学生的生活空间,容易形成孤僻、压抑的心理。语文教材到处渗透着开导的良药。《紫藤萝瀑布》就是一首生命的赞歌,“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引导学生乐观面对挫折。《错过》告诉学生生活有得有失,错过不要紧,关键是要积极,热爱生活,要把握机会。

二、美德教育

1.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许多人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一优良传统已逐渐淡忘。对于今天的独生子女来说如何养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一优良作风显得尤为重要。不懂得节约、不懂得奋斗的人,将是一个平平庸庸、胸无大志的人。语文教材中,表现这方面美德的内容是很多的。如《多收三五斗》、《柳叶儿》让学生了解生活的艰难,现在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批判了贪图安逸的人生态度,倡导忧患意识;《俭以养德》明白节俭的重要性,认识“要富日子穷过”的原则。

2.助人为乐和严已宽人的教育

关心他人、助人为乐,历来是我们国家的优良传统。培养青少年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思想,也是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一个方面。如课文《窗》,讲述了病房里靠窗的濒危病人为另一位病人讲述捏造的“窗外景色”,只是希望在生命最后阶段为他人送去一些快乐。这是很感人的事例,很有教育意义的,学生在读懂小说的同时自然受到感染和熏陶。《多一些宽容》告诉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如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要互谅、互敬、互让、互爱。在日常教学中要求学生联系自己,学习这些优秀品格。

3.道德情操和人生修养的教育

人的行为是社会行为,必然对社会产生影响。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方式、行为结果对社会大多数人有利有益,这种行为就是道德的。人的心灵美实质上就是道德美。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就明确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道德具有历史性和社会性,但社会主义的道德情操作为历史发展到一定阶级的精神产品,并不全盘否定历史上所有的道德传统。事实上,历史上的道德伦理对学生社会主义道德情操的形成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孟子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语文教材的传统名篇中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对中学生道德品质的积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当然,培养社会主义道德情操更要发扬我们无产阶级革命先烈、前辈和英雄人物的革命传统和崇高品质,《——你在哪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巍巍中山陵》就是很好的文本。除了中国传统革命英雄人物的影响,外国文学的选文中也体现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中英雄人物的思想言行,对学生施以良好的影响。如《纪念白求恩》中的白求恩,《“诺曼底”号遇难记》中的船长等都具有高尚的情操,舍己为人的无私品质。教学时紧扣作品中的文字,剖析他们的崇高思想和英雄业绩,就能使学生的心中树立爱的丰碑,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三、人生观教育

德育中要重视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由于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的形成中,各种语文信息中的美与丑、善与恶、健康与腐朽经常错综交织,对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都会产生一定影响。所以,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清良莠,辨别精华与糟粕,在“分析”上多下功夫,并对学生在语文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及时加以诊治,促其转化。这就要求,中学语文德育中必须注意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这种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目标,应该包括诸如热爱生活,热爱人民,具有强烈事业心,富有社会责任感、正义感、集体荣誉感、民族自豪感等品质在内的情感目标构建;包括积极进取,勇于探索,自尊自强,谦虚谨慎等品质在内的性格发展目标构建;包括吃苦耐劳,顽强勇敢,知难而进等品质在内的意志目标构建。

教材中不少体现积极的人生观的内容。《十三岁的际遇》讲述了中学生田晓菲十三岁靠自己的努力进入了梦寐以求的北大,启发学生早立大志,为理想而奋斗。《贝多芬传》通过贝多芬在逆境中仍然执着的讴歌欢乐那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教育学生面对挫折和困难如何坚定自己的意志,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敬业和乐业》则告诉学生如何对待生活,才能实现理想。总之,教材中到处渗透着优秀品德的光芒,只要利用好,学生自然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提高人生修养。

德育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内容,德育在教材中的体现也很多,只要恰当利用和引导,会使语文教学事半功倍,培养的学生不仅有更高的文化素养,也有更高的道德修养。

篇4

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中国正在走向世界,世界正注视着中国,中外文化交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这一切使得跨文化交际成为我们时代的突出特征。人们在交际中的成功与否,除了取决于双方对中介语的应用能力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制于对异域文化的敏感度和容忍度,即了解对方思维习惯、认知模式、合作态度等的程度如何,当然也包括对交际对象的文化背景、风俗习惯的了解。就中国的英语学习者而言,其最终的交际能力的高低也取决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美国社会语言学家海姆斯(Hymes)曾提出过交际能力的四个要素,即语法性、可行性、得体性和现实性,后两个因素直接和文化有关。这已经不是仅靠语言知识就能解决的问题了,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必须包括文化知识的传授。

国内的庄智象先生和束定芳先生都提出了跨文化意识培养的原则,即适应性原则、阶段性原则、交际性原则和渗透性原则。适应性原则要求教师所提供的语言材料、导入的文化内容与英语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同时应突出语言的生动性、情景的真实性、材料的生活性,培养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了解自己的民族,对其他民族的文化也给予理解和尊重,从而促使其形成合理的跨文化心态。

通过实践笔者认为高职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提高跨文化教学的自觉性,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笔者就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具体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提出以下建议,共同仁参考。

1. 挖掘词汇的文化内涵。束定芳、庄智象认为可以从五个方面挖掘次词语中重要的文化内容:(1)一个民族文化有的事物和概念。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一种语言中有的词汇在另一种语言中没有相对应的词,导致词汇空缺现象。如cowboy是美国社会所特有的,它与美国西部开发有关系,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和冒险传奇色彩。反之,汉语中的有些词汇在英语中也没有对应项,如三伏、三九等。(2)不同语言中指称意义或书面意义相同的词语在文化上可能有不同的内涵意义。受民族文化的影响,有些词汇在一种语言中有丰富的联想意义,在另外一种语言中可能只是一个语言符号。例如daffodil,象征着春天、欢乐,而它译成汉语是黄水仙,仅仅表示一种花卉,不具有daffodil的联想意义。(3)词语在文化内涵上的不等值。如dragon在西方文化中通常代表罪恶、邪恶,令人感到恐怖,而龙在封建时代是皇帝的象征,汉民族素以“龙的传人”自称。(4)不同文化对相同的现象所作的观念划分的差别在词语及语义上的显示。如:grandmother(祖母、奶奶、外祖母、姥姥)、湾(bay,gulf,creek)。(5)体现一定文化内容的习语。指的是美国文化的立国精神,即所谓的人人平等自由、机会均等。

2. 合理组织课堂活动。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可以利用课前十分钟,让学生就跨文化交际的点滴体会,向全班作言简意赅的汇报。可用演讲、小品等形式,并借助图片、表格、实物等以取得更加生动的效果。教师还可以合理安排课堂讨论。一种是分析原因的课堂讨论。通常的做法是先叙述发生过的反映文化冲突的事件,然后提出几种不同的解释,由学生选出他们认为合理的解释,然后与正确的答案作比较并展开讨论。一种是体验型的课堂活动。这种练习中使用较多的角色扮演。教师指定学生一定的角色,由他们扮演,并体会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困难和问题,然后让学生在这种环境中学会解决各种问题,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3. 合理处理本土文化与异域文化的关系。语言学家弗里斯提出,交际化外语教学的各门课程都应该建立在本族语和外族语比较的基础上,只有强调异域文化才能对本民族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只有懂得本民族文化才能更好地掌握异域文化,也只有将本土文化和目的语文化进行深入的对比和探讨,才能帮助学生提高文化认知的能力。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结合自己所用教材内容及学生兴趣特点进行适时适量的异域文化知识扩充,还应进行文化间的对比与分析,留给学生辩证思考的空间,不致于盲目全盘接受或否定。通过比较,让学生意识到“跨文化交际并不是一方完全遵守另一方的文化习俗,相反,不管是在群体间还是个体间,跨文化交际总是两种文化接触、冲突、协调的动态过程”。我们没有必要放弃自身文化去附和另一方文化习俗,而是在相互理解协调的情况下,达成谅解,尊重彼此的文化。

二、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开展丰富多彩的开外活动

把英语的课堂教学与第二课堂结合起来,这样可以拓宽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时间和空间,具体则是在课余时间,利用校园广播电视网,在课余及午间播放英语歌曲或观看英语视频,以此增加学生的视、听信息输入量,让学生沉浸在英语的文化氛围里,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异域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提倡走进校园说英语,用英语进行问候,进行英语会话。鼓励学生参加英语口语大赛、做英语游戏、进行英语讲演、开辟英语角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现在英语教学网站数量繁多、层次丰富,为各个层次的英语教学提供了生动、丰富的资源,学生可以自由、快捷、便利地从网上浏览和查阅关于语言和文化的资料,并通过网络与不同国家的人士直接接触,促进自己的语言学习和提高对异国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提高文化素养。

三、结语

综上所述,英语教学中不能只单纯注意语言教学,而要把语言看作是与文化、社会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注重学生英美文化的输入,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其对语言的影响。英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文化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性,立足课堂,在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拓展交际视野,始终保持对英语的新鲜感,才能真正地学好英语,享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才能融入生活,达到有效地进行交际的目的。

篇5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3-0066-02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指出:“语文是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课程之一,是具有基础工具性质的课程,它既是一门基础课,也是一门工具课。”“语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各科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可近年来,中职语文教育形势却不容乐观。一方面,中职学生文化课基础薄弱,他们对学习文化课的热情普遍不高,对文化课缺乏足够的重视,因此,缺乏学习的动力与兴趣。另一方面,中职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仍在沿袭普通高中的教学模式,严重脱离了学生实际,使得中职语文课堂如同死水,缺乏活力。但从宏观角度来看,语文课是其它学科的基础,而且与普高学生相比,中职学生即将走入社会,更需要加强素质教育,提高综合职业能力。因此,改革中职语文教学,已是当务之急。随着职业教育“各基础学科应与专业结合,充分体现职教特色”观点的提出,我们可以尝试将中职语文教学与职业教育融合起来,既让学生学有所得,又适应新形势下《大纲》对中职语文教学的要求。 

一、根据不同专业取舍教材,突出职业性 

中职语文教学肩负着培养中职学生一般语文能力和从业实用语文能力的双重任务。中职教师可以不必拘于课本原有的课程内容设置,而应该大胆取舍教材,更注重语文教学的职业性,突出专业性,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职业特点去制订授课计划。如:在给旅游类专业的学生制订授课计划时,可以把授课重心放在实用口语操练上。将每个单元后的口语交际训练“听话与说话”、“自我介绍”、“电话交谈”、“复述”整合为一个单元,着重进行授课,并酌情增加口语训练授课时数,让学生们得到充分的观摩、练习机会,规范他们的普通话发音,提高语言表达的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帮助其日后从事导游工作。而在给文秘专业的学生制订授课计划时,则可以把授课重心放在适合该专业特点的写作训练上。着重讲解语文课本中应用文的写作,从格式到遣词用句到行文习惯,均进行反复的练习与强调,意在使学生领悟常用应用文的写作要领和注意事项,以便在日后从事相关职业的时候能起到帮辅的作用。 

二、发掘文本蕴含的职业素养渗透职业道德教育 

语文课文蕴含的德育内容非常丰富,中职语文教师在备课时应有意识地将课文中蕴含的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引导学生在解读课文的同时,建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使其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能以正确的职业道德规范自己的行为。如在给学生讲授《<论语>五则》时,可以通过“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对学生进行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教育,让学生认识到只有诚实守信,才能在职场上获得老板的信赖,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在给学生讲授汉代刘向的《孙叔敖纳言》时,可以着重引导学生领悟“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这几句话的现实意义,通过解析课文令学生明白以后在职场中不管身份多高都不能傲慢,不管领导多信任重用都不能越级擅权,不管工资是多少都不能贪心索取份外之财的道理,引导他们建立不卑不亢、恪尽职守、廉洁自律的职业道德观,使他们在今后的职业生涯中走得更正、更远。在讲授欧·亨利的《二十年以后》这篇文章时,应重点着眼于帮助学生理解主人公在忠于职守和背叛友情的艰难抉择中,最后违背了自己的情感,选择了正义,坚持完成自己的职责这种难能可贵的职业道德情操,引导学生树立忠于职守、不徇私情的职业道德意识。 

三、注重口语训练和应用文写作的教学 

中职语文教学大纲指出:“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习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等能力……以适应就业和创业的需要,促进职业生涯的发展。”由此可见,“听说读写”是中职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在语文课与职业教育融合的过程中,加强学生口语训练与应用文写作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职业能力,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是非常重要的。 

(一)强化口语交际练习,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中职生毕业后将面临择业、就业的实际,口语交际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影响中职生就业后的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据了解,不少学生在毕业面试或实际工作中,往往有因不善言辞而与机遇失之交臂的事情发生,因而必须加强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尽量创设良好的口语表达环境,尽可能多给学生一些口语表达的实践机会。具体可用讨论、辩论、演讲、交谈、介绍、讲解等综合方式去进行。笔者曾在所任教的班级中利用课前时间让学生进行“1—3分钟演讲”,学生可以上台读名篇佳作,讲成语故事,评新闻时事等,先是准备演讲稿,看稿进行演讲,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已能通顺流利地把想要表达的意思讲出来,可以即兴演讲了,效果显著。另外,在授课的过程中,根据教材内容,我们可以多开展一些讨论会及辩论会让学生进行口语的训练。如学习《列车上的偶然相遇》一文后,笔者设计了 “职业人应具备怎样的职业素养”让学生讨论,再结合中职学生实际,展开了“先就业还是先择业”的辩论。 

(二)加强应用文写作训练,提高学生应用文写作能力 

应用文是人们处理事务、沟通关系、联系工作、商洽业务等不可缺少的文字工具,会写应用文是中职生必备的岗位技能之一。在中职学校里,由于专业不同,应用文教学的内容、重点也不完全相同,但应用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一致的,就是通过讲授应用文的基本知识和常用文种的写作知识,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写作训练,不断提高学生写作应用文的能力,使学生写作时做到中心明确、内容具体、结构完整、语句通顺、不写错别字、标点正确、书写整洁、格式规范,为他们毕业后做好本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注重口语训练和应用文写作训练,可以彻底化解学生“语文课与专业课学习无关”的错误思想 ,而且还能使学生深切感受到学好语文能助专业学习一臂之力,从而在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同时提高其学习语文的兴趣。 

新时代的职业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不断提高。语文虽然是一门基础文化课,但是如果不能建立起文化课与专业课之间的联系,就会使语文课无法适应职业教育的要求,进而丧失其在职业学校中存在的价值。所以,应将语文课与职业教育融合起来,上出有专业特色的、有职业特色的语文课。 

篇6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知情融合教学情景感彩知识结构

现代数学教学把课堂视为一个由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交织共生的生活世界,是一个在发展智能能力的同时,丰富情感世界的重要基地。课堂教学离不开情感的参与,必须把情感教育与数学知识技能的教学紧密结合,使情感和认知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构成一个整体。在教学中,教师如能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集音、像、动画于一体,生动形象、虚实变化的特点,就能挖掘利用教材、环境等潜在的知情因素,启动、维护、强化学生的认识活动,使学生乐学、好学,获得最优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教学情景,激活知情因素.

新课标提倡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把握师生互动的情感因素。新教材也提供了具体的学习情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提出数学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身临其境的、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景,能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因素,从而为参与学习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为认知和情感的和谐发展奠定基础。

例如:在教学“分数加、减法”一课时,我们可以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吃西瓜”这一生活情景,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现动态的故事氛围:“妈妈买了一个又大又圆的大西瓜,两个熊宝宝—大贝尔与小贝尔馋得口水都要流出来了。看,熊妈妈是怎样分西瓜的”再动态演示分西瓜、吃西瓜的过程。生动有趣的故事已完全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此时,问学生“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思维的火花顿时被点燃了,学生提出了两只小熊分别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两只小熊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大贝尔比小贝尔多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剩下了几分之几?等问题,自然地引出了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并巧妙地把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联系了起来。此时,想解决自己提出问题的内在需要,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又由于课件清楚地演示了平均分的份数及取的份数的过程。所以,学生能自己掌握算法并理解算理。轻松、愉快的教学过程激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出了学生学习知识的潜在的情感动力。再如:在教学生认识“上、下”时,为了避免空洞、乏味的说教,教师可先用多媒体出示一棵拟人化的老树,学生觉得非常新奇,注意力非常集中。这时,电脑发出了亲切、动听的声音:“在大森林里住着一位树爷爷,它善良慈祥,与森林里的小动物相处得非常好,每到星期天,森林里的小动物都来帮助树爷爷干活,陪它聊天,树爷爷也经常给小动物讲故事。瞧,今天都有谁来了?”这时小鸟、小松鼠、小白兔出场了。教师启发学生提出数学问题:“三个小动物谁在谁的上面,谁在谁的下面?”学生争先恐后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利用多媒体,创设这样一个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故事情境,使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多角度考虑问题。学生思维的空间变大了,情趣更浓了,认知和情感都得到了发展。新教材的最大特点就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等,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多媒体现代化技术为数学这一“思维的体操”提供了崭新的“表演舞台”,最大限度地激活了知识因素和学生的情感因素,使数学教学取得“印象深、氛围雅、感受新”的明显效果。

二、赋予情感色彩,促进知情交融.

教学中,认知、情感应相互作用,贯穿于始终,直至教学目标的实现。多媒体技术生动有趣的形象、五颜六色的实物图形、明快动听的音乐,可以把缺乏情感因素的内容,在教学中赋予情感色彩,促进知情交融。

例如,教学“分类”一课,通过多媒体演示去商店购物的过程,围绕“琳琅满目的商品怎样方便顾客购买呢?”让学生明白商店的物品为什么要分类放置,再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参与“我是小小送货员”的活动,把“商店”的货物进行分类、整理,实际体验分类活动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说出分类的依据,分类理由,从而理解分类的思维方式、掌握分类的方法。学生在享受了劳动的快乐、成功的喜悦之余,收获最大的是掌握了劳动的技能—分类的方法。教学目标就在这有滋有味的活动中达到了,还体现了“生活数学”的新理念。再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在揭示了圆各部分名称和圆的特征后,利用生动的电视画面、轻松的音乐把儿童带到这样的故事场面:小猴要逛公园,先坐正方形轮子的小车,小车动不了。接着改乘椭圆形轮子的小车,车子开动了,但小猴忽上忽下,惊魂不定。最后它登上圆形轮子的小车,小车滚滚向前,小猴舒心惬意。看到小猴一波三折的坐车经历,同学们都满意地笑了。这时,教师用亲切的语言,启发大家想一想:你们见过的车轮都是什么形状的?为什么正方形,三角型的车轮不行?椭圆是没棱没角的,为什么也不行?圆形轮子的小车行走为什么会平平稳稳?小猴坐车问题的圆满解决,学生自然会产生找原因的心理冲动,带着良好的心态进行思考,不仅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圆上任一点到圆心的距离相等,即同一圆中半径都相等的特征,还深刻体会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既巩固了新知,又激发了兴趣,知情自然融为一体。利用多媒体教学创造生动活泼的氛围,启发学生深入思考,让学生在愉悦中主动探索,在过程中发展思维,获取知识,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情感品质.

三、再现知识结构,达到知情融合.

篇7

一、引言

用全面的眼光看过去的学前教育,呈现出忽略教师质量的问题,而且教师认为学前教育就是给幼儿传授知识,而忽略幼儿多方面的发展。正由于师资水平不高,最终严重影响学前教育的发展,但随着近几年来教育改革的不断加深,各高校对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视度不断增高,其发展局面有所改变,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教师具有全面的文化知识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而且要求幼儿教师具备唱、跳、画、演等技能,以此提高学生的美育水平和实践能力。从舞蹈教学来说,这是幼儿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学前教育学生的一门必修课。舞蹈教学不仅能够促进幼儿的艺术发展,而且能够促进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身心健康发展。鉴于当前幼儿教育中,舞蹈教学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和改变这种教学现状,必须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自身情况出发,制订适合的教学方案和计划,以此促进学前教育舞蹈教学的发展。

二、当前学前教育舞蹈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们之所以如此关注当前学前教育舞蹈教学发展情况,是因为舞蹈教学已经成了学前教育必不可少的一课,提高学前教育的舞蹈教学质量,才能使舞蹈教学发生改变,不断探索出创新的教学方式,让幼儿真正走近并走进舞蹈艺术,学好这门艺术。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艺术教育越来越重视,幼儿舞蹈教育也得到社会、学校及家长的重视,但由于幼儿舞蹈教育的发展时间还不算长,因此存在一定程度的教学技术问题。从好的一方面说,在幼儿舞蹈教学中,做到幼儿自身身体发育状况和舞蹈教育的结合,给幼儿舞蹈学习者“灌输”适合她们的舞蹈教学,在提供简单的舞蹈理论教学的同时不断注重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但从做得不够好的一方面来说,有些舞蹈教师专业素质不够,为了快速达到教学效果,在对幼儿进行“拉筋”等柔韧度训练的过程中没有做好充分的保护措施,容易使幼儿受伤。再有很多舞蹈教育机构为了追求最后的舞台表演,在教学过程中忽略对幼儿的技术教学,并没有让幼儿学到最本质的东西。除此之外,当前舞蹈教学内容过于统一而缺乏创新,地域文化不能很好地在舞蹈教学中体现出来。良好正确的幼儿舞蹈教学能够促进幼儿形成良好体态,提高他们的身体素质,但只注重学习结果,忽略舞蹈学习的根本,不利于她们的健康成长。舞蹈教学也是为了让舞蹈文化传承下去,儿童是祖国的未来,要将中国民族文化传承下去,将其融入舞蹈教学是至关重要的。综上所述,幼儿舞蹈教学是当今值得我们关注和重视的一大问题。

(一)幼儿舞蹈教学着重点有偏差

通过对保定市15所舞蹈教学培训班50名优秀舞蹈教师的调查及自身舞蹈教学经验得知,现在的舞蹈教学机构大多着重基本功训练,总是关注基训课,忽略其他能力培养。在很多舞蹈教学机构中,无论孩子大小,统统从基本功开始学起,随之追求专业化技巧训练,这就是“重技轻育”。但是真正学习舞蹈,并不是单纯地“下腰”、“下叉”,并不是单纯地掌握这些舞蹈技巧。某些学前教育舞蹈教学也是如此,教师宁可让学生花费更多时间学习舞蹈动作,也不愿让他们了解更多舞蹈作品的背景和内涵,这些背景和内涵往往包含很多地域文化,如果教师只关注学生的技巧,忽略文化的传授,则很难使地域文化在舞蹈教学中传承下来。

(二)幼儿舞蹈教学目的有偏差

根据幼儿舞蹈教学问卷调查结果得知,幼儿舞蹈教师大多采用“为了跳舞而跳舞”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中某些教师以课堂教学为中心,不仅呆板,而且使幼儿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这种被动致使他们“复制”和“模仿”老师的舞蹈动作,无法体会舞蹈原有的意境和精神,这种现象在舞蹈教学中是难免存在的。另外,一些教师的教学目的不在于培养孩子的兴趣和气质,而是为了迎合家长,带孩子考级、演出、比赛,希望孩子在舞台上表演出各种高超的舞蹈动作,或者单纯地为了获得奖项等。尽管这种教学方法在中国是很普遍的,但是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抑制了幼儿创造力的提高,而且严重阻碍了我国舞蹈事业的创新发展。

三、将地域文化融入学前教育舞蹈教学的对策

(一)请进来――开展丰富多彩的舞蹈教学课堂

1.融地域特色文化于教学课堂。

舞蹈源于生活,又回归到生活中,它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既能反映一个地区老百姓的生活习俗,又能反映出该地区的地域特色。每个地区都有独特的地域文化,这种文化贯穿人们的衣食住行中。每个地区都有属于自己的地域文化,因为每个地区都有不一样的舞蹈形式,我们可以对各民族舞蹈进行分析,彝族有“跳老虎”和“烟盒舞”等,白族有“绕三灵”,傣族有“孔雀舞”等,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舞蹈文化,而这些舞蹈文化又与当地文化有息息相关的关系,是相互融合的。那么,在教学中将这些地域文化引入到课堂中,不仅能够让学生对各地区的地域文化有更深的了解,而且有利于促进该地域的经济文化发展。由于这些地域文化是富有地区特色的,对于学生而言是较陌生和新奇的,这样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起到调动和活跃课堂气氛作用的同时,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请地方文化艺人走进课堂。

既然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那么自然就存在传承地域文化的传承者,也就是文化艺人。我们可以请文化艺术走进课堂,让其给学生讲述当地的舞蹈文化形式,或者现场表演,甚至采用一问一答的互动形式,这样既能让学生对地域文化的了解更直接和透彻,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但是,为什么强调要文化艺人讲述,而不能由教师直接授课呢?这就是权威性问题,文化艺人生于该地区,他对当地文化的了解是最直接和透彻的,客观性较强,这样在保证文化真实性的同时,让学生走近地域文化。

(二)走出去――增强教学的社会实践性

1.参观当地地区,走进民族文化。

每一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但这种文化对于异地学生而言是较陌生和抽象的,要对其有更深一层的了解,教师可以采取参观的教学形式,带领学生走出校园,直接来到当地,让学生感受这些地域文化,并搜集和记录一些与舞蹈有关的地域文化。还有,既然来到了当地参观,学生可以直接与当地居民交流,从居民口中搜集一些自己想了解的地域文化,并且进行互动,这是一种有效促进学生了解地域文化的有效手段。除此之外,教师最好选取该地区正在举行民俗活动的时间出行,因为通常一个地区的民俗活动是以当地地域文化为基础的,这样能让学生从中了解更多地域文化,提高学生文化艺术素养的同时,使地域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的学习。

2.保护地域文化,不断创新发展。

每个地区的地域文化都是独一无二的,既是该地区的瑰宝,又是我国各地区的瑰宝。地域文化应该被各地区的人接触和了解,但是这并不代表地域文化全部都是精华,它存在一定的糟粕。要实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学生可以在搜集当地文化之后,对其进行整合,并且与其他学生交流和讨论。每个人的观点和认识都是珍贵的,只有通过不断的交流,才能找出创新点,让地域文化的内涵更丰富,使地域文化得到传承发展和创新。

四、结语

每一个地区的地域文化都是独特的,它既是自己民族的,又是全世界的。可以说,地域文化是舞蹈艺术的重要资源,它是源源不断的,但是这需要我们不断挖掘和探讨,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并将其精华融入学前教育舞蹈教学中,这对创新学前教育舞蹈教学至关重要。地域文化融入舞蹈教学中,不仅能够创新舞蹈教学形式,而且能够传承和发展地域文化,让地域文化走出地域、走出中国、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篇8

随着全国各地逐渐升温的旅游热,地域文化也逐渐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地域文化作为文化的热点,也自然而然地成了高等院校语文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题材,将地域文化融入语文教学也成了语文教学的一个新趋势。除此之外,现在许多语文教师对于地域文化不够重视,鲜少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提及地域文化,作为学生,本就对民俗地域文化知之甚少,如此一来更是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家乡的地域文化知识极为匮乏。现代的青年人对于传统文化的淡漠与其对于西方文化的崇尚也正反映了语文教学中对地域文化渗透不够的这一现状,也是我们传统文化教学的一大缺失之处,因此,将语文教学与地域文化相融合也是现今教育现状对语文教育的一个十分迫切的要求。若是在课堂上都不能带领学生领略地域文化的深厚底蕴,又怎能期许学生深刻了解以及传承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呢?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就应该在课堂教学中融入地域文化,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关注地域文化,去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并逐渐认识到其内容的丰富性与其意义的重要性。下面笔者就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要分析一下如何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渗透地域文化。

一、结合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地域文化

语文课本中的内容往往有限,很难满足学生的知识需求,尤其是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仅靠书本上的内容是远远无法满足其文化需求的,因此,作为教师便可在结合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对书本内容进行相应的拓展,以此来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同时也可开阔其文化视野。那么,教师在进行拓展性教学时,可融入一定的地域文化,补充相应的素材,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逐渐认识到地域文化的魅力,有意识地将兴趣点向地域文化转移,慢慢加深对地域文化的研究,对语文教学也是极为有益的;另一方面也可以加强学生对于自身家乡以及祖国各地的风土人情的了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感。

其次,在教学中融入地域文化并不是简单地罗列当地的风俗习惯,而是有引导性地带领学生去领略各地的风土人情,让学生逐渐产生对于地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相应的课堂设计,巧妙地融入地域文化的内容,不能刻板僵硬地插入地域文化,这样不仅起不到应有的效果,反而破坏了原有的课堂教学,得不偿失。因此,这就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首先,作为教师,在将相应的地域文化知识传授给学生之前,自身要有一定的文化积淀,要对各地的地域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其次,教师在授课时最好可以采取比较直观的教学材料对地域文化进行介绍,比如说相应的视频、照片、音频等等,采取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可以加大课堂的趣味性,增强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这样直观的感受也有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记忆,加强记忆程度,从而大大提升教学效果。如笔者在教学时就曾经展示了宜兴传统的、制作精美的瓷器照片,以此来加深学生对于宜兴这一“中国陶都”的印象,并且为了更全面地介绍当地的历史文化,笔者还为学生播放了著名乐曲《梁祝》,进一步介绍了宜兴“梁祝故里”这一美誉,让学生更为直观地感受到宜兴的地域文化。另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对自己家乡进行展示与介绍,通过让学生展示家乡这一授课方式,让学生主动去阅读与地域文化相关的书籍,了解更多的知识,同时也可使课堂更为活跃,更有利于语文教学的效果提升。

二、综合实践,走出课堂,走进地域文化

语文看似是一门非常“静”的学科,但实际上语文却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许多文化都需要学生通过实际接触才能真正有所领悟、有所感知。并且地域文化作为地域性极强的一种地域性文化,其本身就来源于生活,学生要想对该文化有更深层次的了解,就必须走出课堂,走入生活,通过亲身感悟,亲自实践,才能真正领悟到地域文化的魅力所在。

教师在授课时也不能仅仅将眼光局限于有限的书面内容,而应着眼于生活,将语文教学与生活实践相联系,充分利用周围环境,通过实践性教学让学生走出课堂,在课堂外、生活中寻找不同于书面教学的学习机会。教师在开展地域文化的实践活动时,还应注重对学生其他能力的培养,如在组织活动时,可以将一部分任务交给学生,由学生通过讨论、设计、组织活动,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到家乡的风土人情,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组织能力等,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若是在学期内组织实践活动遇到课时有限,学生难以集中等问题时,教师还可以将这一实践活动安排在寒暑假等假期中,如此一来,既丰富了大家的假期生活,也充分地协调了各种问题。在实践活动之后,教师还可组织一个交流会议,让学生将自己在实践活动中的收获通过各种形式展示出来,如图片、论文、视频等,这样一方面可以使学生有所总结,有所收获,充分了解地域文化,充实了文化底蕴,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学生之间的互动,增进交流,分享收获。

三、将地域文化融入生活,将生活融入写作

写作是语文综合素养的一个集中体现,也是学生情感最直接的宣泄方式,因此,教师应注重在学生进行写作训练时,有意识地将地域文化融入他们的写作之中。写作往往需要学生立足于生活,立足于现状,抒发真情实感,教师要引导学生将地域文化融入其日常生活,将他们对于生活的感知融入写作之中。通过上文中提到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对于地域文化有了一定的接触和感受,接下来教师就要及时地引导学生进行写作,并将实践后最深刻的感受融入自己的写作之中。另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有感情地朗读自己的作品,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感受到地域文化带给学生的震撼,从而进一步地去体会那种感受,加强对于中国博大精深的地域文化的热爱,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朗诵水平。

此外,教师还可将上文中提及的实践活动与写作相结合,可以让学生通过写作的方式将实践活动的成果展示出来,通过自己的作品与其他同学一起交流实践心得,分享自己对于亲身体验各地地域文化后的感受与想法,抒发自己对于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无论是家乡的地域文化,还是祖国其他地方的地域文化,都是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部分,是每一位中华学子都应了解和弘扬的,而语文教学也承载着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融入地域文化便显得如此至关重要。教师应恪尽职守,延续中国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逐渐渗透地域文化,不断加强学生对于地域文化的理解与感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自己的家乡、了解自己的祖国、了解自己这个民族。只有这样的语文教学才能称得上是合格的语文教学,只有这样的语文教师才能称得上是优秀的语文教师,也只有这样的语文课堂才能够弘扬神奇的地域文化,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培养更优秀的学生。

参考文献:

篇9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网络化、虚拟化、国际化和个性化的时代。这对传统教育方式既是严峻的挑战,又是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面对这种数字化生活环境的挑战,语文教学如何“与时俱进”,适应社会的发展,已经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语文教学的创新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只有实现语文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与学的双向沟通和交流。有了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语文教学的改革才有更宽的路子。

一、语文教学充分应用信息技术的必要性

语文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学科。语文学科必须与信息技术紧密结合,要用信息技术来解决以往语文教学中难以解决好的问题,来优化语文教学质量,来推进课程改革。

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不妨从“计算机辅助语文教学”起步。但仅把计算机、电视、投影仪等个别手段当做教学的补充,或仅在某个知识点上使用一下多媒体课件,并不是根本目的。在信息技术迅速改变着人们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改变着人们生存、学习、工作条件的今天,我们有必要从学科课程“融合”的高度,对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给予再认识。

信息技术在语文学科的充分应用,它的目标,是根据时代的发展,根据信息技术新条件、新手段所带来的全部可能,重新审视语文学科并实现其整体优化。它最终解决的是全方位问题,从语文课程标准到教学内容、从教学方法到考试评价,都要在“融合”过程中实现改造。“融合”不是赶时髦,而是着眼未来的改革;也不是盲目否定以往的成果,而是把过去语文学科中许多该做却做不好的事情真正做好,是让过去一切宝贵成果得到更好的继承发展,并真正实现共享。

总之,语文学科面对的是未来的挑战,是信息时代的空前机遇,是构建新课程体系的探索;语文教学面对的是空前的视野,是空前拓展的丰富资源,是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学生自主性学习与研究性学习所获得的空前便利条件。

二、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优越性

首先,课堂信息容量增加、密度增厚,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多媒体参与教学给传统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多媒体信息在知识传递中表现出特有的优势,增加了课堂教学的信息容量,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以图像或音像呈现教学信息的媒体具有容量大、生动、形象、直观、接收面广、参与性强的特点,传递教学信息时,显示出极其丰富的表现力和极强的感染力,它能将认识对象在大与小、虚与实、静与动之间相互转化,不受空间、时间、微观、宏观的限制,使教学内容所涉及的事件、现象、过程全部再现于课堂,从而扩大了课堂教学信息的容量与密度。

其次,教学方式多样化、复合化,加快了教学的节奏。随着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更新,课堂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复合化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已成了大家的共识。从学生接受的角度看,语文教学已进入一个视与听并重的“融合”时代。 在“融合”条件下,让教学手段图文并茂、声形共举以及多媒体刺激(将文字、图片、图表、动画、声音效果、背景音乐融于一体),让学习者视听并重、全方位感受信息的教学方法更符合学生的接受规律、认知规律、学习规律,可以进一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教学内容的密度,加快了教学节奏,促进教学结构的改革。

三、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的措施

首先,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激发主动学习兴趣。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为质疑、探究、创新提供条件。教师在制作课件时,根据创设成功教育情境的需要,精心设计、剪辑、制作,使课件展示能充分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1、借助多媒体手段,通过赏析词句的训练在学生心中得到凸现,情感得到了升华。

2、对于语文中许多学生无法感知的遥远环境,如宇宙中的天体运动,微观粒子的运动形式,通过计算机模拟技术,可以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克服学生理解上的难点。

3、对于一些议论文、说明文,可以将文中难以理解的部分,用浅显的比喻或幽默的类比,配以三级论的方法加以解说。比如采用FLASH动画或三维立体图等形式加以说明,以克服学习和理解上的障碍。

再其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大课堂教学容量。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单位时间内传授更多的知识受着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教师一面讲课,一面板书,很难最大容量地把要讲的知识在四十五分钟内充分表现出来。而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实际是一个广取博览,博采众长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通过大容量的接触知识,经过自己的分析取舍,最后形成语文知识的积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互联网接入课堂,可以打破上课时间的限制,穿越时间的隧道,把远古的神话拉进课堂欣赏;可以打破空间的局限,思接千载,神游万里,尽览世界奇丽风光;可以同陶渊明一起“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也可以同李白一道去感叹“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种大量占有教学资源的优势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是不可实现的,而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则可以很容易地做到这一点,从而加大课堂教学的容量,提高45分钟利用效率,让学生在45分钟内获得最大量的知识。

【参考文献】

篇10

2学科交叉融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影响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虽然是大学的必修课程之一,但因为各学科的差异性、学生基础的不同导致学习效果和学习程度都有很大的区别。新时期在各大高校和研究机构都提出重视学科交叉融合的当今,必须考虑到学科融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影响以及提出的新要求。学科交叉融合后,很多计算机基础应用都已经渗透到专业学科中,这必然导致很多弊端出现。

(1)学生只会按照教师的教学过程应用,却不会将学会的知识应用到本专业中去,因循守旧、缺乏创新力。一成不变的学习和教育模式,是学生缺乏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大胆创新的激情和欲望。

(2)原来学科之间缺乏交流,制约了将计算机手段应用到学科研究的开展。科学的研究不仅需要专业科学的能力,也需要很多计算机的手段研究。特别是现在计算机在各个领域已经广泛应用。

(3)现代科学研究中,学术团队成员需要多学科交叉合作,这也对现在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提出了更高的研究。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在学科交叉融合越来越重要的时期,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引入学科交叉融合的思路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

3在学科交叉融合思路中,促进《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一直被各个高校所重视,很多人都提出过自己的改革思路。笔者所在的学校也一直都做相关的教学改革。在近两年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引入了分组学习和讨论式学习的概念。在学期开始时,将所在班级按每组5~6分组。分组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创新教育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方法。每个模块通过单元知识的讲解,活动设计与任务设计来实现课程教学目标,通过教师的讲解确保学生获取相关的知识,活动设计旨在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探究式学习,任务设计用于检查学生对单元知识的掌握程度,让学生获取知识的应用能力。学习小组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讨论、竞赛和情景活动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团队合作能力,达到教学目标中的要求;课程教学分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部分。为了及时了解课程教学效果,教师要求部分学生填写“成果导向学习”的教学模式,即教学内容、手段和方法都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的。填写评课表对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评价,所有的评价的提问都是针对教学目标进行的。总体来说就是内容、活动、方法,有没有导向教学目标,是不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在学习的过程中加入本专业和部分其他专业的融合学习。例如在理科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引入体育专业知识的了解,在外语专业的学生中引入理工类专业知识的内容了解。这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也让学生有了大学科、跨学科的概念和学习经历。这些都会使学生在高等教育的后续学习中受益良多。

篇11

引言

职业教育中的汽车专业具有以下特点:①汽车行业发展迅猛,但与此相对应的却是培养的汽车专业人才跟不上急剧增加的需求量。②汽车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使教材、教具和实验设施不可能及时跟上汽车技术的发展。③汽车专业教学的实践性很强,传统的本本教学不利于教师汽车教学知识的更新,更不利于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和发展。④由于地方经济的差异,各地汽车专业教学的发展很不均衡,很多地方急需进行教学资源的整合。教学资源是指教学中有利于教学的物力、财力、人力等因素。同时也包括一些学生等的非智力因素、老师的道德修养、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教学模式的因素。对这些因素的有效的开发利用,可以促进我们的有效教学,提高我们教学的效果,满足社会生产的需要。汽车专业的教学资源包括很多方面,其中物力、财力很重要,但最关键的是人力。较好的优化了人力资源后,才能去更好的整合其他资源。

一、人力资源的整合

1.1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首先,普及教学新技术扩大了教学容量,定期对专业教师进行轮训。当今正处于知识爆炸时代,特别是汽车知识。每年大量新型汽车层出不穷,汽车新技术不断涌现,除书本知识,大量的新知识需要及时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去。如果光凭传统教学方法的一枝粉笔一张嘴巴已不可能完成如此大知识量的教学;传统的教具如挂图、模型和实物在贮存、携带和使用上存在很多不便,且难以实现动态工作仿真,给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理解带来难题;传统的课堂教学准备使教师付出了大量重复备课劳动,使教师难以腾出时间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和参加科研活动,使教师难以自我提高。此时,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其次,注重“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对提高专业教学质量起关键作用。在授课方式上“双师型”教师可采用边讲边练、现场教学等灵活的方法,使教学环境职业化。为了保证教学效果,凡是能在现场组织教学的,绝不在教室讲,我们有汽车实验室,合作企业,驾校等,例如在讲变速器总成时,有挂图,有实物,也有透明演示教具,让它们各尽所能,在该起作用的时候发挥各自不同的作用,以使学生对所讲述内容有彻底的了解和真正的认识。这种方式在减少教学时数的情况下,也较大幅度地提高了教学效率。最后,下厂锻炼是职业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只有亲临生产一线,才能把理论与实际很好的联系起来,才能真正了解市场的要求,培养出合格的毕业生。

1.2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以适应社会对汽车维修工的需要为目,以培养学生的汽车维护,汽车修理能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养方案,使毕业生具有适度的基础理论;较强的汽车总成折装能力;一般总的修理、维护能力,一般全车线路铺排,以能维修汽车为主旨和特征来构建课程、教学和实践、实训体系,强调实践对学生应用技能的培训作用。调整传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顺序,将对专业能力的培养循序渐进地渗透于各个环节。传统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思想是先学基础再进行实践练习。而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必须使能力培养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变传统的“理论一实践一再理论”的教学顺序为“实践认知一针对实践的理论学习一再实践”的顺序,所以在教学中体现多实践、早实践、实践教学不断线的方针。注重“创业”培养,体现专业特色。结合行业的特点,本专业学生的培养,更注重加强学生的创业意识教育和创业能力培养,使该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够很快适应市场需求,抓住机遇,主动创业,满足社会需要。

二、物力资源的整合

2.1建立公共实训平台“公共实训平台”的功能是开放型、能够面向社会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资源共享的实训平台。建立公共实训平台可以弥补汽车专业设备更新快,价格高等缺点,避免主要车型实训设备的重复建设。主要可以承担以下任务:一是对各类院校实训提供平台;二是为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实训提供平台;三是为企业职工技能培训和鉴定提供平台;四是为复转军人技能培训和鉴定提供平台;五是为大学毕业生岗前实训提供平台;六是为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实训师资培训提供平台等。与此同时,做好新职业新技能的研发试验,组织职业技能竞赛和同业交流活动,推动高技能人才宣传等工作。

2.2应用工学模式教学工学模式教学在思想层面上,体现了一种注重实践与技能,为未来工作而学习的思想。在机制层面上,它是一种校企合作,企业为主的办学制度,在这种制度的保证下,企业把职业教育作为“企业行为”来看待,为学生的学习实践提供了充足的条件。在模式层面上,它是一种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模式,这种课程模式总体上讲,旨在培养学生将来在社会上就业、适应竞争和发展的能力,在工作中具体发现、分析、解决和总结问题的能力及其操作,应用、维护和维修能力,以及独立,协调、交往、自学等一系列关键能力,既能解决一部分实训教学,又可以让汽车专业人才顺利地与企业进行零对接。

三、财力资源的整合

3.1政府主导发挥政府作为社会公共利益代表的作用,满足社会对教育的“公共需要”。充分增取国家紧缺型人才培养专项资金,大力发展汽车专业,就投资回报而言,相比于其他物质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或者说教育投资的收益较高,事实上汽车行业是国家支柱产业,也是最高的。根据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赫克曼计算,教育的投资回报率可以达到30%至40%。这也就是说,剔除性别、工作经验、地区等其他因素的影响,一个就业者每多受一年教育将来就可多增加30%至40%的收入,可以拉动内需,振兴经济。另外,把政府达到报废年限的汽车捐赠给学校,给汽车专业学生提供试验和练习试验品,增加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减少学校财政支出,并且能够实现资源再利用。:

3.2社会参与社会参与办学是对公办学校有益的补充。企业冠名既可以解决资金问题,还能让学生早一步了解社会,了解企业,并为其就业做好准备。“订单式培养、菜单式教学、递进式就业”明确了各方职责,学校的教学、管理有了更强的针对性,做到了学生定心、家长放心、企业省心,上级满意。学生通过“定位教育”模式的教育,真正获得人生生存与发展的职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从学校承诺的“保证就业”,改变为学生凭自己的能力真正实现“无忧就业”。民办学校的加入可以使教育教学更富有活力,作为对公办学校的补充,可以缓解社会上一部分汽车技术服务的需求矛盾,对社会、对市、区的汽车经济发展都不同程度地作出了很大的贡献。通过对汽车教学资源的不同组合,可以使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汽车专业都能找到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完成推动社会汽车行业发展的任务。

参考文献:

篇12

初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与数学教育的现代化趋势,都要求我们将数学文化融入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之中。不过,当前我国的初中数学课堂中传播的数学文化具有明显的狭隘性,因此,笔者建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将数学知识与数学文化进行多元的联系,这既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又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经过调查分析,笔者发现当前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与数学文化脱节的现象较为严重,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教学追求情景化,学生的讨论、活动流于形式。虽然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但学生只是形式地被动地安于,未能真正深入探究相关数学知识的形成、发展与应用的过程,未能领会到其中包含的思想,更难以真正体会到学习数学的成就感。现代科技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坚实的物质基础,许多教师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中用课件展示教学内容,但也只是以现代教学手段将课本内容展现出来,课件界面色彩缤纷,在一定程度上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但大大淡化了数学本身的形式化的特点,让学生忽略了要掌握的知识点与方法,未能真正给予学生思想启迪与思维发散的作用。

其次,在教学目标上看,教师注重数学的内部知识的教学与学生技能的达成,但在学生的精神领悟、思想启迪与人格塑造等大方面的目标上重视不够,下力不足。从教学过程上看,淡化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与发展过程,淡化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为追求教学效率,往往直接孤立地讲解新知识,没有以学生经验与知识背景为基础,只是僵硬地向学生灌输知识,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与对数学情感的培养。从数学解题方面来看,教师大多注重向学生灌输形式化的常规的问题的解题方法,注重对解题方法的掌握,对非常规问题解答的教学着力不足。而从知识的掌握巩固方面来看,过于强调技能的训练,用多种方法帮学生理解掌握相关知识点,使得学生的数学学习变为重复记忆、方法模仿与练习的过程,大大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不利于学生对这一学科的兴趣培养。

当然,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教师有很大的关系,但绝不仅仅是因为教师。当今的应试教育,让教师必须强化学生的答题能力,以讲解和练习为主要形式来巩固教学成成。所以,笔者提出,必须把数学文化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融合,以文化这一大角度来考虑问题能有效解决以上问题。

二、将数学文化融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建议

将数学文化融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这一学科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与思维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理性思维。那么,教师应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数学文化呢?

首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具有趣味性、务实性与开放性。对于初中生来说,学习兴趣对其学习效果有着非常明显的强化与促进作用。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创设丰富生动的教学情境,以讲故事、分组讨论、模拟表演等多样的方式在讲解知识点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因为课堂教学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教师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还要考虑到教学效果,所以可以从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知识,结合其生活背景与年龄特征,能较快地切入知识点,促进学生学习与思考的效果。例如,在讲解“勾股定理的证明”时,可以让学生结合世界历史的知识,对比刘徽在《九章算术》的证明方法与欧几里得在《几何原本》中的证法,在加深学生对勾股定理的理解的同时也大大丰富了课堂内容,有效拓宽了学生对数学学科的理解。另外,因为初中生的求知欲强,思维十分活跃,富有探索精神,所以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还要具有开放性,为学生提供思考与探索的空间,不可僵硬地向学生灌输知识。

其次,在教学组织上,要以丰富生动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注重让学生灵活融合多种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数学知识天生具有抽象性,而初中生处在具体运算向形式运算的过渡阶段,相应地,思维图式处在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度阶段,如果教师只是孤立地讲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初中生会比较难理解。为了取得更好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应注重展示教学内容的方式。例如,初中教材中以面积来说明平方公式的合理性,但如果学生不理解,教师要创造性地运用其他方法进行讲解。在知识讲授过程中,在充分发挥接受学习的作用的基础上,把数学调查、实验与游戏融入学生的学习过程,使其充分领悟数学的价值与方法,学会以数学的角度观察认识世界。

另外,在教学评价上,要做到多样化。教学评价能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但传统的单一的考试对学生的评价显然是不够全面的,我们还应注重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参与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合作能力与创新能力等方面,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当今初中数学教材的编排较好地融合了数学文化,教师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才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自然地将数学文化融入其中,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宋胜吉.谈数学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J].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09,(1).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