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农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1 10:34:3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化学农药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化学农药论文

篇1

农田化学除草作为一项简化栽培措施,在农业生产中被广泛应用。随着使用面积的不断扩大,除草剂药害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现就除草剂产生药害的症状、原因、预防措施以及产生药害后解除药害的途径展开分析,以供参考。

1除草剂药害的症状与危害

药害是指在农田化学除草过程中,由于除草剂的作用,导致作物受害。从整株来看,主要表现为植株矮缩、畸形、丛生;从根系上看,主要是根系生长受抑制,根尖膨大,根短而粗,无次生根或很少,无根毛;从茎上看,主要是茎缩短、变粗、弯曲、脆弱易折断;从叶片上看,皱缩、卷曲、失绿、变黄、干枯;从芽上看,生长点坏死或畸形,导致生长停滞;从花上看,萼片、花瓣、雄蕊、雌蕊数增多或减少,形状异常,花而不实,由此造成减产,甚至死苗绝产。其种类有以下4种:一是对当茬作物产生药害;二是对敏感作物产生药害;三是对下茬作物产生药害;四是“二次药害”。

2除草剂药害产生的主要原因

2.1用药不对路

除草剂具有很强的专一性和选择性,其防除对象有一定的范围,一旦用错就会产主药害。如2,4-D丁酯主要是在麦田使用防除阔叶杂草的除草剂,如果错用于棉花、瓜菜等,就会产生药害。如果把灭生性除草剂草甘膦或克芜踪错误地当成选择性除草剂使用,喷到作物上,也会产生药害。

2.2用药时间不当

除草剂的适用期是很严格的,有些除草剂只能是播种前或播后苗前使用,苗后使用就会产生药害。有的除草剂需在苗期使用,在苗较大时用就会产生药害。如麦田除草剂用在春天防除杂草,必须在小麦苗期至拔节前使用,小麦拔节后再用就会发生药害;玉米田使用的2,4-D丁酯,用晚了就会产生药害。

2.3随意加大用药量

除草剂的使用量是有规定的,任意加大用药量也会造成药害。当前农民在购买和使用除草剂时,为了保证除草效果,随意加大用药量,这势必造成一定的药害。

2.4环境不适

除草剂的使用是有一定环境条件要求的。如果把除草剂用于砂性土地,则很容易产生药害,特别是水溶性大、移动性强的除草剂。在温度过高或低温时作物抗逆性差,此时使用除草剂也易造成药害。不同作物品种对除草剂敏感性也有差异,敏感性强的品种也容易产生药害。在大豆田应用甲草胺、异丙甲草胺以及乙草胺时,喷药后如遇低温、多雨、寡照、土壤过湿等,会使大豆幼苗受害,严重时还会出现死苗现象。

2.5土壤残留

在土壤中持效期长、残留时间久的除草剂易对轮作中敏感的后茬作物造成伤害。如玉米田施用西马津或阿特拉津,对后茬大豆、甜菜、小麦等作物有药害;大豆田施用广灭灵、普施特、氟乐灵、氟磺胺草醚,对后茬小麦、玉米有药害;小麦田施用绿黄隆,对后茬甜菜有药害。此种现象在农业生产中易于发生而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2.6药械性能或清洗不彻底

如多喷头喷雾器流量不一致、喷雾不均、喷幅连接带重叠、喷嘴后滴等,造成局部喷液量过多,使作物受害。用过除草剂的喷雾器,没经彻底清洗,又喷杀虫剂或其他药剂,往往致使敏感作物发生“二次药害”。

2.7雾滴挥发与漂移

高挥发性除草剂,如短侧链苯氧羧酸类、二硝基苯胺类、硫代氨基甲酸酯类、苯甲酸类等除草剂,在喷洒过程中,<100μm的药液雾滴极易挥发与漂移,致使邻近被污染的敏感作物及树木受害。而且,喷雾器压力愈大,雾滴愈细,愈容易漂移。在这几类除草剂中,特别是短侧链苯氧羧酸酯类的2,4-D丁酯表现得最为突出,在地面喷洒时,其雾滴可漂移1000~2000m。禾大壮在地面喷洒时,雾滴可漂移500m以上。

2.8混用不当

不同除草剂品种间以及除草剂与杀虫剂、杀菌剂等其他农药混用不当,也易造成药害。如酯类除草剂与磷酸酯类杀虫剂混用,会严重伤害棉花幼苗,敌稗与2,4-D丁酯、有机磷、氨基甲酸酯及硫代氨基甲酸酯农药混用,能使水稻受害等。此类药害,往往是由于混用后产生的加成效应或干扰与抑制作物体内对除草剂的解毒系统所造成的。

2.9除草剂质量差

除草剂质量差,含有一些对作物有害的物质或杂质,也会发生药害。

2.10除草剂降解产生有毒物质

在通气不良的稻田土壤中,过量或多次施用杀草丹会形成脱氯杀草丹,严重抑制水稻生育,造成水稻矮化。

3避免产生药害的有效措施

3.1做好喷药前的准备工作

首先根据作物种类和防除对象,购买对路除草剂,依据标鉴上的说明,弄清药剂名称、剂型、有效成分含量和使用量;其次,搞好药械检修,做好试运转,进行清水模拟试喷,计算好喷幅,行走速度和1喷雾器(1桶)水应喷的面积;再次,准确丈量土地面积,按实测面积计算药量,防止药量过大或不足。

3.2严格掌握用药适期

根据除草剂的性能,播前土壤处理,播后苗前、苗期茎叶处理都必须掌握好用药适期,如播前施药要在播种前7d左右喷洒混土,播后苗前应在播种后3d内喷药,茎叶处理要在苗期进行。

3.3严格掌握用药量

用药量要根据杂草密度、大小以及气候条件等确定用药量,特别是一些高效除草剂,必须严格控制用药量,防止发生药害。

3.4农田化除作业区要远离敏感作物田

要根据除草剂的性能、对某种作物的敏感度确定间隔距离(至少500m以上),避免除草剂飘移到敏感作物上发生药害。

3.5选择适宜环境条件用药

要根据土壤温度、湿度、土壤质地、整地状况等正确选择施药,在大风天和炎热中午禁止用药。砂性土壤应适当减少用量或不用。

3.6搞好药剂稀释

使用除草剂最好采用二次稀释法,即先把原药用少量水稀释搅拌均匀,然后再按稀释倍数加足水量,喷药时做到均匀周到。

3.7用药器械要彻底清洗干净

喷过除草剂的喷雾器械要认真彻底清洗干净,改喷杀虫剂或杀菌剂前要用清水试喷,确定无药害时再用。除草剂和杀虫剂不宜混喷。

3.8注意除草剂的合理轮用

因为连年使用同一种长效除草剂有累积作用,容易造成杂草产主抗药性或产生药害,影响下茬作物,要合理轮用不同的除草剂。

3.9要熟悉除草剂的药性

使用灭生性除草剂时,要在喷雾器喷头上加戴防护罩,定向喷雾,避免将药液喷到作物上,发生药害。

3.10搞好药剂试验

在推广使用新的除草剂之前,要搞好田间试验,检验除草剂的除草效果和对农作物的安全性,防止发生药害。

4除草剂药害补救方法

一些农民由于缺乏除草剂使用知识和经验,有的甚至用1个喷雾器喷用多种除草剂,因此导致除草剂药害农作物的严重后果。一旦农作物受害,应及时采取相应补救措施,减轻或避免损失。

4.1迅速用清水反复冲洗

喷除草剂过量或邻近作物的敏感叶片遭受药害时,要立即用干净的喷雾器装入清水,对准受药害植株喷洒3~5次,可清除或减少作物上除草剂的残留量。对于一些遇碱性物质易分解失效的除草剂,可用0.2%的生石灰或0.2%的碳酸钠清水稀释液喷洗作物,效果较好。对药害连片的田块,除进行叶面喷水冲洗外,还应足量灌水,促使根系大量吸水,以降低作物体内药物浓度,缓解药害。对于施药过量的田块,应及早灌排洗田,将大量药物随水排出田外,能有效减轻药害。

4.2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

用1500倍液云大-120用量为375~450mL/hm2,或用225mL/hm2的1000倍植物动力2003;500倍或绿风95,在上午露水干后或傍晚用喷雾器喷在作物叶片的正反面上,可收到“起死回生”的效果。针对药害性质,应用与其性质相反的药物中和缓解。如小麦、水稻喷施2,4-D丁酯过量时,可喷施20mg/kg的赤霉素稀释液,用量为600~750kg/hm2,喷后7d,茎叶生长即恢复正常,比未喷施赤霉素的增产10%以上。

4.3追施速效肥料

篇2

 

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三十年来一直沿用农业、林业的方针“治早、治小、治了”、“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由于“治了”和“消灭”,使人们认为“治虫就必需打药““无虫也得打预防药”等,因此,滥用农药的现象十分严重,以致破坏了自然生态平衡。建议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应采取适合于城市特点的有效方法,互相协调,以达到控制病虫危害,保护和利用天敌,合理使用和逐步减少使用化学农药,从生态角度出发,科学种植、养护、管理,选栽抗病品种,恢复生态平衡,加强植物检疫,开展人工防治,使病虫害防治工作进一步走向科学。

一、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是以治为主,不注重预防,在园林规划时只考虑绿化效果,不考虑植物品种的搭配,加之栽培管理粗放,只注重栽植不注重管理,往往在病虫害发生严重时进行防治。

2、采用单一化学防治,不注重综合防治,采用化学防治方法尽管能快速高效的控制病虫害的发生甚至能扼制病虫害的流行。但化学防治能引起病虫害的抗药性,破坏生态平衡,污染环境以及影响人类健康。论文写作,病虫害。

二、城市园林植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的措施

城市园林植物常见的病虫害防治的主要途径措施有植物选择、绿地栽培、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化学药剂防治。论文写作,病虫害。其中高效低毒的化学药剂防治是城市园林植物应用最普遍的方法。论文写作,病虫害。

1、把好植物检疫关

在调入苗木和花卉时,实行严格的植物检疫,发现有害生物则要进行除害处理,严重者予以销毁,防止新的病虫害传入,以免给园林绿化带来更大的损失。

2、搞好城市园林植物的种植规划

在考虑城市美化的基础上合理配置植物品种,要注意长远解决病虫害问题。针对本地区发生严重的害虫种类,减少其喜食植物的种植,多规划和栽植抗病虫的或耐性强的植物,减少有害生物的适生寄主。

3、加强养护管理,提高植物的抗逆能力

病虫的发生和危害在相当程度上与植物的生长势相关。对生长势差的应及时施肥、浇水、松土锄草,提高植物自身的抗病虫能力,并结合秋冬季修剪,除去染病虫枝条。这样不但可以调节植物养分,还可以减少病虫来源,通风透光增强树势,营造不利于病虫害越冬、繁衍、为害的环境条件。

4、推广应用无公害防治技术

(1)保护利用天敌,开展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对病虫害的控制作用是持久的,效果是显著的。一旦天敌在田间建立了自己的种群,它就可以长期持续地对害虫发挥控制作用,这是化学农药所无法达到的。城市具备开展生物防治的条件,一是城市园林植物种类丰富,适合天敌的生存和繁衍,我们应该加强对天敌的利用和保护,尽量减少使用化学农药,创造利于天敌群落发展的条件。二是城市建筑对园林植被的分割形成的“海岛生态”有利于释放天敌。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加强了对植保工作的立法和管理,建立了植物保护工作新的管理标准,特别是作为可持续植物保护中重要措施的生物防治技术,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得到应用和推广,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有很多生产和销售害虫天敌产品的公司,生物防治正逐步朝着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2)选择使用生物农药

生物农药在病虫害防治过程中能有效地保护天敌,消灭害虫,对人畜危害小,对环境污染小,相对于化学农药来讲对病虫害的控制作用具有持久性。如:利用Bt乳剂防治国槐尺蠖,每年喷两遍药即可控制其危害,而用化学农药每代害虫都必须防治两遍以上。论文写作,病虫害。分析原因主要是既消灭了害虫又保护了天敌。论文写作,病虫害。生物农药除了Bt乳剂、灭幼脲外,最近几年生产的花保、烟渗碱等,这些都是防治园林病虫害的首选农药。论文写作,病虫害。

5、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化学防治只在必需应急时进行,实施靶标防治,尽可能地选用具有选择性、低毒、对环境污染小的药剂,少用或不用广谱性的化学农药,经常变化用药品种和混用配方,以免害虫产生抗药性。施药方式也应采取涂茎、根施和注射等方法,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6、改进农药施用技术

目前,城市病虫害防治中大多使用常规喷雾方法。据测算,常规喷雾从施药器械喷洒出去的农药只有百分之二十至百分之五十能沉积在植物叶片上,不足百分之一的农药能沉积在靶标害虫上,而仅有千分之三的药剂能起到杀虫作用。这种施药方法不仅效率低,造成农药浪费,还使大量农药流失到非靶标环境中,造成人畜中毒,污染环境。因此必须改进化学农药的施用(特别是喷雾)技术,提高农药的利用率,降低农药在非靶标环境中的投放量,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篇3

 

安全蔬菜是指在蔬菜生产、储运过程中,农药使用量严格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标准范围以内,消费者食用后急性、慢性和蓄积性中毒的蔬菜。

一、尽量少用或不用农药

1、选用抗病品种,选择适合当地高产、抗病虫害、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

2、做好种子的处理,温水浸种,采有54℃的温水浸种15分钟,捞出后再放清水中浸泡4~6小时,可消灭黄瓜黑星病苗,又例如:西红柿在育苗前,把种子浸入50℃温水中浸种泡了30分钟,然后捞出,放到凉水中浸泡4个小时后,即可播种,可有效控制叶霉病,减轻旱疫病的发生;将种子放在凉水中浸泡4小时,捞出后放到10%磷酸三纳溶涂中再浸30分钟,可防治西红柿病毒病;防治茄子黄萎病时,先把种子在凉水中浸泡3~4小时,捞出后再放到54℃的温水中浸种15分钟,然后再放到凉水中浸泡1个小时,凉干后播种。

3、栽培管理措施农业论文,保护地蔬菜实行轮作倒插不仅可明显减轻病虫害,而且有良好的增产效果;水旱轮作,在蔬菜种植2年后,在夏季种一季水稻,有很好的防病虫效果。

4、药剂处理:充分采用苗前用药进行土壤消毒或药齐拌种可防治菜田苗期立枯病。具体方法:50%多菌灵可湿性粉或50%的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每平方米苗床用药8~10克,与细土拌均匀后,先将1/3铺在苗床下部,2/3的药覆盖在种子上面。拌种可用40%的拌双,按种子重量的0.2%拌种。十字花科、茄科、葫芦科的种子,可用75%百菌清按种子重量的0.3用量拌种,能防治早疫病、霜霉病、苗期炭疽病、叶斑病等。另外用福尔马林100倍液的水在播种前10天浇水在育苗床上,然后将药土翻入土中播种,可防治多种病害,如枯萎病、立枯病、根腐病、软腐病等。

5、采用生物防治。例如利用Bt乳剂1000倍夜或25%灭幼脲3号胶悬剂800~1000倍液喷雾防治青虫。还可以采用以虫治的方法防治害虫。

6、采取其它方法进行害虫防治。如利用诱蚜板诱杀蚜虫,利用灯光诱杀害虫,利用性引诱杀虫等等论文格式范文。

总之,采取上述方法,目的就是减少蔬菜生长期间,大量使用化学农药治病虫的次数,生产安全、放心、经济效益高的无公害蔬菜。

二、科学选用农药

1、首选生物农药和植物源农药

微生物农药或生化农药(农用抗生素)和植物源农药既能防病治虫,又不污染环境和毒害人畜,且对农田自然天敌安全,害虫也不会产生抗药性。如苏云金杆菌制剂(Bt)、井冈霉素、春雷霉素、农用链霉素、农抗120、喷可杀、蓖麻油酸烟碱、绿神花宝等。

2、合理使用化学农药

⑴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对农田自然天敌杀伤力小的化学农药,且限量使用。如敌百虫、杀灭菊酯、辟蚜雾、克螨特、功夫乳油、波尔多液、DT、多菌灵、甲基托布津、百菌清、代森锰锌、乙磷铝、硫酸锌、磷酸三钠、弱病毒疫苗N14、高锰酸钾等。

⑵有针对性地选用中等毒性农药。在使用低毒农药无法扑灭暴发性病虫害的情况下,可以选用中等毒性农药,但使用这类农药必须注意2点:一是要严格按照农药安全使用规程要求施药,不能随便增加药液浓度和施药次数;二是要选择其中毒性相对较低的药剂,如杀虫双、好年丰、巴丹等。

⑶严禁选用高毒、高残留、致癌、致畸和致突变(两高三致)和禁用化学农药。如甲胺磷、呋喃丹、1605、1059、3911、氧化乐果、杀虫脒、杀扑磷、六六六、DDT、甲基异柳磷、磷化锌、久效磷、氟乙酰胺、有机汞制剂等。有些农药虽然低毒,但是在土壤和作物中残留时间长,也不宜在蔬菜上使用。如三氯杀螨醇等,其成分分解慢,施药1年后作物中仍有残留。

⑷选用特异性昆虫生长调节剂。如灭幼脲、农梦特、伏乐得、抑太保等,这类农药的杀虫机理是抑制昆虫正常的生长发育,使之不能化蛹繁殖,从而发挥很高的杀虫作用,且对人畜毒性很低。

3、推广土农药

利用自己配制的而非工厂化生产的、且非药剂性物质来控制病虫的发生危害。如800~1 000倍的尿洗合剂溶液(1份尿素、0.2份洗衣粉、100份水混合而成)、石灰烟草水(石灰2份、烟草0.2份加水100份浸泡1昼夜过滤而成)等,对蚜虫有很好的防治效果;用100~150g碳酸氢铵加水15千克喷雾,可防治黄瓜霜霉病;喷施1.5~2.0%的过磷酸钙液可防治辣椒、棉花等上的棉铃虫、烟青虫等;将自然死亡的菜青虫、棉铃虫等鳞翅目昆虫幼虫捣烂加水稀释后过滤,喷雾可防治菜青虫、地老虎等多种鳞翅目害虫;将20~30克大蒜洋葱头捣碎成泥状,加10千克水,取过滤液喷雾,对蚜虫、红蜘蛛等均有很好的防治效果。

三、科学施用农药

1、准确诊断农业论文,对症下药

在充分了解农药性能和使用方法的基础上,根据防治病虫害种类,使用合适的农药类型,做到对症下药。如杀虫剂中的胃毒剂对咀嚼式口器害虫有效,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虫无效。

在正确诊断农作物所发生的病害和虫害的基础上,充分了解农药的性能和使用方法,选用合适的农药类型和剂型。如扑虱灵对白粉虱若虫有特效,而对同类害虫蚜虫却无效;劈蚜雾对桃蚜有特效,对瓜蚜则效果很差;甲霜灵(瑞毒霉)对各种蔬菜霜霉病、疫病等高效,但对白粉病几乎无效。在防治保护地病虫害时,为了降低棚内湿度,可选用烟雾剂或粉尘剂。高温条件下使用硫制剂防治瓜类蔬菜叶螨、白粉病,容易产生药害。

2、把握适期,适时用药

根据病虫害的发生危害规律,严格掌握最佳防治时期,做到适期用药。根据各病虫的防治指标确定相应的防治时期。在多种病虫害发生时,要明确主要病虫及其发生动态,综合分析,确定主治与监制对象,协调好关键用药时期。不要一见到田间病虫害就喷药防治,如果用药防治也只能挑治。如蔬菜播种或移栽前,应采取苗床和棚室消毒、土壤处理及药剂拌种等措施;当蚜虫、螨类等点片发生,白粉虱发生密度较低时采取局部施药。一般情况下应于上午用药,夏天应于下午4时后用药。

施药时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病虫害的发生特点确定植株不同部为标靶,进行针对性施药,达到及时控制病虫害发生,减少病原和压低虫口的目的,从而以减少用药。

3、控制药量,调适浓度

不同蔬菜种类、品种和不同生育阶段的耐药性常有差异,要根据农药的毒性及病虫害的发生情况,结合气候、苗情等,严格掌握用药量和配制浓度,防止造成药害及对天敌的杀伤,只要把病虫害控制在经济损失允许水平以下即可论文格式范文。如防治白粉病,对于抗病品种或轻发时只需用粉锈宁45~75 克/公顷(有效成分),而对于感病品种或重发生时则要105~150 克/公顷。此外,提倡运用隐蔽施药(如拌种)或高效喷药(如低容量细雾喷施)等施药技术,并且提倡不同类型、种类的农药合理交替和轮换使用,可提高药剂的利用率,减少施药次数,防止病虫产生抗药性,从而降低用药量,减轻环境污染。

4、科学混配农业论文,兼治病虫

农药混配应以保持原药有效成分或有增效作用,具有良好的物理性状为前提。如果混配不当,不但在不到混用效果,还会引起作物药害和毒害加重。

采用混合用药技术,可以达到一次施药控制多种病虫危害的目的。一般各种中性农药之间可以混配,中性农药与酸性农药可以混配,酸性农药之间可以混配,但碱性农药不能随便与其他农药(包括碱性农药)混用;微生物杀虫剂(如Bt)不能与杀菌剂及内吸性强的农药混用,以免降低甚至失去药效。

5、交替轮换使用农药品种

为防止和减缓病虫对农药产生抗性,要交替和轮换使用农药,同一种类农药不要在同一种蔬菜作物上连续使用。在选择农药时,应注重选用化学结构不同,有效成分不同,作用机制不同以及有负交互抗性的农药品种。

6、选用先进施药技术

积极推广低容量或超低容量喷雾技术,大力推广烟雾剂及粉尘剂等高效剂型。

7、有效间隔,确保安全

篇4

近年来,虽然科研工作人员不断培育出水稻抗病虫新品种,农民也加强了对水稻病虫害的防治,许多高效农药在防治水稻病虫害中也投入了使用,但受气候、种植制度、栽培方式、生态环境等因素的综合影响,水稻重大病虫害仍然是影响粮食生产的最主要的生物灾害[1]。

水稻病虫害主要以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螟虫、纹枯病、稻瘟病、病毒病等为主。在防治上,要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既要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危害,保证产量安全,又要有效控制化学农药对生态环境及农产品污染,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环境安全[2]。

1防治策略

以作物为中心,以重大病虫害为主攻对象,强化源头控制和暴发流行区的分区治理,因地制宜协调运用农业、物理、生物、化学等综合防治措施。大力推广应用生物、物理防治和科学用药技术,减少化学农药依赖,努力实现节本增效和可持续控制。

2防治适期和指标

(1)稻纵卷叶螟。①卵孵化高峰期防治,隔7d再防治1次(大发生年份);②2龄幼虫高峰期前防治(中等发生年份),每百丛3.3cm以下绿色小苞数30个。分蘖期可适当放宽防治指标,以保护天敌和稻田生态环境。

(2)螟虫。防治二化螟,在分蘖期株枯鞘率3%~5%、孕穗后期至抽穗期卵块数达750块/hm2时用药;防治三化螟,在水稻破口期卵块数达600块/hm2时防治枯心,或三化螟螟卵孵化初期进行防治。

(3)稻飞虱。每百丛平均虫量分蘖期为1 000头,孕穗至抽穗期为1 500头,齐穗至乳熟期为2 000头以上。掌握在低龄若虫高峰期防治。

(4)稻瘟病。重点防治水稻易感病品种、敏感时期及老稻瘟病区。发现发病中心、急性病斑或病叶率达到10%时实施药剂防治,老病区、感病品种种植区在孕穗末期、破口初期及齐穗期要各打1次保护药,进行预防。

(5)纹枯病。分蘖盛期病丛率达5%~10%;孕穗期病丛率常规稻达20%左右,杂交稻为30%以上。

3主要推荐防治技术

3.1农业防治

深耕、灌水灭蛹控螟。春季越冬代螟虫将近化蛹时,利用螟虫化蛹期抗逆性弱的特点,处理带虫稻草,合理安排茬口,及时深耕灌水浸田,浸没稻桩10d左右,可降低虫源基数。螟虫卵孵化始盛期,将田水排至3cm以下,降低蚁螟为害叶鞘的部位。盛孵高峰后和盛孵末期,各灌深水1次,保水3d,可杀死大量幼虫。尽量避免单双季稻混栽,单季稻可适时推迟播种期,双季稻连作田早稻收割后及时翻耕灌水深淹没稻桩。

3.2生物(药剂)防治

(1)苏云金杆菌(Bt)制剂防治螟虫和稻纵卷叶螟。在水稻生长前期,或田间螟虫和稻纵卷叶螟卵孵化盛期采用苏云金杆菌制剂防治,对螟虫和稻纵卷叶螟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也可保护稻田天敌,维持稻田生态平衡。苏云金杆菌对蚕高毒,靠近桑园的稻田慎用。

(2)枯草芽孢杆菌制剂防治稻瘟病。在抽穗破口期遇阴雨天气、叶瘟和苗瘟出现急性病斑或发病中心时,采用枯草芽孢杆菌制剂防治,齐穗后再喷1次,对稻瘟病有良好的预防和防治效果,对作物安全。

(3)宁南霉素防治水稻病毒病。水稻病毒病感病初期,采用宁南霉素与杀虫剂配合使用,连续用药3~4次,对病毒病有良好的预防效果。

(4)稻鸭共育技术。鸭子可捕食大部分飞虱及其他害虫,还可起到踩草、耕耘和刺激水稻健壮生长的作用,减轻稻飞虱、螟虫、稻水象甲、叶蝉、纹枯病和水生杂草等病虫草害的危害。

3.3物理防治

(1)利用成虫的趋光性,成虫发生期在稻田设置频振式诱蛾灯捕食与诱杀,可减少稻飞虱、稻纵卷叶螟、螟虫和稻瘿蚊等害虫的种群数量。

(2)应用昆虫化学信息素可诱杀集中连片稻田中的二化螟。

3.4化学药剂防治

(1)氟虫腈、敌氟腈、毒死蜱、三唑磷、阿维菌素+哒嗪硫磷或阿维菌素+毒死蜱,防治二化螟和三化螟,在卵孵化盛期施药。使用时注意,阿维菌素对光稳定性较差,要避免在中午阳光强烈的情况下施药;对鱼高毒,应避免污染水源和池塘等;对蜜蜂有毒,不要在开花期施用;最后1次施药距收获期20d。

(2)丙溴磷、氟铃脲等昆虫生长调节剂防治稻纵卷叶螟(低抗区、非桑蚕区可结合应用杀虫双等沙蚕毒素类剂)。利用5%锐劲特+40%毒死蜱的高效配方,对控制稻纵卷叶螟、稻飞虱和螟虫具有理想效果。

(3)噻嗪酮、异丙威、速灭威、毒死蜱防治稻飞虱;氟虫腈+吡虫啉、或毒死蜱+吡虫啉防治水稻灰飞虱效果良好。

(4)咪鲜胺、三环唑、春雷霉素等药剂防治稻瘟病,感病品种和老发病区,连防2次,隔7d 1次。井冈霉素对水喷雾,或泼浇,或制成毒土撒施在稻基部,或三唑酮农抗120水剂喷雾,防治纹枯病效果良好。纹枯病与稻飞虱同时发生,可选用虱纹灵或阿维菌素加井冈霉素混用。

在使用农药的过程中,要控制氟虫腈的使用次数,禁止使用高毒农药和拟除虫菊酯类农药,保护稻田生态生物多样性。

篇5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们开始关注蔬菜的质量问题。温室、大棚等保护地蔬菜种植面积迅速增加、重茬、导致蔬菜病虫害加重,造成每年蔬菜总产量损失20%以上。各地在防治病虫害中,大量使用化学农药。由于大量持续的使用化学农药,使得蔬菜病虫对化学农药产生抗药性,菜农只能加大农药的使用量,农药使用和依赖程度呈现出恶性循环。农药的大量使用,使得蔬菜中农药残留量超标问题突出。本人就蔬菜农药残留的危害和消费者减少蔬菜农药残留危害的方法加以介绍,并提出相应的对应对策。

一、蔬菜农药残留的概念

农药残留(Pesticide residues),是在农业生产中施用农药后一部分农药直接或间接残存于谷物、蔬菜、果品、畜产品、水产品中以及土壤和水体中的现象。农药残留问题是随着农药大量生产和广泛使用而产生的。目前使用的农药,有些在较短时间内可以通过生物降解成为无害物质,而一些有机氯类农药却难以降解,是残留性强的农药。蔬菜农药残留超标,会直接危及人体的神经系统和肝、肾等重要器官。同时残留农药在人体内蓄积,超过一定量度后会导致一些慢性疾病。由于农药残留对人类和生物危害很大,各国对农药的施用都进行严格的管理,并对食品中农药残留容许量作了规定。

二、蔬菜农药残留标准

目前,我国与蔬菜有关的强制性国家标准35项,涉及农药残留指标58项,农药52种,名称如下:对硫磷、马拉硫磷、甲胺磷、甲拌磷、久效磷、氧化乐果、克百威、涕灭威、六六六、敌敌畏、DDT、乐果、杀螟硫磷、倍硫磷、辛硫磷、乙酰甲胺磷、二嗪磷、喹硫磷、敌百虫、亚胺硫磷、毒死蜱、抗蚜威、甲萘威、氯菊酯、溴氰菊酯、氯氰菊酯、氰戊菊酯、氟氰戊菊酯、顺式氰戊菊酯、联苯菊酯、三氟氯氰菊酯、顺式氯氰菊酯、甲氰菊酯、氟胺氰菊酯、三唑酮、多菌灵、百菌清、睡嗓酮、五氯硝基苯、除虫脲、灭幼脲、双甲脒、敌菌灵、异菌脲、代森锰锌、灭多威、克螨特、腐霉利、乙烯菌核利、甲霜灵、伏杀硫磷、2、4D。

三、蔬菜农药残留的危害

目前我国农药年用量为80-100万吨,居世界首位。其中剧毒的有机磷类农药年使用量约占70%,毫克级的有机磷类农药即可致人畜于死地。当农药残留在人体中达到一定的数量,不为人体所分解时,将无法避免地发生各种病变。急性中毒,导致死亡、终身残疾。亚急性中毒:致癌、致畸(畸胎和畸形儿)和致基因突变(损伤生物的遗传物质,导致不可逆诱变的作用),损害人体的重要脏器。慢性中毒,农药残留更为可怕的是使人在不知不觉中慢性中毒。慢性中毒作用包括神经、生理、生化、血液、免疫和病理等方面。危及青少年、儿童成长发育,影响胎儿正常发育。导致神经系统失调,破坏人体器官生理功能,内分泌紊乱,引起妇女经血失调及面部生出各种斑痕。引发中老年人各种疾病。

四、减轻蔬菜农药残留危害的方法

农药残留有两种形式,一是附着在蔬菜、水果的表面;一种是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农药直接进入蔬菜、水果的根茎叶中。以下几种方法能有效去除蔬菜农药残留:

1、浸泡水洗法

蔬菜污染的农药品种主要为有机磷类杀虫剂,有机磷杀虫剂难溶于水,此种方法仅能除去部分污染的农药。但水洗是清除蔬菜水果上其它污物和去除残留农药基础方法。一般先用水冲洗掉表面污物,然后用清水浸泡,浸泡不少于10分钟。果蔬清洗剂可增加农药的溶出,所以浸泡时可加入少量果蔬清洗剂。浸泡后要用流水冲洗2-3遍。

2、臭氧降解法

臭氧处理是现在应用较多的一种降解农药的手段。臭氧是一种强氧化剂,在水中有极强的氧化分解能力,臭氧在水中发生还原反应,产生氧化能力极强的单原子氧(O)和羟基(OH?),瞬问可分解水中的有机物质。它可选择性的与化合物中杂原子发生反应,主要使农药分子化学键断裂,生成小分子产物挥发或溶于水中。由于大部分农药本身含有杂原子,所以容易被臭氧降解。它不仅能够破坏马拉硫磷、乐果等有机物分子结构中的烯炔、炔烃等碳链,而且对其基团有着强烈的氧化作用。这种打断连接键和基团氧化的双重作用使得上述物质的分子结构发生彻底改变,从而起到解毒、降解农药残留的作用。

3、碱水浸泡法

有机磷杀虫剂在碱性环境下分解迅速,所以次方法是有效的去除农药污染的措施。可用于各类蔬菜瓜果。方法是先将表面物污冲洗干净,浸泡到碱水中(一般500毫升水中加入碱面5-10克)5-15分钟,然后用清水冲洗3-5遍。

4、有机磷降解酶

有机磷降解酶可与蔬菜、水果等农产品表面残留的农药发生化学反应,能破坏剧毒成分的结构,使剧毒农药瞬间变为无毒、可溶于水的小分子,以达到果蔬的迅速脱毒,这种降解酶做成的洗涤液对环境不会有二次污染。使用发酵液和不同的酶制剂能有效去除农作物表面的农药残留污染,而且酶促反应速度快,专一性高,酶与底物作用不需要摄入机制。

上述几种化学方法都可以有效去除果蔬农药残留,每种方法都有其适用的对象和范围,我们在使用时应根据具体情况来选择,以达到去除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陈伟,高晓娟.蔬菜农药残留污染及预防控制对策.食品与药品,2005年。

[2]谢惠波,李仕护.蔬菜中农药残留量的测定及去除方法研究.现代预防医学,2005[5]。

篇6

葡萄属葡萄科(Vitaceae)葡萄属(V atas L.)植物,起源于黑海和地中海沿岸,品种繁多,分布广泛[1],是国内外广泛栽培的果树之一[2]。通常高温、干旱、水涝、低温及栽培条件都能影响植物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目前国内外对葡萄逆境生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干旱胁迫、水分胁迫、高温胁迫和盐胁迫[3-6]等,但是对栽培条件引起的植物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没有太多的报道。

有机栽培就是在葡萄栽培过程中不使用任何化肥,不使用任何有害农药和各类植物生长调节剂,而采用生物和物理方法进行除草和防治害虫,一切都要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的一种栽培技术[7]。常规栽培在栽培过程中喷施各种化学农药(如除草剂,杀虫剂等)和各种激素(如乙烯,脱落酸等)。本文测定了‘巨峰’葡萄开花期、幼果期、转色前期、转色期、成熟期的叶片中叶绿素的含量和抗氧化系统中SOD、POD、CAT几种酶的活性,以明确有机栽培对巨峰葡萄叶片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于2013~2014年在浙江省慈溪市新浦镇现代农业园区的葡萄连栋大棚内进行。选生长势基本一致的3年生巨峰葡萄作为试材,成熟期在7月下旬,种植在单棚长75 m、棚宽5 m、顶高3.5 m的大棚内,平棚架式,栽植2行,株行距为1.5 m×2.5 m。有机栽培采用目前广泛使用的有机基质进行,整个生产过程中不使用膨大剂、化肥和农药,而按常规栽培模式进行。各处理间设置隔离行,以防干扰试验。试验采用随机区组,重复3次,每个处理5株葡萄。分别在葡萄开花期、幼果期、转色前期、转色期、成熟期在枝条的相同位置开始取叶片,用冰盒带回实验室,贮于-80℃超低温冰箱,备用。

1.2 叶片生理生化特性测定

叶绿素的测定采用丙酮乙醇混合液提取法,参考孙俊宝[8]的方法;SOD 的测定采用氮蓝四唑法[9];CAT 的测定采用紫外吸收法[9];MDA的测定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9];POD的测定采用愈创木酚法[9]。

1.3 数据分析

用Excel作图,SSPS 17.0统计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和差异性显著分析[10]。

2 结果与分析

2.1 有机栽培对葡萄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由图1可看出,在开花期,2种栽培条件下叶绿素含量相差不大,到转色期有机栽培下的葡萄叶片中叶绿素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可能是因为对照组受到农药胁迫叶绿素的含量有所下降[11]。

2.2 有机栽培对葡萄叶片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2.2.1 有机栽培对SOD、POD、CAT活性的影响。由图2~4可知,葡萄叶片的SOD的活性对照组明显高于有机栽培组,原因可能是对照组在栽培过程中喷施了化学农药,农药造成细胞内活性氧代谢平衡受到破坏而导致自由基的产生,过剩的自由基可引起或加剧膜脂过氧化作用,从而导致植物体内SOD、POD和CAT活性的升高。

2.2.2 有机栽培对MDA活性的影响。从图5可知,对照组从转色期开始MDA的积累量明显下降,而且低于有机栽培,且差异达到显著水平。

3 讨论

叶绿素作为光合作用中最重要的色素分子参与光能的吸收、传递和转化。其中叶绿素的含量高低可以反映光合功能的强弱,在光合作用的光吸收中起核心作用,因此叶绿素的含量变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应植物受胁迫的程度。如从杀虫剂对植物的毒性影响来看,杀虫剂能导致叶绿素含量的下降,据Perona等人报道,乐果等杀虫剂可以导致 Anabaena PCC7119 藻叶绿素a含量下降[12],本文中经测定有机栽培的葡萄叶片中叶绿素的含量高于常规栽培,这可能是由于常规栽培过程中喷施的化学农药降低了叶绿素的含量。

SOD、POD、CAT 等酶类是细胞抵御活性氧伤害的重要保护酶系统,它们能在逆境胁迫时清除超氧自由基、过氧化氢和过氧化物以及阻止或减少羟基自由基形成[13-15]。正常情况下,H2O2在生物体内的含量很少,其产生和清除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本实验中,测定得常规栽培下的葡萄叶片中的SOD、POD和CAD酶的活性大于有机栽培,可能的原因是常规栽培因使用各种化学农药等与有机栽培相比对植物是一种逆境胁迫,在胁迫条件下会使H2O2积累,从而诱导植物体内活性氧清除系统启动,从而使上述几种酶的活性升高。

MDA 是膜脂过氧化作用的主要产物之一,具有很强的细胞毒性,对膜和细胞中的许多生物功能分子如蛋白质、核酸和酶等均有很强的破坏作用,并参与破坏生物膜的结构与功能[15]。实验研究表明,有机栽培的葡萄叶片中MDA的含量高于常规栽培,可能是因为常规栽培的葡萄果树喷施了防止细胞膜脂过氧化的化学药物,如喷施的脱落酸等催熟剂,而此催熟剂可以减少丙二醛(MDA)的含量,提高了抗氧化系统能力[16-17]。李长宁等在研究甘蔗抗旱性时指出,外施的脱落酸可以使细胞内的MDA的积累得到一定的缓解[18];张治安等[19]在玉米上的研究发现,喷施 6-BA 可以使玉米穗位叶片中的 MDA 含量明显降低,说明 6-BA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细胞膜脂过氧化,减少细胞内溶物质外渗,延缓细胞衰老进程,从而达到延长叶片功能期。

参考文献

1 郝宇,张淑静,张寸日,梁海永. 葡萄品种资源的SSR鉴定及遗传多

样性分析[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0(1)

2 尹克林,李云鸿,甘秀玲,等. 用叶片形态鉴别葡萄品种的探讨[J]. 西

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1(3)

3 CUELLAR T, PASCAUD F, VERDEIL J,et al. A grapevine Shaker

inward K+ channel activated by the calcineurin B-like calcium sensor

1-protein kinase C1Pk23 network is expressed in grape berries under

drought stress conditions [J]. Plant Journal, 2010(6)

4 李予霞,崔百明,董新平,等.水分胁迫下葡萄叶片脯氨酸和可溶性总

糖积累与叶龄的关系田[J].果树学报,2004(2)

5 高光林,姜卫兵,俞开锦,等.盐胁迫对果树光合生理的影响[J].果树学

报, 2003(6)

6 Luo H B, Ma L, Xi H F, et al. Photosynthetic responses to heat treat

ments at different temperatures and following recovery in grapevine(Vi

tisamurensis L.) leaves [J]. PLoS ONE, 2011(8)

7 王文选,徐英卓,陶丽珠.有机食品巨峰葡萄栽培技术[J].中外葡萄与

葡萄酒,2003(4)

8 孙俊宝,王建新.樱桃叶绿素含量测定方法研究[J].山西农业科学,

2010(3)

9 张治安,张美善,蔚荣海.植物生理学实验指导[M].北京:中国农业科

学技术出版社,2004

10 杜荣赛.生物统计学(第3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11 张悦.玉米幼苗对五种化学杀虫剂胁迫的生理响应[D].山东农业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2013

12 Perona E, Marco E, Orús M I. Cyanobacterium Anabaena PCC7119

[J]. Bull Environ Contam Toxicol, 1991(47)

13 Scandalios J G. Oxygen stress and superoxide dismutases [J]. Plant Physi

ol., 1993(1)

14 Schraudner M, Moeder W, Wiese C. Ozone-induced oxidative burst

in the ozone biomonitor plant, tobacco Bel W3 [J]. Plant Journal, 1998(2)

15 陈少裕. 膜脂过氧化与植物逆境胁迫[J].植物学通报,1989(4)

16 木合塔尔・扎热,齐曼・尤努斯,山中典和.干旱胁迫下外源脱落酸和

硅对沙枣幼苗叶片水势及保护酶活性的影响[J].植物研究,2010(4)

17 胡秀丽,杨海荣,李潮海.ABA对玉米响应千旱胁迫的调控机制[J]. 西

北植物学报, 2009(11)

18 李长宁,Srivastava M K,农倩,等.水分胁迫下外源ABA提高甘蔗抗

篇7

 

0.引言

烟草病虫害对我国烟叶生产的影响和破坏力是很大的,不仅影响了我国烟叶的产量和质量,而且也直接影响到烟农的经济收入。我国的烟草病虫害种类繁多,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经全国烟草侵染性病害调查研究和全国烟草昆虫调查发现,我国烟草上侵染性病害达68种之多,有害生物有600余种,并且还在不断增加。主要害虫种类的变化,区域性害虫发生范围的扩大,造成严重危害的情况也时有发生,特别是病害往往没有治疗药剂,一旦大发生往往损失非常惨重,仅病害造成的损失每年达10%-15%。因此,加强我国烟草病虫害的防治是亟待结局的问题。传统的烟草病虫害防治是以农药防治为基础的,由农药造成的环境污染十分严重,已经影响到了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存,有效的防控农药污染已成为全球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因此,加强烟草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既可以防治环境污染,又可以提高烟草病虫害的防治效果,是未来烟草病虫害防治的趋势。本文介绍了几种综合防治烟草病虫害的策略与建议。

1.烟草种植过程中的病虫害防治

烟草的种植过程中,如果能够科学合理的进行种植,可以有效防止许多病虫害的发生。烟田进行轮作调茬,搞好田间卫生,深冬耕晒垡,这是病虫害防治最基本的有效措施。但是针对集约化程度不高的种植形式,小区域、小范围的调茬意义不大,而应该倾向于相应规模的整体调茬,但是搞好田间卫生,实施冬耕晒垡,则是普遍适用的耕作措施。在搞好田间卫生方面不但是烟杆残叶要及早清除、远离地块,还要注意在烟田灭茬时要清除烟根,若遗留根系烂于土壤中,更易带病传病。冬耕晒垡也是预防病虫害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改良土壤,提高肥力的有效方法,这就不可避免的与某些地区要求的冬耕起垄措施相冲突,这就要求当地技术人员准确把握来年的气候变化趋势情况,以便更好的做出相应正确的决策。烟叶育苗中确保烟苗健壮、无毒、无病至关重要,俗语说:“苗壮三分收”就是这个道理。首先要确保种子无毒无病,要使用公司统一提供的经过严格处理的包衣种子,不可使用无保证的自留种。其次是采用先进的大棚漂浮育苗措施,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消毒、病虫害防治等,充分利用大棚漂浮育苗易于严格操作管理,各种感病预防措施易于落实到位的优势。通过近几年漂浮育苗和非漂浮育苗烟叶调查对比,育苗技术落实到位的大棚漂浮育苗,田间表现病虫害显著减轻。烟叶幼苗受到低温影响,生长缓慢,也是诱发病虫害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各个地区的烟叶移栽期要按照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来决定,不易过早,应选择气温稳定温度较高时移栽,对贵州大部分地区而言以4月下旬至5月初最好,这一时间还能有效避过蚜虫的第一次迁徙危害。。此外,地膜覆盖烟田,烟苗能早发快长,亦能有效的预防、减轻病虫害发生。通过调查对比覆盖与不覆盖烟田,发病率低70%以上。部分地区在烟叶移栽后(团棵前)进行豆浆灌根,可以明显增强烟叶的抵抗能力,提高烟叶的产量、质量,烟田病虫害发生率也明显减少。具体方法是每亩10-15斤干豆粉,配硝酸钾3-5公斤,兑水后充分发酵,营养协调,既增加了烟叶营养、抗性,又有利于烟苗吸收,能促使根系早发快长。以上方法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减轻烟草病虫害的防治。

2.植物源农药与烟草病虫害防治

植物源农药是利用植物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等部分浸提或分离到的活性成分加工成的制剂,按其用途,可分为植物源杀虫剂、杀菌剂和抗病毒剂等。植物源农药的利用可分为两方面图,一是直接利用,即对植物中的活性物质进行粗提取后,直接加工成可利用的制剂。这种利用方式的主要优点是能够发挥粗提物中各种成分的协同作用,而且投资少,开发周期短。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研究较多,已开发出棣素乳油、苦皮藤乳油、鱼藤酮乳油、双素碱水剂、油酸烟碱等多种商品化制剂阁;二是间接利用,即研究活性物质的结构、作用机制、结构与活性间的关系,进而人工模拟合成筛选,从而开发出新型的农药制剂。间接利用是当前国外植物源农药研究开发的重点,也是我国植物源农药研究开发的方向。

与化学农药相比,植物源农药具有以下特点:(l)具有多种生物活性,不仅有杀虫活性,还兼有杀菌和刺激植物生长的活性;(2)对人畜及非靶标生物毒性低,在环境中降解快,低残留,不污染环境;(3)害虫不易产生抗性;(4)原料较易得到,可就地取材,就地加工,使用成本较低。不足之处是一般无“快杀”作用,杀虫和杀菌作用不如化学药剂强、迅速,对光不稳定,活性成分易分解,持效期短。植物源农药源于自然,在环境中易降解,适应于目前环境保护和优质烟叶生产的要求。而我国植物资源丰富,发展植物源农药的条件得天独厚,随着生物、信息、分离鉴定和仪器分析等技术的发展,研究和开发新型的植物源药剂,必定会有广阔的前景。它的应用将会成为21世纪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可以肯定,植物源农药在促进烟叶生产稳定发展的同时,对于保护生态环境的健康也将发挥极积作用。

3.烟草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方法

在我国16个主产烟区不同程度发生的烟草侵染性病害有70余种,其主要病害为病毒病、黑胫病、赤星病、炭疽病、青枯病和根结线虫病。病害每年给烟草所造成的产量损失约占烟草产量的8%左右,特别是近年来,烟草病害呈逐年加重的趋势。。目前,烟草上的一些病害如花叶病、马铃薯Y病毒、青枯病、黑茎病基本上没有有效的农药试剂供生产上应用,只能采取一些农业措施预防。生物防治是指利用自然界各种有益的生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物进行病虫害防治的方法。它是病虫害综合防治中的重要方法,在病虫害防治策略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生物防治是一种持久效应,通过生物间的相互作用来控制病虫为害,其效果不可能象化学农药那么快速、有效,但它们的防效是持久的、稳定的。主要有害虫天敌的保护利用、昆虫信息素与不育性的利用、烟草抗虫抗病性的诱导和利用、拮抗微生物和害虫致病微生物的利用、生物农药的应用等基本途径。可以有效地减少烟田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烟叶中农药残留、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烟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未来的烟草病虫害防治,必将更加重视以自然因素的生态调控作用,充分发挥生物防治技术在病虫害治理中的作用,尽可能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并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烟草病虫害综合治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彻底降低化学药剂的使用、烟叶中的农药残留等,才能更好的服务于生产卷烟的安全性,才能不断满足中式卷烟的需求。

生物防治的方法有:保护烟田自然天敌、人工大量饲养繁殖和散放天敌、输引外地有效天敌等方法。通过保护烟田如烟蚜茧蜂、草岭、瓢虫、食蚜蝇等自然天敌,使烟田中这些天敌的种群数量能够维持在较高的水平,可以有效地抑制多种害虫发生危害。利用害虫的性引诱信息素进行诱捕、迷向或干扰防治,利用蚜虫的报警信息素来驱避蚜虫,利用不育雄虫进行使害虫后代不育等多种方法。采用弱致病力菌株对烟草进行保护、利用外源物质诱导烟草的抗病性或抗虫性增强、利用烟草的抗病抗虫品种减轻病虫的危害等方法。如通过接种弱病毒株系保护烟草不受病毒的侵染、栽培K326等品种减轻烟草黑胫病为害等。用各种有益微生物作为活的屏障用于排斥病害为害或阻止其侵染、抑制病原菌的生长繁殖,利用害虫的致病微生物造成害虫形成疾病流行等方法。如利用烟草根际的有益根际细菌防止黑胫病菌的侵入、利用蚜虫疫霉等造成烟蚜形成疾病流行抑制烟蚜的发生。这些方法都可以有效提高烟草病虫害的防治。。

总之,烟草病虫害的综合防治可以有效地减少烟田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烟叶中农药残留、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烟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未来的烟草病虫害防治,必将更加重视以自然因素的生态调控作用,充分发挥生物防治技术在病虫害治理中的作用,尽可能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并建立起可持续发展的烟草病虫害综合治理体系。只有这样才能彻底降低化学药剂的使用、烟叶中的农药残留等,才能更好的服务于生产卷烟的安全性,才能不断满足中式卷烟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梁英,潘英明.新型环保农药——植物农药[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2,(03).

[2] 范瑛阁,曹远银.微生物源农药的研究进展[J]安徽农业科学, 2005,(07).

[3] 廖世纯,曾涛. 杀虫植物资源研究利用之我见[J]广西农业科学, 2003,(06).

[4] 徐冠军,周长河,梅东海.湖北省烟草病虫害综合防治策略及主要技术措施[J].湖北植保,1996,(05).

[5] 张宏健,甘发林,董贤春,等.烟草病虫害的发生与综合防治[J].湖北植保,2008,(01).

[6] 张建平,徐利敏,张建忠,等.综合防治的概念、由来及未来[J].内蒙古农业科技,1997,(06).

[7] 吴自强,孙茂林,夏立群,等.滇中烟草病虫害考察简报[J]. 云南农业科技,1996,(01).

[8]马京民,程兰,胡军.烤烟豆浆灌根技术及其应用效果.江西农业学报[J]. 2009,21(10):52~53.

篇8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132092

前言

长期以来,黑龙江省八五三农场,由于环境使然而使得水稻在种植和生长过程中,不同程度地遭到各种病虫害的侵袭而减产。近年来,黑龙江省八五三农场采取了有效的病虫害防治措施,不仅水稻质量优良,而且还带来了较高的经济效益。

1 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水稻在病虫害发生之前,就要根据当地的地理环境特点和气候环境特点而采取病虫害防御措施。比如,在水稻的稻种选择上,要以抗病性强的水稻品种为主,还要做好植物的检疫工作,以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如果水稻生长的过程中已经发生了病虫害,就要根据不同的病虫害特点具有针对性地选择控制措施和治疗措施,但是要以非化学病虫害治疗措施为主,诸如农业治疗措施、物理治疗措施或者生物治疗措施等等,对水稻病虫害予以有效控制,之后采取治疗方法。如果非化学方法没有取得明显的治疗效果,就要选择生物化学农药,要求农药为毒性低、残留物少,而且能够发挥较高的治疗病虫害的效果[1]。在对水稻采用物理化学农药的时候,要注重农药的使用要遵循安全间隔期,要使用科学合理的施药方法,以科技成分较高的施药器械为有限选择。

具体的施药过程中,要注意在3个时期施加药物效果是最好的,分别为水稻的播种期、水稻在移栽之前和水稻破口抽穗的初期。这3个阶段把好关,就可以有效地降低水稻病虫害给水稻所带来的危害;要高度重视植物检疫工作,采取预防措施避免具有危害性的生物进入到稻田中。

在水稻种子的选择上,要选择抗病性较高且种植的年限相对较长的种子,对于容易感染病毒的种子,特别是容易感染稻瘟病的水稻种子要坚决淘汰。

在水稻播种之前,要对水稻做好消毒工作。使用配好的消毒剂按照规定的比例配置好之后,就进行拌种。当水稻进入到分蘖的末期,就要进行晒田,可以对病虫害起到预防的作用,由此而降低水稻生长的过程中的病虫害发生率。

2 水稻病虫害防治的具体措施

2.1 水稻的病害防治措施

黑龙江省由于全年气温偏低,水稻很容易患有稻瘟病。稻瘟病是一种真菌病害,在水稻的各个生长发育期都有可能感染这种病毒。由于这种病毒对水稻侵染的部位不同,就会形成不同的瘟病,诸如苗瘟、穗颈瘟、叶稻瘟、粒瘟等等。通常在潮热的天气,这种稻瘟病毒就会开始蔓延,特别是在早晚雾气弥漫的时候,稻瘟病毒就会快速繁殖。

对稻瘟病采取非化学预防措施,就要选择抗病能力较高的稻种,根据稻株的形态对其抗病性进行判断。比如,稻株的叶片比较宽而且披垂度已经接近水平,就容易滋生稻瘟病菌。为了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就要强化水肥管理工作,包括所选用的肥料,肥料的使用量以及施肥的时间等等,特别是氮肥的使用要适量,不可以施肥过晚而导致水稻的植株生长速度过快而导致叶片披垂到趋近于水平,就会导致水稻的病毒抵抗力降低。磷肥和钾肥有助于提高植株组织的坚硬度,使得抗病性得以提升。

如果水稻已经感染了瘟病菌,就要采用药剂治疗措施。以叶稻瘟为例,可以在水稻的叶片上看到有病斑,就要选择一些见效快的进口药剂,诸如稻瘟灵、三环唑以及拿敌稳等等。当水稻生长到9个叶的时候,可以用药1次,当水稻生长到齐穗期的时候,再用药1次。施药的时候,可以使用飞机喷洒,也可以使用电动弥雾机喷洒药物。

2.2 水稻的虫害防治措施

2.2.1 潜叶蝇的防治

潜叶蝇的幼虫会在水稻的叶片内食叶肉,使得水稻叶片的表面出现不规则的条斑,呈白色。如果叶片上潜叶蝇的幼虫比较多,就会导致水稻的叶片腐烂或者枯死。

在叶上已经有白点形成时候,就要喷洒浓度为73%潜克可湿性粉剂2600~3000倍液,也可以采用浓度为10%赛波凯乳油2500~3000倍液即可。

2.2.2 负泥虫的防治

负泥虫会沿着水稻的叶脉食叶肉,使得叶片变成白色导致叶片腐烂,最终导致水稻晚熟而对水稻的产量造成一定影响。用浓度为20%菊马乳油,平均每667m2水稻田可以喷洒50mL;使用浓度30%高效三唑磷,平均每667m2稻田喷洒100~150mL;使用浓度 20%的速灭丁,每50kg兑水 35~40mL喷雾。

3 总结

篇9

我区于2007年在林盛镇建设了有机水稻生产基地33.3hm2,利用稻田养鸭控制稻田病虫草害的发生,从而不用化学药剂,达到防控水稻病虫草害的目的。通过生态防控使全区水稻生产形成一个有机水稻生产的模式,从而达到有机水稻生产的规范化、标准化。现将其生产技术总结如下。

1选用优良品种

统一购种,品种选择优质、高产、高抗品种沈稻7号、苏粳香、津川1号等。

2培育壮秧

(1)种子处理。先晒种50h,然后用1%石灰水浸种48h,预防水稻恶苗病、干尖线虫病,再催芽播种。

(2)选用有机肥。整地做床施足合格商品有机肥。

(3)适期播种。适时播种,要稀播种降低播种量。

(4)适温炼苗。在温暖无风的天气进行通风炼苗、浇水管理等,培育壮秧。

3实行三旱整地

三边作业,提高整地质量。实行旱翻、旱耙、旱整平和边泡、边耙、边插秧的三边一条龙作业,既方便作业、提高整地质量,又节约泡插用水。

4适时机插秧

从5月13日开始插秧,到5月20日前结束。育插秧机械化技术表现出的显著特点是中、小苗移栽,行、株距均匀准确,定株、定穴,早栽浅插,克服了人工作业难以坚持农艺标准的问题,达到了水稻栽植“浅、匀、直、稳”的农艺技术要求。由于机械插秧深浅一致(一般为0.5~2.0cm),行距和穴距准确,每穴株数差异不大,可以实现低节位分蘖。栽植缓苗后,分蘖快,有效分蘖率高,可以达到增产增收目标。

5培肥地力

水稻前期施腐熟牛粪180m3/hm2作底肥,缓苗后追施留老跟生物肥225kg/hm2。

6水浆管理

插后保持浅湿管理,有利缓苗促进分蘖。分蘖够数时(达到穗数指标时)开始撤水晒田,控上促下,减少无效分蘖。成穗率达到75%以上时,晒田复水后采用前水不见后水的灌溉方法,尽量减少灌水次数,培育健壮株体,增强其抗病、抗虫和抗倒伏能力。伏雨频繁季节,挖开排水口,灌浆至成熟阶段要避免长时间断水,9月15日灌1次透水保后熟,提高米质和产量;否则断水过早,易出现吊干早衰,青粒、瘪粒增多等现象,降低米质和产量。

7稻田养鸭

(1)除草。插秧后10d将鸭子放进稻田,除草效果十分明显。稻田养鸭除草的原理:一是鸭子可吃掉杂草;二是可把埋在土里的稗草等杂草的种子吃掉;三是鸭子用嘴或爪破坏泥土中的杂草种子发芽,也可将小草踩进泥里埋掉;四是鸭子的不间断搅和混水降低了泥水的太阳光透明度,妨害了杂草光合作用。

(2)治虫防病。没放进鸭子的稻田潜叶蝇、稻水象甲、二化螟、稻飞虱、中华稻蝗、稻纵卷叶螟等危害较重,不得不用化学农药防治;但是放入鸭子的稻田,因鸭嘴不断啄食泥土时经常促动水稻根系,对水稻产生刺激,使植株坚硬,减少了无效分蘖,通风透光条件得到了改善,使水稻病害如杀瘟叶枯、纹枯病、稻瘟病、稻曲病的发生减轻。鸭啄水稻根系,对水稻产生刺激,激发水稻生理活动加强,抗害能力也相应提高,从而达到不用化学农药就可防治虫的效果。

(3)耙地。鸭子用嘴或爪不断翻动上下泥土进行耙地,养鸭的稻田水连续2个月保持在泥沙状态,因而促进了水稻生长。一是鸭子在水田中拭水抑制了杂草的发芽;二是刺激了稻田,促进了分蘖;三是不断搅动泥水促进了微生物活动和有机物分解,使水稻有效吸收土中的养分;四是牛粪分解发酵后产生沼气的危害,因泥水的搅动而逐渐消失;五是泥水促使夜间水温上升,并产生保温效果;六是不断搅动,把水田的死水变活水,增加了水中的氧气;七是鸭在田中不断搅动使田间表面的氧化层逐渐加厚。 转贴于

(4)供给养分。鸭子排出的粪便是水稻生长难得的养分。因此,稻田养鸭的地块水稻长势旺盛,稻田养鸭不会使害虫横行,草籽不会发芽,病害不会发生。

8适时收获

一般达到9成熟时收获最佳,过晚米硬、断裂;并做好田间降水。收获时捆小捆,勤翻晒,干后及时脱粒。防治污染和变质。

参考文献

篇10

摘要:蚜虫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害虫之一,是棉花生产中的主要害虫之一,因其个体小、繁殖快、适应能力强等特点较难防治。蚜虫不仅造成植物营养成分的流失,还是植物病毒传播介体,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基因工程防治等各种方法被尝试和研究来抵御蚜虫的危害。归纳和总结了不同蚜虫防治措施的特点和研究进展,旨在为今后蚜虫防治研究提供依据和借鉴。

关键词 :蚜虫;棉花;防治;凝集素基因

中图分类号:S435.622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cjas14110014

基金项目: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转掌叶半夏凝集素基因PPA-1 对棉花种质创新及其蚜虫抗性验证”(C2014301013);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掌叶半夏凝集素基因PPA-1 的棉花遗传转化”(A2012070102)。

第一作者简介:张海娜,女,1978 年出生,河北丰润人,副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棉花育种与种质创新研究。通信地址:050051 河北省石家庄市和平西路598号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所,Tel:0311-87652079,E-mail:zhang_haina@163.com。

通讯作者:李俊兰,女,1963 年出生,河北清河人,研究员,硕士,主要从事棉花遗传育种研究。通信地址:050051 河北省石家庄市和平西路598 号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所,Tel:0311-87652079,E-mail:li-junlan@sohu.com。

收稿日期:2014-11-19,修回日期:2015-01-20。

0 引言

蚜虫俗称腻虫或蜜虫,是最具破坏性的植食性害虫之一,靠吸食植物幼嫩部位的汁液造成危害,蚜虫在取食过程中经常会传播植物病毒,堪称世界传播病毒昆虫之首,对农林业和园艺业危害严重。多年来如何对蚜虫进行有效防治一直是许多科学工作者致力研究的重要课题。

蚜虫在世界上分布非常广泛,但主要集中在温带地区。截至2008 年,中国共记录蚜虫类昆虫268 属1099 种/亚种,分别占世界蚜虫属种数的45%和23%[1]。蚜虫体积小而软,身长从1 mm到10 mm不等,寄主多样、食谱广范、繁殖能力超强、具有多型现象,世代重叠,生活史复杂多样。蚜虫危害后常使叶片、茎尖等部位发生皱缩或卷曲[2-3]。蚜虫分泌的唾液中含有的多种活性物质,干扰植物体内代谢,抑制植物的防御反应。蚜虫还是传播植物病毒的重要介体,据统计,蚜虫占已知传播病毒昆虫种类的45.8%,桃蚜是110 种以上植物病毒载体[4]。蚜虫是棉花生产中的主要害虫之一,危害时间长,从出苗到吐絮成熟均可发生,由于蚜虫的危害可使棉花蕾铃大量脱落,叶功能降低,蚜虫分泌的蜜露粘在棉絮上,还会影响棉花的品质。实践中农艺操作、生物制剂、化学农药、转基因工程等措施均被研究用于蚜虫的防治,不同方法的防治效果和特点各异。将主要蚜虫防治措施的研究进展进行归纳和总结,以期为今后蚜虫的防治,特别是棉田蚜虫的防治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借鉴。

1 生物防治

1.1 昆虫激素

利用蚜虫自身分泌的特殊激素成分干扰蚜虫的正常活动是防治蚜虫既环保又有效的方法。20 世纪70年代科学家们就已发现雌蚜会通过释放性信息素来引诱雄蚜。多数蚜虫分泌的性信息素成分为荆芥内酯和荆芥醇,但比例不同。利用性信息素可以诱捕雄虫和未成熟雌虫,减少越冬虫卵数量[5]。

蚜虫在受到惊扰时会从腹管中分泌出报警信息素,以使周围的其他蚜虫感知并迅速逃逸而免受伤害。许多蚜虫报警信息素的主要成分是(反)β-法呢烯(EβF),研究表明,在常规使用农药防治蚜虫时加入EβF,可使蚜虫的移动性增强,从而增加蚜虫与农药的接触概率,提高防治效果。但目前由于人工合成报警信息素类物质过程复杂、成本高,且该类物质在空气中化学性质不稳定,易被氧化而失去防效等因素,不适于在田间大范围使用其防治蚜虫。EβF合成酶基因从花旗松、柚子、青蒿、胡椒、荷等植物中被分离鉴定,可能在基因工程防治蚜虫中发挥作用[6]。

1.2 天敌

瓢虫、食蚜蝇、食蚜瘿蚊、草蛉、寄生蜂等是蚜虫的主要天敌,主要以捕食和寄生的方式消灭蚜虫。草蛉、瓢虫、蚜茧蜂等蚜虫的天敌昆虫已实现工厂化的生产和应用,如利用七星瓢虫和中华草蛉来捕食茶蚜,烟草田间人工释放蚜茧蜂寄生成蚜、若烟蚜[7]。利用天敌防治蚜虫的方法优点在于保护环境,蚜虫不易产生抗药性,而且防效时间长,缺点在于见效慢,化学防治中应尽量采用专一性强的药剂以保护天敌。

1.3 微生物农药

将真菌、细菌、病毒等蚜虫病原性微生物做成农药制剂,可用于防治蚜虫。目前应用较为成熟的病原真菌主要包括白僵菌、绿僵菌、蜡蚧轮枝菌,这些真菌制剂具有高效杀蚜特性,容易培养、杀虫谱广、致病力强。但病原真菌的杀蚜毒力对环境温度湿度的依赖性使其利用受到一定限制。蚜虫病原细菌大肠杆菌K-12、菊欧文氏杆菌等也可用来防治蚜虫,相对于真菌而言,细菌容易培养,周期短,成本低,而且细菌致病性专一、传染性强。能用于害虫防治的昆虫病毒主要是杆状病毒科的核型多角体病毒、颗粒体病毒以及呼肠孤病毒科的质型多角体病毒,病毒具有专一性强、致病力强、抗逆性强、作用长久等优点[7-8]。

1.4 植物源农药

用植物体产生的具有抗菌活性的次生代谢产物制成的农药可用来防治蚜虫,如生物碱类、类黄酮类、蛋白质类、有机酸类和酚类化合物等。植物源农药治虫作用机理多样,防效好,对环境破坏性影响较小。该类农药对蚜虫的抑制作用受农药的使用剂量和浓度影响,用除虫菊乳液250 mg/L 喷雾辣椒,1 天后2 龄桃蚜死亡率达到100%,且持效期长,但蚜虫死亡率具有除虫菊剂量依赖性;黄酮类化合物木犀草素浓度超过100 μg/mL时才完全阻止豌豆蚜的取食行为[9-10]。植物源农药可用来综合防治蚜虫,尚需对其抗蚜成分结构鉴定进行深入研究。

2 化学防治

生产中蚜虫防治仍以化学农药防治为主,常用药剂可分为触杀性和内吸性杀虫剂,如有机磷类、拟除虫菊酯类、氨基甲酸酯类、新烟碱类等。化学农药防治的特点是使用方便、见效快,但连续大量使用会污染生态环境和农产品,同时害虫还会产生抗药性。因此,化学防治蚜虫过程中应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作用机理不同的药剂混用或轮用,采用种子包衣、灌根、涂茎叶等施药技术使农药吸到农作物体内,可以实现内吸杀蚜,从而保护天敌。一些新型化学农药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这类农药具有靶向性强、无公害的特点,如抑制蚜虫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制剂AMTS7和AMTS20、系统性杀虫剂氟啶虫酰胺、内吸性的新喹唑啉类杀虫剂pyrifluquinazon 均在试验中表现了较好的防治蚜虫效果。

3 基因工程防治

培育抗虫品种是解决蚜虫危害的有效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办法,是蚜虫综合防治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很多作物重要的育种目标之一,由于缺少天然的抗蚜虫种质,所以靠常规育种是不容易实现的,基因工程的发展为防治蚜虫开辟了新途径,也正越来越多的被人们关注。高效抗蚜基因的筛选是抗蚜基因工程的根本所在。

3.1 广谱抗蚜基因

3.1.1 凝集素基因凝集素基因编码的凝集素是一类能与糖专一性结合的可逆蛋白质,具有多种活性功能,如抗虫、抗病毒、抗真菌、分离糖蛋白等,在农业生产上最重要的功能为对同翅目害虫的抗性。植物凝集素能对咀嚼式和刺吸式口器昆虫产生毒害作用,但作用机理尚待深入研究,植物凝集素可能通过和昆虫糖蛋白可逆结合,从而影响昆虫对营养的吸收,促进消化道中细菌的繁殖及诱发病灶,抑制昆虫的发育及繁殖[11]。有代表性的凝集素基因主要有雪花莲凝集素(GNA)基因[12]、大蒜凝集素(ASAL)基因[13]、尾穗苋凝集素(ACA)基因[14]和半夏凝集素(PTA)基因[15-18]。

3.1.2 细胞分裂素基因细胞分裂素基因ip t 基因编码异戊烯基转移酶,该酶为细胞分裂素合成的关键酶,Smigocki 等[19]将其转化烟草后发现阳性植株对绿桃蚜的发育有抑制作用,研究表明,转ip t 基因烟草细胞分裂素过量表达,从而使桃蚜的发育受到了干扰,起到了防治蚜虫的效果。

3.1.3 蛋白酶抑制剂基因蚜虫体内缺乏蛋白酶,因而一般蛋白酶抑制剂基因对蚜虫没有防治效果,但是一些小的蛋白酶抑制剂,如胃蛋白酶抑制剂和抑糜酶素对蚜虫有致死作用[20]。

3.2 特异抗蚜基因

特异抗蚜基因是在抗蚜作物中发现的特异与蚜虫抗性相关的基因,如从不同的大豆抗蚜品种中发现了Rag1[21]、Rag2[22]和Rag3[23],分别定为于大豆第7、13 和16 号染色体上;从野生型莴苣中发现的Nr基因对蚜虫Nasonovia ribisnigr 具有专一抗性[24];甜瓜中的Vat 基因不仅抑制蚜虫的繁殖,还可防止其传播病毒[25];还有苹果中的sd1 基因[26],番茄中的Mi-1,2 基因[27-28],都对特异的蚜虫种类具有一定的作用。

3.3 RNA干扰

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技术是研究生物体基因表达、调控与功能的有效手段。注射蚜虫唾液转录因子Coo2 基因dsRNA后,豌豆蚜死亡率在第3天达50%[29]。饲喂液泡ATP 酶基因dsRNA 后,豌豆蚜vATPase 转录水平下降,死亡率增加[30]。Ma等[31]研究表明,沉默异丙烯转移酶基因会使蚜虫代谢紊乱,从而造成蚜虫死亡。RNAi技术优点在于只作用于特异害虫而不伤害其他生物,筛选合适的靶标基因是利用植物介导RNAi效应来防治蚜虫的关键。

4 棉花蚜虫防治

在棉花蚜虫的综合防治研究中,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有利于保护天敌,维持棉田生物多样性,但在实践生产中,化学防治因其使用方便、见效快等特点占据了主导位置,使用方式主要为田间叶面喷雾和拌种,使用农药有作用于害虫神经系统的吡虫啉、啶虫脒等,二者应用较为普遍,特点为防效好、低毒、低残留,且害虫不易产生抗药性。有机磷类和拟除虫菊酯类药物也被用来防治蚜虫。在一般年份棉花生长季内化学防治蚜虫需5~7次,劳动强度大,投入成本高。

蚜虫是棉田首要防治害虫之一,连续大面积的使用化学农药,破坏农田生态环境,影响棉农身体健康,还会使害虫产生抗药性,负面作用突显。根据转Bt 基因棉的成功经验,培育和种植转基因抗蚜棉花新品种是防治棉田蚜虫的有效途径。以往研究结果显示,棉花外源基因转化中被采用最多的还是凝集素类基因,转化成功的实例有雪花莲凝集素基因,半夏凝集素基因、菊芋凝集素基因和野生荠菜凝集素基因等,但获得的转基因植株对棉蚜的抗性不尽一致[32-36]。上述抗蚜虫品系对棉蚜的抗性还达不到实际生产的要求。Chakravarthy 等[37]将大蒜凝集素基因转入棉花后,转基因棉株表现了对叶蝉和白粉虱等刺吸式害虫的抗性。

凝集素表达的量与抗蚜效果的强弱呈正相关,通过替换启动子、多基因同时转化等方式调控外源基因的时空表达,提高外源基因表达量,是获得理想转基因植株的有效方法[38]。除凝集素基因之外,其他抗蚜基因也在被筛选和功能研究中,张建民以抗蚜品种鸡脚红叶棉作为主要试验材料,釆用抑制差减杂交法构建了棉蚜诱导的棉花叶片的抑制差减杂交cDNA文库,克隆了棉蚜诱导相关基因GhTCTP1,试验结果表明,过量表达GhTCTP1 转基因棉花T1代植株比野生型棉花Coker 312植株对棉蚜具有更高的抗性[39]。

5 小结与展望

单一的蚜虫防治方法在操作实践中都显现了各自的弊端,继续完善、创新不同的抗蚜方法仍将是今后的重要研究内容。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新型生物制剂、化学药剂尚需开发研制。基因工程育种中则亟待挖掘高效抗蚜基因,增加外源基因的表达量,调控基因表达部位,从而为培育抗性强、更加稳定的转基因抗蚜虫棉花品种奠定基础。再者,考虑将多种防治措施结合起来应用,会大大提高蚜虫的防治效果,而土地的集约化经营管理比小户分散种植更容易实现害虫的综合防治。

参考文献

[1] 刘征,黄晓磊,姜立云,等.中国蚜虫类昆虫物种多样性与分布特点(半翅目,蚜总科) [J].动物分类学报,2009,34(2):277-291.

[2] 陈红梅,李昆志,陈丽梅.植物来源抗虫基因的研究进展[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8,28(11):116-121.

[3] 徐蕾,许国庆,刘培斌,等.蚜虫生物学研究进展[J].湖北农业科学,2010,49(12):3204-3206.

[4] Nault L. Arthropod transmission of plant viruses: a new synthesis[J]. Annals of the Entom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1997,90(5):521-541.

[5] Koczor S, Szentkirályi F, Birkett M A, et al. Attraction ofChrysoperla carnea complex and Chrysopa spp. Lacewings(Neuroptera: Chysopidae) to aphid sex pheromone components anda synthetic blend of floral compounds in Hungary[J]. PestManagement science,2010,66(12):1374-1379.

[6] Yu X, Pickett J, Ma Y. Metabolic engineering of plant derived (e)-β-farnesene synthase genes for a novel type of aphid- resistant gmcrop plants[J]. 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2012(54):282-299.

[7] 唐平华,陈国平,朱明库,等.蚜虫防治技术研究进展[J].植物保护,2013,39(2):5-12.

[8] 过七根,周瑶敏.蚜虫防治研究新进展[J].江西农业学报,2008,20(9):90-91.

[9] Kim S R, Kim I, Kim I S, et al. Evaluation oI a pyrethrum emulsionprepared in food-acceptable components in controlling green peachaphid (Myzus persciae) [J]. Journal of the Korean Society forApplied Biological Chemistry,2009,52(2):176-179.

[10] Golawska S, Lukasik I. Antifeedant activity of luteolin andgenistein against the pea aphid, Acyrthosiphon pisum[J]. Journal ofPest Science,2012,85(4):443-450.

[11] 郭洪年,侯汉娜,欧阳青,等.抗蚜基因及其转基因植物的研究进展[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8,28(6):118-124.

[12] Dammea E J M V, Anthony K A, Willy P J. Isolation andcharacterization of a lectin with exclusive specificity towardsmannose from snowdrop (Galanthus nivalis) bulbs[J]. FEBS Lett,1987(215):140-144.

[13] Dutta I, Saha P, Majumder P, et al. The efficacy of a novelinsecticidal protein, Allium sativum leaf lectin (ASAL), againsthomopteran insects monitored in transgenic tobacco[J]. Plantbiotechnology journal,2005,3(6):601-611.

[14] Raina A, Datta A. Molecular cloning of a gene encoding a seedspecificprotein with nutritionally balanced amino acid compositionfrom Amaranthus[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1992,89(24):11774-11778.

[15] 潘映红,张淑香.掌叶半夏凝集素的分离纯化及抗蚜活性研究[J].自然科学进展,1998,8(4):502-505.

[16] Yao J H, Zhao X Y, Liao Z H, et al. Cloning and molecular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lectin gene from Pinellia ternata[J]. CellResearch,2003,13(4):301-308.

[17] Yao J H, Pang Y, Qi H, et al. Transgenic tobacco expressing Pinelliaternata agglutinin confers enhanced resistance to aphids[J].Transgen Research,2003,12(6):715-722.

[18] 吴志明,董文琦,党志红,等.半夏凝集素基因克隆及其对桃蚜的抗性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0,33(2):45-50.

[19] Smigocki A, Neal J W, McCanna I, et al. Cytokinin-mediated insectresistance in Nicotiana plants transformed with theipt gene[J]. PlantMol Biol,1993,23(2):325-335.

[20] Ceci L R, Volpicella M, Rahbé Y, et al. Selection by phage displayof a variant mustard trypsin inhibitor toxic against aphids[J]. ThePlant journal,2003,33(3):557-566.

[21] Hill C B, Li Y, Hartman G L, et al. A single dominant gene forresistance to the soybean aphid in the soybean cultivar Dowling[J].Crop Sci,2006(46):1601-1605.

[22] Mar M, Hammond R B, Martin S K, et al. New plant introductionswith resistance to the soybean aphid[J]. Crop Sci,2008(48):1055-1061.

[23] Zhang G R, Gu C H, Wang D C, et al. A novel locus for soybeanaphid resistance[J]. TAG.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

Theoretische und angewandte Genetik,2010,120(6):1183-1191.[24] Eenink A H, Dieleman F L. Inheritance of resistance to the leafaphid Nasonovia ribi-nigri in the wild lettuce species Lactucavirosa[J]. Euphytica,1993(32):691-695.

[25] Klingler J, Creasy R, Gao L, et al. Aphid resistance in Medicagotruncatula involves antixenosis and phloem- specific,inducibleantibosis,and maps to a single locus flanked by NBS- LRRresistance gene analogs[J]. Plant Physiol Prev,2005(137):1445-1455.

[26] Cevik V, King J. High-resolution genetic analysis of the Sd-1 aphidresistance locus in Malus spp[J]. TAG. Theoretical and appliedgenetics. Theoretische und angewandte Genetik,2002,105(2-3):346-354.

[27] Milligan S B, Bodeau J, Yaghoobi J, et al. The root knot mematoderesistance gene Mi from tomato is a member of the leucine zipper,nucleotide binding, leucine- rich repeat family of plant genes[J].Plant Cell,1998,10(8):1307-1319.

[28] Rossi M, Goggin F L, Milligan S B, et al. The nematode resistancegene Mi of tomato confers resistance against thepotato aphid[J].Proc Natl Acad Sci USA,1998,95(17):9750-9754.

[29] Mutti N S, Park Y, Reese J C, et al. RNAi knockdown of a Salivarytranscript leading to lethality in the pea aphid, Acyrthosiphon pisum[J]. Journal oI Insect Science,2006(6):38-45.

[30] Whyard S, Singh A D, Wong S, et al. Ingested double- strandedRNAs can act as species- specific insecticides[J]. Insect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2009,39(11):824-832.

[31] Ma G Y, Sun X F, Zhang Y L, et al. Molecular cloning andcharacterization of a prenyltransferase from the cotton aphid, Aphisgossypii[J]. Insect Biochem Mol Biol,2010(40):552-561.

[32] 张林水,朱祯,上官小霞,等.转菊芋凝集素基因棉花研究初报[J].山西农业科学,2005,33(4):22-23.

[33] 肖松华,吴巧娟,刘剑光,等.转野生荠菜凝集素基因棉花对棉蚜的抗性鉴定[J].江西农业学报,2006,18(5):46-50.

[34] 肖松华,刘剑光,吴巧娟,等.转外源凝集素基因棉花对棉蚜的抗性鉴定[J].棉花学报,2005,17(2):72-78.

[35] 雒珺瑜,崔金杰,吴冬梅.转半夏凝集素基因抗蚜棉花材料对棉蚜的控制效果[J].中国棉花,2010(9):12-14.

[36] 李燕娥,朱祯,上官小霞,等.棉花转凝集素基因的研究进展[J].中国棉花,2004,1(6):5-6.

篇11

中图分类号:F3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409(2014)09-0134-05

Influence Factor Analysis of Farmer

Cognition towards Pesticide Residues

――Based on the Survey Data of 986 Farmer Households from Five Provinces in China

WANG Jianhuaa, b, MA Yutingb, CHAO Manlub

(a. Jiangsu Food Safety Research Center; b. School of Business, Jiangnan University, Wuxi 214122)

Abstract: Based on the empirical survey dat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 this paper explored farmers’ subjective cognition, attitude and behavior towards pesticide residue by using factor analysis and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Result shows that subsistence rationality, economic rationality and value rationality had significant impact on farmer pesticides cognition successively. Meanwhile, there are mutual transfers between farmers’ cognition, attitude and subjective norm towards pesticide application, and influence their behavior intention directly.

Key words: pesticide residues; planned behavior theory; behavior cognition;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评委会审查通过的食品安全新标准《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规定,我国10大类农产品和食品中的322种农药,其残留限量的标准数已达到2293个,基本涵盖了我国居民主要消费的农产品,标准数量和覆盖率较往年有明显突破。这一政策背景告诉我们,农户的农药残留认知和行为取向在农户生活、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中已具备了日益显著的舆论关注和政策支持条件。因此,在当前的农户安全生产经营活动中,最紧迫的应当是提高农户对农药残留的认知水平,优化引导农户安全生产所亟需的个体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及知觉行为控制,从多个维度综合形成农户认知与行为意向间的传导机制,进而为研究农户生产经营行为逻辑和制度运行体系,探索支持农户生产经营行为规范的路径与政策保障机制提供参考。

1文献回顾与评述

因农户对农药认知或使用态度偏差所引发的不安全施用化学农药以致施药人员中毒的事件频有发生。农户的施药行为是有限理性的,农户在做出施用农药的行为时,会根据自身对该农药产品的认知度、对施用该农药的态度以及行为习惯来做出决策。根据我国高毒农药“替代工程”的调查分析,因农户不合理用药或违规使用高毒农药所造成的中毒和死亡事故年均约有5万人[1]。Rother等研究表明,农药残留的形成不仅与农药本身的特性等相关,同时与农户的认知水平及其农药施用行为也有着直接联系[2,3]。国内外对农户的农药残留认知及行为取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药残留认知的成因、施用农药的行为取向以及对低认知、高残留的改善等方面。

从农户对农药施用和残留认知成因来看,因认知偏差而导致的农户施药行为及农药残留对农产品质量的负面影响表现得尤为突出[4]。政府的农药施用知识与技能培训是影响农户的农药残留认知水平的重要因素[5]。Obayelu等认为农户对农药及其残留的认知水平低下,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到当地推广机构以及自身先前养成的耕作习惯的影响[6]。同时,研究表明,天然地理条件、信息获取渠道通畅性也是影响农户对农药残留带来环境危害的重要因素[7],不同地区农户对农药施用行为及农药残留危害的认知和态度还会因为种植结构、病虫害程度、农药生产与销售渠道、经济水平等方面的不同而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8]。Rabinder等对印度一家农场的家禽肌肉蛋的调研发现,家禽肌肉蛋中有农药残留的最主要原因是当地农户为了快速提高家禽饲料产量而使用了过量的化学农药产品及化肥所导致的,而农户并不知道所用农药存在高毒性[9]。因此,除推广机构不力、自身习惯、信息通畅程度、自然条件等外部原因以外,农户学习、了解农药施用规范的主动性也是造成认知偏差和不足的内在因素[10]。

从农户对农药施用和残留认知及态度的现状来看,农户如果能认识到高毒性化学农药对农产品质量和环境的负面影响,则农户们就会减少甚至拒绝高毒性化学农药的使用,而尽可能选择无公害、绿色及生物农药。基于施用不同农药的农业企业行为视角,杨万江等通过对长江三角洲地区数家无公害农产品和常规农产品生产企业的调查与经济效益分析发现,农户对农药残留具有较高的认知水平,对安全间隔期具有相对科学的选择行为,这样可以促使农药毒性达到相对较为充分的自然挥发[11]。通过对江苏、安徽、湖北和贵州稻农的研究,关俊霞等发现这些地区的农户对农药残留的认知水平相对较高,78%的贵州和江苏受访农户认为农药残留会降低农产品品质,85%的湖北受访农户认为土壤板结与农药残留有关[12]。但郝利等的调研结果则相反,通过对江苏、黑龙江、山东等六个省份的调查研究,发现大多数农户并不了解高毒高残留农药、农药使用量和停药期都是影响农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13]。

从农户对农药施用和残留认知的改善来看,对农药残留认知越广泛、越深入的农户,在施药时越倾向于考虑农药使用的安全间隔期[14],因此,在认识、技术、管理滞后的情况下,农户无视高残留而滥用化学农药以致损害食物安全性,追求利润而无益于保护人民健康,将构成对社会的严重挑战[15]。赵建欣和张忠根、冯忠泽和李庆江的研究均表示,抽查并检测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是衡量农户对化学农药使用的态度,了解农户低毒低残留无公害农药购买和规范施用意愿的一个重要检验尺度[16,17]。此外,耿继光和沈维冰也通过对农户因不安全施药行为而中毒的严重情况探究分析,为农户提出了安全施用农药的各项具体措施[18]。

根据当前的研究成果,本研究提出以下研究假设:(1)农户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农药施用行为态度越积极,对农产品安全风险越在意;(2)农户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农药施用的主观规范与生产经营过程中采用风险规避手段呈显著正相关;(3)农户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农药施用的知觉行为控制对生产经营过程中采用安全的生产行为有显著正相关关系;(4)农户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农药施用的行为态度对生产经营过程中农药施用的主观规范有显著正相关关系;(5)农户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农药施用的主观规范对生产经营过程中的知觉行为控制有显著正相关关系;(6)农户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农药施用的行为态度对生产经营过程中感知行为控制有显著正相关关系。

2数据来源与基本特征分析

2.1数据来源

为客观反应农户的农药施用行为和生产状况,本文随机选择地理位置分散的五个主要粮食生产省份为调查区域。考虑到我国农产品安全生产状况的地区差异,本次调查采用了分区域与分类别相结合的随机抽样方法。此方法特点是在调查过程中先按照不区分城乡,统一抽取样本单元(例如区、县)的原则,在接下来的抽样中再区分城乡。这样,后续的数据处理虽然较为复杂。但可以使抽样的样本点相对集中。同时,在调查中,采取实地调查与一对一详谈相结合的方式,以确保调查数据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共发放调查问卷1000份,回收问卷993份,剔除无效问卷7份,得到有效问卷986份,有效回收率为986%。

2.2调查数据的基本特征

本研究主要围绕农户性别、年龄、教育水平、打工情况、家庭年收入以及农户经营规模等几个方面的指标展开,验证这些指标对主观规范、行为态度以及知觉行为控制的影响。根据调查结果总结出样本的一些基本特征(见表1)。调查发现,46~60岁年龄段的受访者比例最高;男性比例略高于女性,为5984%;已婚的受访者占绝大多数;受访者的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高中(包括中等职业)及以下的受访者所占比例为9443%。

此外,在986个受访者中,外出打工受访者占调查者总数的7008%;说明绝大多数农户倾向于进入城市,在满足生计和资金积累目标的同时,可以增长见识与知识。农户打工经历中所获得的相关知识可以促使农户在农业生产中使用安全农药。农户的家庭年收入主要集中在2~5万元之间,农业生产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例在20%及以下的受访者比例最高。

在家庭经营支出类型方面,除了吃、穿以及必要的农业投资以外,在受调查的986个样本中,6116%的受访者认为子女上学是其主要支出;3854%的受访者认为医疗

表1调查样本的基本情况

变量类别频数频率年龄(岁)性别教育水平18岁以下90.91%18~25岁757.61%26~45岁35135.60%46~60岁41041.58%61岁及以上14114.30%男59059.84%女39640.16%小学及以下29529.92%初中48348.99%高中(中等职业)15315.52%大专262.64%本科及以上292.93%是其主要支出;在经营规模方面,家庭土地规模为3~6亩的受访者最多,占2901%;且家庭人口数为4人的受访者比例较高,因此,应着力提高非土地要素的规模化,以克服土地要素难以扩大的现实限制。

3结构方程模型构建、检验及数据分析

31模型假设和结构方程模型构建

根据计划行为理论一般原理,主观规范、行为态度和知觉行为控制等三个变量影响行为意向。即积极的行为态度、强大的外界支持、严格的自我知觉行为控制,导致更加强烈的行为意向,反之则更弱。同时不可忽视的是,行为意向对行为又会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因此,利用计划行为理论的相关知识,联系农户农药施用操作行为的具体实际,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研究假设,构建结构方程模型以分析行为意愿影响因素,见图1。具体数学表达式为:

在以上表达式中:y1代表潜变量中的农户生产安全农产品的行为意愿,y2代表潜变量中农户在生产农产品过程中使用农药的行为态度,y3代表潜变量中农户在生产农产品过程中使用农药的主观规范,y4代表潜变量即农户在生产农产品过程中使用农药的知觉行为控制;V1V18分别用以代表行为态度、主观规范以及知觉行为控制等18个可观测变量;潜变量与潜变量两两之间的路径系数分别用α与β表示,潜变量与观测变量之间的载荷系数用r表示,残差项用δ表示。

32信度、效度检验

应用SPSS180软件对研究中所涉及的可观测变量进行信度分析,结果显示,整体问卷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22,说明问卷内部的一致性较好。可观测变量的标准因子载荷都超过了06的水平,说明各潜变量关联紧密、结构效度良好。样本总体的KMO值为0830,具体分析结果见表2。表2变量效度、信度分析结果

潜变量可观测变量标准因子载荷Cronbach’s α行为态度V1安全生产是为了提高农产品的口感,满足自己的需求(生存理性)V2为了安全食用农产品,会严格按照农药施用说明(生存理性)V3使用农药是为了提高农作物市场价格(经济理性) V4使用农药是为了增加农产品的收益(经济理性) V5使用农药是为了降低农产品的成本(经济理性) V6安全生产会给自己带来比较差的负面影响(价值理性) V7安全生产是非常明智的选择(价值理性) 07110837062506160612061305900817主观规范V8家人赞同少使用农药、进行安全生产 V9朋友赞同少使用农药、进行安全生产 V10邻居赞同少使用农药、进行安全生产V11政府赞同少使用农药、进行安全生产 06910734071206320733知觉行为控制V12我清楚地知道什么是农药残留 V13我认为经常或大量施用农药会造成农作物农药残留 V14我认为较高的农药残留会影响农产品安全 V15我知道农药的安全间隔期 06170729059706130656行为意向V16在意农药残留所引发的农产品安全风险V17会合理使用农药以免给收益带来风险V18选择种植无公害、绿色或有机认证的安全农产品071507700634062633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运用AMOS7对调研数据进行模型回归, 对经过载荷系数检验过的模型进行拟合评价,由表3可知,各指数指标都能较好地满足建议值的要求,模型拟合结果较好。

施用行为的态度越积极,对农产品安全风险越在意。农户施用农药的主观规范对行为意愿的路径系数也通过5%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其观测变量的标准化因子载荷系数值都在05以上,说明观测变量对潜变量起着较大的作用,即家人、朋友、邻居及政府对施用农药的态度能增强行为意愿。农户施用农药的知觉行为控制对行为意愿的路径系数通过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其观测变量的标准化因子载荷系数值也都在05以上,说明观测变量对潜变量呈现正相关关系,假设3成立,即农户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农药施用的知觉行为控制对生产经营过程中采用安全的生产行为有显著正相关关系。研究同样发现,农户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农药施用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及知觉行为控制之间也都互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值得强调的是,此三个潜变量之间的路径系数相对较小,说明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及知觉行为控制两两之间虽然有一定的正向影响,但影响的程度却相对较小。

4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对全国五省986个农户的问卷调查,结合计划行为理论,应用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农户对农药残留的主观认知、态度及行为选择的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农户对农药残留的认知方面较为复杂,影响农户农药残留认知的行为态度是多方面的,农户在出于自身的安全考量、追求经济利益以及实现社会价值等三个方面所表现出的对农药残留认知的关切程度依次递减;其中,追求经济利益和实现社会价值的标准化因子载荷系数相当,说明两者对农户农药残留认知具有适当的地位。为此,主要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41构建安全农产品生产的激励机制

根据农户多元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对行为意愿的影响,政府应该加快农业体制改革、完善市场体系,营造良好的农产品生产外部环境,真正确立农户安全经营在农业生产各个环节上的优势, 大幅度提高安全农产品的附加价值,同时从内在动机上培养农户生产安全农产品的个人成就感,提升农户生产安全农产品的意愿。

42推进农村农药市场的规范管理

规范农村农药市场的管理,遏制剧毒高残留农药在农业生产要素市场上的流动,杜绝剧毒高残农药、假冒伪劣农药,认真全面地做好农药市场信息、农药施用信息等内容的培训和指导,以此来规范农药的施用行为。同时,基于家庭经营决策模式的转变,加强对农户周边人员的培训和教育,以此来影响种粮大户行为选择和农药施用行为。

43分类开展农户安全生产技能培训

农户农药施用相关行为受农户的受教育程度和农户家庭总收入的影响显著,提升农户农药的认知水平和收入状况,对规范农户农药施用行为,降低农产品安全风险水平具有基础性的作用。因此,应当对农户进行分类培训,提升农户的安全生产意识,把农产品安全风险防控体系构建的最终落脚点锁定在优化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生产经营行为上。

参考文献:

[1]李红梅,傅新红,吴秀敏农户安全施用农药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四川省广汉市214户农户的调查与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7(5):99-104.

[2]Rother H A. Perpception, Risk Communication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Pesticide Labels in Communicating Hazards to South African Farm Workers[D].A Thesis for the Degree of Doctor of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2005.

[3]Zhou J H,Jin S S. Safety of Vegetables and the Use of Pesticides by Farmers in China:Evidencefrom Zhejiang Province[J].Food Control,2009,20(11):1043-1048.

[4]Ewa Rembiai Kowska. Quality of Plant Products from Oganic Agriculture[J].Journal of the Science of Food and Agriculture,2007(87):2757-2762.

[5]王建华,马玉婷,王晓莉.农产品安全生产:农户农药施用知识与技能培训[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4):54-63.

[6]Obayelu A E,Awoyemi T T.Consumers’Perception on the Use of Agrochemical and Agrochemical Residues in Yams:An Empirical Study of Kabba-Bunu Local Government Area of Kogi State, Nigeria[J]. China Agricultural Economic Review,2006,4 (2):239-249.

[7]Ntow W J, Huub J G. Farmer Perceptions and Pesticide Use Practices in Vegetable Production in Ghana[J].Pest Management Science, 2006,62(4):356-365.

[8]吴林海,张秀玲,山丽杰,阳检.农药施药者经济与社会特征对施用行为的影响:河南省的案例[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1(3):60-68.

[9]Rabinder S Aulakh, Jatinder Paul S Gill, Jasbir S bedi,et al. Organochlorine Pesticide Residues in Poultry feel,Chicken Muscle and Eggs at a Poultry Farm in Punjab, India[J].Sci Food Agric,2006,Vol.86:741-744.

[10]王建华.农户经营改造的信息技术型人力资本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11]杨万江,李勇,李剑锋,朱艳,李丹. 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经济效益分析[J]. 中国农村经济,2004(4):17-23.

[12]关俊霞,陈玉萍,吴海涛,丁士军.南方农户农业生产的技术需求研究――来自四省的农户调查[J].经济问题,2007(4):84-86.

[13]郝利,任爱胜,冯忠泽,李庆江. 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户认知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8(6):30-35.

[14]吴林海,侯博,高申荣.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分散农户农药残留认知与主要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1(3):35-48

[15]郑风田,赵阳.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与对策[J]. 中国软科学,2003(2):16-20.

篇12

 

桑白蚧属同翅目盾蚧科,以若虫和雌成虫刺吸多年生枝汁液农业论文,主要为害2~3年生枝,严重时造成提早落叶,枝条干枯死亡,树势衰弱农业论文,被害枝布满雌成虫灰白色蚧壳和雄虫脱皮时的白色粉状物,第二代若虫有时也为害果实,使果面上产生分散的小红点,降低桃果品质论文参考文献格式。桃球坚蚧属同翅目蚧科农业论文,以若虫、成虫固定被害枝上刺吸汁液,同时分泌大量粘液,发生严重时蚧壳布满枝条,造成枝条干枯农业论文,树势衰弱。桑白蚧和桃球坚蚧发生危害在北京地区桃园有逐年增加的趋势,给果农造成一定的损失论文参考文献格式。通过连续六年的调查与分析,我们摸清了桑白蚧和桃球坚蚧在北京地区的发生规律,并结合防治试验和生产实践提出了有效的综合防治措施。

1 发生规律

1.1 桑白蚧

北京平谷地区一年发生2代农业论文,以受精雌虫在枝条上越冬论文参考文献格式。桃树芽萌动后取食为害,4月下旬开始产卵,4月底至5月初为产卵盛期,第一代卵的孵化盛期在5月11日~25日农业论文,孵化后若虫逐渐从母壳下爬出,分散爬到枝条上固定取食为害,5~7天虫体分泌白色蜡粉,脱两次皮后分化为雄雌成虫农业论文,交尾后雄虫死亡。第一代雌成虫7月中旬产卵,7月下旬为产卵盛期,第二代卵的孵化盛期在7月28日~8月13日,孵化后的若虫继续爬到枝条上为害农业论文,8月下旬发现有若虫为害的桃果造成果面布满红点,9月份经后以受精雌成虫在被害枝条上越冬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1.2 球坚蚧

北京平谷地区一年发生1代,以2龄若虫在被害枝条上越冬,多在2、3年生枝上。越冬若虫2月下旬至3月上旬从蜡堆里的蜕皮中爬出活动农业论文,3月中旬分泌蜡质,逐渐膨大,群居在枝上为害,逐渐分化为雄雌性论文参考文献格式。雌虫3月下旬脱皮后体背膨大呈半球形;雄性若虫4月上旬分泌白色蜡质形成长扁圆形蚧壳农业论文,脱皮化蛹,4月中旬羽化成虫,羽化后与雌虫,后的雌虫体迅速膨大农业论文,逐渐硬壳;5月上旬陆续产卵,卵的孵化盛期在5月19日~27日,初孵若虫从母体臀裂处爬出,分散到枝条、裂缝、叶痕基部等处固定为害农业论文,虫体稍长大后分泌蜡质覆盖体背;6月中旬后蜡质逐渐融化为白色蜡层,包在虫体四周,此时发育缓慢,越冬前脱一次皮农业论文,10月进入越冬状态。

2 综合防治措施

2.1 剪除被害虫枝;在发生量小的情况下,人工用刷子刷除桑白蚧越冬雌成虫,球坚蚧则在雌成虫虫体膨大期用刷子刷除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2.2 保护天敌,在瓢虫发生量较大时农业论文,不要使用化学农药。球坚蚧的主要天敌是黒缘红瓢虫,5月中旬调查,被瓢虫成、幼虫取食的雌成虫达80%以上论文参考文献格式。

2.3 药剂防治

发芽前,在球坚蚧若虫活动期喷99%绿颖200倍液。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