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素质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1 10:34:33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环境素质教育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环境素质教育论文

篇1

一、学校德育环境的功能

学校德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而课堂教学主要是通过知识灌输和说理教育等方式来实现的,这种方式具有较强的理性色彩和一定的强制性。由各种环境因素构成的学校德育环境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影响多是潜移默化的,它们对学生德性发展存在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1.陶冶功能学校德育环境的各种因素对青少年学生的情感施以熏陶和感染,并使他们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一定的情感,继而影响他们的行为方式。

学校环境中丰富的内容对学生情感陶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无论是积极向上的校风、班风,还是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都是陶冶学生情感、净化学生心灵、培养学生情操的重要环境因素。师生交往、同学交往中的情感交流,会形成学校特有的人际情感环境,对学生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学校的花草树木、建筑布局、雕塑等都是陶冶情感的因素,使学生对集体、对学校产生归属感、认同感,使他们感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从而激发他们爱学校爱生活的情感。

2.认识导向功能学校德育环境作为学生长期生活于其中、可知可感的一种具体生动的道德环境,对学生道德认识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这种导向作用表现为:第一,从学校环境来看,从物质条件到精神活动,从集体规范到人际关系,从教师的举止仪表到教室的装饰布置,都给生活于其中的成员一个具体可感的参考,并传递出一定的价值信息,给每个成员心理上一定的暗示,使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从周围环境中接受那些人们所认可的或学校所倡导的价值观与道德观。第二,社会环境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等环境因素通过学生的自觉实践和学校的德育活动不断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使社会信息源源不断地传入学校。良好健康的社会信息可对学生的道德认识、人生价值观和德育活动导入正确的方向。

3.规范功能学校德育环境对学生的言行和德育活动具有约束和规范作用。

环境对学生的教育不是直接的,而是隐蔽渗透在学生经常接触、参与的各种环境因素及活动之中。从表现上看,尽管这些作用是潜在的,但它们却往往通过暗示、舆论、从众等对学生形成潜在的心理压力和动力,从而体现出对学生言行的约束规范,达到正面教育难以达到的效果。

各种规章制度是学校管理的重要手段,具有强制作用,体现着学校的意志以及社会道德观念和是非标准,它能使管理工作朝着科学有序方向发展。校风是全校师生理想追求、科学文化素养、治学精神和行为风尚等多方面的综合反映,它是一种无形而有效的精神力量。它能使处于其中的成员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制约,积极遵守群体生活的轨道,进而在集体中形成一种良好的共同的心理约束力。

4.示范功能学校德育环境蕴含了丰富的示范教育因素,对学生思想品德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校环境的示范作用具体表现为:首先,教师的示范作用。教师的示范无疑是最重要的,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也是德育工作者,是学生的人格榜样,他们的政治态度、品德作风和生活方式对学生的政治观、人生价值观、道德观会产生直接影响。其次,学生中先进人物和事迹的示范作用。这种示范对他们道德、情感和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学生的年龄结构、社会阅历、知识水平、兴趣爱好有相近或一致的特点,因而所在环境中受到奖励或舆论褒扬的先进人物和事迹就易成为他们模仿的榜样,而对受到惩罚和舆论贬责的人或事就会拒绝模仿。再次,社会的各种典型人物和事迹也对学生具有示范作用。“雷锋精神”影响了几代人,时至今日早已成为一种民族精神,并且以后还将产生其深远的影响。、

二、学校德育环境优化策略

1.优化学校物质环境一方面,优化学校布局、建筑。

学校布局应从育人这一根本目的出发,根据某一年龄阶段学生的个性和在校园的活动轨迹,结合环境、地形,依势布置,为学生成长提供一个自然、优美、高品味、有文化底蕴的学校环境。另一方面,美化校园环境。校园美化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因素,它对学生的教育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启迪作用。一个恬静、整洁、优美、精致、充满生气的校园,不仅可以为师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空间,而且可以促进师生的身心健康,发挥师生的智能,还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和道德品质。美化校园是学校环境建设的重要方面,其中主要包括植物造景、雕塑美化、教室美化和校园其他美化。

2.优化学校德育制度

(1)改革制度本身。

学校德育制度本身应是道德的,应是以自律为主的,还应是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首先,学校德育制度应是道德的。长期以来,我们更多注意学校德育制度的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却很少考虑德育制度的道德性。道德的德育制度应是激励性而非强制性的,不以限制、束缚学生为目的,而以鼓励、发展学生为原则,尊重学生的意愿与选择,但又不是毫无原则的道德相对主义。其次,学校德育制度应是自律为主、结合他律的。德育制度中他律的一面是必要的,但遵守制度和规范并不等于就提高了学生德性水平。德育制度对受教育者的作用更应靠制度中的伦理精神和价值意义来实现,而不是靠强制性规范。制度的导向作用可使人在德性道路的追寻中去体验、感受德性之美,认识它对和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作用,进而在主动选择中追求德性的完美。第三,学校德育制度应是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既定的道德取向和道德规范不是僵化、机械的,而是开放的系统,应随时代的发展要求融入新的元素而趋于合理,允许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体验来认识、完善甚至改造这一系统。并且根据时代的发展,政治、经济水平的提高不断创新与完善,才能与学生的身心发展保持一致。

(2)加强学校德育制度的执行力度。

首先,要正确认识学校德育制度在执行过程中的形式化现象,从两个方面来改善当前的状况:一是完善学校德育制度,制定学校各组织的执行规则,加强执行环节中的程序建设;二是通过非制度化的途径来弥补制度规则本身的不足和缺陷,培养制度执行者正确的制度理念。其次,要树立学校德育制度的权威性,保障制度的实行。目前,学校德育制度对执行的组织程序没有明确的规定,如对违背学校德育制度的教育事件的处理,学校有关组织或教育者往往职权不分,造成执行过程中的矛盾与冲突,从而损害学校德育制度的权威性。

另外,要加强对制度执行者的监控。从现实的情况看,学校各组织和教育者从利益及职业角色考虑,或放弃对制度的价值理念追求,或对制度的价值产生疑虑甚至逆反,从而修改或歪曲了学校的德育制度。

3.优化学校精神文化环境

(l)与时俱进,增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时代性。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创新,必须适应时代的发展,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新的环境变化对校园文化建设提出的挑战和机遇。要本着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原则,进行全面规划,整体推进。一是要创新校园文化建设思路。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把握主题,选择更贴近国情、校情、学生实际的文化主题,形成代表先进文化方向,健康的、积极的校园精神文化。二是要创新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内容。要突破传统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束缚,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使校园文化富有时代气息。把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提高结合起来,使校园精神文化不断渗透人文精神。三是要创新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方式。要把校园精神文化活动的触角延伸至校外,建立社会实践阵地,与企业、社区等联姻。通过调研、咨询、“学生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活动等,形成校园、社会互动网络,使学生学习和生活受到感染和熏陶。

(2)提升校园精神文化层次,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校园精神文化以文化为载体,着眼于人文精神的建设,直接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

篇2

 

篇3

 

初中阶段是人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此时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生理上的发育引起心理上的巨变,开始从幼稚走向成熟。既渴望独立,又摆脱不了对大人的依赖;既对外界充满好奇,又没有足够明辨是非的能力;再加上学习任务紧张繁重,使得初中阶段的学生敏感善变。情感容易冲动且肤浅、强烈但不协调,两极性明显,而且很不稳定,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成为学生问题行为的多发阶段,或多或少地出现了一些问题型学生,让教师感到棘手和不安。如果教育得好,初中生的身心发展就能较为健康顺利,为将来进一步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如果教育不好,任由初中阶段的问题行为持续发展下去,就会给学生以后的良性发展造成一定的困难,可能会导致成人期适应社会的能力不强,甚至违法犯罪。

以上分析可以说明,对初中生的教育,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懂得,用理智解决问题要比用情感来的可靠,成功的可能性才更大。理智教育应该是初中生德育教育工作更要关注的内容。

一、目前学生德育方面所存在的一些问题

现今,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为人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为人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但物质至上和激烈竞争也容易使人迷失,将欲望凌驾于理智之上,以致失控。有调查显示,现代的中学生有16·79%存在着心理问题,有24%存在着学习问题,有11·2%存在着思想品德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也影响中学生的心理和思想品德。

因此,正视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和思想品德素质教育论文,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增强其明辨是非能力,增强其抗挫能力和自控力,已成为二十一世纪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

二、为什么把理智教育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新教育行为

理智是人的心理活动,与个人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方面面都息息相关。假如没有理智,人们就会忘乎所以,或失去信心,迷失方向,有了理智,才能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发挥自己的特长,展示自我;是激发人智力活动和科学研究取得成功的必要的心理条件,推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种动力。理智既是人的智力活动,又是情绪的认知和实践,也是对客观真理的探求,并加以评价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它支配人的整个身心,影响人的思想、行为的基本方向,使人坚持不懈地完成艰巨的任务。

理智是一种手段,是明智的行动,它应该被审慎地应用来引导变化、判断、联系。理智是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另一个名词,反应方式就是我们通常所称的“思考”或者“延宕的行动”。它是在经验或生活的过程中产生的,它并非囿于原始经验,而是经验性的,是就着事情本身来进行,把那些观察到的粗糙而又概略的事实,分解成若干不能被感官直接知觉到的更精细的过程,来代替那些不断把零碎分散的事实加以联系和重合的方法。因此,理智是一个分析和综合相联结的过程。

理智可以从更深层次反映学校德育教育的本质, 提升学生的精神需求免费论文。引导学生探索未知、追求科学和真理带来的愉悦和快乐,体会思考和探究的魅力以及成功解决问题之后的成就感。引导学生认识理智是一个人用认知、理解、思考和决断的能力,辨别是非利害关系;用冷静、探索、自信和充满勇气的心态控制情感,分析事件的开始、发生和结果。理智意味着对经验的“解放和拓展”,人在尝试错误和获得成功的过程中,会使自己适应周围环境,从以往的经验中获得对因果关系的认识,并且把这种知识用于应付他所处的环境,提醒自己各种保证取得预期的结果和避开预期结果的方法。知识由此得到增长,经验由此得到发展,于是,他们的行动亦变成了有方向的活动,这种交互作用就会朝着预期的结果走,这便是理智的性质。

所以对初中生应注重理智教育,把理智教育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新教育行为。

三、进行理智教育的新教育行为探寻

初中生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情绪和情感特点,可以针对这些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探讨,用恰当的方式展开工作。

七年级阶段,学生的为人处事,多是小孩子气,掩饰不了自己的内心世界。这里面有兴奋和不安、自信和担忧、跃跃欲试和害怕等不同性质的情绪。可以看出其变化丰富多彩,并且随着情境的变化而变化的。根据这一特点,就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运用理智方式对原始经验的内容作更好的整理,估计情境的可能性,然后根据这种估计来采取适当行动,增加深刻性和延续性,使学生对事物的控制能力得到训练,从而增强对情绪的有效平衡。

八年级阶段,学生对初中生活逐渐熟悉,慢慢发展到与社会需要相联系的情感,但还较肤浅,特别是由于他们知识经验的局限,自我调节和控制的能力不够强,当预先决定的活动作临时的调整时,尤其是需要服从社会的要求素质教育论文,放进自己所喜爱的活动时,情感上一时不能接受,情绪波动较大。因此,指导学生根据自己情绪变化的特点,学会运用理智解决问题,懂得调控自己的情绪对于个人行为及生活的影响和作用,合理宣泄不良情绪,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的情绪状态。尊重他人,关注他人的感受,适时适当地表达个人的情感。逐步掌握一些运用理智调节自己情绪的有效方法,形成自我调适、自我控制的能力,才能把没有方向的变化转换成一个朝向预期结论的变化。

九年级阶段,学生情绪表现较为全面,在即将面临的人生第一次选择,心里充满对未知的恐惧和对未来的困惑,承受能力相对薄弱。情感处于不稳定的、不安全的和不断变化的层面。这时,引导学生了解理智是一种经验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用理智检验事实和思想,判断数据以及控制观念和推理,使其所推论的或是经过思考的结论有可能表现出来,就可以让学生能较有效地控制变化,实现把不安定的和充满问题的世界,变成安全而又稳定的世界的步骤。这正是理智行为的表现。理智的这一层面包含深思熟虑,目的是要确定困难的性质,想出应付的办法,以便用预期的解决方案来指导行为。

篇4

一、目的和意义

强化中学生物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研究,是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打下坚实基础,为科技强国和新世纪知识经济的繁荣昌盛作铺垫,为人类生存环境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而培养出创新型、复合型、高技能人才作保障。强化生物素质教育能促进教师加速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迫使教师提高自身文化素质、政治素质、教育理论素质,为教书育人奠定良基。

二、范围和内容

1、如何来实施素质教育?

2、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积极主动性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及创造性?

3、如何教好书育好人?

4、如何培养学生优良的综合素质?

三、方法和途径

1、从教人员要认真学习党和国家有关教育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对素质教育的精辟阐述以及指导和实施素质教育和建议和意见,在学透、学懂有关素质教育理论、方法和实施途径的基础上,结合国情和当地的实际教学环境、设施等条件去更新自身教学观念,发挥特长,依法执教,依法治教。

2、在生物教学过程中认真分析教材,把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实验操作与当代生物工业、农业、国防、环保、医疗、日常生活等方面的应用和专家发明创造的故事以及生物科学的过去、现在、未来融入课堂,把大自然的美丽动人生态和生物学中的精彩和博大知识展现于学生眼前,让学生多听、多看、多想、多说、多动手、多问,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同步发展,从而给好奇心强的学子们注入乐趣,增强学生好学生物的愿望。再加上同步教学中听取有关专家学者作生物工程技术及其应用方面的讲座,组织学生参观现代生物高新技术展览(如九九世界园艺博览会),组织学生参加生活所在地的环保治理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感悟、感受从课堂到实验到生活的一系列实践,使之充分发挥其创造性。

3、生物学是一门实践性、趣味性很强的自然科学。充分利用实践性和趣味性,让学生了解生物的发展进程,让其通过学习生物知识来了解自身的心理、生理的发展变化,完善自我并培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分清是非,明辨真善美,便于树立人生的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生物学中本来就蕴含着德育内容,如在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生物与环境教学中融入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在进化和生态知识的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世界观教育和忧患意识的形成教育;在生物学发展史教学中融入为科学献身、勇于进取、百折不挠,为人类作贡献的无畏精神和拼搏精神教育;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结合我国生物资源和生物科学家的贡献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4、从生物教学中去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在教学中综合生物体的和谐、统一、对称、差异等美学特点,培养学生爱美、欣赏美、爱生物之美的美感,结合实验解剖,把学生兴趣引向深入。

四、步骤和进度分工

1、学习素质教育理论和各种有关素质教育的文献,由教师自行学习,由教研组教务处联合审核、考评,纳入年终量化考评。

2、分析、整理现行教材,以年级为单位进行,并作书面材料上交。

3、每个学期每个教师进行2节研究课和公开课,由教研组、教务处统一安排执行。

4、各教师对所教班级进行观察、调查、了解、分析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心理特点,找出适合年龄特征,教学班级的方法。

5、每学期教师作好书面工作计划、总结,由教研组长收取,全组教员评审。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