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教学法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1 10:34:3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病案教学法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病案教学法论文

篇1

2.结果

经过教学后,观察组学生学习的优良率为90.0%,对照组学生学习优良率为66.7%,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情况见表1。

3.讨论

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对医学院的学生使用病案分析教学法进行教学可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使其更好地理解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提高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从而提高其成绩和实际操作的能力。笔者将病案分析教学法的优势总结为以下三点:

3.1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过去,对妇产科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学时,通常没有结合具体的病案,学生经常会觉得学习的过程索然无味。病案分析教学法将讲解病案作为课堂导入方式,将病案和课本上的理论知识相结合,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共同探讨病案中患者发病的原因、临床表现、病理等,并对其作出最后的诊断,提出合理的治疗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清晰易懂,生动形象,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学习的内容不再局限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充分激发了其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教学的质量和学生学习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逐步培养了学生辩证思考的能力。如,教师在讲解“前置胎盘”这一节课时,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个病案:一个怀孕6个月的孕妇晚上睡觉之前无出血的情况,但是醒来后却发生了大出血。学生会对这个病案充满好奇心,然后询问教师,孕妇没有任何痛苦,也没有出血的诱因,为什们会大出血?为什么在怀孕6个月的时候出血?胎盘为什么会在宫颈口上、子宫下段形成?该如何进行预防和诊治?这样,教师就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听课时会更加认真。

3.2可以培养学生归纳和分类总结的能力

某一临床症状并不是仅仅对应着某一种疾病,疾病的特征也不完全和书本上所描述的相一致。如何鉴别、诊断某一常见症状是哪种疾病的反应,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学习模式之一。使用病案分析教学法进行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到临床实践当中。如,学生模拟对一位休克患者进行临床抗休克紧急处理,向患者家属询问其发生休克的情形,得出脏器破裂等出血的病因,然后和流产、卵巢囊肿蒂扭转、急性盆腔炎、妇科急腹症黄体破裂、急性阑尾炎、外科急腹症等病症相鉴别。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临床检查结果、患者的特征、临床表现、病史等方面分析患者的病情[3]。

篇2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2-0071-03

《伤寒论》作为中医学四大经典课之一,在祖国医学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专著之一。《伤寒论》主要的学术成就,是奠定了临床辨证论治的基础。作为中医临床基础学科课程,要为后期临床各科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为了将中医经典——《伤寒论》中的辨证论治思想、理论、方法等内容让学生真正掌握并能运用,我们认为对学生辨证论治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目标和中心任务。要实现这一目标,单靠传统课堂的老师讲,学生听,课后背的模式是不行的。因为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要在反复学习、训练的过程中逐渐获得和提高。有鉴于此,我们创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将传统教学法、病案讨论法、归纳比较法、探讨分析法、PBL教学法等多元化教学方法集中运用到《伤寒论》教学中,形成一个多元化教学模式,通过递进式的学习、训练、实现强化学生辨证论治的思维能力。

一、中医高等院校《伤寒论》教学的现状分析

目前国内关于《伤寒论》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探讨,进行了系列研究。但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指导思想的研究。《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临床学经典著作,被誉为“经典临床学”,贯穿着中医临床辨证思维的过程。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广州中医药大学李赛美教授认为将中医经典理论的教学落实到临床,采用案例式、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进行课程建设切合本课程的特色。以“教书、教人、教心、教已”,以人为本,立体、开放、互动为教学理念,借助网络为平台,进行精品课程建设,以多媒体形式再现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实现网络学习的互动。

2.变革教学理念的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强调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从以往重条文字句意义讲授的教学方法,转变为重六经辨证论治思维培养,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辨证论治思维模式,从而为学习临床各科辨证论治理论与方法奠定基础。

3.重视临床教学的研究。湖北中医药大学以全国继续教育项目“经方高级研修班”为平台,邀请全国名老中医进行讲学、教学查房,举办“名医查房实录”、“经方班讲座”,并结合全国重点专科的专家查房进行视频实拍。主讲的教师及专家都参与拍摄设计,对病区见习、临床带教等多媒体资料进行整理组织,让学生亲临其境,亲身感受运用伤寒论理法方药诊治疾病的过程与效果。加深对原文理解,变深奥枯燥的经文为具体可见的活生生现实。

4.积极倡导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南京中医药大学引入案例式、讨论式、体验式、启发式、教学方法;以心得写作、命题论文、调查问卷为形式,重视知识、技能、专业思想、医德等综合素质培养与训练,也以此建立教学效果评价体系;注重伤寒论学习兴趣和方法培养。

5.多元化教学方法引入课堂教学的研究。湖南中医药大学创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将传统教学法、病案讨论法、归纳比较法、探讨分析法、PBL教学法等多元化教学方法集中运用到《伤寒论》教学中,形成一个多元化教学模式,通过递进式的学习、训练、实现强化学生辨证论治的思维能力。

二、《伤寒论》课程的多元化教学方法探讨

针对目前《伤寒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构建多元化教学方法如下:

(一)完善《伤寒论》传统式教学法

以原文为基础进行讲解,是《伤寒论》传统教学的主要形式。首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原文进行逐句分析,明确字词的涵义,只有这样,才能正确领会《伤寒论》原文精神,这是掌握《伤寒论》学术思想的先决条件。在分析原文时,一定要结合成书时代的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很多原文即是当时医家临证的真实案例,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总结出仲景的临床辨证及用药规律。通过仲景原文来解释某些疑难字句是理解《伤寒论》原文的重要方法,即所谓“以经解经,以文释文”的分析方法,只有“以仲景文释仲景义”才不会偏离仲景的本意。另外,适当引用历代伤寒注家的注解,一方面能够使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不同注家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另一方面也能向学生展示《伤寒论》不同流派之间的学术争鸣。在讲解方药时,注重引导学生思考仲景组方配伍的规律。《伤寒论》共计112方,而“组方严密,构思精巧”是仲景用方的特点所在。针对每一味药物,尽可能地启发学生思考仲景为什么要这样用?从而理解每味药物的功效以及不同配伍组方的适应证。通过对原文的层层剖析,使学生逐渐领会仲景原文所蕴含的精神实质。当然在分析原文的过程中,要注重的学生的启发引导,以问题为中心,结合设问的方式,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原文所涉及的理论问题中。对于教材中有争议的条文,历代注家的观点不一,这时要求教师要联系临床实际加以分析,给学生一个比较切合实际的解释,尽量做到不偏离原文的精神,也符合临床实际。

(二)建立《伤寒论》PBL教学法

PBL教学法认为在教学中要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思想,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知道学之所用。内容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案例选择的恰当与否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案例选择主要考虑这么几个方面:①教学内容中主要者;②可对相关汤方证起到鉴别作用,具有举一例而通数例的作用;③适合本科生的水平和知识结构,内容太难或太易均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判断、解决,并提出问题。二是班级人数不能太多,一般不超过40人,如人数多可采用分组讨论,每组派代表作大组交流总结。此外,可采用启发学生思考的课堂案例教学,不进行讨论交流,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可大班进行,占学时少,因此,可在整个教学中穿行。PBL教学法具有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的作用,从而可有效地提高《伤寒论》课程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学有所得,得而有思,思则有进。我们自2009年以来,开展了部分本科生《伤寒论》PBL教学法,在教学中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思想,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知道学之所用。

(三)建立《伤寒论》病案讨论教学法

1.病例选择。在课前通过在历代名老中医医案中选择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及其与学生较为接近的病例,例如桂枝汤证、小青龙汤证、小柴胡汤证等,记录其主诉、发病、治疗经过及临床表现。如:

【桂枝汤证医案】王某某,女,50岁。主诉:发热一周。

现病史:一周前因受凉,渐起恶寒发热,微汗出,前医以银翘散不效,伴头痛,颈项酸软,鼻塞,干呕,口不渴,二便调。检查:舌淡红,苔薄白,脉浮弱。体温37.50C,皮肤湿润。请说出中医诊断、证型、证候分析、治法、方药。

【许叔微医案——桂枝汤证】治其乡人吴得甫,得伤寒,身热,自汗,恶风,鼻出涕。脉关以上浮,关以下弱。

病案与《伤寒论》条文结合,紧贴各证的审证要点,便于学生分析和学习。

2.教学安排。在课前先安排学生预习相关章节,并将病案提前告知学生。学完该章节后,在课堂将选择好的典型病例通过多媒体课件呈现给学生,让学生根据病例的临床表现,围绕其四诊、辨证论治、诊断、鉴别诊断、治疗等问题,参与讨论,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回答老师的提问,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特别是平时不爱发言的学生。同时将学生在病案讨论中的综合表现和个人平时成绩结合起来,列入期终考试成绩的一部分,占20%,改变过去以课堂笔记评定平时成绩的方法。

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依据所学篇章理论,从理、法、方、药拟出治疗方案,并与病例已有的治疗进行比较,分析差失。在讨论中,老师要积极引导、启发、激励学生,注意肯定学生的正确意见,及时发现和纠正模糊不清或错误的概念和观点,教会学生怎样利用学过的中医基础知识进行分析,确定立法,选择方药,把枯燥的古医籍条文与临床病例有机联系起来,让学生初步学会分析、解决问题,极大的调动了学生参与病例讨论的积极性,刺激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潜能,培养了学生自主思考、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同时,也让学生对《伤寒论》方证的审证要点、治法、方药、临床应用有了一个全面掌握,明显提高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

3.讨论的形式。病案讨论教学改变了以往的灌输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可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病案讨论中,学生必须围绕所给的病案,应用所学的中医基础知识,主动思考,并有条理的予以表述,使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变单纯的知识灌输为注重能力的培养,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可以促进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伤寒论》属于中医临床基础课程,是中医基础知识与临床诊疗之间的桥梁。病案讨论教学法缩短了课堂理论与临床诊疗之间的距离,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经典课程的兴趣,和临证思维能力,克服了学生死读书、读死书、单纯为应付考试而学习的不良学习习惯,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达到了教学目的,为将来从事临床医疗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也为中医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基础。病案讨论教学法,可以促进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教师在病案讨论课前,应认真备课,有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及较强的引导、组织能力等。同时要加强本学科中西医理论、临床知识及相关学科知识的学习,有效解答学生问题,从而提高了教师教学和临床诊疗水平,为以后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奠定坚实基础。

(四)建立《伤寒论》归纳比较教学法

《伤寒论》内容广博,辞深理奥,初学者难以把握重点和要点,因此,在教学中运用归纳总结、分类比较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伤寒论》的辨证思路和方法。可以对症状、类方、类证、煎煮方法等进行归纳总结,从而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例如,太阳病篇汗法禁例九条原文,后世称为麻黄九禁,可概括为“咽、淋、疮、衄、血、汗、寒、尺脉迟和尺脉微”。运用这样歌诀化的文字,可以加强学生的记忆效果。在《伤寒论》教学中,针对常见症状、方证、及治法,进行类证比较、类方比较、类法比较等,有利于准确地理解和把握仲景的辨证思路和方法。

(五)建立《伤寒论》研讨式教学法

研讨式教学法对于培养学生辨证思维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伤寒论》授课过程中亦不可少。以传统方法讲解原文之后,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三部曲,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原文涉及的理论问题,并最终通过研究讨论得出正确结论。《伤寒论》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均很强的课程,而当今教学中,重课堂理论讲解而轻临床实践体验的弊端长期存在,研讨式教学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学生缺乏临床实践的不足。

研讨式教学法的实施,首先应根据教学目标及教学大纲的要求,围绕本节课讲解的方证,提出涵盖核心知识点的问题,涵盖本次课的教学内容,并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问题的过程应层层深入,应具有针对性、层次性和探究性。科学的设置问题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临证思维能力。

(六)实施方案?摇技术路线图

三、本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1.首次将多元化的教学手段集中于《伤寒论》课程的教学之中。解决了单一教学方法的不足,同时解决了多元化教学方法之间在同一门课程教学中的协调平衡发展,这是本课题的特色之一。

2.构建了递进式学习、训练、强化提高学生辨治思维与实践能力的教学体系。本课题的《伤寒论》课程教学体系,基本贯穿本科生的学习期限。从初始接触中医经典概貌,树立良好学习态度和方法作为导入,到全面学习掌握和实践,最后结合临床学习,重点提高。整个体系呈中间大,两头小,中间连两头,两头促中间,以实现辨证论治思维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

3.模拟临床的教学手段引入,PBL讨论式方法的引入,《伤寒论》方证辨治训练系统的引入,“中医历代名医医案”的引入。初步实现了多元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我们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创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将传统教学法、病案讨论法、归纳比较法、研讨分析法、PBL教学法等多元化教学方法集中运用到《伤寒论》教学中,形成一个多元化教学模式,通过递进式的学习、训练、实现强化学生辨证论治的思维能力。我们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将各种教学方法如何有机合理的融合在一起,并相互之间进行较好的衔接。解决好的临床见习机会和提供见习条件。

参考文献:

[1]郑洁萍,邓煊东,郭晓群.以多元化教学实践活动培养幼师生多元化智能[J].成才之路,2007,(02).

[2]何侃,高校多元化教学评价模式探析[J].高校教育管理,2007,(03).

[3]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焦楠.中医学专业长学制培养目标的分析与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9.

[5]中医临床基础学科高层论坛.中医思维是中医人才培养关键[J].光明中医,2008,23(12).

[6]邢玉瑞.中医临床思维特点探讨[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9(4).

[7]姜建国.论《伤寒论》的复杂性辨证论治思维[J].山东中医杂志,2012,31(2).

篇3

2.中医内科学开放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3.“内科学”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探讨 

4.小动物内科学综合设计性实验教学的探讨 

5.强化内科学研究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探讨 

6.内科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应用的利与弊 

7.结合内科学教学实际,培养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 

8.内科学实习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改革 

9.PBL教学法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0.提高中医内科学理论教学质量的探讨 

11.《中医内科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研究 

12.浅谈内科学教学方法的应用与体会 

13.如何加强实习生中医内科学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  

14.内科学教学中病案教学法和传统讲授法的比较 

15.口腔内科学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改革思路探讨 

16.Blackboard平台应用于口腔内科学教学中的效果评价 

17.PBL教学在中医内科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18.对医学生内科学临床实习综合能力量化考核的研究和探讨 

19.基于临床案例的PBL教学法在中医内科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 

20.内科学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新模式的初步探索 

21.案例式教学法在高等中医药院校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22.临床医学内科学双语教学调查分析 

23.中医内科学教学中引入现代医学知识的方式和意义探讨 

24.PBL教学模式在兽医内科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和思考

25.改良PBL教学模式在医学留学生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26.医学生内科学双语教学需求调查分析 

27.新世纪教材《中医内科学》“咳嗽”篇历代文献引述的相关问题 

28.培养创新理念,提高中医内科学临床教学质量 

29.抛锚式教学法在临床医学八年制内科学实践教学应用初探 

30.内科学教学中的“逆向思维”与“横向”教学法 

31.多种教学方法结合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应用初探 

32.PBL教学法在中医内科学课堂教学的应用 

33.谈医学生如何学好内科学 

34.能力本位教学法在中职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35.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内科学PBL教学模式介绍及借鉴 

36.口腔内科学教学改革初探 

37.临床医学留学生内科学全英教学探讨与反思 

38.中医内科学内分泌代谢系统病证临床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39.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兽医内科学教学方法探讨

40.中医内科学PBL教学法问题设置初探 

41.中医内科学教学在本科生临床轮转实习中的应用 

42.浅析如何提高内科学教学艺术 

43.师生微信内科学互动平台在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体会

44.内科学双语教学的思考与改进 

45.三年制专科层次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内科学实践教学的改革与研究 

46.采用多种形式教学 提高学生学习内科学的兴趣 

47.案例式教学法在兽医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48.《中医内科学》中英文教材比较研究 

49.中医内科学症状术语规范化研究 

50.结合八年制医学生特点进行内科学见习教学初探 

51.心血管内科学专业发展趋势及设想 

52.建立八年制临床医学生内科学考核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与探讨 

53.《内科学》教学改革探讨 

54.规范消化内科学临床教学查房模式的实践研究 

55.“做乐赛”教学模式在《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56.内科学考试试卷分析与评价 

57.中医药高等院校精品课程内科学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实践 

58.基于中医思维模式下的中医内科学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 

59.论宋金元时期中医内科学发展特点 

60.TBL教学法在心血管内科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 

61.浅谈《内科学》双语教学课程的建设 

62.内科学临床见习课双语教学方式的可行性探讨  

63.如何提高内科学专业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64.思维导图在《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65.内科学临床见习实施案例教学应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 

66.内科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67.案例式教学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68.福建省内科学学科发展报告 

69.内科学课程改革中教与学的创新性研究 

70.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内科学双语教学刍议 

71.案例式教学法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72.内科学见习教学中临床思维能力培养 

73.改革考试内容方式 提高内科学教学质量 

74.以LBL联合CBL为基础的八年制内科学教学实践 

75.内科学双语教学探究 

76.内科学PBL教学模式对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培养的探索 

77.医学生内科学见习课的调查分析  

78.内科学“考站式”考试的实施及评估  

79.基于系统科学理论及全面质量管理理论的内科学教学精细化设计与管理 

80.病例引导的内科学心血管疾病立体式见习教学法研究 

81.中医内科学课程运用形成性评价教学的实践刍议 

82.内科学见习课采用CBL联合PBL法初探 

83.医学留学生内科学教学模式的建立与实践 

84.多媒体在医学留学生内科学英文授课中的作用 

85.内科学PBL教学模式的应用探索 

86.CBL,PBL与TBL整合教学法在心血管内科学中的实践 

87.诠释学在中医内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88.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内科学教学体系改革初探 

89.《内科学》实践教学中“双语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讨 

90.内科学教学改革分析与探讨 

91.心血管内科学中英双语教学实践回顾与探讨 

92.基于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的内科学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 

93.PBL教学方法在中医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94.八年制诊断学和内科学教学改革探索 

95.内科学教学中以问题为基础的病案教学法探讨 

96.基于PBL的内科学教学模式探究 

97.内科学精品课程网络教学平台的建设 

篇4

【关键词】外科学;教学方法

Teaching means of the medical science surgery and the method shallow Xi

Wang YuanhuiYe Lizi

【Abstract】Pass to living practice of surgery teaching to the medical science, study aggressive valid of teaching method, exaltation surgery teaching of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Surgery learn;Teaching method

外科学是医学生的一门重要临床课程,对于医学生具有极高的挑战性;它不仅要求学生要掌握好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较高的科学素质、科学思维方法和临床操作技能。传统的医学教学模式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法可系统地讲解基本理论知识,但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精神,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各种技能的培养。如何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训练和加强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和临床技能培养成为了现代医学教育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结合多年教学经验,笔者提出以下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病案教学

在外科教学过程中,运用病案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它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

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法形式较为呆板、沉闷,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病例带入课堂,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不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参与意识,而且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对话增多,增强合作意识。同时病案教学法模拟了临床工作中处理病人的思维过程,使基础知识和临床知识能够融会贯通,不但获得完整的系统性、整体性的知识结构,而且学会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锻炼临床思维能力,做到学以致用,为日后实习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使用病案教学方法时,指导教师应选取病案应紧扣章节内容,其后引人主题讲解,应突出典型性,充分体现疾病的征象,有鲜明的特点,使学生思想很快集中且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2.PBL教学模式

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学法是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 1969年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McMaster University)首创。它是指以问题为基础、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的小组讨论及自学的教学模式。PBL目前已成为国际上一种十分流行的教学方法,同时也逐渐成为我国医学教育模式改革的趋势。PBL教学法认为学习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是学习者通过新、旧经验相互作用来形成、丰富和调整自身经验结构的过程,教学并不是把知识、经验灌输到学生的头脑中,而是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经验出发,建构起新经验。一方面,问题设置应体现与学生原有知识经验的联系,同时又蕴含新的关系和规律,是通向新理解、新图式的桥梁,能够将学习活动与其背后的基本原理联系起来,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进行聚焦性、反省性研究,把学生引导到对基本关系的理解上来。另一方面,问题又具有一定的复杂性,需要学生组成小组整合知识来合作解决,从而促进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学生内部知识的整合和内化。因此,PBL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探索能力,符合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

3.多媒体和网络相结合的教学

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及其相关技术在教育领域逐步得到广泛应用。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方式,已成为国内外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之一。应用多媒体课件给临床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充分增加了课堂信息量,并使教学活动进一步丰富和多样化。多媒体不等于简单的幻灯片放映,不仅是以简单的文字和图形拼凑而成,而是掌握高水平课件的设计方法和思路,利用网络技术平台结合实际临床教学内容设计出适合自己授课的具有个性的教学课件。同时应不断收集外科学多媒体资料。可以充分利用数码相机、摄像机、扫描仪等设备,也可利用各种动画软件制作更好的示意图,或利用USB接口、DICOM接口直接收集影像学仪器内的动态图像、三维立体图像等资料,建立教学资源库,然后根据教学需要,编制成多媒体教学课件。可随时将临床诊治的典型病例图像以及新技术、新方法及时补充到教学课件之中。因为与其他学科知识的广泛的交叉和联系,还可充分利用超链接,以有效、便利地帮助学生更好把握知识的相关性。但应该注意多媒体课件的设计和制作不能脱离教学大纲,应从学生的认识水平、接受能力去设计,才能真正达到辅助教学的目的。

当今世界已全面步入信息化时代,由于信息数字化、网络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互联网正取代了传统媒体,成为重要的信息来源,也成为重要的学习资源。利用多元化的搜索引擎,搜索相关教学、学习的资源和软件,学生可以方便的从相关网站获取大量的外科知识。学生也可以通过访问国外相关医学网站、数据库等,了解国际外科学发展与前沿问题。同时教师与学生之间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实时交流以及利用远程文件传输系统实现相关资源的共享。

4.适当的双语教学

医学是目前进步最快的学科之一,医学新进展和成果大部分出现在发达国家,大部分的论文均是用英语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或在国际会议上交流。因此,提高医务人员的英语应用能力应该成为医学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英语授课的目标是要求学生能基本熟悉常见疾病名称、症状、体征和基本医疗术语的英文词汇,掌握常用医学英语口语,能较为流利地用英语与病人进行交流,准确采集病史,了解病人的需求,适应英文环境下的日常医疗工作经过训练,并能较为流畅地阅读英文文献,并撰写英文病历摘要和个案报道。

总之,目前外科教学应利用多样化教学方式,多方面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才会在临床见习教学中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有助于全面提高教

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高炼,黄许森,赵枫,潘国忠.病案教学法在外科学总论教学中的应用[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8,30(1):150~151.

[2] Headrick L,Kaufman A,Stillman P,Wilkerson L,Wigton R.Teaching and learning methods for new generalist physicians[J].J Gen Intern Med,1994,9:42~49.

篇5

药理学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和药学的桥梁科学,在高等医药学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面对当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速兴起,21世纪的高等教育提出“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学和一流教学管理”的要求,新形势下如何加强教育教学体系的改革,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已成为每一位教学工作者的研究课题。每一位青年教师应该不断学习研究和改进,争取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学生对知识应用能力。

1 建立和完善多种教学方法和方式

《药理学》是高等医药学院校的专业基础课之一,传统的以老师讲,学生听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把多种教学方式和方法引入课堂,提高教学效果。

1.1 多媒体演示教学法 药理学内容复杂,许多概念和理论抽象,学生难以理解,教学过程中部分章节利用多媒体课件,比如心血管系统的循环图以flash的动画形式,配以药物作用后的变化,展示出药理学复杂的内容。

1.2 列表比较法 药理学中某些药物具有相似的药理作用和应用,但又有些差异,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以表格的形式列举以区分几者不同。比如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麻黄碱都可以治疗哮喘,但作用机理,时效性等各有不同,一图标的形式表达更有利于记忆。

1.3 口诀教学法 药理学的主要内容就是药物的作用和临床应用,内容繁杂,记忆难度答,让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而排斥记忆,故而在教学过程中可适当利用语言的韵律和节律,可将零碎的内容归纳起来编成口诀,化繁为简。

1.4 病案分析法 病案教学法是将病案引入药理学教学,课堂上由老师举出病案,让学生来寻找合适的治疗药物,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来理解,表述出应用每种药物的理论依据。如果有不同的药物选择可以从药物作用的两重性角度分析利弊,选择最佳药物,这样学生既可以掌握药物的作用机理,也会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2 整合药理学学习内容,建立“第二课堂”

药理学是研究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及作用规律的科学,是运用基础医学知识如生物化学、解剖学、免疫学等研究药物作用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既相互的桥梁课程。

课程内容涉及面广,知识量大加之新药层出,学生会发现书本上所学的药物在生活中和临床上很少见到,感觉数本内容与社会脱节,学无所用,用而未学的现象。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讲授课本知识,还要与社会实际紧密联系,整合课程内容,建立“第二课堂”,这个“第二课堂”不是另外增加教学课时,而是在保证原有教学任务前提下,把新的知识以新的形式融入到原有课堂教学中,使课堂教学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大纲要求的内容,另外一个是新知识、新内容,提高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

2.1 部分课堂内容有学生准备讲解 课本中有一些内容是一些概念性的,需要记忆的知识,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内容讲解。比如抗生素的章节,内容涉及到微生物免疫学知识较多,如果老师纯粹的理论讲解,学生感觉被动学习,往往觉得枯燥并很难记忆,相反,如把每一类抗生素分给学生,让其借助现代先进的学习途径――网络,自己准备讲稿,不但把课本上的重点内容描述清楚,而且自己在准备过程中通过查阅资料对原有知识进行巩固,同时也了解了药物新动态,学生也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了自己表达能力。。在学生讲解完成后老师再加以补充和总结,来加强教与学的交流,达到教学互长。

2.2 把临床中常用药带入课堂 针对课本所讲药物与临床常用药物脱节的现象,鼓励学生把临床中所用药物的说明书及包装盒收集起来,每天利用上课前的两三分钟时间让每位同学来介绍一两种药物,并把这些说明书贴在教室后面做成学习园地,便于平时学习了解。如果条件允许,可将这些包装盒和说明书全部归类,按照现代实际生活中药店的格局建立一个模拟药店,供学生平时学习。

3 探索创新性药理学实验教学改革

随着社会发展,培养既有理论基础又有实践能力,富有创新精神的医药学学生,意识当今医药学教育的主要目的。药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药理学的实验教学既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思维,又可锻炼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因此,我通过实验手段的改革,教材内容的更新及实验考试方式的改革,要对药理学实验教学体系进行探索性的改革。

3.1 改革实验教学手段,更新教学内容。在现有实验条件允许的前提下,精选实验项目,完善基础实验,增设药理实验基础操作项目,在首次实验课就对学生进行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实验训练[1]。比如在原有的动物捉拿法、给药途径、处死等基础上,增设实验动物解剖、实验标本采集、麻醉方法、药量计算等,让学生学习并掌握药理科研的常用方法与基本技能。同时,在原有验证性实验的基础上增设综合性药理实验[2],通过不同学科知识的联系和不同章节的医药学相关知识的融合来设立实验内容,让学生综合思考分析问题。

3.2 改革考试方法和内容。原有的药理实验考试单纯的凭借药理实验报告,容易造成学生偷懒,或抄袭实验报告,并对实验结果缺乏分析,对药理实验考核改革,可督促学生增强实验动手意识,提高实验能力并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在实验考试内容上实行面对面操作演示考核,并对实验过程中的问题及时做出分析;同时实行老师知道下学生自主选题,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和完成实验报告,撰写论文,以个人为单位进行论文答辩考核,根据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对学生进行评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综上所述,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药理学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最终使得学生对药物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掌握,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药物的应用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学生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篇6

寄生虫学是一门形态基础学科,对临床、预防、检验和影像专业来说却是一门非常重要的桥梁和应用课程。但学生往往却忽视对本课程的学习和重视程度,学习缺乏热情和主动性,导致学生对知识掌握不牢、实际应用能力差。而在教学工作中,一直以来对寄生虫的教学仍只关注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教学,却忽略了工作中的实际需要。针对此现象,结合学生在实际学习本学科中存在的问题及本学科的特点,笔者采用了多维教学方式,多维教学法就是指在教学中教师多角度、多系统地激励、开拓学生思维,着重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概括、判断和迁移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1]。本研究从寄生虫学在医学学习中的重要性及学生的重视程度出发,多角度、多方位融会贯通寄生虫学科知识,已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生成为综合科学素质较高人才为目标的教学改革探索。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本校2010级统招本科生为实验对象,随机选取一阶梯教室学生进行多维式教学,另一阶梯教室学生使用传统授课模式进行教学。然后从每组中随机各抽取100名学生进行考试成绩、病例分析能力及论文写作水平几方面的比较分析。其中多维式教学组男42名,女58名,平均年龄21周岁;传统教学组男40名,女60名,平均年龄20.5周岁。

1.2 方法 采用多维式教学方法(课堂内多样化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和传统教学法(课堂理论教学)进行教学研究成果。研究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2.1 课堂多样化讲授 课堂上,充分利用PBL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引导法、病案法等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避免单一的文字、背书讲授形式。课下指导学生正确应用网络与图书馆进行相关资料查询,扩充对本学科的了解。

1.2.2 课程实践 实验课上鼓励学生积极进行标本的学习,并动手为自己或同学进行相关检查;带领学生走进社区进行调研,对易感人群进行询问并提出建议或检查;让学生进入相关的影像、检验科室,对寄生虫病形成一个深刻的主观印象,使其对寄生虫病的危害及影响更深入透彻的理解。

1.2.3 团队讨论 学生分组对所学内容及从实践中得到的知识进行讨论,互相探讨学习。

1.2.4 最终评估 对学生考试成绩、论文水平、病例分析能力进行评定,做统计学处理。教师根据以下几方面来综合评定学生的成绩:(1)课堂上对提出的综合性问题进行回答的准确性、全面性;(2)对本专业的研究进展的了解情况;(3)实践环节中的动手能力、知识运用的能力及综合素质的表现情况;(4)讨论环节及病历分析中知识的掌握程度;(5)考试的成绩;(6)论文的撰写能力。最后分别对两组学生进行理论考试、病例分析及问卷调查,各组随机抽取100名学生成绩进行对比分析。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PEMS 3.1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数据以(x±s)表示,两组间采用统计学u检验。以P

2 结果

2.1 理论考试成绩比较 多维式教学组平均理论成绩为(86.4 ±7.6)分,传统教学组平均理论成绩为(72.5 ±11.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病例分析能力比较 多维式教学组平均理论成绩为(82.4±8.9)分,传统教学组平均理论成绩为(65.3 ±13.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3 论文水平比较 多维式教学组平均理论成绩为(78.8±6.3)分,传统教学组平均理论成绩为(70.2 ±8.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篇7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4)12-154-03

本研究主要针对现代高等医学教育背景下中医药学教育的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在医科院校中医药学教学中应大力实行模块式教学下的案例教学法的改革实践与探索尝试。

1 现状与背景分析

1.1 医科院校中医药教学的现状

纵观我国中医药学学科教学现状,也集中存在一些问题。中医和西医是两个不同的理论体系,有着各自的思维方式[1]。医科大学学生入学后首先接受的是西医理论系统的教育,形成了较稳定的现代医学思维模式,学习中医时常常是西医“先入为主”;另外中医课程概念比较抽象,理论玄妙深奥、枯燥难记,学生听得费劲,学习的兴趣淡薄,课堂上

看英语等其他书籍的现象屡见不鲜。这些均造成了目前中医课在医科院校效果不佳,学生毕业后对中医没有认同感,严重影响了医学工作者个人就业与职业发展及国家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因此,中医药学教学存在的问题愈来愈突出,能力需求、学生素质、灵活教学等诸多因素迫切要求中医药学教学要尝试新的教学研究与实践,在医科院校进行中医学教材与教法的改革显得尤为必要。

1.2 模块教学

“模块”理论是由美国迈克尔・加扎尼加教授提出的,他认为脑是由在神经系统的各个水平上进行活动的子系统以模块的形式组织在一起的。加拿大荷兰学院将模块理论引入教育教学领域。将模块理论引入教育教学领域,其基本含义是:将一门学科中或各门学科中具有同类功能的知识点或能力项组合成知识模块或能力模块,使其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2]。

模块式教学模式是指以就业为导向,以从业岗位应具备的综合能力为中心,按能力培养的需要设置课程,组织教材,构建实验实习基地,以生产和工作实施理论为基础,强调实践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3]。它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分析,明确劳动力市场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以及劳动力需求的种类和数量,然后依据岗位职业能力分析,明确综合职业能力,确定对应的专业操作技能,根据岗位职业操作技能的需求,进行教学分析和教学设计,形成相应的教学模块。再根据各教学模块的实际需要,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手段,采用相应的考核方式组织教学[4]。

1.3 案例教学法[5]

案例教学是美国哈佛大学在20年代首创的一种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和实用型人才的重要教学方法。此教学法以案例为教材,让受教育者通过阅读、分析和思考以及相互间进行讨论和争辩,以提高思维推理和处理问题能力的教学过程。其特点是侧重实践、师生交互,可全面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案例教学的意义在于案例教学的最大受益者是学生。实施案例教学的各个环节,可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不断提升其综合素质。案例教学着眼于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采用“做中学”的形式,在经验和活动中获取知识,并可使思维能力得到一定的锻炼;通过案例,不仅可以获得知识,而且有利于提高其表达能力,增强解决问题的自信心;通过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体现学生的职业行为能力;案例教学大大地缩短了教学与实际工作的差距。

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是医学教育的灵魂和目标。案例教学在医学教育中,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和实用型医学人才的有效途径。

2 医科院校基于模块式教学下的中医药案例教学法改革探索

2.1 明了模块式教学特点[6],转变教师教学理念

模块式教学模式是针对学生所必须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构建相应的理论教学模块和实践教学模块,突破了学科教学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强化了针对性。它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以学生为主体,以模块为教学单位,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应用型人才的综合素质。我国学者经过研究发现国外模块式教学呈现的主要特点是:采用非学科式、以实践能力为基础的活动模式;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组织形式;教师成为教育活动的监督者和辅导者;采用目标学习法,重视学习过程的质量控制和评估。

2.2 明晰中医药的特色,优化案例设计

2.2.1 明晰中医药的特色[7] 首先,把握中医学的哲学基础、思维方式、基本特性,使医科学生克服掉“先入为主”的惯性,不仅走进中医课堂,而且能走进中医思维,把以往同学感觉玄妙深奥、枯燥难记的中医理论明晰化。其次,把握中医药与中华文化的相关性。中医药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中药方剂的命名如大小青龙汤、白虎汤、真武汤等的命名与古代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星宿的命名达到统一;中药剂量的确定来源于度、量、衡的制定依据:史书,班固《汉书・律历志》“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十六两为斤,三十斤为钧,四钧为石”……。中医的知识与传统文化糅合是课题研究注重的内容之一。

2.2.2 案例的设计和撰写[8] 设计案例时基于模块教学的模式,明确将案例教学法与中医学特色有机结合起来这些基本的原则,精心设计选取案例,如对中医的阴阳概念、整体观念、天人合一等放入自然中就有了更好的理解;辨证论治、治未病等思想用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的语言来组织临床案例,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明确案例设计的基本要求,如:案例要紧密围绕本学科知识点,不能偏离本学科的内容;案例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性、目标性,设计案例时要明确通过案例学习应达到的目的、学生应掌握的知识和提升的能力等;案例的内含知识要考虑学生的条件,已掌握知识基础等;案例要来自实际生活中,要有现实性;案例还要考虑对学生今后学习和工作有指导意义。其次,要明确案例的特点,所设计的案例应具有以下特点:知识性;典型性;对学生的启发性;趣味性等。第三,设计案例的类型,并不拘泥于固定的模式,可以视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一般来说案例类型主要有信息式案例、问题式案例、实录式案例、决策式案例和条例式案例等。每设计一案例时都要首先明确这些基本的原则,然后根据理论知识内容精心设计选取案例,如对中医的阴阳概念、整体观念、天人合一等放入自然中就有了更好的理解;辨证论治、治未病等思想用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的语言来组织临床案例,最好是自己的临床案例,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9]。所设计的案例要有以点带面的指导意义;能使学生在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上有提高;更要具有可理解性。

2.3 明确教学改革方法,完善评估体系

为确保模块式教学模式下中医药学案例教学法收到良好效果,应配套开展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探索,构建合理、实用的教学方法、手段。案例的实施过程中应简明扼要,通俗易懂。

2.3.1 案例的实施[10] 课堂案例的导入采取多种方式,既可按传统模式讲授,在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以案例作为补充,供学生阅读使用;也以案例为先导在一节课开始的时候即进行,从而引导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提高了学习效率;有时在相类似的疾病讲授完后导入。通过病例的引入可使学生兴趣提高,积极思考问题。在引入案例时注意到教师只需要提供原始材料,不需要提供分析观点。课堂集体讨论病例,分析,总结。

2.3.2 案例的导入 可采取多种方式,既可以按传统模式讲授,在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前提下以案例作为补充,供学生阅读使用;也可以以案例为先导在一节课开始的时候即进行,从而引导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习效率;也可以在相类似的疾病讲授完后导入。通过病例的引入可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表现出很大的学习兴趣,从而进入讨论阶段。在引入案例时教师只需要提供原始材料,不需要提供分析观点。

课堂集体讨论病例,可以允许同学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可先以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然后再进行个别学生的提问,同学之间互相补充,教师引导让所有学生的思维都调动起来,活跃课堂气氛,积极地回答问题,在分析讨论阶段学生做一些简单笔记,把不同见解、合理建议记录下来,可以允许意见、见解有冲突、纷争。

通过病案讨论引申出一定的结论,可以先让学生总结,老师再作补充,也可老师总结,讲出案例中的关键点以及讨论中存在的不足和长处,对学生理解的难点疑点进行再一次的详细讲解,帮助他们更清晰地认识病案中的疑难问题,使案例中的问题更加明朗化或想法更具体化。课后学生上交学习报告,对自己在案例阅读、分析、讨论中取得了哪些收获、解决了哪些问题、还有哪些问题尚待释疑等作一总结,并通过反思进一步加深对案例的认识。

2.3.3 案例教学方法效果评估 对于案例教学方法效果评估可采取多样化[11]。积极尝试以学生为主体、基于工作过程的任务驱动、创设情景等案例教学方法。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形成一种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创设模拟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手段,使用图文并茂、声情相生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或光盘,可通过制造全方位的案例教学环境,调动学生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觉,提高教学效果。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相结合,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如参观、访问、考察、写作、进行专题讨论、主题辩论等,激发学生兴趣。此外,还可以结合传统方法命题,进行期末闭卷考试的考试评估法和以发放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的调查评估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有效评估。

3 结束语

本研究主要针对现代高等医学教育背景下中医药学教育的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医科院校中医药学大力实行模块式教学下的案例教学法的改革实践与探索尝试。在该模式下将案例教学法与中医学特色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对相对比较抽象、玄妙深奥的中医理论有一个较为深刻的理解,中医知识得以扎实掌握。教学中加强理论知识向岗位实践过渡的内容,为学生实习、走上岗位打下基础。此方法侧重实践、师生交互,全面激发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又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学生的中国文化底蕴,提高中医学教学质量,培养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

笔者参加了案例版教材[12]编写及修编,并在教学中应用。教材已经在2009年12月出版且在10余所高校(参编单位为主)的中药、药学、资源、营销、医学等多个开设中医药学概论的专业中进行了应用,反应很好。2010年12月即进行了第2次印刷。教材除案例外,还融入了学习目标、知识窗、知识拓展、英文小结、课后阅读指导、思考题目等内容,以其新颖、全面、实用、生动获得好评,2011年被评为“江苏省高等学校精品教材”。基于模块式教学模式下的中医药学案例教学法值得进一步推广普及。

[参考文献]

[1] 曲震理.胡清茹.提高药理学教学质量探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4):1742-1743.

[2] 沈晓蓉.语文教学中的模块单元式教学研究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41(6):27-28.

[3] 冯晓玲,李莹.模块式教学法在中医妇科教学中应用优势[J]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10(8):182-183.

(下转第页)

(上接第页)

[4] 张启森.模块式现场教学的探索与实践[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一专辑)[C].2006.

[5] 张骞,王娜娜,吕增华.浅谈案例式教学在病理学实验中的应用[J].科技视界,2012,2(20):109-110.

[6] 焦轶,庞刚.模块式教学法在临床专业研究生断层解剖学教学中的应用[J].四川解剖学杂志,2010,18(3):58-59.

[7] 张翠玲.医科院校的中医教与学[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22(8):88-103.

[8] 罗臻.案例教学法在药事管理学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药事,2005,19(11):697-698.

[9] 周英,罗颂平.病案教学法在中医妇科教学中的应用[J].中医教育,2006,25(1):38.

[10] 祁秀玲,陈俊荣,,等.案例教学法在药事管理与法规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12,9(9):144-145.

篇8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临床类专业其他课程的基础,其教学水平的高低对毕业生临床诊疗水平有重要影响。目前部分学校《中医内科学》教学仍沿袭传统教学模式,即以课堂讲授和临床见习、实习为主要手段,这已不能适应新的教学要求。“行动导向教学”是以活动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它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引导课文教学法、卡片展示教学法、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和项目教学法。

一、教学团队

行为导向教学的学科知识面广,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学团队应包括行业专家、专业教师及教学主管领导。我校推行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教学团队的具体构成为:行业专家的纳入标准是要求在临床一线从事内科诊疗工作10以上,指导中医学实习生5届以上,具有中、高级职称的内科医师;主要工作任务是提出专业岗位群包含的典型工作任务,以及完成这些任务所需步骤。专业教师的纳入标准是要求从事中医内科学教学工作5年以上,在省级以上核心期刊发表教学改革论文2篇以上,具有中、高级职称的专业教师;主要工作任务是在教学主管领导的引领下,将典型工作任务转换为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教学管理人员的纳入是要求从事教学管理工作5年以上,对专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模式均有深入研究,并具有中、高级职称;主要工作任务是进行中医内科学教学分析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

二、实施过程

1. 理论教学。

针对不同章节内容采取不同教学方法,主要包括引导课文教学法和卡片展示教学法。引导课文教学法是一种借助专门的教学文件引导学生独立学习的教学,其教学过程分为6个阶段:获取信息、制定计划、做出决定、实施计划、控制和评定。卡片展示教学法是运用卡片展示技术将学生引入交流的氛围,培养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教学程序为开题、收集意见、加工整理、总结和形成最终结果。以“肺病证”为例,教师在课前给出一些引导问题,比如正常呼吸是多少?肺病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如何诊断?如何辨证论治?将所有学生分成6组,利用课余时间准备,遇到问题时组内学生相互讨论,查阅相关资料,必要时咨询教师。上课时每组派1名学生,在规定时间内上台分享该组所负责的内容,组织学生讨论,及时纠正其错误,探讨进一步完善的方法。另外,其他各组学生在课后需上交相关作业。最后,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重点和难点章节如“感冒” “哮病”等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后让每组学生自己出一些练习题制成卡片,各组交换学习,每组组内进行归纳、总结。

2. 实验教学。

针对不同实验过程,主要采用模拟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和案例教学法等。模拟教学法是一种在模拟情景或设备中学习相关职业所需知识、技能和能力的教学方法。角色扮演法是一种在模仿现实情景中由学生扮演特定人物角色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是教师选定一个适当的案例,让学生直接参与讨论,分析这个案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以“病案书写”为例,实验室环境完全模拟医院病房的环境,分医生办公室和病房,情景真实。教师先进行整个操作过程的一般示教。每3名学生为一组进行练习,整个过程都严格模拟临床情景进行,这3名学生分别扮演患者、患者家属和接诊医生。教师课前设计多种案例,让各组学生进行练习,并在练习的过程中予以巡查、指导。实验课结束前,教师抽查1个小组的病例书写情况,组织学生讨论,并对各组学生练习情况进行总结。

3. 整体训练。

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等内容的有机整合为前提,通过项目教学法,促进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评判性思维能力及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一阶段的教学安排在学生完成所有章节学习,掌握本课程基础知识和技能后,在仿真人体模型上进行。教师设计一个完整的病例,让仿真人体模型模拟某种疾病相关的症状和体征,抽取6名学生组成一个治疗小组进行诊疗,诊疗正确,病情好转,实验结束;如诊疗错误,则病情恶化,实验失败。在该组学生进行诊疗的同时,其他学生通过监控系统观看操作过程并给予评论。最后,教师进行总结点评,指出需要改正的地方,鼓励学生进一步完善相应的操作。

三、教学效果

学习效果问卷是在参考有关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学生座谈结果,并根据多位临床专家的意见反复修改而成。共有l0个项目,涉及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交能力3个维度。问卷调查采用无记名方式,调查前用相同的指导语解释问卷内容,学生在15分钟内完成,当场回收。结果显示,学生普遍反映行动导向教学优于传统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自学能力,有利于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培养了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学生适应医生工作角色快,临床工作能力普遍提高。

四、教学反思

1. 行动导向教学提高了学生综合能力。

学生通过完成若干个具体的“工作任务”,从做中掌握了知识与技能,培养了关键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深入角色,培养了团队精神、沟通能力、程序化工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显著地缩短了学生临床工作适应期。

2. 行动导向教学提高了教师自身素质。

行动导向教学理论的课程教学要求教师既是行业能手又是教学专家。为此,教师授课前不仅要备知识,还要熟悉每位学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授课过程中注重学生反应,建立班级反馈小组,定期座谈,寻找授课过程中需要完善之处,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作者单位:梅刚,河源市卫生学校;漆冬梅,河源市中医院)

参考文献:

[1] 张莹.行为导向教学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06,(12).

[2] 仲文祥.由德国“行为导向教学”引起的思考[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

[3] 杨黎明,瓦格纳,赵斌娣等.关于行为导向教学方法的研究[J].职教论坛,2002,(18).

篇9

中图分类号 G6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7-0332-01

LBL(Lecture Based Learning,以授课为基础的学习)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讲课为基础,重在传授知识,教师与学生缺乏相互沟通,学生缺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创新精神,欠缺综合能力。PBL(Problem-Based Learning,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是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McMaster大学医学院首先试行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这种学习方法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形成自我学习、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终身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1-2]。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在毕业后工作实践中并不一定都会用到,因而学生在校期间需要形成良好的自我学习的习惯,以适应知识不断变化的要求,这才是教育教学的主要思想观念。笔者对塔里木大学动物科学学院2014届和2015届动物医学、动植物检疫、畜牧兽医专业的兽医药理学课程的部分章节采用PBL教学法进行教学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兽医药理学PBL教学前的准备

召开学生集体会议,介绍兽医药理学PBL教学流程;确定PBL学习小组成员和组长、记录员;发放专业书籍、记录本、记录笔等PBL教学用品。教师集体备课研讨后,精心挑选适合PBL教学的兽医药理学章节,结合相关热点新闻,列出了8组讨论提纲,内容涉及到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排泄系统、神经系统等相关药物。确定PBL教学病例;确定教师授课内容和授课对象;与学生交流联系方式。

2 研究对象

以2014届与2015届学习兽医药理学课程的动物医学、动植物检疫、畜牧兽医等专业合计16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针对同一水平层次的学生的兽医药理学教材、教学大纲、教学时数及教学目标均相同。

3 教学方法

采用PBL教学法的设问、讨论、总结、提高四段式教学方法,主要程序及实施步骤如下。

3.1 准备讨论提纲

学习每一章节前,教师根据学生知识水平和结构,结合教学大纲的要求,将教学内容分成若干小问题,配合相应的讨论提纲,作为课堂讨论内容。

3.2 学生分组预习

首先将学生划分为5~6人的学习讨论小组。课前2周给每组学生布置教学提纲并设置一些问题,让学生课前预习教材相应章节,仔细思考并讨论提纲中的问题,借助课本、图书馆资料和网络资源[3],通过自学制作出多媒体课件,并对设置的问题进行讨论并给出答案或解决方案,写出书面讨论发言稿。如果时间允许,可将制作好的课件在课前与教师进行简单的介绍和交流,能使学生的发言更加有效。

3.3 课堂集中讨论

以问题为基础进行讨论。正式上课时,让各组学生推选代表发言,阐述其对提纲中问题的看法。教师和其他学生认真聆听,教师在各组学生发言过程中控制讨论节奏,对发言进行启发和引导。之后各组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交换各自的意见和观点。

3.4 教师归纳总结

教师在各组发言完毕后进行总结梳理,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掌握相关知识。对学生漏掉的知识点补充讲解,对于争议较大的难题进行详细分析,总结归纳本课程的重点难点,使学生对内容有清晰的思路。同时对各组的发言进行点评,提出今后改进的要求[4]。

3.5 总结提高

对学生讨论提出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如临床新进展等问题,布置学生每人再搜集信息,分析总结,写成小综述、案例分析型论文;课程结束后再交流1次,交给教师评估,同时也作为综合评定的指标之一进行考核,培养学生初步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

4 教学效果评价

教学结束后,以全体学生为对象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调查的内容包括学生对PBL结合LBL教学法的接受程度,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思考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益处等。共发放问卷160份,回收有效问卷160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通过分析调查问卷,发现92.2%的学生都喜欢气氛活跃的课堂,认为PBL教学模式效果很好,形式新颖、灵活而且吸引人,95.8%的学生认为兽医药理课联系一些病例的教学方式很有必要,学生和老师进行有效的口头和书面沟通使得学生的交流能力有所提高,87.2%的学生认为PBL与传统(下转第334页)

(上接第332页)

大课相结合非常适合兽医药理学课程的学习,90%以上的学生认为采用PBL教学法可更好掌握教学内容、巩固基础课程知识。学生提问次数和人数增加,查阅资料次数增多,自学时间明显延长,搜集资料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自我学习和个人发展能力有所提高、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显著提高。

5 结语

与传统教学相比,改革后的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采取LBL与PBL教学法相结合的方法,既引入了PBL教学法的教学内容,又避免了PBL教学可能存在的知识面不全面、基础不扎实的局限性,而且侧重于激发学生主动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去,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该教学方法切合兽医药理学课程的教学实际,有效可行,值得进一步实践推广。

6 参考文献

[1] 安立.PBL教学法在呼吸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病案,2013,14(5):68-70.

篇1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632-01

纵观历代名医,大凡成为中医名家者,无一不娴熟经典,并通过临床实践不断创立新说推动中医学术的发展。“读经典做临床”是对历代名医成长经验的归纳和总结。历代医家成名的经验提示要想做好临床,就必须熟读经典。而《内经》课程是中医经典课程之首,其理论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怎样读中医经典,掌握其内涵,为临床服务,即践行现代提倡的“读经典做临床”[1]的宗旨,课程团队通过长期对《内经》教学进行研究与实践,总结提出强化中医基本功底、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开展名医讲座及丰富网络资源对培养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1 开展原文背诵,强化中医基本功底

思维的形成要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故中医临床思维必须以坚实的理论知识为基础。中医基本功底扎实与否直接决定中医学传承的质量与中医临床思维的建立。中医学理论的传承与临床思维的培养离不开背诵。《内经》课程是中医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熟读《内经》原文是造就中医临床人才的基础性工作。课程教师将《内经》原文划分为三个等级。其中,一级原文要求学生背诵和熟记,在课堂上以提问方式随时检查学生背诵情况,在期末开展原文背诵口试及知识竞赛。通过开展口试及原文背诵知识竞赛,督促学生强化中医基本功底的训练。对研究生也进行每年一次的原文背诵考核。

2 改革教学模式,培养临床思维及辨治能力

《内经》课程传统教学模式是采用“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以教师在课堂上讲解传授知识为主,把教学内容灌输给学生,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地位。课程组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在课程教学中通过运用PBL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及讨论式教学法,培养了学生临床思维及辨治能力。

2.1 开展PBL教学法 PBL(Problem-based Learning)是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是基于现实世界问题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形式[2]。PBL教学法转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知识的主体。PBL教学法可较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能力,目前已成为国际上比较流行的一种教学方法。

《内经》课程在开展PBL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解决医案所呈现的问题,有效地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和临床辨治思维能力。“肢体活动障碍的张先生”的案例是基于《素问・生气通天论》及《素问・痿论》中关于偏枯及痿证的相关教学内容而编写的。通过此案例为学生创建了一个基于问题的自主学习环境。学生通过自主查询资料解决医案所呈现的问题,加深了对《内经》中《素问・生气通天论》及《素问・痿论》经文的理解,掌握了偏枯及痿证的病因病机与治疗,建立起了较为全面的关于偏枯及痿证的临床诊疗思路与方法,并深刻体会可《内经》理论对现代临床的指导意义。

2.2 运用案例式教学法 案例式教学法(Case Teaching Method)始创于美国哈佛大学,最早用于商学院及法学院的教学中,随后迅速推广到其他领域的教学当中。案例教学法在医学教育中有类似的模式,称之为病例分析法。案例式教学法要求教师根据教学目标与要求本着理论联系实践的宗旨,以案例为基本素材,将学生引入一个特定的真实情景中,通过师生互动、学生参与、平等对话或分组研讨等形式,促进学生对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

《内经》课程通过教学实践认为在中医经典教学中采用案例式教学法,能够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提高教学效果。在不同教学阶段,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引入古今名家医案。在课堂上以真实案例为导入,对学生进行分组,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学生们根据案例,积极讨论、发言、答辩及提交讨论报告等,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强了学生对中医经典的认识,拓展了诊治思路,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课程组教师将学生病案讨论记录和想法,编印了《病案论文集》。

2.3 开展讨论式教学法 讨论式教学法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来源于德国,目前在西方发达国家已成为一种普遍应用的教学方法。此种教学方法通过为学生在课堂上提供思考问题及讨论问题的机会,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内经》课程在教学中,根据教材中教学内容及进度的需要,将教学环节中的重点和难点分解成不同的知识点,拟定出讨论的题目。教师课前提出问题让学生们去思考并查阅资料,在课堂上让学生讨论、分析并归纳,提出自己的看法及见解,在学习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在《内经》课程教学中运用此种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思考问题的主动性与灵活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同时,通过此种教学方法,也促进了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及提高。

3 邀请名医专家讲座,拓展学生视野

《内经》由于其成书年代久远,文辞古奥,医理精深,故给学生学习及理解原文带来一定难度。为了帮助学生充分理解经典原文的理论,每学年都有计划邀请名老中医为学生及青年教师开展学术讲座。学术讲座主要是围绕哲学、文化、临床、现代科技等角度阐发《内经》理论的奥秘,发掘其经旨,特别是运用《内经》理论对临床验案进行分析和讲解,不仅帮助学生加强了对中医经典理论的深入理解,而且也帮助学生构建了只有学好经典理论,才能做好临床的思维模式,深刻领悟了中医经典理论对临床的重要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4 丰富网络资源,拓展学习空间

网络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将现代网络教学手段运用于《内经》经典课程教学中,充分拓展了教学空间与时间,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是继课堂教学之后的又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通过近年的网络教学实践,《内经》网络教学平台内容非常丰富,尤其是网络教学中的专家讲堂、教学纪录片及古代医案,对强化学生重视经典、培养临床思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专家讲堂有来自全国各地名师名医的学术讲座,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空间,里面涉及的临床验案拓展了学生的临床思维;教学纪录片及古代医案里收录了大量的古今名家医案,帮助学生建立起了临床诊治思维。

《内经》课程以“读经典做临床”为宗旨,通过开展原文背诵、改革教学模式、邀请名医专家讲座及拓展学习空间,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经典课程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临床思辨及创新等综合能力。但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还需要从多角度、多方位对中医经典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探索和研究,以中医经典课程为基石,培养出符合中医人才成长规律的高水平中医临床人才。

参考文献

篇11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29-0119-02

推进本科生的研究性学习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而医学院校本科生的教学对于培育复合型卫生人才、提高医疗卫生队伍素质有着重要意义。医学院校学生由于受知识量大、传授型课程多等因素的影响,研究性学习的机制更需要改善,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也需要提高。目前,全球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呈上升趋势[1],肿瘤学课程受到教育者的重视。将肿瘤学的教学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型向研究型和应用型转变,努力建构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自主研学等“多位一体”的教学,提出“以临床肿瘤问题为主线,以诊断、治疗、预防、保健为目标,以多学科肿瘤相关知识为基础,以见习、自学、讲授、讨论、研究和总结为方法形式”的教学模式。

1 培养目标

本科生肿瘤学研究性学习应该达到的目标是:课程结业考核时,学生能够基本掌握肿瘤学基本理念、基本知识,能够对常见肿瘤疾病作出正确诊断和处理意见,具备基本的动手操作能力,能够把握外科、化疗、放疗、生物治疗等手段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和地位。具备肿瘤专业的科研思维,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科研论文写作能力,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出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因此,本科生研究性学习是让学生从书本的学习走向临床的学习,将学生的“填鸭式”学习走向挖掘智能的学习,从按部就班的被动学习走向创新性的主动学习。

2 肿瘤学研究性学习方法

目前,很多教学活动仍以“理论讲授+多媒体课件+板书”的课堂教学为主,再以课内实验或讨论为辅助。即使有漂亮生动的多媒体课件,一定程度上可使课内教学内容丰富起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但其教学仍然秉承着“教师讲授为主体,学生聆听授课内容”的形式,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学习潜力。研究性学习也称为项目学习或主题研究[2],相对被动学习而言,即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题目,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最重要的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精髓是鼓励探究与创新[3]。具体措施如下:(1)开展“案例分析和追踪” 研究性学习将学生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加强课内学习与课外学习结合、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科研与教学结合。创造条件向大学生全面开放科研资源,鼓励本科生尽早参与科研与科技创新活动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而作为传道授业的教师将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模式,由重传授知识向重发展学生能力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对于学生,鼓励他们树立研究性学习的理念,既在学习中研究,又在研究中学习,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案例分析法”[4]是最常用的教学方法,我们将此方法进行拓展和改良,即不仅选择案例供学生讨论,还让学生从课堂深入病房,全程见证案例病人的诊治过程,我们将此方法称之为“案例分析和追踪法”。例如讲授“肺癌”课程时,传统授课方式是平铺直叙式,往往从介绍流行病学开始,依次讲授发病原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预后等,这种教学方法较枯燥乏味,为“填鸭式”,学生兴趣不大,听课印象不深,课后容易忘记,更谈不上激发研究此病激情和兴趣。采用“案例分析法”时,先在示教室给学生介绍一例临床肺癌案例,然后让学生去病床边认识接触该病人,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此后,为该学习小组学生布置任务,要求他们查找课本和文献资料,了解肺癌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措施等,结合规范化诊治要求,为该患者“号脉”、制定诊治方案。学生完成这些主动性工作后,老师再参与一起集中讨论,公布正确答案,讲授关键知识点,同时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关注病人治疗过程、治疗效果,并且进一步了解肺癌的流行病学特点、诊治进展和前沿观点,提出防治措施等。在下一次讨论课上,师生们一起讨论此病人的治疗情况、治疗效果、预后预测。针对肺癌治疗效果差现状,讨论肺癌诊治进展和如何设计科研课题对肺癌进行研究等。(2)紧抓教学、科研服务于临床的思想,提高临床实习质量:对学生的临床实习提出具体内容和要求,为学生发放临床实习记录、考核本,主要记录学生在各个专业实习的情况,包括考勤、分管床位数、书写样板病历、经治常见或疑难病种、参加病案讨论内容、临床操作手术记录、带教老师考核评分评语等。具体实践安排:实行肿瘤各相关学科的临床实践轮转制,例如要求在肿瘤外科、放疗科、化疗科、病理科、影像科实习轮转,各个轮转科室制定出学习要点和具体培养训练计划,轮转期间在上级带教老师的指导下承担助理住院医师的日常工作,转科结束后,进行出科考试。在临床实践过程中,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多学科讨论会、讲座、专题报告、疑难复杂病例讨论会、小组学习等,并且将参会和发言等表现进行评分,作为考核内容。学生实习结束后,将各肿瘤亚专科或相关学科实习获得的考核分累加,加权后确定为肿瘤学实习所修学分。(3)增开多门肿瘤基础、临床相关和肿瘤进展的课程:当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肿瘤领域新观点、新知识更新很快,所以需要紧跟学科进展,老师引导学生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例如,开设肿瘤病理、分子生物学、肿瘤免疫学、肿瘤遗传学、肿瘤流行病学、专业英语、肿瘤影像、肿瘤文献查询、肿瘤手术学、肿瘤放射治疗、肿瘤化疗、肿瘤生物治疗、肿瘤转移机制、循证医学等作为选修课程,并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由肿瘤外科、内科、放疗科、病理课、影像科等组织的肿瘤多学科查房、病案讨论,鼓励学生参加肿瘤学术会议,鼓励学生设计科研课题进行科学研究,鼓励学生撰写科研论文、综述,所有这些项目计算成相应学分,进入考核评价系统进行考核。(4)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研究性学习的本科教学外部环境,例如,充分利用学校强大的校园网、图书信息平台、实验室、临床实习基地和信息检索手段等;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有效指导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工作;推动研究生与本科生资源共享机制,使研究生与本科生教学成为相互衔接的系统,资源有效共享。(5)推行和改革学分制:除必修课学分外,增加实践活动选修课学分。改变只有理论课可以获得学分传统,对于学生积极参加肿瘤多学科查房和病案讨论并且勇于发表自己观点者、对于积极参加肿瘤学术会议能写出会议报告和主题者、对于科研课题设计合理和完成良好者、对于积极撰写和发表科研论文者,均可以按照选修课标准获得学分。此外,允许学生参加多次考试或重修、选学习方式和学习进程,改变传统的学生学业评价中的“一考定全局”的单一成绩型评价模式,实行过程评价,实行开卷、半开卷、口试和论文答辩等多种形式的考试方式,突出学习、实践、科研、创新等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的综合评价[5]。

3 效果

“案例分析和追踪法”教学较传统教学方法主要优点是:①学生对案例涉及的疾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会主动地去了解和探索之;②学生能在临床接触病例和查找资料了解疾病全貌的过程中对该病种有深入的了解;③记忆深刻,不易忘却,在以后的临床工作中非常容易上手处理该种疾病;④具备了从临床问题入手的科研思路,临床科研有了源泉。通过对三届部分5年制和7年制本科生的肿瘤学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对肿瘤学学习兴趣明显增强,对肿瘤专业知识掌握和临床技能明显提高。与其他学生比较,参加该研究性学习体系的学生获得的学分平均要高5~6分,获得继续深造肿瘤学的学生数也要多,近40人考取本单位或外单位肿瘤学博士或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从事肿瘤学临床工作的学生,在各自的岗位上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有些学生成为了科研骨干或者优秀人才。

4 讨论

在本科生肿瘤学研究性学习中,通过“案例分析和追踪法”的教学改革、肿瘤学课程的调整设置、临床实习质量水平的提高、学分制改革等措施,加强学生的主动性学习,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其实质是研究性学习法实施过程中各主体的定位发生了改变:(1)对教师而言,角色的转变非常关键,教师不再是权威的知识传授者,而是以平等的身份协助学生进行学习研究,对学生的研究进行指引,启发学生思路,提供相关信息,引导学生对某些已有结论进行质疑,探究不同的结论,大胆创新。(2)对学生而言,研究性学习法是一种主动的学习方法,学生需要激发出较高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需要付出较多的精力,需要发现和培养自己的兴趣,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3)研究性学习法的目的不是单纯的提高学习成绩,而是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研究和探索的精神,延伸和拓展课程知识,协调其综合应用能力,培养解决实际临床问题能力。(4)研究性学习法的主体是学生,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的习惯,同时也培养了学生间的团队精神,以小组为单位的团队合作研究,不仅提高了学习效率,还进行了学生的情商教育,有助于将学生培养成为优秀的社会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周雯慧,刘越,胡卫东,等. 趋化因子及其受体CXCL16/CXCR6在人肺癌转移机制中的作用[J]. 中华微生物与免疫学杂志,2011,31(12):1076-1080.

[2] 刘君梅. 研究性学习法在日语教学中的应用[J]. 武警学院学报,2012, 28(5):59-61.

[3] 张华.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M]. 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9:34-35.

篇12

麻醉学是一门高风险学科,麻醉科医生不仅需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必须具备灵活运用知识,将理论运用于实际的能力,并具备科学思辨的临床思维能力。如何办好麻醉专业,培养合格的麻醉医学实用型人才,麻醉学系老师们一直在不断地探索与寻求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传统的医学教学缺点在于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状态,缺乏主动参与的意识和独立的临床思维过程。“PBL”教学法即“Problem Based Learning”,也就是“基于问题的学习方法”。该方法强调让学员自己主动查阅资料、主动探索和研究,促进他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体作用。PBL方法在麻醉学教学中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一、PBL教学法

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方法,于 1454年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加拿大的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目前已成为国际上较流行的一种课程模式,在国外发达医学院校已广泛应用PBL将问题作为基本因素或以案例为引导,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学生小组讨论和教师指导是其教学主要形式。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必要知识,学会正确的临床思维和推理方法,培养自学能力。PBL以学生为中心代替以教师为中心,以重能力培养代替重知识传授,以小组讨论和教师指导式教学方法代替传统的课堂讲授。

二、PBL教学法在麻醉学教学中应用

1.PBL教学法如何引入麻醉学教学课堂

(1)由教师在课前向学生发放实际案例材料,指明需要学习的问题及关键参考资料。由于PBL教学属于互动式教学,相比传统式教学耗时更多,也需要教师和学生在课堂和课后花费更多精力,所以PBL教学所涵盖的内容不宜过多过大,而应从细节入手,着重细致深入的分析,以便学生日后主动学习。建议教师在准备实际案例材料时,注重案例的真实性、新颖性,并且值得深入分析。除案例材料之外,还需准备关键材料,如理论知识、相关参考案例、专业论文等。

(2)在第1堂课上,教师讲解该案例,并对所提问题进行评价。将学生分成7~10人的学习小组,在课堂上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讨论,列出新的问题,并分工学习。第1堂课可能是培养学生兴趣最关键的时段,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注重案例的挖掘,提出值得深入思考和解决的切入点,从多角度探讨该问题,给学生较多的启发。在分组讨论过程中,教师应把握各讨论组的进展,抓住课堂讨论所迸发的每一朵思维火花,总结并反馈给每一组。

(3)各学习小组在经过一堂课的学习和讨论后,对该案例及相关问题有一定的了解,并从各自的角度提出了新的问题,教师督促各组在课后进一步查阅资料,深入思考,发散思维,想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并且加大课堂讨论在总评中所占比重,对于有创见的小组和个人加大奖励。

(4)第2堂课上,教师可采用各种形式,让各个小组表达自己的观点,比如课堂展示、模拟操作等,每组亮出自己的观点,并相互提问,教师则在过程中充当裁判和调节人。首先,选择合适的椎管内麻醉病例,根据所编写的临床教学纲要对教学点依次向学生提出问题,并且给出相关文献的参考范围;其次,对照问题进行深入讲解及提问:该案例是椎管内麻醉的适应症,椎管内麻醉操作注意事项如何,可能会碰到什么临床反应,该如何解决等;然后由同学分组进行讨论,给出临床结论和解决方法;最后,教师发散学生思维拓展此案例:即在除日常所操作的椎管内麻醉案例之外,是否还有特殊的案例不适合做椎管内麻醉,若碰到该如何寻找解决途径,相关的技术参考书籍及病例报道该到哪里寻找等。注重学生逻辑思维、综合分析、推理判断能力的培养,将病案分析和模拟临床实践活动相结合,才能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逐步完成从知识到技能的转化。

2.PBL教学法在麻醉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意义

PBL教学法注重设置问题、小组讨论问题和解决问题。在辅导教师的协助下,学员围绕某麻醉学专题或病例诊治等问题进行研究的学习过程,引导实习医生主动思考、讨论,直至解决问题,从而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在PBL教学法中,教师是知识意义的建构者,是教学过程的平等参与者和学员活动的主动协助者,而不是知识灌输的搬运工。目前PBL教学法在临床麻醉学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例如,在PBL教学中提出一些问题:“问题一:哪些神经可做神经阻滞?传统教学班的学生回答为:三叉神经,面神经,舌咽神经,星状神经,半月神经,腰交感神经,颈椎旁神经,肩胛上神经,肋间神经,胸椎旁神经,腰椎旁神经,腰神经,坐骨神经,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阻滞,闭孔神经等等。PBL教学班的学生回答为:末梢神经均可做神经阻滞。问题二:理想的疼痛治疗方法是什么?传统教学班的学生回答为:物理疗法,经皮神经电刺激,神经刺激疗法,微创疗法,心理学疗法,中医、针灸疗法。PBL教学班的学生回答为:除以上课本讲到的疗法之外,还有心理疗法,行为疗法,支持疗法,基因疗法,话聊疗法,催眠疗法等等。问题三:目前神经阻滞的缺点有哪些?传统教学班的学生回答为:神经损伤,神经麻痹,出血,感染,神经性休克。PBL教学班的学生回答为:除以上课本讲到的缺点之外,学生还回答出,对患者心理影响,心理创伤比较大,对麻醉医生要求高,不能广泛推广。”因此PBL教学法在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等方面均具有突出优势。

三、结论

PBL教学法要求学生集体协作、扬长避短,这对学生处理人际关系也是一个很大的锻炼。在小组讨论研究过程中,每个成员受共同目标的指引,相互取长补短,通过活跃而融洽的讨论,逐步建立起协调、积极、相互尊重而充满竞争气氛的关系。PBL教学法主要是以问题的中心为本。学生被要求先学习如何去懂得搜寻有关的资料以便用来解决有关的问题。这不仅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如何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复杂问题,也可以很自然地培养学生独立及自愿地吸取更多的知识充实自己,有效地解决面对的问题。因为学生会多角度甚至跨学科地去提出质疑,这就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更新知识,革新教学方法,不断地探究,不断地学习,提高教师反思水平的重要途径,促使教师及时学习临床新知识,更新自己的陈旧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临床医学水平。经过实践,我们发现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PBL教学法不但培养了学生解决临床问题的能力,还提高了他们的临床操作技能,增强了实习的效果。PBL教学法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寻找真理,而非应试方式来进行教育,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新型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