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1 10:34:4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大学生使用手机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 方法
1.1 调查方法
该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河北省某高校护理学院的在校生进行问卷调查。该学院在校生主要为2013级至2015级大一至大三的学生,考虑到调查的可实施性和样本的代表性,该次调查从该学院的每个年级中均随机抽取一个班级进调查,共纳入研究对象251人。
1.2 统计方法
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筛检,对无效问卷进行校正后逐一录入。使用SPSS19.0软件分别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χ2检验,规定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
护理专业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为3小时以下、3~5小时、5小时以上的人数及比例分别为70(27.9%)、83(33.1%)、98(39.0%)。
2.2 上课使用手机的目的
护理专业的大学生课使用手机的目的分别为聊天、看时间、刷朋友圈或微博等、看视频或直播以及其他,其人数及比例分别是64(25.5%)、58(23.1%)、55(21.9%)、18(7.2%)、56(22.3%)。
2.3 每天使用手机时间的影响因素
通过统计学检验发现,护理专业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时间的影响因素主要为生源地、每周体育锻炼次数和是否担任学生干部,而与性别、年级、月平均花费、是否获得过奖学金、是否挂科等其它因素未存在关联。(见表1)
3 讨论
护理专业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为3小时以下的仅为27.9%,可见大部分护理专业大学生将过多的时间投入到了手机上。另外,该研究还对护理专业大学生上课使用手机的目的进行了调查,小学德育论文发现大部分学生上课使用手机是为了聊天、刷朋友圈或微博等与学习完全无关的活动。众所周知,护理专业的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任务一般都比较繁重[4],因此,这一不容乐观的校园现象很有可能会严重影响他们正常的学习与生活,应当引起高校相关教育、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
通过影响因素分析,可以发现生源地为城镇的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为<3小时和3~5小时的比例均明显高于来自农村地区的同学,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可能是来自农村地区的学生在大学校园中会比城镇学生更有可能远离亲人,也就更易感受到陌生的环境与生活方式变化带来的压力,由此而来的不适应和孤独等状态[5]可能是导致他们将过多的时间投入到手机中的原因。护理专业大学生每周体育锻炼次数越少,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5小时者所占的比例越高,这一结果与胡吴进等[6]得出的研究结论是一致的。其他研究者[7]也得出相似结论:手机依赖与体育锻炼相关,适度的体育锻炼可以明显改善大学生的手机依赖情况。体育锻炼可以有效缓解学习与生活压力,良好的体育锻炼兴趣与主动性可以有效避免大学生的手机成瘾现象,防止他们过度沉迷于手机娱乐等活动中。该调查还发现,未担任学生干部的学生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5小时者所占的比例明显高于学生干部。这也从另一角度体现了担任学生干部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促使他们将精力投入到学生干部工作中,而不是将业余时间过多地投入到手机娱乐中。
4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相关教育、管理部门应当重点关注护理专业大学生中来自农村地区的同学,同时加强体育锻炼的宣教工作以鼓励更多地学生参与体育锻炼,采取灵活的学生干部换届措施鼓励更多地学生在校期间担任学生干部。除此之外,还可加强护理专业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8],以尽力减少护理专业大学生群体中手机依赖现象。
参考文献
[1] 吴含,金天星,王斐然,等.某医学院大学生网络成瘾对学习状况的影响[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4,31(1):57-60.
一、手机文化对大学生产生影响的研究意义
(一)理论价值
本论文的理论意义在于:随着手机使用的普及,随着手机功能的日益完善,手机已经远远超出了通讯工具这一基本用途,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发挥着核心性的作用,它也不仅仅局限于娱乐平台,而成为当代大学生的精神寄托。手机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日益扩大,研究手机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有助于了解他们的思想发展水平,为手机文化在大学生中的推广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二)实践价值
本论文的实践意义在于:利用手机文化的积极作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手机文化的消极作用予以防范,使得手机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朝着积极健康的的方面发展。
二、手机文化对大学生负面影响的分析
当下在课堂上经常可见学生不是在看书,记笔记,认真听讲,而是在摆弄手机,发短信,甚至接电话等等。手机文化特有的快餐式、娱乐化,正侵蚀着大学生的思维,他们满足于浅层次的短信文学,满足于轻松自在的娱乐方式,而排斥紧张的学习,不愿意阅读深奥的书籍,不愿意进行深入的思考,对于教材与教学持排斥态度。
(一)生活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手机发挥着最重要的通讯功能、娱乐功能。手机成为大学生与亲朋好友交流沟通的最为依赖的工具,无论是接打电话或接发短信,它都是最快捷的沟通途径。很多大学生表示,手机大大提高了与家人朋友沟通的频率,有助于消除孤独感,拓宽了与社会接触的渠道。但是手机对于大学生的生活也带来一些困扰,学生主动反映的主要是:垃圾短信、骚扰电话、骗人信息这几类。
(二)学习影响
手机对于大学生的学习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但似乎正面的影响并不乐观。在大学课堂上,大学生低头摆弄手机、观看短信的现象十分普遍,甚至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在课堂上接打手机是比较严重的违纪行为,因为它直接干扰了课堂秩序。
很多手机文化本身就是快餐文化,不需动脑,只求轻松,这与艰深枯燥的知识学习是完全两码事,长期依赖手机只会加剧二者的对立,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刻苦钻研精神。
(三)健康影响
从身体健康的角度说,手机辐射可能会对大学生的身体发育有一定影响。对于低年级大学生,手机辐射可能会影响其大脑的发育。过分使用手机短信会导致孤独感增强,对于交往能力、现实情感、价值取向产生很大影响,甚至会降低智商。
由此可见,手机文化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但我们不必杯弓蛇影,也不必草木皆兵。手机文化的潮流是无法阻拦的,但我们要对手机文化建设和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导向肩负起责任。文化生产者要以社会效益为根本出发点,以主流文化引导手机文化,提升手机文化的审美情趣,争取给人以智的启迪和美的提升。
三、应对手机文化影响,加强大学生教育的对策
当然,既要看到手机文化的负面效应,也要发挥手机文化的正面作用。首要的是重视手机文化,引导手机文化,对沉溺于手机文化的大学生积极疏导,帮助他们把主要精力转移到学习中来。因此,研究手机文化对于大学生的影响,包括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各方面的影响具有突出的现实意义,对于有效地从事大学教育管理工作有着针对性的指导作用
(一)积极跟进,领先潮流
首先是端正心态,不是居高临下对于新时尚元素一律排斥,而是放下架子,摆好位置,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大学生追逐时髦行为的深层次的文化脉搏。进而走进学生的精神世界,走进手机文化的核心地带,乃至成为时代潮流的领先者而不是被时代潮流拖着走。这就必须及时更新知识结构,及时掌握最新态势,调整好心态,事先做好面临新现象新问题的思想准备,形成必要的完善的预警机制。
(二)加强引导,掌握主动
对于大学生的手机使用,必须积极发挥管理一方的引导教育职能,从而变被动为主动。现在很多高校都重视校园文化氛围的酿造,但却忽视了手机文化的重要性。需要转变观念,把手机文化纳入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乃至把手机文化当作校园文化建设的突破口。
(三)适度规范,除弊兴利
对于大学生使用手机,必须采取有效适度的管理,要有良好的制度保障,形成必要的约束机制。应该把手机使用纳入到教学管理、生活管理中来。
总之,手机作为一种先进的通讯工具与媒介手段,本身并无对错利弊,关键在于它怎么用,做什么用。大学校园理应发挥手机的积极效用,让手机文化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徐华,吴玄娜,兰彦婷,等.大学生手机依赖量表的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3-0117-02
随着我国信息化发展,互联网、手机网络等新媒体已经成为大学生们日常了解信息的主要方式。为了解武汉地区大学生在文化消费方面的行为特点,我们对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湖北大学、湖北大学知行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北美术学院等学校进行了广泛的问卷调查,在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我们得出以下分析报告。
一、大学生文化消费存在差异性
我们对355名男性大学生和397名女性大学生进行了调查,此男女性别比例较为平衡,故在此基础上对问卷结果进行分析。
1.男女大学生文化消费存在差异
1.1男女大学生手机文化消费偏好不同
在使用手机进行文化产品选择的选项(多选)中,男生选择使用手机看电子书的占比38.6%,选择使用手机刷微博和朋友圈的占比37.2%,x择使用手机进行QQ、微信聊天的占比12.4%,选择使用手机淘宝的占比7.3%,使用手机查资料的占比3.4%,选择使用手机看电视剧、电影、动漫的占比1.1%。因此男生使用手机主要会选择以下文化产品:看电子书、刷微博朋友圈以及QQ、微信聊天。用手机淘宝,查资料和看电视剧、电影、动漫讯占比极少,不爱用手看新闻资讯。
然而女生选择使用手机看电子书的占比35.8%,选择使用手机刷微博朋友圈的占比46.9%,选择使用手机淘宝的占8.3%,选择使用手机进行QQ、微信聊天的占比7.1%,选择使用手机查资料的占比1.0%,选择使用手机看电视剧、电影、动漫的占比0.8%,选择使用手机看新闻资讯的占比0.3%。因此女生使用手机主要会选择以下文化产品:刷微博朋友圈、看电子书以及淘宝。用手机聊天,查资料和看电视剧、电影、动漫以及看新闻资讯占比极少。
1.2男女大学生电脑文化消费偏好不同
在使用电脑进行文化产品选择的选项(多选)中,男生选择使用电脑完成作业的占比43.3%,选择使用电脑查资料的占比34.6%,选择使用电脑进行自我学习的占比7.6%,选择使用电脑看电视剧、电脑、动漫的占比10.7%,选择使用电脑玩网游的占比2.8%,选择使用电脑看新闻资讯的占0.3%。因此男生使用电脑主要会选择进行以下选择:完成作业、查资料、以及看电视剧、电影、动漫。用电脑进行自我学习、网游、看新闻资讯的占比较少,不爱使用电脑淘宝。
然而女生选择使用电脑完成作业的占比72.8%,选择使用电脑查资料的占比19.4%,选择使用电脑进行自我学习的占比2.8%,选择使用电脑看电视剧、电脑、动漫的占比3.5%,选择使用电脑玩网游的占比0.3%,选择使用电脑淘宝的占比0.3%,选择使用电脑看新闻资讯的占比0.3%。因此女生使用电脑主要会选择进行以下选择:完成作业、查资料、以及看电视剧、电影、动漫。用电脑进行自我学习、网游、淘宝、看新闻资讯的占比较少。
1.3男女大学生书籍文化消费的偏好分析
在喜欢看哪一类书或杂志的选项(多选)中,男生选择与专业有关的书籍或杂志的占比30.4%,选择看经典著作的占比34.1%,选择看娱乐时尚类的占比12.1%,选择言情的占比2.5%,选择悬疑推理的占比8.7%,选择武侠奇幻的占比4.5%,选择艺术的占比2.8%,选择动漫幽默的占比2.0%,选择旅游地理的占比1.4%,选择生活类的占比1.1%,选择外文原版的占比0.3%。因此男生主要会选择以下类型的书或杂志:与专业有关的书籍或杂志、经典著作、娱乐时尚、悬疑推理。选择言情、武侠奇幻、艺术、动漫幽默、旅游地理、生活及外文原版类书籍或杂志的占比较少。
然而女生选择与专业有关的书籍或杂志的占比31.5%,选择看经典著作的占比30.7%,选择看娱乐时尚类的占比22.2%,选择言情的占比4.3%,选择悬疑推理的占比5.0%,选择武侠奇幻的占比1.0%,选择艺术的占比2.5%,选择动漫幽默的占比1.3%,选择旅游地理的占比1.0%,选择外文原版的占比0.5%。因此女生主要会选择以下类型的书或杂志:与专业有关的书籍或杂志、经典著作、娱乐时尚、悬疑推理。选择言情、武侠奇幻、艺术、动漫幽默、旅游地理外文原版类书籍或杂志的占比较少,不爱看生活类书籍。
2.不同级别大学的大学生文化消费存在差异
我们对233名一本大学的大学生,283名二本大学的大学生以及234名三本大学的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发现不同级别大学的大学生在文化消费方面也存在着差异。
2.1关于手机文化消费时间的差异
调查发现,在使用手机的时间上,一本院校一天使用手机的时间为1―2小时的大学生占比20.2%,二本院校一天使用手机的时间为1―2小时的大学生占比11.0%,三本院校一天使用手机的时间为1―2小时的大学生占比5.9%。一本院校一天使用手机的时间为3―5小时的大学生占比36.5%,二本院校一天使用手机的时间为3―5小时的大学生占比36.7%,三本院校一天使用手机的时间为3―5小时的大学生占比44.1%。一本院校一天使用手机的时间为5小时以上的大学生占比43.3%,二本院校一天使用手机时间为5小时以上的大学生占比52.3%,三本院校一天使用手机时间为5小时以上的大学生占比50.0%。
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的级别越低一天使用手机的时间越长,大学级别越高一天使用手机的时间越短。
2.2关于电脑文化消费时间的差异
在使用电脑的时间方面,一本院校一天使用电脑的时间为1―2小时的大学生占比40.1%,二本院校一天使用电脑的时间为1―2小时的大学生占比34.6%,三本院校一天使用电脑的时间为1―2小时的大学生占比34.7%。一本院校一天使用电脑的时间为3―5小时的大学生占比35.8%,二本院校一天使用电脑的时间为3―5小时的大学生占比38.1%,三本院校一天使用电脑的时间为3―5小时的大学生占比28.0%。一本院校一天使用电脑的时间为5小时以上的大学生占比16.8%,二本院校一天使用电脑时间为5小时以上的大学生占比18.7%,三本院校一天使用电脑时间为5小时以上的大学生占比8.5%。一本院校一天不使用电脑的大学生占比7.3%,二本院校一天不使用电脑的大学生占比9.5%,三本院校一天不使用电脑的大学生占比28.8%。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的级别越低一天使用电脑的时间越短,大学级别越高一天使用电脑的时间越长。
二、造成差异性的原因
1.男女差异性的原因
我们随机采访了50名男性大学生和50名女性大学生。女生认为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说,微博使女性的话语权增强,并且赋予了女大学生与男大学生平等的表达空间,提高了女大学生的地位。所以,女生可以通过微博自由发表言论,享受与男生平等的权利。此外,分享明星状态,可以追赶潮流也是女生喜欢微博的原因。而男生觉得微博信息具有浅显性、破碎性以及不完整性,缺乏理性和辑思维,因此整体上来说,男生没有女生爱刷微博。
从消费心理上分析,女生淘宝多为满足自己的对时尚、美感等的精神追求,就算不买东西看看也很开心。然而男生消费时目标明确、果断,他们淘宝就是为了买东西,所以男生不如女生频繁使用淘宝。
2.不同级别大学大学生文化消费差异的原因
2.1校园文化氛围影响大学生文化消费
一本院校,特别是特别是985工程或211工程大学,大多拥有较长的历史文化积淀,自然环境秀美,文化气息浓郁。这些大学专任教师总人数较多,有的甚至超过新生人数。不仅如此,专任教师大多拥有高学历,高职称,高素质,具有较强的应用型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此外,一本大学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学生的教育资源丰富。这类高校,学术气息浓郁,大学生可以享受到高质量的文化教育,学习最新或最具特色的教学方式。受到优良文化氛围的影响,大学生会潜移默化地进行发展型的文化消费。
而三本大学办学时间较短,文化气息欠缺。此外,受师资力量和办学条件的影响,为学生提供的课程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远远落后于一二本院校,学生的教育资源有限。由于欠缺浓郁的文化氛围和教学引导,大学生的文化消费娱乐性强。
2.2学生自身素质影响大学生文化消费
一本大学的大学生是以优异的高考成绩考入大学的,这些学生大多勤奋好学,学习自主性强,拥有较高的文化素质。他们大多拥有明确的目标,学习能力强,做事持之以恒,他们会按照目标规划自己的大学时光,合理的进行发展文化消费。根据凡勃仑的炫耀性消费理论,齐奥尔格・齐美尔的流行是阶级的产物以及洛文塔尔的“消费偶像观”的论述,均体现了文化消费是一种带有模仿性质的消费形式。 所以我们也可以说,大学生文化消费具有模仿性。所以一本大学的大学生会不自觉地模仿周围的同学,进行优质的文化消费。而二本、三本大学的学生的综合素质弱于一本大学,学生的自觉性也较差,娱乐又是人的天性,所以这些大学的学生文化消费娱乐性较强。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28-0033-02
[作者简介]胡晓斌(1972―),男,湖北武汉人,博士,湖州师范学院讲师。
手机功能多、上网便利,智能手机还可以替代电脑的部分功能,其时尚和便捷对大学生有着很强的吸引力。有调查显示,当前大学生手机拥有率在99%以上,大学生课堂手机使用率为96.1%,其中,经常使用率为36.2%。很多大学生已经对手机产生依赖。[1]
一、大学生手机依赖的主要表现
(一)作为社交的主要工具[2-3]
很多学生利用手机短信和微信、飞信、QQ、微博等聊天工具与朋友、同学保持交流或关注他人信息,同时也让自己的信息获得他人的关注,并从中获得一定的满足感。学生在虚拟世界交往时间的增加导致其参与社会活动时间的减少,久而久之,学生会脱离现实的人际交往。实际上,手机已成了很多大学生逃避现实人际交往的一种工具。
(二)作为个人休闲娱乐的主要工具
很多学生利用手机阅读手机报、阅读网络小说、浏览时政和社会热点问题、听音乐、玩游戏等,以达到放松娱乐的目的。频繁使用手机玩游戏的学生认为在游戏中可以获得一定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三)作为逃避学习压力的工具
还有很多学生到了大学后对自己未能严格要求,逐步沉迷于网络,整天“躲”在宿舍上网。他们即使去教室上课也表现得注意力不集中,课后缺乏主动学习的动力,对教师布置的作业不动脑思考,直接用手机在网上搜索答案后抄在作业本上。[2-3]部分学生由于学业跟不上,对所学内容感到索然无味,便通过玩手机游戏、用手机上网的方式逃避学习。
笔者发现,现在很多大学生不愿思考、不愿学习,存在一定的厌学情绪。他们对教师提出的问题或需要提交的课程论文,都用手机搜索答案或下载论文来应付。这样会严重阻碍大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的发展,致使学生产生思考的惰性,不利于大学生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4]
二、大学生课堂上玩手机的原因分析
(一)教学模式不合理[3,5]
总体上来讲,我国一般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与中学的教学模式区别不大,仍然沿袭教师在课堂上授课,布置课后作业,进行期中和期末考试(试卷考试为主)的教学模式。而且教师授课方式单一,课堂上缺乏交流与互动,这种教学模式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此外,有的教师备课不够充分或缺乏讲课技巧,上课就念教材或PPT,学生对这样的讲授提不起兴趣,于是通过手机上网消磨时光。
(二)学生自控能力不强[6]
很多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就一直在教师和家长的双重督促下完成学业,缺乏自主学习能力和自控能力。进入大学后,学生的学习压力没有高考前那样大,学习目标也不明确,同时受一些消极因素的影响,很多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和对待所学专业的课堂教学,很容易逃避或放弃学业而沉迷于手机网络。[3]
(三)学生厌学和畏学情绪
在中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学生为了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不断背书、做练习题,他们的学习兴趣在题海中被消磨殆尽。可是大学阶段的课程学习与中小学阶段有很大的不同。中小学阶段的课程学习知识点少、课时多,教师会将知识点逐个讲精、讲透,并通过反复练习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大学的课程学习知识点多、课时少,学生必须在课前、课后进行自主学习才能学懂。但是很多大学生并没有在中小学阶段养成自我管理、自主学习的习惯,进入大学以后发现所学知识难度很大,学不好,这时他们就产生了厌学和畏学的情绪。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许多原本对学习没有太大兴趣的学生也成了大学生。面对大学里繁多而艰深的课程知识,他们无法适应,产生厌学和畏学情绪在所难免。每当上课的时候,他们便通过手机上网逃避学习。[7]
(四)社会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
高等教育大众化使得大学文凭迅速“贬值”,很多大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对学习前途产生怀疑,由此导致了目标动摇的迷茫和挫败感。面对大学学习科目繁多、人际关系复杂、就业形势严峻等压力,很多大学生这些方面的压力无法通过思想交流、情感疏导得到缓解,于是他们通过上网、玩手机、聊天等方式转移注意力,结果荒废学业,形成恶性循环。[3]
三、降低手机对大学生课程学习负面影响的建议
(一)制订相关管理规章
毫无疑问,课堂上玩手机对大学生的学习产生了非常明显的消极影响,甚至导致大学生产生手机依赖症。但目前,一般在高校,大学生带手机进课堂并不违反学生手册和教学管理规定。因此,为了保证教学效果,可制订相关规章制度,加大管理力度,规范大学生使用手机的行为。禁止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或玩手机,如有违反,一经发现,一律收缴。[3]目前,已有学校制订并执行此类管理措施。[8]
(二)教师以身作则,课堂上不使用手机[8]
俗话说,“身教重于言传”。教师的行为举止对学生有较大的影响,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严格要求自己,特别应该在上课期间关闭手机,以自己尊重教学、尊重课堂、尊重学生的良好教学风貌影响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秩序。
(三)严格课堂管理
对于大学生课堂上玩手机的现象,很多教师只是善意提醒,并没有过多干预、制止。但事实上,学生课堂上把玩手机的现象仅靠善意提醒没有用,且课堂上玩手机行为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对于缺乏自控能力的学生,必须严厉制止其在课堂上玩手机的行为,一旦发现,立即收缴,课后再留待处理,绝不姑息。[4]
(四)改革现有教学模式
改革考试制度。根据课程特点,考试可以通过开卷考试、闭卷考试、口试、操作技能考试等不同的形式进行。增加课堂讨论在平时成绩中的比重,避免学生平时上课不听讲,考试前突击背书,也能考试及格的现象。严格执行校规,加大对学习成绩不合格的学生的清退处理力度,使学生感到一定的学习压力。
鼓励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5]课堂教学应该是对话、探究的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营造一种相互激励、共同成长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参与度。
参考文献:
[1] 李莹,沈阳,金鑫.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情况的调查与对策研究――以沈阳某高校为例[J].科教文汇,2010(11):207-208.
[2] 李滢彤,梁利,赵靓,等.大学生课堂“手机依赖”现象的思考[J].中国-东盟博览,2012(9):96-97.
[3] 王玉锋.大学生厌学现象的分析及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9(3):34-35.
[4] 蔡雪珍.手机对大学生课堂学习的负面影响及对策[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0):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