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1 10:34:4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深度阅读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深度阅读论文

篇1

高校图书馆是为高等学校丰富教育内涵,提升教学质量,提供科学研究,传播知识信息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高校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文献资源中心。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高等学校图书馆应以读者第一、服务育人为宗旨,做好服务读者的各项工作。笔者认为,知识是人类共有的文明成果,而图书是这种文化资源的重要载体,如何拓展其博大精深的丰富内涵,通过有的放矢的阅读引导,真正做到开卷有益,需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1高校图书馆为学生提供阅读的重要性

高校图书馆作为承载知识的聚集地,是广大师生学习阅读的知识场所,也是展示高校综合水平的文化窗口,还是科教兴国培育人才的重要阵地。众所周知,图书馆藏有浩如烟海的书籍,它们是人类思想的宝库,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培植智慧的材料,是造就灵魂的工具。因为,书籍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伴侣和导师,它详细记载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是任何一种启蒙知识以及一种专业学科的基础,可谓是传播传递传承知识的一种具体表现方式。所以,内涵丰富的图书馆犹如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可以带领读者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无限广阔的知识海洋。人们常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看书和学习是思想的经常营养,是思想的无穷发展。也有人说,书籍它像一个宝瓶,活跃着生机勃勃的知识精华;书籍并不是没有生命的东西,它包藏着一种生命的潜力;读书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那么,假如图书馆能积而不能读,何异掌书佣子?假如图书馆能读而不能行,所谓实足书柜也。因此,高校图书馆如果能将馆内的文化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开发利用,并为广大师生提供科学合理正确有效的阅读指导,对于如饥似渴需要传道解惑的学生而言,不仅可以开阔他们的胸襟视野,提升文化知识修养;还可以使静止的图书活动起来,把更多的读者吸引进来,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把更丰富的知识传递出去,高校图书馆无疑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2高校图书馆员自觉深耕阅读的迫切性

高校图书馆担负着传递人类科学文化教育和激励人们获得所需要的知识、技能、信息等重要任务。在现实社会中,科技的快速发展,使我们正在经历人类历史上任何时代都没有经历过的高度变化,在这瞬息万变的时代,信息的技术成果和经济全球化,改变了整个世界,学习者继承了世界。有人说,在全球化潮涨潮落的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不只是技术和经济,还有人们的反应和采取的行为,人是社会的决定性因素。因为,在社会不断发展中,人们对于知识的需求也在与日俱增,如果高校图书馆员只是停留在从校门出来时知识结构基础上,那么可以肯定,高校图书馆只能是死水一潭,走不出脱离现实社会的固有怪圈。笔者认为,高校图书馆是读者阅读优劣的缩影,读者阅读的成败与图书馆员自身的知识水平优良关系密切。那么,高校图书馆员要承担起传递文化知识,引导学生深耕阅读的使命与责任,就必须具备知识化多元化现代化的综合实力。图书馆员在专业上,一是必须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具有无私的奉献精神,才能执着而不拘泥,达观而不放任自流;二是必须具有一种真诚的服务态度,具备一种钻研善学的卓越特质,才能不断地历炼内功,用自己精湛的学识为广大师生服务;三是必须率先养成坚持常年阅读的习惯,善于阅读懂得阅读科学阅读,不断进行知识积累和提高专业技能,才能积极引导学生们的阅读实践,激发学生们的智慧潜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们的不同阅读需求,使高校图书馆在教育引导学生阅读方面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3高校图书馆科学引导推动阅读的可行性

21世纪最实用的高校图书馆会是什么样子呢?也许没有人能够提供精确的未来蓝图,但它应该植根于本校而具有国际视野,将知识整理精炼应用,把知识转变成智慧,变为有用的信息,再将信息转变为有意义的知识,最后将知识转为有用的阅读需求。这就要求高校图书馆必须以读者为中心、以知识为基础、有策略有计划有主题有重点地引领阅读,不断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阅读指导建议,调动学生参与阅读深耕阅读共享阅读的积极性。因此,图书馆员要站在图书资讯的高处,以跟上全球化下时空转换加速进行虚实结合的多元呈现,有能力让读者了解资讯背后的历史与未来,透过图书馆书籍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整合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科技发展趋势变化的丰富内涵与最新动态资讯,让阅读变成在各种感官素材多元激荡下的轻松交汇,掌握了解现实社会需求。例如,本人作为高校图书馆的馆长,以广采博学开放包容的姿态,在推动学生有效阅读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尝试。以高校的文化专业为契入点,专门增设了人无我有,人有我特,人特我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图书馆,其中包括广东的粤剧、潮剧、汉剧、影视等,就材料而言,已不再局限于书本;就空间而言,也不必局限于教室与图书馆;就物件而言,更是不同艺术门类、不同风格、不同形式、不同内容,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造型,一个个立体生动有趣的艺术形象,千姿百态风格迥异,直击着读者的心灵世界,强烈的视觉效果使虚功实做的阅读,成为释放资源优势能量的最佳载体。而建立在弘扬保护传承发展基础上的该特色馆,也获得读者们的广泛关注积极参与及高度评价。从本图书馆组织阅读的实践中佐证,推广多样化的深度阅读在高校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古人云: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对击始发灵光。高校图书馆在引导读者广泛阅读互动方面,应以更贴近生活的角度呈现,致力于扩充读者的知识容量,通过更有效的阅读引领,使图书馆真正成为读者接受书籍熏陶,感悟知识魅力,体验阅读快乐,得到心灵的充实,升华人生境界的理想殿堂。

参考文献

篇2

针对中专生展开的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非常重要,这对于学生的审美素养的形成与价值体系的构建都会产生非常直观的影响。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中有价值的教学素材,对于这些篇章中的审美要素要有更为深入的挖掘。这不仅能够深化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与认知,这也能够更好的渗透对于学生的审美教育,让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有效构建。

一、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

审美教育通常需要经历一个有效的积累过程,尤其是对于很多中专生而言,他们自身的基础水平本来就较为薄弱,对于很多阅读文章的理解也不够深入。正是因为如此,教师才要循序渐进的展开对于学生的审美教育。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审美观念,对于什么是美要形成正确认知。很多学生在这一点上都不具备良好的认识能力,自身的审美意识也十分缺乏。教师要加强对于学生的教学引导,要让学生具备更好的文学鉴赏能力,这是审美能力能够得以形成的基础。课本中有很多非常经典的教学素材,这些文本的学习中对于学生基本价值观念的构建往往能够发挥很好的引导功效。教师要透过对于这些文本的讲授来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这样才能够更好的让审美教育在阅读教学中得以实践。

很多学生自身的审美观念都较为缺乏,对于到底什么是美没有良好的认识。教师要充分发挥教学文本的积极教学功效,要给予学生更多有价值的引导。如,在学习《故宫》、《人民英雄纪念碑》这些文章时要让学生意识到,这种美不仅因为它们是具体的客观的审美对象,而且还因为它们是我国劳动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杨朔散文《荔枝蜜》中小蜜蜂的美,并非因为小蜜蜂有华丽的外表,而是因为其终年累月默默无闻地勤劳工作,为人类酿造最甜最美的蜜的一种无私奉献精神。很多学生都缺乏对于这些美的要素的认知,对于美的认识也仍然停留在很肤浅的层面。正是因为如此,教师才要加强对于学生的教学引导,要让学生明白,社会上那些助人为乐、见义勇为、一心为公等英雄人物和事业是美的,但也有人把学雷锋的人看作是“傻子”。这说明只有具备了正确审美观的人,才能感受、理解和评价客观存在的美。

二、体会自然中的美

审美教育可以有很多教学切入点,值得学生欣赏与感受的内容也有很多。首先,教师要让学生能够体会自然中的美,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开端。大部分学生对于自然界中的美都能够产生共鸣,并且学生也能够感受到那种美的享受。课本中对于自然景物的描写的文章也非常多,这些都可以成为审美教育的良好素材。教师在针对这些文本展开教学时不仅要让学生对于文意有基本认知,更是要透过文章的语言层面挖掘其后带给我们的很多领会与感悟,这才是审美教育的意义所在。透过对于自然中的美的体会是审美教育的第一个阶段,这也是培养学生具备更好的审美意识的一个关键过程。

语文课本中有很多非常经典的对自然景物的描写,经过作家的审美处理,使自然景物更具体、形象、生动、细腻、逼真,给人以美的享受。朱自清的《春》,峻青的《海滨仲夏夜》《济南秋色赋》,姚鼐的《登泰山记》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必须努力再现课文中描写的自然景象和优美画面,给予学生自然美的教育与熏陶,从而培养、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透过自然中的美来展开对于学生的审美教育是一个很好的方式,课本中也有着很多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好的教学素材,这才能够提升审美教育的成效。

三、体会社会生活中的美

审美教育同样可以从社会生活中展开,这也是一个很好的教学切入点。社会生活中的教学实例往往更为丰富,课本中也有着大量对于这些内容的描写文本。无论是对于一个典型人物的刻画,还是对于一个人物的品格的一种体现,这些都是很好的教学素材。教师要让学生对于社会生活形成更深入的感知,要让大家对于社会生活中所传递出的一些值得学生深思的人和事有更好的感悟。这些事物中往往都包含着很有价值的审美素材,透过对于这些内容的挖掘将会促进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力朝着更为积极的方向发展。

课本中有着很多很有代表性的篇章,教师要透过这些文章的阅读教学来深化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如,《驿路梨花》一文中,所描写的以哈尼小姑娘梨花为代表的青年一代为方便过路人,精心照料小茅屋的感人事迹;《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中,所反映的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崇高的国际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精神,无疑都在强烈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语文教学就应该充分发挥作品的感人力量和教育作用,使学生思想、感情、心灵受到感染,从而形成正确的美丑、善恶、是非的判断标准。这些都会带给学生非常积极的教学影响,并且能够促进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力更好的得到发展与构建。这才是高效课堂教学应当有的方式所在。

想要更好的在中专语文阅读教学中实现对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这需要教师选取更好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策略。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要让学生对于什么是美具备基本的判断能力。教师也要充分挖掘课本中有价值的教学素材,要让学生体会到自然中的美以及社会生活中的美。这些事物中往往都包含着很有价值的审美教育元素,透过对于这些内容的挖掘将会促进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力朝着更为积极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亓佳.浅谈中专语文教学的目标与方向[J].职业技术. 2011(02)

[2]李秋菊,刘国辉.浓情助教 由情入理 情理结合――浅谈中专语文教学[J].职业技术. 2009(11)

[3]徐卓华.在中专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职业技术.2008(03)

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审美体验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传播美重在教师引导,教师传播美,学生接受美、热爱美好生活、追求美的理想、拥有美的情操,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包含着更多的美的素材,如何在课堂上发掘审美教育,包括以下三种方法:以情导入,激发审美兴趣;学会诵读,获得审美体验;有效拓展,提升审美境界。

一、导入,激发审美兴趣

高中语文课程内容形式多样,如何在语文文学名著阅读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美,实现审美教育的目标呢?教师在课堂教学这块阵地上是否可以以情导入,营造一定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阅读的情感,使之快速地进入这种审美境界中。

如,在高一语文必修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篇文章中,教师就可以以情导入:你看见天堂的颜色吗?我看不见……黑色,是我眼前的全部。但我能触碰,我能聆听……啄木鸟的对话、海鸥的悲歌、麦穗的细语、溪水的呢喃。在黑色的世界里,我能触碰、聆听这天地间的无限可能……当教师入情入境地朗诵完这段导入语之后,教师用缓慢的语气告诉大家请闭上眼睛,然后打开轻音乐,在这黑暗的世界里,让每个人都慢慢感受自己聆听到的声音。也让他们回味这短短的导入语,字里行间都让学生感受到珍惜眼前享有的一切。同时也在阅读教学的审美方面起到很好的情感渗透作用,让学生在阅读中释放情感并引发他们对生活、对生命的珍爱,发现美、热爱美、体验美;并慢慢学会珍惜眼前的一切,这也有效地调动了他们审美的能动性,为以后的审美教育奠定基础。

二、诵读,获得审美体验

语文阅读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时,可以引导学生学会诵读,在诵读中让他们感受到文本的意境,使之陶冶情操和审美享受。对于一些优美文章和语句,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反复吟咏,并细细体会其中要表达的情感。如,《沁园春・雪》中“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望中所见,既是实在的视觉感受,又有很大的想象成分,内容与情感渐渐深化的同时,读起来不禁令人饱含激情。又如,高二语文必修三《北方》,作者三次用了“我爱这悲哀的国土”,不诵读出来就无法感受到内心富有震撼的声音,使诗歌热爱祖国的主题得到充分的表达。所以加强诵读是语文教学有效的方法,让他们用心灵去感受生活,加深审美体验。

如,教师对学生朗读方法上的指导,把握好语调、语速和节奏。首先要读准字音,这也是诵读最基本的要求,如,《沁园春・雪》的沁(qin)很容易读成(qi),教师要给朗读的学生读音上出现的问题给予指正,做到读准字音。再者要把握好语速,《沁园春・雪》中“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一句可慢速,“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这句化静为动,可指导学生语速不断加快,把文章读得层层扬起,寓情于景,大气磅礴,而且读得响亮。还要让学生感受到诗人自身的形象,使人感受到他那豪迈的意兴。最后“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语速放慢,即景生情,把抒发壮志的情怀读出来。这不仅可以品味语言美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壮丽之景,还能引发思考,体会到作者更深一层次的情感。直至“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由前面写景转入评论,使评论得到具体形象的展开,定下对历代英雄人物的评论基调,饱含惋惜之情又有批判之意。

三、拓展,提升审美境界

阅读效率与教师的指导紧密相连,也为以后他们的课外阅读拓展审美渠道,以《西游记》为例,给学生引导时可从下面几部分入手:《西游记》人物简介,《西游记》名称由来,《西游记》取经的结果等。在《西游记》人物简介中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孙悟空保唐僧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对书中每一部分精彩的环节进行介绍,达到学生阅读兴趣的目的。《西游记》名称的由来,这也是吴承恩在民间传说和戏曲的基础上,通过虚幻的神魔世界,看到现实社会的投影。通过对学生拓展资料,学生对这部名著更容易把握了。

例如,前期教师对学生进行方法上的指引。对于文学名著可以精读和略读,并且对精彩内容可以写读书观后感,展开竞赛,进行阅读。如,《西游记》故事演v大PK,学生选取名著中自己比较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比赛,对于故事中的情节还可以展开提问抢答的方式,通过竞赛学生的阅读质量得到提高,也激发了他们的阅读热情。也正是这样的拓展性阅读,培养了学生的主动性和探究性,也能让他们在这些文学名著中受到感情的陶冶、思想上的升华和审美上的享受。

总之,高中语文阅读的审美性教育是符合学生发展的需要的,不仅引导学生挖掘语文课内外阅读的美,让学生从中受到熏陶和影响,进而也提升了他们审美境界,使得审美教学能够在我国良好快速地发展开来,同时更多的相关阅读书籍都为学生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引导学生挖掘美,让学生感受美,进而使他们的审美境界提升,使素质教育更好地发展,让他们爱上语文,热爱阅读,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

篇4

1.感知阅读,丰富学生的美的情感阅历

审美情感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的情感反映形式,是学生个体心灵对客观的人与事的体验。审美情感阅历不是一朝一夕的产物,而是在学生不断的阅读过程中培养起来的情感体验。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从文本塑造的意境中,可以获得诸如欢喜、悲哀、愤怒、恐惧、忧郁等种种复杂情感,从而丰富学生自身的情感阅历。例如学生阅读都德的《最后一课》,感悟对祖国热爱之情;阅读张之路的《羚羊木雕》,体验友谊的纯真之情;阅读西蒙诺夫的《蜡烛》,品悟爱国主义的精神如此等等。另外,文学作品中的语言文字是民族历史文化的沉淀。学生通过语文阅读教学的引导,能在感受美的同时,领悟文字中的价值和精神追求,体验各个时期不同的美的形象,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在阅读中享受自然,体验人生,经历苦难曲折,步入更高的思想境界,领略无限的意境风光。

2.质疑和询问,培养学生的美的感知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些教师在具体教学时缺乏质疑环节的安排,整节课都带着老师精心设计的阅读问题走,是师生之间的一问一答,可以说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着教师转,这样学生几乎没有主动地去质疑,当然也就没有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质疑为学生思维的发展打好基础,为学生的识字和作文教学打埋下根基,更为学生学习其他学科,将来走向社会提供有力的保障。古语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要让学生具备提出问题的能力,在阅读中产生疑问,在阅读中设疑,就要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只有学生具备了这种"生疑"能力,才能在阅读中提出问题。小学生好问,但是刚开始进行质疑时,又往往提不出什么问题来,只会提出一些不理解的词语。这种情况下学生一定是不知道怎样提出问题,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学生怎样提问题,逐渐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应逐步引导,层层深入,让学生质疑。借此教给学生从文章题目、概览全文、深入阅读、课后练习等质疑的方法,然后启发学生小到对文章的题目,对遣词造句,对标点符号进行质疑,大到联系全文内容进行质疑。经过逐步地训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就会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发现别人没有注意到的问题。在实践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启发、诱导,学生疑点的思考价值也会越来越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就会得到逐步培养。

3.审美阅读,熏陶学生的美的想象力

审美想象是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更高层次的审美心理。是学生在语文阅读中,把从文本中感知到的文字表象加以加工改造并重新组合,构成全新的、属于学生个体的独特感受的审美意象。在语文阅读教学之中,学生对文本中塑造的美有了感知、吸收、积累的基础之后,教师还必须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品味、感悟。最后通过丰富的想象构建属于学生自己的审美意象,使学生沉浸在美的意境之中,心灵得到净化,灵魂得到熏陶。例如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对小石潭周边环境的描写,对潭中水、潭中鱼的描写虽然仅是寥寥数语,但是通过引导学生运用自己的联想思维并结合平时的生活积累,是能品味出作品塑造的环境凄清、潭水清澈、潭鱼闲适的意境美。也会品味文本中作者多角度的描绘:绘声"如鸣佩环",绘色"青树翠蔓",绘行"参差披拂",绘影"鱼影浮动",绘神"游鱼闲适"。也只有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展开联想,才能从听觉上想象到潭水的清脆悦耳;从视觉上想象到潭边竹木的清翠葱茏多姿多彩,潭水的清澈透明,鱼影的鲜活滋润。这样通过审美阅读,实现了与文本的对话,真正吃透教材,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把握全文内容,从而受到艺术熏陶,获得美的享受。

4.拓展阅读,培养学生的美的创造力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