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1 10:34:4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经济类本科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2、论文多为应用性论文。由于受学生理论水平的限制,绝大多数的毕业论文都是对实际经济问题的应用研究,理论研究的论文很少。在笔者近10年的论文指导过程中,选择经济理论进行研究的学生不到5%。应用性强的论文对学生写作要求相对较高,一是要求学生抓住经济现象的本质,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实证的分析能力,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二是要求学生对所分析实际经济问题的结论上升到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层次;三是要求学生对经济现象的分析寻求理论支撑,在所学理论的框架和范畴下分析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3、方法实证性多。应用性强的论文决定了其分析方法的实证性要求。分析方法的实证性就是要用现实的数据和案例来分析经济现象,揭示经济现象背后的本质,即通过大量的实证分析得出经济现象的原因和解决措施,为上升到规范分析打下可证实的基础,这是学习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典型分析过程。方法实证性多要求:一要掌握主要调研和分析方法,分析方法掌握不熟练往往不能准确地揭示经济现象背后的本质;二要搜集较为翔实的数据,数据要求系统性、权威性和代表性;三要正确说明数据分析结果的经济含义和政策含义,这是实证分析的最后落脚点。
4、撰写规范性严。经济类毕业论文应用性强和实证方法多的特点要求论文的撰写十分规范。一是从结构上来看对经济现象的分析要有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架构和写作架构,三者缺一不可;二是理论支撑和现实问题分析要融合,即现实问题的分析要有理论支撑,理论分析也要以现实问题为对象;三是要求数据和引证科学合理,数据除符合系统性、权威性和代表性要求外,获取第一手数据显得格外重要。
5、论文撰写过程难以有效控制。经济类本科毕业论文多数无须实验,而是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和分析,而且这一过程多在学生临近毕业的实习阶段进行。毕业论文的写作时间与其求职、考研、出国等规划发生冲突,难以兼顾招聘、备考和毕业论文之间的关系。指导老师只能通过“遥控”对学生进行指导,其效果大打折扣。
二、经济类本科毕业论文易出现的问题
1、论文选题不够科学、合理。文科类的本科论文指导老师较难获得科研课题,且由于本科生的理论功底不够,本科生中只有很少人参加导师课题的研究。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题均以老师指定范围或自拟为主,因此选题时常存在不够科学合理之处。据笔者多年指导本科论文的经验,主要表现在:一是选题过大过空,如“论中美经贸关系”;二是选题不符合学术论文要求,如“近期中国股市走势分析”;三是选题只考虑个人兴趣而不考虑与自己所学专业的相关性,能培养和检验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和综合利用的能力。
2、论文缺少严谨性。部分论文泛泛而谈,缺乏实证基础,材料不能支撑论文的观点,论证不充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缺少必要的数据和例证,论点多来自自己凭空臆想;二是数据和例证的选取不恰当,只是简单罗列和堆砌,不能很好地支撑论文观点;三是数据不系统,系列数据采集较少或缺失较多,不能真实反映经济现象的本质。
3、论文格式不规范。毕业论文属于学术论文,应具备学术文体的一般特征,主要内容包括:题目、作者、提纲、摘要、关键词、正文和参考文献几个部分。学生态度不端正,加之论文主体是拼凑而成,毕业论文的格式混乱。如:结构不合理、论述重复、字号不统一、错字病句百出、图表不规范、文理不通、参考文献引用不规范。其中,参考文献引用不规范是比较普遍和比较严重的问题。
4、论文内容抄袭、拼凑现象较为严重。当前学生可获得资料来源很多,如往届毕业论文、专用学术期刊网、学校的图书馆、院系的资料室。特别是对于经济类而言,网络上的财经类文章更是多如牛毛。这使得部分学生在写作时采取拷贝加粘贴的方法,用几天的时间就能完成学校规定用10周时间完成的毕业论文,更有甚者直接在一些专门从事“”的业务网站上购买论文。学生自创性论文比例逐年降低。
三、提高经济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
造成经济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即有学生自身方面的,如对毕业论文撰写缺乏重视、自身水平所限等等;也有来自学校方面的,如毕业论文规章制度安排不尽合理、指导老师时间精力有限等等。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和笔者的多年经验,就如何提高经济类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确保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提出以下对策:
1、提高对本科毕业论文指导工作的重视程度。提高对毕业论文的认识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前提。学校管理层、教师和学生都要认识到毕业论文是高校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独立的实践教学环节,它与其他教学环节彼此配合,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它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具有不可替代性。同时,它也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是学生四年所学知识的深化与升华的重要过程,是提高学生科研训练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途径。
2、推行科研导师制。学生在临近毕业时面对求职、考研、出国等规划的多重压力,时间仓促,不太可能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做好毕业论文。为此,可推行导师科研导师制。即导师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社会实践等科研活动,科研导师制以科研为纽带,通过让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研能力。而且学生可以提前进入毕业论文的准备阶段,如搜集跟踪资料、确立选题方向等。这样既可以发现和培养学生自身的专业领域兴趣,为后期毕业论文撰写打下基础。
关键词: 毕业论文;问题分析;对策
Key words: graduation thesis;problem analysis;improvement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19-0248-02
0 引言
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是对学生四年本科期间专业知识学习及运用的一个综合检验,也是对学生科学研究素质的初步训练。而且它对学生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也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为学生迅速进入工作角色提供有益的帮助。因此,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写作质量,对提高高等学校办学水平、培养创新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2]。同时学生论文中存在的问题,也反映出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学质量的高低,有利于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从而为改善教学质量提供依据[3]。笔者在近几年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基础上,以青岛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2010-2012届本科毕业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经管类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提高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具体措施。
1 经管类本科生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一般的本科毕业论文主要有三部分组成,即提出问题(前言),分析问题(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对策)部分,本文针对以上三个环节具体分析经管类本科毕业论文中常出现的问题。
提出问题部分或者说前言部分应交待论文的背景、研究目的意义、研究范围等,这一部分的重点在于综合评述前人工作成果的基础上提出问题。目前,这一部分论文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点:
1.1 研究范围过大
虽然学生论文写作过程中在书面上会限制研究范围,如某一地区或者某一企业,如“青岛市外贸业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等,但这种题目对于本科生而言仍偏大,因为青岛市外贸涉及加工制造、农产品等多个行业,学生在实际撰写论文时往往把握不住问题,出现题目与研究内容脱节的现象。
1.2 题目宽泛致使研究难以深入
部分学生的毕业论文题目虽然看上去比较具体,范围也比较明确,如“青岛市橡胶外贸业存在的问题研究”等,这种题目虽然在字面上不存在问题,但学生在实际论文写作过程中往往发现,针对橡胶这类特殊行业其数据的收集非常困难,在专业的统计年鉴中往往查不到,需要学生亲自到企业进行调研才能获得,而在实际的调研过程中,由于企业不配合,相关数据往往也无法得到,因此学生在论文的实际撰写过程中往往只能规避行业的实际运行情况,使得论文缺乏具体内容支撑。
1.3 对于前人工作成果不够重视
本科生应该具备一定的收集、分析资料的能力,但绝大多数学生往往忽视这一环节。这一方面导致重复前人研究成果的现象不断发生,另一方面,学生的论文也缺乏创新点。
分析问题部分即正文是作者对研究工作的详细表述,它占全文的绝大部分。这一部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3.1 学生对基本的分析工具掌握不够
统计分析可以说是经济管理类本科生毕业论文中最常用到的分析方法,但学生对这一类工具的掌握往往存在很大缺陷。首先体现在对基本的理论知识掌握不够,如部分学生的调查问卷设计不够合理,对基本的Stevens分类法的尺度不够了解,甚至出现4点等距法的尺度调查问卷;同时对调查数据的收集及处理也存在很多问题,收集的数据的质量及可靠性都无法保证,如对调查问卷的发放和回收情况缺乏必要交待,甚至出现数据造假情况,像100%的调查问卷回收率或者100%调查问卷合格的这种基本不可能的情况在毕业论文中频繁出现。其次对专业的统计分析工具掌握也存在不足。部分学生能够利用Excel对获得数据进行初步的回归分析,但对于更进一步的主成分分析等内容则往往无法把握。
1.3.2 对问题的分析不够深入
学生在获得所研究的问题或者企业数据资料后,无法进行针对性的分析,因此无法发现现象或者缺陷背后存在的真正问题。即使部分学生能够提出问题,但往往无法针对问题进行必要的分析,因此也无法探讨提出问题的真正致因。使得文章缺乏逻辑性,不够完整。
1.3.3 对问题的分析缺乏针对性
部分学生能够亲自到企业进行调查获得大量一手数据,但对数据整理不够完整,导致对问题的分析缺乏出现偏差,同时对发现的问题无法进行归纳总结。因此提出的问题往往与企业的实际情况不相吻合。
解决问题这一部分是承接上述分析问题部分而来的,其主要反映了学生利用课本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部分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①所提对策缺乏针对性。
毕业论文对策建议部分经常出现的问题。无法根据上文问题分析中归纳总结企业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或者对策部分与所列举问题根本不相关。这一方面体现了学生对问题的分析不够深入,同时也体现了学生缺乏必要的逻辑分析能力。
②所提对策缺乏可执行性。
学生往往只能根据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提出某些建议对策,但对于建议的执行过程缺乏必要的介绍。这往往导致学生的论文看上去如同课本上理论知识简单列举,这也反映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欠缺。
2 改进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给出以下提升经管类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的对策:
2.1 加强对选题的管理
在确定论文题目时要求学生明确以下三个原则:
①与学生专业紧密相关原则。这一方面是学生毕业论文撰写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保证论文质量的必要措施。因为毕业论文需要一定的理论知识,而这些只有通过专业课的学习才能保证有良好的理解与掌握。部分学生的毕业论文出现严重的理论错误,往往就是由于其选择与其专业不相关的题目,导致对研究问题的基本理论缺乏掌握而出现问题。
②与学生兴趣爱好相关原则。在保证与学生专业相关的前提下,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鼓励学生结合当前本学科领域的一些难点、热点问题,自己确定研究的问题,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有足够的精力及兴趣撰写毕业论文。避免出现学生在论文选题中总是在指导教师所划定的圈圈内思考、工作,这样既限制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同时也限制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动发展的愿望。
③研究范围具体、研究问题明确原则。要求学生尽量选择具体的行业,具体的企业,针对具体案例展开研究。同时建议学生充分利用到企业实习的机会,结合企业的具体需要,确定论文题目,同时充分利用企业中真实数据,完成自己的毕业论文。这样的选题任务明确,针对性强,可以锻炼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明显提高毕业论文的效率[4]。总之毕业论文的选题要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其选题应结合当前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的实际,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使得学生通过应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得到充分的锻炼[5]。
2.2 加强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
除了专业知识外,经济管理类学生尤其要加强统计学的学习。对于经管类学生,统计学是其必须掌握的课程,统计工具是其必须熟练使用的工具,这不仅是毕业论文撰写过程的需要,同样也是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需要熟练掌握使用的技能。同时指导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研究问题的实际需要,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方法指导,如结构方程、层次分析法等常用方法。这些分析方法经过老师的帮助大多数学生都能够通过自学基本掌握,从而可以极大提高论文的理论性。
2.3 加强老师的指导
毕业论文的撰写整个过程都需要指导教师全程跟进,及时发现学生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分析,具体来说在整个论文撰写过程中要特别重视以下环节的指导。首先是在论文开始阶段对学生进行学位论文的基本介绍,需要让学生明白整个学位论文的结构组成、行文基本要求、文献的查找方法等必要的基础知识。在论文撰写过程中,指导教师同样要及时跟学生讨论,一方面对学生进行方法论的指导,使得学生能够掌握真确的研究方法。另一方面在出现问题的时候能够及时发现改正,避免出现大的错误。最后就是论文撰写完成后,指导教师要对论文进行整体审核,避免学生出现逻辑性错误,对方法及数据进行必要的审核,保证论文的质量。
3 小结
毕业论文是本科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实践课程,其对于学生综合四年的本科所学的理论知识、充分发挥自己的个人能力、迅速进入未来工作岗位及适应工作角色均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有必要对本科毕业论文的质量严格要求,而这也会对本科教育质量的提高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薛彩霞.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存在问题及质量控制措施[J].高教论坛,2011(08).
[2]张玉胜,温少如.本科毕业论文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浅析[J].高等教育,2012(07).
[3]廖元秀,周生明.本科生毕业论文改革探索[J].高教论坛,2010 (11).
[4]毛小庆.对本科毕业设计工作的若干思考[J].高等理科教育,2006(01).
[5]乔军,孟庆玲.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的几点思考[J].教育探索,2011(09).
[6]卢忠东.实践导向的企业管理类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探讨[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02).
[7]张全争.浅谈新建本科院校教师在毕业论文中的指导作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0(22).
本科毕业论文教学环节是本科教学工作中重要的一环,既是对本科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为创新能力的形成打下基础,也是对本科教学质量的一个综合检验。随着本科教育的规范化,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已经成为本科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毕业论文质量不高,甚至有下滑的趋势,这已经是本科教育中比较普遍的问题。笔者想把从事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工作过程中的一些体会和认识提供给大家,抛砖引玉,还望方家多加指教。
1 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毕业论文教学计划安排未体现农业生产特点,研究时间不能保证
按照现行的教学计划,农学专业往往论文和实习结合,安排在第6学期和第7学期之间,而其他专业往往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以河南当地农业生产情况为例,小麦一般在10月份种植,来年6月份收割;紧接着是玉米种植,并在10月收割。周年生产,一年两熟。而学生的实习被集中在一段时间进行,时间安排上跟不上农事进程,也覆盖不了哪怕一季作物的全生长期。由于需要集中时间实习,另一方面也导致其他时间的理论学习时间安排很紧凑。在平时,同学们很难抽出足够的时间参加到老师的实验中去。因此,目前的教学计划,难以让同学们有充分的时间对作物整个生长期进行实习和观察,更遑论周年的观察和研究了。由于时间上不能保证,即使有同学愿意提前参加到老师的科研中,以备以后写毕业论文,也很难保证有足够的时间承担实验任务,所得到的数据质量也不高,毕业论文的质量自然容易大打折扣。
1.2 生产、科研与教学脱节,经费缺乏
作为地方院校,农学专业的老师课题申请竞争很激烈,不少老师基本没有课题经费支撑研究。因此,对于农业生产,往往也离得比较远。即使有部分老师有些小课题,也只能是小打小闹,脱离生产。另一方面,学校扩招,教学经费却并未相应调整。由于对毕业论文的指导,往往是由老师命题作文,出现与生产脱节,炒冷饭的现象也不少。由于研究命题本身缺乏鲜活,也难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1.3 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价体系存在缺陷,难以起到导向作用
尽管目前已经建立了毕业论文的监督与评价指标体系,但是其可操作性仍然不强。对毕业论文的评价,往往对格式、形式过于重视,对成绩分布、材料是否齐全较多关注,而对于实习过程监管、论文学术水平的评价等实质性的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监控手段。老师们往往因为不忍心影响学生毕业,也存在放水的问题。由于这些原因,毕业论文评价指标体系并未真正起到导向作用。而同学们也往往因此而存侥幸心理,做论文时不好好做,写论文时东抄西抄,甚至有造假的情况。
1.4 学生自身存在的问题
一些同学学习态度松懈,未能认真对待毕业论文工作。认为大四找工作忙,学校不会怎么样。而学校也因为近年就业压力大,而存在放松监管的情况。这更助长了学生们学习态度上的松懈。
知识面狭窄,求知欲不足,难以应付综合性的作业。现有的教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也养成了学生被动受学的习惯。不少学生,在大学四年中,习惯于上课记笔记,考试背笔记的学习模式,平时很少浏览专业期刊,知识面狭窄,对行业缺乏基本的了解。这样的情况,是很难想象能够在毕业论文写作中能够写出新意和深度的。
综合素质不强,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弱。一些同学缺乏基本的分析综合能力,逻辑思维混乱,语言表达功底差。写出来的文章,不知所云。语病连篇。大学院系往往没有开设大学语文课程,使同学们失去了提高的机会。英语过级的强制要求,使得很多同学把大量的时间都用在背记英语单词上面。
2 提高农学类本科毕业论文教学质量的途径
要提高毕业论文的教学效果和论文质量,根本还在于学生,毕竟论文是要学生自己写出来的。而各种制度和教学计划,都应该围绕能否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如何杜绝学生的侥幸心理进行设计和管理。为此,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实现毕业论文教学质量提高。
2.1 鼓励紧贴农业生产实际的选题
农学类本科生的培养,主要目的为服务于农业生产。如果学生学习时就脱离实际,毕业后即使参加农业方面的工作,也很难短时期内适应过来。当前不少农学类本科生毕业后,往往在农资行业工作。这类岗位酒需要扎实的农业生产实践经验。因此,如果在毕业论文选题时,就贴近生产实际,将有利于毕业生的能力培养。院校各级部门应该设计配套政策,鼓励指导老师提供紧贴生产实际的选题。同时要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当地农业科研活动,既提高教师本身的业务能力,也为学生实习提供经费保障,以实现以科研促教学的目的。
2.2 根据农业特点,对教学计划作出相应调整
农业生产周期长,难以重复。因此,在毕业论文工作中,要求在实习实践,论文工作时间安排上作出调整。如刘世亮等提出的全程实习模式,能够较好地解决毕业论文时间难保证问题。但是,要实现全程实习教学,必须要在课程设置上作出较大的调整,严格控制学生理论课学习负担,以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加老师的科研工作。因此笔者认为,可以取消专门的实习时间,通过教学时间表的调整,让学生自由安排时间,达到实习和毕业论文工作的目的。
3 评价指标要作导向性的调整设计
在毕业论文评价指标中,应该减轻对形式审查的重视,而把更多的注意放到学术价值评价上,同时,应该把是否联系实际,以及论文工作的过程纳入考核的内容。这样,真正从评价指标的导向上,让学生和指导老师对毕业论文重视起来,并主动地把毕业论文工作于农业生产实际相联系。院校各级管理部门应该严格把关,真正做到鼓励先进,鞭策落后。这样,从制度上杜绝学生侥幸心理。
4 鼓励学生尽早参加老师的科研活动
大学生在进校后,应尽早完成专业教育,并在第二学期开始,鼓励学生参加到教师的科研活动中去,在具体的科研中,认识农业生产,拓宽视野。学生们只有到具体的生产实际中去体验,才有可能逐步培养专业兴趣。也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自己认识到毕业论文将从哪里出来。
5 经常举办学习交流专题报告会,分享乐趣和经验
读文支招
第一步:整体关注
1.全文共五段,是“总-分-总”的论述思路。
2.选文没有标题,但有出处,文后出处给出的文章标题,是本文的论题。
第二步:把握观点
第一段介绍了城市文明弹性的含义、弹性不足或丧失的表现及其表征意义,指出当代城市社会应关注文明弹性问题,引起下文。
第二、三、四段从空间弹性、制度弹性、意义弹性三方面论述了城市文明弹性的意义和问题。
最后一段强调保持城市弹性对建构城市命运共同体和城市社会健康发展的意义,总结全文。
第三步:信息圈画
1.文章的观点句。
2.各段的中心句。
3.文中加圈画线的词句,都是把握作者观点、正确推理判断的关键。
典题文本
(2018·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对城市而言,文明弹性是一个城市体在生存、创新、适应、应变等方面的综合状态、综合能力,是公共性与私人性之间、多样性与共同性之间、稳定性与变迁性之间、柔性与刚性之间的动态和谐。过于绵柔、松散,或者过于刚硬、密集,都是弹性不足或丧失的表现,是城市体出现危机的表征。当代城市社会,尤其需要关注以下文明弹性问题。
其一,空间弹性。城市具有良好空间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空间的私人性与公共性关系能够得到较为合理的处理。任何城市空间都是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统一,空间弹性的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片面地强调空间的公共性或片面地强调空间的私人性,都会使城市发展失去基础。目前,人们更多地要求空间的私人性,注重把空间固化为永恒的私人所有物、占有物。这种以私人化为核心的空间固化倾向,造成城市空间弹性不足,正在成为制约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二,制度弹性。一种较为理想的、有弹性的城市制度,是能够在秩序与活力、生存与发展间取得相对平衡的制度。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3B)但问题在于,即使是正在崛起的城市,也需要面对秩序与稳定的问题;即使是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也需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过于注重某种形式的城市制度,过于注重城市制度的某种目标,都是城市制度弹性不足、走向僵化的表现,都会妨害城市发展。
其三,意义弹性。所谓城市的意义弹性,是指城市能够同时满足多样人群的不同层面的意义需要,并能够使不同的意义与价值在总体上达到平衡与和谐,不断形成具体的意义共同性。当一个城市体只允许一种、一个层面的意义存在时,这个城市体繁荣一时,但必然会走向衰落。当一个城市体只能满足某一类人的意义追求、意义需要时,这个城市体也会丧失活力。(3D)当一个城市体被某一类型的意义体系固化时,这个城市体往往不具有综合吸纳力、发展潜力。(3C)启蒙主义的片面化,理性主义的片面化,世俗主义的片面化,神圣主义的片面化,都会导致城市意义弹性的减弱,都会从根基处危害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保持城市的空间弹性、制度弹性、意义弹性,并以此为基础,把握城市的类型构成与历史,建构城市命运共同体,对于城市社会的健康发展而言,是意义重大的。
(摘编自《城市社会:文明多样性与命运共同体》)
对点解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
A.当一个城市体有更好的空间弹性和制度弹性时,其意义弹性也会相应变好。
通过要素推断,此项于文无据,文章并没有提及空间弹性、制度弹性和意义弹性之间的关系。
B.城市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时会有不同危机,制度的主要功能也会因此不同。
根据第三段“城市有其发展周期、发展阶段,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其主要任务是聚集更多的发展资源、激活发展活力。而对一个已经发展起来的城市而言,人们会更为注重城市制度的稳定功能”,通过关系推断,可见此项表述正确。
C.要让一个城市体具有综合吸纳能力和发展潜力,就应平衡各种主义的关系。
根据第四段“当一个城市体被某一类型的意义体系固化时,这个城市体往往不具有综合吸纳力、发展潜力”,通过思维推断,反推可知此项表述正确。
D.城市盛衰自有其规律,与不同的意义和价值在总体上的和谐没有直接关系。
根据第四段“当一个城市体只允许一种、一个层面的意义存在时,这个城市体可能繁荣一时,但必然会走向衰落。当一个城市体只能满足某一类人的意义追求、意义需要时,这个城市体也往往会丧失活力”,通过关系推断,这里面的“可能”“往往”表明此项表述正确。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前城市空间弹性核心的问题是缺乏有机统一,这使得城市发展丧失了基础。
B.已发展的城市和崛起中的城市都面临着激活活力的问题,也都需要有制度弹性。
C.城市的意义对不同的人群来说是不一样的,城市体需要一种抽象的意义共同性。
D.在诸多原因中,空间、制度及意义三者的弹性不足是影响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因。
解析 A项,“当前城市空间弹性核心的问题是缺乏有机统一”错,当前城市空间弹性核心的问题是“如何实现空间的公共性与私人性的有机统一、具体转换”。B项,由第三段中的“对一个正在兴起的城市而言……也需要面对新活力的激活问题”可知,该项正确。C项,“抽象的意义共同性”错,应是“具体的意义共同性”。D项,“是影响城市发展的根本原因”错,原文只是说“保持城市的空间弹性、制度弹性、意义弹性……对于城市社会的健康发展而言,是意义重大的”。
答案 B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理论论证的过程中提及空间被私人性固化的现状,有其现实的指向。
B.文章区分了文明弹性的层面,也区分了城市体发展的阶段,论证结构清晰。
C.文章注重分析具体概念的正反两面及相应的动态发展过程,具有辩证意味。
D.文章借助“文明弹性”的概念,论证了建构城市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路径。
解析 C项,以偏概全,“注重分析具体概念的正反两面及相应的动态发展过程”仅在论述制度弹性时有体现。
答案 C
)
一、(2017·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
B.乡村记忆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
C.在城镇化过程中,定期维修乡村的集体记忆场所,是呵护乡村记忆的一种方式。
D.活化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
解析 A项,表述太绝对,第一段是“一个重要措施”;B项,从第二段“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来看,“必须完好保存”表述范围不当;C项,相关信息在第三段,表述正确;D项,第四段说“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可见,活化乡村记忆需要其他产业与之配套,而不是它“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
答案 C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围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B.文章将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有机联系。
C.文章提出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
D.认为乡村与人的情感、记忆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城镇化与乡愁关系的前提。
解析 C项,从第二段看,文章只是提出了综合甄选的方法,而没有举例说明甄选的标准。
答案 C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
B.如果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
C.为了保护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
D.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
解析 B项,从第二、三、四段看,游子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恋感和归属感,不能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只能说明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
答案 B
二、(2018·湖北荆州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一个人一生要追求些什么?我认为有三点:必要、需要和重要。“必要”就是非有它不可,有它还不够。像生活条件是必要的,非吃饭不可,但是光吃饭不够。
人生的需要是什么呢?人生的需要是发展潜能,即心智上的潜能,包括三方面:知、情、意。“知”就是求知。古人读书,书不多,五本就够了,即《诗》《书》《礼》《乐》《易》。《诗》代表文学,《书》代表历史,《礼》代表社会规范,《乐》代表艺术修养,《易》代表哲学。当时,如果把这五本书都读好的话,就是全方位的学习。所以,“知”的重要性是帮助我们这一生过得充实又快乐。
“情”就是情感。人的情感要调节,意即“情绪智商”。我们如果处在穷困的境况中,怎么才能快乐呢?调节情绪。情绪调节有很多方法,譬如欣赏音乐或通过休闲生活接触大自然等,在这一享受休闲生活的过程中,你就会感觉到人我之间微妙而又美好的互动关系,可以慢慢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因为一般人的情绪都是利己的,人与人互动很自然都希望对自己有利。如果你培养好的情绪智商,就会慢慢想到对自己有利,对别人也有利。就像《易经》中的“损卦”。很多人听到“损”字,就觉得是损失。但是《易经》六十四卦中,只有两卦卦辞是上上大吉,其中一个就是“损卦”,为什么呢?就是“损己利人”这四个字,与我们平常想的“损人利己”倒过来。一般人如果做事损人利己,肯定人缘不好,大家都讨厌。如果是损己利人,做任何事都考虑到别人的要求,自己吃亏无所谓,这样的人谁不喜欢?
我以前读《论语》,常常觉得自卑,打开《论语》一看,里面好像只有两种人:君子和小人。仔细看孔子的描写,发现自己就是小人。因为君子所了解和考虑的是道义,小人则专注于利益。想想看,我们从小一路走来,真的很像小人,没什么长进。是不是这样呢?也不尽然。君子跟小人的区别在于“小人”就是小孩子,身体长大了,但是心态还是小孩的阶段,只顾自己,只替自己着想,所以小人就是没有立志的人。君子就是立志的人。所以孔子所说的君子就是立志者,有志向,让自己每天提升、改善的人。所以我们在读《论语》的时候,要把“君子”看成正在进行的状态,君子就是立志成为君子的人,而不是已经做到的君子,真要做到君子的境界很难,没多少人能做到。
“意”就是意志。何谓意志呢?当你做一个选择的时候,请问你是被动还是主动?通常我们做选择都会有几分被动,几分主动,而被动成分居多,所以要慢慢修炼。如何修炼?慢慢增加主动的成分。本来是我不太愿意做的,被要求做,慢慢变成是“我觉得我也能够做”,到最后变成“我愿意做”。所以我们平常要练习把自己的责任都当做是自己愿意做的,心情就不同了。上班的时候很开心,工作的时候很认真,学习的时候也很快乐。如此一来,作为部属,上司对你很满意;作为学生,老师对你也很满意。
快乐人生的秘诀无它,关键就在“化被动为主动”,古今中外都相同。不能做到这一步,什么快乐都是假的。
(摘编自傅佩荣的《人生追求无私无欲
的快乐层次》,有改动)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一生的追求分为必要、需要和重要,例如衣食、住房、私家车等是非有不可的“必要”之物。
B.古人读书不提倡多,只需要把《诗》《书》《礼》《乐》《易》五本书全方位地研究透就行了。
C.处在穷困境地的人可以通过欣赏音乐、接触大自然等休闲生活的方式来调节情绪、获得快乐。
D.每个人都要好好修炼意志,因为我们每做一个选择,总是被动的成分比主动的成分多。
解析 A项,由第一段中“‘必要’就是非有它不可,有它还不够”,可以看出,私家车不属于“必要”之物。B项,从第二段可以看出,古人读书“五本就够了”,是因为“书不多”,不是“不提倡多”。另外,根据“把这五本书都读好的话,就是全方位的学习”可知,把“五本书全方位地研究透”,说法不符合文意。D项,结合第五段“通常我们做选择都会有几分被动,几分主动,而被动成分居多,所以要慢慢修炼”可以看出,说法绝对。
答案 C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人生的需要出发,分别从“知”“情”“意”三个角度逐层展开,阐述了人应该怎样追求无私无欲的快乐层次。
B.人生的追求虽然可以分为必要、需要和重要三类,但本文只是重点阐述了“需要”这一类。
C.文章举自己读《论语》的例子,阐明我们做立志成为君子的人就行了,不必真正达到君子的境界。
D.文章通过对人在知、情、意三方面发展潜能的分析,得出人生快乐秘诀的关键是“化被动为主动”。
解析 C项,写自己读《论语》的例子,是要论证“要把‘君子’看成正在进行的状态”,从而满足自己“情”的需要。另外,“真要做到君子的境界很难,没多少人能做到”,也不是说“不必真正达到君子的境界”。
答案 C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如果把《诗》《书》《礼》《乐》《易》这五本书读好了,他们就可以过一个充实而快乐的人生了。
B.一个人如果以“吃亏是福”为人生信条,不计较自己吃不吃亏,多考虑到别人的要求,他定会招人喜欢。
C.工作学习时,多一分主动,往往多一分快乐。因为主动,就少了抱怨,多了认真,好了效果,来了赞誉。
D.即使是亿万富豪,在工作和生活中,也要能主动担当自己的责任,否则,工作不一定开心,生活也不一定愉快。
解析 由第二段“‘知’的重要性是帮助我们这一生过得充实又快乐”可以看出,读这五本书可以帮助我们“过得充实又快乐”,可以发现,A项,“他们就可以过一个充实而快乐的人生了”张冠李戴。
答案 A
一、(2018·山东淄博月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京剧表演的是中国的故事,京剧摄影是将表演的精彩瞬间生动而完美地呈现出来。
京剧舞台上动态与静态的变化具有直观性、独特性。剧中人在舞台上,或静如处子,或动如脱兔。人一动,则水袖翩翩,及至扇子、髯口、帽翅的开合、抖动、高扬,以及打出手、云里翻等,都刻画着人物性格,演绎着剧情。那刚柔相济的飘逸之美,流动着艺术的韵律,恰似一幅幅流动的水墨画。
摄影家在构思中,以此抓拍而完成的二度创作,源于舞台,又高于舞台,可完美表现摄影艺术的特质,拓宽读者欣赏与想象的空间。
动态的瞬间是形,传神的瞬间是眼。京剧演员的眼睛,经过长期的训练,灵动有神,顾盼生辉,因而在剧中优秀演员总会用眼神配合形体,表达剧中人物复杂细腻的感情、性格、思想与意念等。这是京剧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俗称“一身的戏在脸上,一脸的戏全在眼上”。摄影家要把京剧的拍摄提升到一个新的创作境界,应在动态抓拍中以人物为中心,画龙点睛,以眼传神。果如此,自觉抓拍的人物眼睛喜怒哀乐悲恐惊的变化,或是忧愁思忆病醉疯的状态,会有神来之笔,提挈全片,摄影作品自会有了灵魂、灵动和灵气。
剧场抓拍,并非易事,除了摄影者要具备专业的摄影技术外,还需要他们能够多做功课,包括多读剧本、熟悉剧情、了解人物以及知道一场文戏或武戏的表演特点和出彩在何处,即哪时眼睛最传神,哪时表演的神与情独具魅力等。同时,进行抓拍创作时,又不可按预想刻舟求剑,要手握相机随表演的新变化盯住剧中人,用虚实、远近、渲染、衬托、对比、夸张、仰拍、特写、全景等手法,变换光圈和速度等,方可从容得神来之笔。
京剧艺术荟萃中华艺术之美。中华民族传统的家国情怀、伦理道德,以及对圣君贤相、清官廉吏的尊崇,对公平正义、美好生活的追求,融会贯通为舞台上的真善美,抽象幻化出内化心灵、外愉耳目之美。单从表演之美观察,它是写意之美、虚拟之美、程式之美与夸张之美的集成,是京剧摄影艺术丰富多彩的素材,激发创作灵感的要素,也是对京剧摄影艺术如何升华的挑战。
京剧摄影艺术和其他文艺创作相类,虽然工具是相机,是快门,但一样“功夫在画外”。有志于京剧摄影艺术的专业工作者和业余爱好者,需要向京剧演员学习,以他们“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信念为鞭策,摒弃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冲动,留下京剧艺术的传神瞬间。
(摘编自靳国君《京剧摄影也需画外功》)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京剧舞台上,剧中人表现的美就像一幅幅流动的水墨画,拓宽了读者欣赏与想象的空间。
B.优秀京剧演员总会用眼神配合形体,从而表达剧中人物复杂的感情。
C.技术精湛的摄影家只要多做功课,就会从容得神来之笔。
D.京剧艺术真实地展现了中华民族真善美的文化传统,可以净化人的心灵。
解析 A项,拓宽读者欣赏与想象空间的是摄影者的抓拍。C项,太绝对。D项,“真实地展现”不当。
答案 B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的中心观点是,京剧摄影要留下京剧艺术的传神瞬间,也需画外功。
B.文章立论的前提是,京剧舞台上动态与静态的变化具有直观性、独特性。
C.文章在论证中用较多文字阐述京剧表演形和眼的瞬间,突出了剧场抓拍的难度。
D.文章最后两段分别将两种艺术之美进行类比论证,强调京剧摄影不能急于求成。
解析 D项,倒数第二段没有采用类比论证。
答案 D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摄影家需抓拍京剧舞台上动态与静态的变化,才能完美表现摄影艺术的特质。
B.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京剧摄影家抓拍京剧表演形的瞬间和眼的瞬间也需一种“画外功”。
C.京剧摄影家需向京剧演员学习,学习他们刚柔相济的表演美,这也是“画外功”。
D.仰拍、特写、全景等手法的运用,变换光圈和速度等技术并不属于“画外功”。
解析 C项,京剧摄影家并不需要学习京剧刚柔相济的表演美。
答案 C
二、(2018·安徽五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在人类文学艺术的宝库里,喜剧艺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俄国思想家巴赫金就说过:“一切真正伟大的东西,都应包含有笑的因素。”
当前,喜剧文化日益成为中国审美文化的重要形态。电视娱乐化浪潮此起彼伏;喜剧电影日趋繁荣;在戏剧演出市场,喜剧颇受观众青睐。各种形式、各种风格的喜剧艺术奏响了这个时代的喜剧大合唱。
不过,当下的喜剧发展也是问题丛生。各种搞笑、逗乐、嬉闹,都被视为喜剧,将喜剧等同于娱乐,喜剧成了一个容纳所有娱乐形式的大箩筐,搞笑的东西都往里装。当今时代,喜剧的处境非常尴尬,有些所谓“喜剧”,实际是闹剧而已,甚至为了逗乐而陷入低俗娱乐。喜剧被扭曲、被矮化,喜剧因戴上了名缰利锁而失魂。何谓喜剧之魂?乐观自信、理性超脱、自由狂欢的喜剧精神乃是喜剧之魂。
伟大的喜剧艺术作品一定是喜剧精神高扬的作品。以戏剧为例,中外戏剧史上,真正优秀的戏剧作品,要么悲剧精神强烈,要么喜剧精神鲜明。而优秀的正剧也并非悲喜调和、不悲不喜,而是悲喜交融、有喜有悲。而当代不少所谓的“喜剧”作品,则多是不喜不悲、平淡寡味的平庸之作。
数年前,哲学家俞吾金曾断言,一个“以喜剧美学为主导性审美原则的时代已经悄然来临”。当今时代,人们需要通过喜剧的笑声来稀释沉重、抵抗孤独、化解焦虑。喜剧是嘲讽愚陋、抨击邪恶、褒美贬丑、祛邪扶正的艺术。喜剧就是用理性的精神、敏锐的眼光、智慧的头脑、批判的视角审视纷繁复杂的现实人生,让人对自己的存在及其周围的环境保持清醒的认识,能够以“轻松、幽默和爽朗”的乐观态度面对生活的种种考验。
一部喜剧艺术史证明,那些贴近现实人生、针砭时弊、鞭挞邪恶、追求真理、充分高扬起喜剧精神的作品,才是老百姓乐于接受的。可是,多年来,已经很难看到这种精心构思、发人深思的喜剧作品了。有追求轻松效果、浅薄庸俗的滑稽笑剧,却缺少从心灵深处汲取的智慧;有对历史的随意篡改和戏说,却失去了对是非善恶的判断力和追求正义与真理的勇气。有“巨无霸”式的大制作,却没有灵魂的大震撼。
当代的喜剧精神内涵容易为“一种肤浅的现世观念和欲望的快乐原则所取代”。如果将喜剧等同于平庸浅薄的逗乐、搞笑,那将是喜剧的矮化和异化,是喜剧的悲剧。真正的喜剧是理性和智慧的产物。伟大的喜剧作家,不仅才华横溢,而且胆识超群,他正视现实、敢说真话、乐观自信。当代民众所热爱的喜剧正是那种贴近民间、直面现实、嘲讽邪恶与丑陋、维护真理与正义的喜剧。只有这样的喜剧才会是出自智慧的心灵,并能产生犀利的嘲笑和沉思的微笑。
(摘编自2017年10月6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由各种形式、风格的喜剧艺术奏响的时代喜剧大合唱,表明喜剧文化已经成为中国审美文化的重要形态。
B.在艺术的宝库里,真正优秀的喜剧艺术作品一定是高扬着乐观自信、理性超脱、自由狂欢精神的喜剧作品。
C.以喜剧美学为主导性审美原则的时代悄然来临,是因为喜剧的笑声能稀释沉重、抵抗孤独、化解焦虑。
D.当代肤浅的现世观念和欲望的快乐原则取代了喜剧精神的内涵,使喜剧变成了平庸浅薄的逗乐和搞笑。
解析 A项,“已经成为”表述不当,未然变已然。C项,二者之间无必然的因果关系。D项,“取代了喜剧精神的内涵”理解不当,原文是容易被取代。
答案 B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喜剧艺术的重要性和在当代繁荣发展的情况入手,引出当代喜剧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问题。
B.文章用较多篇幅列举了当下喜剧存在平庸浅薄、逗乐等现象,引发人们思考喜剧应该具有的精神和灵魂。
C.文章通过对喜剧作用的阐述,进而说明贴近民间、直面现实、鞭挞邪恶、追求真理的喜剧才是老百姓乐于接受的。
D.文章通过正反对比论证,阐发了因平庸浅薄的逗乐、搞笑而使喜剧矮化、异化是喜剧悲剧的主旨。
解析 D项,无对比论证,主旨解说不正确。
答案 D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那种由轻松的情调、浅薄的俏皮话和滑稽的双关语引发的笑,都不是真正的喜剧应有的笑。
B.只有将套在喜剧身上的名缰利锁去掉,喜剧才能摆脱被扭曲、被矮化的境地,找回丢失的喜剧之魂。
C.当今,人们乐于接受轻松、滑稽、搞笑、逗乐的喜剧,只是因为生活压力的沉重和内心的孤独、焦虑。
D.经常阅读或观看真正的喜剧,有助于让我们对自己的存在及其周围环境保持清醒的认识,拥有乐观的态度。
解析 C项,“只是因为”的说法,过于绝对化。
答案 C
三、(2018·江西赣州四校协作体上学期期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明初制定的《大明律》对商人服饰作出限制性规定,其中肯定包含压制商人炫耀财富的意思。明代后世皇帝不能更改祖制,并未删除该项法规,但实践中并不严格推行。清代沿用明朝的基本法律,在其基础上另制种种则例,当作法律来行使。其中,乾隆二十六年至四十一年(1761—1776)间编制的《钦定户部则例》涉及商事尤多。明清时代,商人不得穿着绸缎绫罗之类条款,一直存在于法律文本之中。但是,《大明律》中许多条款在明中期以后就已经不再构成社会行为法则。明中叶迄于清末,商人服饰实际上毫无限制,炫耀奢华反而是常见的现象。有学者对明清商人的法权地位进行总体考察,认为商人在法律体系和司法实践中地位归属于庶民,并非被歧视或被排斥的地位;清朝对商业于帝制统治关系之重要性的了解超过明朝,商人与权贵的关联也更为深切,商人的法权地位更非低于庶民。
明清两代政府皆曾推行大量旨在维系平稳市场秩序的政策。如皆规定牙行评估物价必须公允,如明初规定有“凡买卖诸物,两不和同,而把持行市,专取其利,及贩鬻之徒通同牙行,共为奸计,卖物以贱为贵,买物以贵为贱者,杖八十”。康熙五年(1666),令各地将应征商税额数刊于直省商贾往来的关口孔道木榜上,“遍行晓谕”,防止官员自行加征。雍正时期曾对这些政策加以重申。其后历朝也曾屡次申明对官吏敲诈商人的惩罚措施。明清政府承认商人合伙经营的权利及商人经营目的而结为社团的合法性。从明中晚期开始出现商业性会所,到清代大批商业、手工业会所发展起来,其制度环境大致保持一致。
明清政府权力在维系比较平衡的商业运行秩序的同时,也会发生干扰商业的作用。其突出表现,包括官方资本直接进入商业构成特权经营造成的市场不公平竞争,政府对食盐等生活必需品的严格控制,政府对矿业很长时期的垄断,政府对外贸过于严格的管控,税收标准公平性的欠缺,以及权力腐败造成的官吏对商人的敲诈与盘剥。所有这些,都没有使得明清时代商品经济窒息,但市场也从来没有能够获得完全依照经济规律运行的环境,没有达到普遍公平的情况。在这种制度环境下,明清已然存在的商业契约精神,始终受到权势原则的挤压,并未成为支配商业运行的普遍价值体系。
(选自《明清商业与帝制体系关系论纲》,有删改)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明初制定的《大明律》对商人服饰作出限制性规定——商人不得穿着绸缎绫罗,旨在压制商人炫耀财富的行为。
B.虽然清代沿用了明朝基本的法律,在其基础上另制种种则例,当作法律来行使,但在实践中并不严格推行。
C.有学者认为明代商人在法律体系和司法实践中地位归属于庶民,并非被歧视或被排斥,清代商人法权地位绝不会低于庶民。
D.直到雍正之后才出现的对官吏敲诈商人的行为要进行惩罚的措施,是清政府维系平稳市场秩序政策的体现。
解析 A项,“旨在”说法不对,一是原文“肯定包含压制商人炫耀财富的意思”中,虽说“肯定”,其实还是一种推测,说成“旨在”就变成事实了;二是原文中的“包含”一词,说明“压制商人炫耀财富的意思”也只是其中含有,并非全部含意,说成“旨在”,就变成全部的了;三是“旨在”表示目的,“压制商人炫耀财富”可能是其中的一个目的,但不见得是全部的目的。B项,“但在实践中并不严格推行”,指的是明朝后世皇帝执行明初制定的《大明律》中对商人服饰作出限制性规定的条款的力度不够,并非清代统治者对其所制定的种种则例的执行力度不够。D项,“直到雍正之后才出现……”理解错误,原文“其后历朝也曾屡次申明对官吏敲诈商人的惩罚措施”不代表这一措施直到雍正后才出现。
答案 C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遍行晓谕”,防止官员自行加征的史实,表明清政府曾推行过旨在维系平稳市场秩序的政策。
B.文章第三段举出政府对食盐等生活必需品严格控制的事实,证明了明清政府权力有干扰商业的作用。
C.文章充分运用引用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明清两代政府权力对商业发展的作用。
D.文章语言简洁,结构严谨,层层推进地指出了商业与帝制统治相互推进又相互牵制的重要关系。
解析 D项,“层层推进”分析错误,文章第二、三段应该是并列关系,并非层层推进的关系。另外“相互”分析错误,文章主要论证的是明清两代政府权力对商业发展的维系和干扰作用。
答案 D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朝比明朝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商业对于帝制统治关系的重要性,因此到了清朝,商人与权贵的关系也更为深切,商人炫耀奢华才成为常见现象。
B.清朝政府为推动商业发展提供了制度环境,在当时出现了诸多资本雄厚的商帮以及大量的商业会所、手工业会所。
C.清朝官方资本直接进入商业构成特权经营造成的市场不公平竞争等原因,导致市场无法获得完全依照经济规律运行的环境。
2、取得经济类中级职称5年以上。
3、通过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4个模块,职称外语考试综合类A级。
4、在公开出版的专业刊物上发表专业论文2篇以上,刊物要有国际或国家统一刊号,或者有公开发行的个人专著一册,与人合著的必须是第一作者,论文如果没有公开发表,必须是在国家级学术会议上公开交流。
5、获得博士学位后,从事工程师工作二年以上,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从事工程师工作五年以上,并通过国家或省职称外语,计算机考试。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2-0074-02
一、目前国内经济类专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恰当运用教学方法实施教学、实现教学目标是教学的核心问题之一。目前国内经济类专业课程教学现有的各种教学方法既存在优势也存在劣势。一是经济类专业的不同课程教学内容有重复交叉。如国际贸易、国际服务贸易、国际技术贸易、国际经济合作、国际商务谈判课程,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使用的教材内容均有部分重复,教师在教学实际中把握不好课程的侧重点,往往忽视了应该因材施教,照本宣科,重复的内容不同课程都讲。二是考核方式和成绩考查办法不合理。目前,高校的经济类课程在经管学院大都是以最为传统的闭卷考试的考核方式为基本的。因此都是成绩再加上高校教学工作中学生卷面成绩来评估的,一般卷面成绩比例都占总成绩的百分之七十,学生们为了顺利通过考试只有认真背书。有些学生甚至能够一字不差地将经济类课程中的考试内容背下来,有些学生图一时省事采用作弊的办法来应付考试,无论是以上的任何一类学生,他们的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顺利通过考试,而根本没有考虑到自己到底学到了什么,知识的具体应用全然不知,他们关心的只是成绩而非应用。结果导致了学科考试的高成绩而实际应用中的无知者。国内高校也鼓励教师们采用论文(或实践)形式考核,然而学生可能拖很久也不上交论文(或实践报告),不能按时完成考核。如果学生逾期不交,给不及格,学生会诬告老师说教师扔掉了他的论文;而且学生可能敷衍了事,随便网上下载粘贴点东西就交了,如果大面积的学生论文质量不合格,学生不能按时毕业、不能按时找到工作,而学生的就业率影响学校未来招生从而形成倒逼机制。所以,教师们几乎是求学生按时交论文、求他们修改完善论文,久而久之,教师们就宁可选择卷面考试了,因为卷面考试容易控制学生作答和完成考核的时间。三是经济类专业课程教学面临如何提高教学效果的问题。程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如何运用和设计适当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以实现教学目标、取得良好教学效果,任教师课们进行了不断探索,将各种教学方法运用于课堂教学,但这些方法并非与经济类课程的特点完全锲合,其适用性和实效性有待检验。在教学过程中,案例教学的办法是极其重要的,不仅可以增添课堂上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们学习经济法的浓厚兴趣,还可以用案例分析的教学手段切合实际的将书本知识转化成应用知识。而目前,我们的教学工作很难把握住这一特点,很少有课堂教学能将案例恰到好处地纳入进去,即使应用案例教学的办法,也是浮皮潦草没有起到融会贯通的效果,学生们很难理解,结果学习一般是以死记硬背为主,没有真正地学会实际应用的能力。
二、胡弗汉顿大学教学理念与特点
本文选择教育发达国家英国的胡弗汉顿大学商学院为例,比较该校商学院与我国特别是地方高校经济类专业教学方法。之所以选择该校,一方面是因为胡弗汉顿大学(胡校)是英国第五大公立大学,是一所教学型大学也是中国与英国政府首批公布互认学历的英国院校之一。胡弗汉顿大学设有商学院、教育学院、健康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应用科学学院、科技学院、法律、社科及传媒学院、体育、表演艺术和休闲学院学院,共开设有280多个本科专业课程以及90多个硕士和博士专业课程,学科门类广泛。学校目前拥有23000多名在读学生,其中来自120多个国家的国际学生数约2500名,中国学生有200多名。另一方面,本文作者先后于2009、2010年先后到胡弗汉顿大学商学院访问,对该校的教学进行了全方位地实地调研。胡校教学理念强掉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培养,避免纯粹知识的传授。胡校商学院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经济学原理、国际商务、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了解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及惯例、具有较强的国际贸易业务素质和能力,能熟练掌握运用英语和计算机从事国际贸易业务的全面发展的高技能人才。因而其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教师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教务管理方面都围绕着其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来设计。其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学内容注重实践性。无论是课件内容还是案例选择方面都非常注重实践性。如Entrepreneurial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内容融合了企业家潜能、技能方面以及创造力和创新的理论和实践活动,学生不仅可以从这个教学模块中学习和了解自己的创造力和创新潜能、如何培养自己的企业家技能,并要求进行创业实践活动,实际检验和锻炼自己的企业家能力。在教学内容选择上,胡校教师广泛查阅了英、美、欧洲的教材,认为没有最理想的教材,因而实行模块化教学,每个教学模块参阅了众多相关教材的基础上来确定,避免了各教学模块在内容上的重复和交叉,重视教学模块内容层次上的差异和衔接。胡校商学院一年制的无文凭,两年制专科,三年制本科,研究生一年制,每一学年学六个教学模块,各学年教学模块内容由浅入深、相互衔接,如一年级时学了Managing Individuals at work,内容主要是管理学、组织行为学等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知识和一般性的团队管理实践案例,二年级时学习International Human Resources:The Key Issues,内容主要是国际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问题。
2.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每一学年的六个教学模块,其中两个模块是一学期学完,每个模块周学时4学时,另外两个模块是要学一年的,每个模块周学时2个学时,也就是说每学期学生同时只学四个教学模块,每周仅12个学时。胡校大学生没有我们国内学生要学的语言课(如英语)、公共课(如马史哲、体育等),12个学时之外的时间都是学生自学的时间。胡校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所有课件上网,应用网络教育平台提供学生自主学习的大量资料,特别跨学科的拓展知识技能的学习资料;网络教育平台上还有很多师生间、学生间互动的学术论坛,甚至有些课程的考核方式也是要求要求学生在线撰写学术博客,要求评论同学的观点等。
3.教学手段多样化。一个教学模块由一个教学团队而不是一位教师任教。通常一个教学模块是一位领导教师(Module Leader)领导制作课件,其他教师参与教学。首先,以讲座(Lectures)方式讲述相关理论一个课时,为学生提供课程知识的总体了解并激发学生兴趣而不是传授详细具体的事实。通常班容量较大,达到近45人,教师会跟据班容量的大小和教学内容的难易调整讲授的速度。其次,由三位辅导教师(Tutor)进行一个课时的课堂辅导(Tutorials)。一般通过网络由学生自由选择辅导教师(Tutor)分成10~15人的小班进行,辅导内容可以是统计学(Analytical Skills for Business)的计算练习、管理经济学(Managerial Economics)的案例讨论等。第三是实践性教学。有些课程有实践活动,如Entrepreneurial Creativity and Innovation这个教学模块,指导学生进行真实的创业实践活动,实际检验和锻炼自己的企业家能力。第四是计算机辅助教学。正如前所述,网络教育平台提供胡校所有课件和大量学习资料以及师生间、学生间互动的学术论坛、学术博客。
4.考核方式多样化、科学化。胡校课程考核方式多种多样,有考勤、听试、案例研究、医科临床实践、卷面考试、小组工作、口试、实习、工作计划、组合、实践、口头报告(演讲)、职业行为、项目、建议、报告、研究、随堂测试、口试(Attendance、Aural、Case Study、Clinical Practice、Coursework、Examination、Groupwork、Oral、Placement、Workplan、Portfolio、Practical、Presentation、Professional Conduct、Project、Proposal、Report、Research、In-class test、Viva Voce)等。胡校教学理念强掉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培养,避免纯粹知识的传授,课程的考核方式多以开放式的考核方式为主,如商学院的课程多以案例研究、报告、研究、口头报告(演讲)、小组工作、实习、实践等这样一些开放性的方式进行。考察知识记忆的封闭式考核(如卷面考试、随堂测试)较少。有些课程的考核方式是要求在校园网络互动中完成的,如Learning for Business Success这个教学模块就要求学生在线写学术博客,要求评论同学的观点等。
5.教务管理先进科学。胡校的每个教学模块的考核说明包括考核方式、考核要求、考核提交方式、提交结束时间、考核评分标准、学术不端的界定和处罚等,都非常清楚、完整、规范,都和课件一起挂到校园网上了。胡校为杜绝学生拖延考核的情形,规定学生的考核论文、作业、实践报告等不能直接提交给教师,都要交到教务管理办公室,由教学秘书开具收据,学生以收据证明自己有按时交,如果学生逾期去交,教学秘书将不接受学生的考核材料。而上文提到有些课程的考核方式是要求在校园网络互动中完成的,要求学生在线写学术博客、要求评论同学的观点等或者要求在线提交论文,如学生未按期提交,逾期想提交时,网络已经关闭,就无法提交了。教师可以给未按时交考核的学生不及格,如果学生论的不合格,那教师就给学生不及格,即使全体学生都不及格教师也没有责任,只要教师是严格按照评分标准给的。如果学生论文涉嫌抄袭,胡校有先进的软件可以复率,而且有严格的处罚机制,绝不姑息。正是有了这样先进科学的教务管理手段和严格的教学管理,胡校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才得以实施,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生的能力才得以保证,从而又保证了胡校的声誉。
三、提高地方高校经济类专业教学质量的思考
了解了胡校教学的特点,笔者认为要提高地方高校经济类专业教学质量,教师应当在分析课程特点、教学对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合理运用并改进教学方法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一方面需要改变重视知识传授轻视学生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另一方面需要学习胡校,在教务管理、考核方式、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设计等方面进行改革,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1]许姣丽.经济学专业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之探索[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3,(6).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0-0129-02
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揭示经济活动中客观存在的数量关系为内容的分支学科。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理论、数学和统计学三者相结合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在经济学科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第二次大战后的经济学是计量经济学的时代――萨缪尔森”。
从1982年我国开始进行计量经济学的教育与研究开始,至今几乎所有的大专院校均开设计量经济学课程。1998年7月,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将计量经济学列为经济类八门核心课程之一。计量经济学在经济实证性研究与创新性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计量经济学学习对于掌握经济理论与方法、深入分析经济等问题至关重要。计量经济学是经济研究中重要的数量分析工具,可以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推理能力与精确的表达能力。
一、计量经济学课堂教学现状
应用型本科开设的课程更注重课程的实际应用而不是烦琐的理论推导。虽然计量经济学课程作为经济学的必修课程,在教学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但是计量经济学在开设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计量经济学是由数学、经济学和统计学结合而成的交叉学科,也是数理经济学、数理统计学和经济统计学三者的交集,以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统计学、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为先修课程,因此计量经济学内容丰富。其次,计量经济学要求学生的先修课程具有良好的基础,但对于经管类的学生来讲,大部分为文科生,数学基础相对薄弱,而现行的计量经济学教材过分注重理论推导,各种公式充斥着教材,由于学生的知识结构背景以文科为主,枯燥乏味的理论推导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学生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畏惧感,甚至出现排斥的心理。
二、计量经济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重视理论教学,忽视理论联系实际
经济学各专业课程设置中普遍存在理论课程过多过繁、实验课程所占比重较小且不被重视、教学方法缺乏创造性等特点,容易造成学生重视理论学习、轻视实践能力,重视书本知识、轻视实际应用能力的现象。对于经济类的学生来讲,经济类的专业都是应用型很强的专业,其理论和实践同样重要。而在实际教学中,以实际经济问题为出发点,建立数学模型的讲解相对较少,课程更重视理论参数估计、模型检验和理论方法的讲授,缺乏通过实验对计量模型的建模步骤、原理以及模型的局限性及前沿性的深入分析。教学中缺少经典案例的讲解与分析,导致学生学完理论方法之后,不知如何用经济模型解决实际问题,也不知如何对模型的经济意义进行解释,这种教学方式也就失去了开设计量经济学的实际意义。
(二)实验教学环节薄弱,效果欠佳
经济类各专业的实验教学主要是以上机模拟的形式出现,总体情况不太乐观。原因是班级人数太多,往往是2~3个班的100~150人同时上机,教师在前面演示实验,很多同学看不清楚,并且人数太多,教师指导学生实验难以起到良好的效果。
(三)教材难度太大,不适合本科生
纵观计量经济学的教材,很多学校选择李子奈的计量经济学,这本书很经典,不仅适合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同样适合。对于本科生而言,这本教材难度太大,其他一些计量经济学的教材同样存在这个问题。对于经济类的本科生而言,更需要一本适合他们自身知识结构特点的教材,理论上能够深入浅出,同时又能结合经济热点问题进行分析,使得学生避开烦琐的数学推理,掌握一些更实用的知识,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程设置和课时设置不合理
目前计量经济学安排为48课时,其中理论课为32节,上机课为16节。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要掌握计量经济学模型很不容易。课程设置为前面16节课为纯理论课,后面32节课是一半理论课一半上机课,课时数偏少,加上理论的晦涩难懂,一些理论需要反复讲解,导致教学效果欠佳,教学任务难以完成。
三、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
(一)改进理论教学,培养应用能力
目前的计量经济学考试都是以理论考试、平时成绩、作业等为主,若将课程论文作为平时成绩,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指导学生通过图书馆网站下载相关计量经济学的论文,并指导学生从统计年鉴下载相关数据,进行数据整合并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建立计量模型,估计方程并看懂相关统计指标的含义,并进行相关分析,为学生写毕业论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重视实验教学,改进实验条件
由于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课程而非数学课程,因此教学过程应当避免不必要的、烦琐的数学推理,重视理论方法,重点是思路而不是数学推理过程,要重视应用模型和应用中实际问题的解决,应当加强计量经济学的实际应用。在教学中加强演示实验,结合经济热点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增强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演示实验步骤,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现在很多课程都是2~3个班合班上课,对于其他的课程是可以的,但是对于计量经济学课程来说,最好是小班上课。因为要通过软件演示实验,人数太多效果不好,并且在实验教学中,小班上课有利于教师对学生面对面的指导,更有利于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提高。
教师针对计量经济学的课程特点和学生的实际知识背景,应当准确、灵活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注重搜集实验资料,注重吸收其他课本的精华,把教学与科研结合起来,比如《Eviews统计分析与应用》这类书籍就有不少很好的案例和视频,可以借鉴过来,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还可以结合SPSS和EXCEL,分析介绍Eviews和SPSS、EXCEL的功能,让学生了解一些常用软件的功能、操作,培养学生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学方式多样化
根据所选教材,结合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自己学校组织教师重新编写课程实验教学大纲、实验教学手册、实验教学案例等,安排学生在机房完成实验操作训练,并加强课堂交流与讨论。有效地将计量课程的专业理论、实验教学融为一体,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为其他课程的学习、学位论文的撰写以及学生进一步的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合理安排课程课时
学校应当根据实际的课时总数合理安排课时,在讲述理论时可根据需要引入一些实验内容,加强演示联系,边讲边练,提高讲课效率,同时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李子奈.关于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0,(1).
[2]谭砚文,陈珊妮.中美计量经济学课程设置的比较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1,(5).
[3]李晓宁,石红溶,徐梅.本科计量经济学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与比较[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2,(2).
[4]彭长生.文科背景下计量经济学教学的问题与改革[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6).
[5]邱东,李子奈,肖红叶.经济学类专业统计学、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现状调研报告[J].中国大学教学,2007,(11).
[6]俞培果,高翔.本科学生计量经济学教学中若干问题的探讨[J].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4).
[7]姜树元,虞玲玲.论大学本科教育中计量经济学对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4).
[8]丰田利久,高作宾.计量经济学的动向和课题――怎样应付来自“合理预期”和“时间数列分析”的挑战[J].国外社会科学,1982,(03).
[9]张益丰,周卫民.本科计量经济学“问题导向型”教学模式研究――基于问卷调查的教学效果实证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10,(02).
首先,中最简单的专业是财务管理、工商管理、企业管理等,尤其像《国有企业知识型员工激励问题研究》、《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这类题目,知网的文献资料非常多,80%以上的都可以写作这方面的论文,所以价格偏低,一般来说,按照千字100收费,如论文15000字以下,7天左右时间便可完稿,如果时间要求较急,最快3天可以完成,但是同时需要多付100元的加急费用。
数学建模课程的教学研究是数学应用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它是一种崭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科研合作能力的一个较好的平台,高职专科学校的数学开设时数、难度、广度与理工院校不同,学生基础情况也不同,所以要研究具有高职专科特色的数学建模教学模式。
1 教学模式内容
1.1 确立数学建模教学目标(目标分层) 我校具有师范类数学专业、理工科专业、经济类专业等专业开设数学课程,在数学建模教学中对于不同专业设立不同的教学目标。
1.1.1 师范类数学专业的教学目标 树立“数学具有广泛应用性”信念和数学应用意识,具备一定的数学建模能力,使学生将来从容胜任中小学数学建模教学。
1.1.2 理工、经济类专业教学目标 树立数学应用意识,具备数学建模能力,培养数学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其毕业后能更好地应用数学为其从事的本专业的研究与工作服务。
1.2 教材要适合不同培养目标,具备专科特色和专业特色
1.2.1 教材来源 现在教材多是综合各类大学或理工科大学(多为本科学校)的教材,由于我校是专科类学校,数学课程开设的门类少、学时少,难度、广度远比不上这些本科院校;学生的数学基础和接受能力也不能与这些学校相提并论,所以教材不能采用不符合实际照搬照抄方式,我们采用以下方式:1)借鉴:精心鉴别吸收本科院校数学建模教材以及其他文献中符合专科特点的数学建模材料。2)研究吸收补充新素材 根据生产生活实际,把学生感兴趣的现代社会生活热点问题吸收进来;选取自然界中奇妙而令人感兴趣问题;选取身边人们习以为常且容易忽视而结果又出乎意料问题;把近几年来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题(专科组的竞赛题)也逐步补充进来。
1.2.2 根据不同专业情况选用素材,内容呈现多层面和多元化
1.2.2.1 师范类数学专业 师范类《数学建模》增设了中学数学建模内容,包括教学方式、方法以及历年中学数学建模竞赛题目选讲内容。师范学生要想在日后胜任中学数学建模教学工作,他们不但要掌握系统的数学建模方法与技巧,还要掌握一套较为科学、有效的中学数学建模教学与学习方式和方法,还要熟悉近年来中学数学建模的题目。
1.2.2.2 理工类、经济类各专业 选取的素材多为生产工程领域和经济类的数学建模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各个专业的问题,突出了多学科的交叉和综合,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展他们的知识面。
1.3 根据专业确立《数学建模》课程设置,采用不同方式进行教学
1.3.1 师范数学专业 我校规定师范数学专业的《数学建模》课程为必修课,它包括《理论学》和《实训课》,课时比为1∶1,目的是注重学生实际建模能力培养,为此提供时间和空间。理论课中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教材为主线,围绕教材章节,教师归纳讲解不同类型数学思维方法和常用的数学思维方法,讲解数学建模的步骤。教师起到引导和示范作用。实训课程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际建立数学模型的实战能力。学生分为小组活动,一般三个人一组。教师在理论课提前布置与本节相关数学建模题目,在课后由这些小组成员共同查资料,互相启发、共同讨论并撰写出论文。上实训课时,围绕某一数学建模问题,各小组可以踊跃发表见解,介绍本组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其他组可以补充、修改,或提出质疑,也可以另辟新径采用不同的建模方法。最后由教师点评各种方法的优势和不足。
1.3.2 理工科、经济类各专业 我们采用选修课形式开设《数学建模》课程,深入浅出讲解各种数学思维方法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主要是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生产中数学无处不在,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方法去分析解决问题意识和能力。教师精选学生力所能及的数学建模题目,由学生在课余时间完成。
1.3.3 开辟数学建模的第二课堂,建立数学建模实验室 每年我们吸收各个专业的学生到数学建模实验室进行研究工作,选拔培训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让学生也进行高水平的数学建模实践演习。不同专业的学生组成一组进行实训和竞赛,不同专业的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可以互补,发挥了每个学生的特长,如计算、分析、编程、写作等;各门学科的交叉和综合运用,开阔了学生视野、扩展了知识面,激发了他们探索和研究的兴趣和欲望,也使得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触角更加敏锐、灵活,思维空间更加广阔。
1.4 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成绩方法 数学建模教学改革以往评价学生成绩的方法,评定成绩的方法分为三部分:一是平时小组成绩;二是平时队员表现;三是论文成绩。评价学生更加注重对学生分析和建立模型过程考查,采用平时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荣辱与共的小组计分法。这种方法可以促进小组成员团结协作互相启发,互相质疑、共同提高;同时教师可以考查同一小组不同成员在平时建模能力表现,例如建模方法、灵活性,是否勇于创新、敢于标新立异,鼓励学生另辟新径,用多种角度去分析问题,对于勇于质疑,勇于提出不同方法的学生加分。最后在学期未教师布置数学建模题目,给出几天时间由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并形成论文形式上交,教师按一定标准记入成绩。
1.5 改革以往教学方法,注重数学知识来源、发现和探究过程,注重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以往数学课程注重数学逻辑体系、定理规则及计算技艺,而忽视了数学知识它的来源,发现和探究过程。我们的学生面对考试可能是佼佼者,但面对活生生的实践问题可能就束手无策。项武义教授称之为把姜女西施置于X光透视,所看面的只能是一幅骨头架子,毫无美可言,学生连看的兴趣都没有,认为数学太枯燥、抽象,没实际应用价值,它离我们生活生产很遥远,谈不上更好地学习数学,更谈不上兴趣和创造。我们改革以往教学方法,注重数学知识来源、发现和探究过程,注重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转贴于
1.5.1 我们在数学建模教学中,讲解数学思维方法时都要从实际问题中导入,讲清楚每个数学分支的思维方法的背景和特征,注重知识的来源和应用范围。
1.5.2 在建模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观察和分析问题,探索发现新的解决方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点燃他们胸中的求知欲望,使他们感受到数学家发明研究时的火热的思考。教师制造平等的讨论研究氛围,鼓励学生互相讨论探究,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互相置疑,不断修改补充数学模型,学会分析和评价模型。教师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敢于另辟新径、标新立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 实施效果
2.1 通过数学建模的学习,学生对数学认识发生了质的变化,具备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通过改革教学方法,注重建模的收集资料、分析思维过程的演练和运用讨论探究式学习,学生对数学产生深厚兴趣,认识到数学处处在我们身边,利用好它可以解决许多生产实际问题,学生从数学建模中体验到从来未有过的当初数学家发明创新时火热的思考,这种返璞归真的探究过程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建立模型过程中面对活生生的实际问题,教师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观察问题,并用多种数学方法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2.2 根据不同的专业设置不同的数学建模教学模式,使得不同专业学生呈现不同的特色。数学专业学生在毕业论文写作中都得益于数学建模学习中论文写作,很多学生做论文题目就是数学建模方面论文,具备了建模能力和论文写作能力;师范类数学专业不仅具备了数学建模的能力,还熟悉中小学数学建模题目类型和教学方法,使得学生毕业后能从容胜任中小学的数学建模教学工作。非数学专业学生接受了数学建模培训和锻炼,开扩了他们的视野,使他们领略到了各门学科交叉和综合运用的价值,为他们提供了培养创新能力和科研合作能力的一个较好的平台。通过数学建模,这些学生的毕业设计、毕业论文中能自觉地应用数学思维方法分析,解决问题,论文的写作能力得到提高。
2.3 我校是同类院校中最早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并获奖学校之一,从2001年至今,每年组织学生参赛,曾获国家级二等奖、省级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每年都有获奖学生。
引言
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课程引入我国高校的经济管理专业已有20余年的历史,其重要性逐渐被教师和学生认可。1998年7月,教育部高等学校经济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将“计量经济学”确定为经济学类各专业的8门核心课程之一[1]。教育部高教司制定的高等学校经济学科本科教学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包括以下内容:计量经济学概述,经典单方程的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放宽基本假定的经典单方程模型,联立方程模型,应用计量经济模型。
依据该体系,目前国内的计量经济学本科教材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在教育部规定的内容之外,加上了离散选择模型、简单的面板数据模型、简单的时间序列模型(内容主要包括单整、协整、误差修正模型),以清华大学李子奈教授编著的《计量经济学》为代表。一类基本上是按教育部规定的内容编写,以杭州商学院赵卫亚教授编著的《计量经济学教程》为代表[2]。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是一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的就业主要是面向各类企业,其各经济类专业都把计量经济学列为必修课,采用的教材是李子奈教授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计量经济学》。笔者在授课过程中,发现学生在计量经济学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畏难情绪,学习兴趣不高;在指导学生毕业论文中,发现学生虽然都学过计量经济学,但很少有学生会在论文中运用计量经济学来分析问题,这促笔者思考现行的计量经济学教学体系是否适合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院校。为较细致地讨论这一问题,并使问题的讨论有一定的材料支撑,笔者通过展开调研,尝试对这一问题加以解答。
一、对调研的说明
1.调研方案的设计
调研分为两个阶段:定性研究阶段和定量研究阶段。
第一个阶段的任务是确定调查问卷的内容。为了使调查问卷的设计有较强的针对性,笔者与郑州航院经济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以下简称指导教师)、已踏入工作岗位的郑州航院3系的毕业生(以下简称毕业生)进行了访谈,通过网络了解部分接收郑州航院毕业生的企业对毕业生的要求(以下简称企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晰了调研的问题,确定了调查问卷的内容。
第二阶段的任务是抽样调查。为了保证调查结果有一定的代表性,需要一定的样本量。调查对象分为三个群体:指导教师、毕业生、企业。考虑到经济类专业基本都分布在郑州航院3系,因此,25份指导教师的调查问卷全部在3系发放,参加调查的教师占全系指导教师的1/3强。毕业生和企业虽然数量很大,但调查起来困难较大,因此,只各发放50份调查问卷,以达到统计分析对最小样本量的要求。调查问卷采用书面和电子邮件的方式发放,发放的办法是随机抽样。
2.数据的采集
抽样调查于2006年4月25日―5月10日进行。最终,指导教师群体回收有效问卷21份,毕业生和企业群体回收有效问卷为42份和31份,基本达到了最小样本量的要求。调查问卷回收之后,对问卷获得的数据进行了录入,并进行
了复核。
二、调研的结果与分析
根据调查方案,了解了被调查的三方对以下基本问题的看法:
1.对现行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和体系的总体评价
在指导教师中,有14位(67%)教师认为现行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和体系符合或基本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在毕业生中,仅有9人(约占21%)持同样观点;在企业中,有12家(约占40%)持同样观点。
这一结果显示,教师、毕业生和企业的分歧较大。这可能是因为教师多数从事教学和科研等理论工作,现行的计量经济学教学内容和体系完整,逻辑性强,所以对此的认可度较高。毕业生由于从事的是具体工作且工作视野较窄,对实用性要求较高,导致对这一体系认可度很低。而企业既注重实用性,又要求员工有较宽的知识视野,所以认可度居中。企业和毕业生的认可度的差异还有可能是一些毕业生学了计量经济学却不会应用,就误以为在工作中没有用途。
2.对现行各教学内容的实用性评价
在指导教师中,19位(占90%)对现行教学内容的实用性评价依次是:单方程模型、单方程模型的扩展、应用计量经济学模型、联立方程模型。在毕业生和企业中,赞同这一顺序的比例分别是80%和75%。
这表明,教师、毕业生和企业三方对现行教学内容的各部分的实用性评价高度趋同。说明教师、毕业生和企业三方尽管视野和立场各不相同,但对现行教学内容的实用性评价基本是一致的。为什么应用计量经济学模型和联立方程模型这两部分内容的实用性被调查三方放到了最后?原因可能是应用计量经济学模型的内容是需求函数模型、生产函数模型、消费函数模型、宏观经济模型,这些内容虽然冠以“应用”的名称,但实际上对于去企业工作的毕业生用处很小,但对做理论研究的人士却很有用。联立方程模型主要是运用于宏观经济分析中,这部分知识对于去一般企业的毕业生确实用处不大,而对去证券公司、投资银行、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部门就业的毕业生用处较大。
在调查中,当被问到“你认为最有必要添加和删掉的内容分别是什么”,17位教师(占80%)认为应添加单位根检验和协整分析,而在毕业生和企业中,80%和90%认为应添加传统时间序列分析。这主要是因为教师在做研究中,会较多地用到单位根检验和协整分析,而毕业生和企业从事实际工作,会较多地用到传统时间序列分析来做简单的预测。70%的教师认为应该删掉的内容是联立方程模型,80%的毕业生和90%的企业做了同样的选择。这是因为教师中做宏观经济分析的也是少数,联立方程模型已经成为现行体系中的“鸡肋”。
3.对现行教材呈现方式的评价和建议
在指导教师中,约50%的教师对现行教材的呈现方式不够满意,而在毕业生和企业当中,这个比例达到了90%和80%。这可能是因为教师主要从事理论工作,对呈现方式的活泼性要求不高,而毕业生和企业主要从事实际工作,更要求教材浅显易懂,使学习者尽快掌握知识并投入应用。
4.对推行案例教学的态度
在指导教师中,支持进行案例教学的比例为60%,在毕业生和企业中这个比例高达90%和95%。这说明教师、毕业生和企业三方都支持开展计量经济学的案例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分析能力,但对案例教学的态度还是有较大差异,这主要源于各方对目前计量经济学教学效果差原因的看法不尽相同。如70%的教师认为,目前学生不会运用计量经济分析,关键问题不在于是不是进行案例教学,而是学生对做练习和写小论文态度不认真,应付差事,只想在课上听听,通过考试即可。而计量经济学的应用性很强,不试图去用它,学完后很快就会忘得精光。而80%的学生认为自己不会用计量经济学,主要是因为教师在课堂上过多地讲授理论,而对如何应用关注较少。
三、结论及建议
综上所述,由本次调研的结果与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现行的计量经济学教学体系和内容偏重于培养理论人才,不能完全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调查结果表明:计量经济学的知识对毕业生在企业中的工作是有较大用处的,但各部分知识的实用性差别较大,而现有的计量经济学教学体系在一些实用性很强的内容上没有涉及或涉及较少,对一些实用性很弱的内容又强调过多。如包括趋势模型、指数平滑法等内容的传统时间序列分析,对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用处较大,但在教学体系中没有安排,而对于联立方程模型和应用经济模型这两部分内容,对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和撰写毕业论文的用处非常小,但教学体系却安排了较多的内容。
2.现有教材的编写体例和呈现方式偏重于理论的严谨性,不能完全满足学生掌握技能的需要。现有的计量经济学教材的呈现方式基本上都是先介绍理论和理论的推导,再介绍理论的应用,而且往往重点在理论的介绍和推导。由于理论的分析和推导对于经济类专业的学生来讲过于烦琐,会让学生对学习计量经济学产生恐惧和厌烦。再者,这样的呈现方式会让学生误以为一定要把理论弄清楚,才能往下学习如何应用,导致有不少学生被理论困扰,花了大量时间,继而对计量经济学的学习失去了信心和兴趣。
根据这次调研结果,可以为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高校的计量经济学教学提出以下建议:
1.从学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实际出发,对计量经济学课程的内容加以调整。具体做法是将联立方程模型和应用计量经济模型的内容删去,将传统时间序列的内容加上。这样,既不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增加课时,又能够提高学生所学知识的有用性。
2.在课程教学中,为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对教学重点和方法的介绍可以采取有别于教材上的方式。如可以采取先介绍这部分内容的用途和用处,然后再介绍如何应用,最后对理论和理论的推导简单介绍即可。最好是能结合各专业特点,展开部分课时的案例教学,让学生学生运用计量工具来分析问题。
3.如果可能,最好是根据本校的情况,编写适应本校学生要求的教材,教材不求内容的深度和全面,实用即可。实现对现行教材的呈现方式的变革,以增强教材内容的可读性,让学生在感受计量经济学的用处中学习它。
4.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事情。教师要努力去教,学生也要努力去学和用。缺乏哪一方的配合,效果都不会好。因此,要对学生强化要求,对平时作业和小论出硬性规定,督促学生边学边用计量经济学,以此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发挥着重要作用。经济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结合当前实际应该具有国际性、应用性、专业性等特点,在课堂理论教学之外配合以相应的实践教学必不可少。但是如何科学、合理的评价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的质量一直是该专业实践教学的一大难题。
一、调查的总体情况
通过调查分析国家精品课程资源网本科教育经济类专业的96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和284门省级精品课程的实践教学开设和评价情况,而且结合问卷调查、走访部分高校对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的数据进行分析总结。通过调研发现,我国高校经济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中除了实验、实训、实习三种主要形式之外,还有参与科研课题、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利用寒暑假进行密切与社会联系的社会调查和实践等形式。实验侧重操作性和综合性,它们在课程中所占的比重较大。在实训中,综合性实训所占的比重较大,体现了专业课程适应市场需求,开始注重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实习分为认识实习和工作实习。认识实习通常由学校组织实施,包括参观、现场观摩、现场教学和认知实习等。工作实习可由学校组织实施也可自行实施,包括实习基地实习、创业实践、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等。在对实践教学评价时最常采用的是过程评价与报告评价,而且实践报告的评价采用最多,这一方面体现了本科教育更注重学生反思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也说明其评价侧重过程和结果。总体来说,我国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现在还处于研究阶段,也存在着许多问题。
二、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实践教学质量的保障措施不足
因为精品课程的申报材料并没有强调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故难以判定经济类专业精品课程是否具备实践教学管理的制度和文件。问卷和网络调查的结果则表明大多数学校缺乏专门针对具体专业的实践教学管理文件。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和相关文件是实践教学工作顺利开展,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一大重要保障,通过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和完整有序的工作程序,才能使实践教学工作有章可循[1]。
(二)评价考核方式简单,成绩缺乏真实性和准确性
根据经济类专业课程的特点,其实践教学的评价考核方式主要采取笔试、操作考试和提交报告等。这类考核方式侧重考核实践教学的效果,实践过程的考核被忽略或者没有正确的考核方法,因而会导致实践教学的成绩不能如实反映学生实践技能的掌握情况。以金融专业的模拟交易实验考核为例,基于模拟交易的特点,通常是规定一段时间,通过学生自己在模拟交易平台交易的结果来评定成绩。至于学生的实践态度、实践技能的熟练程度等情况是无法用交易结果来证明的。
(三)缺乏完善的评价考核机制
目前,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评价考核机制还不完善。很多高校都有针对教师课堂教学和科研的考核评价系统,却往往缺乏专门针对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系统。即使有实践教学考核评价系统的高校也是针对实验、实训和实习这些基本形式的实践教学进行定量考核,对于参与科研课题、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的实践教学往往不考核或者定性考核,这种评价方法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而对于教师实践教学指导工作的考核也比不上课堂教学和科研项目的考核,缺乏对教师从事实践教学的激励措施,也进一步制约了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完善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的建议
(一)完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的标准。对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是建立在准确的评价标准之上。评价标准的制定要遵循经济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和基本规律,应该抓住对其实践教学质量起决定作用的主要因素,如实践教学目标、实践教学条件、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管理和实践教学考核等要素。可以通过相对比较法、模糊数学隶属度法、专家排序打分法和AHP模型间接量化等评价指标的量化方法,结合专业实践教学评价的特点和实际情况选取适合经济类专业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标准,进行综合、全面、客观地评价。
(二)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根据高校经济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培养要求,构建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技能实践教学模块, 各高校根据自身的办学特点结合实践教学的实际及时修订和完善关于实验、实训、毕业论文和技能竞赛等方面的实践教学管理文件,使管理有章可循,有章可依,避免工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实践教学真正能够科学、高效地运作。
(三)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机制。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的考核评价机制,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对教师要将课堂教学、科研项目和实践教学的考核有机的结合起来,从工作津贴、绩效奖励和职称评定等方面有效调动广大教师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对学生要将实践教学的考核成绩与课堂理论教学的考核成绩同等对待。对学生参与科研课题、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和利用寒暑假进行密切与社会联系的社会调查和实践等形式的实践教学根据合理的评价标准给予学生相应的学分。
(四)建立专门的实践教学质量督导队伍。各大高校基本都有课堂教学和校内实验教学的专家督导,应该在此基础上建立全面的实践教学质量督导队伍,由校内外专家共同组成。校外专家包括用人单位、行业专家和实习主管部门等,通过完善的评价标准评价督导实践教学工作。校内专家包括校、院两级督导。校级督导通过指导实践教学过程和评价实践教学质量督导。院级督导由系室主任、专业优秀教师组成,通过不定期听课、检查教学管理文件等评价所在院、系的实践教学质量。
关键词:
农林院校;金融学专业;双学位教育
一、双学位教育概况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急剧膨胀,同时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要求导致一些学科之间的融合越发深入,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发生变化。我国高校双学位是指本科生主修第一专业的同时,修读不同专业学科课程(第二专业),在达到第一专业、第二专业毕业条件时,同时获得第一专业学位和第二专业学位。双学位教育作为一种复合型人才培养方式已在我国高校普遍实行,为社会培养大量的多元化人才。金融学双学位教育作为双学位教育的专业之一,为社会经济部门提供具备一定金融学专业基础知识的复合型人才。[1]就业形势的发展要求金融学高等教育构建知识结构多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借助金融学双学位教育的开展,鼓励、指导非金融专业学生理性选择双学位专业,加强非金融专业与金融专业在构筑课程培养体系和教学实践中的沟通,促进学科交叉走向融合,可以扩大学科交叉的广度,提高学科渗透的深度,实现培养金融专业特色化、知识多元化、能力复合型的专业人才的目标。[2]由于我国各经济院校的金融专业在专业建设、专业师资、专业成果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主要从各经济院校的金融专业排名来看),985、211经济院校的金融学专业在各方面实力较强,其金融学双学位教育的质量、效果也较好,而一些非985、211院校,尤其是一些农林院校的金融学专业本身对其他专业来说就是弱势专业,其金融学双学位教育的效果不尽人意。本文以湖南某农林院校为例,在分析该农林院校金融学双学位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找出其金融学双学位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
二、农林院校金融学双学位教育现状
湖南省某农林院校的金融双学位教育是该校经济学院金融学专业为发挥学校多学科优势,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培养复合型人才,增强学生职场竞争能力,面向全校招收金融学双学位学生。预期目标是使其他专业的学生通过金融双学位期间金融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了解并掌握金融学科相关专业知识,增强其在职场的竞争筹码,毕业后可从事金融相关工作。该校金融学双学位要求学生修满60学分,其中专业必修课程32学分,实践课程28学分(见表1、表2)。由该校统一颁发金融学双学位专业证书,在修满学分的基础上,通过专业实习和金融专业毕业论文答辩后,在获得第一学位的基础上由学校统一颁发经济学学士学位。学制2年,招收对象为该校全日制在籍非经济类专业的本科大一、大二学生,授课方式为单独开班,上课时间基本安排在周末、假期等时间,金融双学位课程安排与金融学第一专业的学生专业课程安排相似(见表1、表2)。招生后,将金融双学位学生分为春季班和秋季班,招生时间分别为每年的3月份和9月份。从2013年3月开始招生到2016年3月份,该校金融学双学位学生共753人,开办了13春秋、14春秋、15春秋、16春等7个班,顺利毕业56人,退学14人,为社会输送具有金融学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56人。该校金融学双学位教育课程设计包含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课程较为多元化,让金融双学位学生从理论到实践对金融专业都有较深理解,因此,该校金融双学位教育取得良好效果,获得学生、家长的一致好评。
三、农林院校金融学专业双学位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管理较为松散
根据调查发现,湖南省某农林院校金融双学位教学管理存在不到位的情况。在2013春季班开始上课时,双学位学生还较为认真。但该校金融学双学位教学多安排在周末、假期上课,上课时间集中,一般是一整个上午或下午的课,学生学习疲劳,缺乏兴趣,连续上课导致任课教师也非常辛苦,学生学习效果不理想,教学质量有待提高。此外,双学位教学安排在周末、假期上课造成学生逃课现象严重,有时100多人的课堂,实际到课学生只有10-20人,到课率极低,严重影响任课教师的上课积极性。若是第一专业的学生逃课率达到一定比率,任课教师可以取消其考试资格,但取消考试资格的规则在双学位教育中行不通,在双学位学生的观念里,他们是花钱来修双学位学分的,不让他们考试是不合理的。如此便造成任课教师与双学位学生之间的矛盾,而任课教师有时也会基于学院双学位教育的招生情况,被迫放弃原先遵循的一些原则,让不具有考试资格的学生参加考试,进而影响培养质量。另外,金融学双学位教育缺乏专门的管理人员,导致各种教学通知不及时。而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和开设双学位专业的院系也往往缺乏必要的教学质量监督,不重视教学过程的管理。
(二)理论课程设计、教材选用缺乏因材施教
根据调查,湖南省某农林院校金融学双学位教育的理论课程设计、教材选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内容与金融第一专业的学生没有太大差别,教学方式与金融本科的教学方式是一样的,未能做到因材施教。而金融双学位教育对任课教师没有考核机制(如督导评价、学生评价等),导致金融学双学位任课教师上课较为随意,往往是任课教师想上哪部分内容就上哪部分内容,上到哪就考到哪,金融双学位学生知识覆盖面有待提高。此外,根据调查,金融双学位教育理论课程设计中,一些理论课程的考核也通常采取开卷考试,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双学位学生上课不积极,考试带本书来考试即可,甚至有些学生到考试的那天才翻开教材应付考试。由此金融双学位教育教学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同时,金融双学位学生之间也互相传递信息,双学位文凭随便混一下就可以拿到,这届传递信息给下届,如此循环,双学位学生学风令人担忧。
(三)双学位实践教学流于形式
金融双学位教育分为理论教学计划和实践教学计划,前文分析了双学位理论课程教学的问题。在实践教学环节,该校的金融双学位教学同样存在问题,如实践教学课时较少且流于形式。笔者认为,金融学双学位学生因其第一专业为非金融专业,所以金融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较为缺乏,而实践教学是让其对金融知识有感性认识的教学方式,相比传统理论知识的面授,更容易被学生接受并消化。而在实际中,金融双学位教育的实践教学课时较少,有教师指导的专业认知和实验仅16个课时,商业银行业务模拟和金融市场交易模拟都只有6个课时,学生在如此少的实践课时中难以深入了解业务,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笔者认为应增加金融学双学位教育实践教学课时,让双学位学生对金融实践知识有充分认识和感知,增加金融学专业学习兴趣。
(四)双学位毕业论文质量有待提高
湖南省某农林院校金融学双学位毕业生毕业论文质量堪忧。部分双学位毕业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毕业论文的选题、开题、答辩等环节都流于形式。学校对第一专业的毕业论文要求,毕业论文的重复比率不得超过20%,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督促学生撰写论文,对专业知识加深理解并掌握。而对双学位教育的毕业论文,学校并没有相关的要求,导致双学位毕业论文质量低下,抄袭现象严重,甚至存在这届的双学位学生直接拿上届的双学位学生毕业论文充当自己毕业论文的现象,学生应付心态严重。在毕业论文选题方面,一些金融专业双学位学生的毕业论文与金融专业无关,在答辩环节出现一问三不知,甚至连指导教师是谁都不知道等现象。部分双学位学生认为双学位毕业答辩只是形式,最终都会让他们通过,学生的这种学习状态亟需改变。
(五)金融双学位教育缺乏对学生的学习指导
学生所在院系和开设金融双学位专业的院系对学生缺乏必要而有效的学习指导,导致一些学生在选择金融双学位专业时,不知所措,盲目从众。有的学生修读一段时间后,由于没有兴趣或者处理不好主修专业与双学位专业的关系而中途放弃。有的学生虽然选择了自己喜欢的专业,但由于专业相关基础知识薄弱,又缺乏教师的必要指导,学习起来非常困难,最后也只得放弃。还有些学生没有把握好主修专业和双学位专业的学习进度,等到毕业时,主修专业的学分要求已达到,但双学位专业没完成,而无法获得双学位。
四、促进农林院校金融专业双学位教育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金融专业双学位教学管理
首先,加强教学管理,借鉴第一专业的教学管理经验,对于逃课率达到一定比率(没有特殊原因的情况下)的学生一律取消其考试资格,同时作为教学底线,决不能突破,对学生按时上课起到威慑作用。[3]第二,改变现行集中上课的模式,上课形式可以多样化。对于金融学双学位的理论专业课程,学生可以选择集中上课也可以选择到第一专业的课堂去旁听,由学院公布第一专业和双学位金融专业课程的课表,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基础与时间,自行安排上课时间。第三,规范考试制度。建议金融双学位专业课程考试采取闭卷形式,这样可以合理考察双学位学生对金融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也是对学生自由选择上课时间的呼应,集中上课或旁听课程的形式均可,通过闭卷考试检查对专业课程的掌握程度。
(二)针对金融专业双学位学生因材施教
现行金融学双学位教学的理论课程设计、教材选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与金融第一专业的学生没有太大差别,教学方式与金融本科的教学方式相似,没有因材施教,金融学双学位的教学效果也不佳。应根据金融学双学位学生的特征,从课程设计、教材选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等方面入手,制定符合金融双学位学生特征的培养方案。如在教材选用上,应选用一些应用型规划教材,浅显易懂,易于学生接受;教学计划应偏向实践教学环节,增加双学位学生对金融学知识的感性认识,增加其学习兴趣,在实践中学习。[4]这需要像金融专业本科生一样,为金融双学位学生配备专业指导教师,而且要在入学伊始就配备指导教师。如此可以进一步加深师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为后续毕业实习指导和毕业论文写作铺平道路。
(三)落实金融专业双学位实践教学环节
对于金融学双学位实践教学环节课时较少且落实不到位的情况,建议增加金融学双学位实践教学课时,双学位学生在入学时即为其配备实习指导教师。如有资源的教师可为学生介绍实习单位,即使资源较少的教师也可以为学生在实习期间提供指导。同时,由指导教师结合实习单位的意见,考核学生实习期间的表现并进行评分。
(四)严格把关金融双学位毕业论文设计
任何高校、任何专业的毕业论文都是考核学生专业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方式之一。为进一步提高金融学双学位毕业生质量,应对双学位毕业论文从严管理。如要求选题必须与所学双学位专业一致;要求写开题报告、对毕业论文正文进行,重复率要控制在20%以内;答辩给予通过或不通过(进行二次答辩)等一系列措施,以引起双学位学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
(五)加强对金融双学位学生的学习指导
如前所述,一些非金融专业、非经济类专业的学生选择攻读金融学双学位后,由于专业基础知识薄弱,又缺乏教师的必要指导,学习起来非常困难,最后也只得放弃。为提高非金融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应为非金融专业、非经济类专业的学生开设一些基础性的经济、金融专业课程,选用教材也要合适,应浅显易懂,不应与本专业学生选择同类教材。[5]同时,与本专业学生一样,应为金融双学位学生配备专业指导教师,指导教师的职责包括指导学生进行专业认知、专业学习、毕业选题、设计、实习等。为激发指导教师的热情,应进行绩效考核,如对于优秀毕业论文、获奖等方面给予奖励等。
作者:蔡洋萍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邓学斌.金融学双学位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5(10):28-31.
[2]刘灿.中国经济学教育教学改革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12(1):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