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士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3 10:02:44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儿科护士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儿科护士论文

篇1

本文作者:赵秀芳工作单位: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

总体要求总培训时间为2年3个阶段。进人临床前,经过医院和护理部组织的岗前培训1周。第一阶段12个月,在妇产科、儿科、门急诊部分别轮转4个月(本院是妇产儿童专科医院),主要从事基础护理工作;第二阶段6个月,根据自愿和科室意见选择二级学坏斗(妇产科、儿科和门急诊);第三阶段6个月,也在自愿和科室意见基础上在三级学科(某个专业)定向培养。儿科规范化培训在儿科的培训时间共l年4个月,可轮转4个病区,分别是第一和第三阶段各1个病区,第二阶段轮转2个病区(每个病区3个月),如果该生毕业前订实习是在本院儿科,则在培训结束后可轮转儿科所设的全部5个病区。培训期间要求掌握基础护理相关知识、常用护理技术操作、儿科护理基础理论和专科技术操作、儿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及急救技能,在第三阶段时更注重于专科理论和技能的培养,使受训者能全面掌握或熟悉儿科相关知识和技能,更好地适应儿科临床护理工作。

医院建立完善的护士规范化培训制度,包括《管理办法》、《培训细则》等,成立规范化培训管理职能组织(四级)并明确各级管理组织的职责。各二、三级学科在医院《培训细则》基础上,根据专科特点制定各科培训细则并组织实施。专人管理,建立《规范化培训手册》和《带教老师手册》。本人填写《规范化培训手册》,其中的操作量化表要求每天登记并有老师签字,月底汇总后交教务部审核保存,培训周期结束后手册归档保存。带教老师做好《带教老师手册》记录,以备查。护士长做教学管理,记录在护士长手册中。考核方法分平时抽查、出科考核、阶段性考试和结业考试。平时抽查包括带教老师、护士长、科护士长和护理部的抽查:出科考核在轮转下一个科室前完成,包括劳动纪律、医德医风、服务态度、工作态度、学习态度、沟通协调能力、团队精神、专业理论、技术操作和分管病人情况等:在每一个阶段结束和完成培训后进行阶段性考试和结业考试,考试内容第一阶段为基础护理知识,第二阶段为儿科相关知识,第三阶段为所在儿科某专业理论知识,结业考试为综合应用性试题。所有考核均以百分制计算,结果交医院教务部存档,并作为评优(评优比例为巧%)和培训结束医院选留的依据。自2007年进行护士规范化培训以来,共招收5届,300余人,已结业3届。本文结果只统计已结业的3届学员情况。理论成绩总体上均有提高,各届一阶段与三阶段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o,01),二阶段与三阶段具有统汁学意义(P<0.05),一阶段与’二阶段仅2009届学员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技术操作成绩各阶段无统计学差异。

规范化培训适应了儿科护理工作的需要基于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儿科护理在护理评估、沟通交流和技术操作等方面都有其特殊性,规范化培训可满足儿科护理对护士的特殊需要。目前全国还没有一所儿童专科护士学校,刚从普通护士学校或护理院校毕业的护士,很难承担儿科临床护理的工作。每年均有部分受训者中途退出培训,原因之一为考核不合格(表1),还有部分不愿在儿科工作者(表2)。从护生到独立承担护士角色需要1.5一2年的过渡阶段,且在校学得的理沦知识需要一段时间(几年)有指导的临床实践才能真正转化为临床工作能力。因此,开展规范化培训适应了儿科护理工作的需要。规范化培训提高了受训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在规范化培训的过程中,我们注重对受训者护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在培训细则中规定了各项护理操应完成的数量,建立操作量化登记表,要求受训者每日记录,并有当天老师的签字,月底汇总;带教老师、护士长和其他各级管理人员定期和不定期抽查,各阶段结束要考核,规范其临床护理操作,强化理论知识。通过培训,学员的理论和技术水平都得到了较大提高(表3)。规范化培训提高了受训者的综合素质在培训过程中,我还注重受训者综合素质的培养,包括医德医风、服务态度、工作态度、学习态度、沟通协调能力、团队粘神的培养,每轮转完9个科室都要对以上内容进行综合测评,结果纳人总成绩。同时还要求受训者在培训期间要进行高一级的学历教育学习,进一步提高学历水平,所有持中专和大专文凭的学员都在继续大专和专升本科学习(未完成学历教育)。经过近2年的培训,学员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很大提高。临床护士规范化培训是护理专业毕业后教育的重要阶段,是终生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护理人才培养和专业队伍稳定,提高护理水平,保障病人安全。儿科新护士的规范化培训提高了护士的专业知识、技术水平和综合能力,适应了儿科临床护理需要,为专科护士培养奠定了基础,是儿科护理队伍整体素质和护理质量提高的根本保障。

篇2

2注重素质教育与人文关怀

护士面对的不仅是无法表达或不能完全表达自己病情和需要的患儿,而且要面对焦虑烦躁,对孩子倍加疼爱的父母等,在操作过程中,须进行换位思考,理解做父母的心情,对患儿有耐心、细心、爱心、责任心。护士应掌握娴熟的穿刺技术,专业技术操作时架起患儿及家长与护理人员的桥梁,在整个护理过程中占重要地位,是一种重要的护患沟通方式。为提高学生人文关怀的意识,我们将儿科护士的特殊素质要求教育作为实验课前的必修课,使学生明确知道,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儿科护士,必须对儿童的健康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并热爱、尊重儿童,必须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精湛的操作技能。要求学生在婴儿模型上操作时表现出高度认真负责、充满爱心和同情心的良好品质。

3培养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与时俱进,改进实训方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实训课的质量。在进行儿科护理教学时,理论教育与实训教学同等重要,两手要抓,两手要硬。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这样学生在操作过程中更易发现问题,老师可以及时纠正。通过实践学习,使学生更加熟练的掌握操作技能,更好的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让学生们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与工作实践相结合,充分的掌握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同时丰富实践内容,更利于自身的全面发展。以往实训教学中,学生们只是单纯的看老师操作,而没有自己动手的机会。学生空有一腔理论知识,而不知如何与具体的实践相结合。所谓的实训教学,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她们的创新思维。所以,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实训课时教师讲清每项操作要领后,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分组进行练习,教师边看边指导;然后让学生上台回示,全体学生评价,最后教师归纳总结。在《儿科护理》教学中多应用不同的实训课教学方法,在学生中可获得较高的教学满意度,同事极大提高了学生临床综合能力、综合技能及学习效果。实训课的强化应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培养出综合素质更高的学生,真正发挥了实训课的教学作用。

篇3

提高教师的道德素质,关键是做好医德的培训,通过培训,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取向,让教师主要通过言传身教,凭借人格魅力去教育学生、影响学生。可以聘请院内外知名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通过教学过程,感受专家的职业素养、得体的仪态举止、温和的语言、周到的服务,以及对学生产生的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影响。

2.加强教师教学技能培训

教学技能培训关键是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开展岗位培训,从教案、授课技巧等方面对教师进行培训。二是安排公开示范课或教学比武,提高专业技能。三是做好传帮带工作,让有经验的中老年教师与年青教师结对,一对一帮扶,提高年青教师的教学技能。

3.加强教师专业技能培训

随着医疗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儿科护理技术操作已经不能适应目前临床医疗的进步,又加上医院专科的不断细分,儿科老师特别是年青教师难以应付复杂的临床问题,这就需要聘请经验丰富、技能操作熟练的实训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针对性的培训,比如儿科护理中难度较大的头皮静脉注射、静脉留置针的使用、颈静脉、股静脉穿刺等等。

4.加强教师教学质量考评

教师培训过程中,按照培训的目标和要求,对参与培训的教师进行规范化的考核,考核内容涉及教学技能、实践操作和人文素养等等,从而掌握教师培训的效果。

二、加大学生的培养力度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体地位,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明确目标,让学生自主学习,这样才真正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1.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儿科护理学是一门专业性、操作性都很强的课程,高职院校儿科护理专业教学作为社会儿科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要培养扎实的理论基础和操作技能,能独立完成对儿童的整体护理,有良好的素质和发展潜能的应用型高级儿科护理人才。

2.确立实践教学目标

为培养出应用型、专业型、能力型儿科护理专业人才,我们需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一是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二是具有积极的进取意识,树立终生学习的意识。三是具有分析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四是能够熟练掌握儿科护理常用的操作技能。五是具有较好沟通协调、服务等综合能力。

篇4

作者:石小毛 胡余明 阳秀春

对患者根据病情进行分层次管理具体内容是:对就诊患者的病情初步评估,作出判断,按危、急程度分为3个层次并分别对待。第一层次:患者有生命危险,处于垂危状态,必须立即进行抢救者。如:心脏骤停、惊厥、昏迷、重度脱水、心衰、呼衰、休克等;急救处理:直接进入抢救室,通知医护人员急救。第二层次:病情急,不能等候,必须迅速给予诊治者。如:高热(T>39.5℃以上)、新生儿及早产儿、外院转来的急诊病人、哮喘及哮喘持续状态、各种原因引起的呕吐、腹泻,次数较多,有脱水症状者;急救处理:优先就诊,立即给予对症治疗。第三层次:轻症患者,可以看门诊也可以看急诊的病人。如:疾病恢复期需复诊的病人、上呼吸道感染,体温低于39℃等;处理:按照先后顺序就诊。护理人员在各个环节均应及时、随时评估就诊患者的病情,按照上述处理原则进行处理。墙壁悬挂儿科急诊救治的范围,让患者家属同时关注病情,保证急诊绿色通道的畅通。维持诊疗秩序候诊厅安装电子显示叫号系统,让病人在候诊期间随时了解就诊动态;分诊护士在做病情评估的同时,给病人做健康宣教,病人安心候诊;分诊护士主动维护诊室就诊秩序,保持诊室的安静,让医生一心诊查患者。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增加患者及家属信任度。建立门急诊输液中心(OUIVA)运用医院信息系统和信息技术对留观输液流程进行合理、科学的设计[6]。其流程是:患者从药房取药后在护士站登记(护士核对药)、安排床位(座位)并取号(标有姓名、登记时间、输液序号、床号),患者等候;护士打印输液标签并核对;配药(静脉配置室内);通过电子显示呼叫系统呼叫病人,双号核对后穿刺;送病人至指定的位置输液,输液完毕根据病情复诊。设计简洁、便于操作的工作台设计并使用分诊台、注射台、接待站、静脉配药室、静脉穿刺台等;护理人员在接待患者、核对药物、配药、静脉穿刺等工作时面对患者,减少站立,增加了舒适度;明确岗位职责,合理分工,减少人员的来回走动(分区巡视)。

新管理方式执行前2009年、执行后2011年工作量。2009年和2011年护士人数均为32人,但接诊人次、留观人次等后者均多于前者,年、日接诊人次增加13.4%,年、日留观人次增加32.9%,抢救人次增加32.9%。抢救成功率和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抢救成功率和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2009年为94.0%(346/368)和1.7/万(20/120536);2011年为98.9%(484/489)和0.5/万(7/136542),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6.90、8.04,P均<0.01)。患者家属满意和投诉抽样调查患者家属就诊、留观满意度2009年为85.6%(1712/2000),2011年为95.2%(1903/200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4.85,P<0.01);投诉发生率2009年为0.3/10万(35/120356),2011年为0.1/10万(7/13654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45,P<0.01)。2.4患者就诊、输液等候时间抽样调查患者2009年和2011年各120例,就诊等候时间,2009年平均为(46±4)min,2011年为(31±3)min,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86,P<0.01);输液等候时间2009年平均为(34±3)min,2011年为(18±2)min,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61,P<0.01)。护士工作满意度抽样调查护士工作满意度,2009年和2011年各抽32例,2009年满意度为68.65%(22/32),2011年为93.75%(30/32),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6,P<0.05)。流程管理与患者分层的必要性急诊儿科环境嘈杂、纠纷投诉不断,这一现状与现代医院管理的目标—“质量、安全、服务、费用”相违背;因此,必须进行规范管理,建立合理的流程。让患者在整个诊治的过程中感到安全、满意。同时,急诊儿科病人病情复杂、特殊,而医务人员工作量大,任务繁重,如何在繁忙的工作中让急危重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能得到有效救治,对患者进行分层次管理尤为重要。结果显示,执行前后护理不良事件明显减少,由原来的16.7/万下降至4.6/万。

流程管理与患者分层的有效性调查结果充分说明了流程管理与患者分层在急诊儿科应用以后的有效性。流程管理与患者分层的科学性流程管理的核心是以流程为导向,以“顾客满意”为目标进行科学管理[7]。良好的诊疗、输液、治疗秩序,各种显示屏屏幕系统滚动叫号,患者据此可估计自己要等候的时间并做好就诊、输液准备,改变了以往患者在诊室、治疗室等待时拥挤及秩序混乱,最大可能地减少了医疗失误;增加了患者及家属的安全感、信任度。患者分层保障了急危重患者得到了及时的救治,同样护理人员以这种工作思路来处理各种事情能避免各种纠纷的发生;OUIVA的建立一方面建立了科学、规范的输液流程;另一方面保证了配药环境的安全性,配药为输液流程中非常重要和关键的一个环节,过去的配药室为开放环境,医务人员可随意进出,扬起的尘埃微粒会在配药的同时进入输液瓶,从而输入人体[6]增加了患者发生输液反应的机会。OUIVA保证静脉药品的配置在万级的房间内、局部百级的环境下进行。在药品的使用过程中采用全封闭软袋输液系统,避免输液时空气环境的污染。这样,从最初药品的生产到最后输入病人体内,所有药物配制统一在洁净工作台(生物柜内)完成。能减少和避免微粒的产生,保证配制药物的无菌性,提高输液的安全性[8]。在分析本院急诊儿科现状的基础上应用流程管理与患者分层的管理方式,制定出科学、规范、有效的流程服务并统一工作思路,并使之制度化,形成了较完善的管理流程,不仅大大降低了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增加病人满意度,而且护士的工作效率和满意度也大大提高,取得满意的效果。

篇5

学生在二年级学完基础课之后,利用暑期1周~2周的时间,由《儿科护理学》专业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儿科诊所、综合性医院的儿科病房、儿童医院专科病房,在临床见习中,学生接触到的是一个个真实的患儿,在每个患儿身上可能会存在很多不同的问题,通过实地观察和教师讲解,了解临床实践中患儿的护理评估、护理诊断、护理计划、护患沟通等内容。通过见习,使学生对儿科常见疾病的护理知识有初步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任课教师可带领学生到儿科护理的相关产业链条进行参观,访问行业内的相关机构,如儿童医院、三级甲等医院儿科病房、婴幼儿早教中心、婴幼儿抚触中心、婴幼儿游泳馆、婴幼儿医药专柜等。

2课程实训实习

在《儿科护理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向学生讲解理论知识,还要引导学生掌握理解相关的实践技能。如儿科基础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小儿体格生长测量技法等内容,具体实践教学内容有:换尿布法和约束法;小儿头皮静脉穿刺法;小儿常用体格发育指标的测量法;保温箱使用法;小儿沐浴法;蓝光箱使用法;婴儿抚触法等。要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以上实践教学技能,建设设施设备齐全的儿科护理综合实训室就显得尤为必要。儿科护理综合实训室应设备精良,环境仿真,为学生提高儿科实践技能提供有力保证。实训室内应设有模拟婴儿病房、母婴同室、婴儿洗浴室等单元,应引进现在医院内重要设备,如婴儿蓝光箱、婴儿保暖箱、新生儿电子秤、普通婴儿护理模型、小儿重症监护模型、高级智能小儿模拟人等,以覆盖儿科护理学所有实践技能基本操作单元。

3校外实习基地见习

在完成《儿科护理学》校内理论教学和实验室实训教学任务后,学校选择寒暑假期,将学生集中安排至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的儿科病房或儿童医院的相关专科病房,进行1个月的由带教老师指导下的见习。儿科见习是对儿科理论学习阶段的知识的巩固与加强,也是对儿科护理技能操作的培养和锻炼,同时也是学生熟悉儿科护理理论、进行儿科护理实操前的一次绝佳锻炼机会。通过校外实习基地见习,使学生理解儿科护士职责,熟悉儿科工作环境,加深对儿科护理工作的理解,学习到新的实用操作技能,理解儿科护士日常工作的基本流程,学会护患沟通和交流,培养护士职业道德,学习医护常识。通过科室带教老师的教导,使学生在工作实践中认识到儿科护理的特殊性,如特殊的护理人群、特殊的治疗护理原则、特殊的护患关系。通过实习基地见习环节,使学生深刻理解并熟悉掌握整体护理的概念和实践方法。

4毕业综合实习

根据教学计划,学生在大四将进行毕业综合实习。在综合实习环节,学生将进行转科实习。儿科护理教师可结合临床带教老师,将实习学生分成3人或4人一组,除了进行顶岗实习以外,还要求学生针对儿科专科病房患儿的特点、病患类型,设置营养紊乱性疾病患儿护理、新生儿疾病患儿护理、消化系统疾病患儿护理、呼吸系统疾病患儿护理、循环系统疾病患儿护理、泌尿系统疾病患儿护理、血液系统疾病患儿护理、神经系统疾病患儿护理、结缔组织疾病患儿护理、感染性疾病患儿护理、内分泌及遗传性疾病患儿护理等若干专题,让每组学生带着专题进行访谈、调研、观察,结合医嘱和病例,进行分析,编写相关专题的护理报告。使学生熟悉各类系统疾病患儿的临床表现、治疗及护理,提高临床对儿科专科疾病护理观察及思维能力,从而为培养儿科专科护理人才打下基础。

二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1有利于弥补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理论联系实践的不足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仅为学生提供验证所学理论知识的机会,更为学生提供综合运用知识的情景。以往理论实践教学分开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学习理论时感觉枯燥无味,很难调动学习的积极性,临床实习时理论都忘得差不多了,很难完成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但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在理论学习之前和讲的过程中穿插见习,讲完所有理论后再实习,可以使学生及早接触实践,能够发现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不能解决的还可以自己查找资料或找老师请教,使学习变成主动,大大提高枯燥的专科理论的学习效率;另外,通过临床见习和实习,使学生具有在医疗机构这个小型社会中学会与人沟通及自我保护的能力,这是老师在课堂上所不能传授的。

2有利于学生掌握儿科护理学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衔接,有助于学生巩固和实践所学的基本技能。护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很强的动手操作能力,而这种能力了来自于反复实践。在实验室,学生面对的是模拟人,但在临床儿科的各类临床见习实习中,面对的是真实的患儿,这些患儿可能存在多种不同的问题,需要实施很多种针对性的护理操作。学生通过反复的观摩,强化理解了儿科专科护理操作的程序与要点,体会儿科护理临床实践中操作的重难点,能够初步解决操作中遇到的问题,为今后独立当班打下坚实的基础。

3有利于学生形成儿科护理学专科批判性思维方式

随着儿科护理学专科的发展,当代对儿科专科临床护士提出更高的要求,未来社会需要理论素质高、动手操作能力强的高学历儿科护理专科临床护士,批判性思维能力将成为儿科专科护理人员必备的能力之一。在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中,学生通过运用护理程序为患儿实施整体化护理,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反思和改进护理措施,为患儿这一特殊群体实施个性化护理,在不断实践中培养独立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的能力。同时,通过见习后书写见习报告,实习后书写专题疾病护理报告,积累和分享临床经验,建立自信,培养儿科专科护理认知、自我监控能力和习惯,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护理学科价值观,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4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儿科护理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增强了学生对儿科临床护理工作的感性认识。通过该教学模式,学生能直接、真实地与患儿接触,面对患儿的喜怒哀乐能感同身受,容易产生对病人的同情心、义务心、责任心。不同年龄阶段的患儿对同一个护理操作有不同的心理反应,再加上大多患儿年龄比较小,语言表达能力有限,护士需要了解不同年龄阶段患儿的心理,具备儿科护理学相关学科知识,才能与之有效沟通,完成护理实践或操作。学生在此实践过程中能够发现自己学习的不足之处,激发获取儿科护理学相关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为患儿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体会儿科学科的专科知识的重要性,而且感受儿科护士工作的价值。提高对护理职业的认同感,增强职业自豪感,有利于专业思想的形成,从而大大激发学生主动索取儿科护理学专科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篇6

二、微视频技术下儿科护理实训教学模式构建

基于上述思考,本课题致力于以我校护理专业的儿科护理实训教学过程为研究对象,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第一,设计和制作适合中职儿科护理实训教学的微视频资源、学习资源等;第二,微视频技术下儿科护理实训教学案例设计与实施;第三,探讨微视频技术下中职儿科护理实训教学模式;第四,儿科护理实训教学中融入微视频技术的效果研究。

三、微视频技术下儿科护理实训教学效果评价与分析

(一)实验对象

本人和课题组的成员在中职护理专业分别担任是信息技术教学和儿科护理教学工作,此次课例整合研究选择了所教中职社区护理专业的班为实验对象,在教学中使用微视频技术与《儿科护理实训》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研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影响。

(二)目标设定

本研究利用微视频技术与《儿科护理实训教学》课程整合,进行实践探究,通过优化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儿科护理能力素质的提高。本研究提出以下目标:培养学生利用微视频技术来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与人交往和合作的精神和能力。进一步想通过微视频技术与儿科护理实训教学课程整合的教育实践,提高实训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儿科护理实践能力的提高。

(三)效果评价与分析

在本次整合课程结束后,笔者向参与实验教学的学生发放了微视频技术与儿科护理实训教学课程整合效果和《学习目标》调查问卷各38份,收回有效问卷各38份。下面分别从学生儿科护理实训能力提高、学习兴趣与参与度分析、学习方法分析、教学目标分析四大方面对回收的调查问卷进行的统计分析。

1.课程的整合对提高儿科护理实训能力的作用

在调查对提高儿科护理实训能力的作用是否大时,选择作用大的占65.8%,不确定的占21.1%,没作用的占13.2%。可见在调查者中大多数学生认为利用微视频技术手段的确有助于儿科实训能力的提高。

2.学生兴趣与参与度

在调查是否喜欢微视频技术与儿科护理教学整合模式选项时,71%的同学选择了肯定,这说明在此混合教学模式中,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教法上,教师没有满堂灌,满堂教,同学们不再做被动操作的机器人,他们主动学习,自主探索,发现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然后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3.学习方法分析

微视频技术应用于班级教学实践后,从调查“更注重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等能力的培养”“微视频技术或视频信息处理能力是否提高”“自学能力或实训操作能力是否提高”三个问题中,86%的同学们都得到了肯定的回答,都认为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知识和能力和自学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微视频技术与《儿科护理实训教学》整合有利于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

4.学习目标分析

在调查“是否达到了《儿科护理实训教学》课程目标”时,选择是的76.3%,不确定的18.4%,否定的7.9%,可见应用微视频技术整合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兴趣,达到了预期。

(四)结论

通过实践研究证明微视频技术与《儿科护理实训教学》课程整合能优化儿科护理实训教学的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通过实验,我们充分认识到在《儿科护理实训教学》的课堂教学中,整合微视频技术的教学方式,能将传统的教学媒体与现代教学媒体有机地联系起来,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充分发挥各自的教学功能,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儿科护理实训》教学中,应用微视频技术进行教学,能增加教学容量,提高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能力,利于提高实践操作能力。

篇7

1.2方法对照组按照常规培训模式进行技能培训,由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进行科室内的集中授课。实验组使用S-OJT模式进行技能培训,由经验丰富的护理人员有针对性地、有计划地、系统的培训。S-OJT流程有六个步骤,现将重点步骤总结如下。

1.2.1分析学习的内容统计每位护理人员的穿刺成功率,分析不成功的原因,如血管选择错误、胶布固定不牢等前十位原因,制作柏拉图进行分析。

1.2.2培训指导老师根据小儿头皮静脉穿刺统计结果,选择静脉穿刺成功率高的5名护理人员为培训教师,护理部予以发放小儿头皮静脉培训教师证书的同时召开培训教师会议,针对柏拉图分析制定改进措施,由培训老师实施。1周后培训教师对小儿头皮静脉的1次穿刺成功率均达到98%。

1.2.3制作S-OJT模块模块是指导S-OJT的实施的一组材料,主要包括培训目标、学员条件、培训资源等内容。召开4次培训教师会议,确定小儿静脉穿刺培训资源及流程。利用HS6E型高级婴儿头皮静脉穿刺训练模型进行训练。①对小儿穿刺部位进行评估,并进行物品、光线、心理以及与患儿及家属语言沟通的准备。②预先判断选择的穿刺部位,如能一针穿刺成功,点头表示“是”,并进行下一步操作;如不能,摇头表示“否”,并放弃穿刺,重新准备,或者更换护理人员。③借助没有打开的静脉留置针或者棉签测量针尖的位置。判断输液过程中是否会给患儿活动带来不便或引起患儿疼痛、输液不畅等。如“是”则重新准备或者要求培训教师帮助。如“否”,则继续下一步。④如与判断、测量结果一致,静脉穿刺完成,正确指导家长抱起患儿。如与判断、测量结果不一致,分析原因。⑤反馈矫正。根据分析结果,进行信息反馈,找出残缺知识点,对残缺知识点进行有效的矫正和补救或在培训教师的协助下纠正。

1.2.4实施S-OJT按照流程设计,实施S-OJT,培训合格者允许独立进行临床实践操作。

1.2.5评价S-OJT对S-OJT的评价包括组织背景评价、培训投入评价以及对培训效果和培训流程的评价。

1.3评价方法在每次头皮静脉穿刺结束后,记录2组护理人员一次穿刺成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录入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和秩和检验。

2结果

2013年12月-2014年2月,实验组进行小儿头皮静脉穿刺160例,一次穿刺成功149例,一次穿刺成功率93.13%;对照组穿刺136例,一次穿刺成功106例,一次穿刺成功率77.94%。实验组护理人员头皮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14.203,P<0.01)。

篇8

通过随机数字表法,从我院2010级三年制大专护理专业12个班中选取3个班为实验组(n=175),3个班为对照组(n=164)。所有研究对象均为女生,两组年龄、入学成绩及已修课程成绩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在完成文化课及专业基础课学习后,采用不同培养模式对护生进行儿科护理学教学,两组教材、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学时数均相同。对照组仍在学校由专业课教师授课,基本技能操作、见习均在学校模拟病房和实训室完成,护生与患儿不直接接触。实验组入住衡阳市第一人民医院(三级乙等医院),由医院安排高级职称且临床经验丰富的医师、护士授课。根据医院工作性质与特点,每周一、三、五上午安排护生在病房见习,其余时间用于学习理论知识,晚自习为护生自主学习时间。

1.3观察指标

(1)期末考试成绩:教学结束后,由学校教务科从试题库中随机抽取儿科护理学试卷,组织护生在同一时间进行闭卷考试,由同一批教师双盲阅卷。(2)教学效果评价:参照李真真等设计的教学效果评价表并略做修改,对护生进行问卷调查。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与效度,可了解护生对不同教学方法的认可程度。要求两组当场填写并收回,共发放问卷339份,收回有效问卷339份,有效回收率100.00%。(3)儿科常用护理技术操作考核:技能操作考核按我校自编的儿科护理学技能考核项目及评分标准进行,每一项操作满分为10分。

1.4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通过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

2结果

儿科护理学理论考核实验组平均成绩为(84.24±10.09)分,对照组为(74.13±9.26)分,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t=5.16,P<0.05)。

3讨论

儿科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求理论必须紧密联系实际,而目前高职该课程基本技能操作和见习主要在学校模拟病房、实训室完成,护生没有机会接触患儿,严重制约了其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如何引导护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培养创新性临床思维能力,是儿科护理学教学过程中必须面对的课题。

3.1校院合作培养模式提高了护生理论及操作水平

本研究发现,实验组理论考核成绩及儿科常用护理技术操作考核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校院合作培养模式确实能提高儿科护理学教学效果。开展校院合作后,护生直接接触患儿,通过与患儿及其家属面对面交流,观察患儿病情的动态变化及病情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感受到采取正确措施成功抢救患儿所带来的成就感,从而激发护生强烈的求知欲,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感性认识为理性认识,极大地加深了护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记忆与理解。护理操作技能的提高是一个需要实践练习的过程,而校院合作培养模式给护生提供了这样一个机会,在医院带教护士的指导下进行现场操作,更具有客观性和挑战性,使护生能更好地理解操作流程,及时发现操作中的薄弱环节并采取措施加以补救,有助于其护理操作能力的迅速提高。

3.2校院合作培养模式提高了护生对教学的满意度

实验组对教学效果的评价高于对照组,提示校院合作培养模式能提高护生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高职护生经过一年枯燥的文化课及专业基础课学习后,已经厌倦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内心更渴望临床专业课能够采取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特别是能够直接接触患儿。校院合作培养模式恰巧满足了护生的这种需求,将教学场所由学校转至医院,通过与患儿及其家属面对面交流,在医护人员指导下,尝试用准确的医学语言描述和记录患儿的病情变化,提出护理诊断和护理措施,能够针对具体情况将所学的医学知识灵活地运用到患儿的整体护理中,缩短了教材与实践的差距,激发了护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见习中,患儿家属也会向护生咨询各种问题,护生会想尽一切办法回答这些问题,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沟通技巧,而且增强了对患儿家属进行健康指导的能力,明显提高了其儿科护理学学习效果。

篇9

1.1.1对照组为对照组患儿进行常规输液护理,具体的方法是:

①依据处方准备好输液药物,然后对其进行配比。

②根据患儿的年龄为其建立静脉通道,在穿刺的过程中应尽量安抚患儿的情绪。

③对患儿及其家长提出的问题及疑虑进行详细的解答。

④观察药物的注射情况,注射完毕后拔除针管,常规处理穿刺口。

1.1.2观察组为观察组患儿在进行常规输液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沟通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1.1.2.1入院沟通护理人员应热情地接待患儿及其家长,并耐心告知家长患儿的病情、病因、治疗方法及治疗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以专业的医学知识和通俗易懂的语言消除患儿及其家长内心的焦虑和紧张。

1.1.2.2技术沟通医护人员应让患儿家长明白,不同年龄段的患儿输液部位也有所不同。此外,护士一定要熟练地掌握穿刺技术,尽量保证一次性穿刺成功。

1.1.2.3语言沟通

①护理人员应使用安慰性的语言与患儿及其家长进行沟通。安慰性的语言能使患儿及其家长对护理人员产生亲密感,从而使其能够积极地配合治疗及护理工作。

②护理人员应使用鼓励性的语言与患儿及其家长进行沟通。鼓励性的语言不仅会让患儿心花怒放,同时也会让家长感到愉悦,从而提高其对治疗及护理的依从性。

1.1.2.4非语言沟通

①肢体语言,肢体语言的沟通占了整个输液护理的一半以上,因此非常重要。护理过程中,医护人员的表情、服饰、姿势等不仅仅只表现出护理工作,同时也体现了一个人的素质,所以护士在护理在工作时首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仪表和姿态,其次是服务态度,保持和蔼可亲的态度,真正的去呵护和关爱患儿,让她们感受到温暖。

②换位思考,换位思考可以让护士站在患者或者家长的角度上去看待问题,对待家长和患儿的沟通话语略作区别,比如和家伙沟通时可以自比,和患儿沟通时可以拿自己小时候自比,从而产生共鸣。

1.2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当P<0.05时,视为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儿在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均未出现医患纠纷事件。在对照组76例患儿中,对护理工作表示满意的患儿有42例,表示不满意的患儿有34例,满意率为55.3%;在观察组76例患儿中,对护理工作表示满意的患儿有74例,表示不满意的患儿有2例,满意率为97.4%。观察组患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对照组76例患儿中,对治疗及护理的依从性较好的患儿有35例,较差的患儿有41例,依从率为46.1%;在观察组76例患儿中,对治疗及护理的依从性较好的患儿有71例,较差的患儿有5例,依从率为93.4%。观察组患儿对治疗及护理的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对照组76例患儿中,对治疗及护理的配合度较好的患儿有46例,较差的患儿有30例,配合率为60.5%;在观察组76例患儿中,对治疗及护理的配合度较好的患儿有73例,较差的患儿有3例,配合率为96.1%。观察组患儿对治疗及护理的配合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篇10

1.1窒息:喂养时不当,人工喂养的橡胶孔较大易呛奶.溢奶。食物及呕吐物误入气管易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炎。

1.2意外伤害:小儿好动,好奇心强,对周围事物充满兴趣,但无主动防范意识,易坠床,烫伤,触电,误服药物或将一些小型食物,如花生、瓜子、葡萄干等,塞入鼻或误入气管等造成意外伤害。

1.3医院感染:由于小儿免疫功能缺陷,血脑屏障功能不全,尤其是低体重新生儿,早产儿是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常见的感染有:

1.3.1皮肤感染;

1.3.2脐部感染;

1.3.3口腔感染;

1.3.4肺部感染等感染后常发展迅速,病死率较高。

1.4医务人员的因素:医护人员的责任心不够,人力资源缺乏,技术水平低,工作不够熟练对危重病人抢救不到位,服务不到位等。

1.5护理管理因素:管理的意识淡薄、疏忽大意,各项规章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对职责、制度、常规工作的督促检查不到位,对新护士及科室业务技能培训考核抓的不紧。

二、护理对策

2.1创造安全舒适的医疗环境,严格控制交叉感染,降低医院感染率,针对院内感染采取相应的措施。做到日提醒,调,月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不留后患。让每位护士掌握无菌操作原则和消毒隔离制度,坚决做到一次性物品不反复使用,对不能一次使用的物品如氧气表,雾化吸入,吸引器等装置,均做严格消毒处理。病房定期用紫外线消毒,出院病人终末消毒。对住院患儿每日专人进行晨晚间护理,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确保患儿无褥疮发生。

2.2强化病房设备管理,新生儿病房的暖箱,蓝光,电源等定期维修,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幼儿及儿童病床加床档,保持室内温度适宜,并保持地面干燥清洁。危险地段有警示提醒。2.3因儿科具有病情变化快的特点,随时会有急诊的患儿及新生儿需要抢救,因此抢救物品及药品除了做到定人保管.定量储存.定位放置.定时清点,及时检查、及时维修、及时补充外还要做到严格班班交接,人人掌握四定三及时的要求。

2.4儿科护士长应针对护士对专科操作技术知识和技能掌握的熟练程度来对护士制定不同的培训计划,确定培训内容,如新生儿头皮静脉穿刺法、留置针静脉的穿刺法、新生儿ABC复苏术、更换尿布法、喂药法、脐部护理。暖箱的使用、蓝光疗法、气管插管的护理等都应熟练掌握,加强儿科新护士业务技能训练,做到每人精通业务,是防范护理差错事故的重要保证。:

篇11

听课是幼儿园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管理者通过听课,可以更好地把握园内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情况,为进行教育教学管理和决策提供可靠的信息基础;可以密切与教师之间的关系,了解教师的教育思想和业务水平,有针对性地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以往,管理者听课局限于“单一主体、单一分析、单一评价”模式,令教师备受压力、深感无奈,甚至产生冲突。如何让教师愿意对听课者敞开自己的课堂之门,进一步激活其工作主动性,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我园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我们从本园实际出发,创新出“互动式听课”模式,使听课成为了促进管理者和教师共同成长,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的“助力器”。

我园的“互动式听课”是将“听课”与“专题讲座”、“同课异构”、“研讨培训”的形式相结合,依托三种方式进行实施。具体做法如下:

一、“听课+专题讲座”式互动,加强教育教学管理的针对性在听课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精神的理解处于一种“知表不知里”、“会背不会用”的状态。

如:口头上谈发挥幼儿的主动性,但教育实践过程中对幼儿却处处包办代替等。究其原因,一是管理者缺乏在听课后对教师作及时、有针对性的业务指导;二是较少引领教师对先进理念支撑下优秀案例进行观摩、研讨;三是较少组织教师参与新理念的实践性体验。

对此,管理者采取了“听课+专题讲座”方式与教师进行互动。

首先,通过进班听课,收集、捕捉教师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信息,分析研究,梳理形成问题库,并对问题库进行分类,从中形成若干个主题。

如:主题网络图的构建,小班角色游戏区的创设,怎样有效备课等。其次,根据上述主题撰写相关的讲座稿,结合教师实际形成“独立”和“系列”两类讲座稿。其三,分别举办全园性的和分层性的主题解答式辅导讲座。让教师带着问题听讲座,并积极在讲座中与教师进行互动式对话交流。其四,讲座后一段时期内有意识地引导教师进行反思,消化吸收讲座内容,创新工作思路。其五,要求教师围绕讲座主题再次设计并展示相关活动,着重评价活动中对《纲要》精神的落实情况和幼儿的发展状况。通过“听课+专题讲座”中的聆听、对话、反思、实践等环节实现了管理者与教师的互动,既更新了教师的观念,优化了教学实践的策略、手段和行为,又增强了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针对性。

二、“听课+同课异构”式互动,实现管理者和教师的共同成长传统的听课模式是:管理者根据某班级的活动安排选择听课班级和内容———观摩该班教师组织活动———向教师反馈听课意见。

这种模式重视了管理者对教师的指导作用,但忽视了教师对管理者教研行为的换位思考、评价和相互促进,忽视了管理者对自身教研行为的反思和改进。为此,我们采用了“听课+同课异构”的互动形式,即管理者通过听教师的课,然后针对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经过仔细分析,设计出同一内容的活动方案,在同年龄班中亲自上课、说课,让教师们进行听课、评课。这种方式既有利于消除部分教师认为管理者只会说不会做的偏见,同时又能使管理者有更多的机会参与教学活动的组织实施,在亲历设计、上课、说课的过程中给教师直观演绎如何贯彻新观念和实施新方法,从而直观地指导教师进行上课、说课、听课、评课,激发他们不断反思自身存在的不足,以此提高其教育教学的指导能力和实践水平。

“听课+同课异构”式的互动过程呈现出“双主体、双听课、双交流、双研究、双评价、双促进”的模式,使管理者从单方面的信息收集者转变为新理念、新策略和新途径的演绎者、辐射者、引领者,使管理者和教师共同成为新课程理念的实践者、反思者、发展者,在共同成长中促进幼儿园保教质量的稳步提高。

三、“听课+研讨培训”式互动,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管理者在听课了解师幼情况和教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不能仅停留于交流与反馈,还要加强后续管理工作,尤其是针对教师出现的一些共性问题,开展扎实有效的研讨和培训,开辟并拓宽各种教学研究的渠道,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以此保障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

篇12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use and effectiveness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pediatric care using 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Methods:Retro-spective analysis 326 cases of pediatric inpatients, randomized single-blind p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163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with routine care, the experimental group on the basis of conventional care, plus 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method.Results: com-pared the control group improved quality of care, patient satisfaction with carewa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Experimental group, satisfaction of patients andtheir families comparedwith the controlgroup significantly different,P

【Key words】: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method; Pediatric care;Effect

我国国家标准GB/T19001中“持续改进”的含义是“组织应利用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审核结果、数据分析、纠正和预防措施以及管理评审、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1]”。持续质量改进是质量管理从“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向“质量改进及质量持续改进”的过渡,是组织的一个永恒目标,是新时期医院管理发展的重点,是护理质量管理的灵魂[2]。我院自2007年开始对儿科护理质量采取了一些改进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7年3月-2009年10月儿科住院患儿326例,其中男144例,女182例。年龄4个月-4岁,平均14个月。病程最短3 d,最长25 d。采用单盲随机法分为质量持续改进护理组(实验组)163例和常规护理组(对照组)163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对照组 应用常规护理方法。

1. 2. 2 实验组 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用质量持续改进法,以期不断发现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找出最佳的解决方法,以提高护理质量。

1. 2. 2. 1 预测管理是保证 护理管理者从人、物、技术、时间和信息等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1)时间预测。预测高峰期到来和持续时间。如2009年初夏的高峰期均提早到3月份,且持续时间延长,而秋季腹泻高峰期较以往推迟。2008年的手足口病流行期。在高峰期应尽量避免护士休长假、培训、外出等;高峰期之前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以提高应急能力。(2)人力预测。预测高峰期的护理人力资源。护理人员不足是肯定的,因此平时应加强对儿科护士的培养使其能胜任儿科护理工作。儿科护理最特殊之处是头皮静脉穿刺技术和对患儿病情的观察,制定儿科护士专科能力培训计划并严格实施,做到新护士都能掌握头皮静脉穿刺技术,特别是头皮静脉留置针的应用技术和对常见病、多发病的病情观察。(3)物资预测。根据近几年高峰期的状况,提前做好充分的物品添置工作,如最基本的床单位,患儿基本生活用品、办公用品、药品等。防止高峰期时引起护士的忙乱和收治患儿时的时间耽搁。(4)信息预测。了解高峰期疾病的特点,观察疾病谱的动态变化。当有季节性疾病发生的趋势时,应加以警惕,护理管理者应考虑人、物等应急措施,做到胸有成竹,沉着应对。

1. 2. 2. 2 弹性管理是手段 护理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与有效使用是医疗保障的重要部分。采用弹性管理的方法,弹性配备儿科护士,即按淡季住院患儿数配备固定的儿科护士,高峰期时,则根据需要增加能胜任儿科护理工作的护士,以缓解儿科固定护士的工作压力。

1. 2. 2. 3 细节管理是关键 高峰期工作量大,护士容易漏掉一些细节。首先,加床一般有固定的床位号,因此加床时最关键的安全因素是床位号要及时贴上且要醒目,及时挂上床头卡,以便核对。强调晨间交接班,安排专人做好床位号、床头卡的核对工作。同时要求护士认真记录输液巡视卡,以便保存。重视护士自身的心理反应,加强交流,了解护士应对高峰期的想法、措施、存在问题,以便加强支持和协调。启用质量持续改进本,发动每位护士登记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根据问题缓急,护士长每日、每周进行问题反馈,制定改进措施、改进日期、改进情况等,要求护士每日阅读。减少同样问题反复发生,达到护理质量质持续改进的效果。

1. 2. 2. 4 技术管理是基础 护理新技术的应用,如普及静脉留置针。高峰期绝大部分的工作量是输液,护理管理的重点主要在于提高工作效率。2008年我院儿科高峰期住院患儿周围(头皮)静脉置管率达98%,其月静脉置管达312人次。由于静脉留置针可以保留72-96 h,大大减少了护理工作量,即减少了每日重新穿刺的工作量,头皮针输液过程中因穿刺失败而再穿刺的工作量,由于每日静脉穿刺造成血管破坏而找血管难,穿刺成功难导致的护士时间和精力的浪费。技术进步,让护士有能力完成大量的治疗(输液)任务,同时,可留有时间和精力进行其他护理服务。

1. 3 评价项目方法

设定护理目标,了解服务质量现状,明确患儿的需求。临出院前对每位患儿和家属进行出院满意度调查,及时发现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或潜在的隐患,分析判断持续改进的必要性,从而决定护理质量的范围,列出重点护理质控项目。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 0统计软件对两组护理满意度的比较采用K-WH检验。α=0. 05。

2 结 果

3 讨 论

儿科是一门集多学科专业于一体的综合性科室,儿科服务质量的好坏关键在于细节处理。护理管理是一门艺术,其中细节的处理是一门深入浅出的学问[3, 4]。儿科护理持续质量改进是依托护理持续质量改进平台,借助护理质量数据管理对患儿的护理过程进行自动监控,以护理质量管理系统为评价,实现护理质量基础数据采集,护理质量自动分析、监控,质量风险前瞻预防,并通过护理项目监督、分析,高效率地进行护理质量管理,达到护理管理手段的科学化和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5]。近年来,我院在儿科病高峰期来临前均召开护士会议进行动员,明确护理管理及质量持续改进的对策,使各位儿科护士积极主动配合工作部署和人员安排,并在高峰期过后进行工作分析,提出整改措施。

对于专业护士要安排一些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扎实的理论知识、熟练的操作技术并且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的护士来担任。良好的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进行来源于良好的工作习惯。众所周知,儿科护理工作琐碎而忙碌,操作技术要求高[6]。每天不仅要完成固定的日常工作,还要处理临时的、突发的一些事情。因此,培养良好的工作习惯尤为重要。通过临床实践,总结教训,积累经验,得出:预测管理是保证,弹性管理是手段,细节管理是关键,技术管理是基础的护理质量持续改进的管理方法。通过护理管理的过程控制取得了成效,使护理人员能从容地应对高峰期儿科病房繁重的护理工作并取得的良好成绩。较好地完成了高峰期儿科病房的护理工作任务。

参 考 文 献

[1] 徐朝艳,郑志惠,张振路,等.个体特征对护士职业紧张与疲劳状况的影响[J].中华护理杂志, 2006, 41(6): 530-532.

[2] 陈卫春.对当前护理工作的一些思考和建议[ J].中华护理杂志, 2006, 41(5): 450-451.

[3] 董 军,张宏雁.医院质量管理发展现状与趋势[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2, 9(5): 425-42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