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3 10:02:45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森林防火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森林火灾已给社会经济发展造成很大的损失,森林防火已成为各级林业主管部门、甚至是各级政府在森林防火期的一项十分突出的工作。近年来,用于森林防火工作的人力、物力、财力和行政资源越来越多。各级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频频出台森林防火的法规、政策文件,禁火令(禁止炼山、禁止一切野外用火)及各种处罚措施,频频开展森林防火宣传、检查、督察。应该说对森林防火工作是非常重视的,也取得了效果。然而森林防火的形势却仍然十分严峻。笔者以江西省赣州市的实际情况为例,浅述从技术措施层面有效解决几个森林防火难点的思考和建议,供参考。
1对当前主要森林防火措施之一“严禁烧田坎、严禁炼山造林等野外用火”的思考
据统计,造成森林火灾的主要成因之一是农民烧田坎、上坟烧纸、弱智人员玩火等人为野外用火。那么,除人为活动、雷电等外在因素外,森林的分布、林分的组成、林木的阻燃能力可以说是森林火灾成因的一个客观内在因素,人为野外用火主要包括烧田坎、上坟烧纸、弱智人员玩火、炼山造林等是导致森林火灾的重要因素,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农村普遍生活燃料已不再是柴草为主了,田坎上的草灌不烧不铲,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铲割下来,如果不烧掉,不易腐烂,也会影响农作物种植。因此,农民普遍用烧田坎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并且成为一部分农民的一项习惯性农事活动。单纯地从森林防火需要的角度禁止烧田坎,部分农民对此不是很理解,仍然抱着侥幸心理去烧田坎。上坟烧纸是我国民俗传统,一刀切的禁止,实践中是难以实现的。
采伐迹地人工造林,如果不炼山造林,确实杂灌太多,整地造林难度太大,而且造林效果差,不利于幼林生长,严重影响人工商品林的经济效益。说明炼山造林有它存在的必要性。因此,简单的一刀切“禁止炼山造林”的做法,实践中是难以做到的。单纯从森林防火的角度禁止炼山,有人认为存在林业内部部门的本位主义倾向,不利于林业的整体发展。
然而烧田坎、上坟烧纸又的确是引发森林火灾的一个主要因素;还有弱智人员玩火也是导致森林火灾的一个重要因素。但是,应该注意到,弱智人员玩火主要是在山下路边、人群活动频繁的地方,特地跑到远山林子里面的较少。真正要靠其监护人把这些弱智人员全天候监护起来,客观上难以实现。
2建议
在继续做好原有的森林防火措施的基础上,采取以下技术措施,提高森林防火效果。
2.1提高林分的防火能力
在易发森林火灾地段,如人为活动频繁处的林分、上坟烧纸周围的林分、农田边缘的林分等,种植一定比例的防火树种,增强森林的自身防火功能。在容易受到人为活动影响的林分,特别是在山下道路边的林子,混交种植一些阻燃性能较强的树种,如木荷、银木荷、花榈木、油茶、茶树、石笔木、火力楠、马蹄荷、杨梅、桃叶石楠、阿丁枫、乐东拟单性木兰、深山含笑、乳源木莲、丝栗栲、苦槠、甜槠、青冈、冬青、米老排、交让木、椤木石楠、女贞、竹柏等防火性能较好的乡土树种,以增强森林自身的防火功能,降低发生森林火灾的风险。据报道,防火树种达到25%~30%的比例,林分自身的防火功能能够得到较好的体现。
2.2有条件地实施炼山造林
应该实施有条件的炼山造林。不炼山的确不利于人工造林,不能因为怕发生森林火灾就禁止炼山,况且发生的森林火灾绝大部分都不是炼山造成的,不能顾此失彼,而应该采取疏堵结合的方法。为防止炼山造林引发森林火灾,应该研究制定安全炼山、可以达到安全炼山要求的技术条件(标准),如适宜的气象因子(风力的大小、风向、空气湿度等)条件、需要的隔离带的宽度、守护人员的数量等技术指标,就可以炼山造林;否则,就不能炼山。炼山安全系数达到什么程度,就算是安全等,制定了标准,就好操作,让炼山造林者有标准可依。
2.3修建农(田)林(分)间的防火带
中图分类号:G23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8-0115-02
《森林防火》是森林防火战线上的重要宣传手段和科技推广的重要工具,它于1983年创刊,经过几代编辑人的努力,从一本不起眼的杂志,发展成为图文并茂,印刷精美,集可读性、科技性与实用性于一体,发行辐射全国的期刊,期刊于2004年度被江苏省新闻出版局、江苏省科学技术厅评为自然科学类期刊一级期刊。2006年《森林防火》期刊编辑部被了国家森林防火指挥部、国家林业局评为“2004~2006年度全国森林防火先进单位”。《森林防火》创刊已27年,形成了自己的优势,赢得了行业的认可,笔者现对《森林防火》的办刊实践进行总结,为更好的发展期刊,促进森林防火事业发展提供参考。
一、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以服务森林防火事业为己任
(一)坚持正确的办刊宗旨
《森林防火》创刊伊始就确立“宣传森林防火方针政策,普及森林防火知识,交流森林防火管理经验,推广先进的防扑火技术、介绍国内外森林防火管理技术”的办刊宗旨。这个宗旨明晰了刊物的市场定位,期刊编辑部始终认真贯彻落实面向全国、面向基层、面向森林防火第一线的办刊方针,刊发了森林消防专业队建设、生物防火工程建设、扑救森林火灾技战术和国外林火管理等一系列针对性强、与国家林业局防火指挥部办公室工作重心相一致的论文和经验性文章。
(二)坚持以宣传党的森林防火政策为重要任务
国家十分重视森林防火工作,每年的春季、秋季,国家林业局都会召开全国性的森林防火工作,部署森林防火工作,时间与《森林防火》第一期与第三期的编辑出版时间相吻合,《森林防火》大力宣传会议精神,使全国森林防火工作者明明白白了解当前形势下,国家对森林防火工作的要求。2009年1月4日,我国新的《森林防火条例》开始实行,国家林业局把“认真实施新《条例》”,作为2009 年森林防火工作重点之一,《森林防火》2009年第一期全文刊登了《森林防火条例》,使森林防火工作者可以及时了解森林防火法规、政策。
(三)坚持以服务于森林防火工作者为中心
《森林防火》是一本行业期刊,与其他行业期刊一样,发行对象为特定行业人群中有特定特征的读者。它的核心读者群是全国各地的森林防火工作者,读者对象比较明确,读者群也相对比较集中和稳定。《森林防火》从期刊的内容编排上考虑到读者大多是基层森林防火者,普遍存在实践能力很强,理论水平不高的问题,所以期刊尽可能用浅显易懂的语言,让读者读懂看懂;发行方面,有些地方偏远,在寄送杂志过程中难免会有遗漏现象,我们有专职人员负责杂志的发行工作,尽可能及时补寄,也为每年的杂志征订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有些读者收到杂志,看到某篇文章有新颖观点想与作者联系,杂志社也是热心帮忙,特别是新的《森林防火条例》实施后,有些读者对新《条例》有些条文存在疑议,《森林防火》借助南京森林警察学院法律教研室给予解释答疑,使读者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二、用心经营期刊,拓展期刊的生存空间
(一)开展广告业务,为企业做宣传,扩大期刊知名度
近年来,期刊市场的竞争尤为激烈。特别是林业期刊, 各家期刊社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森林防火》在抓好社会效益的同时,努力探索增收的渠道。随着国家林业建设的发展,对森林防火的日益重视,与森林防火相关的一些产品也应运而生,如防火服、防火监测系统、防火工具等厂家也开始增多。《森林防火》一行人,开始积极与这些厂家接触,通过电话联系和走访,将刊物介绍给这些厂家,吸引他们到《森林防火》上做广告。《森林防火》经历了从无广告,到刊登一两个广告,并逐年增多的过程,现已发展到有20多家企业与《森林防火》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期刊通过广告,既宣传了企业,也扩大了期刊的知名度。2010年11月,森林消防产品展销会在北京召开,《森林防火》期刊编辑部领导参加了展销会,借此机会向更多的厂家宣传杂志,吸引其在《森林防火》做广告。
(二)借鉴杂志社优势,做好增刊和相关论文集的编辑工作
“盛世兴林,防火为先”,这是原国家林业局局长周生贤提出来的,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森林防火工作的重要性,与森林防火相关的科研也开始受到国家的重视并开展起来。航空护林以其机动灵活性和“发现早,行动快,灭在小“的优势,在森林火灾预防和扑救工作中具有其他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森林防火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了更好的服务森林防火工作,各航空护林单位进行了从机型到航空防火机具的探索。《森林防火》及时组织稿件,2003年形成“航空护林”专刊,扩大对航空护林的宣传力度,获得了航空护林单位的认可。各地森林防火工作者在森林防火工作中,总结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国家林业局森林防火办公室要求对这些宝贵经验进行宣传,《森林防火》主动请缨,2004年形成增刊。
此外,从2006年起,国家林业局森林防火办公室每年对我国发生的重、特大森林火灾的扑救工作进行分析,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森林防火》对各地送来的材料进行梳理,编辑,形成森林火灾扑救案例分析,至此已编辑了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的森林火灾扑救案例分析。《森林防火》对我国森林火灾扑救战术的发展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通过增刊和相关森林防火论文集的编撰,使《森林防火》编辑工作者增加了掌握森林防火新动态的途径,也是向主管部门展现实力的有利机会。获得主管部门的认可,同样是期刊发展中必不可少的条件。
(三)举办各种森林防火培训班
随着森林防火事业的发展,森林防火工作对专业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而我国基层森林防火工作者有一部分是从其他单位转行过来的,可以说是“门外汉”,还有很多森林防火工作者相关知识已陈旧,跟不上形势的发展,急需进行森林防火知识的学习、补充,鉴于此,《森林防火》开始举办森林防火培训班,借助杂志广泛的人力资源,邀请森林防火专家进行现场讲课,并及时进行调研,对课程进行修改,力求与森林防火工作者的需求相吻合。通过培训班,加强了与读者的联系,并在培训班上,免费发送杂志,很多参加培训班的森林防火工作者由读者转变为作者,扩大了作者队伍,同时也使《森林防火》为基层服务这一办刊宗旨落实到实处。
三、高标准、严要求抓好《森林防火》编辑出版环节
(一)做好《森林防火》选题策划工作
《森林防火》是森林防火战线的重要宣传窗口,有着广泛的受众群,做好选题策划,对有针对性的开展杂志的编辑出版十分重要。每年的12月份,编辑部领导根据自己的调研,读者的反馈,防火战线上的森林防火专家、领导意见,经过充分论证研究确定第二年的工作计划,做到全年目标明确,期期有看点。并把工作计划下放到编辑部个人,使编辑人员可以及时组织稿件,做到有的放矢。在计划中又穿插着一些变化,保持捕捉森林防火领域里新事物的灵敏度。
比如,2006年我国开始在一些省份试点森林火灾保险制度,我们及时与试点省份福建省进行联系,及时报道,并关注试点的后续情况。森林火灾保险制度的实施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只有火灾发生后,才能进行补偿。但我们一直没有忘记这个新生事物,与福建省保持密切联系,2009年刊载《顺昌县森林火灾保险机制的探讨》一文,对各地开展森林火灾保险提供了参考。
(二)耐心细致的做好编校工作
在编校流程中,《森林防火》严格按照三审制的要求,实行责任编辑负责制,作者的来稿责任编辑在3个月内给与答复,保证了稿件的时效性。在校对环节中实行责任编辑一校,二校、三校交叉校对,编辑部主任统校,主编总把关,另外还聘请有校对经验的专家外校把关。这些措施有效的降低了《森林防火》的差错率。编校工作的顺利进行,与责任编辑的责任心、编校能力有很大的关系。为了提高本刊编辑人员的编辑水平,《森林防火》编辑部领导十分重视编辑人员的继续教育,每年派相关人员参加江苏省新闻出版局举办的编辑培训班,这对提高编辑水平,向优秀期刊编辑学习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森林防火》还订阅了很多林业类核心期刊及编辑类期刊,在编辑过程中遇到相关问题,我们就查阅相关期刊,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按时完成出版,准时完成《森林防火》的寄送工作
期刊的要求就是按期按时出版。我刊为准时完成出版,订立了详细的日程安排表,并坚决执行。为了不误期,我刊总是提前交稿,校稿,提前10天印刷,印刷后及时对新刊进行检查,确保正确无误后将《森林防火》寄送到全国各地的读者手中。
[中图分类号] S76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7)02-0115-01
所谓多样地貌是指在同一区域内分布有不同面积的各种地形,也就是由平原到丘陵再由浅山到深山的过渡带。由于国家对生态建设的高度重视,林业发展进入快车道,随之而来地形的多样化,林下植被的多层性,导致森林火险级别不断攀升,高火险天气逐年增多,严重威胁到林区生态系统安全,现就多样地貌森林防火工作提出对策。
1 问题分析
1.1 火情处置不力。主要原因:
1.1.1 从不同地貌来看:高海拔深山区是森林资源主要集中区,地形复杂,随着林区生态游不断升温,林区游人倍增,管控难度大,加上林下枯枝落叶较厚,上有杂灌覆盖,一旦发生森林火情,不易发现。丘陵浅山区则是树木稀疏,杂草丛生 ,新增造林面积逐年增加,到了冬季天干风大,遇火就燃,火势蔓延迅速,难以控制。平原到丘陵再到浅山的过渡带则是小道众多,生产活动频繁,极易发生火情。
1.1.2 从巡护人员来看:一是林区管护人员有限,主要以公益林护林员为主,参加的管护人员普遍老龄化,森林面积大,管护人员少,往往存在顾此失彼的现象。 二是招聘的护林员大多为就近农民,农忙、节日时段防火巡护出现脱节现象。
1.1.3 从巡护责任来看:公益林护林员报酬低,工作条件艰苦,缺乏工作积极性;其他管护人员,大部分由政府人员兼职,到了防火期临时拼凑,责任心不强,防火意识淡薄。
1.2 扑火能力有限。 一是缺乏扑火经验。基层护林员缺少专门系统的扑火训练,遇到火情,不知所措,很容易酿成事故。二是扑火人员行动迟缓。林区居住人员分散,发生火情扑火不及时。三是基层扑火力量薄弱。发生火情主要靠基层力量,其他防火力量远水不解近渴,贻误战机,往往小火酿成大灾。
1.3 防火基础设施差。其主要原因:一是林区消防通道建设不到位,不能很好利用交通工具及时到达火情现场。二是通讯设备设施不健全,无法准确掌握火场动态,判断不清,形不成合力。三是缺少开挖必要的防火隔离带,特别是在农田与林地交接处的防火隔离带,因农作物秸秆堆积,最容易引发山火。
2 产生的原因
2.1 客观原因
2.1.1 森林火灾预见难。森林火灾是一种突发性强、地域广、蔓延快、处置难的自然灾害,森林火灾的发生预见性差,无法提前有效预防。
2.1.2 气候异常。近年来,全球气温升高,降雨量减少,高温干旱天气成常态,由此造成了森林火灾的多发频发。
2.1.3 火源管控难。林区群众农时用火、节日祭祖等传统行为没变,增加了野外火源管理难度。
2.1.4 森林火灾案件查办难。一是林区吸烟乱丢烟头引起的火灾。因烟头着火得需一段时间,就连行为人自己也不知道是咋引起的,再加上没有监控设施,很难判定肇事者。二是故意纵火。肇事者有预谋的放火,案件侦破难度大。三是森林火灾案件立案标准高,受害有林面积2公顷方可立案,稀疏林地或新造幼林地一旦过火,但受害森林面积小,达不到立案要求就无法立案,打击不力。四是惩处对象的特殊性。放火对象十分贫穷或者是痴、呆、傻人员造成的森林火灾,不好依法处理。
2.2 主观原因
2.2.1 防范不力。一是防火宣传教育不力。防火宣传图形式,不全面,不深入,不能做到全覆盖。二是领导不力。领导重视不够,职能和责任不明确。三是督办不力。督办人员不能依法依规办事,发现问题不能及时处置。
2.2.2 扑火不到位。一是专业扑火队伍不健全,缺乏高素质专业扑火队伍,扑火力量跟不上。二是扑火队员缺乏专业知识培训。不能熟练掌握扑火技能,扑起火来没计划、没步骤。三是扑火队员缺少体能训练。扑火时队员体能跟不上,上山扑火动作迟缓,不能一战到底。
2.2.3 责任追究不严。一是不能完全按照防火目标责任书去认真落实。二是领导干部追究责任制执行不严格。三是对着火单位处罚不严厉。
3 防火工作对策
抓好多样地貌森林防火工作,领导重视是关键,应加大资金投入,在基础建设、宣传教育、队伍培训、引进现代装备和信息技术上下功夫,重点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3.1 建立联防体系。县与县之间、乡镇与乡镇之间、村与村之间等,应建立联防工作机制,实行不定期情况通报,并实行“肇事者赔偿”“所有者支付”原则。
3.2 强化专职队伍建设。针对特殊的地形地貌,应做到村村建立专职巡护队伍,各个乡镇建立专业扑火队伍,人员根据管护面积确定。
3.3 落实宣传教育台账。要制定年度宣传教育方案,分时段、分批次、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宣传,宣传教育进校园、进社区、进景区活动。
3.4 建立完善责任制度。不断完善森林防火预案、应急预案,森林防火目标责任书要签订到村、组、护林人员,实行防火责任与报酬挂钩制。
3.5 森林防火运行机制。建立各项防火运行机制,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森林防火运行机制。
3.6 履行奖惩机制。对森林防火扑火工作中的有功人员,一定要从物质或精神上给以奖励,对在防火工作中失职渎人员要严惩不贷,绝不姑息。
1普遍意义上的科技进步
这几年,伴随着我国的森林防火技术和装备水平的提高,相关技术研究工作空前繁荣。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森林防火的应用基础研究不够深人和连续,尤其是针对林火科学中关键性的问题以及目前诸如林区和居民点结合部火灾现象这类研究热点。这首先表现在,我国科技工作者发表的关于林火科学研究的文章在国际火灾研究学术期刊和重要国际会议上占有率很低。这不仅仅意味着我国的林火研究在国际学术领域的影响相当小,从深层次上更看到了目前我国相关研究工作的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研究工作的差异。
正如其他应用学科或交叉学科一样,有效发展森林防火科技、确保森林防火的百年大计,需要一个基础来支撑。这个基础就是对于我国森林火灾规律可靠性和系统性的认识。这是未来建立有效预防和科学化的灾害管理的基石。这一切不但会反映在诸如学术论文和科技专着等出版物中,而且最终都会体现在防火理念的更新、装备的发展以及应付紧急状态综合能力的提高。通过对林火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予以长期性投人和扶持,确保相关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这将有利于丰富和发展我国森林防火科学,积累人才和技术,也有助于进行技术革新和着手新形势下的防火手段的更新和提高,最终建立起我国独特的和现代化的森林火灾预防、监测、扑救和善后的完整体系。应用基础研究和产出的关系在图1中作了简示。
技术运用和储备对人才队伍的依赖关系也提 不言而喻的。正如一个浅滩撑不起一艘大船,对于 应用性很强、涉及面很宽的工作,明显需要大批专 业人才来实施。一个先进的科技装备,不管是引i} 的还是自主开发的,只有拥有一批合格的技术人员和必要的支持设施,才能进行有效的操作和组护,并把采集的结果运用到工程实际中去。比如目前呈现的全球性的地理信息资料数字化趋势,勃需要大批专业人员来完成相关信息的输人、更新、分析和与相关管理决策系统的链接。笔者非常赞同在今后若干年内通过吸收和培训各类专业人才以充实森林防火科技管理和研究队伍。当然,这需要通过组建或扩充一些有效的运作平台以确保这类工作有序和高质量地实施。
在国家林业局提出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有一个发展我国森林防火科技的战略构想,那就是组建专门从事林火研究的实验室to。这是一个很好的设想。然而要落实它,不但要对建设过程中的问题有充分的考虑,更要有长远的规划。就笔者参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经历以及对公安部四大消防研究所发展过程的了解,建一个重量级的实验室不但需要长期的投人,还需要稳定一批科研骨干。另外,由于科研工作的特殊性,真正意义上出成果和产生效益,通常有时间滞后效应。
寻求包括中国科技大学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内的中科院科研单位以及其他高校与防火相关研究小组的合作,不失为现阶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一条可操作捷径。这些科研部门通常可能会做一些“阳春白雪”类的工作,然而,通过沟通和引导,完全可以借助于协作单位的技术基础和人力资源,解决火灾预防、监测和扑救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国外在这方面就有成功经验可以借鉴,如没有围墙的泛欧洲林火实验室(Eufire Lab)就是一个跨越整个欧盟和地中海地区的“虚拟”研究机构[}z}。从运作的状况来看,它非常成功地整合和利用了欧盟所属国家的若干研究队伍的资源和优势,并就与该地区切身利益相关的科学问题和相关技术开展了实时的和卓有成效的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在具体科研课题的立项和实施中应避免所谓的“浅井”现象[3],即为了追求课题的新颖性而把科研项目的选题铺得太宽,缺少对已经进行的、难度较大科技课题的有力和持续扶持。有意识地集中人力和物力资源或通过纳人其他国家的大型科技发展专项,确保对一些林火研究中关键性问题开展有深度的研究,并最终开发出解决问题的相关技术。这些关键的问题应包括像林区和居民点结合部(交界域)特殊地区火灾发生的规律、火灾发展过程中的能量输运和诸如飞火、火旋风以及树冠火在内的特殊林火现象等。
2技术装备的整合
装备是技术性工作的工具和标志,也是效率和成功的代名词。与森林防火事业相关的装备,小到简单的扑救工具、救火队员的防护服和面罩以及便携式通信器械,大到各类消防车辆和运载水和喷洒灭火药剂的飞机,品种繁多。在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中对未来1}年的装备补充和更新制定了详细的指标。
关键词:森林防火科技
发展规划
监测手段
可燃物
1普遍意义上的科技进步
这几年,伴随着我国的森林防火技术和装备水平的提高,相关技术研究工作空前繁荣。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森林防火的应用基础研究不够深人和连续,尤其是针对林火科学中关键性的问题以及目前诸如林区和居民点结合部火灾现象这类研究热点。这首先表现在,我国科技工作者发表的关于林火科学研究的文章在国际火灾研究学术期刊和重要国际会议上占有率很低。这不仅仅意味着我国的林火研究在国际学术领域的影响相当小,从深层次上更看到了目前我国相关研究工作的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研究工作的差异。
正如其他应用学科或交叉学科一样,有效发展森林防火科技、确保森林防火的百年大计,需要一个基础来支撑。这个基础就是对于我国森林火灾规律可靠性和系统性的认识。这是未来建立有效预防和科学化的灾害管理的基石。这一切不但会反映在诸如学术论文和科技专著等出版物中,而且最终都会体现在防火理念的更新、装备的发展以及应付紧急状态综合能力的提高。通过对林火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予以长期性投人和扶持,确保相关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这将有利于丰富和发展我国森林防火科学,积累人才和技术,也有助于进行技术革新和着手新形势下的防火手段的更新和提高,最终建立起我国独特的和现代化的森林火灾预防、监测、扑救和善后的完整体系。应用基础研究和产出的关系在图1中作了简示。
技术运用和储备对人才队伍的依赖关系也提 不言而喻的。正如一个浅滩撑不起一艘大船,对于 应用性很强、涉及面很宽的工作,明显需要大批专 业人才来实施。一个先进的科技装备,不管是引i} 的还是自主开发的,只有拥有一批合格的技术人员和必要的支持设施,才能进行有效的操作和组护,并把采集的结果运用到工程实际中去。比如目前呈现的全球性的地理信息资料数字化趋势,勃需要大批专业人员来完成相关信息的输人、更新、分析和与相关管理决策系统的链接。笔者非常赞同在今后若干年内通过吸收和培训各类专业人才以充实森林防火科技管理和研究队伍。当然,这需要通过组建或扩充一些有效的运作平台以确保这类工作有序和高质量地实施。
在国家林业局提出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有一个发展我国森林防火科技的战略构想,那就是组建专门从事林火研究的实验室to。这是一个很好的设想。然而要落实它,不但要对建设过程中的问题有充分的考虑,更要有长远的规划。就笔者参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的经历以及对公安部四大消防研究所发展过程的了解,建一个重量级的实验室不但需要长期的投人,还需要稳定一批科研骨干。另外,由于科研工作的特殊性,真正意义上出成果和产生效益,通常有时间滞后效应。
寻求包括中国科技大学火灾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内的中科院科研单位以及其他高校与防火相关研究小组的合作,不失为现阶段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一条可操作捷径。这些科研部门通常可能会做一些“阳春白雪”类的工作,然而,通过沟通和引导,完全可以借助于协作单位的技术基础和人力资源,解决火灾预防、监测和扑救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国外在这方面就有成功经验可以借鉴,如没有围墙的泛欧洲林火实验室(Eufire Lab)就是一个跨越整个欧盟和地中海地区的“虚拟”研究机构[}z}。从运作的状况来看,它非常成功地整合和利用了欧盟所属国家的若干研究队伍的资源和优势,并就与该地区切身利益相关的科学问题和相关技术开展了实时的和卓有成效的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在具体科研课题的立项和实施中应避免所谓的“浅井”现象[3],即为了追求课题的新颖性而把科研项目的选题铺得太宽,缺少对已经进行的、难度较大科技课题的有力和持续扶持。有意识地集中人力和物力资源或通过纳人其他国家的大型科技发展专项,确保对一些林火研究中关键性问题开展有深度的研究,并最终开发出解决问题的相关技术。这些关键的问题应包括像林区和居民点结合部(交界域)特殊地区火灾发生的规律、火灾发展过程中的能量输运和诸如飞火、火旋风以及树冠火在内的特殊林火现象等。
2技术装备的整合
装备是技术性工作的工具和标志,也是效率和成功的代名词。与森林防火事业相关的装备,小到简单的扑救工具、救火队员的防护服和面罩以及便携式通信器械,大到各类消防车辆和运载水和喷洒灭火药剂的飞机,品种繁多。在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中对未来1}年的装备补充和更新制定了详细的指标。
论文百事通大埔县虽然林地面积大,但林地生产力水平较低,全省平均林地单位蓄积为41.26立方米/公顷,梅州市平均林地单位蓄积为32.58立方米/公顷,而大埔县平均林地单位蓄积仅30.18立方米/公顷。可见,大埔县林业生产力水平处于低水平。
2.树种比例失调。由于追求眼前经济利益而乱砍滥伐,造成天然杂灌林木换了人工林,由多树种变为单一树种,由多层林变成单层林,由茂密林变为稀疏林。森林应向“多、密(阴)、杂”发展,即森林是树种多层次的,是混交的,是郁闭度大的,能持久落叶积存,林地湿润的,这就要营造混交林。
3.水土流失严重。乱砍滥伐,最大危害是造成水土流失,心土,土壤肥力减退,泥沙淹盖农田,破坏了耕作层的肥沃性能,河床升高,雨季河流洪峰急剧增大,直接摧毁房屋,给群众的生命财产带来危害。本地区造林绿化,制止水土流失,以改善自然环境条件己成为刻不容缓的主要工作。
4.营林质量差。衡量营林质量的好坏,主要表现在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上世纪90年代抓造林质量成效是好的,成活率普遍在95%以上,而且生长很好,然而,近几年造林却是活得少,长得差。
5.山林火灾频繁。大埔县纯林面积占现在林地面积的70.16%。由于纯林面积占绝大部分,自然环境恶化,树木抗性降低,不但导致森林病虫严重发生,而且由于林下可燃物积累增多,使得野外火源越来越多。
6.林业科技力量不足。由于专业结构不理想,职称层次偏低,造成林业科技创新能力较弱,这也是造成林业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人才断层势必影响大埔林业的发展。
二、发展对策
1.加强领导,实行考核制度。加强领导是完成全年林业工作的组织保证。事业兴衰和单位工作运作的好坏,核心是领导,关键在干部。县委县政府要根据下属单位的职责任务,按照突出重点,注重量化和可操作性的原则,制定并下达工作目标任务,签定目标责任书,建立考核档案,实行平时考核和年度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对个人要求各单位根据岗位职责,按统一标准、统一格式制定并签定目标责任书,年度按单位进行考核,坚决消除工作责任不清,考核凭关系、凭印象的管理工作办法。注重考评结果的运用。考评结果与政治荣誉相联系,与经济利益相挂钩。各镇党委、政府要把科学发展林业的工作摆在首位,集中人力、物力、真抓实干,促使山绿起来。各镇林业站要发挥专业技术性的作用,制订造林规划,按照要求,精心组织好育苗造林,抚育管理的工作。林业局则要重点加大对乡镇林业站业务工作考核力度,确保在思想统一,行动一致为实现大埔生态县而努力工作。
2.突出重点,发展生态公益林。要首先抓好生态公益林的保护和改造:①封山育林。通过封育保护,禁伐、禁猎、禁牧、禁采,使自然林或人工林进行自然演替和更新,逐渐形成以常绿阔叶树为主体、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稳定的常绿阔叶林群落。封山育林,看似“无为而治,”而实际是充分利用了自然力来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等级,是投入低、效果好的措施。②对低效生态公益林进行改造。生态公益林改造是对提高森林整体质量,充分发挥森林各项功能有着重要作用,它的主要技术要点是不炼山,不全垦,做到林间空地补植,尽可能保留原生植被,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止水土流失。
3.依法治林,整顿林区秩序。依法治林是加快林业发展的基本方针之一,是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的重要保障。①要加强林业执法队伍建设,发挥森林公安保护森林资源的主力军作用,严肃纪律,坚决纠正在执法中、贪赃枉法、等违法行为,保证执法公正、树立林业执法队伍的良好形象。②严格林业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管理,各林业行政执法单位应当在法定职权范围内执法,不得或者超越职权;整体推进林业行政执法工作,对依法管辖的林业行政案件应当及时查处,不得推诿、扯皮和不作为,实施林业行政执法责任制、评议考核制和错案追究制,高度重视公众举报的破坏森林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案件。③对举报线索认真负责调查核实,并向举报人反馈处理结果。④把法律法规及政策的宣传作为常规性工作来抓,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制意识,提高他们对生态资源保护的认识和守法意识,自觉处理好发展经济与资源保护的关系,形成全社会自觉保护生态的共识。新晨
森林火灾是一种突发性强、破坏性大、救助困难的自然灾害。做好森林防火工作,有效预防和扑救森林火灾,是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迫切需要.当森林发生火灾时,只有做到早发现、早解决,才能把损失降到最小。针对我国森林防火的实际需要,专门设计了一整套森林防火的解决方案。
1 系统设计
系统设计图,如图1所示。
1.1 图像传输设备的选择及技术参数
模拟图像传输系统采用调频体制,信号带宽27MHz。为了保证信号之间互不干扰,两路信号中心频率间隔应大于38MHz。目前国产模拟图像传输系统主要有L波段、S波段、Ku波段几种,频率范围分别为:L波段:950~1750MHz;S波段:2200~2700MHz;Ku波段:11~13GHz。
如果以38MHz频率间隔计算,各频段可同时传输的最多路数分别为:L波段:21路;S波段:13路;Ku波段:50路。
本系统共需同时传输15路图像信号,L波段利用频率复用技术可以做到30路图像传输,从系统要求整体设备性能及造价来考虑,选择L波段。微波传输需满足视距传输条件,即监控点至控制中心传输路径上无遮挡(收发天线间可视)。
该系统方便安装,传输图像鲜明,主要是利用微波频段传输,包括报警信号、伴音和视频。
微波图像传输系统:主要技术指标:频段:L波段950~1750MHz、KU波段11~13GHz;功率:10~40dBm;
微波工程接收机技术指标:输入频率: 950-2050MHz;输入阻抗:75Ω;输入电平:-65-- -35dBm;中频带宽:27MHz;噪声门限:6dB典型值;视频制式:PAL;去加重:CCIR405-1 625行;视频输出:1V峰-峰值;频率响应:+1- -2dB(10KHz-5MHz);工作电压: AC150V-AC270V;功耗:15W;LNA电源:18V/100mA。
1.2 无线指令遥控系统
无线遥控是指实现对被控目标的非接触遥远控制,在工业控制、航空航天、家电领域应用广泛。我们设计的系统提供的数据接口,以适应各种协仪。由发射和接收部分组成,可以控制云台、镜头。
2 原理设计
如图2所示。
2.1 功能简述
在森林内多个地点放摄像机,通过无线发射C(带烟传感接收)发射各种信号,接收机能够看到森林中各个监控点的实时状况。
前端指令机能接收到监控点发出的指令,解码器来执行中心的指令,控制云平台左右上下的转动,以及对镜头进行长焦、短焦的改变等。
2.2 控制原理
2.2.1 无线图像传输的过程
无线图像传输频率复用采用分割方式,图像通道采用微波点对点的方式。摄像机通过采集的视频信号输送给发射机,然后输出给天线,以微波的无线形式传送给监控设备的天线,接收设备接收到信号了以后,再经过解调还原视频信号,这样就可以有确盘录像机中显示图像了。
在实际使用的微波通信线路中,总是使用方向性非常强的天线,并把收、发天线对准,以使接收端收到较强的直射波。但是,由于受天线的方向性所限,总会有一部分电磁波透射到地表面,经地表面反射后到达收信端的天线,或散射进入太空;其次,由于大气层中存在不均匀的气体,也会造成电磁波的折射和吸收,损失掉一部分能量;另外,由于微波无法穿过传输线路上的固体物,所以,在传输路线上的固体物,特别是高大的建筑物,就会使微波造成绕射和电平损耗。因此,微波通信既有直线传输特性,又有多径传输特性,在无遮挡的情况下,传输距离可达70公里。广泛用于公安、武警、消防、交通、金融、油田、厂矿等领域的远距离无线监控系统。
2.2.2 无线指令控制的过程
控制通道采用码分多址、一对多点方式。指令信号通过主机输入指令参数,再通过发射天线发射到森林中的各个监控点中,监控点接收到主机发射过来的信号,先通过校验,再通过无线指令接收机解调出控制数据给解码器,解码器再根据地址码来判断是否解码,同时具备双向语音功能,可以适时对话。
3 结束语
实验证明:通过采用硬盘录像系统,进行实时录象,上级领导可以通过联网的计算机进行远程监控并查询录像资料,能真实记录火灾发生及救火的过程,提供有效真实的资料,其性能可靠;高清晰、高画质,成为技术先驱。
参考文献
[1]杜建华,张认成.火灾探测器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消防技术,2004(07):10-15.
[2]徐春燕.火灾探测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J].鞍钢技术,2000(09):60-62.
[3]花铁森.消防报警产品和系统的技术现状与市场[J].安防科技,2003(06):4-12.
[4]祁勇.火灾自动探测技术的发展和今后的方向[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02(04):3-4.
[5]谢磊.基于ZigBee的仓库数据采集传输管理系统研究[D].西安:西安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6]李志华.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火灾预警系统设计[D].汕头:汕头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7]颜学义.基于ZigBee的智能火灾报警系统[D].长沙: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8]吴起,蒋军成.基于BP神经网络技术的实验数据分析处理[J].中国安全科学报,2006,16(01):39-43.
[9]田亚.基于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系统设计和实现[D].上海:同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作者简介
森林资源是发展林业的物质基础,是衡量一切林业工作的核心,加强森林资源管理、提高森林生产力,关系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关系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1森林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麻城市林业有了较大发展,森林蓄积量由20世纪70年代的190万立方米,到80年代的220万立方米,再到90年代的370万立方米,形成了跨越式发展;但与市场经济体制下林业发展的脚步还不相适应,尚存在一些问题。
1.1森林资源分布不均
麻城市东部和东北部为山区,西部和西北部为丘陵,中南部为平原,且与长江中游平原相衔接,整个地势东北部高,西南部低,由东北向西南倾斜敞开,形成中山—低山—丘陵—平原的地形。山地面积6.1万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16.8%,森林蓄积量占全市总量的61.4%;丘陵面积17.2万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47.6%,森林蓄积量占全市总量的34.4%;平原面积12.8万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35.6%,森林蓄积量仅占全市总量的4.2%。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北部的山区。
1.2森林火灾频繁
“九五”期间,麻城市发生森林火灾187起、特大森林火灾6起,年均森林火灾过火面积600hm2,森林受害面积400hm2,年森林火灾受害率为2.85%;“十五”期间,麻城市发生特大森林火灾6起,过火面积400hm2,森林受害面积400hm2。
1.3森林资源破坏严重
由于森林资源过度采伐、山地过度开垦,森林植被严重破坏,水土流失严重,造成麻城市大面积土地沙化,全市现有沙化土地面积6 000hm2,占全市总面积的1.7%,其中流动沙地200hm2,半固定沙地600hm2。水土流失面积达32.6万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90%,其中中度侵蚀以上面积10.1万公顷,占总面积的28%,每年泥沙流失量达1 300t。
1.4木材利用率低
立木出材率为50%,原木出材率为60%左右,山区低于60%,即1m3
立木蓄积量仅利用其1/3左右。
1.5森林资源监测技术和设备落后
麻城市监测技术手段和设备落后,一直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几十年来未有大的变化。目前尚未建立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技术支撑体系和推广机制不够完善,森林资源监测效率低、信息反馈不及时,没有形成完备的森林资源预防监测服务网络,与林业现代化建设不相适应。
1.6森林资源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麻城市林业局根据市内土地资源、林业资源和水资源状况以及森林资源发展现状,积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制定了《麻城市森工企业改制实施方案》、《执法过错追究制度》、《民警目标责任量化考核制度》、《项目责任考核制度》。由于森林资源涉及面广、生产周期长、动态变化快,还需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森林资源档案管理、林地林权管理、森林资源利用管理等基本制度。
2对策
2.1依法治林,加强林地林权管理
林权管理是林地管理的基础,加强林地权属管理,是消除林地权属紊乱、依法保护林地所有者和经营者合法权益以及合理有效利用林地的强有力的措施。
一要增强宣传力度,提高广大干部群众造林护林的积极性;二要坚持因地制宜,大力营造森林,增加森林资源数量,提高森林资源质量;三要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认真做好林权证核发工作;四要切实加强对征用、占用林地的审批管理制度,认真执行对征用、占用林地的补偿制度;五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法为民的基本方针,建立健全执法体系。
2.2严格执行采伐限额管理
一要遵循森林资源合理经营、永续利用原则,根据森林资源数据、质量、结构和制度,合理编制年森林采伐限额;二要按照《森林法》的有关规定,加强对林木采伐许可证和发证人员的管理,严格核发林木采伐许可证,凭证采伐,制止乱砍滥伐;三要制定年森林采伐限额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制度。
2.3建立健全森林资源监测体系
一要形成具有高素质、高水准的监测队伍;二要建立地理信息系统(GIS),提高森林资源监测效率、质量和水平,科学预防森林火灾、防治病虫害等,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进程;三要建立森林资源数据库管理系统,对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实行标准规范化管理,提升森林资源管理能力;四要实行市级森林资源连续清查制度,增强清查时效性,根据森林资源数据,有针对性地制定林业发展规划等;五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森林资源评估体系。
2.4加强森林防火工作
一要广泛宣传防火扑火知识,并组织群众进行实地操作演练;二要在森林火灾频发地区种植防火林,进行人工阻隔,并根据扑火经验,积极采取应对措施,遏制火灾;三要增强森林防火设施,提高安全科学扑火技能。
2.5加强木材经营加工管理
一要坚决取缔存在严重违法行为和大量破坏森林资源的企业;二要严厉打击木材经营加工单位违法收购、私自贩卖木材的行为;三要加强对木材经营加工企业的监督管理,严格审核和办理木材经营加工许可证,认真做好对木材经营加工许可证的年检工作;四要严格规范原材料加工销售台帐,实行由林业部门统一管理和收购的政策,鼓励木材精深加工;五要加强木材运输证的管理,坚持木材凭证运输制度,杜绝非法木材进入市场流转。
2.6加强森林资源管理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
中图分类号:F321.42 文献标识码:A
1 林业资源富集,要充分发挥林业优势和潜力
(1)生态优势。自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1998年启动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玉龙县坚持普遍护林,大力造林,加速构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全县自然生态得到修复,荒山秃岭披上绿装,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以森林植被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体系,以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核心保护区为重点的生态资源保护网络体系,以点面结合的农田防护林体系基本形成,自然面貌明显改变,玉龙雪山、老君山、文笔山到处郁郁葱葱,生机勃发,生态保护和建设得到大幅提升。玉龙县森林覆盖率已达76%。
(2)资源优势。玉龙县是林业资源大省。全县有种子植物二千多种,其中木本植物上百种,有云南松、华山松、铁杉、云杉、冷杉、高山松(红杉)、川滇高山栋、黄背栎等木本植物,丽江境内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珍稀濒危药用植物名录共34种,隶属于20科28属,滇金丝猴等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的野生植物。全县林业用地 493336.1 公顷,全县活立木蓄积量为45800220立方。生态旅游资源富集,类型多样,特色鲜明,空间组合配套好、品位高,不少属于精品级。丰富的生物资源、林地资源和景观资源,开发潜力巨大,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创造了有利条件。
(3)工程优势。玉龙县实施的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等重点生态工程,对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工程规模大,几大工程项目基本涵盖全县,投资多,促进了林农的增收致富;效果好,全县森林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促进了林果业、生态旅游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政策优惠,广大农民从工程建设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4)技术优势。经过多年努力,全县培育了一大批林业科技成果,拥有一支素质较高的专业技术人才和职工队伍。从种苗生产、林木栽培、资源管护到开发利用,从科学研究、规划设计、试验示范到技术推广,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服务管理体系,为农村生态建设和林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2 创新发展方式,推进林业产业化建设进程
(1)大力发展林木培植和种苗培育产业。玉龙县现有森林面积为715万亩,森林活立木蓄积量非常可观。虽然我县的森林资源丰富,但是森林生长周期长,林木增长量低,需要加大森林培植力度。加快森林培植是缓解森林供需矛盾最重要、最基本、最急迫和最有效的措施,需要加快造林绿化步伐,要通过积极扶持非公有制造林,重点发展短轮伐期速生丰产林基地、用材林薪炭林基地和高、优、稀经济林三大商品林基地,使全县森林面积在短期内有一个较大幅度的增长。林木种苗的培育、生产,也是我县林业产业多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选择。要力促种苗基地上规模、上台阶,要以市场为导向,培育适销对路的林木种苗,使之逐渐成为替代林业产业的支柱。
(2)加快林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发展。通过积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配套改革,扎实推进林产品精深加工,在较短时期内建成一批相互依存、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家具、办公设备、雕刻、建筑材料、旅游产品等木材加产业群。特别是要选好、建设好一批龙头企业,同时引进系列大型的林化企业和生化企业,带动我县松香等林产工业的发展,从而实现以林产工业的大发展和带动资源培育业的大发展。
(3)统筹规划,构建立体森林生态网络。良好的生态环境,应该建立在总量保证、布局均衡、结构合理、运行通畅的植被系统基础上,而森林生态网络是这一系统的主体。经过多年努力,全县已初步构建了功能较为齐全、点线面齐头并进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森林生态网络是一个总体上相互依存、相互补充、共同发挥社会公益效益、维护我县国土安全的有机整体。
(4)全面应用混交林技术。玉龙县单纯树种林较少,混交林较多。但纯树种林仍然占了三分之一以上,其中以松树、冷杉林、灌木林较多,这种纯树种林中依然有大量的混交空间。提倡混交林可提高林产生产率,而且会大大提高森林抗病免疫力,减少森林病虫害。在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后,可在林农中大量推广混交林技术,各地林农可根据各自的需要和市场需求推行混交林技术,特别是一些珍稀树种、经济回报高的树种都可以作为混交林的形式进行种植。
(5)合理间伐技术。森林过密会导致林木细小,死亡率高,成材林不足的现象,而且上千年上百年的树林已呈现老化衰竭,生长停止,死亡率高,需要及时采伐,间伐是调节树体生长和树种间竞争的一项重要措施。玉龙县大片国有林,还有大片集体林,特别是过去没有大规模采伐过的森林,由于没有得到合理采伐,森林再生低,只有纯粹的在发挥保生态的作用,而合理间伐不但可以实现保生态,还可以实现经济回报,所以在林权制度改革后,最关键的要建立合理间伐制度。根据本地树种的特性,合理地确定间伐间隔期,要达到在树木生长期内间伐2~3次。间伐减少了树林的密度,剩下的树木可以获得更多的光照、水分和营养,加速了生长;间伐还可以去除竞争力过强、抑制多数树木生长的树体,增加林地总体生长量,一般可以使林地的经济产量增加50%。间伐的另一个作用是增加了林地的功能,间伐后扩大了树林地面空间,改善了光照条件,有利于多种生物的生长,尤其是有利于野生动物的活动,还为游人的休闲创造了条件。
(6)抓好森林防火工作。森林防火是对于我县来讲,是一个较为棘手的问题,全县16个乡镇,个别乡镇外,每年都要发生几起大大小小的森林火灾,在秋冬季节火灾发生率相当高。但是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火灾绝大部分由人为引起。而且由过去的自然引火、人为过失引火导致的火灾现象转变到人为故意纵火现象,这与林农的意识有关。长期以来,玉龙县广大山区林农守林护林,为保护生态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一方面是国家禁伐天然林,一方面林农一直难以找到经济替代产业,守着大山也守着贫穷,国家又没有根本的补偿政策,对林区农民来讲,当地森林覆盖率高,退耕面积少,实际收到补偿是很少的。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这种现象可能会得到改变,人为森林火灾可能会大大减少。但是目前来讲,仍然要花大力气,抓好护林防火工作。为了有效抓好护林防火工作,各级政府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完善防火设备,建立有效的扑火机制等,让森林火灾减少到最低限度。
智能决策支持系统(IntelligentDecisionSupportSystem,IDSS)的概念最早由Bonczek等人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2]。IDSS是在决策支持系统
(DecisionSupportSystem,DSS)的基础上集成人工智能(ArtificialIntelligence,AI)及专家系统(ExpertSystem,ES)而形成的,其核心思想是将人工智能与其它相关科学技术相结合,使DSS具有人工智能,能够更充分地应用人类的知识。IDSS既充分发挥了专家系统以知识推理形式解决定性分析问题的特点,又发挥了决策支持系统以模型计算为核心解决定量分析问题的特点,充分做到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的有机结合,使得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范围得到一个大的发展。
1决策支持系统及其在林业中的应用
DSS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由美国MSScottMorton首先提出[3],并在8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新型计算科学。DSS是以管理科学、运筹学、控制论和行为科学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仿真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手段,针对半结构化的决策问题,支持决策活动的具有智能作用的人机系统。该系统能够为决策者提供决策所需的数据、信息和背景材料,帮助明确决策目标和进行问题的识别,建立或修改决策模型,提供各种备选方案,并且对各种方案进行评价和优选,通过人机交互功能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为正确决策提供必要的支持。
DSS实质上是在管理信息系统和运筹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把管理信息系统和模型辅助决策系统结合起来,使得数值计算和数据处理融为一体,提高了辅助决策的能力。它的产生基于以下原因:(1)传统的管理信息系统要靠人来实现模型间的联合和协调,解决复杂的、多模型辅助决策效率低下,而决策支持系统是由计算机自动组织和协调多模型的运行和数据库中大量数据的存取和处理,达到更高层次的辅助决策能力;(2)解决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问题的需要。
DSS由3个系统组成[3],即人机交互系统(对话部件)、模型库系统(模型部件)和数据库系统(数据部件)。
20世纪80年代以来,决策支持系统广泛应用于林业,并在林业资源与环境监测、森林病虫草害防治等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建立了基于Internet网络环境的林业资源数据库[4],包含了森林资源状况、林业社会情况、林业经济情况、林业工程建设情况、林业营林情况和林业自然资源等历史数据。该系统运行采用了基于Internet的3层结构模式,即用户/WEB服务器/数据库服务器运行模式,可提供数据的网络查询、管理和维护功能,为分析和决策提供支持。
WCSchou等人开发了航空喷雾决策支持系统(SpraySafeManager,SSM)[5]。我们知道除草剂被普遍用于森林杂草防除,但除草剂脱靶喷雾沉积和漂移是一个重要的环境问题,因此在清楚喷药工具对环境的影响及作用效果、运用效率的前提下,可靠地进行除草剂喷洒是必要的。SSM的特点就是将喷雾沉淀和漂移的预测与生物反应模型融合在一起。该系统包含了一系列除草剂/杂草和除草剂敏感植物雾滴反应模型及产量模型。第二代SSM(SSM2)将喷雾沉淀和地理信息系统(GIS)融合在一起,增加了斜坡沉积修正模型和飞行路线确定模型,从而可在真实的空间背景下区分喷雾区边界和敏感区域。由于使用者能够即时、直观地“看到”喷雾区地图上的图像及数据,使得SSM2的模拟更加真实。
2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及其在林业中的应用
2.1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信息结构
图1为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信息结构[6],其中知识库用来存放各种规则集、专家知识经验及其因果关系;数据库存放基础数据、决策信息和事实性知识;模型库用来存放各种决策、预测及分析模型;多库协同器从知识、数据、模型、方法等各个方面为决策服务,协调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为管理决策提供多方面、多层次的支持和服务。
2.2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进展
随着Internet/Intranet技术的发展,传统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1)分析、决策用的数据不再集中于一个物理节点,而是分散到网络上的不同节点;(2)分布、决策模型和知识处理方法也从一台机器上的集中处理,变成在网络环境下的分布或分布加并行的处理方式。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模糊技术、人工神经网络)、专家系统、数据库技术和Internet/Intranet技术的发展为IDSS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Agent技术为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奠定了技术基础。Agent是一个能够持续自主驻留、活动于真实的或虚拟的复杂动态环境中的问题求解实体[7]。Agent具有相当程度的独立性、自主性、协作性、适应性和社会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人的部分智力。将Agent技术融合到智能决策支持系统中所集成的基于Agent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具有传统IDSS所没有的一些特性:(1)开放性。即能够与外界交互,系统资源不足时能够向外界请求帮助,同时具有对外提供资源的功能;其二是系统部件的易于增减,保持系统完整而不含多余的计算过程。(2)IDSS是分布式的、基于网络环境的。(3)资源可重复使用。不但决策程序、决策方法可重复使用,而且系统资源(决策知识、决策经验、决策模型等)能被不同的决策程序多次调用。(4)集成群体的经验和智能。(5)突破静态的程序化决策方式,实现人机智能结合。
目前多Agent技术已成为人工智能研究的热点。多Agent系统(Multi-AgentsSystem,MAS)是一个松散耦合的Agent网络,这些Agent通过交互解决超过单个Agent的能力或知识的问题。多Agent系统具有如下特征:每个Agent拥有解决问题的不完全的信息或能力;没有系统全局控制;数据和知识是分散的;处理是异步的;Agent是异质的、分布的;系统是开放的。
2.3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在林业中的应用
随着数据挖掘、人工智能、3S与DSS技术的发展,以及精确林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国内外开始研究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在林业中的应用,如防护林体系建设、森林防火、变量施肥等。
北京林业大学研制出区域生态经济型防护林体系建设模式智能决策支持系统[8]。该系统由4个子系统构成:数据及数据库管理、图形及图形库管理、模型及模型管理库、专家系统,并以数据及图形系统为基础,以模型系统为分析手段,以专家系统为智能决策核心,各模块相对独立,以数据管理模块为中介,组成有机整体。可实现统计、预测、区域生态经济系统诊断、土地分类及生态评价、林种的水平及立体配置、区域经济结构优化等功能。
东北林业大学与黑龙江大兴安岭防火指挥中心课题组通过3个阶段的研究,建立了基于WEB与3S技术的森林防火智能决策支持系统[9],实现了林火数据库、林火预防预报、林火蔓延模型、扑火指挥决策等方面的智能化、网络化管理。它包含了森林防火灭火系统中的地形图绘制,防火机构、历史火灾和各种代码等数据库的建立与维护,火点定位、火场蔓延、派兵扑火、清理看守火场和损失评估等模型的建立,与上下级单位的数据交换,在火灾发生前可作出林火预报和预防;当林火发生时,可模拟林火的蔓延,并提供火场定位、派兵、扑火、清理火场、看守火场等辅助决策方案,为指挥员作出正确决策提供参考;火灾发生后可作出火灾损失评估。
RaymondKFink等人[10]利用机器学习方法分析空间土壤肥力、土壤物理性质和产量数据,在可变量施肥系统中利用基于规则的决策支持工具(DSS4Ag)降低施肥量、增加产量。利用标准的GIS工具将农田进行网格化,分成10×30m的矩形方块。根据历史产量数据、历史性质数据(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化学性质、坡度、地貌等)进行数据挖掘,采用CART回归树运算法则(Beriman等,1984)确定产量模型,根据当前性质数据、产品市场价格等,按照经济效益最大的原则确定施肥量的大小(如果施肥费用大于增加产量的产值则不予施肥)。从测试结果看,采用DSS4Ag系统进行变量施肥,产量增加不很明显,但施肥总量明显减少,降低了成本,且降低的成本超过了必要的土壤测试和变量施肥装置的花费,整体经济效益得到提高。
3精确林业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
3.1精确林业的概念
精确林业是综合利用地球空间信息技术、计算机辅助决策技术、林业工程技术等现代高新科技,建立一体化、数字化、智能化的现代化林业生产模式和技术体系,最大限度地获得森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和区域可持续发展[10~12]。简言之,精确林业就是实现以最小资源投入、最小环境危害获得最大林业效益。其中,地球空间信息技术主要有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数据通讯;计算机辅助决策技术主要有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专家系统、智能决策支持系统;林业工程技术主要有林业机械自动化、森林病虫草害防治、森林土壤类型分析、林地适应性评价、立地类型与立地条件分析、林木育种、施肥、林木采伐,等等。精确林业的研究与发展有助于我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方面重大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林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林业环境保护,是发展林业的重要途径。
3.2系统的总体设计框图
建立GIS和ES集成的精确林业智能决策支持平台,可为林业生产者、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提供网络化、智能化、形象直观的信息服务。根据历史上病虫草害发生情况和森林保护专家在长期研究与生产实践中获得的知识,进行病虫草害统计趋势模型和技术经济分析,建立农药使用技术专家系统,并根据实时数据处理、喷雾目标特征和病虫草害防治目标阈值,建立智能决策支持系统,从而可针对不同林业生产情况及病虫草害发生类型、程度等实际需要确定农药投入的种类、数量等,指导自动执行变量投入决策,控制可变量喷头实现特定区域的农药精确定量喷雾,最大程度上杜绝非目标农药沉积,减轻环境污染。同时,病虫草害防治后的一系列数据可作为来年病虫草害预测和森林病虫草害防治战略的储备参考。
根据我们的研究和实践,提出精确林业智能决策支持系统(PFIDSS)的总体设计框图(图2)。
3.3系统的功能
(1)GIS数据仓库包括3个基本功能:①数据获取。负责从外部获取数据,将数据分类,重新组合成面向全局的数据视图,从而解决IDSS中数据存储和数据格式不一致问题;②数据存储和管理。负责数据仓库的内部维护和管理,包括数据的存储组织、维护、分发等;③信息访问。它属于数据仓库的前端,面向不同种类的最终用户,由系统的各种工具组成。数据仓库的最终用户在这里提供信息、分析数据集。
为使龙街乡林业有一个较大的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建“绿色家园,生态龙街”为目标,坚持经营好现有森林,积极造林扩大森林面积。在巩固现有生态公益林及林产业现有经营面积的前提下,积极培育市场前景好、抵御风险力强的特色林产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发展与保护并重的可持续经营林业发展模式,全面推动林业发展。
1 龙街乡概况
龙街乡地处云南省普洱市景东彝族自治县东北面,座落在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坡,距县城34km。东与楚雄市接壤,北与南华县相邻,全乡占地面积273km2,辖区有13个村委会170个村民小组,有住户5672户,总人口23030人,全乡彝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8.4%。全乡最低海拔1400m,最高海拔2700m,70%以上的群众居住在1700~2000m海拔的冷凉地区,长期以来由于山高箐深、土地贫瘠、交通闭塞,广大人民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低,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1995年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列为506个重点扶贫攻坚乡之一。
1.1 林木林地面积
全乡辖区林地面积14910.7hm2,有林地面积13925.1 hm2、疏林地82.3 hm2、灌木林地573.6hm2、未成林造林地62.0 hm2、无立木林地68.8 hm2、宜林地198.9 hm2。国有林地面积2744.8hm2、集体林地面积10887.4 hm2、个体林地面积292.9hm2。其中商品林地面积 10729.63hm2(国有林1666 hm2、集体林(个体)9063.63hm2),生态公益林林地面积3195.47hm2(国有林1011.53 hm2、体林(个体)2183.94 hm2)。
1.2 森林林木蓄积
全乡森林覆盖率59.2%,林木绿化率61.05%。活立木总蓄积量1117730m3,其中乔木林蓄积量1114460 m3(纯林蓄积量961660m3、混交林蓄积量151900m3、乔木经济林蓄积量900m3),疏林地蓄积量1000m3,散生木蓄积量120m3,四旁树蓄积量2150m3。按林种分林地面积及蓄积,一是防护林面积3355.3 hm2、蓄积量297050m3;二是特用林面积117.2hm2、蓄积量10190m3;三是用材林面积9162.9hm2、蓄积量786610m3;四是薪炭林面积391.5 hm2、蓄积量20710m3;五是经济林面积898.2 hm2、蓄积量900m3。
1.3 优势树种蓄积
全乡优势树种活立木蓄积量1114560m3(国有255990m3、集体858570m3)。其中思茅松活立木蓄积量793150m3、华山松活立木蓄积量4910m3、杉木活立木蓄积量110m3、桤木活立木蓄积量32700m3、栎类活立木蓄积量283060m3、其它阔叶林活立木蓄积量630m3。
2 龙街乡林业目前的发展基本状况
龙街乡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立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深化林业改革,切实加强森林资源培育和森林资源保护,扎实推进竹木产业集群发展,坚持“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的原则,进一步加强了林业建设力度。积极争取项目,发动群众,充分听取群众意愿,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选择当地优势树种核桃为主栽品种,做大做强了核桃产业,真正实现“生态发展产业化、产业建设生态化”的发展思路。在“八五”到“十五”期间先后实施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FDPA(世行)项目、山区综合开发项目、云南省干果基地等林业工程建设,到2012年,全乡共完成人工造林4257.64hm2、封山育林293.4hm2,实现森林资源持续增长。
2.1 工程项目
从1998~1999年在东山村实施山区综合开发项目以来,共造核桃林171.1hm2。FDPA(世行)项目从1999年在东山、扎果、南岸、垭口村4个行政村实施以来,共造龙竹、核桃、梅子经济林木108.1hm2。农村能源沼气建设上,从1998年实施以来,共建沼气3000余口,解决了全乡每年薪碳材消耗率的35%。
天保工程公益林造林项目从2001年、2002年、2007年,在东山、垭口、竹者、石垭口4个行政村(其中石垭口村实施封山育林293.4hm2)实施以来,共造林697hm2,树种以核桃为主长势良好。
退耕还林工程深入民心,使山区群众真正得到了实惠,极大地调动了群众爱林护林的积极性,从2002年、2003年、2005年在东山、龙街、新平 、竹者、戈瓦、扎果、小村、邦庆、石垭口9个行政村实施以来,共造林638.14hm2,主要树种以泡核桃、思茅松、茶叶为主。通过几年的实施,思茅松造林长势普片良好,造林3年后基本郁闭,造林4年的平均树高达4.5m,平均胸径8cm;茶叶造林2年后开始有收入,造林4年后平均亩产超过0.1万元;2002年种植的泡核桃,已初花试果,部分地块667m2收入已达0.08万元,及直接获得每年国家补助100余万元。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林农民的造林护林的积极性。
从2001~2011年陆续在13个行政村利用该项目大搞泡核桃产业建设,在7年间,实施云南省干果基地项目、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林业项目后续产业发展、景东县核桃产业项目共进行营造林2666.7hm2。
目前全乡经济林果面积达4537.4hm2,其中泡核桃4246.7hm2,户均0.73hm2,人均0.2hm2,每年核桃收入2625万元;果园、板栗、花椒、竹子等290.7hm2。经济林果已逐渐成为我乡农民的“绿色银行”。
2.2 其它产业
全乡每年平均市场销售松脂400t,按市场平均价5000元/t,可创产值200万元。牛肝菌、松茸、大红菌、鸡枞及药材等林下资源副产品每年平均收入90余万元。
结合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成果,进一步明晰使用权,严格按照公益林权属构成、区域分布、林班小班、四至界限,把公益林落实到山头地块和责任单位及农户,确实做到权属、四至清楚。龙街乡每年生态公益林补偿面积4086.46hm2。
3 龙街乡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群众文化素质不高,营林护林意识不强
龙街乡是贫困的地区,人民群众文化素质不高,部分林农随意改变林种,部分林地被改变用途或征占;森林火险等级高,大部分农地和农户居住在林区边缘,农事用火频繁而导致森林火警时常发生。
3.2 人工造林平均成活率(保存率)较为偏低
特别是天保工程造林项目,由于项目地块的海拔较高,地力条件较差,极易受到外界气候因素影响,同时较低的项目资金,难于进行有效的抚育管护,人畜破坏严重,形成“年年补苗不见苗,苗木长势一年比一年差”的现象。除了退耕地块为供应补助有强有力的措施外,其余人工造林地块很难达到有效管护。人工造林树种单一大多以杉、松、核桃为主。
3.3 帮助农民挖掘、开发核桃等经济林木的力度不够
林业职工现有人员编制已满足不了工作的需要,一人多岗现象已出现很长时间,职工工作负担相当繁重。业务技能学习的次数和深度不够。再加上林业助理员工资待遇偏低,工作积极性不高等各方面原因,影响森林生态功能的发挥。部分产业发展与林业管理发生冲突,生态公益林的补偿标准低。
4 促进龙街乡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
根据龙街乡的实际情况,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创建“绿色家园,生态龙街”为目标,着力完善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初步建立比较完善的林业管理体制,在巩固现有生态公益林及林产业现有经营面积的前提下,积极培育市场前景好、抵御风险力强的特色林产业,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发展与保护并重的可持续经营林业发展模式。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4.1 加强营林、造林基础
营林造林是补充森林资源、保持森林资源永续利用、保证林产工业原料供给的基础。要按照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的原则,在深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以推进宜林“三荒”使用权的合理流转作为突破口,通过拍卖、承包、租赁等形式,加快宜林“三荒”使用权的流转等方式促进社会造林。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资林业建设,推动社会造林健康、快速发展。
根据全乡地理位置采取不同发展方式。在温凉带作为商品林,林化工原料基地建设,即主要种植思茅松为主;在冷凉带,改造冠木林,变为速生丰产树种,即旱冬瓜、西南桦;在寒凉带积极加强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管理与保护,力争国家造林项目,采取生态、经济同时效益的发展,重点种植旱冬瓜、西南华,同时套种茶叶,以邦庆村大光山下茶园为模式。
4.2 加强人工造林管护,提高保存率
应加强退耕还林地块的监督检查,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做好清理整顿,并核发整改通知书,限期整改;干果项目地块,应抓紧做好当年缺塘、缺苗的统计上报,林业部门统一提供苗木、薄膜、肥料时进行全面的补植、补造;对其他人工造林地块应该在每年的12月份以前进行一次全面的松土除草,补植补造,并加强落实人员管护到位。采用聘请专人或分户管理的形式,制定严格的奖惩措施,明确管护者的责任,从而对管理好造林成果提高保存率起到积极的作用。
4.3 依靠科技发展龙街乡林业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以“治危兴林”为主攻方向,以调整产业结构、开发新产品为重点,以引进、推广新技术,改造传统的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加快科技进步和创新步伐。抓好良种壮苗和树种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提高良种苗培育水平。做好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抓好林区的基础教育、职工技术教育、提高职工科技素质。要广开渠道引进人才,挖掘人才,以此引进技术成果,多举办科学造林技术培训班,推动全乡林业经济发展。
4.4 加强生态公益林区管理
进一步规范和加强辖区内公益林保护和管理,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保护公益林所有者、管护者的合法权益。一是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结合学习贯彻省委林业工作会议精神,通过修建固定的省级公益林宣传碑(牌),印发有关法律、法规、条例等宣传手册,粘贴标语,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广告等方式进一步宣传,使公益林实施补偿的有关政策、规章制度及重大意义深入人心,广泛争取干部群众支持,在思想认识上形成共识,为公益林的保护和管理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二是在省级公益林区内采取封山育林、抚育更新相结合等措施。把公益林建设成为多树种、多层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生态效益、社会效益长期稳定的森林生态体系。组织林权单位或者个人,在公益林内的宜林地和林中空地,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恢复森林植被等活动;对生态功能低下的林地,应当逐步提高公益林的功能等级。三是科学管理管护人员队伍。采取召开专题会议、举办培训班等方式,分期分批组织培训,提高认识,廉洁自律,秉公办事;增强自身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不断提高管护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4.5 抓好植被恢复工程
对荒山荒地、岩石地、退耕地、火烧迹地、采伐迹地等无林地,按照适地适树、见缝插针的原则,采取人工造林为主、人工更新为辅等方式,大力营造生态公益林,争取用10年的时间完成迹地更新和宜林地造林任务,尽快恢复森林植被,提高森林覆盖率,遏制寒温带明亮针叶林林缘退缩。
4.6 抓好自然保护区建设
依托现有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充分发挥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保护、监测站点的作用,抓紧抢救濒危珍稀物种,修复典型生态系统,扩大森林生态保护区、湿地生态保护区、珍贵动植物保护区面积,切实保护好森林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湿地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建立以森林、湿地、河流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区为主体,集保护、旅游、科研、生态建设于一体,布局合理、管理规范、具有自养能力的自然保护网络。加强对野生动物肇事的实地勘查,及时上报,尽快让伤害者得到补偿。
4.7 强化资源林政管理
加强对现有森林资源的管护,严格控制森林采伐限额,切实保护好现有的森林资源。加强对全乡内广大干部群众宣传、教育,坚持依法治林,加强基层执法队伍建设,抓好林业法律、法规制度的建立健全工作,将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置于法律、法规的约束之中。加强对森林采伐、野生动物保护的管理,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严格实行凭证采伐,坚决杜绝无证采伐,对各种用途的木材采伐、运输都实行按证管理、依法处理;对出现违章、违规事件都应依法办理,决不姑息迁就,做到审批“一支笔”,验收“一把尺”,对农户建房自用材和能源消耗材,进行严格审批,并及时下发各林业助理员《检尺通知书》进行跟踪检尺,对不符合采伐规程和无证滥伐,少批多砍行为进行严肃查处。大力提倡沼气建设,以煤代柴,有效降低资源消耗,实现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
4.8 加强森林防火及森林病虫害防治管理
进一步建立健全各级防火机构,明确各级各部门乃至个人的责任,抓好措施的落实,才能野外生产、生活用火严格执行用火审批制度。加大宣传力度,森林防火关键是防,只有把火源管住,把宣传做到家,全社会动员,全民抓防火,真正做到群防、群治,才能把森林防火工作做好。
在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和管理上,要认真执行《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加强对森林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对全乡的病虫害发生趋势、发生规律定期提供虫情危害预报。
5 结论
森林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备条件。正是因为有了森林这个摇篮,人类才得以进化和繁衍。可以这样说,没有森林就没有人类。保护森林资源、合理地经营利用森林资源,把龙街建设成资源丰富、功能完善、效益显著、生态良好的现代林业,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对林业的生态、经济和社会需求,实现龙街乡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坚持政府主导,积极争取国家、县委、政府在林业上的项目、政策,依托工程造林,强化生态建设,统筹推进全乡林业发展。(收稿:2013-07-30)
参考文献:
[1]张美华,叶谦吉.可持续生态林业补偿问题分析[J].林业经济问题,2000(10)5.
[2] 作者:未知.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C].论文天下。
概述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eiDou(COMPASS)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是我国正在实施的自主发展、独立运行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系统将建成独立自主、开放兼容、技术先进、稳定可靠的覆盖全球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形成完善的国家卫星导航应用产业支撑、推广和保障体系,推动卫星导航在国民经济社会各行业的广泛应用。
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由空间段、地面段和用户段三部分组成,空间段包括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地面段包括主控站、注入站和监测站等若干个地面站,用户段包括北斗用户终端以及与其他卫星导航系统兼容的终端。
北斗卫星发展历程
卫星导航系统是重要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我国高度重视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一直在努力探索和发展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卫星导航系统。2000年,首先建成北斗导航试验系统,使我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的世界上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论文写作,船岸通信。该系统已成功应用于测绘、电信、水利、渔业、交通运输、森林防火、减灾救灾和公共安全等诸多领域,产生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建设与发展,满足全球应用需求,我国启动实施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建设。
1995年正式启动工程研制。
2000年10月和12月,两颗工作卫星先后发射成功。
2003年1月1日正式投入使用。
2003年5月第三颗“北斗一号”导航定位卫星(备份星)发射成功。论文写作,船岸通信。
3.“北斗一号”卫星组网方式
“北斗一号”系统是一种新型、全天候、区域性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系统由三颗(两颗工作卫星、一颗备用卫星)北斗定位卫星(北斗一号)、地面控制中心为主的地面部份、北斗用户终端三部分组成。
4.北斗卫星覆盖范围
“北斗一号”系统服务区: 东经70度~东经145度;北纬5度~北纬55度, 覆盖我国沿海和周边海域。
5.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船舶动态管理及船-船、船-岸通信方面的应用
使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和短报文通信功能,可以实现:(1) 船舶动态回报,回报频率5次/分钟。 (2) 船-船短报文通信。安装了北斗终端的船舶可以实现相互的短报文通信。论文写作,船岸通信。 (3) 船-岸短报文通信。陆地用户可以利用普通手机与船载北斗终端进行相互的短报文通信。论文写作,船岸通信。
使用船众网(manyships.com)实现船舶动态管理和船-岸短报文通信管理,具体是: (1)船队动态监控。在电子海图、气象传真图、地图或卫星遥感图上显示船队所有船舶通过船载北斗终端或AIS回报的位置和动态信息。(2)船舶查询:通过输入船名、呼号、IMO 编号或MMSI, 可以查找某条船舶的实时动态,并将它及其附近的船只信息叠加显示在电子海图上。(3)船舶跟踪。用户设定一条船舶,系统将自动跟踪这条船舶,一直将它显示在电子海图上,并显示它的尾迹。(4)船舶历史位置或轨迹查询。可以查询过去某一时刻某条船舶的位置和状态,也可以查询某段时间内某条船舶的航行轨迹。 (5)船舶动态订阅。可根据用户订阅,将船舶的抵达和离开事件或船舶的位置信息通过电子邮件和手机短( 彩) 信发送给用户。 (6)北斗短信功能。包括给北斗船站群发或选发短信、短信发送失败提示、已发或已收短信保存等。论文写作,船岸通信。(7)地标查询功能。输入一个地理名称,可直接在电子海图上定位该地标。(8)手机登陆。利用手机登陆船众网,也可对船队进行监控。
系统可为用户提供一种方便的船舶动态信息获取手段,将一改传统的被动等待船舶动态信息(船位报)的处境,全面主动地掌握航行船舶的动态, 并据此科学地组织有关业务操作(如调整靠泊计划)或核准有关信息(如海事过程与责任判析)。因此,本系统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船舶动态监控的效率和便利性,促进船岸之间以及公司内部信息交换,提升船舶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另一方面,本项目可显著提高航运有关物流作业的连接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公司经济效益。与AIS监控相比,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拓展船舶动态监控的地理范围,可完全覆盖东海救助局的救助范围。与Inmarsat通信方式相比,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通信费用更为低廉。论文写作,船岸通信。利用北斗船载终端,可实现救助船之间的全天候短信通信。无论用户所处何地,只要能上网或能用手机,即可对船队进行监控和通信。
6.发展前景与展望
“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将于2011年前后建成。系统空间段由5颗静止轨道卫星和30颗非静止轨道卫星组成,定位精度提高到10米,授时精度为50纳秒,测速精度0.2米/秒。 “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将克服“北斗一号”系统存在的缺点,同时具备通信功能,其为目前船舶导航和通信设备的一个有力的补充,相比海事卫星的通信成本大大降低。随着航运界的快速发展,各船公司对船舶动态管理的需求的增强,船舶监控和船舶便捷通信必然成为船舶管理的必须途径,因此该系统在船舶管理和通信方面也将会有更加广泛的应用。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我国成功发射第四颗北斗导航卫星.《全球定位系统》,2010年,第35卷(第3期)
[2]我国的北斗卫量导航系统.《时事资料手册》2010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