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3 10:02:47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多元教学法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2方法
2.1多元教学方法依据精神科护理所需的职业能力要求,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选取教学内容,制订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结合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学手段,采用包括传统教学法在内的多元教学方法,共20个学时,具体方法包括课堂讲授、案例教学、影片赏析和情境模拟,分别占6学时、8学时、2学时和4学时。
2.1.1课堂讲授这是传统的教学方法,也是教学活动中运用最多的一种教学方法。在精神科护理基础知识教学环节,如绪论、精神疾病的病因和分类、精神科护理工作的内容与要求、精神障碍患者治疗与护理,结合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以教师讲解为主,在教学活动中传授系统完整的知识,以便学生更准确、快速地获取系统而又连贯的知识和信息。
2.1.2案例教学在精神疾病症状学和常见精神障碍护理教学环节,如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儿童青少年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引入案例教学法。结合教学大纲,教师收集精神科常见疾病的资料和信息,制订教学案例。在授课前,先展示相关教学案例,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将学生带入特定的事件情境中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1.3影片赏析对于精神障碍中最复杂且较常见的疾病———精神分裂症,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该病,在开展案例教学的同时,组织学生在课余时间观赏影片“ABeautifulMind”。该片主人公JohnNash是一位杰出的数学天才,同时也是一位偏执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通过观看主人公精神分裂症发作时的认知、情感和行为表现,以及经过家人、朋友的帮助,合理的治疗,最后取得非凡的成就,获得美丽心灵的称号,通过影片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内心世界。
2.1.4情境模拟实践教学部分采用情境模拟教学法:①情境设计:由教师选定学生相对熟悉的1~2个典型病例(如抑郁、神经衰弱等),设计合理的情境和角色。②角色分工:全班学生按学号分成若干组,每组6~7名,根据情境需要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③情境分析:依据教师设计的情境,各组成员查阅相关资料,编成情境模拟剧本,并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模拟练习,推敲计划的合理性与逻辑性,确定最后方案。④仿真演练:各组同学依次表演,表演组同学依据角色和护理操作要求进行模拟演示时,其余各组同学观看并对情境剧中患者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表演结束后,教师进行讲评。
2.2评价方法于学期末采用林毅编制的自主学习能力测评量表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该量表共28个项目,由自我管理能力、信息能力和学习合作能力3个维度构成,采用Likert5分制计分,得分范围为28~140分,得分越高表明自主学习能力越强。问卷有效回收率为100%。
3结果
自我管理能力33.23±3.87
信息能力35.78±3.35
学习合作能力22.78±2.21
自主学习能力总分91.77±5.94
4讨论
传统教学法是“以授课、传授知识为基础”的医学教育模式,它是随着医学学科的发展而存在的,讲究医学的整体性与系统性,讲究认知的层次性,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把握、理解与记忆,在精神科护理基础知识教学中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然而长期采取这种“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缺乏师生互动过程,面对抽象的精神科疾病,学生易产生学习倦怠。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本研究依据教学大纲,积极整合教学资源,尝试多种教学法,结果学生取得较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分。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人们的文化交流也在加强,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当前美术文化朝着多元化发展,促进了高校油画教学的进步。在高校油画教学中,要抓住多元化的发展机遇,完成油画教学的进一步突破及发展。
一多元美术文化发展背景分析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各种文化的相互碰撞与交融,使多元文化不断更新、发展加速,新的文化层出不穷,对人们的观念产生了冲击。艺术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反映文化变化发展的主要阵地,在多元美术文化发展背景下,艺术作品中也出现了许多变化。高校作为艺术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教育工作者应关注到学生思想的发展变化。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多元的美术文化具备如下特点:其一,多样性,在各类文化的冲击下,多元文化对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产生冲击。其二,联系性。多种不同的文化相互交融,实现联系与互动,在发展中进一步形成新的文化。其三,民族性。在当前多元文化发展下,我们要保持本土特性,坚持民族特色。
二多元美术文化发展背景下的高校油画教学
1.坚持油画的本质。尽管多元文化为文化发展带来了更多的包容性,但是在高校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在信息快速传播以及自媒体的形成中,新的观点不断出现,一些良莠不齐的观点在信息技术发展的带动下快速传播,对各方面造成冲击。具体到油画的学习与发展中,也会出现一些新奇的作品,这些作品背离了艺术对真善美的追求,有时甚至传播丑陋、消极、落后的思想。高校学生一方面是新鲜文化的接收者,另一方面又缺乏自己的判断,很容易被蒙蔽。此时需要在教学中为学生坚定“艺术是什么”“艺术来源于哪里”等问题的答案,避免学生误入歧途。在油画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三大阶段,不断出现新的突破,以及一些推动历史发展的画家。比如,莫奈追求光与影之下色彩的变化,其之后发展的印象派画作进一步丰富了油画的表达;凡•高追求油画中情感的表达,表现了油画在情感表达方面的张力,实现了油画发展的突破。这些大师尽管在某一方面发展和突破了油画,但是都是在油画的实质基础上进行的。当代高校油画教学需要引导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其基础与前提就是引导学生认识油画发展的规律,实现教学的突破及完善。2.鼓励学生尝试创新。油画教学要想取得发展,就要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创新。对于一幅油画作品,除了为学生讲解其本身的创新意义,还可以带领学生去重组一幅油画作品,探索其中的奥秘。一幅油画作品比较重要的是篇幅的布置、画面的色彩等,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带领学生一同探究其中的奥秘。如夏加尔的《散步》,夏加尔自己是行走在陆地上的,而妻子在空中飞着,在这幅油画中,教师需先引导学生思考,创新在何处,进而引导学生探索如何实现教学的突破及完善,这也是当前油画教学的一种思路。在《雅典学院》这幅画中,引导学生对画作中人物位置进行调换,看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等。这些简单的创新是要让学生仔细地领略简单的变化对教学可能带来的影响,从细节中重新探究油画的内容。3.立足于民族特色推进油画的发展。在油画学习中,需要坚持我国的民族特色。我国当前的油画教学体系,多数是引入西方的油画教学体系。一个民族的艺术要想发展,必然有民族特色。因此,在多元文化发展下,要坚持民族特色。例如徐悲鸿的《愚公移山》,画的是我国的传统故事,而画面上却是印度人,这种中西合璧的写实风格凸显了画作的艺术价值。很多人问徐悲鸿为什么画卷上的人物都是印度人,还都是的,他回答说,“艺术但求表达一个意思,不管哪国人,都是老百姓”,巧妙地将主题立意表达了出来,这幅具有特色的画作也成为经典。4.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加以引导。艺术学科侧重发展学生个体的特色,要想成为艺术大师,需要学生在坚守艺术底线的过程中实现绘画的突破。在当前高校美术教学中,整体上存在着重技术轻艺术的情况,这需要转变。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本身的情况入手,引导其实现个性化发展。如有些学生用色大胆,善于捕捉色彩的变化,教师要引导这部分学生从色彩入手,形成自己的特色;有些学生在绘画角度的选取上独特,则要引导这部分学生进一步以此为突破。在当前的高校油画教学中,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特色,发挥学生的优势,实现教学的进一步突破与完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油画观,培养学生的油画审美能力。
作者:陈淼 单位:郑州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饶湘平.油画教学的误区[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3)
[2]崔卫.学校制度下中国美术教育的起源与早期发展[D].南京师范大学,2005
(一)国家开放大学法学本科毕业论文考核机制的现状
毕业论文写作是开放教育中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学生专业素质,达到专业培养目标的必要步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为了规范毕业论文的写作和指导,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于2002年5月出台了《关于“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开放教育试点”法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工作的意见(试行)》。
1.毕业论文基本要求。选题必须是法学专业范围,不能用专科毕业论文替代本科毕业论文。毕业论文形式必须为学术性论文,不能用法学案例评析、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法律工作总结等其它形式。毕业论文正文字数必须在6000字以上。毕业论文选题不能太集中,本科阶段课程内容选题要高于总选题的30%,选题要同我国司法实践相结合。
2.指导教师资格与职责。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必须由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写作水平高的老师担任,一般选用中级职称或是具有硕士学位的人员。本科毕业初级职称的教师工作五年以上才有资格担任本科论文指导教师。本科毕业工作五年以上的审判员、检察员、律师也可以被聘为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指导教师指导学生选题,资料收集、写作方法的运用、文献检索、写作提纲的拟定、督促学生按写作计划完成初稿;论文初稿进行审阅,提出修改意见;对论文定稿进行成绩初评,书写评语。
3.论文答辩及成绩评定。开放教育法学本科学员须全员参加毕业论文答辩。答辩组由3人组成,答辩主持人须具备高级职称,答辩组由电大教师和外校答辩教师组成。法学本科毕业论文成绩的认定除了要看毕业论文的本身质量外,还要看学员现场答辩的情况,通过答辩来检验论文是否为学员本人完成。成绩分为不及格、及格、中等、良好、优秀五个等第。优秀人数不得超过参加答辩总人数的20%。
(二)开放教育法学本科毕业论文考核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计划中学术训练课程缺失。开放教育法学本科教学计划中没有论文写作课程,课程考核方式也都是考试形式。学员没有经过专门的学术训练,缺乏论文写作的能力。学员不知道如何收集资料,不知道如何撰写研究综述,不知道论文的布局谋篇。虽然有开设《法律文书》课程,但讲授内容为司法机关、公证机关、仲裁机关法律文书的规范和要求,并非学术论文技能的训练。
2.毕业论文表现形式单一。毕业论文只能写学术型论文,导致部分学术功底差,但实践经验丰富的学员兴趣不大。学术型论文需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格式,束缚了学员的手脚,难以调动学员的写作热情,不能充分发挥学员的经验优势。
3.毕业论文答辩过场化。答辩过程中有一部分学员答不出来答辩教师提出的问题,部分学员法学基础知识欠缺不能很好的回答提问,但为了能让毕业率达到一定的比例,答辩主持人往往会放宽答辩要求,一个班级只留下一两个最差的同学不通过,其他同学即使再差,也送个及格分数。导致整个论文答辩过程不是很严谨,学员认为通过太容易,不能够引起学员的重视,不利于论文写作质量的提高。
4.存在抄袭和购买论文的现象。开放教育学员因为没有时间或是因为能力不足无法按时完成毕业论文,但为了毕业,就去网上抄论文或是花钱买论文,助长了不正之风,构成了学术腐败。
二、开放教育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多元化的机遇和挑战
(一)国家开放大学的成立为开放教育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多元化创造了条件
电大开放教育法学本科过去是同中国政法大学联办,在教学和毕业论文写作等环节受联办学校的制约。2012年国家开放大学在人民大会堂正式揭牌成立。国家开放大学可以设置本科专业,按教育部规定,首批设置本科专业为19个,这19个专业有独立发放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的资格,其中就包括法学专业。国家开放大学可以自主设定教学计划,决定毕业论文的形式。可以说国家开放大学的成立为开放教育法学本科毕业的改革提供了可能性。
(二)国家开放大学人才培养目标也需要开放教育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多元化
开放教育的教学具有开创性[4],开放教育法学本科毕业论文的多元化必将更加适合成人学生,更符合开放大学培养应用型法律人才的需求。应用型法律人才,应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具备扎实的法律专业知识,具有娴熟的法律职业技能,能够公平合理地处理法律纠纷。[5]调查报告、案例分析等形式更有利于学员将法学理论同自己的实践经验相结合,对学员的职业技能的提高更有帮助,更有利于促进知识向技能的转变。
(三)开放教育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多元化有利于法学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
电大系统的法学教师在学历、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上和普通高校的教师都有一定差距,这其中有制度的原因也有电大系统自身的原因。省级电大以下的法学教师无法兼职从事律师职业,导致这些法学教师无法案件。电大系统组织的法学教师业务培训数量也不多,省级电大的老师还有机会参加培训,基层电大法学教师很少有机会参加培训。一所基层电大,法学教师只有一两个,教研活动很难开展,在教学压力不大的情况,教学技能很难提高。如果开放教育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多元化,将促进促使教师知识更新,并提高法学实践能力。
三、普通高校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多元化改革的尝试
(一)安徽财经大学法学院
如果学生的学术功底较好,可以通过撰写传统毕业论文来获得学分。此外,学生还有其他选择,或是在有国际国内刊号的杂志上,或是提交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还可以选择模拟审判案卷及审结报告或法律意见书作为毕业论文成果形式。毕业论文的形式确定后,不得随意更改,确需更改的,须报指导教师同意,并须重新开题答辩。
(二)武汉大学东湖分校法学院
武汉大学东湖分校法学院实行毕业论文“双轨制”改革,在法学专业114名大四学生中,推行法庭模拟审判和论文结合的方式,法庭上的表现和制作完整的卷宗占60%,论文占40%。目前,此项改革尚未全面推开,该校采取自愿选择方式,在2011届114名毕业生中,已有22人选择了“上法庭”模式,其余学生还按传统模式写作毕业论文。[6]
(三)山东大学威海分校
法学本科生科研立项、“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暑期和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的优秀研究成果经鉴定程序直接转化为毕业论文。
(四)中国政法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本科毕业论文除了学术型毕业论文形式之外,新增案例分析、毕业设计和调研报告三种形式。[7]
(五)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
2008年年底,西南财经大学法学院宣布改革举措:2009年毕业的本科生必须写案例分析,而且必须是具有争议、比较新颖、有研究价值的案例。[8]
(六)华侨大学法学院
法学院要求毕业生在实习过程中,复印一个已结案件的全部卷宗。案件可以是刑事案件或民商事案件,也可以是行政案件或其他案件,但复印卷宗必须完整。根据该卷宗呈现出来的证据材料,对该案件的性质和判定结论进行分析,并撰写案例评析报告,内容包括:案件的简介、证据的认定(事实认定)、法律适用(实体法和程序法)以及最后的认定结论。毕业生在答辩的时候,必须带上复印的全部卷宗,以便备查,期间要求毕业生先介绍该案件的情况,并提出自己的处理意见以及事实与法律根据。答辩老师可以根据该案件的具体情况,从实体法和程序法的角度,对案件处理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自己是如何处理案件以及认定结论的事实与法律根据。答辩老师根据毕业生撰写的案例评析报告的质量和答辩的表现进行评分。[9]
四、开放教育法学本科毕业论文多元化制度设计
国家开放大学可以尝试毕业论文改革,既保留传统毕业论文,也采用其他形式。
(一)传统型毕业论文
论文的选题必须是法学专业范围,选题要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切记题目不能过大,如在题目中出“中国”或是“我国”等字样,撰写的论文能够解决生活或是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学员论文选题尽量不要重复,最好一人一题。在论文的格式和学术规范上要严格要求学员,论文格式必须符合要求,字数不少于6000字。论文的复制比必须控制在规定范围之内。论文理论性方面的要求可以适当降低,论文的写作着重在于培养一种法律思维能力,重在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根据开放教育法学本科学生的工作性质和生活阅历,引导其选择能将工作经验、生活积累都运用起来的题目,以充分发挥社会经验丰富,动手能力强的优势,而避免了理论基础相对较薄弱的劣势,从而扬长避短,写出具备电大毕业论文特色的高质量论文。[10]
(二)调研报告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辅导教师可以通过专题讨论、主题辩论、布置小论文等方式,引导学员将自己的工作实践同法学专业课程相给合,确定调研主题。教师要对学员的调研活动及调研报告的撰写进行指导,提高学员运用法学知识解决和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调研报告原始材料应真实可信,调研内容应具有较强的典型性、实证性和时效性,调研材料能有效支持调研报告,调研报告能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审视现有法学理论,研究报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调研报告应格式规范,内容明确、资料充实、方法科学、结论可靠,字数不少于10000字。
(三)模拟审判
模拟审判是一项最综合、最全面的实践性环节,通过一个模拟法庭的组织与演练,可使参加的学生熟悉相关的诉讼程序、掌握所涉及的各种诉讼法律文书的写作,培养他们的组织能力、善辩能力及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11]。辅导教师带领学员去法院旁听,和学员共同确定模拟法庭选用案例,确定模拟法庭开庭计划,指导学员完成所有诉讼文书的撰写。模拟审判适用普通一审程序。模拟审判全过程的演示,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更是对其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的一次全面考核,而法律文书和判决书的撰写又可以检测学生对所学理论和法律条文的实际运用能力[6]。没有撰写法律文书的学员可以撰写审判总结上交。辅导教师根据学员在模拟审判过程中的表现及提交的诉讼文书和总结给学员打分,审判过程中的学员演示表现占总成绩的60%,提交的诉讼文书或是总结占总成绩的40%。
(四)
鼓励学员在读书期间撰写、,学校对公开的同学依期刊的不同级别给予一定的补助。公开发表的论文选题必须是在法学专业范围之内,作者所属单位必须是学员就读的学校。论文应符合学术规范,没有学术不端行为。学校对学员上交的发表过的论文进行成绩评定时要进行学术不端检测。论文应当观点明确、论证充分、方法科学、逻辑严密、层次清晰、结构合理。在南大核心期刊和北大核心期刊上的发表的论文只要达到4000字即可,在其它公开出版且有国际和国内刊号的刊物上发表的论文要达到6000字。在公开出版的论文集或其他公开出版的编著中发表,且字数在6000字以上的学术论文,应具备申请认定的资格。
(五)审判卷宗
在法院工作的学员或是参加法院实习的学员可以对本人审判或是参与过的案例进行归纳、汇总、分析和总结。要求学员提供完整的案件卷宗,卷宗及审结报告要符合格式要求,要对案件的基本经过、案件中证据的采信、法律的运用情况进行详细的描写,以不少于4000个字为宜。
语文相比初中其他几门科目,在教学方面既是最简单的也是最难的。简单,是因为语文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最广,学生从牙牙学语时便开始接触文字发音,在成长过程中学会组织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情感,这都为语文教学奠定了良好基础。而最难是因为语文是一门感性思维占主导的课程,需要学生在课文学习过程中感知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性认识周围事物。这就需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而多元化教学正是从多角度、多维度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
一、多元化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优势
1.增加师生互动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以讲授为主,不注重学生感悟,在课文教授完毕后代替学生总结课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做法虽然能让学生在考试时利用模板迅速写出答案,但是缺乏自主思考,不利于语文课程以后的学习,教师也不能直观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在多元化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教学内容衍生出一些教学活动,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课文,结合课文内容会有很多新感受。通过与教师讨论,或是将这些思想表达在写作中,都能使教师积极掌握学生动态,了解课文学习对学生有哪些影响,从而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好地找到侧重点。
2.丰富课程内容
教师在教课过程中,利用多元化教学思想,从多个角度展示课文魅力,利用多媒体为学生补充知识。如在学习鲁迅《阿长与山海经》时,丰富学生课外知识,为学生介绍文学巨匠鲁迅的生平经历、思想主张与主要作品,使学生脑海中的作家形象更为立体。
3.培养学生能力
通过多元化教学手段,学生在学习课文时学会从多个方面去分析,从多角度去观察,从而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在学习过程中,通过教师启发,与实践生活相联系,学生更加深刻体会书中道理。在一些小说学习中,教师寻找相关影视资料,通过观看电影让学生将文字转化为影像,更能体会到作者人物刻画功底与背景渲染手段,通过借鉴提高语文写作能力。
二、多元化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1.教学活动单一
教师在多元化教学应用中一般采用多媒体教学,设置多媒体课件,但要依据课文内容设置相配套的课件,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学习《中国石拱桥》时,观看配套课件,可让学生充分领略到各类石桥与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魅力。但学习鲁迅先生《阿长与山海经》时,很难通过课件让学生将一位“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文学战士,与坐着站着都想要《山海经》的小少爷联系起来,而且课文本身与鲁迅后来的思想主张也无太大联系,不会加深学生对鲁迅文学知识的积累。单一的教学活动,不能适应丰富多彩的课文内容,课文资源不能很好地被学生利用。
2.教师自身问题
教师需要在课前花心思准备课件。一些教师认为准备好课件就达到了多元化教学目的,在课件教授完毕后,不注重与学生的交流,这种做法只是将多元化教学流于表面,将板书变为电子版,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水平。
三、多元化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建议
1.丰富课件内容
教师应依据不同的课文内容,设置不同的课件,结合学生的兴趣与课本需要,为学生扩充内容。同样是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教师在介绍过鲁迅背景资料后,可以为学生介绍《山海经》相关内容。《山海经》是先秦文典,记录了许多有趣的神话传说与上古生物及神仙,如凤凰、麒麟、西王母等,可以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使学生明白为什么作者心心念念想要一本“带画儿的山海经”,而阿长为什么与《山海经》有关。通过课文内容设置课件背景知识,学生更易融入课文情境,提高学习质量。
2.增加课外活动
除了利用课件帮助学生学习外,教师还可以设置其他教学活动,提高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如课前,要求学生在黑板上写一些古诗文名句,加强作文素材积累。或是与美术、音乐课结合,引导学生寻找音乐、美术中的语文意象,充分感受语文魅力。
3.教师应注重与学生交流
在课文讲授后,组织课堂活动,积极与学生交流。比如在学习《祝福》后,询问学生哪些因素导致了祥林嫂的悲剧;在学习《背影》后,鼓励学生讲述自己与父母的点滴,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课文内容,并积极训练自我表达能力,提高写作能力。
语文综合性高,要从多个角度提升语文能力。多元化教学模式很好地帮助学生学习语文,同时提升能力,但也存在一定问题。通过改进这些问题,课文人物形象更为丰满,学生也可以通过课文与作者对话,加深语文学习兴趣,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生态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必须坚持多样化的原则。这种多样性要求分别体现在内容资源的多元化和课程组织的多样化。
一、内容资源的多元化
目前,我国比较有影响的中小学语文教材在内容上基本都遵循“注意体现时代精神、重视思想品德的熏陶和人文精神的培养”的指导思想。开发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同样必须重视这一点,并需要进一步地开阔视野,注重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内容的广泛性、多元性。
1.自然风光
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些赞美自然风光,描写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系,谴责人类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但因其数量甚少,批判力度有限。加之,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没能将其置于生态学的高度加以讲解。在生态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也应将自然放在与人平等共生的地位。需要注重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对环境破坏行为的谴责,充分发掘社区环境乃至校园环境中的自然风光,将它们有效地利用起来,成为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和学生语文生活化学习的重要内容之一。
2.文化风俗
在小学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中,要充分重视并发挥校本课程资源所具有的传播优秀文化的功能。传承历史积淀下来的经典文化精神,比如“仁者,人也”“人无信而不立”等等。注重发现民间文化中的精华,比如,精湛独特的民间手工艺绝活、健康向上的民族传统习俗等。小学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要密切关注本土的文化风俗,这是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提高语文素养最鲜活、最贴身的文化资源。
3.个性体验
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是由许多个体参与形成的整体互动的教育活动,学生的个性体验是这一教育活动的深层体现。关注学生的个性体验,激发内在潜能,可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因此,小学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必须注重对学生个性的重视与研究。应该善于发现和引导每个学生的个性,把握好学生个性潜能发展的独特领域和生长点,并且尊重他们个性的发展。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应该注重激发学生自己的个性化体验,获得独特的知识体验。
二、课程组织的多样化
综合分析我国中小学语文教材可以发现,小学语文课本的编写体系大致分三类:“以阅读为基础的”“以作文为中心的”“读写结合,严格设‘法’布‘点’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与学习的兴趣,语文教学才能走向真正的成功。这点与生态教育者所强调的“教育必须具有爱和亲密的精神特质”也是相一致的。在小学语文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中,应当有意识地将活动、比赛、特长等适合学生学习天性的内容整合到课程组织中来。
1.活动
在小学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可以组织的活动也是多样的。比如,围绕某一话题的小组讨论。中国古代书院和欧洲的学术沙龙都有互相讨论的传统,这种讨论有助于师生交流思想,利用群体的力量共同探究问题,同时也有利于师生之间增加彼此的了解,改善和发展人际关系,此外还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更大的视野、更多的交流和更深入的思考。
2.比赛
生态教育理念下小学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中的比赛已不再是传统理解的那种非得争出个你输我赢的比赛,而是你我共存、共生的比赛。此时,比赛的目的不是获得名次,而是注重大家的参与感,注重比赛中群体的协同和群体能力的提升,培养大家共生的生命意识。在小学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中,可以尝试开展的比赛有:听写我能行、古诗词背诵比赛、现场作文比赛、书法比赛等。
3.特长展示
当然,有很多教学模式也都注重学生的需要与个性差异,“如非指导性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个人生长,特别是情感的发展。”然而,生态教育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更侧重把学生的特长引入到课程的组织中来。比如,擅长书法的学生写下一首古诗词,擅长绘画的学生为其配上一副精致的插图等。
小学语文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只有在内容和组织方面充分发挥其多样性特点,才能充分结合学生知识结构、实际状况、个人兴趣爱好等因素,有效地发挥校本课程的补充,从而促进学生潜能充分发挥和能力的全面发展。
《劳动关系》是为适应中国经济转型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主要研究劳动关系基本理论、劳动关系主体、劳动关系运行以及劳动关系矛盾的处理等内容,是一门涉及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的综合叉学科,应用性是其主要特点。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不能有效凸显其应用性特点,而多元化教学方法是培养劳动关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笔者以内蒙古财经大学《劳动关系》课程的教学实践为例,探讨多元化教学法在《劳动关系》课程中的应用。
一、多元化教学法简介
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学方法选用的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优劣。前苏联著名教育家巴班斯基曾说:“现代课堂教学的鲜明特色乃是教学方法的丰富多彩,乃是有意识地选择某一课题的主要教学方法,所选的教学方法要能很好地解决教学和教育中的任务”。多元化教学法是对单一的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法的改革,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仅是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多元化教学就是在满足社会需求的要求下,根据学生特点和课程特点,多个教学主体参与、利用多种教学手段和多种教学资源在多种教学环境下进行课堂教学的综合方法。
课堂教学作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核心手段,直接影响到高等教学质量和大学生能力。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把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列为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因此,多元化教学法的应用,是我国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的要求,同时也是我国教育改革的要求
二、多元化教学法在《劳动关系》课程中的应用
多元化教学客观上要求教师对知识融会贯通,掌握较多教学技巧。这就需要教师在课上、课下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了突出人才培养的“应用性”目标,主讲教师有必要根据课程特点和课时安排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新编排。以程延园主编的《劳动关系》(2011年版)教材为例,将《劳动关系》课程主要内容划分为“理论”和“实务”两部分,课时各占一半。其中,理论部分主要包括劳动关系导论、劳动关系理论、劳动关系制度和劳动关系主体等内容。在理论部分着重以课堂讲授的方法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当前市场经济国家劳动关系的基本制度和一般规律。实务部分主要包括劳动法、劳动合同、集体合同、劳动争议处理等内容。在《劳动关系》教学设计中,关于劳动法、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等内容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法以生动、形象的方式与学生共同掌握。为激发学生对案例的学习与研讨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每个知识点来设计案例,案例尽可能挑选能反映我国现实问题的、最前沿的、最具代表性的真实素材。例如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同工同酬问题、女性权益保障问题、加班费问题、工会职责问题等。在案例分析过程中要注意以学生为主导,教师起引导和指导作用。在班容量允许的情况下,把学生分成3—5个小组,对案例结论持不同意见的,可以相互辩论。老师再对学生的讨论发言及案例分析结果做出点评和总结。情景模拟主要用于劳动争议处理和三方协商机制等内容的教学中。比如:模拟因劳动合同履行而发生了纠纷,可以让学生充当当事人、调解员、仲裁员、法官等角色,充分参与到教学实践中,培养他们判断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同时对学生的考试方式也不再以死记硬背为主。
三、教学效果评价
在《劳动关系》课程中引入了多元化教学方法后,为了考察它的教学效果,进行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评教活动。学生评教主要是针对内蒙古财经大学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4届共168位授课学生进行了学生教学效果评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85.6%的学生认为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锻炼了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88%的学生赞成这种教学方法,认为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而且与传统方法相比,这种方法讲授后所学到的知识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比较深刻。通过多年的从教实践,笔者认为这种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最明显的优势是激发了所有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气氛活跃。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几乎存在10%~15%的学生上课不听讲。但这种方法行之有效的前提是学生课前自学相关知识,对于没有养成自学习惯的学生而言,这种方法提高教学效果的作用不明显。
四、多元化教学法在实践运用中的限制因素
多元化教学能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效率。但是目前在我国高校特别是地方高校,在应用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实践中存在许多限制性因素。
(一) 政策导向
目前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政策导向使得大部分教学一线的老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科研中。比如内蒙古财经大学对专业教师发论文有奖励政策,根据论文所刊登期刊的级别不同,每篇论文的奖金在2000元~8000元,主持课题有科研经费。在高校教师的专业技术职称评定评审条件中,也把科研放在了头等位置,而对教学的要求仅仅是完成工作量而已。
(二)教学行为惰性
多元化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作为教师,多元化教学需要教师掌握更多的专业知识与教学技巧,不仅要熟悉本专业的理论知识、而且要了解其实践运用。但在现实中,有相当数量的教师教学内容陈旧、对本专业最新研究成果缺乏了解,对领域中存在的问题更是知之甚少。而学生都是“应试教育”的产品,早已习惯了“满堂灌”的被动教学方法,而多元化教学要求学生有积极主动的学习行为和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而在教学实践中经常会面临学生诸如“不愿自学”、“懒于思考”等惰性表现。这种教学中存在的惰性严重影响了多元化教学的开展。
(三)学校的硬性规定
学校的硬性规定使得多元化考核学生的方式较难实施。传统教学认为只有通过正式的期中期末考试,才是考核学生学习成绩的最好方式,而且试卷题型必须按照学校统一的模板要求,比如必须包括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计算题、案例分析题等,每种题型的分值不能超出一定的比例,出题教师还得付标准答案。这种统一硬性呆板的要求,对于以专题调查、专题分析等这类开放型发散式、无标准答案的考核方式无法进行,这无疑阻碍了多元化教学方式的应用。
(四)课时的限制
在课堂中进行案例讨论、情景模拟等教学活动,无疑会占用较多的时间。在课时一定的条件下,会给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实施带来一定的困难。例如,内蒙古财经大学《劳动关系学》目前是34课时,在有限的课时约束条件下,对于案例谈论和情景模拟只能有选择地进行。
五、总结
多元化教学法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是我国当前教学方法改革的倡导方向。多元化教学法的应用不该是教师个人的行为,而是一个系统工程,教育部和人社部应改革目前高校专业教师职称评审条件,地方教育部门和高校应该出台鼓励政策,学校教务处改变传统的硬性要求,为多元化教学提供宽松的条件,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巧,学生加快适应多元化教学方法。只有多元主体的积极参与和共同努力,多元化教学方法的应用才有更广阔的空间,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才能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王曦等.大学多元化教学方法探讨[J].法制与社会,2011(4)
[2]丁芝华.影响教学改革的大学生惰性学习心理刍议[J].广西教育,2009(9)
二、概念界定
(一)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标为依据,制订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定、衡量,并给予价值判断。其实质是从结果和影响两个方面对教学活动给予价值上的确认,并引导教学实践工作沿着预定目标方向前进。
传统的标准化考试的评价方法更重视事实知识的测量和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但却无法测量出学生在校参加的复杂的和有趣的学习经验,无法对那些经过反复地尝试进行学习的过程以及创造性等复杂的思维过程进行测量和评价。
(二)项目教学的评价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以学为主的项目教学评价重视对动态的持续的不断呈现的学习过程及初学者的进步的评价,而不是仅仅限于对结果的评价;具有多标准、多形态评价的特点;主张较少使用强化和行为控制的工具,而较多地使用自我分析和原认知工具,以个体知识建构和经验建构为标准的评价;强调基于真实任务的背景驱动的评价。
三、研究进展描述
截至2015年11月30日,笔者在中国知网(CNKI)使用“项目教学”(或含“项目化教学”)并含“教学评价”进行精确检索,根据主题对结果进行了筛选,得到期刊论文247篇,硕博论文4篇,课题会议论文等10项(篇)。
(一)研究趋势分析
赵志群2003年在《职教论坛》第4期上发表了《职业学习理论的最新发展》,文中介绍了西方职业教育教学理论界三大理论思潮之一的“行动导向学习理论”,为项目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从2007年起,关于“高职项目教学评价”主题的研究成果逐年增加,有的研究者专门研究“项目教学评价”,也有的在“项目教学”研究中涉及到评价这个环节。其中关于项目教学评价体系构建、项目教学评价模式或方法及其在具体课程中的应用成为研究热点。
(二)研究内容分析
经过对现有文献的整理与分析,目前我国高职对项目教学评价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基础研究。
目前研究者J为项目教学评价的理论基础包括行动导向教学理论、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学习理论、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等。
黄方慧、赵志群的《行动导向:项目教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一文中认为,行动导向教学理论为项目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项目教学法是典型的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持同样观点的还有刘邦祥的《试论职业教育中的行动导向教学》。
朱焰在《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职项目教学研究》中以多元化智能理论为基础,倡导教学评价的多元化――评价依据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多元化、评价主体的多元化等。
徐涵在《项目教学的理论基础、基本特征及对教师的要求》中提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境学习理论和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成为支撑项目教学的理论基础”。
2.评价体系研究。
关于评价主体,有研究者将企业界人士和专家引入评价主体,即社会与教师、学生同时构成评价的三大主体,相关论文有张薛梅的《论高职院校项目化教学评价体系的有效构建》和李建峰的《“真题实作”式项目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关于评价客体,有的研究者从传统的以学生的学业成绩,即智力因素为对象扩展到非智力因素,如完成项目过程中的个人角色认同、团队合作能力的评价、职业行为的改变等。邵丹萍在《高职项目教学中的学生团队作业评价探讨》中提出“教师评价与学生评价相结合、团队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的观点。还有的研究者从对学生的学业评价扩展到同时对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进行评价。冯冀宁、霍奕在《基于项目教学的评价体系研究》中认为“项目教学的评价应包含对学生的评价和对教师的评价两部分”,并提出了一些评价标准。
关于评价的功能,有研究者从教和学两方面构建了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新的评价体系,例如杨晓波的《项目教学评价体系的研究》,潘世英、冯籍宁、马海滨、霍奕的《基于项目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体系》,王灿、许本胜的《项目教学模式下教学评价体系创新探析》等都持有这样的观点。
3.评价方法研究。
(1)电子档案袋:张宝珍、徐海涛的《电子档案袋在项目化教学评价中的应用研究》一文结合日常工作实践,对电子档案袋在项目教学评价中的应用进行探讨。作为信息化教学评价的一种常用方法,采用信息技术为手段记录和展示学习过程中的主要信息,有效地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7)08-0053-02
我国初步的多元化外语教学体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指导思想和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1.指导思想多元化。从宏观上讲,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从微观上讲,外语教学应有利于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2.教学目标多元化。如我国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描述的培养目标为: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不拘一格培养人才。除了总体目标外,还有具体的培养目标,具体的培养目标下面还有许多子目标。
外语教学是实施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不但要提高学生的业务素质,而且要培养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在外语课程教学中要正确处理外语与其他课程的关系,使它们有机地、和谐地融为一体。同时,注意学生知识结构的合理性,打好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注重各项语言技能的全面发展,突出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办学模式和教学阶段多元化
1.办学模式的多元化。我国的外语教学已经走出了单纯的国有官办的办学模式,基本形成了国家办学、集体办学、社会办学、个人办学、中外合作办学等多元体制。
2.教学阶段多元化。我国的外语教学,条件较好的从幼儿园开始实施,在小学、中学、大学、研究生阶段普遍开设外语课,有的还开设第二外语。而每一教学阶段内又往往包括基础阶段和应用提高阶段(三至四年级)。
三、教材和教学内容的多元化
1.教材编写指思想的多元化。外语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呈现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和趣味性、先进性、实用性、可操作性等多元化特点。
2.外语教材多元化。为适应各地区、各类学校不同起点及不同程度的外语教学的要求,形成了不同系列的教材,这些教材有中外合作编写的,也有语言教学专家、教师和教科书编辑共同编写的,外语教材日趋现代化、多样化和立体化。
3.教学内容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是由“一纲多本”决定的。“一纲”是国家对某一阶段、某一层次的外语教学的统一要求,是保证外语教学的整体质量的重要举措。“多本”意味着在多种教学思想指导下编写出的风格各异、形式多样、内容千差万别的教材。
4.课程设置多元化。课程设置贯彻语言能力培养与跨文化交际能力并重、语言学习与专业知识学习并重、语言素质与人文素质提高并重的原则。各级各类学校根据各自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不尽相同,同一学校、同一专业因培养个性化复合人才的需要设计了很多课程模块,因而课程设置也有区别。
四、教学要求和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1.教学要求多元化。我国土地广袤,人口众多,国情复杂,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发展水平很不平衡,因此我们的外语教学要求必须实事求是,以尽量符合各地的实际状况。故我们的外语提出了基础阶段的教学要求和高级阶段的教学要求,而每一阶段又分别提出了基本要求和较高要求两种,以实现学习的个性化。
2.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转变把外语考试看做是外语教学的终点,把考试通过率作为外语教学水平高低的唯一依据的错误观念,变终结性评价为过程性评价,把知识考核变成能力培养和综合人文素质提高的手段。除了考试分数外,语言技能、交际能力以及语言和文化等方面的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都成为评价的标准。
3.考核办法的多元化。测试和评估的方式和方法根据不同的课程和不同的学习阶段而有所不同。从题型上看,有客观题和主观题;从形式上看,既有口试又有笔试;从手段上看,既有传统的考核办法,又有随着信息技术发展而增加的机上考试(包括电脑和语言实验设备)、电话考试等;从考试空间看,既有教师和学生面对面的直接考试,又有远距离的间接考试;论文、口头表述、讨论、答辩等都可以作为考核的办法。
五、教师和教育对象的多元化
1.教师队伍来源的多样化。现在的外语教师的培养不再是师范院校的一统天下,综合性大学可以开办师范学院,综合性大学的毕业生可以从事教师职业,社会人士经过考试也可以参加到教师队伍中来。此外,外语教师的国际化非常明显,不少学校都有多名外籍教师从事外语教学工作。
2.教学对象的多元化。一个全民学习外语的热潮早已兴起,目前的外语教学对象既有全日制的学历教育,也有业余的学历教育,还有遍地开花的各类外语培训等。
六、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多元化
1.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教学方法直接关系到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不同的外语教学方法既各具特色,服务于一定的教学目的,又相互作用,呈现出多元化和互补性的特点。国外的翻译法、听说法、视听法、交际法和认知法、自觉对比法以及最新的外语教学法如全身反应教学法、语言经验教学法、合作语言学习教学法、自然教学法、整体语言教学法、认知交际法、人文主义教学法等都对我国的外语教学方法产生了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
我国的外语教学方法在借鉴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已探索创造出一些符合中国实际的外语教学法,如“外语立体化教学法”、“结构・情景・交际法”、“情景・结构・规则・交际法”以及“拼读入门,阅读主导”、“听说引路,优先发展听说能力”等教学模式,还有张思中外语学习法、沉默法、暗示法、自然教学法、机械反应法、顾问辅导法、信息认知法、自觉对比法、自觉实践法、六步听写法、四步连读法、简笔画情景教学法、结构情景交际教学法、复习介绍操作练习巩固五步教学法、释放教学法、密集式全浸入教学法、交际法、折中法等也在教学实践中发挥出巨大的作用。
外语教学方法的多元化还表现在从其他学科的教学方法如发现学习法、探究――研讨法、纲要信号图式教学法、暗示教学法、微格教学法、愉快教学法等吸取营养形成新的教学方法方面。此外还有诸如程序教学法、掌握学习教学法、意义接受学习教学法、非指导性教学法、探究――研究教学法、归纳思维教学法、小组协同教学法、个别规定教学法、批判性思维教学法、创造教育的教学方法等等,这些国内外的教学方法对我国的外语教学方法产生了重大影响。任务型教学、项目型教学和个性化教学已经广泛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去,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我国外语教学的现状和发展。
(1)教学方法理论基础的多元化。语言学对英语教学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英语语言学的诸多流派与分支也直接影响了英语教学法的各种流派。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交际理论、认知理论、信息理论、跨文化交际理论、中介语理论、错误分析理论、人本主义理论等构成了现代各外语教学法的直接理论基础。同时,各相关学科如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等,也对外语教学法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促进了教学方法多元化格局的形成和教学法的优化组合。
(2)确定教学方法的原则多元化。采取哪种外语教学法,是由环境、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方法和学习过程等因素构成的多元结构决定的。在选择教学方法时,对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外语水平、教育需要、社会需要和外语教学理论水平,特别是对学习的主体――学生及其所处学习阶段要予以充分的考虑。外语教学方法的选择既要考虑外语教学的普遍性,又要考虑我国外语教学的特殊性。
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有其历史性,都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时代的合理性。多种外语教学法在借鉴和创新中发展和完善。没有万能的教学法,也没有永远不变的教学法,继承和创新是外语教学法研究的永恒主题。我们应本着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对待不同的外语教学方法和流派,重视继承,更重视创新。
(3)外语教学方法特点的多元化。教学的适应性、教学的整体性、教学的发展性、教学的情意性和教学的双边性是现代外语教学方法的鲜明而又突出的特点。
(4)教学方法研究与改革特点的多元性。1)借鉴与创新相结合;2)教学方法的研究、改革与心理学的研究相结合;3)教学方法的研究、改革与课程、教材的研究、改革相结合;4)教学法理论研究与教学实验相结合。
(5)外语教学渠道的多元化。课堂教学要与学生的课外学习和实践活动相结合。课外学习和实践活动应以课堂教学的内容为基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组织能力、交际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互联网和广播电视等现代化手段极大地拓展了外语教学的空间和时间。
2.教学手段的多元化
我国的国情决定了现阶段我国的外语教学手段既有传统型的,又必须不断推进外语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如利用网上下载材料、自制课件、国内外教学软件、计算机辅助教学、计算机网络系统以及广播、电视、电话等共同构筑多元化的外语教学手段。
综观我国外语教学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基本结论:我国外语教学呈现出多层次、多元化、综合、互补和开放的特点,一个多元化的外语教育格局基本形成。
参考文献:
[1]Asher,J.Learning another language through action[M].3rd edition.Las Gatos,CA:Sky Oaks Productions,1988.
[2]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陈晓燕.关于交际法和传统法结合并用的几点思考[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
[4]李庭芗.中国当代外语教学法流派[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5]廖晓青.任务型教学的理论基础和课堂实践[J].中小学外语,2000(11).
[6]刘润清.外语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3).
高校课程教学中学生的学业评价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从高等教育诞生以来,人们就试图通过各种途径和方法来解决评价问题,但是最终效果都不理想。笔者在《信息技术教学法》课程中基于课程的三维目标提出了过程性评价的方法,特别是基于网络平台,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多元化评价,本文是对十多年来多元评价实践的总结。
高校课程教学中学习多元化评价
在高校中,传统的评价模式是以期终考试为主,评价无形之中就变成了甄别过程,缺乏教学评价对教学的调控、纠正和反馈功能,特别是忽视了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
要想真正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要改变评价方法,笔者认为,高等学校教学评价的突破点在于采用多元评价模式,突破考试是唯一决定学生成绩的方法,体现评价的过程性和实时性。过程性评价[1]应该贯穿学生课程学习的整个过程,即需要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根据课程的内容进行多方面的评价。
与传统的教学评价相比,多元化评价具有以下优势:第一,改变评价的功能,重在促进学生发展。第二,评价的内容更加全面化。第三,评价的方法更加多样化。第四,评价的主体更加多元化。多元化评价强调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包含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评价等,多元的评价主体不仅能从不同的视角发现问题,反馈信息,而且各主体均能从中受益。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成了一种互动的过程。
课程的三维目标
课程的教学评价应该紧密围绕课程的三维目标,采用过程性评价来检验学生的学业效果是否达成了三维目标是个有效的途径。《信息技术教学法》的教学要求是: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及其目前的教学动态;掌握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理论、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和教案的撰写及初步的教学能力,掌握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评价、与其他学科整合的理论;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信息技术教学与素质教育;具有初步开展教学研究的能力;为学生成为优秀教师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的三维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理解新课程改革的背景、理念与思路,了解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发展过程、各阶段的特点,明确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目标、信息素养及其内涵,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体系,以及高中新课程标准中各模块的内容体系。②掌握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中积极的因素,掌握教学设计的模式及方法,并能自觉地应用相关的教学理论。③理解教学评价的新方向,掌握过程性评价方法在平时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并合理使用综合性评价方法。④理解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具有的素质、知识和技能,了解目前制约教师发展的一些因素以及提高的策略。⑤掌握说课与试讲的过程与技能,为成为合格乃至优秀的教师打下扎实的基础。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通过听教师讲解掌握课程的主要内容;通过师生的互动讨论,促进思考、提高创新能力。②通过观摩优秀教案、省师范技能竞赛录像、说课与试讲的录像及教师的点评,提高认识。③通过自主设计教案、现场说课和试讲以及师生的实时点评,学生说课与上课的能力。④通过听专家的讲座开拓视野,通过与一线教师和课程研究专家的在线交流,深刻理解教学设计的思想和方法。⑤对自己和同学的教学设计成果、说课试讲实时讲评,及时指出不足,不断改进、提高技能。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树立成为优秀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的志向,提升使命感和责任感。②树立学校教育应该是为了让每位学生的能力有最大提高的理念。③养成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具有不断创新教学模式的意识。
《信息技术教学法》课程多元化评价的实践
多元化评价只是一种评价的理念,但是如何将其落实到现实中,笔者认为可以借助网络技术来实现多元化评价。网络技术的实时性、交互性、数据处理的高效性等特性都有助于实现多元化评价。借助网络技术,可以实现学习者参与学习过程的评价、学习者对自己学习过程的评价、其他学习者对学习者的评价、教师对学习者学习过程的评价、教师对学习者学习结果的评价、外界人士(在职中小学教师)对学习者的参考评价等。
实现基于网络平台的多元化评价不能够仅仅依靠理论上的探讨,笔者以所教授的《信息技术教学法》课程为例,从2001年开始将基于网络平台的多元化评价从理论层面推向实践层面,并且在其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与思考。
1.《信息技术教学法》课程多元化评价的理念
在《信息技术教学法》课程中,笔者认为,评价需要强调过程性、人性化、主体化、真实性和情境性,以促进学生的发展。所谓过程性,就是教学评价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始终,实践性比较强的内容如试讲、说课、教案、教学研究小论文等占总课程成绩的70%左右,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及时的评价、对学习不足的可以多次学习、多次评价,达到掌握为止。而期终考试则以教育理论及其应用分析为主,占30%左右。所谓人性化,就是在评价的过程中不是以给出学生的学习等级为目的,而是以指出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如何改进的评价方式,来促进学生的提高为目标。所谓主体化,就是允许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每位学生既是被评价者又是评价者,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所谓真实性和情境性,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提供真实的环境,评价也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如对学生讲课或者说课的评价,某位学生在其他同学面前进行真实的讲课或者说课,然后,其他学生和教师对讲课者进行当场点评(考虑到课堂中不可能每位学生对试讲者给予点评,但每位学生可以在网络中给出评价意见,使评价在真实的情境中成为现实),提出改进的建议,体现了教学评价的真实性和情境性。
2.《信息技术教学法》课程多元化评价指标
学习评价指标是对学习评价目标的具体化、行为化和操作化。在《信息技术教学法》课程多元化学习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时,我们根据评价的总目标首先设计出课程的评价模块,称为一级指标;再结合各模块的特点,设计出各模块的个性评价指标,称为二级指标;最后,根据课程整体评价目标,给出各评价指标在总体评价中的效力,确定其在整个评价体系中的权重。
对于一级指标“期末考试成绩”和传统的考试一样,以一次考试决定其成绩,而试卷的命题则以教育理论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为考核的重点。其余的一级指标“平时课堂表现”、“试讲(或说课)表现”、“教案(课件)”、“教学研究小论文”则有其对应的二级指标、权重及评价方式,而评价指标的确定要包含学生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现。[2]
3.《信息技术教学法》网络评价系统
由于过程性评价的工作量非常大,所以笔者提出并实现了基于网络的评价系统应用于《信息技术教学法》课程中,占总课程成绩70%左右的实践性考核内容都可以利用该评价系统进行课堂内外的评价,对评价结果不满意的考核内容,学生可以多次学习、重交学习结果并重新评价,学生是评价与被评价者。该系统还实现了远程评价,聘请一些有较高水平的中学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者,从而实现了《信息技术教学法》课程评价的多元化,为过程性评价的高效实现提供保障。
基于网络平台的评价系统主要具有以下功能:
学生作品的递交:学生将教案(课件)、试讲或说课(录像)、论文、见习报告等在网上递交作业。
其他学生与专家(教师)对学生作品的浏览和评价,评价包括等级评价以及具体的建议性评价。
学生的自我评价和教师检查评价结果:锻炼学生作为教师的基本评价能力,也能让任课教师查阅每个评价者对所评价的作品的具体评价细节,以确定评价者的评价态度。
课堂的实时评价:针对学生的课堂试讲或说课,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利用该评价系统当场给试讲者进行评价,同时可以借助课堂讨论,实现评价的实时性,增加评价的效果。
学生学业评价结果的查询:学生登录网站可以查到匿名的评价者给予每个作品的评价成绩(百分制),以及教师实名文字评价和改进建议、学生匿名文字评价和改进建议。
重复提交作品:学生如果对自己的作品不满意,可以根据评价者的建议进行修改,然后重新提交修改作品,等待教师和同学的再次评价。考虑到课堂说课(试讲)受时间限制,对评价感觉不理想的学生,可以在课外自己说课(试讲),然后把录像提交到评价系统,再进行评价,直到教师和学生认为满意为止。
数据的处理和转换:对具体的作品评价,评价者主要按等级制。我们建立了等级制转换成百分制的数学模型,系统后台进行处理,得到百分制,最后教师可以把它转换成学生的课程总成绩。同时,评价者可以对作品进行必要的点评,指出其优点和不足。
系统可以统计学生对他人作品的评价情况,以考察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能因为与其他同学关系的好恶而影响对其作品的评价。
基于网络平台的高校课程多元化评价思考
通过十多年《信息技术教学法》课程多元化评价的教学实践,笔者有以下几方面的思考。
1.高校课程多元化评价的效果明显
通过这样的教学评价改革,学生们普遍感觉学习笔者的课程“很累”,在平时的学习中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不能有丝毫的松懈,但也明显地感觉到评价不是“负担”,不再害怕评价,也乐于评价和被评价。当然,收获是实实在在的,尤其是当学生们进入到实习阶段或走上工作岗位后,体验是比较深刻的。
2.基于网络平台的多元化评价改变了传统教学评价
基于网络平台的多元化评价改变了传统的一考定成绩的模式,使人们更加关注学习者学习的过程性、情境性和实时性,使高校教师的评价方法和手段更多样化,教学评价更彻底和全面。网络平台,节省了教师处理过程性评价的时间和精力,也使更多人能够参与到评价过程中,使多元化评价的理念可以从理想转为现实。
3.基于网络平台的多元化评价促进了学生的积极主动学习
一、引言
英语专业的人士都清楚精读课的重要性,所以精读的课节多,精读老师的任务重。而且我们也知道精读既要巩固学生已有的英语基础,又要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其它专业课相比,精读可以说是综合了听、说、读、写于一身,担负着重要的职责,因此上好精读课是高校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笔者认为,要想提高课堂的效率,最重要的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开发他们的大脑,激发他们的潜能,那么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呢?这就要求作为课堂主导者的教师的运作和策划。我们可以采用“问题教学法”开发学生的智慧,激励他们的兴趣,实现精读教学的最佳效果。
二、问题教学法
2.1 问题教学法
对于问题教学法的定义众说纷纭,综合起来可以这样认为:问题教学法就是把教材的知识点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在寻求、探索、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中,掌握知识、发展智力、培养技能,进而养成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教学法”在教学活动中以“问题”为线索,以情境发现探索知识,掌握技能,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从而促进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
2.2 价值理据
该教学模式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借鉴,以建构主义理论为依托,同时汲取了心理学有关“问题解决”方面的理论和研究成果。
2.2.1 多元智能论
多元智能论的创始人是加德纳,加德纳将智能定义为:“一、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二、提出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三、对自己所属文化提供有价值的创造和服务的能力”(1989:231)。鉴于此,加德纳在教学上提出了“问题解决”方法问题教学法,要求教学中必须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并根据不同的教学方式和手段来解决其中的问题,以多元智能的方法来解决与掌握其中的知识。通俗地说,就是为了解决问题,教师的责任就是提供多元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能够选择适合自己智能特点的有效方法解决问题,促进多元智能的开发和发展。
2.2.2 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可以追溯到瑞士的皮亚杰(J. Piaget),它是认知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在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中,“问题”成为建构学习的载体。知识是个人经验的主观反映,是主体对自身经验的理解及意义化,学习是靠认知主体凭借自己经验的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只能靠自己的建构来完成,学生不是被动的知识吸收者,而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2001:35)。在对问题的解答过程中,形成知识的建构,完成习得。
2.2.3 语言输入理论
1985年Krashen(克拉申)提出了语言输入假说,他的理论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1)习得与学习,(2)习得的自然顺序,(3)语码监控,(4)语言输入,(5)情感过滤。他认为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语言输入是第一性的,语言习得是通过理解信息,即通过接受大量的“理解性输入”而产生的。采用图示来描写他的框架如下所示:
Input→filter→organize→monitor→output
(输入→过滤→组织→监控→输出)
这个图示也是大脑进行工作的循环路径。大脑在接收到外界的刺激时,要经过加工,把外界的信息进行重组和监控,最后再反作用于外界,也就是输出的结果。问题法的由浅入深和循序渐进恰恰符合了理解的这个层面。判断学习者是否理解了所接受的信息的途径是看:(1)信息接受者的反应,能否理解所习得的语言要点和语法规则,识别出其适用的范围和语境。(2)信息接受者能否再现信息,通过记忆和存储,将所获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从而在新的语用中进行整合和再现。(3)信息规律内在化,学习者通过学习能够直接使用语言、认识语言规律、并且形成一种内在的机制,即英语的思维习惯,发生质的飞跃。这一点也是问题法的优点所在,问题法通过问答使教师可以迅速地了解和把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从而有的放矢地选择讲授的重点,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问题教学法实施原则
问题教学法的实施关键在于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创建弹性、宽松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开发教师提问问题的技能。
首先,教师必须转变“师道尊严”的思想,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努力创设平等、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教师还要努力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处于“若有所思”的状态,方能做到“学”、“疑”、“思”相结合,逐渐形成问题意识和有解决问题的办法。
其次,问题教学法的实施要求进行教育管理制度和教学体系的创新,不仅要有民主的管理作风,还要进行教学方法及内容的改革,大力提倡开放式教学。更重要的是,在教学管理制度的制定和教育决策过程中,要强调学生的参与问题教学法,要大力提倡“学生自治”或“自我教育”,使学生在参与教学管理过程中学会思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和学校的主人。
此外,实施问题教学法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无疑而生疑”,由“有疑而思疑”,由“思疑而释疑”,由“释疑而心怡”,从而逐渐养成思考问题的习惯和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学—疑—思—释—怡”的过程,就是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过程,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自主学习意识共同构成了学生学习过程的两大重要要素。
四、问题教学法的实施步骤
我们可以从问题的设置、探索、解答、讨论和总结五个步骤来分析具体的课程内容,以高等教育出版社第一册的第一课 “My First Job”为例来分析问题教学法的实施步骤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4.1 问题的设置
问题的设置是指教师要对课程做综合的考量和策划,分为课前、课上和课后问题。课前问题涉及到知识回忆,过度和新内容的提出。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练习和问题质疑来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同时根据章节之间的联系,将知识过渡到本节内容。课上问题则要求依据本节重、难点提出问题。可以通过疑问句出现,也可以呈现为布置的任务;或是创设、模拟情境。课后问题包括布置作业练习题或考试题所提出的封闭性问题,也包括在教学改革中,让学生解决的如“一题多解”或“一解多问”之类的半开放性问题,更包括某些全开放性问题。
就第一课而言,涉及到学生的童年回忆,因此设置的问题要激起他们的兴趣和对往事的留恋,如Please tell us your first job. Do you still memorizeyour first salary, how much is it? Why do you do your first job? What have youlearned from your first job? 通过问题的回答,学生不但会积极参与到课堂的学习气氛之中,而且情感因素被充分调动起来。此外,最后一个问题对课文的重点起到了铺垫的作用,为课文的学习打好了基础。这就要求教师在设置问题时,要难易适度,繁简各重。
4.2 问题探索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内容,并且解读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同时要求学生在阅读教材时提出问题。这一过程对教师和学生都有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传统的“双基”,还要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并塑造健全的人格。
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提出一些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封闭性”问题:解决问题的条件基本具备,解决问题的方法是现成的,或者仍然需要问题解决者自行探求的,答案只有一个。如要求学生阅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就每段课文提出一个问题,第一段可以是“What did the author do when he was six yearsold”;还可以根据课文内容提出综合性问题“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in the story?”。其次,教师则提出“半开放性”和“开放性”问题,半开放性问题的界定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不是现成的;而开放性问题顾名思义有多种答案,而且是发散性的、不确定的。只要符合基本思路,答案并不是唯一的。问题探索学习,是一个跨越式的发展,是教学理念到方法策略上的飞跃。
4.3 问题解答
自我研读、学习、探索总结回答问题。从问题解决的整体过程来说,问题解决除了总要指向某个预期结果外,总要引发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和元认知活动,并最终要通过一系列的外化技能写、或说加以表达而实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认知领域意识到了难题的存在,并且会识别出问题。潜在的心智特征决定了他们要通过各种可能的方法解决这些难题,这既锻炼了他们的心智,也培养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因为问题的解决是个“思考—探索—再思考”的螺旋式上升过程,而答案的寻找很多时候不是个体所能为的。第一课的一个综合性问题“What can you learn from this lesson?”就不是单个个体所能完成的问题,它需要集体的智慧。
4.4 问题讨论和总结
通过问题探索问题教学法,学生对于问题的解答已经基本有了解决方案。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整理,并进行观点陈述、修复和辨析,根据探索结果,学生发言,其它组别可以进行修正。在自我完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同学间展开辩论。分析论据,得出结论。根据所学编写问题,每人一题不得重复,起归类作用。教师点评,可留做作业,或课堂解决,也可作为下节课引言。
五、结语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激活或唤醒思维材料的刺激因素。问题情境的呈现,不仅引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在认知结构中搜寻可填补构成问题“空缺”的知识经验。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学生头脑一系列的思维加工活动,使学生不仅获得陈述性知识,还获得程序性知识,既发展了认知能力,又发展了元认知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学生在动机推动下,激活了经验,调动了潜能,解决了问题,不仅会产生成就感与自信心,还具有增值效应,能够成为教学持续生命力的动力源泉。因此我们在精读课堂中可以充分利用问题教学法,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并且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Bruner,J.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M].Boston: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0.
[2]Ellis, R. The Study of SecondLanguage Acquisition [M].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4.
一、引言
随着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的日益全球化,掌握一门外语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英语是江苏中等职业教育外语教学的主要语种。根据新的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在课程改革的风向标——英语技能大赛的引领下,并结合职业学校学生的特点,英语课程不仅要帮助学生打好够用、实用的语言基础,重视对学生进行基本的语言技能的训练,更要注重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英语的技能,特别是使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一种比传统的单纯语言教学更为有效的教学模式——多元识读教学法应运而生。
二、何为多元识读教学法
“多元识读”教学法是当今世界较为新颖的教学理念,在我国尚处于研究和应用的初期。“多元识读”(Multiliteracies)这个概念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澳大利亚。1994年9月,来自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的11名语言学家在美国新罕布洲的新伦敦召开了为期5天的会议,正是在这个会议上他们提出了“多元识读”这个概念。从2004年起,多元识读教学法逐渐在中国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开始应用,该教学法突破了外语教学中以语言为中心的传统识读教学模式,利用声音、图片、颜色、动漫、录像和创设的情境相结合,着力提高学生多元识读的能力。同时,多元识读教学法克服了传统的以语言为中心(language—centered)灌输式(the transmission model)教学模式的缺点,注重运用各种符号资源习得语言和文化,使英语学习不再是单边的接受过程,而是了解、比较和批判性吸收多元文化,通过交流融会而达到创新知识的目的的过程。.
三、多元识读教学法对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的启示
在中等职业学校英语课程改革大力推行的时代,多元识读教学法适用于中职英语教学。若教师能掌握多元识读教学法的理念,有效地将它贯彻于英语教学中,就定会提升和拓展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和方法技能,培养在实际工作环境中用英语解决问题的能力。
针对英语课堂教学,多元识读教学具体可以分为四步:情景操练(situated practice)、明确指导(overt instruction),批判性框架(critical framing)和改造式操练(transformed practice)。如何将多元识读教学法与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新课程相结合,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下面以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新版英语教材基础模块下册Unit 4 What’s in Fashion?谈多元识读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运用。
1.情境操练。是指将班级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的成员都根据背景、知识和经历扮演不同的角色,沉浸于构建意义的操练之中。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在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使用的新版英语教材,其编排以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未来职业场景为主题,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内容新颖、实用性强的主题活动。在第四单元听说板块What Should I Wear?的教学中,在学生对范例对话学习完成之后,教师可以设计若干个生活或工作的场景,如If you have a date/party/interview,what will you wear?同时可借助多媒体技术及设备的运用,在PPT中呈现相应的场景图片或影像,让学生的听觉、视觉等感官产生一系列冲击,使学生仿佛置身于教师所设计的场景中,从而进行对话活动,这会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度和有效性。在活动呈现之后,通过师生评价、生生评价和学生自评相结合的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听说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2.明确指导。是指教师积极干预。教师在学习者学习活动中起支架作用,引导学习者利用已有知识和经历进行自主探究,扩展新知识,并将新知识转化为更高程度的理解和表征能力。教师搭脚手架让学生进入情境,并辅助他们独立探索和发现、协作学习以发掘他们主动构建意义的潜力,在交流协商中通过意义建构实现知识扩展。第四单元分为7个相对独立的板块,依次是Warm—up,Listening and Speaking,Reading and Writing,Language in Use,Real Life Skill,Further reading,wrap up,每个板块之间有一定的联系,但是脉络不够清晰。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已有能力和实际需要,对教材进行整合,所以在对这个单元的处理中,尽可能地找出7个板块之间的联系,再结合他们所学的专业(艺术专业),将整个单元有关于Fashion的话题拓展成为两个部分:一是appropriate dressing,艺术班学生的穿着常给人个性、怪异、追求名牌的感觉,所以这部分的内容能给学生的日常穿着起到引导作用,也从情感层面对学生进行了引导,二是trendy activities,包括physical activities和job activities,listening and Speaking(B)& Further reading部分正又属于这些内容,通过对自己时尚观的评估和对工作广告的认识,完成这部分的内容,对自己未来职业的一个设想,因为艺术班的学生大部分人都将从事与艺术有关的工作。通过这样的教材重组,教师给学生搭建了稳固的“脚手架”,学生有目的地、兴趣浓厚地合力攀登,教学效果很好。
3.批判性框定。是指学习者运用历史、社会、文化、政治、意识形态、价值观的知识体系对事物进行批判性的理解。第四单元reading部分的语篇Designer Brands Aren’t for Me!在这篇文章的构建中,不仅要掌握作者对品牌的态度,而且要呈现自己对品牌所持的观点。每个人对事物判断都有自己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赞同或是不赞同,追求品牌,阐述自己的理由。教师也应对学生的评判给予明确的指导,辅导学生利用各种资源构建知识体系,提升其对各种语态语篇的批判能力。
4.改造式操练。是指教师帮助学生把设计原则应用于不同的语境,生成新的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不仅要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在学会知识的同时,更注重方式方法的掌握。学生的自主探究与自主学习的能力对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通过使用多元识读教学法对第四单元教学之后,学生在学习其他单元时能主动探究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什么,自己预期掌握的内容有哪些,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掌握,该单元的学习对未来职场有何影响,试着自己搭建一个个脚手架,通过图书馆、互联网、杂志、广播或电视等多渠道查找所需要的信息和材料,从而形成主动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
四、结语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大力推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多元文化的不断渗入,中等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学已发生了显著的改变,使得以语言教学为中心的传统的识读教学法不再能适应未来职场对职校学生英语能力的要求。多元识读教学法的适时运用,有助于增强教学效果,对培养新时代所需要的多元识读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多元识读能力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只有通过师生双方的不懈努力,才能使这种教学法在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学中落叶生根,繁荣茂盛。
参考文献
一、引言
“中国对外贸易”是我国高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将其设为该专业的必修课或选修课。该课程以我国对外贸易的理论、政策和实践为研究对象,具有理论性、政策性和发展性的特点。该课程的传统教学方法是教师讲授法。在教学实践中,单一地使用“讲授法”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这种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式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采取传统的授课方式,即使此门课的课程内容能跟上我国外贸发展的形势,学生掌握的也只是我国外贸发展的现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得到提高,当他们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时,会发现对现实的贸易问题不知从何入手解决。因此,该课程的教学方法迫切需要进行改革。针对“中国对外贸易”课程的特点,众多院校都进行了相关教学改革。如东北财经大学的李辉把专题式教学应用于“中国对外贸易”课程教学中,包括专题教学课程体系的设计、课程内容的设计、专题教学方法的设计、专题教学手段与考核评价方式五个环节,目的在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1]又如新疆石河子大学的唐勇和陈砺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启发学生对理论性较强的知识进行深入探究,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他们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2]南京大学、南开大学、江西财经大学、大连民族学院等高校也分别对“中国对外贸易”课程教学体系进行了改革。20世纪八九十年代,西方一些发达国家高校就已开始运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它改变了传统教学中教师“一言堂”的现状,较好地解决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问题,融知识、能力、素质教育为一体,是培养综合型、应用型人才的一条很好途径。目前,国内很多高校在不同课程的教学中均尝试运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郭雪峰在“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中采用了该教学方法,以教学项目为主线来组织教学内容、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并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再如,刘波等指出了当前高校计算机教学的误区,结合授课对象的特点和实施项目驱动式教学所需具备的条件和要求,在计算机课程教学中采用了该教学方法。[4]
二、项目驱动式教学的实施
从各个高校在不同课程教学中应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的实践来看,该教学法在实践中的教学效果受到课程特点、学生和学校的支持与配合、教师的科研和教学能力、学生的学习基础等的影响。因此,针对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特点以及“中国对外贸易”课程在专业课程中的定位和性质,需要探索出适合我校该课程的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的具体实施方案,以进一步促进“中国对外贸易”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我校自2004年开始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生开设“中国对外贸易”课程,目前该课程为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设置的专业选修课。该课程研究内容决定了课程理论性较强,且伴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正持续更新和发展。因此,自2005年开始,笔者就不断探索该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形成了该课程教学中讲授法与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相结合的模式。笔者在“中国对外贸易”课程中应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的具体过程如下:
(一)教学内容结构的调整
利用32学时对“中国对外贸易”的基本理论和方针政策等知识点进行讲授,8学时开展项目驱动式教学,分别设置了农产品贸易和区域经贸关系两个方面的项目。项目具体名称根据授课学期的中国对外贸易前沿热点问题进行确定。
(二)项目驱动式教学在“中国对外贸易”课程教学中的实施
学生通过教师设置的各项目,学会在项目小组中分工合作、对项目研究的整体方案的设计、文献数据等资料的查找、数据的分析、图表的制作、项目研究成果汇报PPT的制作和课程论文写作等。在各项目组开展研究的过程中,教师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微信群或QQ群等平台对学生遇到的问题及时进行指导和帮助,课堂成果汇报时教师和其他小组同学可以提问展开讨论,最终由教师对各组成果进行评分和点评。因选修“中国对外贸易”课程的学生大多为大三学生,即将要开始课程论文和毕业论文的写作,然而由于学生没有学习过经济论文写作,且对论文写作的基本要求、规范及查阅文献数据的途径等掌握很少。因此,教师在实施项目驱动式教学法过程中,使之与课程论文、毕业论文写作相结合,在指导学生进行项目研究的过程中教授学生论文写作的基本方法和规范等,为学生后期课程论文写作和毕业论文写作打下基础。
(三)项目驱动式教学效果的评价
项目驱动式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授课学生进行调查,从而了解项目驱动式教学法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同时,结合教学效果的评价,不断进行教学法的改进。从近年来所教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反馈结果看,项目驱动式教学法能较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查找文献、数据、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规范制作Excel图表、制作PPT以及课程论文写作的基本能力得到了提高;学生通过参与到项目学习的整个过程,其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团队协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三、项目驱动式教学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项目驱动式教学在“中国对外贸易”课程教学的应用中遇到了如下问题:
(一)授课内容需不断调整和更新
“中国对外贸易”课程传统的授课方法是以教材为依据,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这种教学方法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加之教材内容总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不能让学生及时掌握最新热点问题。因此,采用项目驱动式教学法首先要对授课内容进行调整和更新,压缩部分理论内容,增加项目驱动式教学的课时。
(二)项目驱动式教学的课时少问题
项目驱动式教学在实施时只安排了8个学时的课时,最多只能安排两个项目。因此,需要适当增加项目驱动式教学的课时量,让学生能参与更多的项目研究。
(三)选课学生人数多,项目分组人数设置的问题
目前,每学期选修“中国对外贸易”课程的学生人数在130人左右。如分组过多,学生汇报项目研究结果需要较多课时;如减少小组数量,则每组人数又过多,不利于项目的开展。
(四)传统的成绩考核方法需改变
传统的成绩考核以期末闭卷考试卷面成绩为主,对学生课下学习过程考查比较欠缺。项目驱动式教学需要学生课下花较多时间查阅文献和数据、进行小组讨论、制作PPT以及项目论文的写作。因此,需要增加平时成绩所占比重,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考核,才能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效。
四、项目驱动式教学的改进措施
(一)调整与拓展原有授课内容
授课内容包括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基本政策、中国对外贸易管理制度(法律制度、关税制度、海关管理制度、贸易促进制度)、对外贸易关系、农产品贸易等专题。教师讲授专题内容前启发学生先自学,教师重点讲授难点,并多结合案例或实例进行分析。项目驱动式教学是以基本知识点为基础开展的。
(二)增加项目驱动式教学的课时数
由原来的8个学时增加到20个学时,设置农产品贸易、区域经贸关系、贸易争端等方面的项目,具体项目名称结合每学期中国对外贸易中的热点问题制定。
(三)每组人数控制在7人以内
目前,选修“中国对外贸易”课程的学生人数较多,一般在100人以上。那么,一个项目的分组数量就会在20组以上,汇报项目组的成果需要较多的课时,且先汇报完成的组到最后几个组汇报时学习的积极性会大大下降。因此,建议5个行政班选修该课程时,分为两个教学班来授课,每个教学班人数控制在70左右,每个小组7人左右。
(四)对评分量化标准进行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