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3 10:02:52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4篇西方文学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西方文学论文

篇1

二、西方文学作品的讽刺艺术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

1、西方国家的开放、大胆的国情决定了西方文学作品的开放的讽刺艺术由于刚开始的西方文学作品的讽刺艺术,并不是很受人民的喜爱之情,于是戏剧就在客观上以人民的真实生活来进行反映,这样容易引起人民的共鸣,给人民一种现实生活的重现,便打出人民的愿望与心中的需求,在生活中无法达到的一种心理体现,在剧中淋漓尽致地变现出来,让人民感同身受。也就把现实生活中的不好的现象深刻地展示在世人的眼前进行讽刺与挖苦,反映出生活中的真实情况,这样的表现形式比较直接、大胆、一目了然、一针见血,让人民深刻地感受到社会中的海岸势力,从而更好地提醒世人。当然,这也是与西方国家的国情相吻合,西方国家的人民思想开放,大胆,比较容易接受人民对于自己的教诲以及很快地接受一些新的事物。

2、中国的含蓄、胆小的人民心理决定了我国文学作品的含蓄、内敛的讽刺艺术相对应地,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国家,我们的人们普遍比较含蓄,害羞,内敛而且比容易在外人面前表现出自己丑陋的一幕,尽可能地把自己美化的一面展示给别人,就是没有一些优秀的、值得别人为之骄傲的地方也会打肿脸充胖子,尽可能地运用一些虚假的手段表现出来,而不像西方人那样开放,直截了当。尽管有时候需要毕现出来,也是通过一种委婉、含蓄的方式,还要思前想后,看看哪种形式对自身的伤害最小,才能达到心中的最满意效果。中国的这些具体情况都导致了我国文学作品的讽刺艺术不可能公开性地对一些黑恶势力的批判与嘲讽,无论要反映怎样的社会现实,都会通过一些言外之意表现出来。

篇2

2.A:Whereareyoufrom?B:Howareyou.(Hawaii)显然,这两则对话中,B的回答都是错误的,但假如对话中的A了解美国的地区知识,知道美国有两个州是阿拉斯加州和夏威夷州,就不会出现把“阿拉斯加州”听成“我会问她”,把“夏威夷州”听成“你好”。综上所述,了解较多的西方的一些文化对我们提高英语听力而言是很重要的。2.西方文化对英语口语表达的影响。了解一定的西方本土俚语的表达习惯和说话规则是我们有效交流中的重要部分。说话者除了要有标准的发音、准确的语调外,还要注重场合。例如,一学生在做完一场英语演讲后,希望外教对自己有所指点。他说:“I’mdesirousofexploringyourfeelingonthelecture.”外教听了非常惊讶回答道:“YourEnglishistoobeautifultobetrue.”但这位学生不太接受这样的评语,他说这个句子是用的书本上的语句。那位外教接着解释说:“像desirousofexploringyourfeelings这样的短语在口语中是不适合的,一般都说成‘I’dliketohearyourviewsonthelecture.’或‘MayIhaveyourviewonthelecture?’。”英美国家的文化中有着浓重的宗教色彩,在种独特的文化背景之下,习语中难免会被蒙上一层宗教色彩。主要来源于古希腊罗马的神话传说,古典的寓言和故事,历史大事件,体育娱乐以及农业和日常生活等。俚语的理解难度是我们有目共睹的,其原因就是它的地域性过强。通过了解英美国家的传统文化背景,地理文化环境,民俗民风是认识和提高英语口语的关键所在,也是突破英语口语的关键所在。

3.西方文化对英语阅读的影响。谈到阅读,就更不能忽视对英美西方国家文化背景的了解。因为阅读是针对大篇幅的文章进行解读和赏析,若是没有较好的文化知识背景,许多内容将无法掌握,阅读是综合了一个人的语言知识、专业知识、文化背景了解以及校正能力的过程。如果对西方文化了解的太少,则会影响到阅读时达到的效果,离欣赏就更难了。所以,想要在阅读方面有所提高,光有词汇跟固定的语法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多了解更多的西方文化背景知识,多看一些跟西方文化背景有关的文学作品以及杂志等,并留心和相应的积累一些历史方面以及民俗方面的素材。

4.西方文化对英语写作和翻译的影响。此外,了解西方独特的文化对我们进行英文写作与翻译也不小的促进作用。因为文化习俗大不相同,同一件食物当其处于两个完全不一样的不文化背景之中时往往引起出乎我们意料的差别十分明显的意义,那么它所代表的文化形象也就不同,即使是相同的表达法,在意义上也会大相径庭。在数字范畴、颜色偏向上都可以得到验证。英语西方国家认为单数吉利,如onehundredandonethanks(千恩万谢),haveonethousandandonethingstodo(日理万机)等;基督教文化之中的特殊存在“三位一体”(theTrinity)明确了“三”所包含的的深奥文化,人们经常性的把事情的整个发展的过程一分为三,以图吉利,因而有“Allgoodthingsgobythrees.”(好事成三)一说。“三”被寓意为“完美”。但在中国,文化习俗中崇尚偶数,“二”有成双的意思。由此可见汉语的“二”与英语的“two”具有不同的象征意义。我们不能将这些词直译出来,不然很难被英语文化所接受。在英语和汉语里,颜色偏向上有很明显的不同,如brownbread是黑面包,brownsugar是酥糖,blacktea是红茶,green-eyed是红眼病。

二、如何更好地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习西方文化

由以上可见,西方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在英语语言的学习过程中是很重要的,想要更好的了解英语,就必须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更多的了解西方文化,多看一些报刊或者反应西方独特文化的杂志,电影电视,体验异国的文化气氛,在与外国人交谈中更好的留心和积累一些西方文化方面的知识。通过实践活动,了解由于生长于不同的国度,生活习惯以及文化传统有着很大的不同。西方文化中有很多宝贵的东西,无论是神话还是一些生活习惯,都值得学生学习与借鉴,在某种程度上对于我们知识面的拓展有着不小的作用。也提高了自身的写作和阅读能力,并且更好的了解到了西方国家的文化之后的故事。

篇3

二、阿拉伯抒情诗与十四行诗

阿拉伯抒情诗与欧洲十四行诗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争议更大的问题,因为十四行诗的起源至今还没有真正搞清楚。有可靠根据的,只能追溯到意大利。当然,也有学者认为更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安达卢西亚的“彩诗”和“俚谣”:它们首先对西班牙、法国南方及意大利北方的普罗旺斯游吟诗人产生了影响,然后是意大利诗人率先创作十四行诗。这种说法有一定的历史语言学证据。“十四行诗”的英文和法文名称,都写作sonnet(故旧译“商籁体”),源于意大利语sonétto,而后者又源于普罗旺斯语sonet。但问题是阿拉伯彩诗等对普罗旺斯诗歌的具体影响还不十分清楚,恐怕是出于对地理位置上的靠近以及彩诗等与十四行诗都是多韵诗体这类因素的考虑。另外,我国老辈学者、学贯中西的杨宪益先生曾在1983年发表过《十四行诗,波斯诗人莪默凯延的鲁拜体与唐诗》一文,提出了一种更为大胆的猜想:不但欧洲最早的十四行诗是从阿拉伯人方面传到意大利的,而且其来源还可远溯到中国。他一口气列举了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的5首“十四行诗”,其中与十四行诗最相像的一首诗是《月下独酌》。这首诗开头是一个八行诗组,用的是一个韵;然后是一个间隔,下面是一个六行诗组,用的是另一尾韵。还有前面的八行诗组又可以分为两个四行诗组;第二个四行诗组是第一个四行诗组的延伸和发展。所以,无论在形式上,还是结构的具体安排上,这首诗完全符合意大利的十四行诗体的规律。这个猜想的证据链上显然有更多的“缺环”。从时间上来说,李白的诗最早,是在8世纪,欧洲出现十四行诗在13世纪,而阿拉伯的彩诗等恰好介于两者之间。所以,这里至少有两大“缺环”:一是阿拉伯把十四行诗传到意大利的证据,另一个是十四行诗从中国传到阿拉伯的证据,两者都是缺失的。因此,从眼下的情况来看,还缺乏条件来进行“影响比较”研究。然而,这并不削弱杨先生猜想的研究价值。它至少向我们提供了进行“平行比较”研究的一个方向。从这个平行的角度来看,中国、阿拉伯和欧洲似乎都有十四行诗。在这里不难找到弥补“阿拉伯缺环”的资料。有位西方学者认为,许多十四行诗很有可能是阿拉伯的“格宰勒”(ghazal),即情诗的变种。一首传统的情诗是由5个到15个对句构成的,典型的是7个对句。而7个对句(每个对句就是两行诗句)的情诗就有可能被认作为是一首十四行诗。笔者按此线索,查阅了仲跻昆教授编译的《阿拉伯古代诗选》,该诗选收了有波斯血统的诗人艾布•努瓦斯(AbūNuwās,762年~813年)的诗作34首,其中有4首情诗就颇像十四行诗。这里仍不免使人联想到欧洲的十四行诗,因为后者从内容上来看也确实大多是情诗,故又有“爱情十四行诗”(lovesonnet)之称。这难道又是巧合吗,而且,这类情诗的内容最初反映的恰恰是中世纪的“骑士之爱”。加之“十四行诗”的名称又源自于普罗旺斯语,这一切似乎都暗示着它与普罗旺斯的“骑士抒情诗”有某种渊源关系。不过这已超出笔者的专业范围,还得有赖于治欧洲文学史的专家(特别是法国文学史的专家)去考证了。

篇4

网络文学也好,手机文学也罢,都只是形式的改变而已,内容上并没有创新。并不像从古典主义到浪漫主义,到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所具有的内容的创新和改变,没有精神内核的改变,而从古典主义以降,各种文学流派都是在大的社会背景,历史背景发生激烈变革冲突的时代伴随着人们精神层面大的震动而发生的,代表的是人们精神内涵的发展和走向。显然,手机文学,网络文学还足以代表人们精神内涵的发展和走向,只不过是人们业余消遣享乐的一种。

如此一来,未来文学发展的趋势是不是将要从神坛中走下来,变成深入民间,甚至是民间世俗的一种,文学家是否也变得不再高不可攀,不再是才华横溢,学识渊博,可以将复杂的文字玩弄于股掌之上的人呢?过去文学二字是高深的,高贵的代名词,人们提到文学是以一种崇拜的敬畏的色彩来看待它,时至今日,文学越来越多元化,甚至各种底层杂处的文字形式都被称为文学,文学变得越来越通俗,作家变得越来越通俗。在东西方的文学史上,举凡文学作品,过去指的都是以严谨的结构,精妙的语言讲述深刻含义的故事。纯故事性的文学作品一直受到主流文学的很大抨击,甚至是将其逐出文学的朝堂,如斯蒂芬金的寻宝故事就常常为许多自诩高深的作家所不屑。而现在的文学,变成了以简单的语言,讲述复杂的,逗趣的,甚至莫名其妙的故事,来取悦读者。而传统文学受到极大的排挤,即便占据了话语权,也是小众群体,纯文学范围的话语权,再也没有过去的号令天下的气概。相反,网络文学靠着庞大的读者群体,开始炫耀自己的话语权威,并且一发不可收拾。因此,我们是否可以将未来文学的发展趋势看做是通俗化的,简短化的,甚至是片断化的文字组合,并不以承载文学重量为主要功能,而是将潮流性,流行性,故事性当做己任来发展。

而所谓的新的文学流派,是否就是借由着手机阅读的方式来表达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快速化的喜怒哀乐。因为生活节奏的快速化,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便捷化,导致人的情绪变化更快。过去所谓时间能抚平一切伤口,现在而言,似乎不必借着时间这样一个大的概念,应该说是一段时间,也就是说人的情绪变化更加频繁,起伏更加快速,人的情绪起伏如同微博体写作一样,变得越来越简短,每一场情绪都变得简短,每一场转换都变得更加迅速,过去人的精神领域较长时间的喜怒哀乐变得简短化了,精神的愉悦也好,欢欣也罢,变得更加简短,而且由于缺少厚重的传统文学的支撑,人的精神跳跃与升华也变得越来越困难,从而频率越来越低。如同美国超验主义般所强调的超越经验的,直接与上帝沟通的,精神大幅度跃升的状态在过去经济不发达的美国广袤大陆上是可能的,而在现今高速发展的喧嚣的时代是不可能。没人有机会抛弃现有的生活而享受长时间的安宁,也就没有办法实现只有极度的心灵安宁平和才能产生的超越性的感官状态。古人在相对平缓的社会发展时期,靠着自身的心理需求和精神建设,能够寻求到心灵上,精神上长久的愉悦体验,能够有更多的时间审视自己的精神状态,从而分清自己究竟是介于生死之间,还是已经分不清生死,也就是说,过去人们还能够关注到精神深处的波动和诉求,而现在随着高速的发展,生活节奏如此之快,人们已经很难有时间,有机会,有心思去体察自己精神世界的状态。

由此看来,后现代主义至少是精神上的解构,生与死的模糊重合,精神异化甚至爆发的状态。而现今看来,人们已经将精神状态隐去不谈了,也就是说精神状态被有意或者无意的忽略掉了,被抹去了,被置于隐性的地位,被消解掉了。后现代主义解构精神,那最起码意味着精神还存在,而现在精神已经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不存在了。说是某种意义,是因为精神本身是存在的,说不存在了,是指人们对它的关注度慢慢降低,甚至将来会趋近于无。所以后现代主义即便精神毁灭,毕竟它还是以存在的方式毁灭的,也既是说它还是存在的,而现在的文学趋势,将是精神不复存在。人类的精神世界被高速发展的外界的科技所覆盖,变成快速生活中不被体察,不被了解,甚至是不被认知的状态。后现代主义精神毁灭,毕竟还会有废墟,有残迹,有遗留,有毁灭之后留下的疤痕或者残体,而现在的文学趋势,既然是借由着高科技将精神完全覆盖,那么就连残迹,遗留和残体都见不到了,所有的一切都被深深的埋在了人类意识的最深处,很难有机会一窥全貌。这才是文学最后的死亡,这才是精神最后的死亡,而这个过程至少要持续几十年,也就是说伴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精神世界渐渐被覆盖,被掩埋,这个过程就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如同冰山彻底沉入海底一样需要过程。而当从现在起,几十年过后,人类的交通可能更发达,在快速穿越空间的基础上或许能够穿越时间,人类的科技更加发达,而这种发达显然不是我们现在人所能够直观预测或掌握的,我们只能说,越来越发达的世界里,精神层面将越来越不被重视,当人们能够用科技改变世界的时候,就不必再去寻求精神的梦想。科技将生活覆盖,也将精神覆盖,精神以一种看似消失的方式默默的存在。

作者:李昂单位:东北电力大学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友情链接
发表咨询 加急咨询 范文咨询 杂志订阅 返回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