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4-03 10:03:08
引言:寻求写作上的突破?我们特意为您精选了12篇管理决策论文范文,希望这些范文能够成为您写作时的参考,帮助您的文章更加丰富和深入。
1供应链管理下的物流外包
供应链管理的思想于80年代中期提出,其观点是在满足服务水平需要的同时,为了使得系统成本最小而采用的把供应商、制造商、仓库和商店有效地结合成一体来生产商品,并把正确数量的商品在正确的时间配送到正确的地点的一套方法。供应链管理的目的是通过对供应链各个环节活动的协调,实现最佳业务绩效,从而增强整个公司的业务表现。在供应链管理的背景下,包括物流外包在内的业务外包应运而生。这是因为随着当前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原来纵向一体化的经营战略不仅未为企业带来预期的利润,而组织规模的扩大反而导致企业结构臃肿,反应迟缓,资源未能获得最高效率的应用,企业开始重新配置供应链,企业的组织方式正是在这种整体战略设计下,围绕核心能力展开的。要保证产品的市场竞争力,需要快速的研发能力、高质量高柔性的生产能力、完善发达的销售能力,全方位的物流能力,而企业的资源和能力是有限的,不能面面俱到,外包使企业能集中有限资源,培育核心竞争力,创造竞争优势,这样,企业就突破了传统的“内部资源选择”战略。运用有限资源发挥自身最强的优势,以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各种社会服务部门之间的联合,增强企业竞争力。
2促使企业选择物流外包或自营的原因
欧洲目前使用外包物流的比例为76%,美国为58%,日本为80%,同时欧洲有24%、美国有33%的非外包物流用户已积极考虑使用外包物流。相比之下,我国的外包物流却门庭冷落。中国仓储协会2001年的一项调查显示,生产企业原材料物流中,第三方物流企业承担的比例只有18%,而商业企业物流第三方承担的更少,仅占总比例的5.9%。根据美智(Mercer)管理顾问公司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在2002年对中国第三方物流市场进行的调研显示,企业选择外包物流的原因,首先是为了降低物流成本(占访谈企业的33%),然后是为了强化核心业务(占27%),第三是为了改善与提高物流服务水平与质量(占24%)。另一方面,不少企业选择物流自营的原因,首先因为自身已拥有一定的内部物流供应能力(占33%),其次是对目前的即L服务水平缺乏信心(占24%),再次是缺乏优秀的即L(占21%)。
3决策模型
在当前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中,有许多因素将左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右企业作出物流外包或者自营的决策。对此,可以应用不少模型来进行决策,本文提出一种方法是首先运用战略一机会成本决策模型进行定性分析,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AHP)进行定量分析,从而得到最优决策。
3.1战略一机会成本决策模型
首先考虑企业物流系统的战略重要性,即识别物流子系统是否构成企业核心能力。识别标准如下:
3.1.1它是否是竞争差异化的有效来源?它是否使企业具有独特的竞争性质而难于为竞争对手模仿;
3.1.2它是否存在顾客可感知的价值,具有价值优越性?
3.1.3它是否覆盖了企业的多个部门或者产品?是否提供了潜在的进人市场的方法?
如果回答肯定则可断定物流子系统具有战略重要性。由于物流系统是多功能的集合,各项功能的重要性和相对运营能力还有差异,故需对物流各项功能进行分析。判断某项功能是否具有战略意义,关键是看它是否只被本企业掌握还是也被其他较多的第三方物流(TPL)企业掌握,如果几乎只有本企业具备该项能力,则该项功能具有战略意义,企业应该自营该项功能并发展它。否则的话,则可判定该项功能不具有战略意义,企业可以考虑外包。在对所有功能判断完后,应对可外包的物流功能进行整合,选择最优的物流运作方案。然后,看企业物流资源的机会成本有无竞争力,如果有竞争力就自营反之考虑外包。如果企业的物流系统是非战略系统,则在确定物流运作方案后,看企业是否具备自营能力,若企业具备自营能力,则看企业自营所需的机会成本是否具有竞争力,若具备的话就自营;否则外包仰L企业。具体选择哪种方式,根据成本决定。若企业不具备自营能力,则决定外包并根据成本选择TPL企业。
3.2层次分析模型
参考美国学者T.L.satty提出的层次分析法(AHP,Andyti。HierarehiealProcess),该方法在经济决策、城市规划、环境监测等领域进行多准则决策中已获得成功应用。本文借助AHP算法,对物流提供商(本文把企业自身和外包物流企业均看成物流提供商来进认评价)的质量、成本、技术、交货期等因素进行非量纲化评价指标模糊描述,并且使用AHP法作综合决策,从而建立物流提供商评价指标体系和多级层次分析模型。
3.2.1层次评价指标体系模型的建立
评价指标具有评价标准和控制标准的双重功能。本文采用如图2所示的递阶层次结构和全面评价指标集(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采用专家组的评价确定决策评价指标集)。该层次分析结构将考核物流提供商的n个因素,并将其按属性分成若干组,形成条理化目标层、子目标层和因素层
3.2.2AHP法定量分析步骤企业的物流决策的过程可以分成以下几个主要的步骤:
3.2.2.1由专家组成评审小组,确定影响决策因素,建立层次评价指标体系;
3.2.2.2确定几个备选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和本企业作比较;
3.2.2.3由各位专家对各个因素进行评比,确定其各级的判断矩阵;
3.2.2.4使用方根归一法,计算出单级相对重要性的权重向量;
3.2.2.5通过一致性检验,调整判断矩阵;
3.2.2.6由专家对企业和几个外部物流企业水平进行评价,根据权重,并运用加权平均确定各级的分值,最终确定决策的分值。
3.3AHP决策分析的实例
假设某企业正在进行物流外包还是自营的决策,该决策的评价指标若干,可供选择的物流服务供应商是本企业和物流企业A。
3.3.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可以通过专家组讨论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本文根据一般选择依据来确定评价指标体系。
3.3.2层次单排序(A一Bi判断矩阵见表1,B1一c判断矩阵见表2,本论文由整理提供其他BZ一C,B3一C,B4一C同表2方法,分别通过一致性检验)
3.3.4最终决策层判断矩阵,Ci一D判断矩阵(见表4一表6,其余C4一CIO一D的判断矩阵同理可得,分别通过一致性检验)
得分如下:DI二0.2386DZ二0.761433.5结论根据AHP法的最终得分,可以作出决策采用物流外包。当然,如果有多个物流企业可供选择,则各企业有不同的Ci一D的判断矩阵,采用此法进行多次计算,然后比较,最终作出是自营还是外包;若外包,则该选哪个物流企业,扒而得到科学合理的决策。
4结论
本文结合战略一机会成本决策模型和层次分析法(AHP,AnalvticHierarchicalProcess),对供应链管理背景下企业物流自营或者外包决策提供定性和定量的方法。使企业在供应链管理下进行的物流模式决策结果更加科学合理。
参考文献
1MohammedAbdurRazzaque.Outsoureing。flogistiesfunerions:alireraturesurveyJ.InternationaljournalofPhysieal,1998,Vol.28:89一107.
2p.Hu:。phreys,R.Melvor,puter,&Indus-trialEnglneering,2002,42:567一585.
关键词行为金融理论投资策略投资心理
1行为金融学概述
传统金融理论是建立在市场参与者是理性人的假定的基础上。在此基础上,传统金融学的核心内容是著名的有效市场假说(EMH)。该假说认为,相关的信息如果不受扭曲且在证券价格中得到充分反映,市场就是有效的。根据这一假说发展起来的各种金融理论,包括现代资产组合理论(MPT)、资本资产定价理论(CAPM)、套利定价理论(APT)、期权定价理论(OPT)等一起构成了现代金融理论的基础,也构成了现代证券投资策略的理论基础。然而,随着金融证券市场的不断发展,传统金融理论和金融证券市场的现实不断发生着冲突,大量的实证研究发现,人的行为、心理感受等主观因素在金融投资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人们并不总以理性的态度做出决策。在现实中存在诸多的认知偏差和不完全理性的现象,证券投资行为中会表现出各种偏激和情绪化特征;在证券市场上则表现出股票价格的各种“异象”,如:一月效应、周末(周一)效应等,用传统金融理论很难对这些“异象”给出合理的解释。在这种情况下,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行为金融学受到了重视,它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分析金融市场,克服了传统金融学的一些弊端。
2行为金融投资决策的心理、行为特征
2.1过度自信(Over-confidence)
DeBondet和Thaler(1995)认为过度自信或许是人类最为稳固的心理特征,他们列举了大量证据显示人们在做决策时,对可不确定性事件发生的概率的估计过于自信。资金管理人、投资顾问和投资者都对可能自己驾驭市场的能力过于自信,在投资决策中过高估计自己的技能和预测成功的趋势,或者过分依赖自己的信息而忽视公司基本面状况从而造成决策失误的可能性。这种过度自信完全有可能导致大量过度交易(overtrad?鄄ed)的产生。
2.2反应过度(Over-reaction)
反应过度描叙的是投资者对信息理解和反应上会出现非理性偏差,从而产生对信息权衡过重,行为过激的现象。主要表现在投机性资产的市场价格与其基本价值总会有所偏离。过度反应的另一种表现是,当没有出现需要采取某种行动的事实时,投资者由于主观判断失误,以为事实已经发生并采取行动而导致投资损失。
2.3反应不足(Under-reaction)
当市场上有重大消息时,股价通常未见波动,但在没有任何消息的时候,股票市场却有时会出现异常的波动且幅度较大,这表明股价对信息反应的滞后。与个人投资者对新信息往往反应过度相反的是,职业的投资人以及证券分析师们更多的表现为繁衍不足。他们通常会因为过分依赖过去的历史经验作为判断的参照依据,而对市场中出现的新趋势和新变化反应迟钝,从而错失赢利的良机。
2.4非贝叶斯预期
行为金融理论认为,人们在具体决策过程中,并非按照传统金融理论中的贝叶斯规律来不断修正投资的预期概率,而是对最近发生的事件和最新的经验给予更多的权重,在决策和做出选择时更注重近期事件的影响。
2.5后悔厌恶(MyopicLossAversion)
投资者在发现自己做出了错误的判断之后,通常会感到伤心和痛苦,而为了避免这种痛苦,投资者会非理性地改变自己的行为。“损失厌恶(LossAversion)”是后悔厌恶的直接原因,正是因为损失所带来的痛苦才使得人们会感到后悔。如果某种决策方式可以减少投资者的后悔心理,对投资者来说,这种决策方式将优于其他决策方式。比如很多投资者具有从众心理,积极购买市场中受追捧的股票,而一旦股价下跌,投资者考虑到还有大量其他投资者也同样遭受了损失时,自责和不快会相应得到减轻。
2.6固锚效应(AnchoringEffect)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当人们被要求作相关数值的定量评估时,容易受事先给出的参考值影响,这种现象被称为“固锚”效应。“固锚”是指人的大脑在解决复杂问题时往往选择一个初始参考点,然后根据获得的附加信息逐步修正正确答案的特性。在缺乏更多信息的情况下,历史信息就更容易成为人们对当前事物判断的主导影响因子。例如在美国,投资者20世纪80年代末受美国股票市盈率(较低)这个普遍认可的“锚”的影响,认为日本股票市盈率过高,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即使东京股市的市盈率仍比美国高得多,许多美国投资者却觉得东京市场不再被高估了,因为他们将20世纪80年代末东京股市的高市盈率当成了新的“锚”来考虑。
3行为金融投资策略
任何理论都是为应用服务的,行为金融学也不例外。行为金融学不仅是对传统金融学理论的革命,也是对传统投资实践的挑战。如行为金融学的大师RichardThaler,他既是理论家,又是成功的实践者,他和RussellFuller一起发起成立的以他们的名字命名的Fuller&Thaler资产管理公司管理着15亿美元资产。他认为他们的基金投资策略的理论基础是:利用由于行为偏差引起的系统性心理错误。投资者所犯的心理错误导致市场未来获利能力和公司收益的偏差期望的改变,并引起这些公司股价的错误定价。发现投资者心理上的系统性偏差,是基金获利的基点。其基金业绩似乎也在证明着这一点,从1992~2001年,其基金的报酬率高达31.5%,而同时期的大盘指数收益仅为16.1%。总体而言,行为金融的理论和实践之间还存在着很大差距,还没有成为投资专家们广泛而普遍的制导理论。有两个原因,一是行为金融理论本身并不完全成熟;二是利用这些理论测定各种各样影响价格的心理变量时,会遇到很多操作难题。当然,任何理论都是有缺陷的,在金融市场中没有人也没有任何投资策略可以一直获得超额回报。行为金融投资策略让投资者具备了战胜市场的可能,但永远也无法具备打败市场的保证。
3.1反向投资策略(contrarianInvest?鄄mentStrategy)
反向投资策略就是买进去表现差的股票而卖出过去表现好的股票来进行套利的投资方法。由于股票市场经常是反应过度和反应不足的,对反应过度的修正会导致过去的输家的将来表现高于市场平均水平,从而产生长期超常回报现象。邦特(Debondt)和塞勒(Thaler)(1985)的研究表明这种投资策略每年可获得大约8%的超常收益。对此,行为金融理论认为,这是由于投资者在实际投资决策中,往往过分注重上市公司近期表现的结果,通过一种质朴策略(NaveStrategy)———也就是简单外推的方法,根据公司的近期表现对其未来进行预测。从而导致对公司近期业绩情况做出持续过度反应,形成对绩差公司股价的过分低估和对绩优公司股价的过分高估现象,为投资者利用反向投资策略提供了套利的机会。
3.2惯易策略(MomentumTrad?鄄ingStrategy)
惯易策略是指在分析股票过去相对短的时间内(通常是一个月到一年)的表现的基础上,预先对股票收益和交易量设定过滤规则(filterrules),当股票收益或股票收益与交易量同时满足过滤规则就买下或卖出股票的投资策略。Rou?鄄venhorst(1998)对其他12个国家的研究证实了动量效应的存在,从而证明了这种效应并不是由于数据采样的偏差所造成的误解。我国市场存在明显的惯性效应,利用股票在一定时期的波动采用此策略可以买人卖出而获得价差收益。
3.3成本平均策略和时间分散化策略(DollarCostAveragingStrategyAndTimeDiversificationStrategy)
投资者将现金投资于股票时,通常总是按照预定的计划根据不同的价格分批进行,以备不测时分摊成本,从而达到规避一次性投入可能造成较大风险的策略,即成本平均策略。它与投资者的有限理性、损失厌恶及思维分割有关。时间分散化策略是指承担股票的投资风险的能力将随着投资期限的延长而降低,投资者在年轻时应将其资产组合中的较大比例用于投资股票,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则逐渐减少股票投资比例增加债券投资比例的策略。成本平均策略和时间分散化策略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在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中普遍采用并广受欢迎的投资策略,同时却又被指责为收益较差的投资策略,而与现代金融理论的预期效用最大化原则明显相悖。
3.4捕捉并集中投资策略(Concentrat?鄄edInvestmentStrategy)
行为金融理论指导下的投资者追求的是努力超越市场,采取有别于传统型投资者的投资策略从而获取超额收益。要达到这一目的,投资者可以通过三种途径来实现:①尽力获取相对于市场来说要超前的优势信息,尤其是未公开的信息。投资者可以通过对行业、产业以及政策、法规、相关事件等多种因素的分析、权衡与判断,综合各种信息来形成自己的独特信息优势;②选择利用较其他投资者更加有效的模型来处理信息。而这些模型也并非是越复杂就越好,关键是实用和有效;③利用其他投资者的认识偏差或锚定效应等心理特点来实施成本集中策略。一般的投资者受传统均值方差投资理念的影响,注重投资选择的多样化和时间的间隔化来分散风险,从而不会在机会到来时集中资金进行投资,导致收益随着风险的分散也同时分散。而行为金融投资者则在捕捉到市场价格被错误定价的股票后,率先集中资金行集中投资,赢取更大的收益。
4结语
自20世纪80年代起至丹尼尔·卡尼曼(DanielKahneman)的行为经济学获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行为金融理论迅速崛起,对现代金融理论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可以说行为金融理论已经成为金融理论领域最为引人注目的研究主题之一。当然,行为金融理论远非一个完全成熟的理论,其对投资实践的指导能力也因时因地而异。
参考文献
1李心丹.行为金融学———理论及在中国的证据[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
品牌管理是对品牌进行全过程地有机管理,使品牌运营在整个企业运营中起到良好驱动作用,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价值和品牌资产。它承担着对品牌创造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的职能,其本质在于是调动企业全部力量,以品牌为聚焦点,实施对顾客购买认知与购买行为的全过程管理。品牌管理通常包括品牌目标、品牌定位、品牌架构、品牌识别、品牌传播等等。
近年来,制药企业品牌管理深陷困局,存在品牌管理观念静态化;品牌传播具有随机性;品牌运作缺乏差异化等诸多问题。品牌管理是个复杂、科学的过程,不可以忽略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面对消费者、市场环境、企业本身所发生的变化,只有成功的品牌管理,才有持续成长的企业和未来的辉煌。那么,究竟怎样才能成功地进行品牌管理呢?笔者以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来把握。
一、树立正确的品牌管理理念,用战略全局的眼光看待品牌管理
品牌是企业的一种战略,企业要用战略的眼光看待品牌管理,树立正确的品牌管理理念,品牌管理应贯穿品牌成长的全过程。培育正确的品牌管理理念应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首先,企业应了解品牌的含义、特性,要了解使用品牌的好处;其次,对企业员工要进行系统的培训,为其灌注品牌管理思想,更新品牌管理的陈旧观念,使企业树立正确的品牌管理的战略意识,明确品牌管理的基本职能。
二、做好企业品牌战略规划
品牌战略规划应该在企业整体战略的框架下搭建,制定以品牌核心价值为中心的品牌识别系统,包括品牌的视觉识别(VI)、理念识别(MI)与行为识别(BI),然后以品牌识别系统统帅和整合企业的一切价值活动,包括营销策划、广告创意设计、媒体、公关活动及促销等;同时优选高效的品牌化战略与品牌架构,不断地推进品牌资产的增值并且最大限度地合理利用品牌资产
三、建立品牌核心价值体系
制药企业的品牌核心价值应建立在品牌定位的基础上进行确定。以具有雄心壮志进军国际制药领域的大型制药企业为例,其品牌核心价值的表现当以支持实现这个目标的基础组成成分―科技创新来做为表现手段,以业内具有影响力的高科技含量的产品、生产设备和环境、科研人员为直观表现对象,以产品研发的基础实力和产品创新能力为宣传点,实现品牌传达的价值表现目的。
四、完善制药企业的品牌文化体系
品牌文化体系分内部和外部两种管理体系。品牌内部文化管理体系指的是如何针对企业文化的定位,在公司内部全体成员从认识上进行高度一致的协同,通过各种管理行为,包括现场管理、服务意识、营销体系等全过程进行品牌协同。外部体系指通过各种媒体或载体,围绕品牌文化核心进行传播,它主要的传播方式不是广告这样的硬性载体,而是借助各种宣传媒体进行长期的潜在渗透,即软文,这种软文着眼点在于建立一种氛围,让顾客潜移默化接受这种感染,这需要以后提到的整合营销传播的计划支持来实现。“十一五”期间更应加强CI的设计和传播,让所有的员工都能知道我们企业的长远目标和价值观是什么,让供应商或经销商知道我们是什么样的公司,让消费者去了解我们的企业形象。
五、实行组合化品牌策略
制药企业产品丰富,子品牌众多,用品牌区分各个细分市场,采用“组合化的品牌策略”,建立由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组成的品牌系。第一层是企业品牌,也就是生产商品牌;第二层是产品品牌。就制药企业的产品品牌而言,其定义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产品品牌,确定的产品品牌不应是简单的某一产品固有的品牌属性,而是指一条规划了的“产品类别品牌”,是一个系列化的品牌定位。
六、采用品牌经理与品牌委员会共存的品牌管理组织形式
对于只拥有单个品牌的公司而言,品牌管理可能相对简单,整个企业的工作都围绕这一个品牌服务,但是 制药企业拥有多个品牌,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组织体系才能保证每一个品牌之间既能相互协调,又能均衡发展?基于对中国目前医药市场和生产企业的现实状况分析,比较有效的方式是在品牌经理制基础上成立品牌管理委员会,它是指在品牌经理制的基础上成立品牌管理委员会,日常工作由品牌经理负责,品牌的重大决策由品牌管理委员会做出,这不仅能够保证决策的科学性,避免各品牌各自为阵的局面出现,而且有了公司相关部门人员的支持,也解决最单纯的品牌经理制沟通、协调困难,效率低下的问题。
七、定期进行品牌诊断,注重品牌的维护, 防范品牌“危机”
品牌形成容易,但维护却难,没有一个很好的品牌维护战略,品牌是无法健康成长的,品牌维护是品牌管理的重点所在。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经济的双重条件下,企业的品牌运营处于复杂多变的环境之中,企业要实现自身的目标,就要主动去适应多变的环境,寻找与环境的平衡点。通过诊断,找出影响品牌运作和发展的核心问题。在进行品牌维护的过程中,商标注册、保护是一个重要环节,品牌危机的防范也是企业进行成功品牌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古人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企业实践中,品牌维护的重点不在于出现危机之时或之后怎么处理,而在于如何辨别企业品牌运营过程中的哪些因素中潜伏着危机以及如何未雨绸缪,也就是说,只有“先忧”,才能“无患”。
八、根据市场,稳中求变调整品牌战略
企业要想塑造强势品牌,必须根据现实中市场的发展状况及时调整品牌战略方向,维持品牌的生命力,不能无视市场与需求的变化,死守自己曾经辉煌的“品牌战略”不放。对于制药企业而言,需要制定出一个系统的、可操作的程序,使企业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未雨绸缪,永远保持品牌战略的领先性,最终创造出企业的强势品牌。
九、科学的进行品牌定位,塑造有效的品牌传播方法
品牌定位策略主要是从形象、观念、价格、功效等几个要素方面考虑。制药企业可采用三角定位研究――定位确定――定位检验――定位推广――定位管理五个步骤实施企业的品牌定位传播。一方面,根据品牌的发展情况,不懈地调整、整合各营销要素。要保持品牌定位的统一性,避免定位混乱。另一方面,适应消费需求、竞争及自身营销现状,进行不同主题的推广,从品牌传播主题、副主题及应用规范,到各种传播形式规范,都要作出规划来。比如年度性的主题活动、主题推广运动,固定节日的传播活动等都要顶先做出计划方案以确保品牌传播的规范性、系统性。最后,使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占据强势的地位,并形成自己鲜明、独特的品牌个性。
十、增加品牌资产,全方位提升顾客满意度,实施品牌关系管理
品牌资产,需要从企业的品牌联想、品牌忠诚度和品牌知名度等方面进行积累,而顾客的满意度的提升对企业品牌资产的积累却更重要。顾客满意度又分为外部顾客满意度和内部顾客(即员工)满意度两个方面。在消费需求日趋差异化的今天,企业必须尽可能在如何保证品牌的个性和产品利益点能够照顾到其目标消费者的特殊需要上做文章,并建立和提升这一群体对品牌的满意和忠诚。除了对顾客进行教育和沟通外,还可以通过随时随地对消费者的需求的跟踪来进行自身的产品研发,从而牢牢把握住消费的方向标。同时,企业提高员工的满意度也决不能仅仅依靠金钱,完善的培训、开放式的交流环境以及灵活的组织机制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成功的关系,就等于一个成功的品牌。以顾客为中心,“由外而内”的品牌关系管理势在必行。
我国制药业的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基础薄弱,技术能力较低,但面对竞争越来越激烈又潜力巨大的市场,提高竞争优势,制定长期发展策略,而建立药品品牌并进行有效管理是保证成功的重要方面。总之,制药业将逐渐由单纯的管理药走向全面的管理品牌。
参考文献:
[1]苗雨君:《品牌管理的误区及对策分析》.《企业经济》.2004年第6期
[2]张奔:《品牌管理工作实践中几个问题的探讨》.中华企业文化网
[3]孙月强牟军:《品牌助理企业的全程伙伴》.《销售与市场》.2000(6)
医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病人从挂号、就诊、划价、取药每一个服务机构,当某项服务的现有需求超过提供该服务的现有能力时,排队现象就会发生,由于患者到达的时间和诊治患者所需时间的随机性,可控性小,排队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当诊室不足时,常出现患者排队等待时间太长,患者满意度下降,医务人员工作过于忙乱,易出差错引起医患纠纷,对患者和社会都会带来不良影响。因此如何合理科学安排医护人员及其医疗设备,使医院不会盲目增加医生和设备造成不必要的空闲,形成资源浪费,又使患者排队等待时间尽可能减少,如何在这两者之间取得平衡,以便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服务费用,这是现代医院管理者必须面对的课题。
排队论模型(queningtheorymodel),是通过数学方法定量地、对一个客观复杂的排队系统的结构和行为进行动态模拟研究,科学、准确地描述排队系统的概率规律,排队论也是运筹学的一个重要的分支学科[1,2]。在医院管理中,如果在排队论的基础上,对医院门诊、诊室的排队系统的结构和行为进行科学的模拟和系统的研究。从而对诊室和医生安排进行最优设计,以获得反映其系统本质特征的数量指标结果,进行预测、分析或评价,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及其家属的需求,将有效避免资源浪费。
1随机模型
1.1系统描述
以医院门诊为研究对象,它有如下特征:
①输入过程:患者的到达是相互独立,相继到达的时间间隔是随机的;一定时间的到达服从Poisson分布。
②排队规则:从先到先服务,且为等待制,即患者到达时所有诊室和医生都没有空闲,他们就要排队等待。
③服务时间:患者诊治时间是相互独立的,服从负指数分布。
④服务窗口:多服务台,C个服务台并联排列,各服务立工作。
1.2模型假设及建立
假设患者平均到达率为λ,单个服务台的平均服务率(表示单位时间被服务完的患者数)为μ,整个服务机构的平均服务率cμ;系统的服务强度ρ=λ/cμ<1时才不会排成无限的队列(服务台的平均利用率),pn(c)为C个服务台任意时刻系统中有n个患者的概率;当到达率为λ,服务率为cμ的生灭过程达到稳态时,可得:
p0(c)=[∑c-1k=01k!(λμ)k+1c!1(1-ρ)(λμ)c]-1(1)
pn(c)=1n!(λμ)np0(c),n=1,2,…,c
1c!cn-c(λμ)np0(c),n=c+1,…(2)
当系统达到平衡状态时,每个患者在系统中等待时间W的均值为:
E(W)=pn(c)cμ(1-ρ)2=nμn!(nμ-λ)2(λμ)np0(c)(3)
排队逗留的人数Ls=Lq+cρ=1c!(cρ)cρc!(1-ρ)2p0+λμ(4)
1.3排队系统的最优化
在排队系统中,患者希望服务台越多、服务效率越高、逗留时间越短越好,使自己的损失达最小,为此医院就要增加医生和设备,而医院也不可能无限投入。为此就需要优化设计,其目的就是使患者损失费用和医院服务成本之和达到最小。假设服务台的个数为c,cs为每个服务台单位时间服务台的成本费,cw为每个患者在系统中逗留单位时间的费用,总成本Z(c)(单位时间总费用的期望值,它是服务台的个数为c的函数),则目标函数minz(c)=Csc+CwLs(c),其中Ls为逗留的人数(公式(4)),c只能取整数,设c*是使目标函数c取最小值的点,c*满足
z(c*-1)≤z(c*)=csc*+cwLs(c*)≤z(c*+1),Ls=Ls(c)
化简得Ls(c*)-Ls(c*+1)≤cscw≤Ls(c*-1)-Ls(c*)(5)
通过计算机模拟依次算出Ls(1),Ls(2),Ls(3),…相邻两项之差,看常数落在哪两者之间,从而确定使患者损失费用和医院服务成本之和达到最优化服务台个数c的最优解C*。
1.4关于服务方案问题优化
当患者平均到达率上升引起服务强度增加致使平均队长L太大,甚至由于服务强度ρ>1使队长趋向无限时,在平均服务率不变的情况下就只能增加服务台。下面讨论有2个服务台且他们的平均服务率相等的情况。
2个服务台的排队服务有两种形式分别如下两图所示:
图1只排一个队是一个M/M/2模型,图2排两个队,且入队后不能换队,是2个M/M/1模型。
图1(略)
图2(略)
我们可以知道,2个服务台的两种服务形式平均队长L,等待时间W之比为:
2L1L2=W1W2=1+ρ2(ρ2=λ2μ<1)
就人们最关心的等待时间而言有1
同理可证明:在有多个并列服务台的排队系统中,排成单队比排成并列多队的方案具有显著的优越性。对于设置多个服务员的随机过程,如果仅从等待时间角度考虑应该让患者只排一个队。
2实例分析
某医院手术室为掌握随机服务情况,统计了100h病人就诊和完成手术的数据,如下表所示:(略)
①计算相应数量指标;
②如果该医院还想建一个规模相同的手术室,问是否合理?
借助MATLAB软件:
1)首先算出每h病人平均到达率λ=∑nfn/100=210/100=2.1(h/人),手术平均时间1/μ=∑vfv/100=40/100=0.4(人/h),每小时完成手术人数μ=1/0.4=2.5;用拟合优度的χ2=∑6n=0(fn-100pn)100pn检验平均到达率λ=2.1是否符合Poisson分布;
算出χ2=3.06,取α=0.05得临界值χ2α=11,因为χ2α=11>χ2=3.06,所以接受到达率服从参数λ=2.1的Poisson分布。同理可检验手术时间服从参数2.5的指数分布。用以上公式排队系统的主要数量指标如下;
系统中病人数5.25(人)排队等待病人数4.41(人)病人逗留时间2.5(h)排队等待时间2.1(h)服务强度ρ=λ/μ=0.84病人时间损失系数5.25手术室空闲时间的概率0.16繁忙时间的概率pn=0.84
②计算服务强度ρ=λ/cμ=0.42<1增加一个规模相同的手术室后的数量指标
系统中病人数1.02(人)排队等待病人数0.18(人)病人逗留时间0.48(h)排队等待时间0.08(h)两个手术室空闲时间的概率0.4只有一个手术室空闲的概率p1=0.34病人不必等待的概率0.74病人必须等待的概率0.26
根据以上数据指标可得:科室只有一个手术室病人等待时间是手术时间的5.25倍;手术室84%的时间是繁忙的,只有16%是空闲的。若再增加一个手术室被利用的概率是42%,空闲的概率是58%,两个手术室空闲时间的概率0.4,两个手术室只有一个空闲的概率34%。根据以上数据决策者可决定是否增加一个手术室,从而为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的工具。
3结语
到医院就诊排队是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由于患者到达和医疗服务时间的随机性,患者来源数量在理论上是无限的,而医疗资源是有限的,如何在有限资源配置下,利用上述排队模型理论和计算机模拟,结合患者的服务记录获得的相关数据,对其做出定性、定量的数量指标,进而进行预测、分析和评价,通过优化设计,实施动态管理,根据医院的实力,完善设施和配备,合理增加医护人员的数量,提高医生的诊疗技术水平,有效缩短平均诊疗时间及其波动程度,提高效率,缩短等候时间,统一诊疗程序,为患者排忧解难。显然,应用排队论,一方面可以有效地解决医院服务系统中人员和设备的配置问题,为医院管理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另一方面通过系统优化,找出患者与医院两者之间的平衡点,既减少患者排队等待时间,又不浪费医院人力物力,从而获取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医院加强财务分析具有如下意义:能够为医院管理的管理评价提供依据,并且促进医院对计划和预算的完成;加强财务分析对于改善医院的经营管理和提高综合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利于经营者做出科学正确的决策;通过财务分析活动,可以让决策者对医院的财务运转情况进行了解,从而掌握经济决策与客观经济规律的相符程度,最终使得他们做出决策科学合理;加强财务分析活动是提供医院财务管理水平的重要措施;加强财务分析,可以使得医院经营决策者更加客观地对理财经验进行总结,让他们从中发现财务管理中的潜在问题和发展趋势,通过对财务活动的规律的认识,来对财务管理工作进行改进,不断提高医院财务管理水平。
(二)加强医院经营决策的意义所在
在经营管理学中认为“管理的中心是经营,经营的重心是决策”。从中可以看出经营管理的重要性。经营决策分析指的是利用科学有效的方法,从若干方案中经过科学地分析判断,最终选出一个合理、可行的方案。决策分析的意义就在于从众多的方案中选出一个合理可行的方案,以此来达到未来的行动目标。决策分析的最终目的就是将决策目标变为行动的关键。如果决策分析不合理甚至是错误的,那么就极有可能使得正确的决策目标不能实现。由此可见,医院经营管理的基础和核心就是科学合理的决策。科学合理的决策对于医院充分的发挥社会功能,并取得良好的医疗服务效果,从而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经营决策分析的基本内涵主要有四点,他们分别是:(1)预测未来;(2)多方案选优;(3)以决策为动力形成经营活动的循环动态过程;(4)必须付诸行动。
二、加强医院财务分析与经营决策的对策和方法
(一)医院管理者要必须要转变传统观念,对财务分析和经营决策给予高度重视
要让财务分析与经营决策这两者在医院管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医院管理者就必须要给予高度重视。这是做好财务分析核经营决策的前提条件。要让财务管理工作渗透到医院管理的各个方面,就必须要得到医院管理者的大力支持,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医院的各个职能部门都配合好医院的财务部门做好财务分析工作,而也只有这样医院财务部门才能够得到医院其他职能部门的支持与配合,从而得到各种财务分析所需要的资料。经营决策也是如此,各种决策与政策出台后,肯定会具体到医院的各个职能部门,而经营决策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种资料也需要各个职能部门提供。如何不能够得到医院各个职能部门的支持,那么经营决策就只能够是空架子,空口号,也不可能做出正确的决策。这样经营决策有如何能够指引医院前进,又如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要做好经营决策工作也必须要得到医院领导的高度重视。
(二)医院的财务分析者与经营决策者需要提高自身的素质
医院想要做好财务分析工作,就必须要有相应的高素质的财务人员,对于财务分析者,不能够仅仅只掌握财务核算、财务管理和会计理论等相关知识,还必须对统计学、成本核算等相关知识进行了解,甚至是掌握。此外,他们还必须对本单位的具体情况熟悉,不能是那种只看纸面文章的,而是真正的清楚医院的实际情况。这样这样才能够有能力做好医院的财务分析工作。同时,还必须要提高财务人员的思想素质,只有他们将医院财务分析工作从思想上提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他们才能够更好的做好财务分析工作。医院的经营决策者大都是从技术上提拔而来的,他们对与本行业的技术规范等知识和信息可以说是了如指掌。但是他们中很少有人具有相应的经营决策管理知识。虽然其中很多人都在后来拿到的相应的管理学位,但不代表他们真正的具有管理能力。为此,必须要提高现有的经营管理者的分析决策能力,同时还应该积极的引进有能力的经营决策者。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各种决策的科学性、正确性。
(三)明确财务分析对经营决策的影响
总的来说,财务分析最终就是为医院的经营决策来服务的,而经营决策则可以为财务分析指明方向。财务分析对经营决策的影响有以下一些方面。财务分析可以帮助经营决策者了解医院的实际经营状况。通过财务分析,医院的经营决策者既可以知道医院目前经营的客观状态,也可以通过分析获知当前经营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和经营不善的具体关键所在。从而能及时的采取有效的改善措施。通过财务分析可以帮助经营决策者对医院的市场竞争力做出正确的判断。只有对医院的市场竞争力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够做出正确的决策,为医院树立正确的发展目标,从而让医院少走弯路,提高医院的竞争能力。
引言
教师在学生学习活动中不仅是引导者、促进者,更是组织者、管理者,其教学管理能力直接决定教学效果。有效的课堂管理是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条件,笔者自承担外国语学院教学督导以来,观察了很多课堂,发现了一些共同的问题,它们看似不严重,却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这些问题让不少教师头疼,其实解决它们并不难,关键是巧用管理策略。
问题一:学生上课不听
课堂上,教师布置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完成,可是5分钟后发现学生根本无视老师的要求。当问起他们为什么没按要求做时,他们答复:“我没听见。”或“我不知道您的意思。”这样的解释对学生十分有利,因为它把责任直接推给了教师。不论怎样,如果学生没听见或没听懂,这只能是教师的过失,说明要求不够清楚。这种情况下,教师只能再重复一遍要求。学生之所以能找借口而不执行是因为他们有空可钻,可见如果教师的要求说明得不够清楚就等于给了学生抱怨、不执行的理由。
管理策略:
(1)在布置任务前,确保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
即确认学生在注视着老师,而不是在玩笔或看书等。一个获得与学生目光交流十分有效的方法是,手里拿着一支笔,慢慢地在面前移动。这支笔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的眼球与教师的眼球在一条线上。
(2)言行一致。
这里“言行一致”指的是,教师的无声信息(脸部表情、肢体语言,语音语调等)必须与有声言语保持一致,此时交际的各个方面是同步的。简而言之,“说话算数”。在教师开口说话前,学生往往已经从老师的表情、体态、方法、目光里读懂了一切,如果教师把这些重要的无声信息弄错的话,学生就会决定不听了。
教师讲解的方式对学生的反应有很大的影响。从教师的无声信息里,学生可以判断该教师是否“好说话”。建议教师使用果断的肢体语言:明确自己的课堂地位、采取开放的姿态、使用冷静平稳的声音,不要皱眉、绷脸或指指点点。
(3)教师指令应清晰,不模棱两可。
学生得到的指令应该准确、具体。
例1:“李民,别转笔了,看这边。”
例2:“李民,别玩了。”
显然例1比例2效果更好,例2会让学生质疑:“老师,别玩什么?”
(4)微笑。
微笑不但能减少不愉快(反抗教师权威的学生在听老师话时的感受),而且能增加教师的自信。
(5)要求学生重复老师的要求。
“张敏,我刚才叫你干什么来着?”“刘浩,请告诉我刚才我说了什么?”“请大家重复一下我刚才的要求。”这个办法很管用,因为一旦学生告诉你该怎么办,他们就无法再用“我没听见”或“我不懂”之类的借口了。
问题二:吵闹的课堂
有时教师一转身,学生就叽叽喳喳:有时学生的吵闹声超过老师的嗓音,教师不得不一再地提高嗓门;有时学生发出哄堂大笑……遇到这样的学生,任课老师常常愁眉苦脸,一筹莫展。
对于这种吵闹的课堂,可采用下面四种管理策略。
管理策略:
(1)留出几分钟让学生们安静下来。
教师可以什么也不说,只是静静地等待学生安静下来;或者利用这个时间走到最闹的小组,了解情况、解决问题,营造一种安静轻松的课堂气氛。
(2)让学生了解课堂教学常规。
建立常规是保持课堂教学连贯性的最好办法,使得学生清楚地知道接下来要做什么,找不到不服从课堂要求的借口。
(3)控制教室门——直到学生安静下来才让他们进教室。
如果学生喧闹不停,让他们到教室外解决。在过道里,教师用友好镇静的语气与学生沟通。教师友好镇定的语气很重要,因为咆哮和命令会激发学生的逆反心理。当学生安静下来,允许他们进教室,否则继续待在外面,教师帮助解决问题。
问题三:桀骜不驯的学生
有些课堂会出现个别桀骜不驯的学生,他或她总是与教师对着干,甚至搅乱课堂。如果处理不好,不但会影响师生情绪,反而会大大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管理策略:
(1)提供支持。
桀骜不驯的学生往往害怕失败——他们不愿意当众出丑。与老师对着干是出于一种报复心理或作弄心理,也许这让他们有权威感。不管他们是出于什么心理,教师对他们表示支持是积极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提供帮助,绝非对抗,这对想升级对抗的学生特别有效。同时也能密切师生关系。
(2)征求意见。
教师向桀骜不驯的学生征求意见,让学生感受尊重,帮助他们树立自信,改善师生关系。如:“潘虎,你看我今天这样布置小组对话作业行吗?你有没有好的改进建议?”
(3)找优点,多表扬。
表扬对所有的学生都有帮助树立自我形象的积极作用,对桀骜不驯的学生也不例外。如果优点确实不明显,就关注他们身上点滴的进步,哪怕是很细微的方面。赞美学生的作用包括:增进师生间的感情;增强学生的自信;挖掘学习动力;激发学习热情等。
(4)不要问“为什么”。
“为什么要强头倔脑?”“为什么上课不听?”“为什么作业没做?”“为什么不坐好?”……这里的“为什么”更多的是责备,是与学生对抗的姿态,不利于和谐师生关系。
问题四:其他课堂违纪现象
在高职课堂常出现的其他课堂违纪问题包括:玩手机、睡觉、迟到、不带书或带错书等。对于这些问题很多教师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大学生老师不必管纪律。但教师的这种放任姿态会极大地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对班级学风不利,助长学生的一些不良习惯。
管理策略:
(1)制定课堂规则。
第一次课,教师就明确指出哪些行为是不能接受的,起到告之作用。这样学生就明白哪些是课堂违纪行为,是老师不能容忍的。
(2)利用平时成绩。
高职院校基本每门课程成绩评定都包括平时成绩。教师可充分利用它来帮助巩固课堂纪律,让学生清楚如果违纪就会被扣分。
(3)有一定的宽容。
如果教师生硬地处理课堂违纪问题,就会激发学生的不满情绪,破坏师生关系,因此建议有所宽容。例如,在第一个月里,教师先是指出这些不良学习习惯,不处理,让学生有个接受的心理过程。再如,对上课睡觉问题,先是提醒、了解情况;发现玩手机,先建议关机;发现没带学具,先表示关心,把自己的笔借给学生等。
(4)提供弥补的机会。
规矩一旦制定,必然要执行。但可以告知学生,课堂犯错都有弥补的机会。如,大多数学生并不喜欢背书,但我就明确告诉学生课后背书可以弥补课堂违纪。这不但能帮助学生改正不良学习习惯,而且能帮助教师在学生中树立威信。
管理好课堂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石,教师必须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管理技能。良好的课堂管理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管理能力怎样提高?答案很简单——“理论+实践”。首先看些理论书籍,从理论上懂得如何进行教学管理。其次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磨炼自己,把每一次进课堂都当做锻炼,在练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坚持下去,教学管理能力就会逐步提高,很多名师成长的历程就是证明。
参考文献:
[1]Jeremy Harmer. How to Teach English [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7.028
1引言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人们对知识的需求也在逐渐增长,尤其是高校教育对信息与知识的需求越来越强烈。图书对于新时期的很多青年来说是一种连接社会与精神的桥梁,它没有门槛,向所有人开放和提供无尽的知识,图书馆中不仅蕴藏着古今中外众多的文化资源,也向世人展现了世界丰富的文化生活,因此,图书对于人类而言是宝贵的财富,只有通过对图书进行整合与分类、收集,才能够为广大的阅读爱好者提供更为全面的阅读资料,也才能够让读者享受到精神的洗礼。当前我国一些图书馆以及很多高校在图书馆里工作方面存在不足,严重制约了人们文化素养的提高和高校科研与教学工作的推进,所以,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提高图书管理工作的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2图书管理工作的现状
据调查显示,我国很多的公益图书馆在图书的管理过程中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有些图书机构是由政府管理的,它的主要目的是公益开放给公民,而这些机构的图书管理工作人员做得最多的工作就是为了应付上级政府的检查,在图书的选择与储存方面几乎没有科学依据,只是随意地购买了一些图书,这些图书对人们的思想缺乏指导意义,因此,这些图书机构形同虚设,并不能完全实现国家所提出的思想文化建设的要求。
3当前图书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1当前我国图书管理工作人员对图书管理工作的认识不够
从我国当前多数的图书管理机构来看,很多机构如同虚设,对图书的重要性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认识,尤其是在知识时代的当今,如果不能够全面认识图书的重要性,则无法在新时期紧随时代的步伐进行图书管理工作的创新。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当前大部分图书管理机构的领导对图书管理工作的认识不足,还存在观念上的偏见,认为图书管理工作是一件简单的工作,因此对图书管理的重视与投入都不够。二是由于图书管理的领导对图书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对图书管理工作的支持力度不够,尤其在资金的支持方面,忽视了图书管理的长远意义,在图书管理的发展方面缺乏有力的支持,使得新时期图书管理工作发展缓慢。
3.2当前我国图书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整体偏低,专业技能低下
传统的观念认为图书管理工作是一项非常简单和闲散的工作,认为图书管理就是整理书籍的工作,无需专业技能,因此对工作人员的要求并不高,待遇相对而言也比较低。但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尤其是知识的更新要求图书管理工作岗位的工作人员不应该仅仅满足岗位的需求,而是要与时俱进、不断学习和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图书管理工作其实是一项复杂和精细的工作,需要工作人员全神贯注投入到工作中,而很多工作人员的精细程度达不到要求,因此影响了整个工作的效果。与此同时,图书管理工作相对于其他行业,薪酬以及激励力度较低,无法从根本上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这也是图书管理工作人员精细程度不够的原因之一。
3.3当前图书的数量严重不足、图书质量低下
一些图书馆由于受到资金的限制,在图书的购买方面仅仅购买了一些陈旧和过期的书籍,馆内的藏书无法惠及读者对新时期新事物好奇的需求,从而影响了读者的兴趣、减少了阅读的群体。再者,一些图书馆在购买书籍的过程中为了图省事,没有经过严格的筛选和检查,使得一些不良的盗版书籍混入馆内,从而严重影响着读者的思想。因此,图书馆在图书的选购方面:一是要加强选购一些与时俱进且涉及到生活方方面面的读物,二是要严格选择图书的质量,仔细检查图书的出版社,重视对图书质量的核查与管理。
3.4部分图书馆缺乏完善的图书管理机构和设施
经济时代的到来提出了各种新的思想和技能,阅读成为一种与时俱进的主要途径,因此,阅读的内容与形式都应该与时代的发展密切相连,这就需要图书馆适时地对图书管理的理念与管理设施进行更新,不断完善阅读设备,从而为广大的阅读爱好者提供更为优越的和专业的阅读服务。
3.5很多图书管理结构缺乏科学有效的管理体现与激励机制
当前我国图书管理机构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图书管理的方法缺乏科学性,严谨度不高。导致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选拔图书管理工作人员时不够专业、
不够严格,使得从事图书管理工作的人员普遍缺乏图
书管理的专业知识,甚至有些图书管理工作人员连基本的图书分类、图书编号等常识性的事务都做不好,在工作者频频出现各种疏漏和失误,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不仅降低了图书管理工作的效率,也无法把握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的图书要求。
4图书管理工作问题的解决措施
首先,图书管理相关的领导和工作人员都应该提高对图书管理工作的认识。图书管理工作的有序发展不仅直接关系和影响着公民的文化素质建设,同时也间接地影响着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这就要求政府部门以及图书管理工作从思想上提高认识,加强对图书管理工作的重视。将强化图书管理工作重要的任务提上日程,加大图书管理工作的宣传力度,让人们对图书管理工作有全面的认识。同时,加强对图书管理工作的支持力度,尤其是资金的支持,将其用于购买新时期的各种书籍,用来建设和更新图书管理设施,并且根据社会动向的发展来把握新知识的方向,普及新知识。除此之外,要根据国家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来对图书做出及时的补充,从而为图书管理工作的和谐有序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
其次,优化和完善图书管理人员激励机制,防止图书管理人才流失。图书管理工作问题的解决和改进,其关键点在于人,而人的问题归根结底在于与人相匹配的激励机制是否合理、完善,是否能够有效地调动图书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热情。因此,图书管理的相关领导应该重视对图书管理人员激励机制的完善,不断完善图书管理人员的薪酬福利,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为图书管理人才的不断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减少图书管理人员的人才流失,建立高素质、高要求、高效率的图书管理人才队伍。
最后,要在图书管理工作实践中加强在职培训,不断地提升图书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要在图书管理人员的招聘上杜绝裙带关系,让那些真正具备专业水平和能力的合格人才进入到图书管理人员队伍中来,增强图书管理人员的普遍素质。同时,在图书管理工作实践中要加强对图书管理人员的在职培训,定期或者不定期地组织开展一些专题讲座、进修培训等活动,让图书管理的各种新理念、新经验以及新方法在图书管理工作实践中得以推广,提高图书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图书管理人员也要增强自我学习和提高的意识,图书管理相关领导要为员工提供便利的自我学习条件,让终生学习成为每一位图书管理工作者的座右铭,从而使得图书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使其能够更加适应当前知识经济时代对图书管理人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红娟.浅谈新时期图书管理工作现状及对策[J].科技创新导报,2012,(01).
投资决策或称资本预算,是关于资本支出的决策过程,它是企业最重要的财务决策。对于企业来说,重大项目的成功与否关系到企业业绩的好坏,甚至决定着企业的成败。延缓决策可能会丧失机会,而仓促上马却可能导致灭顶之灾。投资决策方案评价最早采用的是投资报酬率、投资回收期等指标,这些指标没有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是非贴现的评价指标。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的投资评价指标的出现,是投资决策的一次革命,使得投资决策过程更为科学和合理。但这些投资决策仍存在如下缺点:①对投资项目的评估仅从静止的角度来考虑,不但投资产生的现金流量是确定的,管理的行为也是僵化的,只对是否立即采纳投资做出决策,没有考虑管理会创造价值及其创造价值的大小;②项目评估是单纯的项目评估,没有考虑项目之间的联系;③评估着重于考虑项目产生的现金流量本身的价值,对项目现金流量的市场价值没有做出应有的评估。
为克服这些缺点,可将学的最新发展-期权原理引入投资决策之中,考虑期权的投资决策模型的出现,是投资决策的又一次革命。在期权法下,管理者拥有的可根据变化了的未来状况而改变其未来行为的灵活性,即管理者决策的价值将被考虑,得到评估。但是,期权思想于投资决策并不是全盘否定传统的净现值法,而是对其的“扬弃”,将投资机会的价值考虑进去,可称为扩大的净现值法。
一、期权及其定价方法
期权是指对特定对象物的选择权。这种权利只能在某一天或某一天之前行使。任何一种期权都具有如下共同特性:期权所有者具有权利而非责任按预先约定的日期或在约定的日期之内以确定的价格购买或出售某项资产-期权所对应的原生资产。期权作为一种衍生证券,体现的是一种合同关系,期权购买者即持有者从期权出售者那里购买期权,如果期权持有者要求期权出售者履行合同的话,后者必须履行,但如果前者认为履约对已不利的话,却可以单方面撤销合同。期权作为一种金融商品具有几个显著特点:第一,期权的交易对象是一种权利,即买进或卖出特定标的物的权利,但并不承担一定要买进或卖出的义务;第二,这种权利具有很强的时间性超过规定的有效期限不行使,期权即自动失效;第三,期权具有以小搏大的杠杆效应。期权合约的买者和卖者的权利和义务是不对称的。这表现在买者拥有履约权利而不负担义务以及风险与收益的不对称上。对买者来说,他在价格有利的情况下行使期权可能取得无限的收益,而他所承担的最大风险只是为购买期权所支付的期权费,对卖者则相反。这意味着期权投资者能以支付有限的期权费为代价,而购买到可能无限盈利的机会。
按照其合同规定的是购买原生资产还是出售原生资产的权利,期权分为看涨期权和看跌期权;按照期权行使的方式,可分为美式期权和欧式期权,美式期权可在期权到期日之前的任何一天行使;而欧式期权只能在到期日当天行使。期权合同的购买方取得了一种权利,是要付出价值的,这种价值就是期权的价格。
BLACK-SCHOLES对期权定价做出了巨大贡献,提出了著名的用于不付红利股票的欧式买方期权定价的BLACK-SCHOLES定价模型。即:
C=SN(d1)-Xe-rtN(d2)
C:看涨期权的价格
t:期权距到期日的时间(年)
S:股票现价
X:期权行使价格
e:对数的底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5年10月20日的数据,2005年前三季度,我国继续平稳较快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4%,全固定资产投资为57061亿元,同比增长26.1%,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1.6个百分点。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之一,仍然是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依然偏大,投资结构不尽合理。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和国民经济的基本单位,必须是以赢利为目的的经济实体。企业的投资活动,作为企业使用资金的主要途径之一,是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优势的核心环节之一。在未来五年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关键时期,为实现建设节约型社会、和谐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宏伟目标,关键之一是不断提高投资效益,将经济发展全面转入发展观的轨道。
1投资效益好坏是决定能否实现投资目的的中心
投资作为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在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一方面,投资活动具有当期的投资需求效应,即通过对各种投资品和资源的需求(包括人力资源),构成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拉动经济增长;另一方面,投资活动的成果,将成为社会总供给的一部分,满足将来社会可能的消费需要,这就是投资活动的供给效应。
就企业投资而言,投资(直接投资)就是把资金直接投入生产经营性资产,比如购买设备、建造厂房、购买生产原材料等,以便获得投资利润。它是企业运用资金的主要领域之一,也是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实现产业更新换代、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主要途径。
从投资活动全过程看,每个投资项目都有一个整体目标,即在一定时间内,按投资预算的要求,用最少的资金投入,实现资源优化组合,搞好项目建设,使其达到设计质量的要求,从而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在选择投资项目时,应按照系统论的观点,围绕投资效益这个核心,把项目的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结合起来,把局部利益和全局利益结合起来,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把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结合起来,综合评价分析项目系统各要素之间、系统与要素之间以及系统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以实现既定的投资目标。
2投资项目决策依据和若干标准
投资项目的决策,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投资目标,在充分占有信息和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现实条件,借助于科学的和,从若干备选投资方案中,选择一个满意合理的方案而进行的分析判断工作。对一个投资项目的科学决策,除进行宏观投资环境分析和微观项目经济评价分析外,还要专门分析投资项目风险,运用系统分析原理,综合考虑每个方案的优劣,最后做出取舍。而且,投资项目决策,是服务服从于总体经营战略的要求,和企业的技术开发战略、产品开发战略、市场营销战略以及人力资源战略密切相关。投资决策的质量因素较多,主要取决于决策信息、正确的决策原则、科学的决策程序和优秀的决策者素质。
选择投资项目的主要依据是项目的可行性报告。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不仅是投资项目本身的一个工作环节,也是做出正确投资决策、进行项目设计和筹措资金的重要依据。可行性研究工作,就是对投资项目进行研究、分析、论证和评价,以确定项目是否符合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实施可行要求的一系列活动,通过对项目收益和风险的测算分析,判断投资和资金回收的安全性。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工作,作为一种科学分析论证项目的方法,已普遍被世界各国采用。可行性研究的结论,是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在分析评价投资项目的可行性时,要做到宏观与微观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以及专业分析与综合分析相结合。
投资项目可行性分析中的宏观分析,主要是分析投资环境,即分析研究投资项目所在的环境、经济环境、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和条件环境。具体内容有:①在选择投资项目时,首先是了解项目所在地(国)的政治环境,包括项目的审批程序、审批手续、政府机构的办公效率、物资流通体制等与政府的管理体制相关;②经济环境对投资项目的影响;③法律环境。一个良好的法律环境,能有效的保护投资者的既得利益,稳定投资者的投资方向,并不断扩大投资规模;④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的主要内容是指当地居民的人口数量和结构、生活习惯、水平、和价值观念等;⑤自然地理环境。主要分析项目所在地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对于地理位置,应分析便利程度、地质情况和气候条件等;对于自然资源,应分析各种满足投资需要的物资资源的情况等。
因此,利用工程经济和系统分析原理,对企业的投资决策进行分析,是降低投资风险,取得合理的投资组合,选择满意的投资决策方案,保证企业取得预期投资收益的必要前提。企业的一切经济行为,都要围绕取得经济效益服务。通常,在评价分析投资项目经济效益时,一般有两大类方法:静态评价方法和动态评价方法。静态评价方法即不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方法,主要用于项目方案的初选阶段。静态评价方法具有简洁、直观的优点,但有未考虑各方案经济寿命的差异以及资金时间价值的缺点。常用的有投资回收期、投资收益率和差额投资回收期法。动态评价方法即考虑资金时间价值的方法。该方法比较符合资金的运动,使评价结果更符合资金的运动规律,评价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常用的具体方法有净现值(NPV)和内部收益率(IRR)。
首先,市场容量。如果产品的市场容量较大,企业应利用中间商来扩大自己的市场销售、以逐步提高市场占有率;反之,如果产品的市场容量较小,企业可采取直接渠道销售。
市场范围。产品销售的市场地区范围较大,企业则应选择间接渠道经销。有些产品的销售市场比较集中,只在某一个或几个地区,则可以考虑采用短渠道或直接销售的方式,或者生产企业直接卖给零售商,如生产资料市场比较集中,适宜于集中销售。
其次,潜在顾客数量的多少。如果潜在顾客数量较少,企业可以选择直接销售渠道;反之,潜在顾客数量较多,企业则可考虑使用间接渠道销售。另外,生产商在推出新产品时,易采用短渠道策略,在潜在需求逐步变为现实需求时,市场容量变大其渠道也应向多层次发展。
消费者购买习惯。各地区的消费习惯会有不同,即使同一地区的顾客,对各类消费品购买习惯也都不一样。这些习惯,包括愿意付出的价格,购买的时间、地点及对于服务的要求,都影响到销售渠道。比如在美国,超级市场和自助食品店成为基本的食品零售渠道是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高收入、大容量冰箱、家庭汽车、对冷冻食品和方便食品的认可以及准备食物的态度。许多购物者在去商店时总一次购买一周的东西,他们有足够的钱、足够的冰箱空间和足够的运能力把大量的食物从商店搬回家中。超级市场与传统的食品店相比更能以低价位
再次,竞争性。市场中的竞争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是争夺营销渠道。当竞争较为激烈时,企业在市场中建立分销渠道则需选择最有效、成本最低的渠道,这时应是越短越好,因为这样容易见成效。
顾客需求的稳定程度。需求较稳定的产品,企业可选择直接销售渠道;反之则选择间接销售渠道。
二、产品因素对营销渠道的影响
产品的特点对销售渠道的选择起着重要作用。如:联想、海尔、一汽都是业绩斐然的大中型企业,他们的自身渠道建设,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国际上通行的经销模式。深圳华为公司正好相反,华为公司发展到目前的程度,主要靠直销,华为公司主要的销售手段就是直销。公司从1998年成立,靠2万元的资金发展到今年一年销售达到100个亿的销售规模,主要是依靠一个很好的全国性的直销网络。为什么华为公司采用这种直销的方式,不像联想、海尔的方式呢?主要是跟这个行业的特点有关系。因为华为公司主要是在通信行业,这个行业的特点就是面向的客户比较单一,他们主要面向电信部门、邮电部门,还有一些专网、专业的通信部门。这样的行业比较单一,客户比较集中,不是很分散,可以采用直销方式进行。另外它的产品技术比较杂,每一台机器都有它的特点,有一些安装调试都需要比较高的技术,需要比较复杂的操作。这样的话,它的售后服务,对用户的服务,就要求很高。
首先,产品的体积与重量。体积庞大和笨重的产品应尽可能缩短分销途径,以节省运输和保管方面的人力和物力,往往采用直销或商经营方式。例如,电冰箱、洗衣机等商品一般由制造厂直接向零售商销售。有时也可在零售商中选择一家代为分配。如机械设备,一般只经过一个环节,甚至取消中间环节,由生产者直接供应用户。
其次,产品的价格。单价高的产品,可采用直销方式,尽量减少多层次分配渠道。采用最短渠道的目的是降低中间费用,以增加价格上可能取得的优势。如果产品单价低,企业要保持一定盈利,必然要增加销量,这必须依靠批发商,增加产品的辐射面,所以要采取较长的、较宽的渠道,才能达到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再次,产品的技术服务要求。如果产品的技术性较高,需要较强的技术服务,企业则应选择直接渠道销售,由可控的销售人员来完成销售更加有效。例如计算机就是一种昂贵的、复杂的并需要根据顾客的需要来作解释和应用分析的产品。公司培养的销售人员或销售工程师可以很好地承担起为计算机购买者提供信息服务的任务。
三、走出营销渠道误区
需注意,营销渠道能为消费者创造效用,但顾客的偏好必须谨慎确定,因为对营销规划能否成功来说,产品附加效用创造得过多或过少有同样的危险。例如,个国际建筑产品制造商为了强调快速服务而采用有无线通讯设备的送货车,这在美国就犯了服务过多的错误。该公司自诩从接到顾客订货要求到货物送达建筑工地最多只要两个小时。这项服务的成本已计入该公司的产品中。尽管该公司的服务非常优异,然而在美国其产品却处于严重的价格劣势。顾客们高度评价该公司的服务,但在实际购买时却宁愿选择送货较慢因而价格低得多的竞争对手的产品。该公司的竞争对手以低价格的形式将成本节约传递给了顾客。在这里,对于美国的顾客而言,价格比时间更为重要。
分析市场营销渠道时,另一种常见的错误是仅从组织(Institution)本身出发。许多人一谈到市场营销渠道马上就会想起批发商、商、零售商、经销商和各种各样的中间人。这样思考的危险是,这些中间商并不总是存在。研究市场营销渠道必须从市场这一端开始,分析为满足市场需求而必须履行的各种职能。
参考文献:
1.《销售与市场》杂志编辑部,营销渠道企业的无形资产,《销售与市场》杂志,2007-07-3。
一、对外交决策中的“判断问题性质”的描述性定义
外交决策是从一系列政策预案中,选择出某个方案以解决外交实践中出现的问题的过程。所谓问题往往既指一种客观事态的变化,也指一种主观认知的变化。它相对于某标准而言,这个标准在外交决策的相对较短的时期内,表现为决策主体对某个客观事态与主观认知的相符状态的认识与认同,“问题性质”即相对于这一标准发生变化的事态的特性。“判断”则可以理解为对这种特性的认识和对这一认识的认同的形成过程,这种过程有两个特点,时间上的连续性与事态上的变化性。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认为决策中的“判断问题性质”是这样一个过程:决策主体在一段时间内对某个命题的认同的形成过程,该命题的内容为决策主体对相对于某一个标准发生变化的客观事态与主观认知的认识。因此“判断问题性质”有两个阶段性成果—针对某种变化的认识,对这种认识的认同。这两者不仅在“判断问题性质”这一过程中相互作用,也将影响外交决策这一过程的其余部分。
有时候决策主体即使对“某种事态的特性”有清晰的认识,也不会制定、实施相应方案,这并不是因为认识、认同发生改变,而是因为其它限制因素的影响,如外交目标与决策主体的其他目标的冲突或“决策主体与决策执行者的认知不同”作为一个限制变量也介入到决策主体对“选择行动方案”的思考过程中。因此,“知行合一”并不必然出现在外交决策的过程中,即“判断问题性质”不必然决定决策成果。
但缺失“判断问题性质”这一过程及其结果的外交决策过程是难以想象的。如果以决策的本质是“选择”为思维起点,则若无法“判断问题的性质”,就无法使用某种标准对方案与目标进行选择。如果以决策是一个“过程”为逻辑起点,则若没有“判断问题的性质”的过程,则整个决策“过程”的起点,就无法进行有效分析该“决策”,也无法针对此“决策”制定和采取对应决策。因此,“判断问题性质”必然存在于整个决策过程中。
二、现实主义决策理论中的“判断问题性质”
有关外交决策的理论研究,自斯奈德1954年发表《决策作为研究国际关系的一个方法》以来,已经有半个世纪的历史。在研究中主要形成了三个流派:由国际政治学中的现实主义理论衍生出的现实主义的理性决策理论、关注于官僚机构与组织过程的决策机制研究、以及关注于决策者心理过程的政治心理学。不同的学派虽然都承认外交决策是做出选择的过程,但关注的重点却不同。
本章主要介绍现实主义决策理论,其基本观点是:理性国家是最重要的决策主体,在谋求权力与安全的时候,国家采取的是有目的的政策,或者说出于主观期望是按照功利原则或理性规范行事。外交政策的手段和目标以国家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国家利益一旦确定,对外交政策的决策就是对特定国际环境下的目标和手段的准确计算,决策过程可以用理性选择模型来分析。一般意义上的工具理性主要指主体知道他的选择内容,对未知的事物形成预期,具有明确的偏好,并在经过一些最优化过程后审慎的选择自己的行动。外交决策研究者对其进行了必要修正,如决策主体不追求最优,而是满意:维持最稳定的状态比最大化收益更容易被政治行为中的决策者选择;政治收益有特殊性。
在现实主义决策理论中,形成一个对事态变化的认识的命题与对这个命题的认同是连贯的,其原因是对事态的认识是基于现实主义安全观、国家利益观;对这个命题的认同也基于同样的观念,单一决策主体和一贯的现实主义利益观是使得该过程如此连贯的原因。但现实主义决策理论中的“判断问题性质”也存在逻辑上的矛盾:一方面,现实主义者的思维存在一种“泛安全问题化”、“泛国家利益化”乃至“泛生死存亡化”的倾向,即存在“不知问题性质却己将其定性”的可能:另一方面,现实主义的外交决策理论中的“判断问题性质”最终服务于形成某一可维护国家利益的对策(即存在以下过程:对国家利益可能的变化进行程度区分—不同变化程度对应不同的行动方案—不同的方案维护在一个安全低限上的不同安全利益或一个政治利益低限上的不同政治利益),而这种目的可能扭曲决策主体的“理性”假设,或致使不同环节中的理性互相冲突,最终导致整个过程可能出现行为体以理性为目的的行为不够理性的荒谬。因此,现实主义的外交决策理论中的“判断问题性质”过程不一定能够体现客观事态发生变化的特性,也不一定能够确保最终对策可维护国家利益。
三、决策机制研究中的“判断问题性质”
与现实主义者相反,决策机制研究者反对将国家认为是单一的行为体,认为决策机制(决策背后的政治制度、体制、机构乃至规章制度)约束了决策者的理性选择。正如贝科威茨在《美国对外政策的政治背景》中所言:“对外决策的根源必须从政治制度所产生的国内需要与要求中寻找。对外政策制订过程也只能在公共政策制订的总的框框里去理解。”决策机制研究衍生出两种不同的对决策机制的理解—组织过程模式、官僚政治模式。前一种模式认为政策是基于组织内标准作业程序的一种机械或半机械过程的产物,是各种组织间竞争和妥协的结果,是国家利益、部门利益和政治目标的平衡结果。国家决策者常为官僚机器所左右,决策部门缺乏多种选择,面临政府部门利益的激烈争斗,难以解决政策的执行问题等。后一种模式认为政策是国家政府成员间讨价还价的产物,根据这一模式,关键者是总统、总理、高级行政和立法部门领导,当然,政府外成员(如利益集团)有时也起重要作用.该模式强调三点,其一是谁参与决策。其二是决策参与者同面临的问题之间的利害关系。其三是决策成员间如何调整相互关系。决策机制研究认为,决策参与者并不真正关心制定和执行最佳政策,关心的是对自己而言的最佳政治利益和影响,因而常会导致政策的前后不一、目标不明。
决策机制研究中,判断问题性质的主体是居于决策机制核心的某些部门或某些官僚。部门或官僚对问题的定性必然要涉及自身的利益,也必然以部门或官僚所掌握的信息为基础。定性很大程度上是区别,是寻找问题的特殊性。决策机制中的“判断问题性质”的特点是,部门或官僚的特殊性,而不是问题的特殊性决定决策中的“判断问题性质”的结果,即客观事态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谁面对事态和事态牵涉到谁的利益。由于对事态变化的定性将极大地约束与部门、官僚利益相关的决策内容,则部门、官僚需要协商出“问题的性质”,使决策内容符合部门、官僚的利益需求或至少不对它们的利益构成根本威胁。决策机制中的“判断问题性质”并不是“判断”,而是一种“协商”—对预期中的利益的分配过程。此外,客观事态变化并不重要,而各部门、官僚自身的利益变化才是对决策主体而言的事态。而客观事态也并非“判断问题性质”过程中的认同的对象,各个决策主体之间的可能的利益妥协的结果才是他们对自己视野中的有关自己未来利益变化的事态的认同对象。 以上分析的前提是部门或者官僚会优先考虑自己的特殊利益而不是维持“团结”—不同决策部门、官僚所共同组成的决策主体的最终意见一致。但也存在与这种前提不一致的情况,尤其是当决策机制自身权力的合法性高度依赖于达成意见一致的能力时。这种情况中的决策主体的“判断问题性质”较为特殊,一方面,“判断问题性质”的结果依然与现实主义者的国家安全利益或客观事态无关,而与部门或官僚对决策系统的依赖性有关,即部门或官僚的利益面对可能导致决策机制崩溃的威胁时,参与决策的各主体愿意迅速达成一致意见以“合理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判断问题性质”依然被扭曲,能否达成“意见一致”比能否符合“问题”本来面貌,对于各决策主体来说更重要。这时的“判断问题性质”实质上是在寻找各方认识的交集,而不单纯是利益的分配,同样与客观事态变化的特性不相关。
在决策机制中的“判断问题性质”过程内,形成认识与形成认同的区别非常明显:在形成认识中,由于自身利益特殊性,多个决策主体对于某种事态对自身利益产生何种影响的认识明显不同,在形成认同中,多个决策主体以利益分配或追求共同认识为目的进行协商,其结果即为“判断问题性质”的成果。决策机制中的“判断问题性质”与理性国家行为体的“判断问题性质”的区别是:决策主体的数量不同、国家利益在最终结果形成中的地位不同。这种区别的根源是—决策主体是关注国家利益的单一理性国家行为体还是关注自身利益的决策机制中的官僚或部门?
四、政治心理学中的“判断问题性质”
政治心理学者关注的重点在于最终做出决策的是活生生的人。他们认为:“一切客观的环境和现实因素只有通过决策者的心理过程才能影响外交政策的结果。决策者的价值观和其他心理倾向指导着他有选择地关注周围的环境,他根据观察到的‘心理环境’制定外交政策。”政治心理学者突出了决策是由人做出的这个最基本的事实,决策首先是一个心理活动过程,决策者倾向于从内向外看问题。“判断问题性质”则是形成一个对所面对的问题的基本看法的过程。对此过程影响最大的是决策者的认知结构,及与认知结构相关的信仰、价值观、个性、兴趣等心理特质。性质与其说是被判断出,不如说是被建构出。现实主义决策理论与决策机制研究,都包含一个假设,即决策主体的利益是外界给定的,参与决策的目的是为了扩大利益或保护利益。但利益不是一个定量,外交决策的互动乃至外交决策制定过程本身,都会使利益发生变化。决策者自身的认知结构、心理特性也对决策者的利益有影响,利益因此成为一个有无限内涵的符合决策者心理需求的事物的集合,不可清晰描述,不易被其他决策者认知.
政治心理学将判断问题性质看成是建构对问题性质的认识乃至认同的过程,突出了决策者认知结构的作用。但它多大程度上可以被改变,被什么改变,是一个难以衡量、估计甚至难以察觉的问题。如果决策者都有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最终对策来源于认知结构的碰撞,则即使了解每个决策者的对“客观事态”的认识,也无法推测出最终的决策内容,整个“判断问题性质”将变得异常复杂。有学者认为“政治心理学”的研究打开了现实主义决策理论对国家主体的“黑箱假设”,但本文认为与其说打开了黑箱,不如说告诉我们有无数个黑箱,且不存在打开每个黑箱的通用办法,且只有打开每个黑箱才有可能了解某个决策的本质,因此政治心理学很难对现实中的决策难题提供有效建议。
外交是互动性的,一方要通过自己的行为影响对方的行为。若一方对另一方的“判断问题性质”过程无法做出一个基本的把握,则前者的“判断问题性质”就无法得出包括后者介入后的事态的特性、后者行为的意图、后者对前者的可能采取的行动等重要信息在内的命题集合。形不成这样的命题集合,一个被决策者认同的具体方案就难以形成,从而致使外交互动难以保证。政治心理学的分析让人意识到了决策的复杂性,因此交涉双方采用一些通用假设会使得决策过程,尤其是“判断问题性质”过程变得清晰并保证外交互动顺利进行。
水利工程质量是对水利工程“安全性、适用性、经济性、美观性”等特性的综合要求。
一、水利工程管理中常见的问题
1.1、没有自力更生精神,等靠要思想严重。多数地方是建水库、堤防加固、渠道,以及在管理上,都是依靠上级拨款,没有主动寻找出路,非等既靠。
1.2、技术资质不具备多种职能融一身。设计单位按其资质等级及业务范围承担勘测设计任务,监理单位依照核定的业务范围承担相应的监理任务。
1.3、设计施工不规范因陋就简意识浓。小型水利工程立项很少组织可行性论证,工程建设常常不合理或不规范。小型水利工程多以民办公助为主,建设资金较为紧张,存在能省则省、因陋就简的意识。
二、水利工程问题的解决思路
2.1、要有与时俱进的思维。
先进的思想观念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水利事业的强大推动力,积极进取勇于开拓创新,就能抓信住机遇,迅速发展。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各水管单位要按照有利于水利事业的发展,有利于经济效益的增长,有利于调动广大水利职工的积极性的标准,解放思想,在注重社会效益的同时,大力提高经济效益,使水利行业水利职工早致富。
2.2、强化对工程管理的认识,切实有效的加强工程管理。
明确分级管理责任机制,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因此,认真管好水利工程是管理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按工程建设的资金渠道和管理阶段对小型水利工程可实行分级管理,分级负责。
2.3、加强质量教育建立保证体系。要加强对全体水利职工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知识的培训,建立和完善质量管理的激励机制,积极开展群众性质量管理和合理化建议活动。
2.4、进行科学管理确保永续利用。要把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对待,注重向管理要效益,扭转重建轻管的局面。建后形成的小型水利资产要及时移交给有关单位和个人,向他们颁发产权或使用权证书,采取专业管护、拍卖经营、个人承包等形式,以便形成切实有效、适合当地社会情况和不同工程类型的运行管护模式,使新老水利工程都进入良性运行轨道。
2.6、提高农民素质,在法律上保障各种农民参与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合法地位。
2.7、加强工程设施安全,保障水利工程的正常运行。
提高水利工程设施的安全防范意识,健全工程设施的管理制度和落实看管责任人。开展以打击偷盗、毁坏水利设施的专项斗争,公开审判,严厉打击,并通过媒体广泛宣传、弘扬正气、威慑罪犯,以保障水利设施的安全。
三、水利工作的对策。
3.1、在充分考虑供水成本和用水户承受能力的基础上,形成合理的水利工程的水费计收、还有使用和管理监督体制。对农业用水和非农业用水要区别对待、分类定价。合理水价确定合理,是实现水利工程良性发展的必然选择。改进收费办法,收费环节,积极培育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提高水费收缴率。
水价偏低,水费实收率仍在低位徘徊,根本对供水成本无法补偿,导致水利工程管理混乱、保养经费少、工程病险加剧老化,多数水利工程无法安全运行。区别对待农业用水和非农业用水、分类定价。合理定位水价,不断加强水费征收力度并对新制度加以推广。这是促进水力工程管理单位转型,并且把水利工程代入良性发展轨道的必然选择。不断改进收费的方法,逐步努力减少收费环节,大力培育农民用水的合作组织和机构,提高水费收缴率。推广加强计收监督,避免水费征收过程中的挪用、欠款、截留等。这样使水资源商品属性显露无疑,进一步明确了供水双方的主体地位。
3.2、搞好水利工程的发展规划,努力迎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